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诊断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诊断建议范文1
这一检查可以检查黄斑、视神经、角膜、虹膜等眼部结构的健康状况,预防眼部严重病情,及早发现血管是否出现问题。对于“三高人群”来说,增加“眼底”检测很重要,它可以监控小血管的病变,早期发现血管硬化症状,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突发事件。
医生建议:
眼底检测的费用也不高,对于血脂、血糖都正常的青壮年而言,做一个“裂隙灯”检查就够了。
体佛检测
是否肥胖不仅是靠肉眼来观察的。体脂检测可以帮助查出是否存在“隐形肥胖”,提早预防脂肪肝、高血脂的发生。中国人的脂肪分布不同于西方人群,往往积存于腹部脏器周围,而这种内脏脂肪对于心血管健康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其中很多人的体重指数都没有超标,而身体脂肪的比例已超过正常。肌肉含量低,这种“隐形肥胖”如果持续发展,就容易导致脂肪肝、高血脂等系列疾病的发生。
医生建议:
家里的体重计有必要升级为体脂仪。因为体重只是单一的健康指标,并不能反映出身体内部的脂肪和肌肉比。准备一台体脂仪,方便一家人定期检测各自的体脂比。
颈动脉超声
这项检查主要是采用多功能超声检查仪测量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各血管内径,观察血管内膜、管壁变化,有无斑块及管腔有无狭窄和闭塞等形态改变。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对于预测评估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危险,预防脑卒中、心肌梗死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医生建议:
有以下任意两种情况的人,应主动到医院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长期吸烟、长期过量饮酒、有缺血性眼病史、有慢性牙周炎等,检查间隔在半年左右为宜。
冠状动脉CT
螺旋CT检查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最佳无创影像方法,对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目前很多三甲医院采用的都是64排螺旋CT,CT排数越多探测器越宽,所需扫描时间就越短,扫描时间的缩短使得受检者接受的×线辐射越少,检查更安全;同时更短的扫描时间也使得CT成像受呼吸、心率等影响更少,所得到的冠状动脉图像更清晰和准确。
医生建议:
如果有胸闷、胸痛等心脏相关症状,疑似冠心病,可以通过这项筛查来做诊断,因为多排螺旋CT相比冠状动脉造影更简单、更安全。
心肌灌注显像
这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可靠安全的无创检测方法。受检者分别在静息及负荷状态下静脉注射心肌灌注显像剂,使心肌显影。在负荷状态下,正常的冠脉供血区心肌灌注增加,而有病变的冠脉供血区心肌灌注增加较少,造成血流分布的不平衡,在心肌显像图上表现为放射性稀疏及缺损区。
医生建议:
利用静息及负荷状态下的图像对比可以进行冠心病的诊断,并评估冠脉病变的范围、程度和心肌活力,同时也十分安全。
体重指数和腰围的测量
体量指数和腰围是众所周知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导致因素,但荷兰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研究表明,体重指数和腰围大小实际上能够帮助预测死于心脏病或患上心脏疾病的风险。数据显示,有超过半(53%)致命于心脏病病例和大约四分之一(25%-30%)非致命病例是超重者和肥胖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超重的人被定义为体重指数有25到30,肥胖者体重指数为30以上。
医生建议:
体重指数是按公斤体重除以平方米身高的方式计算男性腰围测量,94到101.9厘米定义为超重,超过102厘米为肥胖。妇女测量80-87.9厘米为超重,88厘米以上为肥胖。
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的检测
ABI(踝臂指数)和PWV(脉搏波速度)检测的最大意义在于早期没有症状时发现心血管疾病。大部分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没有肢体缺血症状,或间歇性跛行的症状不典型。而通过检测踝臂指数、脉搏传导速度,可以反映下肢动脉阻塞和动脉弹性,准确地检测血管病变。
“踝臂指数”(ABI=下肢收缩压/肱动脉收缩压),是判断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下肢动脉狭窄、阻塞的指标,可确诊外周动脉疾病,并识别处于血管事件的高危患者。
脉搏波速度是判断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的动脉壁硬化程度的指标,可以良好地反映大动脉的弹性。对于高龄、男性人群,PW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医生建议:
ABI和PWV检测非常简便易行,真实性、可靠性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是一致的。而血管造影不仅进行动脉穿刺、向血管内送造影导管,还要打造影剂,风险大,花钱多。而目前做一次ABI和PW检测仅120元,医保可以报销。
心脏的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无创性检查,由二维、M型、频谱和彩色多普勒显示方式构成。二维超声心动图提供详细的心脏解剖结构信息以及相关的心脏功能评价,尤其是对心脏病理解剖学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H型显示提供优越的瞬间信息,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提供血流动力学资料,包括压差、容积血流和心内压力。由于超声心动图能获得重要的诊断价值,已经成为公认的常规心脏检查工具,在临床上得到了极其广泛的使用。
