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纠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经济纠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经济纠纷

企业经济纠纷范文1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优化措施

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以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作为支撑,而经济管理工作作为企业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也应该与时俱进的进行适当调整,增强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凸显经济管理的价值,有效促进现代企业在新时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因此针对当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型问题,十分有必要积极探索相应的优化管理措施,进而逐步改善管理现状,促使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为企业在新时期背景下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我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发现企业开展现代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管理工作不理想,经济管理的作用无法得到全面发挥,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说,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方面的问题

对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审查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审查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对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如“君子协议”问题的出现影响合同签订和审查工作的规范性,对合同主体资信情况的审查相对忽视、在签订合同过程中主要条款缺乏完善性、文字表述不清、前后矛盾现象严重等等,对合同签订合同审查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性影响,不利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1]。

(二)经济纠纷和劳动仲裁处理方面的问题

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经济纠纷和劳动仲裁处理问题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对这一管理工作的全面系统重视,对新法律制度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开展经济纠纷和劳动仲裁处理工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问题,对经济纠纷的处理和劳动仲裁关系的处理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2]。因此在此影响下,应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积极探索问题解决措施,为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缺乏对工商法律事务的应有重视

企业的所有工商法律事务工作都属于经济管理工作的范畴,在探索经济管理工作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保证工作成效。但是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工商法律事务相对复杂、繁琐,部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极易忽视一些问题,并且缺乏对其的应有重视,导致工作的开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对经济管理效益的获取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应该全面加强对工商法律工作的重视,突出工商法律事务工作的全面性,凸显工商法律事务工作的价值[3]。

二、新时期背景下全面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基于上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以及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新时期背景下必须积极探索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突出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性特征,全面推进企业在新时期获得持续稳定发展,逐步推进企业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方案

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审查工作质量会对经济管理质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应该全面认识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方案,有效规避管理不当问题的出现。具体来说,经济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认识到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增强自身书面合同意识,并且在工作中全面审查合同主体资信情况,保证能够对合同的签订合同审查工作作出客观的判断。同时对签订合同过程中所需的各项条款和制度等加以完善,针对部分不合法内容、信息完备内容以及表述不准确内容等进行全面处理,增强合同签订和审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支持。此外,也应该认识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合同的签订合同审查也会出现部分前后矛盾和文字遗漏等情况,对合同的法律效力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也应该加强对合同审查工作的重视,保证合同质量,增强合同的法律效力,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4]。

(二)合理处理经济纠纷和劳动仲裁问题

在现代经济管理工作中,经济纠纷和仲裁处理都是关键性的工作,只有处理好经济纠纷和仲裁工作,才能够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为企业在新时期背景下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因此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在遇到经济纠纷和劳动争议问题后,应该在全面分析实际情况后有选择性的开展调解、仲裁和诉讼工作,保证能够针对不同经济纠纷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案,保证处理效果。同时,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经验,应激处理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工作中应该开展老员工带新员工的方式,逐步积累新员工的工作经验,将员工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纠纷和劳动仲裁处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撑。唯有如此,在经济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处理措施后,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处理结果,为企业现代经济管理作用的发挥和企业在新时期背景下的高效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5]。

(三)全面优化工商法律事务工作

由于工商法律事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要想保证工作质量,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工商法律事务进行优化创新,对工商法律工作中涉及到的各类型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处理,切实保证工作质量,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一方面,企业在开展工商法律事务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外来律师和企业律师在企业中开展法律体检工作,为工商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增强经济管理工作实际效果[6]。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争取工商部门的支持,让工商部门的工作人员到企业中开展专题讲座,让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都能够认识到工商法律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学习现代化管理理念,促进企业取得更好的工商法律事务成效,为企业经济发展创造相对稳定的条件。如张家口市现代企业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为了取得良好的工商法律工作成效,就加强与张家口工商的联系和合作,邀请工商部门为企业工商法律事务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进而在企业中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工商法律事务取得了更好的发展成效。可见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对工商法律事务工作进行全面优化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重视。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对现代企业的建设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并积极探索相应的管理措施,对经济管理活动进行全面创新,才能够突出经济管理工作的现代性,真正促使经济管理工作能够为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发展而服务,促进企业在新时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企业导报,2015(15):48-48,42.

[2]梁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4(16):82.

[3]杨媛媛.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贸实践,2016(1):17.

[4]沈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贸实践,2016(17):111.

[5]杨永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大科技,2016(29):244-245.

企业经济纠纷范文2

企业经济统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他可以直观地体现出企业经营状况,有助于企业战略计划的拟定和内部各项资源调整。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价值链的拓展,使得企业经济形式和相关信息增多,原有的统计模式必然不能适应这一系列变化,进行经济统计改革及相关研究工作势在必行。本文从经济统计改革背景入手,通过对比现实找出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而对已经出现的一些改革形式和成果等进行粗略统计,并提出一系列科学建议,以此为未来各企业改革和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背景;意义;内容;途径

1 企业经济统计的改革背景

1.1 企业经营规模的改变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原本市场扩张的壁垒——地域壁垒被进一步打破。文化、信息、交通等的全球化发展,为各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在该方面最具代表的当属不断兴盛的跨国贸易和以互联网和物流渠道为依托的虚拟商业,而复合式的企业形式也成为众多大型企业重点考虑的发展方向。商业界有一个著名的理念——“不能将鸡蛋放于同一个篮子里”,讲究的是价值链结构形式的多样化,以此分散风险同时增加收益的可能性。这一系列的现状都在表明一个问题,即是现代企业正逐步摆脱原本单一的经营形式,向着更加复杂的道路前进。在此过程中,必不可少地将会出现一系列的“扩张问题”,单论经济统计而言,如何做到对各个方面经济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不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是决计办不到的。

