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与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反思与建议

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1

反思我们的教学,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相对过时的教学观念制约了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教学的情况。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关注“教”而忽视“学”,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仍然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而很少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进行的教学创新,也大多集中在“如何讲”的层次上,而极少有人会注意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这些事实的存在或许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暴露出来的正是我们教学观念普遍滞后的严酷现实,而这才是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原因。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认为教学观念的问题都很虚不实在,对指导具体的教学工作没有多大意义,其实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笔者认为,只有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教师才能具备进行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教学创新才会有存在的土壤和空间,教学水平才可能获得整体的跨越式提高。没有先进的教学观念,推动教学水平提高必定举步维艰。

第二,相对陈旧的知识结构限制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从表面上看,过去形成的知识结构好像完全能胜任现有的教学要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笔者自身而言,大学时代教师的授课模式以及当年的学习经验就对笔者现在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教学设计到习题布置,处处都能看到这种影响的存在。这种建立在相对过时的知识结构上的教学活动其实已经不太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时代要求了。例如,当笔者继续用“求圆的面积”这一经典例题讲解编程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学生的兴奋感与当年的笔者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类的“继承”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可能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当我们固守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时,我们的教学也必然会被限制在一个过时的年代与相对狭小的空间里面。只有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符合时展的需要。

第三,会考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的积极性。会考作为一项重大考试,它不仅有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作用,甚至还关系到学生的高考资格。任何一个教师都不敢忽视它的存在。但是,当我们看到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在教学创新上的积极性。首先,会考挤占了教学课时。备考和考试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课时,这无形中挤压了正常教学课时。其次,会考的指挥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要求。会考的难度较低,考查的大多是知识性内容,对能力的考查较弱,这无形中为教师降低教学要求提供了借口,降低了教学难度。第三,会考制度和评价制度的不完善也制约了教师创新的积极性。会考的成绩经常成为学校之间评比和教师考核的标准,无论从学生还是老师都不愿意出现补考的情况。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舍本求末,以全员通过会考为目标,用应试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注重教学的创新。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应该从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过程两大方面入手。

一、就教师自身素质而言,教师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的更新是当前最主要的问题

只有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方式和方法才有可能取得大的突破,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才有可能达到新的高度。而更新教学观念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研读课程标准。课标不仅能帮助我们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还提供了认识教学过程的全新视野。即便是课标中提供的活动建议也有助于我们突破传统的定势思维,打开教学思路。课标虽然很简练,但每次阅读课标总能有所收获。读的多了,思想就解放了,思路就打开了。第二,多交流,多学习。比如,可以多参加一些培训活动,多听一些讲座,特别是专家的讲座对于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往往是十分详细和到位的,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更新观念。另一方面就是要多听课。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要创造机会多听课,看看别人是怎么上课的。不仅要听本专业的课还要听其它专业的课。以笔者的经验来看,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受到启发获得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同时还能发现不少好的经验为我所用。第三,要改变对会考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平时多做些功课,深入了解会考,掌握其考试规律和复习规律,从对会考的过分担心甚至恐惧中解脱出来,洒脱地面对教学与考试的关系。要相信,只要扎扎实实地搞好教学,通过会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就知识结构的更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及时阅读并收集有关程序设计信息。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今程序设计的最新潮流和发展方向,为知识结构的更新指明方向并为丰富课堂教学准备素材。笔者建议,教师应经常去大型图书城和图书馆看一看。图书的上架情况和借阅情况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除此之外,经常上网并与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也非常重要。第二,有必要掌握一门其它的程序设计语言。就目前的情况,掌握一门其它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格外必要。虽然VB是教材指定的教学语言,但在现实中它已经不是当前的主流语言了,它所体现的程序设计的思想也日渐被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所取代。作为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和发展变化,及时做好知识的更新与储备。就当前的形势来看,笔者认为可以从、C#、JAVA、C++等这些语言中选择一二进行学习。学习它们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本模块内容的理解,让我们在教学中做到既以VB为主又能突破VB的限制,这对开阔学生视野以及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是非常有好处的。第三,了解其它学科特别是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在新课程体系下,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十分丰富,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涉透也越来越深入。就本模块的内容而言,它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其中,数学必修3中关于算法的内容就直接与本模块的内容相关。而数学课程中的其它内容,如函数图像的绘制、求方程的近性解、概率与统计中的相关计算、函数图像作图、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均为程序设计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二、就本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而言,笔者亦认为应当有所改进

