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学综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教育学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教育学综述

护理教育学综述范文1

 

反思性教学的提出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提高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反思性教与学的理论研究,对国内的反思性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和我国护理教学中反思性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为护理教育中反思性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

 

人类社会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步向全信息时代迈进,顺应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护理专业教师和护理学生使其解决问题与临床工作能力提高已经愈来愈多地受到国外护理教育界的关心和重视[1]。

 

反思性学习目前在国外教育文献中被普遍理解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或途径[2],作为西方教育改革中的亮点引起了欧美护理教育届的充分重视。许多护理教育专家呼吁应重点培养护理工作者的反思意识,使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缩短、临床工作能力提高。为了进一步研究反思性教学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综述国内外反思性教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反思性教学在我国护理教学开展情况,现报道如下。

 

1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发展

 

1.1反思及反思性教学的概念

 

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Dewey)系统论述了反思活动。“反思”在杜威的《How we think》一书中被明确界定:对任何信念或嘉定的只是形式即为反思,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他的趋于达到进一步结论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3],而英国的洛克(J.Loke)和荷兰的斯宾诺莎(B.Spinoza)等人是较早研究反思的学者。

 

洛克称对获得观念心灵的反观自照为“反思”,与此同时,心灵获得是不同于感觉的观念[4]。而后,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对教师如何反思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应生了以英美两国为主的维拉(Villar)、麦伦(Van Manen)、Pennington、Zeichner、Farrell等人对“反思性教学”的不同表述,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汲取众说之长,一种由教师反思性教与学生反思性学构成的双边性特殊认识过程即为反思性教学。

 

国内只有少数学者提出了反思性学习的概念,钟浩梁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反思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策略、效果等进行深究,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回顾教学过程,具有探求研究的性质。它对教师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我国学者郑菊萍提出“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活动过程中要进行反思,是再认识和检验自己思维过程、结果的过程[6]。”国内学者对反思性学习的理解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如何通过反思对自身教学水平进行提高。该研究认为完整的反思性教学不仅涵盖教师反思性的教,也包含学生反思性的学,教学相长、两者兼顾。

 

1.2反思性教学的结构

 

反思性实践的概念由前麻省理工学院的萧恩教授(Donald Schon)首次提出,它看重实践者在活动中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而不看重实践者对实践的预测和控制,提出了反思思维是不同于“技术理性”的理论思维[7]。受萧恩的影响,“反思性教学”被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从时间的维度划分为实践反思(reflection for practice,又译实践前反思);实践中反思(reflcetion in practice);对实践反思(reflection on practice,又译实践后反思)三类[8-9]。唐和格里菲斯(Sarah Tann & Morwena Griffiiths)两位英国教育者提出了反思时间框架即快速反思、修正、回顾、研究、理论的重构和重建的5个层次反思构架。这五个层次的反思结构更进一步拓展了萧恩在行动中反思、对行动中反思的思想,是反思行为具体化。

 

赵蒙成重视资料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将反思性教学分为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建立理论假设、实施行动5个步骤[10],但没有体现反思的重要作用。熊川武则认为,教学反思的过程包括分析教学现状、提出假说、实施计划、得出初步结论结论[11]。虽然阐述的便于实际应用,但也未能将反思性教学完整的呈现出来。我国学者郑菊萍首先对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概括为反省、评判、察觉问题、界定问题、确定对策、实践验证、总结提高7个阶段,详细列出了反思的过程。

 

2反思性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1护理教学中反思的重要性

 

随着不断发展的护理学科,人类逐步提高对健康的需求,这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国外护理教育届对于新概念的接纳程度和敏感度,很快使反思性教学引入护理教育的领域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要“发展和运用更高层次的解决问题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是在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在修订版本的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中提出的[12]”,而反思性教学的本质就是提高学生和教师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量文献表明,反思性实践对发展护理教学实践、社区护理实践以及注册护士考核都有积极作用,英国护理产科学委员会(NMC)已经将反思技能的展示与临床能力联系在一起来评判是否能获得专业注册资格。Agaath[13]等研究者认为,对于护理专业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日常实践中采取深思熟虑过的决定和行动来说,反思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护理教学中的反思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4],但各个国家没有对护理教育中的反思性教学的应用达成共识。

 

2.2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及测量工具

 

