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1

一、湖南主要行业企业经营发展亦喜亦忧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企业努力抓住国家振兴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所带来的良好机遇,化“危机”为“转机”,部分行业企业受益较大,经营状况良好,同时也有部分行业企业受危机冲击较大,加上不属于国家政策刺激的对象,经营状况较为艰难。可以说,在危机影响和政策刺激的双重作用下,湖南主要行业企业经营状况存在差异。

令人感到相对欣喜的是,到2009年2月末,部分行业企业经营状况好于预期,其中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经营状况较好,实现盈利增长。一是生产经营基本保持平稳增长。问卷显示,80%以上企业经营较好或正常,10%的企业出现困难,仅2.2%的企业面临倒闭,说明样本行业企业整体受危机冲击较小,其中制造、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抵御了危机影响,显示良好的发展势头,制造业是湖南的优势行业,有18.6%的制造企业经营很好,需要增加投资,面临倒闭的仅占1.3%(见下表)。

二是经营成本略有下降,收入和利润有所增长。这主要是受益于国家振兴经济政策,样本行业营业收入增长1.7%,成本下降3.8%,利润增长80%以上,其中经营状况较好的主要行业有制造、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这些行业的经营收入和利润2009年初比同期均有大幅增长,建筑业利润增长了227.8%,制造业增长90%以上,制造业加强了成本控制,经营成本比同期下降了5.7%(见下表)。在对550户样本企业问卷中,一半以上企业认为贷款成本下降了,27.6%的企业认为变化不大,仅4.2%的企业认为贷款成本上升;对于“贷款利息占经营成本比重”,47.8%的企业认为在5%以下,29.3%的企业认为占5-10%,5.6%的企业认为贷款利息占经营成本的20%以上。

三是信贷资金投放加大,企业营运资金相对宽松。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情形下,2009年3月末,湖南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282.25亿元,比年初新增1166.16亿元,逼近去年全年新增贷款水平,余额比同期增长31.3%,增幅创30年来最高。550户样本企业2009年2月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8%,其中交通运输企业贷款增长近70%,采掘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建筑企业贷款基本与同期持平,90%以上样本企业对金融服务满意;值得一提的是,票据融资增长一倍多,主要是制造企业增加较多,成为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另外,企业货币资金占用情况表明,2009年2月末样本行业企业货币资金比同期增长16.6%,其中批发零售企业增长1.44倍,制造企业增长17.8%,说明企业支付能力较强,而采掘、房地产行业均下降了20%以上。

四是样本企业贷款信用良好,贷款风险可控。问卷表明,56.7%的企业贷款是抵押方式,23.3%的企业贷款是担保和质押方式,上述两项达80%,只有不到10%的企业是信用贷款,也许这些企业信用评级高,企业贷款方式说明银行贷款风险是可控的。从还贷情况看,有72.9%的企业能够按时全额还贷,9.5%的企业还息未还本金,本息未还企业不到2%,说明样本企业还贷整体情况良好。

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受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发展举步维艰,具体情况如下:

1.库存商品积压过多。由于市场需求不足,样本企业产成品存在压库现象,到2009年2月末,样本企业产成品比同期增长了2.4倍,而2008年末比同期是下降,2009年头2个月产成品数量逼进2008年末水平,说明企业产品销售骤然遇阻。分行业看,制造企业库存品较多,比同期增长2.8倍,建筑和批发零售行业均增长2.3倍,采掘业增长44.3%,房地产业略增6.2%,交通运输企业与同期基本持平,电煤水的生产供应下降7.9%,说明资源短缺始终存在。

2.拖欠现象再度升温。2009年2月末,样本企业应收未收帐款超过上年末水平,比同期增长34.2%,应收未收帐款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43.5%,高出同期该比例的10个百分点,企业之间的货款拖欠日趋严重。制造和房地产行业属于被拖欠,采掘、建筑、电煤水的生产供应、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行业属于拖欠;制造企业应收未收帐款比同期增长37.7%,被欠额近占当期营业收入的一半,超上年末水平,房地产企业应收未收帐款比同期增长12.8%,应收帐款的急剧增长,说明资产的风险性增大,造成企业现金流不足。拖欠较多的是批发零售行业,主要是商品卖难所致,2009年2月末应付未付帐款比同期增长近2倍,采掘业应付未付额与同期水平基本持平,建筑、电煤水的生产供应、交通运输等行业均低于同期水平。