在教学内容上,笔者认为应该认真研究一下数学必修3中算法部分的教学内容,将部分算法知识转移到数学课的教学中去,而让本模块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专注于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否则,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本模块的教学中还应该特别注意借鉴数学课程中的特别是数学必修3中算法部分的例题、习题。两方面结合,使两个学科的教学各取所长,互相促进,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这一想法,笔者曾做过一些尝试。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尝试着压缩了算法基本概念和VB语句教学的课时,结果发现并未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比如,笔者在教学引入“秦九韶算法”,“割圆术算法”等作为示例进行编程示范,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虽然笔者进行的这类研究还不够深入,但笔者相信还是有一定意义的。(需特别提醒的是,做这类尝试之前一定要多与数学教师进行沟通,在教学进度上做好衔接。)关于教学内容的第二条建议是,注意在教学中贯穿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虽然教材对这一点体现得并不充分,但是课标中却明确要求“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熟悉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并学会运用” [2 ]。所以,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强调这些概念。有了这些知识后,学生对VB的学习也就不会局限于VB,而是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关于这一点,笔者甚至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适当引入JAVA或C++的示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笔者的第三条教学建议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的养成。在VB中,变量的定义较为随意,数据类型也不严格。这让初学者可以忽略编程形式上的问题而将注意力集中到编程的过程上来,在短时间内获得初步的编程体验和知识,这是VB这种处理方式的优越性之所在。但是,随着所编写的程序越来越复杂,VB的这些特性就会日益成为编程的障碍。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都不具备这些特性,就连VB6.0的升级版本也放弃了这些特性。所以,从长远来看,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应该成为教学中常抓不懈的内容。这里,所谓的养好的编程习惯主要是指:1.变量的先声明后使用;2.变量命名时“见名识意”的原则;3.数据类型的明确定义;4.缩进式的书写风格等等。

对于教学过程,我们一贯的做法是“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对于有天赋的学生来说,这只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对于另一部分同学来说,又让他们觉得十分吃力。这样的做法获得的是相对整齐的教学效果,却也是一种整体平庸的结果,难以培养和造就真正优秀的人才。事实上,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该尊重这种差异性。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有必要打破单一的“演示+上机”的教学模式,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力性和学习潜能。而程序设计最重要的特点是可以上机实践,通过不断调试、修改程序来学习,这就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一定天分和强烈学习兴趣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更有利于他们成才。笔者相信,多种学习方式的引入是达到课标中关于“教师要注意发现对程序设计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3 ]的必然要求。

笔者认为,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课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具有鲜明课程特点同时又符合高中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然而,真正要教好这门课程却并不容易。以上所述就是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本模块教学的反思建议,希望能与广大同行共同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反思;建议

做好小学生的体育教学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随着体育新课程的推进,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已经大有改进,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深思,本人反思自己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简要总结了部分自己的经验,与众多同行交流学习,望携手致力于小学体育教学,共同进步。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反思

1.体育课不受重视,体育老师备课不充分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体育是一门游戏课,所以他们普遍很喜欢这门课。但是大多数时候,校方、体育老师们和小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小学体育的真正意义。所以对小学体育教学没有足够重视。很多时候,体育老师们弱化了自己的教学作用和价值,上课之前没有认真研究体育课的教学标准,导致许多体育课的教学目的不明确,老师上课漫无目的,完全是让学生自由活动,大家爱玩什么就玩什么,整个体育课上,老师没有存在感,没有起到应该有的价值和作用,更没有把体育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显而易见,如果课前没有充分的准备,那么上课的时候只有放任学生自己散漫的玩耍,肯定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所以,体育课也是需要备课的。没有足够精心准备的体育课,学生学得煎熬,教师教得也很煎熬,导致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存在S多困惑,通过整体的了解与分析,我对备课工作的疏忽进行了反思,希望能引起众多小学体育从教者的共鸣。

