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模经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规模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规模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范文1

一、物业管理企业规模不经济的原因

(一)初始规模不经济

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新企业的加入,但是新兴物业管理企业介入市场的初始阶段存在诸多困难。第一,为了争夺物业管理市场份额,扩大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新企业不惜以低价竞争,但在接手项目后又要控制成本,量入而出,导致物业管理水平大幅下滑,极大地损害了企业的形象。第二,开发商信誉低、建筑质量不高、物业管理包袱重等等,导致管理成本增加。第三,行业管理法规不完善,消费者对物业管理认识浅显,因此管理中矛盾多、风险大,严重威胁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形象,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新生物业管理企业。因此,在进军物业管理市场的初始阶段,企业资源利用率低,投入多而产出少,短期内很难因规模的扩大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相反,所表现出的往往是初始规模不经济。

(二)管理效率不经济

就物业管理企业而言,规模不经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的管理服务规模扩大(管理面积不断增加)时,企业内部的效率并未提高,或成本并未降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物业管理的经营机制、管理水平以及服务模式的不经济等。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说,没有强大的战略管理团队,就不能为企业选择适宜的发展方向,这就造成了企业扩张的盲目性;没有完整的战略规划团队,就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从而造成企业运作的无序性;没有扎实的基层团队,就不能高效、快速地完成岗位工作,造成企业运行的低效性。可见,任何一个管理层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物业管理企业管理效率不经济,最终也会影响企业的规模经济

(三)收费率低,严重影响企业运营

物业管理企业的营运资金主要来源于物业管理费。自物业管理行业诞生的第一天起,拖欠、拒交物业管理费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成了困扰物业管理行业的一大顽疾。在物业管理中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第一,业主对物管服务和房屋质量不满;第二,有些居民的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认同“花钱买享受”的消费观念;第三,由于收费的标准、细节不明,造成物业公司与业主理解不同,从而引起争议和纠纷;第四,宣传工作开展得不好。

二、物业管理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策略

从物业管理企业的现状可以看出,物业管理企业是一味地追求物业管理项目的数量增加、管理面积扩大,规模带动利润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并不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初始规模不经济、管理效率不经济应该是物业管理企业在探索规模经济发展道路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前期财务核算,减小规模经营风险

一般来说,在物业管理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即使管理水平保持同等速度提升,也会由于规模扩大而使管理成本大幅增加,因此管理成本的增加,最终导致总收益的减少。基于此,物业管理企业在面临着一个项目投标或扩大规模的时候,首先要综合有效地运用管理资源,制定管理方案进行财务核算,当管理成本小于收益时,配备管理人员及设备设施参与投标和管理。相反,当预期管理成本大于收益时,物业管理企业绝不能扩大企业规模,承受巨大的经营风险。

(二)合理配置人员,降低管理成本

规模效益绝非人员、团队、机构等的简单复制,而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共享。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应该为每个管理项目合理的定员,倡导人员内部流动,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机配置实现单位面积管理成本下降。具体来说,一方面,应该注重中层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提拔,这样既能节省外聘高管的高额成本,又能激励员工的士气;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各项目的发展状况调配基层员工,既可以在动态环境中提高员工的适应能力,也能够根据岗位需要定编定员,节省人力成本。

(三)进行市场细分,确定核心运营领域

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市场细分确定管理的核心运营领域,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以山东贵和物业为例,它确立了写字楼、商业物业、高校物业和厂区管理四大主?I市场,而将容易扩大管理规模的居住型物业排除在外。尽管企业的这一战略部署使其难以在管理面积上迅速扩张,但是其服务品质和管理水平依然能够实现在合理规模下的经济效益。

(四)进行集约管理,整合企业资源

在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实现集约化管理是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首先,有利于节约成本,除各项目部门必不可少的人员配置外,其他的事务均由公司统一调配实施,有助于人力成本的降低;其次,有利于实施品牌管理,将所管辖的所有物业统一在一个品牌旗帜之下,易于理念的传承和文化的培植;最后,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对每个物业项目的管理取得合理的利润,平衡盈利与亏损,使企业各个项目协同发展,并塑造良好的对外形象。

(五)开展专业化服务,整合业务流程

物业管理企业专业化服务可以整合原来被分割的业务流程,精简烦琐的业务流程,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其中,横向专业化,即根据服务的客体不同,将企业划分为服务于不同领域的企业或组织,这有利于不同的物业管理企业专注地服务不同的服务对象,在其熟悉的领域内将业务做精、做细、做出特色;纵向专业化,即各项具体业务由各专业服务组织来承担(如成立专业化设备维护公司)。这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和固定资产费用,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市场反应能力。

