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开发综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产品开发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产品开发综述

电子产品开发综述范文1

关键词:铝电解;电容器技术;技术发展;

随着社会现代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电子正极的组装密度还有集成化程度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同样的对于铝电解电容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铝电解电容器目前的发展方向是容量更大、体积更小、成本更低而且高频低阻抗。近些年来我国的铝电解电容器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片石化技术、高比熔点制造技术还有电解质固体化技术这三个方面,一下我们就来重点介绍一下这三种技术的进展情况。

一、铝电解电容器技术分析

1.片式化技术

片式化技术是我国铝电解电容器发展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在铝电解电容器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中比较活跃。针对不同的片式化电子元件中进行技术开发,难度比较大的就是吕布电解电容器的片石化技术,但是跟其他的技术相比较来说,片式化铝电解电容器具有容量大、电容量温度比较稳定、价格低廉、适合表面安装等优点,目前片式化技术正在逐渐取代原有的传统铝电解电容器,被市场认可和使用。人们对于计算几何数码电子产品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地增大,片式铝电解电容器逐渐成为了市场上最值得开发的产品项目之一,片式技g的发展空间也在逐渐上升。目前国外日本的片式换技术处于国际上的额高端水平,例如说三样产品、松下产品等都是用的是铝电解电容器片式技术,都属于他们国家的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目前的铝电解电容器片式化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存在生产厂家较少、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

2.电解质固体化技术

电解质固体化技术属于铝电解电容器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固体电解质的有点事稳定性比较高、高频低阻抗特性比较好、寿命比较长、温度特性好,同时固体华电介质的工作范围比较广,买反向电压力的能力比较强,因此在铝电解电容器技术开发过程中,电解质固体化技术被认为是最能够帮助实现大幅度提升铝电解电容器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的铝电解电容器普遍使用的是液体电解质,能够矮星修复AL203氧化膜介质,也容易在工作过程中导致液体电解质的铝电解电容器处于失效的状态。如果铝电解电容器发生失效现象,常见的问题是短路失效,该模式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所以回答至整个机组电性能的稳定性有所下降。目前日本已经开发出了新技术来利用高分子材料作为电解质,制作出了质量较高的固体电解材料,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开发,电解质固体化技术也会被开发的越来越深入。

3.高比容电机的制造技术

在进一步提升铝电解电容器的电容量比率、缩小电容器的体积开发研究上,高比容电极属于关键技术,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高比容点至制造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高比容、高效能化成工艺的开发工作,还有高比容电蚀工艺的开发以及低容量衰减率的工艺开发方向。由于中低压铝电解电容器使用的阳极箔纸理论的扩面倍率和实际中遇到的扩面倍率差别较大,所以工艺技术的提升空间也比较大,目前一部分国家都在使用电化学腐蚀的方式来利用纳米技术开发铝箔的扩面工程,但是目前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二、铝电解电容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1.我国铝电解电容器技术跟国外技术的差距

目前来说我国跟国外发达国家的铝电解电解电容器技术相比较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主要表现在材料和零部件上还有市场方面,我国的铝电解电容器的使用零部件和材料的制造技术跟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跟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来说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说稳定性比较差、一致性不够强并且其中的各项性能参数离散性较大等问题,导致我国的铝电解电容器技术和制造出来的产品档次一直无法提升。同时我国的大部分铝电解电容器生产企业主要是以显示器、电话、电子玩具、DVD、TV等中低档的电器为主,在不同的销售时间段都会存在较大的价格竞争,导致铝电解电容器技术行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下滑。而汽车电子胚胎、通讯、IT、工业开关电源灯高档市场都被国外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所占据,这也是我国铝电解电容器制造行业发展过慢的重要原因。留白电解电容器行业受到了有关材料生产设备的支援,例如说铝箔的化成设备,都是电容器生产企业自行设计的,企业之间缺乏交流,很难达成电子产品的精度和集成的高要求。

