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跨国经营战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跨国经营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企业跨国经营战略范文1

【关键词】中国“走出去” 跨国经营 华为 国际化

一、研究背景

自2002年以来,我国非金融类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持续快速增长时期,并呈现出了不断增长的趋势,截止2012年,近十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8.5%,年同比增长率平均达到43.1%。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年,非金融类的对外直接投资数额比2007年增长了一倍多,达到了559.1亿美元,2012年更是迅猛增加到772.2亿美元。细数中国跨国企业,总会想到海尔集团、联想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公司等业界翘楚。当这些企业在成功地走出了国门,树立了自身品牌的同时,国内许多企业因还在原地模仿偶像,始终不得要领,且受到了来自国内国外的许多压力和阻碍。甚至,许多企业俨然被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被许多国家拒之门外,踟蹰不前。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概况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起步晚,但发展快

从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那年起,自2002年到2012年,这11年间,中国跨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速度达到了60%以上。2008年,中国的对外投资流量也达到了550亿美元以上,非金融类的投资数额就有406.5亿美元,占了总对外投资数额的81%以上,该类投资在2008年同比增长了117%。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领域和行业多样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依旧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其中也不乏有限责任制公司,股份有限制公司,股份合作制公司,私营公司,集体企业等。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脚步遍布了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到的行业多种多样,资源开发,科学研究,生产加工,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对外投资数额为最高,2012年达到2674080万美元,占该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1%。

(三)中国对外投资区域多元化分布,相对集中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由于一些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中国的对外投资选择性地集中到了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这样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是经济较为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从投资区域来看,亚洲和非洲地区就集中了中国70%以上的投资数额,投资项目繁多,而亚洲和拉丁美洲更是集中了中国非金融部门的投资。

(四)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组织结构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少数优秀企业进入高阶发展状态

中国大多数的企业都处在组织结构演进过程的初级阶段,也就是海外市场部或者出口部阶段,其企业竞争力较为薄弱,且成长周期长,受投资阻碍的压力较大。而一些,例如康佳,长虹,同仁堂,格兰仕等企业,因为企业本身发展稳健,处于国际化经营阶段。仅有少数的高阶发展企业,例如海尔,联想等,已经处于全球性网络结构发展的阶段。

三、华为集团跨国经营战略分析

(一)华为集团概述及国际化的发展背景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这个被媒体称为东方幽灵的“上甘岭”的企业,现已成功地进入全球通信市场,是全球第一大通讯设备供应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运用于全球15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强,以及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华为于1996年开始了国际化的旅途,不断开拓海外市场,从深圳相邻的香港开始,与长江实业旗下的电信商合作,同国际产品相比较,提供新的电信业务生成环境,独立于竞争产品,取得差异化优势。随着技术革命的改革,华为顺势而上,对其战略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国际经济竞争合作中,逐步发展成为服务于全球10亿用户,依靠国际市场为主要利润来源。

(二)基于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华为跨国经营

1.所有权优势分析

华为公司自创业伊始到2010年12月底,其先后递交了将近26889分专利申请书,而其在全球获得专利授权17765件。截至2011年,华为在全球范围内所拥有的技术研发人员达到35000名,占其总员工数的43%。纵观华为的海外发展路,海外设立了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在全球设立了17个研究机构,36个培训中心。2012年,于芬兰新建了研发中心,在法国和英国建立了其本地董事会和咨询委员会。

2.内部化优势分析

华为公司一直致力于新兴市场的份额增长,而作为东道国当地市场的新兴进入者,华为对于当地的电信运营商不了解,甚至面临着当地老牌电信提供商与其当地供应商之间已有了长久且良好的合作。再看消费市场,当地买者对于技术的价值存在不确定性和不肯定,和相对地与东道国电信供应商之间签订的合同,广告宣传费用较高。面对这些情况,建立战略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成为了必要的选择。

