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医学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医学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医学教育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1

关键词:网上医学教学系统;Web;;流媒体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1-0000-02

The Key Realization Technology of ".NET-Based Medical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Yang Mei

(Sichuan Zigong Health School,Zigong643000,China)

Abstract:Mainly describes the medical teaching based on ASP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what need computer key technology,including the system structure, technology,system database,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multimedia teac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 database,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media teaching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Keywords:Online medical teaching system;Web;;Streaming media

随着我国医学教育深入发展,网络教育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彰显其巨大的作用和价值。医学教育工作者可通过网络查询最新的数据资料,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树,但是,在医学教学工作中往往存在难以向学生直接展示的人体结构、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等教学内容,且各种活体、各种操作不易长期、反复、多次展示,如果以多媒体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方式,通过CAI演示即可达到更好、更直观、更长远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根据本校的教学需要,我设计开发了《基于ASP的医学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本系统是一个基于Web的集开放性与交互性于一体的网上教学系统,系统具备了视频教学、视频点播、课件教学、作业布置、论坛答疑、和管理视频课件、数据库管理等等功能,在实现中涉及到诸多计算机、软件工程、网络等领域的相关核心技术,本文在此进行了探讨。

一、系统体系结构

目前基于网络的教育平台的体系结构一般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或者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

本系统采用B/S体系结构,它是一种以Web技术为基础的3层结构新型的应用系统平台模式。B/S模式下的客户机只需安装浏览器软件,如Windows XP系统内嵌的IE即可,无须开发前端应用程序;中间层的WEB应用服务器,如Microsft公司的IIS等是连接前端客户机和后台数据库服务器的桥梁,主要的数据计算和应用都在此完成,后台数据库服务器主要完成数据的管理。

选择Browser/Server结构更利于网上教学系统的实施,利于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同时降低系统的投入和维护成本。用户通过浏览器,可方便的与后台存放具体媒体素材的数据库进行交互查询,就可等到具体的视频节目信息进行点播。

二、系统技术支撑

(一)技术

目前主流的站点数据库访问技术有:ASP、PHP以及JSP,它们各具优缺点。

是由Microsoft公司开发的,是一种服务器动态网页开发技术。首先,IIS接受用户的客户端浏览器的页面请求信息,定位ASPX页面,把请求信息交给模块来处理;其次,模块分析ASPX文件,执行其中的服务器端指令,生成纯HTML文档,并返回给IIS;最后,IIS再将HTML返回到客户端浏览器。若文件中含有访问数据库的请求,由ADO组件执行访问库的操作,并依据后台数据库的访问结果自动生成符合HTML语言的页面,并将处理结果通过Web页传送到客户端浏览器。

以其简单的语法、嵌入HTML方式、丰富的WEB控件、高效的开发效率、高性能和可伸缩性和超强的不同终端设备的支持能力等特性,在WEB技术领域取得了成功。医学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站点数据库访问采用ASP技术,便于对后台数据库的维护和访问,如添加、修改、删除库中内容等,也利于开发、形象、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

(二)系统数据库

本着安全性、并发性、稳定性、开放性、先进性等原则,系统采用了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包括支持开发的引擎、标准的SQL语言,支持存储过程、触发器、支持XML等特性,与 2.0的紧密结合、数据库镜像、全文索引。

(三)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是一种可以使音频、视频和其它多媒体能在Internet和Intranet上以实时的、无需下载等待的方式进行播放的技术。其特点是以“流”(Stream)的形式进行数字媒体的传送,客户可以边接收边播放,使时延大大减少。流媒体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它的基础技术包括多媒体数据的采集、压缩、存储、传输等多项技术。

图2.流媒体应用系统构成

为实现医学网上教学系统中的在线点播系统,有一个流畅的播放效果,应结合流媒体技术,在系统中安装视频采集硬件和软件,实现实时直播功能,比如学校直播学术报告、实时的手术室现场转播。

目前主流的流媒体技术有三种,分别是Real Networks公司的Real System、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 Media Technology和Apple公司的Quick Time。本系统采用了Windows Media流媒体系统。其关键步骤是将视音频信号源转换为ASF高级流格式。视音频信号可以是活动信号源(如摄像机、录像机等),也可以是影音文件(AVI/WAV/MP3等)。编码器采用了Windows Media Encoder,其主要特色是容易使用、高品质编码,输出品质高。视频采集卡选用了Winnov公司的Videum II Broadcaster,其技术与Windows Media兼容。

(四)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

根据本校的医学教学特点,在网络中传输的多媒体信息主要有经过压缩的视音频信息流和含有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的多媒体课件等。信息的存储是有效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基础。为了达到有序、合理的存储,以树状目录结构,将资源根据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检验医学、护理学进行了了分类和组织。因此可把各种多媒体资源通过MPEG压缩后刻制成光盘(VCD或DVD),放置于光盘库中,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网上的查询和阅览。光盘库能够满足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大数据源的要求,但其自动换盘机构的换盘时间通常在秒量级,致使光盘库的访问速度慢,对于学校非主流专业所涉及的教学相关资料访问量小,可保存在光盘库中。本系统采用了目前主流的蓝光光盘库。学校主流专业的教学相关资料由于访问量大,存在并发的点播(VOD)、广播的视音频信息,为了保证读取速度和多路点播的需要,可采用硬盘阵列存储,以一级库序列而优先访问。由于硬盘阵列可以改写,需要注意其数据的安全性,做好备份。用利用硬盘阵列与光盘库结合的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海量信息存储问题。