2.2.1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 国外护理教学中反思性学习和反思性教学的方法种类丰富多样,比如:反思性学习法包括录音带或录像学习法、日记法、合作学习法、真实性评估和学习档案、绘画、诗歌等;反思性教学方法包括反思日志、教学自传、教研活动或研讨会等[15],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反思,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使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2.2.2护理学中反思的测量工具 国外主要应用SRIS(the Self-Reflection and Insight Scale)工具,译为自我反省和洞察力量表,该量表是由Grant,Franklin,and Langford等人根据元认知与自我调节理论发展编制,主要用于评估个人自我意识,并被Marilyn E. Asselin等人使用。Roberts等[16]研究表明,SRIS对于测量准医学生职业行为的变化是有用的。虽然没有对护士用此量表测量,但是它对护士是有潜在用处的,尚无针对护士的量表来测量反思。目前,国内也没有测量反思的工具,特别是针对护理教育环境中的反思。

 

3我国护理教学中反思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曾志嵘等[17]的研究表明,有关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比较单一,测量护理教学领域的反思量表较少,教学反思行为处于随机、零散的状态,更缺少对实践护理教学中反思方式的研究。

 

反思性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性行为,反思性的方法在教与学中是相同的,某一种形式既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反思性的学习者,又可以培养教师成为反思性的教育者,方法并不绝对,关键在于如何筛选各种方法因材施教地运用到教学当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同步发展。

护理教育学综述范文2

关键词:临床教学 困境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56-01

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结合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而确定诊断,通过预防和治疗以最大程度上减弱疾病、减轻病人痛苦、恢复病人健康、保护劳动力[1]。临床医学是直接面对疾病、病人,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2]。现本文就临床教学的困境提出相应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并予以综述,旨在解决临床教学的困境,加强临床教学的质量。

1 临床教学存在的困境

1.1 示教病人资源短缺

在临床阶段培养工作中,医学生总是感到理论讲得多,实践操作机会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患关系紧张,医学生在患者身上进行学习的机会日趋减少,临床教学面临困境[3]。这个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势必严重影响我国临床医学教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

1.2 教学相对滞后于临床

在护理学中护理技术操作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如何会受其影响,因此,在临床护理实践教学中强化临床专业能力培养,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技术的操作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在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的教学与临床应用过程中,却出现极为严重的脱节现象,护理教学远远滞后于临床实践[4]。护理教材和操作常规的制定与修改的进度相对滞后,远远满足不了临床实际需要。从事护理教学的人员长期脱离临床实践,对一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操作缺乏了解,而在临床工作的护士也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

1.3 教师带教意识薄弱

在临床教学中,还没有比较完善的临床教学评价体系,不能有效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且职称晋升量化考评时临床教学评分并不比理论课高,因而对教学的认真程度取决于老师的责任心[5]。另外,临床带教不仅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而且还要承担较大的责任,如有疏忽大意就可能发生医疗缺陷或医疗纠纷,带教教师经受较大的压力,对带教的态度也十分冷淡,只把临床带教当作一项任务,进而对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培养视而不见。

2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2.1 邀请病人参与辅助临床教学

邀请病人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听取老师讲授的同时还能接触患者,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更加生动、深刻,更符合实际。通过医学生与患者共上一堂课,加强教师、患者、学生的交流,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教学水平和医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这种方法与传统医学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非常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问询能力和体格检查能力,加强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医学的人文关怀。

2.2 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共同拟定教学计划,可以将临床护理专业教师调到院校进行授课,还可以让院校教师免费到医院进行短期的学习;根据择优录取的制度,每年选定一定量的学生到医院进行实习,依据实纲的制度进行临床实习带教以及学生的考核管理。每年在相通的条件下优先录用合作院校优秀毕业生到医院工作。这相当于一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减少了再培训的时间,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竞争力。

2.3 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教师的言谈举止能够映射出他的品德与修养,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学生的诊疗思路、语言表达技巧大多是对教师日常的一言一行进行模仿与效仿的。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己的言行指导学生具备优良的医德医风,应理论与实践并重,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这样,才可以对病人准确的诊断以及对症治疗。带教教师应和学生多交流接诊病人的临床思维与经验,共同探讨,多让学生自主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想法欠缺或者不当时,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纠正,避免当着病人的面否定他们的观点。

3 结语

近年来,在医疗改革的进程中,国家的硬件建设,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医疗行业应更关注人才队伍软件的建设,因为医生这个职业有特殊的技术,不仅是一个学历教育,而且是终身教育。医生面对的服务对象是生命,非常宝贵。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保证医学生能够不断地更新知识,去面对未来新的问题,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谢宗豹.加强国际标准本土化研究推进临床教师专业化发展[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44-47.

[2]张文波,陈娟,朱莎,等.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本土化改革效果浅析[J].中国医学工程,2007(9):95-97.

