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教育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教育教学

数字化教育教学范文1

本文将简略分析数字化教室对中学教育教学各环节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数字化教室对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的影响

在课堂里实时录制的教学过程信息,可以在学校局域网连接的任意一台电脑上同步直播,这是数字化教室的一项基本功能――监控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为学校常规管理提供方便,如教师和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前靠人工检查,误差率较高,而现在通过监控功能变得既省人工又省时间,而且准确率大大提高。再如这种监控功能还能增加一些新的学校常规管理。以往靠人工不可能完成的项目――能检查教师在教学过程是否用普通话,是否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是否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等。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改变了传统教学常规管理偏重教学表面现象,转变到更注重对教学内在品质的管理,能成倍提高教学常规管理对整个教学效果的指导作用。再如教学常规管理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优质课”评选,赛讲、“公开课”、“示范课”等,传统的做法是主讲教师备好课后在讲台上讲授,听课者逐一讲评各位教师的讲授,很显然,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反映讲授者真实教学水平,应该在教学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要求没有听课者干扰(心理干扰),教学活动要自然,放得开,不做作,不弄虚作假。数字化教室完全能满足以上要求,不仅如此,为了追求真实,学校可以让听课者不进教室,在事先不通知讲授者的情况下进行“优质课”的评选、进行“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这样,在常规教学管理中,数字化教室所起到的作用是很不错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引导每位教师严格按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进行教学活动,而不是只在赛讲中执行,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则随意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二是能贯彻有效性原则。学校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在监控器的作用下,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使学校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得到实现,如哪一节课不达标,可以迅速有效地指正,修改,迅速回归符合要求的状态。三是能贯彻普及性原则。学校常规教学的管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能覆盖到每一位授课教师,管理者可以很方便地透过监控器对全体老师的教学活动做出评价。

二、数字化教室对教师培训的影响

数字化教室中采用的音频和视频信号通过学校的局域网传输到中心控制室,可以存储起来,这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另一项基本功能:存储功能。

每所学校都有一些受到学生热捧的“名师”,还有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就是这所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了弘扬这所学校的优质教学成果和教学理念。传承教学风格,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室,大量而高效地录制名师的课堂实录,通过存储功能,既及时保存了优质教学资源,也为更广泛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这有助于优质课在全校范围甚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授。

在教师培训方面,一方面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向本校的名师、向校外的名师学习,通过调取他们的录像即可。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可以透过学校局域网互相听课。青年教师通过重播自己一堂课的视频资料,肯定成绩,分析问题,为自我纠正奠定基础。青年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别的教师对自己的一堂课的全面分析、评价、提出整改意见。

当然教师培训的内容很宽泛,数字化教室让教师培训取得更直观的基础素材,对实际取得的效果,善莫大焉。

三、数字化教室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教室,有时会因病、因事而耽误一节或几节或者几天的课程学习。学生耽误了上课,可以在学校局域网调取相关的课堂视频,随意点播已贻误了的课堂授课,即便没有误课,也可以对自己不太懂的章节重新温习一遍或几遍,起到补课的作用。

四、数字化教室对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作用的理论分析

现代经济学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我们把这个经济学理论运用到常规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会发现:社会对学校内部信息存在信息不对称,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信息存在不对称,教师与教师之间在各自的具体教学活动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些信息不对称产生了很多我们不愿看到的诸多现象:有的教师只有在赛讲中才使出浑身解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在平时,又恢复到以前懒懒散散的状况;有的教师置学校管理规定于不顾,不讲普通话,上课迟到,早退、无故坐着讲课等;教师之间则存在着“文人相轻”的现象,我已掌握的做题的技巧怎能轻易通过听课的方式让同行知晓,于是,每逢同行听课,绝不把“绝招”亮出来。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正因为信息不对称,必然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信息优势刻意隐瞒相关信息,获取额外利益,客观上导致不合理的利益分配行为。道德风险是指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不被对方观察到的隐蔽行动使对方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我们把以上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归结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数字化教室的出现,则打破了能产生教育教学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不良后果的土壤――信息不对称。除逆向选择,降低道德风险,有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教育教学管理,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室的信息发现、反馈功能,一定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让我们拭目以待,21世纪的教育一定能取得辉煌成就。

