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自由主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贸易自由主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贸易自由主义

贸易自由主义范文1

当自由贸易遭遇保护主义,贸易摩擦与对话……

就在欧盟对产于中国的T恤和亚麻纱做出是否采取“特保”决定的最后一天,欧盟贸易委员彼特・曼德尔森与中国贸易部长就限制中国对欧盟的纺织品出口问题进行了疾风骤雨般的谈判。经反复磋商,双方最终达成协议。由此看来,气氛再紧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仍不失为良策。

曼德尔森曾在其总结性发言中表示,“我的观点是,当贸易摩擦发生时,一定要寻求对话解决,与波音和空客有关的争端当初就该尝试对话”。此番外交辞令似不够圆滑。

之前观察员们曾就曼德尔森的能力提出质疑,尤其是在美欧就空客与波音补贴问题的贸易谈判破裂之后。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重重压力,曼德尔森终于与中国就未来三年中国对欧盟纺织品出口的增长达成了协议。该协议被誉为曼德尔森就任欧盟贸易委员以来所取得的第一个真正的成就。

中国商务部部长评价此举为“欧洲外交的胜利”,这与美国单方面采取对抗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已对从中国进口的包括人造纤维裤子、棉纱、衬衫、女外套等在内的几类纺织服装产品重新实施进口配额限制。

然而,曼德尔森与中国达成协议也并非得到普遍一致的好评。

《金融时报》在其近日的头版文章中指责这位来自哈特尔普尔(译者注:英国英格兰东北部港口城市)的前议员在贸易问题上“卑劣地迎合狭隘的利益”;急不可耐地构建新的贸易壁垒保护欧洲“娇生惯养”的纺织业,是对“自由贸易的嘲弄”。对于欧盟相对贫穷的消费者来说则意味着要支付更多的钱购买诸如衣服之类的基本生活消费品。《金融时报》同时指出,曼德尔森的做法将导致其他部门,如自行车和鞋的生产商也纷纷提出保护的要求;而这些保护措施一旦实施,只能进一步损害欧盟的竞争力。

然而从长远看,无论对错,曼德尔森达成的协议至少在2008年之前保住了欧洲成千上万人的饭碗。根据中欧双方达成的协议,中方同意在2007年之前将包括T恤衫和亚麻纱等出口增长较快的10类纺织品限制在8.5%―12%之间,而欧方则克制使用中国入世报告书第242段条款。

曼德尔森最近在《金融时报》公开发表的一封信中就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辩护:“中欧此次达成的协议是为了解决经济冲击和由贸易保护主义松弛引发的社会问题而作出的过渡性安排。在我看来,这种可操控的过渡性安排要比实施自动保护措施好的多,后者将损害与中国的关系,而且将严重影响我今后与中国就欧洲其他方面同样重要的利益关注进行协商谈判能力的发挥。”

令人失望的是,事隔不久,曼德尔森再次未能抵挡住欧盟另一产业部门一哄而上维护其狭隘利益的活动。为此,曼德尔森建议,欧盟委员会应就中国鞋是否以低于成本价格在欧盟市场上倾销展开调查。根据调查,欧盟将对中国的进口鞋征收自今年1月1日起取消长达40年的配额体制以来的高达400%的额外关税。

欧洲制鞋业已发出警告,在接下来的2年间该部门的工作岗位将由2004年底的29万个减少一半,其中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受到的影响将最为严重。

但曼德尔森最近的言辞表明他并非贸易保护主义的俘虏。他告诫欧洲企业界,除非他们对中国正在崛起的生产力做出迅速的反应,否则将被淘汰出局。他说,他们应该加快改造,“向价值链的高端移动”以抵消廉价进口产品的冲击。

中国释放积聚的能量,美、欧陷入恐慌局面……

全球其他方面的贸易早就获得了解放,但西方纺织品生产商自20世纪60年代起直到2005年1月1日期间却始终被保护着,免于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充分竞争。

1974―1995年的《多种纤维安排》(MFA)表明,当时的纺织品和服装是作为特殊情况对待的,而且不受《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的约束。发达国家的国内纺织工业也因此得到了双边配额保护网的庇护。《多种纤维安排》于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的《纺织品服装协定》(ATC)所取代。该协定规定,配额要逐步取消,纺织服装业要在2005年1月1日前逐步纳入到《关贸总协定》的框架下。根据2001年达成的世界贸易组织单独协定的有关规定,在全球配额取消之后,一旦中国出口的纺织品扰乱进口国市场,中国的贸易伙伴保留最高可征收7.5%的保护关税的权利。

中国人一直渴望纺织品贸易市场的自由化。作为交换,他们已向西方公司部分开放了他们的农业和服务业市场。有关的讨论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入世谈判的一部分。

为迎接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的到来,充分释放在长期配额体制下积聚的能量,中国在1月1日前加大了对纺织产业的投资,提高了生产能力。据估计,仅过去3年间中国对纺织品服装产业的投资就高达210亿美元。2004年上半年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额达420亿美元,而2005年第一季度与之相比增长了29%。

这引起了欧洲和美国纺织生产商的恐慌。他们指控中国“倾销”,造成了“市场的扭曲”。但中国却认为这是极为不公平的。

专为欧洲纺织品生产商作说客的欧洲纺织服装协会(Euratex)指责中国的纺织服装公司在不公平的贸易环境下获益:人为控制的汇率,不严格的劳动法和国家扶持的银行。该组织宣称,中国纺织品的大量涌入造成欧洲每天1000人失业。

