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范文1
一、深刻认识服务贸易的功能和作用
综合来看,服务贸易具有以下功能和作用。
一是促进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相对于制造业和货物贸易,我国服务经济和服务贸易发展明显滞后。例如,中国服务出口占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全球约 20%,中国约 10%。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不匹配既是过去发展中的问题,也是未来我国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空间。由于服务贸易具有能源资源消耗少、无污染、高增加值等属性,服务贸易将推动我国经济贸易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同时,服务业不仅本身是一种独立产业,它还是中介产业,即通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还可以推动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的提档升级,从而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对经济贸易增长的综合贡献将是倍增的。
二是促进经济深化改革开放。在货物贸易推动下,制造业领域开放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服务业开放相对滞后导致低水平发展,已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例如,物流业发展水平低下导致物流运输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 商业零售企业演变成为物业经营公司,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挤压了生产商的利润,增加了消费者的消费成本; 作为海运大国,我国在海运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旁落; 我国的金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不能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形势; 国内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等行业的顽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而通过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领域开放,可以有效推动服务行业改革,从而将我国改革开放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三是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服务贸易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以较低的资源能源消耗,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的一种途径,它改变了传统制造业高投入、高消耗创造社会财富的方式。因此,发展服务贸易有利于我国走上集约化、内涵式的增长道路,促进经济和贸易转型升级。制造业和货物贸易推动我国经济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相当程度上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国际分工中的低端环节,发达国家企业通过控制研发和营销等 “微笑曲线”两端,达到了控制整个产业链、贸易链和价值链的目的。通过发展研发设计、培育品牌、建立营销网络和终端销售渠道,能使我国摆脱 “微笑曲线”的宿命,使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和经济发展的效益得到实质性提升,这也是未来我国能否从发展中国家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因素。
四是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和规则的国际影响力。当今世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多体现在经济文化层面,更多与规则、标准、文化时尚等联系在一起。虽然我国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经济和商业为依托的西方文化占据了世界舞台。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文化和行业标准,美国电影占据了国际影视行业最高端; 麦当劳、肯德基成就了风靡全球的美国快餐文化; 一提到金融业就联想到华尔街; 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大信用评级公司掌握话语权的影响力; 波罗的海指数成为世界海运价格的风向标等等。因此,只有通过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高端形态的服务业,才能把中国经济贸易总量优势和悠久文化历史优势,转化为基于商业经济的国际文化和国际规则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宏观战略
服务贸易行业门类复杂,各行业发展特点差异较大,涉及的服务行业管理部门众多,因此,一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缺乏宏观发展思路和总体战略。本文力图站在服务贸易共性角度,依据 “十二五”规划内容,提出服务贸易发展的宏观思路和总体战略。
一是服务业市场开放战略。根据入世承诺,我国 80% 的服务行业已经开放,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11 年我国服务贸易与服务产业增加值的比值达到 13. 3%,高于美国这一比值。尽管如此,我国服务行业的开放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不相适应,还有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也有扩大开放的空间。为此,国家 “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要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不仅仅要停留在政策文件和承诺上,还要在具体操作层面,如服务领域要在扩大市场准入范围,放宽准入的限制,吸引外商投资服务产业等方面迈出新步伐。为此,要把服务贸易作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把服务贸易作为中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服务业市场开放、提升服务产业国际化水平作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首要 宏 观战略。
二是服务出口结构优化战略。服务业门类庞杂,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新型服务业、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并存,通过优化服务业和服务出口结构,提高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大的服务比例,才能更大程度提升服务业和服务出口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2010 年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的使用和特许、咨询和广告宣传等新兴服务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了 21% 。虽然我国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型服务出口占比逐年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还较大。为此,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优化服务出口结构,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运输、旅游、分销等服务出口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通信、计算机、金融、文化、咨询等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的比重,这也是我国未来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战略之一。
三是服务价值链提升战略。一般来说,服务出口结构不同于价值链,优化服务出口结构主要是指 12 大类、160 多项服务子行业结构的调整,而价值链提升是指在同一类服务贸易项下分工环节及出口价值含量的提高,这更具有实质的经济含义。对于面向出口的服务业,无论是新型服务贸易,还是传统服务贸易,与制造业类似,都有一个国际产业链和相应的价值链。只有占据服务产业国际分工的高端环节,才能发挥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促进作用。新型现代服务业也有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传统服务产业也有价值链的高端,如软件信息产业既有系统集成与方案设计,也有软件外包领域的编码等价值链低端环节; 传统的建筑服务既有一级总承包商,承担着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也有二级、三级建筑施工承包; 咨询服务行业既有像标准普尔等掌握着信用评级话语权的世界顶级信用评级机构,也有承担简单数据录入与处理的低端业务的机构;文化行业既有简单的版权交易或项目演出业务,也有 “走出去”收购国外影院或剧场,掌握境外文化出口终端渠道等利润更大更可持续发展的出口模式。因此,服务贸易发展不仅要优化服务出口结构,更要实施价值链提升战略,吸取货物贸易发展经验教训,从一开始就要特别注重抢抓服务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四是服务业海外投资战略。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中,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的服务贸易,与海外投资紧密相联,这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必须以海外投资为前提。因此,服务业海外投资是我国全面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战略。据推测,全球以商业存在形式实现的服务贸易超过了跨境服务贸易,我国也不例外。目前,世界服务业国际投资占全球跨境投资比重已接近 2 /3,我国服务产业正在成为吸引外资和境外投资新 的 增 长 领 域。随 着 “走 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金融、保险、分销、物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服务企业,将跟随制造业企业 “走出去”,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孔子学院、中医药、武术、杂技、影视等等机构也将在海外建立更多的交流平台和境外机构,这些都将成为我国服务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培育服务跨国公司和服务品牌战略。抢占国际服务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强我国对国际文化和国际规则影响力和话语权,必须要培育服务领域的跨国公司和服务品牌。麦当劳、肯德基是美国餐饮文化的代表,标准普尔等是美国信用评级领域的代表,微软是软件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代表,马士基是海运领域的代表,美国跨国公司在上述服务领域的品牌效应,牢牢掌控了美国对全球文化和商业规则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为此,我国应基于自身优势,在每一个重点细分服务行业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潜质的跨国公司,打造中国在相应行业的服务品牌,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和国际商业规则打下基础。
三、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推进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应按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遵循服务贸易发展规律,借鉴货物贸易发展经验,选择符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路径。