3.区位优势

作为从事生产销售通信设备,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华为,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上,考虑到的不仅仅是东道国当地的市场规模状况,还会在意到当地电信市场的发展,东道国国家政策的方向,技术劳动力的情况等等。而如今,华为的跨国路线已经遍布欧洲,中东,非洲,印度,东南亚,北美以及南美市场。

四、启示

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处在上升期,往上还有爬升的空间,在对华为集团的跨国战略分析中,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不仅仅要从自身的发展战略转变上着手,更加需要落到对于不同地区文化的认识,对国际竞争环境的有效分析,把握海外市场的逻辑性上来。当然中国企业的跨国发展,政府的支持必可不少,同时提出了创新的着重点,加强与国际伙伴的合作,树立自身的品牌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田泽,马海良.国际企业管理――文化,战略与行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3-33.

企业跨国经营战略范文2

跨国经营财务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跨国公司发展战略,对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从总体上做出的一种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跨国经营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与效率。跨国经营财务战略是为适应总体的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本,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与运用这些资本的策略,是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经营财务战略体现着对经营战略的全面支持性,是经营战略的执行与保障体系。跨国经营财务战略通过动态长期规划,不断扩大财务资源规模和期限,提高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进而充分发挥财务资源的最大效益。如果能正确制定并有效地实施跨国经营财务战略,它将会有效地增加公司价值。

一、财务战略管理的特点

第一,财务战略管理以实现长期利润、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传统财务管理以实现成本、费用最小化与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到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和预算管理之中。财务战略管理则更具有战略视野,关注企业的未来、长远、整体的发展,重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它以扩大市场份额,实现长期获利,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第二,财务战略管理以企业的外部相关情况为管理重心。传统财务管理以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管理重点,提供的信息一般限于财务主体内部。财务战略管理则以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为目的,把视野扩展到企业外部,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包括金融、资本市场动态变化、价格、公共关系、宏观经济政策及发展趋势等情况。

第三,提供更多、更广泛的经济信息。财务战略管理提供的信息不仅包括传统财务管理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还包括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非财务信息。

新形势下,企业跨国经营需要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原因除了财务战略管理的比较优势外,还在于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密不可分。财务战略隶属于企业战略,并在企业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现代企业本质上是资本企业,资本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因素,财务战略自然构成企业战略的关键。迄今一些西方国家已将财务战略作为加强企业管理,构建企业核心能力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能否成功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战略期间,是否具有与其协调一致的财务战略管理的匹配。

二、跨国经营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战略目标

跨国经营财务战略管理目标是其系列战略举措的前提和基础。即指企业按照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理财手段及财务资源,降低融资成本,改善投资决策,灵活调配资金,合理储备现金,减少总体税负,规避汇率风险,控制运营成本,实现最佳利润,确保企业管理者目标与投资者目标最佳平衡,以及企业整体价值长期化、最大化。

(二)战略观念

1.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在新形势下,传统的你死我活式的竞争已为合作式竞争所逐步取代。这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要善于抓住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趋利避害;同时,也要处理和协调好企业与其他财务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使各方利益达到最佳平衡,以求双赢或多赢。

2.企业价值最大化观念。投资者建立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这种财富首先表现为企业价值。企业价值所反映的不仅是企业已经获得的利润水平,更是企业未来的、长期的、潜在的获利能力。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战略管理和思想,其优点主要在于:一是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二是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三是有利于克服传统财务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

3.与企业战略相一致。按照著名企业战略理论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企业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的目标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厂商。在标新立异战略的指导下,企业力求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一个能创造和保持经营歧异性的企业,如果其产品价格溢价超过了它为产品的独特性而附加的额外成本,它就成为其产业中盈利高于平均水平的佼佼者。目标集聚战略着眼于在产业中一个狭小空间内做出选择,通常是选择产业内一种或一组细分市场,并量体裁衣使其战略为它们服务而不是为其它细分市场服务。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是整体与部分、主战略与子战略之间的关系。因此,它理应与企业战略三种基本形式相一致,并为之服务。