一位曾参观过中国纺织工厂的工业人士对此也随声附和,“你在那里看到的有些东西真可怕,有的纺织工厂生产经营竟然根本不符合欧洲的经济回报原则。”

美国加工贸易行动联盟担心中国生产的裤子对美出口由2004年的210万条上升到今年的1500万条――大约每个美国公民一条。

但美国的强烈抵制除维护其自身利益之外,还意图保护其他新兴市场的利益,这些国家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纺织品贸易。

美国厂商担心他们在40年的配额体制期间帮助洪都拉斯、多米尼加共和国、墨西哥等建立的纺织服装企业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上竞争会不及对手。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土耳其的厂商们也忧心忡忡,他们的纺织工业也曾由于配额的保护而得到发展和繁荣。

国际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人协会驻布鲁塞尔的秘书长尼尔・科尔尼称,中国产品的激增就像“大地震”,威胁摧毁世界上其他地方3000万个纺织服装工作岗位。

科尔尼透露,就纺织品占整个出口额度的比例,莱索托高达99.14%,孟加拉国为94%,海地88%,柬埔寨86%,巴基斯坦75%,洪都拉斯75%,斯里兰卡63%;而且这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是唯一能提供就业的加工产业。

虽然上述数字似乎是被夸大了,但自今年初开始,失业率确实急剧上升。斯里兰卡有36家工厂关门,26000个工人失业。柬埔寨则有20家工厂停业。

苏格兰纺织集团道森国际的主席迈克・哈特雷不知该如何评价自由贸易的益处。原则上,他也赞成并相信仅靠配额的力量来维护生产能力几乎注定是一种不健康的经营方式;但他同时承认,6个月前配额的取消已最终导致公司在金罗斯郡的一家工厂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与维也拉法兰绒公司合作10年并于2003年掌管道森的哈特雷说:“我是一个自由市场主义者,但自由贸易最终从长远看是一种威胁。总而言之,我们的处境将更加困难;我们集团内部的一些企业会失去一些利益,但也有一些企业会赢得一些利益。”

借贸易赤字之名,美国对人民币汇率施压……

纺织品争端折射出关于中国货币的争论。人民币自1995年以来对美元的兑换率一直固定在8.27。但美国政客和评论员认为这赋予了中国出口商在世界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优势并导致了美对中的贸易赤字(2004年高达1620亿美元)。美国已发出警告,除非北京果断地采取行动,在6个月之内将人民币升值10%,否则这个共产党领导的共和国将遭遇贸易保护措施的风险,其中包括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货物征收27.5%的关税。

但摩根斯坦利的一位经济学家安迪・谢相信,中国不会贸然回应来自美国的压力。他说:“中国还不具备硬通货的条件,也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而采取可能导致国内经济混乱的决定。”

美国对自由贸易失去兴趣,却无意背离世贸组织……

美国对中国的恫吓以及美欧之间围绕波音―空客的补贴问题而引发的贸易争端是否意味着我们可能已处在贸易战争的风口浪尖?

美国政府称欧盟对空客工程的补贴违背了贸易法;而欧盟则辩称,美国通过上百亿的武器合同提供给波音大量的隐蔽性的补贴。双方的争论最终提交到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进行裁决。曼德尔森称:“这将是世界贸易组织历史上最大、最复杂和最为昂贵的诉讼案件。”

乔治・布什总统领导下的美国似乎变得越来越像一位孤立主义者。这个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已退出了《东京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抗国际刑事法庭,最终超越联合国安理会侵略伊拉克。但尽管美国对空客和中国的纺织品采取了强硬手段,贸易专家几乎都认为美国还不会轻易背离世界贸易组织。

爱丁堡大学国际经济法讲师劳兰德・巴特尔斯博士称,世界贸易组织已向世人展示了它是如何化解处于贸易战争边缘的双方之间的争端。美国确实对自由贸易已经失去了兴趣,因此将会做一些违规动作。但据此就断言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时代似乎有些言过其实。这位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学术专家在谈到人权滥用与贸易之间的关系时补充说,诸如香蕉、空客―波音、转基因食品之类的问题都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因而也被大肆宣扬。常常让人觉得这些争端将会削弱整个世界贸易组织体系的效力。但实际上,世界贸易组织面对纷繁复杂的贸易争端大都能低调妥善处理。世界贸易组织精力充沛、充满活力,能够成功裁决至少80%的贸易案件;而且近年来反倾销措施的运用急剧下降,这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事实上,专家认为,确保非洲和其他区域的发展中国家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体制的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其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

“9・11”的连锁反应:捍卫自由贸易还是保护既得利益?