( 一) 与其他领域一体化融合发展
服务贸易与其他国际贸易经济合作方式联系紧密,当前,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一体化、服务贸易和服务业跨国投资一体化,服务贸易与国内服务业一体化、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发展服务贸易就应与其他国际经济合作方式、途径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以下四个一体化互动融合发展。
一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一体化融合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发展的一体化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正转变为服务企业。如苹果公司、耐克等新型制造公司基本把制造业务全部外包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自己专做研发和营销等核心环节,新型制造企业俨然成为专做服务的服务型企业了。另一方面,服务业也开始呈现制造化的趋势,一些服务公司利用物流、营销等方面的服务优势进军制造业。如沃尔通过掌握的终端销售网络和遍布全球的物流网络,给制造加工企业下订单,并贴上自己的商标,将委托制造企业生产加工的产品销售出去。另外,随着产品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是通过嵌入机器设备间接出口的,因此,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越来越难以分离。相应地,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也应总体考虑,联动发展。
二是服务贸易与服务业跨国投资一体化融合发展。目前我们常引用的是基于国际收支统计的服务贸易数据。事实上,跨境交易只是四种服务提供模式之一,而目前以商业存在形式出现的服务贸易量更大。根据服务的性质,一些服务贸易是无法跨境交易的,必须通过投资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因此,服务贸易和服务领域的跨国投资密不可分。因此,服务贸易和跨国投资应一体化考虑,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三是服务贸易与国内服务业一体化融合发展。世界各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以及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不断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各国部分降低了服务贸易市场的进入壁垒,国际服务产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内的服务企业同时面对国内消费者和境外消费者提供服务,国际服务业投资更是推动了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业国际化进程。以服务外包为例,离岸外包是国际服务贸易,而在岸外包则属于国内服务产业,并不产生跨境交易行为,然而,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联系十分紧密,作为服务外包企业,既有在岸外包,也有离岸外包,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同时推进。因此,服务贸易和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应综合考虑,总体规划、融合发展。
四是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一体化融合发展。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服务的可贸易性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服务贸易可以通过跨境交易完成,服务外包越来越成为跨境交易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异军突起,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新方兴未艾,这不仅大大推动了软件和信息产业服务外包的发展,也使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软件信息技术领域尤其如此。因此,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应在统一框架下,相互促进,以服务外包为起点,向更高的服务贸易形态升级。
( 二) 建立综合性发展载体、促进平台和营销网络
第一,依托已有的服务贸易基地城市、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其他载体,建立服务贸易发展平台。货物贸易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建立以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为载体的货物贸易集聚发展园区,形成面向出口的配套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在服务贸易领域,我国也应充分发挥目前已经授牌的国家级服务贸易示范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软件出口创新基地等的作用,调动地方政府尤其是重点地区和城市发展服务贸易的积极性,引导基地城市带动周边区域形成服务贸易集聚区,形成服务产业的上下游专业化分工和服务产业的配套分工与合作,打造区域性国际服务品牌。
第二,打造以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为核心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我国促进货物贸易发展的核心平台,在服务贸易领域应借鉴货物贸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交易会的经验,培育建设好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 简称京交会) ,形成 “南有货物贸易广交会、北有服务贸易京交会”的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交易平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专业促进平台,如各类软件交易会、服务外包交易会、文化博览会、旅游博览会、国际电影节等等,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展会平台。最终形成以综合贸易交易会“京交会”为龙头,其他专业展会为补充的,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体系。
第三,以企业海外分支机构为基础,设立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海外公共服务机构,建立海外服务推介营销网络。货物贸易境外营销网络的缺乏是制约我国货物出口效益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服务贸易应借鉴货物贸易经验教训,特别强调服务出口营销网络和境外接单中心建设工作。服务贸易境外营销网络包括两个层次: 一个是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它既是接单中心,也是服务出口中心; 另一个是政府和行业协会建立海外公共服务机构,它是为境外服务类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提供公共服务的促进机构。
( 三) 结合服务贸易具体行业,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促进活动
《服务贸易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 30 个重点发展领域,对于传统服务贸易如旅游、建筑服务等,其发展方向在于 “巩固优势”,对于咨询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领域,其发展方向在于 “重点培育”。因此,分门别类制定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显得十分必要。从商务工作角度看,目前已经基本确定服务外包、技术贸易、文化贸易、商贸服务业、会展服务、货运、中医药服务等七个重点领域。服务外包依托 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探索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支撑下的新一代服务外包,培育服务外包新业态。在技术贸易方面,依托中国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把其打造成为我国参与国际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的核心平台。在文化贸易方面,抓紧完善文化出口指导目录,以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为依托,加大支持力度。在中医药、物流、货代、会展业等方面抓紧制订相关法规、标准,确定龙头企业,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相关行业和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分行业制定相应的促进政策和措施的发展路径基本明确,未来应抓紧实施相关规划设想,进一步丰富完善相应的促进政策措施,并延伸至其他未涵盖的行业或子行业。
四、完善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设计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范文2
首先,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有利于为利用外资创造更好的环境。据统计,2001―2002年间,全球服务业占到FDI流入总量的2/3,约为5000亿美元,可以说服务业已经取代制造业,成为FDI结构中的主流。以往,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但从长远看,服务业应该也必将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主要领域。随着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服务业市场开放度不断加大,我国服务业投资环境大大改善,服务业对外资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其次,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有利于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服务贸易是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和调整贸易结构的战略选择。贸易增长不仅是货物贸易增长,更包括服务贸易增长。后者的增长,是一种更高级的增长。特别是金融、保险、物流、信息、会计、法律等生产的发展,可以降低农业和制造业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据1985―2001年服务贸易总额与GDP总量的比较分析,我国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服务贸易总量每增加1元,GDP增加12.42元。每增加1元的服务进口比增加1元的服务出口多产生0.75元的GDP。
再者,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有利于促进就业。作为一个人力资源丰富但自然资源贫乏的发展中国家,在落实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就业问题是我国优先解决的重大问题。对外劳务输出、承包工程等服务出口可以直接带来就业机会,而服务进口也因与外资流入的结合,同样可以吸纳劳动力就业。统计显示,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980年的13.1%上升到2003年的29.3%,是同期第二产业净增加就业人数的近两倍。服务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正在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服务业已然成为吸纳社会新增劳动力以及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主要渠道。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中央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定之后,我国服务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国际上通常用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反映一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表1就列出了1996―2004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及服务业的增长率。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在1996―2002年间呈上升趋势,说明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同时也可看出,近些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并不大,尤其是近两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更有下滑苗头,服务业未能与国民经济整体成比例、同速度发展。
