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养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经济养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经济养殖

农村经济养殖范文1

关键词:农村生态 环境问题 保护对策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20-02

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息息相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灌溉水、工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对农村生态环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朝阳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将被动摇,而且农业运行的不稳定将会加剧,其后果不堪设想。

1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1.1外界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1.1.1水污染

近年来,随着朝阳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水排入河道,致使各河道受污染。主要污染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油、氨氮、总磷等。局部地下水含氟较高。

1.1.2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朝阳市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风向影响着污染物扩散输送的方向,风速的大小决定着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速度。降水是农田灌溉的主要补给源,季风也影响着降水量。总之,大气污染不仅破坏了大气生态环境也破坏了土壤、水体生态环境。

1.2农业自身生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的过量和不合理的使用,污染了土壤和水环境。随着农业的发展,这三项污染越来越加剧。我市化肥施用基本在每年30万吨左右,多为氮肥和复合肥,氮、磷、钾的折纯量分别为8.15万吨、2.95万吨和2.65万吨。施用后剩余的氮磷基本转化为氨态氮、硝态氮和无机磷进入大气和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农用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造成新的环境问题。另外,规模化的养鸡场、养猪场迅速发展起来,都没有建设相应的废弃物处理设施,结果造成畜禽粪便随地堆放,污水横流,污染农田,严重恶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1.3乡镇工业问题的影响

我市乡镇工业具有地域分散、发展不平衡、综合规划能力差、污染面广量多、污染治理困难等特点。由于乡镇工业的污染物排放,导致农作物、农田、植物受破坏面积增加,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2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1主观原因

2.1.1观念上的错误

农村生态系统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体,但由于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片面注重经济效益,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粗放型开发利用,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2.1.2体制的不完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部门行业条块分割、机构组织不健全、农村环保部门队伍薄弱,对环保工作影响很大。致使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同时,长期以来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也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2.2客观原因

农村生态环境是一个复合的和开放的系统,主要由光、热、气、水、营养物等非生物因子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所组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具有影响因子多样性、作用机制复杂性和污染爆发滞后性等特点。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环境因子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都通过不同途径、不同作用机制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另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3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应针对我市农村较为分散的特点,设施建设的“瓶颈”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转变观念,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环保资金,除应将环保投资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逐步增大环保投资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以外,还应当积极利用市场有利条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如采用BOT方式、特许权经营等方式投资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政府则应在税收、贷款等方面建立比较完善的配套政策,给予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开征生活污水排放费和生活垃圾处理费,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多渠道地加大环保投入。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建立经济实用的环保设施。

3.2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养殖

种养结合,可以变废为宝,做到资源综合利用。猪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是很好的有机肥料,不仅为农作物提供养分,还有助于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如果养殖场与周围农户合作,并且将两者结合起来,将养殖场位于农田附近,猪粪便水经无害化处理后,由农户用于蔬菜和果树等农作物肥料,作物收获产生的青秸秆和菜叶等作为青饲料喂猪,实现优势互补,资源综合利用,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针对养殖业所造成的严重污染,可将这一模式加以推广。

3.3加强技术指导,合理施肥

加强农业技术部门的作用,对农民使用农药、化肥进行科学的指导,及时为农民提供病虫害的预测和防治措施。推广生物防止技术和低毒、高效农药的使用,提倡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使用,有机肥具有养分全,肥料稳定性好,后效长的优点,但养分浓度低,肥效慢,与无机肥配合使用,不仅可以满足农作物迅速生长的要求,还能满足作物持续需肥和当季作物高产的需要。

3.4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减少外界有害物质过多进入生态系统。平衡栽培技术体系根据具体作物和自然-人为环境的不同情况,综合考虑各项农业生产必需因素,平衡作物生长的各种条件,保证农作物在低成本的生产过程中高产优质解决传统技术存在的缺陷,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农村经济养殖范文2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应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上,既要保证基金基本保持自我平衡,又要考虑农民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既要照顾多数农村收入水平较低的现实,又要为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较高水平上起步留有制度空间;既要考虑现实条件广覆盖、保基本,又要着眼长远尽量避免给今后的发展和完善设置障碍;既要满足近期为农村老年人口基本养老保障的需要,又要为逐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待遇水平创造条件。因此,制度模式的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目前可以预见的几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一)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趋势。考虑到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许多地方已经率先通过合作经营实现了富裕的实际,因此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上,应该为已经加入到合作经济组织和已在农村企业就业的人员留出空间。一是应规定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参保人员需要集体和个人同时缴费,没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参保人员全部由个人缴费,同时对缴费集体和参保人员个人政府给予适当补贴,以起到鼓励集体为员工参保缴费、帮助农村参保人员个人缴费的目的。二是对于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集体和个人应允许按照高标准缴费,以体现出效率原则,使先行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在年老后能够享受到高一些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等,都在加速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这个过程既可以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实现,也可以通过农村城镇化改造来实现,其结果都是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直至消除城乡差别。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将消除人员流动障碍,逐步实现人员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因此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的选择上,应尽量与现已基本完善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靠拢,为两种制度间的顺利衔接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将消除人员身份限制,但是考虑到城乡收入差别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消除,因此应该以长期居住地来区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农村居民近阶段还是应该坚持保基本的原则,缴费、发放应维持在低一些的水平上运转。

