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综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术思想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术思想综述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1

一、文论观点“本之于经”

作为一名经学家,陈澧亦兼擅文学,其经学思想及其学术方法不知不觉向文学的领域延伸。陈澧的文论观点皆“本之于经”,将《诗经口小雅》中“有伦有脊”一词作为作文指导法则,并将文学视为学术经世的手段之一。对于作文之法,陈澧拈出了“有伦有脊”的原则,并且明确指出自己的文论观点“本之于经”:“昔时读《小雅》‘有伦有脊’之语,尝告山舍学者,此即作文之法,今举以告足下,可乎?伦者,今日老生常谈,所谓层次也。脊者,所谓主意也。夫人必其心有意而后其口有言,有言而其手书之于纸上,则为文。无意则无言,更安得有文哉!有意矣,而或不止有一意,则必有所主,犹人身不止一骨,而脊骨为之主,此所谓有脊也。意不止一意而言之,何者当先?何者当后?则必有伦次。即止有一意而一言不能尽意,则其浅深本末又必有伦次,而后此一意可明也。……虽然,伦犹易为也,脊不易为也,必有学有识而后能有意,是在乎读书而非徒读文所可得者也。仆之说虽浅,然本之于经,或当不谬。”[1所谓“有脊”,是指文章必须要有思想、有内容。所谓“有伦”,是指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也就是要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然而,“伦犹易为也,脊不易为也”,如何才能做到文章“有伦有脊”?陈澧提出“必有学有识而后能有意,是在乎读书而非徒读文所可得者也。”“读书为文,求圣人之道”的韩愈被陈澧推为文章家的典范:“凡为学者,当于古人中择师;仆为足下择之,其昌黎乎?昌黎进学解日:‘先生口不绝吟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此昌黎读书法也。昌黎一生读书为文,求圣人之道,一一自言之,又屡言之,燥然而可见,确然而可循如此,才真高矣,志真博矣。”[2韩愈为学尊孟子、苟卿,读书披百家,吟六艺,其作为文章始能“陶冶镕裁合为一家,而犹可以寻其所自出。”文章家当师范韩愈“一生读书为文,求圣人之道”,才能作出“有伦有脊”的优秀篇章。对于文章的“意”和“脊”,陈澧尤其重视,他所推崇的是具有“古诗人之旨”的诗文作品。他称赞冯子皋的诗“盖大令之诗,尤善者《徐乡竹枝词》二十一首,凡耕植丝布之业,沙草鱼蟹之利,岁时灯火酒食之乐,男女婚嫁思慕之感,历历如绘,此近于古诗人之诗,陈之可以观民风者。,[钉评方子箴诗“及其怡怿乎心灵,流连乎古昔,慷慨乎兵事,感喟乎民俗,卓乎古诗人之旨也。[]所谓“古诗人之诗”,也就是文章内容需“原于古,切于时”,具有“怡怿乎心灵”的感人力量。陈澧论文“本之于经”,主张作文“求圣人之道”,同时要“慷慨乎兵事,感喟乎民俗”,“陈之可以观民风”,秉承了儒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论精神。这与陈澧学术经世的思想直接相关。经世致用思想本就是儒家的学术传统之一,陈澧生活在清王朝走向衰落的时期,这一学术思潮重新得到张扬。齐思和说:“夫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5]处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和学术氛围中,陈澧虽关心政治,却自认并无经世之才,自然不能像他所佩服的魏源那样“以经术为治术,[,他选择了学术经世的途径,通过著书立说、教育人才来达到间接救世的目的。“至于治法,亦不敢妄谈。非无意于天下事也。以为政治由于人才,人才由于学术。吾之书专明学术,幸而传于世,庶几读书明理之人多,其出而从政者,必有济于天下。”[7他将学问看得异常重要,甚至认为“学术衰坏”直接关系“人心风俗”,这是他经世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文学同样具备经世的功能。陈澧提出“凡经学,要识义理,非徒训诂考据而已。”“凡史学,要知治乱兴亡之由。‘凡读古人诗文,要取其开我之心胸,养我之性情。”[8]不论是经学、史学还是文学,陈澧看重的是他们帮助士人识义理、通古今,提升道德修养,从而有用于世的致用功能。他赞扬郑小谷的文章“观君之文之论事者,则亦可识之矣。必原于古,必切于时,必可行而后著其说,必不可不除而后陈其弊,是三者不徒在于文,而又有在于文之外者也o.[93文章应“必可行而后著其说,必不可不除而后陈其弊”,发挥经世之效用。陈澧的诗文亦表现出强烈的对时事的关切之情。如《大水叹》指出广州的水灾不仅是天灾,还与官吏管理不善,滥收田租、诱民垦荒有极大的关系。《有感》讽刺期间两广总督叶名琛临敌而不设防,致使广州城陷落的荒唐举动。《炮子谣》写吸食鸦片给中国人带来的身心健康的损害,对世道人心的破坏,这正是他“切于时”的文学理念在创作领域的贯彻。

