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交通设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交通设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交通设施

农村交通设施范文1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浙江省农村体育工作实施意见》(浙体群〔*〕133号)的精神,结合市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现场会的要求,决定在全区各镇(开发区)的行政村启动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现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全区实现221个行政村基础体育设施普及工作,到2008年前覆盖率达90%,力争覆盖率达100%。

二、具体建设标准

1.一类标准(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一场一条一室,场:一个标准篮球场或门球场;条:一条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室:二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2.二类标准(一般行政村):一场一室,场:标准篮球场或两个半篮球场或门球场或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一条;室:二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3.三类标准(欠发达村):一条一室,条:一条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室:一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室内乒乓球室一副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

三、资金安排和安装方式

本着政府投入与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市里补助、区里配套”的办法统筹解决。如选择新建标准篮球场,经验收合格每个球场除器材外再补助资金1.2万元。

购置安装方式由各镇(开发区)上报行政村需安装器材,由区政府采购办和区文化体育局联合集中采购,统一安装,各镇(开发区)负责落实场地,配合安装。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区委、区政府落实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工作之一,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为了加强领导,抓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组织实施,成立分管区长为组长的南浔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见附件),并下设办公室,落实具体工作。各镇(开发区)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确实加强领导,确保经费到位,认真组织实施,落实工作人员,抓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顺利完成。

农村交通设施范文2

此前媒体转述蔚县一位县委书记的话,称给身高不足1.2米的残疾代课老师郭省转正,“有损蔚县的教师形象”。这一说法一度引发了网民愤怒的狂潮。有网民质疑,让一位残疾教师“临时”了20年却吝于给个身份,这样蔚县的教师形象就光彩了?其实,郭省“临时代课”20年难获认同的遭遇,既有个体权益受损害的现实,也折射出时下农村教育难以回避的伤痛,以及某种令人无奈的窘迫。

其一,尽管这些年来农村教育的现状有了很大改观,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仍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形。蔚县大宁村小学既然存在多年,农民也有现实需求,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就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该派教师就派教师,该修缮教室就修缮教师,不能总是停留在一种临时的、维持性的状态下,更不能将一个村子的教育使命,推到一个并无“合法”身份的郭省身上。换言之,郭省的“坚持”正衬托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维持”。

其二,农村教育不能简单追求规模,动辄“一刀切”,还应该因地制宜,切实保证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以蔚县为例,寄宿制小学的迅速发展,并不能完全满足散落在广阔土地上农家子弟的实际需求。从道理上讲,大宁村的孩子们完全可以到镇上的中心校寄宿,但是,从现实看,让生活尚且无法自理的六七岁小孩完全寄宿,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而忙碌于生计的家长,也不可能每天往返几十里地接送。从这个意义上讲,郭省的“复式班”至少让那些原本可能辍学的孩子可以就近上学。

其三,郭省能够坚持代课20年,也反映出时下农村教师师资的严重匮乏。大宁村的村民并不是没有向上面申请过派老师来,可是“没人愿意来”。为何没有愿意来?一方面可能是学校各方面条件差,生活不方便;另一方面则与当地对待类似农村教学点模棱两可的态度有着密切关系。只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要么提高待遇,要么实行轮岗,怎么可能会没有教师前来?说到底,还是当地对于农村教育重视不够所致。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全体国民的现代化,在一个人口高流动的社会里,国民的教育程度攸关国运。而农村教育,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总理今年在教师节前所做的《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报告中指出,“农村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任重道远”。

农村交通设施范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22-02

农村“留守儿童”是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快速转移而产生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其成长状态直接影响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持续稳定与发展,而生活和教育资源的缺乏,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与其监护方式有着直接关联,同监护方式相对应,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

1.单亲教育家庭

出于对儿童生活照顾等方面的考虑,在家里需有人外出务工时,往往会考虑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外出务工,从而形成了隐性的单亲家庭。并且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影响,女性户主隐性单亲家庭所占比例更大。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第一,留守一方要承担所有繁重的家务和农耕劳动,致使她们身心疲惫,导致在孩子教育方面缺乏耐心,不能很好地和子女沟通与交流,这对儿童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第二,单亲监护人文化素质往往偏低,使得他们不能恰当地选择教育孩子的方式,甚至不能理解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使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出现更多的障碍。