从1990年到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经历了速度较快、起伏较大的一个发展时期。其间,服务贸易出口总体增速较快,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也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2列出了1990―2004年间主要年份,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以及占全球的比例。
由表2可以看出,1990―2004年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相对值和绝对值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却比较低,且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量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有扩大趋势。因此,可以说,我国服务贸易相对规模虽有较大增长,但绝对规模仍很小,总体水平仍很低。
分析一国的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可以借助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即TC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称贸易专业化系数(TSC),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系数越大表明优势越大。表3列出了1990―2004年主要年份我国服务业及主要服务部门的TC指数。
由表3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TC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几年基本保持在-0.08的水平上。我国传统服务部门――运输服务业TC指数也呈现下降趋势。通讯服务业前几年发展较快,在1998―2000年间通讯服务贸易连续顺差,且TC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对邮电部门的体制性垄断。2001、2002、2004这三年,通讯服务业的TC指数为负值,开始呈现下滑态势。2007年后我国电信市场对外开放进入承诺终点,通讯服务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计算机信息服务的TC指数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其绝对值很低,说明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服务尚没有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金融与保险服务的TC指数连年下降,自1994年起一直为负值,表明竞争能力很弱。2006年底,我国将完成对WTO承诺的金融业市场开放,届时金融服务业将开始直面国际同业的激烈竞争。我国旅游服务业的TC指数一直较高,虽然受“非典”影响,2003年出现一点波动,但整体表现出较强竞争优势。
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第一,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贸易基础不牢。
一是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较低。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例达到70%以上至90%,世界平均水平也约达60%,而2004年我国仅为40.7%(经济普查后数据),虽接近发展中国家一般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二是服务业企业层次较低。长期以来的政策性垄断、公司组织机构缺陷、管理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足、人员素质低下等因素直接导致我国服务业企业普遍层次较低,缺乏一批多元投资的大公司、大集团,阻碍了我国服务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三是服务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我国在旅游、运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以及部分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服务项目上发展较快,但在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电影音像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服务上则起步晚、发展慢、水平低,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较大。至于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安全调查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行业,更是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第二,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低,且结构不合理。
服务业发展滞后使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一是服务贸易发展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589亿美元,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9%,明显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二是服务贸易总值偏低。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1286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41800亿美元的3%。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总额达5783亿美元,占全球的14%。三是服务贸易长期呈现逆差状态。我国服务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出现逆差,2004年逆差为108亿美元,较2003年增加15亿美元,运输、保险、专有权利特许费和咨询是主要逆差项目。四是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2004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业占43.7%,传统运输业占20.5%,通信业占0.75%,建筑业占2.49%,金融、保险占0.8%,计算机和信息占2.78%,咨询业占5.35%,其他高端服务出口更是微乎其微,甚至尚未实现零的突破。较低的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说明我国服务贸易水平还很低。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如不尽快提高我国服务业的总体水平,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服务贸易的这种不利局面恐将进一步恶化。
第三,思想障碍长期存在,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意识不强。
一是社会对发展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存在认识误区。不少人包括一些地方的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发展服务业只是商业、餐饮业等传统项目,而对信息、咨询、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知之甚少;一些人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得靠工业,服务业成不了大产业,服务贸易无关紧要。受这些错误认识的影响,服务业及服务贸易长期受到冷落,其发展在遭遇思想障碍的同时还遭遇到一些体制。如商业用电、用水的价格就高于工业,从事服务贸易的中小企业较少得到政策性关心和支持。二是企业对服务贸易的出口意识不强。国内绝大部分服务业企业缺乏开拓进取意识,没有外向型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满足于小打小闹,不想“走出去”或不敢“走出去”。
第四,服务贸易立法滞后,服务贸易管理不力。
服务业发展缓慢,也使得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服务贸易立法步伐,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海商法》、《律师法》等法规,但仍不能满足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相当一部分领域仍属立法“盲区”。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各地的政策,且有些规章和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同时,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也较为不力。一是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过于集中,民间资本无法激活,地方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二是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权责不明晰,管理多头、交叉且力量分散,缺乏协调、互动和统一的发展规划。三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不完善。譬如,出口服务部门无法细分,没有针对不同服务模式的贸易统计数据,缺乏国别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不健全,使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无法准确地反映国内各地区GDP总量和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无法准确地反映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和贸易结构变化,政府也就很难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第五,服务贸易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贸易人才面临流失考验。
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的消费与生产同时完成,服务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必然存在某种形式的接触,这就对服务贸易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在服务业人员教育与科技方面投入相对较低,对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我国服务贸易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服务贸易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我国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后,外资服务企业的大量进入势必使人才竞争白热化,我国服务贸易人才将面临流失考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恐将因此受到影响。