三、结语

企业规模经济范文2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规模经济效应 数据包络分析法

一、引言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有了蓬勃的进步,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这种增长主要是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发展规模经济的作用,房地产企业可以更有效的组织各类人才,形成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使人力成本下降,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房地产企业如何利用规模经济效应,尽量减少国家宏观调控及市场的变化对企业的冲击,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此通过对我国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规模效应的分析,探索适合我国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规模。

规模经济及其效率的探讨多集中在工业企业、金融业、医疗业以及教育业,对房地产业规模经济的探讨比较少。国外对房地产规模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首先是对房地产信托规模经济的研究[1],二是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2],第三方面房地产企业与其他行业的联合规模经济[3]。国内对于房地产规模经济效应的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主要讨论的还是规模经济效应的如何实现以及定性的研究房地产产业是否可以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少部分做定量分析的有周颐和陈艳丽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进行评估,得出我国房地产企业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的结论[4]。张巍则将产业组织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相结合,探讨了促进中国房地产业市场集中度由分散向适度集中转变的政策思路[5]。

二、理论基础

马歇尔规模经济理论认为: 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之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函数关系,生产同一产品,成本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的,设备效能的发挥是随着大批量生产而逐渐增加的,人的管理潜力也是随着规模的扩张而被开发和利用[6]。目前研究房地产企业效率方法应用最多的分析方法主要为传统的超对数成本函数法及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法)。在信息不透明、部分数据难以获得的情况下,应用DEA方法对规模经济进行研究也就成为首选的最为有效的方法[7]

三、数据分析

(一)DEA 步骤

本文选取的决策单元是2011年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与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联合的2011年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综合实力榜100强测评榜单上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四家公司。分别为第一名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名恒大地产、第五十名花样年控股和第一百名同济科技。

第二步是确定各个投入产出因素。房地产企业规模主要体现在资产投入及人员投入上。而营业成本直接反映到企业的经营效率。因此,把员工数(S)、营业成本(M)及总资产(C)作为系统的输入指标。资本收益水平和获利能力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重要依据。因此,引入企业的净利润(R)作为系统的一项产出指标。另外,资本市场讲究的每股资本都能带来最大的收益,所以利润率(V)也属于本文研究的产出因素。

第三步是确定决策变量。企业投入与产出的权重;DEA方法要求权重之和为1。运用C2R模型来建立目标数求解(E为效率指数)

(二)求解DEA模型

以万科地产为例,根据表一数据代入(1)式。应用EMS-DEA模型求解软件解出结果得E=1,则DEA有效。说明了万科地产的企业规模已经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依次把其余三家企业的数据带入到(1)式中得到各自的效率值E,恒大地产为0.975223;花样年控股为0.772341;同济科技为0.825049。其余三家企业中都DEA无效。

四、结论

应用DEA模型对我国四家上市房地产企业的效率进行分析,得到了如下个结论。(1)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利润产出不足的情况。在投入合理的情况下,存在利润过小及风险过大的情况。(2)我国房地产企业整体属于风险厌恶型。在利润与风险不能兼得时,企业多选择降低风险为主,这也是利润产出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为探讨房地产企业最适规模提出了新的着眼点,尤其将风险纳入考虑范围。对于企业自身,应该在实践中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特点及宏观经济环境,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适当规模。

参考文献:

[1]Brent W. Ambrose, Michael J. Highfield and Peter DLinneman.Real Estate Economics [J]. Real Estate and Economies of Scale:The Case of REITs,2005, 33,(2):323-350.

[2] Michael Decaney .DEVANEY.Econmic efficiency multi-productstructure: the evidence from Koreanhousebuilding firms[J].Journal of Housing of Economics,2002,31(3): 301-317.

[3]Danielle Lewis,James R. Webb.Potential cost synergies from banks acquiring real estate brokerage services [J].J 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7,(31):2347-2363.

[4]周颐,陈艳丽.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3):165-167.

[5]张巍,赵彦辉,陈伟.中国房地产业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房地经济,2009,(5),48-51.

[6]威廉・博伊斯,李自杰.新管理经济学[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1.

[7]胡运权.运筹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企业规模经济范文3

[关键词]规模经济 施工企业 应用策略

国内建筑企业产业集中度目前只有4.5%,产业集中度低,一方面极难达成规模经济与利润率的效应,另一方面造成大量企业为同一工程过度竞争。过度竞争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能力的过剩和产品的无差别化,众多企业以相同的组织形式、相近的管理方式、相似的生产水平开展竞争,使得企业无力(或几乎无力)控制价格。为了扩大规模,各建筑企业竞相压价、恶性让利、甚至诋毁内耗,其结果严重阻碍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导致企业利润率过低,产值利润不同步。