数字化教育教学范文2

〔论文摘要〕分析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时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今后发展应着重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极大地推进了教学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进程,使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成为网络上可以被描述和访问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单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而且还包括结构性较强的案例、试题、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案、讲授型教材等资源,甚至还包括了网络服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以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得有效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成为可能。近年来,如何最大程度地共享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已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为列,就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1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背景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始于1957年的图书馆协作活动。目前,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wwW.133229.cOM已显现成效的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主要有: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balis)、天津市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t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7alis)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与全国性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相比,区域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由于具有应用推广相对顺畅、工作开展更易统一、计划实施更易协调、经费投人更易落实等特点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1997年,广东省启动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联合建设工作,由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牵头,组织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文献的联合采购和数据加工工作。2001年在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关心和支持下,建立了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管理中心的广东省电子图书馆,后改名为广东省网络图书馆。该系统采取以财政投人为主,各加盟院校图书馆付费为辅的方式,开展了部分数字资源的集团采购。但由于经费投人不足及组织协调等因素,系统发展不太理想。2005年,财政拨款方式的改变使得广东省网络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停止运作。2006年,在省教育厅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由省财政投人900万元的建设资金,采取以学科为龙头,以6个省属院校为依托,通过项目立项方式建立了6个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以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医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工学资源中心”、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农学和生命科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商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外国语言学资源中心”和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高等职业技术资源中心”。其目的在于针对全省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一个技术较先进、学科较齐全、资源较丰富、内容较全面的实时交互性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对分散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合理配置,使其更有利于统一管理、搜寻、共享、评价,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弥补和改善全省高校教育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实现全省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

2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设的发展

自批准立项以来,广东省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关心和支持下,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各分中心搭建了数字资源应用平台,引进了一些专科数据库资源,自建了一些特色数据库,并将项目前期已确定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从最初的医学、农学、生命科学、工学、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高等职业技术资源等9个学科进一步扩展,增加了中医学与中医药等学科。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建设与维护,因此到目前为止,各分中心的资源体系和管理平台尚未实现统一门户、统一平台、统一认证、统一标准和统一格式。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缺少面向各学科中心的统一服务门户;<2)有待统一各中心用于开发资源的平台软件或开放接口;(3)尚未制订统一的元数据标准;(4)尚未开展信息共享与合作交流;(5)缺乏有效的资源评价机制;(6)有待将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合理的共享方案,以推进项目的快速开展。

3对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几点思考

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是一个跨馆、跨部门和跨学校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参与其中的图书馆通力合作与全面支持,需要参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科学管理,统一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图书馆存储并对外提供服务,需要参与学校在政策、立项、资金、人力统筹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更需要本区域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统一组织协调,统一规划实施,统一制定有关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并制定具有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稳步健康发展,切实避免项目建设流于形式。

3.1在强化项目管理中心职能的同时,注重明确各分中心的权利与责任,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方式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建设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实现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和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因此,系统采取的管理方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机构上要建立一个职能部门—管理中心,在为各分中心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服务、培训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决策、执行、协调、监督和检查等职能,建立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定期召开进展汇报会的方式,加强各分中心之间的沟通与联系;<2)在技术上要建立一个统一服务平台,可根据各分中心的教育资源分类建立不同的栏目,提供导航式服务;(3)对各分中心存储在各个资源站点需要共享的资源进行等级划分,并明确用户访问的级别与权限;(4)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使用权限。

3.2借鉴国外联合建设数字资源的经验,注重构建“透明式”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服务门户

所谓“透明式”统一服务门户,是指从用户的角度看,可以在一个系统上浏览整个平台中的数字资源,并且只要通过一次检索便可以覆盖平台中所有的系统,不需要知道资源的位置就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数字资源。统一服务门户是构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的核心问题,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纽带,是教育教学信息集散的中心,是面向用户服务的窗口,应具有界面友好性、功能可扩展性、系统安全性、使用方便性和管理智能性等优点。统一门户将由各分中心的资源建库系统和元数据中心节点系统组成。其中建库系统应由项目管理中心向各分中心统一推荐,以便使运行平台具有相对一致的起点和整体性。统一门户的功能主要包括:进行资源的加工和,实现元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及对象数据的分布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从而确保建设的资源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

3.3参照国内外相关的数据采集加工标准。注重制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长期以来,虽然很多学校的资源库里存放着大量的资源,但由于在教学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资源都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从而导致资源开发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同时这也是造成目前教学资源难以交流和共享的一个原因。

