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

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范文1

论文摘要:中华武术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它在形成与发展中,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文明起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武德观念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并提出武术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武德和精神文明的培养也必须同步进行。

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深受民族文化精神的滋润和哺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着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把开展武术这个传统体育项目与创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武术道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武德与诸家思想

武德,指“止戈为武,尚武崇德”,是习武者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武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左传》。他提出:“武有七德,禁暴、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习武群落中,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主体精神则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不同时期的习武群体所认同。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兴盛,文化繁荣,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先秦诸子奠定了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基础,也赋予了中国武术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当时是武术体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历史条件,而且成为中国武术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的思想源泉。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年)为创造人的儒家学派,对中国武术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它的内涵就是“爱人”和“忠恕之道”,这同时也是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而武术是战斗的力量、杀伐的手段,就必须纳人一定的伦理法则之中,这是中国武术伦理色彩浓厚的根本原因。在武术文化中,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其鲜明特色。这一特色,至今仍使中国武术在世界人们的心中不仅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一种途径。

在先秦诸子中,与武术有更多联系并得到“侠”的称号是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约公元前479一公元前381年)为战国初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但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墨家祟尚武力,主张以武力反对一切侵略与不义。《墨子》书中有“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号令”、“杂守”等十余章,详述守卫城池、防御敌人之战术理论方法,对军事武艺有重要意义。而墨家子弟均精通武艺,并格守信义,重人轻己,重义轻生,慷慨侠义之士。墨家门徒的信义武勇与慷慨赴死的精神,正是中华文化二千余年来与武术有着紧密联系的“武侠”的历史渊源。

二、武德与民族精神

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更有修身养性的功效,而武德教育中寓予的深刻的民族精神,也将激发着习武者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近百年来,我国饱受帝国主义欺凌,许多爱国的武术家,以高尚的武德情操和精湛的武艺,挺身而出,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在中国的领土上耀武扬威。历史上具有祟高民族气节的习武者举不胜举,如戚继光、岳飞、瞿元甲等都是武德高尚的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样有许多练武术的人,他们不仅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更能够见义勇为,遇到坏人、坏事,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当前,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腾飞,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但尚武崇德,发扬民族精神,还是武德的基本原则。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维护民族利益的道德观,到现在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冲破单一、狭隘的道德思想,终于使尚武与尚德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而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的现代武德,屏弃了封建腐朽的东西,继承了精华,把武德教育与爱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武德教育提高到塑造民族精神的高度,成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炎黄子孙,其体现民族精神也包括热爱祖国文化、热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广学博览祖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等,为宏扬中国文化和精神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武德与道德修养

恩格斯认为:“人类道德的需要,无非来自于人类自身维持生产、分配、交换产品的共同秩序的需要;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不过是人类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共同行为的概括和表现。”“道”原指路径,后引申为原则、规律、本质、真理等;“德”原指顺其自然,不违背自然原则发展,后引申为发展的目标、框架等。道德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它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武德与道德的关系实质上是小道德与大道德的关系。在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里包括:四维(礼、仪、廉、耻)与五常(仁、义、理、智、信)等,而这些,是习武者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传统的武德中讲究“学拳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作正大之事,不可持艺为非,以至损行败德,辱身丧命。”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谦让和宽厚。而“德以艺生,艺以德显”,武艺精湛,也是习武者在武术事业上高尚武德的反映。如今,武术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科学知识,只有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技术教学训练的始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最佳效果。武德修养不仅要继承发扬如上所述的优秀品质之外,还必须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与精神文明相违背的消极现象,树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道德观。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祟高的理想信念作出牺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我们理应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忠诚于国家和民族事业。

四、武德与教育

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085-03

中央16号文件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突出实效性。当前,志愿者服务活动 在各高等学校广泛开展,在倡导社会新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磨砺学生思想素质 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从总体上看,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存在规划性 不强、活动项目单一、活动层次有待提高、引导机制还不健全等问题。如何依托大学生志愿 者活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笔者略陈管见。