(三)消灭城乡剪刀差发展趋势。解决“剪刀差”的努力一刻没有停止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重大战略思想,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强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等。目前部分地方的农村居民收入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消除城乡剪刀差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为此,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上,应该充分体现出效率的原则,除个人账户资金外,应该参照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计发办法,将使用统筹基金发放养老金的标准与缴费多少挂钩,鼓励参保人员多缴费,在制度模式上不留障碍,以期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步消除城乡参保人员在缴费和基本养老待遇水平上的差距。

(四)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从长远看,建立全国统一模式的全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不能再犯原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错误。同时,为加快建立全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进程,建议对现行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使其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在同一制度模式下能够接纳不同的群体,并为将来接纳其他养老保险制度做好准备。此外,建议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取消人员身份限制,允许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自愿参加,以利用现有的制度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中长期探讨

为适应以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上,建议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为基础,同时根据农村社会实际情况对个别政策进行微调,使其更具有包容性。其主要框架应该包括:

(一)缴费基数。缴费基数为参保人员所在统筹地区上一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一点与城镇企业养老保险相同,但起点较低,符合农村社会现实发展实际。在此基础上,对有条件的集体组织和个人,可以择高于该基数的缴费基数,同时应放开最高不该超过基数3倍的限制,鼓励多缴费、多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二)缴费比例。参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个体工商户和个体人员参保缴费的办法,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统一定为20%。其中: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参保人员,由集体经济组织缴纳12%,个人缴纳8%;没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参保人员,20%全部由个人缴纳。

(三)基金管理。按照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缴费的12%记入统筹基金,8%记入个人账户。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混合使用,按照部分积累的模式实行代际供养,当期征缴基金用于当期已达到退休年龄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同时可以视具体情况将按照征缴金额一定比例的基金单独存储,预留用以缓解未来老龄化趋势带来的基金支付压力。

农村经济养殖范文3

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障制度 国际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公平成为社会不断进步过程中所谋求的目标。然而,虽然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城乡经济存在较大差异,新增的贫困人口有2亿人以上,但绝大部分都在农村。从整体上看农村的失业问题、子女入学问题严重,农民工进城务工工资得不到保障,常受到许多不平等待遇。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使社会发展失去了稳定的前提条件,而实现社会公平应该从完善社会保障开始,特别是要从农村的养老保障开始,因此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现状

(一)日趋弱化的家庭养老保障

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年轻人担负着巨大的养老负担。市场经济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构成了冲击,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老人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与年轻人的差异越来越大,“代沟”逐渐加深;另外,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感情逐渐变淡,一些“老人村”正在形成,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受到较大的影响,这些都对农村家庭养老构成冲击;地震等自然灾害容易引发群体性问题,从而影响家庭养老问题。因此家庭养老的作用已经日趋弱化。

同时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家庭养老的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西方发达国家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50-80年的发展历程,其过程是“先富后老”。而我国的状况是“未富先老”,仅用20-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人口老龄化。而且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实力较弱,我国老人70%在农村,农村老年人口增加给农村家庭养老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因此,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家庭结构的转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养老成本的提高等因素,使得家庭养老的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土地保障不断弱化

我国农村大多数人口主要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是农业,土地至今仍是大多数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和生活保障。土地的收益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我国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只有经营权。一旦出现“增产不增收”,收益下降,就会造成土地抛荒现象。1996年以来农产品销售不畅,粮食以及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更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中西部地区尤其一些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另外,土地的征用使农民的土地日益减少。近年来,乡镇企业及各种事业的发展,对农民的土地实行了有偿征用和转让,但农村人单靠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无法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土地的最后保障功能在不断弱化。