二、文章家当“学、识、才”兼长

陈澧在《郑小谷补学轩文集序》中,提出了文章家当“学、识、才”兼长的理想要求:“昔人谓史家有三长:学也,识也,才也。澧尝论之,以为文章家亦然,无学则文陋,无识则文乖,无才则文弱而不振。然持此以论文,其可以号为文人者,寡矣。求之于今,其刑部象州郑君乎?君读四部书不知几万卷,宏纲巨目,靡不举也。奇辞隽旨,靡不收也。其考订足以精之,其强记足以久之,是日有学。通汉唐注疏,而碎义不尚也;尊宋儒德行,而空谈不取也。兼擅六朝、唐、宋时文而模仿沿袭,尤深耻而不为也,是日有识。其为文也,能同乎古人而毅然必自为也,能异乎今人而又坦然莫不解也,其锋英英焉,其气磊磊焉,其力转转而不竭焉,是日有才。'''',[9]这是他在当时文坛考据、义理、辞章三者关系的论争中,主张调和汉宋、贯通相左的折中的学术立场在文论领域的反映。陈澧“学、识、才”兼长的文学理念受到章学诚的深刻影响。“才、学、识”兼备的观点最早由史学家刘知己所提出,清代章学诚将之引用到古文创作的理论中,提出“夫史有三长,才、学、识也。古文辞而不由史出,是饮食不本于稼穑也。”[1叩认为理想的古文应将文辞、考据、义理也就是才、学、识三者完美融合。颇具深意的是,章学诚提出“才、学、识”,陈澧则将其排序变为“学、识、才”,并在具体阐释中融人个人之思想。对“学”的要求被陈澧放在首位,提出“考订足以精之,其强记足以久之”,也就是训诂精确,博闻强记。强调为文精于考据,与陈澧崇尚汉学的学术取向密切相关。陈澧虽主张汉宋调和,但他的学术出发点是汉学,其学术成果也基本集中在汉学领域,正像钱穆所说“是子襄虽亦主融汉、宋,而与陈东塾之为见异。东塾之旨,在融朱子于康成;九江之论,则在纳康成于诸子。’,[n因此,他将汉学家所重视的考据放在首要位置,强调在诗文创作中避免因疏于考据而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所谓“识”,是指“通汉唐注疏,而碎义不尚也;尊宋儒德行,而空谈不取也。”也就是汉宋融通,不拘泥于一家的学术识见。清代中期以后,汉学和宋学各执门户之见,争论不休。陈澧学术思想的特点在一“通”字,抛却门户偏见,主张汉宋融通,考据与义理兼长。“百余年来,说经者极盛,然多解其文字而已,……然则解文字者,欲人之得其义理也。若不思其义理,则又何必纷纷然解其文字乎!仆之此书,冀有以药此病耳。既成此书,乃著《学思录》,通论古今学术,不分汉宋门户。,[]学有识见,“以其所学发而为文,为诗”,则不会流于琐碎空虚,也不会流于乖张臆说。汉宋通融的经学立场影响到陈澧的文论建构,强调“学”与“识”兼长,也就是考据与义理兼擅构成其文论的重要内容。所谓“才”,主要指深厚的文学表现才能,也就是章学诚所说之“文辞”。在为友人文集所作序中,陈澧对“才”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凡方伯之诗之美,澧能言之矣。其健也,巨篇连章,横翔而杰出。其奇也,狭韵僻字,斗险而争新。其艳也如春,其清也若秋,其巧也雕刻穷纤微,其和也锵锵中宫徵。若是者,犹才人之能事乎!虻]这里的“才”主要指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从用字到音韵到风格都有精到的论述,可见陈澧对文学作品具有相当高的审美鉴赏能力。陈澧虽提倡文章家应“学识才”兼备,但这三者在他的心目中并非处于同等位置。他欣赏辞章之美,但却将“学”和“识”置于“才”之前:“作诗写字,但能不俗可矣。若求工妙,让专门者为之。……若夫著述之体,切宜留意……学人之著述,非才人之辞章所可同日而语者,俗人更不识也。”C14]这里的“著述之体”指的是经说与史论,陈澧提明确地将著述之体置于诗文之上。对于诗文,陈澧则提出“不俗”的评价标准,而将文章艺术的工妙置于其次。何为‘不俗’?陈澧认为“不俗者,狂狷也。俗者,乡原也,同乎流俗也,孔、孟以为贼,可惧也。志狂者之志,行狷者之行,是为不俗。,E143所谓“狂狷不俗”是指特立独行,绝不同流合污的个性。陈澧对清末“廉耻道丧”的世风极为不满,将“行己有耻,博学多文”作为教育的宗旨,一贯强调道德的修养,他的赞扬“狂狷”,痛诋“乡原”,就是要警醒世人,要做个性独立,道德高尚的“狂狷”君子。此种思想反映到文学上,就是“不俗”的诗文品格的提出。“不俗”论的提出更多是偏向于对诗文作者学识修养、道德品格的要求,也就是将“学”与“识”放在首要之位置。