(五)多媒体教学信息传输网络的构建

教学信息资源库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各教研室、教室、电子阅览室等用户终端通过传输网络(校园网)连接到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学信息资源库上。它主要由影视教材上载、卫星电视收录、网上信息资源下载、素材采集、存贮、检索等几部分组成。

系统中信息传输技术应当充分考虑到先进性与普遍性,网络中采用了星型树状的拓扑结构和交换式快速以太网技术,在服务器出口的主干上配置1000M带宽交换机,保证了各端口独享1000M带宽。从交换机向下级联的集线器都采用共享1000M的配置,客户远端也通过此集线器共享1000M带宽。

服务器在网络内承担着最重要的任务,要求有更高更快的处理能力,且性能要稳定。服务器应支持双CPU、多线程、多进程,尤其是在网络管理方面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安全性。视频服务器和我们选用了Power Edge R410(CPU型号:Xeon E5506 2.13GHz内存容量:4GB ECC DDR3,硬盘容量:584GB网络控制器:双端口千双端口千兆网卡),现在使用最多的影片格式一般是RM格式或ASP格式,我们在视频服务器上安装了Real server和Microsoft Media Server,这些软件性能卓越,安装方便,占用服务器资源少,成本低,它们很好的支持了MP3、SWF、AVI等格式的文件,客户端只需安装Mdeia player和Real Player播放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同样也选用了一台Power Edge R410,服务器采用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

三、结语

本系统经过使用后,师生反映良好,较好的呈现医学教学特色资源和资源共享,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教学资源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综合的过程,除组织专业人员和广大老师进行开发和引进外,还可建立互动开放的系统,扩大用户群,增加上传资料功能,丰富和完善资源库。

参考文献:

[1]赵松涛.SQL Server 2000系统管理与应用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

[2]王慧芳,杨嵘,杨威克等.网络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王光辉.基于Web的后勤供应标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硕士学位论文,2005,5

[4]穆肃.校本学科教学资源库的设计和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3

[5]阳沛湘.军事医学信息服务系统的研建[D].硕士学位论文,2003,5

[6]李向阳,卞德森.流媒体及其应用技术[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3,9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2

【关键词】朴实;稳健;幽默;谦逊;学生为本;人格魅力

数字影像技术教学中如何把知识更好的传播给学生,我们除了一颗热爱教育的炽热之心,还需要讲究方法技巧,结合本专业掌握教学设计的艺术,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坚持“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需要,贴近岗位工作过程,打破单纯学科片面强调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探索以项目、任务、活动、案例为主的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等教学方法的实施。

教学过程细化:学习目标启发思考与认识(教师演示)确定学习任务(教师引导)项目实践1(学生做,子任务1)互动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项目实践2(学生做,子任务2)互动2项目相关理论知识(教师讲)项目评价(课内考核)课后作业。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师必须有创造性”。实践证明,创造性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的品质。因为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具有创新意识,使自己运用教学方法的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形成高超的技能技巧,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

一个班级的学生,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爱学习、并能够主动学习的类型。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在班级里树立典范,可以起到带头作用,有的时候可以当教学的小帮手。有些基础弱的学生更愿意找他们来讲解知识难点,他们也很愿意来教。既缓解了教师反复教学的劳累,也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们自身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第二类是边学边玩型。这类学生自觉性差,对于学习惰性十足。但只要对他们多督促,他们还是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容入时尚元素的案例,甚至可以直接向学生了解他们最感、最希望学的内容,把这样的内容结合知识点做为教学实例,吸引学习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第三类是不学习型。这类学生基础差,甚至是无基础,也有点自暴自弃的心理。对于这类学生我在讲课时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全程的视频录像。把录像拷贝给大家,课后可以一边看一边学。这样的学生有着极强的个性,不愿循规蹈矩。我在教学中尽量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对他们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比如在二维动画教学过程中,有个学生就不按我课堂讲的内容去练习,他说自己美术不好画不好人物形象,自己用圆圈、线条画小人并录了动画,我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在阶段小结时对他提出了表扬。这下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日后的学习中,这位同学居然用这种方式创作了一系列的动画,大家说原来他这么有才呀。在艺术的教学中由为重要的是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艺术是教学领域的艺术,它基本上继承了艺术的含义。如果从上述“ 艺术” 的两层含义出发,结合教学活动的具体特点来考虑,我们可以将教学艺术表为师生交互作用、紧密合作,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利用各种教学变项,最佳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特征。在这个定义中,“师生交互作用,紧密合作,遵循教学规律”是教学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 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学变项,最佳完成教学任务”则是教学艺术最高境界的和结构内核。

教学艺术的创造,同其他艺术中的创造一样,具有求异性和原创性。但由于教学的对象是身心特点各异的活生生的青少年,因而教学艺术远比其它艺术更为复杂,是一切艺术中最复杂最精细的艺术。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教师每一次课,都必须进行一次创造性的劳动,经历一次艺术加工的过程。首先,要使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掌握教师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深入钻研,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又要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序列,选择适合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其次,教师还要考虑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怎洋启发学生,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这就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点。疑点引出后,教师还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这也要讲求教学艺术。正如《学记》所言,教学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再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意外事件,需要教师迅速决断的处理,这要求教师必须有相当的教育机智。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离开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教学艺术修养,要获得教学成功是不可思议的。

综上,教学方法要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勇于创新,教学艺术要具有创造性。在事业中放大自己的个性,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中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学为人师,清风两袖养浩气;行为世范,热血一腔育栋梁。

