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语文课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上语文课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上语文课总结

上语文课总结范文1

为科学、有效的应对突发疫情,最大程度减少延迟开学带来的影响,做到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响应上级号召,我们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网络、通讯等途径与家长和学生保持联系,合理调整教学方式,灵活安排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保证教学效果有效、优质。现在对这一阶段的线上学习进行回顾,及时总结反思。 

一、线上教学的收获

1.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由于新型肺炎疫情的突然打乱了我们的教学计划,放假时课本也没有到位,保括其他任何的纸质备课资料都没有,我们就在网上搜集下载了电子课本、教师用书、教学设计、讲课视频等资源。有了充足的资源,才可以更好的备课。我们发挥语文学科组的智慧,一起研究讨论新学期教材特点,认真备课。另外大家集体培训网络直播的方法,互相请教、互相交流,在群内多次体验尝试,发现问题及时学习,使困难得到解决。 另外学生层面也要做好准备:要网络教学同学们是主体,只有学生做足准备才可以开展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为此做了两个方面的准备:先调查学生学习硬件,发放问卷调查学生网络学习使用的设备,如:手机,电脑,平板等,是否有网络。通过调查知道绝大部分同学具备硬件设施,这为上课打好了基础。这让我们放心不少。接着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准备也不可少,面对新的授课方式做好心理十分重要,为此我们让家长和学生在线签订了承诺书,还在开课的前一天上了一节直播班会课,为正式的学习进行了充足的准备! 

2.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提前安排学生的预习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提出预习要求。比如开课之前,老师给学生布置读书任务,在群里打卡提交读课文的录音,老师通过直播方式检测孩子的读书内容。开课后练习作业方面,老师通过学生的作业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老师引导好,监督好,时时跟踪,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好。老师积极研究认真备课 我们语文组在收到学校的“线上教学工作安排”后,教研组内就组织大家线上交流和讨论,要求我们每个人首先要明确各自的首要任务——事先备好课,为接下来的上课做好充分准备。实际工作中虽然大家依照分工,各负其责,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遇到的很多细节问题,还需要同伴相互协作和帮助来共同完成的,比如,材料的查找,一起小学老师、一起小学学生、钉钉的操作使用等。

 要给学生好课,首先就要备好课。我们主要使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完成的:

(1)、借助电子教材和课文阅读链接来熟悉教材;

(2)、认真阅读学区推荐的电子版教师用书,再次梳理教材脉络和重难点;

(3)、认真修改学区推荐的同步教学;

(4)、观看名师教学视频,再次熟悉教材,把握重难点。

二、避免出现开学后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1.准确把握假期学习的效果根据蚌埠市教育局下发的通知、开学后还要进行0起点教学。虽说孩子在电视已经观看了名师课堂直播课,但网上直播课毕竟与普通上课有差别。无法保证学生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也无法保证学生网络通顺。所以开学后针对直播内容组织学生测试检测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以便于开学后0起点的教学。 

2.明确线上学习家长及监督者的重要性 在网课进行前期的讲解当中,我们已经详细地对班上家长和同学解释了线上学习的方式和重要性,尤其是提醒家长做好监督、提醒工作,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和监督人。同时上课过程中,要求家长为孩子拍摄照片并发送至班级学科群,及时跟踪和记录孩子的学习状态,提醒家长一定要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直播课上,老师要求孩子们不利用钉钉软件或其他软件互加好友,私下聊天或玩儿游戏,课堂不点赞,认真听讲,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我们还要求孩子制定属于自己的作息计划,做到生活有安排,运动和学习相互结合,避免因为大片时间的空闲,在游戏上耗费大量的学习时间。 

上语文课总结范文2

【关键词】语文;情感;激发

一、案例背景

2012年4月9日上午,因陪美国来的一名博士后去一所小学调研而有幸听到了这一节课。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槐香五月》。执教者是一位让人感觉特别温馨而甜美的年轻女老师。

