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

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范文1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治;护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常见病,发病原因大多为病毒感染,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细菌感染而引发的,常见的细菌有肺炎球菌、链球菌以及金黄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发病,特别是冬春季节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发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头痛等症状;严重的患者表现为畏寒、乏力、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全身性症状[2]。

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其中男73 例,女47 例;患者年龄在12~76岁之间,平均为36岁。其中,单次发患者37 例,多次发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为每年单次发病,55例患者为每年反复多次发病。

2 临床症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鼻部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症状。重者如果感染发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将出现咽痛、发烧、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与增生、扁桃体发炎等情况,有些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现象。发热一般持续2~3 日,严重者将达到1 周左右;严重的患者其体温可达39~40℃以上,患者同时感到寒冷、头痛、腹痛、全身无力、出现呕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求患者加强营养与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将会扩大或蔓延至邻近器官,极易引发肺炎、支气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发症。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 内能够痊愈,部分患者可达2~3 周。

3 治疗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细菌性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因溶血性链球菌引发的扁桃体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疗效果较理想;对于经过2~3d治疗后仍无效的患者,应考虑是否有其它病原体感染,例如,支原体感染等。当患者出现高热时,可用冷毛巾湿敷头部,勤更换,能够有效控制高热惊厥。一般的退热药,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也有效果。对于伴有鼻炎的患者,为保证呼吸通畅,需要休息好,可在进食及睡前使用鼻药[1-3]。

4 防治措施

加强自身锻炼,多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饮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热量、高蛋白质类的食品,合理补充维生素,蔬菜与水果能够增抵抗力。根据温度增减衣服,适应气候冷热改变,衣服不要过多,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2-4]。经常通风,经常换气,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病源感染。可以使用减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够激发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 抗体,使呼吸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强。

5 加强护理

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呼吸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要求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同时要清淡易消化,还要给予充足的水分;患者处于发热期时,必须要卧床休息并严格按照发热常规进行护理;严格执行呼吸道隔离并使呼吸道通畅;必须及时清除患者鼻腔内的分泌物;测量患者体温、呼吸、脉搏等,及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耐心地向患者讲授卫生知识,积极对其进行宣传教育[3,4]。

6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为鼻、鼻咽和咽部。该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总数的90%左右。当病毒入侵机体上呼吸道后,该处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导致细菌可以入侵,同时可出现化脓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节较多,但全年都能发生。该病的临床轻重程度差异较大,潜伏期一般为2~3d 或更长。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对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细菌性感染患者,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够波及周围器官,有时鼻咽部的原发病的症状消失,而其并发症却出现加重现象,因此,一定要对上呼吸道感染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观察。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提高疗效非常重要,千万不要以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轻率对待。

参考文献

[1] 童雅培, 王筱敏. 诊疗与护理常规[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34-235.

[2] 张梓荆. 常见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专家笔谈)[J]. 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10): 86.

[3] 蒋东波, 等. 白细胞介素10 水平及其对白细胞介素2 等的调节作用[J]. 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12): 28.

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范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神经内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2 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对医院感染病历进行登记,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共出院患者2 060 例,其中男1 056 例,女1 004 例,年龄16~86 岁。发生医院感染人数236 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6.04%。

2.2 医院感染部位

在236 例医院感染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占68.92%;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0.24%;胃肠道和口腔感染分别占9.16%和10.28%;其他部位感染占0.40%。

2.3 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4~120 d,统计表明,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住院天数≥15 d者189 例(85.08%)。

2.4 年龄与医院感染关系

年龄16~25 岁感染人数为7 例(2.54%),25~45 岁为16 例(6.78%),45~60 岁为45 例(19.06%),>60 岁者158 例(66.95%)。

2.5 病种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6 例(44.92%),脑梗死患者56 例(23.73%),以后依次为颅内感染24 例(10.17%),缺血性脑病8 例(3.39%),周围神经病6 例(2.54%),其他36 例(15.25%)。

2.6 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

236 例医院感染的患者有156 例进行了吸痰或导尿;18 例进行了动静脉置管;有30 例进行了气管切开;有32 例安置了呼吸机。

3 讨论

3.1 危险因素分析

本组资料表明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为泌尿道、肠道、皮肤及软组织。与牛桂林等[2]报道相近,均显示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和泌尿道,说明神经内科感染部位有其共性。主要原因是高血压、脑出血伴神志昏迷者这类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痰、呕吐物等不易排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加之呼吸道侵入性操如吸痰的反复实施使黏膜损伤。这种整体和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3]。

