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经济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经济分析范文1
一、进一步完善公司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
为了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公司“科学管理,以人为本”。公司在分析会后,针对已有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首先,制订公司内部及施工区域治安保卫制度、施工枢纽区域封闭管理办法,为观音岩水电站施工区域封闭管理奠定基础。其次,制定劳动合同管理办法、解除违章违纪员工劳动合同规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机构和工作原则、工作时间、休假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在学习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相关工作。
今年上半年,公司通过设立学习实践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详细实施方案,为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全体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工程建设和安全生产有序推进,公司的科学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进一步夯实,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期,将重点放在“规定动作”和“回头看”工作上。
三、与文明施工和先进模范工地找差距,以检查促建设,深入持续推进文明施工工作。
__*公司以近段时间国家发改委、两省发改委、国家环保部、两省环保厅、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多次检查和巡视以及分公司的交叉检查为契机,认真总结了项目前段时间的工作,着手对公司的“三通一平”前期筹建工作是否依法、依规推进进行了一系列排查工作,向施工单位提出了严格的文明施工要求,一如既往的巩固提高由检查带来的文明施工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争创样板工地。
四、认清当前形势,进一步加大力度,狠抓维稳工作。
面对目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公司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严防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国内非法组织对当前大好经济形势的破坏,尤其是坚决杜绝破坏稳定事件在公司及施工区域内发生,下大力气狠抓维稳工作的开展和落实。__*公司把维稳工作与职工队伍建设、施工区移民搬迁、施工单位人员稳定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是在职工队伍中始终以同心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向,丰富广大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广大职工的生活条件,努力构建和谐、向上的企业职工队伍。二是进一步加强搬迁移民问题的工作力度,不断改善移民安置点的生活条件,落实移民安置点供水、供电实施方案,合理满足移民对公司提出的各项要求。三是继续加强公司对施工单位人员的管理,敦促施工单位按时发放分包单位农民工工资。
五、认真分析当前形势,继续积极推进项目核准。
通过此次集团公司、云南分公司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公司领导充分分析了当前形势,指出公司一直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开展项目前期“三通一平”工作,未出现违法、违规现象,使公司的项目核准工作走在了金沙江中游八个水电站的前列,明年有望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最终核准。
六、竭尽全力、攻坚克难,努力完成投资计划。
上半年,__*公司共完成投资5.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0.4%,其中建筑工程费4.0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3.58%,这是三年来,公司投资完成情况最好的半年;完成合同项目签订56个,总金额4.31亿元;完成年度管理费预算的46.64%,有效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持续蔓延和环保风暴带来的金沙江中游水电站项目开发的不利影响,公司将继续千方百计、竭尽全力地保持住上半年取得的投资成果,攻坚克难,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狠抓合同落实工作。力争下半年完成投资3.48亿元,最终完成全年8.78亿元的投资任务。
七、针对上半年施工区管理的不足的问题,加大管理力度,实行施工区封闭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观音岩水电工程施工区域的管理,营造安全、有序的工程建设环境,确保观音岩水电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相继制定公司内部及施工区域治安保卫制度、施工枢纽区域封闭管理办法,并且制作车辆通行证,为即将展开的施工区域封闭管理创造条件。
八、针对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集中整治危险区域。
公司领导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反复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此次经济活动分析会以及分公司交叉检查为契机,集中力量整治在现场施工作业中出现的隐患区域、危险区域。
九、针对上半年水保、环保工作存在的不足,下半年要加大工作力度,落实施工区域绿化工作。
随着__*水电站项目前期“三通一平”工作的不断推进,施工区域不断扩大,在雨
