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范文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的国际都市。它在国家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流、休闲旅游等方面有着先天的巨大优势。这也为北京的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平台和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农业基础性、融合性、创意功能,为世界城市提供生态宜居环境,保障世界城市高端服务需求。发展都市型农业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提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它对北京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的研究是通过总结目前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项目,重点从环境保护方面研究其发展建设中的经验,对北京都市型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本论文采取实地调查与政策分析、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都市型农业的发展特点、运行机制和如何最大化的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

    1.2 国内外都市型农业中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1.2.1 国外都市型农业中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荷兰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以首都阿姆斯特丹为首的几大城市借助于发达的设施农业,集约生产经营花卉、蔬菜及奶类制品,不仅满足本国的需求,还以优异的产品质量,成为了出口创汇的主要产业。该国所兴建的现代化温室设施占全世界温室面积 1/4。年生产鲜切花,盆花能够占国际花卉市场总贸易量的 60%,也是世界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全国农业出口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厉为民在《从荷兰看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中研究发现荷兰的都市农业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具有国际化、专业化、优质化和高新技术等特征,其发展目标不再是追求产量,而十分强调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的社会责任,这就为荷兰形成“绿色生产力”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28]。德国的都市农业以“市民农园”和林业为主要代表,强调的是“生活”和“社会”功能。政府提供城市或周边地区的公有土地出租给市民。租赁者自行决定如何经营,如种花,种菜,栽树等,形成了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经营方向,让市民享受耕种、体验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该国有许多工业城市,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政府在城市及周边大量植树造林,因此这些城市又有着“森林城市”之称(邢可霞等,2007)。新加坡的都市型农业是典型的高科技、高产值的都市农业。一是由国家投资开发建设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通过招标的方式出租给经营人进行管理经营;二是发展农业生物科技园,主要进行新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三是依靠兴建水产养殖中心和养殖研究所发展海水养殖业,总量上基本保证自给。新加坡的园林绿化是城市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整个城市仿佛置身在一个美丽的花园中,其间绿地、花草随处可见,公园、街道宽敞整洁,其园林艺术水平非常之高(甘庆华,2007)。

    ……………

    第二章 都市型农业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2.1 都市型农业的概念、内涵

    2.1.1 概念

    都市型农业一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农业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农业的生产活动是以城市的需求为中心,集中体现了“依托城市,又服务于城市”的理念。当前的都市型农业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承载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市场化、科技化、集约化、产业化、信息化和人文化的新型农业, 是现代化农业在大城市地区的具体表现。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农业都逐步确立起走都市型农业发展之路。都市型农业可以根据地域特点,不仅可以提供新鲜、优质且符合当地市民需求的农副产品,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观光农园、绿色生态村等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农业实践,农业文化展示,农业科普教育的基地,为市民提供农作物种植及采摘、休闲观光等体验农耕乐趣的场所。

    ………..

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范文2

关键词:休闲农业 经济发展 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F6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073-02

进入21世纪,休闲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休闲产业正是基于人们的休闲需求产生的。休闲产业起源于20世纪的欧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及以物质商品生产所确立的主要的发展模式,人们在工作之余越来越需要休闲。目前,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产业规模,形成了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通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以推动观光旅游、农业休闲为目的一种新型的高效农业。具有维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产业、保护农村资源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特点。

一、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的研究综述

关于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在理论方面进行了研究,如哈罗德・英尼斯和格雷格等人,他们提出了农业资源开发增长理论,其主要观点为: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扩大耕地和牧场的面积是增加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因此得出,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是农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是,资源开发模型也存在重大缺陷,众所周知,因为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所以基于资源开发模型的农业的增长模式在长期内是不可持续的。再如钱纳里的结构转换增长理论,虽然他没有专门研究和系统的论述农业增长问题,但是在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作为传统经济部门的主体,农业符合结构转换所包含的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化条件,因而可以将他的结构转换理论视为农业发展的理论。该理论见诸于1988年出版的《工业化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在书中,钱纳里认为,在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农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会显著下降。与此同时,农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转换是相得益彰的,一方面,农业资源流出农业部门促使农业份额减少,另一方面,农业资源的替换改善了农业质态并提高了农业现代化程度。钱纳里认为,经济结构的升级转换对农业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在经济结构升级转换的过程中,高效率的资源替代了低效率资源,进而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产出随之增长。

