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血压的治疗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血压的治疗建议范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生活习惯不良、缺乏运动等因素,使得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原发性高血压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通常是一个长期过程,为了有效的控制患者血压,降低高血压引发的一些靶器器官损伤,要提高患者对医嘱的执行程度,即药物治疗的依从性[1]。本文旨在探究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监控血压对于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的重要影响,为临床提高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县人民医院2009年8月——2012年7月收治的70例高血压患者。
1.2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负责进行,在患者入院后第1d指导帮助患者完成问卷填写。问卷是在向专家学者咨询、文献参考、抽样调查征询等基础上进行设计、修订完成。问卷的内容有患者基本情况、血压自我监测、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情况。调查问卷发放80份,回收74份,有效问卷70份,合格率是94.59%。
1.3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评价标准包括四个问题:①你有时是否会忘记吃药?②你是否偶尔会不注意按时吃药?③你感觉症状出现改善时,是否有停止吃药?④你服药后感觉症状加重时,是否有停止吃药?选择“是”记作“0”分,选择“否”记作“1”分,最后计算总分,4分表示患者药治疗的依从性佳,0-3分表示不佳。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检验与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调查结果70例高血压患者中,22例患者的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为佳,占31.43%。具体情况见表1。
2.2患者基本情况在70例调查对象中,男34例,占48.57%,女36例,占51.43%;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66.75±9.83)岁,
经检验,发现患者年龄、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存在统计学联系,即年龄≥61岁、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的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越佳。
2.3患者血压自我监测情况70例高血压患者中,家中有血压计患者45例,占64.29%,无血压计患者25例,占35.71%,会测量自身血压患者33例,占47.14%,不会患者37例,占52.86%,每天定期监测血压患者21例,占30.00%,未每天定时监测血压患者49例,占70.00%,具体情况见表2。经检验,结果表明患者家中有无血压计、是否每日定时监测血压和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存在统计学联系。即患者家中备有血压计。每日能够定时测量血压的患者,其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佳。
2.4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对上述研究的单因素进行筛选,将影响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的单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最终的结果表明,结束教育的程度越高、每日定时测量血压的患者,其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越佳。
3结论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动脉血压出现持续增高,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加上生活习惯改变,高血压发病率呈日益上升趋势。高血压同时也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致死原因,会影响患者脑、心、肾等重要功能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威胁到人类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疾病[2]。
药物治疗是高血压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服药依从性直接影响到药物治疗效果。本文研究中高血压住院患者中,药物治疗依从性佳的患者占31.43%,表明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不佳,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需引起重视。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影响因素非常的多,主要是患者个人情况、药物的特性及医患关系等,本文探究高血压患者血压自我监测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患者每日定时监测血压,能够有效提高提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这和许多文献的研究结果相符[3]。因为很多高血压患者没有比较明显的症状,通常在感觉血压不高时认为可以自行减少药物用量、服药的次数或者停药,每日定时测量血压,结果比较客观真实,能够让患者清楚了解掌握自身血压是否被有效控制,从而督促患者认真执行医嘱,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若血压监测结果为高值,即便患者的自我感觉较好或者症状基本消失,也可督促患者及时服药;若患者服药之后,血压监测结果提示血压在正常范围内,说明药物治疗有效,患者能认识到药物治疗重要性,增强了患者坚持药物治疗的信心;若患者服药之后,血压监测结果仍比正常值高,提醒患者要及时就医,尽快调整治疗方案[4]。通常,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都是在院外完成,定期监测血压主要是患者及其家属完成。所以患者家中是否有血压计,会不会监测血压可能会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所以,高血压患者家中需要备有血压计;同时医护人员指导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掌握正确血压监测方法,并嘱咐督促患者定期监测血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患者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到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患者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越佳。可能是因为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及正确理解程度越好,从而服药依从性越佳。所以,在临床中,医护人员要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更加重视,做好健康宣教,让患者充分了解疾病,养成良好的习惯[5]。
总之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血压自我监测,可以根据血压监测获得结果,提高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学芳.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人治疗依从性和血压控制的影响[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9,6(1):61-63.
[2]沈月秀,张惠峰,陈芸,沈林英,王芳.家庭自我血压监测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8):146-147.
