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法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法学研究

国际法学研究范文1

论文摘要:国际经济法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首要环节,要合理设置课程,构建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国际经济法研究生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学期分布不平衡,没有针对性,公共课与专业课比例失衡,忽视学生科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我国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一、目前我国国际经济法课程设置的现状

从各院校法学院国际经济法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与本科基本一样,总学分为30多学分,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课程组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中的专业课几乎各占其一半以上的学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各占总学分的大约六分之一,而公共课所占比例都高于必修课和选修课所占学分的比例。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北京大学法学院为例,国际经济法研究生课程设置大体与上述统计一致,设置了体现学院特色的“国际法专题研究”、“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专题研究”、“国际知识产权与技术转让专题研究”、“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原著研读”、“国际货物运输法律与实务”、“国际投资与技术贸易法律规则与实务”、“公司财务与法律”和“ 国际商事仲裁法”等相关课程;北京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的课程设置则将国际经济法课程设置包含在国际法当中,没做细小的划分。华北电力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的课程设置表由学位课、必修环节和选修课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从课程分布来看,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一年级上学期开设了“国际贸易法专题”、“国际投资与金融法专题”、“国际法专题”和“国际经济争端解决研究”,下学期开设了“法律实务专题”、“专题课程”和“法学经典文献选读”等相关课程。二年级几乎不设任何的专业课程,主要由学生自己支配,撰写个人的毕业论文。

从以上各院校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来看,大体存在以下特点:各院校基本上是按照教学大纲上的教学要求来进行课程设置;对国际经济法细小专业的划分涉及不深;某些院校在学生研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密集,实践课设置稀疏等。

二、国际经济法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任何学科的课程设置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国际经济法也不例外。但目前我国的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存在严重的脱节,这一点从研究生毕业时的就业状况就可以看出。本专业学生就业时为何屡遭闭门羹,经过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阶段学到的知识为何到了社会上却惨遇死穴·以下从多方面探讨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国际经济法课程体系不合理

国际经济法法学研究生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总学分为30多分。其中英语、政治等公共课课时较多,都超过了专业课所占学时,这样学生就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与本专业无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公共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失调是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明显缺陷,公共课上学生哈欠连连,甚至逃课也是经常出现的现象,长此以往这种潜在的厌学情绪会影响到学生们对专业课的学习。培养单位为了按时完成培养计划,普遍采用减少专业课程门数和内容等方式,导致专业课程数量不足,学分要求相对偏低,不利于研究生宽广深厚专业基础的形成。[1]

以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课程设置为例,包括国际经济法在内,所有的法学课程都必须在研一阶段全部修完,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在研一阶段法学研究生的课程压力,学生就会为了修满学分而上课,日甚一日的学习疲惫状态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其他很多两年制院校的研究生一年级的教学大纲上排满了学生的课程,二年级几乎不设任何课程;三年制的很多院校也是如此,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很多,任务很重,二年级大量递减,三年级的课程几乎为零。这样的课程设置安排似乎是留出充足的时间为国际经济法研究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但从整体看来这样的课程安排其实是值得商榷的。

2.国际经济法课程内容沿袭本科阶段

国际经济法学研究生阶段的某些课程沿袭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课程的难易程度没有做明显的区分。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研究生在研一上学期选过一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但这门课程几乎所有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都已学过,此课程也并没有对本科阶段学到的知识做深层次的挖掘,知识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正如谢安邦教授所说,“研究生教育部分课程内容的高深层级性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上作平面式的扩展上,而并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2]

3.国际经济法专业课程划分不够细致

一所院校中专业同为国际经济法的研究生有很多,但是从各院校为其设定的培养方案来看,他们的选定课程几乎是一样的。虽然同为此专业的学生,但在国际经济法具体领域当中每个学生对其关注度和兴趣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国际金融,有的偏爱国际贸易,通过学习每位学生应该都有一个所擅长和热衷的细小领域。但有些培养单位却硬性地为同一专业的学生设置相同的课程,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和创造性,培养方案没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体系中学生的任选课程严重不足,对其进行学分限制。“任选”即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这些任选课程的设置是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的,虽然是同一专业,但是更应该关注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

