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社区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社区问题范文1
一、引言
我国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人口问题。然而在此过程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60岁以上的数量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提高了近三个百分点,由相关标准得出,我国目前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阶段;因此,我国的养老问题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概念界定
(一)农村社区
“社区”最初是由一名外国相关学者在一本著作里所提出。社区是由地缘、传统血缘以及文化关系自然组成的共同体,这些共同体存在共同的价值取向,并且人口的同质性比较强,人和人彼此间的关系也比较亲密,互相帮助,有着共同信仰以及相同地风俗习惯;本文借此观点对“农村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定义,农村社区指的是以村落作为载体,有着相同信仰、价值取向以及文化观念所组合而成的共同体。
(二)农村社区养老
我国在1980年左右才开始研究农村地区社区养老的服务模式,截止到目前,尚未形成具体的定义;虽然很多相关学者均对农村社区养老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义,然而各种定义之间却没有太大区别。在曹晓燕看来,农村地区的社区养老就是将乡村当作载体,由社区的基层组织加以主导,集合家庭、政府以及社区的各方面力量共同为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出力;借此观点,能够总结出农村社区养老的定义,它就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扶持、调控下,将农村当作载体,由农村地区的村支部加以辅助,集家庭、政府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一起来建设农村地区的社区养老服务。
三、农村社区养老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在全国的老年人口数量里占据着很多的比例,然而因为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作用,造成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较为落后,和城市养老体系加以比较,差距仍很大,甚至不可以满足农村地区老年人基本的养老需求;即使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着家庭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然而因为各项因素的限制作用,使得农村地区的社区养老的发展并不是很完善。具体分为如下若干方面:
(一)社会养老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我国核心家庭的数量在持续增加,而养老功能却在逐渐地减弱,并且许多家庭的老年人均单独留在农村地区;根据谭克俭研究院在调查山西某村时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0%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独自居住。伴随高龄老年人数量的持续增加,一定会造成老年护理需求的增加。然而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机构却满足不了老年人数量的需求,对于床位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均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由周作文在研究石家庄某村的一项调查结果得出,有近21%的老人家庭需要钟点工,还有近80%的老人没有得到应急服务。除此之外,因为旧观念给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再加上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机构尚未十分完善,使得老年人能够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大大降低。
(二)家庭养老功能较弱
在过去,我国主要采用家庭养老模式,然而如今因为许多青壮年均外出务工,使得留守在家庭里的很多均是老年人以及幼童,更为严重的是,老年人病在家里也无人照看。除此之外,伴随社会的进步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小型发展加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负担,即使儿女能够满足父母的基本生活需求,然而因为他们经常在外面工作,导致许多地儿女均不能够亲身照顾父母,那么精神需求更无法谈起了;所以,家庭养老已经不适应农村地区,因为它已经不能满足养老基本的需求了。所以,农村地区的养老不能够仅仅依靠家庭养老,应当采用一些其它的养老模式。
四、农村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经济落后,难以满足社区养老的需求
一些先进国家里农村地区的社区养老体系发展地较为完善,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实力较强,因为经济水平会对农村地区的社区养老产生直接性影响。伴随农村地区老年人数量的提升,以往的一些养老模式难以满足如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社区养老模式不但有效地缓解这些问题,同时仍可以令老年人处于一种熟悉环境里度过晚年。但是资金支持又成了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今,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地较为缓慢,许多地区的居民仍以农作物种植为主要的生活来源,而乡镇级企业的数量又不多,所以一些基本的养老设施就难以满足农村地区的实际养老需求。尽管有些农村地区已经开展了社区养老这种养老模式,然而因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社区养老的发展较为缓慢,所以,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成为如今的主要任务。
(二)农村居民的观念落后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里,我国农村地区因为发展较为落后,再加上受到封建观念的作用,致使农村地区居民的观念较为落后,比较注重以往的“养儿防老”意识,思想中的家庭养老观念较为凸显,人们思想里的养老观念仍较为落后,不能够接受社区养老模式。然而,如今中国老龄化的速度正逐步地提升,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养老需求。并且,伴随社会的进步,儿女所需要承受的养老任务也会越来越重,而社区养老能够缩小人们彼此间的距离,增近人们彼此间的感情。但是如今农村地区的互相帮助仅仅会出现在家庭以及亲属间;由于受到教育程度限制作用,致使农村地区的居民观念较为落后,没有正确认识社区养老。
