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1

关键词:国际货币;历史比较;人民币国际化

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后的5年震荡,世界经济及国际金融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复苏、美国财政悬崖、欧洲债务危机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世界各国曾经为减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增长的冲击,不同程度上均采取了大量的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都不可能长期脱离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资金供需的实际水平。因此,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在货币供应量的约束下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随着各国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的退出将使本国及世界各国在危机后的某段时间上产生货币短缺“真空”现象。由于存在汇率联动效应和货币乘数作用,无论各国对财政刺激或货币宽松政策采取渐近式或激进式退出都不可能完全消除货币短缺的“真空”。美国财政悬崖、欧洲债务危机、日本经济停滞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缓,并加速瓦解传统国际货币体系,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将在世界金融踳驳中逐步清晰。

一、美、欧、日三大国际货币发展的历史比较

随着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2010年中国以58790亿美元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超越了日本54740亿美元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标志着中国在国际经济地位中发生了历史性飞跃。〖BP(〗然而,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经济规模极不相称,“经济大国,货币小国”1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特别是在“后危机”时代世界金融动荡不定和新的国际金融秩序有待确立的情况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迫在眉睫,也倍受世界各国关注。〖BP)〗

1.“国际货币”的界定及其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货币”被大多数学者视为非专业性或不确定性概念,主要原因是人们认为国际货币应该是在一定时期内由各个国家共同认可的在国际间流通并执行国际贸易支付、国际货币储备和国际商品度量的一种货币形式。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此类单一的货币形式,包括黄金实物货币在内。〖BP(〗更多地是把国际间主要流通的并被大多数国家认可的在一定国际货币制度的安排下存在的一系列货币群定义为国际货币体系。然而,纵观世界货币发展史不难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国际货币制度下在不同国际货币组合群中都存在着一个以信用为基础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货币充当“国际货币”。〖BP)〗

2. 国际货币的历史发展与确立

十七世纪末期(1870~1915年),荷兰设立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通过国际贸易扩张在阿姆斯特丹构建了人类史上第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使“荷兰盾”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金本位制下的“影子国际货币”;十九世纪初期(1915~1945年),英国利用战争融资和股权购买东印度公司,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并在伦敦建立了第二个国际金融中心,英镑成为这一时期金汇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十九世纪中期(1945~1973年)美国凭借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家综合实力领导44个国家参与并通过布雷顿森林金融会议决议案,构建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聚合世界资本使华尔街成为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即“国际货币”地位;十九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危机、“美元荒”现象和牙买加协定(1975年)一系列金融动荡事件开启了以浮动汇率为标志的 “后美元时代”。美元与黄金的脱钩,完成了以美国信用为基础的脱变,美元向“国际货币”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盟),日元、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扩大,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趋势。但是,美国凭借其全球军事战略、石油战略、黄金储备战略和国家综合实力,美元继续独占“国际货币”的地位。可见,“国际货币”是一个国家凭借其在国际中的经济实力强制推行,带有背景并被多数国家认可的某个国家信用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动态组合中占据主导地位。“国际货币”在一定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执行国际支付、国际储备和国际清算的货币功能,是货币国际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发展是国际货币内在矛盾和汇率矛盾的具体表现。

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基础及其形成条件

纵观美元、欧元和日元三大货币的国际化发展历程,美元在国际化方面主要通过国际货币的汇率制度安排使其与黄金挂钩,凭借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迫使其它国家与黄金脱钩并与美元挂勾从而使美元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和与黄金相同的国际储备货币。1973年国际结算实行浮动汇率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基本崩溃,美元仍然以其存量优势和国际政治经济实力继续充当着国际货币。欧元国际化主要通过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欧元国际化的统一资本市场,即欧元首先作为欧元区国家间的转账货币进行流通,并由欧元区国家主导实行统一的国际离岸结算和资本证券市场标价。二是进入21世纪后欧元迅速取代了欧盟区原12种货币,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盟区域内唯一合法货币,至此欧盟依靠货币联邦制的强制力在10年内完成了欧元的国际化。欧盟的欧元国际化发展启示是:“让渡货币形成区域共同体单一货币必须以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基础,以相近的文化为纽带,区域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日元国际化则是通过外汇、贸易、经常项目、资本流动等一系列自由化实现的。日元国际化的历程表明,依托国家综合国力和拥有充足的国际储备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可见,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同样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条件:

1. 在当前信用货币制度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需要国家信誉为基础和货币价值相对持续稳定。我国从1994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分别升值30.5%和39.3%。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2013年上半年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累计升值5.9%,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5.7%,在BIS监测的61种货币中人民币升值幅度分别居第一。尽管人民币对美元保持升值态势,但人民币价值基本相对稳定,同国民经济增长(GDP)基本相适应,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 国民经济和综合实力持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是人民币国际化物质基础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8%左右,商品进出口额大幅度增长,至2009年7月累计顺差额达到1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二。与此同时,中国海外投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由单一贸易逐步向多样化发展,海外总资产达2万亿人民币。中国外汇资产的迅速增加和对外贸易和长期国际收支顺差不仅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信誉,而且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 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中国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从现实角度看是通过两步市场化来完成的,第一步是人民币国际经济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第二步是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和中国正式接受IMF协定第8条第2、3、4条款的致涵信,标志着中国人民币已经完成了第一步自由兑换的过程。

4. 完善的金融制度和健全的金融体系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安全保障。随着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金融体系和金融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金融主体构建完成。逐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几个方面 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二是金融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如中国相继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商业银行法》,为金融机构运作提供了可靠的行为规范和法律保障;三是金融业务不断丰富和市场化发展。如国家外汇的间接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经常项目的人民币可兑换,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港币等主要外币的即期交易、人民币远期外汇买卖等业务的开拓和发展,表明中国人民币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三、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实现路径探索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币初步具备了国际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传统的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历史性的冲击,同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日渐成熟。