4.实践性课程太少,忽视学生实务能力培养

国际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涵盖基本的法学理论知识以外,对实务性问题的研究要求也很高。以国际贸易为例,跟单信用证是国际贸易活动中常见的结算方式,通过教学要让学生知道如何草拟一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以及熟悉跟单信用证的结算流程等相关问题,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如果教师没有该方面的实践经验,课堂教学就会流为纯理论教学,如此这般学生上课就会觉得空乏无味,不会将知识学以致用。造成此问题的根源在于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存在弊端,除此之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实践性课程在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当中都有涉及,相对而言在选修课中占的比重较高一些。实际上实践教学应该贯穿国际经济法课程设置的始终,案例教学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该专业的学生都知道国际经济法相关课程的案例大都来自于专门的国际仲裁机构和wto争端解决机构等贸易实务领域,这些案例牵扯到的背景知识有很多,难度很大,有时候把一个案例搞清楚,进行透彻分析都要花耗很多的课时。于是学生为了简单获得相应的学分再加上培养单位、老师的关注度不够,将实践环节进行压缩,模拟仲裁机构、国际法院、争端解决机构等进行案例分析。双方辩论的实践课程与专题研讨更成为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奢望。

三、国际经济法课程科学设置的建议

设置科学合理的国际经济法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完善。

1.强化科学设置国际经济法课程的思想意识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要从思想意识上加以重视,只有从思想上提高警惕,才能将有效的行动付诸于实践。良好的课程设置是学生习得本学科知识,掌握知识要领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来说,科学的课程规划能将学生学到的知识从纵向上加以延伸,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在研究生整个培养方案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纲领性的地位,是实现高层次教学目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强化思想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将本专业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开展。

2.制定科学的学习教材

从根本上设置一套科学合理的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教材,为国际经济法研究生开设关注时代前沿的课程,教材编写组应该由本领域内有影响力的资深专家、教授和学者组成。各院校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针对性的奖励措施,将编写教材的质量优良作为老师评优评先的考核标准之一。另外实务性专家人士也应该参与进来,如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等具有较高学习难度领域,在一些案例的编写上应该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士来完成,从而制定科学的学习教材。

3.全方位统筹课程设置,体现课程设置整体

培养单位应学习先进国家在此方面有效的实践经验,如日本的京都大学就是很好的效仿对象。该校研究生阶段的国际经济法课程与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之间有明显的难易梯度,研究生阶段课程安排重在开阔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知识面,给予其较大的自主空间;加大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英语课程设置应做到与国际经济法相关领域密切挂钩。

在师资建设上,加大教授和副教授的聘任力度,此领域专家不但应具有深厚的国际经济法理论基础,对相关实务问题要有丰富的经验,热点问题也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做到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双管齐下。国际经济法案例相比其他的法学学科的案例来说难度更大,而且相对来说获取权威、经典案例的途径不是很多,如此一来对上课教师的要求就特别高,因此授课教师就必须利用课下时间收集可利用性强的案例,归纳总结,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国际经济法专业对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在国际贸易领域,使用众多国际贸易术语和大量商务英语词汇,因此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争取各种可以到国外作访问学者的机会,将国外的前沿知识带到国内课堂上来。此过程中也应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难度不应太大,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另外意大利在国际经济法方面“演讲式”教学模式也是值得借鉴的不错选择,教师应充分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倡学生们走上讲台。

从学生自身来讲,首先应定期参加国际经济法相关领域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等,活跃学术气氛;其次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和能力,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要有针对性去学习。

4.优化知识结构,注重因材施教

首先,针对各校具体情况,部分院校应该将不同年级的研究生课程安排做一下协调,松弛有度,合理布局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内容,分散研究生在研一阶段课程过多的压力,删减与本科国际经济法课程重复的研究生课程的学时,课程的科学设置要做到对知识结构的优化。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采取网络媒体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定期聘请国外的专家、教授进行视频讲学和面对面讲学,此过程中要重视国际经济法研究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再次,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应仔细阅读国内外本领域最新的文献、专著,关注国际社会热点问题,课上按专题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讲解,把课堂表现作为对学生进行考评的参考标准之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对国际经济法专业再进行细致划分,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与擅长领域深度细分课程,培养单位要因材施教,体现专业特色与学生特长。

5.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应该是两个完全不同能力水平层次,研究生阶段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更胜一筹,实践性应该更强一些。但绝大多数院校提供研究生实习的机会很少,国际经济法专业的学生到国际法院、仲裁机构、争端解决机构获得实习的机会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并不能因此忽视本专业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单位应竭尽全力为学生着想,如可以安排学生在固定时段到一些证券机构或国内比较有名的涉外仲裁、法院等律师事务所进行实习。以上是让学生“走出去”的模式,还可以采用“引进来”的模式,即课堂教学应模拟法庭辩论,将与辨析案例有关的专家、教授、涉外律师以及实务性人士、学者等请到课堂上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通过这种“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战略,将学生所学课堂知识与将来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实务能力和实践经验,力争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国际法学研究范文2

