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教育范文1
出版社在教育数字化推进中的尴尬
在资本、互联网企业热火朝天地布局在线教育领域,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时候,一直在教育出版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传统教育出版社却在自己曾经擅长的领域少有发声,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传统教育出版社之所以在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裹足不前,主要还是对教育数字化的前景(或者说“钱景”)看不清楚,不敢贸然进入。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但是也存在着如下的自身特点:①高度的组织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很大程度上限制在学校、课堂内部,没有更多的课余时间来进行在线学习;②学生学习压力很大,无论教育数字化形式上多么绚烂,但对学生来说,与课堂学习和考试一样,都很痛苦;③终端消费者(学生)没有自主选择产品的权力,主要是被动接受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的选择,而学校和家长对不能够立竿见影提升考试成绩的数字资源没有多大兴趣。
我国基础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在我国进行教育数字化成本非常高,首先产品本身质量不但要高,更要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需求,因此内容建设和平台搭建的费用高昂,而且营销上也必须要针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进行整体营销,沟通和营销成本很高,利润相对微薄的传统教育出版社很难支撑。目前在内容、平台、硬件等领域占有市场先机的大多是互联网公司,传统教育出版社基本上没有发言权。
充分认识出版社在教育数字化推进中的位置
大多数教育出版社已经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所处的落后态势,也深刻认识到发展教育数字化根本不是讨论“做不做”,而是要深入研讨“如何做”的问题,但是在投身教育数字化大潮的进程中,教育出版社一定要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充分的认识与分析。
教育出版社进行教育数字化的劣势主要表现在:①观念上严重滞后,总以为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纸质教育图书将继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对新兴的教育数字化缺乏足够认知和重视;②缺乏互联网思维,普遍缺乏对用户需求和体验的尊重和了解,缺乏基于大数据统计和分析的精准营销;③缺乏资金、机制和专业人才,教育数字化过程中的内容制作、平台建设、销售推广等环节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储备,而传统教育出版社无论是现有储备还是吸引力等都存在很大缺陷。
但传统教育出版社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优势:①作为我国教育出版行业的主力军,传统教育出版社比新进的互联网企业更加熟悉我国的教育生态环境,更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教师需要什么,这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②无论数字出版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是呈现方式如何新颖,对于用户来说,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这些恰恰是传统教育出版社经过多年积累的最大优势;③传统教育出版社在纸质图书时代就与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新华书店、民营书店等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在了解教育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建设了畅通的线下销售渠道。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这些线下销售渠道依然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④传统教育出版社积累了庞大的纸质图书用户群,这些用户资源是未来数字资源的最好入口,是出版社的宝贵财富。
明确出版社在教育数字化推进中的路径
明确了自身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的优势和劣势,教育出版社必须在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采取适合自己的道路,包括产品研发、技术实现、营销推广和实施步骤等各个方面。
1.必须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核心
传统教育出版社最大的优势就是内容,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必须继续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核心。传统教育出版社内容优势的最大部分就是经过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审核通过的教材和教辅内容,既包括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编写的课程标准教材,也包括围绕这些教材编写、经过教育部门审定上目的配套同步类核心教辅,更外延至其他经过各级教育部门审定通过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如二类教材等),这些资源经过了各级教育部门的严格审定,在内容的科学性、适用性上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传统教育出版社必须继续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竞争优势,挖掘这些内容的内在价值,做好这些内容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无论是衍生新的产品,还是进行数字资源库的建设,都离不开这些核心内容的建设。人民教育出版社的32字数字出版方针中就重点强调了“核心稳健”,其实就是强调人教社核心的中小学教材资源,人教社的数字资源建设要围绕着核心产品开发。
2.实行自主研发与外包相结合的技术模式
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的技术环节包括了平台搭建、内容建设和具体产品开发等诸多环节,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教育出版社在技术环节处于明显的弱势,因此,要更多地寻求外部技术合作,实行自主研发与外包相集合的模式。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满足基本需求的技术就如当年的印刷和排版技术一样,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熟练“工种”,已经不是决定产品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出版社大可不必在此领域纠结过多,可以多多采取与专业技术公司合作的模式,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内容呈现方式的构思上,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众多的技术公司可以将出版社的需求完美实现。金星教育集团2015年新版的《教材全解》图书增加了教师微课和实验演示环节,增加内容的呈现方式其实就是小视频,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很容易解决,关键是增加哪些微课,在实验中给学生演示哪些内容,因此,工作重点显然还是在核心内容的建设方面。在平台建设中也是如此,随着国家政策和财力的大力支持,众多学校的三通两平台工程已经初具规模,极度缺乏内容,出版社在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教育部门的平台建设标准和进展,和教育部门多多沟通合作,争取以优质内容介入区域化教育平台的建设。
