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

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范文1

一、“四好农村公路”任务目标

1、“四好农村公路”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3月底前完成项目落实;4月底前完成设计招标,开工建设;9月底前完成路基100公里,路面50公里;12月底前全部完成。

2、路网提档升级改造升级农村公路39公里,3月底前完成设计;4月底前完成招标,开工建设;9月底前完成20公里路基,5公里路面;12月底前全部完成。

3、升级改造,3月底完成勘测设计。6月底完成招投标手续。9月底开工建设,12月底竣工通车。

4、路绿化工程,3月底完成规划设计及招投标工作,6月底完成施工。

5、至旅游城道路建设,该道路全长3.961公里,4月底前完成设计招标,开工建设;6月底前完成7公里土方路基,5公里底基层;9月底前完成土方路基、底基层,完成基层5公里;12月底前全部完工。

6、智慧停车场建设,3月底前完成公交车停车场地硬化;6月底前完成公交充电桩施工,客运枢纽站投入使用,城区停车场完成规划;9月底前至少完成一处停车场地的硬化及充电设施的安装;12月底前至少完成一处智慧停车场并投入使用,其他停车场在2021年完成。

二、“户户通”任务目标

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RFID;智慧社区;物联网

引言

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之中,而智慧社区建设又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并且已经逐渐形成规模。针对提升社区智能化管理的问题,射频识别(RFID)技术作为物联网应用中的重要技术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到智慧社区建设之中。文章具体给出了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社区设计方案,提出了社区智慧化管理的新思路。

1 射频识别(RFID)概述

射频识别(RFID)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天线、阅读器。电子标签用于保存约定的电子数据信息,一般由芯片及耦合元件组成。天线于电子标签与读卡器之间传递射频信息。读卡器是用来读写电子标签的设备。

对于射频识别(RFID)在智慧社区中的应用,因此电子标签数据是根据社区管理需要来设置。设置基本信息区与各种应用区,同时还具有拓展功能。基本信息区用于存储持有人或物的基本信息、社区居住信息及其它信息。应用区用于社区各种应用场景中应用标志、权限等信息。

2 智慧社区RFID应用系统

基于物联网的社区管理系统中,射频识别(RFID)的主要应用在四个大的方面:安全、物业、健康与文化。智慧社区RFID应用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2.1 社区门禁系统

社区门禁是社区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射频识别(RFID)的“一卡通”在智能门禁系统具有较大的优势。运用RFID技术整合社区“一卡通”,每位社区居民人手一张,然后在社区门禁处部署RFID读卡器设备,读卡器内集成人员识别系统、电子门锁系统。当社区人员出入门口时,读卡器自动读取“一卡通”信息,判断是否具有准入资格,然后操作门禁装置。

同时,社区门禁系统可以记录社区人员出入信息,特别是对有小孩或学生的家长通过系统可以直观了解小孩出入社区的时间。

2.2 社区车辆管理及停车场管理

社区车辆与停车位的管理是社区目前比较关注的问题。关于社区出入的车辆,制定两种车辆的电子标签,临时电子标签和长期性的电子标签。对于拥有固定车位的车辆发放长期性的电子标签,这个电子临时进入的车辆发放临时电子标签,并在车辆出入口布置射频识别(RFID)感应读卡器。当车辆到达入口时,感应器识别车辆电子标签,如果是社区固定车辆就自动抬杆放行,如果是社会车辆,则人工干预,发放临时电子标签并开始计费,待到出去作为收费依据。在社区内道路上适当布置射频识别(RFID)感应读卡器,可实现车辆跟踪与定位的功能。

进入社区的车辆全部带有电子标签,在停车场停车位上安装感应读卡器。一方面可以实现专有车位的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统计车辆车位停放情况,从而实现整个社区停车场智能停车管理,实现停车诱导功能。

2.3 基于RFID的社区居民健康管理

社区居民个人都拥有唯一ID号的射频识别(RFID)“一卡通”,根据这个ID号建立社区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居民在进行养老、医疗、健康活动的同时,同步做到健康信息的上传与更新。用户在进行身份权限认证和标签识别认证后,可在线查看和进行医疗、健康的咨询。

2.4 社区图书馆与社区活动室的管理

射频识别(RFID)在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图书管理,另外一种是借阅的管理。图书采用RFID标签,直接将电子标签粘贴在图书中即可,使用方便又可以减少对图书的损坏,在出口外安装感应读卡器及防盗系统,保障图书的安全。借阅的管理借助于社区居民的射频识别(RFID)“一卡通”进行登记,方便快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卡多用。

