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宏观经济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宏观经济分析范文1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迥异,宏观经济政策政策也大相径庭,对企业经营和外部融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融资。
(一)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研究 王风云(2005)等认为经济波动频繁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调整。付一平(2005)等通过对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关系的判断,描述结构VAR模型中财政政策的作用和反馈过程,结果发现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操作过程中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相机选择性和对经济周期阶段的依赖性。而杨召举(2007)从经济周期角度考察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不是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经济周期也不是货币政策变动产生的原因;但货币政策变动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剧烈的货币政策波动将使得经济也产生同向的波动。刘士宇(2007)围绕总需求角度,运用多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改革以来引起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以及这些冲击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其分析结果表明:在总需求的三大构成要素中,投资波动是引起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虽然学者的结论并非完全一致,但本文认为经济周期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企业投融资产生了影响。
(二)经济周期与企业投融资行为的研究 基于宏观经济环境,从经济周期角度解析企业投融资问题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Altman(1983)发现,在经济衰退时期,公司更容易陷人困境,经济增长、股价指数和货币供给量对公司陷人困境的可能性有显著影响。Bae(2002)以亚洲金融危机为背景,证实宏观经济状况通过银企关系影响公司财务困境的可能性。Myers & Majluf(1984)分析了不完美资本市场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基于逆向选择提出了融资偏好理论。沿着此思路,Levy & Hennessy(2007)从管理者利益角度研究了经济周期中管理者的投融资决策。为避免冲突,管理者多数持有较多权益,但在经济收缩时期,管理者倾向于用债务代替权益来维持管理者权益,在经济扩张时期则正好相反。围绕经济周期的变化,许多学者也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宏观经济政策对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和公司价值的意义(Deangelo & Masulis,1980; Nejad
malayerz,2002;Korajczyk & Levy,2003;Drobetz et al,2006)。
(三)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投融资行为影响的研究 我国目前专门针对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对企业投融资行为影响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一些学者对宏观经济因素与企业投融资的关系进行了描述(王强,2002;原毅军、孙晓华,2006)。蔡楠、李海菠(2003)认为企业投融资行为不仅要考虑微观经济因素形成的技术约束影响,还要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形成的市场约束的影响,并验证了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有着显著影响。Chen等(1986)认为,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公司的股票收益率,即不同公司的股票收益率对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而Beaver(1966)认为,公司的股票收益率越高,其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就越小。鉴于我国企业的特征不同,可能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敏感程度不同,企业投融资行为也不同。王克敏、姬美光、赵沫(2006)的研究表明,宏观经济环境对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公司对于工业增加值和实际利率水平等变化越敏感,就越容易受到弱化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而陷入财务困境。应惟伟(2008)研究认为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迥异,政府实施的财政货币政策大相径庭,这些对企业的经营和外部融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对企业投资产生显著影响。这些研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是影响企业投融资政策的重要因素,这对于理解我国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四)企业投融资行为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 有学者围绕融资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研究,如刘星、杨益民(2006)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整体样本融资结构与投资支出显著负相关,融资结构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在不同成长机会的企业中存在显著差异。郝颖、刘星(2009)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股权融资的依赖程度越大,企业投资水平对股票市价的敏感性越高;股权融资的依赖程度小,则内部人控制下的企业投资行为倾向于大规模扩张。围绕融资结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债务比率与企业价值负相关(李洪波、赵宇、杨秀苔,2002;皮毅,2004),股权集中度与企业价值的关系(Boyle & Eckhold,1997;Frank & Goyal,2003;Hirota,1999;Booth,2001;Harold Demsetz & Belen Vilialonga,2001),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企业宏观经济分析范文2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