1.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不仅要借鉴美、欧、日三大国际货币发展的历史经验,遵循国际货币发展的历史规律,同时还要结合当代国际环境的现实和中国经济的实际状况进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1)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美、欧、日三大国际货币发展史与现状说明,一个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崛起,能够推动该国或本地区的经济、金融、政治和贸易的快速发展,并对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产业形成聚积效应,从而形成金融产业发展的增长极。〖BP(〗从经济发展理论来讲,金融增长极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金融产业发展来说将产生推动力作用,并通过资本聚积和辐射促进和带动一个国有的金融产业和资本市场发展,从而推动该国货币国际化的发展。从荷兰的鹿特丹到英国伦敦、从英国伦敦到美国纽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到日本的东京金融中心的发展史都说明了这点。因此,构建中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中国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必经之路。〖BP)〗

(2)扩大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立足之本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中国贸易的繁荣,近些年来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高速增长,从2013年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已经占到了全球国际贸易总额的8%左右,虽然比起美元的国际贸易结算额点全球贸易的80%以上微不足到,但中国这一数字的增长速度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经过几年的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2011年8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已经扩大至全国,至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已与韩国、马来西亚等15个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1.3万亿左右的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结算功能拓展了发展空间。

(3)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实施的前提条件

“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新闻会上指出:“一个是人民币稳定,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对于维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非常重要,我想最近这一段时间人民币总体来说是非常稳定的,因为人民币处在一个缓慢升值的态势。第二个是流动性,一个货币要国际化,你要确保这个货币能够很方便流进和流出,确保它的流动性非常充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2当前,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业务不断扩大,2011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ODI)结算额为201.5亿元,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FDI)结算907.2亿元。截至2011年底,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的境外机构已达51家。2011年12月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开始试点。人民币资本项目的不断扩大为国际市场对中国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2.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突破口探索

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质是实现人民币跨境流通并逐步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三大国际货币的历史比较,特别是欧元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应该以区域化为突破口。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

(1) 传统国际货币体系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排斥,特别是美元霸权为维护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对中国经济崛起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围堵。世界国际货币体系虽然呈现出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它是一个慢长而曲折的过程。因此,国际货币体系环境和国际政治形势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是一个从局部到全局的过程。

(2) 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需要从区域化开始。中国地处亚太,周边有中国-日本-韩国经济区、中国-东盟经济区、中-俄-乌经济区、中国-巴-印经济等,中国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扩张,逐步实现人民币区域化发展是中国突破传统国际货币体系的最小阻力路径,符合中国国际环境的现实状况。

(3) 国际货币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人民币国际化从区域化开始。这是因为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具有普遍性。中国人民币区域化发展首先从具有优势,条件较好并且能够以点带的区域优先发展是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内在机制的客观要求。

综上所述,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优先从条件完善,潜力较好的经济区域实施,其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比较理想的首选区域,并通过不断扩大的人民币国际结算并向区域化、国际化发展符合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实际状况。

目前,人民币区域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障碍性因素不容忽视,首先是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在世界价值体系中的兼容问题;二是区域性政治和矛盾障碍问题;三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有待实现问题;四是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问题等,这些问题在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的道路中需要战略措施来完成。(作者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社科基金项目“人民币国际化与区域化(中国-东盟)前景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KYA010)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2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国际化 利与弊 对策

一、人民币汇率国际化的背景

1、汇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汇率的波动会导致本币的升值和贬值,而本币的升值会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开发等非贸易性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汇率的波动也会对本国的通胀或紧缩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切实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因此,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2、汇率对贸易的影响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经济体,其贸易发展状况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而汇率的变动对贸易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一国货币贬值时,可以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增加贸易外汇收入;反之,一国货币升值时,会抑制出口,减少贸易外汇收入。中国已经从2004年5月连续70个月贸易顺差,这一现象也随着人民币的升值造成的成本上升和外部市场恶化等因素在2011年3月中止。

由此可见,汇率的变动对贸易结构、贸易规模及贸易条件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很大,但产品的附加值低,外资出口比例较高,这都是贸易结构上比较明显的问题。从贸易规模上来看,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出口贸易会受到阻碍,进口贸易会增加。随着中国越来越追求贸易的效益,而不是出口的数量,中国的贸易条件也会有所改善。2011年3月的贸易逆差就是在出口也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出现的,并非是衰退性的。

汇率的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显而易见,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二、人民币汇率国际化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进口贸易规模

对国内消费者来说,人民币汇率的提高带给他们的最大感受就是:手中的人民币汇率好像“更经花”了,换一种说法也就是,花同样多的钱,可以办比以往更多的事。如果你要出国旅游或者留学,所花的钱好像比以前更少了;如果您想买进口的产品,比如说轿车、相机、冰箱等等,你会发现,好像它们的价格变得比以前更“便宜”了。人民币汇率上升,进口商品的成本将会以相同的幅度下降,从而也就降低了我国进口商品的成本和在进口环节支付的费用,自然进入中国市场后价格也就相应下降了,我们的老百姓也能得到更多的实惠。我国依靠进口较多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钢铁、航空、电力设备等,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将会大大降低大宗交易的进口成本,也会对相关行业的赢利状况有一定的改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可谓是非常有利的。

2、有利于我国贸易结构改善

长时间以来,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出口结构长时间得不到优化,使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一直扮演“世界打工仔”的角色。人民币汇率适当升值,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商品层次,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一些只靠低成本竞争、技术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可能因为人民币汇率升值被挤出市场。从长远看,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助于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从原来的粗放型转向高质量和高效益的集约型,这会带来出口结构的改善,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加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人民币汇率的提高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在世界经济中的价值更高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更高了,人民币汇率更值钱了,就可以花更少的钱买更多的更好的商品了。这一优势如果放在投资上,尤其是对外投资上,其效果将会更加明显。中国的企业家也开始可以依赖中国货币汇率的上升,在国际上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回报。人民币汇率升值正是中国企业正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在未来,中国国内也将有更多的国际型大企业拔地而起。