[3]孙馨.医学人文教育行之维艰―― 访医学人文学者张大庆[J].中国卫生人才,2009(6):27-29.

[4]苑小燕.国外高等医学教育学科式课程结构改革趋势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2):99-100.

护理教育学综述范文3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临床教学;问题;对策

护理人员临床实践是护理学习的关键时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规范的专业行为。自“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以来,“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护理人员回归患者,这就要求精神科的护士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这些使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对于临床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护理人才的质量。剖析当前精神科护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及应对策略情况,现综述如下: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临床带教老师

临床带教老师是完成护理教学任务的主导因素,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带教老师的师资水平,以及他在在临床教学中的教学、组织管理和实施能力都至关重要[1]。带教老师的水平,将对护生的护理理念、护理方法产生影响。但当前精神科护理的带教老师师资力量薄弱且表达、管理和动力不足:带教老师都是常年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的护士长或护士,她们经验丰富,护理技能操作熟练,能为护生提供前沿的临床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案例[2]。但部分带教老师并未系统的接受过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也未经过正规系统的带教培训,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人文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形成不了统一的临床质量监控标准。其次精神科的临床护理工作较为繁重,职业压力大,在这基础上还要完成大量的备课和教学工作,略显出教学动力不足。

1.2教学理念

如何将教育理念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医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形势要求,是临床教学的具体过程[3],教师的工作态度、理念、技能等都将成为学生模仿的目标[4]。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贯穿于护理教学工作中,然而当前的精神科护理教学还处于“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教学多样化的全面开展[5]。“理论多,实践少”方法单一,护士长参与教学管理少,缺乏有效地护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缺乏对护生的人文关怀,使得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教师教得也很累,却收不到良好地效果。

1.3护理临床带教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精神卫生法》的相继出台,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经济意识不断加强,对护理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护生在实践中法律意识淡薄,无法意识到潜在的法律问题,都将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如教学活动涉及侵犯精神科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6-7];其次在护理文书书写方面,带教老师常常对于文书书写的重要性的强调优于对患者病情变化及风险的正确评估,如何应用准确的医学术语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真实、及时完整的描述,规避因相关法律知识的传授不够或自身知识不足而导致的护理文书书写风险[2]。1.4护生本身因素存在的问题当前多数护生属于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平素生活自理及动手能力差,很少关心他人,对职业上期望值高[2],实习中往往缺乏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3]。而且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也差,特别是面对精神病患者,常表现出胆怯心理,不敢与患者进行交流,达不到有效地沟通,从而不能完全地掌握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不出准确的护理计划而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2针对问题给予的对策

2.1加强临床教学师资力量

重视师资的选拔,除在师资的学历和职称上有要求,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护理技术、责任心强、能尊重关心爱护学生等[8],通过自愿报名参加选拔,接受严格的筛选制度[9-10]。

2.2全力配合各级领导对护理临床教学的工作安排

在教学工作中,保证护生的学习质量是最至关重要的[11]。这不仅是带教老师的责任并且也是医院各级领导要考虑的重点。护生学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她们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状态。2.2.1提高带教老师综合素质培养。开展护理理论知识、科研理论及技术培训班,理论知识和技术评比与考核等,不断强化和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2-3],鼓励带教老师外出进修及参加各种精神科护理的学术活动,鼓励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以提高带教老师自身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并定期组织带教老师交流带教经验的座谈会,提出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及效果[2]。2.2.2建立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对于那些带教效果好,有良好医德,医风,尊重护生人格,护生评价高的带教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提高教师在教学改革和科研中的积极性,确保护理临床教学有效的,高质量的开展[5]。

2.3创新临床带教方法

以护生为中心,科学选择教学方法[12],近几年来,精神科护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让护生能全面掌握精神科护理学的特点,培养更为专业的精神科护理人才,选择适宜精神科护理临床教学的模式,将传统的教育方法逐渐向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发展,如用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教学方法(team-basedlearning,TBL)、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ase-basedlearning,C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13],但不同的方式各有优势和不足,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达不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如将PBL教学方法与情景教学方法相结合,让护生在掌握大量专业知识的同时在情景演示中,结合情景内容强化教学内容,使护生对知识和操作技能技巧的掌握更加深刻。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减少日后进入临床工作时焦虑感和对精神患者的恐惧心理的产生。

2.4强化带教中的法律法规意识

带教老师应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如《护士条例》,《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新《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精神卫生法》等[6],及时查找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易出现的纠纷问题,防范未然[2],为护生进行详解讲解,全面做到带教和护生都知法、懂法、守法、自觉培养“慎独”精神,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2.5加强护生自身爱心、耐心及责任心的培养

