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免疫学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免疫学综述范文1
优化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合理归纳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结构特点,将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大的版块,并对每个版块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特点进行归纳概括,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纵向把握医学免疫学的知识结构,达到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将免疫学的基本内容划分两大版块、四大部分的内容,即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两大版块,基础版块包括免疫系统介绍和免疫应答两个部分;临床版块包括临床免疫和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两部分。每一版块每一部分知识结构不同,教学目标也不同,要求同学理解和掌握的方式及侧重点就不同,免疫系统介绍的教学目标在于全面认识免疫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和功能,这些知识是对免疫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独立的一一罗列,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一些散在的横向的点;而免疫应答部分的教学目标则更应该侧重于理解由抗原启动各免疫成分逐级活化,最后清除抗原异物的过程和机理,这一部分完全是连点成线的过程。临床免疫部分教学目标在于如何将临床疾病与免疫应答有机联系起来,注重于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疾病的诊断和预防的教学目的则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实施教学目标。在实验教学方面,将16学时的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大版块。基础实验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侧重于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而综合性实验则侧重于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创新实验则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积极调动教学环节的众多因素,采用多元化手段
实施教学目标在明确各版块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节约教学资源,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如基础知识版块的免疫系统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基础性强,纵向联系不深,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法,教学形式上可以是老师讲授,教学课件多采用图片、动画突显知识特点,加深学习印象,也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也可根据知识点整理出针对每一章的自测试题,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布置学生自测,强化教学效果。也可将自测题上传至学科教学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教师可通过自测题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对此模块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版块免疫应答部分则是将前面的基础知识连点成线的部分,考查学生归纳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主要采用“构建知识结构导图法”[4],将由抗原启动各免疫成分逐级活化、最后清除异物的过程和机理绘制结构导图,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理解。在教学形式上可以由老师讲解,也可以由老师提出思路引导学生自主绘制,并举行绘图比赛。临床免疫部分我们主要采用“以病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借助临床病案的具体症状体征,分析免疫功能异常和病理性免疫应答的致病机制,便于学生在临床中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教学手段可以由讲授、病案讨论以及就某一方向提出选题,由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作出综述等多种形式组成。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主要在实验教学中实施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思维方法和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其目的是让学生既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技能,同时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我们从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三个层次整合及进行实验内容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科基本实验技能和技术操作的掌握、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性思维。同时,也注重将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方向,开拓科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新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课后实验室开放,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3考核形式多元化,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临床免疫学综述范文2
1 近视与其相关抗原
1.1 ABO抗原 近年来,ABO抗原已被用于免疫遗传性疾病的研究上,已知的可能与ABO抗原有关的眼病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近视性屈光不正、老年性白内障及视网膜色素变性[3]。
有关近视的遗传方式看法不一,主要观点有多因子遗传、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单因子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等。胡诞宁等[1]对近视眼患者家族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者,子代100%为高度近视。而有的资料却表明,双亲单纯性近视或变性近视,子代不一定都出现近视。孙成甲[4]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父母都有近视而其子女患近视的不足半数。还有人认为中低度近视的发病有肯定的家族倾向性,与遗传密切相关[5]。另外,通常人眼各部分遗传性不同,轴长、角膜曲率及晶状体后曲率遗传性大,而晶状体厚度及前曲率与遗传无关,Sorsby[4]认为决定近视眼遗传的主要成分是轴长。