(三)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小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立以来存在着许多问题,1992年我国颁布《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试行),实行“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而在实行中常存在国家政策扶持不到位、集体经济补助难以落实、农民收入水平低的现象,导致养老基金筹措困难。从社会保障费的支出看,占全国人口近80%左右的农民社会保障费支出只占总数的11%,而占人口20%的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却占总数的89%;从覆盖面看,城镇达91%,而农村只有9%,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严重缺乏。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时间短,缺乏法律的有力支撑,实践中缺乏法律依据;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多数地方使征收、管理与使用三个权利集中于某一个部门,致使挤占、挪用甚至贪污社会保障基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基金的流失现象严重,影响了基金的正常运转;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在决策上经常发生矛盾,使农民利益受损。有的地方为了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硬指标与建设自己的形象工程,不顾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养老保险,甚至对不参保者给予处罚,这都影响了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四)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困难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可以过渡为商业保险。但商业保险在农村地区发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使商业保险与农民投保能力相脱节;还有些农民观念守旧,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风险投资意识尚未建立;而商业养老保险的投资持续性使农民产生顾虑;商业保险的网点大多数集中在城市,没有与农村的具体经济状况相结合。社会保障本身的不健全也是导致农民较少参与投保的原因之一。

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制度特点及启示

瑞典是世界上较早建立养老保障制度的国家之一,是公认的“福利国家的典范”。因此,本文以瑞典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进行养老保障制度分析。财政的调节保障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是瑞典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其养老模式贯彻“普遍性”原则,口号是“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

(一)瑞典养老保障制度的特点

第一,覆盖面广、内容广泛。按照瑞典的法律规定,凡是工作和居住在瑞典的居民,不分国籍,都可以享受社会保障的保护。其内容也比较广泛,涉及“从摇篮到坟墓”各个生命阶段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保障水平也较高,除了已经筹措到的社会保障费以及相关的利息收益外,国家财政支付的、包括社会保障管理成本在内的费用已达到政府全部支出的20%-30%。

第二,养老金主要采取现收现付制。由于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宽松的经济环境,在瑞典,国民基本保险以及由政府支付的补充保障项目基本上采取的都是以收定支、不留积累的现收现付制。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克服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是惠及当下老年人而给年轻人造成较大的负担。

第三,社会保障支出的主体是政府。在费用支出方面,国家政府主要负责基本保险,而地方当局政府主要负担服务保障支出。国家充当社会保障制度和法律规定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国家设立社会保障观察员,对现行的社会保障运行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反馈,为政府进行及时的政策调整提供现实的依据。

(二)瑞典养老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我国不适合采取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筹措制度,应该根据我国国情寻找适合的制度。可以探索建立储蓄积累的制度,这样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社会公平。

第二,社会保障项目的覆盖面要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瑞典的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基本无所不包。我国的经济增长远不如瑞典等发达国家,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应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保障水平上要适度,过高会造成财政的负担,还可能造成“养懒人”的负面影响;过低则对人们的生存起不到保障的作用,从长远看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三,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各级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使国家、企业、个人三者都参与到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中来,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的压力,同时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发展中国家养老保障制度特点及启示

发展中国家养老保障制度起步晚、水平低,但是它们也各具特色,并代表了养老保障体制发展的一种趋势,对于同样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养老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1.新加坡养老保障制度的特点。1953年新加坡为养老保险立法《中央公积金法》,现行立法时间是1989年。其养老模式实行自我投保的模式即强制性养老模式。强调以家庭为中心,其保险基金来自于企业和劳动者两个方面,国家不进行投保资助,只给予一定的政策性优惠。在养老提款方式上,政府规定,除了完全丧失工作能力和永久离开新加坡两种状况下可以提前提取养老金外,必须在年满55岁而且退休账户均保留一笔最低存款才可以领取养老金。最低存款半数必须是现金存款,以确保公积金会员退休时每个月都有收入,另外半数可以用抵押产业的方式替代。如果年满55岁而退休账户内的最低存款没有达到规定的数额,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解决:一是继续工作,用缴纳公积金存款中的一半来填补最低存款;二是可以将普通户头内的存款转入退休公积金账户;三是在子女存有超过父母最低存款两倍以上公积金存款的情况下用其超过部分填补父母的最低存款;四是用现金填补自己的最低存款,可以享受每年除6000新元的所得税。

2.新加坡养老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一,合理的制度安排。这是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成功运行的基本前提。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必须着眼于本国的实际,并从社会保障整个制度体系入手做整体安排,以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作为制度安排的基本依据。我国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也要根据具体国情去制定具体措施,要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体现效率。