安全诊断建议范文2
例1 患者,男,2岁,儿科,临床诊断:胃炎。处方:多潘立酮分散片2.5 mg,3次/日;奥美拉唑肠溶片(10 mg/片)10 mg,1次/日;西咪替丁片0.1 g,3次/日,均连用3天。
分析奥美拉唑说明书记载,尚无儿童用药经验,婴幼儿禁用。经了解,患儿实际年龄3岁1个月。《国家处方集》指明幼儿期系自1~3周岁之前。建议与用药有关的处方信息如患者年龄若就诊卡信息与实际不符应予标示,婴幼儿处方写明月龄,也建议HIS系统对≤3岁的婴幼儿开具奥美拉唑予以禁用限制。
对于>3岁患者,当抗酸剂或抑制胃酸分泌药物与多潘立酮合用时,可减少后者在胃肠道的吸收,其机制可能为前者改变了胃内的pH值,前两类药不能在饭前服用,应于饭后服用,即不宜与多潘立酮同时服用。
质子泵抑制剂与H2受体拮抗剂联用必要性有待商榷,若前者早上服用,后者晚上服用控制夜间酸突破,则为合理。
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
例2 患者,女,42岁,妇产科,临床诊断:不规则阴道出血。处方:奥硝唑胶囊0.25 g×18粒×1盒,用法0.5 g,2次/日。司帕沙星片0.1 g×6片×1盒,用法0.2 g,1次/日。肾上腺色腙片5 mg,3次/日;维生素K4 8 mg,3次/日;维生素E胶丸50 mg,3次/日;三维B片2片,3次/日,均连用3天。
分析 ①阴道出血改变了阴道正常的弱酸性环境,从而使阴道的自净功能遭到破坏,病原菌侵入后不能被杀死,从而导致阴道的感染。另外出血时宫颈口多处于松弛状态,细菌有机会上行,造成上行感染。这也是阴道出血患者极易发生妇科炎症的主要原因。文献记载,功血“流血时间长者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因此,部分阴道出血患者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然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治疗性应用要求“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卫生部(2009)38号文要求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如果阴道出血并发感染,建议医师补全诊断;如果仅仅是预防感染,是否有指征(流血时间长者)、是否需要二联、以及是否需要喹诺酮类与他药的联合,需要医师与管理层的判断,并就这个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②司帕沙星由于存在明显的心脏和光毒性,国外已经停止生产。使用建议严格掌握指征。③维生素K4说明书常用剂量已经修改,现为2~4 mg,3次/日。④维生素K4剂型未注明,建议使用通用名甲萘氢醌片。
例3 患者,男,48岁,肛肠科,临床诊断:颈部囊肿并感染。处方:注射用头孢唑啉钠0.5 g+灭菌注射用水5 ml,1次/日,外用,连用2天。头孢克洛缓释胶囊0.375 g,2次/日;维生素B6片20 mg,3次/日;维生素C片0.2 g,3次/日;奥硝唑胶囊0.25 g,3次/日,均连用6天。安络痛胶囊0.1 g×24粒×2盒,用法0.1 g,3次/日。
分析 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头孢唑啉“外用”用法不够详尽,若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相对合理,若囊肿术后外用冲洗则不妥。三联使用抗菌药物亦不符合规定。②奥硝唑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单次剂量用足而用药频次按说明书要求调整为2次/日,可能更为理想。③安络痛胶囊>7天用量未注明理由。
例4 患者,女,30岁,妇产科,临床诊断:上环后。处方:诺氟沙星胶囊0.2 g,3次/日;维生素E胶丸50 mg,3次/日;维生素C片0.2 g,3次/日,均连用3天。吲哚美辛片25 mg,3次/日,连用2天。
分析 ①卫生部(2009)38号文要求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上环后预防使用喹诺酮类药与该规定有悖。②诺氟沙星主要用于单纯性下尿路感染,且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和生殖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该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率高达>50%,上环后预防性使用诺氟沙星指征不足。③喹诺酮类药物与非甾体类抗炎药联用可增加中枢神经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失眠、精神紧张和抽搐,应尽量避免联用。④有文献认为,喹诺酮类药物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杀菌力最强,且不易产生抗药性;在偏酸性时抗菌作用最弱,因此不宜与酸性药物(维生素C、氯化铵等)合用。
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
例5 患者,男,46岁,五官科,临床诊断:眩晕。处方:长春西汀片5 mg,3次/日;甲钴胺片0.5 mg,3次/日;桂利嗪片25 mg,3次/日,均连用7天。尼美舒利胶囊0.1 g,2次/日,连用3天。
分析 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SFDA 2008年对尼美舒利口服制剂说明书进行修订,说明书适应证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等,手术和急性创伤后的疼痛和炎症,耳鼻咽部炎症引起的疼痛,痛经,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等症状的治疗。