1.2 HLA抗原 HLA是比ABO血型系统更为复杂和重要的强抗原系统。HLA抗原称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又称人类白细胞抗原,是具有极高度遗传性的多型性膜抗原[6]。HLA抗原根据其构造、机能,分为Ⅰ类和Ⅱ类抗原。
目前已知有20多种眼病与HLA抗原有关[7]。1983年王蓉芳等人[8]发现HLA-B8阳性者易患高度近视,而HLA-B15阳性者不易患高度近视。Пучковская[9]发现,先天性近视与HLA-B7和HLA-B12是有联系的,当近视患者同时有HLA-B7和HLA-B8抗原时,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升高。
至于HLA与疾病相关的机理目前学说较多,有拟态学说、受体学说、免疫应答基因、抑制基因学说、连锁不平衡学说等[10]。目前较为关注的假说是疾病易感基因学说。有人发现,自身免疫病的易感基因不仅与HLA关联,而且与一个特定的HLA单位体关联[11]。
1.3 S抗原 S抗原即视网膜可溶性抗原。S抗原具有强烈的抗原性和致色素膜炎活性[12],它能诱发产生实验性葡萄膜炎和实验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而有关近视与S抗原的关系,目前报道很少。Стукалов[13]在对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免疫研究时发现,视网膜抗原的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的移动指数降低到0.52±0.1。根据免疫学理论,如果移动指数等于1或接近1,说明机体对此抗原无特异性免疫作用;如果移动指数明显<1,表示机体对此抗原有特异性免疫作用。这就初步证明了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的机体对视网膜抗原有过敏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13],眼底严重的变性改变不仅见于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而且也见于中度甚至轻度近视,眼底的中央及周边都有变性改变,这些都不排除在屈光指数稳定的前提下,近视患者眼底并发症的出现与自身免疫性损伤有关。
1.4 胶原(collagen) 胶原是组织中主要结构蛋白。现已证实,胶原与组织的增生、分化、粘附与运动以及关节、电解质平衡等都有密切关系[14]。
胶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纤维蛋白群体,它们在结构、功能和组织分布上相互间有差异。在眼组织中,只有Ⅰ~IX型胶原被定位。在所有含有胶原纤维的结缔组织中都含有Ⅰ型胶原[15],Ⅰ型胶原的功能是给组织以抗张强度。
人眼的巩膜组织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而每个纤维束又由胶原纤维组成。在生化研究中发现,Ⅰ型胶原位于眼球的赤道部和后极部之间[16]。Marshall等[17]对老年人巩膜的超微结构进行免疫金染色,结果表明,Ⅰ、Ⅲ和Ⅴ型胶原在巩膜中是存在的,并且在单个的胶原纤维内联结得很紧密。
巩膜胶原纤维的直径范围很宽,大的和小的纤维可能有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巩膜的生化特性[15]。大纤维在胶原分子间交叉连接的密度大,所能承受的张力大,而小纤维与周围基质之间的接触面积大,纤维间相互作用强[18]。
然而,当患近视时,巩膜胶原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眼球后极部发生了明显改变,引起近视程度的加深[19]。Curtin等[20]用电镜观察了高度近视患者的巩膜结构,发现高度近视患者巩膜纤维多为板层结构且变薄,交织状态变少,纤维直径明显变细,纤维横断面中异常的锯齿样、星状纤维明显增多。以上情况造成了胶原纤维更大的可伸展性,并减弱了胶原纤维之间的稳定性,使得巩膜后极部纤维的周期性波动范围扩展到62~70nm[19]。Лазук等[19]认为巩膜胶原抗原结构破坏及改变的原因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为此研究了各种类型进展性近视患者的血清和泪液中的胶原抗体。结果50%~70%的患者在血清中发现了胶原抗体,对照组未发现。在评价免疫应答程度时发现,良性近视患者血清中胶原抗体浓度较高,特别是学龄期后天性且无并发症的近视患者指标最高,而在并发有混合型周边玻璃体脉络膜视网膜变性的快速(年改变率>1.0D)进展性近视患者,包括视网膜漆裂、格子样变性和视网膜裂孔,在血清中“缺乏”胶原抗体。因此确定,患中、高度近视的儿童和青少年,形成了对胶原系统的免疫应答。可以初步推测,对于中、高度进展性近视患者来说,对胶原产生的自身免疫反应和血液中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堆积,造成了巩膜的损伤,切断了巩膜内分子间与分子内的联系,引起胶原免疫遗传基因的改变,使得近视得以进行性发展,而当对胶原的自身免疫反应“起动”时,血清中胶原抗体的存在是确定的保护因素,因此可以说,血液中胶原抗体的含量相对少时,特别是在眼底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时,这种相对低浓度的抗体可以成为巩膜免疫病理学改变的标志,这种改变也是对恶性近视的预报。
2 近视患者的体液免疫状况
Пучковская等[9]对56名年轻的近视患者进行了免疫学研究,结果发现IgG含量升高,IgM含量下降。而Казанец等[2]的研究结果是近视患者眼局部和全身IgM水平升高,以局部IgM的升高更为显著,而IgG变化很小。Стукалов等[13]发现,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血清中IgG降低,IgM升高,免疫复合物增加到98%±5%.对于不同类型近视患者的体液免疫状况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 近视患者的细胞免疫状况
Пучковская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进展性近视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含量较正常人低,T淋巴细胞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明显降低。Стукалов等[13]对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的免疫学研究结果显示,T淋巴细胞、辅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的含量明显降低。可以推测,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与近视发病可能有关。Пучковская等[9]的实验性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以65只新生家鼠为实验对象,用X射线照射家鼠的胸腺部位,结果损害了巩膜组织的正常发育,导致巩膜组织中发生变性改变以及胶原纤维的断裂,影响了巩膜的生物力学特性,成为了轴性近视发展的基础,而细胞免疫即是在胸腺的控制下形成的。
4 结论
综上所述,机体免疫状况的改变在近视的发病机理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近视患者,尤其是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状况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反应指标相似。对于不同类型近视患者的细胞、体液免疫状况,ABO抗原、S抗原,以及不同类型的HLA抗原、不同亚型的胶原抗原与近视发病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这无论对近视病因的理解,还是在临床中用免疫方法预防、预测和治疗近视都将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杨钧.现代眼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63.
