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种植扶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种植扶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种植扶贫

农村种植扶贫范文1

一、“输血管”两大成效显著

(一)节约了广大农民群众办理日常金融业务的成本与时间,满足了其最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

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开通,为全县广大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现金支取、学生生活费汇取、低保领取、农副产品收购结算等提供了一条便捷安全的支付通道,有效解决了过去需长途跋涉去县城办理业务的难题,节约了相应的成本开支与时间耗费。自2010年惠农支付服务开展以来,截至2013年末,全县各惠农支付服务点累计办理金融业务220035笔,金额5058.75万元,其中消费17399笔,金额512.48万元,取款120057笔,金额4212.03万元,转账2721笔,金额302.13万元,缴费9431笔,金额32.11万元,银行卡查询52444笔,公共支付话费查询12679笔;其中翠玉乡某便民服务点截止2013年末累计办理取款业务1.85万笔,金额1100万元。据测算,宁蒗县惠农支付服务共节省农民时间483613小时,节省农民费用293万元。

(二)形成了惠农合力,助推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惠农支付服务点的建设,凝聚了各方力量,涉及到多项业务,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惠农支付合力,使惠农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参与主体方面:业务由人民银行牵头,农村信用社、农行、邮政储蓄银行三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改变了之前单一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上力不从心的局面。服务对象方面:服务点还将新农合、新农保、财政涉农补贴等惠农政策纳入了支付体系,使财政涉农补贴的发放可直达农民家门口。截至2013年末,全县各惠农支付服务点共发放财政涉农补贴8529笔,金额475.45万元。另外,服务点还成为金融知识宣传窗口和掌握农村金融经济信息的源泉,对持续了解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和贯彻落实好惠农富农政策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二、搭建“输血管”的主要做法

(一)人行牵头,多方推广

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了“人行牵头、政府扶持、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多方受益”的工作原则,制定了“完善设施——规范业务——强化管理”的工作机制,细致安排落实各项工作。人行宁蒗县支行作为牵头部门,利用金融工作会议、金融联席会议等平台,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稳步推广;另外,工作小组广泛动员,组成强大宣传团,针对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的特点,以“泛年龄——跨地域——多语言”的宣传方式,通过民族语言讲解、条幅悬挂、现场咨询、业务演示等形式,使惠农支付服务知识得到了有效普及。截至2013年末,宁蒗县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惠农支付服务宣传累计33次,累计悬挂横幅、滚动播放电子显示屏上百条次,张贴海报413张,发放宣传手册5900份、宣传单18000张、纪念品8600份。

(二)“软硬”并重,优化服务

各参与机构在乡镇百货店、供销社、农资连锁店、通信及电网运营商等场所进行了107台POS机具的安装调试,并通过流动服务网点做好零钞供应工作。同时,各机构采取了集中组织培训与下乡指导学习相结合的灵活方案,提高特约商户的收付水平。对集中申报审批的商户开展POS机具的使用维护及支付结算、反假币等相关知识培训,截至2013年末,累计开展集中培训9次,参加人次417人;收单银行认真落实每月至少下乡检查指导一次的原则,积极上门回访,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学,收集相关技术业务问题,形成反馈机制;利用电话联络机制进行业务咨询与指导,及时处理各种故障,排除风险。

(三)强化管理,督促落实

加强对收单银行和特约商户的监督管理,切实将惠农支付服务落到实处。严格把好特约商户准入门槛,结合地理位置、经营情况、信用程度等实地考察情况,从优筛选,保证特约商户的质量,在2013年新申请商户中有两户因综合营业能力较弱、位置偏远,而未能批准;认真执行调研制度,宁蒗人行累计开展调研12次,信用社10次,农行7次,认真分析工作成效与问题,并以《调研信息》、《工作简报》等形式向上级反映,解决支付业务开展的困难。截至2013年末,人民银行宁蒗支行累计撰写关于惠农支付服务的调研信息12篇;同时还落实检查反馈机制,督促服务点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树立诚信经营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农村种植扶贫范文2