一、施工企业规模经济的内涵

微观经济学认为,企业生产成本取决于企业经营的规模,二者之间相互变化的关系称为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又称规模节约,是指因生产规模扩大,企业的生产成本递减,从而实现了节约,提高了项目收益。因行业不连续性的特点,如果短期内规模扩张太快,企业消化不了,又容易出现因管理水平停滞不前而引起成本上升,降低了规模经济的低成本可能带来的收益,所以规模一定要适度。目前,我国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年完成值能力在45亿元左右,单项工程的施工规模应该达到5 000万元以上。

面对过度竞争,为了实现规模经济,一方面要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市场经营策略,精心筛选项目,培育市场能力,利用差别化优势稳妥扩张;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施工管理能力,积极开展科技开发,注重成本核算,通过管理创新获取规模经济利润。

施工企业生产规模经济性可以从内在经济性和外部经济性两个方面来分析:

施工生产规模的内在经济性。施工生产规模内在经济性是指一个工程项目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这主要体现在施工生产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两大方面:

1. 施工生产技术方面,表现为:

(1)在一定的限度内,施工生产规模扩大,可以采用更大型的现代化施工机械设备,从而可以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消耗,节约投资,降低成本的企业目标。

(2)施工生产专业化效益。随着施工生产规模的扩大,工程施工组织内部分工更加精细,这就可以为使用高效、专用的施工机械设备提供条件。

2. 施工组织管理方面,表现为:

(1)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说明,有些生产要素必须达到一定生产水平才能有效率地使用,当施工生产规模很小时把这些要素分割为更小的单位,不是完全丧失其在施工生产中的有用性,就是丧失一部分效率。

(2)施工生产规模扩大后,由于内部分工更加精细,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相对比例,同时使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程度提高,施工组织管理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3)由于施工生产规模大,能够在大批量原材料采购过程中获得价格上的优惠。

二、提高施工企业规模经济的市场竞争能力

因建筑产品具有单一性和不可逆转性,所以专业化队伍才会赢得市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规模经济,必须要从源头做起,强化企业承揽项目的能力,注重区域结构调整,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适度向其它行业挺进。

1. 核心产品专业化

产品专业化,可以表现在对特殊工程的承接能力上。实现核心产品专业化,就是要在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创新的同时,依靠技术创新,加大关键领域的科研开发,力求快速攻克和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加强企业核心技术的提升,形成核心专业技术优势,实现主营业务专业化、标识化,使企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形成产品差别化优势。

2. 产品适度多角化

随着企业对扩大规模的欲望日益强烈,企业开始寻求新的业务组合来平衡收益,希望通过多角化经营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和减少不确定性。

3. 市场结构区域化

项目因区域集中而增加的收益,可以抵消因过度竞争造成的部分利润损失。区域化可以降低间接成本,如队伍调遣费、人员差旅费,以及因为市场的熟悉程度而减少了经营投入,并且有利于企业优势资源的集中使用,能杜绝管理上的漏洞,以质取胜,形成良性滚动。

三、提高规模经济的施工管理能力

随着规模的扩大,如果不适时进行管理创新,培养与大规模经济相适应的施工管理能力,不但不会形成规模经济,而且会在收益递减的同时,因质量、安全、工期等多方面管理不力而陷入困境。

1. 组织结构扁平化

工程项目越大,管理大量雇员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就会越困难,作业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整理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如果管理水平停滞不前,或管理信息反馈困难,造成政策指令和执行信息不对称,就容易损失大规模应该带来的规模经济。所以在组成项目部时,一定要组织结构扁平化,易于信息的对称交流,便于及时处理问题。如果目前的管理层次太多,已经影响了指令的执行,就要毫不留情地进行机构改组,精简管理人员。但是,组织创新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保证规模经济的实现,所以不管如何精简,都不应该减掉与企业竞争力有关的人员,掌握产品核心技术的人员永远都是企业发展的最有效资源。

2. 科技创新指标化

目前我国建筑业从行业发展阶段和行业特点来看,靠单纯增大劳动力和资金等投入规模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已无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科技创新才是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动力。企业要瞄准建筑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在建工程,加快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和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3. 非技术环节外包优先化

任何企业的产品都有其价值链,建筑产品也是一样,我们只是依靠中间部分分项工程或个别环节来实现盈利,而其它分项工程和其它环节则属于从属地位,是难以盈利的,将不盈利的非技术环节外包出去是最好的选择。以外包的方式来有效运用外部的人力资源,如有资质的合格民营建筑企业,用以降低项目直接费中的人工费用、工程间接费用和市场经营投入。

参考文献:

企业规模经济范文4

关键词: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半径;规模边界;测度

Abstract:The expansion of enterprise scale boundary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an enterprise to realize growth and its essence is to construct and consolidate the radius of enterprise capacity. From the angle of core compete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which determine the radius of core enterprise competence,indicates that the change of enterprise scale boundary is regular within the radius of different core capacity and that capability radius of an enterprise determines the upper limit of scale boundary while the core competence radius of an enterprise determines the lower limit of scale boundary.

