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

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范文1

关键字:古建筑 保护 旅游 可出续发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古建筑具有艺术价值、科研价值、历史价值等,是人类重要的物质财富和历史遗产。20世纪下半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古建筑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古建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各国都在探索古建筑的保护方法。然而古建筑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科技的支持,制度的保障等。结合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很多国家以及国际性古建筑保护组织倡导对古建筑实施利用式保护,即提倡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后工业时代,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增强了人们对历史文化需求的加强,伴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古建筑的旅游利用模式迅速发展,很多古建筑开始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当地旅游业的同时对古建筑也起到了保护作用。

利用古建筑与游客的规律研究古建筑旅游对古建筑保护的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古建筑的保护历程,分析了古建筑旅游发展历程,最终得出正确协调好古建筑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方法。其次,说明古建筑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可持续,即可持续旅游发展观是最适合古建筑旅游开发的理论。最后,围绕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利用这一核心话题,解决古建筑旅游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从古建筑、政府机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动态管理模式的研究中寻找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使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利用走上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为古建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应的参考,并丰富我国古建筑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以我国为例,我国历史悠久,古建筑风格多样,遗存量较大。保护古建筑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向外界展示我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目前,传统的文化旅游地以及新型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古建筑旅游业迅猛发展,一方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强了政府及当地居民对古建筑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意识。而过度的旅游开发与利用、保护意识的淡薄等都成为威胁古建筑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因素。

一、古建筑的价值认知、古建筑资源

古建筑的保护方式多种多样,如教育利用、文化利用、旅游利用、科研利用等。其中,旅游利用被认为是解决古建筑保护问题的优选方式。[1]将古建筑作为旅游资源并不是一种新颖的旅游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古建筑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古建筑遗产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古建筑旅游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古建筑地区不断被旅游者访问时,古建筑实际上已成为当地旅游资源。

(二)古建筑旅游利用方式研究

1、按古建筑位置划分

按古建筑保护的位置[2],如果不发生移动的保护为原地保护,否则为异地保护。原地保护方式程序较为简单,发展较为成熟,集中保护方式尚处于探索阶段,近些年才逐渐兴起,这是发展古建筑旅游业中较为成熟的两种方式。密集度高、体积巨大以及价值量高的古建筑较适合原地保护,目前已发展成熟;集中保护,则适合于小面积点状遗存,将其集中到统一的地点进行管理,便于保护。虽然集中保护方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是这种保护方式在保护古建筑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按合作形态划分

根据古建筑旅游开发者的合作形态进行划分,古建筑旅游利用又分为政府经营、政企合资及企业经营三种方式。

政府经营是指当地政府对当地古建筑旅游开发的经营规划和日常管理负责。政府在管理当地古建筑的旅游开发中会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政府在经营古建筑旅游发展过程中,注重整体发展,紧密联系社区,关注当地经济收益,为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及收入。但是,这种模式主要依靠政府力量,经营思路狭窄,很容易使旅游业发展规模受到制约。政企合资通常指古建筑旅游业的管理由政府和企业双方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古建筑的旅游规划经营和管理。政企合作联合了政府和企业双方的力量。企业经营指由企业对古建筑注资、规划和开发。企业经营模式启动效果较为明显,并且在景点的开发和经营管理上紧跟市场,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企业经营容易忽略当地居民的受益。

二、当前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保护意识淡薄

管理部门对古建筑的保护与持续发展意识淡薄,如何协调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旅游业关系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另外,受功利主义的驱动,许多古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1999年,湖北襄樊将宋代时期仅存的古城墙强行拆毁;2000 年,福州的历史街区“三坊七巷”被改造为商业街;浙江舟山将定海古城的历史街区和古老住宅以“旧城改造”为名拆毁。

(二)立法滞后,管理混乱

在古建筑保护立法方面,中国至今尚没有出台专门的有关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缺少了法令的严明保护,产生政出多门、相互干扰的局面,我国古建筑的管理部门权责不明、职能不清现象比较突出。[3]