二、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1.休闲农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休闲农业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了农民增收,稳定了农产品市场,实现了农业跨越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世界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两类方式:第一类是农业产业结构效益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在演进的过程中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提高。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第一、二产业转变为农业第三产业,在转变过程中资金、技术、资源等实现了效益流动,产业结构优化带来了农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第二类是转换能力优化,其中包括农业产业对于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对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产品市场供求的掌控能力以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能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整合自然及社会资源,实现农业转换能力优化,可以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数量及质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休闲农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将农业生产资源转变为农业资本,将生态环境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将农村民俗资源转变为农耕文化资本。产业化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现有2.5亿左右的农户,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产品单一,利润低的问题,休闲农业提升了农村产业结构,对于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休闲农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休闲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较少,就业成本偏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方向。休闲农业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在当地创业、就业和增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馆业以及旅游商品、纪念品加工业,因此能促进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休闲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休闲商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无形商品迎合了都市居民的休闲需求。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乡村旅游业就业的特点是就业面宽,受众范围广,特别是大量工作并不需要特殊的技术,所以可为广大农村青年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据世界各国统计,旅游业直接就业所带来的关联就业机会的就业人数之比为1:5,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据农业部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8月,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14个省市区,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43035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823家,年实现收入806.7亿元,带动就业近200万人,其中农民就业达159.5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2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5亿元。

3.休闲农业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有促进作用,可以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使农村走上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等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休闲农业推动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优美的大自然和农村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休闲农业的出现,可以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叠加优势,农民在从事休闲农业的过程中,提高了人文素质,增进城乡交流和互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缩减城乡差别,客观上改善了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从而顺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城乡旅游经济和谐发展的“绿色通道”。

三、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培育主导产业。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的有效载体,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休闲农业产业区应注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努力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规模化生产格局。引导休闲农业企业积极参与、主动融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产业支撑,力争每个休闲农业企业都培育1~2个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

2.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我们可以一个村或一个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产业群为基础,有序推进休闲农业园区建设,打造良好发展平台。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兴办建设规模大、产业基础强、服务功能全、经营效益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休闲农业企业,同时发动周边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兴办特色各异、优势互补的休闲农业企业和农家乐,建设成为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园区。

3.优化休闲农业发展环境。环境对于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制定和落实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要对已出台的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和修订完善,增强政策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金融部门把休闲农业列入信贷支持重点。进行融资体制改革,推出一些试点项目,以期在竞争性领域形成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新机制。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自律机构,为休闲农业企业融资打开方便之门。减轻企业负担,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郑健雄,郭焕成,陈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4.魏小安.中国休闲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范文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对于旅游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强,返璞归真,亲近自然,重返自然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休闲方式。农家乐更是成为了城市居民假日度假的好去处。农家乐和生态农庄为游客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宁静的生活环境、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提供了可能。

 

 来自于中国旅游网的一项调查数据:选择短途旅游的消费者人群占旅游总消费人数的比重如下:39.3%的人选择市内公园和游乐园,24.2%的人选择郊区景区,27.2%的人选择乡村游和农家乐,只有3.03%的人选择去外地。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了度假休闲、乡村游及农家乐的市场份额所占比例较大,仅次于市内公园和游乐园的消费者比重。可以看出,消费者更加看重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消费方式。选择假日农庄游乐的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且还将呈现上升趋势,这就预示着诸如这样以自然环境、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和民俗风情等农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前提,以市民休闲、度假、体验、求知和探索为目的新型旅游方式正应运而生,而农家庄园正是这种休闲生态旅游的典型代表。

 