2.隔代教育家庭

这种情况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由祖辈承担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教育责任。这种教育模式在祖辈具有养育经验丰富、社会阅历广泛的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第一,隔代监护的祖辈既要受田间地里的劳作之苦,又要照顾孩子的穿衣吃饭,体力和精力消耗过度,同时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所以在孩子的学习辅导上显得力不从心。第二,由于代沟现象的存在,祖辈与孙辈之间对角色的期望与领悟存在重大差异,彼此之间互不理解,以至于在留守儿童出现性格变化或者心理问题时,祖辈们难以及时察觉。第三,溺爱心理使得老年人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放任甚至袒护孩子的错误。这种管教方式,造成很多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交往中缺乏沟通能力,在举止上缺乏文明和礼貌。

3.上代教育家庭

这种模式是指由外出父母信任的近亲、邻居或朋友来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承担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教育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孩子得到的生活照顾同隐性单亲家庭差别不大,但其得到的家庭教育却更加糟糕。表现在:第一,亲戚朋友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分寸难以把握,过分严厉容易伤害孩子自尊心,造成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又容易放任自流,达不到教育效果。第二,从留守儿童个体来讲,内心情感容易处于压抑状态,不利于孩子正常人格的形成。

4.寄宿教育

这是农村地区针对留守儿童现实,通过建立寄宿制学校以弥补和缓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足问题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孩子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但却不利于孩子个性的成长,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家庭亲情的缺乏。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农村留守儿童却处于“家庭教育真空”的状态,这对其社会化进程会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

1.影响留守儿童生活生存技能的养成

第一,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将留守儿童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而不愿(也不敢)让其从事必要的生产劳动,甚至是洗衣做饭之类的家务劳动。这就直接妨碍了留守儿童劳动习惯的养成,导致了他们生活技能的缺乏。第二,父母双方长期缺位,监护人往往精力和能力又有限,很难帮助留守儿童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庭学习计划,使得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减弱。第三,农村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往往产生孤独、失落、胆小和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这将极大地影响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同时,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与老师和邻居的接触减少,使其在社会交往中缺乏正确的指导,不利于交往能力的培养。

2.妨碍留守儿童社会规范的内化进程

作为社会初级群体,家庭实际上是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学校。一个社会人所需掌握的大部分社会规范都要通过家庭的传授和影响才能知晓。父母的长期缺位,导致了留守儿童不能顺利地实现规范的社会化,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失范现象。如:第一,由于外出父母想管没法管,临时监护人又不敢管,使得留守儿童在几乎毫无限制的状态下生活,这就助长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使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思想上自以为是和自私自利,行为上蛮横霸道及我行我素,传统美德严重缺失。第二,监管的不力和引导的缺乏,使得留守儿童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漠视法律法规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比较多见,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一些地区“二元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案件的比例在40%以上。

3.导致留守儿童价值体系的扭曲

第一,随着城乡交流的增加和社会流动的加速,各种价值观念对农村居民冲击越来越大,传统乡风民俗的影响力减弱。同时,一些打工父母将新的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带回家乡,混淆了孩子的是非标准,妨碍了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打工经济的繁荣使得一些父母急于通过务工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他们忙于打工挣钱,忽视对儿童的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同时出于负疚感,他们往往采取增加零花钱等物质补偿的方式去“赎罪”,这就更助长了留守儿童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养成,形成好逸恶劳及奢侈浪费等恶习。

4.造成留守儿童角色行为的偏差与冲突

第一,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比较中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难与困苦,所以他们总是希望其后代超过自己,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往往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而他们本身文化素质又往往偏低,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缺乏科学方式,这就造成了两辈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使得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较严重。第二,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直接管教,再加上自我约束能力差,使一些留守儿童理不清学习和玩耍的关系,一味贪玩;把不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胡乱模仿;把握不好有效的角色调适,导致部分孩子角色扮演的失败。

三、破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缓解并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1.前提――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要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使其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亲情的关爱胜于经济上的补偿,这就要求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在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中增进情感,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偏差。其次,父母外出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其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甚至会超过父母。所以要加强宣传,强化监护人的教育责任感,促使其转变“重养轻教”的传统观念,让他们真正担负起留守儿童的教养责任,做到在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关心其学习和心理健康。

