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课堂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司马光课堂笔记

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1

一、从全文入手,让学生认识结构

说理性文章作为表达作者观点的文章,围绕着“观点”可以被大体地分为“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这三个部分,因此在文章结构上表现得十分鲜明。

在教授四年级教材中的《说勤奋》时,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说理性文章,我先让学生粗略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作者提出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通过设问句直接提出观点的,非常明显易懂,因此学生能较快地找到并标注出来。弄清楚了第一部分之后,通过阅读发现两则例子,教师加以引导,这是作者论述自己的观点的部分,即论证观点。最后在第三部分告诫人们“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来总结观点。将文章分段之后,鼓励学生概括每段大意,也可以用适当的笔记来加深记忆。

这些学生进入了五年级,遇到《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就知道要先去找作者的观点了。但是《滴水穿石的启示》与《说勤奋》在提出观点的方式上有些不同,学生未必能一下子找到,可以先大概说说自己的理解。其实作者是通过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现象来引出观点的,于是我就提醒学生,说理性文章提出观点的方式也能够是多样的。学生通过粗略的朗读能找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这句非常关键的话,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使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这样,论述观点及总结观点的部分也就呼之欲出了。这样学生不仅培养了自己的概括能力,还能在过程中感受说理陛文章结构鲜明的特点。

二、从例子入手,让学生学习论证方法

说理性文章能通过不同的论证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误。因此,学习说理性文章的论证方法,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1.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是说理性文章中常见的论证方法。

学生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较了解,但对“举例论证”这种论证方式的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为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作用,我从司马光的例子人手,让学生感受举例论证的意义。司马光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他的事例为什么会出现在《说勤奋》中呢?以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一开始会有人回答“因为司马光勤奋”,继而会有学生补充到“因为司马光通过勤奋好学,才能成功的”,由此引导学生明白:作者正是因为司马光的事例能很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才在文章中举了他的例子。使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举例论证,而这样的思考方式也充分地体现了说理性文章能够增强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些孩子升入五年级之后,我认为可以试着进一步让他们对举例论证进行理解。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作者先用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例子为自己的观点论证。他们是不同时期的人,为什么要举他们的例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能够很快抓到要领,因为他们都是作者观点的良好体现。由此引导学生明白,所举的事例要与提出的观点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同时,通过阅读,学生能知道这三位都是古今中外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代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例要有典型性。

最后在理解举例论证的作用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读一读没有举例的文章,并鼓励学生发言,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举例论证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的作用。

2.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离不开举例论证的,它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之后,推导出两者之间的不同,从而映衬结论。《说勤奋》当中的对比论证不明显,在学生初次接触论证方法阶段,重在先领会举例论证。

五年级的《滴水穿石的启示》里,作者将对比论证运用得非常准确。学习第四自然段的雨水例子时,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雨水与太极洞内的水滴相比,有什么不同?”去阅读片段。学生比较擅长找不同,很快学生能得出结论:它的速度更快、力量更大。但是“对比论证”作为一种论证方法,其目的在于回归作者的观点,这一点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为什么滴穿石块的不是雨水,而是水滴呢?”带着问题,让同学们在阅读时将文本中有提示的语句划出,更直观地感受作者的用意:究其原因在于它“既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这样从反面告诉大家“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则一事无成”,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一正一反,更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三、从表达入手,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

说理性文章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简洁性,不作过多的赘述。为了能使学生了解到其语言的特点,我采取了引用和对比的方法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听教师讲说。”虽然《说勤奋》一文对童第周的描述非常简洁概括,但是学生光从例子中可能无法感受其语言的精炼,因此我选取了记叙文《一定要争气》来进行对比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上,我将两文选段放在一起展示,与学生一起朗读,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发言,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学生会发现《说勤奋》中没有心理、动作、语言描写,从而进行点拨:只要足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就不需要再费篇幅了。由此来让学生感受说理性文章语言的简洁性。

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2

[关键词]语言思考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13

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每每听到一些教师抱怨课堂上学生不专心听讲、考试成绩不好等,笔者也有同感。这不由得让人深思: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文作为国语,学生的种种表现不正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吗?其实,语文课用心去教还是有所收获的。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想和体会。

一、丰富词库,锤炼语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是一名语言教师,教学时合理组织语言极其重要。因为纵使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可授课时语言嗦累赘,索然无味,这样的课堂怎能激起学生的听课兴趣,难免会使课堂低效,甚至沉寂无味。如若一位语文教师授课时语言华美,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这不仅给学生带来听觉盛宴,激起其听课兴趣,而且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便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讲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教学重点之一便是品味精彩的语言。如描写荷花的句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可见文本语言本身就很美,故品读时就更需要分析其语言美。上面这段话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可见,优美的语言是语文课较其他课独有的优势,如不能把它们充分发掘出来,又怎能体现出语文课的魅力呢?当然,教师想要通过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并非易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扎实备课,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使自己在语言表达上游刃有余。

二、独立思考,质疑答疑

新课改实施后,很多语文教师改变了授课模式,采用合作探究的授课方法,即学生四人或多人一组互相讨论解决问题。这样授课虽改观了课堂沉寂的现象,活跃了课堂气氛,但亲身体验后笔者感觉这样授课其收效并不良好。因为学生互相讨论虽然引出了自己的观点,但不乏人云亦云者,而且课堂主要集中在“听、说”上。而从多次考试阅卷来看,学生组织的答案先不论答对与否,就所写句子而言,要么错别字极多,要么不够精练,这些问题必须在平时的练习中解决。因此,笔者在讲课时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动笔练习,让学生做到真正地动脑、动笔、动嘴,让课堂收到实效。如讲到诗词,教学的重点不仅是赏析诗词内容及诗人情感,而且结合高考专题设置成题目讲练结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笔者的教学设计是解决两个问题: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描绘的田园生活有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虽然课堂上鸦雀无声,可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思考,积极作答,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质疑答疑。将“听、写、说”融合于一体的授课模式既避免课堂流于形式,又让课堂收到实效,也为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后,则要通过点拨、启发、引导,帮其释疑、解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远比教学生知识更重要,新课改就是要赋予教学更多思考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注重细节,滴水穿石