例6 患者,女,86岁,内科,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处方:贝那普利片10 mg,1次/日;莫沙必利片5 mg,3次/日;地高辛片0.25 mg,1次/日;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1次/日;氟桂利嗪片5 mg,1次/晚;多酶片1片,3次/日,均连用14天。酚麻美敏片10片×1盒,用法2片,3次/日(慢性病)。
分析 ①诊断书写不全,莫沙必利、多酶片、酚麻美敏用药指征未体现。②地高辛目前多采用维持量疗法(0.125~0.25mg/日),即自开始便使用固定的剂量,并继续维持;对于>70岁或肾功能受损者,地高辛宜用小剂量0.125mg,1次/日或隔日1次。如为控制房颤的心室率,可采用较大剂量0.375~0.50 mg/日,但这一剂量不适用于心衰伴窦性心律患者。莫沙必利促进胃肠运动,可能因此减少地高辛的生物利用度。建议联用期间注意监测地高辛疗效,停用莫沙必利后则密切注意地高辛血药浓度是否异常升高导致危险。此外,酚麻美敏含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伪麻黄碱,与地高辛合用注意监测因作用相加而导致心律失常。③多酶片为肠溶衣与糖衣的双层包衣片,内层为胰酶,外层为胃蛋白酶。莫沙必利与之连用使其迅速达肠腔,疗效减低,服用时间宜适当分开。④酚麻美敏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325 mg,每次2片对于86岁老人剂量应嫌偏大。2011年1月13日,为保证用药安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要求生产厂家应限制每单剂量处方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不超过325 mg,包括片剂、胶囊以及其他剂型等。此外,还要求对所有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处方药说明书增加肝脏损伤及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如脸、嘴、喉部肿大以及呼吸困难、瘙痒、皮疹等)的严重黑框警告。符合说明书要求的用药剂量不属于不合理用药,但愿意提供一些新的信息供医师用药参考。
适应证不适宜
安全诊断建议范文3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资料来自我院临床药师在2010年中对本院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记录及有关用药医嘱单资料。
1.2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查房、会诊,深入临床一线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药学干预,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相关规定,对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记录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2结果
2.1药学干预能降低临床不合理用药比率
临床药师药学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前,我院临床不合理用药比率是28.6%,在2010年工作中,临床药师通过查房、查看病历用药医嘱单,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后,临床不合理用药比率下降至3.6%,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明显下降。
2.2药学干预能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在2010年工作中,临床药师共药学干预600份病历,提出建议的有600份,建议率为100%,医生接受建议500份,接受率83.3%。临床药师通过深入临床一线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对临床用药进行技术指导,充分发挥自身药学专科优势,规范了临床医师的用药行为,及时处理、纠正临床不合理用药物现象,从而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与质量。
2.3药学干预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我院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无适应证用药、重复给药、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适应证不适宜等,临床不合理用药药学干预情况主要如下:
(1)磷选的药品不适宜:如一患者(8个月),诊断为扁桃体炎,用氨曲南注射液治疗,患者高烧不退(T:39.2℃),病情未得到控制。临床药师建议:用青霉素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医生接受建议,患者病情好转。用药分析:扁桃体炎的病原菌主要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C组或G组β溶血性链球菌,治疗原则针对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选用抗菌药物,青霉素为首选,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口服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其他可选药有口服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4]。氨曲南主要适用于治疗敏感需氧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如:尿路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等,对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等需氧革兰阳性菌以及厌氧菌无抗菌活性,用氨曲南治疗属遴选的药品不适宜。