(三)旅游业的恶性循环规律

古建筑承载的信息越多,人们的期望值越大,在发挥旅游功能的同时,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副作用,使古建筑面临巨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旅游超载、庸俗化和过度商业化。在市场经济下,若以文化价值为导向,将旅游功能注入古建筑将双双收益;但旅游经营者若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古建筑的保护,这无疑是杀鸡取卵,形成恶性循环。

(四)人才和资金匮乏

古建筑保护对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有严格要求。而我国古建筑保护人才稀缺,另外,修复古建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也是目前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一大问题。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日益得到认可,并于20世纪九十年代得到广泛关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可持续旅游发展》[4],强调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时,要注重维护地方特色、文化和生态环境;此后,世界旅游组织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政府要加强对旅游部门的管理,制止遗产和文化资源的衰败;1997年,亚太旅游和环境部长会议要求“所有新的旅游开发都必须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在传达着一个思想,旅游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旅游发展观包括可持续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内容[5],它要求在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旅游发展难免会给旅游地的环境和社会造成伤害;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又与环境保护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赖和促进的关系。因此,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要是协调好旅游发展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关系。

四、建议与对策

(一)坚持“照原修复”的原则

古建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所承载的完整性的历史信息。“照旧修复”,是指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目的在于保护历史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二)积极培养人才

我国古建筑保护的资金有限,古建筑保护困难,因此需要动员社会资金和力量,使古建筑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应加大对资金的监管力度,使保护资金能有效地全部用于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保证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事业良性运行。

(三)健全管理机制

旅游事业的发展使古建筑重获新生,但职权不清的局面使古建筑管理陷入多部门管理的混乱局面,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并制定专人负责管理。

(四)加快立法进程

法律法规能够强制性规范旅游管理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行为,减少对古建筑的破坏。我国至今未出台专门的古建筑保护法规,以至于惩罚毁坏古建筑的行为无法可依。至此,我国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快旅游立法进程,使有损古建筑的行为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2]范凌云,郑皓.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旅游发展[J].规划师,2003,(6):26-28 .

[3] 刘敏,李先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调控机制的思辨[J].城市规划,2003,(12):52-54.

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范文2

如今的他,担任中国文物学会理事、徐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古建园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州正源古建研究所所长、徐州清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由他所率领的团队长期致力于我国古建筑修缮工作,积极投身传统建筑文化振兴的伟大事业,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古建筑修缮技术集大成者

孙统义,高级工程师,1945年出生于江苏省铜山县,徐州地区民间走出的古建筑保护和修缮专家,也是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古民居传统营造工艺”的传承人。他对中国建筑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特别热爱古建筑保护修缮事业,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勇于担当,他长期致力于徐州地方民居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主持完成了户部山余家大院、崔家上院以及邳州土山镇关帝庙等多项地方传统建筑的修缮工程。

孙统义善于钻研和勤于思考,凭借娴熟的技术,加上他为人谦虚谨慎,遇到疑难问题常常求教全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学者,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在古建筑保护技术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这一领域研究颇深,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学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呼。

多年来,孙统义以文物法为指南倾心于徐州及周边一带地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在本地域古建筑保护行业中取得了普遍好评和认可。北京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古建园林建筑》杂志主编马炳坚先生称赞孙统义“是一位实践经验丰富、身怀绝技的工匠出身的技术专家”。(引自《户部山民居》第1页)

积极参与古建筑修缮保护活动

孙统义热爱古建筑,积极投身古建筑保护工作。他总是满怀热情的参与徐州市建设、文化等部门组织的徐州村镇建设和古建筑保护普查、调研等工作。与一般的参与者不同,孙统义学识丰富,见解独特,是古建筑保护方面的行家里手,因此参与程度比一般人更深,往往会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因为表现突出,他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江苏省、徐州市有关部门的表扬。

几十年来,为了搞好古建筑保护,孙统义创办和组织了一支古建筑施工队伍,集研究、设计、修缮于一体,形成了一支技术全面、作风严谨、认真负责、忠于原物、精工细作,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坚持保留地方特色,完成多项符合文物法要求和质量上乘的古建筑保护维修工程。其中,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就是这个团队正能量的代表作,为行业内树立了榜样。