作者简介:孙建(1974-),男,四川崇州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基于3S技术的区域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21-02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经管类专业实验课程主要集中在实务操作方面,例如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等。在抽象程度较高的经济类专业理论课方面,实验课程建设严重滞后,实验环节严重不足,开展经济类专业实验的高校也比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该类课程理论程度比较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历史原因,对该类课程实验课程建设长期不重视。因此,在高等学校经济类课程要体现特色性、实用性的时代要求下,高等学校有必要加强对经济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一、“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概述
为了在经济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示范中心)于2007年成立“宏观经济分析实训课程建设小组”,经过近4年的建设和运行,建立起了以宏观经济原理为基本指导,以计量经济分析、统计分析为主要工具,以集报告写作、成果汇报等诸多环节于一体的团队项目制为工作形式的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体系。
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四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宏观经济思想,理解宏观经济整体经济变量的变化与作用规律。第二,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的分析技能。宏观经济思想是在经济实践经验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总结,一方面必须在实际当中获得验证,另一方面必须应用于分析、预测与指导宏观经济运行,这些都离不开对实际宏观经济的分析技能。第三,获得团队合作能力。实训项目的完成有赖于团队作业,每个实训小组需要自行解决组织机构、技术分工和组员的激励与监督问题。第四,提高经管类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当中,报告撰写以及最后的工作汇报环节,要求学生反复修改和事先演练,有助于学生提高两个方面的职业能力。[1]
二、“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重庆工商大学“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大致经过了4年时间筹建就获得正常运转,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实验题目实行项目团队制,学生对该类实验项目兴趣都比较高,积极性也比较强,学生在实验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某些方面的分析表现出了较为深刻的思维分析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学生经济学素养不足、实际分析能力不够
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的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这些低年级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主动性不强,更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经济学基本素养。尽管学生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甚至少数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知之甚少,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原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有效联系起来。[2]
2.学生文献阅读能力不高
通过实训课程近几年的运行,发现大多数学生文献阅读能力欠缺,不能对项目所涉及的相关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不能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找到对项目工作完成有益的启发点,不能对文献进行有效借鉴。由于对相关文献未做深入学习,因此在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方向性不够明确,对项目所涉及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
3.前期知识准备不足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运行流程一般是:周一上午学生确定研究题目,接着由小组长与组员进行工作分工,各成员按分析完成各自工作,由组长汇总。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系统地对各个小组所涉及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知识等学生所学相关课程进行复习回顾,造成学生后期学习和先期知识脱钩现象,在运行相关工具分析实际问题时显得办不从心。
4.对学生学习引导不充分
由于学生实训时间一般只有五天,即一般从周一上午接受工作任务,周五上午口头汇报,实际工作时间只有四天半,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对相关的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复习,从而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
5.学生写作能力训练不足,模仿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学生在参加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之前就已经完成过学年论文的写作,但由于学生不认真、指导教师不强调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的文献学习吸收能力、报告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在“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实践课程中发现,本科学生的文献学习能力和中文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
6.考核方法不尽合理
综合实训成绩分为三种,一是原始成绩,二是学生自评分,三是最终成绩。最终成绩是在原始成绩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分修正而成。原始成绩一般由实验报告和实验汇报两部分组成,由于实验汇报只能随机抽取一位学生来进行口头汇报(而以该生的汇报成绩作为全组的汇报成绩),因此汇报成绩带有一定随机性。
三、“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创新教学法思考
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学生大四学习的特点,在以后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课程训练目标,明晰课程改革思路,优化教学创新环节,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概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3]“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在运行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任务要具体、可操作。在实训过程中,要做到:以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贯穿整个实训过程;以实验项目的理论工具为线索安排教学重点;实训过程由实验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团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项目设计、理论与应用工具复习、统计分析数据收集等过程,这样就能在实训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积极的参与者。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整个实训过程应做如下改革。