一、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的特征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虽然在世界各地名称有所不同,但所指对象和任务大体 相当。在西方国家,志愿者是指职业之外的不受私人利益或法律强制驱使,为改进社会而努 力的人们。在中国香港,志愿者被称为“义工”,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将其定义为在不为任 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在中国大陆,中 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给“志愿者”的定义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 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 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志愿服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自愿性。即是志愿者自愿选择的行为,非第三人或外界的强制。这是志 愿服务区别于 其他社会行为的前提,也是志愿服务与一般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的职务行为区分的标志。虽 然世界上很多志愿活动都是由政府或社会组织发动的,但作为志愿者个人而言,都是自愿参 与的。自愿性能够让志愿者在活动中唱“主角”,以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2无偿性。即志愿者活动的动机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志愿服务的本质是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如果说志愿者也是有利益的,这种利益 也并不是物质上的利益,而是精神上的利益。一位资深的美国专家保罗•杰•伊尔斯利在分 析美国人积 极参与志愿活动的原因时指出,在美国那样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家,却有那么多人热心志愿服 务事业,原因之一是“这些人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服务社会 、奉献社会的一种愿望的满足,并从中感悟人生的价值。

3全面性。包括四层含义:一是志愿服务在地域、空间上是无界的,目前 已遍布世界 各个国家;二是志愿服务的领域的广泛性,既涉及助老扶残、扶贫济困、环境保护,也涉及 社区服务、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服务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事务;三是志愿服务的 形式的多样性,既包括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工作,还包括公益性及社区性的志愿服务工作等; 四是志愿者来源多元化,志愿者的队伍虽然多为年轻人,但他们中间有工人、农民、学生、 教师、医生、国家公务员、指战员等,同时具有完成服务内容的必要技能和水平,以 达到被服务者满意为目的。

4社会性。志愿服务并非存在于个人生活的私人领域,而是在一定的公共 空间和特定 的人群当中进行的他助或互助,因而它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公共福利和社 会公益是志愿服务的价值目标,也是衡量志愿服务社会价值的标准。另外,志愿者自身也具 有社会性,通过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志愿服务,他们可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 生活、感悟生活,在志愿服务中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形式及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

1994年,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从此,志愿服务活动在包括高校在内 的各行各业蓬勃开展。以襄樊学院为例,目前,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员已经占到在校生总数的65% ,基本上每一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有过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扶贫济困活动。为老、孤、病、残等弱势群体提供志愿服务是高校大 学生志愿者行动长期性的基本项目。以襄樊学院为例,大学生志愿者与襄樊市襄城区福利院 、襄樊盲聋哑学校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帮扶关系,照顾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学生还长期为襄 樊地区下岗职工及其他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义务家教;每年开展新生军训服装募捐及毕业生学 习用具募捐活动;开展为重大疾患同学专项募捐活动等。

2公益服务活动。如襄樊学院学生社团环保协会,常年开展废旧电池及 废旧物品回收、自然环保宣传等活动;艾滋病宣传服务协会常年开展防治艾滋病系列宣传活 动等等。

3社区共建活动。如我院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先后与襄樊市隆中居委会、 昭明台办事处等5个社区签订了志愿服务协议,与其建立了长期志愿服务的关系。学生充分 发 挥自己专业优势,利用休息时间,深入社区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如物理系的大学生志 愿 者为社区居民义务修理小型家用电器,讲解安全用电常识;体育系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义务按 摩、保健康复知识的宣传活动;政法系的大学生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等等。这些志愿服务对 于和谐社区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4支教支边活动。从2002年以来,我院共有150多名志愿者先后奔赴贵州 、湖南湘西、鄂西等老、少、边、穷地区开展支教活动,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 的贡献。

5专项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从2001年至今,每年一度的诸葛亮文化节在 襄樊召开 ,期间我院外国语学院多名青年志愿者利用专业优势,为会议提供翻译、接待、会务组织等 服务,受到与会人士的高度评价。我院重大活动如校庆、每年迎接新生等活动中,也都活跃 着青年志愿者的身影。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其一,志愿服务活动是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既包 括常规活动,也包括专项活动,还包括自主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是实 践育人的重要渠道。实践证明,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新时期动员和凝聚青年学生的有效方式 ,是志愿者把自己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是了解 国情、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经历的过程,也是在社会大舞台上经风雨、见世面、砥砺品格、 锻炼成长的过程,为大学生 的道德教育和个人全面成长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渠道。

