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1

[关键词]经管专业 多样化人才 培养模式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22-03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需要多样化层次和规格的人才,学生需要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和就业适应性。根据对在校学生的调查,我们暂定经管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的主要类型为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对应的学生称为应用型学生、研究型学生和创业型学生。应用型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成为技术或者管理人员;研究型学生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创业型学生一般具有较完备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较高综合素质,毕业后会从事创新创业性工作。

本文根据经管专业多样化人才的教育特点、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拟在探讨如何充分组织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保证多样化人才培养工作各要素之间有序、高效进行的基本程序和手段,探寻经管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为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多样化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在长期的培养过程中都在强调“全面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过于理想化、模式化。造成很多学生会的很多,精通的东西却寥寥无几,在社会中就更加无法满足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我们推行多元化人才培养,就是要打破传统培养方式中,忽视人才个性、智能发展的选择性,让人才有更大的空间和平台,施展和发挥自己的特长。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获得最大化的收益,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完美结合。

二、完善教育制度机制,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一)构建有利于多样化人才成长的评价机制和选拔机制

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应该是从多方面考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认识和记忆,更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创造,所以考查内容就可以丰富到:知识本身考查、对知识形成的理解、学生对知识的独到见解、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思维等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同学,就应该采取不同类型的考核方式。很多学生有自学的习惯,也有很多同学思维比较敏捷、想法比较独特,他们这些方式所获得知识都应该被添加到学习成绩中,这样做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要给予不同类型学生积极的评价和充分的尊重。比如研究性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就是对未知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在不断探索中总结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又如创业型人才:他们的特点就是个性强、勇于面对挑战,很顽强。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弹性制度,让那些有超常发展潜力的学生走上特殊的发展道路,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成才。

(二)构建有利于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1.采用“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

构建“启发式、交互式”的互动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也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目标。我们采用的方式就是将课堂和课外相结合,通过头脑风暴式的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实地考察等方法。这种教学方式重视课外教学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从而也推动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推行全面选课制度。让学生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突出以培养多样化人才为目标的个性化教学,学生通过跨专业选课学习与学习生涯自我规划,让学生在不同知识领域间拓宽了知识面。

2.推进经管类学生导师制的建设

传统的经管专业本科学生只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与导师沟通,接触时间短,彼此之间了解不足,科研或实践工作的周期无法在毕业实习期间完成。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导师制来解决。一二年级的大学生以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为主,所以安排辅导员管理为宜,三年级以上的大学生拥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安排导师专业培养,效果更好。这样可以加强师生的交流,通过长期的了解,有利于导师了解学生的不足和优点,有利于针对性教学的开展。每位导师辅导的学生应该是不同层次的,形成教学、科研的立体模式。此外,我们还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采用跨专业、跨院系的导师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优化导师结构,也能让经管类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营养,利于本专业知识更好的掌握和实际应用。

3.探讨多种渠道的实践教学

(1)加强实训、实习和实验环节

大学四年教育模式,一年级主要是完成专业基本概念知识的学习,清楚专业基本技能,以及一些辅助的基本技能,比如计算机软件应用、外语的等级考核等;二年级主要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基本完成所有的专业必修课项目;三、四年级主要是专业实习和实践的两年,课程上主要以专业选修课为主,学生通过选择这些课程来明确自己未来职业的方向。理论学习是知识形成的起端,重要的是要通过一些技能培训、实习、模拟等来辅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技能的训练侧重在对专业技能的应用和实际情况处理;专业实习更多地是看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准,学校一般会根据所学专业或者课程,选一系列的实习活动,例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生产管理等活动;而实验课重在针对专业所学知识的一点或者一项的试验和验证。这些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活中后期都要与学生实习工作联系在一起。

(2)完善毕业实习工作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活的最后阶段,各高校都会根据学生类型来划分实习类别,有“科研实习、综合实习和创新实习”。

