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的防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血管病的防治

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1

【关键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防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5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40-02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心血管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无法维持原有的正常机能,对于外界可导致疾病的因素无法有效地抵御,同时再加上对身体内部各个系统正常状态的破坏,对于老龄人口而言是极大的生命健康威胁。当人类慢慢变老之后,身体内部所有器官的功能都开始衰退老化,同时不充足的睡眠以及不健康的饮食等等都会造成心血管承受越来越多的压力,最终导致心血管心痛疾病的发生。

1导致老年人发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都无法维持原有的健康水平,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因此容易发生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心血管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无法维持原有的正常机能,对于外界可导致疾病的因素无法有效地抵御,同时再加上对身体内部各个系统正常状态的破坏,对于老龄人口而言是极大的生命健康威胁。

当人类慢慢变老之后,身体内部所有器官的功能都开始衰退老化,同时不充足的睡眠以及不健康的饮食等等都会造成心血管承受越来越多的压力,心脏的功能衰退,最为突出的是在心脏的内部组织,表现为心脏内部肌肉细胞老化,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造成心脏局部出现硬化的情况,抑制了心脏原有的健康机能,导致供血不足,因此血压也会在此影响下逐渐的变高。

动脉的硬化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之一。当动脉硬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造成人体出现心血管系统疾病,一般包括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在动脉血管刚开始出现硬化的时候,往往有显著的特征,这个时期人体内就会有斑块慢慢的累积附着到血管壁上,时间久了便会导致这些斑块越积越多,是血管内的血液无法正常流通,影响血液循环,从而导致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

2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主要症状以及治疗措施

2.1主要症状心血管系统疾病是老龄人群中常发的疾病,通常包括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疾病类型。这里我们提到的高血脂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极易升高所造成的血液中脂类含量增多。而高血压一般表现为人体内的血液收缩压上升,这样一来舒张压便会受到影响,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如果一个人的脉压差很大,那么便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甚至出现各种并发症;冠心病一般情况下是因为冠状动脉出现硬化而发生的心脏疾病,通常情况下有两种类型,即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出现心绞痛是因为心肌供氧不足以及血液流通不畅。一旦老年人出现心血管系统疾病,通常会有显著的特征,相较于常人,这类患者表现为脾气暴躁,易娇易怒,偏激等性格特点,并且因为精神状态的不佳以及治疗过程的煎熬,最终导致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

2.2治疗措施在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根据老年人身体机能的特点,我们选取的最佳降压药为通道阻滞药物,这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一般是通过阻滞通道来达到降低血压的功效,这类药物尤其适合收缩压上升导致高血压的患者,使用这类药物可以有效的治疗及避免因为血压下降而导致的脑中风。市面上常见的此类药物有镁心力以及络活喜等等。其次,我们选择的降压药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能够有效的治疗及避免舒张压以及收缩压下降,尤其适合因高血压出现心力衰竭并发症的患者。这类药物能够缓解心功能下降的问题,提升心脏供血功能,使心脏所受到的阻力降低,从而达到提高心衰竭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的功效,市面上常见的此类药物有卡托普利以及依那普利等等。再者,我们选择的降压药物为利尿剂,这类药物在治疗高血压中属于基础类用药,表现为治疗效果良好,以及价格较低等,适应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服用。这类药物最主要的功效是可以缓解服用上述降压药物所导致的浮肿问题,同时可以在其他药物的药理基础上发挥出更强的疗效。不管选择哪一种降压药,有效地降低血压并维持在一个正常范围是最基础的治疗理念。

3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防治措施

老年人心血管病的预防指控制危险因素而从根本上防止或减少疾病的发生。对已患病者,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或减少心血管病的发展或急性复发。应采用综合措施,合理的膳食结构是预防高血压、脑卒中与冠心病及其它疾病的重要基础。控制膳食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仍过高者,要考虑用药治疗,但应严格掌握指征。控制吸烟、饮酒:吸烟和多饮酒都是损害健康的不良习惯,吸烟尤其是全世界心血管病和其它慢性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预防高血压的主要措施有控制肥胖、限制食盐量和不饮或少饮酒,体重的控制要靠节制饮食及足够的体力活动。这些预防措施也可有效地用于治疗高血压,对不少轻型高血压可免除用药,对中度以上的高血压可作为辅助疗法减少高血压药物的用量和副作用。对已病患者的措施包括对危险因素的纠正及针对性药物应用,如急性心肌梗塞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其它抗血小板药物。

4结语

近年来,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和防治措施的研究都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尚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不能很好地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必须改变策略,要从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治疗学的研究,切实做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保健及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凌云.关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之高血压术中的麻醉处理[J].中外医疗,2011,(20):42-44.