一、结合众多领域在多元视野下研究国际法

国际法源远流长,与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一样,有国家便有了国际法。国际法从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要受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或地理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国际法是国际关系中的法律关系,在国际社会历史和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费尔德曼的《国际法史》从多个维度和领域对国际法的产生、形成和成熟等阶段展开论述,能够给予其他国际法学者一些启示。不论是从宏观视角出发,还是从微观性的角度考察,实际上更要强调的是拓广研究的范围,国际法问题的研究应该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可在法学领域内部统合(法理学、民商法、经济法、宪法行政法等),也可以结合其他学科(跨学科),比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甚至是语言学、心理学等等,要有所突破才能有所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学者们打破一些惯常的思维定式和既有的不合理的安排,以追求真理为终极目标。

二、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结合研究

历史上,国际政治、国际法和外交研究之间并无严格的区分。只是在近几十年,过分细化的学科分野和教学设置,逐渐把国际政治和国际法拉开距离,甚至造成互不通气、缺乏了解的局面。实际上,研究当代的国际政治和安全,不可能不看到各种国际制度和法律的作用,离开对后者的分析,很可能导致分析的空泛乏力;同理,没有对国际关系多样性复杂性的认知,国际法的研究可能会变得过分保守但化。

历史上国际政治、国际法和外交研究之间没有严格区分,是与当时的现实情况紧密相关的。当研究展开之后体系变得过于庞大,常规的研究方式难以适应,且不能产生有效的成果,于是往往会将这个庞大的体系切割为比较合适的几个领域,分别予以研究。但是相关的领域割裂不合理或割裂的时间太长,也会产生负面效果,于是人们需要寻求平衡,但是具体运作上困难重重。

就我国学界情况看来,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不易结合研究的障碍大致可归纳为四项:一是学科划分上和教学模式上的不合理之处,两个体系之间长期“各自发展”缺少联系;二是我国在这两个学科的研究上水平还不够,基础性研究较缺乏,所以在结合两个体系时会面临很多问题;三是二者之间的芥蒂较深,都比较封闭,接触上存在障碍,这也是长期“独自”发展的后果;四是学者本身的知识局限性。虽然可以针对这些问题来试图寻找解决方法,但是也要看到这些障碍都是不易解决的,每一方面都是根深蒂固的问题。在当代社会,因文明、社会的演进和发展,许多方面的事务的处理都变得相当棘手,面对亦旧亦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拥有更高明的智慧。

三、以国际关系学视角探讨国际法的缘起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中形成 了众多学派。比如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批判理论、规范理论、后现代主义、历史社会学等等,千差万别,因为它们的许多方面的差异(视角、阐述、方法等)也导致了结论上的巨大差异。按照一般情况,学者们认为国际关系学中影响较大的学派有三个:强调国家和国家权力斗争的现实主义;强调多元化的行为体、跨国互动行为以及国际制度及规范的自由主义;强调观念性内容的构建以及文化领域的影响的建构主义。

学者们普遍认为自由主义的兴起为国际法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动力,国际法的地位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所上升。作为调整国际关系,试图构筑和维护国际秩序的重要环节的国际法,确实在凡尔赛体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起一战以前的国际法而言其地位已大幅提升,可是最终这样的国际法体系所支撑的国际秩序仍然崩溃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国际法本身的问题,只是国际法所服务的体系和秩序本就是不合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法构建得再完善也是无济于事。国际法并非维持国际秩序的唯一环节,还有许多其他的力量支撑着国际秩序,推动国际社会有序发展,但是国际法确实是其中重要的一股力量。

在学界,对于国际法的产生问题是有争论的。有的学者认为古代国际法是存在的,还有的将国际法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古代和中世纪(中古)国际法”(萌芽状态的国际法)、“近代国际法”(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标志)、“现代国际法”(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多数学者却认为不存在古代国际法一说,国际法的产生应源于16、17世纪的欧洲地区,它几乎是与民族国家一同产生的。在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之间,以及古代希腊、罗马的城邦国之间,都订有有关的规则去规范它们的相互活动,这些现象都与国际法非常相似,而且这些规范的相关条件似乎均满足一般认为的国际法的概念。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之后,秦国统一了各诸侯国并建成中央帝国,于是类似国际法的机制不复存在。之后各个具有政治实体相并列存在的时期(比如三国时期)或因为存在的时间过短而状态不稳定,且各个政治实体均认为其状态是非正常的而渴望统一,而缺少相持并存的共识甚至想法。总之,难以再形成类似国际法的机制。国际法机制的起源与形成确实需要有相关的条件(其中可能还与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因素有关)以及“良好”的环境,需要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世界格局等等因素来考察。实际上对古代国际法存在与否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有一个关键之处,就是对于国家的诠释,可能会影响学者们的判断,所以这个问题先要由学者们去解决。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与在这之前的所谓国家丨比如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近现代意义的国际法是以近现代国家(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家主权原则为基准的,这是近现代国际法的一个核心标志,也是区分古代国际法的重要标志。