陈澧“学识才”兼长的诗文理想对克服当时空虚、琐碎、浅薄的文风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我们也要看到尽管意识到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陈澧为宣传自己的经世主张,将著述文体凌驾于才人辞章之上,对文学作品流露出贬低的情绪,这是他文学批评的不足之处。对陈澧颇有些菲薄态度的刘师培在《论近世文学之变迁》一文中曾说:“宋代以前,‘义理’‘考据’之名未成立,故学士大夫,莫不工文。……至宋儒立‘义理’之名,然后以语录为文,而词多鄙倍。至近儒立‘考据’之名,然后以注疏为文,而文无性灵。夫以语录为文,可宣于口,而不可笔之于书,以其多方言俚语也;以注疏为文,可笔于书,而不可宣之于口,以其无抗坠抑扬也。综此二派,咸不可目之为文。”E15]批评宋学家以语录为文,文章俚俗;汉学家以考据为文,文无性灵,明确提出义理、考据之作皆不可称为“文”。这段话或可让我们对陈澧文论未能摆脱经学思想羁绊的不足之处有更深的了解。

三、沟通骈散、反对时文

古文与骈文、考据之文的论争是清代汉学与宋学的斗争在文学领域中的重要反映。笃信宋学的袁枚、翁方纲以及桐城派作家崇奉古文,以阮元为代表的汉学家则推尊东汉考据、训诂之学,提倡骈文、考据之文与之相抗衡。清代后期,汉宋兼采逐渐成为经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汉宋兼采派经学家的文论观点亦正如他们的经学主张,对文坛矛盾基本上采取折中调和的态度。陈澧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与调和汉宋的经学立场相一致,陈澧对于文学领域的骈散之争持折中的态度,认为古文与骈文、考据之文各有所长,应该互相调和:“李恢垣吏部刻其文集成,属为之序,读之而惊且羡也。集中有古文,有骈体文,有考据之文,又别有诗集,兼擅此四者,求之国朝海内诸名公,其顾亭林乎!其洪稚存乎!袁简斋能为古文、骈体文,能为诗,而不喜考据。然其随笔之书,即考据也。阮文达公精考据,又能为骈体文与诗,而谓古文非文也,笔也。然其集中之笔,亦复佳。是皆兼擅四者,其余不暇论。”[1他认为本朝文人只有顾炎武、洪亮吉、袁枚、阮元能够做到古文、骈体文、考据文、诗歌四者兼长。顾炎武是陈澧终身仰慕的学者,为文考据和义理并重。洪亮吉乃骈文大家,陈澧对他颇为欣赏。袁枚提倡性灵说,反对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理论,但陈澧认为他实际上十分精通考据。阮元立倡文笔说,推尊骈文为文之正统,认为桐城派古文只能算“笔”,根本就算不上是“文”。陈澧认为阮元实际擅长笔的写作。陈澧以顾炎武、洪亮吉、袁枚、阮元的创作为例,力证汉学与宋学可以调和,古文与骈体文、考据文可以兼长。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2

    一、教学方法决定于社会关系和物质条件

    徐老在《教育讲座》和《各科教学法讲座》中,都提到要考察教学方法,首先要考察教育的本质,因为“一切方法都是被本质决定的”(((徐特立文集》P407),“我们要讲各科教学法,是根据我们新民主主义的新的社会关系和物质条件(包括人力物力在内),来解决我们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徐特立文集》P492)。徐老把教学方法问题放在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之中,而不是孤立地去研究它,即放在大的社会关系和物质条件的社会大环境中加以考察、运用和批判,教学方法要受到社会关系和物质条件的严格制约。徐老举例说,若去教小皇帝或皇族子弟,教师是不可能很好地实施自己的计划的。徐老认为,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首先必须变革社会关系,改善物质条件。其中社会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封建社会是教师本位,师道尊严,在资本主义社会,倡学生本位,讲自由主义教学法,在新社会师生关系应该是地位、人格平等的同志关系。教育是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解放,教师要有主动精神,又要有服务意识。物质条件主要是指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人力是指师资水平,包括教师的阅历和社会经验,如徐老在《我的生活》一文中回忆说:“我参加了这次革命活动(指一一作者注),成了政治活动分子,更丰富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物力是学校给教学所能提供的各种工具,财力是学校能给教学活动提供的经费。离开了这些条件,谈教学方法的改进,只能是空谈,就是割裂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不局限于教课时候的方法

    如果说前面谈到的教学方法决定于社会关系和物质条件,这是徐老从社会大环境对教学方法的影响这个宏观的角度来探讨教学方法问题,那么,徐老在《各科教学法讲座》中指出:“我们的教学方法,不是只在教课时候的方法,而是在教课前后,在教课的周围环境,教课实施的条件,一切和教学有关的东西,尤其是社会方面,都放在我们的考虑之内,而不是用过去的孤立的课堂教学的方法。”这就是徐老从教学的过程来研究教学方法问题。徐老在《国文教授之研究》一文中,详细阐述了教育的宗旨,包括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及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教材选择的标准,包括国文教学选择的内容和体裁,然后才论及课堂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形式。在《小学各科教授法》中,徐老每篇都论及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的准备(备课和准备教具)、教学的检查(包括复习和考试)。徐老认为,教学方法必须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研究,才不会犯坐分手观天之错误。