三、人民币汇率国际化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人民币汇率升值提高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中国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就缺乏出口价格竞争优势,成本提高,不利于一些弱小的依靠规模扩张和廉价劳动力生存的企业扩大海外市场。

1、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

随着美元在全世界范围内及在我国的不断贬值、汇率的变动、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相对提高、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导致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经营成本急剧上升,使我国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国企业的主要生产原材料如钢材、铜、铁、玉米、大豆等等,从2009年初到2010年6月,涨幅额基本上都在20%以上,导致我国很多大中型企业的生产成本价格远高于出口产品的价格。企业的生产成本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大部分都是依靠低廉的价格取得竞争优势的,例如,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目前的毛利仅仅只有2%到5%之间,这也就表明,就算是人民币汇率微小的变动都会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由于近几年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升值,我国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每年都有超过2成面临倒闭的危险。

2、降低了出口企业利润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于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影响非常巨大,人民币汇率就好像秤上的秤砣一样,稍微变化都会引起称盘上的巨大变化。有调查发现,当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将会大量的下滑。从图1中可以看出,每当人民币汇率升值1个百分点,我国棉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利润要下降12%左右,毛纺织品企业的利润要下降8%左右,服装外贸企业的利润要下降13%左右。对于我国外贸企业多以低利润进行运作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其打击非常之大。

以温州鞋业市场为例,根据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汇率的变动每年最少要挤压掉外贸型鞋业企业5成以上的利润,很多温州鞋业老板都诉苦说,如果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那么一年利润最少百万,而人民币汇率升值导致了其利润直线下降,情况好的能够赚20―30万,情况不好的还要面临亏损甚至倒闭。

3、企业竞争压力增大

长期以来,中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管理创新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比较低,人民币兑换升值导致我国企业成本大幅度提高,使得我国这些依靠低价竞争赢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发展愈加艰难,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关门倒闭的困难现象。人民币兑换升值,还使我国劳动力价格明显高于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亚洲的周边国家。

在对我国出口企业的调查中发现,由于人民币兑换升值加快,导致了企业成本增加,成本的增加导致了企业竞争力的下降。我国很多企业主都纷纷反映,以前出口到海外有着非常明显的成本优势、竞争优势,随着人民币兑换不断升值,以及印度、越南、巴西、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企业成本的降低,传统成本优势的丧失极大削弱了企业竞争力。

四、我国针对人民币汇率国际化带来消极影响的对策

1、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

我国外贸企业之所以受制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出口企业依靠的是低价竞争,低价竞争也就意味着产品的低利润,产品没有技术含量,容易被人取代。这样使其在面对人民币汇率升值过程中无所适从,一方面由于提高价格将会导致客户流失,另一方面要是继续低价将会导致利润下滑。

2、多渠道、多方式降低企业成本

从我国出口企业来看,生产性企业所占比重比较高,由于原材料主要来自国内,其出口成本也就相对较低,自然应对市场和政策变化的能力也就比外贸流通企业强得多。面对人民币汇率上升所引起的利润的下降,这类企业可以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能耗,缩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等方面入手,来化解因政策调整所引起的成本增加。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苦练内功、深挖潜力、不断创新,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严格控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各种费用支出,在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应该通过技术革新来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充分利用低廉的人力成本等优势,扩大出口,更好地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根。

3、走差异化和品牌化运作的道路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企业面对的是与世界品牌竞争的大市场。中国大多数出口型中小企业本身缺少品牌意识,以及对品牌长远的规划,许多企业一直是通过靠低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利润空间相对就很小。我国出口企业要增强产品的国际竞赛能力,提升出口利润,必须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完成从低价竞争优势转变为以质量和品牌等非价格竞争优势。因而,企业必须加大自主品牌的研发力度,创建出口产品的品牌优势,走国际品牌化运作之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外频繁利用反倾销、特别保护等对中国企业进行的外部施压。

4、利用金融避险工具控制升值损失

在我国可通过对金融避险工具的宣传与推广,引导企业主动灵活地运用避险工具;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加大对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外汇期货等外汇衍生产品的宣传工作与推广力度;引导企业在现行汇率制度下根据自身发展状况,有选择性地采取避险操作。

五、结论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问题在近些年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很多人都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会使得我国很多企业亏损甚至倒闭,我国的经济将走向衰退,而就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的确有很多竞争力不强的外贸企业倒闭了,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那些有竞争力的企业借此机会大力发展变得更加强大,国家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 王健、黄健:以国际视野调整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5).

[2] 崔莉、梁青: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9).

[3] 单飞:中日货币对美元升值的影响:比较与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8,22(12).

[4] 马文秀:日元升值下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8(3).

[5] 逄锦彩、孙海梅:从日元升值透析当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及其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2010(3).