[2]朱宁.导言:老年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策略[J].医学与哲学,2012,(02):7.

[3]韩升波,曹珂.同型半胱氨酸和甘油三酯的动态监测在中老年人心血管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02):110-111.

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2

硒筑起心脑血管四重保护层

抗氧化,清垃圾: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与体内脂质过氧化有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中有害的脂质过氧化物浓度增高,就会使血液中部分有形物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由此引起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这就如同生锈的管道容易存积污垢从而影响管道畅通的道理一样。而硒是强抗氧化剂,可以清除这种脂质过氧化物,保护动脉血管壁上细胞膜的完整,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起到减少血栓形成,预防心肌梗塞的作用。

调血脂,防血栓:胆固醇是健康的大敌,当血液中胆固醇增高时,容易形成动脉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在动脉壁内堆积,使动脉管腔狭窄,阻塞血液流入相应部位,引起动能缺损,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而硒依靠其强大的抗氧化功能,可调节体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降低血液黏度,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保护、修复血管,抗老化:研究表明:血管壁的老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的因素。之所以中风和猝死的人士以中老年人居多,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人到中老年之后,因为血管壁的逐渐老化而导致弹性下降,血管壁变得非常脆弱,所以稍微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就特别容易崩溃、出血、脑溢血等。硒是强抗氧化剂,具有修复血管壁,延缓血管壁衰老和抗血管老化的作用,从而预防脑溢血、中风的发生和发展。

调节免疫,增强抵抗力:硒几乎存在于人体所有免疫细胞中,故硒被人们称为“免疫之本”。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补硒可有效调节身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抵御能力,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3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及其部分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3]。如部分肠道菌群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保护作用,而部分肠道菌群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损害;短链脂肪酸(SCFAs)在血压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肠道菌群与心衰之间关系提出的“肠假说”以及三甲胺氮氧化物(TMAO)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衰的发展和预后的关系。

1.1冠心病

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相关实验数据表明,来自不同种类细菌的DNA存在于同一个体的肠道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故动脉粥样硬化细菌的潜在来源可能是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因此很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机制[4-5]。Jie等的相关实验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肠杆菌科细菌和链球菌(EnterobacteriaceaeandStrepto-coccusspp)的检出率高于健康对照组[6]。Stepankova等进行的小鼠动物实验证明肠道细菌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有保护作用[7]。Chan等通过给载脂蛋白E基因祛除的小鼠喂饲高脂饮食12周,添加鼠李糖乳杆菌(Lgg)或替米沙坦(Tlm)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2种补充剂都改变了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比例,并显著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8]。此外,5种细菌(真细菌、厌氧菌、玫瑰红菌、示波螺旋菌和脱盐菌)已被证明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是有效的。相反,Kasahara等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区系的缺乏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增加[9]。此外,有研究表明Porphyromonasgingivalis(牙龈卟啉菌)和Aggregatibacteractinomycetemcomitans(放线菌)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速有关[10-12]。总而言之,某些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促进疾病进展的新因素,对保护动脉粥样硬化发挥一定的作用,而部分肠道菌群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损害。三甲胺氮氧化物(TMAO)主要来源于左旋肉碱、卵磷脂、胆碱,TMAO被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成分。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生成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后者经门脉循环进入肝脏,并被肝黄素单氧化酶(Fmo3)氧化为TMAO[13-14]。Gregory等[15]通过移植C57BL/6J、TMAO高产菌群(动脉粥样硬化易感肠道菌群)和NZW/LacJ、TMAO低产菌群(无动脉粥样硬化趋势肠道菌群)到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的小鼠中,并且用抗生素抑制微生物生长,二者实验结果相比,移植动脉粥样硬化易感肠道菌群的小鼠表现为膳食依赖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Li等的一项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TMAO水平是短期(30天和6个月)和长期(7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16]。其他研究也强调TMAO参与了不同患者队列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17-19]。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TMAO是肠道菌群影响冠心病的重要机制的一部分,但肠道菌群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所涉及的详细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1.2高血压