[3]MoriskyDE,GreenLW,LevineDM.Concurrent andpredictive validity of asel-f report ed measure of medication adherence.MedCare,2010,24(1):67.
高血压的治疗建议范文2
【摘要】目的:探讨单用依贝沙坦对轻中度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作用。方法:随机单盲选择3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依贝沙坦治疗前后的偶测血压,24h动态血压,白昼及夜间的动态血压及其血压负荷。结果:单用依贝沙坦能有效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诊所偶测血压(SBP152.0±13.6VS117.8±8.7,DBP96.0±11.0VS77.0±6.2,单位:mmHg),24h的动态血压及白昼和夜晚的动态血压。结论:对轻度高血压患者,单用依沙坦能达到24h全程平稳降血压,是符合时间诊疗学原理的理想降压药物。
【关键词】高血压病;时间治疗学;依贝沙坦
正常人血压呈现24h动态变化,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取决于24h平均血压水平,血压的晨峰现象,夜间血压是否为勺形曲线以及血压变异性等诸多因素。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是观察上述指标的必要条件。时间治疗学(chro-notherapy)是针对人体生理变化的昼夜节律和药物作用的时辰变化规律,研究给药时间和方法,以期获得最佳疗效和最低副反应的科学[1]。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用伊贝沙坦对轻中度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单盲选择30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或具有完整资料的原发性高血压门诊病人,诊断符合WHO/ISH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治疗前3次不同时间,测右上臂位血压均大于140/90mmHg(1mmHg=0.133kPa),实验室检查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8±3)岁。基础血压:收缩压(SBP)152.0±13.6mmHg,舒张压(DBP)96.0±11.0mmHg。全部患者均无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肝肾功能异常。
1.2 治疗方法:
病人入选后停用原治疗药物2周,每天测血压1次,以第2周7次血压的平均值作为基础血压,行24h血压监测。第3周开始口服伊贝沙坦(安博维)150mg,1次/d,疗程12周,1个月后血压若未降至140/90mmgHg以上,则加大剂量至300mg,1次/d,3个月后复查24h动态血压,治疗结束时最后一周的7次血压均值为治疗后血压。所有入选病例均完成本研究要求的疗程。
1.3 24h动态血压监测:
用无创的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24h血压监测,每隔30分钟自动测量1次血压和心率,设定早晨6点到夜间22点为白昼血压,夜间22点至早晨6点为夜间血压,以白昼血压>140/90mmgHg的次数占白昼全部测定次数的百分比为夜间血压负荷。T/P计算方法:以服药后2-6h内,每小时平均降压效应的最大值为峰效应(P),以服药后第24h的血压平均下降值为谷效应(T),每个病人的T和P值均数后的比值,即为T/P比值[2、3]。
1.4 疗效制定标准。显效:诊所偶测舒张压或24h平均舒张压下降大于10mmHg或降至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大于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19)mmHg或虽未达到10mmHg,但已降至正常范围或收缩压下降大于30mmHg,无效:血压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以x±s表示,进行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偶测血压变化:所有入选病列均完成本研究要求的疗程。SBP由治疗前的152.0±13.6mmHg降至117.8±8.7mmHg,DBP由96.0±11.0mmHg降至77.0±6.2mmHg,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2 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变化:
治疗前后24hSBP、DBP动态变化及白昼与夜间SBP、DBP及白昼血压与夜间血压负荷差异均有显著性,见表2。
2.3 降压谷峰比率:
将24h均等划分为几个时间段,计算所有实验病例动态血压每2h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服药后取最后2小时的平均血压下降值(治疗前后的差值)为谷效应值,12个时段中最大的血压下降值为峰效应值。治疗后T/P比率:SBP T/P(88.3±9.0)%;DBpT/P(90.5±8.4)%,降压T/P比率均>50%。
2.4 降压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治疗显效14例(显效率63.3%),有效7例(有效率22.3%),无效3例,总有效率85.6%。本组病例中发生头痛4例,疲乏2例,无咳嗽病例。
3 讨论
业已证实24h动态血压是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独立预测因子,它与心脏损害如左心室肥厚,肾微血管病变如微量的白蛋白尿等明显相关[4]。平稳控制24h血压,理想控制夜间血压,避免清晨血压急剧快速上升,降低血压变异性,对保护靶器管功能至关重要。ABPM是一种可靠的无创性24h连续监测血压手段,它可以反映不同生理节律和外界环境时的血压变化,无测量者偏差及白大衣现象,可全面详尽地观察一天中的血压动态变化。有助于合理进行降压治疗,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可用于评价药物在特定时间段的降压效果,特别是给药期间的最后时段[5、6]。使高血压的研究以及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本研究以伊贝沙坦作为降压药物,对3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用动态血压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压及其它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伊贝沙坦治疗12周能有效降低轻、中度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有效率达85.6%,而不影响心率及正常血压的生理节律特征,本研究还发现,伊贝沙坦治疗后白昼血压负荷与夜间血压负荷均明显下降,这对于减轻心脑血管的异常负担十分重要。伊贝沙坦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其高度特异性地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最后通路也是最关键环节,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ATI受体的结合,从而发挥降压作用。药理学研究显示,伊贝沙坦半衰期达24h,是其他沙坦类药物无法比拟的,本研究结果提示,伊贝沙坦的收缩压T/P为(88.3±19.0)%,舒张压T/P为(90.5±18.7)%,与国外文献报道接近[7],甚高的谷峰比值,更加符合时间治疗学的要求,是其24h全程平稳控制血压的基础。