贸易自由主义范文2

1.亚当·斯密之前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

在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体系创立之前就存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重商主义最早提出贸易保护的观点,尽管不够系统,但其理论的基本点:“鼓励输出、限制输入,发展经济,实现国家财富积累”已经被当时各国政府所采纳。一些贸易保护的手段诸如行政管制、高额关税、退还税款、发放奖金和补助金、特许证等被政府广泛使用。

16世纪后期的英国,重商主义的发展达到高潮。从17世纪开始,一些商人、政府官员、学者先后提出自由贸易的观点,并且在1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发生了两场著名论战:一是关于放宽与法国贸易的限制是否对英国有利。主张自由贸易的和主张贸易保护的两大派别分别创办了各自的杂志来宣扬自己的观点。尽管两派在理论上各不相让,但政府还是执行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而主张放宽英法贸易的条款未能得到批准。二是英、法、德等国的学者围绕国际经济是否存在内在平衡机制所进行的论战。以休谟为代表的学者从货币数量论出发,认为国际经济中存在自动平衡和调节机制,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国际经济会自然的保持平衡,因此,他们主张贸易自由;以斯图亚特为代表的学者则反对休谟的货币数量论,否定国际经济中存在自动平衡机制,主张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这场争论在理论上也是难分胜负,但在现实中各国政府(包括当时比较先进的英国)仍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2.亚当·斯密之后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

理论界一直把1776年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视为自由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标志。作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奠基者,斯密对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观点进行了批判,并鼎力主张对内实现自由放任、对外实行自由贸易,主张降低关税和取消出口补贴和奖励金,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即“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对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发展,提出了更为现实的“比较成本说”。绝对成本说和比较成本说构成了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

然而,斯密《国富论》的出版并没有对英国和其他西方各国的政策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在斯密和李嘉图完善自由贸易体系的同时,和其观点相对立的一些经济学家仍然始终倡导贸易保护,为此双方不断展开理论较量。1860年英法两国签定了《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随后,英国又和其他国家签署了降低关税的商贸条约,从而使西欧各国走上自由贸易道路。《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的签定,标志自由主义政策在英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这距离1776年斯密《国富论》的问世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由此可见,开辟贸易自由主义政策的道路是多么艰难。

3.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

尽管自由主义理论从提出到付诸实践需要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但不能否认,自斯密创立自由主义体系以后,尽管也出现过李斯特和凯里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但一直到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产生,在170年的历史中贸易自由主义始终占据了理论上风。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人物马歇尔时期,虽然现实中各种贸易保护的政策不断被实施,垄断也不断出现,但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仍然是宣扬自由主义,在稍后出版的《工业和贸易》一书中虽然涉及到垄断问题,但他认为垄断和竞争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无本质区别。只有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提出,才从根本上动摇了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

然而,现实却非如此,真正贸易自由的历史却非常短暂。自由主义在实践中获胜的同时就开始遇到挑战,因为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各种垄断组织不断出现,并在各国逐渐取得主导地位,进而为国家垄断奠定了基础。同时,李斯特和凯里的贸易保护理论对德国、美国的政策产生了影响。德国率先实行贸易保护,法国和美国分别于1881和1890年重新设立了关税法,意大利、奥地利和瑞士等国也相继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进入20世纪以来,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生产过剩的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各国互相用高关税封闭本国市场,互相用货币贬值及降低工资等方法提高本国经济竞争力,使各国内部和各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二战结束后,除美国以外的各垄断资本主义集团均遭重创,美国对欧洲、日本具备了无可匹敌的竞争优势,美国此时开始倡导自由贸易,但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德国的经济逐渐恢复并日益强大,大量美元外流,致使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1969年尼克松政府以保卫美元为由提出,为了保持对外军事支出,维护冷战盟主地位,美国的贸易收支经常保持盈余是必要的,为此,必须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上述历史表明,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自由主义政策实施不久,保护主义的政策则开始陆续在各国出现,到20世纪开始逐渐加强,在二战以后,尽管日益强大起来的美国开始宣扬贸易保护,但60年代以后随着日、德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国又重新举起了贸易保护的旗帜。

4.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两次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都在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新的保护主义和传统的贸易保护相比,更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1)非关税壁垒

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国内工业,其手段是构筑高关税壁垒,跟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的贸易保护更侧重非关税壁垒。具体包括进口限制、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自动出口限制、报关手续干扰、技术和卫生标准等。一些非关税壁垒目前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干预外贸、限制进出口的主要政策措施。据统计,现在各国实行的非关税壁垒手段上千种。有些非关税壁垒如“技术标准法规繁多,让出口国防不胜防,有些技术标准要求严格,使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一些发达国家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开始使用绿色贸易壁垒进行保护。

(2)集团化和区域化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国家纷纷结成各种各样的经济贸易同盟,集团化和区域化趋势加强。集团和区域内部相互取消关税,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对外推行贸易限制政策。很多集团和区域组织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对付外来竞争,保护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因此,集团和区域化组织具有天然的排外性和贸易保护性。以欧盟为例,从1958年来欧盟不断排斥成员外的贸易,导致内部相互进口的比重不断上升:1958年为33.8%,1971年为51.0%,1985年为57.0%,1992年为58.9%,1998年为63.2%,2000年为79.2%。

(3)在自由化掩盖下的贸易保护

为了实现本国的贸易利益最大化,各国政府纷纷借助于各种非关税壁垒和其他名义来实现贸易保护,更有甚者高举自由化的旗帜来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例如,近几年欧盟各国借环保为名而频繁使用的绿色壁垒,一些国家借各种经济一体化组织实现的各种保护措施等等。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开放,各种贸易组织如GATT和WTO一轮一轮谈判不断地降低关税,东京回合后,欧共体平均关税为6.0%,日本为5.4%,美国为4.9%,乌拉圭回合后,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又进一步降到4%,但非关税壁垒不断加强,到乌拉圭回合后,非关税壁垒已达2700多种,并且借助于GATT的免除条款、利用公平贸易的借口,逐步走向双边和歧视性贸易,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保护制度和机制,限制的范围已扩展到劳务和高技术领域,出现了许多经济集团搞集体贸易保护政策的情况。在自由化的旗帜掩盖下的各种贸易保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矛盾性和欺骗性,因此也被称谓“超级保护主义”。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美国举双手赞成贸易自由化和积极参与GATT和WTO的谈判,同时又不断地带头实施各种贸易保护。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贸易与关税法案》,而1988年经里根总统签署,正式成为美国法律的《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也有着浓厚的保护主义色彩,而且近年来保护主义议案不断增加。美国的所谓'301'、超级'301'等条款,都是贸易保护的典型代表。