    三、教学方法的一般规律和特珠规律

    “普遍真理只能解决一般的问题,要进一步解决具体问题,普遍真理还是不够的”(《各科教学法讲座》)。徐老认为,各门科学均具有本身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各门课的教学方i去,也应该是不同的。者笼统地讲教学方法,机械地套用各种教学方法,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而贻害无穷,同时把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引入死胡同。因此,徐老特别张调:“因为各科又有各科特殊的教学方法,必须有一般的教学方法和各科特殊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才能解决教学的方法问题”(《各科教学法讲座》)。比如讲到注入式孝妙笋方法时,一般的课本都是否定注入式的,但徐老两次指出,在讲历史问题时,学生从来经历过,因此必须先作报告,后作讨论,那么报告就是注入式的,这种注入式就是不能否定的。又如启发式,是我们提倡的,但徐老认为如果是传统的一问一答,不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价,这种启发就应该是反对的。尔顿制、设计教学法、自学辅导式及启发式的进步性,这些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它否定了封建的教师本位、教科书木位,井淘汰了注办、式,转变到学生木位及生活木位主义。但也批判了它们各自的局限性。如道尔顿制虽然已经是自动的学习,但拘束在学校的研究宝、实验室,缺乏与社会的联系,尤其反对在小学教育中和普及教育中搬用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不是实际社会工作的设计,不是把学生送到社会去进行设计,而是把假定的社会移到学校中来进行设计,这种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徐特立文集》P4Og)。徐老认为,任何设计都要有关于设:计的各方面的知识,如果需要科学解决的热话,就要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因此依设计一个教学单元,成为教学制度.这忧破坏科学的休系。自学辅导法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产,是教员不要计划、不要组织设备。我们徐老的这一论点提出的意义就在于使我们能深入地研究教法问题,在各科教学巾开创出不同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徐老对传统的和从外国传来的各种教学方法均采取的批判态度,即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徐老继承了传统教学法的典、显、浅的基术方法。典就是有根据的东西,显就是明显的大众周知的东西,浅即从常识出发从原始的东西出发,由浅入深,由近到远,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但徐老批判了传统教学中注重书本、忽视实践,重知识教育、轻能力教育的严重缺陷。因而他十分赞赏陶行知的教学做三合甲的教学方法,认为是革命的方法,辩证的方法。他在白己的教学实践中,也切实推行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徐老肯定了资产阶级的教学方法,如道不是反对学生自修,而是反对教师的不负贵任,不加强领导。徐老曾多次严厉批评了那种不加以分析,而盲目采用别国的教学方法的做法,他认为这样做是把一切乱七八糟的东西都盲目接受。

    五、教学中的具体与抽象

    徐老认为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具体的东西,引起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他在早年所撰写的《小学各科教授法》中,对于实物在教学中的作用提得最多,每科都具体列举了教学的工具。在峰身科里,徐老也提到“须利用绘画、挂图及播画等,循儿童之视觉,使活泼其想象,以得明了之观念,且不可失其要点。”在历史科中,徐老更具体提出了教授历史之用具,,如地图、表类、肖像、图画、写真、实物等。徐老认为教学中可作具休的东西是图画、模型、标本、实物、实物的产地及去实地改造实物的实习等。教学中出示具体的东西,是为了在学生中首先形成一种鲜明的印象,但徐老认为“实物教学不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教学方法”(《徐特立文集》P499)。必须强调文字、符号、公式的重要性,如果否定了这些东西,就不能进到科学。因为科学墓本上带有抽象性,如马克思的价值说,乃是看不见、闻不到的东西,只有靠抽象力。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具体的东西上升为抽象性的东西,如在修身科中所说的给儿童出示绘画、挂图及擂画,是为了“活泼其想象,以得明了之观念。”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也就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规律。

    六、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3

(一)夸美纽斯

杨·阿姆斯·夸美纽斯(Johann,Amos 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著有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等。他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夸美纽斯的教育论著中存在许多宗教痕迹,即。

(二)《母育学校》简介

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了《母育学校》一书,在人类史上首次制定了6岁以下儿童详细的教育大纲,这是他的伟大功绩之一。夸美纽斯认为,父母是儿童们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特别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负有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儿童应当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儿童是一面镜子,使我们不忘谦逊、和蔼、仁慈、协调等美德。在《母育学校》里,夸美纽斯遵循儿童的自然性原则,认为教育内容应由简到繁,进行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并注重看、听、知觉方面的发展,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他对儿童的道德培养极为重视,内容有12项之多,由饮食起居一直到宗教礼仪,要求合理得当。《母育学校》是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著作都是为了让旧的学校的崩溃与新的学校的设立同时进行。因此,夸美纽斯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伟大的教育改革家[3]。

二、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认为,父母是儿童们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儿童六岁之前,应该在家庭教育之中获得一个健康的体魄,并且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一)尊重和关爱儿童