二、案例描述

带着一束束雪白而清香的槐花,女老师走了进来。于是,这堂课就在她把那些鲜花分发给孩子们的时候拉开了帷幕。首先她让孩子们自读课文,接着是读生字,在课本上描出和在本子上写出1-3个自己认为最难写的字,再接下来是读短语,进而齐读课文,再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并回答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再是让孩子们说说“你觉得槐花像什么”,从而引出“槐花的特点:多、香、美”,再紧接着问孩子们“清香、醇香、浓香”这几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最后是游戏,让孩子们读出大屏幕中缺了部分字词的课文。

三、案例总结

正如前面所说的年轻女老师的温馨而甜美一样,这节课从头到尾都洋溢着槐花的清香和孩子们的热情。如果非要给这节课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注重对语文情感的激发。

1、“实物”激发

这体现在让孩子真实地感受槐花。这是一所城里的小学,孩子们大多数都生长在霓虹灯闪烁的高楼大厦当中,对槐花自然是没有太多的了解,老师的这一举动,让孩子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槐花,这有助于孩子们热爱语文课的学习。这样一串简单而实在的槐花,对于城里们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宝贵的人生体验,它不仅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燃烧了对语文学习的激情,更是让孩子们在整个漫漫人生路之中都永远的留下了关于槐花的美好记忆。

2、“韵律”激发

这体现在“读生字”这一环节。如,“炒”-chao chao chao,炒炒炒,左右结构火字旁,炒菜。这种有韵律的读法,让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又何尝不是激发了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呢?曾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音乐是陶冶情操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衬托着各种喜怒哀乐,当你快乐、悲伤、孤独或者思乡的时候,这时你会发现音乐是最好的朋友,给你增加无形的力量。不必说,音乐的功效是无法用言语来诠释的,而韵律是音乐的精髓,如何用韵律来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这就是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的最好的表达。

3、“想象”激发

在亲身体验了槐花以后,老师让孩子们来说说“你觉得槐花像什么”。有的孩子说像“一串鞭炮”,有的孩子说像“一串项链”,不管孩子们说像什么,老师的回答都是一个关于肯定的微笑。“想象”的世界没有国度也没有边界,有的只是一种勇气,而孩子们能不能去大胆的发挥想象,这就是教育成功与否的真谛。如果说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珍贵的天性,那么,让我们向这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感谢她保护了孩子们尚处萌芽状态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四、案例反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让语文的情感如槐花般绽放”,它的本质也就是回归了课程的基本理念。

1、注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节课,老师用“雪白清香”的“槐花”唤醒了孩子们的激情,用“香喷喷”的“感觉”培养了孩子们的语感,用“鞭炮”和“项链”等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

2、发扬语文教育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样的槐花,在“槐乡”的孩子们看来,它们无处不在,可以用来吃也可以用来玩;而对城里的孩子们来说,更多的可能就是一种感觉。而这种独特的体验,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人生非常宝贵的一种经历。

3、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上语文课总结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基本语言能力的养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甚至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实现成为关注重点。有效教学,简单说来,就是使老师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甚至超额完成。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呢?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一下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做法。

一、建立趣味课堂

针对小学生特点,小学的语文教学应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激情,放松学生紧张的学习心情。以“乌鸦喝水”这一课为例,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场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将“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内容通过表演的方式讲述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讨论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乌鸦的什么优点,或者让学生与乌鸦进行身份置换,让他们讲述自己作为一只乌鸦在那种情况下会作何反应,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通过这种方法,不仅活泼了课堂,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养成踊跃回答问题的习惯,从而紧跟老师的讲课步伐。这对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来说也是一个可行性较强的方法。总体来说,建立趣味课堂对于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具有良好的助力作用。但是也应注意的是,趣味性课堂的创建要遵循有意义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所以,老师应特别注意掌握趣味课堂的“度”,不能盲目将课堂打造成无意义的趣味课堂,为了趣味而趣味,这样会使学生对于课堂的重视程度降低,也会使老师的教学效果下降,不利于高效的语文课堂的有效进行。