(三)服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如今,无论是城市里的社区养老体系,还是农村地区的社区养老体系,它们均没有专业型服务人员,所有的服务人员均凭借着自身经验来进行养老服务,因此服务的质量较低,并且服务的水平较为低下。此举严重阻碍了社区养老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专业的服务团队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我国当前的社区服务团队的服务质量较低,缺乏一些相关经验,因此仅仅依靠如今这种服务团队还是不行的,所以,有关部门应当加以重视。
(四)制度体系的不完善
因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财力资源,加重了有关部门所承担的养老任务,同时还致使老人应享受的权益没有保障;并且,有些服务人员的素养不高,对养老服务工作的热情不够,目前尚未形成完善地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凭借道德来对老年人的权益加以保护,应当由政府相关部门颁布有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对社区养老制度加以完善。
五、发展农村社区的策略
农村社区问题范文2
由于新农村社区的居民主要以农民为主,因此物业管理所需要服务的对象主要为农民。长时间以来,传统的村居生活方式都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并且村民们也比较方案受约束的感觉。但与之相对的便是统一化、规范化的物业管理模式。为此,怎样让村民能够顺应现代物业管理模式,配合物业管理的开展是急需处理的重要难题。
2.3相关法律法规的困境
目前大部分所使用的物业管理条例主要以城市为主,如果推广到农村,必定会出现与农村习惯相矛盾的情况。农村中的物权所属问题异常复杂,违规搭建的情况也非常的普遍。在应对这方面的问题时,怎样均衡法律条文以内的规定与风土人情是非常令人痛苦的。那怎样有针对性的制定关于新农村物业管理的制度条文,以及通过何种制度、交由什么样的部门来进行有效地管理都是亟需进一步商榷的。
2.4治安管理存在隐患
由于传统思想的制约,很多新农村社区依旧使用着传统治安模式。而智能安保装置、出入门禁等普遍应用于城市社区,且具有很强震慑效果的设备。然而在新农村社区当中这些设备的使用非常之少,特别是缺乏必要的安保系统。另外,有部分智能安保装置虽然应用到了新农村社区,但因为社区中缺少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得配套服务无法与之相匹配,导致设备发生故障时得不到相应的维护与保养,安保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随着商品房金融化、贫富差别日趋显著,都对新农村社区稳定产生着消极的影响。近郊的新农村社区常常因其生活成本较低,使得其成为了流动人员的主要居住地,人员组成异常复杂。社区村民间因各种事件而导致的冲突较多,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治安甚至是刑事案件的发生。这对社区村民的生命安全,以及社区的安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降低村民安全感的同时,也对物业管理带来了不良的安全威胁。
3建设新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建议
3.1新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市场化
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在农村社区引入专业的物业公司存在着非常多的困难。但由于“新常态”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脚步的不断提速,使得农村社区引入物业管理已然是未来的主要走向,这过程中必须经历熟悉与接受两个阶段。村民以往的生活模式必定会受到约束,物业收费也需要逐步落实。根据不同地区新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特点,各地政府可利用相关政策及文件保障农村物业管理的稳定发展,例如制定相关物业计划、服务协约等,积极引导物业公司与村民一同实施管理,帮助村民了解物业管理的重要作用所在。而在此过程中物业公司也需要对其服务进行相应的提升,让村民们能够切实体验到物超所值,这样才能确保物业公司逐渐融入新农村社区。从长久的角度来看,新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未来必然会走向市场化,因此需最大程度上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及收入,突破固有模式,或参考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强化管理。唯有这样才可以有效保证物业管理水平的增强,与城市物业之间的距离实现缩小,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2建立多样化资金筹集渠道
虽然在新农村社区中应用物业管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环境卫生、社会安定等,然而其资金短缺,物业公司长期亏损以致难以为继。作为微利行业,物业公司的业务利润是非常低的,所需要担负的资金压力异常巨大。例如改造配套以及维护基础设施,城市物业公司主要由专项资金中支出,而新农村物业并不具备该项经费。对于此类问题,物业公司需主动求助于政府部门,争取政府帮助,或通过其他渠道进行集资。此外,物业公司也需要发挥其在管理中所具有的优势,组织多样化的经营活动,通过低费用、高品质服务等实现利润的提升。将公共区域进行出租、收费等公共管理业务交由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公司提供多远化的有偿服务进一步实现利润的提升。
3.3做好沟通降低工作难度
新常态下新农村社区物业公司,需在短时间内树立以“客服中心”,不仅需要处理业主的投诉,同时还需要深入调查、分析居民的潜在需求,尽可能尝试为个别业主提供专项物业服务、制定特殊化服务。此外还可通过多样化的社区活动,强化业主、开发商、物业三方的沟通,从而营造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物业管理主要是为“人”提供服务,因此物业在进行管理时其主要目标便是为业主建设“整洁、文明、安全”的社区环境。在此当中,虽说部分农村居民能够改变原有零散化的农村生活,然而其长时间所形成的习惯及思想,则会为物业的管理形成一定的障碍。村民在短时间内很难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必然会出现较大的消极情绪。为此,在进行社区物业管理工作前,物业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村民的基本情况,与村民之间开展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让村民能够转变以往思想上的习惯,积极融入到全新的生活模式当中,帮助社区营造出高品位、讲文明的氛围。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物业管理工作的困难,确保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3.4落实安全管理模式维护社区秩序