3.充分重视线下渠道的销售推广
传统教育出版社在纸质图书时代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用户资源,这些用户资源既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和教研部门,也包括新华书店系统和民营书店系统。在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集中管理程度还非常高的情况下,教育数字化的进程必须和教育管理及教研部门进行有机结合,数字产品必须通过教育管理部门的批准方可进入学校和课堂,因此在数字产品的推广进程中,教育出版社在高度重视线上推送方式的同时,必须对系统营销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巨量的纸质图书的学生用户更是宝贵的“入口”资源,在营销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纸质图书的入口优势,将现阶段仍旧占有优势的纸质图书与数字资源有机结合,为线下图书用户提供更多的线上增值服务,以追求增强用户粘度,同时也可以将线下用户引流到线上,实现线下线上共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两年前已经开始在纸质图书铺设二维码和点读信息,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更进一步的增值服务,同时很多用户也会在使用线上资源的过程中接触出版社的其他数字资源,成为出版社数字资源的潜在用户。
4.步骤上坚持以增值服务为切入点,循序渐进
传统教育出版社在进行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还必须需要调整心态,切不可还以教育出版社的老大心态自居,必须明白竞争对手已经从原先实力相对薄弱的非教育类出版社变成了拥有雄厚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互联网企业,竞争的领域也从原先的内容、营销转化为包含技术、资金等领域的全方位竞争。笔者认为,在目前的落后态势下,教育出版社最忌讳贪大求全,订立与自身实力差距太大、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绝大多数出版社并不具备人教社那样的核心教材资源和雄厚资金实力,却要像人教社一样建设工程浩大的“数字校园”,恐怕就很不现实,因此在数字化进程中不妨以自身的成熟核心教育图书为切入点,开发为其提供增值服务的数字产品,这样既有内容的先期储备,又有纸质图书用户的“入口”优势,还兼有为纸质图书用户提供增值服务、促进纸质图书销售、积累数字资源等多重效果。通过这样的逐步积累,循序渐进地为将来的数字化产品开发打下基础,这样的实施步骤看起来保守,但是对绝大多数教育出版社来说是相对稳妥、切实可行的。
数字化教育范文2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为了有效地整合并扩大优势,持续推进学校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培育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信息处、各部门负责人和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构建了管理组织网络,全面负责学校各项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学校有切合实际的系统规划,制定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注重信息化在学校工作中的过程性应用,有较为全面的各种制度,先后通过了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的评估。
学校依托业已建成校园网络为基础,在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借此次教育信息化督导之际,近几年来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及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如下:
一、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
1.确立信息化工作总体目标
为了把我校办成素质教育的典范、现代化教育的模范,历年来从办学的第一天开始,学校领导就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建设工作,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和学校对信息化的要求,确立了学校信息化工程的总体目标:建设一个实用、适用、够用、易用的网络信息平台,拥有一支具有较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批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现代化学生,建成一个数字化教育的书香校园。在组织机构上成立由分管校长主要负责的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设立了与学校中层部门同级的学校信息中心,专门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2.坚持适度超前,构建数字校园
我们一直坚持根据学校教育的发展需求,在硬件投入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分期分批逐步添置设备,按主次、缓急,逐步完善校园网建设。今年暑期,我们对校园网络进行了改造,构建了以有线网络为主,无线网络为辅的立体网络框架,将教职工办公室、专业教室等教学场所接入校园网络,为全校师生随时上学校网站查阅备课、共享资源和信息或在因特网收集资料、查找信息创造条件。适时地引入方便适用的教学、管理、电子图书馆等软件,为建立数字化校园提供软件支撑。
3.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资源整合
为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我们在学校服务器上建立了五个“FTP”服务平台,有存放各部门管理资料的“部门FTP平台”,有存放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照片的“照片FTP平台”,有存放示范课录像、教学素材、常用软件、教学光盘等的“资源FTP平台”,存放各类教学课件的“课件FTP平台”,以及汇集全校教师电子备课的“备课FTP平台”。通过校园内网的主页,五个“FTP”服务平台与校园各部门公告整合起来,将行政管理与教学管理“一网打尽”。现在教师获取校内的各类信息已经全部移到了校园内网上,我们还在内网开设设备报修专栏和教学调课专栏,方便相关行政部门进行后勤和教学管理,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为数字化办公积累经验。现在教师只要打开电脑就能做到网上“三看”:看每周工作活动安排;看学校新闻动态;看“腾讯通”和内网短消息相关信息。