一、农业产业化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脱贫的关键

我市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但是农业资源不是最贫乏的,德保、那坡、田林、隆林都有不错的资源,可以种植大面积的耐旱粮食、饲草和耐旱的中草药,既保护土地植被又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收入。现在一些被认为贫困的地区其实并不完全是资源贫困,而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生产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所以产业扶贫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家的扶贫投资主要通过国家各级政府的扶贫机构,把扶贫资金投入到到贫困地区的家庭或企业中。从我们目前的情况看,分散使用国家扶贫资金的结果是贫困地区依然贫困,经济落后地区依然落后。许多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市场效益的农业项目,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得到国家产业化扶贫投资的有力扶持。

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是脱贫的关键。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就是要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中缺口所需要的资本金问题,对现行农业扶贫投资模式进行调整,可以改变当前只有单一部门投入的劣势,可以整合农业、畜牧等部门的资源优势,让扶贫资金可以发挥更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规律,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财政政策,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部门在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1、以"农家课堂"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扶优扶贫。"农家课堂"是开展农村主体的精英培训,通过"以一传十、以十传百"的培训,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宣传、培训交流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促进集群技术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各土专家演示与农艺师现场解说结合,并充分利用现场不同生长期作物资源及学员的现场培训操作,作为一个新型农民培训的亮点,体现在"多、快、好、省、土、灵、特"几个优势(一是"多",师资来源多样,有效解决定点"农家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面狭窄等问题;二是"快",巡回教学快速便捷高效,同样的授课内容相对以往形式可大量减少授课时间;三是"好",直接到农户家中、田间现场授课,减少环节,效果更好;四是"省",有效降低了农民学习成本;五是"土",授课老师主要是土专家、土洋结合教,授课语言主要是本地土话方言,群众感觉亲切易学,授课教材多是经过专家充实过的"土经验"、"土教材",更适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六是"灵",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时期和当地农民朋友的不同需求灵活安排授课,真正实现"地头有问题地头解决";七是"特",充分体现农业种植业培训在农村培训中的重要特殊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干部作风,增强为"三农"服务责任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大批技术型农村人才,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实现传统农业基础与现代农业接轨,促进科技型、开发型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建基地、兴龙头、拓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2、在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中,强化科技扶贫。在当前形势下,以科技为动力、为切入点,是实现先进生产力作用、先进文化带动作用,落实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通过科技发挥作用,使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是农村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农业部门综合"优粮优经""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配套试验示范,推广生态富民"百千万"工程、小蚕共育、应急粮食试验示范、烟稻轮作、油菜+中稻、猪+沼+果+灯+鱼,茶叶综合化工开发、特色立体农业种养、农作物"三避"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中草药gap技术应用与推广、高山玉米高产示范栽培等农业实用综合技术,优先解决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延伸产业链等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并围绕关键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的成套实用技术,以优势区域为基地开展技术组装、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为右江河谷和两翼山区农业产业调整及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思路。从2008年起,**将全力抓好"123456",即重点"构建一轴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带,研究好三条发展路子,优化四业并举,深入建设五个基地,提升六大龙头",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工作思路不仅着眼于面上的产业化发展,还将继续紧跟产业扶贫的思路,捉紧壮大和发展,以面上的发展带动整村推进式扶贫的发展。

三、农业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不可替代作用

1、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拓展扶贫空间必须加强农业。

**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94%左右,农户收入仍然是"四为主"的格局,即农户收入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占全年总收入的67%;家庭经营收入仍然以农业收入为主,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5%;农业收入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收入的78%;种植业收入仍然以粮食为主,占种植业的70%。滞留在农村的农村人口仍以农业的主,因此,农业种植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农村扶贫工作中,农业产业发展仍是基础。

