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经济责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的经济责任

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1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金融企业的数量与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重组并购与投资等方面的事宜不断增加,一个大型金融企业往往同时管理许多下属金融企业,地域分布广泛、管理链条拉长,越来越呈现出线长、面广、点多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因此,为了能够命名下属金融企业长期健康发展,保持规范稳定的运营,则需要对下属金融企业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在发展与运营的过程中,金融企业资产是否能够保值、经营是否顺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企业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的行为道德准则、责任感、能力与水平对于一个金融企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通过经济审计,才能够使领导干部对下属金融企业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与经营业绩进行科学有效的界定与评价,将金融企业经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薄弱环节进行调整与修正。

二、当前我国资金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结构失衡

由于资本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人们的信贷融资和其他渠道的借贷比例上升迅猛,这种情况产生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出现了不规范的状况,逃避金融监管的现象比较严重,弱化了宏观调控的手段,从而导致了个别的区域经济受到了金融风险的影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会从局部的地区蔓延到整个金融市场体系,增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稳定。

(二)金融领域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所谓的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因为一些金融机构的产品有时会出现期限配错状况,导致金融资金不能合理进行配置,导致增加和下降的资产流动性不通,并带来了连锁反应,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随着近几年的利率增长,一些金融经济的稳定性下降,导致了流动性风险的产生,如果这种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实体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

随着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加快,一些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于追求政绩和生产总值的提升,没有将工作重点放到对于区域经济的调整与优化上。导致一些区域的基金流向了融资平台,而过度的资金流向融资平台,会出现个别行业资金断裂的情况,为区域经济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通过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加强任期过程监督

当前我国金融企业广泛采用事后审计的方式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进行判断,而这种审计方法所得出的审计结果有着比较严重的滞后问题,对于已经发生的问题无法进行及时的整改的纠正,所造成的经过损失往往是无法挽回的。为了代替事后审计,金融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事中审计力度。在专项审计或效益审计等方面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对当前金融企业的主要运营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生成一个专门的金融企业信息库。采用这种审计方式能够提升审计工作的科学性与主动性,防止出现重复审计的问题,在缩短审计时间的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审计成本。一旦从审计结果中发现任何形式的问题,可以尽快采取措施,达到一种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的效果。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也可以将审计工作的任务量控制在最低限度,为金融企业干部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用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来替代以往单一的事后审计,能够提高事中审计在所有审计形式的比重,将以往的静态审计工作思路改变为新型的动态审计工作思路,将审计工作的预防功能与预警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最大程度上提高离任审计工作的效果与效率。

四、落实各项审计工作,充分利用各项审计成果

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2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所在单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对其经济责任和经营业绩进行评价,以确认经营业绩,明确经济责任,是一种实施对干部监督考核、推进经济活动正常开展的有效机制。企业日常审计中,具体涉及到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根据企业管理需要,对发生重大财务异常情况时的经济责任审计。目的是通过对企业负责人的审计,有效地对国有资产的运行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促进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真实反映企业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及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作为集团或上级部门对企业负责人的考核依据。近几年来,单位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已逐渐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做为基层内审部门,我们不断接受集团对矿行政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开展对下属单位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际工作中,企业资产、负债的核实和确认是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基础,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状况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射,是基于财务信息能够得到的结果,是评价单位行为的依据。其他内容是对个人行为结果的认定,虽然性质重要,但如果不能获得一些非财务信息,很难得出客观完整的审计结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也更加困难。因此,鉴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我们把基于财务信息的审计内容作为审计的重点,把责任评价和风险防范作为难点,潜心研究,积极探索,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

一、基于对资产负债项目的审计,确认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无论是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是在企业发生重大财务异常情况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内容都包括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企业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企业资产质量变动状况、对企业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企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企业经营绩效变动情况的检查和核实。只是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包括企业负责人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的考核、企业和个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和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的落实,通过综合客观评价,为上级部门对企业负责人的考核提供依据。而企业发生重大财务异常情况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更注重对异常事项的调查分析或债权债务的核实。任期内企业资产、负债真实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财经纪律的执行情况。因此,两种情况下的经济责任审计,都应结合历史审计情况,以确认资产、负债的真实、完整性为重点。具体包括以下审计内容:

(一)流动资产

1.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时,通过现金盘点,核对银行存款对账单和其他货币资金余额等方式,确认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并对现金流转进行过程跟踪,通过账簿等记录,检查是否存在违反规定使用货币资金的行为。

2.存货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是企业生产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环。审计时,可根据被审计单位盘点表进行抽查盘点,抽点放在大宗材料及贵重物资上。另外,还包括对代储物资秀盘点和已领未耗、已耗未领材料物资及异地存货的确认和统计。通过审计检查该环节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存在管理漏洞,最后根据账实核对结果确认是否影响任期内损益的真实性或其他违法违纪行为。