从时间治疗学角度来看,单用伊贝沙坦能理想的控制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和清晨血压急剧快速升高,降低血压变异性,从而达到平衡控制24h血压,全面保护靶器管功能的目的。是符合时间治疗学原理的理想降压药物。
参考文献
[1] 郭艺芳,宋光耀,张志曾.心血管疾病的时间生物学与时间治疗学.心血管病学进展,2001,22(3):150-152
[2] 朱平先,孙大勇,曹金安.动态血压监测评价莫托洛尔与依那普利的降压疗效.中国心血管杂志,2000,5(3):175-177
[3] 张维忠.降压效应谷/峰比率的方法学探讨.中华心血管杂志,1996,24(2):147-149
[4] Mallion JM, Baguet JP,Siche JP,et al.Clinical value fo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J Hypertens,1997,17:585-595
[5] Mancia G,Parati G.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organ damage.Hypertension,2000,36:894-900
[6] Meredith PA.How to evaluate the duration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The trough:peak ratio and 24-hour monitoring.Cardiovasc Pharmacol,1998,31(Supple2):17-21
高血压的治疗建议范文3
【摘要】
目的 了解湖城中老年人居民高血压患病与社区生活方式的干预情况。方法 根据自制《湖州市中老年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问卷》,对3 157名城市中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①男性居民1 175名(37.15%),女性居民1 982名(62.66%)(P=0.000);②被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男性(66.33±8.83)岁,女性(64.06±9.25)岁(P=0.238);③医务人员告知患有高血压或血压升高者1 270人(40.8%),不同的街道比较差异显著(P=0.007);④“医务人员是否对高血压患者开过特别的膳食处方”不同街道的比较分析无显著差异(P=0.771);⑤“医务人员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不同街道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28)。结论 湖州城市中老年居民的高血压患病在社会需求方面值得关注,应当提供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
【关键词】 城区中老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生活方式干预;调查分析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同时可伴有心、脑、血管和肾脏等重要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1〕。研究证实,高血压是脑梗死、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治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关键〔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为此,本文就湖州城区中老年高血压患病与生活方式干预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根据自制《湖州市中老年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问卷》,对湖州城区年龄在55~75岁女性和年龄在60~75岁男性以方便抽样方式进行调查,共调查对象3 157人。主要涉及3个街道(其他街道的部分居民也参加了调查,这部分对象被给予另外的代码编号),分别为爱山街道、飞英街道和龙泉街道。其中,男性1 175人,平均(66.33±8.83)岁;女性1 982人,平均(64.06±9.25)岁,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t=6
.70,P=0.238)。
1.2 调查问卷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阶梯监测》〔3〕调查自制而成的《湖州市中老年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问卷》,主要针对高血压患病与生活方式干预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1.3 调查方式
由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理班和社区班在校大学学生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3000,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压升高或患高血压情况不同街道的比较分析
剔除42名无效问卷,共有3 115名调查对象提供了有关信息,占99.1%(3 115/3 157)。其中血压不高或未患高血压为1 841人,占59.1%(1 841/3 115),医务人员告知患有高血压或血压升高者1 270人,占40.8%。不同街道比较差异显著(χ2=17.56,P=0.007)。见表1。表1 血压升高或患高血压情况不同街道的比较分析(略)
2.2 “医务人员是否对高血压患者开过特别的膳食处方” 不同街道的比较分析