从**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型、科技型农业转化的阶段,处于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阶段。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解决办法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把当前分散的扶贫项目、个别行为转化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通过农业部门的技术引导盘活现有农村资源,并兴办农村龙头基地、协会、企业等,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潜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通过深入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推动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全市2008年将新增水果15万亩、甘蔗10万亩、茶叶2万亩、桑蚕5万亩、剑麻达到20万亩、木薯达到10万亩,优势产业调整优化面积35万亩,新增产值3.9亿元。另外,大力推广良种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节本增收0.42亿元。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40元,超过2008年预计农民人均增收的42%。而且,农业部门集中了大量的技术基础,一大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农艺师是农村最信任的技术致富带头人,他们与农村群众关系密切,其中不少人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先头部队,是扶贫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因此,农业种植业还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农村种植扶贫范文3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围绕工作重点,抓好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作。按照中央、省、州的要求,坚持以贫困户为基础,以贫困村为单元,切实搞好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作。一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整合,保证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贫困群众长期受益,贫困村稳定脱贫。二是围绕“866”建设目标,项目到村,扶持到户。坚持建设项目直接安排到自然村或村民小组,扶持资金进村入户,扶持项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建设什么的原则,扶持资金优先保证安居房、人畜饮水、入户通电、沼气池、节能灶、卫生厕、卫生厩、基本农田地及水利设施、产业发展等关系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建设项目。三是依靠群众,民主决策,形成合力。农民群众是受益主体,同时也是参与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群众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作用,在确定扶持对象、扶持内容、项目实施及后续管理等方面,发动农户主动参与,重大事项由村民自主决策;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向社会公告、公示,项目确定后,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通过投工投劳等方式搞好建设。四是及早部署,及早掀起“866”建设。计划早下达,资金早安排、项目早实施,抓住农闲时节,掀起“866”建设,2010年5月30日前完成农户8个有建设项目,2010年11月30日前全面完成“866”项目建设任务。

2、推进产业化扶贫,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从特色经济林果着手,大力发展核桃、冬桃、花椒、优质石榴、茶叶等经济林果,努力形成“引龙头、建基地、带农户、城乡联动”的产业化扶贫之路,有效拓宽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渠道,促进新农村建设。抓实财政扶贫资金产业发展项目: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财政资金扶持,按照各乡镇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整体协调,推进产业发展。二是扶持种植大户规模化种植,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农户发展特色经济林果,逐步建立起具有规模的特色经济林果种植生产基地。三是抓好实用技术培训。一方面依托科技部门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搞好培训,做好服务;另一方面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种植和管理技术的大户,以点带面,带动特色经济林果规模化发展。四是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为种植户提供配套服务。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规模大、实力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信息,将准确的市场信息传递给农户,并按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加工、销售产品,并提供技术、物资、设备等配套服务,推动种植业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是信贷资金贴息扶持,力争每年都有两三个企业享受到财政贴息贷款扶持。

3、培训新型农民,加大贫困乡村劳务输出力度。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不仅是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也是促进贫困地区群众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2010年新型农民培训主要抓两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对劳动者素质的培训,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二积极探索劳务输出的新途径。坚持就近转移与跨区域转移相结合,常年转移与季节性转移相结合,走政府引导,市场调节,自愿输出的路子,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广开就业渠道,组织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合理有序流动。

4、推进小额信贷扶贫,拓宽资金使用覆盖面。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办法,确保小额信贷资金安全运行,取得效益。对小额信贷还款率低的地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找准问题加以解决。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扶贫支持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新模式,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新方法,努力拓展资金使用的覆盖面,使小额信贷扶贫在新时期的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农村种植扶贫范文4

延边州委、州政府聚焦目标,高位推动,精心谋划,压实责任,强化督导,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延边州共落实各类扶贫项目1660个,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8.8亿元,全州有近19.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37%下降到2015年的13.3%。

一排排整齐的房屋,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一盏盏明亮的路灯,照亮了夜幕中和龙市南坪镇龙渊村村民们回家的路,也照亮了村民的新生活。

“生活改变太多了!自从政府征用了2公顷地,大部分的征地补贴给了我们。然后村里用剩余的补贴进行信用放贷,每年给我们分红、交医保等,现在的日子过得舒坦。”提到脱贫致富,敦化市江南镇下石村村民杨臣满脸幸福。

龙井市扶贫办选定龙井海兰江牧业有限公司作为入股企业,购置优质延边黄牛630头,分配给农户贫困户,贫困农户以黄牛为资本入股企业,并由企业统一饲养,每年为项目涉及贫困农户发放效益分红。

