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纠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经济纠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经济纠纷

企业经济纠纷范文1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优化措施

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以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作为支撑,而经济管理工作作为企业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也应该与时俱进的进行适当调整,增强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凸显经济管理的价值,有效促进现代企业在新时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因此针对当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型问题,十分有必要积极探索相应的优化管理措施,进而逐步改善管理现状,促使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为企业在新时期背景下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我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发现企业开展现代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管理工作不理想,经济管理的作用无法得到全面发挥,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说,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方面的问题

对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审查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审查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对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如“君子协议”问题的出现影响合同签订和审查工作的规范性,对合同主体资信情况的审查相对忽视、在签订合同过程中主要条款缺乏完善性、文字表述不清、前后矛盾现象严重等等,对合同签订合同审查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性影响,不利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1]。

(二)经济纠纷和劳动仲裁处理方面的问题

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经济纠纷和劳动仲裁处理问题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对这一管理工作的全面系统重视,对新法律制度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开展经济纠纷和劳动仲裁处理工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问题,对经济纠纷的处理和劳动仲裁关系的处理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2]。因此在此影响下,应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积极探索问题解决措施,为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缺乏对工商法律事务的应有重视

企业的所有工商法律事务工作都属于经济管理工作的范畴,在探索经济管理工作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保证工作成效。但是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工商法律事务相对复杂、繁琐,部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极易忽视一些问题,并且缺乏对其的应有重视,导致工作的开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对经济管理效益的获取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应该全面加强对工商法律工作的重视,突出工商法律事务工作的全面性,凸显工商法律事务工作的价值[3]。

二、新时期背景下全面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基于上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以及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新时期背景下必须积极探索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突出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性特征,全面推进企业在新时期获得持续稳定发展,逐步推进企业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方案

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审查工作质量会对经济管理质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应该全面认识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方案,有效规避管理不当问题的出现。具体来说,经济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认识到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增强自身书面合同意识,并且在工作中全面审查合同主体资信情况,保证能够对合同的签订合同审查工作作出客观的判断。同时对签订合同过程中所需的各项条款和制度等加以完善,针对部分不合法内容、信息完备内容以及表述不准确内容等进行全面处理,增强合同签订和审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支持。此外,也应该认识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合同的签订合同审查也会出现部分前后矛盾和文字遗漏等情况,对合同的法律效力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也应该加强对合同审查工作的重视,保证合同质量,增强合同的法律效力,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4]。

(二)合理处理经济纠纷和劳动仲裁问题

在现代经济管理工作中,经济纠纷和仲裁处理都是关键性的工作,只有处理好经济纠纷和仲裁工作,才能够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为企业在新时期背景下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因此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在遇到经济纠纷和劳动争议问题后,应该在全面分析实际情况后有选择性的开展调解、仲裁和诉讼工作,保证能够针对不同经济纠纷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案,保证处理效果。同时,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经验,应激处理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工作中应该开展老员工带新员工的方式,逐步积累新员工的工作经验,将员工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纠纷和劳动仲裁处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撑。唯有如此,在经济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处理措施后,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处理结果,为企业现代经济管理作用的发挥和企业在新时期背景下的高效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5]。

(三)全面优化工商法律事务工作

由于工商法律事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要想保证工作质量,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工商法律事务进行优化创新,对工商法律工作中涉及到的各类型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处理,切实保证工作质量,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一方面,企业在开展工商法律事务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外来律师和企业律师在企业中开展法律体检工作,为工商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增强经济管理工作实际效果[6]。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争取工商部门的支持,让工商部门的工作人员到企业中开展专题讲座,让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都能够认识到工商法律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学习现代化管理理念,促进企业取得更好的工商法律事务成效,为企业经济发展创造相对稳定的条件。如张家口市现代企业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为了取得良好的工商法律工作成效,就加强与张家口工商的联系和合作,邀请工商部门为企业工商法律事务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进而在企业中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工商法律事务取得了更好的发展成效。可见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对工商法律事务工作进行全面优化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重视。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对现代企业的建设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并积极探索相应的管理措施,对经济管理活动进行全面创新,才能够突出经济管理工作的现代性,真正促使经济管理工作能够为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发展而服务,促进企业在新时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企业导报,2015(15):48-48,42.

[2]梁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4(16):82.

[3]杨媛媛.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贸实践,2016(1):17.

[4]沈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贸实践,2016(17):111.

[5]杨永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大科技,2016(29):244-245.