其二,志愿服务活动是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志愿服务精神的基本内 容是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传承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借鉴了人 类文明的先进成果,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与核心内容的要求,与 建立和 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要求相一致。与传统的“学雷锋活动”相比较,志愿 服务更加体现了自愿性、非政府性等特点,反映了人类社会普世的基本价值观念,更加适应 时代特点和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更加契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容易转化为大学生的道 德实践。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的过程中,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 响和感染被帮助对象,影响和感染周围的群众,进而影响和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这样 一种文明的传递过程,既是全社会高尚道德情操不断传递、发扬光大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 有效自我教育、实现自身道德境界提升的过程。

其三,志愿服务活动是对大学生开展公民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参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所谓公民精神,就是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回报和贡献 社会的理念。按照契约理论,国家、社会是由每个单个的人、不同的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个 人和一定的社会组织在享用国家、社会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也对国家、社会的正 常运转、协调运行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整个社会和谐。社会的现代化是多 维的现代化,其中,公民精神的培育是社会现代化最基础也是最富有原动力的因素。因此, 公民精神的培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志 愿服务所体现的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 作的精神,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精神的精髓,它体现了现代 社会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志愿服务正以其突出的社会 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的重视,成为这些国家加强公民精神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 效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志愿服务意识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 大公民的自觉行动。如1998年,美国约有1.09亿成年人参与了志愿者活动;56%~62%的 妇女每周奉献3.4个小时,49%的男士每周奉献3.6个小时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当前,我国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问题 和环境问题,许多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政府本身的能力,必须采取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型政 府、规范市场和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等综合手段来解决。从根本上说,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 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善治环境,即治理主体由过去单纯的政府变成为由政府、企业 和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的合作集体;治理规范由过去单纯的国家法令变为法令、道德和社会组 织的公民自主契约并存;治理手段由过去单纯强调法制变为重视法制、德治和社会公民自愿 的合作相互补充。具体来说,就是要借鉴志愿服务的经验。这是因为志愿服务具有很强的实 践性,社会需求是志愿服务生存的基础,是将社会需要中力所能及的事作为志愿服务活动内 容的一种公共服务方式。志愿服务是以实际行动来践行“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庄重 承诺,体现了服务他人、锻炼自我、促进社会发展“三位一体”的社会功能,为政府职能转 变提供了经验,并为政府职能转变铺平了道路。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中国的志愿服务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具体到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认同和理解。根据抽样调查,14.7%的志愿 者反映在从事 志愿服务活动中曾经受到精神伤害,这些伤害主要表现在:公众对志愿者和志愿活动的了解 还很缺乏,对志愿服务的行为不能理解;不尊重志愿者的动机、劳动和价值等。实践中我们 还看到,校内外普遍存在对志愿服务的定义和内涵不明确的问题,经常出现将志愿服务组织 临时“拉差”的情况,把志愿者当成了廉价的劳动力,使得许多志愿活动成为一种组织行为 而不是自愿参与行为。

2志愿服务的管理和制度建设方面有待加强。一是志愿服务的社会定位、 服务对象、服 务内容、服务形式、权利与义务关系等都缺乏有效的界定和管理。二是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 尚不完善。志愿服务是一种志愿奉献的无偿服务,本身并没有获得任何经济收益,但在具体 实施过程中,青年志愿者的组织、培训、宣传、奖励等方面都需要一定费用,完全依赖共青 团组织这一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缺乏有效的物质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因而会大打折扣。法律 保障机制 的缺失导致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法律地位不明。青年志愿者的人员构成、权利和义务、行动的 范围和形式、青年志愿者组织之间,青年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等 许多问题都缺乏法律上的界定。由于缺乏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相应的法律保障,青年志愿者 无法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自身的权益更无从维护,从而也影响了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行动 的积极性。三是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还不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志愿服务是不可能进行物 质激励的,所以精神激励就显得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志愿者不但得不到物质上的满足 ,精神上的满足也很难实现。志愿服务作为一项社会化活动,光凭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远 远不够的,必须以机制建设来保障志愿精神在社会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3志愿服务组织自身建设存在问题。首先,尽管高校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 人数总量很多 ,但统一的管理和协调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培训,使得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停留在自发阶段而不是自觉阶段;其次,由于受到专业技能所限,高、精、专 的专业性志愿服务不够,使得高校志愿者的活动形式特点不鲜明;再次,有的志愿服务流于 形式,为了名利、宣传等而参加活动,严重影响了志愿者的形象,有些本来的善意帮助最后 却成为受助单位的困扰、负担等等。