针对这一状况,在进行资源集成和整合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加工与揭示,有效地构筑起一个呈立体网状分布、具有知识关联性、能够向用户提供智能化访问和服务的知识系统,必须尽早地建立教育教学资源采集、加工和标引统一规范,确保在统一的元数据框架基础上,实现管理中心、各分中心和用户之间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3.4针对资源中心教学服务的重要功能,明确用户需求,确保资源中心的可用性与实用性

建设教学资源中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下,全面、快速、方便、有效地检索、利用、组织和交流信息。因此,资源中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功能上都要充分地考虑教与学的双向需求,使教师、学生能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真正地为教与学创造一个现代化、网络化的知识环境,提高师生合理使用资源中心的积极性。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建设和资源使用脱节,资源中心还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因而无法确保其与教育教学各环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3.5制定考核激励指标,采取激励政策,吸引区域高校图书馆参与各学科中心的资源共建共享

对积极参与各学科中心资源建设的图书馆采取考核激励政策,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保证资源中心建设的质量,而且也能够保证共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完善。考核内容包括共享资源利用率、服务响应速度及用户满意度等。其中,共享资源利用率应该作为主要的核定指标。建议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专项资金对参建图书馆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予以经费补贴,按各参建图书馆提供共享的数据量和用户实际使用量进行补贴。

3.6各分中心要注重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解决动态信息的更新,确保资源服务的时效性

当前,由于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制造者和提供者—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大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他们往往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获取方面较为孤立,缺乏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指导,导致资源无序排列、低水平重复建设、内部缺少祸合性的现象较为突出。各学科中心作为资源建设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不仅要参与内容的规划、标准的确立、评价指标的编制、技术培训和指导的提供等,而且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和技术手段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在资源建设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教学资源建设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中。

数字化教育教学范文3

关键词:学习参与 数字化资源 教学应用 策略

新课程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追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如何凸显师生在课堂上的双主地位,已显得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参与是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充分体现,也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显著标志[1]。21世纪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缺乏也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影响,当前我国课堂仍存在诸如环节老套、学生参与低、扩展补充少等问题[2],致使学生兴趣不足、动手能力低下,难以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充分交互与反馈等。因而研究基于学习参与的数字化资源教学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一、学习参与

1.学习参与和学习参与度

学习参与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行为[3],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表现。而学习参与度为学生学习参与的程度。学习参与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其主动地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4]。对教师而言,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是一种教学策略或方法;研究学习参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2.学习参与的影响因素

学生的学习过程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智力因素承担着信息的加工、处理等,非智力因素指兴趣、动机、性格和意志等心理因素。前者属于认识活动,影响学习的快慢、学习的效果;后者是意向活动,决定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也是影响学习参与程度的重要因素。

在非智力影响因素中,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意志力、感知到的教学水平、课程满意度等都对学生的学习参与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动机越强、自我效能感越高,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态度越端正、积极,参与度越高;而意志力越高,则表现为越能克服一切外界的困难,投入到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满意度越高,也越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参与度。此外,学生的年龄、认知结构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参与度。

3.学习参与的提升策略

学习参与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态、完善专业指导、展示教师和课程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进行挫折教育,使其正确对待课堂学习;其次,知识呈现要情境化,个性化、情境化、有针对性的乡土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参与热情,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的认知参与;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流程科学、实施可控、互动有效,通过及时的作业反馈、小组成果公开、同伴评论和讨论等一系列措施,营造参与氛围,提高参与意识;第四,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巧妙的评价设计可以激发学习热情,进而实现以评促学,提升参与度。

二、底只资源

1.数字化资源的内涵及优势

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基本问题,设计开发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深入落实、持续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数字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技术处理即可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资源[5],按类型可划分为文字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体现为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视音频动画资源、教育网站数据库等。

数字化资源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共建共享,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改变传统“语言+板书”形式,利于课堂组织管理;教学内容媒体化、多样化、交互链接式呈现,不仅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通过数字化资源设计开发,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加快其专业化成长。

2.优质数字化资源的设计与应用原则

优质数字化资源的设计,需在教学系统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握教学适用性、科学性、开放性、直观性、便携性、经济性等原则,与传统资源相结合,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自主发现问题、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组成中的重要部分,其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的多元化需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数字化生存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三、基于学习参与的数字化资源设计