徐州具有独特的户部山古民居群,其中包括翰林崔焘故居。崔家世代书香,主人崔焘是清道光年间的翰林,曾被钦点为庶吉士。现存的崔焘故居依山而筑,根据院落地势高低分为上院和下院,建筑精美,艺术价值颇高。这座建筑群经历400多年、20余代人的经营,已经成为徐州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处清明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户部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这一重要传统建筑,对促进徐州地区乃至全国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修缮和保护,是摆在世人面前的难题。

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由徐州市园林设计院、徐州正源古建园林研究所设计,承担施工的是徐州清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这一切工作都是在孙统义的带领下开展的。他们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曲阜宣言》的原则要求,遵循古建筑修缮“不改变原状”的最基本原则,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深入调研、多方求证、科学施工,细心操作,攻克了一个个技术上的难关,铸就了精品工程。

孙统义在工程期间深入现场,一丝不苟地安排任务。他在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中将科学研究贯彻于工程全过程,做到前期勘察测绘工作到位,实施过程中还不忘将相关资料收集齐全,为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建立一份完整的科学记录档案,以备日后利用。

如今,徐州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已然成为古建筑修缮行业的标杆工程和学习榜样。修缮完成后的故居上院,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极为难得地保留了浓厚的徐州地方特色。人们称赞不已。

然而孙统义并没有满足,他还将自己在施工过程中辛辛苦苦收集来的相关资料整理后编印成书――《徐州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报告》,全面总结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的全过程,内容丰富详实,图文并茂,真实可信。他尊重科学,用自己一贯的认真态度将古建筑传统营造工艺与历史文化凝结成一部详实的资料文献,为以后的古建筑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很好的启迪。徐州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宗明先生对此书评价颇高,古建筑泰斗罗哲文先生曾三次为该书写词题名。

孙统义负责和承担过的大型古建筑保护工程还有很多,每一次的修复成果都在本地区古建筑保护领域引起不小的轰动,引发学界热议。同样,他高超的技术和认真的做事态度为他在业界赢得了很高的评价。

古建筑保护事业的关注者和呵护者

当今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建设发展与文物保护经常发生纠纷和矛盾,两者不可避免的发生激烈碰撞。作为一个心中装着古建、匠心独运呵护古建筑的领军人,孙统义先生痛感于古建筑保护现状,常常不辞辛苦四处奔走呼吁人们关注古建筑保护传统文化。他经常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为保护文化遗产大声疾呼,体现了一个古建筑修缮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保护;现存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其中的古建筑文物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历史瑰宝,这些价值连城的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本文就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现状以及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古建筑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

我国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虽然明确了文物保护的主体,但一些地方上的文物保护单位主体不够全面,机制不健全,致使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存在漏洞,修葺工作问题突出。也存在在修葺工作中大赚回扣,偷工减料,甚至出现“豆腐渣”工程的问题。

1.2 缺乏文物保护规划整体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只注重个别建筑物的保护与规划工作,而缺少统筹兼顾的整体概念。有的部门在房地产开发利益的驱使下,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大兴土木,随意开发土地,随意拆迁重建。个别地区仅仅只注重古建筑物个体的保护与规划,忽视整个建筑群甚至整个建筑街区的保护与规划工作。

1.3 文物保护专门人员技术问题。虽然有很多地区和部门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配备了专业人才,但有些地区并不重视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古建筑文物的保护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古建筑文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或是即使得到了保护,但保护的效果也不尽人意。

1.4 文物保护所需资金缺乏

由于对古建筑文物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也要通过这些资金来进行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所以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要优先保障文物保护的所需资金,才会更好地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而现实中由于资金有限,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比较薄弱,即使损坏了也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维护。