参考文献: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3

关键词:书法艺术字体设计教学

在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字体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这门课程掌握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遗憾的是,在当今大多数设计院系的字体设计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仅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美术字的基本结构和在此基础上的各种装饰性字体设计,缺少对汉字结构和风格特征更深层次的探索。笔者认为,书法艺术所蕴含的审美特征,是字体设计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解和研究书法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蕴含的时代特征,让学生感知到我国不同时代书法艺术所具备的审美特征,才能对现代字体设计(特别是汉字字体设计)的审美特征有所把握,才能设计出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审美取向的字体。

一、书法艺术与字体设计之间的关系

文字是人类彼此交流的视觉语言,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中国的文字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书法艺术也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字体设计也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从概念上看,书法艺术是以线条的组合和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字体设计则是通过对字体结构和文字意义的理解,进行解构和再设计,使学生掌握文字的书写规律及韵律美感,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设计和书写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今后的专业设计中。直观地理解,二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书法艺术更加注重书者的主观感受,字体设计则是注重外在形式美的同时,强调其实用功能。

在中国文字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都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而各种内在美的艺术形式,都能为现代设计所用。当我们用一种“敬鬼神,畏天命”的态度开始书写甲骨文时,书法之美便已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之中,刀刻所产生的挺劲朴拙的图形化文字,殷商巫术礼仪文化的时代风貌充分地得以展现。当文字发展到金文时期时,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作为艺术品,强化对形式美的追求,从不自觉的行为,逐渐变成自觉的行为。秦灭六国后,以李斯为代表的一些人,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以秦文字为标准的基础上,整理出书写更加简单的小篆,成为官方文书通用的字体。小篆线条挺劲圆润,且富有立体感,结构整齐对称,将庄严凝重与舒展自如统一于崇高肃穆的气度之中。以上三种字体古朴典雅,都有很强的装饰和图形化色彩,但在识别性上都很弱,在现代设计中,很难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使用。但很强的图形化特征,却可以作为其他文字的有益补充,去表现那类历史沉厚的设计课题。

隶书产生于秦代,大量使用于汉代,因为小篆结构的繁琐,笔画减少、化圆为方、书写速度加快的隶书便应运而生。隶书古朴厚重且便于识别,在现代设计中非常适宜于传统题材的表现。楷书始于西汉,魏晋盛行,盛于唐代;行书兴于东汉,是最为实用的字体;草书得名于草稿,从章草开始,唐展到一个高峰时期,至此不再有新书体出现。楷书、行书的定性化字形呈长方形,为现代美术字(印刷字)之基础,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在现代设计中被广泛使用。草书线条优美、灵动顺畅,有很强的韵律感,虽然识别性不强,但在现代设计中仍可以作为图形化语言使用。

综上所述,传统书法艺术和现代字体设计有很强的血缘关系,可以说过去的时代,当某种书体为官方所认可时,便成为该时代时尚的、实用的字体,书法家也自然就成了该时代的字体设计师了。

二、如何将书法艺术融入到现代字体设计教学中

在字体设计教学中,如何将书法艺术所蕴含的美感融入其中,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也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1.理论讲解。在理论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文字即中国书法的发展史,认识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取向。随着学生认知及思维的拓宽,教师便可以利用一定的方法来强化这种概念。如:教师可以在介绍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及发展规律的同时,对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进行一些字体特征的分析,引导学生去认识时代审美风尚和实用要求的制约对书体形式的催生作用,从而能够启发和明晰对字体设计原质及方法的认知。

2.原型解析。教师尽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有设计风格特点的书法(特别是传统书法)作品进行临摹练习,目的在于通过具体感性地对字体结构及点画特征进行摹习,激发灵感,去发现、探索具有个性特征的、新的字体形式。由于其目的不是去写好、掌握某一名帖,因此对于字帖的选择,临习的方法与时间的安排,都应当与传统的临摹有所区别。如:字帖不一定强求名帖,只要是风格特征明显,具有个性,甚至是字体发展过程中的不成熟形态。由于其自身具有形式的倾向性和可生发性,反而可以成为我们观察、研究的资源;另外,一些非主流的书家,其独特的字体形态相对于传统审美,或许伤于乖张,但倒不失为字体设计中具有启发性的素材;再者,周期要短,原因在于我们不追求技巧上的熟练,而重点在于对其形态特征的解析;临习的手段与方法上,形似并非首要的追求,可更多地强调感受,强化对形态特征的夸张,主动把握内在组合及符号化局部点画的规律。而且,更进一步的是对于审美特征的把握、梳理,当然,从审美特征角度的运化、升华,需要更深层的文化审美的底蕴,但这正是从传统艺术角度进行探索的原动力与目的所在,自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3.案例分析。教师需要收集一些以书法艺术为基础的字体设计典型案例,做专题讲解,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切入:第一,直接借鉴传统书法形态而进行的单纯的字体设计案例;第二,以书法的形态特色、审美风格为基础而展开的设计应用,如:以传统书法为元素的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经典的例子包括:2008北京奥运会的一系列视觉设计,靳埭强的设计作品等;第三,可以尝试从日本的字体设计中汲取营养。日本也是一个东方国家,日本文字又是从汉字中分离而来,其文字设计就是在鲜明的现代风格基础上,融入了个性独具的东方文化元素,在审美取向上,是东西方结合的很好范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好的启示。在专题分析的基础上,再可以安排学生各选择几组自己感兴趣的字或词,结合书法艺术和现代元素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设计。