Key words:core competence;radius of core competence;scale boundary;measurement

在企业成长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状况,当企业在初创时期,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把企业搞得红红火火。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和资本的累积,企业变得越来越大、但也越来越缺乏竞争力,成为外强中干的庞然大物。那么,企业的规模究竟要做到多大才能使其具有竞争力?如何决定企业的最佳竞争力规模边界呢?

一、企业规模边界的内涵

自从亚当·斯密提出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决定企业规模边界的观点以来,有关企业规模边界的研究从未间断,取得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企业规模边界的经典理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分析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所带来的报酬递增现象,认为企业规模边界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分工协作水平决定的,企业在延伸了的分工链条中可以扩展其边界和规模[9]。

卡尔·马克思十分重视协作对企业规模边界的影响[10]。 他指出,企业的规模和边界应由协作劳动创造剩余的大小决定,或者说共同劳动的规模由团队协作生产产生的集体力所决定。此外由于协作生产是技术上不可分的,所以协作的规模就是企业的最小规模,技术的变革能导致生产所需的最低资本额发生变化,使协作规模变大,从而导致企业边界扩展。

杨小凯(1994)将斯密定理加以精炼,认为企业规模是按照工业技术所能达到的范围划定的企业的“自然边界”,并将企业看成是技术上的生产函数:当企业规模均小于市场规模需求时,企业将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确定本企业的规模边界。

科斯(Coase,1993)通过考察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交易成本论。他深入分析了企业产生的原因及其有关规模边界确定的问题后认为,企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市场交易费用与企业管理成本的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企业就会取代市场价格机制来协调劳动分工,企业的规模边界就会扩大,反之则会缩小。

威廉姆森(1967)主要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对企业规模边界进行了研究,认为不确定性、交易频率与资产专用性决定企业规模边界的变化。当某个关键的不确定性的因素存在于原材料的供给过程中时,组织可以向后整合资源去减少其对单一交换对手的依赖性,并且用较有力的条款,保证其对关键资源的可获得性。当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来源于获取消费者的过程中或是周期性价格的易变性,组织可以向前整合。此外,交易频率越高,越需要内在化;资产专用性越强,越需要内在化。还有学者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激活和配置力量的角度来考察企业规模边界,认为企业的规模边界应该被设定在对关键性的资源和外部力量行使最大化的战略控制的临界点(Porter,2000)[4]。

(二)企业规模边界的动态理论

钱德勒(chandler 1962)提出企业规模边界的扩张分为横向(并购同类企业)、纵向(开办或并购本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地域(异地开办企业)、技术或市场(生产与企业现有技术或市场相关的新产品)等四种扩张形式。

契斯(1982)认为企业的规模边界是企业组织机构在与市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力传递的最终体现者,规模边界应该被设定在公司资源组合的最大价值点上。企业规模边界的决定过程就是企业借助制度安排集中许多人使用各自拥有的专业知识组合资源的选择过程[5] 。

(三)企业规模无边界理论

张五常(2000)倡导规模无边界理论,认为企业的规模边界是模糊的,企业与市场只是一个合约。合约链条,是一种合约代替一种合约,本质上没有区别,其合约的选择是由交易成本决定。随着企业规模边界的扩张,可能出现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无法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而相交于一点。此时,企业边界不再是指物质边界,而是指的能力边界,企业规模边界的大小,取决于自身核心能力的强弱[13]。

受上述研究成果的启发,本文认为,企业规模边界是以企业的独特资源形成的企业的核心能力为半径而画的一个圆。

二、基于核心能力半径的企业规模边界变动

如图1 所示,企业规模边界的扩张与收缩可以看成是企业核心能力半径的延长与缩短等变迁所致。企业规模边界的变动是通过其核心能力半径的三个扩张点的周期性演进来实现的。这3个扩张点代表企业成长周期演进的转折点,也就是企业规模边界变动的关键点。

1基本能力半径:创造价值,维持企业基本运营;2次核心能力半径:维持企业的短期竞争优势;3核心能力半径:维持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

成长周期一。企业在当地市场由弱到强逐步发展,从基本能力到次核心能力,直至发展到核心能力。成长周期一完成后,企业在当地市场具有竞争优势。这时,企业的规模边界面临第一个扩张点。

成长周期二。企业在全国市场由强到更强的逐步发展,从基本能力到次核心能力,直至发展到核心能力。成长周期二完成之后,企业在全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这时,企业面临第二个扩张点 ,企业规模边界达到或接近进入全球市场的临界点。

成长周期三。企业在全球市场由更强到最强的逐步发展,从基本能力到次核心能力,直至发展到核心能力。成长周期三完成之后,企业规模边界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对具体的某个企业来讲,企业的规模边界可以直接达到其中的某个成长周期的临界点,比如不经历当地市场的发展,直接进入全国市场竞争,甚至直接进入全球市场。企业规模与核心能力半径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说明,企业规模边界的扩大要建立在核心能力半径延伸的基础之上,盲目的扩张规模边界是不可取的。