2.途径――加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

儿童必须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影响下才能完成其社会化。所以,当家庭教育缺失时,就要通过加强与学校和社会的合作来弥补留守儿童社会化之不足。

首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所编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几乎在所有国家,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在哲学家和道德学家那里,在大多数教育理论家和理想家那里,都可以找到这个教育理想”。从这种理念出发,就要求学校必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比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提供更多适合儿童的图书杂志,增加儿童娱乐设施,增设针对儿童的心理课程,保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顺畅沟通,等等,尽一切可能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其次,先生认为,中国农村社区是熟人社会,作为熟人社会,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故可考虑建立农村社区教育体系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一方面,可让留守儿童在共同活动中增进了解,相互支持;另一方面,可选取有责任心的长辈代替留守儿童的父母,增强留守儿童对社区的归属感。同时,还可以开展校内“手拉手”活动,打破留守儿童只和留守儿童交往的壁垒,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使孩子们增强相互理解,培养孩子们的团结互助意识,使留守儿童尽快融入到集体中去。

农村交通设施范文4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

1.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农村社区的建设程度不仅是促使城乡发展战略的落实,更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农村社区建设中,信息化是改变农村社区落后局面的有效途径,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手段。农村社区信息化是指在农民生活、农村基层管理、农业生产销售等各个方面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村社区中运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筑建政务、管理、服务、农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充分有效的共享及合理开发信息资源,促使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多年来,城市社区的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建设,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限制,农村社区的发展与城市社区的建设发展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路径。在城乡分治的情况下,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得到了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政府支持,而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信息化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手段,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

2.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与农村社区的建设息息相关。我国农村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因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缺乏资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在农村,对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远远低于城市社区。一是没有固定的投资主体,缺乏对基本的硬件设施,网路运行等方面的投入。二是政府的不重视,在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地位。因此,缺乏必要的投入导致农村社区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否薄弱。目前,许多农村社区的村委办公地点没有配备电脑,要么电脑设备陈旧、网速很慢,要么是无法使用的坏电脑,整体的信息化基础设备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2缺乏统一管理,认识不到位

在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是没有收到政府干部的认识,村级基层干部并没有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只认为是工作业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未认识到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能的必要手段,未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农民自身的认识不足,大部分农民不知道什么是信息化,并认为日常的生产、生活不需要使用信息化技术,所以农村社区信息化意识淡薄,缺乏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在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中,只是凭借经验和农民内部流传的信息就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信息化的作用没有其他资源作用的那么明显,所以农民习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对待信息资源。

2.3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农民接受信息技术的能力比较薄弱

根据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底,中国网民4.57亿,而农村网民只有1.25亿,占网民总数的27.3%,对于8亿多的农民来说网络的普及程度是偏低的。主要是农民文化程度低,信息接收能力差,甚至有许多农民根本就不懂的如何使用电脑,导致信息化无法广泛普及。而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的是既是懂得农业的,又懂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但是,在目前的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在乡镇机构中严重缺乏信息员人才,也无法满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信息人才,从而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建设。

2.4信息资源分布不均,没有建立独立农村信息化服务系统

在农村社区内部产生和流通的信息是有限,而且这些信息是农民在日常交流中是可以得到的。农村社区的内部信息是被农民广泛知晓的,但是有价值的信息往往是来自外部,因此,可能导致信息分布不均的局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背景下,信息掌握的不够及时完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颈瓶。与城市社区的信息发展程度相比,农村社区信息化才刚刚起步,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还少。而且少量的计算机、网络只用于聊天,整理档案等低层次的管理应用,没有与村级的日常管理,办公联系起来,并且村级的管理应用没有与上级政府,同级村级管理联系起来,造成了"上下不通,村村分离"的局面。

3.改进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应之对策

"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并采用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传递、交互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和通道,提升农村社区经济发展速度,缩短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1加大对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建设农村社区信息化,首先需要把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纳入农村建设基础投资中来,一是扩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是村级政府中的电脑、网络、电视、电话等基本的硬件设备齐全可用,实现"村村通,上下通"的目的,并使内外部的有效信息能够及时流通。二是加强人力投入,各级政府部门重视引入相关专业的人才。