2 Казанец ли,Дюгвская ЛА.Состояние местногои системного
гуморалъного иммунитета улиц
с близорукостъю.Вестн Офталъмол 1988;(5)∶35-36.
3 杨朝忠.眼科免疫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
4 孙成甲.近视眼与ABO抗原关系的初步研究.眼科新进展1990;10(1)∶9-11.
5 Goldschmidt E,Faurschou S,Work K.The importance of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etiology of low myopia.Acta Ophthalmol1981;59(5)∶759-762.
6 水木信久,大野重昭.HLA抗原遗传子の构成と眼疾患との关连.日眼会志1992;96(4)∶417-431.
7 杨朝忠,李昭珍,林振德.老年性白内障与ABO抗原关系的初步研究.眼科新进展1987;7(4)∶7-9.
8 王蓉芳,赵桐茂,步坤矩,等.高度近视患者HLA类型的分布.中华眼科杂志1983;19(4)∶228-230.
9 Пучковская НА,Шулвгина НС,Вушуева НН,и др.Нарушение имму нологческого сосояния
организма у болвнЪых близорукостЪю.
ОфталЪмол Журн 1988;(3)∶146-149.
10 付体辉(译).HLA与疾病相关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0;12(1)∶33-34.
11 董桂玲,杨朝忠,张荣端.葡萄膜炎的免疫学研究.眼科新进展1991;11(4)∶52-54.
12 杨培增,李绍珍,潘苏华,等.视网膜S抗原的提纯及其致色素膜炎活性.中华眼科杂志1990;26(5)∶293-297.
13 Стукалов СЕ,Шелетнева МА,Куролап СА.
Клиникоиммун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
зпидеми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ования при высокои
осложненнои миопии.Вестн Офталвмол 1995;(2)∶16-18.
14 鲁建华,郑效蕙.胶原与角膜伤口愈合.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1991;(3)∶216-217.
15 Marshall GE,Konstas AGP,Lee WR.Collagens in ocular tissues.Br J ophthalmol 1993;77(8)∶515-524.
16 Keeley FW,Morin JD,Vesely S.Characterization of collagen from normal human sclera.Exp Eye Res 1984;39∶533-542.
17 Marshall GE,Konstas AGP,Lee WR.Collagens in the aged human macular sclera.Curr Eye Res 1993;12∶143-153.
18 Parry DAD,Craig SA.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llagen fibrils in connective tissue.In:Rugger A,Motta PM,eds.Ultrastructure of the connective tissue matrix.Boston:Martinus Nijhoff 1984∶34-64.