二、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展示新城网上学校形象
学校的网站是我们学校对外的窗口,我们在网站首页有七大板块,各版块下面还有21个二级目录,全面展示学校的形象。学校的各类教学活动、教学成果都要通过学校网站来体现,学生家长和教育部门的领导都对学校网站也十分关注和认可,长期以来我们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逐步对网站的板块上做相应的调整,进一步细化校园网络的功能,使校园网站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去年还为科研处的课题研究网络化管理开辟专门栏目并按其要求设置板块,为课题管理提供了方便。在校园网站上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师生取得的教学成果、校际交流等校园动态及时实时和动态更新,在第一时间为关心我们学校的家长、领导以及教育同行提供最新的校园动态和教育教学成果,努力把校园外网办成展示学校形象的窗口,全方位展示了全校师生实施素质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在08年苏州市优秀教育网站评比活动中获得优秀教育门户网站一等奖;去年网站参加了苏州市中小学优秀网站评选,以后又相继被推选参加江苏省和全国的中小学优秀网站评选。网站获得江苏省中小学优秀网站评比一等奖(苏州市区唯一的小学获奖网站),同时推荐参加全国网站比赛,获得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园网站称号。
三、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我校拥有一支年轻化的教师队伍,他们对新事物、新理念比较敏感,对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情很高,希望将信息技术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我们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校本培训,同时还根据市电教馆的要求积极探索和组织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级以上互动远程培训。
针对现有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加强新加盟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全体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最大效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配合科研处以各种形式进行有层次、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培训,本学期将进行电子显示屏信息更新培训;学生信息汇总培训;教师博客管理培训;各年级电脑维护管理培训,使教师掌握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方法、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方法及课件制作技能,并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和应用,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与整合,加大对青年教师互动电子白板技术白板专业培训的力度,并为青年教师在教学中用互动电子白板技术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先进的设备,良好的硬件环境,只有通过全体教师在教学中的掌握和运用,才能发挥效益,才不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在各科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目前我校所有教师都能胜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新技术新媒体。
四、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效益
1.教学管理网络化
(1)备课电子化、多媒体化
长期以来我们充分发挥校园网互连、互通、互动的优势,借助备课平台,进行无纸化备课,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形式的教研活动,创造机会让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教师交流在无纸化备课过程中的感受和状态(包括态度、技术、碰到的问题等方面),不断纠正、及时完善无纸化备课的方法、途径,让全体教师能共享先进的、成熟的教学方案,共享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对整体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资料无纸化、便捷化
学校管理中,资料档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资料无纸化”就是借助网络优势进行资料管理,让资料和纸张说“bye”。但是,从纸张资料变为电脑资料,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我们经历了从共享文件夹到FTP文件服务器,从粘贴、复制到使用模板等实践过程,碰到了很多困难,也遭遇了无数失败,如今可以说获得了成功,教学计划、作业设计、考试试卷、数据上报等等都能通过网络快捷地直达目的地,既便于收集,又便于修改。
(3)管理网络化、人性化
工作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使得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此时,网络再一次成为我们最好的帮手。我们在校园网上布置各项工作,推荐重点文章,讨论热点问题,畅谈各种观点,交流思想和情感……教导处、科研处还利用平台组织教研活动,举行基本功竞赛。校园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共同切磋、携手提高的最佳场所,一种充满现代感的、友好的、平等的网络学习氛围已在我校形成。近年来,学校将教师调课管理、设备报修管理、“创意新城”等板块嵌入校园内网,教师需要调课、报修、提建议等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完成,而相应的管理部门通过网络就能进行审批和安排相应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教学研究信息化
随着教学管理手段的逐步自动化、规范化,教学资源的立体化、多样化,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教研活动的重要性也日益突现。我们尝试让电脑网络参与教学研究,如自制课件评比、网络课教案设计比赛等,都很好地体现了我校“学习自主性、合作协同性、模式多样性”教研特点。
连续二年,在学校举办的教学展示活动中,科研处与信息中心联合安排青年教师互动电子白板教学比赛活动,通过比赛来推动全校教师学习新技术的兴趣,逐步提高全体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最大效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在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参加苏州市网络团队比赛获得二等奖,潘小军、孙姣二位教师参加苏州市互动电子白板比赛获得二等奖,孙姣的白板教学录像课获得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比赛一等奖、马彩芳在苏州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徐艳的录像课“夏天的小虫”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教学实践评优,获得初赛入围资格。杨琳娜、朱小萍彭莉娟的教学课件参加江苏省教育协会的课件和教学设计比赛。