物业所进行的安全管理,是保障社区一切活动尽然有序开展的必要基础。对于现阶段复杂的社会治安状况,强化新农村社区的安全防范已然是物业管理的重要工作。因此在进行管理时,物业公司必须做下列几点:第一,职责分清,落实责任制。制定具有目标性的安全管理方案,社区的出入口由安保人员进行查证,实行全天候安全防卫。第二,应用智能安防装备。目前常用的人防方式早已无法应对安防工作的复杂性,依据具体情况设立智能闸门、监控、电子巡更系统等,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强化安全防控能力。第三,积极演练突发事件处理及应对。物业公司必须对要当地社区的地质情况、气候环境等加以了解,对于极易发生突况的地方进行相关演练,并熟悉常用的预防应对措施。第四,物业公司需登记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对于社区中所含居民的情况以及流动人口状况进行全面了解,避免不安定因素的存在;第五,强化农村纠纷的排查处理工作,最大化降低矛盾的产生。对于已出现的纠纷需妥善处理,切实维护社区居民的安全,实现社区村民满意度的提升。
4结语
农村社区问题范文3
关键词:河南;农村社区体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87-02
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关注的是城市社区建设,忽略了农村社区建设,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恰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社区体育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出台了一系列惠农的政策,十报告中提出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又赋予了全民健身运动新的意义,也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关注,对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农村社区体育内涵
农村社区体育是指在一定村落地域内,以农民为主体,自发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以提高村民体育素养、增强体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一项体育健身活动,具有一定的民间色彩。
二、河南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面临着资金短缺和实际的地理限制等阻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目前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河南省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其农村体育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乡、镇区域共同体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关注程度不够。西方评论家说的“中国的城市像西欧,中国的农村像非洲”道破了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长期以来,政府部门较多关注的是城乡经济方面的差距,忽视了城乡在社会管理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也忽略了体育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我国对于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不完善,对新农村地方性的法律文件也较少,专门针对农村体育的文件几乎没有。在对中牟调查的数据中显示,具备完善体育文件的镇乡,拥有比较健全的体育文件的乡镇仅占调查的42.6%,不健全乡镇占57.3%,没有的占0%。从微观的角度说明了农村乡镇一级政府对农村体育活动的关注程度不够。
2.体育文化在基层的指导宣传力度不够。农村体育要想良性持续的发展就要进行合理的指导与宣传,强化体育锻炼意识。要想让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就必须让其有强烈的体育健身意识。在县区的居民体育意识越来越强,体育场馆人满为患,但是在农村,居民多是“旁观者”的态度,并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更不要说花钱锻炼买健康的意识。所以在河南省农村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知识普及与宣传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农民对体育的了解,造成了农民体育接触面的限制以及体育意识的淡漠与缺失,也抑制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对中牟乡镇的调查中,仅有有5.2%的乡镇经常进行体育健身知识、体育法律法规的宣传,9.3%的偶尔会进行宣传,绝大部分从来没有进行过宣传。另外,只有2.1%的乡镇能够做到经常对社会体育的需求信息进行收集,有91.3%从来没有收集过。
3.农村体育资金投入不够。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有资金来做后盾。而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有:行政拨款、社会赞助、民间集资以及服务收入,其中行政拨款所占比重较大。虽然行政部门的支持对农村体育的开展与规模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些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但过度依靠政府部门必然不利于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来自社会赞助形式的资金投入多用于重要体育活动的举办,也难以满足农村体育发展的需求。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为4.8亿元,仅有2.7亿元是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其中城市群众体育就占去一大半,相对于人口、面积占大多数的农村来说,资金投入还远远达不到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生活的追求。