在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约2.7亿,控制率仅为13.8%,高血压是促进卒中、冠心病以及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20]。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Yang等[21]的研究表明,在高血压大鼠模型和一组高血压患者中,发现微生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均降低,这表明高血压与肠道失调有关,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可能是未来高血压治疗的目标。同样,肠道微生物群在高血压形成中的重要性也从一项研究中得到证实,该研究表明,在高血压患者的粪便物质转移到小鼠后,无菌小鼠的血压升高[22]。亦有研究表明,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存在较多的机会致病群,包括克雷伯菌属、链球菌属和副结核杆菌属,这些分类群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23]。这些数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在高血压的发展中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与其他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相比,更多的研究表明短链脂肪酸(SCFAs)在血压调节中的生理功能。肠道内的细菌通过膳食纤维的厌氧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通过与G蛋白偶联受体41(Gpr41)、G蛋白偶联受体43(GPR43)、G蛋白偶联受体109A(GPR109A)和血管嗅觉受体78(Olfr78)的结合,研究了多种生物学效应对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CVD、炎症和肠道内环境稳定的影响[24-25]。Pluznick等实验结果提示,Olfr78可能通过SCFAs介导高血压效应[26]。Pluznick又指出Gpr41和Olfr78在丙酸(一种短链脂肪酸)反应后对血压的调节作用是相反的,即SCFA的降压和降压作用分别是通过与Olfr78和Gpr41的结合介导[27]。总之,血压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丰富性和均匀度密切相关,短链脂肪酸(SCFAs)在血压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可能成为治疗高血压的潜在方法。

1.3心衰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虽然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可以延缓HF的进展,但短期和长期死亡率仍然很高[28-30]。近年来,我们对HF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对其认识从血液动力学变化到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转变,而肠道微生物群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对肠道菌群和HF之间联系的关注[31-32]。Pasini等[33]比较了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患者和健康人粪便中的细菌和真菌,结果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粪便中的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念珠菌、弯曲菌和志贺氏菌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78.3%的CHF患者肠道通透性升高,中度和重度CHF患者肠道通透性高于轻度CHF患者,右心房压与肠道通透性呈正相关。在另一个动物实验中[34],心衰豚鼠在压力超负荷下,10种粪便菌群的丰度发生了变化,这些数据表明心力衰竭可以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于是研究人员提出了“肠假说”,即心输出量减少,导致低灌注和胃肠道充血,可导致心衰患者肠缺血或水肿,从而肠道菌群的组成、肠道功能、形态和肠道通透性都发生了改变,继发性肠道细菌移位和循环内毒素水平升高加速了全身炎症反应,而激活的炎性细胞因子促进了心衰的发生[35]。此外,TMAO还与HF的发展和预后不良有关。研究表明,在数百名参与者参与的两项队列研究中,升高的TMAO水平不仅可以预测CHF患者的长期死亡风险[36],还可以预测急性心衰患者的长期死亡风险[37]。Organ等[38]在小鼠实验中,使用主动脉缩窄手术诱发HF,并发现在饲喂TMAO或胆碱饲料的小鼠中,HF的症状和体征比对照饮食的小鼠更严重。服用TMAO和胆碱的小鼠血浆TMAO水平升高,这是因为肠道微生物将胆碱转化为TMA。TMAO可促进左室扩张、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发展。但是,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TMAO通路,是否能降低HF患者的TMAO水平或减轻HF的症状,是否能长期改善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2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与肠道菌群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濡养全身,与肠道微生物参与机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一致。此外,中医学“脾”生理病理功能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一可能是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等产生的作用,即肠道菌群代谢营养功能正常,则脾胃能正常行使其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肠道微生态紊乱或其代谢异常则脾失健运,容易产生湿热、痰浊等邪实。调节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防治多种疾病,如冠心病、心衰、高血压及肥胖等,《灵枢》云:“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脾为之卫”;《金匮要略》中记载“脾旺不受邪”;又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说法,中医学认为脾气充盛,可拒邪于外或驱邪外出,可从脾胃调理五脏六腑而防治多种疾病,其机制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免疫防御的生理功能相契合[39]。故“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的研究有许多契合点。