1.2 行业内相关理念的转变

自原始资本主义萌芽直到现今,商业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变革,特别是在企业管理方面,人们不断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企业,实现利益更大化。以我国而言,加入WTO之后,国内商业格局经历了大小数次洗牌,而后又受到西方经济的影响,在产业格局、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却又离不开国际环境的独特形势。20世纪末至今经济危机影响,商业界从西方商业变迁中汲取了大量养分,各种新式的企业管理设想和研究结论不断被提出。由此背景影响下,企业经济统计改革及相关研究成为一种必然。

1.3 未来市场竞争日渐激烈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国家对自主经营的鼓励,使得我国新兴企业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四处林立,国外经济形势的长久萎靡,令国外企业纷纷对准我国市场,在当前乃至于未来较长的时间内,我国企业都将被动接受竞争激烈这一事实。唯有改革经济统计,精确掌控企业成本和财务,才能把握住企业核心脉络,巩固管理效能,提高竞争力。

2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重要意义

①有助于企业适应社会变革。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其经济行为的实施以及与外界利益的置换,都需要依靠两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市场和行业。加强企业经济统计改革,能够使企业整体企划更加迎合市场发展需求,通过一段时间内企业经济数据的统计,企业能够较为直观地掌握一些市场情况,便于调整经营策略。同时,随着企业管理改革成为一种潮流趋向,而企业经济又是管理的重点,因此作出相应的作为是现代企业适应社会变革的表现。②有助于明晰企业经济状态。从企业经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企业经济统计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生产活动等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处理,对调节企业人员、企业关系和经济状况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换而言之,企业经济统计即是用经济手段调查、分析和表述企业发展情况的一种途径,它有利于明晰企业状况,特别是企业在成本、投资、收益和分配方面的实际情况。③有助于企业管理精细化发展,提高工作效率。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普遍方向,面对庞大的企业结构,唯有实现细化管理才能准确把握企业各个环节的状况,找出企业症结,针对性的提出进一步的建议或意见。成立专门的统计管理体制、划分专门的部门和人才队伍,并实现专业化的管理,有助于减少管理过程中的冗杂部分,提高工作效率。

3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内容与途径

3.1 改革内容

①统计内容的细化:企业不再实行笼统的经济统计,而是对宏观意义意义上的“收支”进行细化,建立直观的统计体系。主要分为成本统计、产量统计、销售统计、利润统计、后勤统计、指标构建、时间段对比研究、动态跟踪监管等若干方面,对企业的所有经营生产环节进行统计和分析。②在制度建设方面:根据传统统计部门规程设计新式制度,划分具体工作范畴,落实部门责任权限,确保统计工作顺利进行。③技术层面:凭借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实现软硬件系统的升级换代,包括数据搜集分类统计系统、对比分析系统、决策系统以及ERP技术等。另外,企业内部网络平台的构建,也为企业经济统计信息化改革提供了基础。④人才方面,着重甄选具备“企业经济统计学”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或者企业自行培养相关人才队伍,实现人力资源的专门化和高端化,提高经济统计效率。⑤思想观念方面,重点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念,重在尊重和利用人、企业、经济三者之间的深层关系,建立起可循环的企业经济统计模式。⑥运行模式:将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同时运行,实现综合高效管理模式,特别是信息处理和指令传达方面,杜绝完全意义上的集权形式,多利用科学技术和管理队伍的智慧,集思广益地探知管理真谛。

3.2 未来建议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与研究,应当被有机统一起来,未来的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当向着如下方向发展。数字化:主要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快速处理问题,准确判断经济现状。精细化:在已有的基础山进一步细化管理项目,并做好新项目的应对工作。

4 总结

面对未来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存发展权限,就必须要在既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不仅包含企业综合结构和战略定位方面的改革,同时还包含了企业各项内部机制的配套完善,其中经济统计相关改革尤为重要。在未来发展道路中,必须树立起足够的意识,有机利用包含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等一切形式的因素,才能构建更加完善的统计机制,以便观察和审视企业发展路线,及时地制定相关策略,引导企业良性发展。而以盈利目的的现代企业,重视成本和经济管理将会是恒久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平莉.关于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思考[J].中国商贸. 2013(02)

[2]魏成发.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3(26)

企业经济纠纷范文3

王志彬(1965),男,陕西乾县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经济法。

郭 斌(1981),男,陕西眉县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项目“西安市‘十一五’农村与农业公共投入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ASJW11-511)。

摘 要: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一问题。而农民工就业歧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特有的现象。本文结合国情,描述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种种表现,揭示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根源,分析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进而提出消除歧视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歧视;主动零替代;被动零替代

一、引言

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一问题。Becker(1957)认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歧视是一种偏好行为的结果,就像任何一种商品或劳务一样,对它的消费取决于收入和价格等变量。歧视偏好者要维持歧视,或者说要购买歧视就必须支付相应的费用。如果购买歧视者收入太低,即歧视他人的资源太少、力量太弱或者由于歧视带来的损失太大,即满足偏好付出的成本或歧视的价格太高,歧视者就会减少或者干脆放弃歧视。反之,就会增加歧视,延续歧视来满足偏好,实现效用最大化。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尚不完善,与西方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相比,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尤其是农民工就业歧视并非产生于歧视偏好,而主要是一种制度性歧视。郭正模(1994)认为,以前的劳动歧视主要是“政治型”歧视,之后的劳动歧视具有向市场体制转化的过渡性质。周小亮(1994)认为,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是产生于Bedcer所分析的歧视偏好,主要是一种制度性歧视,是由我国社会、经济、历史等综合原因所致。卢周来(1998)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歧视,首先表现为区域性歧视,但究其实质,仍是二元经济结构中的经典性歧视。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存在,导致了不同群体间的矛盾,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这与目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调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给农民工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机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二、农民工就业歧视的主要表现