要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当前至少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促进社会观念转变,积极为志愿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高 校来说,要特别注 重做好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性的事业,志愿服务的开展始终离不开宣传,因 此,学校应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侧重不同的主题,确定相应的宣传重点 ,加强舆论宣传和典型表彰,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2)进一步完善志愿者的管理制度。志愿服务应该制度化,就是使其具有 规范特征,使 志愿服务在行动安排、服务提供、效果评估方面有某种程度的规则可循,这些规则基本上完 全是为了更有效地安排、协调和实施服务,而不是出于管理的目的。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 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将各类专业服务队伍和志愿者有机地组织和整合起来,使志愿者服务向 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登记制度。通过发放统一的注册登记证, 进行统一管理;要对志愿者服务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考核。此外,完善志愿者的培训制 度。要定期对志愿者进行理念培训、技术培训,切实保证志愿者服务质量。

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发展趋势;关系分析

一、引言

医院文化主要是指在现如今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具有时代主义的文化,医院文化与精神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如今医院已经成为了物质文化建设的场所。医院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关部门应该对其加以重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只有明确医院文化建设和管理目标,并针对我国党的十主题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才会更好的促进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概述

医院文化一般是指医院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内容,其中物质文化就是医院的一些实际物质,这与医院成立的时间和历史有关。而医院的文化建设则与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有着联系。在现代化的医院中,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一定要尊崇患者至上、珍爱生命的内容,这些都是医院文化发展和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应该注重人才的裴炎和引进,只有积极的选择高素质的人员才会更好的促进医院的长期发展。

三、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分析

(1)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二者间的共同点

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要保证,其中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动力,而文明建设是医院的前进方向,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在现代的医院中,医院精神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医院发展的前进动力。只有培养医德高尚、专业技术强的人员才会在实际的发展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2)树立医院文化形象,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医院文化形象的树立关系到医院的文明建设,医生一直被人们视为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也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所以在实际的发展中一定要注重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建设。在实际的工作中,医院文化形象的建设和树立首先就应该从医生人手,只有培养高素质,职业道德高的医生才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更强的实力,除此之外,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也是医院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力。近些年以来,我国多数医院的医生已经顺利攻克了很多医学难题,无论是在临床上还是在理论知识方面都已经获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也为实现医院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

(3)完善医院物质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医院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欠缺,物质文化一般指的就是医院的医疗设备等内容,这些与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如今很多医院仍然不具备较为先进的医疗体系。所以笔者建议医院的有关领导应该积极的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为病人提供优雅舒适的医疗环境,这样才会为树立医院良好的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建立医院制度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完善现有医院的文化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医院文化制度的规定和管理就需要符合现实,很多医院都是通过制定一定的制度来管理工作人员,实际上这种管理方式是较为传统的,如何促使他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提升医院综合素质的必要保障。所以笔者建议一定要加强现如今医院的制度文化,要让制度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定期的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完善的制度管理中能够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学会自觉的维护医院的整体形象。

(5)规范医院行为文化,指导精神文明建设

规范医院行为文化,在规范行为文化的同时对医院的精神文明进行建设,这样才会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对医院实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医护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为医护工作者的发展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医院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医院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只有从根本上规划医院的文化和精神文明行为,才会推动我国医院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范文4

统筹性是保证

实现统筹性,必须按规划循序渐进地开展创建活动,有规划地构建精神文明建设的格局、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再有,体现在要求的统一上。一方面对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规定共同的创建程序、验收标准;另一方面,根据不同行业工作职能的差异性,规定各行业创建工作的具体要求,把一般性和特殊性要求相统一,形成科学、具体的创建要求。第三,组织统一验收,统一给予创建结果的认定。统一性,是保证创建活动高效、有序开展的必然要求。