4.综合实践。有了以上的基础后,教师便可以结合某些主题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如: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适合用传统元素去表现的实践性课题,结合主题,让学生去完成字体设计部分。

经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书法艺术在字体设计中的实用性、艺术性及时代性上,都会产生一定的认知,丰富字体设计的内涵,在今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自然会做到融会贯通。

结语

通过历代书体的风格剖析,不难看出不同时代的社会状况和审美取向对字体风格的影响,这也和当代文字设计的要求相吻合,所以对书法艺术风格的研究,也是研究字体设计风格规律的必要手段。一方面汲取传统书法中民族审美的营养,一方面体会时代风格的变迁,必然能够设计出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审美取向的优秀字体设计作品。因此,在字体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去了解我国文字发展的历史,了解传统书法的审美特色与风格演变,对于学生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萧元.中国书法五千年[M].东方出版社,2006.

[2]靳埭强.视觉传达设计实践[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4

关键词:教学资本主义;边缘化;商品化;职业化;去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5-0087-06

“学术资本主义”又被称作大学的“商业化”、“商品化”或大学的“创业”, 是目前西方大学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因此,它是高等教育学者日益关注的话题。

狭义上的“学术资本主义”是指一种现象或行为,包括大学、大学里的集体或个人的“市场或类似市场的行为”[1]6,即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大学本身作为行为者参与市场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美国学者斯洛特(SSlaughter) 和莱斯利(LLLesile)总结的那样[2]13:

大学投资公司,持有股份;大学以资金支持实验室里的研究走向市场,成为商业产品(专利)的开发者和所有人;大学以合伙人的身份将员工的活动、知识和产品卖给私人企业,与之签订商业合同; 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大学已远不是往昔的“象牙塔”, 其在私有化和商业化中的作用已远远超出国家实验室以外的任何其他公共组织。

而大学里的集体或个人“或为自己,或为学校赚钱”的现象也很多见,在理工科主要表现为与企业合作,包括“科研成果转化,开公司,拿专利,开办研究园,提供咨询”等等[3]。而在人文和社会科学则主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内外的各种“自由职业”,如办培训班、兼课、提供咨询等等。

广义的“学术资本主义”是指一种理念或意识形态,即是在全球经济化条件下,新经济主义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理想、使命、功能、性质和相关大学的政策制定等等的渗透,使之或多或少都带上创造财富和盈利的色彩。具体地说,又可分为“科研资本主义”和“教学资本主义”(或称“教学创业主义”)。前者是就学术研究的市场化而言,后者是指教学,主要是本科生的教学市场化而言。

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大学在实践其传统功能,如教学、科研、服务方面发生了深刻、迅捷又悄然无声的变化。研究大学“学术资本主义”现象的文章著作众多,大多数学者的目光都定格在大学学术研究的市场化,而比较忽略“教学资本主义”对大学本科教学的冲击和渗透。学者罗兹(GRhoades)和安德森(MSAnderson)区分了“科研资本主义”和“教学资本主义”,才引起人们对“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教学的关注。美国学者斯洛特和罗兹在研究中发现,真正深入大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的公共职能带来冲击,并引发大学内部的权利结构重组的不是科研而是教学的市场化。尤其是对一些人文社科的学科来说,他们参与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教学资本主义”。

本文拟深入剖析美国大学 “教学资本主义”在本科生教育上的四个方面的表现:进一步边缘化、商品化、职业化及以及教师地位相对于行政人员地位的弱化,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以便给中国大学提供借鉴。虽然“教学资本主义”的概念对中国大学相对陌生,但在实践方面,中国大学其实运用的是同样的理念,步入同样的陷阱和困境。

一、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边缘化

“教学资本主义”给本科生教育带来的最直接的冲击就是本科教育进一步的边缘化。教学,尤其是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在西方国家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在美国大学中,科研和教学两大功能每每争夺学校资源和教师的时间,而教学渐渐被边缘化的状况也是有目共睹的。如学者费尔怀若(J.S.Fairwheather)的研究表明,在美国大学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和收益成反比。教学时间越多也意味着晋升越慢,收入越低。而且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文理学院如今也以科研而不是以教学来决定教师是否能获得终身制、以及是否晋升、奖励等等[4]。

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科研和教学的互相挤压更为白热化。大多数的行政人员和教师更倾向于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因为科研能带来更直接的名声和经济收益。特别是一些有商业潜力的项目能直接使“大学教师的工资翻上好几倍。而一些资深的行政人员也希望能通过特许权使用费来增加收益,既能充实他们能直接支配的资金,也能向其他学校显示他们的竞争力”[1]89。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会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有商业潜力的研究。一些教师干脆“用科研基金和咨询的收益来‘买断’教学的时间”[5]。因此,教学活动被更深刻地边缘化、在大学里被视作繁重、无创造性的工作、终身制的教师们也尽量予以回避。

二、本科教育的商品化

“教学资本主义”的另一特征是教学本身的商品化,即如美国学者埃克尔(PDEckel)所说, “大学转向课程和教学活动来寻求盈利的机会,以期赢得市场中的一席之地”[6]。教学本身成为商品和盈利的手段,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对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对教育作为 “公共产品”的目的和理想的背离,带来机会不平等,质量下降等等深远的忧患和社会问题。

教育商品化背后的逻辑是“谁出钱,谁受益”,这就和教育的公共性发生了深刻的矛盾。美国学者拉巴瑞(DFLabaree)指出教育是“公共产品”,不管个人有没有出钱,都有权受教育,因为教育的最终受益者是整个社会[7]。教育培养的是“有责任心的公民”和有创造力的劳动者。如果个人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受到教育,不仅个人丧失人生和经济的机会,社会也会因此承受损失和负担。

