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服务贸易合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汇服务贸易合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汇服务贸易合同

外汇服务贸易合同范文1

(一)陕西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情况。我省加工贸易产业分布于果汁、机械、电子产品、纺织服装以及有色金属等领域。目前,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不仅在量上增势迅猛,而且在进出口额占比也大幅提高,对全省外贸进出口的贡献不断加大。2008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16.43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额的25.84%;2009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23.50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7.97%,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较上年增长43.03%;2010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42.7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5.40%,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较上年增长82.01%。

(二)陕西省加工贸易外汇收支情况。加工贸易收汇在贸易收汇总额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加工贸易的不断崛起表明其在整个贸易收汇中的份量逐渐增加。2008年全省加工贸易收汇额为10.60亿美元,占全省贸易收汇总额的17.17%;2009年全省加工贸易收汇额为9.25亿美元,占全省贸易收汇总额的23.55%,加工贸易收汇额较上年减少12.74%,其中,来料加工收汇额增长68.3%,但进料加工收汇额占加工贸易收汇额的98.2%,进料加工收汇额减少13.03%;2010年全省加工贸易收汇额为14.33亿美元,占全省贸易收汇总额的26.05%,加工贸易收汇额较上年猛增54.95%,其中,来料加工收汇额激增294.76%,进料加工收汇额增长53.06%。可以看出,来料加工收汇增势迅猛,然而来料加工收汇占比仅为2%,基数小、占比低,远远少于进料加工收汇,因此加工贸易收汇的变化趋势仍由进料加工收汇的涨跌起伏决定。

二、陕西省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促进陕西省涉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解决资源瓶颈约束,缓解出口退税负担,地方政府大力引进外资,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改善投资软环境,鼓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减少贸易摩擦的发生,我国进行了多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刺激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的积极性,因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出口能有效降低退税调整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来料加工仅收加工费,进料加工需对外支付原材料费用,可抵消大部分外汇收入的结汇风险,相对一般贸易来说,加工贸易受汇率变动的影响较少。因此,为减少汇兑损失,部分企业转变出口贸易方式,改一般贸易为加工贸易或逐渐扩大加工贸易的比重。

(四)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近年来,国内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为降低生产成本,出口企业转向国际市场寻求原材料,以进口料件来对国产料件进行替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

(五)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促进。近年来,沿海加工贸易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紧缺,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加工贸易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导致加工贸易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北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

三、当前加工贸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加工贸易企业工缴费收入核定自主性过大,潜存异常资金流入的隐患。当前加工贸易工缴费收入是由外经贸部门根据企业与外方的来料加工合同予以核定。海关负责来料加工手册审批及工缴费的备案,考虑对原材料价格、国际市场行情和汇率的不断变化等客观原因,海关对于工缴费收入的核定在一定幅度范围内仍以企业报价为准。外汇局负责对来料加工贸易收汇进行核销管理,没有对工缴费率高低的审核义务,其监管的重点是外汇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由于各部门的监管重点不同,往往会形成各部门都管但又都不管的局面,企业可以通过根据外汇形势随时调整工缴费比率,缺乏监管,自主性过大,这样就存在异常资金随意流入的隐患。

(二)来料加工超比例结汇缺乏上限控制,外汇指定银行难以审核其真实性和合理性。按现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政策规定,对于来料加工贸易项下收汇超过出口额的20%为超比例收汇,由外汇指定银行直接审核后进行超比例收汇登记、核注,不需外汇局审核。然而对来料加工贸易收汇比例并没有设置上限,且企业只需向银行提供《出口收汇说明》、出口合同、加盖企业公章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及承诺书等资料即可向银行申请超比例登记,外汇指定银行在日常操作中难以确认其真实性和合理性。

(三)借道服务贸易项下支付,暗藏异常资金流动的漏洞。加工贸易中,加工企业以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技术咨询等方式汇入外汇,或以支付商标等无形资产费用汇出外汇,金额往往较大。由于服务贸易的多样性及其交易过程的无形性等特征,外汇局和银行只能根据企业提供的单据和合同进行表面真实性审核,难以把握服务贸易的真实性及定价的合理性,其收汇的真实性和付汇合理性实难掌握。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各监管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科学核定加工贸易工缴费率。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建议由政府牵头搭建联席工作平台,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责,从不同的环节进一步完善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监管措施,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实现政策、数据和信息共享,制定科学的加工工缴费率计算方法,从而建立有效的加工贸易监管体系。

外汇服务贸易合同范文2

关键词:青岛;服务外包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一、青岛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青岛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数1072份,同比增长43.7%,服务外包出口合同额10.64亿美元,同比增长115.4%;实际出口额8.22亿美元,同比增长155.1%,连续四年实现倍增,列山东省首位。