综合协调性是实质

首先,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协调发展,构建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第二,开展精神文明创建的地区和单位,要把环境、民主政治、经济、道德风尚等内容纳入创建要求,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第三,各级党委、政府所授予的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单一的荣誉称号,而是指三个文明的共同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的荣誉称号,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如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经济发展任务等一项不达标,则不能授予或取消已授予的文明单位称号。

典型性是特征

各领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必须达到两个层面的典型要求。首先在辖区行业内,与非创建单位比较,工作业绩最佳,在同行业中具有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在行业间相比较,在民主管理、人员素质、硬件设施、工作业绩等方面是比较先进的单位,在一个地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精神文明创建的过程就是一个比、学、赶的过程,是一个争当典型、塑造典型的过程,也是典型带动的过程。通过在一个地区不断地扩展典型面,不断地提高质的要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总体水平的提高。

经常性是必要条件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提高的无止境的过程,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应地也应不断更新要求,不断提高创建水平的过程。对各类文明单位称号实行任期制,就充分反映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渐进的变化特点。这就要求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要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动态管理,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的复查,分年度提高要求,促进创建单位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切实克服重检查、轻自查,重创建、轻保持的倾向。

群众性是目的和归宿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精神文明建设的对象是人,是人的素质。因此,在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组织群众广泛地参与到活动中,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受教育、提高素质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任务。为了达到目的,首先,要策划、安排好创建活动,把创建要求内化为干部群众的观念,外化为行为,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要组织群众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参与的群众愈广泛,受教育面就愈大,组织开展的创建活动愈落实,群众受教育的效果就愈好;第三,要在创建活动中,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集中群众的智慧,尊重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创建活动组织成放手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群众主动参与的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

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电力企业 精神文明建设 企业文化 有效融合

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应用于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背景下,探讨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成为当前电力企业管理层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必要性

1.二者的融合有利于增强工作感染力。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营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的精神文明环境和氛围。而企业文化具有导向、规范、凝聚、激励四大功能,恰恰能发挥这方面的功效。企业文化是一种注重于营造健康向上的、为全体职工所认同信守的内部文化氛围,使职工增强使命感,提高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因而将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紧密结合,能有效地增强工作的感染力。

2.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培育与塑造。从当前电力企业管理的实践来看,员工的积极性往往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物质层面体现的是收入与福利;二是体现在精神层面的个人成长空间与工作成就感。在当前电力企业提倡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主题下,企业推崇“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即为员工铺设了尊重、信任、成长的平台,激发员工热情和激情,激发组织创新能力,使企业发展充满活力。从这一层面来说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培育也是生产力的提升。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是要通过有效途径和载体服务于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加快企业的发展。可见,塑造和培育电力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才会有坚实的根基。

3.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在过去较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随着我国电力体制的改革,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引入,使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得到了加强。但这项工作也一定得落到实处,才能彰显其现实意义。企业文化既包含物质文明的东西,也包含精神文明的东西,它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精神文明建设与之相融,可以在企业形成良好的内部氛围,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并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的生产活动,体现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效性。

二、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的对策

1.需要健全的企业制度和严明的纪律作保障。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首先依赖于健全企业制度和严明纪律。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电力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培育工作都牵扯到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只有严明纪律,才能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促进和保证改革的深入发展,实现电力企业健康向前发展的最终目标。

2.找准二者融合的切入点,形成向心力。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必须找准二者的切入点,形成向心力。企业发展取决于企业行为的正确,从根本上讲又取决于指导思想的正确,这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它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因此,塑造核心价值观是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的切入点。这种核心价值观,在当前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时代背景下,就是要坚持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电力企业的发展局面,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形成企业发展的向心合力。