[6] 张晓立: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

[7] 华晔迪:人民币汇率升值超2%或对出口带来负面影响[N].新华每日电讯,2010-10-26.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3

摘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以来,美国大量发行国债,通过印钞发行大量美元,致使美元大幅贬值,给人民币升值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美国通过各种政治和经济手段给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意图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转接金融危机对其造成的巨大伤害,减少中国的出口,提高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控制美国国内失业率的继续攀升。对此,本文通过对人民币升值原因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以期提高我们对人民币升值问题的理解。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对外贸易 汇率

一、引言

汇率是货币全球运动过程中必然的现象和结果。什么是汇率、汇率在我国经济运行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我国现有的汇率机制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是有助于理解我国人民币升值现象的。汇率,简单地讲,就是一国的货币相对于另外一国货币的价格,把隶属于不同货币使用区的人联系起来。汇率是宏观经济的基本变量,一国的货币政策往往会牵扯到汇率问题,进而影响到其进出口业务,最终对一国的宏观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由此可知,一国的各类商品的价格和资本价格不仅受到国内的经济环境状况影响,在全球化下,还受到其他贸易国的经济运行的影响,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便是通过汇率这一关键变量也发挥其作用的。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对外贸易也一直保持着巨大顺差,这对人民币升值造成了很大的内部压力。自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就曾一度高涨,但是随着各国的经济逐步苏醒和发展,国际上的舆论似乎减弱了,然而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再次把人民币升值推到了国际舞台的风尖浪口,美国不断使美元贬值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正遭受着空前的经济和政治压力,而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这类主要靠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国家的经济将造成深远影响。

二、人民币升值原因简析

1.内部因素

从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上来讲,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直接来源是我国外汇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所决定的。我国外汇的供给大于外汇的需求,这样就产生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上我国政府对外汇的严格管制及我国采取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这些都间接地限制了外汇的需求,为人民币升值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增长奇迹,其中外商投资是重头戏,然后便是我国的对外贸易,这也是我国这几十年来一直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轮之一。然而外商投资需要我们人民币弱势来吸引,同时对外贸易也需要人民币贬值来增加竞争力,这促使了我国的汇率制度的选择偏向于保持人民币低位运行。这为未来人民币升值埋下了巨大的内部压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其自身来说也是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另外,我国的外汇储备也不断攀升,我国的年均GDP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外汇储备在有些阶段同比增长近百分之八十,这直接导致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失衡,促使人民币升值压力。

国内舆论造成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强烈,使投资者热衷于人民币投资,以期从人民币升值中获益,再者国外资本的进入,尤其是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股市,这带动了国内投资,增加了我国内部对人民币的需求,在人民币供给比需求小的时候,人民币升值压力便不言而喻了。

最后,近期为应对金融危机,尽早实现经济复苏,国外各大经济体不断降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我国逆行道而为之,为了控制国内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不断提息,这便在国际上形成利率差,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大量热钱不断涌入或打算进入中国市场,这将进一步扩大国内对人民币的需求,进而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2.外部因素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发行大量国债,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中国不断购入美国国债并成为美国第一大国债持有国,同时通过美元贬值是人民币被动的升值。在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经受住了考验,这令美日欧盟好生羡慕,他们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认为中国对外贸易上给他们的重要造成巨大的逆差,是在向他们输出通货紧缩。为此,由于进入WTO以来,关税不再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壁垒,他们便变相地筑造其他替代壁垒,比如绿色壁垒、蓝色壁垒等等,然后借助国际舆论,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

一直以来美国都独断地把中国列为所谓的“汇率操纵国”,并将其作为借口,鼓动其盟国给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为美国经济不景气埋单。另外,经过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一枝独秀,加上美元大幅贬值,和国际以及国内的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强烈,国际热钱不断流入,这将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巨大压力。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1.积极影响:有利于我国进口的增加。人民币升值,国外进口产品的价格将会下降,国内可以以更加优惠的价格购买到国际商品,有利于增加我国对国外消费品和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整体产业的制造水平,增加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人民币升值,还可以增加中国普通居民的收入,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也会加强,进而可以为国内扩大内需提供支持。

缓解我国国内的通胀压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崛起,我国对高技术设备、能源以及各种大宗商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且国内的替代品稀缺,这加剧了对原材料进口的需求。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原材料进口成本,减缓国内由于此类商品供给紧张而造成的物价上涨,减少国内企业制造成本,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当前,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油价,以及房地产的价格上涨推动我国通货膨胀现象不断凸显,形势不容乐观,为了增加房地产的供给,这就对我国钢材,建筑材料等提出了高产量高质量的要求。人民币升值,增加了我国对铁矿石、石油等的进口,一定程度上抑制房价的进一步大幅上涨,缓解农产品的价格上扬。因此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控制当前的物价上涨,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减轻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压力,有利于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

从我国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话,将会为国内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带来利益,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步伐,减少国内企业参加国际企业并购或者直接对外投资的成本,加快国内企业国际化进程。然而,海外投资需要很高的投资风险管理水平,我国企业家们普遍缺乏战略意识和全球国际化思维,对国际资本运作规则了解不深,倘若在这些条件形成尚不充分的情况下,人民币的突然升值,国内企业在缺乏海外投资的情况下受利益驱动,盲目参与国际收购,很容易造成国内资金的外流和浪费,遭受巨额亏损。

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吸引力,为我国对外贸易创建有利的金融环境。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加强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可以为对外贸易活动提供有利的货币结算平台和方式,加强企业对外投资和贸易的实效性。此外,升值还可以减少对外贸易过程中的贸易摩擦。

2.消极影响:抑制我国的出口贸易。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出口来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传统的出口产业产生负面影响,主要包括服装,机械,轻工业制造业等。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基本上均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部,即在整个全球产业里中,处于创造价值最低的部分,相关企业的利润基本上来源于低利润基础上巨大的交易量,竞争力不足,基本上采取低价措施来获得市场份额,人民币升值将进一步压缩企业的利润,增加其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了产品价格,抑制了企业的出口,对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家市场价格竞争力造成伤害。

恶化国内市场环境。由于人民币升值将使我国的出口环境恶化,阻碍出口贸易,由此,对外贸易的相关企业有可能将国内市场作为其产品销售目标,而国内需求向来都不充足,而且几近饱和状态,这种情况下,习惯于利用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份额的出口类企业有可能采取价格手段竞争,这将引起国内市场混乱,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最终影响到我国国内和国际贸易状况。此外,人民币升值,进口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将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对我国相关企业造成伤害。