1.实训项目准备阶段
本阶段是在实训项目开展以前,要对实训用到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统计学基本理论进行简要复习。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内容,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统计学基本理论要以计量经济学当中用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为主。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实训项目所涉及到的为主。在学生团队确实实训项目以后,实训教师就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针对学生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指导。这一环节是目前实训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实训项目牵引阶段
本阶段对整个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既要使学生实训项目有思考切入点,又要使学生理解实训项目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还要让学生最终完成一个实训报告。在此阶段,指导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训项目中,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侧重检查项目子任务完成情况,并适时为学生归纳总结写作技巧和理论知识。对学生参与项目的引导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理论讲解、上机演示等形式,如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等的演示,使学生能够动手实现,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
3.实训项目完成阶段
本阶段是指实训项目的初步完成阶段,主要工作是通过完整实训报告的写作和汇报PPT的制作对整个一周的实训内容进行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借鉴各种现成的资料,按一定格式完成项目文档,并制作汇报PPT。指导教师在学生口头汇报之前,对学生完成的实训报告内容和汇报PPT的制作进行初步检查,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实训项目汇报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检验学生对实训报告内容的口头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由团队小组组长先进行汇报,主要介绍实训项目的组织策划、项目分工、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及项目时间安排。在此基础上,再随机抽取两位学生来对实训报告内容进行陈述,指导教师再做进一步的点评。这一阶段能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有效训练。
四、小结与展望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对毕业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专业综合实训,其重要的理论性、工具性和综合性是其他实验实训课程难以比拟的。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以项目驱动为纲,对改革实训课程教学考核做了些许探索。实践证明,本文设计的教改思路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文献阅读能力、综合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参考文献:
[1]陈纪平,熊维勤,孙建,等.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教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
企业宏观经济分析范文3
关键词:两部类再生产 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 实物构成原理 两部门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80-03
一、引言
现代宏观经济模型与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相辅相成,被普遍地应用于对现实国民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与模型对于研究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具有基础性指导意义,但由于所构建的理论和分析体系不同,尚未和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连通,较难被用于对现实国民经济运行的实证研究。沟通这两个不同的理论和分析体系,既可以促进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在现实国民经济中发挥具体作用,也能够通过借鉴拓展和丰富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吴易风(2007)指出,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含有两种基本前提或两种构成原理,即实物构成原理和价值构成原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都要同时满足实物构成原理和价值构成原理,也就是在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两方面都获得平衡。陶为群(2009)基于两部类社会再生产情形,将哈罗德―多马模型与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连通,为在满足实物构成原理和价值构成原理的前提下,沟通两个不同的理论和分析体系,做了探索。陶为群、陶川(2010)将资本――产出比率保持不变状况下的储蓄与劳动就业关系,引入马克思的两部类再生产模型加以定量化研究,为其与现代经济增长模型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的局部具体沟通,做了尝试。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是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一个重要部分,将这个部分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与模型连通,能够对沟通两个不同的理论和分析体系产生重要作用。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与模型把基本点放在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使用上,但同时也关联到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使用。所以,以现代宏观经济分析之视角剖析,遵循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中实物构成原理和价值构成原理,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可以分解成投资品供给与需求平衡、消费品供给与需求平衡两个部分。两部类扩大再生产与两部门经济的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具有相合性,并且体现了比通常的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贴近现实经济。