3.非生产性资产增长快。2009年2月末,样本企业非生产性资产同比增长64.2%,高出上年增幅29个百分点,非生产性资产增加,说明生产性资产相应减少,导致总资产利用率下降,资产效益减少,实际上,即使是生产性资产,其中也有部分不能发挥正常效用,比如设备被淘汰、闲置、开工不足等。非生产性资产增加较多的是交通运输业,比同期增长3.66倍,房地产业增长1.48倍,制造业增长近60%,采掘、电煤水的生产供应略增,建筑、批发零售与同期持平。

二、金融危机对样本行业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金融危机对湖南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并可能还会加深,今后数月,将使湖南经济增速存在下行的可能,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1.影响程度大。对样本企业问卷表明,有一半以上企业认为受影响程度大,44.6%的企业认为影响程度一般,仅4.8%的企业未受影响。其中采掘业和房地产业受影响较大,有88%的采掘企业和57%的房地产企业受影响大,制造业有52.5%的企业受影响大,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批发零售业,但仍有30%以上企业认为受影响大。由于危机影响,一半企业认为2009年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经营和发展环境,由于国家连续的振兴经济政策颁布,有近40%的企业认为机遇将大于挑战。

2.市场需求下降。危机发生后,因消费锐减,需求急剧下降,一半的样本企业因需求下降而只能缩小经营规模;由于需求不足,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有90%以上企业受到市场需求下降而带来的竞争压力,致使经营陷入困境;有60%以上企业因原材料价格因素而造成盈利大减,生产出的产品也因需求不足而出现卖难,造成库存积压严重。由于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产品价格下跌,订单减少,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产,效益明显下滑。特别是依赖国外市场的企业因出口需求收缩,经营风险加大,2009年1季度,湖南出口下降30%以上,进口下降13.8%,占湖南省出口近50%的钢铁、有色、纺织和服装及农产品出口下降较快,一批为出口型企业配套生产的小企业受到牵连,这种状况持续多久仍难预计。

3.中小企业资金偏紧。由于国家刺激经济的受益对象主要是大企业和大项目,信贷增加主要投向了大企业,因此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没有得到明显缓解。样本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了90%,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不利因素中,第一因素是市场需求不足,第二因素是融资难,有64.4%的企业受资金紧张困扰,有55.2%的样本企业融资难依然存在,34.4%的企业资金松紧状况未得到改善,上述后两项比例达90%。有87.2%的企业需要银行贷款,同时30%以上企业很难获得贷款,33%的企业贷款难易状况未改善,30%的企业认为金融危机会使得融资更为困难,有一半的企业因融资难而会相应调整产品结构。

三、支持湖南主要行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金融对策

1.增加信贷投入。本次调查在征求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建议时,有45.2%的企业认为要增加贷款投入,金融部门要抓住国家连续振兴经济的政策机遇,拓展相关产业、行业的优质客户,做好项目储备,加大对省市重点工程建设的信贷投入,加大对我省制造、机械、建筑、能源等优势行业及其企业的信贷投入;同时要对部分中小企业增加信贷投入,建议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完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在此基础上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要注重企业成长性的分析判断,坚持优选原则,对生产经营正常,符合贷款条件的存量资产适当增加授信,继续对节能减排项目发放贷款,对困难企业,只要风险可控,基本面好、有市场、有订单,仍要继续支持。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2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所处的行业与其他企业有所不同,建筑工程项目是其主要的生产加工对象,而建筑工程项目的周期性长、规模较大、投资金额较多等特点决定着其经营风险也必然不同于传统产品行业。周期长、规模大、金额多这些都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难度加剧,且这些风险会伴随工程项目的存在而一直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企业采取何种措施及管理方法来有效的应对管理这些风险,便成为了企业施工经济收益能够得到保证的关键。为了确保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要求建筑工程企业在工程实践中加强自身经营风险管理能力,具体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规范企业经营决策程序

企业各级领导要树立强烈的经营风险意识和危机防范意识,做到风险分析要超前、风险决策要慎重、风险防范要科学;搞好基础工作,理性分析决策,防范经营投标风险;建立严格的经营决策程序。

(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责任等制度

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是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的主要载体,企业风险管理不仅包括管理组织,同时还应包括与之对应的监理组织。通过组织结构的完善之后,企业要为组织赋予相应的风险管理和监督责任,实行企业经营决策责任制,积极发挥监事会在管理层在风险管理决策过程中的监控作用,确定异常收款项目风险监控责任人。