精神科护理是临床护理中较特殊的,它所护理的人群都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因此护生要明确这一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身高度的职业责任感,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护理患者。

2.6培养护生的临床沟通能力

精神科的护理工作注重心理护理,以患者为中心,随时考虑患者主诉,心理和感受,因此对沟通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带教老师在有效地与护生之间沟通的同时应教会护生如何与精神病患者进行良好地、有效地沟通,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增强护生自信心及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临床应变能力[3]。

3结语

护理实习生是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新护士的成长是护理工作质量和安全的保证[14],精神科护理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关系到护生未来的工作。也与后备护理力量的培养与提高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运用带教技巧,融入人文关怀与沟通艺术,全面有效地提高精神科护理教学质量,使护生能从中受益,为今后在临床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序.浅谈“五步控制法”规范护理临床教学管理的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4):285,287.

[2]杨道凤.新时期护理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医学卫生,2013,29(4):616-619.

[3]吴育菡.护理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6):3633-3634.

[4]铁雁.护理临床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00):217-218.

[5]张佳.基于护理临床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4):139.

[6]洪惠珍,曾秋琼,陈远红.护理带教中护患纠纷的应对措施[J].医学信息,2009,7(15):1315-1316.

[7]罗兰华.护理临床教学中护患纠纷的成因与防范[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5):645-646.

[8]何桂英,邓敏,田红梅.护理临床教学中护患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2):92-94.

[9]周畅,兰大华.新形势下临床护理教学组长应具备的素养[J].中国医学导刊,2013,15(S):383-384.

[10]李春红.培训监控重点人群,严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6):12-13.

[11]王绮,郭斌.探索新时期护理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8):60-61.

[12]梁健珍.临床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121-122.

[13]傅仕敏,张黎.新型护理临床教学方法应用进展[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7):12-15.

护理教育学综述范文4

随着母婴同室的广泛普及,产妇及家属对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知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目前产科母婴同室病房人力资源配置相对不足,据研究北京地区有61.8%的医院母婴同室病房护士配备符合要求,38.2%的医院不符合要求[1]。传统的宣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反复性、不易理解性,导致临床健康教育效果不佳。加之因护士沟通不到位,患者难以理解,以致护患关系紧张,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且增加了护理工作量[2]。在医学临床教育中,多媒体视频一种资源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在满足生命科学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现将母婴同室中视频报道的应用进度综述如下。

1视频宣教的制作和应用

1.1视频宣教介绍视频又称影片、视讯、视像、录影、动态影像,泛指将一系列的静态图像以电信号方式加以捕捉、记录、处理、存储、传送与重现的各种技术。视频信息技术是多媒体技术的核心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还处于萌芽状态。视频宣教是指利用现代化的数码技术,通过视频图像形成直观形象的资料进行健康教育,采用现场实景拍摄,有解说、示范,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生动真实,便于产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产妇,采用反复播放的方法,直到产妇理解和接受。视频片的录制参照现有的国际、国内孕产妇保健及新生儿护理常规和标准、参考国内外文献、护士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用真人模拟录制而成的,指定专人进行操作方法演示,克服传统健康教育的不系统性及护理人员知识层次不一而出现偏差。

1.2视频宣教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在妇科围手术期、成人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手外科患者、腋臭微创手术围手术期等应用中可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知识的知晓率,降低围手术期缺陷因素的发生率,促进遵医行为,达到最佳手术效果[4-7]。同时在对护生培训中和用视频短片提高了对护生的临床带教质量,护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培养,有利于带教师资临床、教学、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8]。但是视频宣教在产科的应用中相关报道比较少,其文献提到宣教中结合视频有利于孕妇及家属更好地掌握孕期、分娩期及产褥期自我护理知识及科学育婴技能,提高对产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9-11]。

1.3视频制作方法及内容

1.3.1制作方法科室成立护理专科小组,将产后康复的知识、注意事项、新生儿护理知识、出院后的健康指导编写成通俗易懂的解说词,指定专科护士为模特,进行各种操作的规范演示,用数码摄像机拍摄,专家教授在旁指导。最后请医学院电教室专业人士配以文字、音乐、解说、动画,制成DVD光盘或其他适合播放的格式,请副主任及主任医师验收。