二、建立马克思的两部类经济与两部门宏观经济的对应关系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所有经济部门提供的、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所有经济部门购买产品和劳务支出的总和。总供给总需求平衡指AS=AD成立。社会总供给、总需求概念紧密联系着现实的多部门经济。在一个仅含有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封闭的两部门中,社会总供给AS是由企业部门提供的可供最终使用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社会总需求AD由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
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把资本划分为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和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V两个部分, 它们的价值实现在实物上分别对应于投资品和消费品两个部类。劳动力的剩余价值M由可变资本V产生,它的生产、分配、使用是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合一的过程。并设定劳动者的工资全部支出用于消费,以及不变资本的周转周期为1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要求投资品部类需要补偿的消费品和消费品部类需要补偿的投资品,包括各部类积累全部按比例转化为所对应的投资品和消费品,都必须同时在价值和实物形态上实现。所以,扩大再生产实际上包含了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并且细化为投资品供给与需求、消费品供给与需求两个平衡,两个平衡都实现才表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分别用下标Ⅰ、Ⅱ表示投资品和消费品部类,则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要求:在实物构成上ASⅠ=ADⅠ和ASⅡ=ADⅡ都成立;在价值量上ASⅠ+ASⅡ=AS,ADⅠ+ADⅡ=AD。
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模型含有企业所有者和劳动者两种市场主体,以及分别生产投资品和消费品的两个部类,没有进出口。这种状况比较相似只由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构成的两部门宏观经济模型。现在通过几点做法,建立马克思的两部类经济与两部门宏观经济的对应关系。第一,两个部类的企业所有者与劳动者共同组成居民部门,企业共同组成企业部门。第二,企业所有者还具有经营者的身份,如果单独考虑经营者的收入,其性质是工资性收入,与劳动者的工资合并考察;设定扩大再生产中劳动者的工资全部支出用于消费,相当于假定居民部门获得的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居民部门没有储蓄。第三,企业所有者从企业获取的剩余价值M当中用于自身享受消费部分,既计入居民收入也计入居民消费,因为这部分是全额消费,不影响居民部门没有储蓄的设定。第四,企业部门获取的剩余价值扣除当中企业所有者用于自身享受消费部分,成为本部门的储蓄,是社会储蓄的唯一来源。这样做下来,就将马克思的两部类扩大再生产模型,纳入到两部门宏观经济模型的框架下。
三、科学确定两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总供给、总需求统计口径
确定总供给、总需求统计口径,涉及到储蓄等于投资的假定。如同一般的多部门宏观经济模型,两部门宏观经济模型把社会储蓄等于投资作为设定条件。于是,总需求AD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部分。社会储蓄等于产出减去消费支出以后的余额,投资的涵义则是意指该经济体的资本财货当年比上年的增加量,这一增加量只能来自当年新创造出来的国民产品中没有被人们消费掉的那部分产品。所以从实物的角度来看,储蓄与投资这两个概念指的是同一样东西,储蓄之值恒等于投资之值。现代宏观经济模型一般研究只有一种产品Y即只有一个生产部类的经济体,这种产品既可以作为消费品用于消费,也可以用于投资作为资本品,因而没有被消费掉的都是作为投资品。这种产品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的共同作用下被生产出来。对确定了含义的字母前面加符号表示增量。以增长的视角看,投资形成新增资本K。所以,投资等同于经济体中投资品的净增加。储蓄等于投资的设定,在通行的SNA统计核算中也有具体体现。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是各常住单位的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得到的增加值之和。而中间投入并不包括对固定资产的消耗,所以,国内生产总值包含了新创造价值和固定资产折旧两个部分。国内生产总值剔除固定资产折旧后称为国内生产净值。投资就是资本形成总额,包含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存货增加、固定资产折旧三个部分,其中前两个部分称为资本形成净额也就是净投资。因而,以国内生产净值作为产出即总供给,以净投资作为投资,完全符合动态的视角,或者说从理论上符合经济增长模型的口径。按照这样的口径,在价值量上,储蓄=总供给AS-消费;投资=总需求AD-消费。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和储蓄等于投资涵义相同。然而在实物构成上,总供给减去消费是从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中扣除消费品,剩余的是投资品,可以如此相减是建立在产品和劳务具有同质性的假定之上。就是假定了总供给在实物构成上只有一种产品和劳务Y,它既可以作为消费品用于消费,也可以用于投资作为资本品。
对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模型,在总供给方面须符合实物构成原理。投资品供给是第Ⅰ部类的全部产品扣除生产中两个部类的物质消耗;消费品供给是第Ⅱ部类的全部产品,因为消费品不会被作为生产的中间消耗。于是在实物构成上区别为:
由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模型设定不变资本的周转周期为1年,于是把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到生产的物质消耗即中间投入里,不在产出当中单独考虑固定资产折旧因素。社会总产品扣除物质消耗后,用对应于劳动者工资V和剩余价值M的产品作为产出,相当于遵循国内生产净值的统计口径。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企业部门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分解为新增不变资本C和新增可变资本V,其中V按支出法被统计在消费中,只有C被统计为投资。所以在扩大再生产模型中,投资仅仅指新增生产资料也就是投资品的净增加,相当于资本形成净额的统计口径。更明确地说,企业部门的积累当中V转化为居民部门的消费,投资=积累-V,是与积累有联系但又有明显区别的概念。