从资源对企业规模边界的扩张作用角度看,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幅度和强度是不一致的,但是资源本身不会引起企业规模边界的扩张,它只提供了扩张的可能性,引起企业规模边界扩张的根本在于企业有能力支持企业规模边界的扩张。在当今,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通过兼并、收购或联盟,许多企业的规模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有的企业正在逐渐扩大规模,延展边界;有的则将部分业务剥离、外包来缩小规模,收缩规模边界。企业规模边界的两种变化趋势有时还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企业中,在本身扩大整体规模的同时又使其下属企业规模变小。有的企业规模边界虽然没有扩大,但是其控制和支配的范围却扩大了。

企业的存在需要企业能力的支撑,能力半径决定了企业规模边界的上限,而企业的核心能力半径决定了企业的规模边界的下限,由于核心能力半径是基于隐性知识的异质性且它只能产生于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无法从市场中获取,企业则将这类活动作为其战略环节,紧紧地掌握在企业自己的手里,也就是说它是企业的最小内核,即企业边界的下限。企业规模边界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企业核心能力半径的延伸会引起企业的扩张,而后企业的规模也随之扩大,企业是进行市场交易还是进行内部生产是由企业核心能力半径决定的。现代企业规模边界的不断扩大,基于企业能力论的角度,就是企业核心能力半径的延伸的过程。企业核心能力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密切相关,资源过剩或稀缺这两种情况均会导致企业核心能力半径的变化。

三、决定企业规模边界变动的核心能力半径及其测度

判断决定核心能力半径大小,一般有三个准则:第一,核心能力半径大小取决于用户从最终产品感知到的产品价值的大小,即企业创造的产品价值的大小。第二,核心能力所能具备的进入各种各样市场的潜力大小。第三,核心能力被对手模仿的难度的大小。那么,企业核心能力半径由哪些要素构成呢?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如何测量企业核心能力半径呢?

(一)构成企业核心能力半径的基本要素

构成企业核心能力半径的基本要素,在90年代之前,不同的研究者之间就有不同的看法,如把核心能力称为专有能力,包括具有企业特性的知识,组织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Clark,1988)[1]。尽管由于分析角度的不同而导致对企业核心能力内涵认识上的不一致,但都强调了核心能力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如 Gary Hamel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发现新机会的一个契机。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与核心能力紧密联系的 (Prahalad and Hamel,1990)[2]。

企业要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对企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开始有趋于一致的迹象。现在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 ,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许庆瑞等,1996)[12]。

本文认为,可以使企业保持鲜明的特色,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能力称为核心能力。因其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而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例如技术型企业的制造能力,只能存在于企业自身的知识体系中,而不可能成为一种公共财富。辅助能力是附加于核心能力之上的随时可以被模仿的能力,如分销渠道、产品包装技术等,并不能产生持续的竞争优势。操作能力是指用于显示一个企业独特的能力,附加在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上的一种标志[14]。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由战略预测能力、战略领导与决策能力、内部管理创新能力、竞争环境整合能力和技术创新整合能力构成的五位一体的能力综合体,对企业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能力,是企业能在其产品或服务领域内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能力,它使公司和竞争对手能够显著的区分开来,并为顾客提供某种特殊的利益,是企业开启未来商机大门的钥匙。

战略预测能力是企业感知技术,社会和市场的长远变化趋势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主要是企业对环境的认知与反应能力,即企业家对经营环境感知能力和企业家对企业未来的把握能力。战略预测是对企业未来竞争环境的预见,但不只是简单的理性预测分析,还包括对产业未来状况的独特的、感性的、主观的、非理性的感知。战略预测取决于对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深厚理解,包括技术与科学知识,文化,社会问题,风俗习惯等。

战略领导与决策能力是企业对未来进行战略性思考,做出正确的预期,构建合理的远景,使企业具有柔性,并领导整个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

内部管理创新能力是内部管理意识与核心人才管理能力的结合。内部管理意识的增强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合作氛围,从而改善企业内部网络的整合。

竞争环境整合能力是企业认识与反应竞争态势,积极地与竞争环境的构成成分(如供应商,用户,竞争对手等)建立良好关系,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与技能。

技术创新整合能力是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等建立稳定的关系,并获取、汲收和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集合。

(二)企业核心能力半径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

每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各具特色,但他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1.不可模仿性。不同的企业应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对一个企业而言,其核心能力呈现出鲜明的特点,难以被其竞争对手所仿制,甚至很难被整个行业所掌握,可以确保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任何企业都不能模仿其他企业已经建立和发展的核心能力。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学习形成本公司独特的核心能力[15]。