而教育商品化的结果与“扩大受教育的机会,保障多样性民主”的公共目的存在严峻的对立。美国学者罗兹(GRhoades)和斯洛特在对“教学资本主义”考察中发现很多大学都根据支付能力取舍服务对象,比如专门为有支付能力的人(如在职的公司员工)设置短期、方便、回报率高的课程。他们批评这种做法将“低收入和少数人种的学生排斥在教育之外。而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在半个世纪以来却在努力地扩大这些人群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对大学最基本的民主使命的背离”[8]53。这些学者为教育以营利为目的而排斥社会公平的现象敲起了警钟。

在“教学资本主义”环境下本科教育质量下滑的现象也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商品化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向来是有争议的话题。一般的观念认为教育商品化使学生和家长作为教育消费者的权利得到强化,学校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会更加注重质量、创新、效率和服务的多样化。如美国学者斯洛特和罗兹发现美国自90年代末期开始把助学贷款发放给个体的学生和家庭,而不是直接拨款给大学,其隐含的逻辑就是赋予学生和家长“用脚选择”的权利,即是说在不满意的情况下就可以离开,以此来“惩戒院校,督促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1]45。然而这种看似合理的观点在“教学资本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受到人们的质疑;更多的学者提出“消费者满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学质量提高。”

首先,由于信息不对称,学生作为消费者没有能力判断教育质量的高低。比如说,美国大学比较普遍地采用“印象管理”的策略,想尽办法维持良好的公众形象,建设公共关系,却忽略他们努力制造的大学形象是否和大学的现实相符。斯洛特和莱斯利在文章中分析说,美国招生部门每年花大力气吸引学生,如散发传单、邀请学生参观大学等等,却不注重教育服务的实质的提高,他们所能做到的只是让学生消费者“感觉很好”[9]。

其次,如今人们不看重文凭的背后个人有多少才能或技术(文凭的使用价值),而只考虑文凭能给他们来多少现实的利益,如好工作、高收入等等(文凭的交换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作为消费者并不真正在意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学者萨义德(ESaid)曾经指出,真正的大学教育就是要刺激僵化、定式的思维模式,大学教授最不应该的就是让听众的自我感觉良好。恰恰相反,要让他们难堪乃至恼怒[10]。而如今的大学教授却只想要迎合学生需要,让他们满意。学者莫莱(LA Morley)写道,她在课堂上“不邀请嘉宾做讲座,不鼓励学生演讲,不介绍有争议的内容”[11]。总之,作为大学教授,她本人不得不避免一些她本人认为很重要但学生可能不会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再次,教育如果以盈利增收为目的,一些大学必然的做法就是降低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美国大学如今普遍大班上课、师生较少课外接触的时间、开设网络课程,“基本上是因为很多政策制定者和管理人员都相信网络授课能降低成本”[8]52。另有研究表明,暑期是大学开设短期速成的课程、增加收入的大好时机。这些课程周期短,学生能在集中的时间很快拿到学分,因而比长学期的课程还要受欢迎。同时,美国大学各院系还热衷开设短期的研究生课程,这些课程学费高,为期短,实用性强,尤其是“不用写论文”,招生的对象基本是各大公司在职人员。学者罗兹和斯洛特则把这些课程称作“研究生兼容”课程,即是说,为节约成本,学校通常都请研究生或兼职教师来授课[8]52。这种情况在美国不是个别的。

三、本科教育的职业化

本科教育的商业化必然导致教育的职业化,如美国学者岗波特(PJGumport)所说,热门好找工作的专业必然要扩张,而其他专业要缩减。学生和家长希望他们的教育投资能有所回报,最直接的回报就是找到满意的高薪工作,那他们也就顺理成章地要求本科教育传授与工作相关的技能,甚至把工作技能看本科教育惟一的内容和目的。不光是学生和家长,国家、地方、学校的政策的制定者有时也把毕业生在工作市场上的表现看作评估本科教育的重要标准。如今教学评估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如不再问是否教授治校、是否面对面授课、全职教授的比例多少,图书馆设施怎样,只问“输出性”的指标,如毕业率和就业率。而本科教育的职业化,就造成教育内容和理念的狭隘,导致和传统通识教育的对立,如美国学者咖卜(WNGrubb)和拉若森(MLazerson)所指出的,如今“大多数大学生可不认为本科教育和公民教育、学术教育和道德教育有什么关系”[12]9。

许多通识教育的坚定支持者认为本科教育职业化是大学的短视行为,是以短期的经济收益换取了长期的社会效益的结果。如学者埃克斯勒若德(PAxlerod)认为,所谓特定的工作技能很容易过时,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的要求;他还通过数据说明从长远来看,文理学院的毕业生比应用专业的毕业生事业更成功,挣钱更多[13]。美国学者咖卜和拉若森认为本科教育职业化深化了美国大学的分化,进而强化社会的等级分化[12]9。如果说处于美国大学最底层的社区大学传授最基本的技能,而州立综合大学和一般的私立大学教授稍微高级的技能,而知名的大学培养高级的管理和专业人才,那么学生以后收入和社会地位就在跨进校门的时候就决定了,以后很难改变。虽然大学从来都是社会再生产的工具,但是如果说大学的等级决定了“技能”的等级,从而进一步限定了学生人生轨迹和经济机遇的话,那么大学教育在社会再生产、阶级分化中的作用就会无限强化。