随着居民对生活水平要求提高,传统的的旅游模式有着日趋冷淡的趋势,而短途休闲旅游在市民的旅游消费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有着田园生活般庄园文化和生态休闲的休闲农庄能带给游客颐养身心,物我两忘,回归自然的感觉。可见,创建一所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最终面向大众的生态休闲庄园已经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生态庄园的模式与特点

 

目前,我国传统的旅游品种大致分为如下几类:自然景观旅游模式,四川九寨沟,龙门石窟,湖南张家界;文化名胜旅游,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异域风光,购物体验式,如新马泰、香港等大城市;此外,还有以民族风情为主的旅游模式等。

 

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城郊休闲农庄,地处郊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枢纽位置,同时具有便利的交通,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大批的城市居民,引导游客来到郊区,吃农家乐,住民家房,耍农家乐,做农家活,无形之中向消费者倡导一种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出游方式。

 

格林生态休闲农庄选址于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丰富,污染小和风光旖旎的城郊,这里有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有难得的乡村野味,还提供一定的娱乐设施,如室外温泉,游泳馆、水上乐园、桌球、台球厅、儿童乐园、马场、垂钓、自助烧烤和疗养场所,以满足人们的观赏、休闲、度假、娱乐、游玩等需求;庄园还设立专供商务休闲娱乐的场所,如展厅,以供大型公司举行年会和半年会;还有丰富多彩的节目,如篝火晚会和舞会等。此外,庄园通过建立生态果蔬园、科学培育生态花园,让游客体验到农家自助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即发展了生态观光旅游,又愉悦了游客的身心,更为庄园实现了创收,体现了名副其实的多赢。

 

三、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目的

 

与传统的农家乐相比,格林生态庄园的创建旨在打造一所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生态休闲农庄,它及采摘、园艺、旅游及景观园林于一身,便于消费者享受到假日观光、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体验甜美的乡村乐趣。其次,这样的休闲农庄使大型企业商务活动的举行从城市酒店过渡到近郊环境优美的生态庄园,使人与自然近距离接触,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与调整。同时也为户外婚礼项目如婚纱摄影、婚礼仪式提供天然的环境;不仅如此,它对现有的农家乐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服务水平得到一个整体提升。通过充分利用空间和自然资源,建立素拓场地、生态园以拓宽消费者市场。

 

四、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意义

 

格林生态庄园的创建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休闲度假、怡养身心的理想场所。

 

首先,生态休闲庄园的建立是对当地本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特色的民俗风情的一种传播。它让农村特有的本土文化、民俗风情和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还可以增进城乡居民的交流,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同时使消费者有机会体验农村生活,增长农业知识。

 

其次,格林生态庄园的建立有利于对当地自然资源实施最大限度的开发与保护。在有目的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维护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收益。

 

再次,休闲农庄的建立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亦增加了国家税收。而且将带动和延长绿色产品等环保产业相关生产链条和消费链条的发展,促进了城郊“生态经济带”的形成。

 

此外,大量的客流将被吸引至此,可以刺激当地的消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五、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市场前景

 

以“农家乐”为例,2006年五一期间,西安市八个县区接待游客64万人,实现收入1450万元;2007年与上一年持平,2008年十一期间,西安农家乐接待游客55万人,实现收入1350万元,2009年五一三天假期,接待游客61.2万人,实现收入1986万元。由此可见,休闲农庄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农家乐规模小,管理不善,卫生健康方面不能保证,其休闲娱乐方式单一,而庄园扬长避短,将农家乐带入庄园进行统筹管理,在规模上适当扩大,卫生及管理上相应改善,做到规范经营,把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为休闲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现如今,更多企事业单位更愿意到一些设备齐全服务完善的休闲农庄去放松,而庄园的目标消费者以短期休闲的旅游群体为主,如商务群体,青少年等闲散旅游群体,外景拍摄群体,户外婚礼群体等。由此可见,格林休闲农庄的建立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邹统钎,齐昕.大都市郊区休闲“庄园”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5):104-109.