(一)就业进入歧视

就业进入歧视是指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就业人口的进入成本。首先,农民工要想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必须自己亲自搜寻相关的就业信息,这一过程往往是艰苦而又漫长的,而城市就业人口在搜集就业信息方面往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具有地利、人和的优势,而且往往有当地政府为其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为获得与城市就业人口同等的就业进入机会,农民工注定要付出更高的搜寻成本(冉宏伟,2005)。其次,城市政府相关部门为农民工进入当地劳动力市场就业人为地设置了一道看似合理的收费壁垒,如要求农民工办理务工证、计划生育证、流动人口暂住证,交纳治安管理费、卫生费等等。

(二)就业机会歧视

就业机会歧视是指农民工接受雇佣和进行职业选择时不能享有与城市就业人口均等的机会。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雇佣歧视。雇佣歧视主要是指农民工因为身份、性别等一些非经济因素而遭受歧视。目前,在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两个劳动力市场:一个是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福利优越的劳动力市场,属于高级劳动力市场;另一个是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待遇差、福利低劣的劳动力市场,属于低级劳动力市场,也可以说是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二元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工无法取得与城市就业人口同等的雇佣机会,城市就业人口所从事的许多工作,农民工不是不能干、不愿意干,仅仅因为他们没有城市户口而不允许干。因此,农民工绝大多数被人为地限定在低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低级劳动力市场又由于农民工大量过剩而处于无限供给状态,所以,农民工面临随时被解雇的命运,就业极不稳定。二是职业歧视。职业歧视是指农民工不能遵循市场规律自由地选择职业,而是被人为地进行职业隔离,只能从事那些脏、累、苦、差的职业。这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许多城市都对农民工进行总量控制、职业和工种限制、先城后乡控制、“腾笼换鸟”控制等等。

(三)就业待遇歧视

就业待遇歧视主要表现为工资歧视和工作环境歧视。工资歧视是农民工遭受就业待遇歧视的最直接体现,王美艳(2003)运用Oaxaca工资差异分解模型对转轨时期农民工的工资歧视作了计量分析,她将农民工和城市本地劳动力的一系列个人特征造成的工资差异,从工资决定中分离出来,测度了歧视对工资差异的影响程度,认为工资差异中76%的部分可以用歧视来解释。谢嗣胜、姚先国(2006)运用Oaxaca,Blinder的差异分解方法,对农民工工资歧视程度进行了计量分析,他们得出的结论显示: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口工资差异的59. 4%可以用歧视来解释。工作环境歧视主要体现在农民工普遍被安排在劳动条件恶劣的环境下从事体力消耗极大的工作。有的工作场所充满了有毒、有害的气体、异味、粉尘、油渍和噪音,其中一些人因为身体长期与之接触,进而患上了严重的职业病,甚至因此丧失了生命。

(四)就业培训歧视

目前,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由政府提供免费培训,培训承担主体则是政府主办的各类培训机构,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而地方政府在向其所属培训机构提供经费补贴时至今仍以培训机构培训的城市人口数为拨款数额的依据,而将所培训的农民工排除在外,由此直接导致城市培训机构把培训对象定位于城市人口,而把农民工拒之门外。此外,由于农民工的天然流动性,大多数雇主也没有为这些“匆匆过客”进行不确定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

三、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

从表象上看,农民工遭受就业歧视的原因是农民工自身的素质较低,不能或不适合从事高智商的工作,而只能从事城市就业人口不愿从事的工作(张慧,2005)。但透过表象看本质,就会发现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真正原因。

(一)歧视性的就业制度和政策

首先,长期以来,政府对集中在高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城市人口的工资和福利一直有明文规定,在用人单位一般能得到规范执行,具有制度化的保证。而政府对于集中在低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农民工工资和福利规定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在没有政府的强制标准和监督检查的情况下,雇主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最大化地压低了农民工的劳动报酬,农民工的经济利益被“制度化”地剥夺了。缺乏国家“制度化”的保障,农民工成了社会上的“三不管”群体。可见,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制定的歧视性就业制度所致。其次,在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总是会以城市管理为名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不适当的干预,制定一系列明显偏袒本地城市人口的就业政策,对农民工的就业岗位进行人为限制。在这样一种政策氛围下,农民工很难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职业选择,他们在工资待遇、劳动争议处理及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方面,均无法与城市就业人口看齐,农民工游离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成为现在某些媒体眼里的“第三类人”(冉宏伟,2005)。

(二)歧视性的传统历史文化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大一统的等级制思维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对社会人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然后加以区别对待是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具体表现为外地人与本地人、城里人与乡下人的社会角色的定位和认同,导致人们已经趋同于对社会人习惯性地差别对待,特别是那些负责制定政策的国家各级政府管理者,固有的偏见和心里定势影响了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政策,这是农民工就业遭受雇佣、人力资本投资、晋升等歧视的本质所在(赵耀,2006)。

(三)农民工没有自己的代言机构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阶层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的特征,各种利益矛盾普遍存在,各阶层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都相应成立了自己的代言机构,工人有工会,妇女有妇联,工商企业主有工商联等自己的代言机构(管志慧、彭兆祺,2004)。而农民工作为一个游离于农民和城市就业人口之间的新阶层,却没有自己的代言机构,在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就业制度的改革方面农民工没有发言权,导致一些歧视性的就业政策得以顺利通过,一些歧视性的就业制度改革停滞不前并得以长期延续。

(四)统计性歧视的存在

统计性歧视是指雇主在招聘时,往往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作是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并以此作为招聘标准筛选应聘者。由于劳动力市场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雇主为了以最低的信息成本获取一定质量的劳动力,常常利用求职者所属的群体特征作为个体特征来帮助完成雇佣工作。张抗私(2005)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因统计性歧视而错误甄选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四、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