二、贸易保护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

1.贸易保护的规律性

(1)它经常出现在这些时候:当一国经济比较落后或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当一国原有的优势面临威胁或即将失去的时候;爆发战争期间。(2)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基本是交替进行的,而且自由主义的历史非常短暂。19世纪40年代之前西方工业国都在实行贸易保护措施,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以后到19世纪70年代各国主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19世纪70年代各国又开始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二战以后至60年代末实施自由贸易;70年代以后新的贸易主义政策又被各国逐渐采用。(3)谁变成强国谁就率先打破贸易保护而提出自由贸易。19世纪40年代的自由贸易政策由当时的强国英国率先提出和实施;20世纪40年代自由贸易政策由当时强大的美国率先提出和实施。(4)世界经济处于增长和繁荣阶段易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而世界经济面临或处于萧条阶段易实施贸易保护措施。(5)理论上自由主义占据霸主的地位时间较长,在现实中真正的贸易自由发生却很短暂。自由主义更多时候是宣传的口号,可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表达:自由贸易只是高高举起的旗帜,但在这面旗帜下没有更多的国家跟从。

2.贸易保护的发展趋势

(1)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贸易保护仍然是各国贸易政策的支撑点。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由于竞争的激烈会不断实施贸易保护。(2)保护的手段时而透明、极端化(关税、政治、军事等手段),时而隐蔽化(各种非关税壁垒)。(3)新的保护手段不断应势而生(各种技术和绿色壁垒)。(4)整体保护增强(更多贸易组织会不断出现)。

贸易自由主义范文3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211

【原刊页号】61~63

【分 类 号】f52

【分 类 名】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复印期号】200302

【 标 题】西方工业国贸易保护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势分析

【英文标题】the evolution and prospect of trade protectionism in wester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zhang zhi-min

【 作 者】张志敏

【作者简介】张志敏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0081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西方工业国家不同历史阶段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的发展变化,归纳了贸易保护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贸易保护仍然是各国政策的支撑点,进一步分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和贸易的重要启示。

【摘 要 题】贸易保护

【英文摘要】in this essay,the autho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s of trade protectionist theories and policies in wester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summarizes the regularities and prospect of trade protectionism,and concludes that trade protection is still the focus of the trade policies in every country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author further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 of the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our country to prac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关 键 词】贸易保护/历史/规律/趋势

trade protection/history regularity/trend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f75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02)11-0061-03

一、西方工业国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的历史演进

1.亚当·斯密之前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

在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体系创立之前就存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重商主义最早提出贸易保护的观点,尽管不够系统,但其理论的基本点:“鼓励输出、限制输入,发展经济,实现国家财富积累”已经被当时各国政府所采纳。一些贸易保护的手段诸如行政管制、高额关税、退还税款、发放奖金和补助金、特许证等被政府广泛使用。

16世纪后期的英国,重商主义的发展达到高潮。从17世纪开始,一些商人、政府官员、学者先后提出自由贸易的观点,并且在1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发生了两场著名论战:一是关于放宽与法国贸易的限制是否对英国有利。主张自由贸易的和主张贸易保护的两大派别分别创办了各自的杂志来宣扬自己的观点。尽管两派在理论上各不相让,但政府还是执行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而主张放宽英法贸易的条款未能得到批准。二是英、法、德等国的学者围绕国际经济是否存在内在平衡机制所进行的论战。以休谟为代表的学者从货币数量论出发,认为国际经济中存在自动平衡和调节机制,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国际经济会自然的保持平衡,因此,他们主张贸易自由;以斯图亚特为代表的学者则反对休谟的货币数量论,否定国际经济中存在自动平衡机制,主张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这场争论在理论上也是难分胜负,但在现实中各国政府(包括当时比较先进的英国)仍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2.亚当·斯密之后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

理论界一直把1776年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视为自由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标志。作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奠基者,斯密对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观点进行了批判,并鼎力主张对内实现自由放任、对外实行自由贸易,主张降低关税和取消出口补贴和奖励金,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即“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对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发展,提出了更为现实的“比较成本说”。绝对成本说和比较成本说构成了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

然而,斯密《国富论》的出版并没有对英国和其他西方各国的政策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在斯密和李嘉图完善自由贸易体系的同时,和其观点相对立的一些经济学家仍然始终倡导贸易保护,为此双方不断展开理论较量。1860年英法两国签定了《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随后,英国又和其他国家签署了降低关税的商贸条约,从而使西欧各国走上自由贸易道路。《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的签定,标志自由主义政策在英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这距离1776年斯密《国富论》的问世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由此可见,开辟贸易自由主义政策的道路是多么艰难。