4.国际理财观。企业欲跨国经营,须按国际通行的规则,在财务战略管理观念上应强化国际理财观念。要把这种观念贯穿于国际筹资、投资、收益、税收规避、利益分配、外汇风险、转让、并购方略等一系列国际财务活动中去。

5.持续创新观念。著名企业理财战略家、迪斯尼公司行政副总裁加里威尔逊提出:财务主管可以使资产增值,恰如所有伟大的营销和经营人员一样。他认为,其最重要的职能是将公司的总战略概念化并将其贯彻实施到财务目标中。他还认为.一个财务主管首先而且最重要的应该是一个战略性的业务主管人员。这意味着财务主管应该协助制作能够完成企业发展目标并以资本为回报的战略计划。这需要财务主管的不断创新思想和创新举措。

三、影响跨国经营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

(一)汇率变动和税率差异

跨国经营业务必然涉及国际间的收支和结算,货币间的汇率变化不仅会影响跨国公司财务报表的各项指标,也会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筹资、利润分配以及经营结构等一系列战略决策的制定。跨国公司的税赋取决于它所从事业务所在国的税收特征,而重要的税收特征在于公司所得税、预提税、税收协定和税收抵免等。跨国公司在从事跨国经营时,把资本投向不同的国家,就会涉及到多个国家的税法,为了合理地做出财务战略决策,财务人员必须科学地进行税收管理。

(二)利率水平和收益率差异

利率是计算借贷资金报酬的依据,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借款者的成本和贷出者的收益。利率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母公司的战略决策。如:考虑到利率即为跨国公司债务成本的基础,各子公司的资本结构会有所差异。

(三)资本结构的成本不同

选择和寻求跨国公司合理的资本结构,即长期债务资本对权益资本的比例构成,是跨国公司安排筹融资的重要内容。其原则是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使公司整体资本结构最佳;其目的是保证跨国公司的资本成本最小,从而使跨国公司价值最大。

(四)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风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本日益成为跨国投资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以知识型投资为核心风险的管理将成为未来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主导。高层次人才的流失是当代跨国公司的最大风险。另外,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竞争的日益加剧,跨国公司面临风险地区更为扩散化的风险。

四、跨国经营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总部中心策略

跨国总部应该成为整个财务管理的核心,发挥资金筹措中心、投资决策中心、现金储备中心、价格转移中心、合理避税中心和风险控制中心的职能,并汇总编制全面的财务报表。跨国总部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也能使其内部各子公司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

(二)低成本竞争

指设法使成本比竞争对手低,保持低成本的优势地位,产品以廉取胜的策略。实现低成本方略的途径主要是利用产量规模经济效益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实施低成本策略时,除了考虑价格竞争因素的积极作用时,还应重视非价格竞争因素。

(三)经营多角化

跨国经营与财务管理,空间极为广阔,市场需求多样,但竞争异常激烈。为适应市场需求,强化服务和竞争机能,并减少因单一业种经营所带来的风险,跨国公司须不断地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事业,即需要开展多角化经营,并促进业种间的交叉与渗透。

(四)目标集聚策略

虽然经营多样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但是也有分散公司资源的缺点。目标集聚策略是围绕某一特定的市场提品和服务。由于它往往提供更好更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结果是,公司或者通过较好满足特定对象的需要实现了低成本;或者在通过目标集聚策略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建立经营多角化策略,核心竞争力作为新业务发动机的功能得以发挥;或者二者兼得。

(五)优化筹资

筹措必要的资金是投资战略实施的前提。筹资策略应根据内外财务管理环境的状况和走势,对资金筹措的目标、结构、渠道和方式等进行长期和系统的谋划,旨在为经营战略的实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并力求不断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筹资效益。此外,还可利用背对背贷款、平行贷款、货币兑换及贷款兑换等手段灵活调配资金。

(六)科学投资

这是跨国公司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决定着能否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应当按照总体战略来安排长期投资,从全球角度优化资源配置。要科学研究和应用规模经济原理,综合运用最佳生产曲线、成本函数等现代经济理论模型,探索最佳的投资规模,获取最优的投资效益。另外,还应该合理运用SWOT分析法、波士顿矩阵法和行业结构分析法等进行投资策略的制定。