企业经济纠纷范文2

企业经济统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他可以直观地体现出企业经营状况,有助于企业战略计划的拟定和内部各项资源调整。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价值链的拓展,使得企业经济形式和相关信息增多,原有的统计模式必然不能适应这一系列变化,进行经济统计改革及相关研究工作势在必行。本文从经济统计改革背景入手,通过对比现实找出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而对已经出现的一些改革形式和成果等进行粗略统计,并提出一系列科学建议,以此为未来各企业改革和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背景;意义;内容;途径

1 企业经济统计的改革背景

1.1 企业经营规模的改变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原本市场扩张的壁垒——地域壁垒被进一步打破。文化、信息、交通等的全球化发展,为各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在该方面最具代表的当属不断兴盛的跨国贸易和以互联网和物流渠道为依托的虚拟商业,而复合式的企业形式也成为众多大型企业重点考虑的发展方向。商业界有一个著名的理念——“不能将鸡蛋放于同一个篮子里”,讲究的是价值链结构形式的多样化,以此分散风险同时增加收益的可能性。这一系列的现状都在表明一个问题,即是现代企业正逐步摆脱原本单一的经营形式,向着更加复杂的道路前进。在此过程中,必不可少地将会出现一系列的“扩张问题”,单论经济统计而言,如何做到对各个方面经济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不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是决计办不到的。

1.2 行业内相关理念的转变

自原始资本主义萌芽直到现今,商业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变革,特别是在企业管理方面,人们不断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企业,实现利益更大化。以我国而言,加入WTO之后,国内商业格局经历了大小数次洗牌,而后又受到西方经济的影响,在产业格局、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却又离不开国际环境的独特形势。20世纪末至今经济危机影响,商业界从西方商业变迁中汲取了大量养分,各种新式的企业管理设想和研究结论不断被提出。由此背景影响下,企业经济统计改革及相关研究成为一种必然。

1.3 未来市场竞争日渐激烈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国家对自主经营的鼓励,使得我国新兴企业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四处林立,国外经济形势的长久萎靡,令国外企业纷纷对准我国市场,在当前乃至于未来较长的时间内,我国企业都将被动接受竞争激烈这一事实。唯有改革经济统计,精确掌控企业成本和财务,才能把握住企业核心脉络,巩固管理效能,提高竞争力。

2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重要意义

①有助于企业适应社会变革。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其经济行为的实施以及与外界利益的置换,都需要依靠两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市场和行业。加强企业经济统计改革,能够使企业整体企划更加迎合市场发展需求,通过一段时间内企业经济数据的统计,企业能够较为直观地掌握一些市场情况,便于调整经营策略。同时,随着企业管理改革成为一种潮流趋向,而企业经济又是管理的重点,因此作出相应的作为是现代企业适应社会变革的表现。②有助于明晰企业经济状态。从企业经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企业经济统计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生产活动等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处理,对调节企业人员、企业关系和经济状况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换而言之,企业经济统计即是用经济手段调查、分析和表述企业发展情况的一种途径,它有利于明晰企业状况,特别是企业在成本、投资、收益和分配方面的实际情况。③有助于企业管理精细化发展,提高工作效率。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普遍方向,面对庞大的企业结构,唯有实现细化管理才能准确把握企业各个环节的状况,找出企业症结,针对性的提出进一步的建议或意见。成立专门的统计管理体制、划分专门的部门和人才队伍,并实现专业化的管理,有助于减少管理过程中的冗杂部分,提高工作效率。

3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内容与途径

3.1 改革内容

①统计内容的细化:企业不再实行笼统的经济统计,而是对宏观意义意义上的“收支”进行细化,建立直观的统计体系。主要分为成本统计、产量统计、销售统计、利润统计、后勤统计、指标构建、时间段对比研究、动态跟踪监管等若干方面,对企业的所有经营生产环节进行统计和分析。②在制度建设方面:根据传统统计部门规程设计新式制度,划分具体工作范畴,落实部门责任权限,确保统计工作顺利进行。③技术层面:凭借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实现软硬件系统的升级换代,包括数据搜集分类统计系统、对比分析系统、决策系统以及ERP技术等。另外,企业内部网络平台的构建,也为企业经济统计信息化改革提供了基础。④人才方面,着重甄选具备“企业经济统计学”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或者企业自行培养相关人才队伍,实现人力资源的专门化和高端化,提高经济统计效率。⑤思想观念方面,重点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念,重在尊重和利用人、企业、经济三者之间的深层关系,建立起可循环的企业经济统计模式。⑥运行模式:将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同时运行,实现综合高效管理模式,特别是信息处理和指令传达方面,杜绝完全意义上的集权形式,多利用科学技术和管理队伍的智慧,集思广益地探知管理真谛。

3.2 未来建议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与研究,应当被有机统一起来,未来的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当向着如下方向发展。数字化:主要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快速处理问题,准确判断经济现状。精细化:在已有的基础山进一步细化管理项目,并做好新项目的应对工作。

4 总结

面对未来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存发展权限,就必须要在既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不仅包含企业综合结构和战略定位方面的改革,同时还包含了企业各项内部机制的配套完善,其中经济统计相关改革尤为重要。在未来发展道路中,必须树立起足够的意识,有机利用包含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等一切形式的因素,才能构建更加完善的统计机制,以便观察和审视企业发展路线,及时地制定相关策略,引导企业良性发展。而以盈利目的的现代企业,重视成本和经济管理将会是恒久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平莉.关于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思考[J].中国商贸. 2013(02)

[2]魏成发.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3(26)

企业经济纠纷范文3

王志彬(1965),男,陕西乾县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经济法。

郭 斌(1981),男,陕西眉县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项目“西安市‘十一五’农村与农业公共投入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ASJW11-511)。