3.研究成果多元化
数字化教育范文3
摘自《职教论坛》2013年第二十二期 王雪《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构建研究》
区域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状态,就要调动多方面因素,充分考虑契合的影响因子。(1)规划契合: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为专业结构规划的着眼点。具体内容有:理念前瞻,专业结构规划紧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突破,专业结构调整瞄准区域经济发展路径;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区域发展方式转变。(2)主体契合:以校企合作为专业机构与产业结构对接的桥梁。具体内容有:政策导向,在“强制”与“扶持”中促进契合;利益互惠,在“共育”与“双赢”中强化契合;技术互通,在“互助”与“共享”中推动契合。(3)微观契合:以立体式对接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具体内容有:要素契合,以“关联度”作为核心标准;载体契合,以“互动度”作为基本保障;方法契合,以“适应度”作为发展要求。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二十七期 李守可,丛彬彬《区域性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解析》
整合是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范式。(1)整合具有范式的共性特征和属性。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基本信念,就是与学科教育相比较,一致认定它是“另一类型”的教育,它的本质内涵就是整合教育;整合是职业教育研究最具特色和创新品格的研究假设;整合是职业教育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和策略。(2)整合是职业教育研究全能的、通行的方法体系。从整合方法的性质看,整合不仅是形而下的具体的实践方法,也是形而中的一般的研究方法论,更是形而上的、宏观的、哲学层面的方法论;从整合方法的特点看,它是联系的、综合的和辩证的方法;从整合方法的功能看,其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在于创新;从整合方法的适用性看,它是最适合职业教育的一种范式。(3)整合是一种研究的理论框架。框架是安置问题的假设和联系,整合的框架是一个极具包容性和承载力的理论架构,整合还是一根贯穿职业教育研究的线绳和纽带。
摘自《职教论坛》2013年第二十五期 张健《整合: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范式》
农民职业教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类型,必须对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有清醒的认识。从外部环境看,社会轻农观念依然十分严重,农民职业教育吸引力越来越小;从需求上看,务农劳动力结构性素质下降趋势明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难度越来越大;从供给上看,涉农教育“去农、离农”现象愈演愈烈,农民职业教育被严重边缘化;从条件上看,随着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和项目的增多,农民职业教育条件严重滞后;从实施主体看,政出多门、规模小而分散、区域差异大,农民职业教育政策效益愈来愈低。推进现代农民职业教育的对策措施是:第一,强化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制度重大问题研究;第二,构建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制度;第三,创设现代农民职业教育重大支持政策;第四,完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二十九期 王守聪《关于构建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制度的新思考》
数字化教育范文4
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它是“信息源”,是创造权威、科学、准确的健康传播信息的主体、担当“把关人”的角色[2]。信息时代,传播主体和渠道异常丰富,健康教育传播的“高速公路”可谓四通八达,但是宣传的健康信息种类繁多、来源不明、互相矛盾,使其权威性、科学性、正确性遭到了质疑。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打造健康教育传播资源库是解决数字化健康教育面临“有路无车”尴尬的关键。在这方面,借力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数字化健康教育与传播资料库建设项目》(以下简称“三年行动项目”),着力打造健康教育传播资料库,使数字化健康教育有了内容依托和最重要的数据元素。健康教育传播资料库包含大众版与专业版两个维度模块,各有侧重。以人群和疾病两种维度进行分类整理,以不同种类、不同媒介两种维度的传播资料进行分库保存。主要包括:培训资料分库、实物资料分库(书籍、折页、海报、处方、墙报、标语、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分库(科普短片、Flas、IPTV视频等)、部分国外健康传播资料介绍等。资料库信息来源于多种途径,包括:整理已有的资源、自主开发、面向专业机构收集、面向社会征集(组织传播资料设计大赛等)、转载、以及通过健康教育信息监测系统自动面向互联网抓取采集等。这些信息收集后经过严格的专家审核论证后入库。以视频资料收集为例,节目制作就分为本单位自行摄制和引进两种方式。“三年行动项目”截至2013年5月自主摄制已经完成各类健康视频制作300余部,片源引进100部,包括话健康、三人谈、健康科普片、动画片、健康讲座、导医服务等多个主题的视频资料。2014年又继续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数字化健康教育项目视频制作申报指南》,动员全社会力量以竞标申报方式征集到数十家机构共同参与142个主题健康传播视频资料的制作[3]。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了以知识库、不同媒介资料库、健康教育处方三个模块为主体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健康教育资料库。采用Web20信息系统支持,开通了“上海市健康教育资料库”网站。
2广开渠道,开拓多元化数字化健康教育传播平台
同样依托“三年行动项目”,整合以往的资源,开拓了涵盖目前新媒体的几乎所有数字化形式和信息化渠道来开展数字化健康教育,多元化展示健康教育资源。概括为“一线三屏多应用”的多维度立体化传播系统。
2.1一线,即12320和12356卫生计生热线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的2个政府热线整合归并后,现有人工咨询、语音、传真、短信等系统服务,是市民百姓的健康顾问。它的知识库系统全方位支持业务人员和自动语音系统对公众的咨询服务。
2.2三屏,即网站(电脑屏)、IPTV终端(电视屏)、社区终端(触摸屏)