3.2统一规划管理,提高认识

搞好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首先各级政府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地位,把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纳入农村建设的基础建设中来。其次合理统一规划,整合信息资源不重复建设,同时制定出优惠政策,创造出良好的环境促使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再次,在农民中加大思想教育,使农民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使信息化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3.3提高农民接收信息的能力,培养一批农村社区信息化专业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知识型农民在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显的尤为重要,在信息化普及过程中,要普及农民的网络知识。

3.4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区信息化服务体系

在农村信息服务建设的实际中,不同的生产者、经营者的信息需求不同,这就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和多极化的服务对象发展模式。要根据我省各地区特色和服务对象,确定信息服务的范围和领域,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服务对象,做到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形成纵向与宏观决策部门、各级农业科研教育部门、农业信息机构、农技推广站以及与农民信息相通,横向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综合信息机构相联的纵横交错的多专业、多学科、覆盖范围广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安徽省农村信息服务在内容上,应当是农业全过程涵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给生产者、经营者提供国家法规、政策、市场、技术、天气等信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为政府、企业和农户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多层次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需要政府、专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参与,政府部门与各种专业协会决策咨询机构形成了民间农业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孙芸,黄世祥.我国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09:(24-26).

农村交通设施范文5

【关键词】农村社会风险;防控行为主体;协同治理

一、协同治理理论介绍

协同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社会元素相互协调、合作、治理社会公共事务,以追求最大化的治理效能,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之目的。协同治理的前提假设是“多中心”理论,强调上下互动的权力向度与资源有效整合。

二、农村社会风险协同防控概述

(一)农村社会风险概念。农村社会风险是指受自然灾害、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可能引发的农村社会失序和社会动荡。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风险类型多样,主要包含农民人身风险、农村组织方面的风险、农村文化风险等方面。

(二)农村社会风险协同防控概念。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视角,我们可以得出在农村社会风险发生时,除了要积极发挥政府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还应当最大可能的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协调合作防控危机的局面。

(三)协同防控主体的角色定位。(1)政府的定位。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从过去的“全能政府”逐渐向“掌舵型政府”过渡,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作用的弱化。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经验看来,在防控社会风险,处理社会公共危机过程中,政府这一特殊组织凭借自身天然的优势,拥有强大的国家强制力、领导协调能力、财政支持力和法律约束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其他社会主体所不具备的,因此,在社会风险防控过程中,政府始终处于统筹规划的主导地位。(2)其他社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认为在处理公共事务中,存在多个治理主体,这些主体之间互相独立、不存在上下级领导关系,它们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竞争关系。协同网络中的各个参与者保持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限制,是协同的前提条件。

三、农村风险协同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风险意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校都普遍只关注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对危机教育涉及非常少。长期以来危机教育的缺失,导致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同时,政府过度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忽视社会风险的防控。作为国家的指挥者,既没有利用自身的优势,对社会公众进行危机教育,普及风险意识,也没有调动社会多方资源形成全方位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缺乏有效信息沟通机制。在协同防控农村社会风险过程中,由于各个协同主体的相互独立,受农村地域广,社会组织分散,技术水平和人才滞后的影响,社会风险信息不对称,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经常发生。防控主体具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如果缺乏一个综合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风险防控中的各个机构就会呈分散状态,社会资源也无法被整合利用,甚至会出现资源浪费、权责不分、责任推诿等问题。

(三)农村社会风险管理缺失。在我国,风险防控还处于起步阶段,既缺乏专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风险的专门性处置机构,也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国家突发性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农村社会风险管理实质上就是对外趋利避害,谋求国家安全;对内有效缓和矛盾,抑制社会危机。