企业跨国经营战略范文3

论文摘 要:本文以跨国公司与我国国有企业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论述的主线,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认为,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引进跨国公司投资,同时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引进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和我国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战略。

一、引言

西方学者对跨国公司的研究是从国际投资开始的,然而,在世界经济史中,国际贸易的历史远比国际投资悠久,国际贸易的理论也比国际投资的理论成熟得多。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和被称为“赫—俄—萨模式”(H-O-S Model)的要素禀赋理论等比较公认的权威学说,而在国际投资方面的研究则较为薄弱。西方学者通常运用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国际投资现象,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各自的运行机制有所不同,国际贸易理论难以对国际投资做出较为科学的解释。

二、我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海外经营中的问题主要是与企业的内部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相联系。这其中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海外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主要原因。

(一)产权制度不明晰

目前我国境外企业的管理方式主要实行的是承包经营制度。这本身是在当前我国对外投资管理经验相对缺乏,管理机制不完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但问题是这种承包性制度往往建立于并不明晰的产权制度之上,在产权、制度和体制方面的深层次的改革远未到位。

首先,按常理,境外企业的国有资产理应保值和增值,但从实际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境外企业的国有资产不仅没有增值,甚至连保值也未能做到。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漏洞,主要有:一些企业的国有资产以个人的名义在当地注册,造成产权关系不明确,给国有资产流失造成隐患。其次,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不仅存在于国内母公司,一些企业的境外子公司也沿袭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机制。在该制度安排下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间的收益权与使用权划分没有得到合理且清晰的界定,进而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企业的管理机制尚未根本改变,国内企业可能过于强调了对海外公司的我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研究管理与控制,而海外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与决策权力被大量剥夺;另一方面,对于海外企业的公司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与业务发展漠不关心,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海外企业缺乏国内母公司的相关支持而孤军奋战,海外业务的拓展活动显得后劲不足。同时国内母公司的这种态度在产权制度不明晰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境外企业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甚至导致管理者设租、寻租与企业资产的海外流失。

(二)政企不分与所有者主体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历来是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其关键问题就是政企不分与所有者缺位。应该说,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之间是委托关系,这在产权制度上是相对明晰的。简单来讲就是,机构作为所有者是可以的,但实际操作中管理国有资产的是机构中实实在在的人,而这些人在事实上的责、权、利等方面与其所管理的国有资产并无百分之百的利害关系。这样来看实际上无论是国资委还是财政部充其量也只能还是国有资产的一个人而己,而相应的委托人即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方面仍然处于缺位的状况之中。

三、推动我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

(一)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企业在一定的外部经济环境下,成功地进行国际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能够更有效地从事设计、生产、销售产品和服务,其价格和非价格特性较国外竞争者更具有市场吸引力。我国国有企业必须提高国际竞争力,只有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

(二)把软技术创新作为提高国有企业科技开发能力的突破口

把软技术作为技术创新的突破口是是因为:

第一,投资少,风险小。硬技术创新需要的投资较大,潜在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也较大,而软技术创新是对产品本体的延伸部分的创新,投资较少,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也相对较小。

第二,容易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软技术创新从构思开发到具体实现都是以企业内部为主,只要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生产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的努力,就可以达到技术创新的目标。

(三)加大国有企业科技开发资源的投入力度

首先,加大国有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力度。科技开发是高投入、高风险活动,没有较大投入,很难进行创新。其次,建立有效的国有企业内部创新机制。最后,大力培养科技开发人才。科技开发是一个由知识技能的积累到创造性地应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靠承载知识技能的各种人才来完成的。国有企业为了获得高水平的科技开发人才,一方面要值得投资自己培养,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有企业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有用武之地。

四、结论

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之一前,应强化我国国有企业自身素质,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克服自身劣势,认真地做好知识准备和相应的人才准备,要全面地熟悉和把握国际惯例以及东道国的政治经济、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法律政策等。根据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实力来决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开展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明确投资方向。通盘考虑项目的条件和直接、间接效益,减少盲目行动,规避和减少风险。

参考文献:

[1] 于颖.浅析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问题的成因[J].商场现代化,2007.