2.体育教学内容不合理,教法简单粗暴

体育新课标比较开放,没有规定限制过于具体的教学内容,给了体育老师充分的选择空间,这样其实有利有弊,好的方面就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体育教育者会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这样对小学生的体育教育肯定有很深远的积极意义。但是另一方面,许多本来就不够重视的学校和老师就会更加散漫,常见的体育课流程变成了首先上课集合,让体育委员带着大家慢跑几圈,然后再集合散开三分钟的热身活动,接着就自由活动,体育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再集合,甚至最后这个环节也没有。这些体育教学仅仅浮于表面,难免会有些不足。可想而知,这样的体育课有何意义?完全谈不上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老师没有存在的意义,学生根本不能准确地把握体育课的要点,无法在体育课上得到应有的素质收获,只是白白浪费时间,渐渐地把体育课变得为了上课而上课,学生也会对体育产生抵触情绪。

3.课后的时间没有被开发利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始于体育课的上课铃声,止于体育课的下课铃声。往往一声“解散”,整个体育课堂就结束了。其实是大家的思想过于根深蒂固了,或许从来没有人这样认为:体育课也是可以布置课后作业的,体育课后的时间也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加以开发利用的。

二、小学体育教学的建议

1.体育课前充分准备

许多体育老师认为,备课这些字眼在体育课中是不存在的,其实不然,体育课是一门深刻的课程,在体育课中,教师可以利用体育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进行体育活动,还可以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等人格品质。所以体育课不仅需要备课,还需要认真投入,精心备课。体育备课可以通过研究各类体育教学资料,根据自己的上课经验、认真写教案、多参考其他的上课视频等与体育课或体育训练有关教学资源来充分准备。

2.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体育老师在备课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再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学法,充分利用体育器材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备课的时候,尤其是备学生的时候发现学生希望学习打篮球的技巧和方法,就可以在教学中选择篮球教学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运用讲授法、演示法,老师先讲解和演示篮球的活动技巧和方法,再运用练习法让学生自己练习,还可以分组以竞争的形式展开友谊赛,在实践中提高篮球活动的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又能丰富课堂内容。

3.开发利用体育课后时间

其实,体育课也是可以布置课后任务的,通过课后任务,让学生利用学习主体的身份参与体育学习,他们会更期待下次的体育课,老师也能轻松地和学生一起进入体育学习中。

总而言之,要不断推进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必须扎实基础,深入分析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抓住课前、课上和课后的时间,做好小学体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3

【关键词】高中女生 体育课 交谊舞教学 实践及反思

交谊舞(也称社交舞蹈)是世界各国流行很广的一种社会交往、自娱性质的舞蹈艺术。交谊舞比国标舞要求要低,特别是现在流行在人民群众之间的广场交谊舞,它对舞者的舞姿、舞步可以说要求很低,所以喜欢它的人很多,包括我们的高中生。适合高中女生学的舞步有慢三、中三、快三、慢四、恰恰舞、探戈舞、牛仔舞等。

1 问题的提出背景

适逢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时间,测试立定跳远,我安排的准备活动是健美操的跑跳步练习,班里竟有5位以上同学提出宁可跑800m也不要跳操,问其原因却说在操场上跳健美操会不好意思,放松活动我教了交谊舞中的慢三,接着下课。第二节课测实心球,也是室外课,上课前该班的张同学说:“老师,我们跳慢三好吗,这个好玩。”“真的要跳?”想起上次准备活动不愿跳健美操,我不相信地问到。我半信半疑地拿来放音机,我想总有几个不要跳的。但令我吃惊的是学生练习得相当投入,每个学生都能大大方方的在操场上练习,很多同学还主动要与我合舞,完全不顾及边上篮球班男生的眼神。本来安排8分钟左右的准备活动练习了15分钟竟还有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安排了恰恰舞,也深受学生欢迎,不少其他选项班的同学也主动要求转到我班来上课。看到交谊舞如此受学生欢迎,去年和今年我又尝试性的对我校高一、高二排球选项班和篮球选项班的女学生进行了交谊舞的教学,发现学生很喜欢学,学得也快。在学了6课时交谊舞后,我对我校部分同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高一134人,高二67人。

2 交谊舞教学体现了《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2.1交谊舞教学可以增进情感交流,加强人际关系

选择“会教家庭成员或与他们一起练习课堂上学的交谊舞”的比例,高一年级占49.25%,高二年级占55.22%;选择“会教同学、朋友或与他们一起练习课堂上学的交谊舞”的比例高一年级占64.18%,高二年级占83.58%。从两项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高二年级在经过高一的交谊舞教学以后,与家庭成员和同学间的沟通与交流都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交谊舞给学生与他人的交流架起了沟通桥梁,这对于学生处理好个人与家庭成员、个人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减少隔阂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2.2交谊舞的教学可以开放学生思想,提高审美能力