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政府和城市就业人口认为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抢走了城市就业人口的饭碗,造成了大量城市就业人口失业。那么通过对农民工进行就业歧视,城市就业人口的失业率会降低吗?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存在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增加还是减少城市就业人口就业,还是根本不会对城市就业人口就业产生任何影响?这要做具体分析。

(一)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口在城市就业中的关系

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口在城市就业中的关系大体上可概括为以下两种:

第一,零替代关系。这一关系又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主动零替代关系,即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城市就业人口能干但不愿意干,在劳动力市场上主动放弃对农民工的就业替代。由于就业歧视的存在,农民工大多从事建筑、加工制造等以简单体力劳动为主的脏、累、险职种,以及摊贩、拾荒、废品收购、社区及家政服务、购物配送等流动性强、收入低且比较艰苦的职种。这类工作对劳动力的文化、科技素质一般要求不高,只要能吃苦耐劳和愿意提供劳动力即可,而城市就业人口不愿从事这类苦、脏、累、险职种,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口之间并不存在竞争,并不存在谁抢谁的岗位的问题,因此是一种零替代关系。其二是被动零替代关系,即农民工想干不能干的工作,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被动放弃对城市就业人口的替代。由于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往往不具备某些工作所需的技能,无法从事某些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而相对于农民工而言,城市就业人口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普遍较高,完全有能力适应这一类工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口也是零替代关系。

第二,替代关系。这种情况主要是指农民工能干的工作,城市就业人口也愿意干,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就业替代。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口形成就业竞争的领域主要是手工业、运输、经商、餐饮服务等行业。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劳动勤勉度高,易于管理,而且在能力上不一定低于城市就业人口;另一方面,雇主不必承担他们的各种社会福利,再加上农民工人力资本价值较低,这样,从节省人工成本的角度考虑,企业雇主更愿意雇佣农民工。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对城市就业人口将构成就业竞争,二者是一种就业替代关系。

(二)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

1.零替代关系下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

首先看主动零替代关系下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如图1左图所示,由于城市就业人口不愿从事这类工作,此类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完全由农民工提供,因此该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曲线S就是农民工劳动力供给曲线S1。如不存在农民工就业歧视,农民工将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一劳动力市场,此时,农民工的就业量将完全由劳动力需求所决定,在图1左图中表示为L1。如果存在农民工就业歧视,比如城市政府实行“腾笼换鸟”政策,清退农民工,则农民工劳动力供给曲线将会从S1左移至S0,相应地就业量也将由L1减少为L0。因在该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口是主动零替代关系,腾出来的工作岗位,城市就业人口不愿填补,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结果并没有增加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反而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

再看被动零替代关系下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在此类劳动力市场上,即使城市政府对农民工不实行就业歧视,农民工也会由于不具备工作所需的特殊技能而无法从事此类工作,更谈不上与城市就业人口竞争。如图1右图所示,该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完全由城市就业人口提供,故劳动力总供给曲线就是城市就业人口劳动力供给曲线S2,此时,城市就业人口劳动力供给曲线S2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对增加城市就业人口就业量毫无意义。城市就业人口能否充分就业并不取决于农民工存在与否,存在多少。

综上所述,在零替代关系下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就业将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反而会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进而使社会总就业量减少。

2.替代关系下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

如图2左图所示,横轴L为劳动力数,纵轴W为工资率,在没有歧视条件下,农民工的供给曲线为S0,在有歧视条件下,必然增加他们的就业成本,供给曲线上移至S1。由于城市就业人口具有较高的就业机会成本,且不随农民工就业供给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城市就业人口具有相对较高的惟一的供给曲线S2。其中S2与纵轴W的交点W2是城市就业人口愿意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过W2点做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分别交S0和S1于E0点和E1点。在E0点和E1点以下,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低于城市就业人口的最低意愿工资,城市就业人口将不进入劳动力市场,此时的总劳动力供给曲线就是农民工的供给曲线。

图2右图中的总供给曲线可由农民工和城市就业人口两部分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合成,即由S0、S1和S2分别合成S3、S4,分别代表没有歧视和有歧视条件下总劳动力供给曲线。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折线,以S3曲线为例,当W≤W2时,城市就业人口不提供劳动力,在这一阶段,总的供给曲线就是农民工的供给曲线,即图2右图中的W0E0;当W>W2时,总的供给曲线是城市工和农民工的供给曲线相加而成,供给弹性增大,曲线更为平缓,即E0S3。同理,曲线S4由线段W1E1和射线E1S4构成。

假设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曲线D不随劳动力供给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当不存在农民工就业歧视时,劳动力的供求均衡点为E2,均衡就业量为L0,均衡工资率为W3。当存在农民工就业歧视时,则供求均衡点上移至E3,均衡就业量为L1,均衡工资率为W4。

在没有歧视条件下,总劳动力的就业量为OL0,其中,城市就业人口为OL3,农民工为L0L3。如果存在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那么,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量由OL3上升至OL2,增加了L2L3个就业岗位。但这是以农民工大量就业机会的丧失为代价的,农民工的就业量由L0L3减至L1L2,净减少L0L1及L2L3个工作岗位。在净减少的工作岗位中,L2L3个岗位让位于城市就业人口,L0L1个岗位被白白浪费掉。也就是说,大量农民工就业岗位的减少使总的就业量减少了,造成整个社会就业资源的浪费。

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增加了城市就业人口的数量,但这是以农民工就业岗位的更多损失为代价的,并最终使总的就业岗位减少。