第六,缺乏相关产业支持,服务业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竞争优势的取得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个体行为,而是相关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集体行为。服务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依赖相关产业的支持。例如美国的信息技术行业和新加坡的旅游业都与一流的教育体系相联系。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行业条块分割局面仍然存在,相关的企业和行业之间的合作不够密切,甚至出现恶性竞争。譬如,我国较有竞争力的旅游业就缺乏协同作战的意识,更没有相关产业的支持,致使整个行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大力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对策和措施
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服务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开放竞争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在确保传统优势项目稳步发展的同时,在现代服务进出口上寻求突破。
第一,重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加大政府支持和保护力度。一是认识要到位。政府作为经济贸易发展中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协调者,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适当措施,不断推进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二是尽快建立科学管理体系。要按照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要求,深化改革,尽快建立服务贸易的科学管理体系,制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并明确归口管理部门。三是加强规划引导。从中央到地方都应认真制定和实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管理、协调好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四是加大扶持力度。要尽快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给予服务业以工业同等优惠政策,在项目建设、企业运营、信息和人才等关键领域,政策甚至更应向现代服务业倾斜。五是尽快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统计制度和监测、预测以及信息制度。
第二,完善国内服务业竞争市场,全面提升服务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在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进程中,应优先实行对内开放,完善国内服务业竞争市场,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进程,全面提升服务业企业国际竞争力。一是彻底消除政府、企业“办社会”情况,政府尤其不应再直接投资服务业,真正将服务领域的事情推向市场。二是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引进竞争。要打破服务业市场分割局面,打破电信、银行、保险等行业的垄断地位和自我封闭体系,适度增加竞争主体,通过充分的国内竞争来鼓励创新,真正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三是注重激活民间企业投资,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行业竞争,吸引和加大服务业民有资本的入驻。四是加快企业联合重组,培育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特色服务,以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四是积极吸引外资参与,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管理理念,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以培育自身竞争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产业升级。在新科技浪潮推动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服务项目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仍在旅游、运输、对外工程承包等劳动密集型领域。因此,在扩大开放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传统领域的优势,扩大传统出口,另一方面更要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形成新的服务贸易增长点,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唯有不断调整和优化服务行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产业升级,才能尽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相关领域的差距。
第四,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步骤地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是无形贸易,简单的关税手段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服务贸易的健康有序进行更有赖于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所以,我们应加强对GATS、WTO等有关条款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要求,又不违背国际规则的法律、法规制度;同时,应充分利用WTO有关条款和“灰色区域”,制订适度保护政策,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以减轻国外服务产业的冲击,为我国幼稚服务行业赢得一个相对宽松的优化调整环境,进而保证我国服务贸易在自由化、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中收获更多利益。
第五,加大教育力度,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印度的软件产业和软件出口之所以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就是仰仗着一批精通英语、掌握世界前沿科技且与海外市场联系广泛的人才。针对我国服务贸易人才,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层次人才奇缺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加强对现有服务贸易人员的短期培训,让他们更加熟悉和了解《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及我国服务业、服务贸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二是在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制订人力资本素质提高计划和人力资本开发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培训人力资源。三是通过产学研联合、社会与用人单位结合的方式,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四是适当调整大中专院校的专业设置,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特别是高层次的服务贸易人才。五是通过某些服务领域的开放,引进人才,学习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同时,服务企业内部更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和竞争激励机制,努力做到吸引人才、开发人才、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防止服务贸易人才流失。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范文3
关键词 服务贸易 上海 路径选择
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心城市之一。进入2l世纪以来,上海的产业结构正面临重大的转型,服务贸易和服务产业将在上海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来,上海依托科技、教育、管理、信息和人才优势,积极发展旅游、运输、金融、保险、邮电、广告、展览、人力资源、信息、咨询、审计、法律等国际服务贸易业。80年代,上海每年的国际服务贸易额为20亿美元左右。进入90年代,国际服务贸易额明显增长。1999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到60亿美元左右。同时,上海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外资逐步进入银行、保险、交通运输、房地产、信息咨询、设计装潢、广告等领域。到1999年底,上海服务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1,85亿美元,占比达47.55%。到2005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已达到近324.6亿美元。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
从服务贸易规模看,贸易规模加速增长。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出口额从2000年的36.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1.1亿美元,进口额从2000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3.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79.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324.6亿美元,如表1-1所示。根据计算,2000-2005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2.7%,出口年均增长35.4%,进口年均增长30.4%,均高于同期上海口岸贸易进出口的年均增长率。
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20.5%。其中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19.8%,进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19.2%。
但是从总体规模来看,上海服务贸易总额仍较小,2002年新加坡、中国香港服务贸易出口分别为269亿美元和452亿美元,是上海的4.7倍和7.9倍;服务贸易出口分别为206亿美元和242亿美元,是上海的3.5倍和4.1倍。
(二)各服务行业进出口状况
从行业分类来看,在十四个子项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出现逆差,前三位分别是运输、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和教育医疗保健,2004年其服务贸易逆差分别为11.77亿美元、9.15亿美元和2.62亿美元。顺差主要来自于旅游行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广告宣传,2004年顺差分别为13.02亿美元、4.32亿美元和2.02亿美元,但后两者的顺差额明显偏低。需要注意的是,上海具有比较优势且一直保持顺差的工程承包项2003年出现逆差,这主要是受“非典”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所致。扣除这一因素,可以看出上海在传统的旅游、工程承包行业仍然保持着较大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等新兴服务业的领域,上海企业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预示着上海在服务业领域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正在慢慢发生变化,新兴服务业的异军突起将可能成为上海未来服务贸易和服务产业整体能级和规模提升的助推器。br>