二、实现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具备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已被大量运用于各种学科的课堂中,小学语文课堂也不能例外。情景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具有较高的带入度,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感,也就更容易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以“升国旗”这一课为例,老师可以在讲述课文之前向学生讲述国旗图案的来源,国旗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升国旗。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向同学们播放有关升国旗的相关视频,视频强烈的代入感可以触碰到学生心灵中的爱国情,有助于学生对于接下来课文的理解。在课文讲述完毕后,老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讲述在参与升国旗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升国旗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升国旗,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兴趣,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引导讨论,释疑解惑

开展课堂讨论应作为语文课堂的常用教学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其学习得到提升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应极为重视。讨论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与学生间的讨论,一种则是学生与老师间的讨论。以“谈礼貌”这一课为例,老师可以先分小组让学生之间讨论讲礼貌的重要性,生活中存在的讲礼貌的行为以及不讲礼貌的行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将自己的讨论总结进行阐述。根据学生的阐述,老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提问,将礼貌问题上升到道德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深度拓展到新的领域。可以对现在社会上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阐述,将其中的偏激观点收集起来,进行改正,向学生讲述正确的价值观,以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反思归纳,增强信心

小学语文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某个故事,识别某个汉字,其最终目的是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的陈述能力是需要尤其注意培养的基本能力,课堂小结是锻炼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陈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课堂小结就是对所学知识点的总结概括,是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汲取过程,所总结的正是学生需要重点记忆的地方,应被老师重视。而且,课堂小结中,老师应减少干预,将总结交给学生完成,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既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实现首次记忆,而且在总结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可以进行查漏补缺,达到完善吸收。最后,老师要在此阶段帮助学生解决疑虑,并对学生总结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使学生能够做到对知识点的真正掌握。

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教学,体现的不仅是老师的教学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发展能力。高效的语文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老师应极为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反应,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多变的学生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才能实现有效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于京京.小学语文课堂学生提问行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上语文课总结范文4

关键词:新教改;高效课堂;问题

在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中,虽已进行了新教改,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未改变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尤其是到了高年级,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越来越不重视语文这门课程。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如何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实现语文课堂的和谐,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效率呢?

一、强化文本意识,以学定教,优化教学环节

在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明确的文本意识。对学生而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关键是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分析,一方面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能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从教材选编的角度讲,语文教材是专家根据课程标准,依据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选编课文,而不是依据具体学情选编课文。这样对教师来说,就应该根据语文学习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删繁就简,确定每册教材的教学篇目。根据学情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确定好每堂课合适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教学就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效率自然不高。所以,教师应该在充分调查学情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以学生高效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杜绝无效课堂教学环节。

二、教师要在教材内容的挖掘和处理上下功夫

要想提高高中的语文课堂效率,教师就要在对文本的研读上下功夫。教师不仅要对文本的基本内容烂熟于心,还应该在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处理上下功夫。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即能够触及学生思维神经的问题,徘徊于知识十字路口的问题,树立着思维导向目标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能扩展学生思维时空的问题和能迸发出思维火花的问题。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教材不仅仅是个例子,它更应该是师生互动、放飞思想的舞台。

《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课的定性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所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学会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因为“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在一堂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把能力训练的枯燥性和人文思想的趣味性有机统一起来,那么学生怎么能不爱我们的语文课呢?

三、作业的布置

语文科目作为主科,作业不能太少,当然也不能太多。我选择根据学生的态度、能力确定作业布置密度。在作业时间设计上,从作业数量和难度两个方面考虑,而非单纯地选择前一种或者后一种。对于一些能力不佳的学生,可以选择数量;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偏重难度――中等难度即可。 分层布置作业不必天天如此,但有时候很有必要。 并且这些思路必须落实到每周的章节计划当中。 然后是常规思路 。第一个常规思路是:作业尽可能尽快批改完,及时发还给学生。当课代表每次领取作业的时候,可以在一摞作业上附上三五个学生的名字。目的就是表扬做得好的,批评做得差的。第二个常规思路是:假设某次作业中的个别题错误太多、而且比较集中。教师尽量不抱怨、不自卑,并且不把这些行为方式和情绪施加给学生。从上面的操作中,我们会逐渐赢得学生的心。

