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融资性贸易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融资性贸易特征范文1
[关键词]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1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且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地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1.2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1.3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理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外,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2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2.1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2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对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2)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2.3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1)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地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2)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3)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
融资性贸易特征范文2
中国经济过去30年发展和采取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与顺应经济全球化机遇融入全球经济分不开的。上一轮经济全球化是以贸易自由化和制造业的全球转移为特征,体现在中国经济上,一方面大规模直接投资资本的流入,让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另一方面中国接受全球订单,推动加工出口贸易的发展。未来,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是什么?新时期全球化的战略机遇在哪?中国开放战略重点应如何部署?这都是必须深入讨论和明确回答的问题。
全球化模式将变革
美国大规模贸易逆差、欧洲高福利膨胀的市场——发展中国家依靠低价劳工制造出口——换取美元再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借给美国人——美国继续进口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经济全球化还会延续这一模式吗?答案是否定的。
深刻反思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美国向全球借钱增加消费、财政贸易严重失衡的增长方式已不能持续。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欧洲发债增加福利带来的高消费市场也走到尽头。发达国家频频祭出贸易保护主义大旗,让以贸易自由化为特征的上一轮全球化画上了句号。
那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能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吗?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原本是由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SEP),2008年2月,美国宣布加入。2009年11月美国正式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开始推行贸易议题,全方位主导TPP谈判。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加入并主导TPP是企图通过TPP全面介入亚太区域经济整合进程,阻止亚洲形成统一的贸易集团,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确保其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重塑并主导亚太区域经济整合进程,稀释中、日等国的区域影响力。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美国主导TPP也是针对资源大国俄罗斯和意欲填补欧洲受危机重创留下的经济发展空间。
TPP醉翁之意不在酒,注入了太多政治元素。比如日本的加入明显不是冲着贸易自由化而去。TPP并非像本意那样是建立更大范围的自由贸易区,其规则不是建立在公平合理多赢的基础上,不可能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反而可能恶化自由贸易的环境。
因此,TPP不可能推动下一轮全球化。
金融自由化难成推动力
金融自由化的最大特征应是金融资本的自由化,即金融资本的全球流动。而上一轮经济全球化是以直接投资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为特征。
事实上,像国际贸易理论证明的那样,直接投资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促使各流入国和流出国的福利水平都得到提升,但直接投资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属性完全不同。没有金融学理论或经济学理论证明,金融资本的全球流动能像直接投资资本那样带来流入国和流出国双边福利的改善和提升。而在实践中,金融资本大规模流入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货币升值、价格泡沫和通胀的巨大压力,而金融资本大规模流出又会造成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危机。上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的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都反复印证了金融资本自由流动的破坏性。
当下,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阴影还未消散,饱受伤害的各国还心有余悸。金融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只能是中介作用,而不能是金融业作为一个行业自我膨胀。特别在全球货币发行过量、流动性泛滥的大环境中,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加剧投机性金融活动,使粮食、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在市场上变商品属性为金融属性。巨大的流动性使投机活动成为定价的推动力,破坏了商品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市场机制,破坏了商品市场的秩序,给全球经济贸易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危机常态化的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得不把各成员国对金融资本的流进流出的控制作为一项基本规则。
因此,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不可能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
全球化将有新方向
百年不遇的危机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格局。那么,未来全球化还是趋势吗?回答是肯定的。上一轮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贸易和贸易项下的直接投资资本自由流动,带来全球经济的发展,但必须看到全球经济出现了严重失衡,甚至爆发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如何推动下一轮经济全球化,创造世界经济新的发展机遇?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如何解决过去的问题,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发展?