3基于“心脾相关”与肠道菌群的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

心脾两脏的重要联系早在《内经》和《难经》中就有阐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提到:“心生血,血生脾”。《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也提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授气于脾,授气于我生之子也……”。脾胃五行属土,心五行属火,心与脾乃相生关系,又心脾两脏阴阳相通,气血互济。心脾相关理论于秦汉萌芽,宋兴盛于,明清成熟,近现代逐渐完善。在胸痹心痛的论治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补益心气重在健脾”“痰瘀相关”,并强调心脾相关学说,指出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年老正虚等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浊内生,聚而生痰,日久成瘀,从而出现胸痹、中风。邓老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取其益气除湿化之效,实践证明效果颇佳[40-41]。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的病理机制是“痰瘀相关”,脾胃功能失调是关键,且与肠道菌群的功能关系密切,具体是指食用富含胆碱的肥甘厚腻之品,在肠道菌群的相关作用下产生TMA,而TMA被认为“痰浊”的生物学标记物,TMA入血,在肝脏转化为TMAO,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激活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血栓的形成,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此即为“痰瘀互结”致血脉闭塞的病理基础[42]。路志正教授在临床运用中擅用调理脾胃治疗胸痹心痛,具体包括健脾养血、温阳理中、醒脾化湿、健脾涤痰等法,疗效显著[43]。现代研究也表明,调理脾胃的相关药物能通过促进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改善能量物质代谢,通过调节脂质代谢以减轻血管压力,通过改善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减轻内膜损伤、脂质沉积,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可见基于“肠道菌群”,从脾胃探索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治疗途径是一条可行之路。同时,日益增多的证据也显示肠道菌群参与了中药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如研究发现参苓白术散用于治疗脾虚证型心血管疾病的疗效,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有关。丁维俊等[44]利用大黄灌胃建立脾虚小鼠模型,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结果表明参苓白术散能显著提高肠道双歧杆菌含量,降低肠球菌、大肠杆菌数量,对益生菌起到扶植作用;而对条件致病菌及病原菌起到间接抑制作用,对肠道肠道菌群动态平衡的恢复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

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4

鱼油中含有多种脂肪酸,其中只有n-3PUFA被证明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和降脂作用。很多医生将鱼油看做一种保健品,但实际上n-3 PUFA不仅仅是一种保健品,更是一种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有效药物。本文通过阐述n-3 PUFA的生理功能及相关临床研究,目的使我国医生了解n-3 PUFA,推动该药在临床的应用,为中国心脏病患者造福。

n-3 PUFA的构成和生理功能

n-3 PUFA的构成 n-3 PUFA是包含多个双键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因为第一个双键出现在碳链甲基端的第3位,所以称之为n-3脂肪酸,也叫ω-3脂肪酸。

n-3 PUFA主要有如下几种成分构成:α-亚麻酸(ALA)、二十碳烷酸五烯酸(EPA)和二十碳六烯酸(DHA)。

ALA多来自植物油,如亚麻籽、胡桃仁及其种子油;EPA和DHA主要来自鱼油。这些成分只能从食物中摄取,体内不能合成,因此被称为“必需” 脂肪酸(EFA)。多个研究认为,n-3 PUFA对健康的益处主要来自EPA和DHA。

n-3 PUFA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源性猝死 近年来大量的基础研究、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显示,长期服用n-3 PUFA(主要成分EPA和DHA)可预防心源性猝死,降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死亡率。

基础研究证据 鱼油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Gudbjarnason和Hallgrimsson等提出。Murnaghan等给兔子n-3 PUFA后其发生心律失常的阈值提高。Leaf等制作犬梗死模型,再附加缺血负荷可发生心室颤动,如提前静脉给予n-3 PUFA,附加缺血负荷则不能造成心室颤动。