摘 要: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一问题。而农民工就业歧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特有的现象。本文结合国情,描述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种种表现,揭示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根源,分析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进而提出消除歧视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歧视;主动零替代;被动零替代

一、引言

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一问题。Becker(1957)认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歧视是一种偏好行为的结果,就像任何一种商品或劳务一样,对它的消费取决于收入和价格等变量。歧视偏好者要维持歧视,或者说要购买歧视就必须支付相应的费用。如果购买歧视者收入太低,即歧视他人的资源太少、力量太弱或者由于歧视带来的损失太大,即满足偏好付出的成本或歧视的价格太高,歧视者就会减少或者干脆放弃歧视。反之,就会增加歧视,延续歧视来满足偏好,实现效用最大化。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尚不完善,与西方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相比,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尤其是农民工就业歧视并非产生于歧视偏好,而主要是一种制度性歧视。郭正模(1994)认为,以前的劳动歧视主要是“政治型”歧视,之后的劳动歧视具有向市场体制转化的过渡性质。周小亮(1994)认为,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是产生于Bedcer所分析的歧视偏好,主要是一种制度性歧视,是由我国社会、经济、历史等综合原因所致。卢周来(1998)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歧视,首先表现为区域性歧视,但究其实质,仍是二元经济结构中的经典性歧视。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存在,导致了不同群体间的矛盾,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这与目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调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给农民工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机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二、农民工就业歧视的主要表现

(一)就业进入歧视

就业进入歧视是指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就业人口的进入成本。首先,农民工要想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必须自己亲自搜寻相关的就业信息,这一过程往往是艰苦而又漫长的,而城市就业人口在搜集就业信息方面往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具有地利、人和的优势,而且往往有当地政府为其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为获得与城市就业人口同等的就业进入机会,农民工注定要付出更高的搜寻成本(冉宏伟,2005)。其次,城市政府相关部门为农民工进入当地劳动力市场就业人为地设置了一道看似合理的收费壁垒,如要求农民工办理务工证、计划生育证、流动人口暂住证,交纳治安管理费、卫生费等等。

(二)就业机会歧视

就业机会歧视是指农民工接受雇佣和进行职业选择时不能享有与城市就业人口均等的机会。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雇佣歧视。雇佣歧视主要是指农民工因为身份、性别等一些非经济因素而遭受歧视。目前,在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两个劳动力市场:一个是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福利优越的劳动力市场,属于高级劳动力市场;另一个是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待遇差、福利低劣的劳动力市场,属于低级劳动力市场,也可以说是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二元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工无法取得与城市就业人口同等的雇佣机会,城市就业人口所从事的许多工作,农民工不是不能干、不愿意干,仅仅因为他们没有城市户口而不允许干。因此,农民工绝大多数被人为地限定在低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低级劳动力市场又由于农民工大量过剩而处于无限供给状态,所以,农民工面临随时被解雇的命运,就业极不稳定。二是职业歧视。职业歧视是指农民工不能遵循市场规律自由地选择职业,而是被人为地进行职业隔离,只能从事那些脏、累、苦、差的职业。这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许多城市都对农民工进行总量控制、职业和工种限制、先城后乡控制、“腾笼换鸟”控制等等。

(三)就业待遇歧视

就业待遇歧视主要表现为工资歧视和工作环境歧视。工资歧视是农民工遭受就业待遇歧视的最直接体现,王美艳(2003)运用Oaxaca工资差异分解模型对转轨时期农民工的工资歧视作了计量分析,她将农民工和城市本地劳动力的一系列个人特征造成的工资差异,从工资决定中分离出来,测度了歧视对工资差异的影响程度,认为工资差异中76%的部分可以用歧视来解释。谢嗣胜、姚先国(2006)运用Oaxaca,Blinder的差异分解方法,对农民工工资歧视程度进行了计量分析,他们得出的结论显示: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口工资差异的59. 4%可以用歧视来解释。工作环境歧视主要体现在农民工普遍被安排在劳动条件恶劣的环境下从事体力消耗极大的工作。有的工作场所充满了有毒、有害的气体、异味、粉尘、油渍和噪音,其中一些人因为身体长期与之接触,进而患上了严重的职业病,甚至因此丧失了生命。

(四)就业培训歧视

目前,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由政府提供免费培训,培训承担主体则是政府主办的各类培训机构,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而地方政府在向其所属培训机构提供经费补贴时至今仍以培训机构培训的城市人口数为拨款数额的依据,而将所培训的农民工排除在外,由此直接导致城市培训机构把培训对象定位于城市人口,而把农民工拒之门外。此外,由于农民工的天然流动性,大多数雇主也没有为这些“匆匆过客”进行不确定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

三、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

从表象上看,农民工遭受就业歧视的原因是农民工自身的素质较低,不能或不适合从事高智商的工作,而只能从事城市就业人口不愿从事的工作(张慧,2005)。但透过表象看本质,就会发现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真正原因。