不同的街道之间无显著差异(χ2=1.125,P=0.771)。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1 259中,有505人告知医务人员给过自己膳食方面的指导性建议,754人告知医务人员没有给过自己膳食方面的相关建议。见表2。表2 “医务人员是否对高血压患者开过特别膳食处方”的比较分析(略)
2.3 不同街道“医务人员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的比较分析
不同街道医务人员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方面具有显著差异(χ2=9.118,P=0.028)。在纳入分析的1 249名调查对象中,医务人员给过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的有238人,仅占19.1%,绝大多数未给过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见
表3。表3 不同街道“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的比较分析(略)
3 讨论
本文讨论的是调查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情况以及高血压患者的社区资源利用情况。根据调查,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40%,基本反映湖州城市社区本调查年龄段(女性:55~75岁,男性:60~75岁)高血压的患病情况,这一数据提示应加强中老年人群血压状况的检测。除了城市社区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应引起很多相关部门的重视之外,本部分在着重调查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医务人员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情况,如给高血压患者有关饮食、减重和加强锻炼方面的指导等工作显得不足。医务人员为高血压患者进行膳食方面的指导性建议的占40.1%、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的仅占19.1%。说明社区工作者可能对慢性病相关的生活方式治疗的认识不够。
因此,社区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对慢性病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干预治疗,在饮食、减重和加强锻炼等方面给予社区高血压患者充分的指导,加强健康教育,使全民认识到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性,达到预防高血压,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减缓高血压的进展,降低高血压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李 霞.以健康教育方式干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8;6(3):102.
高血压的治疗建议范文4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进行性的发生、发展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目前,年龄<30岁的心肌梗死患者已不罕见。一系列解剖研究显示,血压、血脂水平和肥胖与儿童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直接相关。
肥胖 肥胖是儿童发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儿童期肥胖是成年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的强预测因子,直接导致学龄阶段和成年早期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所以关注心血管健康应从预防儿童超重和肥胖开始。在我国,儿童肥胖问题变得日益严重。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与1985年相比,男女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增加了4~6倍,尤以大城市突出。在肥胖儿童人群增加的同时,儿童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人数显著增加。
儿童肥胖是多因素作用导致的疾病,尽管遗传因素导致个体对肥胖普遍易感,但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过多饮用含糖饮料、喜好零食、低纤维膳食、西方快餐文化的蔓延,是造成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儿童肥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运动过少,由于电视、电脑、游戏机的普及,儿童坐在屏幕前的时间大大延长,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静坐时间也大大增加,导致体力活动相对减少。研究显示,每天热卡摄入量比消耗量多出1%~2%即可导致肥胖。所以,预防和控制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重要方法是均衡膳食,加强体育活动。
建议
改变生活方式
均衡膳食:脂肪摄入占总热量的25%~35%(其中饱和脂肪摄入<总热量的7%,反式脂肪<总热量1%),胆固醇摄入<300 mg/日(相当于1个鸡蛋黄)。避免过量摄入含糖食物和软饮料。多食用蔬菜、水果和谷类食物。每日摄入盐量<6 g。
教育青少年从不沾染第一口烟草开始,拒绝吸烟。
坚持体育锻炼:鼓励每天体育活动至少1小时,尽量减少看电视时间。
控制体重
超重儿童控制体重增加的速度,肥胖儿童每月减轻体重1~2 kg。
监测、控制血压
建议>3岁儿童,尤其有高血压家族史或肥胖儿童,至少每年测量血压1次。
《2009欧洲青少年和儿童高血压治疗建议》定义儿童高血压:正常血压低于其所在年龄性别的第90百分位值,正常高值血压在第90~95百分位值之间或血压>120/80 mm Hg但未达上述标准,1级高血压≥第95百分位值+5 mm Hg,2级高血压≥第99百分位值+5 mm Hg。由于血压在不同地域、种族、年龄、性别和身高的儿童有差异,该标准仅供我国借鉴。我国儿童高血压诊断标准正在制定中。
高血压患儿以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为主,减轻体重。观察半年,血压未达标时,建议专科门诊应用药物治疗。
监测、控制血糖
儿童血糖正常值:空腹<5.6 mmol/L,餐后血糖<7.8 mmol/L。