[2] 邵祥林.“走出去”跨国经营一中国经贸强国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 中国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差距在哪里?[N]人民日报,2005.

[4] 刃王芳.国有企业经营与管理问题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05.

企业跨国经营战略范文4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一、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现状

一般而言,跨国经营是指国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支结构,进行跨国界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外贸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发展到5650万家,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40%,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进出口贸易和简单加工领域,以贸易型企业为主。贸易型企业占我国原始对外投资总额的61.3%,工农业生产、加工业以及资源开发等各类非贸易型企业占我国原始对外投资总额的38.7%。截至2011年底,中国境外企业已超过1.8万家,员工人数逾120万人,资产总量超过1.5万亿美元。与往年相比,总体来讲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势头良好,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在后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中小企业表现出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劳动密集度高、两级分化突出、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等特点,遭遇了“三荒两高”,即人荒、钱荒、电荒、高成本、高税费等困难,导致其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也存在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品牌形象较弱、资金缺乏等不少问题。

二、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问题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产成本、价格、产业集群、市场占有等层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国际化战略、人才、资金等方面明显存在劣势。

1.国际化战略问题

随着中小企业实力的增强以及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有远见的企业家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并重视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企业产品与服务在本土之外的发展战略,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有序轨道,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环境适应性,加快国际化进程,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发展规划。

从我国中小企业近年来的跨国经营情况分析,由于受到规模、技术、管理、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在国际化进程中显得信心不足,缺少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意识和科学、合理、长远的战略规划,缺乏国际市场营销观念。与大型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小企业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认识不足,在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制定方面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模式。也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中小企业忽视走国际化经营路线,单纯依赖国内市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国际市场发展空间。

2.国际化人才问题

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般较为薄弱,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体系。人力资本是中小企业的核心资产,由于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很难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因此在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中,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瓶颈,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打折扣,加之跨国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导致防风险能力较差。

3.资金问题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又一道难题。相比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也较弱,知名度不高,信用度较低,一般在对外融资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而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后续资金不足,很容易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跨国经营活动中断。同时,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在跨国经营决策时往往注重短期效益,通常只投资资金周转快的项目,缺乏长远的眼光,很难对未来的发展做出长期规划,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

1.正确制定跨国经营战略

从理论上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一般有本国中心战略、多国中心战略和全球中心战略三种。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国际市场范围内进行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近年来实施的“走出去”战略方向为契机,找准战略定位,明确战略目标,创新战略管理机制,建立战略评价和控制体系,规范国际化经营行为,形成领先的战略发展模式,为企业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创造先决条件。

2.引进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是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性因素。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之初,应树立全球人才引进理念,通过政府部门推荐或人力市场渠道从国内或目标市场所在地引进熟悉国际金融政策、当地政治法律经济的人才,以高薪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吸纳跨国经营的专业人才。同时,通过外派内部员工到国外培训或聘请国外专家进行内训,着力培养企业的管理和业务骨干,为企业跨国经营组建智力团队。

3.完善跨国经营融资政策

国家和政府必须增大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倾斜度,设立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贸易的专项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外向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民间资金向中小企业适度投资,并建立专门的跨国经营保险机构,对积极向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同时,完善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相关的融资法规,支持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缺少资金时可向金融机构直接融资,加快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与多形式的融资渠道,以促进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董龙.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选择[J].魅力中国,2011(20):54.

[2]庞亚文,晏钢.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基于明清晋商跨国经营分析[J].北方经贸,2011(09):43-44.