(三)服务贸易结构和形态
从贸易结构看,上海服务贸易近年来形态相对单一,但贸易结构有所优化。上海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在近几年维持稳定,但服务贸易类型较少。其中,运输、旅游、咨询所占比重最大,分另0约占出口总额的50%、20%和10%。从进口结构看,运输基本保持在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50%以上;旅游这一项从2000年的19%下降到现在的9%,2003年因“非典”下降到4%;特许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咨询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现在稳定在10%左右。
从服务贸易结构看。上海服务贸易类型较少,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建筑工程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其贸易额约占服务贸易总额的70%,总体呈略微下降趋势,而计算机信息、专利权利使用和特许经营、教育医疗等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所占份额虽较少,但比重持续上升,贸易结构有所优化。
(四)服务贸易竞争力
从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上海服务贸易总体逆差呈缩小趋势,但核心竞争力仍有待提高。表5中tc指数大多呈负数。上海总体竞争力较弱,2005年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指数同2004年持平,均为-0.01。旅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是产生顺差最大的三个项目。而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运输、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教育医疗保险一直是产生逆差最大的三个项目,国际竞争力不高,与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上海服务贸易发展三大途径
(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
关于目前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到底是重点发展服务业还是重点发展制造业,对照借鉴香港的发展经验,现在有两种观点;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上,是应该继续维持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还是要大力建设国际服务中心,笔者也有自己的看法。
1、产业结构两种发展道路之争
香港20世纪80年代后的增长主要依赖服务业作为经济的支柱,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形成离岸形式。主张上海走此道路的人认为上海发展的瓶颈在于:长期以来,即使在人均gdp增长和产业结构自发演进的转折阶段,仍不断强调制造业的主导地位,不符合产业结构的升级规律。香港正是强调了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才保持其较高的gdp水平,在2004年服务业更是占到gdp的85.7%;世界其他城市的发展也同样显示了这个规律。另一种思路是,上海应认识到今天香港经济面临的困境就在于丧失了制造业优势,单纯依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地产业的发展,使整体经济失却了依托,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削弱了香港经济的增长动力,并增加了由金融地产业所引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鉴此,上海更应强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不应削弱它以促成第三产业份额上升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 香港近几年一直提出发展高增值服务业以及重振制造业。香港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在追求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贸易额提升的同时,也应加快高增值制造业的发展。
2、本文的观点
我们认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可以互相推动、互补相长,亦即可以协同发展的。先进制造业的本质含义是指高科技制造业、科技密集型的制造业。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就要提高其科技、知识的含量,而不是提高资源消耗的比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定会为制造业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管理服务、技术服务等等。制造业的发展也必定会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上海过多地强调制造业主导地位、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定会丧失很多发展先机和竞争优势。同样,如果一味单纯地依赖服务业,那么整体经济失却依托,产业空心化会削弱经济的增长动力。而新加坡却由于仍然重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平衡发展,因此能更快地摆脱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增长动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无需对立,而是应该共同发展、协同发展。
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贸易的提升,以服务贸易的提升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除破各种不合理的行政性壁垒,加大市场开放程度,积极吸引有国际水平的服务性跨国公司人驻上海,优化上海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能级的进一步提升。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通过国际运输、国际物流、国际旅游、国际贸易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对目前不具有优势的服务行业,加大开放力度和深度,以开放促进发展,培育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技术中心。
商务成本的适度提高,有利于城市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方向升级。这已经在跨国公司加速将其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向上海转移上体现了出来。对上海而言,人均gdp达5000美元显示出其已经和上世纪80年代时候的香港一样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借鉴后者二十多年来的直接经验,上海应在发展服务业、产业结构轻型化的同时,顺应制造业自身的演进,注重培养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分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某些环节上发挥比较优势并形成集聚,从而增强价值增值。与此同时适当发展部分有优势的高端制造业,避免制造业空心化。
总的来说,就是应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现代服务业,使之具有更准确地发展方向。
(二)加大对外开放度
1、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的必要性
要加快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尽快优化产业结构,我们认为,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贸易倾斜发展,发达的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以及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势在必行,它是加速发展服务贸易,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
根据杜珍儿《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估模型》的研究结果,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发展水平。另外还指出,对于整个服务市场,对外开放度是最重要的,但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的行业,它的影响力却是不一样的。wto前副总干事、印度计划委员会委员安瓦鲁尔·豪达在2005年6月份举行的世界服务贸易论坛上表示,开放的服务业发展进程要高于低自由度的行业,实现各种服务也对内对外的市场“自由化”有助于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做大作强。张蕴如(2002)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度和竞争力问题。她认为,我国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服务业的开放度不够,包括服务业对外贸的开放度和外资的开放度都较薄弱。 香港服务业高度发达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高度自由化的经济制度,实行低税率的自由贸易政策,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带动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
2、上海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现状
近几年上海服务贸易开放的程度有所加大。自浦东开放以来,中央授予浦东和上海各项功能性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有许多与服务贸易有关,比如允许外商在金融和商品零售等行业投资经营,允许外资在整个上海的范围内开办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允许外商在外高桥保税区开办贸易机构,批准建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批准部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等。
根据wto公布的《服务贸易分类表》所列的12大类150多个项目,除金融保险部分项目以及新闻、出版、电信等大类外,上海已向全世界开放了大部分的服务贸易项目。
从表6,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跨国公司投资上海服务业领域各行业的现状及需要采取的战略措施:第一,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其他类服务业等行业在服务业领域中利用外资的项目数和金额都相对较小,需要从数量和金额方面同时加大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第二,房地产业利用外资的项目数虽然相对较少,但投资总额却相对较大,根据这一特点,今后要重点与更多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力争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上海的房地产业;第三,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在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的项目数虽然较大,但投资总额相对偏小,需要提高项目合作的水平和层次。目前,在服务业领域中还没有利用外资的项目数量和金额都相对较大的、相对处于强势地位的行业,这也表明上海服务业领域利用跨国公司投资分散度较大,没有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行业。