有高危因素(肥胖、糖尿病家族史、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女孩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儿童或青少年,应每0.5~1年进行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血糖的检查1次。
糖尿病患儿以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为主,观察2~3个月,血糖仍未达标时,建议专科门诊应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
糖尿病患儿控制HbA1c<7%。
监测、控制血脂
儿童血脂正常值:TC<5.2 mmol/L,TG<1.7 mmol/L。
改善饮食习惯,坚持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TG>1.7 mmol/L且伴肥胖或TG>7.93 mmol/L时,给予饮食控制和加强体育活动;如仍未达标,给予贝特类药物口服。TG>11.33 mmol/L时,在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同时,给予贝特类药物口服。
糖尿病患者
1999年美国心脏学会(AHA)《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指南》明确提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2002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ATPⅢ)中明确提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荟萃分析显示,HbA1c水平>5%的个体,HbA1c水平每升高1%,心血管危险增加21%。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研究)、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以及DCCT-EDIC研究证实,随着HbA1c的降低,微血管并发症显著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有降低趋势。但VADT、ACCORD研究显示,与标准治疗组(HbA1c<7.5%)比较,强化降糖(HbA1c<6%)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目前认为降糖治疗有个底线,即HbA1c≥6%。严格控制血糖是否使心血管获益,有待长期随访研究证实。
糖尿病多重危险因素综合干预获益大于单纯控制血糖。Steno-2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多种危险因素综合强化治疗(调脂、降压、降糖及抗血小板),与单纯控制血糖相比,全因死亡绝对风险下降20%,心血管死亡的绝对风险下降13%。ADVANCE研究提示,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同时严格控制血压,把血压降到<130/80 mm Hg,与单独控制血糖相比,使心血管死亡降低18%。CARDS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强化降脂治疗,将LDL-C降到≤2.60 mmol/L,可以使主要心血管事件降低37%,脑卒中风险降低48%。
有两项经典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RB)在改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预后方面有独特作用。HOPE研究糖尿病亚组应用ACEI进一步降低高危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卒中和心肌梗死25%,降低脑卒中33%。LIFE研究糖尿病亚组应用ARB使主要血管事件和脑卒中进一步降低21%。
建议
所有糖尿病患者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4.4~6.1 mmol/L,非空腹4.4~8.0 mmol/L,HbA1c≤6.5%。
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130/80 mm Hg,首选ACEI或ARB。
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降脂治疗,使TC<4.14 mmol/L,LDL-C<2.6 mmol/L(100 mg/日l);如TG>5.65 mmol/L,首选贝特类药物,使TG<1.7 mmol/L。
治疗初每3个月检测1次HbA1c,达到治疗目标后每6个月检测1次HbA1c。
鼓励血糖自我监测:2~4次/周。
女性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女性健康的最大杀手。女性冠心病发病年龄一般较男性晚10年,较男性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病死率相对高于男性。
目前研究提示,女性冠心病患者预后差的原因部分是由于女性胸痛症状不典型,发生心肌梗死后常被误诊,女性对冠心病认识不足,患病后就诊时间晚,导致治疗不及时;对存在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缺乏重视,很少给予干预所致。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架桥工程(BRI G)调查显示,我国女性接受再灌注及血运重建治疗率明显低于男性,女性服用阿司匹林、降脂药的比例均低于男性。可见,对女性心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的重视和干预力度亟待加强。
此外,中青年女性常出现类似“心脏病”症状,如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和轻度心电图ST-T改变等。临床证实,这部分女性没有危险因素,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很低,花很大成本做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冠状动脉CT检查,不但浪费卫生资源,还可明显增加年轻女性发生癌症的风险。对这部分女性应注意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
2007年《女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指出,女性有1个主要心血管疾病风险即视为有危险,包括吸烟、食欲不振、无体力活动、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男性亲属<55岁,女性亲属<65岁)、高血压、血脂异常、冠状动脉钙化、代谢综合征、踏车试验运动耐量下降,这部分人群按Framin gham评分标准是冠心病低危,但实际是未来心血管病事件的中危或高危患者,应制定积极预防性治疗决策。