将10 μM的 EPA加入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外液中,2~5分钟即可延长心肌细胞的自发兴奋间期(从525毫秒延长到1 255 毫秒,P

n-3 PUFA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具有离子通道基础。研究显示,EPA和DHA可呈剂量、时间和电压依赖性抑制心肌细胞钠电流,通过延长钠通道失活和相对不应期完成;同时可抑制心肌细胞钙电流的释放,使肌浆网钙释放减少,胞浆内钙离子浓度降低,减少细胞钙超载。综合作用使心肌细胞静息或舒张电势变得更负,快钠通道开放的阈值电位变得更正,诱发动作电位的去极化电刺激需增加约50%,心肌细胞的相对不应期明显延长,心电周期的4相明显延长近150%,总的不应期延长约3倍,从而降低细胞兴奋性,减少异常兴奋的发生。

临床研究证据 关于n-3 PUFA降低死亡率作用,最早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1989年Burr等进行的膳食与再梗死临床试验(DART,结果显示摄入脂肪和纤维素对心肌梗死预后无益处,而食鱼组(2~3次/周,EPA+DHA 500~800 mg/日)比不食鱼组总死亡率下降29%。亚组分析发现口服鱼油胶囊(约EPA+DHA 450 mg/日)可使总死亡率降低56%,冠心病死亡率降低63%,提示鱼油是使冠心病患者获益的主要成分。

1999年GISSI-Prevention研究评价口服EPA+DHA(850 mg/日)和(或)维生素E(300 mg/日)对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随访3.5年。结果显示,维生素E对心梗预后无益处,EPA+DHA可使死亡相对风险下降20%,心血管死亡危险下降30%,最大获益为心源性猝死减少45%。进一步分析试验数据显示,总病死率和心血管病死率降低主要源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降低。

医生健康研究(PHS)报道,每周吃鱼≥1次能使心源性猝死危险降低52%,血n-3 PUFA浓度在3/4分位数者心源性猝死的相对危险比在1/4分位数者相对危险低32%。

根据目前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据,2008年美国营养学会建议,推荐摄入EPA+DHA 250~500 mg/日,用于因冠脉事件死亡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少冠状动脉急性事件 最早期对n-3 PUFA的研究是30年前对爱斯基摩人做的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增加n-3 PUFA摄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此后14个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有12个研究支持该结论,有2个研究提示无作用。其中规模较大的护士健康研究提示,增加EPA+DHA摄入可以使非致死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31%。有人在中国上海所作的队列研究也提示,中国男性进食鱼量200 g/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比是进食鱼量为50 g/周男性的0.41倍,而医生健康研究和美国健康男性随访研究并没有发现增加鱼的摄入可降低冠心病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

2007发表在Lancet上的JELIS研究采用高剂量EPA(1 800 mg/日)联合应用小剂量他汀类药物,与单独应用他汀类药物比较,平均随访4.6年。发现联合使用EPA组主要冠心病事件(心脏性猝死、致命和非致命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血管重建术)显著减少,降低19%,其中获益主要来自不稳定性心绞痛减少,而心源性死亡没有明显减少。同时发现对冠心病一级预防人群应用EPA未见明显临床获益。该研究提示,EPA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益处。

Faggin等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应用冠脉造影结果评价n-3 PUFAs对确诊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先给予EPA+DHA 3 g/日口服 3个月,之后改为1.5 g/日口服21个月。结果显示,n-3 PUFA的摄入可减缓或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Hu等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观察5 103例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进食鱼或鱼油与冠心病发病和总死亡率的关系,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进食鱼或鱼油较多的患者冠心病发病率和总死亡率均较低。

n-3 PFUA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作用仍需进一步通过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可能与n-3 PUFA减少花生四烯酸生成,抑制炎性因子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抗血管平滑肌增殖等作用有关。

降低甘油三酯水平 n-3 PUFA有降低血甘油三酯作用,可作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辅助治疗药物。其降脂可能机制为减少肝脏产生和分泌极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B,通过脂蛋白酯酶途径增加VLDL在血浆中的分解,促进其他脂肪酸在肝脏的β氧化。