青岛市服务外包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龙头企业发挥作用明显

截至2012年底,青岛市登记注册服务外包企业390家,开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企业158家,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优创数据(青岛)有限公司、青岛朗讯科技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离岸服务外包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成为服务外包的“龙头”企业。优创数据技术公司作为业务流程外包的典型企业,目前已发展到1000人左右规模,2012年实现离岸外包收入1456万美元;青岛朗讯科技通讯设备有限公司作为IT服务外包的重点企业,目前拥有员工近900人,2012年实现离岸外包业务收入3294万美元;卡特彼勒作为智力外包企业的典型,公司员工200余人,2012年实现外包收入逾千万美元。

(二)服务外包业务范围不断拓宽

近年来,青岛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软环境,承接的服务外包的业务类型和业务范围明显拓宽。信息服务外包(ITO)方面,青岛市已成功开启对韩国、日本和欧美等市场的软件外包业务,主要包括嵌入式软件开发、动漫创意设计、网络技术和系统集成、集成电路设计等。2012年,青岛市信息服务外包(ITO)出口额3.27亿美元,同比增长113.1%、已拥有海尔软件、富博、软脑等20多家软件外包企业;业务流程外包(BPO)方面,初步形成了以海尔、海信、高校软控等公司为代表的制造业研发设计外包服务,以优创数据技术等公司为代表的数据处理外包服务,以灵镜数码等公司为代表的创意动漫外包服务,以阿尔卡特-朗讯、爱立信、大韩航空呼叫中心等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内部离岸业务等流程外包,2012年业务流程外包(BPO)出口额1.41亿美元,同比增长206.1%;知识流程外包(KPO)方面,以海尔电产、电力三建、卡特彼勒等为代表的行业解决方案、工程设计、技术研发等知识流程外包(kpo)占服务外包总份额的40%以上,2012年知识流程外包(KPO)出口额3.53亿美元,同比增长188.6%。

(三)离岸服务外包来源地结构呈多元化

截至2012年底青岛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来源地75个,比去年同期增长73%。其中,承接日本服务外包离岸合同329份,服务外包出口额1.99亿美元;承接美国服务外包离岸合同139份,出口额达到0.88亿美元;加拿大服务外包出口额3879.7万美元,印度服务外包出口额3705.5万美元,委内瑞拉服务外包出口额7020.2万美元,尼日利亚服务外包出口额4830.4万美元,阿曼服务外包出口额额6703万美元;以上国家占全市服务外包出口总量的75%以上。

二、服务外包发展面临的外汇难题及政策需求

(一)汇兑损失等财务风险管理缺乏经验

服务外包产业属于成本按人民币计价、收入按美元等外币计价的典型行业,受到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冲击较大。据被调查企业反映,人民币每升值1%,IT服务外包利润降低0.7%。服务外包业在我国是新兴的行业,企业的汇率风险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对外汇管理政策和外汇知识知之甚少,国际市场经验不足,应对能力不强。以某日资全资服务外包企业为例,其服务100%出口日本母公司,合同采用美元结算,但公司每年的大量人员工资、差旅、培训费支出需要兑付人民币或日元,在美元不断贬值,人民币和日元不断升值的背景下,2012年该企业遭受了利润额的5%~10%的损失。

(二)金融服务与服务外包企业需求不匹配

一是信贷投入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轨。据了解,目前辖内银行机构的贷款方式多以传统的抵押、担保方式为主,而服务外包企业的资产主要以知识产权、许可专利、版权等无形资产或订单、应收账款等动产形式存在。目前,尽管有的银行机构对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前景以及金融指导政策兴趣浓厚,但多数银行针对无形资产或动产的信贷产品尚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只有个别银行进入了授信阶段。青岛高校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曾承接中石油的一个外包项目,急需项目启动和研发资金约300万元,但企业缺少有效担保和合格抵押品,致使企业的贷款需求未能被银行接受。二是服务外包产业金融产品创新有待突破。服务外包产业对无形资产评估、产权交易市场、担保体系建设等需求迫切。而从青岛实际看,目前现代服务外包产业金融产品主要以传统产品为主,针对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较少,缺乏差异化金融服务产品。据统计,金融对服务业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对服务外包的支持较少,且增长缓慢。三是保险、担保等金融中介服务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保险品种较单一和中介金融服务费率较高。调查显示,9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金融支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希望金融部门加快金融品种的创新力度和进度。

(三)服务外包外汇管理法规体系不完整

一是服务外包收结汇无明确的管理规定。目前,相关政策法规中对服务贸易的外汇收支主要侧重于售付汇的管理,而对于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的外汇流入结汇管理法规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收入和结汇资金来源真实性难以确认,因此服务外包外汇业务真实性审核存在难点。二是服务外包售付汇法规系统性完整性较差。与服务外包相关的现行外汇管理政策,散落在各项法规中,很多法规还是和外经贸委(商务部)、海关总署、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联合的,时间较早,条款零散,现行的和废止的并存,不便查找。缺乏专门的、统一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难以形成整体的清晰印象,由此带来了执行难度大、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三是服务贸易法规滞后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如关联公司非贸易代垫款的正常收付汇需求无法满足。随着服务外包跨国公司在境内设立外包基地或设立分子公司、合资公司和研发中心的迅猛增长,其境内外公司间发生了大量的代垫境外关联公司的差旅费、房屋租赁费等零星费用,但现行政策将“以人民币为他人支付在境内的费用,由对方付给外汇的”定性为套汇行为,制约了境内关联公司非贸易代垫款的正常收结汇需求,售付汇方面因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大额交易需外汇局逐笔审批。此外外包企业分包业务办理预付款购付汇存在也障碍。