1.3.2制作内容(1)病区环境、住院安全。(2)相关规章制度。包括作息制度、探视制度、禁烟制度等。(3)专科知识科普。母乳喂养技巧、顺产后健康教育、剖宫产术后健康教育、新生儿护理、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更换尿垫、新生儿脐部护理等。(4)出院指导。包括出院宣教、出院流程、出院后常见问题的处理。为了激发孕产妇及家属对视频健康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在制作过程中配备了背景音乐、解说、图片等,使视频健康教育的内容生动,孕产妇易于接受[9]。

1.4视频宣教时间视频宣教以产妇及其家属为中心,在病房内按不同时间段循环播放,每次播放30min左右。每天通过网络中心控制病房内数字电视机进行统一播放。

2视频宣教的效果

2.1调动及增加了产妇对健康教育的学习能力罗一平[12]报道,人类获得信息83%来源于视觉,11%来源于听觉,1.5%来源于触觉;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70%。视频宣教内容设计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使孕产妇易于接受[6],它配备了背景音乐,在表现手法上,选取了各种媒体形式,如图片、文字、声音、录像和动画方式,对操作和技能部分采用了具有真实性和连续性的录像,逼真生动分步骤演示操作程序,视觉、听觉与触觉有机结合,从而激发了孕产妇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孕产妇接受视频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且视频片解说词通俗易懂,内容比较系统、规范、直观、生动,克服口头宣教图文的抽象性、片面性、枯燥感[13]。

2.2提高产妇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传统的宣教模式即口述讲解法,由护士讲解、孕妇及家属听讲,由于护理工作量大,护士只能利用操作时间进行穿插式的宣教,很难进行全面及有效的宣教,产妇及家属被动接受教育,缺乏主动性及参与性对宣教内容兴致不高,不能及时掌握宣教知识。在余丽等[10]研究中发现,95.6%产妇认为视频宣教有情境性和实用性,在观看过程中能够获得并掌握知识,有成就感以致心情愉悦,能够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文献显示[14],视频宣教能消除患者恐惧、焦虑心理,减轻患者躯体及心理性应激反应的发生,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信心,有利于术后康复。提高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而提高护理质量,达到优质护理的目的。

2.3提高产妇及家属对实际操作的能力分娩会引起产妇心理、身体等方面的变化,是一次强烈的生理、心理的应激过程。传统的健康宣教太简单、单一化,最直接的接触是书面、图片形式,但产妇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基础,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单一的讲解无法满足产妇的需求。视频因为拥有直观生动易懂,贴近现实与临床的特点,便于产妇反复学习与加深记忆[15],产妇对知识掌握牢靠,护理技能因不断加深学习而得到相应提高。如母乳喂养的姿势、挤奶的手法、产后康复知识、新生儿护理知识等,这些技能通过视频宣教的方式进行反复、缓慢播放,让孕产妇容易看清、学会,并产生深刻的记忆,以利于模仿训练并掌握,规范了孕产妇的技能操作和训练,使孕产妇面对问题时能够轻松应对。目前我国婴儿母乳喂养率严重偏低[16]。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显示。我国0~6个月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要求达50%以上。通过实践表明,视频宣教提升了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提高了母乳喂养的自给率,降低奶涨的发生率及新生儿感染率,提高了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及科学育婴技能,降低产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障了母婴健康[13-16]。

2.4提高对宣教内容的准确性及针对性在传统的宣教过程中,因护士的层次不一样,不同的护士提供的宣教内容不一样,达不到系统性和全面性。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因护士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沟通能力和患者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的差别而有差异[2]。而视频宣教内容由医护团队集体进行制作,能够扬长避短,在查阅国内有关孕产妇健康教育的文献,经调查整理归纳出产后及出院后孕产妇所关注的问题,经专家审核通过后进行播出。它克服了护士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的局限性,规范了护理健康教育行为,有效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

2.5有效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医护综合素质据调查:北京地区35.30%的医院采用“一对一”方式进行健康宣教;38.20%的医院采用“集中”和“一对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教。视频宣教相对于传统的一对一宣教而言,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优化了护理工作模式。王敏等[5]认为,视频宣教能够增强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视频宣教可重复多次进行,减少了护士重复劳动的工作量使护士能够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分配护理工作,从而有计划性的护理产妇。在制作视频过程中,参加的医务人员能够全面熟悉和了解各项专科内容,增加了业余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