2.拓展性。企业一旦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可以在其所处的领域建立竞争优势,并使其核心能力向新的领域拓展,进而开辟新的市场,使企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如柯达公司在彩色胶卷的化学和结构上的核心能力有力地支持了为业余摄影、职业摄影、电影等提供的最终产品,虽然最终产品各不相同,但他们是建立在同一核心优势基础之上的。因此,可以说核心能力是企业创新的源泉。

3.积累性。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公司成长的过程,它需要公司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形成[16]。

4.路径依赖性。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在特定的竞争环境中,沿着一定的方向产生并发展而成的,它与企业的技术、结构、文化、价值观等独特性质相关联,并且展现了企业特有的文化,如果脱离企业的文化,核心能力就会失去其独特性,也就不属于核心能力的范畴。例如,摩托罗拉的快速生产周期的核心能力就是建立在许多基本技能的基础之上的,如同一条生产线的产品规格、尽量相同的设计原则、弹性制造、完善的订单系统、库存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等。核心能力是对各种技术学习心得与各个组织知识的总合。

(三)企业核心能力半径的测度

1.企业核心能力半径各构成要素的表现形式及载体

分析核心能力半径的决定因素,必须以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和依附载体作为分析的前提。前者研究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以何种形式反映出来的,而后者探究企业核心能力存在于何种载体之中。根据对核心能力的各种表达可得出,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有知识、能力、专长、信息、资源、价值观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核心能力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等不同的载体之中。由于信息、专长和能力等在本质上是企业内部的知识,而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属于组织特有的资源。

2.企业领导者和企业成员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

首先,企业领导者的品质和决策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缺乏创新意识的领导者是不可能组织协调好各个方面的技术力量来进行创新活动的。无长远眼光的企业领导者若为一时利润而不断改变产品所涉及的领域,缺少自己固定的专业技术和核心产品,就无法形成本企业的技术优势。

其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是核心能力的承担者和传播者。毫无疑问,强大的核心能力必须要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为基础。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参与技术活动的主体,是企业中新技术扩散的传播者。中级管理者是将新知识、技术运用于生产,转化为产品和生产力的参与者。一线工人是一切技术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参与者,工人的群体技术素质对于技术活动的实施和生产体系的有效运转有着直接影响。当公司致力于某个专业领域的竞争时,它要求个人从内部或外部的渠道获取相关的知识或技能。这种知识可以是信息,比如个人通过进修、参观的方式来获取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发展,它也可以是诀窍,它使得员工能够更熟练、更高效地从事自己的工作[17]。

3.竞争者和顾客

竞争者和顾客是与企业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群体。顾客提出了产品或服务的要求,竞争者利用获取和利用新技术及对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创新的能力及具有的资金实力都会对公司和核心能力产生影响[18]。

4.环境

企业的创新机制: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有利于能力形成的创新机制。包括人才获取机制、人才成长环境、激励机制,R&D 环境,内部民主及沟通渠道,知识管理机制。 企业的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核心能力的发展会有不同的侧重,如在研究开发阶段,强调分散的创造性活动和多种形式的自由沟通交流,要求形式较为松散灵活的沟通环境。在技术成果进入商业化阶段,则强调统一和人员集中稳定,需要形象标准化的传导机制。

企业的凝聚力:拥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表现为其成员对于企业目标的认同感。当企业目标和企业文化被成员共同认可之后,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剂,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成员关心支持企业的发展,积极参与企业事物,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相反,凝聚力的弱化会带来企业成员对企业变革的信心和支持率的降低。

(四)决定企业规模边界变动的核心能力半径的测度

综合以上因素的分析,可以建立企业核心能力半径测度指标,如表1所示[19]。

在进行企业核心能力半径评价时,指标的权重至关重要,权重的细微变化会对整个评价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里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20]。

结束语

企业规模边界的扩张是企业实现增长的一种重要方式,实质是企业核心能力半径的构建和强化。以核心能力为视角,分析决定企业核心能力半径的因素发现,在不同核心能力半径下,企业规模边界的变动存在规律性变化,企业的能力半径决定了企业规模边界的上限,而核心能力半径决定了企业规模边界的下限。

参考文献

[1] Clark K B. The power of product integrity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5):2056.

[2] Prahalad C K,Hamel G 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79901.

[3]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93:6174.

[4] Porter.M.E.Competitive strategy [M].Free press,NewYork,2000(4):485501.

[5] Teece D J. Towards an economic theory of the multiproduct firm [J].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2004(1):4657.

[6] Williamson.O.E.The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s:The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J].Sociology 1998(3):548577.

[7] Yang xiaokai,Ng Yew-Kwang. Theroy of the firm and structure of residual right[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s,1994(4):6778.

[8] Masten S E. A legal basis for the firm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York,1991:196212.