(四)服务外包无形化使外汇监管面临挑战

一是服务外包成为转移利润或热钱流入的潜在渠道。青岛市服务外包企业收汇大多来源于关联公司,且收汇业务均在外汇指定银行办理,通过双方一纸合同即可完成所有的收入入账和结汇手续,而通常关联企业之间合同签订和定价较为随意,给外汇监管部门真实性审核造成较大困扰。某数据处理公司成立于2002年,经营范围较为单一,多年来仅为其母公司做数据录入和分析工作,所有收入均来源于其境外母公司,近几年业务收入成倍增长,2012年服务外包收入达到1456万美元,经核查,该企业每年有300万美元左右收入在青岛办理,其它均在上海某银行办理,且银行留存的合同和发票均显示,该企业收入按照项目参与人数每人8000元人民币费用汇入,通常根据需汇入境内的资金额确定项目的参与人数,交易真实性较难把握。跨国公司通过服务外包关联交易可以轻松实现转移利润、避税或投机资金流入。二是非贸易项下售付汇真实性审核难。尽管目前服务贸易项下售付汇管理需提交税务证明等交易真实性凭证,但通常服务外包合同价格的真实性难以认定。我分局在对服务外包企业调研时发现,目前开展服务外包业务的公司主要通过境外关联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承揽业务,然后由境外公司分包或转包给境内公司,境内外关联公司之间合同定价较为随意。如某数码(青岛)公司服务外包收汇是由母公司每月根据子公司日常运作的需要汇入,与子公司每月的服务外包业务量并没有直接关系。该公司坦言,出于汇率和资金运用的考虑,母公司会根据集团公司的整体情况进行境内外资金的划转,而在国际收支申报时多申报为信息服务等服务外包项下收付汇。

三、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探讨与实践

(一)引导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开展对服务外包企业相关财务人员外汇管理知识的培训,引导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和结算币种;推动人民币跨境资金结算发展;寻找适合企业特点的套期保值工具;加快货款收结汇速度,降低汇兑损失;提升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降低对成本优势的过度依赖。

(二)加快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

一是加快商业银行信贷品种和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外包企业的融资需求相对接。服务外包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商业银行应建立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贷评估系统,并根据服务外包企业的资产特点,加快开发和拓展基于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质押信贷品种,以及基于服务外包产业链的订单和应收账款等质押信贷品种,多渠道解决服务外包企业融资难题。建议将离岸服务外包企业纳入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范围,适度扩大贸易融资等外汇融资产品的服务领域。二是大力开展担保、保险服务创新,突破服务外包企业的融资难题。探索开展联保贷款,可依托产业园区管理方组建信用共同体,建立“园区管理方+联保小组+银行”联保贷款模式;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园区,可由园区管理方、园区内中小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专业性互助担保机构,为会员企业贷款提供融资担保;对经互助担保机构担保的贷款,银行可给予一定幅度的利率优惠,对有发展前景和接包实力的企业,可适当放大担保倍数。积极开展保险业务创新,推出更多适合于服务外包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帮助服务外包企业分散经营风险,在此基础上研发面向金融机构对服务外包产业融资的保险品种,设定合理的保险费率,深化银行、保险、企业三方协作。三是推动企业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发行债券、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探索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引入风险投资机制,适应部分服务外包产业研发周期长、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帮助服务外包企业扩大融资能力,突破融资瓶颈。

(三)从法规基础层面完善政策执行体系

一是参照服务贸易售付汇管理规定,明确服务贸易外汇流入、结汇的管理政策和审核标准,必要时借助第三方数据如海关、税务、商务部门基础信息对服务贸易收入进行交叉比对监管,使外汇局和银行有法可依,规范资金结汇和入账管理,既便利有真实背景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收结汇,同时杜绝违规异常资金流入。二是出台统一的服务外包外汇管理政策。在整合现有的相关外汇管理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并出台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统一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形成专门的、统一的法规。三是以前瞻性眼光制定和修改外汇管理法规。取消服务外包类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准入门槛。经信息产业部或科技部等认证部门资格认定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无需事先经外汇局的资格核准,即可按照相关文件办理跨国公司和境内关联公司间的代垫款售付汇手续,并对背景真实的外汇业务给予一定的便利。

外汇服务贸易合同范文3

为进一步满足境内机构和个人的用汇需求,促进贸易便利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第5号,现就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调整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取消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开户事前审批,提高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