4.体育活动场所匮乏。我国农村体育场地少,体育资源不足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自然不例外。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中数据显示,我国现有85万多个体育场地,分布在乡(镇)村的仅有8.18%。城乡二元结构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受农村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型的体育场馆主要集中在县区,在财政资金支持方面,县区的体育得到了较多的财政资金支持,而各个村(社区)只得到了有限的资金扶持。由于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在县城区域范围内,县城居民可以享受到诸多公益性体育服务及先进的体育设施,而农村居民获得的体育资源远远落后于县城。研究表明,在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中,庭院、大路、运动场地排在前三位,自家庭院是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年龄大、体弱多病的人多选择在大路上结伴锻炼,由于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时间有限,也大大抑制了农民活动的积极性。
三、促进河南省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1.加强乡镇区域共同体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关注。发展农村社区体育事业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乡镇政府应把社区体育事业纳入到乡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使体育、文化等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立明确的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目标。河南省政府部门以及体育部门要认真研究并制定城乡体育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加强对体育政策法规的认识,加大经费投资和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参加锻炼的积极性,指导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从而使农村体育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确保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加强体育文化在基层的指导和宣传力度。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农民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这种需求可能会导致农民沉迷于打麻将、扑克甚至赌博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反也可以让农民积极投身到健康的体育锻炼中。因此,社区要开展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来吸引农民的“眼球”,注重以体验式引导群众亲身体验体育锻炼的乐趣来提升社区农民的体育意识,使其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将他们吸引到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来。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培育更多的农民体育骨干,建立“示范效应”,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又好又快发展。
3.加大农村体育资金的投入,挖掘体育资源。开展体育活动最基本和首要的条件是场地设施。农村体育场地少,体育设施少,体育产业规模小,体育社会服务水平低,体育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乡镇政府在加大投入力度、增添体育设施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层面为农村体育设施投资,为社区体育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仅仅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投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利用和开发地方资源,建设农村体育文化与发展新农村经济相互促进。农民开展体育活动,也将带动健身休闲服务行业、体育服装器械生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加入体育的行列中。
4.加大开展体育竞赛力度,发展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地区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农村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竞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政府应该加强引导作用,结合农村的特点,积极开展竞赛活动,给农民创造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农村居民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如在节假日举办一些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农民体育竞赛来丰富农民社会文化生活,增进农民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发展战略。200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开始大规模的规划农村社区建设,建设一批示范村、示范社区,并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文体设施进乡村、体育三下乡”等群体活动,给河南社区体育的发展创造了好的机遇。我们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更要意识到社区体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掌握和分析农村体育发展的动态和制约因素。制定适宜河南省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战略,对河南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萌,李晓新.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学术交流,2011,(3):64-65.