科研实习适合研究型学生。这部分学生的科研能力很强,所以可以利用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参与一些老师的科研工作,锻炼他们分析、思考、研究和创新的能力。毕业论文可以为科研类的技术报告。综合实习主要是针对应用性学生,这也是最传统的毕业实习。通过毕业实习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风险意识,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学生拥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以上能力的培养,能够更好地应对他们将面对的真实工作岗位,实习报告基本就可以当做毕业论文来对待。创业实习适合创业型学生。因为学生在学校很少有实践时间,创业型学生更多还处在理论想象阶段,所以多种方式实践培训,是提高他们实践能力的最好保证。毕业论文一定要是有创新、有价值的创业设计报告或者调研报告。

4.进行职业引导

经管类人才在毕业后主要是奔向公司和企业的。如何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就业指引,是影响大学生以后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的因素。恰当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未来工作方面和人生方向。大三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基本完成,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已经基本成型,这个时候加入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有利于他们分析和找到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对于应用型学生,要让他们必须明确他们的未来方向。我们可以将经管类的学生在专业培养上进行细分,让专业课程选择更多地符合学生个人意愿和个人特点,结合实践课程、综合性试验的学习,整体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研究型学生在对专业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之后,要完成进一步的探索,挖掘专业、学科、领域中更深奥的知识点、话题,不断地发现,并且不断地分析、解决、完成、再发现。创业型学生在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要突出地培养创业管理方面的能力,这需要学校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支持和可以学习的平台,鼓励大学生努力实践,敢于突破传统,敢于挑战未来。

(三)构建有利于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1.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教育教学实施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拥有一支什么样的师资队伍。教师应该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教育活动的创造者。作为教师最应该具有的特性就是会观察,即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通过他们的日常行为来洞察他们的个性,并且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个性教育是因材施教最好的示范,让学生在选科、选课上有更大的自由,在学习内容上也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收获,让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兴趣、不同特性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敢于去想象、去质问、去挑战权威,提升教学课堂氛围。

2.形成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

第一,从整体上来说创造出有助于创业、激发科学研究发明的社会理念和社会支持系统,包含政府对教育理念的整体引导、科学研究创业费用加入、吻合时代风格人才观的言论导引,建设以教育科学研究为基本、以创新为主要的崭新的体系,并且还有必要通过征服策略和法律来增进和保卫创业的热情和成绩;二是,学校要将教育和社会互相联系起来,持续放开,探究社会教育的方法来办立学校,组织学生们参与各种各样的比赛等活动,开拓和增加崭新的创业空间,激励学生爱好,提升学生智力。

3.创造良好的文化气氛和学术氛围

一个好的学校环境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尽情展现的良好氛围,好的环境包含:有多学科互相沟通的平台,也有很多利于学习交流的条件,老师和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尽情交流,有助于老师和学生展现爱好和展露才华的一面。

三、打造物质环境,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物质环境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基本条件。一是,要具备进行多种形式的精英培育应该具有的完备的设施,主要是学校为学生们供应的课内实行技能培训的实验室、研究处所和装备等。并且,学校还对学生们创业和科研活动划拨必要的费用并提供相应物资;二是,学校给学生们供应一些便于沟通的场地,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开展与权威的沟通和交流。三是,学校还要为学生们的创业和科研提供一个较好的育人环境。

综上所述,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的三要素是紧密相连的,物质环境是思想观念和制度机制的基础,制度机制是其实施的基本保障,思想观念是整个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和灵魂。

[ 参 考 文 献 ]

[1] 罗润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机制探析[J].中国人才,2012,(4).

[2] 周洋,卢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教学规范管理――对提高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J].管理学刊,2010,(2).

[3] 吴正荆,王丽伟,孙丽,牟冬梅,曹锦丹,王伟.我国医药信息管理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5).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2

关键词:数控专业 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评价机制

我院是国家级数控培训基地之一,如何利用数控基地,提高学生数控技能,使学生在企业中拿到更高工资,使家长愿意送子女到我院就读,这是我院不断思索和追求的目标,也是我院今后办学的方向。根据办学方向,企业需求,确定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在数控专业教学改革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机制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使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步入社会。

一、依据企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要发展职业教育,要办好职业院校,明确定位是学校发展的前提,职业院校数控专业应该为地方培养优秀的数控技术人才,如果职业院校毕业生每月能拿到3000元、4000元,家长自然就会十分愿意地送子女到职业院校就读。企业凭什么给职业院校学生高工资,前提是我们培养的学生有过硬的本领。据《关于数控人才需求与数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调研报告》中指出,当前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有三个层次需求,蓝领层、灰领层和金领层。我院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把培养目标定位在“蓝领层”。