研究显示院内感染发生 率与住院时间成正比。住院天数≥15 d者占85.08%。研究显示10~30 d为感染高发时间段。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在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许多因素中,患者的年龄及身体的抵抗力不能忽略。本次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显着。其中以60 岁以上发病率最高,与老年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有关。这部分人构成了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控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时,应把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作为重点。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患者基础病密切相关。本次调查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前3种基础病为脑出血、脑梗死、颅内感染,这些患者大多数病情较重,偏瘫、意识障碍,患者多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获得性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大。此外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表明基础病合并感染对老年患者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侵入性操作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气管插管直接破坏了会厌部正常防御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造成了清出呼吸道分泌物无效,使感染机会增多。留置尿管损伤尿路黏膜,留置胃管为胃内细菌定植咽部提供良好的通道,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机会。提示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严格按程序正规操作,以控制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

3.2 预防及控制措施

3.2.1 减少宿主的自身危险性

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史、慢性肺病史、脑卒中史、起病时意识障碍、脑出血的量及部位等,这些因素虽不可干预,但如积极控制血糖、尽早清除血肿,恢复患者意识,对减少感染的发生将起重要作用。

3.2.2 调整医源性因素

如医疗操作、治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根据病情尽量少用或不用。医护人员接触每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进行手的清洁、消毒,防止各种医源性感染。进行侵入性操作要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技术,定期对吸氧、吸痰等装置消毒,对留置尿管者每天用含有效碘1 000 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会清洁。对那些意识障碍重、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不易吸除的患者,应尽快做气管切开,利于分泌物的消除。留置导尿应保持密闭系统,每天更换无菌引流袋。

3.2.3 加强基础护理

对清醒患者鼓励其有效咳嗽和排痰,对意识障碍或危重患者要取正确卧位协助排痰防止误吸,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房内每日通风2~4次,每次30~60 min,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应定期对病房内空气、物体表面进行细菌监测等。

3.2.4 合理使用抗生素

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范文3

[关键词] 猪流感 症状 诊断方法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57-01

猪流感是一种具有急性、热性和接触性的呼吸道传染病,气候变化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该病通常是在冬季和春季出现,咽、鼻等是其传播的主要途径,且传播速度较快,发病范围较大,所有种类的猪都有可能感染这种病。随着猪流感的产生,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其会降低猪的生产能力,并减缓猪体重的增加速度,会给猪场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猪在感染猪流感后,往往随之而来的是多种并发症,比如猪链球菌病、猪伪狂犬病等,这些并发症通常会加重猪流感的疫情,会给猪场带来极为严重的损害。

一、猪流感的症状分析

1.临床症状分析

猪流感是一种潜伏期比较短的传染病,最长潜伏时间一般只有几天。猪在感染猪流感病毒后,其体温会迅速增高到40.542℃,食欲会降低甚至不进食,行动能力会变的缓慢甚至不活动,会变得精神不振,眼鼻会流出黏液,会出现激烈咳嗽等现象。母猪在怀孕期间感染该病毒,会使产下的仔猪在产后2~5天发病情况会加重,且在断奶前后容易出现死亡现象。猪流感的传染性及发病率比较高,在猪群中容易出现流感暴发现象,且一般不会引发猪的死亡,正常只需要对病猪进行5~7天的对症治疗就能够使其痊愈。而如果在猪感染期间不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和饲养,则很容易会产生并发症,使流感疫情被加重,严重时会造成病猪死亡。

2.继发性感染分析

继发性感染的产生不仅会使猪流感疫情变的严重,也会因为肠炎或出血性肺炎等病变的产生而使病猪死亡率增加。像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等都是猪的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的继发性细菌;而呼吸道冠状病毒等则是猪的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的继发性病毒。一般这种继发性感染会使猪流感变成慢性感染,猪会出现瘦弱、消化不良等现象,且疫情发病时间会增长到1个月左右,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病猪死亡。