3、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建议
第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有国际水平的服务性跨国公司入驻上海,优化上海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能级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谨慎渐进开放。采取渐进的方式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并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开放计划,确定不同的开放深度,尽可能使竞争能力弱的行业有较长的适应和缓冲时间。
(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服务行业贸易竞争力普遍非常弱,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除了要加大对外开放度之外,其次要考虑的就是服务外包。
1、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必要性
所谓服务外包就是企业将信息系统构架、应用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等业务,发包给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逐步把部分服务内容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且这一趋势呈愈演愈烈之势。发展服务外包,特别是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是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提升服务业的能级和水平;是上海转变外资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外资结构,推动实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是上海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上海经济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服务全国,带动上海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已成为上海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一个新增长点。
2、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若干建议
一是要主动承接跨国公司内部的离岸外包,大力吸引、承接全球的服务外包;巩固目前服务市场,加快向高端服务市场转变,进一步拓展服务空间;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和金融后台服务等领域,提升上海服务外包能级;大力培育若干个知名的本土服务外包企业,使之成为国际离岸服务外包总承接商和对内服务外包总发包商。
二是要加快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规章和规定,健全相关行业的管理规范和行政执法机制,推动行业信用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三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和服务。设立市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依法严惩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和违法行为。通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的信息服务。
四是建立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国家最新统计标准,结合上海实际,研究建立反映服务外包发展特点的统计指标体系,并试行服务外包统计制度;加强服务外包发展的趋势分析,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范文4
【关键词】 服务外包;影响;对策
一、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现状
1.外包业务承接主体。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服务外包供应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和过程管理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多数的服务外包供应企业都取得了相关资质认证。截至2006年底,中国己有38家软件企业获得CMM5(含CMMI5)级别评估23家软件企业获得CMM4(含CMMI4)级别评估,200多家软件企业获得CMM3(含CMMI3)级别以上评估。
2.我国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增势迅猛。中国近年来服务外包持续增长,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全球外包中心。2005年全国软件外包突破9.2亿美元,2006年达到13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70亿美元,年均增长将超过50%。一些跨国公司的客户服务业务也外包给了我国企业。诺基亚公司把手机日本本土客户服务外包给了我国的呼叫中心运营商。
3.我国一些城市已把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已确定了大连、西安、成都、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天津、南京、武汉、济南、苏州、无锡等一批具有服务外包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的中心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在宏观政策、规划设计、人才培训、招商引资、综合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基地城市的建设。
二、服务业外包对承接国的影响
1.促进产业升级。承接海外公司的服务外包,是一种全新服务贸易方式,这种产业转移无污染、无能耗,有利于发挥服务资源优势,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促进服务贸易持续增长,扩大承接国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份额,提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此外,承接外包服务,可以增大服务业所占GDP比重,提升产业结构,节省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随着服务外包的发展,东道国产业升级的范围已经改善。
2.扩大劳动力就业。承接外包服务,可以创造就业。假设落实这些服务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所需时间较短,吸引外包服务可以快速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潜在的服务外包将给承接服务的国家创造高达1400万个就业岗位;仅在金融服务业,服务外包给东道国创造的就业机会就将有200万个。
3.提高劳动者收入。承接外包服务,可以提高就业者的工薪收入和技能水平。IT服务和IT相关服务与流水线或其他制造业相比,是典型的高收入行业。从提高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原则来看,积极的人口外流和改善基础设施以及伴随着大量商业服务的涌入,外国直接投资使东道国经济的所有部门受益。
三、提升和加快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1.加大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人才的集聚吸引力。中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充足,但适应服务外包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缺失,这是制约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当务之急是推进各类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转型升级,引导它们增加有关服务外包的课程设置,加强日语、韩语、英语的应用性教育。支持建立校企结合的服务外包人才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大力培养适合外包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能型和创业型人才。
2.实施大企业战略,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国内目前的大型软件企业进入服务外包供应商市场,指导和服务国内大型用户企业实现BPO业务转型,同时允许小型的服务外包供应商自然发展,提供相应措施促进其快速积累资本和经验,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融资渠道,鼓励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建立贷款、信用担保快捷通道,给企业提供更方便的资金支持。
总之,中国应有效把握“三大机遇”,积极应对“四大挑战”,尽快实现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力争达到年均增长30%,2010年实现收入180亿美元,2015年实现收入560亿美元的远景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中国任重而道远,需要一直遵循“立足独有优势,把握新兴机遇,快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和指导方针,努力把中国打造成为“全球服务外包行业的巨人”。
参考文献
[1]沈晓霞.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研究[D].山东大学.2008(4)
[2]詹晓宁,妍厚媛.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承接战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5(4)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范文5
关键词:服务外包;外包;加工贸易;生产要素;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F7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9-0010-06
“服务外包”是伴随着当代国际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非实物化、生产工序片段化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国际服务贸易形式。近几年来,
“国际服务外包”呈现飞速发展的势头,中国在这新一轮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已经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确立为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结构的主要切入点。但是,研究“服务外包”我们不能仅仅从表面现象上去直接观察,而必须在严谨的概念辨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本质分析。
一、“服务外包”的概念厘定
早在1989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已经预言:“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高级发展机会的活动与业务也应当采取外包形式”(林航,2009)。但首次明确提出“外包(Outsourcing)”这个概念并从企业核心能力角度加以解释的是Gary Hamel和C.K.Prahalad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两位作者将英文“Outside Source Using”合并为“Outsourcing”,用来指“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分包给其他企业承担,而自己则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其实质就是一种资源整合的管理模式,即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林航,2009)。与特定产业所有生产活动的“一揽子转移”不同,外包的特征是“特定企业在保持最终产出或产出组合不变的前提下把某些投入性生产活动转移出去”,即“企业在保留特定产品生产供应基本定位的前提下,对生产活动涉及的某些环节区段的活动或工作,通过合同方式转移给外部厂商来承担”(卢锋,2007a)。