四、在语文课堂中致力于“课型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语文教学材料分为不同种类,散文、小说、现代诗歌、古典诗歌、文言文等,不同的题材有着不同的特点,也决定了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还有阅读课、书评课、作文课等不同的课型由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潜心研究它们的规律、特点,因“课”制宜,因材施教。跟学生一起总结技巧,归纳特点,切实提高应对各种阅读材料、各种卷面题型的能力。但不管什么样课型,都必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提高教学效率不是教师唱的一场独角戏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激发其学习兴趣。真正有兴趣,学习语文就无“愁苦”可言。而兴趣并不会无故产生,心理实验证明,成就感对兴趣有诱发作用。学生在语文上很少有甚至没有成就感,就打击了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对语文也就淡漠了。反过来,若能使其有所成就则能使其兴趣增加,兴趣增加则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那么,效率自然相应提高。

成就感从何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进步,而要想取得进步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许多学生抱怨语文记忆太多太难,教师不妨以教授记忆方法,提高学生记忆力为突破口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一词多义是文言词语的常见现象,可让学生通过记住例句去记住词义,这是理解记忆法;解题方法多如牛毛,学生记了这条忘了那条,教师可将解题思路编成口诀,让学生分组记忆,这是口诀记忆法;音近字、形近字易混淆,可将其分类,采用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等联想记忆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作为素质教育子系统的语文教育,也必须依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寻找最佳出路。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这个环境中我们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思路,拓宽教学视野,既有应试技巧的传授,又要兼顾语文的魅力开发,让学生有能力的提高,有审美的提升,有情感的共鸣。在应试能力与素质教育中找到平衡点,打造最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上语文课总结范文5

关键词:激活课堂;融入其他科目;学生喜好

在语文研讨活动中常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埋怨:“现在的语文课教得越来越没意思,家长不重视,学生不在乎;语文课有时都成为学生因为上数学、英语课很累而调整休息的时候;再说语文课上了也真没劲,教师讲的东西有多少考试会考?语文在学生、家长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说实话,我们自己对语文教学都有些茫然,语文教学何去何从……”

如何激活课堂、提高效率?语文课堂上教师可注意以下环节:

一、树立语文学科是“大学科”的观念,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

很多人都认为语文无非是分析语法、赏析美文。其实语文学科博大精深,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好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处理好本节课的重点,并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那么语文课将生动活泼得多。

二、了解学生的兴奋点,不妨让课堂跟着学生的喜好走

课后教师时常会慨叹:上课只要你跟学生闲聊,学生就会精神抖擞,若讲到课本知识学生就没精打采。这种感叹某种意义上给所有的语文教师一个暗示: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点是可以找到的,就是迎合学生的喜好。那么如何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兴趣这两者兼顾好呢?语文有其明显的优越条件,那就是语文课本身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及其他思维能力。当然了解学生的兴奋点,迎合学生的喜好,并不意味着不分析课文,只是我们在分析课文中让学生认识到:语文魅力无限。

三、知识点的题目(问题)化与课堂板演的结合

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激发其兴趣与动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让其有成就感。因此,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语文中的知识点问题化,并利用课堂的当堂板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重视呢?

对文章段意归纳方法的指导,如果只是空洞的分析,即使你的理论再全面、科学,学生不愿意听或听得模棱两可,其效果可想而知,但若结合具体语段让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自己归纳的段意,其他学生比较谁归纳得更好,教师再总结应该如何归纳段意,那样学生既有参与的愉悦,更有做题、纠错的成就感,何乐而不为呢?

上语文课总结范文6

那么,课改究竟给语文课堂带来怎样的变化?新课程目标下的语文教学究竟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梳理、总结?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师与学生究竟成为怎样一种新型关系?《觅渡文丛》就是带着这样一些问题面世的。《觅渡文丛》的作者们大都来自教学一线,许多都有着几十年的课堂教学经验。他们对语文课改有着切身的体验,有着深入的思考。他们并不回避自己的困惑,但更不懈地进行着自己的追求;他们不排斥“主义”的倡导,但更着力于“问题”的研究。这或许就是《觅渡文丛》的风格吧。