第二,充分发挥政府在养老保障制度运行中的作用。新加坡政府在公积金制度中的适度作用是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成功运行的根本条件。新加坡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缴费率、安排适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各种投资计划,加强财政部、劳工部、中央公积金局等各部门的协调及社会福利计划的配套,确保对公积金管理的廉洁高效。我国和新加坡有诸多相似的文化背景,因此,新加坡的这种做法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波兰养老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1.波兰养老保障制度的特点。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波兰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先后提出了几个法案,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向多支撑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变。1997年提出第一组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是颁布了养老金基金的组织和实施法。1998年4月提出第二组改革法案,通过了由社会保险机构支付的新的现收现付养老金法,即构建多支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第一支撑即合理性定额缴款、现收现付;第二支撑即强制性定额缴款、私人管理基金;第三支撑即自愿性的雇员养老金计划。1998年8月1日发放养老基金许可证,1999年4月1日多支撑养老保险制度开始正式运行。

2.波兰养老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虽然波兰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正处于探索阶段,但它打破了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日渐适应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有着借鉴意义。

首先,控制退休年龄。改革后的波兰养老保险制度废除妇女55岁提前退休的权利;一级残废和二级残废者不再拥有提早5年退休的权利;禁止在工作岗位上提早退休提取养老金。这一做法既可以减少养老金的支付,又可以增加社会的产出。我国可以参照波兰的做法,适当提高领取养老保障金的年龄,可以减轻现阶段支取养老金的压力。

其次,多支撑的养老保险制度。波兰在转轨过程中实行多支撑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50岁以下的劳动者既可以选择单独的现收现付的合理性额缴费体系,也可以选择加入基金性质的第二支撑。 40岁以下的雇员必须选择两个支撑,特别是基金性质的第二支撑。我国也可以参照波兰的做法,因地制宜,并根据一个地区农民的具体状况设计养老保险方案,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裴晓勇.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科学之友,2008(1)

2.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农村经济养殖范文4

新形势带来新思考

“我们次营环保所管辖4个乡镇100余个行政村,监管300多家各类小型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养殖户,而环保所只有两个人,很难实现全时段的监管”。阳城县次营环保所长李向阳道出了农村环境监管的无奈。

环保工作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十一五”以来,随着阳城县一大批落后产能的淘汰、重点污染企业的治理、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及集中供热、供气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县城及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与此同时,使得原本并不显山露水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各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物随意排放;分布在各乡镇、家庭的小型污染企业、农村畜禽养殖场等点源污染,是农村较为集中的污染现象。

“由于监管网络不健全,监管力量不到位,致使对农村环境监管存在盲区和空白,由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举报等也越来越多,”据阳城县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负责人马丰凯介绍,“去年,因农村环境污染引发的举报、就达37起”。

“新的问题、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迫切需要创新农村环境监管模式”。阳城县环保局局长茹卫斗道出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急切需求。

新思考带来新探索

阳城县分管环保的副县长马阳光介绍,去年,县政府站在民生为本的高度,从统筹城乡环境保护、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着力改革创新环境监管新体制,通过“一规范两覆盖”,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阳城实际、具有阳城特色的农村环境监管新路子。

一是条块结合,乡镇环保所实现规范化管理。该县环保局下设12个基层中队,原来实行的是垂直管理的体制,12个中队都在乡下,山高皇帝远,鞭长莫及,很难进行有效管理。为此,该县创新机制,改变基层环保所垂直管理的模式,建立了条块结合、垂直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将12个基层环保所纳入环保部门和乡(镇)双重管理、双重考核范畴,基层环保干部职工全部到所在乡(镇)政府上班,签到、签退,接受乡(镇)政府管理和考核。

二是着眼长远,乡镇环保机构实现全覆盖。全县12个基层环保所,除去县直所、城镇所、凤城所、安阳园区所外,其他环保所平均要管辖两个乡镇,像次营环保所,要管辖次营、固隆、横河、董封四个乡镇,点多、线长、面广。这样大的管辖区域,仅靠环保局监察大队几个人,乡镇环保所两三个人去抓去管,很难实现全时段、全覆盖、有效的监管。为解决这一问题,阳城县将乡镇环保组织向空白乡镇延伸,在没有环保所的寺头乡、八甲口镇、西河乡、固隆乡、河北镇、驾岭乡、横河镇、董封乡、白桑乡等9个乡(镇)设立了环境保护工作站,实现了全县18个乡镇环保机构全覆盖。同时,着力加强阵地建设,实现了“五有一专一保障一开展”。“五有”,就是有场地、有牌子、有办公设施、有制度、有工作职责;“一专”,就是乡镇配备了1到2名专职环保管理员;“一保障”,就是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得到了保障;“一开展”就是有效开展工作。