“服务外包”是“外包”的一种类型。依据交易对象的经济属性方面的差异来区分,“外包”可以分为“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服务外包”不能脱离“外包”概念的大框架,即它不是服务生产活动的“一揽子转移”,而必须在保持服务生产活动的“最终产出或产出组合不变”的前提下进行。
但是,关于“服务外包”的概念目前仍比较混乱,学术界和产业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一类“服务外包”概念试图从性质的角度来界定它,如:
管理学权威工具书《商务大辞典》的解释是:服务外包指“通常依据双方订的标准、成本和条件的合约把原先由内部人员提供的服务转移给外部组织承担”(卢锋,2007b)。
美国毕博管理咨询公司(BearingPoint)对服务外包的定义做了如下描述:“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将优先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据,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迅速反应能力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江小涓等,2008)。
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2007)联合编纂的《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这样定义:“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工厂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服务外包中涉及的服务性工作(包括业务和业务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并通过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
亚太总裁协会和国际外包中心联合的《2008年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则认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IT系统开发和架构、应用管理以及业务流程优化等自身业务需求通过外包由第三方(即服务外包提供商)来完成,以专注企业核心业务,更好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经济活动”。
另一类“服务外包”概念试图从类别范畴的角度来界定它。如:
美国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的定义:服务外包是IT服务市场的一部分,分为ITO(信息技术外包)和BPO(业务流程外包)。IT服务市场的另外一部分是离散式服务。ITO包括产品支持与专业服务的组合,用于向客户提供IT基础设施和企业应用服务,从而确保客户的业务成功。ITO细分为数据中心外包、桌面外包、网络与企业应用外包等;BPO是把一个或多个IT密集型业务流程委托给一家外部承接方,让他拥有管理和控制选定的流程……被外包给外部服务承接方的业务流程包括物流、采购、人力资源、财务会计、客户关系管理或其它管理或面向消费者的业务功能等(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2007)。
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公司)从市场角度来定义“服务外包”,其划分方式与Gartner公司基本相似:服务市场包括IT服务市场和业务服务市场。其中,IT服务市场中外包的部分被定义为IT服务外包(ITO),业务服务市场中外包的部分被定义为业务流程外包(BPO)。ITOX分为系统操作服务、系统应用服务、基础技术服务,BPO又分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业务运作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2007)。
美国麦肯锡管理和咨询公司(McKinsey&Company)进一步将服务外包细分为四类:(1)IT应用服务外包,是指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交给专业化公司来做。包括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系统集成和咨询。(2)IT基础设
施服务,是指涉及IT基础运营的硬件、软件、服务器和大型主机的运营与管理以及桌面与维护支持等服务。(3)业务流程外包,是指企业将一些流程或职能外包给供应商,并由供应商对这些流程进行重组,包括人力资源、财务、采购、客户支持。(4)设计研发服务,是指和产品开发相关的设计与研发离岸外包活动,包括产品的概念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嵌入式软件的设计开发、产品开发、测试与本地化等活动(江小涓等,2008)。
中国“服务外包”的主要政府管理部门商务部基本沿用了美国Gartner公司和IDC公司的划分思路:“服务外包业务系指服务外包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包括:业务改造外包、业务流程和业务
流程服务外包、应用管理和应用服务等商业应用程序外包、基础技术外包(IT、软件开发设计、技术研发、基础技术平台整合和管理整合)等”。
还有一种将上述两类定义方式合并在一起的“服务外包”概念界定方式,如:
印度全国软件与服务公司联合会(NASSCOM)的2007年印度服务产业年报认为:“服务外包是基于IT技术的业务流程外包(IT-BPO)。建立在IT技术和网络平台之上的,任何可外包的作业(IT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研发外包)经数据化之后,转移出去的业务流程和办公作业,都属于服务外包”(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2007)。
总之,通过透析以上林林总总的“服务外包”概念,我们可以确定“服务外包”最核心的要素,即:将服务业中自身业务产品或业务管理过程的一部分外包出去,由第三方来完成。在技术手段上,强调信息传输手段和交易平台的IT化,这已经成为各方共识。在概念范畴边界上,上述概念虽有广狭之分,宽严之别,但最根本的判别是企业的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凡非核心业务都可以外包出去,至于具体哪些业务属于核心业务,哪些业务属于非核心业务,不同的企业、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是不一致的,并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
需要强调的是,“服务外包”就其空间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这里的两个“外”都是指企业之外。“在岸外包”是企业将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形式分包给境内其他企业承担,“离岸外包”是企业将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形式分包给境外其他企业承担;“在岸外包”是在境内市场上完成的,“离岸外包”是在跨国境(或关境)的国际市场上完成的,又称为“国际服务外包”。服务外包就其企业组织边界来看,可以分为“在岸外包”和“离岸自营”,这里“在岸外包”的“外”也是指企业之外。“在岸外包”是指企业将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形式分包给境内其他企业承担,“离岸自营”是指发包方公司通过开辟国外附属机构来转移服务业务,海外附属机构是发包方公司总体的一部分,因此“离岸自营”实际上具有企业“内包”的特征,但却是在国际市场上跨境进行的,因此也属于“国际服务外包”的一部分。“服务外包”通过空间范围分类和企业组织边界分类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知,“国际服务外包”是以“离岸”提供的形式进行的,分为“离岸外包”和“离岸自营”两部分。当A国企业将服务的某些工序或流程委托给B国企业来完成,即为“离岸外包”;当A国公司在B国设立子公司或下属机构承包来自A国母公司的服务业务的活动,即为“离岸自营”。与“离岸自营”的“离岸”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概念叫做“离岸营业”,即A国在B国投资设立c企业和D企业,c企业将部分服务业务外包给D企业,这一部分属于“离岸营业”,“离岸营业”与“在岸外包”一样,都不属于跨境业务活动,不认为是“国际服务外包”。
本文所称的“服务外包”,是指基于IT技术的企业非核心业务片段的服务业转移。当“服务外包”被当作一种国际贸易现象看待时,则特指“国际服务外包”。
二、“服务外包”的本质
“本质(Essence)”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因为本质决定着事物的性质,所以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服务外包”在形式上看外包出去的是“服务”,实质上是一种以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要素贸易。严格意义上讲,所有的对外贸易(包括实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都是生产要素贸易,就是说对外贸易表面上交换的是商品和劳务,实质上交换的是彼此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Leamer,E.E.,1980)。“服务外包”与一般实物贸易的不同在于,一般实物贸易反映了对外贸易生产者全部的生产要素禀赋,包括外生的禀赋如资本、劳动力、土地资源、技术水平等,也包括内生的禀赋如技术创新能力、经济组织的适应能力等;而“服务外包”仅仅反映了服务贸易生产者局部的生产要素禀赋,即劳动力禀赋。在这一点上,“服务外包”与实物贸易中的“加工贸易”颇为相似。
“加工贸易特指以保税方式从国外进口原辅材料和中间产品,经过加工为产成品后再出口的贸易方式”。当前,“加工贸易”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实物贸易中与一般贸易旗鼓相当的一种贸易形式。
“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分别是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生产工序片段化的存在形式,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活动在国际市场上实行分工的产物,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价值链在国际间重新分配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服务外包”又被有的学者称之为“服务加工贸易”(郑雄伟,2008)。
“加工贸易”与“服务外包”产生的动因是相同的,即“劳动力套利”。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之间形成了极大的价格差异,发达国家的企业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某一个非核心的业务片段“外包”到发展中国家进行,以节省劳动力成本,这就是典型的“劳动力套利”。
“服务外包”的“劳动力套利”如何实现见图2。
在图2中,假设世界上只有A国和B国两个国家,A国的服务业劳动力相对富裕,故而A国的服务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较低且服务业劳动力价格低廉,B国的服务业劳动力相对稀缺,故而B国的服务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较高且服务业劳动力价格高昂。世界上的服务业劳动力潜在资源总量为Q1Q2,其中A国为Q1Q,B国为QQ2。M1N1表示A国递减的服务业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曲线,M2N2表示B国递减的服务业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曲线。在“服务外包”业务发生之前,A国具有使用Q1Q量的服务业劳动力生产Q1M1TQ量的服务产品的能力(A的这种生产能力因为国内服务业市场的狭小而出现了闲置),B国具有使用QQ2量的服务业劳动力生产Q2M2UQ量的服务产品的能力,A国的边际生产力OT低于B国的边际生产力Qu,即A国服务业劳动力工资水平为QT,B国服务业劳动力工资水平为Qu。
现在,B国企业将一部分服务业生产活动“外包”给A国,这实际等同于服务业劳动力从A国流向了B国,理论上这个过程可以一直持续到两国服务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均等为sP为止,这时SO量的A国服务业劳动力承接了B国的“服务外包”(相当于sQ量的A国服务业劳动力“移民”到B国)。
