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意见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发展意见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发展意见建议

产业发展意见建议范文1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行业;建议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欧盟光伏政策补贴标准下调、美国“双反”调查影响,我国光伏行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为积极应对光伏产业面临的严峻复杂局面,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3月份,我们以问卷方式对全省太阳能光伏企业进行调查,了解重点光伏企业现状,征求意见建议,共发放143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占总发放问卷的78%,主要涉及晶硅材料制造、光伏电池片、电池组件、终端光伏产品和光伏配套产品等领域。从调查情况看,我省太阳能光伏产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发展隐忧,应当引起充分重视,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加以应对。

1、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1.1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基本概念。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指利用太阳能光照射晶体材料后产生电子跃迁这一现象进行发电,是一种方便、清洁、安全的可再生能源。目前,普遍使用的光伏元件由硅材料制成,利用太阳光照射时硅元件内的点和分布状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动势能和电流的效应发电。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基于硅材料应用开发所形成的太阳电池相关产业链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发电产业链主要包括晶体硅原料生产-硅片切割-电池片制造-系统封装与应用四个主要环节。

1.2 太阳能资源概况。我省总体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地区,太阳能资源理论总储量居全国第17位,具有较大可开发利用价值和节约常规能源潜力。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太阳能可开发利用总量年折合标准煤超过1000万吨,其中,技术上可开发的光伏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较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提供了广阔前景。

1.3 产业发展现状。“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将其摆上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措施,狠抓政策落实,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有力地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关于扶持光伏发电加快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光伏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光伏及相关企业达到200多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1亿元,光伏电池及组件产量672兆瓦,同比分别增长19.7%和20%;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3.7万千瓦,同比增长94.7%。二是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坚持将政策引导与市场相结合,通过引进外资和自主投资,光伏电池组件制造能力快速提升,技术创新不断加快。在硅材料、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光伏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光伏逆变器、太阳能灯具、城市照明及景观应用等领域新上了一批项目,形成了以东营光伏、孚日光伏、力诺光伏、威海中玻光电等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群。三是薄膜光伏电池实现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五代太阳能光伏薄膜电池组件,大中型薄膜电池玻璃广泛应用于现代大型建筑装饰领域,进一步拓宽了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领域。目前,薄膜电池产能已超过150兆瓦,产量和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薄膜光伏发电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可达10%左右。预计到2015年,全省薄膜电池年产能将达到2000兆瓦。四是建成了一批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在建太阳能光伏电站54个,建设规模147.4兆瓦,建成太阳能光伏发电站43个,发电能力100.6 兆瓦,同比增长110%。先后有20个项目被列为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装机容量30兆瓦。青岛、烟台、威海、德州等四市和沂水、即墨、兖州、垦利、巨野等五县先后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一批太阳能光电建筑投入使用。五是骨干企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1年,东营光伏公司电池组件产量220兆瓦,增长39.5%,主营业务收

入30.22亿元,增长58.49%;埃孚光伏电池组件产量50.88兆瓦,增长128%,主营业务收入5.17亿元,增长50.02%;商河晟朗、禹城汉能建设的光伏电池生产线, 新增产能 500 兆瓦。今年1季度,全省光伏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亿元,光伏电池及组件产量达到197兆瓦,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9.8%,光伏发电并网容量超过10万千瓦。其中力诺光伏公司产、销量分别增长10.07%、35.32%。