[9]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0]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1] 钱德勒.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 许庆瑞.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核心能力的组合创新 [J] .管理工程学报,2000(3):13.

[13] 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M].商务印书馆,2000:133290.

[14] .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实证分析[J]. 管理科学报,2002(2):24321.

[15] .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增长:以华北制药,长虹为例[J].科研管理,2002(3):581.

[16] 蒋峦.企业边界的模糊与渗透[J].企业管理,2003(4).

[17] 姚传江.企业兼并与边界重构:一个基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分析框架[J].财贸研究 2004(1):46.

[18] 刘东.企业边界的多种变化及其原因[J].中国工业经济,2005(5):8.

企业规模经济范文5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6年我国的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包括国有、集体、股份、外资、港澳台资工业企业,总数一共有五十万六千四百多家,其中大型企业有7057家,占总数的1。3%,中型企业有16870家,占总数的3。3%,小型企业有482518家,占总数的95。3%。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同其它所有制类型企业的规模结构相比较,具有明显的趋向大中型化的特征。1996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共有86982家,仅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17%,其中大型企业有4946家,占我国全部大型工业企业总数的70%,中型企业有10817家,占我国全部中型企业总数的64%,小型企业有71219家,占我国全部小型企业总数的14%。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的大中型企业,同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比较,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构成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主体,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主导力量。

从工业产值方面进行考察,1996年,我国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为27289亿元,占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3%,其中国有大型企业的总产值为17282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7。5%,占我国全部大型企业总产值的69%,国有中型企业的总产值为5227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3%,占我国全部中型企业总产值的54%,国有小型企业的总产值为4779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6%,占我国全部小型企业总产值的16。7%。1996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为8742亿元,占我国全部工业企业创造增加值的48%,其中国有大型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3%,占全部大型企业创造增加值的76%,国有中型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我国全部中型企业创造增加值的57。8%,国有小型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我国全部小型企业创造增加值的17。6%。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要地位,不仅体现为在我国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而且更为明显地体现在创造的增加值方面,包括职工工资、社会福利、资本积累和上缴利税等,国有工业企业创造的增加值比重,明显超过其创造的产值比重,不仅体现了国有企业对全社会的巨大贡献,而且也体现了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相比之下,我国集体工业企业创造的产值和增加值,96年占全国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0%和28%,股份制经济创造的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2%和%5。2%,外商企业创造的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9。49%和8。5%,港澳台企业创造的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8。57%和7。32%,除股份制企业的创造增加值比重,与产值比重大体持平之外,集体、外商和港澳台企业的创造的增加值比重,均明显低于其产值所占的比重。①

根据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对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进行比较分析。1995年,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的数量,占全国大型企业的比重为73%,三资大型企业所占比重为11%,集体大型企业所占的比重为8。2%,其中乡镇大型企业所占比重为3。3%;国有中型工业企业的数量,占全国中型企业的比重为66%,三资中型企业所占比重为7。8%,集体中型企业所占比重为21%,其中乡镇中型企业所占比重为8。5%;国有企业创造的总产值和增加值中,大型企业分别占61%和69%,中型企业分别占20%和16%,小型企业分别占18%和14%;三资企业创造的总产值和增加值中,大型企业分别占27%和32%,中型企业分别占9。6%和8。7%,小型企业分别占63%和58%;集体企业创造的总产值和增加值中,大型企业分别占6。2和6。3%,中型企业分别占13。6%和12。7%,小型企业分别占80%和81%;乡镇企业创造的总产值和增加值中,大型企业分别占4。6%和4。8%,中型企业分别占10。4%和9。9%,小型企业分别占85%和85%。从上述数据中可看出,国有企业的生产集中程度和规模经济水平,远远高于其它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体现了国有企业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集体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较低,主要因大批乡镇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较小,城镇集体企业的平均规模高于乡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的平均规模则介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之间。②

二、“二元”分化趋势及负面影响

尽管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大中型企业,构成了国民经济的主体和中坚力量,但是,其规模经济水平和生产集中程度,同西方工业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英、美等国国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一般呈现企业规模大型化和生产集中化的趋势,但是,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整体工业的规模结构趋向小型化,生产集中程度趋向分散化的态势。这种趋势的形成有许多的经济原因,其中包括乡镇、私人、三资企业的迅猛增长,国有企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特别令人担忧的是,从93年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所占的经济比重不断萎缩,工业规模结构小型化和生产分散化的趋势加剧,不同规模的国有企业均面临严重困难,其它各类企业的亏损面也呈扩大趋势,私人、乡镇、三资企业集中进入的产业,多属于所需投资较少和企业规模较小的领域,特别是生产过剩的轻纺、家电制造行业,从而加剧了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必然产生严重的社会负效应,包括企业经营困难和亏损状况不断恶化,职工下岗大幅度增长影响社会稳定,银行债权和政府税源遭受重大损失,等等。因此,对于企业的规模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经济效益的种种影响,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来龙去脉以及治理对策。