金砖五国的南非峰会将组建金砖发展银行的构想具体化,实际上提出了下一轮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由发展中的大国推动“金砖五国”乃至五国所在的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应是新经济格局下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金砖五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带来直接投资的巨大潜在空间;超过世界人口45%的消费市场将具备成倍增长的空间,足以抵消发达国家市场萎缩带来的全球贸易增长的下降。
金砖发展银行将有力促进发起五国的经济互动和优势互补。金砖发展银行的“发展”理念决定了它将顺势推动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金砖发展银行主导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将为在上一轮经济全球化中尚未充分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创造新机遇。
融资性贸易特征范文3
[关键词]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的总和。贸易融资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操作控制,有利于形成银行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其他信贷业务不同的是,国际贸易融资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出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
然而国际贸易融资由于涉及了信用担保和资产业务,不仅存在风险,而且依业务的不同,风险的高低也有所区别,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单据风险、运输风险和政治风险等。因此,在扩大国际贸易融资规模的同时,必须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而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信贷的模式,即注重企业的财务实力、担保方式、企业规模、净资产、负债率、赢利能力、现金流等指标的考核。还款来源主要是企业利润、综合现金流、新的负债等。长期以传统信贷的思维和方法来控制贸易融资风险,会产生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主要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的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2.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3.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置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一方面,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二、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1.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帐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将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2)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3.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1)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的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2)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银行还要考察企业本身的信用以及质押物的变现能力,一旦货物价格波动较大,应要求企业追加开证保证金或银行及时处置质押货物。
(3)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
4.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升风险掌控能力
加强国际业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岗位轮训,并积极做好与信贷管理、公司业务、个人金融业务、资产风险管理等部门的联合培训,努力培养真正符合国内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将客户经理对贸易融资的前期调查形成制度化,同时加强对银行客户经理的国际业务培训,尽快制定考核客户经理国际业务知识与能力的办法,提高银行客户经理国际业务专业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融资性贸易特征范文4
(一)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研究 Lacroix和Varangis 对世界各国物流金融业务进行调查,总结了其主流的发展模式。Poe分析了担保物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该融资模式适用的三个范围。Gertzof从银行业务创新角度,指出该业务对银行拓展业务范围,有减低贷款业务风险的作用。Rutberg通过对UPS的分析,总结了物流金融融资模式的基本特征。国内与物流金融业务基础研究相关的文献也有很多,任文超认为“物资银行”运作模式本质是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从而最终解决企业之间资金相互拖欠的问题,实现物资的良性流通。罗齐和朱道立提出了融通仓模式,通过建立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同时为银行和3PL带来了收益,实现了多方共赢。陈祥峰、石代伦、朱道立等进一步讨论了融通仓的定义,给出了系统的运作模式。邓哲锋等在分析了仅有第三方物流参与的融通仓的局限性之后,分析了第四方物流参与融通仓业务的可行性,最后给出委托、统一授信及联盟三种基于第四方物流参与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冯耕中界定了我国库存商品融资业务的两类基本模式,仓单质押融资和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李毅学、徐渝和冯耕中通过案例比较了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分析了国内外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演化过程。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评述了国内外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从物流金融的理论基础、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及风险控制三方面,总结归纳了当前的发展特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千辉、甄学平针对供应链节点企业,提出了“先票后货”模式下收益驱动型供应链金融模型,研究了生产商的订单能力和融资决策。万媛媛、张颖分析了当前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及特征,从融资方式、融资平台、融资体系及机制等角度,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模式。