(三)选择先进合理的风险管理方式

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以及全过程管理是现阶段比较先进且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企业应当根据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工程质量目标管理,提高履约能力化解经营风险;对风险进行信息化动态管理,对各个环节和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加强部位结算和竣工结算管理,确保工程价款的顺利收回。

二、注重建筑工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

财务管理工作是建筑工程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基础工作,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确保工程施工活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支持管理层正确决策、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高工程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高准确的信息数据支撑。鉴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建筑工程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自觉加强财务管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建设,采用现代化手段,以经济效益提升为主要目的指导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以成本、造价、效益为中心,努力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科学的组织机构,通过清晰的职责、系统的分工使财务核算、经济预测、资金调控和审计监督有效结合,认真强化财务制度、建账原则和财务控制原则,从制度上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实行财务会计的集中统一管理,提高其独立性并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三、强化建筑工程企业经济审计监督工作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3

集体企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曾为电力企业发展、安置主业富余人员、稳定职工队伍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由于历史原因,电力系统集体企业管理基础薄弱,历史遗留问题多,经济规模小,产业链条长,经营风险大等问题较为突出。为了加强集体企业经营管理,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公司从基础管理工作入手,建立集体企业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工作制度,要求各单位安排专人负责,以集体企业季度经营状况为切入点,通过对集体企业收入、利润、成本费用、资产负债等指标分析,切实掌握集体企业经营状况;通过对房地产、小水电及承揽合同价款在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进度等情况分析,及时掌握集体企业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分析重在查找、发现集体企业存在的问题,掌握基层单位集体企业发展诉求和建议,为集体企业重组整合和改善经营状况提供决策依据,不断促进集体企业经营管理向精益化管理提升。

一、集体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内容

集体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所有数据以母公司合并数据为准,应包括收入情况、利润情况、成本费用情况、资产负债情况、人员变动情况等五项主要指标,同时分析数据指标变化原因,详细分析数据增减变化原因,对变化超过20%的数据进行特别说明。同时对从事的施工、水电、房地产等大型项目投资建设进度、资金支付情况、销售情况进行简要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总结本单位集体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进一步提高集体企业经营水平。

二、集体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是建立集体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制度。每季度末次月5日前各单位上报集体企业季度分析材料,公司经法部组织人员审核、分析后,形成公司集体企业季度分析材料,在分析报告中充分揭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措施,并以签报形式报送公司领导审阅,为公司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分析各单位集体企业收入及分行业比重、盈亏情况成本费用增减情况、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房地产、小水电及合同金额在500万及以上建安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情况,并将本期数据与去年同期或年初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增长或减少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三是在“分析”两字上下功夫,在分析的方式方法上,积极采取收入成本对应、收入利润对应,人员工资对应,对比各项指标增减情况;在分析的深度广度上,重点找准影响经营结构的重要因素,提出建议,着力改进;对分析暴露出来的问题,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充分研讨,找出对策,及时解决。

四是抓住薄弱环节, 进行专题调查分析。针对各单位集体企业经营状况,对经营数据变动较大的单位及亏损严重的单位逐一梳理,落实原因,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到基层单位调研、了解情况,找出薄弱环节,对症下药,提出工作建议。

三、集体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主要成效

一是有助于增加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全面、深入开展集体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及时整改和处理,有助于提升集体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了集体企业经营水平。一季度,集体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8%,利润同比增长61.3%,资产负债率88.2%,与上年基本持平;集体企业涉及的施工安装、小水电、勘测设计等行业业务量和收入稳步增长,取得了预期经营效益。

二是有助于提高社会效益。通过开展集体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随着问题整改落实率的进一步提高,集体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发电类集体企业设备利用率大大提高,为社会稳步提供优质清洁能源;建筑安装业及时承担公司系统急难险重工作任务,集体企业对主业的辅助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用户工程及系统外工程承揽率明显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三是在公司层面,全面分析集体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共性问题,找出工作差距,提出指导意见和措施,促进集体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是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建立集体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制度,进一步明确了集体企业主办单位职责,理顺了集体企业和主办单位之间的工作流程,减少了工作中扯皮现象,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营造了和谐的工作环境。集体企业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得到提升,由原来的只会指标数字的简单统计,转变到能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进行专业分析;由原来的部分人员参与分析,转变到全员参与分析,且能分析、会分析,提升了全员业务素质。

四是以主办单位为单元,按照集体企业涉足业务类型,分行业分析业务发展趋势及投资方向,提前预警发展风险,提出集体企业重组整合建议,提升集体企业防范投资风险能力。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4

Abstract: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roject yield, cost and profit, the amount of principal and interest analysis gets the breakeven point of the project to reflect the risk of project inves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pital protec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quantity cost profit analysis with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to use them in the prophase decision stage of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project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ost control, project risk predi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status of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basis for decision-making.