建议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低危女性,有不典型症状或心电图轻度ST-T改变,要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注意识别有“心脏病”症状女性的抑郁或焦虑症状,若有指征,转诊或进行治疗。
主要危险因素的干预:①>55岁女性血压控制在<150/90 mm Hg,如预防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获益大于出血风险,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日;②不建议<55岁的健康女性常规服用阿司匹林。
不推荐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或选择性的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不推荐抗氧化维生素(如维生素E、C和β胡萝卜素)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不推荐叶酸或与维生素B6和B12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无症状下肢动脉狭窄患者
无症状下肢动脉狭窄是指下肢没有急性或慢性缺血症状,但静息踝臂指数(ABI)<0.90,或运动后ABI下降20%。无症状下肢动脉狭窄与心血管病死率以及全因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70%的患者最终死于冠心病和脑卒中。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以及肥胖是其高危因素。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无症状下肢动脉狭窄有利于降低总心血管风险。
目前有两项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益处。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ACAS)随访5年,医学研究委员会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研究(ACST)随访7年,两个研究得到的一致结论,即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的获益与手术风险密切相关,当围手术期并发症在2.7%~3.1%以上时获益程度降低,提示该治疗对手术技巧要求很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临床已应用多年,目前的临床研究有限,不能证明该方法优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建议
应用ABI筛查下肢动脉病变,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筛查颈动脉斑块。
改变生活方式:平衡膳食、戒烟、控制体重、坚持运动。
如无禁忌证,所有颈动脉狭窄患者推荐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如无禁忌证,所有颈动脉狭窄患者推荐应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目标值:TC<4.14 mmol/L,LDL-C<2.60 mmol/L。
控制血压<140/90 mm Hg。
控制血糖,使HbA1c≤6.5%。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75%且病变不断进展,如手术风险<3%,可预防性颈动脉内膜剥脱。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无症状患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能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治疗前仔细评估获益和手术风险。
肾功能损害和肾脏疾病患者
2006WHO《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将肾衰竭或肾功能受损定义为心血管高危状态,无需进行危险分层来制定治疗决策。对我国5个省市、自治区1239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慢性肾脏病(CKD)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即使轻度CKD,心血管疾病患病危险已明显增加。
微量白蛋白尿(MA)定义为尿白蛋白滤过率(UAER)在30~300 mg/日(20~200μ g/分),或尿白蛋白肌酐比(Alb/Cr,UACR)男性2.5~30 mg/ mmol,女性3.5~30 mg/ mmol。研究发现,无论是糖尿病、高血压或是普通人群,MA都是心肾靶器官损害的标记物,是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2008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治疗指南》建议:对于1型糖尿病病史>5年、2型糖尿病一经确诊时即应检测MA,之后仍需每年复查,以期尽早发现糖尿病肾病。《2007ESC/ESH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MA应作为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
建议
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一经确诊即应检测MA,如非同日2次检查结果阳性可确定诊断,每年复查1次MA和血肌酐。
有MA的糖尿病患者应:①强化生活方式干预;②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HbA1c<6.5%,血压<130/80 mm Hg,血总胆固醇<4.14 mmol/L。
除禁忌证,有MA或轻中度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首选ACEI或ARB治疗。
高龄(>80岁)老年人
建议
改变生活方式。
控制血压≤150/90 mm Hg。
高血压的治疗建议范文5
根据1999年WHO/ISH(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在《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提出,年龄≥60岁、血压持续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定义为老年高血压。若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