不利于吸引外资。人民币升值,外资便相对地贬值,这就增加了外商在华的投资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减弱了我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由于我国吸引外资的政策实行了许多年,很多外商企业在华已经发展到了稳定成熟的阶段,获取的利润也在逐年增大,人民币升值将直接提高其外汇利益,在利益驱动下,有可能加大国内资本外流,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完整性造成不利影响。

四、结论

当前,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是我们必须逐步推进人民币升值,给国内经济和企业一定的缓冲阶段,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扩大内需,使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轮之一,逐步改变严重依赖对外贸易来发展经济的局面。积极推动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稳中求进,根据我国实际经济情况来推行汇率制度改革,将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降到最低点,保障我国经济的正常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罗永昌。 浅论人民币升值问题[J]. 资料通讯,2005(10):2 。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4

记者告诉他,某些“业内人士”的话并不是讲给投资者听的,他们对上不对下,比的是谁的声音更大,谁的理论更深奥。其实,资本市场理论与日常生活同源,了解国际板并不难。

打开一扇半掩的门

国际板“狼”来了,市场恐慌了,投资者困惑了。“我听说过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也听说过金融板块、高科技板块,甚至新疆板块、海南板块等。这些板都是咋回事?”股民小张被股市中层出不穷的概念给搞昏了头。

此板非彼板

同样是板,含义存在差别。部分原因在于中文的博大精深而造成的理解不易,放在英文中就好理解了。主板、创业板和国际板属于同一类概念,英文分别译作main board、second board和international board;板块则被译作sector,如高科技板块就是high-tech sector。

Board强调异质性,板与板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如主板和创业板对上市企业的资质和条件做了不同的规定;Sector强调同质性,同一板块内具有某一共同特征。

在股市中,板块是指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股票,被称为XX板块或XX概念股,它们因相同的特征而在价格走势中呈现较大的联动性。板块的划分是多样的,如按行业划分,有钢铁板块、水泥板块等;按地域划分,有边疆概念股、首都概念股等;按经营状况,有绩优板块、亏损板块。一家上市公司往往因为其不同题材而归属于若干个不同的板块。如四川长虹,既属于绩优板块又属于家电板块。根据划分范围的大小,板块之间也存在交错关系,如生物制药板块中的个股,理所当然包含在高科技板块之列。

境外企业搭板上岸

国际板指境外企业在国内发行上市的板块。这些境外企业在国内上市后,因其“境外”性质而被划分为“国际板”。

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至今仍是个半封闭系统,遵循了“以我为主、中心突破”的发展原则,境内企业可以走出去(红筹股是一种典型形式),境外企业却走不进来(如果不算三资企业)。在这个大学堂中,先是官办了大学(主板),随后是中学(中小板和创业板),下一步到底是小学(新三板)还是留学研究生院和博士后流动站(国际板),一度颇为踌躇。现在看来似乎国际板已抢占了先机。

资本无国界,市场应该为全球的资本和企业服务。国际板开通,将打开中国资本市场之门。微软、可口可乐等全球著名公司就可以在中国挂牌上市,中国人得以真正成为这些公司的股东。

争论何时休

在推出之前,对国际板的争论将不会停止。纵览两个月来的呼声,有实事求是之辩,也有局部利益之争。在创业板花落深交所后,国际板被深深地打上了上交所印记。为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中抢占有利位置,上海媒体频频采用“凝成共识”和“呼之欲出”等字眼,急切态度可见一斑。同样表现积极的,还有事关切身利益的国内外投行。

国际板“招生”开张,焦点不外集中在几方面:是成立专门的留学研究生院和博士后流动站,还是作为大学中的留学生院?生源有哪些?以汉语还是以英语授课?是自主招生还是接受委托培训?入学门槛有多高?

国际板还是国际板块

如果是国际板,那将是地位平行于主板的存在,并特指上海国际板。对上市公司的资质以及上市程序等方面做出专门规定,有新的发行规则和不同的监管制度,以区别于主板和创业板等。如果是国际板块,显然是主板的一部分,各方面要求与主板同,也就是说,赋予了境外企业在中国上市的国民待遇。

谁是上市主体

高盛5月30日研报称,国际板将会集中在红筹股、恒生指数成分股和重要的跨国公司股。报告援引彭博社、路透社等媒体报道称,目前对国际板表现出兴趣的公司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移动、中信泰富、汇丰银行、长江实业、沃尔玛、通用电气和联合利华。另有消息人士透露,首批在国际板上市公司将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从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回归的红筹公司可能成为第二批。

综合来看,重要的跨国公司股和红筹股均被认为是国际板的“招生对象”,至于谁将成为第一批“留学生”,尚存在争议。最终的结果可能演变成国际板的第一股给跨国公司,显得名正言顺;红筹股在国际板的发展前期占据多数,这更符合中国实际。

重要的跨国公司股从国际惯例来看,国际板主要定义于蓝筹板、大市值板,主要为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提供二次甚至多次挂牌上市的机会,因此应先让公认的、位于世界500强之列的优秀大公司挂牌,重点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与中国有重要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的优质企业。

红筹股红筹股这一概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香港证券市场。中国在国际上有时被称为红色中国,相应地,中国香港和国际投资者把在境外注册、在香港上市的那些带有中国大陆概念的股票称为红筹股。红筹股是特殊时期中国企业走出去寻求境外融资的产物,具有“白皮红心”的双重概念,多为资质优良的大国企和著名民营企业。在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借国际板顺势回归。

发行方式:IPO还是CDR

国外企业在国际板上市可以有两种方式:首次发行上市(IPO)或发行存托凭证(CDR)。CDR是指在境外上市公司将部分已发行股票托管在中国保管银行,在上交所上市、供境内投资者买卖的投资凭证。