国际法学研究范文3

奉献给读者的这部《法哲学论》,绝非出自一时的心血来潮。毋宁说,它是我们适应现代法律科学、尤其是理论法学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究而积累起来的成果。本书被列为"国家人文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当下,世界正处于20世纪和21世纪的交接时期。回顾已经过去的百年来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如同其他科学一样,法学是沿着两个相辅相成的方向进展的:一是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强化。如法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产生法社会学,法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产生法经济学(经济学法学);而法学与哲学结合的尝试,则是更为久远的事实了。二是科学部门的分化越来越细致。如古已有之的法理论(理论法学),除了法哲学和法社会学之外,还解析出法学学、法史学等等。至于部门法学(应用法学),这种渗透与分化则更为显著。如民法学与行政法学的结合产生经济法学,刑法学分化出犯罪学、刑罚学、狱政学等,并且已经获得学界广泛的认同。法学的这种演变不是偶然现象,它同现时社会的疾速前进的步伐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社会状况的复杂化的实际需要相一致,因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面对这种科学发展之大势,我们深感到法哲学的建设确实是落伍了。对于法哲学而言,既没有完成法学与哲学的密切结合和相互渗透,更没有使之从理论法学中真正分化出来而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实际情况是,法哲学要么流于一种令人敬而远之的空洞的术语,要么同实证法律科学的法理学甚至法社会学混为一谈。察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认清法哲学的特定研究对象,即法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恰恰这个特定对象,决定着法哲学在整个法学体系,包括理论法学体系中处于理论基础的重要地位。我们之所以打算写一本较为系统的法哲学的书,就是基于法律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对于法哲学的重要性的严肃认真的思考。

对于我们来说,撰写一部法哲学的专著是难度极大的。为此,我们不能不进行长期的理论准备和一点一滴积累创作的经验和成果。在我本人方面,探讨经典作家法哲学观点的著作有《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与李光灿老前辈合编,法律出版社 1991年出版),《列宁法律思想史》(即将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等;探讨西方法哲学观点的著作有《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修订版)》两卷本(与谷春德教授合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1987年出版),《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论》(纵向的学派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当代西方理论法学研究》(横向的课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黑格尔法律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1989年出版);探讨中国法哲学观点的著作有《现论法学原理》(与公丕祥教授合编,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国和西方法律思想比较研究》(收入《架起法系之间的桥梁》,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我第一次有勇气公开发表自己关于法哲学整体性看法的论文是《法哲学体系论纲》(载《中外法学》 1992年第4期)。此外,还发表了一批其他相关的学术论文。本书的另一位主编即西南政法大学的文正邦教授,对于法哲学的探讨是颇受学界瞩目的。据我所悉,自改革开放以来,他在报纸杂志上撰写的、直接阐发法哲学的论文不下数十篇。在他编著的书和主编的《外国法学研究》期刊上,也广泛地涉及法哲学问题。我从他那里受益匪浅。再者,读者从《法哲学论》的作者名单中可以知道,我先后带培的博士研究生们对该书的贡献也很值得称道。本着师生互学、教学相长的精神,我与他们彼此之间就法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多年的锲而不舍和反复的切磋,其中所形成的部分见解亦凝集于书中。这使我感到十分欣慰。

从《法哲学论》写作提纲的拟定到清样的校对,王振东副教授都耗费了许多精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熊成乾编审、张玉梅副编审,不仅在编书技术上给予我们精心和周到的帮助,而且又同我们一起就书中某些理论表述进行了有益的、启发性的商讨。我们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意。

虽然《法哲学论》的付梓使我们受到一定的鼓励,但我们绝不把它当作什么重要的成就,更不敢妄称其中构筑了什么法哲学的理论体系,顶多只能说是我们在探索法哲学奥秘过程中的一个初步的记录。我们深知自己才疏学浅,法哲学研究的征途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有鉴于此,我们坦率地承认,书中的不成熟之处、欠当之处乃至错误之处,很可能比比皆是。我们恳切地希望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无保留地提出批评。