3.债权的确认

债权在企业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其真实性和可收回率是企业发展和接任领导后续经营的资金基础,债权包括企业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的审计主要是对任期内形成呆坏账的确认和存在真实性的确认,做为内审部门,对应收账款真实性的确认比较困难,一般情况下,只要销售记录没有问题,则确认依据只有函证资料。呆坏账的确认根据经济业务发生年限、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客商信息等坏账的确认标准,确认企业负责人任期内形成的呆坏账,明确经济责任。其他应收款情况比较复杂,对于企业内部人员的一些借款,比较容易清理,要求限期内清理回收完毕就可以,但其他挂账一般是经济事项已发生,但因手续不完善等原因,当时无法入账的一些特殊情况,如果任期内不清理完毕,很容易形成账面坏账,所以,审计时,尽量落实清楚发生的时间和原因,要求当事人及时清理,避免集体财产流失。

4.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实践中,有些单位领导只追求个人利益,对项目投资缺乏可行性论证,投入后没有回报,而接任者又不了解当时的情况,或者对投资项目不过问,久而久之,便形成投资损失。所以对外投资也应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主要审查对外投资是否真实存在,投资合同、协议是否符合要求,存不存在对企业不公平的条款,有无收益及损失, 预期经济效益如何,特别注意如有损失要查找原因。通过审计,在确认经济责任的同时,有效避免或减少无形资产的转移和流失。

(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由于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例,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意义重大。经济责任审计时,固定资产的清查也是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好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盲目购建;资本性支出挤占生产成本;账外资产、已到报废年限仍在用或未到报废年限却无实物;账、卡、物不对照等现象比较常见,如果离任时不清理,问题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时间越长越理不清,责任更不容易划分。所以,经济责任审计也是一次“清家底”的机会。要求被审计单位出具“固定资产盘点明细表”,详细反映所盘点的固定资产实有数,并与固定产账面数核对,做到账务、实物和固定资产卡片核对一致。若有盘盈或盘亏,需把存在的问题完整反映出来,进行相关账务处理,并对台账和卡片进行更新,明确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让接任者轻装上阵。

无形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重要的经济资源,也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宝贵资源。经济责任审计中,主要围绕经营期间相关无形资产增减变动的处理是否存在人为低估或高估价值的现象;现有无形资产取得依据是否充分,决策过程是否科学、规范,会计处理及相关信息是否合法、真实、完整,账实是否相符;是否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等问题进行审计。

(三)负债的确认

负债的确认主要审计核实任期内和离任时所在部门、单位债务是否真实、合法、有效;查清各项债务形成原因、用途及增减变化情况,测试其偿债能力;通过函证和采购刻录等信息,确认对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真实性,附以应付职工工资、税金是否拖欠,有无预进工资、多提少提工资附加费等影响当期损益的情况。此外, 审计中还应对利用负债类科目进行出租、出借单位银行账户的问题进行审计。

二、基于内控制度测评,明确负责人管理职能履行状况

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对单位经济运行重要环节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测评和财务管理的审计, 检查负责人管理职能履行状况。主要审计内容包括: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现行财政法规和财经纪律,单位内部监督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和有效; 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重大经济活动决策是否经过集体讨论,重要项目投资、引资是否经过可行性分析及专家论证,有无未经集体讨论,擅自决策造成损失浪费、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重大经济问题, 明确负责人任期内管理职能履行状况,划分经济责任。

三、以责任评价及风险防范为难点

经济责任审计把对“人”的监督和对“事”的审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审计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责任更大。不仅要力求全面,还要确保结论客观准确。因此,审计评价客观全面、归责到位,有效防范审计风险难度较大,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就是责任评价,但其评价依据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的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的管理、考核、使用和处理,其社会影响大,审计风险可容忍度低,从而使得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及其他专项审计相比风险更大。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全面直接关系到审计所承担的风险。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包括单位行为和个人行为的检查和认定,单位行为和个人行为最大的差别是:单位的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是有具体的载体记录,如会计记录、会议记录等,比较容易查实。可以直接依据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是否到位等审计结果进行客观评价;而涉及到个人经济行为的事项则依赖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定性困难。因此,审计评价既要综合考虑单位行为和个人行为,又要结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实际操作中具有较大的难度,评价到位比较困难。