(一)外汇局不再对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开立、变更、关闭进行事先核准。境内机构凡已经开立过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如需开立新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可持开户申请书、营业执照(或社团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直接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开户手续;凡未开立过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应持营业执照(或社团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先到外汇局进行机构基本信息登记。

(二)提高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保留外汇的限额,按上年度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80%与经常项目外汇支出的50%之和确定。对于上年度没有经常项目外汇收支且需要开立账户的境内机构,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初始限额,调整为不超过等值50万美元。

(三)境内机构有真实贸易背景且有对外支付需要的,可在开户银行凭《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及其它有关外汇管理法规规定的有效凭证和商业单据提前办理购汇,并存入其经常项目外汇账户。

二、简化服务贸易售付汇凭证,调整服务贸易售付汇审核权限

(一)对境外机构支付等值5万美元以下(含5万美元),对境外个人支付等值5千美元以下(含5千美元)服务贸易项下费用的,境内机构和个人凭合同(协议)或发票(支付通知书)办理购付汇手续;超过上述限额的,按原规定办理。

(二)境内机构和个人通过互联网等电子商务方式进行服务贸易项下对外支付的,可凭网络下载的相关合同(协议)、支付通知书,加盖印章或签字后,办理购付汇手续。

(三)对法规未明确规定审核凭证的服务贸易项下的售付汇,等值10万美元以下(含10万美元)的由银行审核,等值10万美元以上的由所在地外汇局审核。

(四)国际海运企业(包括国际船舶运输、无船承运、船舶、货运企业)支付国际海运项下运费及相关费用,可直接到银行购汇;货主根据业务需要,可直接向境外运输企业支付国际海运项下运费及相关费用。

三、放宽境内居民个人购汇政策,实行年度总额管理

(一)对境内居民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年度总额为每人每年等值2万美元。境内居民个人在年度总额内购汇的,凭本人真实身份证明并向银行申报用途后办理;超过年度总额购汇的,经银行审核外汇管理规定的真实需求凭证后办理。

(二)境内居民个人年度总额内所购外汇,可以存入本人境内外汇账户或用于经常项目外汇支出。凡外汇汇出境外、提取外币现钞或携带出境的,仍按原外汇管理规定办理。

(三)境内居民个人在年度总额内购汇,应由本人办理或委托其直系亲属代为办理。凡由直系亲属代为办理的,需提供委托人和代办人的身份证明、亲属关系证明,以及委托人的授权书。

(四)外汇局对境内居民个人购汇不再实行核销管理。

四、规范业务管理,加强监测预警

(一)外汇局通过信息系统对境内机构和个人外汇收支活动实施监管,并根据涉外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形势的客观需要,对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和境内居民个人购汇年度总额进行调整。

(二)银行应按要求加强对境内机构和个人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的真实性审核,向外汇局报送外汇账户的开立、关闭和外汇收支以及个人购汇信息。

(三)对违反本通知规定的,外汇局依据有关外汇管理法规进行查处。

外汇服务贸易合同范文4

在国际金融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外汇交易风险的危害,熟练掌握规避外汇交易风险的方法,对汇价变动的基本因素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才能从容面对外汇交易风险,同时企业要从战略上重视外汇交易风险管理,把风险管理目标与其整体经营和发展合起来,提出防范外汇交易风险应选择的时机和有效措施。

二、加强外向型财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准确地预测货币汇率变化趋势是避免外汇风险的前提条件,而汇率的预测、成本收益的测算和远期外汇交易的操作都具有复杂性、专业性的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投资自由化的发展,汇率波动的复杂性增加,对企业外汇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还应通晓国际金融知识,具有敏锐洞察力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所以外贸企业必须不断充实外汇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使他们能够熟练使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为企业避险套利,同时提高外汇风险的预测能力,以备在有利时机做出最佳的应对策略。

三、综合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规避外汇交易风险

1、合理安排外汇资金。对外贸企业来讲,既需要外汇来支付进口款、运保佣等,也需要人民币来支付国内收购资金,所以合理安排好人民币及各种外汇资金,也能为企业规避一定的风险。合理安排外汇资金的基础在于对外汇走势(主要是对人民币)的判断,如果说对人民币比贬值的幅度大于外汇买卖之间的差价,那完全可以先结汇,付汇时再买汇,反之,就应该留相应的外汇用来付汇。

2、正确选择计价货币、收付汇和结算方式 。外汇交易风险的大小与外币币种有着密切的联系, 交易中收付货币币种的不同, 所承受的外汇交易风险就会不同。一般来说,外贸企业在出口商品、劳务或对资产业务计价时,要争取使用汇价趋于上浮的货币,在进口商品或对外负债业务计价时,争取用汇价趋于下浮的货币。我国已经于2009年7月正式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这意味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将从计价货币提升至结算货币。