二、根据职业实践能力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指导思想,在培养培训中应体现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围绕学生职业实践能力。

(一)专业基础课服务职业实践能力

我院数控专业仍沿用机械专业的一些传统课程名称,如《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制工艺》、《车工实习》、《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等专业基础课,但这些课程的外延与内涵都发生变化。因此学校让各教研组和备课组共同探讨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根据职业院校生文化成绩相对较差的特点,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允许对某些偏难偏深或者陈旧内容进行大胆删除,而增加一些数控技能培养所需的实用性知识。

(二)文化基础课渗透职业实践能力

在文化课程中,要渗透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比如,学生毕业后如果口才好、写作能力强,能把车间生产过程,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能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写出来,在企业里就会受到重用,容易得到提拔。因此围绕专业岗位需要,将语言口头表达能力与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语文重点教学内容;对于数学课则着重学习对数控编程中的数学处理知识,如灵活应用三角函数数学知识,确定各表面上点的坐标等;对于英语课中加入数控专业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机床上英文指令如JOG、MENU、OFSEF、AUTO等指令,培养学生阅读数控机床说明书的能力。

(三)数控技能操作课体现职业实践能力

目前许多数控教材给定加工程序不完整和不全面,只给出了“轮廓”加工程序,工艺分析不分粗车、精车工序,没有介绍如何达到数控技术要求,况且许多教材中实训工件加工直径超过40mm,那些课题的程序无法在本基地的数控机床上运行。根据数控教材中存在的缺陷,可通过校企合作或课程整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必需”和“够用”的原则下,开发数控校本课程,体现数控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在实习过程中向企业靠拢。如数控实训部分课题可选自永康企业生产实际,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及时了解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从而为学生直接顶岗,在企业中获得高收入创造条件。

三、针对课程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学生,生源复杂,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解决的课题。根据数控技能操作这门课和课程特点,利用国家级数控培训基地,提高学生数控操作能力,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我院对数控技能培训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中,采用数控校本课程,由“双师型”教学执教,把每个练习项目根据数控技能要求分解成许多小知识点,让学生在学数控操作中学会对刀、车削循环程序的上机调试及自编工艺、自编程序、自选刀具并在机床上将零件加工出来。通过项目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车削对刀、车削循环程序编写的知识与技能。

四、结合职教特点改革评价机制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3

摘 要:随着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模式的普遍应用,当前劳动力市场上呈现出了需求与供给的非均衡矛盾。文章针对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生态学视角出发,分析了系统组成因子间的均衡关系,构建了基于生态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区域特色等角度提出了生态化修复措施。

关键词: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模式 生态化

随着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既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共同竞争的平台、市场和机会,也为企业带来了直接和间接的利益。因此无论从电子商务自身的发展、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还是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电子商务都应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这将对企业创建可持续的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面对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模式的普遍应用,人才市场突显出二个问题,一是电子商务人才供给不足,人才稀缺,缺口巨大;二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脱节,内容和培养体系不成熟,专业师资缺乏。

一、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近十几年来,中国电子商务有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相当大规模的市场容量,成长起来了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电子商务企业,另外还有更多的传统企业将电子商务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进行实施,因此电子商务市场日趋活跃,交易规模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4万亿元,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接近6万亿元,在GDP的所占比重已经上升到13%。其中BTOB市场交易规模4.9万亿较2010年增长29%,网络零售总额超过8000亿元,较2010年增长57%(见表1),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例超过4%。中国网民数量也在不断攀升,截止2012年12月,我国网民已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使用率提升至42.9%,与2011年相比,网购用户增长4807万人,增长率为24.8%[1]。

二、中国电子商务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持续、广泛、深入的发展导致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大量需求。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规模达到213.5万人,较2010年163万人的规模增长了31%。(见表2)

1.电子商务人才供给不足

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速且竞争激烈,为了夺得市场,许多企业没时间和精力去培训员工。对于企业而言他们缺的,主要还是缺直接能够上手的、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表3以电子商务企业为例,说明企业正处于人才需求强烈状态。其中需求强烈招聘压力大的企业及招聘常态化每月都有招聘需求的企业占75%;处于人员稳定,基本满足企业需求的企业只占到22.73%。