……

这样一桩桩新鲜事,最近五年在延边大地精彩上演,从未间断过。

这样一幅幅幸福画卷背后,是延边州各级党委政府用扶贫画笔书写出的满意答卷。

强化组织协调积极开展定点扶贫

“十二五”以来,延边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将其作为全州重点民生实事,出台了《延边州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方案》,先后编制了《延边高寒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延边州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建立了全州以工代赈和扶贫产业项目库,确保全州扶贫开发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以两办文件印发了《2012-2015年延边州定点扶贫工作方案》,提出了帮扶目标,明确了帮扶任务,定点扶贫工作覆盖了列入“十二五”整村推进计划的所有贫困村。

全州有4个中直单位、88个省直单位、124个州直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各县(市)也制定了本级定点扶贫方案。2014年,又组织71个州直单位开展“联县帮乡驻村”主题实践活动,开展驻村帮扶,县(市)直单位也组织了驻村帮扶,全州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据统计,五年间,中、省、州直属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1亿多元,捐助物资折合人民币3000多万元。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汪清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2016年黑木耳产量5.5亿袋、2.75万吨,从业户数11261户,实现产值16.5亿元,菌农收益逐步提高。

延边州将扶贫开发与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突出特色,提高品质,创建品牌,增加效益。在全州实施了具有延边特色的10亿袋木耳、10万亩中药材、万吨烟叶、50万头黄牛、20万亩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工程,取得可喜成果。据统计,目前,全州地栽木耳达到12亿袋,带动种植户2.5万户;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561公顷,带动种植户2.2万户;黄牛达到56.7万头,规模以上养殖户8113户;种植烟草5068公顷,带动种植户1.5万户。

延边州在4个重点县的扶贫产业发展上各有侧重。汪清县除实施木耳大县(5.5亿袋),还实施了10万头黄牛建设工程;安图县实施了建设药材大县工程;和龙、龙井实施了建设10万亩绿色有机水稻工程。通过这些产业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深化改革创新实现三方多赢局面

延边地区贫困人口中老龄人口和病残人口所占比重比较高,达到65%以上,这部分人大多丧失了劳动能力。同时,一些扶贫产业项目也不适合单人单户分散经营。针对这一情况,延边州尝试了委托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吉林省雪山N貂养殖有限公司与和龙市福洞镇合作,与福洞镇475户贫困户、1055人签订了300万元的扶贫委托经营资金,新成立种貂养殖示范基地,无偿提供种貂1000只和饲料供应,并派专业人员进行防疫等。采用“公司+协会+合作社”的产业模式,着重帮助镇内贫困户脱贫,逐步推广以貂厂为主,各类合作社养殖厂为辅,辐射广大农户的产业模式,无偿提供优良种貂、饲料、技术服务,实行保值收购,自担市场风险,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公司每年拿出30万元作为分红金,每户年可增收630元。

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扶贫产业经营模式和资金使用方式,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经营实体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并扩展了业务,并促进了全州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呈现出贫困户、经营实体和产业建设多赢的局面。

以工代赈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乡间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路旁的鲜花争奇斗艳,村中的农舍排列整齐,太阳能路灯亭亭玉立,健身广场器材闪亮。图们市月晴镇水口村一年四季风景如画。

从前,图们市月晴镇水口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很差,2010年,在有关部门协助及村主任带领下,筹措640万元资金在村内实施了小河流域整治、饮水管网改造、排水渠修缮、村内道路硬化、住房改造等工程;现在村内道路硬化率和住房砖瓦化率达到100%;新建230平方米村部暨党群活动室、农家书屋,架设太阳能路灯41盏、修建艺术栅栏、朝鲜族风格观光凉亭等。同时加大村容整治建设,新建垃圾堆放点8处,购置了垃圾清运车2台,种植云杉、花卉等植物1.2万株。此举措因地制宜为水口村设计了一个起点高效果好的村庄建设规划。水口村成功申报全国美丽乡村试点,获得了“全国美丽乡村”称誉。

“十二五”以来,延边州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加强了村屯绿化、亮化和环境提升工作。自从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以来,全州农村特别是重点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有了巨大改观,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