企业跨国经营战略范文5

企业集团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产物,企业集团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集团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集团市场竞争的地位,又要保持企业集团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集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集团发展跨国经营显得十分重要。

(一)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是迎接国际挑战的需要

1.入世后,国内企业所主要赖以生存的国内市场势必受到外来竞争更猛烈的冲击。这样一来,国内企业和企业集团要想保住具有较大容量的国内市场,就必须增强竞争意识,树立新的经营观念,确定新的经营战略,采取“以攻为守”的积极措施,既加强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又要全力开拓国际市场,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为导向,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实施跨国经营。各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关键是看这些国家是否具有一大批能在国际同行领域中居领先地位的企业集团,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且在世界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为在现代经济中,各国的经济基础主要是靠各个行业的企业集团,尤其是当经济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代表着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的现代型企业集团就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体。

2.跨国经营可以绕过非关税壁垒,减少中间环节支出,迅速占领世界市场,获取某些紧缺资源。由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区域化及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逐步抬头,使一些国家(地区)纷纷采取措施来保护国内市场,限制其它国家(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商品的进入。面对着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作为我国经济中坚力量的企业集团面临着进退维谷的考验。是迎接挑战还是一味退缩?答案当然是前者,我国企业集团通过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使自己在国际竞争当中占领前沿阵地。

(二)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企业集团要想进一步发展,提高可持续性,就必须培育和提高中国产业在世界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要实现这种比较优势就不能只在国内,而是要在世界范围内来聚集、优化配置资源。

1.跨国经营可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之不足。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可以从主要利用国内资源高度自给自足,转向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保持适度自给;同时还可对某些战略性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如首钢买下秘鲁国有铁矿,有效解决了优质铁矿来源的问题。

2.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可吸纳国外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提高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企业集团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收购东道国企业的股权,或者在发达国家投资办厂,有利于打破技术封锁,获取先进技术特别是环保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

3.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可充分利用国外资金。由于我国资金短缺,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可以从利用国内资金特别是政府环保与生态建设投资,转向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金,特别是国外资金和全社会投资。

4.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可以带动国产产品的出口,扩大企业在国外的影响。组建跨国企业集团,进行合作生产,可以将机器设备、技术和专利权作价投资,还可以避开一些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从而带动国产产品的多渠道出口。

(三)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可能

由于我国以前一直游离在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贸易集团以外,受到了很多不公平待遇。据欧盟公布的统计数字看,近些年来,我国产品被定为反倾销产品的已占我国对欧盟出口产品总额的40%还要多。入世后,我国的企业就可以享有和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一样的权利,可以有效避免国际贸易中的任何歧视性待遇,改变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不利地位。

二、企业集团是跨国经营的主力军

(一)企业集团充当我跨国经营的主力军是由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面对的并非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国际市场,而是一个已经由发达国家大型跨国集团瓜分的垄断竞争市场。在拥有雄厚资金、先进技术、具有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优势的“三位一体”的庞大对手面前,我国现有的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将很难在竞争中取胜。因此,我国企业今后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其中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建立一批大型企业为发展核心的企业集团。这样,可以发挥集团优势,发挥大型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资金、技术优势,利用中小型企业的劳动力优势,使集团得到开发、销售等环节的协调配合所产生的结构效益、协同效益和规模效益,从而大大增强企业跨国经营的竞争力。

(二)除此之外,它们还拥有多数单一企业所不具备的政策优势

例如拥有贸易自主经营权、多数商品出口权、投资项目审批权、海外投资项目决策权等与跨国经营紧密相连的生产经营自。这就更为它们成为我国跨国经营的主力军提供便利条件。

三、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

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是指企业集团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对总体性谋化的选择。对于一个处于刚刚走向国际化发展的企业集团来说,图1是跨国经营战略决策过程的合理流程模式。

(一)目标市场的选择

影响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市场选择的重要因素主要有:1.企业跨国投资战略目标。如企业集团以开辟新市场、利用国外资源、增加产品销售为目标,要选择市场容量大、资源丰富的国家;如企业集团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目标,则应选择技术水平较高、管理水平领先的国家。2.东道国的投资环境。3.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与联系。