(二)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监控研究 Wright认为物流金融的存货价值及监控是开展该项业务的重点环节,如何准确评估存货价值及实施严格监管面临很大的困难和很高的成本,从而提出引入有实力的3PL的建议。Barsky和Catanach从物流金融业务特点出发,区别于传统的信贷业务,提出建立基于过程控制的风险管理思想。Diercks基于风险控制角度,提出物流企业参与风险监控的必要性。李毅学、冯耕中、张媛媛基于存货质押融资成本结构及监管模式,研究银行与融资企业之间的存货质押率问题,指出银行面临的下侧风险随着企业性质、质押率的改变而变化,与企业违约风险及质押存货的销售债项有关。李毅学从金融系统论角度,提出识别物流金融风险的技术框架,从风险来源、风险控制出发,给出了详细的风险分类,对深入分析物流金融风险提供了帮助。
(三)供应链资金约束研究 Birge、Birge和Zhang从采购具有的延期选择权角度,基于参与者的风险中性假设,运用期权定价方法,研究经营决策中的融资问题。上述研究都是从企业内部需求出发研究融资问题,没有考虑实际的外部融资约束问题。Buzacott和Zhang基于贷款的外部融资约束,建立了资金约束条件下的生产和库存相关模型,指出融资约束是影响企业最优决策的关键因素。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针对物流金融的风险控制问题,分析了周期性存货质押融资面临的主要风险指标,依据报童模型研究质押率的确定,并从下侧风险控制出发角度,讨论了融资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动态博弈过程,指出融资企业的初始质押率和再订购决策共同影响物流企业的最优决策。袁光从物流金融主体之间的合作角度,基于链条中三方参与主体之间的制约关系,构建了以各方利润为权重的总体目标函数,讨论了联合最优决策问题。但相关的定量研究还很少。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关于物流金融的统一准确定义,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与物流和企业融资相关的金融服务模式被宽泛的称为物流金融业务。本文中,物流金融是指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相互集成的创新综合服务。具体来讲,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为资金不足的供应链提供融资和物流集成式服务,解决供应链资金约束的问题。
二、物流金融参与主体分析
物流金融系统结构较为复杂,其参与主体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及金融机构等。
(一)金融机构 在物流金融系统中,商业银行等提供贷款融资的机构,为规避贷款风险,通常需要企业用不动产作为抵押或质押。但是,供应链中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缺乏不动产,信用评级不高,通过传统方式很难得到贷款。因此,银行要扩展中小企业的市场,就必须开拓创新性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性金融服务。
(二)物流企业 参与物流金融的物流企业目前主要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3PL企业主要提供质押物(指流动资产)的物流服务以及资产管理服务(包括监管、评估、拍卖等)。3PL企业作为物流金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由于供应链中的内部物流逐渐成为物流企业业务当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因此,物流企业客户与供应链中融资企业存在高度重叠。而银行与3PL企业之间的客户共享,实现多窗口客户的导入,则为物流金融业务的扩展提供了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涉及很多物流的控制环节,此时物流企业充当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人角色,负责质押物的监控,并就授信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向银行提供预警。
(三)融资企业 融资企业主要指的是供应链中资金周转困难,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从传统的授信角度出发,因其融资少且以流动资产作为担保,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较低,财务状况较差等因素,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但从供应链关系出发,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交易是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是相对封闭的,这为银行监控提供了可能性。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银行提供的物流金融业务获得信贷支持。
(四)物流金融核心企业 物流金融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体系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在物流金融中,核心企业的信用往往作为银行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授信的基础。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供应链中融资企业才得以获得信贷支持,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钢铁企业物流金融运作模式分析
随着近年我国钢铁行业持续的高速发展,产能过剩成为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为拓展市场,增加客户群体,钢铁企业经常采取定金方式的营销策略,以扩大市场份额。这种销售策略的本质是,钢铁企业自身对供应链中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进行授信,为其提供的除定金以外的货款垫付,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钢铁行业的下游产业,以汽车、轮船、家电为代表的钢铁需求锐减,钢铁企业的风险库存迅速增加,企业的现金回流和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同时,由于钢材价格大幅跳水,之前以定金方式高价购入钢材的企业面对巨大的跌价损失,无力偿还钢铁企业货款,违约事件屡屡发生。面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钢铁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面临着资金缺口、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采用何种融资方式解决供应链中物流和资金流的匹配问题,将影响到核心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体系的运作效率和业绩水平。下面对三种新的物流融资模式进行分析。