解放前,我国的私人企业的资本积累速度很慢,难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加速工业化进程。期间,我国利用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优势,迅速建立了一大批大规模工业企业,大大提高了许多行业的生产集中程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八十年代,我国推行了改革搞活和结构调整政策,乡镇、个体和外资企业迅速增长,工业的规模结构开始呈现小型化趋势。我国大中型企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从1971年的51%,逐渐下降到1986年的42%。有人认为上述趋势不符合西方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应该采取组建大企业集团等措施加以纠正。实际上,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上述规模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我国的工业化过程明显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工业化早期,私人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而生产分散,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工业化历程,企业规模和生产集中才达到很高的程度。我国通过计划经济建立了一大批大型企业,有利于利用规模经济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但是,社会资源利用过于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不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经济,因此,工业规模结构的小型化存在某些合理性,有利于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八十年代,我国整体工业的规模结构趋向小型化的同时,各类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仍不断扩大,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数量也迅速增长,从1981至1987年,大中型企业的数量增长了1。96倍,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数量增长了1。29倍;化工行业的企业平均产值规模扩大了1。26倍,机械行业的企业平均产值规模扩大了2。34倍,建材行业的企业平均产值规模扩大了1。46倍,纺织行业的企业平均产值规模扩大了1。16倍。

企业规模经济范文6

【关键词】现代企业 经济管理模式 规范化 建议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具体概念

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从字面意义不难看出,就是一个企业对本企业的资金进行管理,也就是对经济就行统筹管理。企业的经济管理包括很多方面,主要包括对一切与经济相关的活动的计划、管理、实施及有效监管,将企业的利益做到最大化,全面实施企业的继续发展。

企业的经济管理从具体对该企业起到的作用来看分为很多方面,从详细的方面来讲企业的经济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规划,对该企业的涉及到资金的任何事情,进行统筹管理。通过具有时效性的规划对企业的一系列经济管理进行规范,保障整体大局的稳定,确保该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能够顺利进行。

二、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实施规范化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企业的发展成本不断在增加变化,从原材料的采购、劳动者的薪酬到企业所需要的交通运输等多个方面都有了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的固有的经济利益产生了不确定性,甚至产生了威胁,如果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没有实现规范化,那么很容易在生产成本发生变动的时候,企业变得措手不及,不能很好的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严重的会使得该企业被市场竞争淘汰掉。因此,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很有必要。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管理模式的制度不完善

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非常重要,也在积极的对本企业固有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但是由于缺乏透彻的理解,企业的相关制度还是存在大大小小的缺陷和弊端。造成这些弊端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现代经济管理模式没有认真分析,没有针对公司的具体进行完善,只是生搬硬套,对是不是符合本企业的具体发展并没有做详细地位调查研究。这样就使得经济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不能很高的为企业服务。

(二)传统经济管理模式观念的干扰

现代人从多方面都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干扰,当然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也不例外,由于受到传统的经济模式的干扰,使得企业对经济管理模式存在误区,这种认识不足使得企业很难向前发展,管理者都喜欢将本企业的员工的薪酬降到最低,以为这样自己就得到了利益,但是他们的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这些所谓的管理者忽略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对工作的积极性所能为企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效益,这就是因为我国经济管理存在的几大误区,没有对员工薪酬管理有很好的认识,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高素质的企业经济管理人才缺乏

要想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实现最优化,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的支持,这些高素质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该种人才的缺乏,企业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再加上,现在人员流动性极大,不确定性因素很多,这就严重阻碍了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

要想保障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恰当、完善就必须针对此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公司的每一个管理者进行积极参与,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只有该企业的每一名员工把企业与自己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保证整体制度的完善化,根据具体形式实时改进,还应该对与企业相关的各种因素包括各种外部因素内部因素考虑充分,真正找到适合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并且该制度符合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且根据社会发展可以不断改进,以确保经济管理制度一直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律。

(二)提高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

经济管理人才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核心,所以必须提高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企业要想保证本企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经济管理人才有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对他们定期进行培训、考核等,提高他们的整体思想认识,确保人才的完善发展,只有这样,这些经济管理人才才能在企业经济的管理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做到位,保障企业经济管理科学、灵活的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任何工作的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只有这样企业的具体工作才不会混乱,奖惩均衡分开,多劳多得。为了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对经济管理工作做得到位顺利实现的个人和团体应该给予肯定和适当奖励。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的个人应该给予适当惩罚和警告,惩罚不是最终目的,主要是督促经济管理工作,找出错误的根源,认真分析,将工作损失降到最低,下不为例。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但是现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这就为企业管理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必须结合现状,将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做到位,真正使其有效的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