夸美纽斯认为,儿童是未来社会的成员,教育好儿童可以使国家富强,社会得到改造。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将儿童比作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的“无价之宝——上帝的灵魂”[4]。并警告那些欺负儿童的人,要他们像尊敬基督那样尊敬幼儿,要严厉谴责、惩处那些虐待儿童的人。其次,他从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出发,把儿童比作种子、嫩芽等,认为如果要将儿童培养成为有用的人,就必须在他身心形成的最早阶段就开始教育。他说:“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那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5]他借用自然界动植物成长的规律比喻说:“一棵老树的枝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倾向),从其生长之初期就必须使之这样来形成……”[6]所以,“人在其身心最早形成的阶段中,就应该这样来塑造a”[7]。为此,夸美纽斯呼吁成人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责任。他指出,人比其他动物更高尚,成人不仅要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更要注意儿童精神和心智的健康发展,真正做到既养又教,充分展现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学前教育需要重拾对儿童的爱与尊重,刻不容缓。如果幼儿教师内心缺乏对儿童基本的爱与尊重,只剩下“教学任务”和“教学成绩”,那么就不是真正的教育,这些教育者就不是真正合格的教育者,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注重幼儿体质的健康

在体育方面,夸美纽斯对儿童的饮食、卫生保健、生活和活动方式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观点和看法。夸美纽斯引用一位作家的忠告:“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回想当今社会,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南京4岁男孩何宜德在美国暴雪天气中裸跑迎接新年的视频爆红网络,“鹰爸”何烈胜的极限教育方式引来广泛议论。4岁孩子尚处于幼儿阶段,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按正常生长发育,并不适合进行过度的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但过高强度的训练则可能会对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三)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

智育是夸美纽斯幼儿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最全面的一部分。他强调指出:智慧是一切事物的开端。他要求儿童接受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夸美纽斯认为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训练幼儿的外部感觉、观察力及获得各类知识,同时发展语言、思维,为他们以后在初等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做准备。

夸美纽斯为母育学校制订的智育计划包括: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家务、政治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音乐、语言等学科。他在《大教学论》的母育学校中强调:“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当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儿童身上。”[11]夸美纽斯相信,通过这种启蒙性质的教育,就可以为儿童奠定各门科学知识的最初级的基础。他还认为,感觉是 知识获得的主要源泉。夸美纽斯指出:“在这种年龄的时候,施行教导的主要媒介应当是感官的知觉,而视觉又是感觉里面最主要的一个”[12]。他非常重视幼儿的视觉观察力发展,建议父母给幼儿看图画、房子、花草等,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提高儿童的观察力,同时,为了扩大幼儿视野,还要带他们到户外如河边或田野等观察大自然。通过这些观察,丰富儿童的课外知识。夸美纽斯还很重视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他提倡父母应当经常与儿童交谈,鼓励儿童与小伙伴们交往,这是发展语言能力的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孩子注意力集中,课堂效果才能达到最好。所以他还主张让儿童在娱乐中学习,鼓励父母通过故事和寓言发展儿童的智力。同时,他对儿童的活动方式提出了看法,鼓励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儿童得到锻炼。

(四)注重幼儿德行的培养

夸美纽斯引用圣经上的一句话“成年时还未受到管教的,到老年就会没有德行。”[13]来说明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强调必须在幼年生活的头几年,就要奠定他们的每种好德行的基础。他认为德行应该在邪恶未占据心灵之前早早就教,他强烈谴责了不对儿童进行道德训练的父母或成人。

在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夸美纽斯强调儿童应学习有关德行的初步知识,包括:节制、整洁、礼节、尊敬长辈、诚实、不损害别人、不嫉妒、落落大方和爱劳动等。在上述一系列的品质中,夸美纽斯特别重视节俭和勤劳等优良品质的培养。他认为节俭和俭朴是健康和生活的基础,是其他一切品德的根本。[14]

在德育方法上,他认为幼儿时期的学习主要是靠模仿得来的,所以十分强调榜样的作用,同时,要注意运用教导、师范、训练、惩罚、表扬等方法。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他要求家庭成员的行为应该为儿童树立良好榜样,还要营造具有榜样示范作用的家庭环境。当儿童愿意模仿良好行为,但又做得不恰当时,应给予及时引导。同时,他指出,儿童的任性实际上并不是孩子缺乏理智,而是父母和成人愚蠢造成的不良后果。因此夸美纽斯十分反对溺爱和放纵孩子。尤其当今社会,孩子从小就受“众星捧月”式的呵护,往往形成“自我中心化倾向”。父母认为自己已把所有的爱给了孩子,孩子已得到爱的满足,无需与同伴交往,长此以往,所教育出来的儿童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满足,极少考虑他人感受,不会明辨是非,缺乏责任感。因此,他要求自幼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纪律观念,但又不要过于严厉。

三、结语

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提出了一个相当广泛的、比较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体系,其论述处处体现了他打破旧的封建教育传统,革新学前教育内容,探索学前教育新方法的创新精神。夸美纽斯的儿童观,对于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是他的伟大贡献。但由于夸美纽斯处在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受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他所拟定的学前儿童教育纲要,除了有符合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外,还有宗教思想成分,我们应当用批判的态度看待他的理论和观点。

参考文献:

[1]成媛.夸美纽斯“泛智论”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0(1):70-74.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4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次教学;基本要求