延边州还实施以工代赈项目469个,落实以工代赈资金38629万元。修建河堤73380米,拦河坝13座,灌溉渠道51285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4.5平方公里;修建乡村道路588.8公里、桥梁57座;修建围栏5450米;打井引泉101处,解决了45762人和20246头大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泥草房和危旧房改造59886户,占农业总户数的23.1%。

完善建档立卡打好精准扶贫基础

农村种植扶贫范文5

1、按照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意愿,我乡红卡户90户已全部自愿申请加入市金融产业合作组织,以入股合作社的方式参与地方金融机构资本经营,实现稳定、高效增收的目的。

2、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依托我乡招商帮扶企业XX菌草公司,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带动我乡XX村、XX村和XX村三个村的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种植,实行贫困户统一种植和分户种植相结合,把36户红卡户全部吸收到合作社,并要求专业合作社与所有入股的贫困户签订《贫困户入股协议书》,专业合作社确保每户入股的贫困户每年的收益达到股本金的10%以上,让贫困户增收致富;

3、XX村、XX村和上寨村利用自身资源条件,发展“水里养鱼、水面养鸭、山里养鸡”的立体养殖基地,将部分贫困户吸收到合作社,实现贫困户增收致富

4、XX村利用山场计划种植30亩猕猴桃,于2015年8月成立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吸收村里14户红卡户和11户蓝卡户加入合作社,让贫困户增收致富。

二、做到精准扶贫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结合,突出做好农村安居工程,实现“不让一户农户居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奔小康”。

1、经过前期摸底调查,初步核定全乡现有危旧土坯房399栋,其中新建户267户,维修户132户(XX村新建户25户,维修户18户)。现在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具体数据以调查核实为准。

2、将农村安居工程与移民搬迁有机结合,着力打造洲背、XX、XX等移民点建设。

三、做到精准扶贫与文化扶贫相结合,创新文化扶贫“主阵地、主内涵、主力军、主旋律、主渠道”五种模式,展开了湘赣边陲扶贫工作的新局面。

农村种植扶贫范文6

1月15日,安顺农村金融信用市授牌仪式暨全省农村信用工程精准扶贫推进大会在安顺召开,安顺获得了“贵州省农村金融信用市”称号,成为贵州省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一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这标志着贵州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推进精准扶贫取得新进展。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创建信用组85039个,信用村10277个,信用乡镇757个,信用县19个、信用市1个。

省农村信用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宋锐认为,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支持了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密切了干群关系,在推进诚信贵州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精准滴灌

畅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1月13日,一场以“春归金融・服务情暖”为主题的金融服务活动在剑河县农村信用联社门口举行。活动向广大群众传授相关金融知识及农信社的金融服务内容,其中一项“特惠贷”服务内容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咨询。

“上个月政府送了我18只羊,我准备再贷款几万元来扩大规模。”前来申请“特惠贷”的革东镇宝贡屯村支书刘永伦说,现在国家有这个优惠政策,作为村支书,想通过贷款把产业发展壮大,吸引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家创业。

刘永伦所申请的“特惠贷”,是贵州去年10月以来在全省推出的一款专门为农村贫困农户量身定做的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农村信用社向建档立卡贫困农户中有贷款意愿、有创收增收项目、有创业就业潜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农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除担保抵押、扶贫贴息支持、县级风险补偿”的特惠金融信用贷款。

当前,农村处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基础设施欠账多、需要补齐的短板多、以农户为主体的项目发展资金需求多。但农民“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一度成为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畅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农村,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成为考验各级政府决策智慧的一大课题。其中,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精准扶贫成为破解这一瓶颈的“金钥匙”。

一方面,贵州让信用评级“联姻”精准扶贫,与全省贫困农户建档立卡结合起来,实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在全省扶贫建档立卡的205万户贫困农户中,目前已对150.26万户农户建立了信贷档案,评定信用农户144.66万户,授信金额529.61亿元,对52.29万贫困农户提供了贷款支持,贷款余额177.71亿元。