3、积极利用衍生金融工具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成熟和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程度的提高,我国企业在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的过程中,也应更多的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降低企业的外汇交易风险。国际金融市场上常见的汇率保值操作主要有外汇远期、外汇期货以及外汇期权等几种。实践证明,这几种衍生金融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外贸企业控制外汇交易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利用贸易融资。这是我国外贸企业常用的规避外汇交易风险的方法,银行借款、进出口押汇、福费廷、贴现是其主要的形式。

5、择机确定合同价格,适当分散交易风险 。我国出口企业在结算货币呈现贬值趋势时,可适当提高出口价格,或与进口商约定按一定比例分担汇率损失;当结算货币可能升值时,我国进口企业可要求境外出口商降低进口商品价格。 6、利用保险制度。一些国家专门设有一种为经营外贸服务的保险机构以及外汇保险制度,其提供的保险服务就是汇率波动保险。外贸企业按照保险规定投保,若因汇价变动造成了损失,则可根据保险合同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将按保险合同的规定赔付。

外汇服务贸易合同范文5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纺织业

一、人民币升值原因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原因

在2008年7月调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3075元,按照汇率改革时8.11元的汇率计算,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8.2%。中国出口创汇最大的支柱产业――纺织业,行业出口依存度达51%,加上中国出口的纺织品附加值低,降价空间小,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纺织业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从经济学方面看,中国外汇储备丰富,按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外汇节余过多本身就表明外币定价过高,本币定价过低,本币有升值压力。从另一个角度讲,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把全球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价格下跌的原因归因于中国廉价商品对国际市场的冲击。而美国通过美元贬值,既能减轻其外债负担,又能刺激其产品的出口,还能转嫁其各种经济危机。因此,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也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与美国对华反倾销政策一起,构成了布什政府对华经贸政策调整的新内容。

(二)人民币升值的内在需求

就中国自身而言,也需要人民币进行一定幅度的升值。

1、加强经济自循环的能力。当汇率变化反映了外币的供求程度之后,企业和家庭就能及时调整其策略,更为有效地利用外币。而且,如果国内企业长期借助有利汇率带来的成本优势,通过出口低端产品赚取利润越容易,国内企业投资于产品研发的动机就越小。这不利于国家的竞争力的长期发展。

2、增加货币政策的自由度。为了维持人民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人民银行必须从市场中买入美元、投放人民币。这使央行难以将货币供应控制在目标区间之内。为抵消外汇占款的影响,人民银行必须进行所谓的“本外币对冲操作”,即在买入美元的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卖出政府债券或央行票据,从市场中回笼资金。适度扩大人民币波动范围能增加货币政策的自由度。

3、缓解通胀压力。在固定汇率下,升值压力会被转化为通涨压力――外汇占款导致货币供给量上升,带来通胀压力。而通过发放央行票据来回笼外汇占款的做法不具持久性,并将导致政府财务负担的上升。扩大人民币浮动范围会缓解升值压力向通涨压力的转换――人民币升值会对国内价格形成向下的压力,这是因为外汇占款减少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同时货币升值将使进口价格降低,由此可能压低国内价格。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纺织业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纺织业带来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纺织业结构调整。从长远来看,由于纺织业属于高度竞争型行业,人民币升值将有利于促进行业进一步的产业整合,优胜劣汰,是提升产业层次的一大契机。人民币升值后,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将会受到限制。企业也不得不转变竞争方式,一方面将更加关注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将努力转变出口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所占的比重,提高产品科技水平,理性研究市场,生产市场所需的纺织品,从而加速纺织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此外,人民升值导致的进口成本降低,这就促使国内纺织企业向高精尖发展,逐渐抛弃高能耗的粗放经营,以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可缓解纺织品行业恶性竞争。在一年多的汇率调整,一些纺织品出口企业认识到,汇率的调整有利于国内纺织品贸易的有序化。在汇率未变之前,国内纺织品企业为抢订单,都向国外客商报极低的成本价。国内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不单是汇率问题,更多的是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人民币升值后,很多外贸企业不再采取单一报价方式,而是综合情况进行报价,将汇率、原材料上涨等不确定因素考虑在报价之内。另外,一些企业不再只生产出口量大、利润低的产品,不再盯住同样的客商,而是更多地考虑生产高端产品,寻找高端客户,做差异化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纺织品行业的恶性竞争。

3、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和改善贸易环境。中国纺织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主要依靠低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出现贸易摩擦在所难免。当前,中国纺织企业在全球同行业中遭受倾销立案调查最多。从短期看,人民币升值后纺织品的出口价格虽然会有所提高。但由于其出口价格已非常低,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相当高,即使适当提高价格,仍具极强的竞争力,这也有助于减少遭受低价倾销的诉讼。对中国纺织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今后必须调整其低价竞销战略,提高其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加产品附加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这些显然有助于减少国际贸易摩擦。

(二)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纺织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下降。据发改委2008年的报告测算指出,当人民币升值5%时,全行业出口产品利润下降66%,其中,棉纺织业下降94%、针织业下降82%、家纺业下降58%、服装业下降46%;当人民币分别升值8%、6.5%、5.5%时,服装、针织、棉纺织子行业出口分别由盈利转为亏损。