现实和理论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先天遗传的差异,也表现在后天发展的差异。从总体上看,人的生理遗传方面的差异不是很大,但他们在后天发展过程中的素质的差异是十分显著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智力、健康状况、情绪意志、社会适应、动手能力等方面,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这些差异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和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分层次教学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策略。

一、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及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是指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在集体教学的框架中进行个别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满足存在差异学生的要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差异由各自的成长环境、心理发展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决定的,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风向标,以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差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途径和方法,客观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

思想政治课的分层次教学并非根据成绩划分,而是根据学生的政治基础、爱好程度以及学习、分析政治问题的能力作为标准,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及现实依据

1.因材施教原则。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它的灵魂也在于“因材施教”。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

2.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4.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素质教育中有关理论。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的立足点是要充分考虑如何更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次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思想政治课是有别于其他知识性较强的学科,它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原理,又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又不能单独地从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评价学生,而要把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认识水平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学生的思想表现和实际行动上。在教会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后,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力争使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应注意把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一)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承认学生的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选择。充分了解学生和教学状况,以便开展工作。

2.鼓励原则。层次不代表着优与良,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适应不同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找出学生的进步点,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与行为,并在层次流动中把握好学生的心理。

3.最优化原则。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筹划、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评价的策略也要按层次进行,实现最优化,充分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

(二)方法

1.学生的层次化

根据学生的政治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及自己的要求、学校的实际等诸多方面的因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可粗略地将学生按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A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并能作出归纳和总结,自觉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网络在适当的时候能做到知识的迁移,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做到自主预习、复习,运用相关知识获取新知识。B层要求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知识内容,独立完成练习,有提高的潜质。C层是能基本上掌握大纲规定内容,课后能复习,补充基础。

当然,目标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的,学生也是不断地动态流动的。要求三层目标之间相辅相成,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帮助、相互沟通。教师也要发挥其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层面、小组的搭配,进行动态的把握,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以激励学生不断竞争向上,但同时要注意不可调整过频…。需要注意的是,要坚持尊重学生,本着师生磋商的态度,实行动态管理,同时选择要体现双向性和民主性。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自己需要的老师,前提是对老师的熟悉和了解。

2.教学环节的层次化

(1)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目标是分层次的依据,也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教师在精心钻研教学大纲、教材,细致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力所能及的教学目标,量身定做,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达标的喜悦。当然,在具体制定达标要求时,要注意认知、情感和技巧相结合。对于教学大纲基本要求中的“识记”部分,必须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而对于能力要求较高的理解、应用部分,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置不同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2)课堂教学过程的分层。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交流过程,也是教学活动完成的主要阶段。安排内容时要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两头,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安排好难易比例,及时有效地掌控课堂。过难的题可以不讲,稍有难度的题可放在最后讲,作为调味料,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设置的梯度要讲求科学性,层次落差不宜太大,保证A层听课不等待,c层基本能听懂,B层难题够得着,易题增加自信心。使A层吃得饱,B层吃得好,C层吃得了。让不同层次都体会到成功,有所收获。

(3)考核及评价标准的分层。在考试内容试题的设计上,也要充分体现层次性。同一试卷设置不同难度的试题,学生按规定要求自主选择完成,或在试卷上规定不同层次学生所要完成的部分。并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做跟踪记录。每个人的评价不是通过整体来衡量,而是与学生自己的成长相比较。因此,评价标准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能更有效地、科学地激励个人的发展。

四、分层次教学的效果及注意事项

分层次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趋势下教师的作用,运用梯度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约了教育资源。使教育对象更全面,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计划更同步、教学结构更优化。充分发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5

新媒体,是近期出现的区别于传统纸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兴信息传播媒介,主要包括为互联网、社交软件以及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出现以后迅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开放便捷。新媒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提供的是更加开放的平台,信息对所有人开放,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信息搜索途径和渠道,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发展和“微信”等软件的流行,特别是其强大的搜索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使人们能够利用分散的、片段化的时间进行学习、获取信息。成人学生对社会信息关注度强、接受度高,新媒体的开放性更符合成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这种方式以提高学习效率。第二,交互参与。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直线型的传播,而是实现了信息制造者和接受者直接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新媒体的这一特性使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思想教育这个过程中来,转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单向灌输的方式,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成了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更能适应成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需要,因此学生在接受新媒体形式的思想教育的时候表现出了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即时更新。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传播不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制作周期,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信息的和传播都不受时间和空间等条件的局限,特别是信息的传播是多点对多点间进行的,比一点对多点的传统传播方式快得多,通过无线网技术等现代科技,借助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载体,通过微博、微信、短信等传播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将信息传播、共享,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感兴趣得信息,这种高效的传播更新方式,更适用于成人学生对学习效率的高要求。

二、运用新媒体开展成人学生思想工作的措施

成人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想工作通常采用灌输的方式,通过规章制度强制要求学生学习。这种方式对成人学生而言,无法从思想层面激励学生,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无法真正地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新媒体的便捷性、良好的交互性、灵活多样性可以为成人学生提供更符合个人需求的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特点并在教学中加以利用,学生会更自觉地接受,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加强对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培训