另一方面,省农信社充分发挥机构网点遍及城乡、贴近农村农民的优势,推动金融服务向村延伸,广泛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在全省铺设“村村通”金融服务点18058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为农户提供“不出村、低成本、低风险”基础金融服务。

在农村信用工程脱贫攻坚过程中,省农信社发挥了金融主渠道和主力军作用。

数据显示,10年来,全省90%以上的农业贷款、96%以上的农户贷款、40%以上的个体及小微贷款和70%以上的妇女创业贷款均由省农信社发放。

创新方式

全力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走进普定县城关镇陇财村沙湾农业大观园,清澈见底的小河缓缓地流过村寨,滋润着两边连片成垄的蔬菜地和葡萄园,一栋栋新建的民居错落有致,平整的进村大道直通休闲广场。

近年来,陇财村通过“信合联村发展”行动和金融扶贫的支持,全村建档农户846户,评级户数721户,授信总额达2340万元,为全村发展特色种植业提供了金融支撑。

目前,沙湾农业大观园先后引进贵州兴茂祥生态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合作社入驻,已发展紫王葡萄、红不软桃等精品水果种植5000余亩。全村人均纯收入由3013年的3500元跃升至现在的6200元。

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产业扶贫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但同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对此,贵州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围绕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为农业“接二连三”提供金融服务。目前,全省累计支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企业683家,贷款余额23亿元,65个农业园区贷款余额94亿元,发放龙头企业贷款21亿元、种植大户贷款115亿元,家庭农场贷款5.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5亿元。

除了支持产业发展,贵州还针对贫困农户的特点,及时调整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为农户开发读书、医疗、买房(建房)等系列信贷产品。大学直通车贷款业务累计支持1.8万名贫困家庭子女园大学梦;妇女创业贷为农村妇女干事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为重点,累计投放农村建房贷款225亿元,惠及农户79万户;发放农村危房改造贷款39亿元,惠及农户16万户,等等。

针对农户金融知识匮乏现状,省农信社在贵州创新举办“金融夜校”,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各地结合实际,探索了系列卓有成效的金融扶贫模式。

安顺市在全省率先开展银政干部互派挂职工作,通过银政携手,实现了人民群众得实惠、信用联社得市场、党委政府得民心的“三赢”局面。

德江县作为全省唯一的农村金融改革试验试点县,以园区企业“三品三表”(人品、产品、抵押品和电表、水表、财务报表)信用考核为核心,以人行建立的“三品三表”征信系统为平台,将企业信用按照“三品三表”六项具体的指标进行量化,金融机构运用企业“三品三表”信用考核结果,向企业发放贷款支持企业修建厂房、采购设备、扩大经营,为全省精准扶贫、金融扶贫探出了路子,做出了示范。

与时俱进

打造农村信用工程“升级版”

全省农村信用工程精准扶贫推进大会强调,“十三五”时期,农村信用工程要在补短板中抢抓机遇,调动更多资金精准投放到扶贫开发中,切实带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下一步,贵州将深入推进信用村组、信用乡镇、信用县(区)、信用市(州)创建活动,到2020年,力争全省信用乡镇覆盖面达到70%以上,农村金融信用县达到60%以上,贫困农户信用评级实现全覆盖。

副省长刘远坤表示,各地要聚焦脱贫内生动力,充分发挥金融扶贫潜力,把信用贷款更多投向畜、茶、药、菜、果等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村信用工程成为扶贫对象的“钱袋子”。

与此同时,各金融机构也展现出极大的热情。

未来五年,贵州农信将累计投入涉农资金3000亿元以上,其中,将投入“特惠贷”专项资金600亿元以上,新创建信用县市20个以上,总数达到40个以上,实现农村信用险达到60%以上。

省农发行承诺投放扶贫贷款规模力争不低于1500亿元,重点支持异地扶贫搬迁、光伏扶贫、旅游扶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急需的开放性扶贫项目。

国开行将向贵州扶贫攻坚重点领域提供融资规模1000亿元,从以前仅针对产业扶贫进行合作,拓宽到异地扶贫搬迁、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培训,涉及到扶贫开发欠账多、资金缺口大、急需融资的几大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