杨九俊(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主编,《觅渡文丛》主编):

有朋友问:你们是迷渡还是觅渡?我以为这是具有循环意味的问题,因为迷渡而觅渡,觅渡上路之后又迷了路……大概这就是杜威先生所说,教育是包含科学在内的活动,应当有螺旋式上升以至无穷的过程。觅渡也好,迷渡亦是,都体现了作者对母语的挚爱深情,对母语教育规律探索的执著信念。谢谢老师们对“觅渡者”的关心,欢迎有更多的同道加盟,奉献自己在语文长河边的感叹和思考。

王栋生(南京师范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有青年教师被校长听了课后,有些苦恼,校长问她:“你为什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你的位置在讲台,应当这样,双手撑住讲台两侧,不要乱动。”这位教师很为难,她不明白,为什么不能走近学生交流,为什么不能站在学生中间带读,为什么要立在讲台后像个官僚一样地自说自话……

上课时,教师该站在哪儿,校长也要自以为是地说三道四。语文教学的艰难,有时并不在学科之内。教师的教学位置,未必要“在学生的前面”;“在学生中间”,可能更好。这不是形式上的位置,而是观念上的位置,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场所。我上课时,喜欢走到学生中间说话、对话,距离近了,“讲台”没有了,仿佛更能突出学习的内容。――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我总觉得自己是在和学生一同阅读,和学生一同写作。那些教学文本我很熟悉,然而面对的学生是新的,这就让我始终对课堂教学充满期待。我总是在想,今天课上会发生什么。

爱因斯坦说“只有个人才能思考”,因而,只有教师个人才能“觅渡”。每位教师的课堂都有其特殊性,面对奔腾的河流、变幻的风云,要“觅”的不只是“津”,还得找寻“时机”。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对象,知道必须在什么时候教,怎样教。从这个意义而言,每位教师都得重视自己的经验,而不能一味地靠他人指点迷津。

汪政(著名文学评论家):

语文课堂的位置感不仅会存在于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于课堂与课堂之外,存在于课堂与社会、存在于课堂与生活之间。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看起来是句老话,但不等于我们今天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现在喜欢说一个词,那就是“语文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要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获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与语文打交道,都有自己的语文生活,但每个人的语文生活质量相同吗?所以,语文教育要对学生的语文生活能力负责,对一个人一辈子的语文生活质量负责。什么是高质量的语文生活?能欣赏,能感动,能思考,能表达,在语文生活中有自信,能获得积极的评价,通过语文的沟通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语文中感受到成功与快乐。这些都是。

这样一想,我们语文教育的目标、语文教学的手段、语文课堂的形态都可能发生变化。知识不能代替能力,会应试不等于会生活,课堂语文不能代替生活语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见得能过上诗意的生活。语文也有知与行统一的问题。我们语文教学中无用的太多,许多都是“屠龙之技”。

所以,语文要走出去,要接通与社会、与生活的血脉,教师要解决学生在现实语文生活中的困难,要为他们畅通地进入当下的语文生活提供帮助。让学生不仅在课堂,而且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去感受、学习和实践语文。

唐江澎(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语文教育或许可以称为诗化的生活教育,生活是需要体验才能认知并深味的,因此,语文学习或许更应该重视体悟。

今天,我们常常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从反面佐证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渐渐感到,国家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要想依靠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来实现困难重重,未来让人无法乐观,寻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势在必行。

但我们也乐观地判断,母语教学的彼岸永远存在,通往彼岸的语文津梁也永远存在且多样。在众多可能的语文教学路径中,我们关注活动体验式教学。活动体验式教学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语文教学行为,它只是代表了我们在语文教学有效性上的一个态度或者说一种寻觅,事实上我们也做出了较长时间的持续努力,在课堂教学实践方式上,我们跨出了比别人更大的探索步伐,我们正在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某些文本教学领域发生静悄悄的革命性的变化。