1.5 古建筑文物价值不能很好地发挥

由于受传统价值评判标准的影响,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对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的古建筑文物就加大保护的力度,而对于经济价值联系不大古建筑文物科学价值、文献价值、社会教育价值认识不清,导致保护工作薄弱,甚至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2.解决古建筑文物现存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立法工作。依法保护古建筑文物是依法治国背景下保护古建筑文物的最好的机制。一是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意识,增强全民保护古建筑文物的自觉性。二是要明确法律层面上对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细则,堵死各种死角和漏洞。三是严格执法,不断加大违法必究的力度,最大程度地运用法律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四是各级政府要以国家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结合当地的古建筑文物特点,建立健全适合本地区的专门条例,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条例和法规,使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古建筑文物不受破坏。

2.2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优先制定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规划。在当前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本应得到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浪潮中遭到破坏屡见不鲜。如何做好城市规划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规划同时发展的格局,是做好古建筑文物保护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保护古建筑文物的历史文化,事关民族文化的传承,这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在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应把保护古建筑作为一种责任看待。既要做好城市规划,又要保护好古建筑文物;只有保护好古建筑文物,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的文化氛围,也才能有利于古建筑文物的利用和开发。其次要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既要防止自然因素对古建筑文物的侵蚀,又要防止人为因素对古建筑文物的破坏。

2.3 注重古建筑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进行古建筑文物的保护,离不开文物保护的专门人才。因此,要加强古建筑文物保护专门人才的培养。因为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既要有科学的保护方案,又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来进行古建筑的文物保护。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更科学地对古建筑文物进行专业保护。古建筑文物的修复需要对古建筑文物的结构、材质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科学地分析,制定切合实际的修缮方案,才能使古建筑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一是要成立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研究机构,加强古建筑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二是定期开展专业专门的培训,为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人才保障,确保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后继有人。三是切实转变古建筑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保护理念,不断提高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技术和能力,保证古建筑文物得到科学、合理、专业的保护。

2.4 加大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古建筑文物保护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进行古建筑文物保护方面,除了要有专业人员,还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来支持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做。为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增强保护意识,并为古建筑文物保护筹措不要的资金,在经济上保证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这是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关键和中心工作。

2.5 合理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在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时候,首先要充分了解新材料的性能,同时也要对新材料和新技术使用是否会对古建筑文物造成实质性的伤害,要提前预测和实验,确保无误后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保持文物原有的结构和效果,更好地保护古建筑,发挥其文物的价值。

结语

总之,古建筑文物是古代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古建筑文物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需要温暖全民族自觉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需要各级政府和部门加大管理力度,筹措充分的资金,配备专业人员及时维护维修,才能使我国的古建筑文物永久长存,发挥社会人文价值。

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古建筑;自然灾害;受灾原因;灾害调研;灾害分析

引言

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她是研究历史的实物例证,她是中华民族甚至是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物质遗产,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的实物,而且古建筑是新建筑的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并且具有科学探索性的价值。而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为了修缮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我们有必要去研究西安古建筑的灾害实例,然后进一步对灾害的破坏研究分析,从而得到一系列的保护方法和修缮技术,严重的避免在修缮过程中对古建筑的二次破坏。可见,古建筑灾害的调研分析是一种很有必要且很有研究价值的一个课题,总结不同环境、不同自然灾害下对古建筑不同的应对方法进行加固、维护、修缮等措施。

1 雷击对古建筑的灾害调研与分析

我国古代建筑大多是以木质材料组成的,这种结构也就决定我国古建筑很容易遭受到雷击的危害。雷电灾害是很典型的自然灾害,现今中国的旅游市场蓬勃发展,在各地风景区大量兴建仿古建筑,随着国家道路交通发展,人们对环境及健康的重视,利用节假日去旅游景区度假的人越来越多,景区的雷电隐患如不及时控制,将阻碍旅游业的安全发展。怎样对这些古建筑及仿古建筑进行防雷保护,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1.1 雷击对古建筑的危害实例

西安市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该处为陕西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更是重要的旅游景点。周围地势平川,很容易遭受雷电侵袭,防雷措施非常重要。对此,大雁塔已经成功的采取了相应的避雷措施。