2.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铝电解电容器的未来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铝电解电容器制造厂商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加大对于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争取能够在关键技术上取得更大的发展和突破。在家打新产品开发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强铝箔电解电容器制造过程的相关管理工作,确保电容器产品能够在制造过程中得到质量控制,可以先从产品质量这一基础性工作要求入手,在保证我国铝电解电容器产品质量的同时,减少我国跟其他发达国家铝电解电容器技术的差距。要在生产中不断地扩大配套高档市场的份额,提升我国留白电解电容器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铝电解电容器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零部件和材料生产企业要积极配合

我国相关企业要加强跟国外高端技术企业的合作力度,提升国内铝电解电容器零部件还有材料的技术要求和标准,通过自主开发来生产祝符合国际线及技术水平的零部件和材料,确保提升我国铝电解电容器产品的生产质量。通过提升零部件和材料的相关技术还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加强我国在铝电解电容器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

4.拓展国外市场

我国的铝电解电容器制造企业要利用我国劳动力较多并且具有一定制造经验的优势,大力发展国外市场,增加产品出口比例,让铝电解电容器制造行业能够在全球化的经济竞争和发展中不断壮大。

结语:

在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铝电解电容器属于附加值比较强的电子产品,目前虽然我国的铝电解电容器总产量比较高,但是其中高端的产品使用的额零部件和材料主要还是依靠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铝电解电容器的发展。因此必须要提升我国铝电解电容器技术,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缩小跟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参考文献:

[1]冯莉. 浅谈铝电解电容器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 电子制作,2016,(07):78-79+81.

[2]李瑞梅. 石墨烯在电解电容器领域的应用专利技术综述[J]. 科技展望,2016,(06):29-30.

[3]吴楠,姜德志,白文涛. 基于铝电解电容器的技术详解及应用原则[J]. 国外电子元器件,2008,(08):71-73.

电子产品开发综述范文2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设计;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162-03

1 引言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绿色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1]。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实施以低能耗、低污染与低排放为实质的绿色经济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突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的有效途径。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和“十三五”规划中均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生态设计是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在产品开发的所有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引导生产和消费系统更具可持续性[2],是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美国、欧盟等大多数发达国家均把实施生态设计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异常、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3]。《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2 我国生态设计现状

2.1 生态设计政策法规

为应对国外生态设计要求和提高产品环境性能,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产品生态设计。2011年10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就将“推行工业产品生态设计”作为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2012年1月,工信部了《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规划》,把“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作为推行工业清洁生产的三大主要任务之一。2012年5月和6月,科技部和国务院先后了《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要开展和推进产品的生态设计。从2012年8月起,工信部在家电领域启动“能效之星”评比活动,在活动的评比细则中,首次将产品生态设计评价纳入家电产品领域的国家级评比活动(在15分的环保评比总分中占据5分),要求企业对产品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并编制产品生态报告。2013年1月,工信部、发改委和环保部联合了《关于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引导企业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促进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并正在陆续推出相关配套政策。

2.2 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标准

为建立产品生态设计评价的指标体系和促进企业有效实施产品生态设计,我国陆续了一系列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标准。2009年9月1日,GB/T 23109-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生态设计电冰箱的特殊要求》正式实施,规定了冰箱生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特殊要求,适用于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冰箱等产品的生态设计。2015年10月1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和国家标准委分别提出和批准了共6项生态设计相关标准,包括《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生态设计产品标识》以及家用洗涤剂、可降解塑料、杀虫剂、无机轻质板材4种产品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规范》。《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规定生态设计产品应同时满足基本环境管理要求、评价指标要求并提品生命周期评价报告,为具体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指标选取参考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学基础。2016年3月22日,国家工信部了覆盖4类产品、7家企业、11种产品的首批绿色设计产品名录。