季到来之际,制订了观音岩施工区域内的一系列绿化方案。对河道两岸边坡、道路边坡、导流明渠等区域进行植被覆盖、加快鱼类增殖站方案的确定,尽快启动鱼类增殖工作的展开。加大水保、环保工作力度,提升施工区域形象面貌建设,展示大唐文明施工的管理水平。在10月底前,落实完成排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和启用工作。十、稳步推进枢纽建设区、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工作。
为稳步推进移民安置实施工作,首先要抓好与四川省移民办签订的协议中相关工作内容的落实,下半年全面完成枢纽建设区金台子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20__年初完成金台子临时安置点干坪子移民的永久房屋建设工作;其次是抓紧与丽江市移民开发局、楚雄州移民开发局签订移民安置工作协议,争取在底完成库区移民安置点的土地流转、新址征地工作和居民点的施工图设计审查工作。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移民综合监理、移民设代的关系,充分发挥移民综合监理和移民设代的作用,使移民工作依法依规的有序开展。下半年计划完成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投资2亿元。
十一、加快业主营地建设,实现在10月底入住的目标。
公司经济分析范文2
内容摘要:不同的公司治理理论分歧很大,甚至完全背道而驰。将不同的公司治理理论纳入其相应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之下,其异同源头及鲜明的共性与个性特征清晰可见。本文以不同的经济分析框架为划分依据,探究其不同公司治理理论的源头、评价其共性与个性特征。
关键词:经济学 资源配置 公司治理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考察公司治理问题,就是要探究由公司治理制度所支持的公司资源配置对公司绩效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公司治理理论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学基础决定了该理论对公司资源配置的认识,决定了其相应的公司治理制度。经济学基础是公司治理理论差异的源头所在。股东至上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组织控制理论作为三种主要的公司治理理论,实际上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学框架之下,有着不同的微观基础,因而对公司资源配置及其相应的治理制度有不同的观点主张。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公司治理理论
20世纪早期公司经济开始兴起之时,新古典经济学早已占据了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大批经济学家所接受的教育使他们坚信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总是最优的,习惯于把完全市场理论作为经济效率的基准。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观就自然成为主流经济学家所主张的公司资源配置的基础思想,而公司资源配置观又构成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交换活动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
在西方经济思想嬗变的过程中,当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被新古典经济学取而代之后,经济学的研究重心就由生产领域转向了交换领域。主流经济学家视交换活动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并致力于研究所有互利的交易机会的条件,以实现现有资源的最优配置,互利的交换过程成为主流经济学家视阈中改善经济绩效的唯一方式。主流经济学家对交换活动特征的抽象认识成为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基石,进而成为建立在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及其变体基础上的公司治理理论的微观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家对生产领域的研究持敌对态度,力图使生产服从于交换,并将交换活动的特征抽象为即时的(现在的行为不影响将来)、分立的(个体的独立行为)和确定的(至少是可计算的),由此产生了将资源配置视为可逆的、个体的和最优的资源配置观。可逆性是指现在的资源配置不会对未来的资源配置产生影响,即当期行为只产生当期效应;个体性是指资源配置和收益的性质允许每个经济参与者以其认为适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生产资源,而与经济中其他个体的决定和行动无关,即个人行为完全独立于其他人;最优性是指资源配置过程无非是在一定的市场和技术约束条件下,对不同经济结果进行选择,即资源配置过程就是在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都是已知的前提下,从中选择最优的。可见,主流经济学家在对交换活动特征进行抽象的基础上,由交换活动的特征逻辑演绎出新古典资源配置观。
(二)新古典资源配置及其变体与公司治理