2、增加了纺织出口合同签订的汇率风险。中国贸易促进会统计,全国最大的纺织重镇绍兴,目前已有40%纺织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其他多数企业则勉强维持。人民币升值引起的出口合同汇率风险激增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一项重要原因。人民币升值2%,意味着企业拿到的货款折合成人民币仅有原来的98%;如果人民币升值10%,则意味着企业拿到的货款折合成人民币仅有原来的90%。如果一年内人民币升值5%,50%的纺织品生产企业都将遭遇经营困难。中国有许多出口贸易依存度超过50%的地区,这种风险对于大多数纺织企业来说是无力承担的。

3、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纺织行业为解决就业、国民经济增加积累、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为国外的人民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消费品。2008年1-4月,纺织服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620亿元,增长28.4%,同比回落8.9个百分点。投资向中部转移、向下游延伸、向大项目集中的趋势更为明显。中部地区投资增长50.1%,比全行业高出22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仅增长16.6%,低于全国11.8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棉纺织、针织、制成品投资分别增长29%、29%、30%,而化纤行业投资增长37%。印染、毛纺、丝绸、纺机增幅较低。投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社会就业人口数量。而且纺织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成本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对低廉。人民币若持续升值,由于工资具有刚性,实际工资必然上升,势必引起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难以继续维持,导致部分纺织企业淘汰出局,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社会就业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三、中国纺织产业的应对措施

(一)通过保值措施规避风险

企业要从自己的经营战略出发,通过预测汇率,选择最恰当的保值措施来获取经营利润。出口企业应及时结算现有的外汇,尤其是美元结汇,企业的即期交易合同该履行的马上履行,近期交易合同及时履行,同时尽可能多的签下远期合同,签不下的就应争取锁定远期交易汇率。

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会给出口产品生产周期长的企业带来很大不确定性。企业可以在出口日期确定后,立即向银行申请价位锁定,签订产品的保值协议。这样在约定期限内,无论人民币是升是降,对于企业来说所赚的利润是固定不变的,从而降低了汇率损失的风险。在结算上,企业在收款的时候应尽量采用人民币或者是其他强势货币结算,或者是合同一经订立,就在外汇市场上买入相应外汇的看跌期权,约定可以在未来的收款期以商定的价格把美元转换成其他货币如人民币。或在合同订立后,企业在外汇市场卖出外汇期货,约定期货的成交日期正好是预期收到外汇付款的日期。如果企业外汇负债数额比较大,最好的方法就是进入外汇市场买入外汇期货,合同的期限定在负债偿还的日期,或者是买入外汇期权。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具有世界最大的纺机市场。首先要认真分析纺织工业发展方向,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创新重点。其次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行业创新示范体系,集中力量解决行业技术创新中的共性问题,加速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再次要推广建设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集群出口产品的结构升级。产业创新平台服务于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弱、管理水平低下的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创新服务,加速产业集群出口产品的升级。最后还要加强引导,发挥骨干企业在行业创新中的带头作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行业和产业集群创新体系都是为企业服务的,要引导骨干企业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三)调整纺织产业结构

中国纺织品屡遭国际反倾销调查,贸易摩擦不断,这也与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奉行低价策略有关。人民币升值了,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了,低价策略已经行不通了。企业应该逐步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出口的多元化战略。企业可以尝试转型,不做低档做高档,适当增加进口比例,多做进料加工业务,多做新的项目。有实力的企业,应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摆脱低层次的价格竞争模式,把外销产品全面导向大规模、专业化、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中高档种类。这既是避免贸易摩擦的妙方,也是中国实施汇率改制的初衷之一。

(四)与国际纺织产业接轨,并加强行业整合

外汇服务贸易合同范文6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变动;外汇风险;风险甄别;风险规避

外汇风险是企业对外贸易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可能。外贸活动中某一方面或者某个环节的问题,都有可能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自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和汇率变化的不确定性逐渐加大,使企业的经营收益和长远战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外汇风险倍增,企业的生存受到威胁。因而,熟练掌握并运用国际惯例,规范外汇业务的操作和管理,强化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是企业外汇业务安全和高效运行的根本保证。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企业外汇风险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企业外汇风险的影响不仅涉及货币因素,而且涉及国际惯例、贸易规则以及国内外法律条款等非货币因素,最终体现于企业外汇业务成果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折算风险、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

(一)折算风险

折算风险是企业由于汇率的经常性变动而存在的潜在外汇风险。折算风险产生的损益多表现为会计意义上的账面损益,并不能完全代表企业实际经营成果的好坏,因此有学者认为它没有实际意义。然而,由于折算风险可能增加企业财务报告、纳税和利润分配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企业贷款的信用额度,因此需要重视折算风险的管理。