2.3 生态设计重点行业与示范企业创建

在重点行业中选取典型企业开展生态设计试点先行是我国现阶段推行产品生态设计的主要行动之一,有利于总结生态设计的相关推进模式和有益经验,引导更多工业行业和企业开展生态设计。《关于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首先在汽车、电子电气等类产品中开展工业产品的生态设计试点。2014年7月,工信部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组织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的通知》,选择钢铁、有色、石化、建材、机械、电子电气、汽车、纺织等8个行业进行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第一批确定了41家工业产品生态设计试点企业,并在2016年3月了58家第二批生态设计示范企业。2015年3月,工信部推出了《2015年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工业绿色发展。2015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厅关于推荐2015~2016年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重点项目的通知》,重点支持包括生态设计在内的5大领域10个方向的项目,支持生态设计试点企业按照《生态设计示范企业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2.4 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将环境因素融入整个供应链管理,使产品从原料获取、生产、使用、消耗、报废直至在回收利用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同时利用协同机制使供应链上的每个成员都负有环境责任和义务[4]。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促进企业适应国际贸易绿色壁垒要求和利用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绿色供应链最早在美国开始发展,至今已得到许多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的广泛接受和重视[5]。近年来,绿色供应链在国内也逐步引起关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于2012年向国务院提出了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政策建议,并在2013年启动了天津和上海绿色供应链政策示范项目,上海通用汽车、宜家家居贸易等大型企业均开展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2015年10月,东莞也启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

3 我国推行产品生态设计面临的挑战

实施生态设计对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目前采取的生态设计措施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国持续推进生态设计仍面临诸多障碍,绿色经济发展存在较大挑战。

3.1 技术基础薄弱

生命周期评价作为产品生态设计的重要工具,可在设计阶段对产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有助于企业识别环境影响大的环节和因素,为产品的绿色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欧盟的能源相关产品生态设计指令(ErP)和美国的电子产品环境影响评估标准(EPEAT)都将开展生命周期评价作为生态设计产品评价的重要指标。评价范围界定、清单数据收集和建模计算等是开展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主要技术难点。相对于国外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数据库,国内的生命周期数据库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科院生态中心、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环境材料与技术研究所和四川大学亿科环境科技公司均分别建立了综合性的生命周期清单数据库,但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缺乏实地调研,数据量总体上仍较少,且尚未完全公开[6]。此外,可使用专业软件进行产品生命周期建模计算的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和少数大型企业,可见国内企业开展产品生命周期的技术基础仍较薄弱。

3.2 评价指标体系可操作性不足

一系列生态设计相关标准的和实施为企业开展产品生态设计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及要求。但从目前的产品标准来看,一方面某些产品标准缺乏量化要求,例如GB/T 23109-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生态设计电冰箱的特殊要求》均为定性的指标要求,缺乏量化的指标和要求;另一方面部分量化评价指标缺乏可操作性,家用洗涤剂、可降解塑料、无机轻质板材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规范》中均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单位产品能耗和排放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价。然而工业产品通常为批量生产,一个生产工序或设备可能生产多类产品,例如家用洗涤剂产品范围涵盖织物洗护、餐具洗涤、消杀、家居清洁等多个品种,计量措施很难统计出生产某一类产品的能耗和排放。

3.3 相关财税扶持政策缺乏

我国开展产品生态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政策支持对于推动企业实施产品生态设计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对于生态设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但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则相对不足,国家工信部在《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方案》中也仅提出对完成各项试点工作任务和达到生态设计示范创建要求的试点企业经验收合格后授予“工业生态设计示范企业”称号,缺乏相应的财税政策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企业实施产品生态设计的积极性。尽管我国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政府采购法》,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环保总局先后建立了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优先或强制采购的制度,但目前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占公共采购比例仍相对较低。

3.4 绿色供应链促进机制亟需完善

绿色供应链需要通过带动上下游企业采取环保、节能和降耗等措施,并通过绿色采购的市场机制,实现产业向绿色的转变,这可能会使企业成本在短期内上升。通过绿色供应链示范项目实施,初步建立了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为进一步推动绿色供应链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体而言绿色供应链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参与绿色供应链的企业仍较少,示范效应仍不足,绿色供应链促进机制亟需完善。此外,绿色供应链相关法规与标准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供应链上企业生态设计相关信息的披露与互相监督。

4 促进我国生态设计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实施生态设计面临的以上障碍与存在的不足,为建立推进生态设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和完善生态设计产品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合理引导企业实施产品生态设计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具备可操作性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是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标准有效实施的关键。针对某些产品标准缺乏量化要求和部分评价指标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应继续加强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同时应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态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及未来发展趋势,逐步实现国内评价指标构成和要求与国际接轨,从而有助于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此外应在完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大标准的产品覆盖度,加紧制定生态设计产品标识的实施细则。