CDR制度的核心是基础股票和存托凭证之间的相互转换,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货币兑换问题,而中国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将导致CDR与基础股票无法相互替代,最终可能出现A股和H股市场上相同公司股价、市盈率出现巨大差异的情况,易于引发套利行为。此外,CDR发行属于存量发行,市值也不计入交易所,无法通过扩大总市值和交易量来提升金融中心的地位。

换言之,CDR相当于美国大学招了学生,然后通过签定委托协议的方式让这些学生在中国大学接受留学教育。这显然只是一种初级和补充形式,不能成为主流。监管部门及潜在的上市企业都倾向于采取IPO形式。

计价方式:美元还是人民币

部分学者认为,国际板以美元计价交易等于在国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美元蓄水池”,有利于从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转变,并为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创造条件。但以人民币计价的呼声显然更高。

证监会官员曾明确表示,国际板发行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而非以外币计价的股票。外国留学生在中国,授课时用英语还是汉语?答案显而易见。文化教育领域尚且如此,市场权力更要分毫必争。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都必须有自主的定价权。用美元计价,中国就会拱手让出市场定价权。著名财经评论员、本刊编委叶檀说得好,“用人民币计价,起码是把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了一大步,而用美元计价,则是一大退步。如果藏汇于民后,民众手中拥有的美元增加,我们应该让美元与人民币更自由地兑换,而不是来替美联储操心,为美元推出更多的区域化投资理财产品。”

上市门槛

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发展部总监石晓成表示:“规则的制定将参照国际通行的一些做法,对想要挂牌的公司设置一定的门槛,比如会对公司的资产规模、在行业领域中的竞争地位等做出一些规定。交易所会考虑世界500强或者200强的企业。”

在具体的财务要求方面,根据证监会此前披露的草案,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市值在人民币300亿元以上;公司发行前3年净利润总计要达到人民币30亿元以上;公司发行前最近1年净利润在人民币10亿元以上。这些上市门槛均指向大型跨国公司。

据了解,国际板将实行审批制度,公司挂牌后也将实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统一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

国际板海外发展

发展无定式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交易所都是对国际开放的,并没有在法律法规上明确区分境内、境外企业。全世界最早的金融交易所是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它最初是为了促进与亚洲进行贸易提供融资平台而存在。发展到19世纪,美国开发西部修铁路也要去阿姆斯特丹融资,通过在阿姆斯特丹发行证券然后上市。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5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 利与弊

一、经济增加值的概念阐释

(一)经济增加值概念

经济增加值,即Economic Value Added的缩写,简写为“EVA”。从其定义上看,经济增加值指的是企业“税后净经营利润”减去“经营资本成本”,包括债务成本和股本成本后的余额,它所反映的是企业价值的增加或资本增值,它强调的是一家企业若要创造财富,它赚取的收益必须要大于它的资本成本。在经济学界又称其为“剩余收入”或“经济利润”。

经济增加值(EVA)的基本计算公式简为:EVA=税后利润-所有资本成本=NOPAT- WACC×投入资本=(ROIC-WACC)×投入资本。其中,“NOPAT”为税后净利润;“ROIC”为税后投入资本回报率,“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当EVA>0时,即为创造了价值反之,则为亏损。

(二)经济增加值起源及发展历程

经济增加值,其理论起源于诺贝尔奖经济学家默顿・米勒和弗兰科・莫迪利亚尼于1958年至1961年发表的关于公司价值的经济模型的一系列论文。而将其作为企业业绩考核指标,则是由美国Stern Stewart咨询公司于1982年率先提出,并于1993年9月在《财富》杂志上完整地将其表述出来。

在国外,随着经济增加值理论的不断完善及其应用的不断扩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企业引入经济增加值指标作为本企业业绩考核指标。据统计,截至2005年,全球已有超过400家大型公司使用经济增加值指标进行价值管理。经济增加值指标考核,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管理者的认同和应用,并开始成为企业决策的核心工具,用以指导企业的战略目标设定、战略评价、财务预算管理、薪酬激励、兼并收购等。

在国内,EVA指标也受到极大关注及深入研究。首先是从理论上,国内众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EVA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并在国内各类杂志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论文,这对EVA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在实际应用上,从2002年开始一批大型企业开始实施EVA价值管理体系,并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2008年,国资委在央企中试行经济增加值考核,共有93家企业自愿参加;从2010年起,国资委将在中央企业范围内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这也标志着经济增加值指标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经济增加值与传统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一)经济利润指标计算不同

经济增加值指标与传统会计利润指标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两者对资本成本的处理不同。资本成本是指经营所用资本的成本,是为补偿公司投资者、债权人所必要的最低收益。一方面,传统会计利润计算上,一般不会扣减因使用权益资本而产生的成本,并且留存收益是可以无偿使用的;经济增加值指标计算中,使用“已投入的资本”,其中包含了权益成本;另一方面,会计利润仅仅体现了成本的节约部分;经济增加值指标综合考虑了企业的长期投资,包含了因节约资本而带来的收益。

(二)报表项目的差异

经济增加值指标对于传统会计准则下报表项目有较大调整。经济增加值指标在研发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递延税项、准备金账户等项目上都有调整。如在研发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上,经济增加值将研发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资本化,使得公司投入的研发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变为分期摊销,从而避免了对经营者的短期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三)人力资源等支出的定义不同

在传统会计方法中,人力资源投资,如用于招聘、培训等支出,是计入冲抵当期收入的费用;在经济增加值计算方法中,人力资源投资等支出被记为资产,是以雇员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的最优化为标准。举例来看,如一家建筑公司花10万元人民币招募并培训一名建筑工程师。按照传统会计处理方法,无论所招募人员的工作性质如何,都会将这10万元人民币作为成本开支从当期收入中扣除;但以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这10万元支出应被记为投资,并且这个花10万元购回的“资产”会对今后的不同财务阶段对企业的收入做出贡献。