在由交换活动的特征逻辑演绎出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基础上,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资源配置是可逆的、个体的和最优的,那么现有资源的最优利用就只能通过完全的资本、劳动和产品市场实现,即保证资源自由流动的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在将新古典资源配置思想运用于公司资源配置时,出现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将整个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完全运用到公司资源配置,并演绎出对公司治理制度的要求,认为理想的公司治理制度是能够支持经济资源自由流动的制度条件,而且各种制度条件的相互结合,将确保经济资源配置的市场控制,股东至上理论即是能够支持公司资源配置由市场控制的公司治理理论,因而股东至上理论实质上是新古典经济学在公司治理中的体现和运用。第二种是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变体,通过引入“企业专用性投资”概念,突破了新古典资源配置的可逆性假设,但仍然延用其个体的和最优的假设,进而逻辑演绎出公司治理制度的改革方向,是要保障在进行收益分配时,对进行企业专用性投资的参与者提供适当的激励,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此思想基础上应运而生。可见,股东至上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当前公司治理争论中的主要理论观点,实质上都是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全部或部分运用于公司资源配置的产物,这就决定了两种公司治理主张必然有共性也有个性,其共性与个性的根源也都能够一目了然。要深入理解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两种公司治理理论差异的源头、共性与个性,还需要对两种理论的共性与个性做进一步的评价,进而奠定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
(三)股东至上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
如前述分析,股东至上与利益相关者脱胎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及其变体,因而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对经济绩效的理解成为两种公司治理理论共性的源头。从研究方法来看,两种治理理论都是采用新古典经济分析的静态分析方法,专注于研究公司现有资源的静态最优配置。从研究的核心问题来看,“剩余分配”问题是两种治理理论的核心关注点,其重点在于谁得到剩余收益,及这种剩余分配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对经济绩效的理解来看,由于股东至上理论是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在公司资源配置中的完全运用,因而坚持以完全市场理论作为经济效率的基准,认为能够支持公司经济资源自由流动的“市场控制”型治理是最优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引入“企业专用性投资”概念,突破了新古典资源配置的可逆性假设,但并未说明产生“企业专用性”的原因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因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所倚重的公司资源配置概念未能超越新古典静态资源配置观,其对经济绩效的理解仍然是以市场绩效为基础,并主张以公司治理制度作为市场的补充,对进行“企业专用性投资”的个人提供适当的激励,以防止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抑制。
两种公司治理理论在共性凸显的同时,各自都存在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来说,由不同的资源配置观所孕育的相应公司治理理论的独有个性可以归结为对委托关系的认识差异、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差异、公司经营目标差异及公司治理改革主张差异四个方面。
首先,从对委托关系的认识差异来看,股东至上理论基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及私有财产的传统逻辑,认为股东是唯一的委托人,倡导维护股东权益,防止经理层对股东权益的侵蚀,形成了在股东对管理层的经典委托框架下分析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范式。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人力资本理论中的“企业专用性投资”概念,在突破新古典资源配置的可逆性假设的同时,也突破了对委托人范围的认识,委托人不再仅仅局限于股东,而是包括所有进行了企业特定投资并为此承担风险的所有参与者(所有利益相关者),因而管理层作为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人,其责任范围应包括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团体。
其次,从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差异来看,股东至上理论将企业视为纯粹的“投入产出转换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黑箱”。利益相关者理论由于强调个人进行的“企业专用性投资”对于财富创造的重要性,因而将企业视为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契约联合体”,认为企业正是通过实物和人力资产的组合才形成了“集体生产力”。
最后,从公司经营目标来看,股东至上理论坚持认为公司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倡导在实现股东利益的同时,必然对整个经济体系绩效的提升也是有利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凸显个人进行的“企业专用性投资”对于财富创造的重要性,认为公司应让所有进行了企业特定投资并为此承担风险的所有参与者价值最大化。
由上述分析可见,新古典经济学家在将其视阈囿于交换活动特征分析的基础之上,逻辑演绎出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在探究公司资源配置时,新古典资源配置观或其变体被运用于公司,进而孕育了共性与个性都鲜明的当前公司治理争论中的两种主要理论观点―股东至上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基于创新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公司治理理论
奥沙利文(O’Sullivan)的组织控制理论则不落新古典经济学的窠臼,直接以创新经济学为基础,建立起与上述两种理论针锋相对的治理理论,给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带来了一股清风。本部分将对组织控制理论的逻辑演绎过程及其观点主张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创新与创新型资源配置