二、猪流感的诊断方法

1.初步诊断方法

对猪流感进行诊断时,要以病理变化为依据,并结合临床症状,采用病毒分离鉴定或者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以便保证诊断结果的正确性。猪流感在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通常诊断结果显示是病毒性肺炎,这会对大部分肺造成影响,但是造成的伤害不会很严重,而且病变部位很容易辨识,因为肺的病变部位组织多呈紫色,且其和正常部位的组织之间有清晰的界限,小叶间也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水肿现象。但如果猪流感有并发症发生,则会导致猪的淋巴结充血、肿大,而且猪的胃也会产生卡他性炎症。猪流感的细菌性感染是极为复杂的疫情感染现象,因为可以引起感染的细菌是多样的,且感染造成的危害程度是跟随引起感染的细菌而变化的。

2.试验室诊断分析

猪流感的试验室诊断就是对猪流感病毒的抗原进行检测。其检测方法有多种,比如抗原捕捉、免疫酶组化等。对猪流感病毒进行分离鉴定也是诊断猪流感的一种检测方法,其是通过对分离出的病毒中血凝性的包含情况进行检测,在根据实验判断是否有能够排除血凝性病毒的可能,最后在依照试验琼脂扩散的方法来诊断猪流感病毒。

三、猪流感的防治措施

1.疫苗防治措施

猪流感防治所采用的一般措施是疫苗免疫等防治措施,而且这种措施只要在一月内接种两次,对猪流感的防治就可以起到很好地效果。如果有母源抗体,为了不产生干扰,应该在10周龄后开始疫苗免疫接种。如今使用比较常见的猪流感疫苗是H1N1亚型与H3N3亚型的疫苗。为了防止新型猪流感病毒的出现,人们不仅在研究新的活载体基因工程疫苗,也在探索能够解决抗原浓缩、多次免疫互相干扰等问题的方法,以便对猪流感进行更好的防治。

2.预防措施

疫苗免疫措施尽管对猪流感的防治很有效果,但人们不能只靠这一种防治措施,还应该加强对猪流感病毒的预防。要预防猪感染猪流感,其关键措施是增强饲养管理和安全防护。由于猪流感病毒属于交叉感染,会产生间接传播的情况,因此饲养员要防止猪与其他家禽接触。此外,因为人类也有被传染这种病的几率,所以人类要避免以病猪接触。如若发现患病猪,要尽快将其隔离,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以下是对猪进行饲养的一些建议:一是清开灵注射液+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强效阿莫西林,每千克体重按0.4mL算,混合肌肉注射,并且要连续注射5天;二是在喂养饲料里加入盐酸吗啉胍(0.05%病毒灵)和强力霉素(每千克饲料加入300),还要在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并且要连续喂养10天;三是使用2%火碱溶液对饲具及猪圈进行消毒,并对剩料剩水进行掩埋。

3.公共卫生治理

根据对猪流感疫情的研究显示,H1N1与H3N2猪流感病毒是引起同类型人流感病毒发生的主要因素,因为这种猪流感病毒的传染范围比较大,且传播速度较快,人类在间接或直接接触病猪后,很容易感染这种病毒,而公共区域又使得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所以会使得这种流感的疫情变的更为严重。因此,为了更好地预防猪流感出现,对公共卫生的治理是不可轻视的。

结束语

猪流感是一种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呼吸道传染病,其可以通过间接接触进行传染,而且人类感染这种病毒的几率也比较大,因此,对猪流感的诊断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上文通过介绍猪流感的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使得人们对猪流感能够有更好的了解,并帮助饲养员对猪进行更有效、更安全的饲养。

参考文献

[1].任建勋,王梅.猪流感的诊断和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3,7.

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范文4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气管切开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耐药性

急性重型脑血管意外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合并意识障碍,中枢性呼吸衰竭,需行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以通畅气道及行机械通气维持呼吸。但是脑血管意外患者住院时间长,年龄偏高,合并较多基础疾病,常常在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而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往往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加长,治疗费用增加。本文通过对我院神经内科及ICU病区重型脑卒中行气管切开的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的病原学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患者病原学及药敏结果的变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5~2010年因脑血管意外行气管切开患者共97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38例,出血性脑血管病7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3例,平均年龄62.4±14.5岁,平均住院时间34±21.5天,平均气管切开时间16±11.3天;行机械通气的64例,平均机械通气时间7±12.1天,共查病原学培养311次,。合并既往基础疾病的有:高血压病80(82.5%)例,糖尿病27例(占27.8%),心血管疾病23(23.7%)例,慢支肺气肿5(5.12%)例,其他22(22.6%)例。