2.6体现了以人为本,有利于家庭式护理模式开展曹文华[16]报道显示,夫妻双方共同参加孕前学习比例较低,只有37%,但是产妇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率达81.2%。88.7%产妇配偶知识来源于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网络等媒体,73.6%产妇配偶知识来源于亲戚朋友,仅有36.8%产妇配偶知识来源于医务人员的教育。产妇产褥期容易情绪沮丧、焦虑不安和记忆力减退,其中一方面是受传统思想和家庭压力影响占20%;又因各地方传统风俗的不一样,导致现代与旧思想的冲突[17]。而视频不同时间段的宣教能够增加对家属的宣教,纠正错误的观念,增加对知识的需求,以缓解矛盾,正确应对产褥期的护理,有益于产后母婴的康复。

3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在逐步的进入电子时代,视频宣教正在逐步的发展之中,在各个领域或行业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同样在医学护理中,视频宣教模式对于护理健康教育改革起到了推进和示范作用。在不断的应用过程中视频宣教可以避免传统宣教的局限性和不理解性,让患者获得知识更人性化、更亲切、更实用、更全面[18]。因此,护理健康宣教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可以影响患者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在母婴同室中,如何使孕产妇能更好地掌握育婴知识及产后健康知识,提高产妇满意度是产科的工作重点之一。相对于传统宣教而言视频的宣教有自己的优势和发展前景,视频宣教可以有计划的、有目的的进行,它可以节省人力,减轻护士工作量及宣教时间,有利于母婴同室中优质护理的开展。同样可以激发孕妇及其家属的自主学习,提高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宣教的效率及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有利于产妇和家属更好地掌握产褥期自我护理知识及科学育婴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思嘉,姜梅,马迪,等.北京产科母婴同室病房护理工作现状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5):508-511.

[2]吴芳萍,罗吉艳,何春.浅谈视频网络宣教在骨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2014,8(3):261-262.

[3]任平,邵敏.医学与生命科学类多媒体资源现状及特点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8):32-36.

[4]闫晶,王英蓉,王丽,等.多媒体视频结合个案指导对腋臭微创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缺陷因素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401-1403.

[5]王敏,刘秀梅,刘鸿雁,等.宣教视频在妇科围手术期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3):839-840.

[6]刘秀环,石洁,孟盈.视频健康教育在成人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52-53.

[7]戴晶,俞燕.健康教育视频在手外科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3(9):131-132.

[8]黄柳萍.视频教学法在内科学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3,12(5):24-26.

[9]杨倩.床旁视频健康教育在产科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3):667-668.

[10]余丽,雪丽霜,葛圆,等.自制母婴护理系列视频片在母婴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J].医学教育,2011,33(4):480-482.

[11]覃桂荣,刘素娥,葛圆,等.孕产妇及初生婴儿护理系列视频的制作与应用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4):651-653.

[12]罗一平.视频技术实验建设与实验改革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6):159-161.

[13]王璐璐,王晶晶,王聪聪,等.普外科围手术期健康教育视频的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5):226-228.

[14]汪慧敏,耿旭影.视频宣教对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效果评价[J].心血管防治知识,2011(2):32-33.

[15]刘素娥,葛圆,雪丽霜,等.自制情景视频在拉马泽分娩法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24):38-39.

[16]曹文华.对准爸爸参加孕妇学校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106.

[17]赵晓红.产妇产褥期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25):5564-5565.

[18]张宗扬.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3):3-4.

护理教育学综述范文5

目的: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初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基本框架;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在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增减,最终确定各级指标及权重值。结果:共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两次咨询表回收率均为88%,权威系数为0.905。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结论:基于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可信度较高。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评价;Delphi专家咨询法;大学生

随着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多,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随之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成为很多大学的必修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也纳入各高校的议事日程。但对于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各高校一般采用全校通用的指标体系,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文章拟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公平公正考核教师教学质量,促进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推进该课程的建设。

一、资料和方法

(一)Delphi专家咨询法

Delphi法是通过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经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正,使专家的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最后根据专家的综合意见,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1]。本课题主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因此,要求专家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根据Delphi法要求,拟选择江苏省内17名专家作为咨询对象,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专家的一般资料为年龄:25~<30岁5人,30~<40岁8人,40~49岁4人;教育工作年限:10年以下9人,10~20年8人;职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14人,教务管理教师2人,心理辅导员1人;学历:硕士14人,博士3人。

(二)专家咨询问卷制定

在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初步选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备选指标,并在问卷中设置了开放性问题,以了解专家对问卷中未提到内容的意见和建议。遵循专家咨询法的要求,每次专家咨询均有详细的填写指南,并将上一轮咨询表的回答情况反馈给专家。备选指标重要程度依据Likert5分法分为5个等级:很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3分)、不重要(2分)、很不重要(1分)。专家对调查内容的熟悉程度也分为5个等级:很熟悉(5分)、熟悉(4分)、一般(3分)、不熟悉(2分)、很不熟悉(1分)。判断依据分为理论分析、实践经验、从同行处了解、直观感觉四类,影响程度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并进行运算,最终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各项指标权重取值范围均在0~1之间,且各项一级指标权重之和为1,任何一项一级指标所包含的全部二级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任何一项二级指标所包含的三级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