2、主要困难和问题

2.1 重点光伏企业生产经营逐渐出现下滑拐点。去年10月份,美国对我国输美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受此影响,部分重点企业从12月份开始出口订单减少,后续负面影响正逐步显现。今年1季度,被调查光伏企业产品产量和销售量增幅明显回落,销售收入和利税严重下滑。光伏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7.25%,增幅比上年回落4.1个百分点;光伏电池销售量增长24.9%,增幅比去年回落5.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下降了48.5%,利润和税收分别下降了61.3%和31.7%,个别企业出现亏损。同时,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银行等金融机构严控贷款规模,光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2.2 光伏产品产能扩大与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随着一批中小型光伏企业发展壮大,光伏产品产能迅速增长。我省光伏电池片及组件产能由2010年的不足600兆瓦,增长到目前的1000兆瓦。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社会认同度低、发电成本高、技术标准建设滞后等原因,国内市场发育不成熟,部分企业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导致市场需求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此外,针对光伏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增多,受欧盟经济萧条、部分国家降低光伏电价补贴标准影响,欧州光伏市场需求逐步降低。继美国“双反”调查后,印度也提出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部分欧洲国家目前正在酝酿通过“双反”调查保护国内企业,给我省光伏产品出口欧美等传统市场带来严重影响,也不利于开拓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 新能力不强。光伏电池的制造,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高新技术,对原材料、技术要求很高,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技术。我省太阳能光伏产业起步较晚,对关键技术、工艺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我省虽然已经有一定的产业规模,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对光伏电池的制造和使用上,布局松散、规模较小、且缺乏统一规划与引导。光伏企业相对集中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下游,与一些先进省份相比尚有差距。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企业、研究院所各自为战,联合发展意识不强,技术发展层次、人才能力培养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光伏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设备没有获得应有发展。同时,光伏发电系统的配套技术还不成熟,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2.4 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89%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尽管国家和我省出台了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的财税、价格等优惠政策,但光伏上网电价标准仍然较低,比欧盟国家低一倍多,光伏电站利润率较低,影响了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扩大产业规模的积极性。71%的企业认为,我省应加大对整个光伏产业链条发展的支持力度,目前的财政奖励政策,投入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示范项目建设等终端应用环节,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实验室保障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链条式综合扶持力度不够,在企业利润空间较小的情况下,仅靠企业自我造血投入进行基础研发能力建设,很难与欧美等光伏产业强国相抗衡,导致光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67%的企业认为,太阳能光伏产业标准和认证体系不健全、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是造成产品质量低下,光伏市场无序竞争的重要因素,亟需加强光伏产业标准化和认证工作。由于我国的标准制定、产品认证和检测实验能力落后于国际水平,国内光伏市场的标准要求不如国外严格和规范,使国外低水平光伏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而目前我省光伏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国际市场,产品进入欧美市场须经过严格检测并取得认证资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政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严格要求,可再生能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欧美等国的实践来看,光伏发电产业都是在政府实施了“强制回购”和“电价补贴”等政策措施后才得以迅速发展,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电价补贴均持续20年以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行之有效的鼓励措

施,是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3.1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坚持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一起抓,更多地关注国内市场。抓住国家援疆、援藏机遇,组织光伏企业抱团开拓西部市场。稳定欧洲传统市场,大力开拓南非等新兴市场。建议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引导光伏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太阳能展会,展示技术产品,提高市场影响力。开展“山东太阳能品牌创建活动”,提高企业营销创新和品牌培育能力。指导企业做好“双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积极在国外寻找代工,实现产地销,避开关税等贸易壁垒。

3.2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我省光伏电池生产中核心技术、设备和主要原材料依赖进口,不掌握核心技术和先进工艺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应充分发挥各类专项资金引导作用,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联合,支持企业在太阳能光伏生产技术、管理模式、运营方式、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争取在高效晶硅以及非晶硅薄膜电池研发应用关键技术方面实现突破。依托省太阳能行业协会,打造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建立行业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咨询、诊断、评估、辅导、营销策划等一体化服务。

3.3 扩大光伏产品应用。我省日照条件好,但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实施建筑光电一体化和建设屋顶电站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新建企业达到一定条件的,在厂房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应利用车间屋顶同步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同时,鼓励既有企业车间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电网企业按照固定电价全额收购光伏电站的上网电量。据测算,1.5万平方米的车间屋顶可建设100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我省每年新建厂房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如同步建设光伏电站,年发电量可达150万千瓦时。鼓励企业通过自筹资金、厂房租赁、合同能源管理运营和政府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建设屋顶电站。

3.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财税、价格等政策,推动实施光伏研发应用项目。对利用重大创新技术建设的示范电站,提高电价补贴标准。拓宽太阳能光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各类金融、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加大对太阳能光伏产业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长效机制。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电网企业应积极为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创造条件,搞好电网规划和输电系统建设,增强电网输配能力,保障光伏电站稳定充足供电。

3.5 大力发展薄膜光伏电池产品。太阳能光伏发电主要依靠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两类产品,晶硅电池所使用的半成品材料在生产过程中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要求复杂,江苏、河北等省在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大优势,我省优势不大。而我省在薄膜电池研发方面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产能保持全国前列,应用前景广阔,并且具有强大的发展后劲,这是我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十二五”期间,建议整合节能和新能源方面的各类政策,重点发展薄膜电池技术产品,巩固优势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将我省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太阳能光伏薄膜电池研发生产基地。

3.6 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落实好山东省太阳能行业自律公约,探索建立光伏行业联盟,开展行业自律活动,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规范行业发展,严控行业盲目扩大产能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行光伏产品认证工作,鼓励光伏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产品认证,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强化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抵制无序恶性竞争。

3.7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太阳能光伏产业不是局域性的单一产业,各级主管部门应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考虑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探索解决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加强太阳能光伏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介机构作用,鼓励发展太阳能光伏工程建设、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的中介服务。充分发挥省太阳能协会作用,加强行业指导和服务,推进企业间资源共享,加强技术交流,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中东.《中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发展产业探析》[j].《河北学刊》,2010.5:144-146.

[2] 孙婧.《山东阳光产业调查》[j].《商周刊》,2009.2:26-29.