1.2抗生素使用情况 抗生素使用率100%,使用种数3至11种,联合使用抗生素(两联或以上)94例,青霉素类使用构成比占14.3%,头孢菌素类占41.7%,喹诺酮类占17.9%,氨基糖苷类10.4%,大环内酯类3.5%,其他12.2%。

2 结果

本资料的97例患者中,85例痰培养结果为致病性病原体,感染率为87.6%,311次痰培养共检出致病菌237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为:61.6%,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对青霉素、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及头孢曲松等耐药明显,并又少量菌株对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耐药。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率为:33.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肠球菌为主,部分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如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派拉西林、氨苄西林耐药明显,并且出现少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真菌检出率为:4.6%,以白色念珠菌为主(表1)。

G-其他包括:产气肠杆菌、志贺菌、产气夹膜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耶尔森菌属、嗜肺军团菌、志贺菌属、巴斯德菌属、副溶血性杆菌等

本资料显示,近五年来各细菌的检出株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表2),特别是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明显增多,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应引起重视。真菌感染也较前多见,多在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出现。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呈上升和低龄化趋势。其中急性重型脑血管病的死亡率高,病程长,部分患者需行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抢救生命,常在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往往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国内报道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32.9%,脑血管意外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高达82.5%【1】。本文统计的资料显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亦高达87.6%,与气管切开后患者气道暴露在外,患者咳痰反射消失,机械通气、吸痰等辅助操作有关,且患者自身疾病重,有意识障碍及中枢性的呼吸衰竭,高龄,合并较多基础疾病,有效治疗其合并的下呼吸道感染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必要手段。

本资料的97例患者中,85例痰培养结果为致病性病原体,感染率为87.6%,311次痰培养共检出致病菌237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为:61.6%,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对青霉素、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及头孢曲松等耐药明显,并又少量菌株对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耐药。在患者出现发热,肺部罗音及呼吸道分泌物性状改变时等感染症状时,但是患者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未回时,应选用广谱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类加氨基糖苷类,或与酶抑制剂联合使用;待药敏结果回报后及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及发生真菌感染,可根据药敏结果合理联用抗生素。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率为:33.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肠球菌为主,部分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如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派拉西林、氨苄西林耐药明显,并且出现少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真菌检出率为:4.6%,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应与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有关,部分患者使用激素,自身免疫力下降等原因有关。对于年龄偏大,病程较长,特别是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不能忽视真菌感染的可能性,应多次留取呼吸道分泌物行真菌培养,防止合并真菌感染。一般在患者发热消失,咳痰、肺部罗音消失后1~2周停用抗生素【2】。

在积极治疗肺部感染的同时,应加强呼吸道管理及原发病的治疗,改善患者的意识状况,促进患者吞咽反射及咳痰反射的建立,加强各种操作的无菌性,加强病房环境管理及其他支持治疗,在病原学检查和药敏结果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提高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范文5

【关键词】 心脏外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0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10-01

1 术后感染基本情况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成人心脏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特点为: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较低,为3.57%,发生感染的患者年龄较大,60岁以上占89.19%。后果较为严重,感染的患者中死亡率为16.2%。感染多发生在术后10天以内,占81.25%。感染以单个部位多见,占75.68%(28/37)。感染最常见的部位为呼吸道,占64.58%,其次为尿路感染,占16.67%。呼吸道感染以混合感染为主,多合并真菌感染,尿液、血液、伤口分泌物等标本培养以单一菌种为主。本次检出病原菌中以革兰氏阴性菌多见,占44.30%(35/79),革兰氏阳性菌占30.38%(24/79),真菌占25.32%(24/79)。

1.1 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和时间 本组患者本次调查感染发生率较低为3.57%,低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9%-20%感染率。究其原因,可能为本次调查纳入标准较为严格,以细菌培养出病原菌作为明确感染的证据,而细菌培养存在一定的误差。

本组患者感染的发生多在术后10天之内,占81.25%。因此术后早期就应作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时间,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特别是有针对性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1.2 术后感染的部位分布 本组37例患者共发生48例次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共31例次,占64.58%。心脏手术的患者需要全麻气管插管,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气管插管致口咽部定植菌移位、医务人员无菌操作不规范、各种原因导致的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等均有可能导致呼吸道的感染。

尿路感染共发生8例次,占16.67%,是居于第二位的感染,仅见于留置导尿时间大于1周的患者,留置导尿时间短于1周的患者尿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可见尿路感染与留置导尿的时间有关,有资料显示,>3天的患者有31%发生尿路感染,留置尿管>5天有74%发生,长期导尿者几乎100%发生菌尿(其中部分表现为无症状性菌尿)。