(一)歧视性的就业制度和政策

首先,长期以来,政府对集中在高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城市人口的工资和福利一直有明文规定,在用人单位一般能得到规范执行,具有制度化的保证。而政府对于集中在低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农民工工资和福利规定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在没有政府的强制标准和监督检查的情况下,雇主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最大化地压低了农民工的劳动报酬,农民工的经济利益被“制度化”地剥夺了。缺乏国家“制度化”的保障,农民工成了社会上的“三不管”群体。可见,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制定的歧视性就业制度所致。其次,在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总是会以城市管理为名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不适当的干预,制定一系列明显偏袒本地城市人口的就业政策,对农民工的就业岗位进行人为限制。在这样一种政策氛围下,农民工很难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职业选择,他们在工资待遇、劳动争议处理及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方面,均无法与城市就业人口看齐,农民工游离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成为现在某些媒体眼里的“第三类人”(冉宏伟,2005)。

(二)歧视性的传统历史文化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大一统的等级制思维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对社会人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然后加以区别对待是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具体表现为外地人与本地人、城里人与乡下人的社会角色的定位和认同,导致人们已经趋同于对社会人习惯性地差别对待,特别是那些负责制定政策的国家各级政府管理者,固有的偏见和心里定势影响了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政策,这是农民工就业遭受雇佣、人力资本投资、晋升等歧视的本质所在(赵耀,2006)。

(三)农民工没有自己的代言机构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阶层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的特征,各种利益矛盾普遍存在,各阶层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都相应成立了自己的代言机构,工人有工会,妇女有妇联,工商企业主有工商联等自己的代言机构(管志慧、彭兆祺,2004)。而农民工作为一个游离于农民和城市就业人口之间的新阶层,却没有自己的代言机构,在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就业制度的改革方面农民工没有发言权,导致一些歧视性的就业政策得以顺利通过,一些歧视性的就业制度改革停滞不前并得以长期延续。

(四)统计性歧视的存在

统计性歧视是指雇主在招聘时,往往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作是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并以此作为招聘标准筛选应聘者。由于劳动力市场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雇主为了以最低的信息成本获取一定质量的劳动力,常常利用求职者所属的群体特征作为个体特征来帮助完成雇佣工作。张抗私(2005)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因统计性歧视而错误甄选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四、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

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政府和城市就业人口认为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抢走了城市就业人口的饭碗,造成了大量城市就业人口失业。那么通过对农民工进行就业歧视,城市就业人口的失业率会降低吗?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存在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增加还是减少城市就业人口就业,还是根本不会对城市就业人口就业产生任何影响?这要做具体分析。

(一)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口在城市就业中的关系

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口在城市就业中的关系大体上可概括为以下两种:

第一,零替代关系。这一关系又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主动零替代关系,即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城市就业人口能干但不愿意干,在劳动力市场上主动放弃对农民工的就业替代。由于就业歧视的存在,农民工大多从事建筑、加工制造等以简单体力劳动为主的脏、累、险职种,以及摊贩、拾荒、废品收购、社区及家政服务、购物配送等流动性强、收入低且比较艰苦的职种。这类工作对劳动力的文化、科技素质一般要求不高,只要能吃苦耐劳和愿意提供劳动力即可,而城市就业人口不愿从事这类苦、脏、累、险职种,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口之间并不存在竞争,并不存在谁抢谁的岗位的问题,因此是一种零替代关系。其二是被动零替代关系,即农民工想干不能干的工作,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被动放弃对城市就业人口的替代。由于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往往不具备某些工作所需的技能,无法从事某些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而相对于农民工而言,城市就业人口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普遍较高,完全有能力适应这一类工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口也是零替代关系。

第二,替代关系。这种情况主要是指农民工能干的工作,城市就业人口也愿意干,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就业替代。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口形成就业竞争的领域主要是手工业、运输、经商、餐饮服务等行业。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劳动勤勉度高,易于管理,而且在能力上不一定低于城市就业人口;另一方面,雇主不必承担他们的各种社会福利,再加上农民工人力资本价值较低,这样,从节省人工成本的角度考虑,企业雇主更愿意雇佣农民工。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对城市就业人口将构成就业竞争,二者是一种就业替代关系。

(二)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

1.零替代关系下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

首先看主动零替代关系下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如图1左图所示,由于城市就业人口不愿从事这类工作,此类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完全由农民工提供,因此该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曲线S就是农民工劳动力供给曲线S1。如不存在农民工就业歧视,农民工将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一劳动力市场,此时,农民工的就业量将完全由劳动力需求所决定,在图1左图中表示为L1。如果存在农民工就业歧视,比如城市政府实行“腾笼换鸟”政策,清退农民工,则农民工劳动力供给曲线将会从S1左移至S0,相应地就业量也将由L1减少为L0。因在该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口是主动零替代关系,腾出来的工作岗位,城市就业人口不愿填补,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结果并没有增加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反而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

再看被动零替代关系下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在此类劳动力市场上,即使城市政府对农民工不实行就业歧视,农民工也会由于不具备工作所需的特殊技能而无法从事此类工作,更谈不上与城市就业人口竞争。如图1右图所示,该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完全由城市就业人口提供,故劳动力总供给曲线就是城市就业人口劳动力供给曲线S2,此时,城市就业人口劳动力供给曲线S2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对增加城市就业人口就业量毫无意义。城市就业人口能否充分就业并不取决于农民工存在与否,存在多少。