综述36个交叉设计和29个平行设计的临床研究,发现应用n-3 PUFA<7g/日(平均3~4g/日)、疗程>2周,可使HDL-C上升1%~3%,LDL-C上升5%~10%,TG降低25%~30%,但不影响总胆固醇水平。治疗严重高TG血症(>750 mg/dl),n-3 PUFAs 口服剂量需达3~5 g/日 ,最多可降低血TG水平>50%。对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不仅可有效改善血脂谱,有很好的安全性,而且与单用他汀类药物比较,可以更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我国多个单中心、小规模临床研究同样显示,我国人群联合应用n-3 PUFA和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有效且安全。高甘油三酯血症者服用n-3 PUFA后可使LDL升高,但因为其促使LDL亚型再分布,使致密的LDL-3亚型减少,因此,不但没有增加而是降低了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

轻度降血压作用 Meta分析显示,n-3 PUFA在剂量范围3~5.6 g/日时,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5.5/3.5 mm Hg 。其降低血压的机制可能包括改善内皮功能,促进内皮细胞释放NO和前列环素,改善大动脉顺应性,调节血管反应性等。

n-3 PUFA适用范围、剂量和注意事项

2002年美国心脏协会(AHA)营养委员会对鱼油和n-3 PFUA应用有如下建议

无冠心病人群推荐每周至少吃≥2次鱼或鱼油(n-3 PUFA 500 mg/日)。

冠心病患者可经医生处方口服含有EPA和DHA的鱼油或n-3 PUFA制剂1 g/日。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2~4 g/日 EPA+DHA。

2007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

n-3 PFUA高纯度制剂可作为高甘油三酯血症辅助治疗药物,可以与贝特类合用治疗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也可与他汀类药物合用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

不良反应:不常见,与剂量相关,剂量<3 g/日时,临床上不良反应发生率约4%,而>4 g/日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达20%。与他汀类药物或其他降脂药物合用时,无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服用较大剂量(>3 g/日)n-3 PFUA增加出血风险。《指南》中指出,n-3 PUFA可增加热卡摄入,对糖尿病和肥胖患者不建议长期应用。但目前文献中,应用剂量<3 g/日时,并没有发现n-3 PUFA增加血糖水平。

对n-3 PUFA制剂的要求:必须强调制剂中EPA和DHA含量应>85%,否则达不到临床降脂效果。

推荐用量:常用量为0.5~1.0 g,3次/日。

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5

记者:2型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许教授: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常合并有大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血管病和高血压。曾有文献总结了2型糖尿病合并的病变:合并高血压为65.3%,心绞痛或心衰为22.4%,其他的心脏病为34.2%,脑血管病15.7%。有人分析了765例2型糖尿病的致死原因,结果发现死于心脑血管原因的为57%,心肌梗死的为44%,猝死的为5%,中风的为8%,癌症的为20%,肾衰的为1%~2%,直接死于高血糖的为1%。尽管这些死亡原因中有重叠,但这些资料完全能够说明,慢性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25%的患者在初次诊断为糖尿病时已经有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2型糖尿病患者较普通人群冠心病患病率增加了4倍。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致残和死亡的原因。

我院(306医院)于1997年报告了本院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疾病的资料,626例糖尿病患者中有高血压49.6%,冠心病25%,脑血管病20%。

记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有何特点?

许教授: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特点:第一是高,就是发病率高。比起其他病人来,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病年龄提前、进展快、发病率高。非糖尿病患者中,男性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要较女性提前10年,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这种性别差异减弱或消失。第二是隐,是指冠心病发作不典型。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时并无心绞痛等症状,甚至在发生心肌梗死时,患者仍无心血管系统的症状,而表现为恶心、呕吐,或憋气、呼吸困难等。如此,容易引起误诊、漏诊,带来严重的后果。第三是难,因症状不典型而诊断难。因患者有高血糖、高血压以及自主神经病变等其他方面的问题而治疗难。糖尿病患者在心肌梗死时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及酮症酸中毒。降血糖过快引起低血糖则可能诱发心肌梗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时用药困难,如硝酸甘油类药物、扩血管药物会加重患者原已存在的性低血压。心衰时用双胍类降糖药物容易引起乳酸酸中毒。

记者:怎样早期发现冠心病?