本组患者中,切口感染,纵隔感染,血液感染、肠道感染等部位感染发生率较低,因绝大多数心脏外科为清洁手术,术后多应用三代头孢预防感染,故伤口感染率较低。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尽早进食,不能拔除气管插管者则及早进行肠内营养,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菌群移位。

1.3 术后感染的病菌谱 在检出的79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细菌占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真菌的比例为44.30%、30.38%、25.32%。

2 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24H输血浆量、术后24H输少浆血量是引起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年龄大的患者,各个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全身免疫防御能力降低,导致患者感染率增加;手术时间越长,心脏阻断时间越长,心肌缺血的时间越长,创面暴露时间越长,造成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无疑就会越多。呼吸机的使用,气管插管破坏了会厌部的正常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损害了机体对气道分泌物的有效清除功能,不易排出的痰液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气管导管气囊周围分泌物的淤积和下漏,使细菌极易进入支气管肺组织导致肺部感染,呼吸机回路管道中的细菌随着喷射形成的气溶胶或污染的冷凝水倒流进气道会造成感染。此外,多数患者常合并心衰和肺淤血,容易合并存在隐匿性感染,且吸痰操作时擦伤呼吸道黏膜或直接污染,这些均增加了呼吸系统感染的机会。

3 防治措施

3.1 术前及时处理慢性病灶,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杜绝感染来源。

3.2 术后应强调早期监测,留取各种标本做细菌学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3.3 对于真正感染发热的病人,可采用降阶梯治疗方法 即先选择疗效强且不耐药的广谱抗生素,在此经验性用药的基础上根据血和体液培养结果及药敏结果进一步选用抗生素。

3.4 术前稳定患者病情,消除感染隐患 术中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术后及早去除各种侵入性操作能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3.5 监护室以及呼吸机等设备应定期消毒。

3.6 围手术期改善全身状态,加强营养支持,积极维持内环境的平衡。

3.7 术中严格止血,实施综合的血液保护措施,如血液稀释、血液回收。实施相对保守的输血指征,应用铁剂治疗贫血患者。

参考文献

[1] 徐敏,冯海波,郑慧萍,等,心脏外科监护室真菌感染临床和病原学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6):709-714.

[2] 周晔,邵涓涓,罗智敏,贾明,贾士杰,心脏手术后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06.

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范文6

    1 现代临床医学妇产科手术感染分析

    为了进一步明确妇产科手术感染情况,主要分析了本院在近三年所进行妇产科手术情况,根据总结的数据显示,在421例手术中有29例出现了手术感染,占总体手术的 6.89%,该水平在全国医院中处于中等水平。分析感染病人的特征主要为:

    1.1 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在妇产科手术感染中较为常见,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在手术过程中对病人实施了全身麻醉,需要进行呼吸插管,这就可能导致病人的呼吸粘膜受到损伤,在手术后由于病人抵抗能力不强,极易引发呼吸道的感染。第二,在病人护理阶段,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室内通常痛风性不好,不能与外界保持较好的空气流动,导致空气中病原体广泛存在,容易进入病人体内引发呼吸道感染。

    1.2 手术切口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主要与妇产科医生手术水平和手术规范性有关。由于手术所使用的器械可能存在灭菌不彻底和灭菌不规范,导致手术中带有病原体和细菌,在后期恢复中出现感染现象。其次,手术操作也影响到了切口感染概率,若医生不能把握操作规范,在手术中使切口长时间的暴漏于空气中,就会增加切口感染的概率。同时,手术中若操作不到位,导致切口愈合困难,就容易受到细菌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病人的切口出现感染现象,导致病人伤口愈合困难。

    1.3 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是手术感染中概率最大的,这与病人的自身情况有关。感染者往往曾经进行过导尿,并且幡然的概率与留置尿管时间有关。在进行导尿后容易对病人的尿道粘膜产生损伤,并且导尿管也容易导致细菌进入病人体内,导致发生感染。妇产科手术经常要对病人实施导尿,这就导致泌尿系统感染最为常见,这与实施导尿人员的技术有直接关系,若导尿管设置位置不理想,就会增加病人泌尿系统感染的概率。同时,所使用的导尿设置和工具消毒不规范也会导致泌尿系统的感染。