综上所述,在零替代关系下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就业将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反而会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进而使社会总就业量减少。

2.替代关系下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

如图2左图所示,横轴L为劳动力数,纵轴W为工资率,在没有歧视条件下,农民工的供给曲线为S0,在有歧视条件下,必然增加他们的就业成本,供给曲线上移至S1。由于城市就业人口具有较高的就业机会成本,且不随农民工就业供给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城市就业人口具有相对较高的惟一的供给曲线S2。其中S2与纵轴W的交点W2是城市就业人口愿意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过W2点做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分别交S0和S1于E0点和E1点。在E0点和E1点以下,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低于城市就业人口的最低意愿工资,城市就业人口将不进入劳动力市场,此时的总劳动力供给曲线就是农民工的供给曲线。

图2右图中的总供给曲线可由农民工和城市就业人口两部分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合成,即由S0、S1和S2分别合成S3、S4,分别代表没有歧视和有歧视条件下总劳动力供给曲线。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折线,以S3曲线为例,当W≤W2时,城市就业人口不提供劳动力,在这一阶段,总的供给曲线就是农民工的供给曲线,即图2右图中的W0E0;当W>W2时,总的供给曲线是城市工和农民工的供给曲线相加而成,供给弹性增大,曲线更为平缓,即E0S3。同理,曲线S4由线段W1E1和射线E1S4构成。

假设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曲线D不随劳动力供给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当不存在农民工就业歧视时,劳动力的供求均衡点为E2,均衡就业量为L0,均衡工资率为W3。当存在农民工就业歧视时,则供求均衡点上移至E3,均衡就业量为L1,均衡工资率为W4。

在没有歧视条件下,总劳动力的就业量为OL0,其中,城市就业人口为OL3,农民工为L0L3。如果存在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那么,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量由OL3上升至OL2,增加了L2L3个就业岗位。但这是以农民工大量就业机会的丧失为代价的,农民工的就业量由L0L3减至L1L2,净减少L0L1及L2L3个工作岗位。在净减少的工作岗位中,L2L3个岗位让位于城市就业人口,L0L1个岗位被白白浪费掉。也就是说,大量农民工就业岗位的减少使总的就业量减少了,造成整个社会就业资源的浪费。

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增加了城市就业人口的数量,但这是以农民工就业岗位的更多损失为代价的,并最终使总的就业岗位减少。

五、结论及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口在城市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基本关系,即零替代关系与替代关系。在零替代关系下,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就业将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反而会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在替代关系下,农民工就业歧视将会增加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量,但它是以农民工就业机会的更多丧失为代价的,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虑,这种歧视性的结果将使整个社会的总就业量下降,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二,城市就业人口能否充分就业,并不取决于农民工的存在与否,以及数量的多少。农民工就业歧视对降低城市就业人口失业率无实质性帮助,也不利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其结果得不偿失。

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就业歧视不仅有着深厚的制度性背景,而且也与当前严峻的高就业压力有关。因此,这种歧视现象在较长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那么,如何才能尽快消除这种歧视呢?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

(1)政府层面。政府是就业政策和就业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要想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必须首先从政府层面入手。政府在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谢嗣胜、姚先国,2006):一方面,取消城市倾向的就业政策,使农民工享受城市就业人口的待遇。城市发展规划和社会各种公共服务规划也要考虑农民工的存在和需要。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甚至可以帮助农民工组建自己的代言机构。农民工的集体意志可以通过组织化的集体行动来表达。农民工可以在法律的框架下争取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取消对城市就业人口不合理的制度性保护。只有做好这两方面工作,才能加快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而为农民工和城市就业人口创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

(2)雇主层面。规范雇主的雇佣行为,制定规范的岗位说明书。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的无限供给成为农民工就业歧视发展的助推器,有不少雇主认为,在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劳动力市场上,众多的农民工是等着让自己挑的,条件定得苛刻一些,也不会增大自己的雇佣压力和雇佣成本。所以,在对雇主有利的大环境下,许多雇主并没有仔细对即将招聘的岗位进行研究和分析,没有对该岗位进行事实描述,没有根据对事实的分析提出从事该岗位工作的人应当具备的最低资格,没有制定出“工作岗位说明书”,一些企业对岗位的要求还是“凭想象”,从而违背了招聘应当遵从的“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这一基本原则(赵耀,2006)。显然,提高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的业务水平,规范雇主的雇佣行为,制定规范的岗位说明书,也是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必要条件。

(3)农民工个人层面。目前,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缺乏资源禀赋的农民工根本无力抵抗来自掌握大量资源禀赋的城市就业人口和城市政府的歧视,以致深受其害。但是理性的农民工应进行生产率特征差异与市场歧视的恰当判断,与其妄自菲薄,不如树立竞争和学习的意识,延长接受系统教育的时间,努力寻找培训与开发的机会,以提高自己的“禀赋值”,让歧视者购买不起对你的歧视或者让歧视者因为对你的歧视消费而付出沉痛的代价。

参考文献:

管志慧,彭兆祺.2004. “我国城市农民工歧视”问题的研究[J].科技与管理(2).