1.学习参与对资源设计的重要性

目前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出现海量资源但又贫乏的现状,主要是由于建设机制不合理、交互性差、参与性低、不支持个性化教学等。此外,在进行资源设计时,参与式学习环境的建立也至关重要。因此,参与式的数字化资源,为学生营造真实的问题解决和知识探究情境,学生将通过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对知识的建构和发展,对促进课堂教学、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以及实现个性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2.基于学习参与的数字资源设计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交互的发生是学习参与的本质表现,因此学习参与可体现为人机互动、人际互动、认知互动三个层面。

(1)强化人机互动,提升资源的人性化、情境化设计。人机互动指人通过与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以有效的方式实现对话的一种互动方式,包括计算机通过输出或显示设备给人提供大量信息和提示、人通过输入设备给计算机输入有关信息及回答问题等。在资源设计中体现在人性化的用户界面、结构化的资源组织、情境化的资源呈现等。

(2)强化人际互动,提高资源的协作学习设计。人际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强化原有知识体系,也可能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形成新的知识内容。数字化资源应将人机交互进行拓展,强化人际互动,让学生接触更丰富的信息和资源。数字化资源设计,可以增加交流讨论区、分工合作等,强化学生间的协作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3)强化认知互动,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设计。认知互动属于深层次的参与互动,也是影响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关键因素。设计数字化资源时,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积极主动性基础上,要强化对学习者的认知互动,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自主建构,表现在强化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深化课堂训练与测试等。

四、教学案例设计与应用

1.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

在设计策略指导下,以多媒体课件为例,展示数字化资源的设计、开发与教学应用。基于学习参与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是在完善多媒体课件开发一般模式的基础上,即需求分析、教学设计、系统设计、脚本编写、素材准备、课件制作、调试运行及评价与修改,强化学习过程中参与而成,如图1。

笔者以小学英语为例,选取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In a Nature Park》部分内容,利用Adobe Flash CS6、Photoshop CC等软件,结合小学英语特点,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如图2。该课件可打包为可执行文件,在脱离编辑环境下能够良好顺畅地运行。

该课件分为单词学习、课文内容、情境模拟、巩固练习、课外拓展五个模块。单词学习模块介绍了需要掌握的单词、拼写、音标、读音及形象化的图片展示,加上单机交互操作,可以让学生深层次、全方位的学习单词;课文内容模块呈现了全文拼写及对话,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协作对话,强化人际交互;情境模拟模块,通过“动画+拼写+朗读”方式,强化认知交互,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学习;巩固练习模块分为连线题、选择题、想一想三个环节,通过多种形式,配合即时反馈技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提高参与度;课外拓展模块,通过一首歌曲、配合动画呈现,激发兴趣,同时拓展英语学习。“说明”模块,用于在网络等渠道进行传播时对资源总体介绍、保护版权等。

2. 教学案例应用及讨论

笔者在所在单位附属小学进行实践,并作为该节课程教学的实施者、辅助者,参与了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实施,与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实施情况。

首先,教师利用课件可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界面简单、画面友好、导航清晰、操作便捷、提示到位,交互性强、内容完整、设计合理,动画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

其次,教师也可将课件发给家长,O督学生温习。由于该课件可作教学辅助型课件,也可作自主学习型课件,所以可让家长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家校沟通。

为深入检验基于学习参与的数字化资源设计策略及多媒体课件的实践应用,笔者深入一线课堂观察、访谈。结果显示,通过实践,学习者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明显提升,学习参与度也大幅提高。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或限制,如受环境条件限制,课堂上教师讲解、操作仍较多,学生主体性提升不够等,需后续做进一步研究。

在梳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人机、人际、认知三个交互层面构建了基于学习参与的数字化资源设计策略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式,并进行实践。应用表明,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参与度,同时“双主”的教育理念得以体现,丰富了优质教学资源库,从而深化了新课程改革。

――――――――――

参考文献

[1] 赵秋锦,王帆.教学应用型微博社群中的学习参与实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2] 邓敏杰,马源颖.基于VRP的三维学习课件设计与开发[J].软件导刊,2015(8).

[3] 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4] 侯志军,张巧梅.“学生学习参与”研究的发展阶段及价值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2(1).