3.正确定位推进二者融合工作的立足点,发挥感召力。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包含了对企业员工道德规范约束,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正面的宣传教育工作。而这些行为规范的总和,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融合工作是具备共同的立足点,二者的有效融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文化感召力。这要求我们坚持以先进的思想武装人,以良好的形象带动人,以严格的制度规范人,使职工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4.落实二者融合工作的着力点,形成凝聚力。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落到实处,就是要找好工作的着力点,从而发挥出二者融合所产生的凝聚力。将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二者的融合目标在根本上就是表现为企业精神的塑造。企业精神是企业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一面旗帜。落到实处,就是要大力倡导“主动服务、全员服务、文明服务”的理念,使“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的精神日益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为,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促进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源泉、凝聚企业职工的力量,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林.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探析[J].中国商贸,2012,7

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企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融合

中图分类号:D922.291.91文献标识码:A

现代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对提高员工素质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二者具有很多的共同特征:首先,都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本身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物质管理,还要重视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断凝聚职工的力量。而且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企业的全体员工;其次,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渗透和补充,逐渐融合,以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为主体,形成很强的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提高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企业的发展和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最终的目标一致。企业文化的作用就是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替身企业整体员工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也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企业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是企业在运营中逐渐形成的基本精神,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体现企业内部和谐关系的重要方面,是建设物质和精神利益的共同体。

(一)有利于增强精神文明的感染力

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营造具有强大感染力的环境和氛围,企业文化具有很好的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四种功能,依据一定的原则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更注重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同时被全体员工认可的内部文化氛围。可以帮助职工有效的增强使命感,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和自我的控制力。在和谐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帮助把员工培养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有利于把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增强工作的感染力。

(二)有利于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范围

企业文化强调人的作用,重视人的价值和精神,强调员工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不断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一种员工共有的文化,是企业群体意识的外在表现,使企业员工之间形成很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企业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不断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和职工实际的需求,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可以借助企业文化为载体,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不断扩大精神文明的覆盖范围,促使更多的员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三)有助于提升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

企业文化既包括物质文明,又包括精神文明,二者是紧密相连的,缺一不可,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企业文化作为现代管理思想,最大的特点就是促进企业与文化的结合,不断从企业的经营文化和治理文化上探索完善企业的发展经营的方法;而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可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内部氛围和舆论环境,形成强大的文化力量,更好地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服务,更好的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内容,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具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作用,能在实际的工作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加强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的方法

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需找合理的途径促进二者相融共建,实现最佳的结合,促进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要有明确的企业价值观

企业的根本指导思想,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行为,是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的基石,关系到企业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整个企业生存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指南。要以“培养高素质员工、建设学习型企业”为目标,为员工创造专业的氛围和文化环境,为员工的技能提升搭建平台,不断促进员工各方面的成长,不断奉献,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要采用报纸、板报和网络等进行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宣传,科学合理的诠释企业的价值观,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保证员工能够耳熟能详,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二)要不断锤炼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方面,是企业文化的最精髓的部分,是整个企业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动力,能够很好的凝聚人心,鼓舞员工的斗志,对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和道德风尚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锤炼企业精神体现了企业文化以“以人为本”的最根本的特点,是促进企业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企业要不断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积累精神财富,并要做好宣传,使企业精神自觉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有力的促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建设高尚的企业道德

在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道德是员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加强企业道德建设过程中,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理有据,加强对员工的约束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员工的企业道德的教育力度,做好正面灌输的工作,大力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新的正气风尚,要在企业的员工中广泛的开展理想信念的教育,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不断升华职工的文明素养,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善与恶,公与私以及荣与辱。企业要积极培养员工的爱岗敬业的观念意识,强化员工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和安全理念,不断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

(四)要不断增强团体的意识

良好的团体意识对企业形成内部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员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看成是实现企业发展的组成部分,从而对企业产生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把企业看成是实现自己利益的共同体。为了更好的培养员工的团体意识,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功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并要制定合理的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增强企业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动员企业全体员工积极的投身于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中去,不断激发员工的团体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

(五)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是企业文化的外在标志。良好的企业形象代表着良好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要开展优质服务系列的活动,不断拓展服务的范围,有效提高服务的质量,以优质的服务完善企业文化理念,促建企业文化建设。还要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管理水平等,树立深层次的企业形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良性运营和正常发展。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促进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融合,不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大洪.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相融共建的思考[J].石油政工研究. 2001(01)

[2] 卢太昌.试论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4(02)

[3] 周屏昆,张万春,宁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打造特色企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J]. 建材发展导向.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