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3

一、经济法责任

(一)经济法责任概述

经济法责任是以法律责任的部门法性质为标准对法律责任进行分类的结果,对于经济法责任的争论是伴随着经济法独立性之争而出现的。受苏联立法模式的影响,我国对于部门法的划分坚持两个标准,一是调整对象,二是调整方法。由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广泛性、动态性、模糊性和调整方法的多样性,很难对经济法的调整方法作出明确的界定,所以对经济法责任的界定也众说纷纭。

(二)经济法责任与经济责任

对于经济责任的含义,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有的将其作为财产责任的另一种称谓,而认为是一种民事责任形式;有的将其泛指一切与经济有关的责任形式,认为这种责任形式适用于各种法律部门:有的则将经济责任作为经济法责任中的一种形式,是经济法责任中的财产和其他经济利益方面的责任。如本文采用漆多俊的观点,将经济责任作为经济法责任的一种。

(三)经济法责任的特征

(1)经济法责任是经济违法者对社会的责任,具有社会性。民事责任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的责任。这是个体对个体的责任,即特定的私权主体对特定私权主体的责任。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或侵犯对方的权利时,使对方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法律便迫使加害人对受害人承担同样的不利后果,以使受害人被破坏的平等地位和被损害的权益得到恢复或弥补。

(2)经济法责任是补偿性与社会惩罚性相结合的责任。民事责任具有补偿性,行政责任则具有明显的国家惩罚性。经济法责任则是补偿性与社会惩罚性相结合的责任。通过补偿性的责任,使受到侵害的社会群体得到实际补偿;通过社会惩罚性的责任遏制违法者的违法行为。

(3)追究经济法责任的国家机关既可以是法院,也可以是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可以运用行政权力追究经济违法者责任,但前提是要经济违法者同意“责罚”,如果违法者不同意,则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4)经济法责任具有经济性。是国家经济调节中发生的法律责任。无论是对国家调节管理主体而言,还是对被调节主体而言,所应承担的责任都发生在经济领域,都因经济活动和国家经济调节管理活动而引起。

经济法责任总的来说是为保护社会的利益而实施的,所以才有经济法上的各种特殊的责任形式。

(四)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原则

从归责原则上看,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侧重于过错责任,不过在特殊情况下也适用无过错责任,经济法责任侧重于公平责任,所谓公平责任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没有过错,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损失的归责原则。其中,实际情况是指受害人的损失程度、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舆论等。经济法责任以公平责任为主要归则原则是因为经济公平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经济法主体在主体地位、权利享有和义务承担、交易机会、利益成果享有和责任承担等各方面都应该是公平的。

(五)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件

当事人承担民事、行政法律责任一般需要具备违法行为、损害结果要件、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四要件。

承担经济法责任则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行为要件,即只要行为人的行为构成违法或侵犯社会利益,符合经济法规定的某种特定事实状态。

(1)当事人承担经济法责任不以存在损害事实为必要。当事人承担经济法责任时,既可以是发生了具体的、有形的、现存的、物质的损害后果,也可以是合法的社会权益受到了损害的威胁。它不以实际的损害后果发生为必要。

(2)当事人承担经济法责任一般不要求违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的条件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对于经济主体的经营状况很难了解,要求举证行为人主观过错实为困难。

(3)违法行为。经济法责任在某一些情况下,并不以违法的存在为前提。

(六)经济法责任的具体表现形态

(1)经济责任。以属于自己的财产和其他经济利益给损害者以补偿的承担责任的方式。责任方式包括:罚款、罚息、收缴应上交收入、征购、征用、没收财产等。

(2)经济行为责任以其经济行为受到某种限制作为代价承担责任的方式。适用对象为国家经济调节中的被管理主体。责任方式包括:强制整顿、强制停业、吊销生产许可证、吊销营业执照、强制解散等。

(3)经济信誉责任。适用对象主要是企业及其他生产经营者。以其经济信誉受到损失为代价承担责任的方式。责任方式包括:通报批评、撤销荣誉称号、信誉减等等。

(4)经济管理责任。适用于国家经济管理主体。是违反经济法所规定的经济管理义务的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其经济管理行为受到某种限制为代价,承担责任的方式。责任方式包括:停止、纠正或撤销不恰当的管理行为,撤销或调整其有关经济管理职权等。

(七)企业恶斗中的经济法责任

拥有成熟商业规则的美国,企业恶斗的萌芽也曾出现过,但从去年开始,美国的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已经开始为此建规立制。

制止企业恶斗,提高违法成本,引导良性竞争,首先加大追究企业经济责任的力度,使企业衡量得失而不敢为,如欧盟对于intel涉嫌垄断开出10.6亿的罚单,是intel2008年净利润的三分之一。其次建立商业信用等级,以信用为主要手段,出现不正当的竞争情况时,可以追究经济信誉责任使其信用减等,公众对企业产生不信任,使其市场逐渐萎缩,也可以披露一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使企业信誉减损。如2010年上海开通全国首家网络社会征信,通过政府评价、网民评议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对备案网站进行诚信等级评定,对不诚信网站和网民的不诚信行为予以曝光。