2.2.1网站本单位主办了“健康在线”网站和上海市12320卫生热线服务网。目前健康在线网站的主站与二级域名网站“上海市健康教育资料库”、“上海大众卫生报电子报”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杂志门户对接,分科普门户和专业门户两方面,面向社会大众与专业人员开放共享信息。
2.2.2IPTV数字电视IPTV依托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按照知识结构组织制作电视节目。同时通过需求调研,还制作多种针对性的电视节目,如访谈、健康讲座、科普小品等。IPTV健康栏目将市民特别关注的各类健康信息科学的、标准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传递出去,既形式新颖、又强调主题内容,既体现实时性、又突出互动性,既保证宣传的送达率、又注重宣传的接收效果,能够满足市民不受时间限制、无限次回看、可以互动、个性化强等要求。
2.2.3触摸屏终端数字化健康教育触摸屏使健康信息“触手可及”,使科学、权威、及时的健康信息实现共享。截至目前,触摸屏终端有56个,分布于本市所有17个区县,安装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居民较为集中且能方便使用的地方。终端直接与上述12320知识库和健康教育资料库对接,全方位展示相关信息。
2.3多应用适应新媒体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及时开发了手机APP,创建了机构为主体的公众微博微信账户和微网站,形成了移动终端的多维度应用体系。
2.3.1手机APP目前开发了“预防脑卒中、远离禽流感”两个手机APP应用程序,“预防脑卒中”是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集成的系统,“远离禽流感”主要是一个健康宣传程序。
2.3.2微博、微信借助新浪、腾讯等公共互动平台,开展微博、微信的健康传播。
2.3.3微网站开发了12320卫生热线微网站,以适应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手持终端用户的需求。“健康在线”微网站正在开发之中。
3夯实基础,构建强大的数字化健康教育管理系统和支持环境
为达到进一步深化“健康教育先行”理念,逐步实现健康信息科学化、规范化、便捷性和可及性的目标,必须为数字化方面夯实基础,做好保障。为此,近3年来,升级改造本单位的中心机房,开发了各个相关应用系统,拓展了渠道,初步构建了全市社区终端基层网底。根据信息流程环节,归纳出以健康教育信息资源中心为核心的信息收集整理、审核、等环节的多维度立体应用模式,并形成了一系列机制保障信息流程的各个环节科学合理运行(图1)。健康教育资料作为健康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数据元素,建立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健康教育数据库,通过先进的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数字化健康教育多维度立体应用模式的信息化系统架构由五部分组成:基础设施、数据层、业务支撑、系统应用、表现层(图2)。基础设施主要是硬件环境和网络支持。数据层的核心就是健康教育信息资源数据,包括各种知识库和数据库。业务支撑主要是数据层和系统层的信息化处理。系统层就是为支持数据层运行而开发的各个软件系统。表现层就是对公众开放的各个传播平台和渠道。同时,还加强了信息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的“软环境”建设,使各个系统得以互联互通,安全协同地运行。
4任重道远,数字化健康教育发展展望
健康教育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我们的数字化健康教育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离公众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随着本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对数字化健康教育的前景充满信心。
4.1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大力推进健康教育信息化2013年5月上海市经信委李耀新主任做客“民生访谈”[4]时透露,上海正在形成国内最大的个人健康数据库,光纤用户超过700万户,比例接近60%,家庭宽带平均速率接近8M。本市已成为国内WLAN覆盖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智慧城市建设为健康教育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可打造覆盖全市“市区县社区”三级健康传播信息网络,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健康教育互动信息平台,共享信息化建设成果。
4.2建立健康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形成全市统一、完整的信息化建设标准,主要包括:针对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工作标准、信息系统开发标准、业务数据交换标准等,指导全市区县健康教育信息化工作。最终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传播主体的、公益性的、服务模式多样的全方位、多层次数字化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服务于本市乃至全国公众科学素养、健康素养、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等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4.3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全市健康教育服务水平各健康教育机构都拥有大量的图片、视频、动画及音频等健康信息素材,各有所长,应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打破机构间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互联互通,需要加强与相关信息系统数据交互,如上海健康信息网(健康档案信息库)、家庭医生系统(健康管理数据库)等。依托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的数字化健康教育,其内涵不仅仅是电子素材,还应该能够实现信息管理、交流互动等功能。
4.4建设健康博览馆,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参与式互动体验场所在信息化时代,身临其境的互动式、体验式的健康传播是虚拟化技术不可替代的。健康博览馆可通过各种数字化健康多媒体互动方式,提供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资讯。
4.5新媒体和移动应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527亿(占834%)[5]。为此,数字化健康教育在新媒体移动终端应用的前景和意义重大,新媒体成无可规避的健康传播手段。为了适应这一新需求,还需要不断探索健康传播的新形势、新内容、新模式。56做好数字化健康教育的评价公众需求是引导数字化健康教育发展最直接、最关键的风向标之一,以数字化健康教育为核心的“智慧健教”也要向一体化整合与多样化呈现方向努力。数字化健康教育以公众需求为参照的形成、过程和效果评价,是促进其良性发展的依据。
5小结
数字化教育范文5
一、“常青藤”学长制的产生背景