 

[2]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前景[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2):40-43.

 

[3]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4):144-148.

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范文4

关键词:空间层次;都市农业;产业选择

据报道,近年来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08年,城市居民人数首次在历史上超过农村居民,预计至2050年世界人口的70%是城市居民。在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城镇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城镇常住人口达91425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都市农业也有了长足发展。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绿色产业。它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经济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一种农业产业,不仅可以提供新鲜的果蔬产品、有机健康的农产品、可观光休闲的基地,保障、丰富城市生活,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都市农业、助力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文献综述

围绕都市农业的相关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多数学者关注了具体地区都市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梁丽娜和李奇峰从农业种植、农业供应链、休闲农业、农村智能信息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北京市数字化产业与都市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钟佳利等对成都当前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土地资源、发展机制、供给模式与行业标准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华贝贝等指出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存在竞争力弱和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转型升级、拓展功能以及完善运营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张玉芬和吴红聚焦于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从用地方式、土地污染治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刘一鸣等则关注了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部分学者则聚焦于都市农业的某个具体功能。于姜莉等以潍坊市坊子区三个农业休闲旅游带为例,重点分析了都市农业中休闲和观光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赵婵璞等则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重点从彩色农业景观和立体农业景观两个方面探讨了都市农业中的景观设计。骆希等聚焦于都市农业中的粮油功能区,并以崇州为例提出建设粮油产业集群、构建农业经营组织、践行绿色兴业兴村等多条发展路径。少部分学者关注了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问题。褚立岑构建了湖北省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系统,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赋权法以及熵值法进行了评价。综上所述,目前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具体地区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某一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发展水平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都市农业涉及的产业很多,而距离城市的远近又对产业的选择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这个方面的研究却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拟在空间层次视域下对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产业选择

都市农业是个大的概念,其中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许多产业,各个产业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发展所需的农业资源和外部条件也不一致,所以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兼顾的发展模式下,还要根据各产业的特点合理规划,使得各个产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都市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市农业发展根据距市区的远近可划分为4个层次:市区、近郊、中郊、远郊。市区土地资源有限且成本很高,所以市区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如为市区居民提供公共绿地资源,而经济功能主要是特色农产品和水产品、绿色产品的销售和相关餐饮。近郊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经济功能。近郊土地资源价格比市区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而且贴近消费市场,所以近郊较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的都市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农产品贸易等。中郊都市农业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功能。中郊土地价格资源较为丰富且价格适中,物流费用也适中,该区域是非常适合农副产品生产的区域,而且城镇居民日常到此区域休闲旅游也较为便利,所以较为适合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农业观光和体验、农家乐等项目。远郊都市农业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远郊土地成本较低,政府只需少量资金辅助即可实现维护本地区生态平衡的生态功能,该区域适合种植林木果树这种周期长、生态功能明显的作物和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项目(具体如图)。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网络化与智能化的都市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小农户占农业经营户的比例高达98%,占耕地面积达70%。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如对接大市场的困难;不具备资金优势,农业投入能力不足;不具有规模经营优势;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减退等。此外,农业劳动力当前的老弱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农产品成本的提高,增加动植物疫病防治、现代农业技术采用和食品安全治理的难度,影响农业经营效益和农业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实现。解决以上矛盾,建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关键。目前,新技术在不断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赋能,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基于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例如,慧种地、农医生、田田圈、嗡嗡农服等。然而,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建立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较易出现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建设速度慢、与传统服务体系缺乏协调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例如,完善网络等基础设施、组织农户参观新型农服企业的现场和参加培训、搭建传统农服体系与新型农服体系的协调平台等等。