(一)期货草约融资模式 如图1所示,首先,融资企业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选择需要的产品类型,形成贸易订单(如图中“1”,简称1,以下同),并根据自身资金状况选择融资方式付款,电子商务平台将融资贸易信息下传给贸易公司(如2)。贸易公司对企业的需求以及钢铁生产厂的排产计划进行评估,审核通过后,形成期货草约,并上传至融资平台(如3)。其次,融资企业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如4)。银行对企业的融资申请进行在线评审并批准融资(如5)。融资批准后,融资企业向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如6),银行向贸易公司支付全部货款(如7),贸易公司收到货款后,期货草约转成期货合同并反馈给融资平台。贸易公司向钢铁生产厂支付货款,并与其形成期货合同(如8)。然后,4PL根据贸易信息以及3PL的自身资源情况,提出优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并选择最适合的3PL提供物流支持(如9),3PL将出厂的货物作为质押物运送至贸易公司的协议仓库存储(如10),协议仓库向贸易商提供具体的货物信息(如11)。贸易公司负责货物进行质押物监管,在对质押物进行评估后,贸易公司向融资平台上传质押清单等信息(如12)。最后,当需要提货向银行还款时,融资企业向融资平台提交赎单申请(如13)。银行确认还款后,通过融资平台发出解除质押的命令(如14)。贸易公司在接到银行指令后,向协议仓库发出放行通知(如15)。协议仓库解除质押,货物归还融资企业(如16)。
(二)定金入库融资模式 如图2所示,首先,融资企业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选择需要的产品类型,形成定金方式付款的贸易订单(如图中“1”,简称1,以下同),电子商务平台将贸易信息下传给贸易公司(如2)。融资企业向贸易公司支付定金,定金合同成立(如3)。贸易公司垫资,向钢铁生产厂支付货款,并与其形成期货合同(如4)。4PL根据贸易信息以及3PL的自身资源情况,提出优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并选择最适合的3PL提供物流支持(如5),3PL将出厂的货物运送至贸易公司的协议仓库中存储(如6),协议仓库向贸易商提供具体的货物信息(如7)。其次,贸易公司通知企业清库提货,当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时,向其提供融资方式,并将定金合同传至融资平台(如8)。在对质押物进行评估后,贸易公司向融资平台上传质押清单等信息(如9)。然后,融资企业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如10)。银行对企业的融资申请进行在线评审并批准融资(如11)。融资批准后,融资企业向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如12),银行向贸易公司支付全部货款(如13)。贸易公司收到货款后,向融资企业归还定金(如14)。最后,当需要提货向银行还款时,融资企业向融资平台提交赎单申请(如15)。银行确认还款后,通过融资平台发出解除质押的命令(如16)。贸易公司在接到银行指令后,向协议仓库发出放行通知(如17)。协议仓库解除质押,货物归还融资企业(如18)。
(三)现货融资模式 如图3所示,首先,协议仓库向贸易公司提供库存现货的具体货物信息(如图中“1”,简称1,以下同)。其次,融资企业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选择需要的现货产品,形成贸易订单(如2),并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选择融资方式付款。电子商务平台将融资贸易信息下传给贸易公司(如3),贸易公司确认订单,形成现货融资订单合同并上传至融资平台(如4)。在对质押物进行评估后,贸易公司向融资平台上传质押清单等信息(如5)。然后,融资企业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提出现货融资申请(如6)。银行对企业的融资申请进行在线评审并批准融资(如7)。融资批准后,融资企业向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如8),银行向贸易公司支付全部货款(如9)。最后,当需要提货向银行还款时,融资企业向融资平台提交赎单申请(如10)。银行确认还款后,通过融资平台发出解除质押的命令(如11)。贸易公司在接到银行指令后,向协议仓库发出放行通知(如12)。4PL根据贸易信息以及3PL的自身资源情况,提出优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并选择最适合的3PL提供物流支持(如13)。协议仓库解除质押,货物归还融资企业(如14)。
四、结论
本文基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探讨了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从目前我国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看,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多集中在供应链的下游阶段,即属于渠道融资的范畴。当前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成本压力不断提高,行业竞争加剧的问题。由于国家新产业政策的出台,钢铁企业可获得的信贷规模受到制约,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再加上产业升级对资金的需求,钢铁企业资金链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钢铁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面临着资金缺口、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采用何种融资方式解决供应量中物流和资金流的匹配问题,将影响到核心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体系的运作效率和业绩水平。作为供应链核心的大型钢铁企业可以利用物流金融的模式,借助4PL的配合,通过银行授信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缺口问题。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117104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1101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融通仓与物流金融创新》,《科技导报》2005年第8期。
[2]李毅学、冯耕中、张媛媛:《委托监管下存货质押融资的关键风险控制指标》,《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
[3]袁光:《物流金融参与主体间联合最优决策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9期。
[4]Lacroix R,Varnangis P.Using warehouse receipt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Finance & Development,1996, (9).