[2]宋亚伟,马军伟.河南省农村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1):35-37.
[3]杨大铭.河南省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20):128-129.
[4]宋亚伟,马军伟.河南省农村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1):35-37.
农村社区问题范文4
摘要: 防治违法建设是搞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
>> 城乡结合部城市化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合理征用城乡结合部土地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的突出问题与防治建设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城乡结合部环境景观规划与建设问题初探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浅谈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 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建立城市新型社区的路径研究 城乡结合部垃圾污染问题与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西北地区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调查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城乡结合部与乡镇社区体育建设探析 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社区商业发展研究 城乡结合部组织建设探究 从解决城乡结合部地区问题看城市发展阶段转型 城乡结合部耕地保护问题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杜丁.“4·25大兴旧宫火灾”7人追刑责[N].新京报,2011-12-24(A09).
[8]仝存瑞,李政. 正在二楼刷墙 他被三楼楼板砸到了一楼[N].郑州商报,2012-10-30(A13).
[9]张晓青, 国际人口迁移理论述评[J]. 人口学刊, 2001,(3): 41-45.
[10]Todaro, M.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59(1):138-148.
[11]蓝宇蕴.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的思考——以广州市为例的研究[J].探求,2007,(4):35-40.
[12]朱竞若,余荣华.五十座“唐家岭”的变迁[N].人民日报,2012-01-25(01).
农村社区问题范文5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资金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在蓬勃开展。然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需求量大,据测算,一个8000人的中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5000万元,按每户180平方米算,共需资金4亿元以上。下面就我在河南省方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中关于资金严重缺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策如下:
1、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议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其中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比重。同时,建议中央和省委把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中原经济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财政,要对河南城镇化建设第五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对河南粮食主产区县,中央要加大转移支付额度,以便有更多的财力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议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每年比上年增加50—100%的财政资金用于支持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关于整合统筹使用涉农项目资金问题,要认真落实省市县人民政府关于整合涉农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关键是各级各单位尤其在名录的20个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县委、县政府要定期督查,对工作不力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党政纪责任。
2、鼓励农民出资自建房屋,这是最重要的一项资金。方城县柳河乡西峰社区、广阳镇袁庄社区、独树镇砚山铺社区多为此种资金模式。这种模式应成为主要模式。
3、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建设。该项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资金。本外地人员、企业及其他单位的捐投资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中道路、广场、幼儿园、小学、卫生所、敬老院建设等,这是一项重要的资金力量。如柳河乡西峰社区由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支持建设卫生所及防疫站,并协调民政资金建设敬老院。广阳镇袁庄社区准备在宛北水泥厂寻求支持。可以由省市县政府发文号召,开展企业、单位一对一或多对一助建新型农村社区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以表扬、鼓励、树碑立传等形式吸引国内外至县内外的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建设进程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4、鼓励开发商垫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从调研的8个社区看,多数为开发商垫资建设模式。为了调动开发商垫资兴建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要允许开发商有一定利润,但乡政府或社区筹备委员会必须予以控制。在这方面,清河乡瑞祥社区经验值得借鉴。