19 Пазук АВ,Слепова ОС.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иммуннои реакдии на
临床免疫学综述范文3
临床检验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经过临床检验教学工作的经验积累,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临床检验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提高临床检验教学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术,对培养优秀的检验师有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对我国检验教学现状要有清晰的认识
根据文献综述和调查统计,目前,我国检验医学专业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独立一体式”学院式管理方法,即检验医学的所有课程均统一制定和实施。(2)“专业+临床”管理方式,即检验教学与相关医院为一个机构,统筹安排教学与临床实习的检验工作。(3)前2~4年共同完成教学与临床医学系基础知识学习,最后一年分别进入不同的实习环节。虽然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在培训方式和课程目标等方面基本相似。要求学生先掌握基础医学、检验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使用的教材基本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
2.认真领会临床检验学的教育特点
临床检验学科是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运用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寄生虫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现代化自动检测仪器,以感观、理化等检验方法,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进行快速而又准确的测验,从而及时获得有关疾病的病源、病理变化和机能状态的资料,为临床诊断作出重要的参考依据,甚至还可以成为某种疾病确诊的独立依据[2]。
3.如何提高临床检验教学质量
3.1采用案例情景教学,增强临床实践能力。
病例教学法采用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对一个具体病例的分析、推理及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难度适中、典型且具代表性的病案,组织学生进行临床病案讨论。讨论前一周将病案和思考题发给学生,同时提供一些相关期刊和网站。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发言,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既活跃气氛,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3.2合理运用启发教学法,激发检验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临床检验教学中,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从不同“突破口”努力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学生带入无比神奇的检验世界,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不断探索医学世界的精神。
3.3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提高临床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把文字、图形和动画等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教育模式,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然后运用到临床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图文并茂、生动直观,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辅助动画或声音效果。多媒体的普及,使现代检验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单一为多元,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渲染气氛,使学生快速理解枯燥的医学知识,教学效果好。
3.4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临床理解能力。
医学检验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医学检验专业的实验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基本验证型实验主要以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训练和一般验证型实验为重点,适当增加实用性实验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将来圆满完成临床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设计型以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自发学习,使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为成为合格而独立的检验师打下基础。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医学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适当增加检验系学生临床见习,加深学生对实践知识的理解。除安排检验科实习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实习,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将来临床检验工作的开展[3]。
以上方法,有些已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有些还需进一步协调准备,希望通过这些改进措施,能有效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能更好地服务临床的检验人才。总之,在临床检验教学中,应贯穿素质培养,培养出适应医学检验技术岗位的高素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教师应当从提高自身修养出发,完善充实自我,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以身示范、不断创新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唐荣兰.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对学生素质的培养[J].微创医学,2005,24(6):1017-1018.
