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思考的分论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善于思考的分论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善于思考的分论点

善于思考的分论点范文1

关键词:《大学》 文学特色 说理 散文节奏 引用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80-04

作者简介:刘洁(1988―),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大学》《中庸》自宋代起便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一起被宋儒称作“四书”,成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一儒家道传体系的有力证据。近年,对于《大学》的思想研究较多,但针对其文学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尝试对其文学特色进行分析。

首先,有必要对《大学》的作者问题进行简要讨论。《大学》被看作是曾子学派的作品,始于朱熹,“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1] (P.1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1] (P.4 )清代,学者们对《大学》作于曾子提出了质疑,如戴震①、陈确②等。随着1993年郭店楚简的出土,学者们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大学》的作者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李学勤先生认为,“朱子说《大学》系曾子所作,绝非无因”[2] (P.47 )。梁涛提出,不仅曾子的孝道观念及“忠恕”思想与《大学》篇的思想具有一致性,而且从学术传承的角度来看,《大学》与曾子也有关系,且《大学》与《中庸》在思想方面具有承接关系,《大学》出自曾子或者其弟子的可能性很大。③据此,学者们认为《大学》出自曾子或其后学之手,是可信的。

陈桐生先生的《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一文以曾子的散文作为中国说理散文成熟的标志。④而《大学》作为曾子的代表作品,极具文学特色。

一、出彩的说理技巧

《大学》作为说理散文,其出彩的说理技巧令人称赞,具体体现于以下三点:

(一)逻辑推理的娴熟运用。逻辑性是说理散文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

《大学》作者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增强其说理性,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⑤

只有知道自己想要的目标,才能确定自己的志向,有了志向,才能够心静,心静了才能神安,神安了才能慎重思考,慎重思考后才能处事得宜。这种句子即是逻辑中的连锁推理结构。“知止”是“定”的条件,而“定”是“静”的条件,以此类推。换句话说,即前一推论的结果是后一推论的条件。再如: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整段的叙述以“欲明明德于天下”为起点,以“天下平”为终点。从某种角度说这两者是一样的意义,所谓君子“欲明明德于天下”,即是将光明美好的德行彰明于天下,以实现天下太平。作者在这里灵活运用了连锁推理结构。首先以最终目标“明明德”为开端,寻因探源,最终找到了要达成“明明德”的根本,即“格物”。然后以“格物”为条件,运用连锁推理结构,最终推到“天下平”。这种说理方式相较平铺直叙更为形象生动,在反复循环的节奏中悄无声息地将论点凸显出来,进而让人明白,想要达到“明明德”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必须以“格物”为根基,一步步达成。

逻辑推理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使得说理对象更容易接受道理,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这是曾子学派说理散文的亮点之一。

(二)条理清晰,论证严密

《大学》之所以能被后人概括出“三纲八目”之说,源于它说理条理清晰、论证严密的特点。开篇,作者即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总纲领,继而论述确定这一纲领的意义所在。然后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作为达成“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具体步骤,以循环说理的方式论述了这八点。

另外,“观点―论证―结论”式的说理方式也使得文章紧凑,条理明晰,如: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观点),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论证)此谓修身在正其心。(结论)

这种段落内部的安排方式,使得文章内部结构清晰,一目了然。类似例子还有很多, 如“先治其国”及“陈其意者”等段落。这些段落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分论点组成总论点的方式,使得整篇文章一气呵成。

(三)浅近贴切的例子与比喻

举例子一直是说理文章的惯用手法。《大学》中所举例子的特点是浅近贴切,作者仿佛信手拈来,并不十分刻意。谈到“修身”,就举人际交往中的例子,“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种情况是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的,谁也不会对与自己关系淡薄的人情谊深厚,而对与自己情谊深厚的人关系淡薄。这个例子很简单地把修身之道的重要性讲明。谈到“诚意”,就举小人的例子:“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将小人的窘态与掩耳盗铃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也使本段的论点“诚意”更加凸出,在轻松诙谐的语境中达到说理的目的。

比喻的运用在《大学》中也是极为出彩的。如“富润屋,德润身”,就像财富能够装饰屋子一样,道德也能润饰人身。再如:“《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天下没有哪个女子是先学会养育婴儿,然后才去嫁人的。以此作喻,说明爱心是天生的,国君应当像爱婴儿一样爱人民。这些比喻既生动,又浅显,老夫老妪也能理解,瞬时增强了文章的亲和力,让受众更易接受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二、较强的散文节奏性

“文学作品语言的句法组织的独特性,一方面决定于作家创作的总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决定于思想构思的上下文和形象性。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帮助作家最全面地简洁地表达思想内容,有力地影响读者,使读者对所描写的事物得到清晰明了的了解。”[3] (P.97 )《大学》的作者深谙此道,运用修辞手法与变化多端的句法组织使文章既有节奏性,同时达到突出主题思想的效果。