虽然批评者众多,但本科教育职业化还是被看作教育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正如美国学者咖卜和拉若森所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的话,“市场和自由选择的逻辑就会占领大学。大多数大学就会沦为高级的商业学校”[12]16。这一看法是很对的。

四、大学权力结构重组与教师地位弱化

“教学资本主义”的盛行,即教学活动以经济规则组织起来,以赚钱为目的,大学就自然分化成管理、决策阶层,决定教学活动的市场营运、预算、规划、评估等等,而教师则成为实践管理决定、承担教学任务、接受考察的被管理者。这一现象又被称作“新管理主义”或“去专业化”(Deprofessionalization)。它表明在西方大学有悠久和深远历史的“专业自治”和“共同管理”传统的式微,在本科教育领域表现尤其明显。

“专业自治”是指既然大学的主要日常活动和功能都依赖教师的专业知识进行,大学教师就有权组织起对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内容、形式、过程、结果等自决,无需接受外来干涉和监督。通常大学教师的自主自治权通过“终身制”得到制度性的保障。“共同管理”是指大学教师和行政人员共同参与管理大学的日常事务和运作,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对教师和行政人员两大群体如何各司其职又如何相互协作做了明确的规定,“教师的职责范围包括以下基础领域:课程,学科,教学方法,研究,教师地位和与教育相关的学生生活”,而行政人员的权力范围包括“财政及其它非学术性的领域”[14]。由于大学的核心功能是教学与科研,行政起的作用是协助、协调保障核心功能顺利地完成,所以教授处于中心的地位。

由于美国大学体系的多样化,精英私立大学与等级结构底层的社区大学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大相径庭,很难用语言准确概括曾有的模式及其变化轨迹。但许多学者指出,美国大学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同程度地经历了“管理革命”,即教师中心地位失落和管理阶层的兴起。这一情况在现时的美国大学具有普遍性。

大学教师“自治”的基础――“专业”因本科教育的边缘化、模式化而失落。传统意义的本科教育,类似于师傅带学徒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和过程都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的。而新条件下的教学追求的是效率和效益,教师课程的内容变得重复、可以替代,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长期、密切、有深度的关系。教师不再掌握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只是学生也许会选、也许不会选某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学者温特(RWinter)形象地把过去的大学教师比喻为手工业者,而现在的大学教师则是流水线上的作业工人[15]。手工业者掌控从选料、到生产、到产品面市的整个过程。而在新的条件下,学生的教育过程被分割成许多简单独立的部分,个体的教师只是不断地重复其中一部分简单的劳动,因而教育过程对教师失去意义。

这即是说,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教师只需完成简单、重复、可替代的劳动,无需“专业”的深度、原创和唯一性。所以传统的教师“专业自治”失去了“专业”的基础。而且出于成本考虑,美国的大学虽然没有像英国大学一样直接取消终身制,但开始大量雇佣临时教师授课,而且逐年呈大幅增长趋势。这些教师与大学一年签一次约,虽然工作经年也不会拿到“终身制”。与“终身制”的教授不用担心被学校解雇而享有最大程度的学术和言论自由不同,这批临时教师是大学里“有弹性”的员工,即大学随时可以根据需要增招或裁员。所以对他们来说,想要掌控教学的内容、形式、过程和结果基本缺乏制度的保障。

相对于教师地位的衰落,大学里“管理”群体的力量却在不断地崛起。这种管理的力量来自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富有官僚色彩的“行政”,也来自于大学里新兴的“管理”阶层,他们是大学员工里“拥有高学历,既不同于教师,也不同于行政人员”[8]50的第三群人,即是指大学里的专业的管理人员。“他们有[管理]专业协会,学术会议,学术期刊,有指导他们业务的专业知识……美国的管理模式就是越来越倚重的专业管理人员,而大学教师相对于他们成为被管理的专业人员”[16]16。比如大学里负责科技成果转化,负责招生,负责教学评估的部门员工,都隶属于这所谓的“第三群人”。在“教学资本主义”条件下,专业的管理人员在大学的市场营运和对大学教师的监督的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曾经在美国大学占主导地位的“共同管理模式”,即学术和行政共同决策管理学校日常事务的模式因本身的弊病和遭受诟病而逐渐式微。首先,让大学里大大小小的教师、教授委员会决策大学大大小小的事务,即让平常秉承互不干涉原则的教师达成共识,是相当大的人力和时间的消耗,被看做是提高大学管理效率和效益的首要障碍。尤其是在“效率”当先的市场运作规律之下,大学教师即无市场的经验,又不能快速决策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所以甚至连“课程”这样在传统上认为当之无愧隶属于教师权限范围的决策权也旁落到了管理人员手里。

再者,许多学者批评教师作为利益团体很难理性地做出有利于大学市场发展的决定,如埃克尔在研究大学如何裁减专业等“艰难决策”过程时,转引对大学教师的批评时说,“教师不会也不准备做出艰难决策,相对于考虑整体利益,他们更倾向于维持现状”[17]。即是说,美国大学教师曾经享有大学和公众最大程度的信任,认为他们会在专业知识和公益心的基础上做出正确选择因而赋予他们最大限度的自由的传统,已经渐渐消失了。美国大学教师不仅在大学日常事务的管理权渐渐衰弱,还会受到学校内部和外部(如州政府)的层层监管和问责。他们的确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成为罗兹和斯博恩(BSporn)所说的“被管理的专业人士”[16]16。在美国大学,这一情况还在进一步发展。