五、结论及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口在城市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基本关系,即零替代关系与替代关系。在零替代关系下,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就业将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反而会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在替代关系下,农民工就业歧视将会增加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量,但它是以农民工就业机会的更多丧失为代价的,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虑,这种歧视性的结果将使整个社会的总就业量下降,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二,城市就业人口能否充分就业,并不取决于农民工的存在与否,以及数量的多少。农民工就业歧视对降低城市就业人口失业率无实质性帮助,也不利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其结果得不偿失。

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就业歧视不仅有着深厚的制度性背景,而且也与当前严峻的高就业压力有关。因此,这种歧视现象在较长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那么,如何才能尽快消除这种歧视呢?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

(1)政府层面。政府是就业政策和就业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要想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必须首先从政府层面入手。政府在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谢嗣胜、姚先国,2006):一方面,取消城市倾向的就业政策,使农民工享受城市就业人口的待遇。城市发展规划和社会各种公共服务规划也要考虑农民工的存在和需要。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甚至可以帮助农民工组建自己的代言机构。农民工的集体意志可以通过组织化的集体行动来表达。农民工可以在法律的框架下争取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取消对城市就业人口不合理的制度性保护。只有做好这两方面工作,才能加快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而为农民工和城市就业人口创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

(2)雇主层面。规范雇主的雇佣行为,制定规范的岗位说明书。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的无限供给成为农民工就业歧视发展的助推器,有不少雇主认为,在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劳动力市场上,众多的农民工是等着让自己挑的,条件定得苛刻一些,也不会增大自己的雇佣压力和雇佣成本。所以,在对雇主有利的大环境下,许多雇主并没有仔细对即将招聘的岗位进行研究和分析,没有对该岗位进行事实描述,没有根据对事实的分析提出从事该岗位工作的人应当具备的最低资格,没有制定出“工作岗位说明书”,一些企业对岗位的要求还是“凭想象”,从而违背了招聘应当遵从的“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这一基本原则(赵耀,2006)。显然,提高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的业务水平,规范雇主的雇佣行为,制定规范的岗位说明书,也是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必要条件。

(3)农民工个人层面。目前,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缺乏资源禀赋的农民工根本无力抵抗来自掌握大量资源禀赋的城市就业人口和城市政府的歧视,以致深受其害。但是理性的农民工应进行生产率特征差异与市场歧视的恰当判断,与其妄自菲薄,不如树立竞争和学习的意识,延长接受系统教育的时间,努力寻找培训与开发的机会,以提高自己的“禀赋值”,让歧视者购买不起对你的歧视或者让歧视者因为对你的歧视消费而付出沉痛的代价。

参考文献:

管志慧,彭兆祺.2004. “我国城市农民工歧视”问题的研究[J].科技与管理(2).

郭正模.1994.劳动歧视问题初探[J].经济科学(2).

卢周来.1998.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问题透视[J].经济体制改革(3).

谢嗣胜,姚先国.2006.农民工工资歧视的一项计量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4).

冉宏伟.2005.农民工就业歧视分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

张慧.2005.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10).

张抗私.2005.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31.

赵耀.2006.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行为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4).

企业经济纠纷范文4

Abstract: Enterprise college is a joint college established by college and enterprise on the basi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to realize the mutual benefit.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whole process and whole staff.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college,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lemma of enterprise college and the solution.

关键词: 企业学院;困境分析;解决实践

Key words: enterprise college;dilemma analysis;solution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1-0199-02

0 引言

在现今强调毕业生实践能力的环境下,高校也同企业间积极开展联合,通过多方面的深入合作建设企业学院。同传统的校企合作不同,企业学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校企间联合的更为紧密,能够在实现人才培养的同时最大程度发展双方特色。而在企业学院开展当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实际学院开展效果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需要及时做好问题的把握与解决。

1 面临的困境

1.1 综合效益不明显

在企业学院中,其利益驱动力由经济、人才以及边际几方面效益组成,而在现今企业学院发展中,综合效益疲软情况较为突出,并因此对学院未来发展产生影响:第一,人才效益方面,虽然做好人才的培训是企业学院开展的重点目标,而在市场经济社会当中,毕业生就业并非仅仅是校企双方的意愿,校企契约也不会对毕业生的岗位选择进行左右。人才效益的稳定性缺失,将对企业学院建设积极性产生较大影响;第二,经济效益方面,企业学院在建设当中投入较大,如果企业实力较弱,将根本无力承担,并因此对中小企业的参与度产生了限制。同时,办学也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这就使得很多企业在投入之后短期效益以及直接受益非常小,或者根本不存在经济利益,在同企业利润追求产生矛盾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参与主动性产生影响;第三,边际效益方面,双方实现企业学院的建立的目的,即要优先获得高素质人才,但在目前很多学院中,校企双方的合作也仅仅局限在学生培养方面,而在工艺技能转变、联合体建立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

1.2 运转机制欠缺

运转机制也是企业学院发展当中存在的一项主要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沟通机制不健全。虽然校企双方都派人员参加到企业学院的管理层以及理事会等,但在数量以及人员配比上却存在着不够对称的情况,义务以及权利划分不均衡情况较为严重,且存在议论事机制不完善的情况。由于管理体制方面差异的存在,企业学院同其他院相比往往不在一个体制当中,很可能因该种“孤岛”情况的存在使其难以解决办学当中的问题,校企合理效应不明显;第二,补偿机制未建立。在企业学院建设中,一般都是由企业实现资金的注入,学校实现技术以及资产的投入,如果效益不好,学校方面不会损失什么固定资产,但企业却存在得不到补偿的情况。在该种企业利益无法获得良好保护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将望而却步,大型企业也可能存在得不到行业支持的情况;第三,缺少制约机制。制约机制体现在运转后果的约定以及运作行为约束这几方面。以行政任命的领导层,在具体工作业绩方面往往会存在缺少制约以及监督的情况,在没有形成较强忧患意识的情况下使管理方式存在粗放特征。而高校方面,则会因行政化办学倾向的存在导致改革具有较为随意的特点,忽视市场驱动以及产业规律。