(二)推进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都市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村家庭生产为基础,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都市农业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服务。首先,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方式对龙头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减轻经营压力。通过贴息和补贴等政策引导龙头企业进行农业技术改革、技术研发、品牌宣传等,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其次,建立融资互动平台。健全银行、龙头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银企信息沟通平台,对龙头企业的优势项目优先推荐,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龙头企业银企洽谈会,促进银行、龙头企业和政府信息对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最后,在企业用地方面可给予优先优惠政策,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对于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可建立相应的农产品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建立农产品连锁专卖体系,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连锁专卖方式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这种流通业态适合高附加值、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的销售。政府在此类连锁专卖店的建设上,可以给予税收的优惠和房租补贴。此外,要积极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乐购、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设置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专柜,同时可积极开拓社区便利店,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再者,可建立都市农产品信息网,在淘宝、拼多多、京东、抖音等平台进行网络销售,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方面,开展土地整理,严格保护耕地。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一些农业用地变为了非农业用地,而今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土地仍有一定需求,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对农业土地面积严格保护;将各乡镇建设的工业园区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园区土地使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加强资源保护与开发,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在保护现有生态资源的同时,继续加强生态林建设,建立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护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共同组成的生态林体系。保护和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更大的开发价值;合理的开发则能为保护提供资金支持。要在保护的基础上,鼓励以湿地公园、休闲农庄、森林公园等形式全面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梁丽娜,李奇峰.北京都市农业数字化建设路径与前景[J].农业展望,2021,17(07):73-77.

[2]钟佳利,孙强,魏成轩.成都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01):118-120+124.

[3]华贝贝,刘振宁,刘媛,王永慧.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2(01):50-52.

[4]张玉芬,吴红.乡村振兴战略下都市农业土地利用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4):33-35.

[5]刘一鸣,王小琼,樊晓盼.天津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22,29(01):66-70.

[6]于姜莉,毛金玲,刘红.坊子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2):48-49.

[7]赵婵璞,王美溪,张天柱.都市田园建设中农业景观的应用研究——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07):191-193.

[8]骆希,李雪,陈巨.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大路径[J].产城,2022(01):54-57.

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范文5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资源;旅游产品

一.引言

黑龙江省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农业大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同时,近年来,乡村旅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依靠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导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大力发展黑龙江省乡村旅游成为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途径。

二.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的相互关系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主要旅游活动场所,以乡村自然景观、乡村生态环境、乡村传统民俗与传统文化等旅游资源为依托,以观赏、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休闲等多种体验方式为特征的综合性旅游形式。而观光农业旅游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习作、购物、度假,满足游客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并参与新型农业技术实践的一种旅游形式。结合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的概念及基本内涵来看,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及农家乐的最基本关系,即观光农业与农家乐等旅游形式以乡村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乡野农村为环境依托的旅游活动是属于乡村旅游的不同活动类型,即乡村旅游的分支。

三.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一)农业产生类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土质肥沃,地势平坦,耕地连片,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全省耕地土质肥沃,肥力较高的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约占60%左右,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目前,全省共有104个大型国营农(牧)场,拥有耕地206.8万公顷,共有宜牧草原、草坡507万公顷。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600亿斤,牛奶、乳制品、绿色食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是世界知名的、全国最大的有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国家农业部认定黑龙江垦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旅游活动开展地,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及参观考察价值。

(二)森林类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至2010年森林覆盖率45.2%,覆盖面积居全国之首。其中,三分之二为原始森林。目前,共有67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38个,是拥有森林公园最多的省份。此外,还有我国世界上最典型、最大的一片红松原始森林。其中,伊春丰林自然保护区的红松母树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网络成员。黑龙江省的森林物种也非常丰富。其中龙胆草、人参等16种名贵药材被列为国家保护资源,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首位。在动物资源中东北虎、丹顶鹤等稀有动物,均属国家重点保护种类。这些资源使黑龙江省成为全国森林旅游的首选地。