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88-01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教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达到教学要求,教师应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对学生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地融入课堂,课堂教学气氛才会活跃。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文章对语文教学合作探究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提升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开展合作探究学习,需要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教师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进行均衡分配,使各小组的合作探究能力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主动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每个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小型团队,之所以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部分学生在探究学习任务,而其他学生很少参与,是因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过于淡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想象,提出怎样才能快速高效地把人救出来的方法,各小组要将本组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汇总,然后由小组统一组织,按照提出的方法进行情境再现,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又能够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提升其自信心。

二、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智力发育的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往往很难准确地表述出来,影响了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给合作探究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也影响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时地表达出来。对于学生表述存在缺陷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进而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这对于提升合作探究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学《酸的还是甜的》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分组讨论“酸”和“甜”,也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尝一尝,并谈谈感受,进而对酸和甜有所认知。在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描述和形容。学生对酸味可以这样描述和形容:和柠檬或醋差不多,容易让人产生口水,^于酸的话,会让人龇牙咧嘴,甚至牙齿有打颤的感觉。课堂最后,还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引申,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体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进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养成勤记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小学生正处于识字认字的关键时期,其认识事物和客观描述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他们的智力也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起点较低,各方面的能力都还明显匮乏。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勤于积累的习惯。语文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词汇累积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养成勤记笔记的好习惯。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合作探究当中。例如,在教学《海滨小镇》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感受“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这句话当中的“甚至”一词的具体含义。在进行探讨时,教师同样让学生分组表达意见,有了教师提出的这个要求,学生会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地记录下来,以方便作答时快速地进行表达,这对于提升合作探究学习效果非常关键,应引起教师高度重视。此外,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还应该明确,小组之间的分组必须合理,要将学生准确地划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并进行平均分配,保证每个小组之间的水平大致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可以让优等生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合作探究的作用,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

四、结束语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合作探究模式已经被广泛运用,成为广大师生喜爱的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既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又能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广大语文教师要赶紧行动起来,加大合作探究模式的研究力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司马光课堂笔记范文4

【关键词】课堂教学 导入 引语启发 音乐入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19-02

魏书生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语文开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导入方式,下面就把我经常运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公布于此,与广大同仁分享。

一、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课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导入法中的悬念设置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便提问“同学们阅读了课文,那么有没有发现本课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以此来设置悬念。又如在教学《诗经.氓》时,可说:“诗中的女子聪明贤惠,勤劳专一,那么她们究竟因为什么而被休弃的呢?”学生不免好奇,便会积极阅读,展开讨论,那么一堂课的基础也就打下了。

二、引语启发法

即引用伟人或名人的有关论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探索。

如教《赤壁之战》时,先引用的有关论述,再引导学生回顾引语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的主旨:长勺之战之所以以弱胜强是因为战略防御的正确:写作方法:以对话方式详写战略决策,略写战争,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本文的题旨是:赤壁之战之所以取胜,也是因为主观指导的正确。这个导入语妙处在于:1.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2.了解了赤壁之战在中国战史上的地位、意义、影响;3.启发学生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二:一是学习理解司马光对材料详略处理的方法和意图,二是传神的对话描写。为讲析课文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三、学生参与法

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学生不参与课堂,务必导致懒于思考,懒于思考也必将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所以,我认为把一堂的课的开启之笔也大胆交由学生完成,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比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由于许多学生并未读过《红楼梦》,而读进这篇文章必须要详细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和所选内容前后情节,所以我便将这堂课的导入交由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让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为我们讲解人物关系及大致情节。同学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声音,更具吸引力,他们也听得更专注,同时,还给了上台发言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音乐入境法

即以音乐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加深对新课的认识和理解。

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可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篇曲导入教学,最好是师生同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雄浑、悲壮的歌声中,群情激昂,注意力相当集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苏词境界,被三国英雄感染,这时再欣赏苏词,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周瑜、诸葛亮等三国英雄风流倜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建功立业的形象,也会自然地体会到苏轼的失意之恨,进而了解豪放派词风。这种导入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于一炉。

五、影视片断导入法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把影视片断引入课堂,把深奥抽象的道理浅显形象化。学生在欣赏精彩的场面的同时,感受了一遍文本的内容,之后,再去阅读文本,品味教师授课的内容,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无异对学生的再认识、再创造有了一个全新的层面。

我在讲《内蒙访古》一文时,选取了反映内蒙古大草原风光的几个片断:赛马、摔跤等进行剪辑拼接,以此吸引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神往,然后带着学生去鉴赏文本内容,学生带着深厚的学习兴趣去解读这篇课文,劲头高涨,他们认为这一课比以往任何一课学到的东西都多。讲课时,我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讲鲁迅的《祝福》时,学生对鲁迅先生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品读不到位,尤其是对祥林嫂死前的肖像描绘“……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这个细节认识不清,眼睛怎样“间或一轮”?因而对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的悲哀,内心的痛苦己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这种现状也就体会不出来。为了再现这一经典细节,我便下载播放了反映祥林嫂生活的几个片断,让学生先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文字,闭上眼睛仔细揣摩祥林嫂这个形象可能呈现的样子,然后再欣赏这几个临死前的生活片断,对照自己的理解,学生对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便有了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