二、经济法责任的执行

(1)行政执行。为了有效制止不正当竞争,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并使经营者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的保护,各国的竞争法都规定了反不正当竞争的主管机关,如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的反托拉斯局、德国的联邦卡

转贴于

特尔局、日本、韩国的公平交易委员会,它们都是代表国家专司反不正当竞争职责的专门机构。一般而言,它们对违反竞争法的行为只有调查权、起诉权,没有直接的处罚权。

(2)司法执行。以美国《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例,其第4条规定,授予美国区法院司法管辖权以防止、限制违反本法;各区的检察官,依司法部长的指示,在其各自区内提起衡平诉讼,以防止和限制违反本法行为。起诉可以诉状形式,要求禁止违反本法行为。当诉状已送达被起诉人时,法院要尽快予以审理和判决。在诉状审理期间和禁令发出之前,法院可随时对该案发出暂时禁止令或限制令。

(3)不执行或乱执行的管理机关经济管理责任。国有企业的特权日益受到人们质疑,对于一些国有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垄断行为管理机关不予追究其经济法责任,此种不作为大大损害了市场竞争、市场经济发展;或者管理机关乱作为,对于一些不应受到处罚的企业予以处罚,使企业遭受不利益,错失良机。为减轻、补救其危害行为造成的损害,应追究管理机关的经济管理责任。

(4)企业恶斗中的经济法责任执行。在企业恶斗中,监管部门有反垄断执法机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工商局、工信部等行业主管机构交叉监管。一方面是监管部门对于企业恶斗分析力不足,另一方面各部门权限划分不清,使得监管滞后。如在3q大战中,工信部联合各部门进行调解,各监管部门内部协调亦成问题,增加执法成本。

厘清各部门责任,由有专业监管竞争团队的部门负责,或者像韩国一样成立专门负责反垄断执法的办事机构或行业协会。

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4

【关键词】 社会责任; 财务绩效; 和谐

一、引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依照所有者或股东的期望管理公司事务,在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即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Carroll(1979)把公司社会责任分为四种类型: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该分类被后来的研究广泛使用(如Maignan & Ferrell,2003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2005年亦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现在三方面,包括要不断地创新、要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要为社会和谐做贡献。就是说,当今的企业,应超越唯利是图的境界,除追逐利润外,还应遵从社会道德规范,有“公益性”的一面。

毋庸置疑,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追逐利润是其天性,而承担社会责任必然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直接流出。毕竟我们不能要求企业都成为慈善机构,它们需要生存和发展,所以如果社会责任投资也能够带来一定的效益,而不是纯粹的付出,企业就会更有动力去承担社会责任。那么长期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投资是否为其带来了绩效的提高呢?本文认为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二、文献回顾

一方面,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思想,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处于竞争劣势,因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会导致公司利益的流出,从而降低公司的财务绩效。如Wright & Ferris(1997)的研究结论就是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财务绩效负相关。

另一方面,部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公司社会责任和财务业绩没有显著的相关性。Mcwilliams & Siegel(2000)检验了企业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他们采用DSI400作为企业社会绩效的评价指标,以企业1991年至1996年年度财务绩效平均值为因变量,以企业社会绩效、产业、研发投资作为自变量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二者并无联系。Mcwilliams & Siegel(2006),Subroto(2003)等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相关实证研究都得到了公司社会责任和财务业绩正相关的结论,因为公司社会责任成本可以被日后的收益抵销。一个公司如果想尽量减少非义务的社会行为的隐性成本(例如,通过忽略治理污染的成本或者漠视公益事业,短期内可以减少支出),最终可能会导致高的显性成本,如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失去利益相关者的情感吸引或者受到政府的处罚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面临的风险会很低。这类公司很少因污染环境或者偷税漏税等行为而被重罚。理论上,如果有两个条件相似的公司,一个承担社会责任,一个不承担,则前者价值下降的风险较后者低。Waddock & Graves(1997)、Peloza John(2006)都得到了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的结论。

Margarita Tsoutsoura(2004)以标准普尔500的大部分公司为样本,以1996—2000年为研究期间,对公司社会责任和财务业绩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证实二者关系为正并且显著,支持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未来财务业绩提高的结论。Margolis & Walsh(2001)对已有相关研究的结论进行了分类并发现,当以公司社会责任作为自变量,财务业绩作为因变量时,得到正相关结论的研究有42项,占53%;结论为不相关的研究有19项,占24%;结论为负相关的研究有4项,占5%;结论为交互关系的研究有15项,占19%。可见,国外相关研究中的正相关结论占绝对优势。