融资性贸易特征范文5
针对上述四种常见的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政府与企业都必须加强重视力度,通过共同商讨和合作,探寻出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管理对策,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标。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管理对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构建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专业防范体系
国际经济趋于复杂化,以至于信用风险日趋增加,这从根本上要求政府部门构建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专业防范体系,并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1)通过对国际经济发展局势进行密切追踪,并不断地收集与整理各项风险信息,在此基础上创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风险数据库,实现对各部门、各企业技术设备与信息资源的统筹规划。针对发现的不良买家,需对其信息进行及时追踪与,以宣传教育的形式使之知晓信用累积体现出的重要价值,从而提升社会大众的信用意识。(2)发挥风险专业防范系统的管理职能,再适当调整相关的机构设置,以授信额度机制对审贷进行有机分离。国际贸易融资实质上是信贷业务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其管理权限应归属于全行信贷所有。信贷部通过资信评估贸易融资对象之后,即可确定其信誉额度,再通过实施审贷分离机制,规定国际业务组织部、信贷部以及信贷审批机构负责结算风险与信贷风险,从而实现风险专项监控与审贷分离的目标。
2.不断拓展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类型
经济危机给国际贸易融资带来了巨大影响,不仅使银行的业务量受损,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各银行之间的商业竞争。在此环境的影响之下,国内贸易融资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于国际贸易需求。鉴于此,相关部分必须不断拓展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类型,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性融资方法,再结合自身市场需要,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融资解决方案,在开拓各种新型业务的同时,还能够扩大各种新型业务的整体覆盖面,包括福费廷与保付等。除此之外,当业务类型不断扩大之后,还需推动国际贸易融资朝着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以此方式控制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从而确保国际贸易融资各项业务都能得到有效发展。
3.深入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具有较大的风险,如果要对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与规避,就必须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法律和法规等,以法律手段作为基本保证,达到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全方位规范目标。首先,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保障制度,再按照国际贸易融资基本发展形势,对现存法律和法规进行适当的修订。其次,在修订过程中,应当根据国际惯例,分析国内现行法律与之相比出现的差异和矛盾,从中找出立法依据之后,并制定出具体操作时间方案,再将其颁布与执行。再次,加强对信用证相关业务的基本管理力度,以对信用证进行严格审核的方式,提升结算操作的可靠性与可行性。最后,在评估环节,除了要对信用证相关条款、融资授信实际额度等信息进行严格审核之外,还应当结合国际上的汇率风险以及国内的经济政策等信息,找出其中的各项不利因素,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解决。
4.不断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就目前而言,国内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相关业务的时间还非常短,始终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因此在管理经验方面也存在着不足的问题,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发展需求。鉴于此,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表,通过提升各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逐渐形成以市场和风险意识为导向,并将客户作为管理中心的基本管理观念,从而不断提升所有工作人员的风险控制能力与风险防范能力。
二、结束语
融资性贸易特征范文6
关键词:湖北;汽车零部件;国际贸易融资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09201
拥有国内三大汽车集团之一――东风汽车集团的湖北省,历来将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汽车工业的基础,因此,湖北汽车零部件产业就成为湖北产业构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湖北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瓶颈”,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的问题。本文拟就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展开研究。
1国际贸易融资概述
国际贸易融资作为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指企业在贸易过程中运用各种贸易手段和金融工具增加现金流量的融资方式。它是依托于国际结算的基础上产生的融资业务,往往基于真实贸易背景之上。与一般融资业务相比,国际贸易融资有清晰的贸易背景和还款来源,是“自偿性”很强的业务,并具备短期性、周转快、重复性、流动性强等的业务特征。
国际贸易融资作为促进进出口贸易的一种金融支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伴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可以促进一国进出口贸易发展;(3)能够有效提高一国的就业水平;(4)能够促进一国国际收支平衡。
2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分析
2.1优势分析