剩余价值M中有(M/X)用作企业所有者自身享受消费,计入居民消费,其余的用作企业部门的积累。在价值量上Cj+vj+(M/X)j=Mj(j=Ⅰ,Ⅱ)。因而vj+(M/X)j=Mj-Cj。第j部类的投资需求是Cj;由第j部类产生的居民部门的消费需求是Vj+vj+(M/X)j=vj+Mj-Cj。于是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模型中,总需求方面也须符合实物构成原理。企业部门的投资品需求和居民部门的消费品需求区别为:
综合以上论析,将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模型中分别由两个部类提供的社会总供给和产生的社会总需求,列成表1。
四、扩大再生产中两个部类之间的产品交换实现,等价于储蓄等于投资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章和二十一章中论述了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他在第二十章别论述了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中介作用,并举例具体说明了交换的过程。他举例说明的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以及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都是借助货币媒介,通过居民部门与企业部门之间的买卖交易完成,与经典的两部门宏观经济模型中国民产品和劳动与货币收入的循环流转图含义完全一致。对于扩大再生产的状况,他说明了,(CⅠ+CⅠ)在第Ⅰ部类内部实现;(VⅡ+MⅡ-CⅡ)在第Ⅱ部类内部实现;通过两大部类之间交换实现的则是(vⅠ+MⅠ-CⅠ)和(CⅡ+CⅡ)。类似可以理解,对于扩大再生产的状况货币流通同样起中介作用。以两部门经济的视角看,第Ⅰ部类的新创造价值扣除给本部类投资后,成为由本部类产生的居民消费需求(vⅠ+MⅠ-CⅠ),但这个价值量在实物形态上是投资品,需要转化为消费品才能作为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第Ⅱ部类生产出的都是消费品,而本部类需要补偿和新增的不变资本(CⅡ+CⅡ),对应的实物形态是投资品,也需要实物形态的转化;两个所需的转化,必须通过居民部门与企业部门之间借助货币媒介的买卖交易完成。省略两个转化之过程而专注最终实际结果,是在实物形态上完成了等价值量的投资品与消费品交换。于是存在交换关系式:
vⅠ+MⅠ-CⅠ=CⅡ+CⅡ CⅠ,CⅡ?垠0(3)
式中当CⅠ,CⅡ都等于0的时候,就成为马克思给出的简单再生产状况,同样对应于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全部国民产品都被居民消费即社会储蓄等于0的情形。当且仅当(3)式成立,也就是完成这种等价值量的投资品与消费品在实物形态上转化,因而使得产品具有同质性而可加,才能够将(3)式分别带入(2)和(1)式,得出:
ADⅠ=CⅠ+CⅡ=VⅠ+MⅠ-CⅡ=ASⅠ(4)
分析一下能够从(3)式得出一个关系式:CⅡ+CⅡ=VⅠ+MⅠ-CⅡ,左端表示的是全社会的投资,右端表示的是全社会的储蓄,经济意义是投资等于储蓄。反过来讲,如果该关系式成立,也能得出(3)式。所以在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模型中,两个部类之间的产品交换实现与全社会投资等于储蓄,实质上是等价条件。
在价值量的意义上,可以是总供给AS=ASⅠ+ASⅡ。然而在实物形态上,ASⅠ,ASⅡ分别是投资品和消费品,不同质的产品不能够加总。只有当不再区分投资品和消费品,或者说两个部类都生产同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用于消费,也可以用于投资作为资本品,才可以在实物形态的意义上将式和式的左端和右端对应相加。从而得到:
也就是:总需求=总供给。所以,现代宏观经济模型中的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可以看作是两个部类都生产同质产品、或者说省略实物构成原理的特殊情形下的社会再生产,在这种情形下省略了两个部类完成彼此之间的产品交换(交易)过程,可以把全社会产出中没有被消费掉的都作为投资,也就是把储蓄等于投资作为设定条件。
至此,已经确切地说明,总供给总需求平衡与两部类再生产具有相合性。
五、引用《资本论》的算例验证
下面引用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一章中的第一例,对以上论析的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与两部类再生产的相合性,加以验证,结果列在表2。马克思用该例作了连续5年的扩大再生产计算,来说明两个部类的扩大再生产过程。表2中的各列数据都是直接引用马克思的计算结果,仅仅是按照以上论析的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的计算口径作了相应的归并。
马克思举例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总供给总需求平衡与两部类再生产具有相合性。
综合以上研究表明:虽然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和分析体系与现代宏观经济模型不同,但两部类扩大再生产模型,可以纳入到两部门宏观经济模型的框架下;在满足实物构成原理和价值构成原理的情形下,两部类扩大再生产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具有相合性,并且更贴近现实经济。
参考文献:
1.吴易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7(9)
2.陶为群.哈罗德模型与马克思两部类经济增长模型的连通[J].巢湖学院学报,2009(5)
3.陶为群,陶川.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储蓄与劳动就业关系[J].当代经济研究,2010(7)
4.向蓉美等.国民经济统计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5.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企业宏观经济分析范文4
[关键词]创业板 内在价值 基本分析
创业板自2009年10月30日正式开市交易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投资者如何在创业板中寻找到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更成为广大投资者关注的话题。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是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的两类基本方法。对于中长期投资,充分发现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基本分析方法受到更多学者和投资机构的认可。由于创业板具有低门槛、高成长、高风险的特性,采用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创业板的特点,确定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决策的依据。
基本分析,又称基本面分析,它是以证券的内在价值为依据,着重于对影响证券价格及其走势的各项因素的分析,以此决定投资购买何种证券及何时购买。基本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
一、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主要探讨各经济指标和经济政策对证券价格的影响。2011上半年中国经济处于输入型通货膨胀,大宗商品高位运行。6月CPI同比上涨6.4%,同时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9.6%,二季度增长9.5%,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相对温和,通胀却处于高位,加息成为必然。
2011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此,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升至21%的历史高位。2011年7月7日,年内第三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此次调整之后,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至3.5%和6.56%。