[3] 韩慧健、辛祝、陶续云.《山东省节能减排政府规制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j].《科学与管理》,2

产业发展意见建议范文2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求,中药材对生长环境要求特殊,更要注重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种植药材的区域,根据不同海拔、气候、阳光、土壤等环境条件,种植最适宜生长、品质最好的药材。像笔者地处的湖北竹山县,虽然能够种药的地方很多,但真正最适宜种药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靠近神农架的南部乡镇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一是海拔高、植被茂密,云雾多、降雨量大,夏季气候凉爽,紫外线强、日夜温差大,土壤为白鳝泥或黄棕壤,沙石、病虫少,有机质含量高,缓坡地面积大,特别适合种植中药材;二是种植农作物由于积温偏低,生长时间有限,农作物种类单一,产量、效益较低,产品不适合参与市场竞争,在自食有余情况下有必要作出调整。三是高山种药,可以充分利用特殊的气候、土壤与环境条件,与平原粮食主产区实现差异化竞争。竹山很多中低海拔地区虽然也可以种药,但只能种植一些适应广的常见药材,平时效益偏低,行情好时各地又容易跟风种植,导致产品趋同,效益迅速下滑。所以本地种药,应始终坚持“高山种药,种高山药”。低山种药,应当“慎之又慎”。

二要坚持种植地道药材,科学合理搭配。坚持种植地道药材,就是要以本地药农常年种植的中药材为主,这些药材一是适应性好,产量较高;二是品质好,市场认可;三是销路好,种植划算。否则的话,药农不会常年坚持种植。科学合理搭配,就是要根据当地环境条件,选择1~2个最适宜种植,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的作为主导药材品种,搭配种植3~5个辅助品种,根据对未来市场需求、价格行情的判断,确定不同药材的最佳种植面积,其目的是规避药材市场风险,尽量获取最大效益。一个地方到底应该种什么药?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笔者的观点是:一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二要多调查研究,多向老药农、药材收购商请教;三要多看自身优势,少看市场。中药材生长周期较长,但市场变化却很快,如果紧盯市场跟风种植,什么赚钱多就种什么,只会使希望次次落空。但若扬长避短,种植当地最适宜、最具比较优势的药材品种,无论市场如何波动都持之以恒地坚持,用老药农的话就是“逢俏莫撵、逢疲莫丢”,其最终的收获一定大于见异思迁、以短搏长。对外地中药材,一定要坚持先少量引进试种观察,确定其适应性好,产量、品质、效益较高,没有难以克服的缺陷后,再稳步示范推广。盲目引进外地药材,不经试种盲目推广,在这方面我们有太多深刻的教训。对当地野生中药材资源,一要加强保护,二要驯化利用。尤其是一些因疯狂采挖、濒于灭绝的珍贵野生资源,要积极开展人工驯化栽培,为今后药材发展积蓄后劲、奠定基础。由于中药材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不同种类的药材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而山区不同地域,甚至同一地域不同海拔、坡向、地块,土壤与环境条件差异可能较大,因此药材生产应该相对集中连片,但绝对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求同一种类药材大面积集中连片种植。

三要坚持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品种改变要谨慎,但种植技术要更新。传统的中药材生产虽有其固有优势,但目前山区的农业形势已发生深刻变化,现代医药产业发展对中药材生产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果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很难生存发展,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一是大胆地将现代农业技术成果运用于中药材生产,改变中药材生产技术落后现状,提高产量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近年来积极探索将地膜覆盖、化学调控、漂浮育苗等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运用于中药材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引进适宜的中药材种植、加工机械,提高中药材种植、加工机械化程度,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劳动效益,解决好山区种药劳力少、雇工难、工价高等问题。三是转变发展思路,“改单打独斗”为“团结协作”,通过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走联合发展、合作共赢道路,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生产成本高、信息渠道窄、产品销售难、经营风险大等问题。四是落实标准化生产,要结合医药企业或药材市场对中药材质量要求,在总结多年种植、加工经验基础上,制定、完善技术标准,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GAP)生产基地,带动广大药农增强标准意识,提高产品质量,与现代企业、市场需求实现对接。五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商贸物流平台,在山区中药材种植者与外地消费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畅通信息渠道,打通销售瓶颈,给传统的中药材生产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从根本上改变中药材生产现状。

四要坚持循序渐进,踏实稳步发展。与常规的粮油生产相比,中药材生产一是种植技术不同,二是生长周期较长,三是投入相对较大。因此,种植中药材效益虽高,但需要经验的不断积累与实力的逐步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天就吃成个大胖子。一些对中药材生产情况不太了解的投资人妄图打破这一规律,一踏入种药行业,就想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通过高投入迅速扩大种植面积,形成种植规模,进而获得高额回报,结果却十有八九投资失败。因此投资中药材行业,一定要有战略眼光、长远打算。要在总结他人经验、自己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善、提升种植加工技术与生产管理经验。要通过调查分析与生产实践,逐步确定所种药材的种类与结构,建设种苗基地,保证种苗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夯实发展基础。要坚持以提高效益为核心,在基础扎实、时机成熟的情况下稳步扩大种植面积,保持经营规模适度,切忌急躁冒进。