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湖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国际贸易融资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1)就融资方式本身而言。国际贸易融资融得资金比其他获得资金的方式更容易,更具有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融资迅速。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普遍受到资金规模的限制,资金链始终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而融资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相比较传统融资方式严格的审查环节而言,国际贸易融资的程序要简单的多,金融机构只要调查清楚企业贸易背景并结合企业历史信用记录,落实相关要求后就可以放款。第二,融资成本和风险小。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非常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连续性,通过对企业信用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把企业国际贸易产生的销售收入作为今后还款的主要来源。通过对企业各种信用的规定,降低企业融资后造成的还款成本和风险。因此对企业来说,进行国际贸易融资较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小。
(2)从融资机构角度分析。湖北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各融资机构的中间业务较沿海发达城市仍处于起步阶段。银行可以从直接贸易融资中获取大量的中间业务收入,同时,通过国际贸易融资,与零部件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通过向零部件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获得价值补偿,从而有助于银行业务的稳定发展,提高整体效益。
(3)从政府层面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法律和其他各方面环境的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纷纷涌入中国,湖北汽车零部件产业面临着来自外部的种种冲击,加之湖北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自身规模劣势,为了扶持这些产业,湖北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政府的政策倾斜产生了积极的后果,增强了对企业的贷款力度,还鼓励了那些从事进出口贸易的零部件企业进行国际贸易融资。
2.2劣势分析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湖北从事对外贸易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取得了长足发展,具有了相当的优势。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国际贸易融资形式单一。国际贸易融资的前提是要有国际贸易,由于目前湖北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国际贸易总量偏少,加之我国当前货币市场不够完善、金融机构风险规避能力较差,使得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已有的国际贸易融资主要局限于出口信贷等简单方式,新型融资方式的推进步伐缓慢,融资形式单一。
(2)零部件企业对于融资方式和条件的选择缺乏自。湖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经济较沿海地区有很大的差距,货币市场的发展并不完善。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为规避风险而对需要融资的企业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比如,由于打包放款的风险较大,银行一般按贷款程序掌握,因而条件严格;议付业务由于涉及到国外风险,一般规模的银行根本无法开展;出口信贷、福费庭等融资方式条件苛刻、审批严格,一般企业难以获得此类融资。因此,企业并不能自由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融资方式。
(3)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在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运用不多。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采用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来解决自己资金问题的还不多,采用国际保理、福费廷、出口信用保险等方式的企业更少。当遇到融资困难的时候,这些汽车零部件企业会更多地通过民间借贷或采用银行一般融资方式来解决资金困难。而这些方式筹集到的资金不仅数量有限,而且成本高,还贷的风险高,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提升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贸易融资能力的对策
(1)政府层面。第一,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支持力度。如:政府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鼓励成立专门的金融机构,引导鼓励其为汽车零部件企业融资提供相应的便利;同时,政府可以凭借其拥有的独特的信息资源和身份优势,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国际市场信息,为扩大其出口贸易提供方便。第二,完善外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国家和政府应加强外贸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完善和修订《对外贸易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及实施办法》,加强与地方企业协会及其它商、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联系等。第三,健全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我国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落后于业务的开展,因此立法部门应该结合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实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立足国情,尽快建立健全外贸融资法律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