由于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社会公众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有所不同,造成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对其绩效的影响亦有所不同。那么,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中,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5

一、我国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

(一)意识淡薄,理解有误不少中小企业主认为,履行经济责任,实现经济目标和效率,是企业主要的社会责任。因此,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惜污染环境,肆无忌惮地造假等现象。龙晓枫(2008)在对武汉市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把社会责任和企业的竞争力联系在一起。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履行社会责任意味着更多的成本投入。在龙晓枫的调查中,有54%的中小企业认为其无法承担因履行社会责任而增加的成本, 而60%的中小企业则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投入所能带来的收益无法预知。

不仅如此,许多中小企业对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也比较模糊。中小企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留于表面,多数中小企业主并不真正理解其含义。有些中小企业主甚至片面地将企业社会责任理解为慈善事业或是只有成功企业才做的事。

(二)忽视安全生产,损害员工权益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为获得利润而漠视员工的人身安全, 甚至不惜拿员工生命冒险, 违规生产。中小企业数量多、地位重、贡献大,但与一些国有大型企业相比,安全生产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生产条件简陋,工艺装备水平低和技术水平差,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除了基本的人身安全, 中小企业员工的其他权益也经常遭到侵害。根据危兆宾(2008)对东莞民营企业的调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用工时间长、克扣或拖欠工资、不签劳动合同、不交社会保险、欠缺劳动保护、企业员工要求被动加班且经常得不到加班费等问题。

(三)生产劣质产品,损害消费者权益近些年来,假酒、假农药、劣质奶粉等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低质、劣质仿冒产品充斥市场, 对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危害。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缺乏保障,产品质量低劣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群体形象。这样的结果往往使人们把中小企业的产品与偷工减料、假冒伪劣联系在一起。2008 年第二季度,广东省质监局曾对全省81 家企业的DVD 视盘机进行抽查,结果表明,中小企业的合格率仅为39.2%。另外,由于中小企业不遵守契约, 违约毁约、欺诈顾客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违背商业道德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商业环境, 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也阻碍了中小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四)资源利用过度,污染环境严重中小企业主普遍认为其对环境、社会的影响微不足道。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环保总局2005 年11 月的调查,我国中小企业中有80%以上的工业生产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 占我国污染源的60%。过度的自然资源开发、工业排污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是洪水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五)缺乏公益心,慈善意识淡薄不少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实施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从事社会公益活动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减少利润,从而把社会责任当作一个包袱和负担。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陈新年指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 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根据危兆宾(2008)对东莞的调查,该地区向公益事业捐助过的企业不到30%。龙晓枫(2008)的调查也显示,武汉中小企业仅有小部分偶尔赞助教育活动和向慈善单位捐赠,约有80%的企业没有形成这方面的社会责任。

二、欧洲中小企业成功履行社会责任的经验

(一)匈牙利的TelvillTelvill 认为保护自然环境、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改善居住条件对于业务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十分重要。Telvill严格遵守环境和质量管理条例,赞助当地的社区组织,并建立了可持续的雇佣制度。Telvill还认为,良好的环境会提升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获得企业在社区的信誉。为了成为负责任的企业,Telvill赞助Berekalja Conquest公园,为当地居民营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定期参加城镇议会;升级并维护当地学校的信息技术系统,同时还为其信息技术培训项目提供帮助;资助Borsod航天俱乐部;并且赞助了两所城市职业中学。为了让外界了解企业的成功,Telvill一直很积极地将其获得的商业成功与社会成功告知公司内部和外部的股东,通过当地媒体、公司网站报道公司的事件和表现。Telvill所做的这些努力,提高了企业在合作者和客户眼中的声誉,同时也增强了合作者对企业的信任感,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二)比利时的Koffie Kàn比利时的Koffie Kàn是一家小型家族企业,一直致力于融入社区,还密切关注自身经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能成为当地社区的好邻居为傲。此外,Koffie Kàn也支持地方组织以及一些海外社会发展项目。为了成为负责任的企业,Koffie Kàn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从小型林区收购咖啡豆,为这些林区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将实现的经营利润贡献给洪都拉斯妇女运动;力争把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将旧咖啡机赠送给墨西哥小型林区,并培训他们使用机器以便投入当地市场,向当地社区、诊所、供货商募捐基金并转赠给墨西哥。Koffie Kàn直接面向周围的社区进行宣传。此外,企业向墨西哥赠送旧咖啡机的计划也得到了许多顾客的关注并获得了顾客的支持,维护了企业在社区的商誉。公司以其优质的产品,公道的价格,以及对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信誉越来越好。