3.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

尽管自由主义理论从提出到付诸实践需要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但不能否认,自斯密创立自由主义体系以后,尽管也出现过李斯特和凯里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但一直到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产生,在170年的历史中贸易自由主义始终占据了理论上风。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人物马歇尔时期,虽然现实中各种贸易保护的政策不断被实施,垄断也不断出现,但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仍然是宣扬自由主义,在稍后出版的《工业和贸易》一书中虽然涉及到垄断问题,但他认为垄断和竞争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无本质区别。只有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提出,才从根本上动摇了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

然而,现实却非如此,真正贸易自由的历史却非常短暂。自由主义在实践中获胜的同时就开始遇到挑战,因为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各种垄断组织不断出现,并在各国逐渐取得主导地位,进而为国家垄断奠定了基础。同时,李斯特和凯里的贸易保护理论对德国、美国的政策产生了影响。德国率先实行贸易保护,法国和美国分别于1881和1890年重新设立了关税法,意大利、奥地利和瑞士等国也相继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进入20世纪以来,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生产过剩的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各国互相用高关税封闭本国市场,互相用货币贬值及降低工资等方法提高本国经济竞争力,使各国内部和各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二战结束后,除美国以外的各垄断资本主义集团均遭重创,美国对欧洲、日本具备了无可匹敌的竞争优势,美国此时开始倡导自由贸易,但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德国的经济逐渐恢复并日益强大,大量美元外流,致使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1969年尼克松政府以保卫美元为由提出,为了保持对外军事支出,维护冷战盟主地位,美国的贸易收支经常保持盈余是必要的,为此,必须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上述历史表明,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自由主义政策实施不久,保护主义的政策则开始陆续在各国出现,到20世纪开始逐渐加强,在二战以后,尽管日益强大起来的美国开始宣扬贸易保护,但60年代以后随着日、德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国又重新举起了贸易保护的旗帜。

4.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两次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都在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新的保护主义和传统的贸易保护相比,更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贸易自由主义范文4

摘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早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热点话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旧有措施的作用在逐渐削弱,但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对全球各国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原因及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及贸易保护主义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贸易显得愈发重要,也越来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但是对外贸易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国内的产业,这点对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导自由贸易,但是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

贸易保护最初源于重商主义,以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各国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后来的凯恩斯的贸易保护学说、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都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

1.重商主义,即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2.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是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则在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影响下,基于他们特定的对外竞争条件,主张运用贸易政策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3.超保护贸易政策,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

4.贸易自由化,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倾向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5.新贸易保护主义,关贸总协定(GATT)条件下新保护主义时期。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使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脱离过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转向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全球性的保护贸易浪潮。

二、金融危机形式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2007年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恐慌与危机传染到全球各国,导致全球经济进入“严冬期”。随着负面影响的不断扩大、深化,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贸易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加强对本国产业和市场的保护,采取了各种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伴随次贷危机的深化与扩展,各种贸易保护主义言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再次出现。奥巴马经济刺激方案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英国首相布朗“把英国的工作留给英国劳工”的言论,都表明在发达国家经济集体步入衰退之时,全球自由贸易可能面临被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所笼罩的危险。

在经济衰退时期,各国倾向于贸易保护是历史惯例。如印度尼西亚已宣布对至少五百项产品实施进口管制,要求进口产品必须申请特别许可,并须加税。俄罗斯也要调高汽车、家禽和猪肉的关税。法国则拟设立一项国家基金,防止本国企业被外国企业并购。美国一些保守派媒体和政客提出购物要买美国货,在经济危机中首先被裁的应是在美工作的外国人,全然不顾这些外籍员工同样是纳税人,同样为美国缴纳了大量“救市所需税款”这一事实。保守势力要求,获得逾1500亿美元救市资金的银行“要优先保证美国公民的工作”。

各国“自扫门前雪”,贸易保护愈演愈烈。经济衰退是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根源。经济衰退与贸易保护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一国经济衰退,其对本国贸易的保护必有抬头,而当前的情况正激发了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

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通过提高关税、影响他国货币汇等手段来设置进口壁垒,同时也会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谈判等手段,积极地推动本国的出口,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第三次保护贸易主义高潮,主要是通过非关税限制的行政法律措施和对不盈利的工农业部门给予补贴,以达到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保护其已有市场的目的。自从这种政策兴起之后,非关税壁垒已经取代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

与以关税壁垒为特征的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隐蔽性。和可以通过谈判实行减让的关税措施相比,绿色和技术贸易壁垒很难通过外交努力或谈判来弱化和消除,而且其具体形式复杂多变,花样翻新,常以最新科技为支撑。

目前,在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的形式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阻碍自由贸易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比如阻碍美国签订新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另外还涉及到一些知识产权保护的争端,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表现为对中国的市场开放提出越来越多要求,相应的进一步开放金融等领域的市场,以此来释放国内保护主义的压力。还要注意一些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其他理由来设置贸易壁垒。比如美国国会中就有人试图依照碳排放标准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一些人以环保的名义支持这种措施,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就成为新形式下新保护主义的三副面具,需要引起各方的警惕。