1.2 古建筑遭受雷击的因素

(1)古建筑遭受雷击的外部因素。我国古时候进行大型土木建设之前,多进行风水考察,一般都会遵循依山傍水的原则。很多古代建筑坐落名山,或依傍江湖。山区地形突出,水体周围土壤较湿润,导电性较好,这些区域在雷电发生之前,地表更容易聚积电荷遭受雷击。

(2)古建筑遭受雷击的内部因素。虽然我国古建筑主体多以砖木结构为主,但建筑物上也有不少装饰物采用金属材质。建筑物最高处常安置一些宝盒之类的金属物用于避邪,特别是一些古塔上有金属熔铸的宝顶,还有的建筑物屋面有金属链条作装饰用。这些金属物均没有作任何接地处理,而且通常都安置在建筑物的顶端,只能增加建筑物遭受雷击的概率。

1.3 古建筑安装防雷装置的原则

(1)在古建筑上安装的防雷装置不能对古建筑物本身造成损害。防雷装置不是古建筑的一部分,这些装置在古建筑物上固定、支撑、连接和敷设时,不能对古建筑物造成二次破坏。此外,古建筑年代久远,大部分建筑经历长年的风雨侵蚀,质地已经脆弱不堪,不能

因为施工不慎从而对古建筑物造成破坏。

(2)防雷装置安装后确实能对古建筑物起到防雷保护作用。

(3)安装的防雷装置要尽可能美观,与古建筑的风格样式统一和谐。古建筑造型优美、形态各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因此,采用的防雷装置应尽可能做到与原古建筑融为一体,不能喧宾夺主。防雷装置用与建筑物相近的色调,必要时还需伪装处理,尽可能使其融入周围环境。

1.4 雷击的预防措施

(1)防直击雷的主要措施是在建筑物上安装接闪器(包括避雷针、避雷网、避雷带)、引下线、接地装置。

(2)侧击雷是指雷电击中建筑物的屋面以下、地面以上的部分。预防措施是沿建筑物四周敷设一道避雷带(也称均压环)与引下线相连。

(3)感应雷则是发生云闪或地闪时,在各类金属管线上产生的雷电脉冲。感应雷的防护设施是对这种雷电脉冲起限制作用,从而保护建筑物内各类电器设备的安全。采取的措施根据各种设备的具体情况,除要有良好的接地系统、布线系统和安全距离外,还要按供电线路,电源线、信号线、通信线、馈线的情况安装相应避雷器以及采取屏蔽措施。

2 地震对古建筑的灾害调研与分析

2.1 地震对古建筑的危害实例

(1)明朝大地震,西安文物古建筑遭到严重的破坏,古建筑的室内外地面出现裂缝,基础部分没有地圈梁,这样结构不能形成一个整体,墙体损害、达木结构损害、地基和墙体变形沉降导致达木结构脱落,构件破坏,屋顶损害,油饰彩画与壁画损害由于墙体的倒落,导致大部分壁画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鼓。

(2)汶川5.12地震,虽然地震未对西安大雁塔造成破坏性影响,但监测结果表明,地震对塔体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塔内监测部位存在不均匀性变化。主要表现为:a.在水平变化上,较震前相比,塔身总体倾斜量增加0.62毫米;b.经过对塔第一层和变化明显的第五层观测,塔身弯曲度计算结果与震前相比为0.1毫米,变化不明显;c.在沉降部位上,也就是大雁塔高度变化部位,塔身第一层东、南、北三个监测点明显下沉,最大下沉量为0.97毫米;西侧监测点上升,上升量为0.66毫米;塔身第五层东、北两个监测点上升,最大上升量为1.25毫米。