4.2 开发生态设计基础数据库

数据库缺乏是企业开展生命周期评价和实施生态设计的主要难点之一,综合性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所包含的行业和产品众多,数据库开发工作量巨大,建议我国产品生命周期数据库的开发可结合目前国家开展生态设计的重点行业和产品,选取典型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围绕重点行业涉及的零部件、原辅材料和能源输入情况,依托供应商,对相关生产过程的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等数据进行收集,优先开发和建立重点行业的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同时鼓励开发生态设计的技术服务平台,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已有生命周期评价软件的基础上,简化评价模型,从而减少企业开展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建模计算的技术难度。

4.3 搭建绿色供应链促进平台

我国绿色供应链推进工作亟需政府的引导,建议首先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地区继续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搭建绿色供应链促进平台,以点带面,在试点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同时应加紧出台在全国促进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指导意见,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办法,建立有利于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工作机制,通过开展绿色金融、绿色信息公开等制度建设,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评价认证体系,逐渐完善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制度,切实推动供给侧产业结构提升和绿色生态产品供给。

4.4 建立生态设计激励机制和推行模式

财税政策对于生态设计技术发展与生态设计产品的推广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与支持作用,我国应加大财税方面的扶持力度,增加生态设计的财政支出,建立生态设计专项基金,灵活运用基金、补贴、奖励、贴息、担保等多种形式鼓励生态设计,充分发挥有利于生态设计的各种财税政策的组合引导效应,研究建立生态设计激励机制和长效推进模式。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构筑绿色消费模式的重要措施和推动生态设计发展突破口,对企业和消费者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应优先考虑将生态设计产品列入政府采购名录,明确采购规则和比例,为绿色产品和服务开拓市场。

5 结论

推行生态设计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措施。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通过系列生态设计政策、制定生态设计相关标准、开展重点行业生态设计示范和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等多项措施推进生态设计,取得了积极成效,对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相对于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设计推进机制而言,我国实施生态设计的技术基础仍较薄弱,评价指标体系可操作性不足,相关的财政扶持政策缺乏,绿色供应链促进机制也亟需完善,给生态设计的持续推进带来较大挑战,中国必须抓住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机遇,针对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存在的不足之处,加强生态设计产品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加大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充分引导与加强监管,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设计的长效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转变。

参考文献:

[1]Yi H, Liu Y. Green economy in China: Regional variations and policy driver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5(31):11~19.

[2]Lofthouse V. Ecodesign tools for designers: defining the requirement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6(14):1386~1395.

[3]郑德凤,臧 正,孙才志. 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及绿色转型研究综述[J]. 生态经济,2015,31(2):64~68

[4]王义琛,王 远,朱晓东,等.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评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9~12.

电子产品开发综述范文3

作者简介:赵佳颖(1982-),女,山东济南人,讲师,山东科技大学财经系,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摘要:以各种方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的地方产业集群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空间等级体系,要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的链条控制力不断增加的升级,必须最终完成地方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高度融合与相互促进制约关系的形成。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受到全球价值链驱动机制、治理模式与集群类型等多维因素的影响,是个复杂过程,研究其升级问题必须立足地方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升级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00504

当前,地方产业集群越来越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发展地方和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后来者”,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如何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和不断升级来提高自身竞争力水平、发展本国经济显得尤为重要。传统产业集群理论中,包括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商业研究(business studies)、区域科学(regional science)和创新研究(innovation studies)在内的几个学派,强调了集群内部联系对升级的重要作用:如,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企业与当地机构的相互作用、地方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治理等。然而,纵观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地方产业集群往往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属于低成本型产业集群:往往凭借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自主创新升级的能力很低;如我国浙江的一些传统产业集群,由于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面临衰退的问题。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大型制造商和采购商对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大,跨国公司通过同集群内企业的各种联系不断影响着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特别对于外源型产业集群而言,其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嵌入了全球价值链。如我国珠江三角洲贸易加工区的地方产业集群,虽然在刚刚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可以获得快速的升级机会,但是由于对跨国公司过渡的依赖,其进一步升级受到阻碍。这样一来,传统的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显然无法很好的解释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升级的问题,更无法对于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给出适合的战略指导。而全球价值链理论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升级这一问题,它强调了全球生产和分配体系中企业之间跨境联系(crossborder linkages)对升级的重要性。这一新兴理论为我国研究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使得我们可以把产业集群放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的背景下去分析和研究它升级的影响因素。