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①收缩压增高为主;②脉压差增大;③血压变异性增大,昼夜节律异常;④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即从卧位改变为直立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同时伴有头晕或晕厥等低灌注的症状;⑤并发症多,常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缺血性肾病及血脂异常、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疾病;⑥隐匿性高血压,即患者在诊室内血压正常,动态血压或家中自测血压升高的现象,其中,夜间高血压容易被漏诊并导致靶器官损害。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策略
老年高血压的非药物疗法主要为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利身心健康的行为。包括减少钠盐摄入、减少膳食脂肪及饱和脂肪酸摄入、戒烟、限制饮酒、适当减轻体重、适度运动等。但应注意,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过于严格的控制饮食及限制食盐摄入,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过快过度减重可导致抵抗力下降而易患其他系统的疾病。因此,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饮食方案、制定适宜的运动方案。
老年高血压的降压药物治疗应符合以下条件:①平稳、有效;②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③服用简便,依从性好。由于老年人的特性,开始选择药物时仍是一个挑战。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后两者常能成功与利尿剂合用。老年人使用利尿剂和长效钙拮抗剂降压疗效好、不良反应较少,推荐用于无明显并发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初始治疗。若患者已存在靶器官损害,或并存其他疾病,则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降压药物。
老年人治疗过程中应小剂量开始,缓慢降压,警惕性低血压、认知力降低和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发生。通常,老年高血压患者需要服用2种以上的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可根据老年个体特点,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以达到协同增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
老年高血压的综合管理
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保护靶器官,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建议将血压控制在
对于收缩压水平介于140~149mmHg之间的老年患者,首先建议患者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可考虑使用降压药物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以及有无心、脑、肾灌注不足的临床表现。若患者血压≥150/90mmHg,应在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使用降压药物治疗。
对于高血压合并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老年患者,建议首先将血压降低至
高血压的治疗建议范文6
我父亲今年72岁,在2006年被诊断为“甲状腺头状癌侵犯气管并肺转移”,同年11月做了手术并口服碘-131。现经CR、CT检查,结节有所增大、增多,今年有两次因咯血住院。请教专家:以前的治疗是否有误?今后应如何治疗?
广西 罗读者
罗读者:
你父亲的诊断明确,甲状腺癌并气管及肺多发转移,接受了手术治疗及碘-131(131I)治疗,治疗符合原则,并已维持了7年,延长了寿命。现在肺部结节有所增大、增多,表明病变有进展,是疾病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你父亲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癌症,应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尽量提高生活质量为主,不宜过度追求癌症清除、治愈,那样不客观。目前阶段,建议以止血、抗感染、改善营养支持为主,另可适当以中医药调理,再参考普外科或甲状腺外科意见,看是否还可接受碘-131治疗。
重庆市急救中心
呼吸科博士 王兴胜
痛风好了以后
还要吃药吗
我痛风1年多了,治疗后有半年没发作,请问,我还需要吃药吗?
湖南 李读者
李读者:
痛风症状缓解后不等于痛风就好了,其实,痛风的治疗不能以止痛为最终目的,应该要长期稳定地把尿酸控制在目标值以下,这样才能保证痛风性关节炎能得到长期缓解,才能减少对肾脏的损害。就痛风而言,医生在帮你缓解疼痛后,对你做的更多的是指导,我建议你定期到医院复查,可以继续采用一些中医食疗的方案,坚持锻炼。降尿酸的药物建议你根据复查的结果逐渐调整。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风湿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莘智
肾病患者该如何降血压
我今年72岁,有高血压病史近20年,有蛋白尿史也七八年了,从一个加号发展到两个加号。最近降压药加倍服用,血压也降得不好,请问,我该怎么办?
云南 施读者
施读者:
肾病与高血压并存时要强调稳定降压。不管是肾脏病引起的高血压,还是高血压引起的肾脏病,对血压的控制都有特殊要求。首先,必须选择那些既能有效降压又能保护肾脏的药物;其次,当一些特殊情况如肾动脉狭窄、肾功能下降时,一些降压药不能应用或要减小用量;再次,降压的要求更加高,血压必须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蛋白尿较多的患者,要求血压降得更低。很多高血压患者一上医院,只盯着看心血管内科,其实,高血压会引起肾损害,肾脏病变同样可引起血压高。
对初次发现高血压的,必须做全面检查明确有无肾脏病,尤其是40岁以下,或伴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有水肿、尿泡沫多、夜尿多和腰酸、有肾脏病家族史的。当高血压变得难以控制时,应考虑是否合并了肾脏病;定期做尿液检查对预测心脏病和中风等十分重要;当同时有高血压和肾脏病时,降压药的选择和使用必须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