吕世伦

1999年 2月于中国人民大学

引 言

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掌握群众。而所谓彻底,就是触及事物的根本。恩格斯也说过,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民族如果缺少理论思维(即哲理思维),既不可能站在时代的前列,也不可能跃居文明的顶峰。开展法哲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坚持法学理论的彻底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培养和提升法律工作者的理论思维。因为法哲学是关于法学世界观及其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人类关于法的理论思维的结晶。它赋予我们以深邃的目光和高瞻远瞩的视野去探究法的根蒂和普遍性,体悟和追寻其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开展法哲学研究,还可以使我们的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经验得以用法学唯物论和法学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武装起来,为法律工作者学习、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铺路搭桥,开辟广阔天地,避免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显然,这些对于我国法学理论和法制建设的深化、发展和走向现代化,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许多复杂的法理问题,若深入探究下去往往就是哲学问题;法律实践的指导原则和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归根到底也涉及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各个部门法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突破和创新,亦都有赖于相关的法哲学方法和理论之功力。因此,为了开创我国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制建设的新局面,跃上新台阶,法哲学的研究和发展被提到了突出的地位。特别是值此世纪之交和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在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地发展和全面进步,更需要强化和高扬法学的科学理性力量和功能,以正确规划和顺利实施我国法制发展战略,总结和吸取人类法律文明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实现法制现代化和法学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和法学而努力,这些都离不开法哲学的研究和发展。

然而,法哲学的内容和体系博大精深,开展法哲学的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和领域不仅极其深广,而且是异常复杂的。既不能图朝夕之功,求立竿见影之效,也不能企望有坦途和捷径,更不会有既定的方式和固定的模式以供达到绝对真理的体系。它乃是一个不断地学习、借鉴、探索、创造的过程。

国际法学研究范文4

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带动了国际商事活动蓬勃迅猛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国高校培养既懂国际商事活动又能运用国际商事法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符合这一要求的国际商法课程日益受到重视,在法学专业、国贸专业都相继开设,甚至发展成为国贸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然而,作为非法学专业开设的一门法律课程,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与法学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要根据国贸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明确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任何教学活动均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①教学目标应该和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型的法律人才。既包括适合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法律服务和企业法律实务等工作所需要的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又包括从事法学教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因此,《国际商法》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只是一门学科而已,学习只是为了以后面对国际商事活动时,能够较快的进行法律事务的处理。但是国贸专业不同,国贸专业培养的结合贸易、法律、外语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那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为了使他们懂得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加强他们法律意识的培养,为工作中订立外贸合同、预防和解决国际商事贸易活动出现的纠纷奠定基础,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主要教学内容:

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让他们了解掌握规范国际商事主体及国际商事交往过程的各类法律。因此,只要是与国际商事主体、国际商事交往有关的的法律似乎尽可囊括,而不必拘于其法学部门的归属。从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国际商法教材看来通常包括商事主体法、合同法、买卖法、产品责任法、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法、国际贸易结算与支付法律、国际商事仲裁法。不过,国际商法内容很多,但往往课时有限,在各类高校32-74个学时不等。如何使得学时和学习内容平衡,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实用性。国贸专业中专门开设有国贸实务、运输、保险、国际结算等等课程,这些课程的一些内容和国际商法的内容是相重合的,这时候我们应该突出国际商法独有应用和实用性强的内容进行讲授。如《商事组织法》、《合同法》、《法》、《产品责任法》等等。

三、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方法的使用:

(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和交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教育情况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式。1②法律课程的学习,有很大一个作用是为了解决纠纷。案例教学法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能使得案例教学法成功呢?第一,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选典型性和时效性近的案例---在有限的可是和浩瀚的国际商法内容中选取符合具有典型性的综合性案例,激起学生参与、讨论、调查、解决问题的兴趣。社会在不停的发展,我们要注意选取新案例,不能选取早已经过时的案例。第二,案例准备阶段有的国际商法案例较为复杂,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当事人、标的、经济贸易关系,可能相关的知识面太广,为了不耽误课时,加大学生的参与面,在课前可以讲案例的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查找案例的相关资料、课前讨论和思考。第三,课堂教学阶段,注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做好引导工作。在学生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突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直接讲授法。国际商法课程中,依然还是有一些涉及概念、原则的理论性内容。我们不可能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能找到具体适用的案例。所以传统的直接讲授法依然有它存在的必要。例如国际商法的概念,发展历史,这些采用直接讲授的方法更能理解和掌握。只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参与和理解,在讲授时要采用比较生活化的语言,适当的结合一些小的例子和习题加深以便学生掌握。

(三)情境教学法。现在国家支持人们创业,国贸专业要培养创业应用型人才。国际商法课程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应充分使用情景教学法。如何使得学生对国际商法的内容不觉得枯燥,不是死板的条文,在内容传授上引入情景教学法。比如在商事组织法中对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公司的注册内容的讲授上,我会带领他们实际模拟操作注册程序。在学习合同法时,我会将学生分为买卖双方,谈判和签订正式的外贸合同,让他们去解决谈判中的纠纷。在讲产品责任法的时候,会引导他们如何进行产品商标的注册,自身权利的保护等等。通过这些情景教学法的使用,使得学生实践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也使得国际商法的书面知识牢牢掌握。