三、金融危机催生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毒药”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贸易保护主义与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发达国家经济步入衰退总是如影随形。一旦发达经济体经济显著放缓,国内就业压力就会凸显。为了取悦部分利益集团或转移国内选民的注意力,发达国家政府总是将就业问题归咎于外国商品挤占了本国市场份额,从而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进口商品成本,例如提高进口关税、实施进口配额、诉诸反倾销反补贴立法、指责外国政府操纵汇率并要求外国货币大幅升值等。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当地时间13日最终通过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这项计划最终还是保留了虽有所软化但仍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历史经验和经济学常识表明,面对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绝不是出路,而恰恰有可能成为一剂加剧世界经济困境的“毒药”,贸易保护主义只会加剧金融危机。1929年3月,胡佛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不久,美国表面的经济繁荣背后隐藏的问题全面爆发。10月,纽约股市崩盘触发金融危机,美国国会将其归罪于国际贸易,胡佛总统于1930年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两万多种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从而引发了全球贸易大战,国际贸易因此几近停顿。很多经济史学家认为,世界经济之所以陷入大萧条长达10年之久,与美国在危机之初挑起的贸易战有直接关系。此后,国际社会又耗费数十年,才逐步拆除了这一时期高筑的各种贸易壁垒。因此,《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不仅没有拯救美国,而且让全球经济陷入更深危机。

从历史经验看,贸易保护主义其实什么也保护不了。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中,美国等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引发贸易战,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造成严重不利影响。信奉保护主义的人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四、贸易保护主义有弊无利,中国应如何应对

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已成为必然,各国为消化过剩产能,拉动本国经济,或通过采取提高关税、限制配额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来设置有形壁垒,或通过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等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构建无形障碍,但这些措施不但无易于危机的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危机,使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

贸易保护法案并不是救命良药,而是一剂可怕的毒药,最可怕的是受伤的是整个世界: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因美国股市暴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至今还令人记忆深刻,而同样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当时美国国会通过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法案,该法案大幅提高了超过2万种外国商品的进口关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引起了其他国家同样的贸易保护报复,结果引发各国之间的贸易战争。面对危机,各国以邻为壑,全球贸易额大幅缩减,加剧了世界经济大萧条,很快伤及当时最大的出口国——美国自身。全球贸易总额从1929年的360亿美元缩减到1932年的120亿美元,而美国的出口总额也从1929年的52亿美元左右缩减到1932年的12亿美元。这个当时在国会议员眼里可以帮助美国经济走出困境的一剂良方妙药成为后世学者认为的“最大的错误”。

事实证明,贸易保护主义还将对一些贫穷国家造成灾难性影响,使目前的金融危机演变成一场人道主义危机。过去几年,全球贸易持续增长,不少贫穷国家经济逐步发展、民众生活逐步改善。但随着金融危机持续发展,不少贫穷国家再次陷入困境。

首先,贸易保护主义会损害一国未受保护产业部门及消费者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在这个大市场中,各种要素得到了有效的配置,贸易壁垒的降低或取消加速了要素资源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全球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所需的“国际化”商品。如果某国实行贸易保护,将直接或间接增加进口商成本,进口商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本国消费者,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此外,保护措施使非保护产业的生产者为受保护产业生产者提供了强制性补贴,产生的收入转移效应往往得不偿失,还会造成利益分配的扭曲。

其次,贸易保护会造成出口国贸易及经济急剧下降。如果在危机中某个国家(一般是贸易大国)率先实施严厉的贸易保护,会使向其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骤降。随之产生的连锁反应是,作为拉动出口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贸易的迅速萎缩会导致大量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从而拖累该国经济快速滑坡。特别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对中国而言,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只有积极参与博弈,埋头苦练“内功”。对外,在现今的体制和规则下,该说的话要说,该打的官司要打,该采取的反措施要采取。商场如战场,与狼共舞,就要有狼一样的生存竞争意识。对内,要适应世界贸易的形势和环境,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国家经济内需拉动的比重。要着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档次,包括环保要求,掌握更多的自主核心技术。

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出了积极努力,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增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密切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等等。中国还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了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减轻企业税负等措施。最近,中国政府又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从2008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国将增加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同时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中国将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及时调整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必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是一场全球性的挑战,而务实合作是战胜危机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命运已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加强合作,携手努力,同舟共济,才能有效应对危机。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危机关头越要坚持开放与合作。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会加大危机的严重程度,还会使危机持续更长时间。因此,各国要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推进多边贸易体制健康发展,从而为世界经济早日渡过难关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黄晴.人民日报海外版.

[3]周世俭.财经,2009-02-10.

[4]明金维.新华国际时评,2009-2-14.

[5]李小年.文汇报,2009-2-16.

贸易自由主义范文5

【关键词】贸易保护;WTO;自由贸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个国家间的经贸联系不断加深,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来,以期为自身赢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推动自身发展。从理论上看,自由贸易是一种双赢的贸易机制,也是现在所倡导的发展趋势,但是各个国家还是或多或少地采取一定地贸易保护措施。从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来看,贸易保护也一直存在,并且变得越来越隐蔽和合理。

一、贸易保护理论简述

(一)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日美贸易摩擦,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急剧上升,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

进入90年代后,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工业国家争夺市场份额的斗争越来越尖锐,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强烈的冲击,有关国家出于经济利益的相关性,都认识到加强国际经济协调十分必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与20世纪相比,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涉及的范围愈加广泛。这有其深层原因:首先,全球经济趋于疲软,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其次,传统工业产品一向是国家保护的重点。再次,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销售价格偏低,而出口数量猛增,必然促使进口国家对之加以设限。最后,WTO在反倾销与反补贴方面的措施不力。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焦点转换及实施手段的变化