临床免疫学综述范文4
(1.锦州205医院烧伤整形科 辽宁 锦州121001,2.第四军医大学病理教研室)
[中图分类号]R6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0)06-0469-02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性瘢痕,是美容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表现为明显的瘤样增生及功能障碍。其组织学特点为细胞外基质中大量胶原、蛋白多糖和糖蛋白沉积,胶原排列紊乱。目前,病理性瘢痕的防治主要通过外科手术、加压、放射、冷冻和药物及激素注射等疗法,但疗效均不理想。中医学对瘢痕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又有一定的进展,是倍受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本病病名多以局部形态为特征。明代《证治准绳.疡医》称黄瓜痈,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称为"肉龟",近代名医赵炳南据本病与刀伤关系密切,命名为"锯痕症",此外还有"蟹足肿","肉蜈蚣"等名称。有关瘢痕的病机认识,文献记载较少,一般认为本病与先天禀赋,素体特异有关,加之遭受金创,水火之份,余毒未尽。气滞血瘀,搏结经络而成〔1〕。又有记载:"此证由心肾二经受邪所致,宜内服荆防败毒散加天花粉、乳香、没药,外用神针针其头尾以艾灸四足二十八壮〔2〕。"
2 中医药治疗方法
创伤修复过程中,瘢痕形成与创面局部血液循环状况,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功能活动及转化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的浓度及其活性密切相关。中医对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的辨证论治从散在的文献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气血壅滞,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渗湿止痒为治疗原则〔1〕。②属疽症,腠理肌肤损伤、经络受阻、营位失调、气滞血凝结所致,以瘀血辨证活血化瘀为主〔1,2〕。③经络痹阻,以破瘀软坚加利湿为主〔2〕;④邪毒与体内浊气、瘀血、痰湿搏结,以穿凿肿物、软坚散结、疏通气血、排出邪浊、修正肌肤〔3〕。其方法有内治和外治之分。
2.1 内治法史氏〔3〕等对瘢痕进行辨证分型,分为实热型、虚实错杂型、溃脓型、并自拟"消积排通汤"消积排浊,药用白芷、甲珠、雷丸、寸冬、元胡、桃仁、红花、榔片、荆芥等。刘氏〔4〕认为本病治疗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散结消瘢,方选《医宗金鉴》凉血四物汤加味:当归、生地、赤芍、金银花、川芎、红花、陈皮、赤苓、黄芩、丹皮、三棱、莪术、大黄、桔梗、甘草。夏氏〔5〕遵前人观点主张瘢痕主要为淤血阻滞,治以水蛭活血汤:水蛭9g~15g,桃仁、红花、制乳香、制没药、三棱、莪术、伸筋草、炙山甲、威灵仙,病在上肢加桑枝、桂枝,病在下肢加川牛膝、麻木加全蝎、蜈蚣、并强调加水蛭为方中主药,缺之难以获效。
2.2 外治法因瘢痕多见于局部,故外治法更为常用。刘氏〔6〕采用复方艾叶煎浸洗及丁艾油外涂方法,对减轻瘢痕增生,止痒止痛具有较好疗效。(复方艾叶煎由艾叶15g,老松皮30g,威灵仙15g,红花10g,煎汤3000ml。丁艾油:艾叶30g,丁香50g,红花20g,冰片6g,前两味水煎至1000ml后蒸馏提取挥发油300ml;红花用70%乙醇100ml浸泡、渗滤;冰片溶于醇液;三者按1∶1∶1混合而成)。黄氏〔7〕用当归注射液8ml及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20ml在切口周围封闭,取得较好疗效,前者有活血消肿之功,后者可局麻止痛。杨氏〔8〕对12例瘢痕患者分别采用局部封闭和涂擦疗法,其中8例在皮损四周交替注射丹参注射液,针刺方向斜向皮损下肌肉层,根据皮损外形每次取2~4个部位,每个部位用药0.5ml~1ml;4例外涂丹参注射液,每日2~4次,每日总量2ml~6ml,总有效率达91.7%。应氏〔9〕以五倍子100g,强的松0.1g,地卡因10g,氧化锌200g,羊毛脂40g,凡士林650g制成瘢痕止痒软化膏,局部外涂后以绷带或纱布包扎,外用弹力绷带加压缠绕治疗增生性瘢痕。张氏〔10〕等选用软坚消瘢散配合器械扩张治疗食道、胃吻合口反复瘢痕狭窄,(药用:乌梅肉15g,白蒺藜10g,白僵蚕10g,共研细末,每次6g,蜂蜜调服4次),其药物直接作用于创面疗效满意。杨氏〔11〕用五倍子50g、五灵脂10g、紫草30g,乳香,没药各5g,蜈蚣20条浸泡于500g麻油中,5天后加温煎至焦黄,过滤,加入二甲基亚砜250g制成消痕油),用时外涂创面后加压包扎,总有效率为96.6%。该法以中西药物配合既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又有较强穿透力,从而促进瘢痕消退。胥氏〔12〕用灭瘢膏作超声耦合剂,以超声透入法治疗瘢痕增生,(药用腊月羊脂100g,丹参80g,五倍子120g,蜈蚣30条,紫草60g,刺五加60g,先将羊脂熬油去渣,后将药投入,文火煎至质枯,滤净,自然凝结备用)。此方法先以热效应使瘢痕组织的胶原纤维产生较大的延展性,再经超声的机械振荡使坚硬的结缔组织变软,使药物充分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张氏〔13〕认为本病乃气血运行失畅所致,以乌梅50g,五倍子30g,蜈蚣5条,苦参30g,生地40g,其中蜈蚣、麝香研粉,余药加水泡10小时后煎汁500ml,加入食醋500ml,浓缩收膏成糊状,冷却后加粉外用。毛氏〔14〕用积雪苷外涂、内服治疗瘢痕。
2.3 内、外治结合法 史氏〔3〕等对瘢痕的发病机理提出"实证是基本,虚证是其标"的新理论,运用消积排通汤(白芷、甲珠、延胡索、桃仁、红花、荆芥等)内服,甘芫粉(甘遂、芫花、白芷各等份)外敷治疗瘢痕,同时将瘢痕辨证分为三型:实热型、虚实错杂型、溃脓型、并加减用药,共治疗440例,总有效率92.27%。赵氏〔15〕以消瘢散(丹参、五倍子、苦参、昆布、海藻各30g,威灵仙、硫磺、海桐皮各15g,防风、蝉蜕各10g,三棱、莪术各20g)敷贴瘢痕局部,配以热烘疗法,同时内服消瘢汤(丹参30g~60g,陈皮、半夏、炙山甲、皂角刺、白芥子各10g、川芎、红花、羌活、独活各20g,,蔓荆子、苍耳子各6g)加减,共治疗9例,治愈5例,显效3例,有效1例。
3 中药对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实验研究的进展
3.1 中成药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黎氏〔16〕等应用烧烫灵(白芷、紫草、冰片、旱莲草、大小蓟、茜草、明矾等组成)对大鼠深Ⅱ度、Ⅲ度烧伤进行了实验研究,病理结果显示烧烫灵组动物上皮修复良好,愈合完全。赵氏〔17〕运用湿润烧伤膏治疗了12例深度烧伤疮面,愈合后疮面肉眼所见均为软质平整光滑的上皮覆盖或软中带硬的平整疤痕。光镜、电镜显示:表皮恢复正常,真皮层有毛细血管及纤维细胞,胶原纤维粗细一致,排列整齐。运用中药提取成分进行瘢痕防治的研究有见报道。