创新的特征是奥沙利文(O’Sullivan)建立其公司治理理论的逻辑起点,她将创新的特征归结为一个具有累积性、集体性和不确定性的过程。累积性是指创新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生产质量更高、成本更低产品的学习是通过一个累积过程形成的;集体性是指集体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学习受他人学习的影响,并能合成一个新的、集体性的知识;不确定性是指进行创新的企业因学习过程可能未取得成功或无法取得竞争优势而获得回报,因而面临着生产的不确定性与竞争的不确定性。创新型资源配置建立在创新特征的基础之上,是对支持创新的资源配置特征的概括。创新是集体的、累积的和不确定的,就意味着对创新进行资源配置必须经由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开发性的―必须毫无顾虑地将资源投入到收入不确定的投资项目中去;组织性的―收入是通过人力和物质资源的整合产生的;战略性的―资源的配置要能克服现有市场和技术的条件限制。
(二)创新型资源配置与公司治理
奥沙利文(O’Sullivan)认为,能够催生创新的资源配置过程所具有的开发性、组织性和战略性,意味着支持创新的公司治理制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财务承诺、组织整合和内部人控制,这三个条件将分别为企业创新提供制度支持。财务承诺制度使企业组织能够获得进行生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资金来源,并一直持续到可以产生收益、企业可以借此收益提供的财务流动性生存之时;组织整合制度对置身于企业内部复杂劳动分工中的参与者提供激励,使其将技能和精力投入到企业目标的实现中去,将人力和物质资源整合到开发和利用技术的组织过程;内部人控制制度保证公司资源配置和收益的控制权掌握在与产生创新的学习过程结为一体的决策者手中。没有支持组织整合、财务承诺和内部人控制的治理制度,企业就不能通过对集体学习过程的战略投资产生创新。
(三)组织控制理论评价
组织控制理论以创新活动的特征为逻辑起点,由创新活动的特征分析得出支持创新的资源配置特征,进而逻辑演绎出对支持创新的公司治理制度的要求。可见,组织控制理论的逻辑演绎过程与新古典框架下两种治理理论建立的逻辑演绎过程截然不同,这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公司经营目标、公司治理改革主张,都必然与新古典框架下的两种治理理论―股东至上与利益相关者背道而驰。
首先,从研究方法来看,组织控制理论运用的是动态分析法。组织控制理论直接以创新活动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创新型资源配置的动态性质与新古典静态的资源配置观截然对立,相应的其动态研究方法与新古典的静态研究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从研究的核心问题来看,组织控制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剩余生产”,探究如何通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生产剩余收益。基于创新经济学的组织控制理论将研究的重心由新古典的交换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集中关注生产领域中的创新活动,建立支持创新的公司治理制度以产生持续的剩余收益。
再次,从公司经营目标来看,组织控制理论视阈下的公司经营目标是企业的长期稳定和成长,对企业的委托关系并不强调,因而公司的经营目标不是建立在对委托关系认识的基础上,而是直接以其聚集的创新活动为基点,通过持续的企业创新来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和成长。
最后,从公司治理改革主张来看,组织控制理论视阈中理想的治理制度是由财务承诺、组织整合和内部人控制这三个制度条件相互结合所形成的对知识和资金的组织控制,从而支持企业持续的创新活动,这显然与新古典框架下主张保障公司经济资源自由流动的市场控制截然对立。
参考文献:
公司经济分析范文3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责任重大,任务繁重,这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业务部门承办案件的质量和安全,关系到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和形象。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司法警察工作的发展相对滞后,检察系统中或多或少存在着警检不分、以检代警,检警混岗的现象,甚至认为法警可有可无。这种情况在我们院同样存在,我们院共有三名司法警察,都兼任司机工作,由于精力分散影响了他们正常履行其法警职责。但受基层院编制的限制,这种情况暂时很难改变。那么要搞好司法警察工作出路在哪里,我们认为出路在创新,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创出司法警察工作的新模式,使司法警察真正发挥其职能。我们院在司法警察工作方面,下一步设想通过利用网络技术资源来开展工作,向科技要效率,以达到科技强警的目的。
近年来,我院确立以信息化建设推动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的战略发展思路,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切入点,充分挖掘和发挥信息技术对提升检察业务能力的作用,努力探索创建信息化检察机关的发展之路。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初步尝到了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益处,也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益。我院现在具有完善的网络系统,建立了两套局域网,内外网隔离,配备电脑80多台,每位法警都配备了电脑。