许教授:早期发现冠心病非常重要,注意以下几点会有所帮助,①没有原因的心率持续快于90次/分,要注意患者很可能有心脏自主神经病变。②卧位、坐位或蹲位时突然站起时头晕、视物发黑时,要注意患者很可能有立位性低血压。③当脖子酸痛、牙痛而又没有龋齿,不明原因的疲劳、咽痛、“胃痛”时要注意排除冠心病。④当一贯“居高不下”的血压突然降至正常,乏力、没有食欲、憋气、平卧不适时要注意排除心力衰竭。患者一旦有这些问题,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

另一个需注意的问题是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罹患心脏病,都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如每年检查1次。应保留好自己的心电图记录,以便以后发病时或复查时作对照。自身的心电图对比非常重要。心电图正常并不等于心脏供血或心脏功能就是正常的,有时需要进一步检查,如运动后再复查心电图等。

记者:听说糖尿病与高血压是一对姊妹病,是吗?

许教授:是的!高血压与糖尿病都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据1991年全国抽样调查,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达到11%。近10年来,高血压的患病率增加了25%。1994年全国21万人口的调查显示糖尿病和糖耐量减退的患病率分别为2.51%和3.2%,局部地区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4.27%。糖尿病、高血压已经成为危及国人健康的重大疾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所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高血压促发或加重糖尿病的并发症,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更困难。有的学者将35%~75%的糖尿病心血管和肾脏并发症归因于高血压。

记者: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哪些关系?

许教授: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①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高。高血压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生率也远远高于血压正常者。一般是先发现高血压,再发现糖尿病。有些患者在发现糖尿病的同时发现有高血压。少部分患者先有糖尿病,再发生高血压。如在发现糖尿病若干年后血压逐渐增高,应注意检查肾脏功能。②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会引起和加重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并使靶器官如眼底、心脏、神经系统病变加重。③一些降压药可以影响糖尿病的控制,以至加重高血糖,如失钾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

记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表现形式如何?

许教授: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表现形式不一:①仅有收缩压升高,舒张压正常或下降,表现为收缩期高血压和血压脉压差增加。②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加,脉压差不变。③单纯舒张压增高,脉压差变小。④卧位时高血压,立位血压时血压正常或降低,这些患者往往有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记者: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什么?

许教授: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具有更严重的眼底病变和更高的眼底病变检出率、更高的黄斑水肿检出率,严重的眼底病变可以导致患者失明,因此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更应该检查和定期复查眼底。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也有更高的肾脏病变检出率和更严重的肾脏受损,因此,控制好血压至关重要。

记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许教授:①加强血压监测,尤其是肾脏有了病变后,控制高血压更为重要,其重要性至少不亚于高血糖的控制。②测血压时须测定不同的血压,如卧位、坐位和立位,以免卧位高血压和立位低血压。③重视非药物治疗,如减肥、低盐、戒酒、戒烟、适当运动、减轻精神压力等,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④及时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国外的资料证明,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5年后,往往需要联合应用两种甚至三种降压药物才能有效控制好血压。⑤降压治疗要达标,控制血压应该更严格,美国的标准是将血压控制在135/85毫米汞柱以下。最近的研究资料认为,如果能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得更低一些,则更好。当然,也不能出现低血压。⑥降压药的选择要更加谨慎,观察要更加细致。因为一些降压药有升高血糖或加重血脂紊乱的作用。由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有其特殊性,因此患者宜定期复诊,听取医生的意见。

英国于1998年9月报告了一项著名的研究结果。114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严格控制血压,使血压达到144/82毫米汞柱,降低了以下的危险性:任何心血管事件24%;糖尿病有关的死亡32%;中风44%;血管病变37%;心力衰竭56%;视网膜病变恶化34%;视力恶化47%。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要重视血压的控制。

记者:您能不能谈谈糖尿病与脑血管病的联系?