1.外币交易的折算风险

企业面临的主要折算风险就是外币交易的折算风险。我国会计准则不允许企业将发生的外汇业务直接以外币金额记录。当企业进行外币交易时,外币交易应当在初始确认时,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企业的交易结算业务应按照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或其近似汇率)折算后在会计账目中逐笔记录,决算时,要区分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分别按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或公允价值确定日即期汇率进行折算,其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汇率的经常性变动会增加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或其近似汇率)与资产负债表日(或公允价值确定日)即期汇率差异和汇兑差额的不确定性,增大企业的折算风险。

2.合并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风险

有学者认为,折算风险特别表现在跨国公司中。事实上,合并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风险只存在于极少数境外投资的跨国公司,是国内跨国公司将国外子公司按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换算为本国货币时外币折算损益的不确定性。按规定,当公司将境外经营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并入集团公司财务报表时,资产和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所有者权益项目采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收入和费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或其近似汇率)折算;外币折算差额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列示。汇率的经常性变动会增加外币折算差额的不确定性,增大跨国公司的折算风险。

(二)交易风险

实行新汇率制度以后,企业所面对的主要风险是交易风险。交易风险起源于尚未结清的、以外币定值的应收或应付款项,主要反映以外币定价合同的本币价值,因债权债务款项的结算或清偿发生在汇率变动以后而可能受到的损失或影响。与交易风险密切相关的是国际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如进出口信贷期满后将要进行的付汇或收汇,外币贷款本息的偿付或收取,海外投资的股息、红利、特许权使用费等收益的汇寄以及资本的回收等。

1.对外贸易交易或结算的风险

对外贸易交易或结算的风险是目前企业最常遇到的外汇风险,即以即期或延期付款为条件的商品或劳务进出易中,在货物装运或服务提供后,货款或服务费用尚未收支这一期间,外汇汇率变动发生的危险。若本币汇率升值,出口企业将承受出口收入减少的风险;若本币汇率贬值,进口企业则承受进口支出增加的风险。例如,2007年春季广交会期间,A企业为留住一美国新客户而以保本价平均每套5.3美元签约出口6 000套酒杯。签约时人民币汇率1美元=7.726 8元人民币,A企业当时考虑玻璃器皿的生产周期比较短,与客户初次成交,况且合同数量也不大,因而没有采取保值措施。由于信用证迟迟未到使交货期一再推迟,直至8月10日才收汇,当日的汇率中间价已经变为1美元=7.569 8元人民币,企业只收入240 720元人民币,与按成交时汇率收入245 712元人民币相比,发生汇兑损失4 992元人民币。

2.对外债权债务清偿的风险

这种风险发生在企业以外币计价的国际投资借贷活动,即外汇汇率在企业以外币计价的债权债务未清偿前发生变动而存在的汇率波动风险。企业国际投资和借贷期满后,外币贷款的本金与利息的偿付或收取,海外投资的股息、红利、特许权使用费等收益的汇寄以及资本的回收等都会产生外汇交易风险。例如,B企业为上勾花网产品,2007年年中从意大利客商处引进了一批加工设备,由于技改项目运行的周期比较长,需要经过签约、开证或支付定金、国外发货、接货、安装调试、设备验收等繁杂的流程,合同的执行期一般都超过半年,其间汇率随时有可能变化。B企业申请了期限为半年、本息合计32万美元的银行贷款,当时的人民币汇率恰逢破8,贷款本息约合人民币256万元。半年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为1美元约兑换7.8元人民币,企业偿还32万美元的本息约合人民币249.6万元。与期初相比,发生汇兑盈利6.4万元人民币。

(三)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汇率变动对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影响。人民币升值时,出口产品价格提高,运用价格和收益需求弹性原理分析,出口企业可以有两种战略选择:其一,维持单位产品人民币价格不变或设法提高价格,这会导致产品尤其是价格需求弹性较大产品的销售数量下降,企业未来经营现金流量将有所下降;其二,如企业看重的是产品的市场份额,即维持人民币升值前销售量不变或继续扩大销售,企业可采取降价策略。可见,经济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价格、销售量或成本的变动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企业若想在外汇经济风险中保持稳健经营,就必须要考虑其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而一家企业的产品是否具有弹性,主要取决于其产品在国外市场是否有其他同类产品的供应渠道或替代品。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处在国际分工的下游,大多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标准化产品,替代品较多,市场需求弹性较大,在人民币升值期间企业应尽可能回避使用涨价策略。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下企业外汇风险的甄别

(一)折算风险的甄别

折算风险的衡量要受到折算汇率选择的影响,而企业使用哪种会计折算方法要受到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规范。在企业财务报表中按资产负债表日汇率折算的有关“外币计价的货币性项目”会承受外汇风险,货币性资产与货币性负债的差额为受险净头寸。正净头寸表示人民币升值,企业将受损;负净头寸表示人民币贬值,企业将受益。企业在按“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后与初始确认时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准则》明确了折算方法和损益记录方法,现有财务资料可以反映出折算风险头寸的大小。