社区活动室一般只针对社区居民开放,居民可以凭借社区居民的射频识别(RFID)“一卡通”进入活动室活动,同时还可以统计活动室的使用情况。

3 RFID技术在智慧社区应用中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智慧社区建设还处在探索与建设阶段,标准体系与制度还不够完善,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智慧社区应用中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3.1 数据格式标准化

一个城市的社区要实现互联互通,要考虑射频识别(RFID)“一卡通”数据的标准化,为数据共享与统一管理打下基础。

3.2 信息安全

社区居民射频识别(RFID)“一卡通”中存储的信息都是居民的个人信息数据,必须要有一个的安全保障措施来保证信息在传输与处理中的安全。

3.3 成本控制

射频识别(RFID)在智慧社区应用十分广泛,用途也多样,在制定RFID标签卡片的同时要注重成本控制,实现社区建设投入的节约。

4 结束语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文章从社区建设中的安全、物业、健康与文化管理四个方面中的几个应用进行了探索与研究,讲述了一种可以实现的智能化管理场景,对智慧社区建设与规划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彭伟民.RFID技术在社区安防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2(11).

[2]郑勇.关于射频识别技术推广应用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0(24).

[3]王海燕.智能公交系统网络设计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 智慧旅游 智慧化客流管控 建设智慧旅游城市

我国研究智慧旅游问题的时间较短,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旅游支出在国民支出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学者们对智慧旅游的关注大大提升。总体来说,在对智慧旅游进行研究的这几年时间里,国内的学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国内的智慧旅游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尤其缺乏对于旅游旺季景区拥堵现象的研究及解决方案,针对智慧旅游景区管理的调研及研究甚少。

一、国内部分景区智慧化旅游应用

(一)西安

智慧临潼――二维码:在旅游高峰期来临之际,临潼区在区内的主要景点、公交车体等位置摆放了旅游吉祥娃娃,游客可以用手机扫上面的二维码,进入“智慧临潼”旅游咨询平台,这是临潼推出的一个智慧旅游平台,其中包括吃、住、行、游等各种旅游信息,信息准确度高,给游客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二)九寨沟

第一,景区外交通管制。九寨沟景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通向景区的只有一条狭长的路口。随着自驾旅游的流行,游客还未到景区就已经开始拥堵。因此,九寨沟景区方面通过线上在旅游主干线及主要路口增设路况探头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测;线下在旅游高峰时,由交警在现场进行车辆分流,包括禁止车辆掉头、停车载客、单行道前进等。

第二,门禁票务管理。实行分时售票、分时进沟的办法,景区每日售票共4万张,也是景区可承载的最大游客量。其中,线上售票需至少提前一天用身份证号进行购买,每日2万张;而线下,在到达景区门口时,会有一面大型LED屏实时更新公布已售票数和剩余票数,方便游客选择规划旅游安排。游客接待高峰期会有分时错峰售票进沟,如分为7时~8时、8时~9时、9时~10时、10时~11时、11时以后等时间段售票。

(三)济南

第一,在人流量比较大的路口设有智慧化信息亭,它设有“智慧旅游”查询、免费手机充电、无线WIFI上网、公交换乘信息查询和ATM银行服务功能。

第二,停车公告牌,同步停车场车位信息。在游客爆棚的景点周围设挂停车告示牌,一个牌子上面有附近4~5个大型停车场的实时车位信息,以方便自驾游的游客及旅游巴士不再为停车难而苦恼。

二、关于智慧旅游在部分地区应用的设想及建议

(一)景区智能票务系统

横向观察国内一些大型旅游景点提高游客办理门票手续效率的重要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智能化的T禁系统。通过调查,总结其表现有二:

第一,为解决游客单方面信息不通畅而引起的游客景区排队买票滞留问题,可以在售票区或景区入口处设置LED显示屏实时更新当日的门票信息。信息透明、同步,解决了游客和景区沟通不良的问题,有效降低了游客因不满情绪而与景区发生矛盾的情况。

第二,智能化门禁系统。传统的人工检票或门票刷码都会增加进入景点的时间。电子票刷码的方法是目前通过调研发现的比较高效率的方式。游客操作简单,景区管理也高效,一举两得。同时,纸质门票的数量减少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二)景区强制分流及无线覆盖,线上导览