2.2 古建筑震后损毁的原因

(1)大多数的寺院建筑,有很多碉楼都在高山之上或山腰上。

(2)古建筑多为夯土夯实,梁直接搭在墙体上,使得水平地震容易导致墙体左右崩塌。

(3)古建筑很少有地圈梁,构建之间不能发挥出协调工作的性能。

(4)塔建造材料为当地不规则的条石,并且用黄泥找平砌筑,外皮则用黄泥进行抹面。

(5)大雁塔所处场地土质均匀,承载力较强,而从结构上来说,塔状、中空、带穴洞的建筑本身比较容易抗震。

(6)在历史上也只有1556年的关中大地震对大雁塔也产生了影响。那次震后,对大雁塔只是做了简单的维护,并没有结构性加固,因而此次地震暴露的问题,仍有1556年地震的遗害,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7)屋脊常年未修,在地震之前一部分糟朽,地震来临使得破坏加剧,从而脊梁折断,这样使得整个屋架严重破坏。

(8)修缮加固没有遵循自然规律,改变了古建筑原有特性,这样不仅对古建筑没起到保护作用,而且还降低了结构抗震能力。

2.3 古建筑震后一些反思

(1)对于古建筑受到地震灾害的应急措施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科学的程序。希望有关部门及时出台此技术指导规范,最大限度的保证古建筑的真实性。

(2)对于日常管理部门应该对古建筑有较深的保护意识,加强古建筑应急保护的培训。

(3)古建筑应急保护不能错失良机,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古建筑进行文物保护,转移财产,避免过大的破坏,确保古建筑在有效合理的时间做出正确的职责。

(4)需要重视古建筑的修缮加固,大多数木结构破坏是由于常年不修缮的原因在地震来临时发生严重的破坏,希望国家文物保护局尽快对未修缮过的古建筑或修缮不牢的建筑进行修复加固。

(5)科学合理的对古建筑修缮加固,需要对古建筑震后研究与分析,科学的修缮加固,避免人为的二次修缮破坏。

(6)推广使用隔震减震技术、多层隔震、处处减震的机理、消能的原理,运用与修缮理念中,将会大大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尤其适合于高烈度的古建筑保护。

3 结束语

为了研究古建筑灾害后的修缮和保护,需要对古建筑遭受破坏的形式,破坏的种类,破坏的严重程度进行细密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经分析得到下列结论:

对于雷击这种灾害需要从建筑物根本上进行保护,必须连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顺应自然,把雷击的能量转移到地下,从而实现雷击的预防。

对于地震作用引起的灾害,地震作用是无法预知,只有从抗震规范以及重要建筑加强抗震等级去预防,采用减震隔震技术减少能量的方法,对灾后的第一时间保护更加重要,不能错失对古建筑保护良机,应当机立断的做出正确的判断,来进行古建筑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谢启芳,赵鸿铁,薛建阳,等.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节点加固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8,4(1):28-34.

[2]国家文物局通报文物系统抗震救灾情况[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3):4-6.

[3]尚杰,于晖.现代条件下的古建筑防雷[J].气象科技,2007(35):57- 62.

[4]宋耀春,李占国.4・14玉树地震古建筑损害调查及应急性保护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10(4).

[5]青海省文物管理局汇编.青海省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Z].

[6]玉树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玉树藏族自治州志[M].陕西:三秦出版社,2005.

[7]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41

[8]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9]苑振芳.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思考及对砌体结构的建议[J].建筑结构,2008,38(7):28-29.

[10]张梦.5.12地震:一场文物浩劫[J].中国社会导刊,2008(4):24-26.

[11]王晓欢,费本华,赵荣军,等,木结构建筑节能发展与研究现状[J].建筑节能,2008,36(3):24-28.

[12]祁英涛.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3]陶彪.古建筑物雷击风险评估探讨[A].中国国际防雷论坛[C].2008,12.

[14]武宁,马贵东.古建筑遭雷击原因及其防护措施[J].气象研究与应,2010.

[15]陶彪,张华明,杨世刚.古建筑雷击风险评估探讨[J].灾害学,2009.

[16]文龙.古建筑免遭雷击探因[J].建筑工人,2006.

[17]杨世刚,张华明,陶彪.古建筑防雷探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

[18]李宁,徐琳,郭晓冬,等.基于概率法的木构古建筑地震破坏综合评价方法[J].2011.