1.3 政策存在缺位

在我国,企业学院还处于探索阶段,远远没有到达成熟期,在具体实践当中存在缺少良好参照、经验模式以及指导准则问题。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教育也属于公共产品范围当中,即需要以公共政策的方式进行解决。而在公共政策角度,目前还缺少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具有约束力的法律体系建设,如职业资格证书授予制度、运转效益补偿政策、企业投入的税收抵冲政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义务规定等,学院层面,内部制度以及内部政策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并因此对工作开展效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 企业学院发展策略

2.1 促进利益共享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和高校都是具有独立特征的主体,资源共享只是其合作形式,并不是原动力,两方开展合作的重要动力是利益层面的共享。因此,实现互惠共赢则成为了校企双方实现企业学院建设的重要基础,即将利益作为核心推动力的基础上实现双方技术以及资源的集合,在有效形成合作效益的基础上对以往活力不足以及形式单一的情况进行消除。对此,就需要能够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要对以往的合作理念积极转变,在对双方利益方面合理诉求承认的基础上做好企业方面经济效益的兼顾,在将利益作为合作动力的基础上将资源共享以及思路实现向利益共享的转变;第二,要做好双方优势以及资源的科学分析,对不同效益预期进行充分论证,在做好利益结合点以及利益点把握的基础上做好办学契约完善,在做好办学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做好双方回报以及产权方式的界定,在做好企业投入风险反弹的基础上对其利益层面诉求进行满足;第三,要加强管理创新,在学院建设当中全程坚持相互协作以及全程参与,形成利益生成保证的机制以及体制,根据企业需求做好招生计划确定,并根据技能要求以及课程内容确定教学方式,在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促进长远发展,坚决杜绝短期行为的发生。

2.2 追求综合效益

要想实现企业学院的健康发展,也要将以往的单一效益实现向综合效益的转变:第一,加强技术合作。要想获得综合效益,必须认真做好技术方面的合作。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研发机构比重较低,甚至有企业存在没有人员参与研发活动的情况。同其相比,高校具有技术、人才集中的优势,对此,不仅要成为企业相关资源的提供者,也需要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同企业做好技术合作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做好联合团队组建,在帮助企业做好相关产品、工艺开发的基础上做好技术难题解决,在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创收一体、教学一体的运行机制,更好的满足企业在技术层面的需求;第二,扩展人才效益。要做好校企生三者间的三方契约,确保这类学生在进入企业就业、毕业证书获得、资格证书获得等方面的优先权,确保企业人才效益。不仅如此,也需要为企业技术人员以及职工培训提供良好条件资源,在使培训职工、专业教师、技术骨干培养相结合的基础上将高校形成技术人员的发展平台。同时,也要积极促进高校教师来到企业,通过“双师型”专业团队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合作效益;第三,推进多元合作。积极优化学院主办模式,即在实现办学开放性提升的基础上引入多家大企业加盟,或在扩充中小企业进入到渠道的基础上按需组合,以此形成多个利益主体。在学院建设中,校企需要共同做好专业教材以及精品课程的开发,积极申请财政支持项目以及科研课题,即形成多元化的合作方式。

2.3 实现文化跨越

文化是企业学院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第一,要积极做好跨文化培训活动开展。通过该方式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通过培训,则能够使双方在做好对方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差异感知,在对校企文化对接价值产生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趋同确认的注意力以及兴趣。同时,要积极引导校企双方人员实现原有文化属性的突破,即在合作当中不断适应不同的决策风格以及不同人际关系的把握,在对两种文化平衡点、共同点把握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文化、心理契约;第二,构建人文文化。在企业学院建设中,需要对企业文化元素积极引进,在建筑、形象设计、产品以及设施等层面体现双主体特色,不断实现校企两种文化的多角度结合。同时,要积极做好团队意识的提升,在给予企业人员劳动、智慧最大尊重的基础上聆听、吸纳意见,在形成新型师徒、同伴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制度以及物质文化;第三,建立对接系统。通过“共同成长”理念的树立,做好积极管理、领导方式的建立,通过经济、非经济激励措施的应用给予双方足够的关怀以及信任,在做好相关人员内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使企业学院人员形成更高的成就感以及归属感。以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龙信学院为例,龙信集团每年投入近10万元设立龙信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优异的学生,对符合学校贫困生条件的学生给予龙信助学金。同时,学校开辟专门空间,展示龙信企业形象,校企共同投入200余万元建设实验实训场所。同时规定了校企双方回报方面动力机制的建设,更好的促进学院发展与人才获得。

2.4 实现制度创新

企业学院是现代企业同职业教育的综合体,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需要以制度的积极创新消除不同方面存在的壁垒:国家层面,要通过融资、职称、保障、经费以及平台制度体系的建立将企业纳入到教育体系当中,在对高校自主办学权进行提升的基础上做好各自权利以及义务的明确,在形成校企合作约束力的基础上实现双方积极性的调动,以此使校企合作成为高校管理制度当中的重点组成部分。同时,要积极强化政府投入、调控以及规划方面职能,做好校企合作相关要素的提供,在实现分类指导、分组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外部管理体制完善,不断降低体制成本;学校层面,要积极建立起能够促进学院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科学的沟通协调机制,使企业在与各方的合作和交流过程中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且制度化形式进行沟通和磋商,还能够大大提高合作管理的效率。

3 结束语

企业学院是现今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对于我国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就业环境改善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上文中,我们对企业学院困境分析及解决方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需要双方能够把握重点,以科学方式的应用共同实现企业学院的优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显明.重庆科技学院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双赢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3(22):44-46.

[2]苟兴功.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共建企业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3(16):111-112.

[3]刘合群,尚娜娜.职业教育公益性视域下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99-100.