在以往的贸易保护理论中,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经济问题,重点是产业的发展。但近年来流行的新贸易保护理论,其关注的焦点已扩展到社会问题,转向了人本身。其中,保护就业论关注的是人的劳动权力,保护环境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环境。由于新贸易保护关注焦点的变化,从而导致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SA8000)、产品质量认证标准等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

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在新贸易保护理论的框架下,由于保护关注的焦点变化,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受到了局限,新贸易保护的手段发生了变化:

1、以保护公平贸易为由,滥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或者激励企业实行反倾销的方式,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如2000年10月美国通过的《伯德修正案》,明确规定,美国财政部将海关征收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以“抵消款”的形式发给提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申请的国内生产商。

2、以保护消费者安全和健康为由,通过建立新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环境技术标准等削弱对方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以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由,通过建立新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全球200多家跨国公司制定并推行了公司社会责任守则,要求供应商和合约工厂遵守劳工标准。由于劳工标准涉及工人的年龄、加班时间、宿舍条件等人权问题,技术标准涉及一国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水平等问题,从而贸易保护的手段也由关税等贸易政策转向了劳工标准和技术标准等社会经济技术政策。

二、贸易保护主义对WTO的挑战

(一)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政策的若干调整不利于中国外贸稳定增长

1、各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的保护重点将从限制外资流入转向限制内资外流,不利于中国继续扩大吸引外资

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实现全球产业跨国转移的载体,近年来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的扩张正是以大量跨国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为基础的。但是,由于经济危机时期对资本流入的需求上升,降低了东道国对外资质量的评估,削弱了东道国对外资操纵本国经济的担忧。这些因素促使东道国减缓出台对外资的限制性政策,放宽限制以吸引外资流入的政策竞争在发展中国家间即将加剧。

2、各国为夺取海外市场的进攻性贸易保护不断出现,导致各国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展开出口鼓励政策的竞争

金融危机使各国国内需求出现萎缩,依靠外需拉动增长的重要性不断增长。目前,各国政府促进出口的直接支持措施包括加大出口退税力度, 以及对本国出口提供融资支持。有的国家官方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将业务范围从出口卖方融资扩大到买方信贷,并增加了官方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资金。

(二)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不断下降,中国外贸制度被进一步滥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保护政策实践与传统的贸易保护政策有着显著的区别,其主要表现为多边贸易体制为各国贸易政策设定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基于多边贸易体制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当前各国在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同时,都力求不直接违反既有的多边贸易规则,同时竭力强调对现有多边贸易体制的支持。这主要表现为:利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的政策手段实现贸易保护目的;依据国内法履行国际多边贸易协定;利用诸边条约或区域贸易协定等保护成员国利益等等。

必须强调的是,多边贸易体制以各成员国间达成的多边贸易协定为基础,因此必然在规则严密性及法律约束力上无法与国内法规比较。因此,多边贸易体制的正常运转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成员方间的诚实信用来实现的。在经济繁荣和贸易快速增长时期,由于主要成员方能够从贸易自由化公共产品中获得巨大利益,因此也就有动力自觉维持诚实信用;但在经济低迷时期,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压力则会使各方成员在贸易保护政策上展开“失信竞争”,导致整个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重的信誉危机。目前,尽管各国的贸易政策措施尚未动摇多边贸易框架,但面对恢复前景不明的世界经济,已然初现的“失信竞争”将可能长期侵蚀既有的多边贸易规则。

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的下降和多边贸易规则的滥用无疑对中国外贸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作为全球经济贸易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长期面临主要贸易伙伴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压,多边贸易规则在约束他国贸易保护政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多边贸易体制下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也为我们应对贸易争端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解决平台。其次,中国在入世之初曾被迫接受多项特殊条款,并导致中国在后来的贸易争端中由于这些制度障碍而经常处于被动地位。随着目前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的下降,中国外贸中的一些制度已经出现了被滥用的趋势。

(三)环境保护将对中国外贸提出更大挑战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贸易议题也未成为谈判关注的热点。因此,我们认为,与碳排放相关的贸易壁垒在短期内尚不能够对国际贸易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这一趋势对全球贸易未来发展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此外,随着哥本哈根会议无果而终,也不能排除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引入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新议题或新措施,这点在技术性贸易壁垒领域尤其需要关注。

三、贸易保护主义对WTO的挑战的应对策略

(一)了解并积极运用WTO规则和各项机制

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都应该熟悉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和规则,从而运用这些规则和各项机制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改善贸易环境。

(二)进一步推动国内“四体联动”贸易救济体系建设,建立“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维护国内产业安全

面对国际经贸摩擦的增多,积极运用本国贸易救济手段维护本国贸易利益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手段。此外,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也应当成为我国妥善应对贸易摩擦,将违背和滥用WTO规则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诉诸争端解决的重要途径。国家还应当抓紧研究建立“贸易调整援助”制度,以维护国内产业的稳定发展。贸易调整援助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因贸易或产业转移而遭受利益损失的产业、企业及其工人进行补偿和扶助的政策,在美国、欧盟都有成熟的法律和实践。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贸易调整援助制度对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下维护国内产业的稳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三)做好长期应对贸易摩擦准备, 依靠产品竞争力提升中国外贸抗风险能力