(二)经营方式的选择

1.内部化―――创建与购并。大量文献中已对这两种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这里不再叙述。影响企业集团选择创建还是购并,我国企业集团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而定。

2.外部化―――国际战略联盟。当今由于国际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连网的普及等经济技术因素的发展,无论多么有实力的企业集团要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离不开与其他企业的合作。这里主要介绍企业集团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竞争模式与经营理念,其概念最早由美国DEC公司总裁霍普德和管理学家内格尔提出。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或特定事业部、职能部门等)为实现其特定的战略目标(如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通过契约、协议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多相流动、组织松散结合的一种新型经营方式。它包括了跨国公司之间通过许可证协议、特许专营协议、单方持股、相互持股及合资办厂等多种形式进行协同和合作,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新的跨国经营方式。

对于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集团来说,多数都缺乏较为成熟的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如果能借助已有的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将大大减少经营活动的摩擦和成本。因此,与其他国际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是一个很好的经营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集团逐渐熟悉了国际市场规则,提高了自身的技术、产品竞争力。今天,在中国企业集团跨出国门的时候,我们仍可以选择与国外跨国公司和东道国本国捆绑发展的策略,我国企业集团可以考虑采取跨国公司国际战略联盟的方式从事跨国经营。一般来讲,企业集团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与国际企业形成以下类型的战略联盟,以迅速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中。

(1)研究开发国际战略联盟。这是跨国企业为了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以及新能源而采用的一种联盟方式。日本企业就是以此获取美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并建立起大的竞争优势的。因此我们的企业集团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获取国外先进的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以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

(2)生产制造国际战略联盟。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和减少生产压力,跨国企业采取联合制造的联盟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我国企业集团走出国门时,应该大量采取此策略,借助与合作伙伴的资源,更好地扩展市场生存空间。

(3)联合销售国际战略联盟。通过该种形式的战略联盟,企业可以迅速接近目标市场。如果我国企业集团有好的产品想打入国际市场,就可以去当地寻找一家拥有较为完善销售网络的企业,同它联盟,借助它的销售网络可以使产品快速地行销当地市场。

与国外企业进行战略联盟,这对于中国企业集团抓紧时机抢占国际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万向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万向集团是国内外知名的主营汽车零部件的企业。1994年以来,集团在美国、巴西、墨西哥等国家设立了几十家子公司,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将国际市场最新的技术、质量、价格等信息源源不断地传递到集团。集团根据这些最前沿的信息,及时、最大限度地提供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上,集团先后与同行企业及国外汽车厂商建立战略联盟,纳入其全球采购体系,成为它们市场的重要成员,如与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在资源优化配置中抢占市场。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认为,在与国外大公司联盟时,我们必须充分借用他们的研发创新能力,他们出技术,我们出劳动力,充分发挥我们在制造业方面的相对优势,这也是中国企业能够进入国际企业战略联盟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调控组织的选择

企业跨国经营战略范文6

关键词:跨国公司,发展,全球化,对策

0引言

全球性公司作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正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这种多国经营有利于相互合作,采用新技术;其次,有利于突破贸易限制,进入市场;再次也为各自进入地方市场提供了便利,从而节约了市场调查和建立市场网络的费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普遍认为,全球性公司的兴起,是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健康现象,并预言这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必将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对于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讲,应当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号召,成为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本文分析了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从企业自身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主要策略。

1本世纪初全球跨国公司发展情况

毋庸置疑,在本世纪末以前的130多年里,跨国公司成功而迅速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1世纪初跨国公司的发展将会出现以下一些走势:

第一,企业兼并,强强联合仍将成为跨国公司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形式;

第二,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合作更趋国际化;

第三,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进一步加强;

第四,跨国联盟将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第五,全球性公司正在兴起。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批跨国界、不同于上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的全球性公司已经悄然兴起。

2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在我国,相当长时间里把跨国公司看作是剥削第三世界和各国劳动人民的“吸血鬼”,因而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利用外资的逐年增多,国际跨国公司的触角日益伸入到我国,我国企业也逐步走向世界,逐步国际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从无到有、日益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条件,但仅有的几家跨国企业同全球性的国际跨国公司相比,差距仍很悬殊。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大量增加,但总体投资规模较小。