关键词: 量本利分析;房地产;项目开发

Key words: principal and interest analysis;real estate;projec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7-0029-04

0 引言

当今房地产行业竞争激烈,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对项目进行准确的前期决策及经济评价。量本利分析法在多个领域中广泛应用,但在房地产开发中应用较少。本文将量本利分析法并结合Excel拟合的非线性模型运用到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前期决策阶段,分析得到开发项目保本开发量,最佳开发量,经营安全率,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等,为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决策及经济评价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1 房地产开发相关概念

1.1 房地产的含义

房地产包括房产与地产,是指土地及其定着在土地之上的建筑物和其他附属物的总称[1]。进行房地产概念界定的原则:①房产和地产二者耦合不可分离。②一般情况下,房地产概念中的“地”是指承载用地。③一般情况下,房地产界定需从房屋建筑出发。④房地产的定义(内涵)具有层次性。

综合上述可将房地产定义为: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和其他附属物所衍生出的各种财产权利。

1.2 房地产开发的基本概念

房地产开发的概念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城市规划对国有建设用地进行房屋建设、基础设施的行为。

房地产开发首先要依据城市规划,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房地产开发具有综合性、长期性、时序性、地域性、风险性等特性。

2 量本利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及一般模型

2.1 量本利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量”即为数量。在一般情r下,量为销售数量,为了方便研究和分析,我们有时把销售数量等于生产数量。

“本”即为成本。我们把总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一般情况下,在一定的生产规模内,固定成本是不随产品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可变成本是随产品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3]。

“利”即为利润。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盈利,在数值上利润=销售收入减-销售税金及附加-总成本 (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2.2 量本利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量本利分析法是通过研究及分析数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找出项目方案在盈利与亏损临界点时产量、单价、成本的临界值,盈亏临界点即为保本点。反映了在一定的生产经营状态下项目方案的产量、利润与成本的平衡关系[4]。

2.3 量本利分析法的一般模型

2.3.1 线性量本利分析法模型

从图2中可以看出, 销售收入R与总成本C的交点,即为盈亏平衡点(Break Even Point,BEP),BEP对应的横坐标Q0即为盈亏平衡时的产量,其对应的纵坐标R0即为盈亏平衡时的销售收入。当产量QC,即盈利。盈亏平衡点的Q0越小,企业保本点越低,盈利空间越大,生产经营风险越小。

2.3.2 非线性量本利分析法模型

由于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情况比较复杂,可变因素众多,各种条件和负荷并非一成不变,因此产品成本变化并非是一条直线即并非简单呈线性变化。同时,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下,销售收入线也并非一条直线即并非呈线性变化[5]。故实际生产经营的量本利分析图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看出,总成本线C与销售收入线R有两个交点B与D(即盈亏平衡点),其对应的横坐标分别是Q01,Q02。当产量QR,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当产量Q0Q02时,C>R,企业又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在盈利阶段产量Q介于Q01与Q02之时,企业处于盈利状态,此时的产量是合理经济产量即经济规模。

量本利分析法在房地产开发中运用不是很多的重要原因就是非线性量本利分析法模型难以确定。本文依据企业技术水平及大量历史经验数据通过Excel进行成本和收益离散点回归拟合,得到非线性量本利分析法模型并进行进一步分析。

3 量本利分析法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基本模型及经济评价

数量、成本分析: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与一般的生产项目、工业投资项目不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最终产品是具体的建筑物,具有独特性,一次性等属性。根据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含义及工程项目开发建设中实际发生的成本属性,将工程项目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进行如下分类(图 3)。

关于量的确定,由于建筑物有着独有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等,所以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好以产品产量来衡量,可以使用工程量或者土地面积等其他指标来衡量[6]。因此,本文的量即建筑面积。

3.1 制定合理开发量

①保本开发量。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销售收入线与总成本线交于一点BEP,其对应的横坐标Q0即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保本开发量。