(三)斯洛文尼亚的Meblo Jogi Meblo Jogi公司认为环境意识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同产品的安全质量一样,是优秀的商业政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司一直努力地将这些价值观囊括到其商业目标中去。Meblo Jogi郑重承诺保证员工安全、福利以及个人发展,同员工维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员工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的同时,还降低了对环境造成危害的风险。Meblo Jogi 还认为,针对全体员工的培训和教育至关重要,可以鼓舞士气,提升员工的忠诚度。为了成为负责任的企业,Meblo Jogi在斯洛文尼亚第一家采用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证书体系;每两天在全体员工中举行一次十分钟的“活跃休息”;一年三次户外活动;针对全体员工进行健康安全培训;鼓励工人代表吐露员工的心声和需求;加薪、引进个人补助及奖金机制。 为了让社会了解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公司在企业责任领域的成功主要都是在内部研讨会、销售点和会议上,有时候也会贴在内部展板和备忘录上。而公司获得的成果,则会制成印刷品送给客户。保障证书SA8000的有效运行是公司获得市场认可的标识。

(四)德国的Lippemeier 作为一家工业清洁公司,德国的Lippemeier认为自己既有机会,也有责任提供环境友好型的服务,并向雇员承诺高福利以及长期的雇佣关系。为了成为负责任的企业,公司使用持久耐用的程序和设施;使用环境友好型材料以减少有害化学物质的生成;用太阳能板和节约成本的两用植物自然带建造新的公司大厦;利用雨水冲洗清洁设备;新老员工都有机会参加深造项目;鼓励哺育孩子的女性员工灵活掌握工作时间;于2005年完成了经济管理和审核制度。公司通过当地刊物将其成功及其获得的成就报道出来,并且与当地环境奖项合作发起了一项全国范围的关于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友好型管理措施的提议,由环境大奖获得者为其撰写了精彩的报道。Lippemeier此举提高了其在银行心目中的地位并改善了公司形象。通过当地报刊大量积极的报道,Lippemeier超越了其他竞争者。

通过对这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几家中小企业都成功地将社会责任纳入到其日常活动中,具有自主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为了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做出了应尽的努力;通过适当的渠道让外界知悉其为履行社会责任所取得的成就,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启示

(一)强化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与理念具体包括:

(1)强化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日常活动。中小企业能否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非常重要。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的正是这种自主履行意识。针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这一状况,在中小企业内部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尤其是强化中小企业主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于改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十分重要。中小企业要把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日常活动。上述成功履行社会责任的典型案例中的中小企业,都把社会责任纳入了企业的日常活动。这些企业分别从使用环保材料保护环境、融入社区、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及生活条件、建立可持续雇佣制度、赞助社区组织等方面,切实地履行着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2)充分认识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中小企业不仅要把社会责任当作一项重要任务,而且要将其看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从欧洲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案例可以看出,由于这些中小企业很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提高了企业在合作者和客户眼中的声誉,增强了合作者的信任感,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当企业因为履行了社会责任而获得更强的竞争力时,将会选择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3)选择适当的渠道让社会认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果。上述案例中的中小企业,无一例外的采取了适当的宣传渠道让社会公众了解自己在履行社会责任中所作出的努力和成果。选择适当的曝光率能促进中小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如果中小企业选择主动披露信息,则会受到更多的监督与反馈,将更有动力参与社会责任,也更将能获得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处。当中小企业享受了来自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处后,必然会进一步增强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

(二)发挥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中的政府责任具体包括:

(1)制定适当的政策,鼓励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中小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中小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中小企业是否参与社会责任,往往还要依赖其他实行者。企业之外最有能力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机构就是政府。政府的政策导向对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有着重要影响。首先,政府应在政策上积极引导,鼓励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那些因诚信或因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或对社会良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蒙受经济损失的企业予以物质补偿;对承担环保成本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或税收优惠;对促进残疾人就业有贡献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资助;对推广新技术、节约能源的中小企业,制定贷款优惠政策等。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广大中小企业主动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其次,对履行社会责任良好的中小企业给予奖励。地方政府可设立企业社会责任的奖项,对当地的中小企业进行评选,如社会参与奖、慈善公益奖等,这样不仅可以对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还有利于加强企业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扩大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力。

(2)加强立法执法,监督和惩罚中小企业的不道德行为。为防止中小企业损害消费者权益和社会利益,政府必须加强立法、执法。法律是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机制的根本保证看,政府应从维护社会利益和保证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建立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和法规体系, 这是形成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在加强立法的同时,应加大监督和惩罚的力度,让不道德的中小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只有加大对中小企业不道德行为的惩罚,才能使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行为更加规范,以杜绝不道德行为的产生。