2003年我国累计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7178家非金融类企业,协议投资总额147.9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累计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约123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79.2亿美元。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虽然我国对外投资的企业多,但投资规模小。据统计,1999年我国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平均金额只有220万美元,而目前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450万美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600万美元。其次,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但形成跨国公司的企业少。目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已达3万家,相当于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的近1/2,但还没有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这反映出我国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不高。再次,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贸易加工类企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主要是贸易型企业,占61%;其次是资源开发型企业,占19%;生产加工型企业,占12%;交通业占2%;其它为6%。

(2)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总态势良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相距甚远。

近年来,我国大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由1996年的3家企业,增长到2001的11家。从营业收益率来看,2000年到2001年分别已经超过了世界500强的平均收益率0.25和2.5个百分点。2001年均超过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水平。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总数仍然很少;进入500强的11家企业仍不具有世界优强跨国公司实力;进入500强的我国企业基本属国家垄断企业,市场竞争力差,这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有着本质的不同。

2.2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必要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目前,世界6万多家跨国公司拥有85万个子公司,足迹遍及全球各地,它们中间不仅有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也有新兴后起、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这些国外子公司雇佣了5400万员工,控制着世界贸易额的65%以上,技术转让的80%以上和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以上。全球最重要的工业、服务业都已经进入了跨国公司一体化国际生产、流通和服务的网络中。与此同时,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可低估的力量。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35亿美元,从事跨国经营企业达3万多家。目前,已经有1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这些巨大的变化使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广泛关注的亮点。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有效利用外资,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3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正在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经济战略,将直接影响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上。因此,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与控制,应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借鉴跨国公司的有效做法,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企业特点的跨国经营战略和控制体系。

(1)走出去是企业扩张的需要。低成本扩张,境外收购、合资、独资建厂,进行境外加工贸易是当今世界上跨国公司盛行的投资方式和跨国经营方式,也是发展最快、最有前途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变产地为销地,有利于突破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迅速形成规模,降低成本,扩大品牌影响力,直接开拓目标市场。

海尔从1998年开始重点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目前海尔在全球共有8个海外贸易公司,在南非投资374.5万美元建立合资工厂,此外还在印度尼西亚投资100万美元,合资建设电视机生产厂。深圳康佳集团在印度投资900万美元组建合资企业,生产彩电、冰箱、视听和通讯产品,此外还在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投资建厂。广东TCL集团已在越南投资1000万美元建立彩电生产工厂,有50万台年生产能力,已占越南10%的市场份额。此外还在印度合资建厂,占当地7%的市场份额。广东科龙集团目前正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建立生产企业。

(2)以大型国企为依托,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以民营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中小跨国公司,建构我国市场经济跨国公司框架体系。我国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已具备了3个条件。一是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三年脱困目标如期基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路子。二是近10年来在发展企业集团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三是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发展前景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国家统计局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2001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企业个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货值及利税总额等均有提高。我国民营工业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经济效益,它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比国有企业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一批民营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在跨国经营中取得了成功经验。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高。如:联想、TCL、远大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已经在跨国经营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3)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实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加快解决国有资产产权单一的问题,使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只有这样,“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大规模重组”才会真正有效。

第一,应积极推进跨所有制的企业兼并重组,使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竞争性领域基本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真正形成以市场为主导,以资本为纽带,企业自发兼并扩张的竞争格局。第二,鼓励国有企业上市,尤其到境外上市。境外上市能够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实现国有资本的国际化流动,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融资能力。第三,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优势企业应积极开展跨国并购,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快速扩张和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加速跨国化进程。

3结论

21世纪是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是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巨大作用都将会给世界经济及人类的生活质量带来深刻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且处于上升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需要,趋利避害,充分把握和利用经济全球化及跨国公司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不断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段先胜,杨秋梅.外国直接投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梁能.跨国经营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