较大的景区常常会出现个别景点大规模拥堵的情况,除去对景区的游览路线及景点不熟悉之外,还有对各个景点的游览人数不清楚的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种处理方法:

第一,针对占地面积较大的景区,可借鉴九寨沟等地的做法。首先对游客进行强制分流,进行建议游览路线的安排说明。游船和游览电瓶车由调度中心通过人流监控对入岛和游岛路线进行安排,同时还可以和第三方平台,如百度地图或高德地图合作,通过线上景区内部热力图显示各景点的人流情况,以供游客参考。为降低安全隐患,可以采用摄像头实时监控和人员巡逻结合的方式,通过实时监控,告知巡逻人员重点检查的景区景点。

第二,小景区可参考乌镇与高德地图的合作项目“无纸化导览”的做法,实现全景区无线覆盖,线上路线说明及语音导览。景区还包括语音导览、扫二维码获取景点介绍等,使游客游览的独立性更强,也增加了对景区知识的获取。这样也可以明显提高游客体验的满意度。

(三)针对整个城市的App及微信平台的信息整合

做好以云计算为基础,以移动终端应用为核心,以感知互动等高效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通常旅游高峰期大量游客的涌入,不仅造成景区拥堵,甚至引起整个城市的交通瘫痪,而且市民日常出行的个别路口及公交站点都会出现拥堵的问题。为方便游客更快、更直观地了解城市及城市的旅游景点,可以借鉴西安等地的做法,研制开发App及开通微信公众号,以更新和完善平台信息。目前很多景点都有相关软件,以此为基础加大信息的整合力度,与各景区及交通部门合作,对城市文化、景区进行介绍,对方位进行标注,实现公交智能化。对“附近”资源等方面进行整合,以实现信息的同步,做好线上线下一把抓,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迅速玩儿转景区,隐形推广城市旅游,提高旅游景点的声誉。

(四)安全问题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MIS技术等高科技手段,通过针对大气、水质、地质、森林等方面的其他在线监控手段,建立完善的资源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评价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灾害,为风景区的开发和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为了防止类似于“上海踩踏事件”的发生,要加强对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及游客自救及急救的知识培训,必要时在客流量较大的地方购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将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三、结语

随着支撑智慧旅游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完善,全面建设和应用智慧旅游将是大势所趋。传统旅游模式下的诸多问题和弊病也将迎刃而解,其中就包括黄金周“旅游井喷”问题。智慧旅游是解决假日旅游矛盾问题的可行之道,但智慧旅游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相关旅游企业凭借单方能力在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我们期待着一个站在建设智慧城市的高度,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各方面资源,以“为游客服务”为宗旨的完善的智慧旅游应用服务体系的建成。

(作者单位为江苏大学)

参考文献

[1] 黎忠文,唐建兵.“数据流动”视角下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01).

[2] 许金如.论旅游城市转变旅游增长方式的智慧化路径[J].开发研究,2014(06).

[3] 陈文华,黄俭.我国智慧旅游研究综述[J].商,2014(40).

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范文4

对于电动车主来说,很多车主都面临着一个充电的问题就是App太多,经常都是见到一个充电桩就要新下载一个运营商的App,然后充值再充电。为了解决电动车主的这种“麻烦”,聚电推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11月25日,聚电与北京荟聚中心携手打造的亚洲最大公共充电站――北京荟聚中心充电站首批充电桩正式投入使用。聚电桩的一般使用非常简单,下载聚电桩APP,电动车主可以实现充电桩的查找、预约、充电和微信、支付宝等便捷支付。

在这一项目上,聚电就希望能够将这种“麻烦”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项目负责人聚电科技(北京)总经理王大世对《汽车观察》记者表示,聚电的充电平台不仅将与荟聚作为智慧商业综合体的其他App和管理平台对接,用户可以在荟聚的体系中方便地实现电动出行和充电;聚电还已经在技术上与充电桩APP、e充网等平成了包括充电桩使用和支付方式的打通,届时车主也可以从联通的APP上按照聚电桩的一般使用方式找到充电桩并充电结算,非常便捷。王大世表示,该充电站是免停车费的,这对于车主来讲可以减少电动汽车使用成本,希望以这种充电优惠信息的方式,让更多的电动车主知晓该充电站的存在,让这个充电站能够更好地服务北京车主。