(二)交易风险的甄别

交易风险作为企业最常见并能直接感受到的外汇风险,应该作为识别与衡量的重点。识别交易风险,企业应从交易风险的具体表现加以分辨:一要看企业是否进行了以外币结算的商品或劳务进出口;二要看企业是否有借入或贷出的外币资金;三要看企业是否拥有以外币表示的资产或负债;四要看企业是否存在外汇金融资产交易,如远期外汇交易合约等。在汇率变动的前提下,当企业有上述业务交易之一,即可认为企业有存在外汇交易风险的可能。对交易风险的计量应从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开始,即按不同币种对各项风险性资产和负债分类,从企业的外币应收项目中减去外币应付项目,再搜集资产负债表以外的有关经济信息加以调整,得到各种外汇比重的净头寸。

(三)经济风险的甄别

经济风险是汇率变动对企业未来收益和成本的更为深远的影响。经济风险甄别属于一种涉及财务、市场营销、产品生产和供应等诸多方面的经济分析过程,需要从总体上判断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不可能用一般的甄别方法简单衡量经济风险。鉴于国内相关研究零碎而未形成统一认识的现实,通过引用国外较成熟的研究成果预测经济变量的变动,根据企业价值变动和汇率波动的相关关系进行经济风险的衡量和管理较为切实可行。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下企业外汇风险的规避

(一)利用合同条款规避外汇风险

利用合同条款规避企业外汇风险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选择

合同期限法。对于目前存在的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进口付汇企业签定时间较长的合约比较有利,而对出口收汇企业而言则时间较短的合约相对有利。企业在签订涉外贸易合约时,应尽可能地将收汇时间提前;同时确定收汇金额和收汇日期,并在合同中加入汇率风险条款。二是选择合同货币法。在外贸合同远期收付汇中,争取收汇用硬币,付汇用软币。三是价格调整法。如在进口时使用硬币作为计价和支付货币,可在确定价格时将进口价格相应压低;相反,如在出口时使用软币作为计价和支付货币,则在确定价格时可以将出口价格相应提高,把汇差损失分摊到价格中去。这一办法通常较多适用于成交后进口付汇或出口收汇间隔时期较短的交易。四是加列复合货币保值条款法。应用传统的商业法规避外汇交易风险,是以合同双方的实力、对软硬币的判断为前提,因而很容易引起争执,影响交易进展;而且,一旦国际局势发生骤然变动,对软硬币走势的判断发生误差,就将形成企业难以承担的损失。因此,可采用多种货币对合同计价货币保值,以求减少合同计价货币价值的波动幅度。

(二)利用财务技术规避外汇风险

利用财务技术规避企业外汇风险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提前或延期结汇。提前或延期结汇是指通过预测汇率变动趋势,提前或延期收付外币债权债务,以避免损失或获得好处。提前或延期结汇也是控制汇率风险的有效方法,可以用于进出口,也可以用于对外借贷。在出口或对外贷款的场合,如果预测计价货币贬值,可以在征得对方同意的件下提前收汇,以避免该货币可能贬值带来的损失;反之,如果预测该货币升值,则可以争取延期收汇,以获得该货币可能升值带来的好处。二是福费廷。福费廷适用于长期贸易融资的场合,是一种无追索权的贴现。在银行或专门的包买商对进口商资信调查后,允许进口商延期款,而出口商可以将进口商开具的远期票据卖给包买商,从而取得现款,并且票据拒付的风险一并转移给包买商。

(三)利用资产组合规避外汇风险

企业可通过经营全球化、多样化使外汇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这也是我国企业要采取大型联合经营模式的原因所在。中石化公司是我国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先驱,已在20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二级机构近40个,其经营也由单一进出口贸易向以石油、化肥和橡胶为主的转口贸易、易货贸易、期货贸易发展,并积极开发相关的航运、信息、保险、高科技等领域,使公司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这充分证明了业务全球化、经营多样化对分散企业经济风险的卓著成效。

(四)利用金融工具规避外汇风险

尽管目前金融产品种类不是很多,但企业完全可以通过银行提供的外汇结构性存款业务来实现大额资金的保值增值,也可以通过向有关保险公司投保汇率变动险,一旦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结合自身经营实际和资金运用情况,企业可以通过有效地规划汇率风险的预警机制,充分利用金融工具规避外汇风险。

(五)利用海外投资规避外汇风险

汇率政策调整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增大了出口企业的经济风险,但国家鼓励对外投资。在此背景下,企业可以考虑调整发展战略,更多地投资海外,通过建立海外原材料供应基地、直接接近目标市场建立生产基地、购买国外的品牌和研发力量以及通过投资进行对冲等,既可以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出口的冲击,也可以避免出口部门之间的恶性竞争,从而提高防范外汇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兆国. 高级财务管理[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 尹明.外币折算新准则对会计核算实务影响的分析[J].中国外汇,2007,(1):94-95.

[3] 詹姆斯・T・格丽森. 财务风险管理[M].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