在活动体验式教学中,我们强调亲历与感悟,强调活动与体验,这是因为我们深知只有让学习者亲身参与了活动,才能会有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才能最终把最初的知识认知变为内化的知识。另一方面,这种强调亲历、参与、合作,从而获得体验与感悟的教学方式,让知识的获得不再单纯是知识的累加,而是一种能力的形成。活动体验式教学的意义还在于,体验让学习进入了生命领域,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其身心与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我们在现代诗歌课、演讲课、倾听训练课、问答课、非连续文本课、写作课上的实践努力和取得的成效,表明我们的寻觅不仅仅是一种出发。

黄厚江(江苏省苏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语文课的种种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即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一是语文被拔高了,放弃了语文学科的基本责任,而去追求那些高位的目标。二是语文被夸大了,即把所有和语文相关的甚至关系不大的东西都当作语文必需的内涵和责任。三是语文被萎缩了,很多语文课堂,只剩下一个目的――考试和成绩。四是被虚化了,新理念越来越多,新形式越来越多,可是离语文越来越远。五是语文课被转移了。很多语文课,其实是政治课,历史课,艺术课,影视课,班会课,最流行的是文化课和人文课。

什么是语文课呢?怎样才能使语文课成为语文课呢?

首先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素养提高为目的。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特点不是思维,不是人文,而是语言。所有学科之中,唯有语文以语言为核心。因此语文课就应该是以听、说、读、写为主的语文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达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其次是教师按照语文的规律教语文,学生按照语文的规律学语文。语文有自己的学习规律,我们的母语又有着自身的特点。语文课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和体现这些特点。退一步讲,即使对付考试,即使为了成绩,也应该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还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的方法主要是语言的方法,语文的方法应该是切合文体的方法,应该是切合具体教学内容的方法。当然,语文的方法并不排斥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利于语文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其他方法。

钱理群先生在《语文阅读教学历史经验的两个基本总结》一文中说:“所谓改变语文教学方式就是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这位“语文圈外”的人文学者的话应该是切中肯綮的。而这也正是我们倡导和践行的“本色语文“的基本主张和追求。

曹勇军(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一线语文教学目前存在来自三个方面的困扰,或者说受到的挤压,一是过分强大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二是近年来学校规模扩大后,用各种考试和量化管理代替教育中师生相亲的生命共感而产生的困惑,三是课改后兴起的理论至上风气,形成理论话语霸权,给教学造成“大拆大建”的困扰。后两种情况又互为因果,造成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理论很繁荣,出了很多成果,另一方面,教学实践中又问题百出,不能在理论指导下得到有效解决。我们陷入一种盲目逐新、理论超前消费的集体狂欢之中,而无力应对时代对语文教育的期盼。

春晚刘谦表演“见证奇迹”的魔术,第二天便有很多热心的网友来揭谜底。揭谜者众,可是刘谦只有一个。群众需要的是刘谦,而不是揭谜者,虽然他们也能给群众带来快乐。吊诡的是,刘谦是靠别人揭谜来构思创作自己的魔术节目的吗?显然不是,他是靠自己的大量实践以及同行之间的观摩交流,获得启发灵感创作新节目的。我总觉得,这似乎与目前的语文教学研究有相似之处。我不否认理论研究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但我们在保持教育哲学的先锋性、批判性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表达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温情和敬意?我们的研究立场、视域和方式应该贴近语文教学实际,贴近语文教师的职业经验。要知道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不仅理论要联系实际,理论要运用于实践,更应该观察研究实践中的问题、探索和成果,从实践中汲取思想与力量,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在教育被现代知识、体制和权力日益分割而呈现碎片化的今天,我们要敬畏课堂、敬畏教师的职业经验。我们应该思考,当下一位教师站在课堂上时,他究竟要面对哪些真实的问题和困扰?又有哪些有原创价值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应该通过研究,为教师的职业创造赋权,使其教育教学探索更具有合法性,真正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

韩雪屏(包头师范学院教授):

古今中外母语课程教材大多是以选文为编辑体例,因此,语文教学就与解读文本结下了不解之缘。解读文本有许多入口和路径:是把选文当作人文教育的材料,还是把它当作运用语言的例证;是把它视为经典文化的构成,还是把它看作历练读法的场地?教师的理念不同,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和教学就会有不同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