数字化教育教学范文4

论文摘要: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加快,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正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方位渗透。本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和特征作了阐述,并时其如何与高校课程进行整合作了初步探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已进人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在此发展进程中,知识和信息是主要要素,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将成为全社会经济发展新的热点。因此,强化数字化、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整合管理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环节。伴随该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之中。尤其是自我国正式启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已经是高校当前的主要工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其中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校教学资源主要来自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信息中心,以及各院系等部门,教学资源陈旧并且比较分散,因此,加快构筑与高校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是高等学校课程整合改革与发展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把原有传统的教学资源经过计算机采集、压缩、编码等数字化加工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它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1.处理数字化。

所有的教学材料经过采集转换与抽样量化后使用二进制符号来记录,其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纠错性强。

2.显示多样化。

主要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而且可以实现多种媒体,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3.传输网络化。

信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实现网络远距离传输,而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4.使用便捷化。

多个学习者可以同时、重复、任意地使用或者复制教学资源。

5.教学智能化。

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综合使用,使教学过程多彩纷呈,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教学资源具有下列优势。

1.组织形式为非线性结构。

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可以随意进行复制、传输与再编辑,不受传统线性顺序限制。

2.存储形式多媒体化、数字化。

所有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多种形式存储,可以存放在硬盘、光盘、U盘等多种存储介质上。

3.网络化传输教学信息。

所有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传输得以应用,从而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整合的概念与前提

数字化教学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把数字教学资源与课程进行整合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这里的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新的整体。

数字信息资源与高校教学的整合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从技术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化信息;二是从内容层面可以理解为计算机技术与教学过程优化组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为了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的完美整合,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做好整合工作。首先要有专业的理论、技术人才团队作支持,应该有专业教师、主管教学工作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等,所有人员各尽其责,为实现数字化资源与课程有机整合承担保障作用。其次要把创新推广理论引人到整合中来,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从而实现数字化资源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与高校课程整合的途径

1.以数字化资源为基础,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

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并非“书本搬家”,也不是简单地将文字、图像与动画等在计算机中的集中反映,而是由这些多媒体元素,通过独特的连接方式组成有序的开放信息集合体系,是教学理论、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多种类型的教学过程迫切需要利用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形式来讲授,以使学生在同等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元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类型的现代化教学用具也涌现出来。如:电子白板、实物投影、电子教鞭、电子讨论版等。这些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改变了传统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建立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多种媒体元素能灵活有机地结合应用,活跃了教学过程。

2.建立数字化社区,搭建新型的网络学习环境。

数字化社区又称虚拟学习社区,是网络教育平台与学习者和教师组成的人机教学系统。由于虚拟学习社区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自网络得到广泛普及以来,其在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功能。该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而且具有方便开展计算机网络协作模式的学习形式。因此,在高校研究充分使用数字化社区,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学科知识,而且能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技术和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配套资源。

图书资源数字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料无可比拟的优势。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使信息的表达和传输出现了质的飞跃,使全球化的图书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同样还可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多次开发利用。

数字化教育教学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英语;有效应用

在全民关注均衡教育,国家大力投资教育的背景下,我所在的县城中学也有幸接触到了先进的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设备的配备。使得学校的每个班级都装备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以投影机为终端的显示设备,这样每个班级都可以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课件的播放、网络直播、收看电影电视节目等。如何使数字化教学资源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成为我们开始研究的新目标。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都属于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利用这两类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初中英语教学,它们是怎样点亮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教学的呢?我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提升英语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一种新型辅助教学技术,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使用,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可以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虽然作为辅助工具,但是他可以改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更高效、有效,更能张开学生的翅膀。

听觉、视觉,都是学生的感官意识, 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充分调动它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给学生展示知识,更能打破空间空间、时间的局限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事物的认知规律是循序渐进的都是从直观到抽象。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各种教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1.巧设情景,趣味性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有着无可替代的直观性,它有助于学生从对词汇、句子和文章的理解,延伸到对方法的掌握,重难点的突破。兴趣是一切学习的老师,只要产生浓厚的和好奇心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多媒体资源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更能把英语教材中没有表达出来的意境,通过直观展示,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心理活动达到升华。从而让学生愿意学习、喜欢学习,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对话,Flas的优美,五彩斑斓的图画,目不暇接的视频,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资源,在情景训练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气氛的创造是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轻松、活泼、有序的课堂,就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创设情境教学更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亮点, 能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环境,感受真正的语言魅力,这样就很容易的进行英语课堂教学。