(2)重复给药:如一患者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用泮托拉唑注射液和奥美拉唑注射液联用治疗,病人出现头晕加重、粒细胞降低。临床药师建议:停用泮托拉唑注射液,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注射液,剂量每次40mg,每日一次。医生接受建议,病人病情好转。用药分析: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都是胃壁细胞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强,时间长,两者注意事项均明确要求,应用本品时不宜同时再服用其它抗酸剂或抑酸剂,两药同时用会增加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使病人出现头晕加重、粒细胞降低。
(3)无适应证用药:如一患者(4岁儿童),诊断为风疹,用头孢噻肟注射液治疗,病人症状未得到控制。临床药师建议:患者风疹,未并发感染,治疗原则应及时隔离,加强护理,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加强营养,对症治疗,医生接受建议,病人症状控制、好转。用药分析: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病毒性感染者,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本患者用抗菌药物治疗,属无适应证用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
(4)用法、用量不适宜:如一患者诊断为急性咽炎,用注射用青霉素静脉滴注,每天1次,病人病情未得到控制。临床药师建议:用青霉素静脉滴注,每6-8小时1次,医生接受建议,病人病情好转。用药分析:青霉素用法不符合药代动力学规律用药,青霉素半衰期短,1天静脉滴注1次剂量,无法维持有效血药浓度,青霉素类属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抗菌作用依赖于体内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低抑制菌浓度以上的时间,每天须多次给药(3-4次),否则,不仅不能有效杀死病原菌,更易导致病原菌耐药性的发生。
安全诊断建议范文4
【关键词】老年人、心电图、健康体检
【中图分类号】R540.4+1【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5-064-01
我院心电图室从2009年1月―2010年3月,对随州市部分事业单位900名离退休人员常规心电图健康体检,异常心电图检出率60.23%,现就其心电图特点分析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900名离退休老年人中,男560例,女340例,年龄60岁―82岁(平均70.10岁)。
1.2 方法:采用日本9020型心电图机,走纸速度25m/s,诊断标准依据《临床心电图学》第5版,由专业心电图技师分析结果。
1.3结果:900名老年人心电图中,正常心电图358例(39.77%),异常心电图542例(60.23%),详见表Ⅰ。
表Ⅰ 900名老年人心电图分布情况
二 讨论
本组900名老年人异常心电图中,以ST―T改变最常见(17.77%)。50例虽有心慌、气短等心脏症状,但不严重,仅ST―T轻度改变,需定期心电图复查。余110例中,54例在左胸导联中,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ST段与R波顶点的垂直线的角度>90°)压低0.05MV以上,提示左心室受累,结合高血压病史,作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左室劳损、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建议此类人群进一步行心血管造影及相关辅检,明确诊断,56例V5、V6导联中T波振幅虽未降低至同一导联中R波振幅的1/10,但低于V1、V2导联中T波振幅,即TV1、TV2>TV5、TV6综合征,可疑左室受累,建议此类人群需结合临床、动态观察、及早明确诊断。
其次为窦性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缓占首位(72.77%),大多数无临床症状,属健康老年人群,不必过多其它检查及担忧,但当心率过于缓慢,或同时存在心脏病变时,表现头晕、胸闷、心绞痛、心功能不良,应考虑植入起搏器。窦性心动过速(10.55%),主要与交感神经兴奋及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关,本组老年人无临床症状,建议心电图复查。
心室肥厚(1.88%),均有高血压病史,有报道,如有ST段压低或T波倒置者,10年死亡率较正常电图明显增加,建议对高血压病人,心电图示左室肥厚者,应心电图跟踪监测,长期持续治疗,控制高血压。
本组束支性导阻滞(3.11%),室性早搏(1.88%),房性早搏(1.77%),预激综合征(1.22%),房室传导阻滞(0.88%),心房颤动(0.77%),左房肥大(0.66%),均建议到我市中心医院作心导管检查,其检查结果显示均有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故对上述类型异常心电图,应重点作相关检查,明确冠心病诊断,即时治疗。
安全诊断建议范文5