“服务外包”以后,A国的服务业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曲线M1N1只对A国的非“服务外包”部分的服务业劳动力产生作用,A国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服务业劳动力与B国服务业劳动力面临着共同的边际生产力曲线M2N2。此时,A国将消费Q1M1Ps部分的服务业产品,全世界增加了PuT部分的服务业产品,服务业的“自由贸易”提高了世界的经济效率。A国服务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由QT上升为sP,B国服务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由QU下降为sP。B国企业面临的服务业劳动力工资水平比“外包”前下降了wu,B国企业以更低的工资获得了更多的服务业产品,实现了“服务外包”过程中的“劳动力套利”。
但是,“服务外包”的“劳动力套利”与“加工贸易”的“劳动力套利”并不完全相同。“加工贸易”的“劳动力套利”针对的是低端劳动力对象,“服务外包”的“劳动力套利”针对的则是高端劳动力对象。服务业本身是人力资本投入较高的行业,人力资本是服务业需要支付的主要成本。“服务外包”的“外包”对象属于知识产品或精神产品,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而“加工贸易”的“加工”对象属于物质产品,是人类体力活动的产物。因此,更严格地说,“服务外包”本质上是一种以高端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要素贸易。“服务外包”和“加工贸易”所要求的劳动力生产要素的禀赋特性对比如图3。
“服务外包”的实现必须具备坚实的技术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信息传递成本,拓展了企业在业务过程中的选择范围,使企业有可能打破地域疆界限制并突破传统的企业管理边界进行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在互联网技术普及之前,“服务外包”作为一种大范围的“国际服务贸易”现象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距离的远近不仅关系到成本的高低,甚至直接影响到服务提供的可能性。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彻底打破了信息传递的距离限制,而且大大改变了服务产品“消费的即时性”、“不可储存性”、“不可贸易性”等特征。正因为如此,在本文前述的各种“服务外包”定义中,都特别或明确或隐含地强调了“以IT为基础”这一条件。“服务外包”所依赖的这一技术基础,与“加工贸易”所依赖的交通运输费用的低廉其意义是一致的。
“服务外包”的实现还必须具备坚实的制度基础。服务产品的国际标准化的实施使企业有可能将服务产品的某些中间环节“外包”出去,如果缺乏了服务产品的国际标准化,“服务外包”合同就很难达成,即使双方签署了合同,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合同执行过程中的纠纷也会层出不穷,
“服务外包”发包方将承受巨大的违约风险,高昂的交易成本将大大制约“服务外包”的发展空间。
“服务外包”所依赖的这一制度基础,与“加工贸易”所依赖的制造业产品国际标准化要求其意义是一致的。
三、“服务外包”的效应
“服务外包”首先对发包方和承包方两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影响。我们借助比图2更加直观的图4观察这种影响。
首先看“服务外包”发包方国家劳动力市场所受的影响。如图4所示,
“服务外包”发包方国家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不变的s,从事服务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是D,此时该国的服务业就业量为ON1,服务业平均工资率为w1。“服务外包”业务产生以后,意味着国内市场对国内服务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减为D’,此时的就业量为ON2,它实质上是该国原先服务业就业量ON1减去“服务外包”流失就业量N1N2之后剩余的部分,该国的服务业平均工资率下降为W2。
再看“服务外包”承包方国家劳动力市场所受的影响。亦如图4所示,“服务外包”承包方国家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不变的s,从事服务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是D’,此时该国的服务业就业量为ON2,服务业平均工资率为w2。“服务外包”业务产生以后,意味着国内国际市场对国内服务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增为D,此时的就业量为ON1,它实质上是该国原先服务业就业量ON2加上承接“服务外包”就业量N1N2之和,该国的服务业平均工资率上升为w1。
经验数据资料支持上述理论推论。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认为,未来十年内,西方七国集团1%~5%的就业岗位将转向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中国家。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 Research Inc.预计,到2015年,美国因“服务外包”将减少本国的330万个工作岗位,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范文6
关键词:主体变化趋势 产业发展趋势 外包发展趋势
一、跨国公司的投资主体变化趋势
第一,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很不均衡。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输出方兼输入方,发达国家的投资量占到了世界投资总流入量和存量的90%以上,反映了工业化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势力的渗透,例如拉美地区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日本超过1/4的投资直接针对东亚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在发达国家分布很不均衡,在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状况也是如此。
第二,北美、欧盟、亚太三大经济圈内部投资加强。作为当今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三个经济圈,北美、欧盟、亚太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内部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例如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美国和加拿大就是很好的投资伙伴。与此同时,欧盟为了充分利用统一化大市场的优势,也纷纷与联盟内国家进行相互投资。
二、跨国公司的产业发展趋势
第一,经营业务归核化。二战之后,许多跨国公司基于风险分散的考虑,纷纷采取多元化业务经营战略,这种战略在刚开始实行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经营范围的过渡扩张,加上一味追求业务的广度,忽略了公司所处环境的变化,导致这种经营方式的弊端日益凸现出来,表现为公司盈利水平下降,甚至举债经营。进入90年代,跨国公司又将多元化经营模式调整为原先的集中化经营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归核化战略。这种战略的要义在于:将业务集中到最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将经营重点放在优势最集中的行业上;着重强调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可见,归核化战略已成为新时期下跨国公司的主导战略。
第二,投资经营服务化。所谓服务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向全球范围内的服务业倾斜。据统计,70年代初期服务业仅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1/4,到了90年代初期,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超过了一、二产业的总和, 并集中体现在贸易和金融两大领域;二是制造业企业开始把服务业作为增加附加值、获取利润的重要领域。例如IBM、惠普等老牌电脑制造商开始积极致力于由硬件制造商向软件和服务商的角色转变,这一变化在汽车、家电、医药等行业也有所体现,例如日本的索尼公司正在向娱乐服务商的角色努力转变中,大型医药企业也纷纷向医疗保健品领域进军。
跨国公司之所以向服务化发展,原因主要有:1、服务业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2、第三产业与传统的一、二产业相比,投资范围广,风险小,回收期短,收益也更高;3、经济全球化拉动了对服务业的需求,特别是贸易、金融、教育、文化、旅游等产业,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无疑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要动力;4、科技的发展要求企业不能仅仅依赖传统的竞争方式,而应当积极寻求更为独特的竞争方式和服务方式,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和顾客。
第三,跨国公司的联合趋势无法逆转.一方面,大公司难以像过去那样保持在技术等领域的绝对优势,因而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选择共同开发技术的方式,既节约开发成本,又可以结成战略联盟,实现共赢。另一方面,跨国并购成为越来越多的投资表现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并购主要是一国内部企业之间的互相兼并,二战以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一些企业为了在全球化浪潮中取得有利的市场地位,开始采取跨国并购的方式。起初并购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后来慢慢地向服务业转移。总的来说,今后的趋势会是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移,服务业集中于金融,贸易,尤其是高新产业。
三、跨国公司的外包发展趋势
就全球外包市场的发展趋势而言,包括外包活动离岸化、外包模式成熟化和外包阶段异步化三个层面。离岸外包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用。企业作为外包活动的主体,其发包与接包的动机为外包活动提供了直接的动力。过去企业主要看重的是外包的成本,而现在则更加关注商业价值。外包作为专业分工的产物,既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分工,也体现着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分工。欧美处于外包发展的成熟期,而亚太则处于外包发展的初期,正是这种差异,为离岸化外包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外包活动的普及。
按产业划分,外包发展趋势又可以分为制造外包发展趋势和服务外包发展趋势。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制造外包从行业间和行业内制造外包向按照产品工序或区段制造的产品内制造外包阶段转变。从制造外包的特点来看,已经形成了日、美、台三足鼎立的制造外包模式,三大模式相互联系和作用,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随着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制造外包中心,但是由于成本优势的不断丧失,大陆制造外包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在制造外包之后,服务外包成为另一大亮点。与制造外包不同,服务外包中信息技术的因素更加重要。服务外包的主要发展趋势是:1、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流程外包成为新宠儿;2、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包市场,而欧洲则开始异军突起;3、服务外包的目的和方式开始变化,企业开始将外包和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
总之,跨国公司在发展趋势方面的变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结果,同时,跨国公司的变化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只有正确认识跨国公司在这一进程中的角色,才能更好把握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