三是开拓创新,村级环保组织实现全覆盖。针对农村环境监管中存在的眼睛不明、耳朵不灵等问题,阳城县政府把环境监管的触角向农村延伸,在467个行政村全部设立了环保办公室,每个村配备一名农村环保监督员,并实现了“六有一保障一发挥”。“六有”,就是有场地、有牌子、有人员、有办公设施、有制度、有工作职责;“一保障”,就是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有保障;“一发挥”就是能够发挥作用。今年阳城县还拨出专款,对全部环保监督员分批进行了集中培训。

目前,阳城县的环境监管基本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隙的全覆盖。

新探索带来新成效

“环保基层组织的建立,解决了农村环境监管中耳朵不灵、眼睛不明等问题,从一开始就凸显威力,”县环保局局长茹卫斗高兴地说道,“以前没有掌握、没力量监管的点多面广分布在乡镇、家庭的小型污染企业、农村畜禽养殖等污染源,全部纳入了基层环保组织监管范围,实施了面对面监管,弥补了监管空白”。

润城镇党委书记邢海兵介绍,从去年8月份全镇29个行政村建立村级环保组织以来,全镇农村环保监督员共发现、上报并协助镇政府处理各类环境污染事件40多起,代办各类环保审批事项16件,化解了矛盾,促进了农村和谐,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农村经济养殖范文5

关键词:苏北;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要素投入;主成分分析

江苏省作为东部沿海的发达省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苏南、苏中、苏北3大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苏南地区发展较快,苏中适中,苏北较慢,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都呈现出不均衡。苏北是江苏省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的比重大,在承接苏南和苏中的产业结构的转移过程中,农村环境问题制约着苏北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影响苏北农村经济发展和要素投入的制约因素,对苏北农村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苏北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关系的理论研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在探究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国内外学者先后提出了较为成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Grossman等[1]基于全球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对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Copeland等[2]通过建立动态模型证明了库兹涅兹曲线的结论,阐述了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秦江波等[3]基于Grossman影响环境因素的机理分析模型,对黑龙江省环境污染加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彭迪云等[4]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江西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对策思路;张明等[5]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乔广浩等[6]对辽宁省市域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研究;高宏霞等[7]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法研究了我国各省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丁继红等[8]利用江苏省1985~2006年6类污染指标的年度数据,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苏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投入要素及环境治理协调关系的研究还鲜有所见,笔者以2004~2013年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要素投入和环境治理的平均数为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苏北农村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与环境的协同程度,为明确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和全面苏北农村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江苏3大区域农村区域产业结构和环境治理的比较分析

1.13大区域农业主要指标比较分析

江苏省3个区域农村产业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农村环境污染和农村环境的治理问题,虽然近年来江苏农村经济中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都有一定发展,三次产业均衡发展型结构模式较为松散地分布在全省,但相对而言,苏北为农业主导型,苏中为工业主导型,苏南为工业主导型和第三产业主导型并重。而在农业结构中,2012年苏北、苏中、苏南农林牧渔及相关服务业的比值分别为53.80∶2.47∶25.90∶13.91∶3.92、47.24∶1.26∶21.48∶24.06∶5.96和50.58∶4.02∶14.60∶22.23∶8.57,说明除普遍进行种植业外,苏北以禽畜养殖为主,苏中水产养殖和禽畜养殖并重,苏南则以水产养殖更为突出。工业结构中,苏北更多的是承接了苏南的产业转移,而苏南则逐步向高价值创造的行业转变。产业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污染源及污染物类型的差别。

1.2江苏农村区域环境治理的比较分析

江苏省农村工业迅速发展。从表2可以看出,2005~2013年江苏农村工业GDP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也带来了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迅速上升。从总体来看,2005~2013年江苏省农村工业废水与废气排放量呈现上升态势,苏南农村工业废水排放量明显大于苏中与苏北的排放量。从2006年开始,苏南与苏中农村工业废水排放有下降的趋势,而苏北农村工业废水排则有上升的趋势,并且苏北农村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废气排放量增长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苏北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的主成分分析

2.1指标介绍与数据采集

按照Diana等[9]聚类分析指标选取的8大原则:“随着时间变化的敏感性、随着空间变化的敏感性、预见性、有效的参照值、测量的可控性、适合数据的变换、数据的综合性,数据收集和使用相对简便”,选取6个指标反映苏北农村经济发展情况:X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X3粮食产量(万t)、X4油料产量(万t)、X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元)、X6恩格尔系数(%);4个直接影响苏北农村环境的要素投入指标:Y1化肥施用量(万t)、Y2农村用电量(亿kW•h)、Y3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万hm2)、Y4农业机械总动力(万kW)。数据来源于2004~2014年《江苏统计年鉴》。

2.2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运用数学方法将各个变量的复杂关系进行简化的分析方法。由于该研究选择的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所以选择基于相关系数矩阵的主成分分析,一般分为4个步骤:①明确研究问题;②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③依据主成分的提取原则———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应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选取主成分,利用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综合得分;④结果分析。