为进一步优化网络功能,提高工作效率,今年年初,我们对警务区进行了改造,建立了技术更先进、性能更强的数字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为法警工作提供了科学平台,在现有人手少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好该系统为我们的法警工作服务,使之发挥高效作用,是我们目前需要研究的问题,对此,本人就法警工作与网络监控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1.网络监控与法警的日常保卫工作 维护检察工作秩序,保障检察工作的顺利进行是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主要任务,也是法警的日常工作,但由于以上说谈到的原因,现在仅仅在应付突发事件时,法警才到场,日常保卫工作做得很不到位。现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为我们法警工作提供了一个平台,我院的数字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具有10路图象处理、显示功能,分别对讯问室、询问室、接待室、会议室及院大门等处实行监控,中心控制室可同时支持多个上传画面模式实时显示,还可以随时自由选择单画面、多画面,通过监控软件可以分别控制、切换、浏览所有单点摄像机监控的上传图象及画面,可以任意放大观看任意摄像机的画面。实施网络监控后,法警可以在中心控制室或自己的电脑上同时监控所有的被监控场所,法警在维护检察机关日常秩序和安全时,只需每天安排一位法警值班,通过自己的电脑,就能监控各个场所,掌握全院的情况,从而大大的节约了人力,一览无遗的网络监控系统,为我们的法警工作带来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在我们检察院现有的条件下,法警的职责才能很好的真真的发挥。
3.网络监控与法警的规范管理 网络监控系统,也是一种"事中监督与事后核查并举"的技术,它可
以通过遥控摄象机及其辅助设备(云台、镜头等)直接观看被监视场所的情况,一目了然;同时它可以把被监视场所的图象和声音全部
公司经济分析范文4
[关键词] 累积投票制 博弈分析 缺陷
200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公司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可以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实行累积投票制。本法所称累积投票制,是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者监事时,每一股份拥有与应选董事或者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
一、累积投票制概述
传统的公司投票方法主要有一人一票和资本多数决两种。由于公司各个股东所持有的股份数量不同,而一项决策对于大股东的影响必然大于小股东,因此,按照一人一票的原则进行投票,将会造成不公平的结果。而按照资本多数决,即一股一票的原则,大股东在选举董事和监事时可以利用资本多数的优势,使得自己推举的董事全部入选,从而在以后的经营决策中做出有利于己方的决定。这显然会使得公司经营只关注大股东的利益,而忽视甚至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所以,为了平衡股东之间的权力,公司法引入了累积投票制这一新的制度。
所谓累积投票制(cumulative voting) ,就是指在选举董事或者监事时,每一个股东拥有的表决权为其所持股份数量乘以拟选出的董事或者监事的数量。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投给某个候选人,也可以分开投给多个候选人。累积投票制度起源于美国,该制度是借鉴政治选举中的比例代表制精神,使中小股东也有当选董事的机会,从而对公司重大事务享有发言权,以防止大股东凭借其控股优势,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把持董事会。
二、累积投票制的投票决策分析
运用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的方法,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数学计算中看出累积投票制的优势。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某公司总股份为100股,股东人数为4人,董事候选人为6人,拟选取董事3人。其中第一大股东A持有股份51% ,第二、三、四股东B、C、D分别持有股份20% 、18%和11% 。在使用资本多数决的情况下,B、C、D的持股总量加起来也不能超过A,所以A一人便能决定3名董事人选,而不用考虑B、C、D的意见。但是若使用累积投票制,则A的表决权为51*3=153票,B为60票,C为54票,D为33票。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B、C、D三者相互独立,不采取联合行动,这样,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以下三种:
情况1:A将153票平均分投给三名自己推荐的董事,则每位候选人得票51。而此时B、C都拥有超过51票的票数,只要他们将票全部投给自己支持的候选人,就能使该候选人当选董事。所以此时的推选结果就变为A一名,B一名,C一名。
情况2:A将153票分投给两名候选人,一人77,一人76。在B、C、D不采取联合行动的情况下,A将推选两名候选人,B一名。
情况3:A将票全部投给一名候选人,最后结果将是A一名,B一名,C一名。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累积投票制下,A已经不可能单独决定三名董事人选,最多只能保证两名候选人入选。而B、C拥有了一定的决策权。如果我们放松假定,假设B、C、D之间可以采取联合行动,或者三人联合,或者任意两者联合,其得到的A的结果仍将是一样的。只是入选名额会根据B、C、D不同的联合状况在B、C、D中间分配。
如果我们将例子中的数据稍加修改,例如A、B、C、D分别为40、30、20、10,则还有可能出现B、C、D将A完全排除在董事会以外的可能。即当A选择将表决权平均分配给3个候选人,而B、C、D中B、D或C、D联合时,就会出现A无一人入选的状况。
运用更具一般性的数学公式,股东欲选出特定董事所需的股份数可以表示为:
X=(Y*N1)/(N2+1)+1
其中,X代表股东欲选出特定数额的董事所需的最低股份数;Y代表股东大会上投票的股份总数;N1代表股东欲选出的董事人数;N2代表股东大会应选出的董事总额。
在上例中,若某股东希望最少有一名己方候选人入选,无论其他人作出何种策略,该股东最少需要的表决权数为76票。