[4]倪勇.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03):72-74.

企业经济纠纷范文5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研究;优化

1引言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很多领域的企业都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索,并在实践当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以此对企业的未来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市场形势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对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企业在发展当中面临很多新问题。对此,需要能够积极革新传统管理理念,突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使企业能够自我创新做好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以此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占据有利优势。

2改革意义

就目前来说,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市场经济结构处于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当中,也使得企业发展环境面临较多的机遇与挑战。在该情况下,作为企业管理者则需要能够对企业在新环境当中的未来发展情况形成充分的重视,以科学措施的应用做好现阶段发展问题的解决,以此才能够使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可以说,精细化管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企业经济管理精细化目标的实现,能够使企业在发展当中具有更好的条件。对于我国经济来说,相对发展起步较晚,同国外老牌企业相比存在较多的不足,管理理念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情况。在该情况下,很多企业在面临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下,还没有对自身经济管理体制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整,并因此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间的关系越发紧密,为了能够在此当中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则需要能够从管理制度入手进行改革,并在此当中获得积极有效的发展。只有对原有管理方式进行积极的创新,才能够有效增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现今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更多的压力与挑战,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要积极研究探索如何提升竞争力的方式,以及如何能够获得更为持续的发展。在企业发展当中,追求利润可以说是其中的关键性内容,应通过对于管理模式与方式的优化实现企业利润的提升。

3改革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管理当中,离不开管理理念的优化以及在企业当中的传播与渗透。对于企业管理制度来说,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优化与落实,同管理理念是否深入心,是否科学,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就目前来说,企业在具体管理当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管理理念问题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管理者还存在局限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情况,在具体管理理念方面存在僵化以及滞后的问题。现今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很多企业管理者没有对企业的管理理念进行有效的更新与优化,无法对市场发展方向进行准确的把握与定位,并因此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在企业发展当中,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想使企业能够在新的市场环境当中健康持续发展,需要能够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发展需求做好对应的改革创新,如果管理者对于企业的管理工作存在观望的态度,会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管理质量与效率。此外,部分企业管理者仅仅重视眼前的利益,没有充分落实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没有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因此也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产生影响。

3.2管理体制问题

做好内部管理是企业现今发展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就目前来说,一部分企业管理者提高了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可以说,如果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缺失情况,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管理效果,也将影响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此外,只有做好内部结构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的把握与落实,才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这项工作当中,来自经济管理体制的约束十分关键,因此,做好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则成为了一项重点工作。而在新的市场形势之下,我国很多企业在管理结构以及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也没有充分结合实际对其进行创新优化,直接影响到了经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3.3监管队伍问题

在企业实际运营发展当中,制度监管人员的参与十分关键,是保障相关经济管理制度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措施。而在实际工作开展当中,很多企业的制度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无法保障工作开展的质量。具体来说,监管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于经济管理监管人员来说,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没有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形成充分的认识,专业意识淡薄。在企业开展经济制度改革时,无法及时发现制度存在的漏洞,没有全面落实好经济管理工作。第二,经济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工作职责,在责任意识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情况,很少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第三,在相关制度制定之后,没有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存在流于形式以及走过场的情况,并因此对公司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4管理改革措施

4.1优化管理理念

在企业发展中,要想更好地面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则需要充分重视对管理理念的创新改革,在具体实践当中求真务实、高瞻远瞩。具体来说,需要能够将新的科学理念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摒弃原有的旧观念。在对企业发展经营情况进行充分总结探索的基础上,做好管理工作相关规律的归纳与总结,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优化与处理,在紧跟时代步伐的情况下,使企业能够再次从中获得较好的发展。而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需要能够对市场经济发展实际进行充分的把握,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企业发展优势,做好相关管理工作的优化,做好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因此才能够使企业在具备更高竞争力的情况下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4.2完善管理制度

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之下,市场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使得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在企业发展当中,要想保持自身发展的健康性以及稳定性,企业要能够充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式,积极分析总结以往在发展当中存在的不足,做好管理制度与模式的创新。作为企业职工,要积极学习管理的相关知识,做好技能掌握,从而保证能够在具体工作当中切实发挥出创新作用。在此过程当中,经济管理制度的作用十分关键,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重要基础,只有积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才能够保证相关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在具体完善管理制度时,首先需要能够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与目标建立健全的相关管理制度,保证在具体运行当中进行科学的落实,在涉及企业利益时,监管人员需要充分发挥作用,强化对相关内容的审核,避免因没有做好审核而导致损失。企业在建立管理制度的同时,也需要能够做好相关监管制度的优化与完善,保证与时俱进。同时,要做好完善管理组织内部结构,对现有人员进行管理理念的培训相关,使不同人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管理工作当中,最大程度保障经济制度的落实效果。

4.3强化队伍建设

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保障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企业要做好监督工作,切实把握制度落实当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结合实际做好补救工作,从而最大程度保证企业管理保持在较高的工作水平上。而对于现今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需要能够积极做好队伍的建设工作,在经济管理人员招聘时,企业需要能够做好严格标准的制定,保证那些具有高度责任心、专业能力过硬以及专业知识丰富的人员能够进入到队伍当中。作为企业主要管理人员,也需要能够对发展机构的设立,在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培训方式与课程内容,保证员工的观念以及工作素质水平,能够在此当中得到有效的强化。

4.4创新组织结构

在新的工作形式之下,要想获得更好的工作效果,企业则可以对组织结构进行积极的优化与创新,从而保证经济管理工作在灵活性以及科学性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首先,需要能够做好柔性化组织的构建,在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时,作为企业需要能够做好临时性组织结构的构建,从而摆脱传统组织结构在具体运行中的约束作用,使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够积极地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其次,要做好虚拟化组织的建立,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内部资源体系,突破原有的实体化组织结构,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