产业发展意见建议范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为目的,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扎实推进基地建设、市场建设和科技服务,全面推进我县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全县发展蔬菜基地面积6万亩,其中专业菜地4000亩;全县蔬菜种播面积20万亩,产鲜菜30万吨,产值5亿元,优质率92%以上;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3万亩,产品全部通过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认证5个,有机食品认证3个,创建2个以上知名品牌;蔬菜产业占种植业的比重提升到45%以上,努力把宜章建设成为粤港澳的“菜园子”。

三、布局规划

(一)城镇专业蔬菜基地。城镇专业蔬菜基地4000亩,主要布局在城关镇城东村,城南乡寿福、新田、法堂、曹家、廖家湾、吴家、南湾、樟涵等村,沙坪乡沿江、留军、樟桥村,白石渡蔬菜村和梅田镇。

(二)外向型蔬菜基地。根据我县实际,分三个区域布局蔬菜产业:东部平和、里田、长策、新华等高山区发展以萝卜、辣椒、茄子为主的反季节蔬菜;中南部城关、城南、黄沙、长村、东风、麻田等低海拔区发展以食用菌、韭菜花、香芋、茄子为主的外向型订单蔬菜;莽山周边的莽山、天塘、一六发展以苦笋、蕨菜、慈菇、野山椒为主的特色野菜。同时,以莽山为品牌,大力招商引资,发展高海拔区特色山野和绿色蔬菜,建立与旅游休闲观光和现代蔬菜产业蔬菜加工企业,实现蔬菜产业产、加、销一体化,拉长蔬菜产业链,提升全县蔬菜产业整体效益。

四、工作重点

(一)加强基地建设

1.城镇专业蔬菜基地建设。巩固改造城镇专业蔬菜基地2000亩,补充新扩城镇专业蔬菜基地2000亩。加强基地基础建设,重点加强水电路、大棚、喷滴灌、遮阳网、防虫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2.外向型蔬菜基地。建设3个外向型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此带动5.5万亩外向型蔬菜生产。

3.食用菌生产基地。积极扶持三农科技、新田野和麻田食用菌基地建设,规范食用菌生产经营秩序,发展食用菌产业。

(二)加强科技示范工程建设

1.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展示园。建立占地50亩的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园,每年引进筛选新品种5-10个,示范4~5个新品种,示范推广3-5项年亩产值超万元的高效种植模式,展示园联系50-100户种植大户,并负责将展示成功新品种和高效益生产技术推广到生产园区及大户。每年定期开展专业大户培训、技术骨干培训。

2.集中育苗站。在专业蔬菜地,建设占地20亩的集中育苗站,建设连栋温室和塑料大棚及辅助设施,以蔬菜良种供应、种苗生产,特色新品蔬菜栽培示范,国内外蔬菜科技引进、消化、吸收,信息和技术产品服务为主要功能。到2015年,优良蔬菜种苗(穴盘育苗、嫁接苗等)生产能力达到100万株/年。

3.专业种植大户培植。为进一步形成蔬菜规模化、集约化,在规划期内培育建设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蔬菜专业种植大户20户。

(三)加强现代蔬菜物流体系建设

1.改善流通设施条件。根据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规划建设蔬菜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做好蔬菜基地对接超市工作,加强社区菜店建设,方便市民购菜。

2.加快现代蔬菜物流企业组建步伐,建立以物流企业为龙头,5万亩外向型蔬菜基地为基础,建设蔬菜冷链系统,扩大净菜、小包装加工、冷藏,构建蔬菜直销配送现代物流体系。

3.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蔬菜、商务、物价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支持建立覆盖基地和批发市场的产销信息服务平台,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健全信息工作机制,定期收集“菜篮子”产品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

(四)加强蔬菜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做好蔬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生产加工等地方规范的制修订工作,构建蔬菜地方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开展标准菜园创建工作,推进蔬菜生产向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六统一”发展。加大品牌培育和认证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加强县蔬菜检测中心建设,在基地、重点乡镇建立蔬菜检测站,在重要示范片、重点村建立蔬菜检测点,健全蔬菜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生产有档案、产地有准出制度、市场有准入制度、产品有标识和身份证明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宜章县“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

(二)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县财政设立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县城镇常住人口人平7元的标准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明确相应的蔬菜工作经费,以后视财力情况逐年增加。二是依法加大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征收力度,做到足额征收、专款专用。三是每年县财政安排20%以上的价格调节基金,作为蔬菜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四是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整合发改、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科技、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资金100万元,用于蔬菜生产和蔬菜基地建设。