关键词:蔬菜病虫害;质量安全;行政管理;技术;认知
蔬菜是我国除粮食作物外栽培面积最广、经济地位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总产值已超过粮食作物,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5%,蔬菜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四川省是我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大省之一,据农业部2013年统计,四川省蔬菜播种面积达127.6万hm2,总产量3910.7万t,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居全国第6位和第5位。20世纪70年末伊始,生产结构调整,蔬菜病虫害危害的途径和发生的场所、方式多样化,危害程度逐年加重,总体呈现发生频繁、蔓延迅速,造成育成品种抗病性减弱、病虫害抗药性增强。近年来,蔬菜病虫害危害已成为限制四川省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每年发生面积几十万公顷,造成的损失上数十亿元,蔬菜病虫害危害日益严重,随之引起的产业安全、食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生命安全,乃至于等问题需引起警惕。探究溯源,研究蔬菜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解析、归类,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解决、监管和评估措施,利于“三农”、城市、环境、社会等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1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蔬菜生产目前以集约化与中小户并存的种植格局,主要在行政管理、技术、认知等方面影响着蔬菜病虫害防控与质量安全。在行政管理层面主要存在生产过程控制、施药后监管、新技术、标准与规范推广3方面问题。首先,对蔬菜生产全过程中各个环节难以完全控制;其次,施药过后残留的农药包装袋、残留药液、清洗器械液体等随处倾倒,残留于土壤和水流中,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给人畜、环境等造成了严重隐患;最后,每年颁布的国家、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规范以及科技进步奖等的具体内容,很难免费获取或分散零散,不易获取,有些从网上下载还需收取费用,不利于新技术和标准的推广使用。在技术层面主要存在病虫害的准确诊断、科学用药、精准施药与绿色防控新技术储备较少等3方面问题。首先,蔬菜病虫害种类繁多,目前中国有2000多种,且新病虫害不断涌现,给生产上诊断带来了困难;如2015年8月彭州市丹景山镇大面积发生的莴笋新病害给当地造成了极大损失,当地村民不断到市政府求助和要求解决,彭州市政府现正组织相关科研力量研究解决。其次,由于农药品种多和施药技术复杂,在生产中盲目用药、违禁用药、滥用药时常发生,不仅无法达到预期防治效果,而且增加了生产成本和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等诸多问题,无法做到科学用药和精准施药。最后,绿色防控新技术的储备不够。“三诱”技术、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防控措施在技术上要求比较复杂和成本较高,且技术储备较为有限,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面积较为有限。在认知层面主要存在安全生产间隔期和绿色防控意识不够。首先,依据不同的药剂施药后间隔特定要求的时间才能采摘果实,而生产中随时施药随时采摘现象常有发生。其次,田间实际应用的全生育期轻简化绿色防控措施比例不高,且绿色防控的意识缺乏。
2解决问题的建议
安全诊断建议范文6
【关键词】安全检查表;瓦斯防治;煤矿安全;隐患诊断
0.引言
瓦斯是煤形成过程中伴生的气体,由于其具有易燃、易爆性 ,瓦斯灾害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一大安全隐患,如果对其预防不当 ,管理措施不到位 ,就会酿成瓦斯事故。要消灭或减少事故,首先应该从源头着手,消灭一切事故隐患,才能保证安全生产。消灭了一切事故隐患,实际上也是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达到防患于未然,因此,诊断事故隐患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本文主要运用安全检查表法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对煤矿自然属性带来的系统固有隐患和矿井生产动态管理隐患进行诊断,找出煤矿生产动态中存在的隐患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1.煤矿自然属性带来的系统固有隐患诊断排查
1.1矿井瓦斯防治措施诊断
1.1.1安全检查表诊断
依据《煤矿安全规程》2010版,运用安全检查表法对沁海煤矿瓦斯防治措施进行生产动态考察诊断,其瓦斯防治措施齐全,未见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现象。
1.1.2瓦斯抽放系统诊断
利用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的近六个月的瓦斯浓度日报表和风量旬报表,统计沁海煤矿的瓦斯涌出量,其统计程序如下:
图1 瓦斯涌出量统计结构图
1.2矿井通风系统的合理性考察及其对策措施
1.2.1安全检查表诊断
依据《煤矿安全规程》2010版,运用安全检查表对沁海煤矿通风系统及通风设施进行了生产动态考察诊断。
对策措施:
⑴扩大回风井断面,使其风速在8m/s以下。
⑵扩大硐室断面或采取其它措施,增大硐室风量。
1.2.2通风系统稳定性诊断