1全球价值链中地方产业集群等级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UNIO,2002)全球价值链中各价值链环节在形式上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但在全球化过程中这一连续的价值链条实际上是被一段段片断化的,在空间上一般离散性地分布在全球各地。外包、离岸、对外直接投资是全球价值链在全球空间垂直分离的主要表现形式。Arndt and Kierzkowski研究认为(2001),虽然全球价值链的片断化导致各个价值环节在全球空间上呈现离散分布格局,但是分离出去的各个价值片段一般都具有高度的地理集聚特征。也就是说,全球价值链的地理分布特征就是“大区域离散小地域集聚”。正是各个价值链环节的地理集聚特性使得很多地方产业集群就成了全球价值链条中的一个从属部分。伴随者全球范围内全球价值链活动的离散与整合加速进行,各国的地方产业集群正以不同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中(Humphrey and Schmitz,2002)。正如Sturgeon T.J.(2001)指出的:“在这种框架下,可以认为一些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成为了把各种专业产业集群联结在一起,并形成集群网络的重要机制。”

价值链各环节的附加值和进入壁垒不同决定了在全球价值链片断化后,各个价值链环节之间是有着严格的价值等级体系的。因此,占据不同价值环节的地方产业集群无论在全球还是在区域内也相应的形成了严格的空间等级体系。Sturgeon,T.J.和Lester,R.(2004)指出当低附加值环节的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十分成熟和分布较广的时候,激烈的竞争就会导致该环节产品和服务性价比越来越高。由此就会刺激更多的占据高附加值环节的地方产业集群将那些对它们来说附加值很低的环节以外包形式分离出去,这时随着需求的上升就会使得那些竞争力偏弱的中小企业有机会进入全球价值链的底端。Milberg,W.(2003)指出,全球价值链无论从地理空间,还是企业层面来看都具有附加值越高的环节对应的集群集中度也越高;同样,附加值越低,片断化或集群分散程度也越高。这样就意味着一个高附加值环节所在的地方产业集群所对应的下面的低附加值供应环节将是多个地方产业集群。这就行成立了正三角形的金子塔式的全球价值链体系,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有合作关系的各个地方产业集群之间就形成了严格的空间等级体系,塔尖的高端地方产业集群就控制着处于塔底的众多的低端的地方产业集群。2全球价值链中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重新界定

从全球价值链全球离散和集聚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使其更具有了“地方”的特征。因此,在全球价值链理论中研究产业集群的发展时,更多的把它称之为“地方产业集群”,以突出“全球”和“地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使得产业集群的发展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强调外部联系对产业集群的升级的影响。

“升级”(Upgrading)这一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末被引入全球价值链这一理论框架(Dolan,Humphrey et al.1999; Gereffi 1999; Kaplinsky 1998; Schmitz and Knorringa 1999)。Gereffi (1999)认为升级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在产品层次上的升级;二是在经济活动层次上的升级;三是在部门内层次上的升级;四是在部门间层次上的升级。为了具体分析不同价值链治理对升级的影响,Humphrey and Schmitz(2002)对升级也进行了分类: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过程升级是通过提高价值链条中某环节的生产加工工艺流程的效益。产品升级是提升引进新产品或改进已有产品的效率;功能升级是通过重新组合价值链中的环节。价值链条升级是从一产业链转换到另外一条产业链的升级,这一分类方式提出后很快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