许教授:高血糖的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而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即使以往无糖尿病史,也往往有高血糖;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则可血糖更高。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越高,预后就越差。这说明糖尿病与脑血管病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的特点:脑出血很少,脑梗死常见。多数为小灶梗死(腔隙性),因此发生偏瘫的患者较少。尽管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后发生偏瘫较少,但是这些患者的脑梗死容易复发。患者以往大多有高血压,发生脑梗死后,部分患者血压可以降至正常,甚至可以停服降压药。

记者:怎样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6

一、关键是控制血压

将血压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内,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高血压与脑卒中(中风)有着密切的关系。血压高于140/90毫米汞柱(18.7/12千帕)时为高血压。因此要定期测量血压,规范地服药,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资料表明,坚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仅为不坚持治疗者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只要长期坚持控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可下降90%。

二、保持正常体重,预防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预防超重和肥胖,保持正常体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十分重要。保持正常体重的关键是控制总热能的摄入和增加能量的消耗,使能量的摄入和消耗保持平衡状态;假如摄入大于消耗,多余的能量就在体内转化为脂肪积累起来,体重就会增加。对超重和肥胖的人来说,应当使总热能略低于消耗的热能,以使体重逐渐下降。低热能的饮食应当是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充足、高膳食纤维的饮食,以防止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在降体重的同时仍能保持各营养素之间的平衡。

三、保持血脂的正常

血浆中胆固醇(TC)浓度超过5.7毫摩尔/升(220毫克/分升)和/或甘油三脂(TG)浓度超过1.5毫摩尔/升―1.69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150毫克/分升)时称之为高脂血症。由于血浆中的脂质多与载脂蛋白结合成脂蛋白形式,故高脂血症必然伴有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三大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吸烟)之一。目前认为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的饮食措施除控制总热能保持正常体重外,脂肪摄入量在总热能摄入量中的比例应小于30%,其中饱和脂肪酸应小于10%,多不饱和脂肪宜占10%―15%,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的50%―60%,蛋白质占10%―20%,胆固醇应小于300毫克/日。对Ⅱ级高脂血症者,饱和脂肪酸应小于7%,胆固醇应小于200毫克/日;避免食含胆固醇高的猪肝、猪心、鱼子、蟹黄、鸡蛋黄等食物。

四、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生活习惯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不仅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改变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切危险因素。早睡早起,按时作息;坚持饭后二十分钟左右散步;切忌超负荷工作和娱乐。尤其要少饮酒,不吸烟。因为抽烟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抽烟时间越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机率就越高,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相应升高。过量饮酒同样也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因此戒烟限酒是中老年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与此同时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宽容的心、快乐的心,保持平衡的心态,是长寿的关键是健康人生的保证。因此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病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切勿让情绪起伏太大。

五、注意日常的饮食与运动

素食为主。高脂肪、高胆固醇摄入过多是心脑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摄入过量脂肪会在心脑血管壁内沉积,形成粥样斑块。以素食为主的合理膳食是保持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之一。注意食物多样性,均衡性,多食五谷杂粮,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吃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多吃三黑(木耳、黑豆、黑米),多食醋,多凉拌,有条件的要多吃些野菜,少吃油炸食品,少吃猪牛羊肉,少吃动物类油脂,少吃盐和蔗糖,少吃动物内脏和海鲜。吃好的同时还要进行运动。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以走路、慢跑、游泳等适合于中老年人的锻炼方式为主,是防止衰老的重要措施。中老年患者晨练不宜过早,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在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六、注意季节养生

冬季气温逐渐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缓慢,是心脑血管病人的“多事之时”,要十分注意保暖。心脑血管病人身体受冷空气刺激,血管骤然收缩,易导致血管阻塞,血流供应中断及受阻,使血管内的毒性物质不易排出,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和复发。而夏季燥热,气压低,湿度大,汗如雨下,切忌受风,勿要贪凉,冷食亦当适度。

七、定期体检

定期做身体检查,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浓度。老年人应每年做体检一次,并要对血压、血脂、血糖进行监测,尤其在有各种刺激因素时(如情绪的变化、运动量的变化),机体往往处于应激状态更应做详细检查。若有问题,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或药疗,或食疗,进行调整。体检是为了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八、家人应学会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