1、基于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的需求计算机网络的发达带来的QQ、飞信、人人、微博、微信、陌陌等多种软媒体的无限蔓延,昭示着我们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生存环境对当代大学生在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分制的推行,使得以班级为纽带的联系逐渐淡化,学生之间缺乏一个特别稳固的团队形式来组织,渐趋松散,再加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使得学生工作在突然间陷入被动局面,有些地方还出现了“真空”状态,迫切需要新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弥补。数字化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网络的显性和隐性方式积极“营造显隐结合、以隐为主的宽松、自由与自主氛围,通过感人情境、优美艺术、多样语言与多彩活动等教育信息依托、渗透、潜藏到网络信息中”①。如何通过树立品牌进一步创新数字化环境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促进数字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为当前高校一线的学生工作者———高校辅导员面临最严峻、思考最深刻的问题。
2、基于国内外学长制实施的实践经验“学长制”(英文为“StudentMentoringScheme”简称“SMS”)是在国际上和港澳台地区普遍推行的一种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指在高年级学生中挑选政治觉悟高、成绩优秀、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高年级学生,经过培训,对新生开展帮扶、指导、教育,引导和帮助新生尽快地度过入学适应期的一种管理模式②。早在15世纪,英国的伊顿公学就出现了学长辅导制度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长辅导制度在学业、心理、生活和社会实践都已经发展的很成熟。日本早稻田大学将学长制纳入学分,西澳大利亚大学的学长制作为新生始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这项计划于1998年试行于香港城市大学,现已在香港各大、中学校广泛应用。近年来,内地的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等几十所高校陆续启动了此项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基于当前学生工作多元化的思考学生管理工作的事务性越来越复杂,如何将繁杂的事务条理化、规范化、清晰化也成为学生工作管理者思考的话题。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结合数字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品牌意识,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寻求新方法,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范式。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往往较难很快地改观其在高中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型、自我型心理状态。高校实施学分制,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部分课程,选择过怎样的大学生活。但这种选择有可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如果对于新生有了较为贴切和细致地指导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是光靠辅导员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为此,江苏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专门成立了学长计划项目组,团队成员深入学习调研了国内外学长制的实施概况,实际调查了我院新生的需求状态,从理论上探讨了学长制的可行性,并于2009年在实践中实施“常青藤”学长制。“常青藤”寓意朝气与蓬勃,积极与向上。同时,美国的常青藤高校是顶尖名校的代名词,常青藤高校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给学长制冠以“常青藤”,便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们乐于接受和印象深刻,进而打造基层学生工作的品牌。
二、“常青藤”学长制的实施和模式构建
1、“常青藤”学长制的实施与运行“常青藤”学长计划是由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策划、组织,选拔和培训一批高年级学长,组成“常青藤”学长队伍,通过构建1位学长辅导4-5位新生的学生互助网络。从大二、大三年级中选拔各方面表现优秀或有所特长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辅导低年级同学,从而使同学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度过大学时光。“常青藤”学长团队由不同专业、不同班级,或者学习成绩优异,或者专业上学有所长,或者科研成果丰硕,或者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等几方面或者某方面突出的高年级学生组成。学长人选的产生经过自主报名、上一届学长推荐、班级推荐和综合确定四个步骤,学长入选后进行统一培训才正式和新生见面。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管理好你的辅导队伍、建立密切良好的关系等。第一学期末提交“常青藤”学长工作总结和“常青藤”学长意见反馈表,通过学长自评、被辅导同学评测和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测评等几个方面进行学长工作的中期考核,督促做好第二学期工作。第二学期5月份,面向全院大一、大二、大三招聘下一届学长。
2、学长制实施存在的问题“常青藤”学长制自实施以来,选拔了57位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同学,通过各种方式与新同学建立了良好的互助关系,不仅在专业学习上给予了悉心的帮助与指导,也与他们在生活上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由于时间上的相对不宽裕,对于学长的各种培训不够充分,“常青藤”学长们对工作不够熟悉,也凸显了一些问题:(1)学习活动开展较少。有的学长因专业赛事多、学生干部事务多等,而与学弟学妹们日常面对面交流较少,专门的学习活动开展也较少,这使得“常青藤”学长计划的开展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2)生活中交流不够多。一些学长在提供学习上指导的同时忽略了对学弟学妹们生活以及心理动态上的关注。对新同学们的指导应渗透于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的用心去倾听去关注他们才会使交流互动更有意义。(3)在辅导低年级同学时耐心不足。也存在极个别的学长,忙于自己的事情多,辅导学弟学妹耐心不足的现象,这一点对于新一届学长的遴选起到了借鉴作用。新同学们对大学的学习生活都相对陌生,作为一个过来人,应对他们保持以真诚及耐心,这也成为了日后遴选学长的最重要条件。