(三)加强城镇专业蔬菜基地管理和保护。认真贯彻执行《省城镇蔬菜基地管理条例》和湘政发〔〕31号文件精神,落实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保护并利用好城镇专业蔬菜基地。严格实行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及时扩补城镇专业基地面积,并将城镇专业蔬菜基地建设纳入县城总体规划范畴。要把城镇专业菜地作为基本农田保护的重中之重,细化到村、组、户和丘块,登记造册归档,划定红线,严格管理。规范城镇专业蔬菜基地征用程序,依法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四)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置换和流转,确保蔬菜集中连片种植,向区域化、规模化、设施化方向发展。蔬菜生产用水、用电按照农业用水、用电标准执行。积极开展设施蔬菜保险试点,探索设施蔬菜风险补偿机制,努力降低设施蔬菜风险。

产业发展意见建议范文4

一、充分认识加快肉兔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肉兔养殖具有饲料来源广、繁殖能力强、产出率高、生产周期短、调整迅速等优势,其营养结构丰富而全面,深受广大消费群体的重视和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发展肉兔产业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三大优势,是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的优选项目之一。我镇肉兔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好,具有较强的潜力。加快肉兔产业发展,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破解农民增收缓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村、镇直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加快全镇肉兔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集中力量,细化措施,抓住关键,千方百计促进肉兔产业的发展。

二、明确肉兔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我镇肉兔产业发展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以家庭养殖为基础,以产业链延伸为突破口,以规范众帮兔业合作社运行为总抓手,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加强品种引进、改良、饲料供应、养殖技术和动物防疫等薄弱环节,按照产业化思路、工厂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坚持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市场运作的原则,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之路,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改进方法、优化服务,加快肉兔产业化经营步伐,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发展模式。以农户庭院养殖为主,积极培植养殖大户。以众帮兔业合作社为龙头,积极与各大肉兔龙头企业联合,实现全镇肉兔养殖“产、供、销”和技术服务一条龙,努力把我镇建成全市最具影响力的肉兔生产专业镇。

(三)工作目标。2012年将全镇没有固定产业的40个村,培养成为肉兔养殖专业村,实现出栏优质商品肉兔400万只左右。肉兔生产专业村的标准是:村两委主要干部参与肉兔养殖,养殖肉兔2组以上的农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0%,并建成5个年存栏基础母兔100只以上的养兔大户。

三、突出肉兔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众帮兔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肉兔养殖专业村要以村为单位成立肉兔养殖协会。按照“入社自愿、民主管理、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健全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实现“技术、信息、防疫”和“良种引进、饲料供应、肉兔收购”全方位服务,促进肉兔养殖利润和养殖效率最大化。

(二)强化良种引进繁育体系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引进和培育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优良品种,种兔良种率达到80%。同时,强化种兔管理,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养殖户利益。

(三)培育发展肉兔养殖小区。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户饲养、连片集中、适度规模、配套服务”的原则,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繁育用种、统一防疫用药、统一专用饲料、统一收购加工),大力培育发展肉兔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

(四)切实加强肉兔防疫工作。建立镇、村肉兔防疫体系,严格执行肉兔防疫目标责任制。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作用,坚决防止疫情发生和大面积扩散蔓延的现象。健全疫情测报网络和疫情报告系统,建立肉兔疫情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兔用药监督管理,确保肉兔产业健康发展。

(五)完善科技服务功能。健全肉兔养殖技术服务体系,依托康大集团、聘请专门技术专家指导我镇肉兔产业的发展,加快肉兔产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和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建立健全肉兔产业信息网络,打造信息交流平台。

四、落实肉兔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一)加大项目资金扶持政策。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支持,建设生态养兔示范园,支持肉兔产业发展。二是对鸡棚改造和大棚养殖大户,提供三万元以内的贴息贷款,予以重点支持。

(二)建立养殖大户扶持政策。对年内建成规模以上(基础母兔100只,或出栏商品肉兔50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享受众帮兔业合作社给予社员的一切优惠待遇,并由众帮兔业合作社提供上门技术服务和销售便利支持。

(三)实行防疫体系建设扶持政策。对规模养殖户(基础母兔100只,或出栏商品肉兔5000只以上)年内对商品肉兔和种兔提供免费防疫;对年出栏商品肉兔5000只以下,500只以上,或存栏2组以上基础母兔的养殖户,年内提供商品肉兔和种兔免费防疫药品;对不能形成规模的散户,只提供商品肉兔防疫药品。

(四)加大物质和政策激励。年内全镇交售商品肉兔40万只以上,年终按每只肉兔0.2元奖励协会负责人。对加入众帮兔业合作社的社员,提供零利润肉兔饲料,零利润优质种兔,免费技术培训,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肉兔,并签订肉兔保护价收购合同。