(三)民俗文化类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是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独有的。黑龙江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农村的占72.7%,居住在自治地方、民族区、民族乡镇的占39.9%。黑龙江省建有1个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个民族区(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69个民族乡镇,其中,满族乡(镇)24个、朝鲜族乡(镇)19个、蒙古族乡(镇)6个、达斡尔族乡3个、鄂伦春族乡5个、鄂温克族乡1个、赫哲族乡3个、联合民族乡(镇)8个。全省还认定少数民族聚居村680个。这种民族分布对在乡村旅游中设计、开发民族民俗特色旅游产品具有十分有利的影响,为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乡村旅游相关的特色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还拥有许多有利于开展乡村旅游的特色旅游资源,如被称为“中国的不夜城”、“极光城”的漠河县;有“火山博物馆”之称的疗养度假胜地――五大连池;世界上最长的界江――黑龙江;有“北方绿宝石”之称的亚洲最大界湖――兴凯湖;中国第一大火山堰塞湖――镜泊湖等等。此外,还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湿地旅游资源,集中成片的就有乌裕尔河、三江平原和松阿察河沼泽湿地。乌裕尔河流域地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湿地达21万公顷,有鸟类296种,被誉为“鸟的天堂”、“丹顶鹤的故乡”,是我国第一个水禽综合保护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湿地,已被列入世界重点保护湿地名单。

四.黑龙江乡村旅游产品现状

目前,黑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森工林区的滑雪、漂流和森林生态旅游;乡村的农家乐类型的旅游产品;以及农业旅游示范点所提供的旅游服务和产品。到“十一五”期末,新创建1000个乡村游示范点,评定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省农科院园艺分院等18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并开发了大海林雪乡、镜泊湖鲜民族村等多处农家乐旅游景点。近年来,黑龙江省已确定了民俗风情、秋实采摘、现代化农业观光、中小学生乡村夏令营、乡村文化体育以及春季赏花、田园风光、踏青活动等六大乡村主题游活动,并推出了黑龙江乡村游线路,交通便利,乡村气息浓郁,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较好。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范文6

本文将整理台湾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相关专业能力研究,以研究主体的三大分类:餐饮(旅)业、健身娱乐业和休闲旅游教育界为框架,对研究内容进行综述。

(一)餐饮(旅)业专业能力探讨

1、餐饮(旅)业管理层专业能力探讨

王丽菱研究认为,国际观光旅馆餐厅经理共有8项职责、92项任务,其职责项目为:预算执行及财务管理;商品设定;业务营销;人事及训练之管理;行政管理;现场管理;物料管理;危机预防与管理。林碧华指出餐饮连锁业店经理扮演的角色是店铺的代表人、经营目标的实现者,也是卖场的指挥官,负责整体经营的结果及店铺的形象。最后总结出店经理必备及应备之认知项目中,以具备管理知识、了解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具备餐饮基本专业知识、具备成本的概念、具备社交礼仪的知识等五项为最首要;店经理必备及应备之技能项目中,以具备激励与赞美他人的技巧、具备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具备认人的能力、具备督导技巧、具备领导统御的技巧等五项为最必要;店经理必备及应备态度项目中,以坚持质量、凡事以身作则、具责任感、勤奋踏实、尊重他人等为最首要。

许轩研究发展出旅馆业高阶主管专业能力架构,内容包括一般性专业能力:分析能力、策略管理能力、执行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危机处理、文化、人际关系、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自我管理、态度、创造力、外语能力等共13个能力领域;与技术性专业能力:现场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业务及营销、信息能力等共5个能力领域;并且藉由权重分析发现一般性专业能力重要性大于技术性专业能力,而齐下分别以“领导”与“财务管理”被视为当今旅馆业高阶主管最重视之专业能力领域。

2、餐饮(旅)业基层服务人员专业能力探讨

王丽菱将国际观光旅馆餐厅服务生之职责与任务分为资浅者与资深者,其应具之认知、技能、情意方面,共确认了12项认知、5项技能及5项情意之能力项目;国际观光旅馆餐厅领台应具之认知、技能、情意方面,共确认了5项认知、4项技能及4项情意之能力项目;国际观光旅馆餐厅领班应具之认知、技能、情意方面,则确认了13项认知、11项技能及8项情意之能力项目。