(三)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除了中小企业树立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及立法监督之外,行业协会、消费者、新闻媒体等也对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起着积极的作用。要加强社会对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 充分发挥新闻舆论、行业公会、国际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以完善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敏:《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及道德问题》,《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第3期。

[2]危兆宾:《东莞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调查研究》,《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期。

[3]龙晓枫:《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对武汉市中小企业的调查》,《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4期。

[4]蒋国宏:《试论我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中的政府责任》,《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期。

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6

[关键词]软竞争力;社会责任;民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07-03

一、理论综述

(一)企业软竞争力概述

“软竞争力”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软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认同,是一种观念同化力量,是让别人接受自己观念的一种力量。观念认同是软竞争力提升的根本所在。这实际上是信息时代追求自我、尊重个性的价值认同的体现。而对消费者、员工等的价值吸引以及价值认同等心理资源的争夺,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在软竞争优势的塑造和竞争。本文中所提到的企业软竞争力是指企业文化、品牌、社会责任等软因素对企业内外资源的整合能力。

(二)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以卡罗尔提出的观点为代表,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的义务,社会不仅要求企业实现其经济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够遵法度、重伦理、行公益。因此,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学者注入了不同的内涵,也导致了企业社会责任内在结构、作用机制等随概念的不同而各异。

(三)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在卡罗尔广义企业社会责任观点的基础上,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是指民营企业基于社会期望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以及慈善责任。参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CESS)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如表1。

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表现及其成因

(一)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1.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认识水平滞后

时至今日,不同组织、不同国家出台了不同的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社会责任标准就其实质来说,是西方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对其国内市场造成的巨大冲击所采取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现在很多大型跨国公司都把订单和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联系起来,通过考察,或者取得相关社会责任认证,才能获得订单。而这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动力。

这种对社会责任的追逐,虽然客观上能够改善企业社会责任状况,且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部分改变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状况,但是其潜在的隐患必须充分警惕:第一,如果一旦“订单诱惑”不再存在,那么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状况就存在退步的可能;第二,即使“订单诱惑”一直存在,那么民营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只要做到基本的、能够达到客户要求的社会责任就会止步不前。

2.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层次较低

如果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以及公益责任,那么,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更高层次要求的社会责任。由于有据可循、有法可依,民营企业对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执行更加认真和重视。

调查数据也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四类责任的必要性的评价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对经济责任的认同程度最高(6.36~6.62,平均为6.4),对公益责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5.45~5.95,平均为5.64)。

3.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过度依赖企业家决策

民营企业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还是朝着社会公众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但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形式却是以企业家主导和偶然居多,体系性和延续性比较差。很多时候,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过分单纯依赖于企业家的冲动,而不是企业本身的包括品牌营销在内的企业战略。这对于谋求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以及社会责任更大承担的民营企业来说,之前的社会捐助等行为反而会成为以后社会责任行为的桎梏,甚至成为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前一次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幅度会成为社会公众对其以后社会责任行为的预期标杆,一旦与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有较大距离,所产生的落差就会导致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负面评价。

4.民营企业社会“不责任”事件层出不穷

关于民营企业的任何负面新闻实际上都可以归结到社会责任的缺失。如果说以前民营企业的“不责任”行为还仅仅是因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的经营手段的变形,比如对商业伙伴的欺诈、对企业员工不兑现工资、对环境保护置若罔闻、对社会公益熟视无睹等等,而现在民营企业“不责任”行为则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比如加入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

(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成因

1.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认识水平滞后的原因

民营企业正经历着价值观多元碰撞和新旧思潮激荡。一方面,原有的价值观念、理想信仰受到现实挑战,出现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现象;另一方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正义、诚信和法治等理念尚未形成。这种情况造成民营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暧昧且进退失据。

民营企业缺少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驱动力。以SA8000社会责任认证体系为例,在我国,几乎所有通过认证的企业都是在“不通过SA8000认证就断单”的情况下,通过跨国公司的指引和协助申请认证的。而民营企业因为出口量不大以及国内市场竞争也没有到非SA8000认证不可的地步,所以就没有改善自身社会责任状况以通过此类论证的动力。

政府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管制不力。政府应当通过制度的安排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圈定一个法律许可的框架,明确民营企业只能在此范围内实施社会责任,否则将受到政府和社会的严格管制和监督。无法可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是政府管制失范的具体体现。

2.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层次较低的原因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启蒙”远远落后于国外。他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非常狭隘,更看不到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到慈善责任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层次情况和企业的管理层理念有很大关系。民营企业大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多依靠个人经验来管理企业;此外,由于家族式管理模式容易造成外界高素质管理人员在企业中得不到重用,企业难以引进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员。