据悉,目前投入使用的是位于B2层E区的55个充电桩,包括17台快充和38台普通交流叮与其他站点不同的是,这一充电站将使用的便捷性放在了首位,不仅使用聚电自己的App可以开启电桩充电和缴费支付,还可以使用e充网、充电桩App等其他的充电服务平台实现同样的功能,“当然,你也可以直接使用微信开启,我们这个充电站,就是和北京荟聚中心联手打造的一个替车主解决各种充电烦恼的站。”王大世说道。据记者了解,聚电在北京荟聚中心地下停车场建设的超级充电站逾3000kw,共计158台充电桩,快充和慢充比例1:1,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自8月22日开始动工以来,历经三个月的建设与验收,目前首批55个充电桩已经建设完成并上线至充电APP聚电桩,正式投入使用。

来自充电桩App和北京市官方运营平台e充网的运营人员也对《汽车观察》记者表示:“北京荟聚中心的充电站客流大,周边车主多,希望能用这样‘去麻烦化’的方式,与聚电一同给电动汽车车主提供更好的充电体验,充电简单了,买电动汽车的人多了,北京的雾霾才会有好转。”

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范文5

1998年,当时我参加工作时间还不长,被作为临时翻译派到纽约,坐在卖烟草晋身的IBM总裁郭士纳一尺远的地方听他说理想中的E-service概念。那时我还不知道后来异常有名的“智慧尘埃”概念已经公之于众了,郭士纳先生也未必知道自己后来将因为所谓的15年周期定律被我们频频说起。大家抽空用中文悄悄交换着刚听到的传奇般的雅虎和免费的E-mail空间,真正在听郭士纳滔滔不绝讲解的,其实只有我这个翻译。

在我第一次走进五星级饭店洗手间的时候,知道了传感器原来离我这么近。其实传感器的开发和使用有很多年了,但是给传感器附加通信功能,组成自组织、自我协同的智能化网络系统,是近十年才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智慧尘埃”之后,无线传感网的概念迅速拓展到民用当中。在一个无线传感网中,大量的传感器等微型化计算设备通过无线多跳网络自组织连接在一起,完成持续环境监控和大规模数据采集的任务,填补计算世界里数据来源这个木桶短边。

传感网怎么了?

世界范围内,无线传感网的应用很广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大鸭岛动物监测与红木监测、哈佛的火山遥感、麻省理工的河流监控,都进一步推动了自组织传感网领域研究的热潮。国内外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无线传感网应用延伸至众多领域,包括军事、工业控制、环境观测、生态安全、数字生活、交通监控。但是,综观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无线传感网系统(见附表),不难看出,当前实际系统可达的规模和运转寿命,与当初无线传感网被提出时的目标相去甚远。我们曾经设想的传感网,都是成千上万的节点,不论是面向路由的还是边界检测的,存在的意义都是庞大规模下的系统; 而残酷的事实是,目前的传感网且不论真实系统,连演示系统都停留在“百”这个量级上; 网络存活的时间,更是短得看不到优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大规模长期部署的无线传感网系统到底面临什么挑战?

说到这里,明眼的读者可能会立刻问我一个尖锐的问题: 什么是大规模?因特网上亿节点,手机网也是上亿的节点,从广义上说都可算是传感网,到了你这里怎么“千”就成了大规模了?原来的方法就不好用了?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也非常难以用几句话说到点子上,我试着用一个也许不大恰当的比喻解释一下。在自组织网络里,没有中心节点,通信又是多跳的,国际上认为几百个就是大规模了。这就好比国庆表演集体操,如果事先演练好了,大家按流程来,几万人跳整齐了也不算太难的事。如果事先没有演练,而是由某个人来指挥,大家都能直接听得见他的号令(类似单跳无线网络如移动手机网的情形),跳整齐了也不是多难的事。然而,事先没有演练,而指挥人不能同时给所有人发出他们直接听得见的号令,只能发给身边的几个人再慢慢一个个传开,临时碰上各种情况大家还要商量着来,那么可以想象要保证几百人整齐操练是多么困难。

“绿野千传”

感知林业

为了探寻大规模自组织网的挑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我们发起了“绿野千传”项目。当时提出了3个“1”的决心,即在一个野外的真实环境,部署超过一千个节点的无线传感网系统,连续运转一年以上。