郭正模.1994.劳动歧视问题初探[J].经济科学(2).

卢周来.1998.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问题透视[J].经济体制改革(3).

谢嗣胜,姚先国.2006.农民工工资歧视的一项计量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4).

冉宏伟.2005.农民工就业歧视分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

张慧.2005.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10).

张抗私.2005.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31.

赵耀.2006.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行为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4).

企业经济纠纷范文4

石油企业要使精细化管理达到重要的核心地位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石油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石油企业根据预先建立的一段时期的企业管理目标与成本要求,应包括成本计划、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环节。如何将成本支出得到有效控制,使每一分支出发挥效应,从而将石油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这是企业管理者、中层干部,甚至是每一位工作人员在企业现代化管理新时期共同承担的任务,需要引起全方位的思索和研究分析。

二、会计管理观念的更新。传统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以石油企业是否实现节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强调降低成本和节约支出,从极力避免发生生产各环节的费用入手,只是强调节约和节省。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单纯以节约成本控制基本理念的石油企业,只是地主式、守财奴的企业,除了压缩工人收入和在原材料上做文章外,并没有技术含量,只是单纯地压缩。我们要注重引入国际上现代化石油企业应有的成本控制战略及方法,从长远入手,这才是企业实现百年大计的根本,就是说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来实施成本的有效控制。即,不是削减成本,而是要提高单位成本的产出效力,在缩短施工周期、增加单位产量的同时,确保建筑产品质量的稳定甚至提高,这才是长远和根本的大计。

三、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会计精细化管理源于企业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由于成本形成于生产的每个过程,费用发生在每个环节、每个项目、每项运作上。因此,要把各项成本目标细化量化地分解到企业的每个部门,各基层部门和员工都要明确岗位的成本任务指标,在确定年度工作项目的同时,要对项目进行成本的全面分解。确定后要对项目时间、成本出支、运行效率每个环节通过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全方位分析,对比每项成本的收益和运行效果,要对每个石油和企业管理每个分项目所需要的各项费用进行全方位的细化预算,测算和对比出各项费用的最高限额和最低可能控制水平,然后通过纵向和横向分别落实分解到各部门,落实到每个班组与个人,并与奖惩和绩效管理相结合,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做到项目前有合理的预算,项目中有有效的控制,完成后有客观的分析,最终在整个石油企业内形成纵横交错、全面覆盖的目标精细化管理科学体系和合理流程。

四、加强精细预算管理。要通过数字清单、明细的形式,把成本控制计划进行公开而明确的呈现在企业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要明确哪些是可控的费用(如:材料费、设备维修费、周转材料、外雇人工费)和不可控费用(如:环保检测费、土地税费等)。石油企业应建立适合企业的《流程与成本控制规程》。内容要从石油必备的建筑原材料、水、电、劳保用品、工具、办公用品、设备和其他易耗品方面,制定控制成本的方法。

激发全员敬业责任的意识,通过“以企为家”的文化推动精细化管理

一、让员工能够精打细算,开源节流,技术创新、岗位创新,自觉创建“资源节约型石油企业”,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管理层的用心良苦,从纷繁的设备运行状态中了解节约的潜力,找到节能降耗的措施。

二、对石油企业来说,质量与成本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的效益。任何时候市场都会只钟情于质优价廉的产品,而质优价廉的产品需要严格的现场管理来保证。否则,企业将因为产品质量与成本问题而难以再开拓新的市场,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这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效果。

强化现场管理,不断提高精细管理程度

一、要遵循经济效益的原则。施工现场管理要注重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石油企业要在创造精品工程、降低施工成本、拓展市场领域、打造行业品牌等方面下功夫、作表率。

二、要遵循科学合理原则。施工现场的应当无条件地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还要做到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定置安全科学,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

企业经济纠纷范文5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标;内容;基本方法;改善途径

近年来,电力企业加快了自身改革的步伐,在电力企业管理工作中,经营决策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经济活动分析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对电力企业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利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及时对电力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进行纠正,以便于更好的实现对电力企业合法权益的维护,为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电力企业经济活动体系与指标

在电力日常经营活动中,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盈亏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来进行经济活动分析,通常都是会在每月的月底来对本月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在具体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会涉及到安全部门、财务部门和调度部门。而且需要构建电力企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而确保经济活动分析的顺利开展。

1、电力企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在电力企业进行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构建一套全面、复杂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从企业自身条件出发,然后从多种指标中挑选适宜企业发展且具有代表性的几项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种指标体系结构具有庞大性和冗杂性,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一旦该系统构建成功,则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种指标体系操作性较强,而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契合性,而且实施起来难度不大,因此在实际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多会选择第二种方法。