为了判断各巷道通风系统的稳定性[3],把沁海煤矿主要巷道近六个月的测风记录进行了汇总,以每十天为一个测点,做成风量波动曲线。可得,总回风巷通风系统风量变化是比较小的,说明通风机是比较稳定的,但是13505工作面进回风巷、北大巷、皮带巷地点的风量出现大幅度波动情况,且波动幅度达到20%~80%,说明大巷和工作面通风管理存在问题,建议加强通风管理,检查通风设施是否安全可靠,对不可靠的通风设施进行更换。
2.矿井瓦斯治理和生产动态管理建议
⑴完善矿井瓦斯参数、瓦斯等级、突出危险性鉴定等技术工作,以便制定矿井中、长期规划,采取合理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
⑵进行抽采效果考察工作。根据《瓦斯抽采基本指标要求》以及国家有关瓦斯治理要求,矿井瓦斯抽采达标后,方可进行开采,所以,应对矿井瓦斯抽采效果进行考察,制定矿井瓦斯抽采规划和生产规划,合理安排生产地区,保证矿井生产衔接和安全生产[2]。
⑶加强现场动态安全管理、安全检查工作,对存在的隐患要落实责任,监督到位[5]。
⑷充分发挥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的作用,按时进行调校、维护,设置专门人员值班,及时发现、处理监控系统出现的问题,保证监控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参考文献】
[1]俞启香.矿井瓦斯防治[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55-61.
YU Qi-xiang.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of Mine Gas.Xuzhou: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1992:55-61.
[2]于不凡.煤矿瓦斯灾害防治及利用技术手册(修订版)[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89-99.
YU Bu-fan.Technical Manual of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of Damp Disaster and Utilization on mine gas(Revision) [M].Beijing:Coal Industry Press,2005:89-99.
[3]张国枢.通风安全学(修订版)[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133-148.
ZHANG Guo-shu.Ventilation and security Science(Revision)[M].Xuzhou: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2007:133-148.
[4]徐永欣.采矿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91-120.
XU Yong-xin.Mining Science[M].Xuzhou: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2003:91-120.
[5]徐永欣.煤矿开采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80-94.
XU Yong-xin.Mining Science[M].Xuzhou: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2004:80-94.
[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评价(第三版)[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75-88.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Work Safety.Safety Assessment(Third Edition)[M].Beijing:Coal Industry Press,2005:75-88.
[7]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安全规程[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12-19,26-29,39-59.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Work Safety.Coal Mine Safety Regulations[S].Beijing:Coal Industry Press,2010:12-19,26-29,39-59.
[8]王德明.矿井火灾学[M].徐州: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44-47.
WANG De-min.Mine Fire Science[M].Xuzhou:Coal Industry Press,2008:44-47.
[9]陈宝智.矿业安全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46-51.
CHEN Bao-zhi Mining Safety Engineering[M].Beijing: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2009:46-51.
[10]徐景德.我国煤矿瓦斯爆炸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5(2):5-8.
XU Jing-de.The direc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oal mine gas explosion in china[J].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