为什么选择了林业为应用背景呢?一方面,林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也意义重大,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更是战略选择。2007年9月8日,主席在悉尼APEC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了“森林方案”,强调通过森林的恢复和增长,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化; 2009年9月22日在纽约G20气候变化峰会上,他提出用“森林碳汇”来减缓气候变化――发展林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另一方面,林业应用是在森林这个复杂系统的背景下展开的,森林物种繁多、类型多样、分布地域广阔、生长周期长。林业应用在时间上要求同步性、持续性; 在空间上要求范围广、测点多,还要求维持较低的人力和设备成本。林学已有的技术和方法难以满足上述条件,遭遇了精确描述刻画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的瓶颈。就拿碳汇来说,大家都知道森林能固碳,但到底什么样的森林固多少二氧化碳,都是大致的估算,世界范围内也没有非常准的测量。因此,探寻新技术、新方法势在必行。无线传感网低功耗、智能化自组织、大规模持续同步监测、低成本的诸多特点,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林业应用瓶颈的可行方案。

无线传感网与林业应用相结合,林业给予无线传感网技术足够强大的应用驱动力,而无线传感网的先进技术能给林业学科在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层面带来变革。基于这两点考虑,我们选择了林业作为着眼点。

“绿野千传”的系统研发工作始于2008年下半年。到今天为止,前后参与这项工作的单位和人员除了香港科技大学,还包括浙江农林大学周国模教授、西安交大赵季中教授、杭州电子科大戴国骏教授、美国IIT李向阳教授、清华大学顾明教授、北京邮电大学马华东教授、哈工大李建中教授、同济大学蒋昌骏教授等。此外,这个项目还得到了自然基金委、科技部、国家林业局等单位专家直接或者间接的指导。2009年5月,项目组成功部署了一个120个节点的原型系统,到2009年10月,原型系统扩充至330个点,至今已经运转超过11个月(/)。2009年8月,项目组在浙江省天目山脉实现了一个超过200个节点的实用系统,该系统至今已经连续运转超过8个月。

为什么我们不一下子推到1000个节点呢?实际上,算上我们在浙江农林大学其他几个实验点部署的小型系统,总的节点数早已经超过1000个,通过Internet,它们之间的数据都是互联互通的; 而我们前前后后制造和测试的节点,已经超过2000个。但这还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千传”。虽然通过Sink(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基站、接入点等)和Internet,它们之间可以交换数据,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系统,但是我们这里追求的,是要在一个Sink控制范围内的1000个节点。

突破壁垒

需直面三大挑战

通过一年多以来的观察和对系统收集的大量传感网数据的分析,我们对当前无线传感网突破大规模应用壁垒面临的根本挑战有了一点认识,初步总结为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无线传感网传输和感知两大功能不匹配。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方面,图像、声音、视频等数据可以利用对应的图像和声音传感器直接获取,但这类数据量大,且经常要求实时传输,要通过带宽非常有限的无线多跳网络传送,难度很高。另一方面,不同应用需要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数据,比如在林业应用中,二氧化碳含量和光谱数据具有广泛用途,地震波强度数据在防灾减灾中意义重大。这类数据量小,较易于传输,但现实的难题是,可以提供这些数据且适用于大规模部署的低成本传感器尚未成熟。直白地说: 就是易感不易传、易传不易感。这个根本矛盾,直接导致无线传感网无法满足真实应用领域的感知需求。要解决这个矛盾,有若干关键问题亟待研究,包括设计高性能低功耗传感器以突破网络传输带宽瓶颈、设计与优化路由协议以提升可靠性和网络吞吐率,以及多模态数据融合和非确定性数据处理、异构传感网的体系结构和数据管理等等。我们把这个壁垒称作“传感失谐”。

其次是网络管理方面的困难。与传统企业网络和因特网的节点多数在室内的环境相比,无线传感器节点经常在恶劣环境当中,风吹日晒、雪打雨淋。同时传感器节点的通信和计算资源极端有限,传统网络上类似SNMP类型的Agent汇报机制无法有效支持。更为严峻的是,传统网络即使断了,也比较容易判断是物理上断了,还是物理上仍然连接而是软件或者系统出了故障; 而在传感网这里,断了就是断了,很难找到问题根源,给修复带来巨大困扰。我们把这个困难称为“诊判失据”。

第三,大多数现有研究工作都基于理想化的模型假设,比如UDG或者quasi-UDG模型,忽略了无线传感网运行过程中伴随的各种不确定物理因素和可能的环境动态性。例如,定位算法大多基于规则的信号强度到物理距离的映射模型,覆盖算法设计很多是采用各向同性的确定性的感知模型,拓扑控制对传输半径及其可控性做了很多假设,但实际上连拓扑边的存在与否都要依赖于对link评估方式的定义。由此产生的研究成果,当系统规模小的时候还不明显,一旦规模大了,立刻显现出巨大的反差,无法直接应用于指导和仿真实用系统。我们称之为“模型失用”。