(四)模拟法庭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在国贸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使用也是非常适合的。通过学生对法庭审判、仲裁案件的全过程全真模拟,能够形象、直白的了解法律程序的相关知识。在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学生以扮演法官、仲裁员、人、原告、被告的方式,对不同群体的自我权利保护有深刻的认知与体会。通过国际贸易交易过程的模拟,学生通过对进出口企业外贸合同谈判和订立的,处理外贸的纠纷的谈判的演练,能够对国际商法中合同法和国际货物买卖法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比较学习法。国际商法涉及到世界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为了更好的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比较学习法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在两大法系知识的传授时,可以结合中国大陆法系的法律现象和中国香港的法律现象进行比较,能够使得学生对两大法系的异同有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在对公司法、合同法知识的讲授时,可以列举一个小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同一案例在中国、英美、国际条约等的法律规定是否相同,分析各自体系法律制度的特性和优劣。在使用比较学习的教学方式时,要注重学生用该种方式归纳、思考总结知识点。

(六)现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大学城、微课等校园现代化的管理平台,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案例、作业等教学资源上网,方便学生查阅、学习、检测,同时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实现开放性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解决了传统黑板粉笔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美观性、实用性等特点。在上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内容是教师备课时已经写好的内容,不需要像传统的黑板写字,学生在课堂内可以吸取更多的知识,同时,音乐、图案等多种因素的穿插,使得学生在观看多媒体学习时兴趣高昂,参与度更好。

四、总结

国际法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国际结算 教学方法 多维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07-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教育正接受着知识爆炸的挑战,这是大学教学模式进入战略革新,激烈竞争和新一轮起飞的时期。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尽快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环境,掌握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成了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应针对现实情况针对国际结算课程,国际贸易专业特点,学生特点进行研究,以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际结算教学方法。

一、国际结算课程特点

在我校的能力类课程实施方案和设计相关能力型课堂教学设计中我有幸承担了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国际结算》这门课程的课程责任老师和主讲教师的工作。从实际的教学工作来看,该门课程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专业性较强,涉及面广。

第二、要求较好的英语基础。

第三、实践性,操作性较强。

基于上述三方面的特性,传统教育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讲授完课程的全部内容,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单据填制及审核方面的实际操作训练,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深感需要讲的内容太多太细。不讲条款规定,实务讲解没有依据;详细讲述,难免枯燥无味且占用时间太多。实务讲解也同样存在,讲的过细则头绪繁多且课时不够,粗略带过又觉内容空洞,深恐学生学不到东西的问题。与此同时,学生也深感国际结算的难学。难在没有实践基础,仅凭空想象,总觉云里雾里,难在内容过多过细,重点把握不准,记忆也不长久、学完后的感觉是脑子满满的。这就要求我们依据国际结算课程特点,学生的实际学习困难,以及现有的有利条件,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下面对于国际结算课程的目标作一简述,以期结合特点寻找适用的教学模式。

二、国际结算课程目标

《国际结算实务》面向拥有国际业务的银行及外贸方向的企业公司,立足于国际结算方式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理论结合实际,强调课程的岗位操作性,注重学生的敬业精神以及结算业务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力争通过讲授与实务操作,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国际结算中涉及到的各种票据,主要是汇票、本票和支票;熟悉几种主要的结算方式,如汇款结算、托收结算、信用证结算等方式,掌握几种主要的单据,如商业发票、海关发票、保险单、海运提单等,还要全面了解国际结算中涉及到的国际惯例和规则,贸易术语与惯例的应用;并且通过开辟校内专门实训室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业务实习,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具体目标:

(1)至少取得一种从事国际结算与对外经贸业务所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

(2)了解国际结算的基本理论与结算方式的操作流程及必要的专业知识;

(3)掌握进出口贸易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

(4)能发现、分析并解决进出口贸易及其结算活动中常见的实际问题;

(5)掌握必要的国际结算与国际贸易英文专业书写与翻译能力;

(6)掌握国际贸易结算中单据制作技巧,并能设计出一整套结汇单据;

(7)了解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文化、风俗习惯与礼仪,提高结算工作效率。

三、教学模式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前面对于国际结算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这里以其为依据进行新的教学模式设计。

(一)设计理念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是教学模式构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最终决定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搭配关系。《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设计理念是: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学为主,国际结算教学也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开放、自主、灵活、互动”的原则,即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导学+助学+促学”,完成《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构建思路

构建本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充分依靠我校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探索并构建基于电子信息环境的“以学生为中心、多维互动为手段”的本课程教学模式。

(三)设计目的

1.针对实务性较强的课程特点,可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和巩固理论知识,并寻找到学习的乐趣,以此实现知识能力的互动。

2.根据当前国际结算实际,扩充案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此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