准备金率作为调控工具,其直接影响的将是贷款的变化,由于央行回笼资金巨大,这使银行借贷资金急剧减少,体制内,资金紧张。市场认为,高频率上调准备金率,很可能意味着近期外汇流入的压力依旧不减。体制外,资金汹涌,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货币被赶入笼中,但存量货币不会凭空蒸发,一有机会就会兴风作浪。
尽管加息有引起经济减速、吸引热钱等负面影响,但是一方面,加息有利于管理通胀预期;另一方面可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挤出资金占用多、回报率低的项目,从而挪出更多资金进入中小企业。
因此,宏观经济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为正面,投资者预期良好。
二、行业分析
目前创业板上市的242家公司,分布在农林牧渔、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仓储、信息技术等9个行业,制造业上市公司占总量的66.1%,排名第一,其中机械设备和电子所占比重较高,其次为信息技术占18.6%。
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在创业板市场中选择出相应的行业。在所选择的行业中,再进行公司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对公司的选择,前提条件是公司需处在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因为在创业板中有的公司已经成熟,不具备创业精神了。
三、公司分析
公司分析就是通过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分析,对其所发行证券的投资价值及市场走势作出客观的评价和判断。分析的主要因素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公司的成长性及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等。
对公司于财务状况的分析,通常包括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三个方面的分析。反映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反映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反映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包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等。
对公司成长性分析,一是可以用反映成长能力的财务指标,如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资产增长率等;二是可以通过影响公司成长性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来对成长性进行评价,关键是如何将影响公司成长性的因素用合理的指标体系反映出来,如公司的经营战略、科技创新能力等。
因此,在对已选择的上市公司进行公司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收集财务数据,从财务指标入手,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将所选取的财务指标简化降维,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用少数因子代替所有变量来分析问题,进而得到上市公司的综合排名,以便进行优劣的筛选。同样,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对各项财务指标的权重给予赋值,结合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而得到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以便投资者进行判断。
二是收集影响公司未来成长性的因素,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与财务指标无关,而是与公司的经营战略、科技创新等方面相联系。比如经营战略可以考察投资项目、管理层变动、公司规模扩张等因素,科技创新可以考察研发费用投入、研发人员投入、新产品产出等因素。通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就可以得到上市公司的成长性的综合评价。
最后,还需要对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分析,将内在价值与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进行比较,以便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内在价值的分析采用现金流量贴现模型,通过预测公司未来五年的净现金流量,以及五年后的走势,将其折现即可得到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而对于未来净现金流量的预测,还需要结合公司成长性分析的评价结论,以充分体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性。
综上所述,在当前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的情况下,投资者对证券市场预期良好,然后针对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产业,选择具有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状况、成长性和内在价值分析,为投资者提供决策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谢赞春.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综合评价-基于因子分析法[J].财会研究,2011(2)
[2] 宋光辉,许林,师渊. 创业板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比较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视角[J].软科学,2011(5)
企业宏观经济分析范文5
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生命财产损失,悲痛之余,不少人建议当前放松货币政策,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金融支持。比如,有学者问道,遏制通货膨胀重要,还是公众的基本生存重要?这是一个不难判断的问题。因此,他认为,巨大而深远的宏观经济冲击,导致任何紧缩性政策已经丧失了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不过,紧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是否应转向的激辩已尘埃落定。权威部门从理论和政策上否定了所谓的“放松论”。中国人民银行6月7日下午宣布,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至17.5%,分别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增加0.5个百分点缴款。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小组6月2日研究报告认为,震灾不会改变经济运行基本面,但会增加短期通胀压力,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这为央行继续执行从紧政策提供了舆论意义上的理论基础。
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调整与否都需要理由。那么,货币政策“咬定”从紧不放松的理由到底何在?不放松的金融政策还能为灾后重建做些什么呢?