选择“在开设交谊舞课前,希望老师在课堂上教授交谊舞”的比例,高一年级占76.12%,高二年级占100%;选择“希望老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继续教交谊舞”的比例,高一年级占 87.31%,高二年级占100%;可以看出,高二年级同学在经过高一的交谊舞学习后,已经喜欢上它,并主动要求学。对我校高一不希望上交谊舞教学的同学进行回访,发觉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①自身协调性差,总觉得自己跳不好,怕被同学笑话;②认为不能接受髋部的大幅度摆动,觉得很不好意思。但随着教学的深入,这样的想法会随着交谊舞教学发生很大的变化。她们会查找相关的视频教学去欣赏和模仿,学生喜欢看的节目有“舞林大会”。拉丁舞的美和精髓在于髋部的灵活摆动,在高一的恰恰舞教学中,多数学生喜欢学舞步,但不愿意加上摆髋动作,而在高二的恰恰舞课上,学生却主动咨询如何使髋部摆动得更漂亮、更灵活,如何增加美感,并能在教师指导下刻苦学习髋部摆动。

2.3交谊舞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做好与大学的接轨,促进终身体育发展

舞蹈是令人放松和减缓压力的一种手段。各届毕业生的交谊舞教学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同时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长的肯定。一个毕业生在寄给我的教师节贺卡上写道:“老师,节日快乐!谢谢您教我学跳舞,我觉得那些日子好开心,可以忘掉好多烦恼,可以让我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现在上大学了,周末我和同学一起去舞厅跳舞,同伴都说我的舞跳得很好,我和她们说在高中时老师教过,她们羡慕死了……”跳交谊舞已成为很多人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从已经步入大学的部分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她们能指导同寝室或同班同学练习交谊舞,去舞厅也能大大方方接受邀请,不像其他同学那样缩手缩脚,能较快的适应大学生活。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势必影响她们今后的锻炼习惯,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

3 适合高中女生的交谊舞的内容及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注意点

由于交谊舞种类丰富多样,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审美习惯,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3.1适合高中女生的交谊舞的内容

3.1.1基本常识的指导。包括跳舞礼仪,学会说“对不起”;衣着要整洁、手要洗干净;逆时针方向运行是约定成俗的走舞程线,不能反道而行,不然会发生碰撞;高雅的气质来自于挺拔的体态,在学舞是要时时刻刻注意身体姿态;音乐是舞的灵魂,要学会踩着节奏跳舞等等。

3.1.2三步舞,包括慢三、中三、快三。慢三和中三学起来很快,快三因为旋转太多、速度太快,学生会一时难以掌握,从课堂气氛中看学生更喜欢中三一些。教学从基本步开始,先从前进后退步开始,然后是侧身步、左转步、右转步,最后可以加单手转花步。

3.1.3慢四。它的节奏慢,主要指导学生的找到跳舞的感觉,可以用一拍走一步的等间隔、四步为四拍循环的跳法;也可以用“慢慢快快”、四步成六拍循环的跳法。

3.1.4恰恰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舞,它的音乐自由奔放、振奋人心。步伐主要有恰恰基本步、前进锁步、追步、定点转、纽约步、扇形步。

3.1.5牛仔舞。节奏快,能提高学生心血管功能。舞步主要有牛仔基本步、背后换手、环接步、美国式快转。

3.1.6探戈、伦巴等其他舞种,可以在高三学生中教学。

4 交谊舞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注意点

4.1.1交谊舞的教学方法:①讲解示范法,以边示范边讲解的效果最佳。②完整和分解法,要注意两者的结合。③重复练习法,合着音乐节奏重复练习,提高动作技术和乐感。④带领法,学生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模仿教师动作和姿态,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⑤提示法,用口令和肢体来提示动作,特别是在转动方向和改变路线的时候。

4.1.2交谊舞教学注意点①教师要男步、女步都会,及时转换角色讲解示范并带领学生练习。②先教男步动作,后教女步动作,要求学生都要学,因为是女生班,有一半的女生将要承担男伴的作用。③注意学生的身体姿态,首先姿态美,舞才美,在练习中要不断提醒学生保持良好的体态。④注意节奏感的培养,音乐的选择要考虑具有强烈的重音。⑤适当降低动作的难度,先培养学习兴趣,如拉丁舞系列不要强调加入胯部的摆动,让学生先能跟着音乐跳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对胯部会有意的模仿和学习。