但对于“升级”的内涵仍然没有统一的界定,对于它的应用也存在一些含糊不清。在有的文章中,“升级”被表述为产业升级(industrial upgrading),如:Gereffi (1999)认为,产业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提高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而有的称其为地方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升级(upgrading in local industrial cluster),如:Humphrey and Schmitz(2002)指出,升级是指企业提过自身活动的技术含量,或者进入存在进入壁垒的细分市场;还有的文章用地方产业集群升级(local cluster upgrading)或者简单的用升级(upgrading)这一词汇。而且也存在这些表述方式在同一便文章中的混用。

全球价值链理论对升级的问题的研究,多选择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产业集群作为依托,但对升级的分析却具局限在微观即企业的层面。这一局限性和其分析的角度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是从治理对升级的影响这一着眼点展开分析的,而治理的概念本身就是基于企业层面的,在建立治理与升级关系时,使得对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分析多数局限在对集群内与领导企业发生联系的地方企业的升级。地方产业集群是由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机构组成的互动有机体,因此界定其升级的内涵不应局限在集群内部单个企业的创新活动,而是关注集群整体利益相关者的集体行为。笔者认为,基于发展中国家地方产业集群往往存在“集而不群”、以“堆”代“群”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的特点,对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内涵的界定更应该着眼于集群整体升级这个层次,而企业升级是集群整体升级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就表现为整个集群在金字塔式的空间等级体系中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的链条控制力不断增加的创新过程。具体体现为,集群中企业能力的升级、配套供应商能力的升级、生产商能力升级、公共机构与政府服务能力的升级,乃至完整地方价值链的整合与升级,最终完成地方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高度融合与相互促进制约关系的形成。因此,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进程是企业、产业及其中间性组织等多方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其升级过程是个复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3影响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因素

3.1嵌入的全球价值链的驱动机制

Gereffi(1997)指出全球价值链框架的一个重要假设是,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同该产业中重要的领导企业(lead firms)进行联系。他认为许多价值链都有一个或几个主导者,它们决定着链条的整体性质,领导厂商负责价值环节的升级并协调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领导企业的性质的不同,全球价值链可分为:采购者驱动型(Buyer-driven)与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在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中,起主导作用的领导厂商通常是大型的跨国制造商,主要出现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如汽车、飞机、计算机、半导体和重型机械等产业。在采购商驱动型价值链中,起主导作用的领导厂商通常是那些大型零售商、品牌制造商,这些产业通常是如服装、鞋袜、玩具、家庭用品、消费性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他进一步指出生产者驱动型的价值链更趋向于采取FDI的形式,而采购商驱动型的价值链通常是由订货的大型零售商制定商品的规格,而由发展中国家的合同商进行加工制造。

由于采购者和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有着显著不同的核心增值环节和驱动力规则,那么嵌入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就有着不同的升级的机会和方向,从而采取不同的升级策略。如果集群嵌入的是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那么合乎全球竞争规则的正确路径就是向研发环节的拓展,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核心技术能力。而嵌入采购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就更应强调向营销渠道环节建立的拓展,获取品牌效应带来的竞争优势。

3.2嵌入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治理”(Governance)是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的核心,Gereffi(1994)指出全球价值链的治理结构是:决定资金、原料和人力资源如何在价值链中配置和流动的权威和权利关系。John Humphrey 和 Hubert Schmitz(2000)把治理定义为,经济活动的非市场关系的协调。他们用治理一词来描述在价值链上一些企业(即领导企业)制定参数,而另一些企业执行这些参数的关系。这些参数包括:生产什么,即商品的界定;如何生产,涉及生产过程定义,包括使用的技术、质量体系、劳动标准、环境标准等元素;何时生产;以何种价格生产。(Humphrey and Schmitz,2001)

Gereffi等人(Gary,John Humphrey,Timothy Sturgeon,2003)认为许多因素如历史、惯例、地理和社会环境、行业规则和路径依赖都会影响治理模式的选择,从众多影响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因素中Gereffi等人明确指出决定价值链治理模式的三种决定性变量:交易的复杂性(complexity of transactions)、信息的规范性(codifiability of information)和供应商的能力(capability of suppliers)。如果每一个变量都只有两个值——高和低,那么就有八种可能的组合,其中只有五种模式在现实中存在,即市场(Market)、模块型(Modular Value Chains)、关系型(Relational Value Chains)、领导型(Captive Value Chains)和等级制(Hierarchy)。