五、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肉兔产业发展快、带动强,是农民群众增效促收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切实抓好此项工作,镇党委政府决定成立肉兔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监管、政策制订和业务指导等工作。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特点,抓好肉兔发展的相关工作。达到肉兔养殖专业村标准的村庄要成立兔业协会,并推选出协会负责人,没有达到专业村标准的村庄,要推选出一名骨干代表。协会负责人和骨干代表为本村肉兔养殖直接责任人,负责对本村肉兔产业发展的组织指导和服务管理,参与众邦兔业合作社的管理和议事。

产业发展意见建议范文5

年。全县上下真抓实干,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开展了草畜突破年活动,通过政策扶持、政府引导、抓点示范、部门帮建、市场拉动等措施,全县草畜产业开发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共出栏商品牛2.2万头、羊5.6万只、猪11.5万头、鸡31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6万吨,鲜蛋产量达到2000吨,实现牧业产值2亿元。草畜产业开发在两个方面有了突破:一是政府强力推动和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全县共投入养殖资金1755万元,其中启动民间资金1520万元,新发展规模养殖场58个。其中养鸡场20个,养猪场30个,其它养殖场8个;依靠整村推进项目,建成畜牧养殖示范点40个;引进畜禽良种6个,完成黄牛冻配2200头;初步建成了乡4个养殖小区;全县新发展规模养殖村30个,累计达到76个,发展养殖大户累计达到5400户;新增万只养鸡场4个,新建百头肉牛育肥场1个、千只肉羊场1个;规模养殖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二是通过招商引资,与“山东雅致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签定了合作开发滩子牧场10.8万亩草原的协议,成立了县惠民草畜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注册了县原野草原产业化发展有限公司”修通了滩子牧场乡村公路14公里;邀请甘农大专家,完成了草原普查,为制定开发规划打下了基础。同时,与江苏悦达集团协商,做好了合作开发兴化草原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县草畜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扶贫开发为总揽,围绕打造畜牧大县”这一主题,调整养殖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立草为业,草畜互补,舍放结合,大力发展牛羊草食畜。依托招商引资,加强草原合作开发、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建设养殖基地,培育畜产品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之路。

三、奋斗目标

养殖专业村30个,全县新发展养殖小区3个。规模养殖场18个,规模养殖大户850户;结合退耕还草,种植优质牧草6.8万亩;加大草原开发力度,力争年内饲养牛5000头、羊15000只;全县畜禽饲养量突破100万头只,存栏40万头只(其中牛4.5万头、羊5.5万只、鸡18万只、猪12万头)出栏60万头只(其中牛2.5万头、羊6.5万只、鸡36万只、猪15万头)比上年增长18.8%;组建5个县级养殖专业协会;完成黄牛冻配2200头;建设县级高标准草畜产业示范点10个,乡级示范点25个。

达到400元,比上年增长43%。肉类总产量达到1.8万吨,比上年增长25%;人均牧业纯收入净增120元。牧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禽蛋奶产量达0.24万吨,比上年增长20%;水产品产量达到60吨。

四、主要任务

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村。1整合项目资金。

结合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项目。发展养殖大户850户。全县新发展养殖专业村30个。共发展养牛户100户;发展养羊村8个,共发展养羊户100户;贾河绿园、彭都村,新城子乡老树川村,两河口乡寨子村,南河乡任藏、脚力铺、路固村,沙湾镇寺下村发展养猪村8个,共发展养猪户200户;发展养鸡村3个,共发展养鸡户300户;发展养蜂村3个,每村50户,户均30箱,共养蜂4500箱。努力使畜禽养殖业在规模养殖村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

2扎实开展养殖小区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暖棚养殖项目资金。按照“布局合理,建设标准化养猪小区3个。相对集中,人畜分离,综合利用”要求,采取项目扶持加农户自筹的方式,村建设养猪小区三个,入住农户分别达到100户、127户、200户,每户建暖棚圈舍2间33平方米;各发展养殖户50户,甘江头乡谢家坝村发展养殖户250户,每户修建暖棚圈舍1间16.5平方米。每平方米暖棚圈舍由中央专项资金补助200元,农户自筹200元,每户购仔猪3头,每头200元。827户养殖户共建暖棚圈舍18595.5平方米,购买仔猪2481头,共需资金793.44万元。二是依托已申报的养殖小区建设项目,村选址实施养殖小区建设。