(四)公司收购中商誉的处理不同

“商誉”,即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合并时,它是购买企业投资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之规定,在公司收购过程中,超过被收购公司净资产总额的部分所形成商誉,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作为无形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并在一定的期间内进行摊销;而依照经济增加值则,则把这部分投资记为资产负债表中一种需要培育的新型资产,并在将来的经济增加值中进行相应的摊销。

三、经济增加值利弊分析

(一)国有企业采用EVA考核指标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经营决策与股东权益一致。经济增加值指标,改变了传统会计利润方法下管理者往往不注重投资者权益的状况,纠正不计成本地扩大股权融资规模、盲目筹资、投资的现象;同时,经济增加值还强调了经营者利益保证,确保了企业经营者的利益,通过改善组织内部人员工作环境和态度,最终给经营者带来更多的财富回报。

二是引导经营者关注资本效率。经济增加值与传统会计准则的重要不同之处就在与,经济增加值指标不仅考虑债务成本,又考虑股东权益,这对正确衡量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及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使得经营者不再追求不计成本的投资,使其思维从“做大”向“做强”转变,从“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经营模式转变。

三是有利于引导经营者更加关注长期效益。更好地避免了经营者任期问题的短视行为,引导经营者更加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采用EVA指标的局限

一是企业性质的局限。央企的国有企业性质决定了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政府的宏观调控必不可少,这也就意味着央企采取EVA考核指标所需的完全开放的空间变为不可能。

二是各行业及行业内部企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限。EVA所涉及的调整事项颇为繁多,但当前众多央企发展并不平衡,不同行业需要不同的资本结构指标,同行业企业的发展也不均衡,对新指标的承受能力不同。当前对企业调整项目的选择并未进行规定,因此,企业在选择调整项目时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因此,EVA指标还需进一步的本土化改造。

三是资本成本计算的局限。债务成本及权益成本的确定需要采用国际化及行业化的评定标准,但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和完善的情况下,资本成本计算困难,如计算权益资本成本所需要的三大要素:无风险证券的收益、权益资本的市场风险溢价、系统性风险系数等并不完全具备。

四是EVA自身的局限。EVA归根还是对企业历史性会计数据的体现,是一个反映企业当期经营业绩的静态指标;另外,EVA无法反映企业在行业内的相对发展情况,不能体现企业在行业内财富创造方面的占比情况。

参考文献:

[1]张魁冬,基于新准则实施后的EVA与企业业绩评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尹凌青.战略绩效考核-可持续发展企业素质及经济增加值考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6

关键词:华尔街风暴;金融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085-03

2008年的金融风暴引起的全球的经济动荡对中国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防控经济、金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应从这场“风暴”中发现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采取适当的金融安全策略,以避免发生类似危机。

一、加强金融监管,形成有效的内控制度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是顺利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是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必然要求。要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充实监管力量,转变监管理念,切实把工作重心从审批事务转移到对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监管上来。2008年金融危机的国家中,美国、英国、爱尔兰等国家是典型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该模式信奉自由贸易主义,最低政府干预以及最大程度的竞争,建立了具有很大弹性的经济体系,但是逐渐放松的金融监管使得其金融体系常常陷入危机当中。在美国,金融企业的利润占到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份额从20年前的5%上升至40%。金融扩张的幅度明显大于其所服务的实体经济,而且随着监管的绊脚石被移走,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加入到衍生品的盛宴当中,从而使隐患一步步扩大。这种放松管制的爆发性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多重委托关系的链条便从根本上断裂了,危机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中国应加强金融监管,依靠法律武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往往需要综合治理,需要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较好效果。为了适应金融市场日益开放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现在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信贷风险和建设有效内控制度,加快金融安全方面的立法步伐。成立专门金融安全研究和决策机构,制定金融安全政策和标准。由于金融安全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因此保障金融安全的工作应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要在对国内外、本外币市场的充分研究分析之后,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和金融安全政策,用国际化的标准来衡量执行的情况。只有这样,中国的金融安全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1.加强预警监管。金融监管要实现以事后检查为主向以事前预警监督为主的转变,由事后的合规性监管向事前的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审慎性监管转变。要逐步建立包括金融市场准入制度,资格审查,资本充足条件,清偿能力管制,业务活动限制,贷款集中程度限制,管理评价在内的预防性风险管理体系。各地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辖区内金融运行和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监控和分析工作,建立完善金融风险报告制度和金融监管档案制度,发现问题或苗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必须严格把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关,特别是要注重加强对各金融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的任职资格的审查与监管,强化对资本金,从业员工素质,业务范围等的审查与监管,把好金融机构设立的审批关,防止不合格金融机构的产生。

2.突出风险监管重点,扩大金融监管范围。要把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作为风险监管的核心内容,要把地方性金融机构和金融衍生工具,社会金融秩序作为风险监管的重点。在合规性监管方面,我们应加大非现场稽核的力度,以获得更好的监管效果。在风险性监管方面,我们必须看到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不断完善我们的风险监管措施,进行全面监管。如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发出来,并且已经比较成熟的风险监管办法,比如考核资本充足性、资产流动性、资产质量、准备金政策、内部控制、国际借贷的标准和准则,监控市场风险、利率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的技术模型等等,我们都要积极研究和借鉴,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实际的金融风险监管制度和办法,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另外,还要建立风险的转移机制,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因为金融监管的目的之一是尽可能的控制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没有风险。

3.完善监管方式和手段,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应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的调控监管,构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切实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首先,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基础性、根本性制度,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前提。其次,加强金融机构行业自律管理。提高行业内部的管理,有效地避免各主体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规范其行为,促进彼此的协作,与官方金融监管机构一起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再次,强化社会独立审计体系和其他社会监督的作用。应加强纪检、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工商、财税等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社会性监管,增强金融机构在资金营运、财务管理、业务开展和信用评级等方面的透明度,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要通过新闻媒体的力量,监督各金融机构认真执行国家金融纪律、方针、政策,监督其遵守相关的金融法规。最后,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规体系。对已出台的金融法规,要抓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以增强现行金融法规的可操作性。真正解决当前金融监管中有法难依的问题。尽快完善金融法规体系,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