电子商务企业虽然迅速发展,但仍处于粗放竞争的阶段,这也导致富有经验或者能快速上手的电子商务人才稀缺和抢手,各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竞争逐渐白热化是必然的趋势。从目前的需求状况来看,运营、技术、推广是最迫切的工具性人才。随着企业向纵深发展,竞争不断加剧,决定商业本质的供应链人才会越来越热门(见表4)。我们可对主要的人才进行分类,并分析不同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第一,运营类:(1)网站运营:包括网站内容的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网站频道的建设等。这类人才需要紧紧抓住企业核心,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将企业最有价值的内容充分、合理的展现给用户。(2)产品运营:包括核心产品的设计、改进与维护、效果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这类人才需要对市场的主流产品非常了解,在此基础上的产品创新更是企业生存的法宝,并能就用户的使用效果和市场反应来及时评价、维护和改进产品。第二,技术类:(1)商务系统设计:包括电子商务系统的需求分析、规划、设计。这类人才需要有良好的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经验,特别是系统设计过程中科学规范的手段和方法。(2)商务系统实施:包括web开发编程、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网站的美工设计与处理等。该类人才要求有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对企业本身的业务流程、管理需求有充分的把握,这样才能体现信息系统为管理服务、为市场服务的最终本质。第三,营销推广类:包括利用网站为企业开拓网上业务、网络广告的设计与推广、客户的管理与服务、搜索引擎优化(SEO)等。这类人才需要掌握网络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操作,需要了解信息经济环境下的运营规律和市场特殊性。充分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实现企业的市场目标。从上可以看到电子商务行业对人才的综合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高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从2001年6月教育部批准全国首批13所高校试办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以来,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国开设电子商务本科高校多达300余所,高职院校近700所,每年大约有8万多毕业生。另外2003年,一批重点大学自主设置电子商务方向研究生专业,标志着中国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进入高级发展阶段。

但面对电子商务实践,中国高校人才输出的质量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和定位模糊。很多高校不是根据市场需要、行业特点以及发展的趋势确定自己的特色,而是根据学校现有师资能力和所长决定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于是大致形成了二种模式①技术型②贸易营销型,前者偏重于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安全问题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等方面的培养,后者偏重于电子商务的网上交易,主要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实现企业的网上经营管理和网络营销。这就造成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要么与计算机专业,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的相似性;要么涉及领域众多,以万能为应用目标,并没有根据电子商务专业自身特点设置课程,因此这并不符合国内用人单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实际需求。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首先,从担任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来看,大部分都是从计算机、管理类等专业吸纳过来的新生力量,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时间都不长,虽然在各自原有的专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知识结构的天生缺陷,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说不清、讲不透的尴尬局面。其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理论学习,还要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而绝大多数教师,自己也是现学现卖,并没有多少实践经验,更不要说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融会贯通,因此势必纸上谈兵、照本宣科。

这两方面都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第三,实训环节落后。首先,缺乏有针对性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训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企业、理论联系实际的大课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和教师忙于教学,因此很难联系到合适的、有针对性的企业,同时企业也难以提供大量的实习岗位接纳学生。所以实习环节的单一性、形式化和与专业技能培养的不协调性就在所难免。其次,实验室环境与实际脱节。电子商务实验室通过模拟真实环境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教学的效果放大延伸。但电子商务发展日新月异,而实验软件却越来越陈旧,实验室环境逐步与实际商业环境相脱节,因此,这种模拟练习不仅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因此从上述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来看,国内高校对电子商务的市场状况、对企业实际的应用和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时缺乏创新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使整个培养方案丧失了清晰明确的根基。培养出的学生在专业上不精通,既不符合专业技术娴熟的要求,也不符合用人单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真实需要。

三、生态化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生态系统与高等教育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G.Tansley,1871—1955)在1935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生态系统是由许多生物组成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把这些生物与环境统一起来,联系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学功能单位。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不论简单还是复杂,都由基本生态要素构成。这些组成成分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各自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并形成整体功能,缺一不可,使整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既存在着为生存而进行的竞争和搏斗,又存在着互相依存、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才形成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