5 反思与建议

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上交谊舞课前,有84.79%的女同学希望在体育课中教交谊舞,而从我市五所普高和三所职高调查现状看,开展情况却并不好。除了一所职高、一所普高略有教过,其他学校体育教学中从未涉及。为什么不加交谊舞教学,被调查的教师主要有两种担忧:第一种担忧学生本身不要学,或没有专门的场地,在外面那么多学生看着,怕学生不敢学;第二种担忧则是教师觉得没有舞伴或认为自身水平不够。

第一种担忧,从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是完全可以忽略的。对于第二种担忧“没有舞伴或认为自身水平不够”。体育教师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对动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都高于一般人,对学会基本的四步、恰恰、华尔兹等舞蹈不成问题,可以看视频也可以向有基础的同事、朋友请教,更何况一些基本舞步本身就是大学的学习内容。至于舞伴则完全可以选择班内有基础或协调性较好的同学,利用课间时间把她教会,上课时当你的舞伴,而且教师与学生共舞,更能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了师生和生生的交流和学习。

综上所述,交谊舞教学在健身、娱乐的同时对增进感情交流、加强人际关系,促进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学习效率、促进终身体育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各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女生的愿望,在体育课中适当增设交谊舞教学。教师在交谊舞的教学中,应降低难度,充分体现交谊舞的自娱功效,以广场交谊舞的要求进行教学,而非国标的规格来要求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耐心和恒心,做好引导,让学生掌握一种身心放松的锻炼方法,让学生学会在紧张的学习或今后的工作中放松、自娱身心,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4

关键词: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大学语文 反思

一、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这个凝聚我国课程改革人员的心血和劳动的《课程标准》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以测试应试者“语言交际能力”为重点,两者相一致。

所谓“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是指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广义的语言不仅包括书面形式,还包含口语部分,因此这里的“语言”就是指汉语的书面与口语两部分。目前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暂时采用纸笔测试,还没有口语部分,据了解,不久,ZHC将增加听力和口语测试。“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往来接触,这里重在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与通常我们所学的语言知识、概念相对。正如ZHC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所说,它是在一定情境中,在一定语言背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对某个孤立的字、词、句式、语法知识、作品知识和作者的记忆或识记。“能力”指人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它与一个人的思维、积累、修养密切相关,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某一方面素养的表现。

(ZHC)由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国内外专家开发研制,以测试应试者汉语交际能力为主要内容,ZHC主要考查语言交际能力,运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沟通的能力,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

基于上述测试内容的要求,ZHC具有以下特点:(1)它考查语言理解能力而不是短期的记忆力,不依赖于任何教材,不需要测试者死记硬背。(2)主要考查“语言”,而不是“文学”和“人文”。它重点考查“语言”本身,考查语言信息的获得与传递、表达,语言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等等。(3)主要考查运用语言“形式”“文从字顺,条理清楚”,而不是“立意构思”。重点在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流畅、条理、得体,不是内容方面立意构思的奇特。

目前ZHC采用纸笔卷面测试,分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两部分,共102道题,其中阅读理解50道,书面表达52道,1―100题为客观题,101、102题为主观题,150分钟内完成。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对文字材料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还有就是对阅读速度的考查。书面表达需要考查书写汉字和语句,组句成段的表述习惯,书面表达的一般格式,写作方法与形式的运用。

作为标准化证书考试,ZHC严格进行考试质量控制,分为处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2004年6月13日,我国首次举行“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成绩合格者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目前ZHC已覆盖全国25个省区市,46个城市,共建立了100余个考点。参加测试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各种社会原因并没有完全实现测试的初衷,由于ZHC不借助行政权力推行,是否在人事决策中参考ZHC的成绩,由使用者自主、自愿地选择。目前要改变这种境况,ZHC还需要通过扩大宣传及提高社会认知来开拓自己的市场。