(一)对偶

对偶,讲求字数相等,句式相似。如:

1.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2.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3.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4.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

《大学》中这种正反对比的对偶运用,在形式上符合中国人对称美的审美习惯。在内容上,也使得文章对比鲜明,有抑有扬。

(二)排比

排比的运用增强了句式的变化,追求变化中的统一。《大学》作者善于运用排比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又不同于后世的词藻堆砌,真实自然,毫无匠气。如:

1.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也,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2.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3.人之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排比的使用,“使文章有如长江大浪,浪头一个接着一个,造成浑浩流转、滔滔不绝的壮观。”[4] (P.34 )

(三)错落有致的句式安排

《大学》不仅具体的句子花样繁多,在整体的句式安排上更显现出错落有致的美感。长短句交错使用,间或用排比、对偶加以修辞,使得文章有“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之美。如: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五言排比)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四言对偶)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相似句式)《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如果只是单一地运用一种句式,那行文自然是平淡无奇的,《大学》也不会有这样高低起伏的韵律性了。

(四)虚词的巧妙运用

南宋陈在《文则》中说:“文有助词,犹礼之有傧,乐之有相也。礼无傧则不行,乐无相则不谐,文无助词则不顺。”[5] (P.9 )这里所言的助词,即可理解为虚词。虚词可起到舒缓语气,增强文章流畅性的作用。如: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这一段中,虚词“矣”“也”的反复使用,使文章语言自然流畅,既修饰了文句,又使文章更朗朗上口,语言情韵并美,赋予文章生活气息。类似虚词的运用在《大学》中还有很多,不备举。

三、匠心独到的引用结构

(一)引《诗》

《诗经》在春秋时期影响广泛,备受重视,故而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之教也”[6] (P.1368 )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孔子也说:“不学《诗》,无以言”,[7] (P.176) 更对他的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7] (P.183 )由此可见孔门对《诗》教的重视程度。曾子学派在《大学》中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据笔者统计,在《大学》并不算长的篇幅内引用《诗经》共计12次。《诗经》在《大学》中主要是作为论据,作者之所以多次引用,是因为《诗经》无论是在外交场合还是朝廷事务中都被屡次征引,通过引《诗》,可以增加文章的哲理性与权威性,增强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更易被读者接受。

此外,《大学》引《诗》后,大都附以阐释性的文句,将所引诗句与本文论点进行结合。如:“《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矣。”这首《诗经・小雅・节南山》,主题是对奴役人民的师尹进行讽刺,又借以指责不爱惜民众的天子。作者就此总结出,拥有国家大权的人,不可以不谨慎,不行正道则会招致天下人的诛杀。“《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诗经・文王之什・文王》是对周文王功绩的歌颂,《大学》篇对此的阐释是得到民众则得到国家,拥有天命;失掉民众,则会失掉国家。这种引用加阐释的方法,使所引之文与原作浑然一体,毫无牵强附会之感。

(二)引《书》

“《尚书》记言文是中国说理散文的开端,这些历史记言文有一个外在的叙事框架,它们已经具备论点、论据、论证这些论说文的基本要素,有些记言文主题集中,条理清晰。”[8] (P.2 )《尚书》的这些特点对七十子后学(包括曾子学派)的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⑥,其中最鲜明的特点是,《大学》7次引用《尚书》。《尚书》在《大学》中的作用与《诗经》一样,基本上是作为论据被使用。《尚书》的引用增加了《大学》的文采与说理性,使论证更有理有据。如:“《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像爱婴儿一样爱人民。作者强调以民为本,用《尚书》中的“如保赤子”四字,惟妙惟肖地阐释了论证主题。再如:“《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枝;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尚书》中的这一段话本就是精彩的论据,以两种行为的对比,映衬出主题。这里的引用,不仅是多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例证,由于出自尚书,更增添了权威性。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大学》已体现出中国说理散文成熟的初级形态,在说理技巧、散文节奏性及引经据典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仅在儒家思想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先秦散文发展史上更具有特殊地位。

注释:

①参见洪榜.戴震全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5:4.

②参见陈确.陈确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52.

③参见梁涛.郭店楚简与思孟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4.

④参见陈桐生.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J].文学遗产,2005,(6).

⑤本文所引《大学》原文均出自李学勤主编的《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一书,不再一一注出。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⑥参见陈桐生.七十子后学散文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90.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李学勤.从简帛佚藉《五行》谈到《大学》[J].孔子研究,1998,(3).

[3]依・萨・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4]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2007.

[5]陈.王利器点校.文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6]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