3.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过度依赖企业家决策的原因

民营企业大多由个人或家族资本创立,大部分民营企业家习惯于业务管理,习惯于自己独立操作,企业制度并没有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完善。在企业治理结构方面,大多数民营企业中存在着“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合一”的问题。特别在组织制度方面,多数民营企业还是处于一种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合一的状态。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发展战略完全取决于股东的个人爱好,决策也只是个人的经验决策。

因此,企业的成长主要受到企业家个人经营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约束——这种约束就体现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往往就是民营企业家行为,而没有成为企业的一种发展战略和理念。

4.民营企业社会“不责任”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

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不够是导致民营企业社会“不责任”事件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之一。消费者法律意识谈薄,主要体现在购买企业产品或者享受企业服务时,对自己的合法权益将受到的或者已经受到的损害没有保护意识;即使认识到企业产品或者服务对自己权益造成的伤害,其主动维权的意识也非常弱化。长久以来,消费者这一弱点被企业所“挟持”,企业为了获得更大利益从而放松社会责任的履行。

新闻媒体对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担当着很大的监督、引导以及宣传作用;但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闻寻租”事件却令新闻媒体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作用大打折扣。

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民营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短期行为。在目前阶段,一些政策的制定只顾眼前,而不是出于长远战略的考虑。政府的这种短期行为,致使企业对发展前景缺乏长期、稳定的预期,自然就会去追求短期、眼前的利益,抱着能赚就赚一把的心态去经营企业,企业的诚信就不可能高,也就缺乏社会责任的建设。

三、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提升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

价值观决定行为的态度,企业价值观决定员工的态度,而态度又是行动的先导。企业价值观总体可分为企业基本价值观与企业核心价值观。其中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基本和长期的宗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所有企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相对于跨国大公司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讲,民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清晰度以及确定性比较差。

民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要从伦理的角度来构建,应包括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尊重、为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追求企业卓越三方面,环保理念、与企业所在社区的和谐相处也应该成为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二)培养优秀的企业管理者

在民营企业中,由于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的先天不足,企业管理者对于整个企业的影响力更大。民营企业管理者管理能力的高低既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又影响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和行为。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动机、目标和策略,在企业内部所推行的价值理念,所倡导的品牌商誉,所建立的企业文化,甚至对企业组织结构的架构和行为规范的树立,都应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实施利益相关者战略

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大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是否能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股东、顾客、社区、政府、供应商和竞争者等的关系。尽管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之间存在差异甚至冲突,但企业内部的利润追求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并不矛盾,而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民营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共赢的,即民营企业获益的前提是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这就需要实施利益相关者战略。以社区为例,企业应该成为社区优秀的“企业公民”,主动为社区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储备良好的企业形象。

通过战略的形式进行针对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伦理建设,使得民营企业在提升社会责任的同时,可以使企业行为对利益相关者形成正外部效应,在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心目中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软实力。

(四)设置专门的社会责任(CSR)机构和社会责任(CSR)主管

当前,已经有大型国企和跨国公司为了进行伦理管理而设置了专门的伦理机构,同时配备专门的负责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等同于企业伦理管理。所以,我们可以依照伦理管理的一般方法在民营企业内部设置社会责任(CSR)机构和社会责任(CSR)主管。

民营企业需要做的工作有:规定CSR主管的任职资格,选择合适的CSR主管,决定CSR主管和CSR监督委员会的职责。例如: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决策过程,创造一种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环境,制定并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准则;对企业及员工行为从社会责任角度进行监督和控制。

(五)强化企业社会责任(CSR)教育和培训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不仅依赖于企业员工不去从事各种有碍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也依赖于企业员工积极配合对不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揭发和监督。从这个角度上可以对员工进行企业社会责任(CSR)培训和教育。

对民营企业来讲,要重视教育员工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员工理解并支持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并把这种理解发展为自觉行动。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典型示范等多种方法对员工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教育,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并最终促成员工自觉履行。

(六)建设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它是以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企业全体成员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一套非正式的规则,在企业运作中比正式规则更有效。民营企业提升社会责任,建设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是重要抓手。

学习型民营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整个组织弥漫着浓厚的学习气氛。它包含四点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组织中成员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气氛。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提高各类人员的创新能力。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如决策、执行、控制等环节。四是强调“团体学习”,组织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而且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提升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全体员工不断学习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不断落实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魏文斌.仁者无畏:企业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The World Bank.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actice,Public Sector Roles in Strengthen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aking Stock,January.2004.

[3]宋振全.问题与规避:对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商贸,2010(20):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