面临这些困难,我们当然有足够的理由怀疑传感网的实际应用到底还有多远。但是,不要紧,我们拍拍脑门想一想,如果把时间轴稍微拉得宽一点,很容易想到在不太远的未来,大多数日常物体都被连在网络上了,物理的Instrumented、互联的Interconnected、智能的Intellectual,应该就是这样的吧,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这样说来,我们今天做的探索,无论离正确还有多远,都在朝着未来走去。

作者简介

刘云浩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刘云浩是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系研究生部主任(Post-Graduate Director),清华大学国家信息实验室特别研究员。

联联看

感知中国博览园5月1日开放

感知中国博览园专业馆已于5月1日正式开放。感知中国博览园(传感网应用展示中心)占地面积230亩,分专业馆和综合馆,由震泽路、净慧东道、菱湖大道和清晏路合围而成。五大网络运营商、中国卫星以及华为、利奥等八家首批参展单位正陆续将它们独立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布置在各自的展区。

在国家电网展区中心,竖立着两个高大的电线杆塔,上面装着若干个传感器,分别感知温度、风向风速、日照、导线压力等参数,一旦有异常情况中心便能立刻知道。电线布点在四面八方,有的甚至在深山老林里,借助传感器能提高线路的输电质量,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实现“动态增容”。

在专业馆内,智能家居、智能厨房等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您下班回到家,只需坐在沙发上歇着,面前的茶几就能帮你完成开灯、开热水器等事情。这是一个“聪明”的茶几,上班离家就设置为“离家模式”; 回到家,打开“居家模式”,窗帘会自动拉上,吊灯、热水器、饮水机等就自动打开。看电视时,如果有人来访,电视屏幕上就会跳出个小窗口,直接看到门口的状况。智能幼儿园则充分考虑到了安全问题,通过传感器实现的实时监控连接到家中的机顶盒上,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什么事情,家长都能知道。据悉,以后各类终端还能连到手机、互联网上。

小天鹅物联洗衣机进驻世博馆

小天鹅推出的新型物联网洗衣机已正式进驻世博会国家电网馆智能家电展区。入驻世博馆的小天鹅洗衣机,能通过电脑、移动终端等设备,实现洗衣机的远程控制、同时还能查询洗衣机的工作状态,通过控制系统传回洗衣机的相关信息。

据了解,目前小天鹅已经开发了具有适应未来智能电网的物联洗衣机。该洗衣机除了实现物联远程控制之外,还可自动判断电网的波谷和波峰状态,适时调整洗衣机的运行状态,减少家电对于电网的干扰和影响,有利于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同时也实现了洗衣机的高效使用。这无论是对用户还是社会而言,都将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创新产品,新型产品或将于今年在美国率先上市,而这一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其他众多家电领域。

手机按一按轻松找车位

今年,一项名为“智能交通”的物联网技术将在福州鼓楼区试点,让车主无需再为找车位犯愁。

近日,福州市公安局鼓楼分局局长黄作璋透露,今年内,鼓楼区将试行停车位“昼夜交换利用”的办法。例如,把一些单位的停车位在夜间开放,以缓解夜间闹市商圈停车位紧张的问题。但实现这个方案,除必须加强各单位的停车安全管理外,还要依赖技术手段,将停车位的数量变化及时汇总,并借助手机网络平台实时反馈给车主。

去年12月份,福建省提出建设福州鼓楼物联网应用示范区,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智能交通”就包括“智能化停车”。

智慧停车场建设方案范文6

出生于1990年的他,一边在清华大学汽车系攻读博士学位,一边在创业――北京轻客(Tsinova)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轻客”)。

这个来自清华的创业团队,从成立到估值过亿仅用了8个月时间。其创始团队中包括杜磊、陈腾蛟等4人都是90后。

而轻客就源于陈腾蛟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个难题。

2014年,陈腾蛟从清华美院毕业,住东三环,每天去酒仙桥上班。不到十公里的路程,上下班高峰期打车需要近一个小时,乘坐公交和地铁又太挤,骑单车又累又热,换电动车不仅不太安全,模样也不新潮。