三种变量应有八种可能的组合,其中有五种产生了价值链治理模式。因为,交易的低复杂性和低编码能力的组合不可能发生,这样排除了两种组合。而交易的复杂性低,编码的能力高,供应商的能力低将不会产生价值链。

不同价值链治理对嵌入其中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Humphrey and Schmitz(2002)提出了关于价值链治理和升级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区别的命题假设。命题1:在准等级制(即领导型)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经历快速的产品和过程升级,而在功能升级方面进展不大。命题2:发达国家地方产业集群的当地企业不会出现在准等级制(即领导型)价值链中。命题3:网络型的价值链(包括模块型与关系型)提供了开放式的升级道路,但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很少能嵌入这种价值链。命题4:在市场型价值链中,企业既不会得到升级的支持也不会受到升级的阻碍。这组命题为分析价值链治理和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又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产业集群多数嵌入领导型(或准等级制)。多数学者都认为,当地企业经历了重大的产品和过程升级。当地的企业从全球采购商那里获得了很多诸如如何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质量和保持一致性,提高对客户的反应速度的知识。这种升级效应对新进入全球市场的当地企业尤其显著。国外公司通常提供培训,技术规格和有关工程与资本产品的指导,建立示范工厂提供技术支持并进行现场质量检验这使得新兴工业国家的很多小公司成功地克服了进入壁垒。但对于嵌入到领导型的全球价值链是否有助于功能升级则存在很多争议的结论。在领导型全球价值链中,功能升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首先这种阻碍来自治理者,即领导企业对全球价值链核心环节的控制。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越来越多的集中在非生产活动,尤其是品牌、营销、产品开发和公司间关系的协调。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集中投资于这些被视为核心能力的活动,并通过制定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的手段将这些核心环节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产业集群就很难有机会与治理者分享这些核心能力。当地方产业集群有升级意愿时,为了保持自身对价值链的核心控制力,治理者就会增加这些核心环节的进入壁垒,从而阻碍了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其次阻碍还来自与核心环节对高级要素投入的要求,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产业集群而言,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或在国外市场拓展自有品牌产品都需要有大规模的投资,而且还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因此,嵌入领导型全球价值链中,功能升级往往会受到阻碍。但是,Humphrey和Schmitz(2002)认为,在领导型全球价值链中,功能升级的可能性在某些条件下也会提高,如发达国家的主导企业可能会转移在全球价值链上的非战略能力,或是重新界定其自身能力并放弃某些环节。美国的许多品牌制造商就已经开始外包制造功能和部分设计功能,甚至把它们直接转移给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可见,升级结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价值链治理者的战略决策。

网络型(包括模块型与关系型)作为另一种典型的价值链治理模式,其参与集群主体的地位则要均衡得多,这使得价值链治理者对价值链中其他企业和集群升级的控制力减弱。例如制造业价值链的模块化趋势正是网络型的一种典型形态。分布于各国、且掌握一个或若干个价值模块的合同制造商与设计模块规则并掌握部分核心模块的主导厂商成了参与分工的主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国际分工的高级化形态。虽然品牌商仍然控制着产品最终价值的形成,但品牌商不仅在模块制造环节需要合同制造商的稳定及时供应,在技术标准确立和升级上也需要取得更多合同制造商的支持和配合。这样,合同制造商与品牌商之间在能力上就呈现出互补式、分享式关系结构,从而给合同制造商以及所在集群的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虽然发展中国家的集群很少能嵌入这种价值链,但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适静止的,也不是严格的与特定的产业相联系。它取决于价值链中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如何管理,取决于技术如何应用于设计、生产,也取决于价值链治理本身。价值链治理模式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即使在一个特定的产业,一个特定的地点和时间,治理模式也会随价值链的环节不同而不同。这种变化和多样性归因于前面所述的三个解释变量的变化。当前的一些研究表明,不断增长的供应商的能力推动着价值链治理模式从等级制、领导型向关系型、模块型和市场方式转化。随着标准化、信息技术和供应商能力的提高,模块型治理模式在全球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Gary Gereffi,John Humphrey,Timothy Sturgeon,2003)