4.5建立评估体系

要想建立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管理体系的定期审核评估工作十分关键。在该项工作当中,企业要设置专门评估经济管理工作效果的部门,定期对管理部门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对于经济管理体系内部执行与实施的综合评估,如果在实际工作开展当中发现问题,则需要将相关情况及时上报给企业的管理层,有针对性地对其做好完善与改革,在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有效优化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工作效率与人员配置情况进行完善。同时,需要能够做好经济管理体系人员的业绩评估,根据综合评估结果给予优秀人员以奖励,从而使其在工作中作出更大的贡献。此外,还需要能够给员工一定的自由时间,使其能够在自主探索的情况下更好地寻找到经济管理体系的优化完善方法。此外,还要做好相应的绩效奖励工作,充分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热情与责任心,进一步提升工作效果。

企业经济纠纷范文6

关键词:潜在产出;经济理论;经济增长

一、引言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理论预期理论、产出的随机游资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尝试解释宏观经济社会中经济生产在短期过程中偏离充分就业水平的模型。在理论预期模型中,人们会产生与经济运行方式相一致的预期,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经济活动中,预料到的政策变动并没有实际效应。在理性预期均衡中,市场出清,而政策不能对产出和就业产出系统性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随机游走理论研究发现产出变动与暂时性上升或下降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现实经济活动中商品总需求和产品的总供给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研究视角实际的经济周期的变动可以发现,经济社会生产中存在大多数永久性的产出变动,经济社会随着创新的不断加深,技术变革的发展会影响产出的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还表明实际的市场调整的非常迅速,来应对产出的波动,从而使得经济周期处于均衡的状态。

现代经济学中经济周期理论的的研究发现之一是理性预期的理论,理性预期又称是消费者或生产者对经济发展存在一个合理的预期结果。合理预期是是经济活动中的理性者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根据积累的经验和可以获得充足的信息,按照经济活动的的发展规律,利用相关的经济理论,结合与实际生产活动相符的经济模型,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进行合理的预期。进行合理预期需要具备几个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方面经济主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所采取的而理论决策时理论性的。另外一方面,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预测时,会想法设法获得一切有用的信息,其中经济变量之间的原因和传导机制把握清晰。通过搜集大量的资料和借鉴实际生产中的生产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初步预期。最后,经济周期中,合理的预期往往不会发生系统性的预期误差,当经济发生波动时,经济生产活动的预期会从长远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长远和整体来看,经济周期进行预测时,得到的预期值与实际值不会发生太多的偏离。

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传播机制

在整个经济的生产活动中,蔓延的经济机制是代表扰动经济的发展,又称为传播机制。准确的传播机制与真实的经济周期之间存在一个线下的跨时期的关系。在有些特殊的情况下,人们与他们平常的工作时间会更长一些,通过蔓延的传播机子来解释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当经济生产活动偏离充分就业的生产时,对经济的健康发生产生负面冲击,对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造成变价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在同等的工作时间内,个人所生产的产品数量降低,从而工人的工资下降。当工人发现自己的报酬下降后他们会选择花费更少的时间工作。等经济冲击结束后,他们会要求进行加工资,以此补偿经济萧条时对他们的收入造成的影响。生产技术以此微小的冲击,从而影响生产的边际效率,进而影响生产效益的提高。进而劳动者的报酬降低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造成经济的迅速衰退。经济社会中的实际情况表明,劳动者所获得实际工资随着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衰退所产生的弹性较小。在整个经济周期内,实际工资的变化较小,因此在跨时期的替代中,闲暇对劳动的替代率较低。经济的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巨大的产量变化与工资变化的影响紧密程度较低。

曼昆依据不完全竞争来说明,一家保留“错误”价格的厂商的损失,可能相当于有着正确价格的社会价值的极小部分。这意味着菜单成本与产出波动相比,可能微不足道,但仍然大得足以使单独一家厂商不愿意承受的这种成本,从而不愿意改变价格。因此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可能不会改变价格,有错引起的实际货币的增加提高了产量。卢卡斯的不完全信息模型不但论证了预期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性,而且它还是传统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向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总供给菜单成本模型的理论

凯恩斯主要的相关经济学家通过提出菜单成本理论对经济周期的变化进行解释,菜单成本理论是指经济生产出的各种产品的价格进行变动,所以菜单成本理论又称为商品的价格调整理论。把餐馆中菜单价格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化,因此曼昆称之为菜单成本的变化。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是组成菜单成本的两部分,通过对实际价格进行研究来制定商品生产的实际成本。因为需要重印相关价格表格,以及对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后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更换商品的原始价格标签,制定符合实际生产和消费的价格,各种程序和操作都需要相关成本的支付过程。企业进行菜单价格变化所花费的实际支出都需要包含在实际的成本中。另外一方面,当商品的价格变动的过度频繁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情绪,带来消极的影响。

在价格有粘性的情况下,各厂商对需求变动的反应是改变产出,因此,总产出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曼昆依据不完全竞争来说明,菜单成本与产出波动相比,可能微不足道,但仍旧大得足以使单独一家厂商不愿意这种成本,从而不愿意改变价格。因此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可能不会改变价格,由此引起的实际货币的增加提高了产量。曼昆的总供给菜单成本呢墨西哥的基本假定中主要有:不完全竞争,即有许多小厂商并在各自的市场有一定的垄断力量,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从而有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名义价格只按主管规定的计量单位进行亮度,从而价格的变化非常缓慢。理性人假设,常山只把私人利益作为决策的基础,他们要实现利益最大化。变动价格的私人利益可能远小于社会利益,而且也可能低于菜单成本,因此在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及时决策者是理性的,也可能造成对整个社会来说不利的后果。(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蔡P.人口结构变化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比较[J].世界经济.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