怎么解决这个交通难题?在市场上遍寻不得,做汽车设计的陈腾蛟就想自己做一款“电单车”:不费力,很轻便,样子也好看。他找到杜磊,一个负责设计,一个研发技术,两个做汽车的人一拍即合,在清华孵化园里奋战两个月,轻客智能电单车大概模型就出来了。

接下来便是找投资,找供应厂商,做出实体样车,参加各种展会,再开展众筹订购,进入量产,最终抵达消费者。

目前,轻客推出的TS01智慧电单车预订价3580元,已获得近三万余人的支持。其在京东众筹上共筹得563.5万元。

这看起来像是个励志的创业故事。但不容忽视的现实却是,在这波互联网+自行车热潮中,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创业者,真正实现智能自行车量产并交付消费者的,少之又少。

因为对于这批新型的智能自行车而言,不管是产品、产业链,还是商业模式或者骑行氛围,都需要接受来自行业和市场的多重考验。 轻客自主研发的智慧动力系统,能监测人的发力情况,提供助力

真伪智能

什么是智能自行车?

在市场中,将智能防盗、智能照明、智能传感、智能操作系统,把这些智能配件都集成到自行车身上,往往就被冠以“智能自行车”之名。

这在包括700Bike创始人张向东看来,并非真正的智能。

“现在更多的只是联网自行车,而非智能自行车。”张向东告诉《t望东方周刊》,尽管700Bike推出的“后街”也集成了数据显示、联网防盗等功能,但却从未把重点放在智能化上。

乐视体育智能化业务副总裁李大龙却不这么看。他告诉《t望东方周刊》,这只是智能化路径的不同而已:“比如手机,最初只是打电话,现在发展到拍照、上网等等功能,把这些东西都装进去,集成一体,也是智能化的一种路径。”

在众人的想象里,或许轻客电单车更加智能。

杜磊设计的电单车,在上坡、逆风、起步等骑行场景中给予自行车相应的动力助推。其中关键部分是智慧动力系统,脚踏板上的传感器会监测脚踩的力量,反馈到主控制器,由电机输出助力:脚踩的力量越大,电机给的助力越大,从而让骑车人更轻松。

“能读懂人的心思,这才是智能。”杜磊告诉《t望东方周刊》。

在杜磊看来,轻客团队与其他“互联网+自行车”团队不一样的一点在于,他们是从汽车行业下沉做自行车的,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做硬件,不掌握核心科技,是做不出来花样的。”

而另一个突出的质疑声音,则来自传统自行车行业。

“简而言之,就是不专业。一辆自行车的架构和设计,是有它的专业技术的,但现在推出的很多新车都是爱好者设计研发的,行内人一看就不专业。”北京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会长郭金芝告诉《t望东方周刊》。

这或许是“互联网+”的“原罪”。

即便如乐视,为得到专业指导,找国产老字号飞鸽合作,可在推出超级自行车“\”后,仍饱受质疑。

“他们说我们的车架构是流线型的,车架只有均码,还说没有避震器,等等。对于专业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接受,但我们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如何平衡破坏式创新和自行车本身的专业性之间的矛盾,我们也在摸索。”李大龙说。 2015 年9 月22 日, 乐视体育的工程师在调试由乐视体育和天津飞鸽自行车厂合作研发生产的“超级自行车”

从1辆到1万辆

“做一辆让人眼前一亮的样品车是容易的,但是做一万辆就是个问题了。”这句话张向东在很多场合都说过。他告诉本刊记者,原因在于,自行车上百个零部件要分别找供应商谈,整条供应链非常长,整合起来非常困难。

更何况,传统自行车企业对于新进闯入者的合作请求,并没有太多热情。

在达成与飞鸽的合作之前,李大龙考察过多家传统自行车企业,发现整个行业的观念和节奏都无法跟上互联网思维。“我们拿出方案来去谈,好多企业根本不理解你的想法,也不想费力气去创新。”这令他非常失望。

杜磊也感受到了这种艰难,40多家供应商找下来花了好几个月。“而且流程很长,要先交接图纸,再打样,进行小批量生产,通过质检后,才能批量生产。”

2014年底就交付量产智能自行车的Bici基本概念,对此感受更深。“我们仅优化和测试就磨合了3个月的时间。算上2015年新开放的200辆订购名额,总共要交付700辆左右。我们今后主要是定量生产,限量发行。”Bici基本概念创始人蒋F宸告诉《t望东方周刊》。

即便找到了供应商与合作方,量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小。飞鸽给乐视开辟了一条生产线,组装超级自行车,但上百的零配件整合,问题就来了。