在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之时,高等教育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整个社会有机的组成部分,当然不可能置身于社会发展的生态潮流之外,各种生态形式不仅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还会必然地延伸到高等教育上来。生态系统的理念运用于高等教育,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是高等教育良性循环的客观反映,是化解高等教育各种危机的迫切需要,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2.生态化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生态化的哲学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当我们以这样一种新思维来看待和考量高等教育时,我们就有了理顺关系、化解危机的思路。

在电子商务劳动力市场当中,我们看到了供需矛盾的表象。透过表象其实是整个电子商务高等教育系统的非生态化、非健康化发展的现状。这种现状造成系统内外的主客体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产生了迷茫和困惑,进而丧失了信心。使得教育者不能全身心地关注行业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研究这种新经济模式的内在运行机理和规律,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受教育者面对残酷的劳动力市场选择,也失去了安心学习的环境和心态,在迷茫和痛苦中极力逃避该专业。从而反过来影响市场供需,产生恶性循环,进一步破坏了该系统的生态均衡。

电子商务专业高等教育系统同样是一个由各个生态因子构成的,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同进化的均衡系统。它同样具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层次性、结构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教师、学生、高校内适合专业发展的环境和制度、教学设施、教学手段、课程等内部生态因子形成了系统内体系,企业、其他高校、行政制度、经济技术环境构成了外部生态因子,这些因子共同形成了电子商务高等教育的大系统,缺一不可,并根据因子间的竞争和协同关系,动态适应因子的变化带来的影响,通过调整内部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内涵,共同维护系统的平衡,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培养出各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从而达到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参见图)。

因此要构建一个能输出满足市场需求和高质量人才的电子商务教育系统,就应从生态的角度去构建生态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优化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解决现有矛盾。构建的思路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只结构合理、规模适当、综合能力较高的师资队伍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基本保证。

首先,除了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以形成自有的优秀团队以外,高校应与企业、以及其他高校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加强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打破原来封闭的师资体系,修复系统因子间本就该有的依存关系,创建动态化、生态化师资引入模式。如聘请高水平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来校讲课,一方面解决了现有师资不足的现实,另一方面开拓了校内校外合作沟通交流的渠道。从而改变了学校因人设课、人才输入和输出的低水平均衡状态,提高了教学水平,改善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次,就是进一步强化现有师资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①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和融合性。不但要紧密跟踪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而且要对电子商务健康运行的法律制度保障、经济规律、市场行为等有清楚地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建立起学科间知识交流和沟通的动态平衡,建立起教师知识结构稳定的生态平衡,培养符合基本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②紧紧抓住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者之间的生态协调关系。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关注电子商务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和能力,鼓励教师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将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服务企业的引擎。

(2)改善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从整体来看,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环节上有两种形式:一是条件差、投入少的高校没有实践环节,只有老师纯粹的理论讲授;二是也有很多高校花费了不少的资金、人力、物力设立了电子商务实验室,安装了简单的而价格不菲的模拟实验系统。但总体来看,模拟实验室的效果不好,根本原因一是学校将实践的重担全部寄希望在该实验室,但它只能是实践环节的一部分,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承担实践的全部;二是模拟软件陈旧落后,和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实践脱节严重,而软件商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维护更新软件,造成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对此,要从生态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处理好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协作关系。这就要求,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激励教师在现有基础上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设计开发实践项目,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二是学校要加大维护的成本,和软件商建立一种战略合作关系,提高模拟实验室的教学功能。三是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项目,通过为高校师生提供的实践培训平台,使学生能够面向行业、面向企业获得更加前沿化、素质化、职业化的培养。四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互赢互利,使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不再形式化,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资深员工,通过一线实战经验的传授,缩短学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融入真实案例的角色模拟。也要让学生走出去,有一个真正动手操作的环境和机会,将对理论学习的体会付绪行动。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形成区域特色

教育系统除了具有传统生态系统的一般特性以外,还具有本身的特性。如区域性,这就说明教育系统和一定的空间相联系,它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空间,包含一定地区和范围的空间概念,反映一定的地区特性及空间结构。因此教育系统要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并对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生态反应,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反映一定的生态区域特性[4]。

高校在进行培养方案设计时,要根据高校所处的生态位和区域特性以及招收学生的生源质量情况,因材施教。只有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准确,才有可能建立起创新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也只有符合电子商务运行规律,针对企业在电子商务岗位上的特点和真实需求,才能培养出理论扎实、特点突出、具有一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专业人才。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要根据地方实际的经济发展现状,根据当地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有针对性的培养留得下、用得上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cn/,2013.