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古文化建筑群,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Abstract: the ancient culture, we can see the buildings is the living history, so has the inestimable research value and influence status, previous governments have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Bu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oday, some ancient cultural buildings but became "poor", serious impact on the city modernization process. How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in the ancient buildings protected, can make both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s we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ancient cultural buildings, urban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很多人开始涌进了城市,为此,国家提出来加快城市化建设的雄伟战略,指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步人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对于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既要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保持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又要促进城市的发展活力,形成现代都市,这是一个看似相互矛盾的问题。如何保护古文化建筑群,使城市现代化发展与城市历史文化和谐共存,得到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1 当前城市古文化建筑群保护的现状

我国自建国起,党和政府就十分关注对古文化建筑群的保护工作。总所周知的《》之所以只围不打,就是为了保护北京城内的古建筑不至于受到破坏。但现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进程中,对古文化建筑群的保护不够重视,甚至出现了现代城市建设与古文化建筑群的冲突现象。当前城市古文化建筑群保护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城市古文化建筑群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而失去原先风貌,甚至成为危房;其次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媒体上就曾有文物主管部门和开发商对峙的报道,可见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上缺少相关法规的制约或执法不严;还有就是过分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古文化建筑群的保护。东北某城市就曾发生为了满足外商投资的需要而拆毁了以明清为建筑风格的大批古建筑。

2 城市古文化建筑群保护与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城市古文化建筑群的保护工作,主张利用古文化建筑群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来发展当地旅游业,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部分城市开始着手规划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但这些城市大多以市场运作的手段来进行开发、改造、保护、更新,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要求,因此出现了参差不齐的局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首先是在城市建设观念上的认识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古文化建筑群既是历史的遗存,又是发展的对象,要妥善解决其功能定位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只有原汁原味,才能说明当时的历史,体现它应有的价值。所以,对古文化建筑群要做到发展与保护同步,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其次要制定正确的保护措施。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在对古建筑的改造上,要努力保

持其真实性、完整性。只有真实的展现古时的风貌,才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一定要注意为了眼前利益而过度开发,因小失大。

再次是要有长远的规划目标。要集思广益,不可闭门造车;要力求制定出高质量高标准的古文化建筑群保护与发展规划,细致到每一条走廊,每一根柱子。就如苏州园林一样,处处都是古色古香的。切实做到保护古文化建筑群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延续古文化建筑群的历史文脉。

还有就是要取长补短,借鉴吸收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加以弥补,经验加以总结。要注意运用哲学不同问题不同对待的观点,

对不同的建筑群根据情况的不同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坚决制止先破坏后重建的劳民伤财的行为。

最后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古文化建筑群中生存的居民,万不可打着全面保护的旗帜,毫无道理的要求人们回到古代生活。历史总是在不断前进的,要做到古文化建筑群的保护与居民的生活条件现代化的协调,在不影响建筑群的原始风貌的前提下,应该满足居住民众要求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最的合理性需求,做到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保证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发展中得到充分的保留和延续。

3 城市建设与古文化建筑群保护的和谐发展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搞好城市化建设,也为了进一步做好城市中古文化建筑群的保护工作,使二者能够和谐稳定的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古文化建筑群的保护与发展要以政府为主导,要建立领导责任制,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纳入领导考核,促使主管领导依法行使职权,履行义务,有效地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其次,要落实古文化建筑群保护与发展的运作经费。金钱不是万能的,但在对古文化建筑群维护和发展中,必须要有足够的运作资金,要努力解决资金瓶颈的问题。在资金筹措方面,可以考虑地方政府,中央与企业的三方运作模式,中央要对重点古文化建筑群拨发保护与发展的运作经费,地方政府在财政上也要对古文化建筑群保护与发展的运作进行支持,鼓励企业参与投资,在对古文化建筑群进行保护和维修的同时,可以以市场经济运作,拍卖旅游开采权。

最后,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人士都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借助专业学者的发文,组织师生免费参观游览,申请文化遗产等方式,加强对本地古文化建筑群的宣传,提高本地旅游经济的同时,也使旅游者及广大青少年领受到古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保护古文化遗产的实际意义。