沈渼君总结得出中式宴会服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其重要性平均数,依序为:安全与清洁卫生、顾客关系、工作关系与沟通、执行周边工作、成本概念、用餐服务、善后工作、基本服务能力。其未来需求性平均数,依序为:顾客关系、安全与清洁卫生、工作关系与沟通、基本服务能力、执行周边工作、用餐服务、成本概念、善后工作。

林美玲以国际观光旅馆饮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得出饮务经理以行政与策略管理能、执行预算与管理财务的能力最重要。领班以吧柜作业管理的能力、调酒技能、服务生于临时员的安排与调度能力最重要。调酒员以调制饮料的能力、服务顾客与产品销售的能力最重要。

(二)健身娱乐业专业能力探讨

1、运动指导员专业能力探讨

柯政良指出运动指导员专业知能重要程度,分六大层面,其中以指导操作最高,其他专业知能依序为:人己互动、行政管理、工作态度、相关知识及文书处理,各层面之认知程度及需求程度均达显著水平,而运动指导员专业知能重要认知程度与专业知能需求相同。郑秀琴认为健身俱乐部运动指导员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沟通技巧与能力、个人特质及公共关系等六大类,在其研究结果发现,专业态度是所有健康俱乐部之专业从业人员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专业能力。

陈正国在总结了两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虽然柯政良在其研究中指出“指导操作”是运动指导员专业知能中最重要的;郑秀琴也在其研究中认为“专业态度”是所有健康俱乐部之专业从业人员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但是由于水肺潜水教练接触的层面属于水域,而成员组成素质不一,因此无论是在水域专业知识的认知或操作指导技能的认知或指导学习的态度等三个面向专业,都必须具有相当的专门知识和工作经验才行,所以知识、技能、态度对水肺潜水教练来说都是一样等同重要,缺一不可的。 转贴于

2、解说员专业能力探讨

解说员是观众与展示品之间的重要桥梁,其专业知能的有无,更是影响导览解说质量的关键因素。解说员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半衰期时势,若未接受教育训练等的在职进修,将会逐渐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当务之急,解说员唯有不断接受教育训练,才能使专业持续成长(郑美女)。

郑美女建构了《公立博物馆解说人员专业能力指标》,而郑人文进一步研究了休闲农业解说员专业能力与人力运用机制。郑人文将解说员角色扮演分为基础与进阶两大部分,身为一般之解说员须扮演之基础角色为:观光导览者、学习促进者和环境维护者,而资深解说员除了扮演上述三种角色外,另外还应协助行政管理及课程的规划安排,所以也可能扮演之进阶角色为:行政管理者和方案规划者。郑人文还认为“善用及整合资源能力”是休闲农业解说员最应受到重视的专业能力。

(三)休闲旅游教育界专业能力探讨

陈秀玉依不同性质人员之评定,了解大专观光科系学生所应具备专业基本能力项目之重要程度及其差异性。并以不同性质学生之评定,了解大专观光科系学生对所应具备专业基本能力之专精程度及其差异性。吕欣怡也认为不同性别、学制、科系、就读意愿、实习经验及工作经验之学生自评各因素构面的餐饮管理专业能力程度具有差异。

林玉梅研究认为高级中等学校餐饮管理科学生宜备的专业能力计有:食物与营养、食物制备、盘饰搭配、食品选购和贮存、餐饮安全与卫生、餐饮服务技术、语言、饮料与调酒、计算机运用及相关专业知识等十类95项。吕欣怡研究发现大专校院餐饮(旅)管理系科学生餐饮管理专业能力所具备的认知层面包含:规划与管理、餐饮设计、产品与服务、环境保护与安全、组织与运作与相关知识等五项因素构面。李青芳指出我国高职餐饮管理科毕业学生,应具备商业专业能力分为:外语能力、商务沟通能力、计算机基础作业能力、会计作业能力、销售能力、行销能力、商业及管理基础能力、采购与库存管理能力等八个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