清河乡瑞祥社区建设由乡政府与建筑商签订建设协议,对规划、公共设施、售房形式、价格等内容逐一约定。根据协议约定,开发商从政府获得土地后,必须按照社区规划进行统一建设。对新建别墅实行限价销售,每套185平方米的别墅一般在14万元左右,原则上不高于成本价。购房款必须交到乡新型农村社区办公室指定的专用账户,然后由新型农村社区办公室与建筑商统一结算。建筑商不能私自销售房子。对所建商住一体房屋,实行低于市场价格、略高于成本价格的微利销售。
5、鼓励银行、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据调研,农业银行有一定的信贷额度准备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就是因信贷政策约束和担保问题制约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信贷投放,。破解信贷难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房屋确权办证工作。建议省政府出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办法,将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颁发给在社区自建或购买房屋的农民,为农民信贷提供条件。
(2)在信贷政策上,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会同国务院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出灵活宽松的支持河南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信贷政策。如:比照商品房的按揭贷款政策,未贷款或贷款、担保贷款比较少又有经济实力的人担保政策,社区居民五户或十户联保政策等。
(3)省、市、县三级银行要创新方法,率先尝试一些既能保证金融安全,又能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方法措施。如允许使用一些担保方法:以房产抵押担保、五户联保担保、其他人保、财产保、财产权益担保等方法。
(4)财政贴息鼓励信贷。省政府出台由省、市、县三级财政贴息政策,以缓解社区准居民或居民还本付息的压力,调动银行、入住社区农民和信贷积极性。
(5)对社区信贷利率要低、贷款期限要长。利息与国债持平或略高于国债即可,期限可设置五年期、十年期、十五年、二十年期贷款政策。
农村社区问题范文6
从3月11日开始,××*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乡镇、入社区”战役宣讲团分两组在七县(区)开展了宣讲对谈。宣讲对谈中,对基层干部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对他们思想上的疑惑和工作中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这些问题都是我市基层干部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区中所遇到的带有共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能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加以研究探索,尽快合理解决。
一、基层干部群众思想上的困惑和工作上的难题
(一)思想困惑
1、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现在人们的仇官、仇富心理有所蔓延,牢骚不断,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现阶段我国大范围的阶级斗争已不存在,但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人民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和突出,这些矛盾主要表现有哪些?这些矛盾的激化会不会演变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如何及时有效的处理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
2、我国现在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我们西部地区可以说远远落在了后边。我们现在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究竟有多大?能不能赶上他们?
3、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关注民生问题,老百姓得到了很多实惠,这些政策能不能够长期坚持,并且越来越多?国家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这次人代会上总理提出2007年对农业的投入将达到3917亿元,比上年增加520亿。国家政策很好,但如何保证这些资金能够真正用到该用的地方?
(二)土地问题
1、新农村建设中各村都修建小康屋,需要占用一些耕地,这种做法是否符合《土地法》的规定?一些村采取用公用地同农民置换的办法解决小康屋建设用地问题,这是否符合《土地法》、《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乡村两级动员群众修小康屋、住小康屋,村民搬进小康屋后,原来的旧庄基地无法收回(农民的理由是干部动员我们住小康屋,而原来的房子还能住,拆掉太可惜)。形成了一家占有两处庄基地的局面,这种情况怎样处理?
2、农村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遇到土地适度集中和承包地流转的问题。有的乡上有农民要搞规模养殖,与其他农户按“自愿、有偿”原则集中土地20亩,但土地管理部门说是改变了土地用途,属违法。如果要搞,依法要交纳每平方米20元的申报费,仅此一项费用就超过了整个项目的总投资。这样的矛盾和问题应该怎样处理?
3、农村土地越来越少,新出生的娃娃、嫁过来的媳妇,他们的承包地无法解决。为此,经常找村上、乡上,按政策应该解决,但没有地,谁也没办法。怎样解决这个矛盾?
(三)农村综合改革的问题
1、县上实行合作医疗保险,这本身是件好事,但乡镇医院药价很贵,冲抵了国家给予农民的实惠,不是给农民办了好事,而是给医院办了好事,这事应由谁来管?这种情况是否能尽快解决?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每人交纳10元钱,不管看没看病,这钱一直放在个人账户上没有用,它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而且需要村社干部每年去上门逐户催收保险款、发放保险证,加大了工作量,这样不如不交或改用其它更简便的办法收缴。这样的矛盾和问题有没有好的办法解决?