首先,要加强对专职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者的培育。作为大学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专职思想政治管理者要具备通过新媒体传播积极向上文化精神的能力,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通过培训使这些管理工作者在最大程度上形成思想共识,才能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实际观、价值观。其次,要加强对辅导教师的培训。辅导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通过加强对辅导员的新媒体技术培训,辅导员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发表有针对性的言论,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以树立威信;另外,还要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师的新媒体技能培训,让专业课程教师具备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新形势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加入新媒体技术。在内容上,结合成人学生的特点,有意识的强化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学习精神、钻研精神的宣传,以此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教育手段上,结合原有的教育方式,借助新媒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改变以往的自上而下的“灌输式”的宣传手段,更关注与学生的“交互”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参与度更高的弘扬主旋律的平台、网站,调动成人学生浏览、发言、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成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三)将思想教育与学校宣传结合

学术思想综述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学研究; 人学视域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28-04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范式转换,对于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增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建构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分支体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理论意义。笔者试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成果作以概括,以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深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意义和必然性

1.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意义

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意义重大。张耀灿等指出,“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及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人的自由平等、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只有以此为指导,以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为出发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才能在当今多学科体系发展中,扬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有相对稳定性和坚实理论内容、并为社会认同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1]

思想政治人学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确立学科独立地位的需要”、“走出既有研究模式困境的选择”和“对当今时代要求的回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普遍存在“学科边界模糊”、“理论移植”、“借船出海”、“解题低效”等诸多问题,其症结在于:学界更多的是从政治和社会需要研究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而忽略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的内在需要;更多地关注“为谁教育”、“教育什么”、“如何教育”的研究而相对忽视对“教育为了谁”这样一个事关教育本质的深层课题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在鲜活的实践面前继续持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理论穿透力,要实现新的提升和发展,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从人学理论中找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走出理论和实践困境的方向”。“只有把人学原理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2]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是人学理论的生动实践,是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从二者的逻辑关系分析,人学是人学理论的一次革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人之现实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点,人之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方法和途径,人之全面自由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目标和归宿”。[3]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蕴含着丰富的人学底蕴,体现着人性张力和教育诉求。“人的未完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人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人的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4]

2.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然性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张耀灿等认为,首先,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学的关联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是追求人自由全面发展。其次,以人学理论为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基本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人学理论指导,才能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最后,人文关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要求。用人学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从“现实的人”出发,用符合人性的方法实施教育,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更好地促进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更好地提升人、完善人。[5]对此,郑银娟等人也持同样观点。[6]

二、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追问

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主要从实践论和人的本质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从实践论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曹清燕等认为,马克思的实践乃是由物质生产、再生产、人的自身生产、社会关系和意识五个方面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缠绕的、共同组成的统一整体。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和人的一种精神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人的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人的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和现实化。人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和人的生存性存在引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在于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存,其理想总是指向人自身存在的完善,其根本意义在于对人的生存的关切,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唤醒与提升。人的存在和生存的完善就是人的生成、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7]

从人的本质论入手,反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依据。人学是关于人的哲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8]“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及与之相对应的需要构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三大人性基础,同时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必然性的哲学根基”。[9]从马克思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来说,“关于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逻辑方法,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出发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了目的。”[10]从人的本质来看,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实践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根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根源于人的本质属性之间的制约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根源于人的本质的普遍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根源于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11]当然,人的本质不是既成的存在,而是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生成的存在。“人的本质生成性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多维性的人性依据,促进人的类本质占有和实现是人的当展的突出需要。”[12]

三、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是学科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科建构的条件和保障。学科理论的成熟和完善是学科体系确立的标志。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研究代表性成果体现在万光侠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一书,作者以人的存在论、人的本质论、人的发展论,深入系统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不仅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研究,而且为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3]随后,他指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确立“以人为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把现实的人作为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把生活化作为现代人本思想的立足点,构建人性和谐作为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14]

雷骥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人性基础研究》一书,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该书以六章加上导语和结语共八个部分结构全书框架,全面系统梳理了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脉络,坚持以人学为指导,多维度地论证了‘现实的人’是现代人性基础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本原性上全面论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人性依据,深入分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具体规律、主要原则和方法的人性基础,为我们今天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15]

理论与时俱进才有恒久的生命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生命力和实效性,就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在人性基础视野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性化和现代化超越。即:从以抽象化理想化的人格为本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的人性化超越;从单纯注重社会价值到坚持关注个体价值与关注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人性化超越;从片面的无个性的听话人到全面发展的具有自由个性的完整人,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的现代性超越;从灌输模式到关心模式,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性化超越;从单一价值标准到二元价值标准或多元价值标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超越。”[16]

四、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

从人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探讨,主要研究如下:

一是人学研究方法论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张洪根认为,从人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理论基础的逻辑完整性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特殊性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对象化活动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功能科学之要求。”[17]同时,他还认为,立足于人学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必须坚持历史性原则,实施系统开放式教育;坚持对象性原则,实现主体、客体和环境的有机协调;坚持个性化原则,促进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坚持民主性原则,始终贯彻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8]