(四)风险防控主体间力量发展不平衡。首先,政府主导风险管理缺陷显现。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成为公共管理中的绝对中心,在风险防控的过程中,政府也始终占据着领导者的地位,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而其他社会组织、公众几乎都长期处于被安排的状态之下。其次,我国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中介组织面临着数量少、规模小、人才流失、缺乏专业技术支持、法律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导致其在风险预警、风险防控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完善我国农村社会风险协同防控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风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法律体系。社会风险管理法律体系应做到宏观管理与微观标准相结合,不仅要包括风险管理的总体规定,还应包括相关实施细则,完善应急法律机制,二者互补,完善风险管理程序。另外针对我国社会风险管理现状,还应完善与社会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监督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强化农村社会风险管理。首先,建立全面的农村社会风险管理机制,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风险防控过程规范化、效能化,为风险防控提供硬件支持,是构建有效风险协同防控网络的前提条件。其次,完善农村社会风险预警机制。从我国国情和我国农村现状出发,建立标准化的预警指标体系和应急基金体系,针对农村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因地制宜,探索新型社会风险预警方式和手段。

(三)完善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首先,强化协同治理理念。在农村社会风险防控中,政府应坚持走群众路线,积极引导、激发农民和社会各界组织的参与自主性和积极性,保障农民各项权益,获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构建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协同治理局面。其次,应加强防控主体的道德建设。加强防控主体的道德建设,积累“道德资本”,有助于强化政府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信任,巩固农村风险防控网络的有效运行。最后,还应深化改革,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强有力的农村文化队伍,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和素质水平,培育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四)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组织,是构建农村风险防控网络的必由之路。首先,政府应鼓励农村社会组织的成长,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在相关制度和政策层面给予农村社会组织便利和优待,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形成各个部门合力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的新局面。

(五)加强信息交流。针对风险信息失真和有效信息缺失这一困境,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应急资源信息交流平台,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通过这一平台,快速收集、整合农村社会风险信息,提高各地区风险预警能力和防控能力。

参考文献

农村交通设施范文6

数学学习 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08-01

社区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就不在父母身边,由隔代的长辈抚养,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都染上了纪律散漫、学习不刻苦、不爱动脑筋的不良习惯,自立、自理的能力特别差,没有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全社会都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今天,农村校外辅导站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变化,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让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有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校外辅导站的教师应积极设计趣味性强的数学活动,增强留守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使他们积极向上、好学深思,在数学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提高数学素养。

一、关爱留守儿童,关注学习动机

校外辅导站的教师要关爱留守儿童,因为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因此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和社会的关注。教师要用爱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尊重留守儿童的自尊心,注意平等施教,贯彻“教学相长”的精神,不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说教面孔,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儿童一样有老师的关爱和重视。

例如,在他们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题》后,社区教师可以让他们去尝试数学实践活动。李鸣2013年2月1日把父母给的1000元压岁钱存到储蓄所,存二年定期,年利率是3.75%,到2015年2月1日,他可以连本带利取回多少钱?这样的实践活动,贴近他们的生活,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他们会主动去储蓄所进行调查,了解我国目前的储蓄方式,掌握本金、利息和利率之间的关系,选择哪种存款方式对自己更有利。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他们初步学会了理财,觉得学习数学知识对自己的生活很有帮助,也了解了一些简单的金融知识,增长了社会见识,进而培养了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此外,校外辅导站的教师还要引领他们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妙,亲身经历实践的过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提升了留守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二、营造实践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缺乏家庭的监督教育,他们又处于生理和心理极不成熟的阶段,加上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他们会认为学习没什么用,数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行为习惯上的偏差――上课不注意听讲,不爱动脑筋思考问题,作业也不能按时按量完成,最终出现了厌学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校外辅导站的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社区教育氛围,和留守儿童平等交流,以平等对话者的角色参与到他们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分类之前,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去村里的小商店进行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尝试当一次小小售货员,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商品按类别摆放好,并提问:为什么这样摆呢?引导他们通过动手摆放商品,学会商品的分类,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好处,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分类时,有的学生为某种商品设计的分类方法特别出色。

三、及时鼓励评价,张扬学生个性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有的走上辍学的道路。校外辅导站教师要对他们单独辅导,让他们体会社区的温暖,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要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矫正,坚持表扬鼓励为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留守儿童、评价留守儿童,引导他们动手实践,自己“发现”数学结论,获得数学经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农村建新房要铺地砖,教师就可以引导留守儿童去实践:有一个长方形客厅,长是4米,宽是3米,如果用边长为40厘米的地砖铺这个客厅的地面,一共需要用多少块?教学时,教师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手势和赞美的眼神鼓励留守儿童大胆去探索,尊重他们的思考,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世界的奥妙,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能学以致用,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