地震改变的不多
在国人眼里,地震带来的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和创伤;但在经济上,地震带来的是什么?这是一个有关“是什么”的实证问题,撇开个人的感彩和价值判断来看,答案是:震灾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并不大,与经济衰退相比,地震更多地是造成了通胀压力。
首先,地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影响微弱且短暂。工业上,四川省的GDP相当于中国GDP的4%左右,这不是一个很大的比重,并且,震情最严重的11个县(市)合计的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0.17%,且重灾区没有大型矿产资源,对整个工业产出影响较小。
农业上,地震对农产品供应的冲击相对有限。据人行宏观经济分析小组的初步估计,位于山区的11个重灾县(市)的合计粮食、油料与肉类产量分别占全国0.21%、0.34%和0.53%;生猪死亡79万头(不少数据显示,这个数字可能被低估),占全国现有存栏量的0.2%,占比都不大。这些减损可以通过邻近省份和全国范围内的调度平衡掉,对全国农业生产不会有太大影响。
此外,四川也不是位居前列的服务业和出口大省,震区这两方面在全省和全国的占比也很小。
其次,地震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轨迹。人行宏观经济分析小组发现,尽管日本1995年和台湾1999年大地震发生在中心城市和人口稠密区,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当年GDP的1.80%和3.5%;但地震对工业产出和GDP的负面影响比较短暂。地震当季,日本和台湾GDP实际增速环比分别下降0.6和1.8个百分点,当月工业增速环比分别下降1.6和8.6个百分点,但震后数月即恢复正常,两个经济体当年GDF增速还分别比上年提高0.8和1.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增速比上年分别上升2.3和4个百分点。这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最后,地震将增加物价稳定的压力。灾后重建可能明显提升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这些物品在当前的物价走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影响物价形势的最敏感的组成部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密切关注地震地区的主要商品价格,并已在部分地区启动部分物价的临时价格管制以防止出现飙升。
惨重的地震灾害也对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震动和变数,不过,地震主要加剧的是通胀担忧,不是经济衰退,这与现行的紧缩调控的着力方向是一致的,并没有发生背离。
灾难中的货币政策
放松银根不是应对灾难的定然之选。灾难期的货币政策通常是在综合各项经济指标表现和预测的基础上,视情况而定。简单将这次震灾与“非典”或美国“9・11”事件相联系并不合适,得不到我们所需要的决策信息;地震没有动摇市场信心,更没有出现悲观情绪笼罩下的流动性萎缩。
主张放松调控的论者提到,美国“9・11”之后,美联储果断大幅降息,3个月内连续4次降息,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然而,这主要是考虑到恐怖事件对人们信心的打击,对市场流动性的蒸发。
与此相反,飓风“卡特里娜”虽然重创美国的南部数州,损失规模惊人,但美国经济当时正处于上升通道中,飓风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为有限,美联储仍坚持将打击通胀作为首要任务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飓风过后不足一个月时进行了第11次加息。
反观我国,地震并没有造成类似负面效应。事实上,政府对灾难作出的快速反应,以及各界立即展开的救援捐助活动坚定了各界信心,并且,地震也没有导致金融系统的流动性紧缩。在经历了短暂的震动之后,市场重归平稳。这与“9・11”时美国金融市场的波动也不具有可比性。
同样道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当前的形势与5年前的“非典”时期相联系。“非典”在2003年4月份对整个国家构成很大的冲击,不得不把事先设计好的有关适当收紧货币供应量政策调整为冷静观察。
然而,“非典”时期至少在两个方面与当前的形势大有不同。其一,“非典”波及范围极广,严重影响了生产消费出口等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非典”打击了人们的信心,滋生出明显的悲观情绪。这些现象我们现在还看不到。其二,“非典”时期的宏观经济景气周期处在刚刚开始启动恢复的阶段,当时的通货膨胀也在较为低位的通道运行,保护经济增长势头的重要性超过了控制通胀抬头的重要性;而当前经济景气周期则处在经济增长高位运行、通胀形势演变为加速恶化的阶段,宏观调控的主要矛盾已变成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控制物价加速上涨。
考虑到这两点差异,灾难时期的货币政策不能一概而论,而应顺势而为。
如果要进行比较,笔者认为,年初的严重雨雪冰冻灾害更具有可比性。两次灾难发生的时间间隔较短,宏观经济形势大体相同,并且,其主要负面影响体现在对物价上涨的压力,对实体经济增长未构成重大挑战。我们注意到,年初困难时期同样有声音要求放松紧缩调控,但宏观政策环境并没有改变,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这次也是一样。
通胀挑战
未来的最大挑战是物价稳定。而且,通胀正在全球范围内演变成一种趋势,并有长期化特征。
全球正在经历堪比1970年代的高速通胀,并且此番通胀对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将超过发达国家。前4个月,我国CPI上涨8.2%,这是12年来的新高,一年前的通胀率仅有3%。俄罗斯最近通胀更达到了14%。大多数石油输出国同样也正在经历着两位数的通胀。印度中央银行更加关注的批发价格指数为4年来的新高7.8%。拉丁美洲的通胀史以惊心动魄著称,现在的通胀形势