为此,我们要积极地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调控监管方式由过去以行政手段调控为主迅速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调控为主;在继续加强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的同时,不断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在搞好国内金融市场监管的同时,努力扩大和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流和合作。

二、建立竞争性金融市场体系,使金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中国金融机构不对内开放,内部治理滞后,在遭遇困境时只能寻找外援,以低价寻找境外战略投资者,将近万亿元人民币财富拱手相送。不通过竞争,而是通过国家注资、上市、向外资寻求援助等行政调整,来改造国有商业银行是一个重大误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脱离竞争而提高自身效率。金融机构不对内开放已经贻误了制度改革与培养本土金融机构的良机,同时使得资源配置继续向行政主导型靠拢。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企业、银行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还很不适应,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必须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特别是重点解决政府与企业、银行的关系问题。在中国,政府对金融机构拥有绝对管理权,与金融行业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存在着矛盾,这很容易造成信贷资金财政化,出现所谓“政治性贷款”,加上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政府管理职能尚不明确,政府管理行为很不规范,从而增加了金融资产的风险。同时,国有企业久治不活,亏损额较大,支付贷款难度加大,易导致社会信用危机,带来金融风险。为此,首先,我们应该下决心切断政府与银行、企业之间各种非市场关系的“脐带”,加快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步伐,正确处理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从而一方面减少官员腐败现象,促进银行转换经营机制;其次,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促进银行转换经营机制;最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减轻依赖银行贷款的程度。只有将政银、政企关系理顺,并将银企关系转为真正的商业合约关系,才能规范各自的行为,真正减少金融风险。

三、发展金融创新过程中,要找到安全的平衡

最近几年,中国开始引入金融创新的概念。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技术方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上的创新。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金融衍生品市场上许多问题得以曝光。金融创新的双刃剑作用也显现出来,金融创新不能消除风险,只能是管理风险或转嫁风险。金融创新如果超过了一个市场可以转嫁风险的市场容量,就是创造系统风险,创造市场风险,制造金融危机。中国金融创新的步伐不应减缓,但每一步都需要迈得坚实。任何一个金融产品的推广使用必须避免盲目跟风国外所谓的先进经验:一要进行严格的论证以确保其对经济生活是有益的;二要对市场进行充分的引导以确保其发挥有益的作用;三要加快法律法规的制定以打击对金融产品的不当操作,从而保证其正面作用得以发挥。

四、控制国外热钱流入规模,合理利用外资

随着国际投机热的大量涌入,向中国境内输入巨量流动性,已经使得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不断提升的准备金率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周转资金面临高度紧张,中国经济已面临“硬着陆”风险。中国经济体系中存在大量热钱并已形成对中国金融安全的隐患。利用外资要坚持量力而行,要和外汇收入保持一定比例,不能超过警戒线;对于能用国内资金办的事,原则上不用外资。外资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严格外资的投向,借入的外资应主要用于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外资的使用要与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结合起来,要尽量减少非盈利项目的外资使用。外资的使用还要和调整产品结构结合起来,要尽量增加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出口,从而诱导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要建立健全的“热钱“风险控制机制和监督机制,一旦发现出现风险,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

要健全外资的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管理分散,存在多头对外举债,多头对内贷款,多头担保等现象,助长了资金流入的盲目性。要完善外汇使用的决策机制,项目的投入要经过充分周密的论证,这方面要加强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减少行政干预,保证项目评估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五、正视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风险因素,增强金融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金融行业成为一个特殊的风险性很大的行业。因为现时的金融业进入到一个“交易金融”阶段。在这一阶段上,银行信贷的中介作用相对下降,而股票、债券的地位迅速上升,货币合约交易不断地重新分配着一种货币的现时价值与其远期价值的差价,或两种货币汇率的现价与远期价格。这种状况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将使整个社会的名义财富极大地超过其实际财富,形成所谓的泡沫金融。这时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势必会导致金融风潮,引发金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树立金融风险意识。金融风暴的发生极大程度上就是这些国家缺乏风险意识的直接后果。因此,我们应认真吸取教训,清醒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自由化的利与弊,正确估计中国经济和金融已经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从而增强金融风险意识。

加强金融安全教育,增强全社会的金融安全意识。从金融机构内部加强金融安全教育,提高广大金融从业人员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全社会的金融安全教育,增强公众的金融安全意识,为维护区域金融安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措施,降低不良贷款比例

金融机构要组织力量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全面的清理工作,真正摸清不良贷款的性质及分布状况,以法律的手段逐笔落实金融机构与各贷款单位的债权债务关系,并落实信贷人员责任制,对贷款单位的资金流动状况进行监控;根据每笔不良贷款所处的状态,分别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收回能够收回的贷款,对确属暂时不能收回的不良贷款,要落实信贷资产的保全措施。同时要通过加强信贷控制,确保不再发生新的不良贷款。有关金融机构要积极做好与当地政府,企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并加强对各金融机构清收不良贷款的指导和不良贷款比例的监控。

因此,中国要站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维护中国的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不能仅仅从金融业和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的角度寻找促进中国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对策,也要注重从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角度保持中国的金融安全。只有在一个社会稳定的安全环境中,中国的金融安全才有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秀波.越南金融困局的成因及对中国的警示[J].新金融,2008,(7):39-41.

[2]郑.美国次贷危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与资本市场发展[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65-69.

[3]张晶,晋颖.完善中国银行业监管之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8,(8):60-63.

[4]胡均民.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金融安全[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