加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其抗风险能力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产业安全的根本所在。中国在今后的贸易政策调整中应当更加重视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的调整重组又无疑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由于内需、外需旺盛,即便是落后企业、落后技术、落后产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市场空间,企业往往缺乏调整产品结构、推动技术升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经济环境趋紧、市场约束力增强所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则往往会给企业带来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动力和压力,促使企业在危机中应难而上,取得突破。中国应当抓住此次“危”中之“机”,在加快外贸恢复的同时实质性推进外贸结构的优化和改善。

(四)维护并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建设,提升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所呈现出的特征,一方面表明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趋势,任何主要贸易国家都不愿也不能够逆潮流而动,公开放弃既有的多边贸易规则并执行传统的贸易保护政策;但另一方面,各国对多边贸易基本原则的偏离也反映出现存的贸易自由化制度建设进程正逐渐失去吸引力,各方成员在贸易保护政策上展开的“失信竞争”使多边贸易体制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作为一个拥有巨大贸易利益的发展中大国,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 中国对西方主导制定实施的现行国际贸易规则的不公正性的体会也正日益痛切,争取建立更合理的国际经贸秩序已成为我国的长期战略目标。在入世过渡期内,中国基本采取了“韬光养晦”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避免成为矛盾焦点起到了作用,有助于我国成长为排名前三位的贸易体。

四、结束语

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是国际贸易中始终存在的两股力量,此消彼长。从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自由贸易成为理论主导和发展趋势,但是从实际主导的时间长短来看,贸易保护主义却更胜一筹。贸易保护主义是国际贸易领域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伟,阮炜峰.我国应以何种措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J].商场现代化, 2011(11).

[2]刘旭.“十二五”时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贸易,2012(01).

[3]金缀桥.浅析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J].中国集体经济, 2012(03).

贸易自由主义范文6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演进及中国应对策略

1 国际贸易保护政策的演进

1.1 重商主义是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史上最早的保护贸易理论学说。

1.2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幼稚产业保护论

幼稚产业保护论主要由美国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汉密尔顿在其递交美国国会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工业化的发展以推动美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措施。

1.3 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凯恩斯主义的新重商主义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之后,各国失业现象严重,竞相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对此,传统经济贸易理论不能做出合理和科学的解释。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把对外贸易和国内就业结合起来,开创性地提出了保护国内就业的思想。以后凯恩斯的思想由他的追随者们加以充实和扩展,形成了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思想,被称为“新重商主义”。

1.4 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倾向时期: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

在传统的国际分工下,世界经济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大的工业中心”;另一个部分则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普雷维什认为:现在的这种经济体系使中心国家大量侵吞国家的收入,造成“富国与贫国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1.5 当代贸易保护措施的新特点:贸易保护措施被“滥用”

1)关税措施的滥用;

2)救济措施滥用;

3)产品标准滥用;

4)汇率政策滥用;

5)许可措施滥用。

2 我国所遭遇主要的贸易争端分析

2.1 遭遇频繁的反倾销为主的贸易救济诉讼

我国已经成为国外反倾销、反补贴和贸易保障措施的主要诉讼对象,形势严峻:我国在1995年至2005年期间,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2.2 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壁垒广泛冲击着我国农产品、纺织品、机电产品、玩具、医药等行业的出口贸易。

2.3 知识产权争端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当前,我国面临的技术壁垒呈现出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新特点,其影响从个别产品扩大到整个行业。随着中美贸易逆差加剧以及中国假冒品的泛滥,知识产权问题再度升级,已经成为中美贸易往来新的“拦路虎”。

2.4 遭遇“歧视性政府采购”的损害

美国政府提出的“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实质上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钢铁和纺织品等产品包含在内。

2.5 利用信息不对称对中国产品“抹黑”

恐吓消费者购买中国产品,构成另一种贸易保护壁垒。最近,一些国家通过制造所谓的中国“毒建材”和“网络间谍”等类似的恐怖信息。

3 我国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3.1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必须联合世界各国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一是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国家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但也必须兼顾其他贸易国家的利益。

3.2 对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关注的重点产业和领域进行战略性防御

当今,欧美等发达国家将贸易摩擦焦点由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制造贸易麻烦,打压中国产品进口。面对这一困难和挑战,既要认识到中国出口贸易中确实也存在产品技术档次低、相互压价,甚至知识产权侵权以及诸多社会问题;也要注意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具有长期性,充分关注国际贸易保护与摩擦易发产业和重点领域。对此必须避开国际贸易争端的短期锋芒,进行战略性防御,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应付”局面。

3.3 积极应对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战术选择

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时必须注意各国国家贸易保护措施差别,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差异。从战术上,整合贸易争端解决力量,分别应对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

3.4 完善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预警机制

在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将处于高发阶段,必须加强各种摩擦的应对,建立和完善应对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

3.5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规避区域化的贸易壁垒,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稳定国际贸易环境。

3.6 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它能有效地规避贸易保护主义壁垒。

3.7 增加海外投资,以投资带动出口

贸易保护主要是排斥境外的产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单独设厂或兼并、收购当地企业等方式,可以把资源配置延伸到国外,从而将出口转为企业内部的贸易,有效地规避贸易保护主义,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3.8 应该加强国内立法和执法

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应该完善我国SPS、TBT等技术标准立法,健全认证制度,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0质量认证等国际通用的认证体系。

3.9 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的作用

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势力十分强大,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多层次产业预警机制。

3.10 对别国不合理的贸易保护,有理有利有节的进行“反击”

在很多情况下,别国的贸易保护是有些不合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要“针锋相对”,但同时要避免贸易战,在贸易的反击中做到有理有利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