综上,在累积投票制下,投票的过程其实是各个股东之间的博弈过程。累积投票制削弱了大股东对投票结果的控制力,而赋予了中小股东一定的决策权。其实,通过计算就可以知道,只要中小股东的表决权,超过了大股东表决权的拟选董事人数分之一(在此例中即为三分之一),中小股东就可以保证己方至少有一名候选人入选。由此可以看出,累积投票制在维护中小股东决策权上确实具有积极作用。
三、累积投票制在我国实践中的应用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选举董事和监事时,可以按照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大会决议实行累积投票制。其初衷是为了增大中小股东进入董事会参与公司决策的机会。
但是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使得累积投票制的作用非常有限。我国上市公司中典型的股权结构是股权存在高度集中现象。下表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布状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多数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在第一大股东手中,大股东对公司拥有相对控股权。另外,从表中数据看出大部分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30%~60%之间,这相较于各个中小股东来说,是非常大的。从前述博弈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相差太远,累积投票制是难以发挥作用的。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悬殊是真实存在的,因此,累积投票制的作用是受限制的。
其次,从实际操作上来说,累积投票制的效力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缓冲。例如采取分类选举的方式。就是把应选出的董事分类,每次只针对一类进行选举,这样每次选举出的董事人数就非常少。而根据前述的博弈分析,小股东至少能选出一人的条件是其表决权大于大股东表决权的拟选董事人数分之一,如果拟选董事人数少了,则小股东能选出一名董事的条件提高了。所以,如果采取这种分类选举,累积投票制的作用就会削弱。另外,与此类似的一个方法是直接减少董事会席位。席位越少,小股东选出一名董事的条件越高。
另外,我国累积投票制的立法模式采取的是许可式,是否采用累积投票制,各个上市公司是有选择余地的。并且,新《公司法》对于累积投票制的具体操作问题没有做出规定,如累积投票的方式、董事候选人的提名等重要问题,都没有详细说明。而采取不同的投票方式和提名方式,会对累积投票制的最终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在具体操作上,上市公司仍然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来规避累积投票制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论公司累积投票制度:[硕士论文].重庆:西南政法大学, 2006
[2]刘俊海:论股东累积投票权.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春季号
公司经济分析范文5
论文关键词:及物性,过程,静夜思,翻译
一、引言
李白是中国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以描写祖国山水和抒发内心情感为名。《静夜思》便是作者寄乡愁于明月的一首传诵千古的名篇。此文言简意赅,意境深远。然而即便是笔墨稀少,寥寥数行的中文诗句对于英语翻译者来说也绝非易事,简单的字词也会给翻译者带来无限的困扰。目前,国内外《静夜思》的翻译版本不下几十种,对之进行对比研究的也不在少数。然而与其他分析方法不同,本文试图从功能的角度去进行分析,通过选取三篇中外译者的翻译对之进行及物性分析,以揭示翻译中不同过程的选择对翻译中意义的传达的重要影响。
二、及物性理论
三大元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经验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的经验(包括内心世界),用语言来描述周围所发生的事件或情形[1]。概念功能包括及物性系统,及物性(transitivity)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它包含“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及物性,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1]、“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三大语义范畴,其中“过程”是核心[2]。
物质过程涉及的是动作,是事情得以完成的过程。这些过程经由行为动词,行为者(逻辑主语),以及目标(通常是名词或代词)所表达。心理过程表示的是情感,认知和感觉等非动作过程。涉及两个参与者:感知者与现象。关系过程指的是一个物体(如人、物、情境、事件等)与另一个物体或情境的关系,或是指一个物体的性质特征、情境等。言语过程是那些信息交换的过程。参与者有言者、听者、以及言辞论文范文。行为过程指诸如呼吸、咳嗽、微笑、哭泣、注视、以及做梦等生理与心理行为。只有一个参与者—行为者参与此种过程。存在过程代表存在或发生的事情,在每个存在过程中,有着一个存在物[2]。
三、《静夜思》的及物性分析
1.原诗的及物性分析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表1. 原诗的过程分类统计表
及物性
物质过程
心理过程
关系过程
言语过程
行为过程
存在过程
数量
2
3
1
1
百分比
29%
43%
14%
0%
公司经济分析范文6
关键词:中国 跨国公司 战略
一、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性
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中国顺应潮流,融入潮流,发展自己。近些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密切交流,可以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国的商品。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开始打开国门,与其他各国的经济交流与日俱增,大批的外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同时也有不少中国企业走了出去。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还大大的促进了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现状