2、电力企业经济活动相关评价指标

生产安全指标,主要包括变电过程中发生的事故、配电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一类责任障碍、电力设备运行健康状况等;营销指标,主要包括电力企业供电量、用电户用电量、线损所支出的资金、售点单价、用电户电费缴纳情况、电费余额等;财务指标,主要包括电力企业内部的利润、企业内的固定资产、企业可变动成本、企业员工福利费用、材料费、企业盈利能力等。生产指标,主要包括电力报装率、电力接电率、电网负荷率等;劳动生产率指标,主要包括企业中所有员工的劳动生产率等;多种经营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缴税金额、企业生产经营总产值、完成工资额等。

二、经济活动分析的组织形式和基本要求

1、经济活动分析的组织

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网络系统,因此需要遵守统一领导及分级重审的原则,针对各部门分管的业务来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提供具体的分析材料。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需要在电力企业公司领导的领导下进行,电力企业经营部门来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分工协作,通过成立经济活动分析小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明确。

2、经济活动分析的形式

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开展过程中,通常以两种形式进行,即书面分析和会议分析,而且需要建立健全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同时要对会议召开时间、参加人员及会议中要分析的内容进行明确,针对于经济活动分析中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可能是全方位的分析,也可以是专题分析。

3、经济活动分析的基本要求

(1)领导重视

由于经济活动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需要电力企业领导要对经济活动分析给予充分的重视,需要将经济活动分析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抓,通过定期开展经济活动分析,而且企业领导来亲自对经济活动分析进行主持,抓好各项准备工作,对分析的进程进行控制,而且对分析时所形成的决议的执行情况要进行监督检查。

(2)持之以恒

要把资料的准备、分析报告的编写、会议决议的执行与检查等工作组织好,并落实岗位责任制。

(3)持续改进

任何一次经济活动分析的开展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且所分析的问题也在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参与经济活动分析的人员才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进一步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改善,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电力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的常见内容

1、对宏观层面上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比如说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以及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因素可能给电力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2、电力企业总的经营状况的分析

3、电力营销方面的分析

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中,电力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会对电力企业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在电力营销分析中,主要是对企业售电量和用电单价等方面进行分析,负责电力管理的部门,需要根据电力企业的经营目标,全面对电力市场的变化及营销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对一定时间内电力企业营销状况进行掌握,从而更好的对市场的变化进行掌握,并针对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来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进行制定。

4、电力企业成本和费用分析

在对电力企业成本和费用进行分析时,主要以购电量、购电价格和固定成本等分析为主,通过对这些与成本和费用有关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为电力企业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5、电力企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分析

在电力企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分析中,其所包括的内容主要以安全生产情况分析、电网运行与设备情况分析等为主,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从而更好的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了解,从而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6、电力企业财务分析

在对电力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财务也是对企业经济影响较大的部分。财务分析主要以企业成本及相关费用分析、企业财务与资产分析为主。在企业成本与相关费用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用电户购电价格分析、用电户购电量分析、企业供电固定成本分析等所显示出来的数据信息,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而在企业财务与资产分析方面,主要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资金流动情况分析、企业还债能力分析等。另外,在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过程中,还涉及到企业内部利润的变化情况。

四、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基本方法

在电力企业经营过程中,通过建立一定的经济指标,然后对电力企业一定时间内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彻底的研究和分析,及时找出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以便于更好的提高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时,通常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种:1、因素分析法。对经济指标变动组成因素的分析,即单个因素的变化对总量的影响给予定量的描述。2、对比分析法。通过把有关指标进行对比来分析企业经济状况的分析方法。3、比率分析法。是把有关指标进行对比,用比率来反映指标之间的关系。包括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如将资金指标同销售指标、利润指标进行对比,可求出资金周转率、资金利润率,以便更深入地提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4、趋势分析法。是将一个企业连续几年的生产、销售、财务等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比较,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用以提示这些指标在分析期间增减变化的性质和趋势,判断生产经营成果的好坏和财务状况的优劣。5、敏感性分析方法。是指对分析对象因其相关因素指标变动而发生的变化进行衡量,从而为决策者权衡如何通过控制影响因素的变化而使目标变量处于最有利的状态提供依据。6、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法。据成本、业务量、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测算、分析三者之间变量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规划、预测和经济活动分析中得到广泛运用。7、盈亏平衡分析法。该分析法实质上是量、本、利分析的特例。即利润为零时,其他各因素间的关系。

五、改善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有效途径

1、改善分析方法

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时,由于其涉及内容较多,因此在具体分析过程中,需要坚持统一的规律及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对经济活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有效的提高整个分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合理解性。具体分析时需要遵循定期分析结合不定期分析,单项与综合分析相统一,事前和事后分析并存,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等原则,只有这样才,才能通过经济活动分析更好的掌握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于针对市场的变化情况来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方案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2、加强分析质量

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质量,则需要充分把握所处的经营环境,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类,从而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同时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对于分析中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重点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的充分性。另外还需要重点分析主要经济指标,确保能够对经济运行规律更准确的进行掌握,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3、创新分析方法

电力企业需要进一步对经济活动分析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活力,以便于更好的确保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标。

六、结束语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经济活动的分析,从而找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切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而且通过分析中得到的数据,能够更好的对企业发展状况进行掌握,更好的推动电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淑洁,周健,曾鸣.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及综合计划管理[J].电力技术经济,2013,8(25).