4. 结论

历史是不断前进的,我们既要保护历史文化,又要推进现代城市建设,这是个难题,但也不是不可解决的问题,西安,苏州的城建模式可以参考。只要在保护好古文化建筑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推进城市化建设,这是我国推进城市化建设中最注重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08

【2】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1

【3】3张祖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J].建筑学报,2006.12

【4】赵中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及保护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2002.07

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范文6

我曾经在武当山当过4年的美术老师,深刻感受到美术与人类、与生活、与情感、与历史等多方面的联系,体会到美术作为文化课程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体会到在教学中突出美术文化学习的快乐。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十分丰富的武当山,为我践行有特色的美术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通过观察、探究等实践活动认识武当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进而推进美术课程纵深发展,已成为我在新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开发地方资源、实践新课标中“美术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学习”“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我“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的探索点。在实践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确定“学生本位,学生主体”的意识,所开发的地方美术教学内容应符合课标精神,符合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照“去伪存真,去糟粕取精华”的宗旨,使美术教学更健康、更具有操作性地进入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能力参与。

2.尊重学生的学段年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每一节美术课都符合学生的精神需要。提高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与热爱,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3.变专业美术为儿童美术、生活美术、活动美术,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特征及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多元性,在富有文化价值的情景中既轻松有意思,又有挑战地学习美术,有利于学生发展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在我校学生上学的路上就经常可以看到道人在玉虚宫练功,这些丰富的艺术文化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日常的教学中,把武当文化资源融入其中,这样的结合既自然,又使学生感到亲切。

在引进美术乡土资源的同时,不但要把地方资源引进课堂内教学,还要把课堂投到现场去,让学生感受到室内、室外都精彩的美术课,使美术课教学效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教学中经常使用下面几种教学手段:

1.请进来。就是让学生感受武当风光、武当古建筑、武当文物、武当功夫、武当道教传说等。让学生感受、表现的侧重点设定为具体的有地方特点的文化艺术,引发学生对熟悉景物的深切关注,开阔对古代文化艺术的认识视野,提高学生珍惜这些文化遗产的意识,加深学生的艺术修养。教师收集相关的视频短片,用直观的视觉感受吸引学生去了解家乡。如:教材六年级上《爱护古建筑》和六年级下《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我就把我收集到的各种有代表性的照片和短片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登上金顶、紫霄宫、南岩,感受古代皇家道场的恢宏气势、解读武当古建筑依山而建的原因。不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艺术热情,而且学生在解读、欣赏地方文化意蕴时,依据启示发挥想象进行视觉表现。如:上三年级下《重重复复》、四年级上《美术的节奏》和五年级上《美丽的纹样》时,我会把武当古建筑上的装饰纹样的照片拿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这些文化遗产中利用各种美术技巧装饰后的效果,同时也叫学生理解到人类的生活各处都渗透着美学原理,从而认识、了解并爱上美术。

2.走出去。武当山本身就是一个集古代建筑群、名山秀水、名贵中草药等为一体的大型博物馆,为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有些课程可以适当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密接触这些资源。如:在上六年级上册《风景写生》和《心中的风景》时,就可以背着画夹带领学生到这些资源面前写生,亲自去感受这个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的魅力。在上六年级上册《保护文物》和《爱护古建筑》时,也可以叫学生走出去采访调查目前武当山地区文物和古建筑保护的现状,撰写出调查报告然后提出自己对保护这些遗产的建议,把课堂设到学校外面去,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绘画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贴近学生生活,既缩短了课程和学生的距离,又能更有效地加强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美术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他们参加美术活动不仅仅是画几幅画,他们需要开阔眼界,学会珍惜大自然,重视人类文化,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磨炼意志,学会与人沟通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今天我们给孩子的心灵播种下家乡文明的种子,教给他们探索知识海洋的方法,明天他们将获得整个世界!”因此让学生“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意义,以及强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是很有意义的。

在新课程改革中,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武当山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作为美术老师更应该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它,把我们的美术课上出一定的文化品位,让更多的学生受到家乡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