2.2.1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主成分分析。根据表3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对苏北农村经济发展各类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4。

2.2.2苏北农村要素投入的主成分分析。根据表5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对苏北农业生产要素的各类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6。

2.2.3苏北农村经济与农业主要要素投入的相关性分析。为了解释苏北农村经济发展与影响环境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关系,根据公式(1)和(2),计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要素投入的综合得分S1和S2,结果见表7。根据表7得出苏北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关系曲线(图1),2004~2013年苏北农村环境与经济随时间发展的变化趋势。可知,苏北农村经济发展与要素投入得分大至呈抛物线关系,先下降后上升,存在一个最低点。由图2可知,2004~2013年苏北农村环境与经济发展得分都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得分的增加幅度快于环境质量,说明随着经济发展环境质量是相对下降的。

3结论与建议

(1)对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看出,苏北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0.43),其次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42)和农林牧副渔总产值(0.42),表明影响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消费指标,而非生产指标。农民的收入弹性大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弹性,所以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协同发展,需要苏北农村居民改变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意识,优化企业绿色营销治理和规范市场秩序,从完善绿色消费机制角度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效率。

(2)对苏北农村生产要素投入的主要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看出,化肥的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最大,2006年化肥投入(120.15万t)是平均量的50%左右,该年的农村经济增长量和速度陡然下降。2004~2013年苏北平均每一年的化肥施用量几乎是零增长,说明苏北农业化肥的利用率逐年提高。但是与国外发达的农业国比较化肥利用率较低,平均只有30%~35%。也就是说,每年有72万t左右的化肥份流入苏北地区水体和土壤。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对水体、土壤、大气、生物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3)江苏省3个区域农村产业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农村环境污染和农村环境的治理问题,苏北为农业主导型,苏中为工业主导型,苏南为工业主导型和第三产业主导型并重。而在农业结构中苏北以禽畜养殖为主,随着苏北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大量增加,给苏北农村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畜禽养殖成为苏北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生活环境的重要污染源。改变苏北农村环境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污染治理行为的经济收益;加强环保教育,强化养殖者对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的认知,提高其治理污染的自觉性;加强环保监督力度,组合使用环境政策工具等。从苏北农村经济与农业主要要素投入的相关性分析看,苏北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快于农业生产主要要素的投入速度,说明苏北地区农业要素利用率逐年提高,有望达到农村经济和环境改善的库兹涅兹拐点。

参考文献

[1]GROSSMANGM,KRUEGERAB.Economicgrowthandtheenvironment[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5,110(2):353-377.

[2]COPELANDBR,TAYLORMS.Trade,growthandtheenvironment[J].Journalofeconomicsliterature,2004,42(1):7-71.

[3]秦江波,于冬梅,孙金梅.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综合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2010,29(2):85-89.

[4]彭迪云,刘彩梅.江西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1,35(6):602-612.

[5]张明,杜雨潇,夏恩君.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3,32(2):29-33.

[6]乔广浩,张永锋.辽宁省市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5):18-21.

[7]高宏霞,杨林,付海东.中国各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与预测:基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2(1):52-57.

[8]丁继红,年艳.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剖析:以江苏省为例[J].南开经济研究,2010(2):64-79.

[9]LIVERMANDM,HANSONME,BROWNBJ,etal.GlobalSustainabili-ty:Towardmeasurement[J].Environmentalmanagement,1988,12(2):133-143.

农村经济养殖范文6

20__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20__年将要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1月,中央新的“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富裕小康,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解决“三农”问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农村金融改革及农村资金的供给问题,“三农”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对“三农”资金的投入的投量和投向。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发展的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三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实行行户小额信用贷款、支农再贷款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增收,为农民走上富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农村信贷投入对“三农”经济的影响

当前农村资金的投入除国家的减税政策、扶贫资金、和部分粮棉油补贴政策的配套资金外,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近几年开展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质押贷款和中央银行的支农再贷款(目前采用的是由当地信用联社向央行的借款,专项用于支农资金不足的信用社发放贷款需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三农”经济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成为农民由贫穷转向富裕的重要资金支柱。主要表现在。