二是理论演绎和实践归纳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张增孝等学者认为,理论演绎和实践归纳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以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探究精神为依据力求体现四个原则: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则,力求展示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学问题的特殊性;坚持点面结合原则,力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人学化方面有所为,进而以点带面,寻求整体突破;坚持贯彻指导理论为主原则,适当借鉴国内外相关进步理论,力求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有所建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力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能给部队以切实可行的指导,遵循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基本思路—要素人学化的逻辑框架进行研究。”[19]

五、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建构

这一研究主要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进行:

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建构研究。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目的,蕴藏着对人的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功能。“人是目的”这一根本法则应始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追求的至高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学为指导思想,以“人之生成”为切入点,以“人之主体性生成”为现实途径,从一个全新的视域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出以“生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宗旨的本真的属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开放性与超越性决定了之生成的可能性,从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构建基础;如何生成主题性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构建途径,生成自由而全面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建构之目的。坚持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的统一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20]

人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部建构探讨。这一层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标、价值、主体、方法、功能和对象等方面进行人学分析和转化。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说,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由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创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功能、价值中蕴含建设人本身的因素”,因此,“人是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大法”。[21]人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应体现不同的内涵和层次特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价值取向,现实性原则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基本原则,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之生成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22]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应从“道德本位向能力本位依次递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应达到个人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的个人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内在统一”。[24]“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确立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观念”[25]“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选择,应实现社会规范与激发创造的双向互动”。[26]“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表现为个人与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双向建构”。[27]“人学视域下的德育对象不是抽象的人,是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28]

六、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研究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强人意的原因,在于实践操作层面上存在着偏差。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片面追求社会目标价值,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异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过于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且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人的需要;曲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原则,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29]因此,用人学来指导,破除和纠正传统思想政治实践工作理念,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以人的本质二元性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中的一元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价值论基础之上,以人的价值的多元统一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单向定位,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价值论基础之上,以人的主体性双向互动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单向灌输,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上。同时,以人学理论为指导,注重现代人格的培育,注重人的独立个性重塑,注重从道德本位到能力本位的依次递进,注重与人本管理的有机统一,注重社会规范与自主创造的双向互动,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30]

总的来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值得肯定。研究涉及到教育目标、价值、主体、对象、方法和功能等诸多方面,学者在不同领域提出了创建性的观点,为我们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体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料,意义重大。但是思想政治人学研究毕竟是一个前沿性课题,起步较晚,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薄弱,不够系统深入,主要问题如下:

其一,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尽管引起部分学者关注,但总体而言,学界关注程度不够,认识不足,参与不多,有代表性和创建性的成果自然也就有限。其二,理论研究欠缺。正因为认识和重视不够,理论研究自然欠缺。现有研究比较分散,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基本理论、价值目标、主要内容、原则方法、运行机制、模式规程等系统整体性研究还非常欠缺。因此,对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如何进行思想政治人学教育”等问题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的高度进行研究,表现在理论基础、对象范畴、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没有理论深度。其三,理论借鉴偏颇。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学者大多以人学思想为指导并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资源,而对于近现代西方人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学思想涉足较少,实乃理论研究的重大缺憾。坚持人学为指导,但不是拒斥和否定西方和中国传统人学思想,其思想精华理应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只有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来审视、批判和汲取人类思想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才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视域。其四,理论与实践失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而相对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探讨和观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求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理论研究只有切实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96.

[2] 林伯海,李 堂.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微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11-13.

[3] 胡 凯,王灵芝.思想政治教育的之维[J].求实,2009(2):81.

[4] 刘翠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241.

[5] 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38-41.

[6] 郑银娟,张凤阁.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1):302.

[7] 曹清燕,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J].理论前沿,2007(11):11-13.

[8] 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

[9] 吴惠林.从人学角度谈思想政治教育与人自由全面发展[J].政治研究,2010(3):19.

[10] 温汉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审视——关于人的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11):25-26.

[11] 侯玉基.论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社会科学,2003(3):56.

[12] 陈 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和多维目标[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1):170-171.

[13][31] 张耀灿,曹清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述评[J].理论研讨,2008(3):161,162.

[14] 万光侠.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几个理论问题[J].济南大学学报,2007(6):30-31.

[15]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理论研究的开拓性力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评价》[J].思想教育研究,2009(2):93.

[16] 雷 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和现代性超越[J].济南大学学报,2007(6):40-42.

[17] 张洪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人学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01(4):19-21.

[18] 张洪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方法论原则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46.

[19] 张增孝,郭 政.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初探[J].思想政治工作,2003(1):87.

[20] 宋 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构建[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5:3-4.

[21] 曾长秋,曹清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属人性——兼从人学视角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J].湖湘论坛,2011(2):123.

[22] 张耀灿,曹清燕.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J].江汉论坛,2008(1):162.

[23][24][25][26] 张 立.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6):94-95.

[27] 孔祥华.人学视域下的个人和社会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山东社会科学,2006(8):83.

[28] 王宏伟.人学视界下的德育新探三题[J].扬州大学学报,2005(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