二、汉语的社会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汉语的状况不容乐观。

1.国内外对待汉语及各自母语的态度截然不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我国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习承载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汉语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必经之路,因此学习汉语在世界上很受追捧,旨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加强世界各国对中国了解的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各地。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国发展的历史、优秀的文化传统都寄托在我们的母语――汉语上,但国人过分重视英语的学习,常常忽视了母语的重要性。从幼儿到大学生、研究生,都对英语“穷追不舍”,对汉语冷漠或无视,更有甚者,英语直接跟大学毕业、考研、职称评定相挂钩,这更加重了学习英语的压力。在对待母语的问题上,反观国外,美国正在从国家制度和考试体系等方面着手加强母语的学习。对此我国有必要对母语的现状进行思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网络等各种“潮流”语言的冲击。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我们能及时了解到各方面的最新动态,很多不规范的“潮”词“潮”句迅速走红。像“给力”“萌”“××控”“××体”“神马都是浮云”等,以及以前的“帅呆了”“酷毙了”等词,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无论在什么场合,正式的还是不正式的,人们习惯性地用这些潮流词句。然而每一种语言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字词句的使用也很讲究,这种不分场合地任意使用“潮”词“潮”句显然违背了语言自身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语言的纯洁性。

3.生活中汉语“危机四伏”。在生活中一些书信中、街道两旁的广告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错别字,应用文中经常有格式错误、表达不清、歧义的现象。母语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几十年的教育都不能避免这些错误。而且这种问题不仅仅发生在文化水平低的人身上,一些文字媒体,一些硕士、博士发表的文章中也常可以看到这些错误。汉语“危机四伏”,促使我们不得不对汉语的教育、推广产生怀疑与思考。

4.生活、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使用汉语时,我们常出现错误,我们觉得英语重要,但这不代表就可以不重视汉语,不需要汉语。相反,我们很难离开汉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汉语,查看新闻、收集信息需要汉语,阅读、学习不同领域的书和知识需要汉语……有专家将人的能力结构分为3个层次:职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核心技能。所谓“核心技能”就是指各行业、各领域所有人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核心技能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它不仅仅决定人员的工作绩效,还决定其日后的发展和终生成就。

5.科学合理的测试缺乏。汉语作为母语,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测试。我们习惯将一个人在学校的语文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他在社会上语言能力高低的标准。成绩高,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语言能力强,反之,语言能力就弱。可事实常与此相反,成绩高的,语言能力不一定强;成绩低的,语言能力不见得就弱。显然学校的语文成绩不宜作为判断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的参考标准,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学校考试重知识,社会则重语言的运用。

三、大学语文的反思

据调查,72%的人认为国人的语言交际能力不强,与我国语文教育分不开。谢小庆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实际语言交际的训练;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语法的分析而忽视了语感的体验;过分强调对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视了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大学,语文教育涉及三个方面:学校,学生,教师。

在学校方面,学校常将大学语文设为选修课或公共课(除中文专业外)。课程的学分、学时数普遍偏少,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教学目标明确,但教学实际效果远远落后于教学目标。再者,大学所选用的语文教材相对偏向文学、知识性的一面,很少涉及语言的实际运用等方面的训练。

在学生方面,“汉语还需要专门学吗,不是每天都在讲吗?”“语文课就是橡皮课,上不上,无所谓。”“语文根本就不是课上学到的。”……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不屑于学习语文,他们更愿意将时间用在专业课和英语的学习上。大学语文课上,有些同学就拿本小说看,视老师如空气,笔记更不会做。如此的态度,使他们的汉语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进入社会后,与人交流沟通常因说话不畅,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教师方面,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多是年轻教师,有些教师不能充分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性,盲目地以为学分低,课时少,就应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上课心态也放松了好多。

学校、学生、教师三方面对大学语文的认识与态度上的偏差,使得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越来越迫切。

四、建议

大学语文的弊端早已成为众矢之的,而关于它的改革也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虽然各方都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收效甚微。

针对大学语文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很多一线教师、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学者都提出了改革措施与建议,如建议使用开放式的教学,将文学与语言分科教学,提高教师的上课技巧,调整教材内容,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倡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认为,这些建议确实中肯,也具有针对性,但要真正改变大学语文现状,还要从提高人们对母语――汉语重要性的认识入手。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才会落实行动。

只认识到重要性还不够,还应认识到改革的方向――语言交际能力。这是由大学独特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大学正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里培养出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跟形形的人交流沟通,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就是这样一种考试,大学不妨借鉴ZHC的考试模式,改革大学语文的考试,或直接将ZHC引入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汉语交际能力测试的必修课,当然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规定不同的合格等级,或者开设职业汉语之类的选修课,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汉语的热情,将注意力转移到通过学习汉语来提高自身语言素质及能力上来,为将来竞争求职及职场活动储备适当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陈宇.职业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年会暨ZHC与大学教改研讨会.