(一)小额农贷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神池县是个纯农业县,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神池县农村信用社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以农户小额贷款为突破口,加大支农贷款的力度,通过开展信用等级评定、信用工程建设,用信贷杠杆引导农民诚实守信,支持农民发家致富,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确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根据辖内农业生产条件,分类扶持,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突出重点,择优扶持。几年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为主体;种草养畜,舍饲养殖为支撑;农村特色产品经纪人为辅的农业生产新格局。先后扶持建起了以贺职乡为主的万亩南瓜基地、以东湖乡为主的十万亩万铃署基地,建起和培育了养殖示范小区20个、百头养殖重点户80户、发展养殖大户120个,建设规模养殖场7个,起到了种植损失养殖补,粮食减产牧增收的效果;二是农民实现了增收。截止20__年未,神池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达15897万元,全部用于“一农”,较20__年增加9066万元,增幅达130。农村资金的大量投入,农业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收入逐年产加,20__年,农民人均种植收入增加700多元,养殖收入增加320多元,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子女上学等问题。三是农村信用环境得到改善。神池县至20__年实施农户小额信贷以来,经过一年来的风风雨雨,全县已评出信用户15007户,占全县农户的64.9据,发放贷款证120__户,占全县农户的54.6。通过信用社与农民的感情距离,也赢得了农民的信任,社会信用环境得到改善。四是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信用社在小额农贷的基础上,为支持其它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实行农户联保贷款,加大了对农村专业市场、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从而促进了农民增收,可以说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人民银行的支农贷款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到20__年12月底,神池支行支农再贷款余额为1300万元。特别是近几年业,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愈加重视,农村信用社在资金方面已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真正把农村经济搞好,神池支行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向上级行申请支农再贷款,按照“四挂钩”的要求,建立三级台账,及是监测支农再贷款的管理、使用情况,集中支持了辖内6家因资金不足而支农乏力的基层农村信用社,占到全县法人机构的45,支农同贷款全部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籽种、地膜、农药和农机具,为农村经济发展流入了新的活力,使农村信贷投入遍及全县各个村庄、农户,使县委、政府的调产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农民及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急需资金支持,通过央行支农资金的投入带动了农民增收。几年来,神池支行支农再贷款累放金额达到4000多万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弥补了“三农”资金长期供需不足的局面。

(三)初步探索出了我县信贷支持“三农”的有效途径。一是坚持分类指导,区别扶持。几年来,神池县农村信用社在政府、人行县支行大力支持和窗口指导下,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方式,努力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农民自己的银行”,把服务“三农”作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方向,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择优扶持,对以种植业为主的乡镇,加大对优种、农机具、化肥、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对一些山区乡镇,通过信贷引导,推行退耕还林还草,鼓励农民进行舍饲养殖;对一些交通便利,商品集散地有重点地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业,使全县的农业生产各具特色,显出勃勃生机。二是加快推广联保贷款。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范围也在扩大,主要是近些年农村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组织和农村民营企业,比如近一些年出现的农村绿色农业基地、奶牛养殖业、肉牛养殖业、农副产品经纪人等。这些新的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村企业的发展,为农村信用社打开了新的赢利和发展空间。

二、当前农村信贷存

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信贷主要表现在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还有少部分联保贷款和质押贷款,小额贷款占比较高。小额贷款在额度小、期限短、方便灵活方面,使农民确确实实得到了实惠,受到了农民的极大欢迎,促进了“三农”经济的发展。为解决农民贷款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一方面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生活逐步走富裕,农民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种籽等小额贷款已基本得到满足,农民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农村的信贷需求也开始发生很大变化,已向高层次、多元化发展,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在生产上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多样化,对贷款的品种、需求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农民不仅仅单纯依靠种地、养殖为主,逐步向种、养、加一体化发展,而且贷款的周期也要求越来越长,小额贷款的方式和额度已不适应新时期农民对贷款的需求。表现在:

(一)农村信贷投入方式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突显。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村其它经济组织贷款需求呈旺盛态势,资金的需求量与期限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村出现了新的变化,农产品加工业、个体运输业等新型农工商结合的经济组织逐步开成,其对贷款的需求十分旺盛,小额贷款的额度与期限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如神池县实施退耕还林,舍饲养殖以来,在交通较发达的农村都兴起了运输业,仅去年下半年以来,农村通过各种渠道筹资养车的就这近千户,需资金近4000余万元,而小额贷款每户最高仅能解决2万元,有些户几户合起来还买不到一部车,小额贷款难以满足,只能通过高利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农村信贷供给总量与高附加值农业生产信贷需求差距较大。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只能解决了农民简单再生产的问题,而没有解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的问题。小额信贷通过其额小、分散、灵活的方式,对一些纯种植户、小规模养殖户的资金需求可以满足。但对一些高附加值农业生产因资金需求量大,生产周期长而难以满足需求。如近年来兴起的奶牛养殖业,尽管前景看好,但国资金需求量大,涉及面广,资金周转时间长,信用社一方面无能为力,另一方面觉的风险较大,不敢大胆进行支持,致使生产形不成规模,在一家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农业与农产品深加工资金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目前由于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小水库、渠道多年失修,急需进行维修;另外农副产品加工业俏然兴起,各种机器设备及基础设施投资大,资金回收周期长,这些小额贷款无法满足。