乐视目前面临生产上的困难,主要是产能不够。李大龙向本刊记者透露,因为乐视体育超级自行车嵌入了显示屏,供应链就包括了手机和自行车两大块。

“单做手机或自行车本身就不容易了,这相当于把两个产业链都要打通,加上我们的生产节奏又快,合作伙伴经常要赶进度,更难。”李大龙说。

一个现象是,经常有或大或小的公司宣称即将推出智能自行车,却屡次跳票爽约。诸多业内人士将原因归结于过长的供应链。

而这在李大龙看来,并非供应链整合的问题:“因为它们还没有进入生产阶段,根本没那么多消费者埋单,这才是无法量产的关键。”

不缺钱也未盈利

智能自行车,真的没有人埋单吗?至少在资金端,硬件创业的风口下,做起来的公司大都不缺钱。

乐视体育自不用说。700Bike的创始人张向东在互联网成名已久,看好他的投资人不少。2015年3月,700Bike宣布A轮融资1500万美元。较早量产智能自行车的Bici基本概念,也完成了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而清华团队轻客,凭借自主研发核心技术,A轮融资4000万元。

不少采访对象向本刊记者坦言,不管是用作开发和生产,还是用作运营和推广,已获得的投资都能满足需求。

只是对于买车人而言,智能自行车比人们想象中的自行车价格,高出了几个档次。

比如乐视体育超级自行车“\”,最低配置定价为3999元;700Bike推出的“后街”,定价2499元;Bici基本概念的2015夏季版“启孜”,售价3999元;轻客的智慧电单车TS01,预定价3580元。

高价对应的,便是较小的规模。本刊记者发现,目前颇受市场青睐的几种智能自行车,如乐视超级自行车、轻客智能电单车、700Bike的“后街”等,量产规模均不足5万辆。

这与成熟的传统自行车相比,差别很大。杜磊曾了解到,售价千元以下的某款老牌自行车,仅“双11”当天,网上销售额高达1200万元,更别提每月出货量都在6000~7000辆之间。

“他们走量,我们做不到。”杜磊说。

做不到的原因,主要是成本高企。

杜磊说,轻客电单车核心助力系统,也有国际品牌在卖类似的产品:“光这个系统,就卖800美元一台,国际上同类产品价格都在万元左右,我们自己研发自己组装,已经降低很多了。成本本身就很高,加上只是刚刚量产,形不成规模效应。”

蒋F宸也表示,“启孜”3999元的定价基本上是“裸价”:“全碳素车架造价就不菲,再加上各种智能硬件的研发生产,这个价格已经没什么赚头的。”

“可是这样的高价位,都够买一辆老牌专业山地车了。况且现在各种智能化都很初级,而且不成熟,普通消费者为什么会买?”郭金芝评论道。

张向东给出的答案是,精准定位目标消费者群体。他按对自行车的看法把消费者从上到下分为四个类别:盲订、玩家、必需品以及交通工具。

“我们的目标消费者是前三个类别,仅仅把自行车当作交通工具的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他说。

这群人在杜磊眼里更为具体:“约30岁左右,工作满3~5年,年薪24万元以上,对生活有追求的年轻人。”

被占用的自行车道

即便产业链、商业模式的问题解决了,智能自行车能否真正顺利上路,还取决于路况:自行车道和停车场所的多少与安全。

一个好的趋势是,自行车出行作为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补充的观点,越来越受到肯定。早在2014年年初,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首次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要求设市城市要编制完成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而张向东观察到,自行车道在中国越来越多,只是被占用的情况却并未明显改善:“自行车道被占用,骑车的人安全得不到保障,就会顾虑重重,不选择自行车出行。”

“自行车道被占用,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这不是单个部门的问题,而是需要政府全面规划整治。”郭金芝说。近年来,上海、深圳、杭州、温州等城市先后出台了慢行系统专项规划,但收效仍待观察。

特别对于智能自行车而言,即便本身具备防盗追踪功能,建设安全的停车场所仍十分重要。而在中国,专门的自行车停车场所并不多。拥有智能自行车的人,往往需要把车抬进公司,或是家里,并不方便。

轻客为此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智慧停车场。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封闭的圆形铁屋,节省空间且安装方便。杜磊还在与某知名地产商协商,实地建设一个。

除了硬件设施建设,来自政府的支持同样重要。在北京,政府也开始补贴支持自行车出行。

或许西方国家的经验也值得参考,比如“自行车王国”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