(四)统计学方法

专家的可靠性由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和专家意见集中程度来衡量。专家的积极系数以回收率表示,权威程度由权威系数(Cr)表示,Cr一般由两个因素决定:专家对方案做出判断的依据,用Cα表示;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用Cs表示[2]。权威系数计算公式Cr=(Cα+Cs)/2。专家意见集中程度指标采用变异系数(CV)表示,其值越大,表明专家意见越离散。在本研究中,整理第二轮咨询结果,对变异系数小于25%的备选条目予以保留,当专家的意见基本趋于一致,结束本次调查。同时采用Kendall协调系数W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协调系数W在0~1之间,越接近于1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越高[3]。

二、结果

(一)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及协调程度

第一轮咨询15名专家应答,应答率为88%;第二轮咨询15名专家应答,应答率为88%。一般认为积极性较高的应答率在70%以上,本研究中专家们对参与此项研究的积极性较高。根据计算公式,本研究中专家权威系数Cr为0.905,一般认为Cr≥0.70为可接受信度,因此,本研究中专家对此次评估的权威程度较高,结果可信。在本研究中,第二轮专家协调系数W=0.125,专家意见比较协调一致。

(二)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发放专家咨询表17份,回收15份,回收率88%;专家意见及条目修改情况总结如下。删除部分三级指标,具体为:二级指标“硬件建设”下的设备建设、资源建设;二级指标“软件建设”下的心理档案、心理网站、危机干预、心理社团;二级指标“保障建设”下的经费到位、学习交流;二级指标“学生个体成长”下的心理健康水平、问题预防;二级指标“学生集体成长”下的班级凝聚力、课堂氛围、班级成长;二级指标“教师成长”下的能力提升。修改的指标为:将原一级指标“教学效果”及其下设的二级指标“学生成长”、“知识素养”放到“教师”指标下分别作为其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原二级指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重复,将“教学水平”删除,并将其下设的三级指标“教学理念”转移到二级指标“教学能力”下,作为其三级指标,将三级指标“教学评价”转移到二级指标“教学效果”下作为其三级指标;将“教学环境”下的二级指标“硬件建设”放到二级指标“保障建设”指标下作为其三级指标,并在“保障建设”指标下加入新的三级指标“组织制度”。

(三)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本轮咨询后专家的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变异系数均小于25%,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如表1~3所示。

三、讨论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估,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一个难点。多年来,研究者试图寻找一套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但进展缓慢[4]。本文在遵循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通过咨询专家意见,对量表内容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构建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科学性、可信度较高。

(一)选择的专家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可靠性

专家的选择是实施专家咨询法的关键,专家人数视研究项目规模而定,有研究认为,专家人数不宜超过50人,以15~50人为宜[5]。本研究选择江苏省内17名专家作为咨询对象,其中既有教务管理教师,又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职教师,还有心理辅导员;教育工作年限在10年左右;专家的学历既有硕士还有博士。分析结果显示专家的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较高,可以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二)两轮咨询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

对于采用专家咨询法经过多少轮才可使专家意见较一致,一般无具体要求,多数短期经过2~3轮评估,专家意见已相当一致[2]。本研究在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后,各项指标变异系数均小于25%,第二轮专家协调系数W=0.125,说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

(三)备选指标来源符合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要求

本研究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基础上[6],结合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初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备选指标,并在专家问卷中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以了解专家对问卷中未提到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不断检验其是否符合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要求。首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完整性原则[5]。其次,在课程评价的手段上,要将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7]。综上,建立在符合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要求基础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的,可信度高。

(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各高校一般都用同一指标体系来评价所有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没有区分不同课程的特殊性。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的主要途径,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与分析,并形成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平衡发展。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特点建立起来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做出更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杨玲玲,赵振娟,林平,等.基于Delphi专家咨询法护士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997-1000

[2]冯志英,王建荣.应用专家咨询法设计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2):6-9

[3]陈加军.住院患者体验量表(IPEQ)的编制[D].郑州:郑州大学,2013:4-5

[4]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98-101

[5]李亚敏,肖啸空,刘树雷.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探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22(5):109-111,137

[6]游英会,赵瑞雪,郑爱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408-411

护理教育学综述范文6

关键词 分子药理学;课程建设;研究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141-02

Teaching Reform and Experience of Molecular Pharmacology Courses//XU Lipeng, ZHOU Sigui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molecular pharmacology, it can make students better grasp the basic theory of molecular pharmacology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capacity,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 curiosity and sense of innovation. It provides a good future, solid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for them to carry out research work.