2.提高记忆牢固度,观感性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人类的记忆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各个感官的互动,产生共振才可以彻底掌握所学知识。英语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就是词汇的记忆,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式的背诵,肯定无法完全掌握。并且随着知识量大增加,学生掌握就更困难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运用就能体现信息的多面性,可以让学生听得到、看得见,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如效果图、投影仪、简笔画等)或电化手段(如电子白板、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来辅助教学,记忆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就可以提高记忆的质量。情境的设置就是英语语言教学的最大特点。多媒体资源更是集和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可以让英语情景再现,给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合理的教学环境。 3.交互性学习,交际性强,培养学生口语的能动性。

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信息容量大,更是集声、文、色、形于一体。这样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知识输出模式,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就可以使学生合理运用多种感官来理解知识,从而能够彻底掌握知识。交互性是多媒体教学的最基本的特点,它能实现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让学生与机器之间交流。人机对话的交互方式可以解决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可以让传统教学老师范读来直接对学生进行口语指导,转变为实时语言环境中纯正、地道的英语。让学生的模仿贴近实际,感受文化差异的魅力。让学生走进生活,联系实际,拓展了学生的悟性、灵性。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有与老师进行口语交流的机会,甚至有些学生因自身性格的害羞或发音不纯正等因产生心理障碍,但是现代交互式教学,就可以让学生的焦虑情绪得到释放,让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英语课堂教学

1.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开辟中学英语教学新环境。

网络的普及已经深入到了校园,这样网络教学也随之出现了,合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就可以丰富英语教学,有效提高课堂质量。网络教学使得课堂情景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人机交互高效、知识航标性强。网络教学的合理使用可将学生的学习带入一个新境界,使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成为现代学生的一种有效方式。众所周知,有关中学英语教学的课件有不少,但由于个性不强,很难体现教师特色,而有了网络之后,教师可以用PPT、flash、电子白板软件等教学软件来根据自己的意图、设想、要求来制成适合自己风格,学生口味的特色的课件。网络有这无可置疑的优势,那就是资源广阔及资源共享, 任何教师、任何教材、任何教辅都不能和它提供的巨大信息容量相比。这个永无止境的活图书馆,有着取之不尽的教育教学信息。

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英语教学新模式。

个性化的探究学习是网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灵活自主的选择自己愿意学习的项目,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校园网络平台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利用网络的特殊性来更高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可以使教学生动、课堂内容丰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数字化教育教学范文6

关键词:学校;安全教育;数字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D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149-02

一、学校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历数近三年来国内所发生的灾难中,少年儿童都是受到伤害最严重的社会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每年约有16万0~14岁的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约有64万儿童因伤致残,平均每天约有44名学生死于各种伤害事故,相当于每天有一个教学班“集体死亡”,约80%的非正常死亡本来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得到避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国已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危期,对少年儿童构成的潜在威胁呈现新的形态和特点,关注儿童少年健康、保护儿童少年成长刻不容缓,如何对中小学生开展尊重生命的教育已迫在眉睫。

没有生命,无从谈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知识的主动普及和良好的普及效果,将大大减少伤害的发生率。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应包含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

二、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现状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取得的进展

1.大型公益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电视节目可以视为推进生命教育的积极尝试。2008年,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合制作了大型公益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它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倡议全国的中小学学生每年每学期都进行应急避险教育;9月1日,全国各地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约2.2亿人收看了该节目。

2.安康计划安全应急教育工程安全应急教育工程专项基金。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关于加强全社会灾害防范教育、完善应急机制的号召,体现儿童少年权利保护的完整性和时代性,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倡议发起并实施了专项大型公益项目——“安康计划安全应急教育工程”,同时设立了“安全应急教育工程专项基金”;“安康计划安全应急教育工程”的推出和实施,旨在凝聚社会爱心力量,唤起全社会对安全应急教育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普及、教育培训活动,改善有关设施,培养儿童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对意外伤害应急技能的训练,全面提升安全应急综合素质,提高广大儿童少年安全应急技能和相关场所的安全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少年儿童的安全健康成长,让孩子们在灾难和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多一些镇定、少一些伤害,多一些经验、少一些意外,使广大中小学生真正远离伤害、远离事故、远离犯罪、更加安全健康地成长。

3.中国安全教育网;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主办省略/。

(二)安全教育的实施模式

总体来说,加强儿童少年的应急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救技能,着重从教育的力度和效果即教育的有效性上来考虑未来安全教育的研究方重点。