五、结 语

本文介绍了美国大学“教学资本主义”现象,即市场逻辑和价值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导致本科教育的边缘化、商品化和职业化,以及教师地位的弱化。虽然学术资本主义在美国大学乃至全球许多国家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许多学术资本主义的批判者也都认为不可能也不需要再回到大学“象牙塔”的理想状态,但美国本科教育的过度市场化还应当引起高教研究者及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尤其是因此给许多优秀的传统,如教育公平、通识教育和“共同管理”模式等带来的冲击。美国学者莫和曼(KMohrman)指出,世界许多国家大学的改革都以美国模式为模板,而中国追求国际化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也常常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和超越的目标,然而美国大学有许多“不可学习”的地方[18]。“教学资本主义”恰恰是美国大学在全球化竞争中陷入的误区和具有警示作用的一个方面。

中国大学自1992年来经历了相当程度的市场化,尤其是在国际化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与美国在本科教育乃至整个高教发展方向上有趋同的倾向,如本科教育的边缘化、商品化和职业化。而且,中国大学与美国大学相比具有缺乏自治传统、过度行政化等特点,中国大学教师的地位在 “教学资本主义”条件下进一步弱化。但与美国本科教育完全依照市场逻辑操作不同,政府管理在中国高教的一系列市场化的改革中起到既促进又阻碍的作用。所以中国本科教育的变化相对于美国呈现更复杂、矛盾更多的特点。尤其是政府和大学的行政在解决市场负面效应的过程中,加重对大学教师问责制度,把教师看作本科教育质量的惟一承担者和严厉问责对象,没有考虑本科教育在市场作用力下的系统变化,其实是加重了本科教育市场化的负面效应。虽然中国的许多学者对本科教育市场化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已有研究,但目前鲜有学者从比较的角度系统研究中国本科教育市场化与国外教育变化的异同及从中汲取应有的启示和经验。本文系统述评美国大学“教学资本主义”的情况,意在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引起对“教学资本主义”的关注,更深刻地揭示美国大学在市场化方面的问题和对我们的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Slaughter, S. & Rhoades, G. Academic Capitalism and the New Economy: Markets, State, and Higher Education[M]. Baltimore: M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4.

[2]Slaughter, S. & Leslie,L. L. 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M]. Baltimore, M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3]Anderson, M. S. 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the Academy and Industry: Views from the Literature[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0, 72 (2): 227.

[4]Fairwheather, J. S. The Mythologies of Faculty Productivity: Implic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Policy and Decision Making[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2, 73(1): 26-48.

[5]Blumberg, P. D. From “Publish to Perish” to “Profit or Perish”: Revenue from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501(c) (3) Tax Exemption [J]. PA Law Review, 1996-1997, 89:132.

[6]Eckel, P.D. Capitalizing on the Curriculum [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3, 46 (7):866.

[7]Labaree, D. F. Public Goods, Private Goods: the American Struggle Over Educational Goals[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97, 34(1): 39-81.

[8]Rhoades, G. & Slaughter,S.Academic Capitalism in the New Economy: Challenges and Choices[J]. American Academic, 2004,1(1).

[9]Slaughter, S. &. Lesile, L. L. Expanding and Elaborating the Concept of Academic Capitalism[J]. Organization, 2001, 8(2): 154-161.

[10]Said, 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The 1993 Reith Lectures[M]. London: Vintage, 1994: 9.

[11]Morley, L. A .Comedy of Manners: Quality and Power in Higher Education[M]// Trowler, P. R. ed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tentions and Outcomes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 Buckingham, MK: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2: 135.

[12]Grubb, W. N. & Lazerson, M. Vocationalism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Triumph of the Education Gospel[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5,76.

[13]Axlerod, P. Values in Conflict: the University, the Market Place, and the Trials of Liberal Education[M]. Montreal, Canada: McGr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66-83.

[14]转引自:Rhoades, G. Democracy and Capitalism, Academic Style: Governance in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C]. Paper Presented to the Governance Roundtable, Santa Fe, NM, 2003:25.

[15]Winter, R. The University of Life plc: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Smyth, J. eds. Academic Work, Buckingham, UK: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5: 129-143.

[16]Rhoades, G. & Sporn, B. New Models of Management and Shifting Modes and Costs of Productio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J].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2002(8).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5

【关键词】:中学数学 新课程改革 自主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原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疑”能使学生由学“记”向学“问”转化。 自主质疑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体现,也是自觉读书的重要标志。首先要创设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使学生懂得质疑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质疑的勇气,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其次要教给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最后老师还要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挖掘知识分子的内在因素,善于揣摩老师、同学的见解,在有异议处大胆质疑,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一、实现两个改变,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 改变狭义的素质观

新课改中,已经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写入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是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提高探究、创造能力的极佳素材。“数学的本质是自由”,它最能激发人的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的本能。它的方法灵活性与多样性使人敢于突破常规,不迷信书本、权威,有创造的胆略和勇气。但是许多人甚至许多数学教师,一提到素质、探索、创造就觉得很神秘,高深莫测,认为与中小学数学不沾边,在教学中仍习惯地按老一套照搬照套,缺乏对学生质疑素质,探究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及潜移默化地影响。归根结底,是认识不到位,观念没转变。对于中小学生,我们要广义上理解素质的含义,把素质的范围看得广一点。只要有点新想法、新设计、新方法,就称得上有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要过低地估 计学生素质,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事事包办代替,点点沫沫一讲到底,自然走入接受学习的老套。要相信学生,通过设置氛围、营造问题情景,给学生思考、自疑、探索、表达的机会。做到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解,学生能发现的问题不设问。