Key words molecular pharmacology; course construction; graduate education

1 前言

分子药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从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角度去阐明药物作用及其机制,它属于“药理学”范畴,是现代药理学的根本或基石[1]。分子药理学是医学、药学专业研究生的一门重要学位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由于药理学的药物作用机制是研究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分子药理学可以渗透到药理学的各个领域。为了更好地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学专业的研究生除了具备药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需具备扎实的分子药理学知识。

分子药理学课程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分子药理学课程是切实关系到每个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对分子药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和改进,以期有所侧重并突出专业特色。然而,分子药理学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经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提高和完善,以便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素质。

2 分子药理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在分子药理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紧密结合国外的优秀原版教材内容,遵循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强调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研究生自主型、创造性学习的模式,培养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具有获取前沿信息和科研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使其思维活跃、创新开拓、知识面广,并具有自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有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他们将成为为我国或人类医药学发展做出贡献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3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研究生的特点是专业理论基础较好、自学能力强以及思维活跃[2]。因此,充分考虑研究生的这些特点,对“分子药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分子药理学教材的组织 在分子药理学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中,分子药理学教材的组织也是必不可少的。分子药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传统药理学有所区别,它主要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子水平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靶点。科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分子药理学》其学科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达到了“分子水平”,且又属于“药理学”范畴,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也贯穿其中;编排上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章,教学内容覆盖到分子药理学的各个主要分支;同时还适合于作为教材,即概念清楚、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具有教学的实用性。

课堂讲授与PBL讨论式教学相辅 本着以培养研究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研究能力为目的,在教学中采用PBL讨论式授课方式、发现研究热点的文献报告式的授课方法,介绍课程内容中相关理论的形成过程,引导并启发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3]。在课程讲授时,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板书,合理应用CAI课件,将重要内容制作成形象的Flas或引入相应的视频资料,将药物作用分子机制的抽象理论内容展示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掌握,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授课质量。

授课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的同时,指定一些讨论主题让学生去选取。鼓励学生针对自己选定的问题,进行广泛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认真思考后并制作多媒体课件,结合文献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相互讨论,减少学生的距离感,使学生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果遇到分析问题有偏差时,不能马上否定,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对此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使课堂的讨论向纵深发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理解、归纳和总结,理清并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让他们从内心认真对待专业学位课程的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主题讲座拓宽视野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分子药理学课程安排了专题讲座:

1)药物受体讲座,从受体概念到受体的发展,展示人类通过各种实验揭示药物从受体向分子水平的作用历程,并介绍其相关技术,如放射受体结合实验和环化酶活性测定实验,使学生掌握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技术;

2)膜片钳技术和蛋白质组学在分子药理学中的应用讲座;

3)通过分子药理学进展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分子药理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学科前沿,让学生展望最新的分子药理学发展。

加强实践性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重点促进学生对具体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4]。分子药理学课程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全面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分子药理学的实验课程,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的认真和严谨,培养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

为了让更多学生参加分子药理学的实验技术训练,准备成立分子药理学课程兴趣小组。课程小组成员可利用课余时间独立进行实验药品准备、实验操作等环节,并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实践课程,不仅能使研究生熟练掌握本学科领域先进的实验技术方法,提高所学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将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实验准备、实验技术操作到实验结果分析,都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培养他们独立的科研思维和研究能力,为今后进行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和扎实的专业基础。

建立合理考核,报告和论文相结合 考核方式是涉及到课程质量的重要内容,应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根据不同考核指标来确定不同形式的考核。分子药理学课程成绩可以从课堂表现、文献讨论及课程论文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其中,研究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和质量都计入成绩(占总成绩的25%),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科研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专题讨论和课程论文分别占总成绩的25%和50%。专题讨论的考核是通过学生对文献的理解程度及核心内容的掌握来进行;同时,把学生进行的专题汇报纳入成绩考核部分;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撰写本专业相关综述。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多方面的潜能,认识自我,促进学生能力的持续发展。

4 结语

分子药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单纯在于讲授其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灵活运用自己学科的专业知识,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培养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荫昌.现代分子药理学及其实际意义[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7,3(4):193-196.

[2]张红胜,吴同超,桑伟伟,等.研究生分子药理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0):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