1.传统教育模式。目前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以学校老师灌输式为主,学生对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极差。从现状来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中小学还普遍存在着应急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材缺乏、教育教学手段单一等诸多问题。很多学校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仅有一次相关课程,课程内容陈旧,无法与现在社会生活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单一,缺乏针对性;教育形态多以大课堂宣讲为主,单向灌输,不利于少年儿童的理解和接受,互动交流性差;缺乏实际演练,即使有演练,也是走过场,直接导致学生对各种潜在危险和灾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缺乏学习兴趣,对讲授的内容不理解;安全教育的定义相对狭隘单一,没有从多层面、多角度关注少年儿童的安全问题。

要解决这些困境,在传统模式下则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教育成本大大提高:教育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相关配套设施需要跟进,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接受安全教育知识。教育的可行性和普及度也因此受限。

2.数字化教育模式。在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的背景下,借助数字技术讲解安全知识、推广安全理念,可以大大降低投入成本并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安全教育”的渠道和形态在现代数码技术的支持下,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均将大为扩展。以安全教育电子出版物为例,其设计制作完成后,可推出光盘与网络两种版本,小学、中学、大学三种版本,并就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城市与乡村不同设计制作不同的教学版块,推广到国内城乡学校。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安全教育的实施具有更为现实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现代媒体均可作为安全教育的载体

现代媒体的受众面广,不仅针对学生,而且将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带动全社会学会真正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守护生命,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一)安全教育数字化的意义

1.用数码技术,以形象的、动态的、交互的方式讲解安全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体验和演练的过程中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尊重生命。在培养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的互动过程中直观、感性的学习和接受安全教育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规避和解决,并能将知识举一反三,提高生存技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触摸屏、LED展示屏等现代多媒体传播手段,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直观的“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教学生掌握避灾的常识和技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这将使少年儿童有兴趣学习如何“用知识守护生命”。

以电子出版物为例,分为可以观看的动画视频和互动性的动画游戏两个部分。动画视频以演示、讲述为主。电子出版物拟设计虚拟人物形象,如生命守护小精灵、生命守护神爷爷、小朋友平平、安安等,将一些抗灾避险知识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频了解各种交通、自然灾害、溺水等事件发生的原因、学习急避险技能。在掌握一定常识后,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触摸屏参与互动性动画游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选择题中,选择一种选项后,即有相对应的动画形象显示出选择的结果:选择答案错误即会看到非常严重的后果,选择正确答案则会得到数码的精神奖励。电子出版物经过悉心策划,将丰富的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动画角色设计活泼可爱,语言自然,不生硬说教。画面制作使用painter、illustrator、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与flash等交互设计软件,并配合AE软件制作效果,三维软件制作场景。形式生动,交互性强,寓教于乐,注重应用是电子出版物的特点。使各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以及课余时间娱乐中学习到有用的紧急避险、防患于未然的知识与技能。电子出版物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以有限的投入满足广大师生、家长的需要,最大可能避免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将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2.数字载体和呈现方式还有利于安全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跟动性。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安全教育已经不再囿于过去简单的形态和内容,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安全隐患类型多、形态新,数字技术构架下的安全教育平台和载体可以随时更新,突出新情况下的高发问题及解决方案。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季节和不同问题分别解决。这扩大了安全教育的范畴和概念,同时,也扩大了受教育的人群,有利于不同群体的少年儿童找到自身所面临的困境并得到及时的帮助。

3.数字化还有助于构建复合型安全教育公共平台。安全教育公共平台除了有传播安全知识的作用,还将发挥“构架少年儿童和社会之间交流的桥梁”等功能。少年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需要社会的关注。其中,离异儿童、遭受暴力创伤的儿童、留守儿童、孤儿、残疾儿童、艾滋儿童等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网络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让更多的人聚焦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上,给予物资和精神上的救助;网络还可以针对少年儿童问题的焦点,引发公众的反思,并有利于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改善症结,消除弊病。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从身体和心理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辅导,使少年儿童得到全面发展。

(二)期 望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包括学校家长在内的全社会的责任。少年儿童安全教育的数字化设计研究,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家庭的幸福,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曾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四、小 结

数字技术使安全教育以全新的面貌和内容将更多的群体、单位纳入到安全教育的建设体系中,这将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紧密结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系统工程。这在显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全民素质、提升社会整体精神文明的发展上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先蓉,罗紫初.数字出版与出版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