[2]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2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报告简版.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http:///,2012.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4

【关键词】地方产业需求 技能型 人才培养体系 能源化工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BY60);榆林学院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GY2015-10,JG1530,ZD1508)。

榆林学院在陕西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导引下,以“育人为本、夯实基础、广泛联合、突出实践、注重应用、提高能力”为指导思想,以知识、技能及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中首次构筑并实践了“重基础、宽口径、广联合、突实践、强能力”的能源化工技能型人才培养新体系[1-2],即从传统化学工程与工艺理论课程体系向“化工课程群―化学课程群―材料科学课程群―装备与控制课程群”四元三阶的交叉学科理论课程体系演变;从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向“三层次实验―三模块实习实训―多途径技能创新训练”三元三阶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演变。

四元三阶理论课程体系

现代化工学科的发展已经和能源、材料、机械等多个学科深度交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传统课程体系已经无法为这一发展提供充足动力,能源化工生产过程中也急迫需要化工工艺师、化工设备师、化工仪表师、化工产品分析师等复合技能型人才,这意味着传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面临重新“洗牌”的形势,不少课程需要减少学时,一些新课程又需要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从传统课程体系向“化工课程群―化学课程群―材料科学课程群―装备与控制课程群”四元三阶的现论课程体系演变。全新的现论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达到“产教融合,卓越培养”,既具备扎实的工科基础,又具备与时俱进的工程思维,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3]。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产业发展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思路。图1显示了已构建的四元三阶理论课程新体系的框架。

“化工课程群―化学课程群―材料科学课程群―装备与控制课程群”均由学科平台课(必修课)、专业方向课(必选课)和选修课组成,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化工基础和良好的工程素养,为学生提供了适应地方产业特色的知识体系,为区域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大量复合技能型人才。

三元三阶实践教学体系

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注重应用、重视实践、突出工程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工学科作为一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更需要深入了解实际能源化工生产过程,加强基本技能培养,强化应用能力训练并提升综合工程素质。[4-5]我校构筑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从传统单一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习)”演变为“三层次实验―三模块实习实训―多途径技能创新训练”三元三阶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图2显示了三元三阶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框架。

三元三阶实践教学体系中,三层次实验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专业技能实验;三模块实习实训包括课程设计与专业见习、仿真与综合实训、生产实习;多途径技能创新训练包括毕业论文、科创活动、产教融合。其中,三层次实验、三模块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为必修内容,科创活动、产教融合为选修内容。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了本科四年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娴熟的实践应用技能。通过系统的、综合的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了产业发展方向和地方经济特点,强化了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了技能型能源化工人才培养质量。

3、宽口径大类培养与特色化分类提高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工程特色显著、专业口径宽、覆盖面广,作为榆林学院升本后的第一个本科专业,在榆林煤、气、油、盐四种资源转换驱动下,专业培养目标不能局限于单一方向,适应性要广,因此只能实行化工大类招生。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的趋势一是加强专业基础、实行大类培养;二是重视实践、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实施“宽口径大类培养与特色化分类提高”的培养方案,对于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经济建设所需的技能型能源化工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鹏、高维平、李健秀:《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化工高等教育》2007年第24卷第5期,第1-4页。

[2] 刘峥、陶慧林:《地方高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第35期,第214-215页。

[3] 姚干兵、王雅琼、张晓红:《拓展化工专业实践 优化创新人才培养》,《广州化工》2012年第40卷第23期,第170-172页。

[4] 陈田田、赵宜江、徐继明:《新建化工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陕西教育:高教》2012年第12期,第58-59页。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5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管理和评价体系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是多层次的,包括“985”大学、“211”大学、地方重点建设大学和一般学校等4种不同类型。参与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肩负着不同层次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参与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如何依托行业背景,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制定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探索与实践的。