[4]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中心年会.

[5]母语能力是最重要的竞争力.北京考试报,2005-12-3,第4版.

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5

“平移与旋转”是伴随着新课程出现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新增加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丰富学生的几何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要准确把握新增加的内容,正确分析和理解这些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对照数学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的要求,为立足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长远发展,赋予数学课堂以数学的灵魂,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一、充分关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里的数学”的共同点,在学生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1.平移与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缆车沿笔直的车道滑行,国旗沿着旗杆徐徐上升,直升飞机起飞时的机翼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学生脑子里有许多关于平移与旋转的感性认识。如何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关于平移与旋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认识平移与旋转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学习活动中,进而学习数学意义上的基本的图形变换?在教学中,笔者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乐场情境,选取代表平移、旋转两种运动方式的六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项目:太空飞梭、高架车、摩天轮、旋转木马、急流勇进、大章鱼,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项,它们是怎样运动的,用自己的动作演示出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学生在饶有兴致的回味中,在动作的比划中,“体味”着平移与旋转两种不同的运动,“生活中的数学”被唤醒。

2.帮助学生将运动感觉进行抽象、升华,在比较中体会平移与旋转的不同特点。平移指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的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旋转是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那么如何帮助三年级学生由对平移与旋转运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这两类现象的运动轨迹(数学的内容)的认识,进而区分这两类不同的运动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须用语言描述,配合动作的比划,带领学生在体验这些运动感觉的同时,重点关注运动的轨迹,对两类不同的运动进行分类。学生由开课时对游乐项目的身体感受,上升到对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运动轨迹的认识,在原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着“学校数学”的学习活动,他们心领神会地按运动轨迹的不同将六个运动项目分成两类,给它们分别取名为“平移”和“旋转”。数学活动为后面学习数学意义上的图形变换作好了准备。

二、挖掘学习内容中的数学因子,帮助学生由“生活数学”过渡到“学校数学”,给予学生数学素养的滋养

平移与旋转是物体或图形平面内的移动变换,在学生区分出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的基础上,教材安排学生进一步认识平移: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填一填”、“画一画”等操作与交流活动,让学生观察在方格纸上简单图形平移前后的位置,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会画出在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的难点跃于视野——图形平移后的位置,是由图形平移的方向(上、下、左、右)和平移的距离(几格)共同确定的。对于图形平移后的方向,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判断,而对于平移的距离(几格),大家往往错误地认为是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相隔的距离。人们常常根据两个图形中间空出的行数,认为蜡烛向右平移了3格,小鱼向左平移了2格。如何帮助学生获得关于平移距离的正确认识?笔者将这一教学难点进行分层化解,引导学生通过研究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最后到图形的平移,探究出图形平移的距离。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创设了以下情境:

1.创设红蚂蚁找面包的情境,探究平面上的点平移的距离。运用多媒体课件,以方格纸为背景,将红蚂蚁与面包放在不同的格点位置,借红蚂蚁想去吃西边的面包要向西走几格的问题情境,解决平面上点的平移距离问题。在学生自由数红蚂蚁平移的格数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红蚂蚁看作一个点,通过观察红蚂蚁经过了几个格点,运用对应的方法来确定红蚂蚁平移的距离。

2.创设两只蚂蚁共同抬面包的情境,探究平面上线段平移的距离。学生正确地判断出平面上的点平移的距离,意味着学生在解决图形变换的问题中初步掌握了点对应的思想方法,它为学生探究平面图形平移的距离作了很好的学习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但在此时,笔者并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解决图形平移的距离问题,而是设置了两只蚂蚁的争论——两只蚂蚁一前一后抬面包,红蚂蚁说:“我在前面,我走的路长”,绿蚂蚁说:“我在后面,我走的路长”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猜测谁走的路长。但怎样验证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笔者又为验证活动作出精心设计:两人一组一套活动材料,一人当红蚂蚁,一人当绿蚂蚁,一起将面包从虚线的位置平移到实线的位置,然后数出自己平移的格数。