式中F为总成本中的固定成本,P为单位建筑面积的销售价,V为单位建筑面积的可变成本,Q0为保本开发量。

②利润最大时的开发量。

从图2中可看出,当开发量介于经济规模Q01与Q02之间时,建设项目处于盈利阶段。

设函数R(Q)为销售收入曲线,函数C(Q)为总成本曲线。根据盈亏平衡原理可得R(Q)=C(Q),求解得到两个解即两个保本点所对应的保本产量Q01及Q02,也就是济规模范围[7]。

盈利函数I(Q)为:I(Q)=R(Q)-C(Q),利用极值原理,对函数I(Q)求一阶导数并令I’(Q)=0,可求得盈利最大时所对应的产量Q。即

I’(Q)=R’(Q)-C’(Q)=0

即R’(Q)=C’(Q),解此方程求出Q,但如果要确定求得的Q是否就是最优开发量我们必须对I(Q)求二阶导数来进行检验,诺I’’(Q)

3.2 控制企业的成本费用

设目标利润函数为I(Q),即:

I=R-C=Q(P-V)-F

式中 I为目标利润,R为总销售收入,C为总成本,F为总成本中的固定成本,P为单位建筑面积的销售价,V为单位建筑面积的可变成本,Q为开发量。

3.3 企业经营状态分析

通过量本利分析法可计算得企业经营安全率,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式中Q0为实际或计划产销量,Q1为盈亏平衡点产销量。一般可根据表1数据进行判断。

通过安全经营率可反映房地产企业经营状况好坏,安全性高低等,使项目前期决策更加的科学、合理。

4 案例分析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16363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10523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5840平方米。房地产开发项目总成本如表2。住宅每平米售价23000元/m2,共10523平方米;车库售价12000元/个,共124个;地下储藏室售价5000元/m2,共1191.06平方米。

4.1 保本开发量

由表2可知本项目固定成本为13976.86万元,总变动成本为7455.14万元,因为总建筑面积是16363平方米,可得单位可变成本为4556.10元/平方米。

再进行平均单价估算:

住宅收益即地上收益,23000 Q10523=237215790.00元,平均价格23000元/m2;

地下收益,12000Q124+5000Q1191.06=20835300.00元;平均价格3567.69元/m2;

总收益=237215790.00+20835300.00=25805.11万元

地上建筑比例=10523/16363=0.643097;

地下建筑比例=5840/16363=0.356903;

本项目计划开发量(Q1)为16363m2>12144.86m2,及Q1>Q0,所以本项目可行。

4.2 企业经营状态分析

由表1可知,26%∈[25%,30%],即本项目的经营状态为较安全。

4.3 企业成本费用控制

本项目的目标利润I为4373.11万元,建筑面积Q为16363平方米。盈亏平衡点时固定成本为13976.86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4556.10元/平方米。得:

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项目的可变成本在盈亏平衡点V0即4556.10元/平方米的基础上涨幅不得超过2672.56元/平方米,否则企业将亏损;项目的固定成本在盈亏平衡点F0即13976.86万元的基础上,涨幅不得超过4373.11万元,否则企业将亏损。

4.4 最佳开发量

诺要求得最佳开发量,就要知道销售收入曲线的函数式R(Q)和总成本曲C(Q)。根据本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大量经验数据估算出相应建筑面积下的开发成本和收益。本案例在根据本公司现有的开发技术水平和参考大量经验数据后,在前期估算出相应建筑面积下的开发成本和收益。通过Excel分别对大量的成本和收益离散点进行回归拟合,得到销售收入函数R(Q)和总成本函数C(Q)。如图4 成本、收益、利润回归曲线图所示。虽然该图并没有从(0,0)点开始计算,但是我们所要求的是非线性量本利分析在两个保本点之间求最大盈利值,因此所选取的建筑面积范围(包含两个保本点)已满足计算要求。虽然个别点偏离回归曲线,但是整体回归函数不受个别点影响,所得回归函数正确可用。

由图4可得,通过计算机拟合的回归函数分别为:

成本C(Q)=0.0007Q2-21.251Q+190912

销售收入R(Q)=-0.0002Q2+9.5887Q-68471.08

则利润函数为:

I(Q)=R(Q)-C(Q)=-0.0002Q2+9.5887Q-68471.08-0.0007Q2+21.251Q-190912=-0.0009Q2+30.839Q-259383.1

即利润函数I(Q)=-0.0009Q2+30.839Q-259383.1

利用极值原理得I’(Q)=-0.0018Q+30.839,并令其等于0,得Qm=17132.78。

但诺要检验所求得的Q是否就是最大盈利时的最优开发量,还必须通过对I(Q)求二阶导数并进行z查。

I’’(Q)=-0.0018

5 结语

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对项目进行准确的经济评价及前期决策,必须对项目的运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管控。这是当今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项目成功开发的关键。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前期决策阶段,应用量本利分析法,依据市场行情及企业以往项目开发历史数据进行项目经济评价,得到开发项目保本开发量,最佳开发量,企业经营安全率,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等,提高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小平,熊志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新芳.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08.

[3]许婷华,曲成平,杨淑娟.建设工程经济[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4]黄有亮.工程经济学(第二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毛义华.工程经济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孟君娜.建设工程经济[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7]宋宁.探讨量本利分析法在利润成本决策中的应用[J].中国外资,2013(11):15-16.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5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五、国有企业脱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6

—、财务会计的流程定位

达文波特的理论认为,企业的经营过程和活动的流程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业务、管理和财务会计,有很多业务信息都是通过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进而会形成比较多的业务流程,这些发生的业务信息会经过财务会计加工,然后在进入管理流程,管理流程通过这些加工信息进一步的提供给决策者,能更好的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因此,财务会计流程是企业的管理和业务流程必不可少的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财务会计流程也随着发生变化,企业也应该在这一发展阶段,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会计流程,让财务信息始终保持真实、有效,能更好的为企业决策服务。

二、传统财务会计流程出现的缺点

(1) 各个子系统的核算不连贯-财务会计流程的传统模系统是通过手工账务来完成的,业务流程也是通过劳动分工,按照顺序完成,工作者按照财务工作的分工进行逐一完成工作,虽然在后期逐渐进入半手工财务系统,也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会计电算,建立的独立子系统也比较多,但只局限于模仿和照搬,是手工会计流程简单的电算化,子系统彼此割裂,信息不能共享。

(2) 企业信息的一小部分才能被企业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不能被全面、准确的体现,由于技术的局限,业务流程中产生的整体数据不能够完全釆集,只能加工、整理一部分数据,因此也不能正确、全面的把企业的经营状况体现出来,这也会限制发挥会计流程的作用。

(3) 更新数据缓慢、滞后,对企业动态不能实时的进行控制。传统财务会计核算流程不能同企业业务同步进行,彼此分离。奄有限的技术条件下,财务体系只能体现业务发生后的数据,这种不能同步的会计信息在进行加工提炼,传达到企业决策层,信息就更加滞后,而且发生很大变化,不仅不能为决策者提供有利的信息帮助,这些滞后信息还会对决策者产生误导作用。

三、财务会计流程的完善措施

(1)数据建设进一步加强标准化。随着信息会计的发展,经过加工原始数据,让数据符合信息化下的财务会计流程,进而能共享数据资源。所有账簿、报表和凭证的数据结构要符合设计软件设置的数据接口标准,经过这样标准化的数据建设,能为共享资源信息共享打好基础,为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做准备。

(2) 会计核算流程在建立过程中要简单实用。为了实现业务一体化流程,进行构建财务会计一体化IT模型,防止数据重复进行处理,当经济业务发生以后,数据库中要保存业务部门确认过的单据,这样财务部门可以在共享单据数据中开展加工业务,然后系统会把加工后的信息自动生成记账凭证,而且财务报表也能按需求自动生成,能使财务工作更加便捷、有效。

(3) 把“事件驱动”程序建立到会计流程系统当中。建立相关的事件驱动性程序。由于事件驱动是一类代码指令程序,在特定的代码驱动中,能够依据公司的需要,对信息与数据进行设计与编码,并嵌合在相应的程序模式或模型中,当公司需要时即可驱动模型得到相关信息。

(4) 通过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的建立来保持信息一致。这样可以实现财务一体化流程,形成财务、业务的策略一体化,可以自动把业务单据生成记账凭证,保持财务和业务信息同步且一致,使工作效率提高。

(5) 实时的进行控制数据。在设置初始数据库时,财会人员要把各项标准和各项准则建立到数据库中,然间会自动对产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管控,按照设置的标准和准则进行分析判断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及时有效的控制业务数据,财会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软件进行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实时信息,能快速的把决策数据提供给企业决策部门,让经营的风险降低。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