    1.4 胃肠道系统感染

    由于在进行完手术后病人机体受到较大的影响,病人的消化系统往往呈现低的活跃程度,并且其抵抗能力较弱。在手术后进食过程中,带有细菌和病原体的食物很容易诱发病人的胃肠道系统的感染,使其身体抵抗力进一步减弱,消化系统的吸收能力减弱,体内水电解质呈现紊乱。

    1.5 其他因素分析

    对于感染病人的年龄进行统计分析可知,感染概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这是由于年龄较大的病人器官老化,容易受到细菌侵害,也就在实际中更容易被感染。对于感染病人的体型进行分析,体型偏胖的病人更容易被感染。这是由于体型偏胖的病人体内含有大量的脂肪,其糖代谢能力和抗感染能力较差,并且在进行完手术后,体型偏胖病人皮肤组织愈合过程中容易撕裂,导致了感染率增加。根据病人患病的季节可以看出,夏季气温高时病人感染概率增加,这是由于温度高导致皮肤流汗过多,不利于保持手术位置的干燥,导致愈合速度减缓,病人受感染概率增加。

    2 现代临床医学妇产科手术感染防治措施

    妇产科手术感染只要做到按照规范操作,就可以将感染率降到最低,达到控制病人感染的目的。进行手术感染防治需要分析整个医护过程,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的包括:

    2.1 手术前预防感染处理

    为了让病人不受手术感染的侵害,对手术前实施预防措施有着直接的作用。手术前需要对病人手术部位进行严格消毒,并且,对于一切所使用的手术器械和工具同样进行严格消毒,并且进行检测消毒能力和水平,防止手术中引入细菌和病原体。同时,手术前可以采用适当的药物进行预防感染,在我国妇产科手术中已有实施医药预防的案例,针对不同的手术采用不同浓度和种类的药物,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例如,进行妇产科手术前四个小时左右进行肌肉注射庆大霉素 8万单位和青霉素80万单位,并且在后期每隔8个小时重复进行一次,共进行三到六次为佳。此外,手术前医生必须制定详细的手术治疗方案,对每个病人的病情和手术治疗过程进行分析。参与手术的医生和护士要明确手术中各个注意事项,避免由于手术操作问题导致病人感染,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2.2 手术中预防感染分析

    医生的手术水平不仅影响了病人手术后的愈合程度,而且还影响到病人感染概率。手术中医生应提高手术技术,在手术中注意切口深度和位置,严格控制手术时间,将伤口暴漏在空气中的时间降到最低。并且,医生要考虑到病人伤口的血肿现象,对出血部位进行仔细的缝合,使愈合伤口达到良好的封闭状态。在手术过程中严格控制出血量,保证病人不因流血而获得感染。

    对于需要对病人实施导尿,一定要按照要求的操作规范执行,避免手术中引入细菌。对导尿管选择尺寸要合适,操作过程保证在无菌手术室,手术中应尽可能的一次插管成功,防止反复插管出现感染,手术完成后应快速的去除导尿管,降低由于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出现感染。针对需要进行呼吸插管的病人,插管过程中处理严格把控所使用工具的无菌标准,还要加强实施高水准的插管技术,减少手术对病人呼吸道的伤害,尽可能的降低呼吸道感染概率。

    2.3 手术后的护理分析

    手术后护理工作能够防止病人出现感染,保证病人及时的恢复。在病人完成手术后,应避免与外界过多的接触,尽可能的控制探视人数,防止外来人带入细菌,引起病人的伤口感染。病人病房应做好及时消毒,定期检查室内的污染源清理情况,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控制室内的温度,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恢复环境。同时,要定期检查病人的伤口,对病人进行体温登记,详细记录病人的恢复情况。若发现病人出现伤口感染,应根据感染的程度给予相应的治疗,进行对病人伤口消毒,口服抗炎类药物等。

    在日常饮食方面,应考虑到病人手术后的恢复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食物供给。并且,在食物中应增加纤维、维生素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一方面有利于病人能够尽快的恢复机体抵抗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助于病人的新陈代谢,加速体内循环,能够通畅的进行排便。注重食物营养均衡,保证食物营养满足病人恢复需求,多食用水果和蔬菜,避免接触有刺激性的食物。同时,病人要保证水的供应,定期的向病人提示饮水。在适当情况下可以引用浓度较低的盐水,提高机体内体液浓度,避免体内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