(四)农村信贷供给结构与农村是益增长的消费贷款需求不相适应。当前信贷支农主要靠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主要品种仍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为主,服务对象也主要是种植户和养殖户。农村居民近年来生活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对住房消费、子女上学、交通和通讯设备、家庭设备等方面投入较多,资金需求量也较大,则小额农贷对贷款用途虽规定5大类,但消费货款、住房贷款、助学贷款、汽车贷款优惠政策等都与农民无缘。

(五)农村信贷渠道单一,农村信用社支农步履维艰。除了农村信用社以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只吸存、收贷,而很少放款。唯一的农定发展银行也只专职于发放粮、棉、油收购专向贷款,对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其他方面资金支持力度微乎其微。因而重任就落到农村信用社身上。20__年新增的农业贷款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重任,使原本就经营艰难的农村信用社更显得力不从心。少数地方的农民贷款难问题仍然存在。

(六)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明显减少,农村资金“农转非”严重。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自实施商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以来,大量撤并基层营业网点,以神池县为例,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基层全部撤并,而信用社由于撤并乡镇在2年间撤消了3个基层社。另一方面是“农转达非”严重,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除发放小额质押贷款外,其它类型的贷款全部上收,而在当地所吸收的存款,全部上存其上级行。除此以外,邮政储蓄的快速增长也加剧了农村资金的外流。如神池县邮政储蓄存款达1亿元,全部上存上级邮政部门,如果这部分资金用于“三农”的投入,将会给“三农”经济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七)信贷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配套。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仍然沿袭传统的“春放秋收冬不贷”的做法。就神池来说,农忙季节主要集中于3-9月之间,而剩余的半年时间,特别是在粮食还没有出售之前,农民从事一些其它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搞一些小的粮油贩运、小型农产品加工等需要的资金,信用社在农民没有还清贷款前,而且确定的信用额度已足,就不能对其发放新的贷款;另外,从事养殖业、发展特色农业以及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的需求,要么期限太短,要么不能跨年度,不符合生产发展的要求,农民感觉委不方便。如奶牛养殖业,养小牛投资小,但到产奶期至少也得一年半以后,而农民贷款期限最长为一年,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

(八)农民难以承受过高的利率负担。现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基础上最高可以上浮2.3倍,达到12.83。再加上物价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民实际纯收入涨幅不大,贷款得率虽然在执行中,信用社对农户的贷款并不是执行的最高限,但能享受到优惠的,也只限于颁发有信用证的农户,而且金额较少。缺口部分,有时不得不靠亲朋好友借或借高利贷。

三、提高农村信贷投入的政策建议

由于农业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资金需求的不断增加,央行应加强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宽业务,主动占领农村市场,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提高小额贷款的额度和贷款范围。针对当前农村和农民的贷款需求变化,信用社应定制合理的支农贷款办法,适当提高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对不同的产业资金需求行业,采取不同的贷款最高限额,拓宽贷款的用途和范围,加大中长期贷款的比例,满足农民的大额贷款需求。

(二)坚持农村资金投入于农村,解决农村信贷需求问题。一要加大支农再贷款的投入额度和期限,缓解信用社资金不足;二要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发挥信贷支农作用,可试办定单农业贷款、农产品开发、扶贫贷款、农业设施贷款等业务;三要将农业银行、邮政储蓄资金通过多种渠道再投入农村,规定从农村吸收的资金,除缴足准备金、留足备付金外,设定上存资金的比例,其余部分全部通过有关渠道回流农村,增加农村资金来源;四要规范民间借贷,对民间借贷进行合理引导和监管,使民间借贷成为民间融资的一种补充形式。

(三)对信用社开办农村消费信贷给予支持。鼓励信用社开办住房贷款、助学贷款等业务,不断扩大信用社的业务范围,在改革中不断扩大业务范围。提高资金实力,使信用社真正发挥起“三农”主力军作用。

(四)加快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通过人民银行资金支持,消化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促进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国家“花钱买机制”的目的。从而解决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服务中,不堪负重的“一农支三农”的困难局面,提高其支农的实力和能力。

(五)成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通过成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解决农民贷款难、特别是大额贷款难的问题,可有效解决涉及农民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贷款难问题。对于一些额度大、期限长的贷款,以其有效资产作抵押,由政府出面担保或者进行适当扶持,辅之以安排下岗职工、特困职工就业问题,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盈的效果。

(六)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