(一)行业分布情况
企业多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塑料制造业以及其他制造业等。可见,中小企业出口产品仍集中在纺织服装等行业,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则分布较少。
(二)对外投资方向
从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方向来看,日本和韩国、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为我国跨国公司的最重要的发展区域。其次是美国和加拿大和欧盟。而近些年,中东区域也被很多企业视为重要发展战略市场。
三、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自主品牌
我国跨国公司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企业大多数是以制造成本和原料成本进行定价,很少把推广成本所能积累的品牌价值作为定价的依据。但随着我国经济转型,需要企业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发展,而不是一味停留在利润最为薄弱的生产加工阶段。所以中国产品要实现自主品牌已刻不容缓。
(二)人力资源欠缺
我国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欠缺,表现在缺乏具有创新精神技术人员,基层的技术骨干人员和高素质的企业家。同时,对于现有员工,企业也缺乏教育和在培训。
(三)政府环境有待改善
跨国公司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决策快、反应快,也就必然要求有大的自。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支持跨国公司发展的有利环境,法律、政策环境都有待提升。
四、提升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一)优化外部支撑环境
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的国家和地区,也是积极进行跨国公司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的地方。我国政府应积极构建跨国公司政策法规体系,为跨国公司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显得尤为紧迫。
(二)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
建立企业创新体系,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我国跨国公司应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区域集群品牌。同时,政府应整合各部门资源,引导社会资源向区域集群流转,进行资源分配的倾斜。根据区域经济的规模、行业特点,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科研攻关、质量诊断、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员工培训和人才引进等服务。
(三)加大力度进行创新
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途径,特别是跨国公司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加以重视。要不断坚持进行制度和产品创新,激发企业竞争活力。坚持创新服务对象的伦理性,就是着眼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对象和受众,从技术创新流程的终结来规范企业技术创新,要求企业要以公平的伦理精神,更恰当、更全面、更优质地服务于消费者。
(四)提升产品品牌认知度
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模仿国一直跟随创新国,虽然经历过规模经济的阶段,但从未在创新阶段获取高额利润。我国跨国公司大都也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国际市场格局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而,我国跨国公司应尽快确立自己的核心产品,打造认知度较高的品牌,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获取战略优势。同时,尽快引入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规范化生产,把产品做精做深。
(五)吸引和培养人才
人才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最为根本的保证。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必须重视引进和培养人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一旦拥有了合格的入才,便拥有了国际发展的资源和持续动力。所以,中小企业除了对现有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外,还可以采取直接从外部引进各类急需高级人才、与学校联合培养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企业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合人才成长的用人制度,树立唯才是用的观念,为人才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同时,企业应按照人才所创造的价值给予其充分的激励,保证人才保持充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英.浙江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