2 改变“满堂问”的教学习惯

探究性教学显著特征之一是教学内容问题化。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将过去的“满堂灌”改为“满堂问”,只重视向学生提问,忽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也就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并控制整个学习过程,人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再现知识产生过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启发他们深入探究问题,尊重学生个体体验。

二、树立三种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1 树立情境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疑

首先要创设一个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只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使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的质疑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那么学生的质疑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再敢质疑了。

其次要帮助学生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教辅等权威书籍中的不足、遗漏甚至错误,以及教师“无中生有”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会出错,没有绝对的权威,老师专家也不例外。鼓励学生大胆向权威的观点提出挑战。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免疫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有助于质疑意识的形式。

2 树立过程意识,再现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有疑

数学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产生并发展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要转移到引导学生自身操作过程上来。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知识的未来和发展等。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为了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可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学校准备在宿舍楼后面修建一个面积为50平方米的长方形自行车棚。一边利用宿舍楼的一后墙,并利用已有总长为25米的铁围栏,请你设计。如何搭建较合适?学生列出方程后跟学一元一次方程比较,很自然提出疑问,这是个什么方程?这种方程如何求解?再现“过程”,让学生有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联想、类比猜想,进而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疑问并积极探究。

3 树立反思意识,强化反思让学生会疑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6

1 数字艺术制作人才与数字艺术创意人才

真正的数字艺术人才区别于传统艺术人才,它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2)具备艺术修养;

(3)具备传统艺术功底;

(4)具备艺术创新思维;

(5)具备艺术创作能力;

(6)具备数字艺术技术体验能力;

(7)具备数字艺术技术实现能力。

我认为数字艺术人才可分为制作人才和创意人才。数字艺术制作人才是指有基本艺术素养的技术人才,这类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懂得艺术的规则,同时能够跟踪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艺术先进的创作观念,掌握数字化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汇,但跟踪国外先进的数字技术并不是出于技术迷恋和技术崇敬,而是要使它成为一个创作的工具,更好地为工作服务。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创意”开始成为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产品作为商品进行资产增值的产业形式,如今已发展成为一种在全球化消费社会的背景下,推崇创新理念、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作用的产业形态。数字创意人才是指具有知识创新与创意能力的人才,他们具有知识水平高,学习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的特征。

2 数字艺术教育的要素

数字是指技术和手段,指表现和演示形式;艺术是指思想、概念、规律、表现传达。数字艺术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艺术或技术相分离的表示层次上,而是要有效地将二者相融合。

3 职业教育中的数字艺术教育

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现实需求的教育形式,面向社会需要其实就是使教育面向顾主需求,或者说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形式,因此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应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学生(也就是顾客)需要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职业教育则以培养实用型,掌握一定技能和技术的人才为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研究型人才有本质的区别。

3.1 职业教育的学生特点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广、实践操作能力强等特点。它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及从业资格的培养,学生具有明显的职业特色和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3.2 数字艺术教育的特点

从我国的现在教育来看有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学教育主要重视创新型数字人才教育,培养有原创意识和文化精品意识的内容创意人才,他们具有强大的理论基础,而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

一方面,对于数字艺术制作人才来讲,从当前市场来看人才的价值远超过硬件设备的价值,CCTV总工程师丁文华曾说“……问题就是一个,就是我们人员的培训问题。电视台如果要拿出资金来投入这些硬件,过去几年还有问题,而这几年没有实质上的问题,更多的是人员问题。现在对一个包装基地的评估,人员至少要占到六七成的权重。实际上创作人员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硬件平台的价值。在这个方面,我有钱可以买到好的设备,但我未必能够请到非常精湛的创作人员”。就是说市场需要高端实用性数字艺术制作人才,即有设计能力同时能用高精尖的设备的人员。

另一方面,从创意产业来看,人才的奇缺使包括动漫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文化产业缺乏原创核心价值,大量抄袭模仿,甚至沦为“文化加工业”;另一方面,好的创意又缺乏成熟的市场推广运作,难以实现其经济价值。这归根到底是人才缺乏的问题。

从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的数字艺术教育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教学和课程体系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人才有赖于教育,大学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起到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这也必将对我们当前的高校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 数字艺术的职业教育方向

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看,数字艺术的职业教育方向更应注重培养数字艺术的制作人才。

3.4 职业教育中的数字艺术人才的特点及定位

作为成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我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先后开设了电脑美术设计和多媒体艺术设计两门数字艺术专业,我们认为职业教育中的数字艺术教育要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应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这样毕业生走向社会才能容易找到工作,学生的需要(实际也就是社会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因此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主要定位在数字艺术设计的中间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教育教学始终用创作实践的模式组织教学,这样的模式不仅带动和改善了教学,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技能型人才。

4 在职业教育中开展实践性教育模式

(1)用创作实践带动和改善教学。我校的教学对象是成人,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优化了课程设置,在基础课与专业课课程中,在加强学生艺术理论修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其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素描、色彩、三大构成是我们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我们的电脑美术专业来说,基础课是专业课的根基,但同时根据创作实践的要求我们打破了原来那种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了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而是结合创作实践,改变了原有的专业课与基础课脱节现象,如结合实际创作的片子加大室外写生训练的力度,把创作实践融入到基础课的教学中,专业课程的学习在学习三维软件的同时以创作实践的形式来实现,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思维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