河南科技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轴承设计与制造、液压传动与控制4个专业。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该专业依托地域和行业优势,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特别是轴承、液压专业方向,在机械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2011年,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校将参与国家“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全面开始实施试点班的培养工作。

二、明确优势和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

人才培养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人才培养方面所独有的、优于其他院校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优良特性,是该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办出专业优势和特色,所以参与高校要立足于自身长年办学形成的优势和特色,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卓越计划”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具体体现,进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切实加强和进一步发挥。

河南科技大学是全国培养轴承技术高级人才的唯一一所高校,“人无我有”,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目前,轴承专业方向已经培养了5000 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75%以上从事轴承技术、管理与销售工作。根据初步统计,成为企业技术、管理与销售骨干的毕业生约占95%,担任企业中层领导的毕业生约有45%,5%以上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高层领导,还有部分毕业生自办轴承企业,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私营企业家,也有在国外从事轴承技术研究和国际贸易工作的毕业生。这些校友遍布整个轴承行业,为学校在轴承行业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为我国轴承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一种行业优势与办学特色。所以本项目计划从20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5名同学中,采取学生自由申报和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选取40名左右的同学组成“卓越班”,按轴承专业方向进行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以期使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更加鲜明。

三、依托行业背景,加深校企合作深度

“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是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将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虽然“卓越计划”规定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但目前还没有像国外那样以立法和制定法规来强化企业参与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相关职责的有关政策,所以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在选择专业领域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必须注重本校人才培养所具有的行业企业背景。

洛阳是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林立,科技力量雄厚,机械工业发达。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洛阳第十设计院均是轴承专业化生产、研究与行业规划单位,与河南科技大学高级轴承专业人才教育一起,形成了我国轴承行业的技术与教育中心,为实施校企深度合作教育奠定了地域优势。目前,校企联合建立了“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轴承陈列馆”“ENERPAC(美国)超高压液压实验室”“固高科技(深圳)运动控制实验室”等 7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18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香港白马轴承有限公司、美国实用动力(上海)有限公司、美国铁姆肯(上海)有限公司、浙江新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在校设立了专项奖学金。校企联合的“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复杂地层特大型竖井钻机及成井工艺关键技术”项目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卓越计划”方面,已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舍弗勒投资有限公司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三家签订了“卓越计划”的联合培养协议。其中,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了“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四、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提出了“3+1”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广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狭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指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学习工作学期总课时分配不小于3∶1,注重的是学以致用,工读交替、学用相长。

“卓越计划”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基础教育的任务;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职业教育的任务。校内学习阶段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基本的实验和实训;企业学习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理论学习。该培养方案实施的主要特点、难点和重点是企业学习阶段,因为合作教育的目标是在真实的企业和岗位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企业参与的程度和学习的效果是“卓越计划”成败的关键。

河南科技大学结合专业的客观实际,在“卓越计划”构筑的宏观指导框架下,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依托签约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和校企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提出了“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全程互动”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具体来讲,构建公共基础教育、工程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企业工程实践、课外素质能力拓展的五个层次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打破传统的授课顺序,实行2.5年(学校)+0.5年(企业)+0.5年(学校)+0.5年(企业)的教学方式。其中,2.5年(第1~5学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理论、工程基础理论;0.5年(第6学期)在企业进行工程认知、生产实习、现场操作及分析、专业工程课程及其课程设计;0.5年(第7学期)再回校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课程,完成全部实践报告及总结答辩;最后0.5年(第8学期)在企业进行以工程项目设计和综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设计及操作加工实践,使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项目达到100%。课外素质能力拓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该模块设置了4个素质能力学分,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素质能力学分的获得途径为:参加学术讲座、自主学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工程训练等活动或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

五、校企互动、相互渗透,构建新型的教师队伍

构建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河南科技大学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 派遣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做科技特派员或实践进修,提升中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聘请有丰富工程经历、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师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来校作技术讲座,担任企业学习阶段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目前,学校聘请了中国隧道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王梦恕院士担任名誉院长,28名企业、科研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通过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六、改革管理与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招生、选拔、学籍管理、实践实习和就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为该计划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培养协作组;学院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校、院两级的领导机构负责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组织、指导与管理。

建立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建立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七、结束语

“卓越计划”从根本上讲,是为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新要求而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和转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大胆实践探索。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和试点专业形成的自身优势和特色,依托行业企业背景,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3+1”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体现承载学生工程素质与工程能力的课程体系,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总之,以试点专业为对象,进行全面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加凸显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为机械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3]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教育探索,2010,(12).