2、国家不向农民收税,但转移支付的力度有限,省上执行的生活补贴每月600元,乡上根本没有,或者只能解决少部分。这样,乡镇干部每年工资收入与省市公务员比要少3000--6000元,如果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就更大。同为国家公务员,为什么收入差距如此悬殊?省上能不能把生活补贴纳入财政统一发放?
(四)干群关系问题
1、取消农业税后,落后地区乡镇干部的工作难度加大。县上每年仍然以任务、指标的形式下达、分解工作,诸如小康屋建设、作物种植面积等等,而中央一再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且农民自主性增强,不听干部的话谁也没办法。这种情况下怎样推动工作、完成任务?怎样处理好干群关系?怎样引导农民发展产业、进入市场?
2、现在的情况是干部叫农民干啥他偏不干,例如我们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工资高、有保障,他不去,他就要自己出去找活干。怎样消除农民对政府和干部的这种不信任感?
(五)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1、现在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情况比较复杂,我们难以解决。例如,现在村级债务普遍存在而且比较严重,怎样进行有效化解?
2、过去修学校、修路等,可以由农民集资,现在不让集资。这样,村里公益事业没有人搞,完全依赖政府和干部,助长了“等靠要”思想。这种情况怎么办?
3、对于取消农业税之前个别农户拖欠的税费,国家政策现在不让追缴,难道准备免掉吗?如果真的免掉,怎么对已经交纳的农户交代?这不是让老实人吃亏吗?如果不免,那么对拖欠的税费怎么处理?
4、现在乡村干部的权力越来越小,而农户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却越来越多,好多不道德的行为不管不行,要管却没有政策和法律依据。比如牛羊啃青,把啃青牛羊赶到村上或乡上;计生对象做完手术,家属不管;儿女不孝,老人蹲在乡政府不走等等。这些具体问题怎么处理?
二、对问题原因的简要分析和建议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村经济由计划转入市场还不彻底,正处于转型的矛盾多发期;二是小农经济转向现代农业的路子比较窄,乡镇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职能转变的步伐比较慢;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含量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差,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性转变,农民增收缓慢;四是农民和村社干部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
(一)农村生产发展缓慢,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难度较大,这是产生各种疑惑和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抓产业突破,抓农民增收是重中之重。好多问题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彻底解决,好多矛盾会随着生产发展、收入提高迎刃而解,比如干部报酬过低、文娱活动无经费、公益事业无资金等。根据我市实际,在抓好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同时,更要抓好产品的优质化、绿色化、无公害化,以质取胜;在规模化、优质化生产的同时,更要注重开拓市场、打响品牌,以销促产;在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的同时,更要注意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工促农;在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更要注意增加集体积累、壮大集体经济,解决无钱办公益事业的问题;在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时要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办法运行,避免政府错位、越位、不到位,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发生。
(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政策制度安排没有完全到位,新的有效的管理机制体制还没有形成,使农村工作的难度加大。因此,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和深度,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是当务之急。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村改革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客观地要求进行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带动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与进步。当前,农村出现的一些新矛盾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改革的不深化、不到位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财政稳定持久的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部分地方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运转困难,农村公益事业投入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由于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税费改革后,公共财政如何有效覆盖农村,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二是乡村债务量大面广,成因复杂,化解困难,已经成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难点和热点。这个问题不解决,既影响基层政权组织的正常运转,又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三是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有的农村基层干部感到改革后工作缺乏“抓手”。取消农业税后,群众觉得解脱了束缚,自主性空前增强,对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漠不关心;乡镇和村社干部在摆脱了过去催粮要款的事务纠缠后,只满足于完成上级指令性的工作,不能完全适应现在服务性的工作方式,对怎样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没有更为有效可行的办法,出现了“群众不愿干、干部无法干”的局面。准确定位、全面把握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不仅关系到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巩固,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当前,在落后地区的农村改革方面抓好以下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1、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应当从农村工作的现实状况出发,从农民群众的愿望出发,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行政体制的要求出发,考虑乡镇政府职能问题,重点强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三个方面的职能。