3.2 中药提取成分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目前,增生性瘢痕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丹参和川芎是中医中药领域活血化瘀的重要常用药物,张弦、李荟元、王臻等人通过体外实验发现丹参、川芎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使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停滞在细胞分裂周期的G2-M期,抑制DNA的合成;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使其分泌Ⅰ型、Ⅲ型胶原量明显减少〔18,19〕。叶〔20〕等人通过体外实验还证实丹参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另外,以丹参配制的抗瘢痕软膏应用临床,病人的自觉症状、病理组织切片及羟脯氨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但由于丹参的单体提纯的限制,其进一步研究有待于深化。虽然川芎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细胞外基质胶原、透明质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其体内实验仍需证实。此外,利用汉防己中提取粉防己碱体外研究对人瘢痕成纤维细胞有抑制作用的影响〔21〕。
3.3 中药提取成分对内皮细胞的影响近年来的大量文献表明血管内皮细胞是许多参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生长因子的来源,新生血管周围的细胞是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重要来源。林洪生等人通过体外实验证实川芎嗪、苦参碱使内皮细胞通透性明显降低,分泌减少〔22〕。这可能是川芎嗪和苦参碱治疗瘢痕的机制之一。
3.4 中药对其它方面的影响五倍子及虫类药在治疗瘢痕中较普遍。五倍子具有收敛作用,可通过沉淀蛋白来抑制纤维母细胞增生,并促进小血管收缩,使瘢痕供血减少,以达到软化和减小瘢痕的目的〔23〕。
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1 鉴别诊断不明确,瘢痕有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之分,前者多见于瘢痕体质患者,临床疗效不确定,后者病变较轻且有自行缩小的趋向,中医药治疗可促使其减小甚至消退,宜区别对待。
4.2 现有治疗瘢痕的方药多为零散的单方、验方,尚未研制出有效的中成药或拆方研究确切的药物单体,用药途径单一,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剂型,提纯药物,明确其药理特性。
4.3 目前,对瘢痕的中医药研究仍局限于中药的内服、外用、针刺、艾灸等外治疗法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中医药治疗瘢痕及影响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的报道为数有限,如何防止瘢痕的形成更少,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思澍,张树生,傅景华.中医临床大全[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1:926
2 谢观等.中国医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512
3 史鸿涛,金东明,史力.消积排通汤治疗蟹足肿[J].吉林中医药,1998;(1):5
4 刘建军.凉血四物汤治疗瘢痕疙瘩[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19(1):6
5 夏世平.水蛭活血汤活疗疤痕挛缩31例[J].中国骨伤,1997;10(1):20
6 刘谋升.复方艾叶煎浸洗法防治烧伤疤痕增生及创面瘙痒症56例小结[J].湖南中医杂志,1990:6(5):8
7 黄恒良.当归治疗腹部切口慢性瘢痕增生1例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1):696
8 杨卫.丹参注射液治疗瘢痕疙瘩1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8):501
9 应文魁,夏隽,王志高等.瘢痕止痒软化膏治疗增殖性瘢痕7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2):726
10 张湘生,姚文注,胡喜梅等.中药配合器械扩张治疗食道.胃吻合口反复性瘢痕狭窄3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2):743
11 杨运伟.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后疤痕增生3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9):573
12 胥方元,何成松,巫益民.中药超声透入法防治瘢痕增生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3):179
13 张国华.乌倍膏治疗瘢痕疙瘩5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7;13(2):22
14 毛维翰.积雪苷治疗皮肤病的临床多中心试验[J].新药与临床,1997;16(3):133
15 赵瑞勤.瘢痕疙瘩治验[J].新中医.1994;(11):42
16 黎七雄,陈金和,彭仁 等.烧烫灵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草药.1994,25(11):592
17 赵玉莲,王杨,孙轶群等.MEBO对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作用的电镜观察[J].中国烧伤疮疡杂志.1995;(3):1
18 兰海,王臻,张琳西.川芎嗪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的合成[N].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20(11):964~965
19 张玄,李荟元,李世荣.丹参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实验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12
20 叶,孙立群,阎秀欣等.丹参及细胞因子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7;9(3):25
21 刘德伍,李国辉,曹勇等.粉防己碱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1):5
22 林洪生,李树琦,裴迎霞等.川芎嗪、苦参碱对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及粘附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1999,8(6):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