3、“常青藤”学长制实施模式的构建结合半年的学长制的实践,学长计划项目组对调查条款进行了修订,大量地搜集了学长及被辅导的低年级新生对于此项制度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调整了学长计划的相关活动安排、制度要求,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长从遴选到考核的所有流程。体制上的健全和制度上的严格,使学长制开始从稚嫩走向成熟。为了便于学长团队的管理,缓解学院学生工作人员的压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设立了学长事务委员会,来专门负责“常青藤”学长计划的具体实施工作。学长事务委员会和年级事务委员会、专业事务委员会平行,同时隶属于院学生会,总体负责“常青藤”学长制的实施,从事相关计划、规则的制定,遴选学长及部署培训事宜,并且对学长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新生可以通过反馈机制对自己学长的辅导情况进行反馈,通过考核机制对学长进行测评。学长要帮助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各个阶段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消除心理上的困惑与恐惧,使大学生活更加充实而多彩,也为今后的人生之路做好前期的积淀和准备。学长遇到辅导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及时与学长事务委员会联系寻求帮助,同时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为低年级同学服务。结合90后大学生数字化生存状态下的特点,我们搭建了“常青藤”学长的网络交流平台。“常青藤”学长QQ群,主要用于即时的通知和在线的交流;“常青藤”学长博客,主要用于适时的、定期的交流,是不同专业小组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小组间交流的平台,是资料保存和非在线交流的载体。老师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监督和指导学长的工作。同时也向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公开网络交流平台,使更多的人关注“常青藤”学长,评价学长的工作,不断地激发学长的工作热情和内在的动力。
三、“常青藤”学长制运行的意义分析
数字化教育范文6
关键词: 数字化教材; 高等教育; 教学模式; 教学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4-46-02
Impact of digital textbooks on higher education
Ma Xinnian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impact of the digital textbooks o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for example, on teachers, students, teaching equipments and teaching mode, analysis and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digital materials;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teaching equipment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数字化”时代。具体到出版业,“数字出版”则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话题。电子书有很强的优势,这一点对教科书出版商和学术出版商来说会有直接的感受,但电子书在教材出版领域仍然处于实验阶段。在出版巨头云集的英美两国,对数字化教材的探索成果已经初现。我国中小学数字化教材计划还未开启,目前仅在几个学校部分科目进行试点,但已有不少软件公司已瞄准了中国数字化汉语教科书市场。在高等教育教材方面,数字化教材项目在许多高校已作为教学改革项目获得立项,正处于研究阶段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数字化教材必将替代传统的纸质教材成为主流。本文试从数字化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设备、教学模式所产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数字化教材对我国高等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或变革。
1 数字化教材的三种形式
1.1 “无书包”模式
所谓“无书包”模式,即是将教材内容电子化,制作成多媒体光盘或电子书等形式。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终端阅读器进行阅读,而不再需要携带课本出行。多媒体光盘和电子书模式在专业类和学术类市场等大众出版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图书馆,将文档制作成pdf格式,读者通过专业阅读器阅读。但在教材出版领域,“数字化”尚处于实验阶段。
1.2 “无校园”模式
网络的便捷性,使用户需求多样性达到最大化。通过前期的尝试,人们意识到,“无书包”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教材,它仅仅是传统教材向数字教材转变的过渡。我们需将视野放在教育的整体数字化上,开发与数字化教材相配套的在线学习工具和在线教学流程,这就随即产生了“无校园”模式。所谓“无校园”模式是指学生可以在家中,或者其他任何地方与教师直接沟通,接受学校教育。
1.3 “无教师”模式
回顾教材数字化发展的简短历史不难发现,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数字化发展方式都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模仿,它并没有能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思考性。实力雄厚的出版社大多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并正在努力通过合作提高教学和服务质量。一些具体的行动表现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可以自主独立地完成学习,不需要教师的参与,这种模式被称为“无教师”模式。
2 数字化教材对教师产生的影响
数字化教材时代的来临,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篇章,也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惊喜与震撼。尤其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给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空前的便利和支持,给教与学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教师面对数字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
面对数字化时代教学的新挑战和新课题,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面对新的教学形势和教学条件,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数字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将教学内容重点定位在学科和课程的前沿性和前瞻性上,在教学中适度加入自己的研究、分析和归纳的内容,对学科与课程的重点问题做出自己的整理、评价和前瞻,并将学科中出现的前沿性问题加以介绍讲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敏感的问题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其未来的发展也提供了知识系统的延伸和引导,益于专业素质的培养。