3.针对本课程规则多、内容细、学生听过就忘的现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教学系统各种资源,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检查为辅,以此实现课内课外的互动。

4.由于本课程存在内容较多且实务性极强的问题,学生理解会出现各种偏差。为此,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释疑解惑,以此实现教师学生的互动。

基于以上问题,对国际结算的教、学、辅导,可采取“自主+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目的在于通过电子信息环境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知识和能力互动、课内与课外互动等多为互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自主+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框架与实施方案

(一)实践教学—知识能力互动

实践教学模式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教育的手段和环节之一。实践教学模式并不是否认课堂教学的理论灌输,恰恰相反,是要跳出传统的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维模式,运用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形式,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尽管在高校从事国际结算教学的教师多从事过国际结算实务工作,甚至有的经验还相当丰富,或者虽未真正做过结算业务,但也是曾多次下行实习、调研,比较了解实务操作。实际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突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首先是教学内容要体现实践性。不仅要讲授该课程的基本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要求开设一些专题性讲座。其次是教师的选择要体现实践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既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讲授理论知识,还要邀请一些实务界人士上讲堂,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切身实践来谈理论。再次是教学方式要体现实践性。除课堂讲授外,《国际结算》的理论教学可围绕教学主题组织学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研讨,使学习过程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特点。

第二,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和渠道。大学拥有各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拓展学生《国际结算》教学的空间和渠道,是多方位促进教育成果、深化教学的有效途径。譬如利用多媒体开展实践教学,形象生动地演示教学内容,便能取得的理论教学最佳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留言板、电子邮件、资源栏目等扩充课程的实践效果。

第三、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组织和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又能反映教学主旨的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选择和确定好实践项目,以学生实践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带着理论上的疑问到实务中去找答案,带着理论学习的成果到实务中接受检验。一方面可使学生在社会调查和服务等实践活动中深化对所学理论的认识,另一方面又实现了课堂和社会实践的有效对接。

(二)案例研讨—学生之间互动

本课程使用的案例,是指在国际结算业务中,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例子的事情。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教师对案例进行讲解,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用以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变。

案例研讨教学要能完成必须经过以下环节:

第一、准备阶段。此阶段要做的工作是:1、要求学生对所要讲的内容进行预习,并仔细阅读为讲授内容提供的案例,以熟悉案例背景材料。2、根据案例,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来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如申请人、受益人、开证行、议付行),切身体验,当自己处于头绪纷繁的案例中,如何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第二、讨论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让学生站在各自扮演的“角色”,各抒己见,并要求对案例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教师要不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细节,以保证到达教学环节目标,即让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重视学科知识的钻研和学习,同时让学生尝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第三、教师总结。将学生讨论的内容汇总,给出正确的结论,将理论知识带到学生大脑中。

(三)资源利用—课内课外互动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上网查阅《国际结算》课程自学指南,明确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了解该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课程的学习资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自学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如阅读文字教材、看音像资源,利用实验室课程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首先,教师在讲授此课程时,围绕主要讲授的内容,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将教学模块制做成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利用PPT、Photoshop等制作精良的教学课件,利用声音效果、图像效果、文字效果、颜色效果等,充分地展示该课程的全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要利用印刷媒体(教材、辅导书、形成考核册等)、音像媒体(教学录像、直播课堂等),网络媒体(网页、上传下载的文件等)为学生提供翔实完备的课外学习资料,使学生在课后有机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巩固中去。

第三、为了达到课内外互动的效果,把课堂内外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促学、助学和导学,比如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把学生和教师的距离缩短到最小。另外教师要提供供学生课余学习的素材或者要求学生查找相关内容。

(四)释疑解惑—教师学生互动

释疑解惑是指教师运用各种途径与学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充分发挥交流工具的作用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或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在这一过程中:

首先,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小组协作学习的指导者和协调者,教师通过在线讨论、电子邮件、BBS、电话、QQ、MSN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和激发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信息资料,指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其次,教师与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交流,通过以上多种方式,随时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给予及时指导,同时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

(五)考核—教考互动

考核分三个环节。“自主+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中课程考核包括三项内容,即:自检自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1)自检自测。自检自测是学生通过课程自检自测题、课堂测试、课后作业等,对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了解和评价的过程。通过自检自测,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予以解决。

(2)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其根本目的是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指导教学,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过程考核既可以督促学习者的学习,了解学习者的阶段性学习情况,以便对学习者进行个别化辅导或指导,同时,也可以防止学习者在期末突击应试的作法,减轻期末考试对学习者的压力。

(3)终结性考核。终结性考核是检验学生对一门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衡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终结性考核的成绩往往代表了本课程的学习水平。

课程考核是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综合评价,是开放教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检查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理解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卫红.关于国际结算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4期.