3全力抓好规模养殖场的巩固提升和新建扩建工作。

扩建18个规模养殖场。出栏商品猪达1000头;车拉乡小寺麻养猪场出栏商品仔猪600头;贾河乡赵家河科茂养猪小区年出栏育肥猪500头;贾河乡坑里大自然养羊小区饲养量达到2000只;南河乡茹树恒泰肉牛育肥场年出栏商品肉牛300头;南河乡前贯养猪场出栏育肥猪达200头;何家堡乡白杨综合养殖场基础母猪存栏100头,使甘江头通北口养鸡场年存栏蛋鸡达到1万只、出栏肉鸡达到4万只;城关大草滩祥凯瑞养鸡场年饲养总量达到6万只;将台乡下巴山羌源生态土鸡放养场青脚麻土鸡年饲养总量达到3万只;临江乡白杨坝养猪场存栏母猪60头。蛋鸡存栏达1万只,年出栏肉鸡5万只;沙湾寺下养猪场出栏商品仔猪500头;沙湾峡前养鸡场年出栏商品鸡1万只;甘江头谢家坝杨闹生养猪场年出栏商品仔猪达到500头;岷江总场奶牛养殖场存栏奶牛10头,城关下坝马吉利奶牛场存栏奶牛15头;新建哈达铺上街养猪场、南阳毛羽沟土鸡放养场;多渠道筹措资金,全力启动理川绿园养殖场和星月冷冻厂,确保年内投产运营。

4依托招商引资。加快草原合作开发进程。

一是要加快滩子牧场开发进程。建好龙头带基地”要求,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养殖经营模式,前半年内完成草原围栏、种畜引进、草原灭鼠、草原改良、办公用房及圈舍修建等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改良草原10万亩,发展牛羊2万头只,带动农户450户,实现年内见效的目标。二加强与江苏悦达集团的协商对接,加快以兴化乡葱滩为中心的黄蒿子牧场的合作开发进程,力争在上半年工作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要依靠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大力发展优质牧草种植,南河、贾河、八力、车拉、木耳、兴化等乡镇种植优质牧草3万亩,年内全县牧草种植面积达到6.8万亩。

5积极启动良种工程。加快畜禽种畜引进步伐。

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与改良。计划全年共引进荷斯坦奶牛50头(主要在城关两个奶牛场)早胜牛200头(重点给整村推进村)欧拉母羊5000只、南江黄羊、陶赛特等种公羊20只(重点给滩子牧场、大自然养羊场)引进良种母猪1000头、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种公猪30头(投放给良种猪繁育场)引进良种蛋鸡10000只(重点是城关四大养鸡场)滩子牧场、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要加强“五良”配套措施。

6加强科技示范点建设。

年在巩固和提升18个规模养殖场的规模和效益的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引导、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创新模式的原则,25个乡(镇)每乡建立1个乡级科技养殖示范点。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办特色产业和区域性养殖产业科技示范点。通过县、乡两级采取各种有效途径,示范引导农民突出发展草畜产业。同时,建立激励奖励机制,要进一步落实《县农业特色产业扶持奖励办法》等优惠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群众加入到畜禽养殖行业上来,通过资金扶持、模式转变、畜禽品种更新等一系列措施,培育一批养殖业先进示范典型,充分发挥规模养殖科技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

7积极兴办龙头企业

依托星月冷冻厂扩建年加工肉品500吨、贮藏肉品200吨的肉品加工厂1个。城关镇官鹅村依托官鹅养鸡场建设年加工1万吨的饲料加工厂1个。

8创造条件。力争年内有突破性进展。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

南河金海养殖场改造鱼塘8亩。投放虹鳟鱼、岷山细鳞鲑共2万尾;城关鹿仁村新建高标准示范性塑钢温棚流水生态鲟鱼养殖场1个,养殖虹鳟鱼3万尾;贾河科茂养殖场建设10亩规模化鱼池养鱼2万尾;南河前贯特种养殖场完成10亩规模化鱼池后续建设。养殖面积2亩,修建鱼池4个,年示范养殖中华鲟5000尾。

9加大冻配工作力度。巩固黄牛改良成果。

要充分利用已建成的10个冻配点。加快黄牛冻配改良步伐,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其生产性能,力争全县黄牛冻配达到2200头。

10全力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为全县草畜产业开发保驾护航。

要一如既往的坚持动物疫病“预防为主”防制方针。密切配合,周密部署。切实加强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为主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同时要加强对规模养殖村、重点养殖区域的动物疫病监测,全力保障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健康发展。

11加强县乡两级动物防检疫体系建设及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农牧局要在以往防检疫体系建设、乡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基础上。积极论证,抢抓机遇。加大项目申报争取力度,做到申报一个,批复一个,实施一个”通过项目建设,改变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提升草畜产业服务功能和重大动物疫情监测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明确分工。把草畜产业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农口各单位要在县农业特色产业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科学谋划,狠抓落实。对重点项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全力抓,全体干部职工要全身心投入,形成强大的草畜产业开发合力。同时,要立足全县草畜产业开发形势,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制定科学的工作规划,严格组织实施,排除一切不利因素,为顺利推进特色产业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狠抓落实。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工作责任。县上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要从产业发展规划、基地建设、龙头企业、产销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入手。狠抓工作落实;包乡县级领导要按照所包乡镇草畜产业建设内容抓好12个示范点,帮扶部门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强化服务意识,资金上重点向养殖业倾斜,实打实帮扶;各乡镇要着眼各自的养殖产业,巩固年的畜牧业发展成果,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确定领导班子,制订具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责任,严格绩效,量化考核制度,切实把草畜产业开发的责任、任务落实到村、社、户和广大干部身上。