此外,教学内容重点还应锚定在知识的深度性方面,即教学必须向深度开掘。在教学中加强内容的深度性不仅是信息时代使然,更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某一问题应尽可能地提供有见地的,有科研含量的个人见解,这也是学生异常欢迎的和希望听到的。这些对教师的要求会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形成良性的链接与互动,真正实现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深化的良好局面,这无疑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理想境界。
3 数字化教材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其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很好的路径。数字化教材时代,年轻一代所具有的优势通常超过年长者,这一点已毋庸置疑,这也是人类在数字化革命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数字文化所自然生成的DIY学习理念已成为一种网络的标识性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理念培养的往往是一种互动精神,而互动能协助孩子成长,培育其开发本身的价值,训练其分析力、评估力、批判力和帮助他人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发现、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结构,以及学业的需要,自行斟选、组织相关教学资料和学术信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学生通过接触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获得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得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建构知识的能力首先需要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等环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从以教师主讲的单向指导模式而成为一次建设性、发现性的学习,从而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教师传播知识到学生自己重新创造知识。让学生直接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是锻炼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的大好机会,也是检验其学习能力、学习收获的途径之一。
4 数字化教材给学校教学设备带来的影响
目前,各高校学生上课的地点可分为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专业实验室等四类,普通教室和多媒体教室是理论课程教学场所,计算机机房是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场所,专业实验室是特定的实验课程的教学场所。目前,学生上课需要带教材、参考书、纸、笔等学习用品,而在数字化教材时代,教材、参考书都是电子版本,学生学习是通过安装在计算机上的终端阅读器或在线学习工具,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的;学生作业也是电子版本,按照任课老师的要求上传到指定的地方;考试也通过网络在线完成。要达到上述要求,需要足够多的计算机(数量与学生人数相当),那些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都要改成计算机机房,在各专业实验室中也要安装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并且需要各机房、实验室的网络畅通。在教学资源分配时,给每个教学系、部分配备相对固定的教学场所,这样该部门机房工作人员就可在学期初将本学期需要用到的教材、参考书、阅读器以及在线学习工具等内容安装好,以便于老师和学生使用。每个学生为了便于自己学习,必须配备一台计算机并且安装学习所需软件。
5 数字化教材带来教学模式的改变
在现行教学模式中,受教学条件限制,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过程。教学结构是线性的,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传播,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学习的主动性难以体现。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取向和个人喜好等因素均对教学内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和权威地位,掌握着主要的话语权。应该说,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里,传统的单向传播式的教学模式,几乎称得上是最佳选择,并在人类的教育史和文明史上起过并还在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数字化教材时代,资源共享对现在的教与学的结构模式形成巨大的挑战,学习知识的渠道和媒介不再是单一的,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上的各种数字化知识和资源,都对教师的中心地位构成挑战。网络和信息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和学生具有同等的信息条件,面对同样的信息资源,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新课题。学生在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方面所具备的才能不一定比教师差,这一点教师不仅不能回避,而应给予鼓励和激发,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数字化教材时代,教学模式将转变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老师解惑为辅的模式。
6 结束语
数字化教材项目在我国才刚刚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材取代传统纸质教材已成必然趋势。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做好迎接数字化教材到来的准备。在教育领域有很多需要探索与研究的问题,比如,不同学科的教材如何数字化的问题,数字化教材的销售问题,数字化教材对出版业与教育业产生的影响与变革问题等。本文仅就数字化教材对我国高等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发表个人的一些拙见,供大家参考。总之数字化教材必将对教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教育史上起到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材出版如何应对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华读书报,2012.8.28.
[2] 数字化全面开启数字教科书成趋势.http://,2012.5.24.
[3] 探索教材数字化道路.http://.cn/cbck/7s/201101/t20110106_1010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