[4]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发展策略

一、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提出背景

1.国际背景

英国是第一个定义创意产业的国家。1997年5月,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兵成立创意产业工作小组。此后,于1998年和2001年的研究报告中,详细的分析出其创意产业的问题及发展策略。英国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随后,日本将其定为感性产业;美国、加拿大等国将创意产业与版权产业联系在一起,开始对其进行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文化创意产业包含内容有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智能产权。而近10年中,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基于对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

2.国内背景

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引起了高度重视。第一次正式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在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2006年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我国文化创意发展的新时期。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对《“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延伸。其中提出了文化产业的主要任务、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出框架,因此,这将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以上升为国家层面。2010年,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建议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确立了目标。

二、对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的发展建议

1.完善基础工作

对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工作进行完善,建立专门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部分进行深入研究,要明确其概念与分类,针对不同类型要进行归纳与分类,采取不同措施与对策。通过对其深入掌握后,要找出弱点与盲点,进而完善其相关工作,尽早出台相应政策,形成体系。要建立顾问团,对项目、规划、政策、资金等问题进行商讨,得出结论,发挥出专家的专业作用。

2.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发掘

首先要引进相应人才,并对其进行培养与管理,制定出完善的留人政策,达到扭转吉林省文化创意人才不足的局势;其次通过对人才的发掘后,制定出优惠政策,让其在所在部门岗位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能力;第三要加快对人才的培养,结合地方高校,制定出发展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人才实习基地、培养基地,支持省外院校和机构进行交流学习。第四要加快对文化创意产业人的发展,形成人才评价体系和资源信息系统。

三、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

1.创新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意识

(1)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开发其创新思维

教师要因材施教,学生们都有其各自的思维方式与特点,应利于好其优势,扬长避短,发挥出每个学生的独有创造性。使学生能够从被动接受知识层面上转化到主动学习知识上来,如果对学生的要求过于呆板,讲授知识不够丰富,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因此要培养出学生个人特点,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较为匮乏,所以社会更加需要学生们毕业后投身文化创意产业事业。

(2)开设创新思维及相关课程

各高校应结合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相关创新思维课程,提高学生们的创意能力和创新思维。要具有良好的专业功底和思维模式。各高校课程如只开设和专业知识相关课程是不够的,应适当开设能够锻炼创新思维的创新课程,从心理、思维、方法等方面来帮助学生找寻、引导创造性思维方式与方法。

(3)改善评价机制与方法

不要仅仅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在新的发展形式下会被慢慢的退出舞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其专业知识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模式,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应适当加入其进入考评范围内,并且此项机制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践与产业化能力,完善实践机制

(1)增设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课程,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从课程内容设置上,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各种形式都应让学生接触到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知识。课程的开设方式可由具体的课程内容而定,依据具体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实际相关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应培养出专业知识过硬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这部分的能力一直是高校学生步入社会后最缺少的能力之一,在各高校培养方案中应加到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而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性,其发展趋势使得学生们在学习中更加全面,设计的知识点更加丰富,对此能力要求也提高。

(3)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完善实践机制

我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且其是走在时代、走在社会的前沿新兴产业。故而,学校应加大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力度,使学生今早投身于实践岗位中进行历练,使企业能够为学生们提供平台与契机、平台,增长适应社会的能力、文化创意实践能力。为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三强”型人才奠定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线教师是各高校培养人才的有力保证,而作为对高校教师的管理与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要提高现有老师的综合水平,自身业务能力要不断提高,还要保障教师对专业的敏锐度。另一方面从师资结构上可聘请专业能力、职称较高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聘请学术水平较高的人才进行知识讲座、对动态前沿信息能够较好的把握;从管理层面上,可聘请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高级人才进行专业的管理化,带动高校自有教师的管理水平与专业性。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张纪尧,长春建筑学院公共艺术学院,讲师,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