比历史上的最严重时期已有所缓解,即便如此,巴西、智利和阿根廷最近的通胀率也都分别达到5%、8.3%和8.9%,远远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在发达国家,G7通胀率由去年同期的2%提升到现在的3%左右,并不像新兴国家严重,但令人担忧的是,与通胀压力抬头相伴随的是经济增长放缓:美国经济徘徊在衰退的边缘,而欧元区经济增长也开始有所缓慢。
中国通胀压力的长期化还有着内部因素支撑。一方面,我国当前的通胀率被低估,随着时间推移,全部通胀压力显性化的压力就越大。与开放的小国经济体不同,部分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规模、食品的自给率,中国的通胀还没有显出加速上涨的苗头。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较低的物价并没有反映真实的通胀压力。资源市场化改革还相当滞后。在价格管制下,燃油、粮食、公共服务等与家庭生活费用直接相关的重要价格与国际市场的价格走势并未接轨。如果全球通胀持续下去,国内外重要商品的价格背离到底能维持多久就自然是一个疑问。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会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此轮价格上涨的领域正是我国存量体制集中的领域。在农产品部门,我国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效应未完全消除。当前,几乎所有的农业生产投人品价格都在上涨,而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则受到限制。要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这种状况很难持续下去。在资源品部门,我国高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成本一直未能体现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中,随着节能减排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能源价格将逐步体现其整个的社会成本。
灵活的金融扶持政策
既然地震不改变经济整体走势,既然通胀压力仍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那么货币政策当然应该继续从紧。从紧的重要性未因年初严重的冰冻雨雪天气而改变,同样也不应为地震灾害而改变。在当前形势下,放松调控的建议可能是药不对症,应对灾难的正确宏观调控政策是应该坚持从紧基调不动摇。
紧缩宏观调控所获得的初步成效来之不易。最近的经济金融数据显示,流动性过剩局面出现一定程度好转。储蓄存款明显增加。居民户贷款和居民消费贷款则有所下降。这表明,过剩流动性已有部分回流银行系统,央行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等回收措施将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但为了避免中美利差进一步扩大,而导致投机资金加速涌入,负利率现状一时难有改观。我国当前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扣除通胀率)为-4%左右,而有研究显示,维持宏观经济平稳的中性利率约为8%,两者相去甚远。这体现出,货币供给的总体环境还是偏松的,谈不上紧缩过度。
当前,救灾最需要的是微观的、有针对性的金融扶持政策,而不是一刀切式的放松。人民银行已决定对受灾严重的川甘两省安排增加共计为55亿元的支农再贷款额度,集中用于解决辖内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支付头寸和流动性需求,以及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信贷投入。最近的上调准备金率政策同样规定,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这些举措具有很强针对性。
相反,如果就此放松整个货币信贷系统的信贷规模限制,则可能是反应过度了,并对政策的连贯性和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容易引来政策还会继续放松的预期。笔者的预测是,如果放松调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物价上涨可能会被放大,并传染给其他部门,这种局面是政策面最不愿意看到的。
企业宏观经济分析范文6
一、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面分析: 1
(一)、公司简介 1
(二)、宏观经济分析 1
1、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1
2、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2
(三)、行业状况分析 4
(四)、啤酒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5
(五)、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及优劣势分析 6
二、报表及总体评价 7
(一)比较财务报表及共同比财务报表 8
(二)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总体评价 8
三、财务比率分析 8
(一)青岛啤酒近三年来的财务总体状况 8
(二)对财务比率的具体分析 12
四、投资建议 15
一、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面分析:
(一)、公司简介
1903年8月,古老的华夏大地诞生了第一座以欧洲技术建造的啤酒厂--日耳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青岛啤酒"的生产厂,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