3.3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的类型

地方产业集群根据其形成机制与特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外源型集群和内源型集群。外源型集群的形成是在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也就是一些跨国公司或国际采购商等外部资源移入的情况下完成的,很大程度上是与以FDI方式进入的外资企业以及其所具有的以人力资本转移为主的外溢和扩散效应密不可分的。这种地方产业集群主要依靠外商投资,缺乏研发和营销等战略性环节,地方价值链结构不完整;同时,与当地关联企业的合作相对欠缺,企业地方根植性较弱。因此,基于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较差,集群的整体创新能力薄弱。内源型集群以本地资源为基础,通过本地企业网络的扩展而逐渐形成,也就是说,在没有嵌入全球价值链之前,这类集群已经形成。因此,地内源型集群方根植性很强,知识共享程度高,但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这些集群中有的企业有自主品牌,产品内销或外销;有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按照跨国公司的订单和设计图纸进行简单的OEM的制造加工,产品以外销为主。

总结这两种地方产业集群存在很大的不同:(1)产业分布不同。内源型集群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资源禀赋,讲究历史传统,多数集中在有着悠久工业传统的地区,产业以传统行业为主;外源型集群由于初期是借助外力来发展的,自身的工业传统因素少,故主要分布在新兴地区,涉及行业比较广泛。(2)根植性不同。内源型集群自发产生,对本地的根植性强,但是由于集群内企业规模偏小,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时,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外源型集群初期就定位于外向型经济,而且多以工业园区的形式存在,规划与控制使企业规模布局比较合理,但是对内根植性弱,易发生迁移。正是基于这些不同点,不同类型的地方产业集群以不同的方式嵌入到不同的全球价值链中。因此,不同的地方产业集群也应该有不同升级路径与策略。外源型集群的升级更应该注重地方价值链的构建,增强其地方根植性,提高与全球价值链主导者的合作力量,以实现整体升级。而内源型集群的升级更应该注重利用现有地方价值链的优势,从与全球价值链的深化互动中吸取升级所需的技术、资本、市场等资源。

4结论

以各种方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的地方产业集群处在金字塔式的空间等级体系中,要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的链条控制力不断增加的升级,必须经历企业能力的升级、配套供应商能力的升级、生产商能力升级、公共机构与政府服务能力的升级,乃至完整地方价值链的整合与升级,最终完成地方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高度融合与相互促进制约关系的形成的过程。地方产业集群所嵌入的全球价值链的驱动机制与治理模式深刻的影响着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方向与可能性,而且地方产业集群自身的类型特点也影响着其沿着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动力与方向。因此,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是个复杂过程,研究其升级问题必须针对地方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进行多重因素的具体分析,得出不同的升级路径与对策。

参考文献

[1]Gereffi,G.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 what can Mexico learn from East Asia ? [R].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Transformations and Social Change in East Asia,1999.

[2]Gereffi,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

[3]Gereffi G,Humphrey J,Sturgeon T.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 : an analytic framework[ EB] http :/ /www1ids1 ac1 uk/ globalvaluechains/,2003

[4]Humphrey,J and Schmitz,H. Chain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taking stock [A] in Schmitz,H(ed). 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issues of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 C].Cheltenham: Elgar,2004 : 349 381.

[5]Humphrey,J and Schmitz,H. 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 rial clusters [ J ].Regional Studies,2002,9 (36) : 1017 1027.

[6]Humphrey,J and Memedovic,O.The global automotive industry value chain : what prospects for upgrading by developing count ries [ R ].Sectoral Studies Series,United Nations Indust 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http :/ /,2003.

[7]Schmitz,H and Knorringa,P.Learning from global buyer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7 (2) : 177 205.

[8]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02/ 2003[ R].http :/ / .

[9]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10]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以浙江平湖光机电产业为例[J].产业经济研究,2004,(6):13.

[11]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12]谭力文,赵鸿洲,刘林青.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2009,(1).

[13]康志勇.全球代工体系下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基于GVC 与NVC 的比较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