[2]曹勇.《国际结算》课堂教学方法改进探讨[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杨慧.高职高专《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2年第2期.

国际法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学风建设 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Study Construction Methods in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Based on the Whole Process

――Take Shandong Business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DUAN Peng, LI Ying

(Shandong Business Institute, Yantai, Shandong 26467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hina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city is changed and modernization, how to develop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strive to cultivate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outstanding talents, became each occupation colleges constantly explore and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is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Institute's basic situation, and work experience of students' management,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tyle of study in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need to grasp the key and solution.

Key words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the Research Method

1 什么是学风建设

学风作为外显的“风气”,其表现可包括:学习的自觉性与否、情绪饱满性与否、劲头大不大、毅力顽强不顽强、态度认不认真、兴趣浓厚与否等等。学风建设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2 我院的学风建设现状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以下统称我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自2006年以来,已顺利通过省高校工委组织的德育与校园文明建设检查评估,和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并且深入地结合教高【2006】16号文进行了两轮教学改革,与此同时积极完善了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具有我院特色的学风建设正在逐步形成。

3 我系学风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研究

笔者所在系部,学生入校分数相对偏低,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因此笔者结合现状从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三方面在高职三年的特点,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大一第一学期注重稳定学生的情绪,加强对学院的认同感。

大一第一学期是新生入校并转型为大学生的关键时期。(1)做好学生报道入校的稳定工作:第一,报道当天通过周到的服务,满意的答疑让学生们增强学院的认同感。第二,利用报到当天的晚自习,重点将专业概况(让学生明确专业发展的前途、就业方向)、生活事宜等学生关心的重要问题讲透。第三,开学一周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学生宿舍,解决实际问题。

(2)正式上课一个月内,是退学的风险期。这一时期辅导员、班主任应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制定关注名单,帮助学生脱离困惑。

(3)大一第一学期是系部学风建设的黄金期,辅导员、班主任应切实采取合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并将每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备案,以便三年的大学生活中不修正、完善。

第二阶段:大一第二学期注重打好基础,加强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

大一第二学期是发现学生学习问题,解决问题的黄金时期。(1)学期初要求每一名学生重新修正自己的生涯规划,为新的一学期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2)由于本学期开设的专业课是最基础的内容,是后续专业课体系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针对这一情况在本学期的中期,各专业应自主组织期中测试及时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3)大一第二学期很多学生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开始大量从事学习无关的事情。学管部门、班主任应通过正面和侧面的了解,建立班级问题学生的档案,及时跟踪,合理的开展个别谈话教育。对于屡次教育无效的应果断按照学院相关规定给予处理。同时建立班级挂科、成绩不佳学生档案,启动一帮一助学活动。(4)多组织专业的相关活动和各项赛事,要求学生不能闲下来。

第三阶段:大二第一学期注重培养学生实战训练,加强真实案例教学。

大二开始,学生进入全面的专业课学习期。这一时期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独立思考、实践能力的培养。(1)学期初学管部门牵头狠抓学风,利用至少半个月的时间严抓考勤,及时扼杀大二学生的不正之风。(2)随着专业课的大批量引入,有些学生可能束手无策,甚至因为学不懂产生放弃的想法。各任课教师应努力将专业的难点吃透,并用易懂的方式讲授给学生。同时为了防止学生被动的被灌输、被学习,可以适时的采取项目教学、小组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式的开展,增强学生的积极性。(3)这一学期开始,可以适时的让学生接触社会,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安排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及时总结、交流让学生们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社会意识。(4)充分利用现有的校企订单班,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和能力锻炼。

第四阶段:大二第二学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通过与校外合作企业的良好合作,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二的第二学期是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前的最后一学期,这一学期重点培养学生总结自身的能力。包括明确自己的优势、不足是什么?自己需要在顶岗实习前准备什么?(1)本学期内应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合理开展就业过程指导课,让学生学习到就业的经验。(2)各专业根据情况,可将本专业学生分批次引入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习,或是提前预约实习岗位。

第五阶段:大三一学年注重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考核,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一学年是学生的顶岗实习期,在此阶段作为校方应该建立良好的跟踪考核机制,确保每一名同学均能有效地把握这个时期,快速提升自我。(1)各班主任建立有效地联系机制,确保能够及时地与班级每一名学生联系到,及时反馈学生的实习信息。(2)校外顶岗实习是高职教学的一部分,所以要有完善的考核机制。学生需及时汇报实习情况,校内指导教师应及时联系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帮助。(3)严抓学生实习成果答辩,确保真实性、有效性,系部做好相关论文的存档,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依据。

4 总结及期望

以上实施方案已在我系2010级在校生中全面试点展开,笔者将根据实际反馈及时总结整改。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高职教育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高职学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