答案毋庸置疑,两只蚂蚁走的路一样长。“如果来了一只蓝蚂蚁,它也来抬面包,不数格子,猜猜蓝蚂蚁平移了几格?”“假如有一群蚂蚁来抬这块面包,它们各平移了几格?”童话的情境中蕴含着数学的思考,对问题进一步深化、升华。学生进而认识到,线段的平移同样可以看作是点的平移;线段上的每一个点移动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3.学生独立探究出平面图形平移的距离。由于掌握了化线为点、化整为零、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和小蚂蚁一道,轻松地解决了把家(平面图形)向北平移了几格的数学问题。数学的思想、方法,这些数学的魂魄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找到一个点,研究这个点平移的距离;找到一条线段,看看这条线段平移了几格。

三、以问题解决和生活应用强化、拓展新知,把“学校数学”应用于社会生活实际,实现“学校数学”的高层次发展

为达到巩固、强化新知的目的,新课后的“填一填”、“画一画”等形式的练习是必要的。但关注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绝不能将视角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还应当成为学生向纵深发展的窗口——给学生一束光,让知识成为光束的源点,让学生沿着这道光束去探照到更深远的知识、资源。

于是在“填一填”、“画一画”后,笔者在课堂上安排了三道自选题,让学生自选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大家共同来欣赏或解决:①上海音乐厅整体平移搬动的资料。②运用今天的知识巧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③图案欣赏。欣赏利用平移与旋转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6

教材严重脱离中国学生的生活实际。

许多中学生不认识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上的英语 , 不知道 CCTV. 中国学生百分之八十的生活时空是在学校和家庭。生活素材会增加学习兴趣。二:教材严重脱离工作实际和当代的经济,文化,科技。三:重点不突出。如常用词汇,常用基本句型不突出。四: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没有研究和体现。如用国际音标拼读单词能力,快速记忆单词能力和对常用词组的分辩能力等。五:教材难度的急剧增加和知识点数量的急剧增加没有错开。

英语测试不科学,不全面,偏难偏冷。如有些考研试题却频频出现在中考和高考试题之中,甚至是在学生平时的试题之中。对语法考的过多过细。这既挫伤了部分学生的信心,又误导了部分学生,使其做了大量的无用功。中国一直缺乏对中考和高考试题的科学评价机制。长期以来,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检测有极大的片面性.听、说、读、写、译,只检测了听、写、译。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工作以后的应用能力相互脱离。

教学方法以应试为目标,不合理,不科学。教学目标在微观上不明确,教学内容太充实,教师缺乏教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奔命于题海之中。

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像无头苍蝇挣扎在题海之中。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条件差。学生运用英语的条件基本不具备。适合学生看的英语书、刊、报很少。适合学生听、看的英语广播、电视节目很少。中国学生出国的机会很少。而欧美等国出国是家常便饭。

班额过大。一般学校每班都在五十人以上。重点学校每班都在八十人左右。

而英语教学的最佳人数是三十人左右。中国的班额可以说是世界之最。行政领导和教育专家都在回避这个问题。很多课堂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 因材施教难以落实 . 教师只能按教学进度 , 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 . 难以照顾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 . 学生只能听、记、写。

对教材改编的建议:

1 :小学生学英语的动机是好奇和兴趣。要降低难度和减少内容。不要超过其接受能力。小学生并非专业学英语。他们还要学其它课。他们还要休息和娱乐。揠苗助长是可悲的。但现实中却比比皆是。

2 :中学生学英语的动机是应试。听、说、读、写、译五种学习手段中运用最多的是读,其次是译、写,再下来是听、说。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读是切入点,是一切的基础。

3 :集中强化国际音标拼读单词能力教学。不管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在学过一学期英语以后,最大的难点是用国际音标拼读单词能力不强。老师教的单词容易忘。自己不会拼读单词又怎样学好英语呢?现行的小学教材都没有国际音标教学内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陷。(英语母语教学单词的发音不成问题。只需型音对应就行了。)拼读单词正日益困扰着中国学生。初中在二年级教材上出现了国际音标教学内容。但由于分散于各课之中,受其它内容冲击,往往一带而过,学生根本没有掌握。有些教师自己发音不准。迫不得已,很多学生用汉字给单词注音。讲的英语,中国人听不懂,英国人也听不懂。因此我建议:在开始学英语的第二学期集中一学期时间,进行以国际音标为中心的系统化语音教学。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具有准确,熟练地自己拼读单词能力。小学生学国际音标效果还是不错的。有汉语拼音和一些英语单词这两个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