2、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要注重财政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问题,从国家宏观政策上把财政支持的重点向农村转移、向落后地区转移,解决县乡财政困难、保证基层运转;要按照体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体现财力支出向公共服务倾斜、向基层倾斜的原则,切实增强乡镇政府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要建立公正透明的支农资金支付制度,使支农资金合理分配,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避免“爱哭的娃娃吃奶多”的现象。
3、完善土地承包管理,加速土地流转。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及土地承包档案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民经营承包地的行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条件成熟时加速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4、以坚决控制新债为重点,积极稳妥化解陈旧债务。在坚决制止乡村发生新债的前提下,乡镇应组织财政、农经等单位对村组债务进行复查,摸清债务的来源、用途和现状,分清债务性质,挤掉债务水分,建立债务管理资料档案,为稳妥化解债务提供依据。应努力探索化债途径,多渠道化解乡村不良债务。在区分不同类型、采取不同办法自行化解的同时,上级政府应锁定数额,分年度调剂一定数额资金,帮助基层化解债务。
5、积极清收税费尾欠,着力破解清收难题。基层应在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保护大多数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本着“保持稳定、调整思路、分类清收、稳妥可行、不留隐患”的原则,因户制宜抓清欠。许多基层干群建议:国家应尽快改革、完善粮食直补政策,对个别态度恶劣、无理拒缴税费尾欠的农户,允许用粮食直补金抵扣其拖欠的农业税及附加,从而消除其在群众中的不良影响,不让大多数诚实纳税的农民产生“老实人吃亏”的思想,维护国家税收政策的严肃性。
6、深化村民自治,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农业税的取消,使乡镇与村组行政化联系的纽带不复存在,如何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现对村组的有效指导,成为乡镇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要适应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在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提高基层自治能力的同时,把不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事务交给市场、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培育发展农村社区志愿者组织、民间矛盾调处组织、专业经济技术协会、老年人协会、读书会等各类群众组织,使其成为农民自我管理的有效组织形式。
(三)在当前大变革时期,人们思想上的趋利性普遍增强,部分村社干部和群众将个人利益作为追求的目标,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观念退化,各行其是,人心涣散,削弱了基层组织基础。因此,团结农民,组织农民,教育农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长久之计。落后地区农村由于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人口大量流动,贫富差距扩大,封建意识与外来文化,现代物质诱惑与小农经济思想相互交织,冲击着农村长期以来固有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基础。免征农业税后,农民对村社集体事业关心得更少,参与意识更加淡漠,少数干部群众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等待上级的政策扶助、资金支持和项目投入;乡镇及村的干部与农民的联系更加松散,交流减少,干群联系不如以前密切,有的村干部觉得没有了农业税这个“撒手锏”,不愿意及时解决农民所反映的问题,遇到问题绕道走,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造成了不少村社事实上的管理者缺位局面,使农村的社会控制能力减弱;乡村干部疏于对农民进行经常性教育,群众平时接受教育主要是广播、电视、报纸,缺乏生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宣传教育覆盖面狭小和传播过程中的失真,造成不少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精神吃不透,理解不准,出现了执行过程中的抵触,加大了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阻力。所以,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团结农民、组织农民、教育农民的工作。
1、加强培训和教育,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广大农村工作人员特别是村社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使广大农村工作人员履行好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职责,使广大农民群众牢固树立爱国、爱集体的思想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其参与集体和社会事业的积极性。要把“务虚”与“务实”两手紧密结合,在扎实抓好政策形势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村产业,以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过程中组织农民、团结农民、富裕农民、教育农民。要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帮助农民解决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结合起来,使农民群众从感情上欢迎、从行动上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真正达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