企业经济纠纷范文6

关键词:潜在产出;经济理论;经济增长

一、引言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理论预期理论、产出的随机游资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尝试解释宏观经济社会中经济生产在短期过程中偏离充分就业水平的模型。在理论预期模型中,人们会产生与经济运行方式相一致的预期,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经济活动中,预料到的政策变动并没有实际效应。在理性预期均衡中,市场出清,而政策不能对产出和就业产出系统性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随机游走理论研究发现产出变动与暂时性上升或下降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现实经济活动中商品总需求和产品的总供给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研究视角实际的经济周期的变动可以发现,经济社会生产中存在大多数永久性的产出变动,经济社会随着创新的不断加深,技术变革的发展会影响产出的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还表明实际的市场调整的非常迅速,来应对产出的波动,从而使得经济周期处于均衡的状态。

现代经济学中经济周期理论的的研究发现之一是理性预期的理论,理性预期又称是消费者或生产者对经济发展存在一个合理的预期结果。合理预期是是经济活动中的理性者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根据积累的经验和可以获得充足的信息,按照经济活动的的发展规律,利用相关的经济理论,结合与实际生产活动相符的经济模型,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进行合理的预期。进行合理预期需要具备几个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方面经济主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所采取的而理论决策时理论性的。另外一方面,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预测时,会想法设法获得一切有用的信息,其中经济变量之间的原因和传导机制把握清晰。通过搜集大量的资料和借鉴实际生产中的生产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初步预期。最后,经济周期中,合理的预期往往不会发生系统性的预期误差,当经济发生波动时,经济生产活动的预期会从长远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长远和整体来看,经济周期进行预测时,得到的预期值与实际值不会发生太多的偏离。

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传播机制

在整个经济的生产活动中,蔓延的经济机制是代表扰动经济的发展,又称为传播机制。准确的传播机制与真实的经济周期之间存在一个线下的跨时期的关系。在有些特殊的情况下,人们与他们平常的工作时间会更长一些,通过蔓延的传播机子来解释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当经济生产活动偏离充分就业的生产时,对经济的健康发生产生负面冲击,对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造成变价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在同等的工作时间内,个人所生产的产品数量降低,从而工人的工资下降。当工人发现自己的报酬下降后他们会选择花费更少的时间工作。等经济冲击结束后,他们会要求进行加工资,以此补偿经济萧条时对他们的收入造成的影响。生产技术以此微小的冲击,从而影响生产的边际效率,进而影响生产效益的提高。进而劳动者的报酬降低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造成经济的迅速衰退。经济社会中的实际情况表明,劳动者所获得实际工资随着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衰退所产生的弹性较小。在整个经济周期内,实际工资的变化较小,因此在跨时期的替代中,闲暇对劳动的替代率较低。经济的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巨大的产量变化与工资变化的影响紧密程度较低。

曼昆依据不完全竞争来说明,一家保留“错误”价格的厂商的损失,可能相当于有着正确价格的社会价值的极小部分。这意味着菜单成本与产出波动相比,可能微不足道,但仍然大得足以使单独一家厂商不愿意承受的这种成本,从而不愿意改变价格。因此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可能不会改变价格,有错引起的实际货币的增加提高了产量。卢卡斯的不完全信息模型不但论证了预期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性,而且它还是传统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向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总供给菜单成本模型的理论

凯恩斯主要的相关经济学家通过提出菜单成本理论对经济周期的变化进行解释,菜单成本理论是指经济生产出的各种产品的价格进行变动,所以菜单成本理论又称为商品的价格调整理论。把餐馆中菜单价格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化,因此曼昆称之为菜单成本的变化。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是组成菜单成本的两部分,通过对实际价格进行研究来制定商品生产的实际成本。因为需要重印相关价格表格,以及对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后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更换商品的原始价格标签,制定符合实际生产和消费的价格,各种程序和操作都需要相关成本的支付过程。企业进行菜单价格变化所花费的实际支出都需要包含在实际的成本中。另外一方面,当商品的价格变动的过度频繁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情绪,带来消极的影响。

在价格有粘性的情况下,各厂商对需求变动的反应是改变产出,因此,总产出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曼昆依据不完全竞争来说明,菜单成本与产出波动相比,可能微不足道,但仍旧大得足以使单独一家厂商不愿意这种成本,从而不愿意改变价格。因此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可能不会改变价格,由此引起的实际货币的增加提高了产量。曼昆的总供给菜单成本呢墨西哥的基本假定中主要有:不完全竞争,即有许多小厂商并在各自的市场有一定的垄断力量,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从而有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名义价格只按主管规定的计量单位进行亮度,从而价格的变化非常缓慢。理性人假设,常山只把私人利益作为决策的基础,他们要实现利益最大化。变动价格的私人利益可能远小于社会利益,而且也可能低于菜单成本,因此在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及时决策者是理性的,也可能造成对整个社会来说不利的后果。(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蔡P.人口结构变化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比较[J].世界经济.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