三)科学指导。搞好示范,提升服务水平。切实抓好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工作。抓好指导,培育一批产业示范户,使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养殖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大户的技术指导,确保出栏率和商品率双向提高,稳定发挥效益,进而带动和帮助周边群众加快发展养殖业步伐。农口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选准突破口,新办一个县级规范化示范点,促进草畜产业大规模、高水平、高效益稳步发展。

四)多方筹资。既要争取国家投资和银行融资,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创新投资机制。更要注重启动民资、招商引资,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客商多元投资的体系;涉农各部门要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市发展草畜产业的投资政策,编写相关项目报告,积极开展项目申报与争取工作;引导和协调金融部门通过小额信贷、风险投资等方式,投资开发草畜产业,支持有潜力的企业发展订单生产,解决企业、农民发展草畜产业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有效整合财政专项、扶贫、畜牧养殖、退耕还林还草、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等项目资金,重点支持草畜产业发展。

五)健全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实现市场信息共享,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为草畜产业开发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二是积极扶持各类养殖业协会,组建养牛、养羊、养猪、养鸡、养蜂等5个专业协会,按照产加销一条龙服务的要求,抓好制度、规范化建设,使其在草畜产业开发中发挥助农增收作用。

产业发展意见建议范文6

中国棉花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种植面积将会加速大幅下降。长江中下游地区也不例外。棉花杂交种的种植面积会进一步下降,在长江流域的比例可能从90%缩减到50%甚至以下。分散式植棉农户会大大减少,规模植棉大户会逐步增多,种植方式向油后或麦后机械直播方式转变,种植密度有所增加,简化栽培成为主流。

2预测依据

2.1生产现实。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如果国家没有大的补贴,农民就不愿意再种植棉花。江苏苏南张家港、太仓棉区在21世纪初就逐步放弃棉花种植。通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出植棉面积与农民收入存在如下负相关:苏州地区:^y=0.6665-0.3698x,式中,^y为植棉面积的预测值(万hm2),x为人均年纯收入(元);盐城地区:^y=31.2576-23.2722x。上述两式均表明,随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当地植棉面积下降,这与实际生产情况相符。

2.2农村植棉劳动力大幅减少。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和空心化,造成没有多少人愿意种植费工的棉花。过去农村40岁以下的男劳力出去打工,40岁以上的在家种地,现在50岁甚至55岁左右的男劳力都选择外出打工。笔者2007年度曾在安徽省沿江主产棉区的7个县给棉农开展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讲座,顺便做了问卷调查,前来听讲座的1300位棉农平均年龄达57岁。

2.3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滞后制约了棉花种植面积现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或半程机械化,而棉花生产仍难以实现机械化,是黄淮流域棉花面积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长江流域因地势多为丘陵,其他农作物的机械化难以普及,近年棉花面积的降幅较小。

2.4简化栽培已有成功案例。长江中下游结合部的宿松县华阳河农场常年植棉面积2万~6万hm2,植棉大户植棉面积一般在3~20hm2,10多年来大多采取机械化直播常规抗虫棉品种410B,密度在每公顷3.0万~4.5万株,最高可达14.3万株,接近新疆棉区的密度,普遍比附近农村农户植棉密度高50%以上,人工、肥料、农药的投入要节省20%以上,产量反而高20%以上,多年来简化栽培一直很成功。棉花简化栽培的要点是:高抗虫品种的选用减少了施药次数;控释复合肥的使用减少了施肥次数;播种、打药、施肥、采收实现全程机械化或者半机械化,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依赖。

2.5粮食价格上升,植棉相对效益较低。粮棉价格达到1∶5以上,都难以调动农民种棉的积极性。

2.6棉花杂交制种面积越来越难以落实。展趋势预测与建议传统的棉花人工剥花授粉杂交制种单位,越来越难以在关键的剥花授粉期间召集到足够的劳动力,棉花杂交制种面积逐年大幅下降,种子纯度也难以保证。

3对策与建议棉花是国家的重要物资,不要等到农民大都不愿意种了才开始扶持,应该未雨绸缪。建议提前做好如下准备。

3.1国家应大幅提高种棉补贴。美国政府对棉花生产、销售补贴多达4项。根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01/2002年度美国政府支付给棉花

生产者39.83亿美元补贴,而同期的棉花产值只有30.80亿美元,补贴率为129.3%;这意味着美国农场主每销售价值1美元的皮棉,政府就另外补贴1.293美元。而我国的棉花补贴只有每公顷良种补贴225元,不到美国的百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