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经济企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有制经济企业

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1

益民家具城目前尚属小微企业,经营者开办目的十分单纯,就是为了养家糊口,短期就能获利,梦想做强做大。但是经营者并没有接受过家具行业系统的培训,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缺乏营销理念,企业文化素质偏低,在营销时总是盲目跟风,缺乏创新和个性特色。目前,石拐新区仅有2家家具店,有的时候,经营者看到别人的实木家具好卖,就舍弃原来经营的产品而转向实木家具,营销思想摇摆不定,这导致家具市场不光产品同质化严重,甚至营销手段也出现雷同,其结果可想而知。

2解决问题的途径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政府需要转换姿态,实干兴区,从硬环境和软环境2个方面给予这样的小微企业指导。所谓硬环境就是指基建中为创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的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经营场地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所谓软环境就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具体帮扶措施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2.1帮助小微企业拓宽融资的渠道,保证资金链不断裂政府需要鼓励金融部门,比如各类银行多推出助力小微企业成长的金融产品,另外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担保体系,制定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指导意见,建立再担保机制,能够形成上下一致的担保体系的建设,能够提高风险抵御能力,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水平,使更多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同时,政府还要抓紧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做好工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收集中小企业和小企业的信贷机构或者信用记录,能够形成一个收集、评价、公布机制,使社会上更多机构,便利查询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使更多机构对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保障和调节。

2.2政府利用多种媒介帮助小微企业宣传产品或服务政府出面帮助小微企业和各类媒体打交道要容易很多,比如各大报纸、电视台、广播、网络,甚至微信平台等等。利用这些信息平台,政府要正面宣传企业发展历程,包括企业经营者,还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宣传帮助小微企业塑造形象,吸引更多的受众。政府要转变姿态,起到桥梁作用,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政府相关人员要从办公室走出来积极深入群众,向小微企业调研,宣传什么、怎么宣传都要和企业共同协商,找到小微企业所急所想,帮助小微企业的同时,就是为打造强区、强市做贡献。

2.3将家居园区融入到石拐新区附近的工业园区内工业园区是实现产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的主要载体。由政府提供场地,拓展了家具行业的发展空间,也集聚了购买家具的消费者。以园区为依托,创新园区招商引资方式,鼓励家具行业强强联合,解决非公小微企业小、散、弱问题,逐步实现产业集群化。所谓强强联合,在家具行业可以这样举例说明,比如做门的企业可以与做套房家具的企业实行联合,让消费者在买门时便可以享受到优惠的套房家具,反过来也可行,推出一系列的联合优惠政策,共同抢占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在了解家具行业其他产品线时,可试探性转型,不要盲目转入完全不了解的行业,避免走入转型迷区。

2.4要重视非公小微企业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将非公有小微企业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纳入整体人才发展规划,在政府奖励、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业人才同等的政策待遇。内蒙古大约有50多万户的非公企业,非公企业已成为创造社会财富、增加就业岗位、扩大财政收入、推动城镇建设的有效途径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对非公企业社会保障服务工作,转变思想,强化服务意识,认真履职,并结合其他省区的经验,提出具体的措施与办法,切实为非公企业提供便捷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

2.5严格执行国家扶持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针对失地农民实行创业补贴制度,依据地方财政,对连续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给予3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制定促进失地农民工在乡创业激励办法,全区、全市甚至全村每年评选一批创业先进典型,并给予表彰奖励。

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2

预防性正式制度对受损工人的利益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补偿,使多数工人的基本生活因此得到保障,它对行动者的服从或退出行为给以正面的激励,使工人的行动遵循“生存逻辑”,即只要工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集体行动基本上不是工人首要的行动选择。

工人基本生活的保障是通过多层次的预防性正式制度建构实现的。从对经济生活的保障程度看,最高层次的是最低工资制度;其次是“内退”和“协保”等政策,属于地方政府或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与条件对剥离的大龄工人采取的变通办法;第三个层次是再就业工程、再就业服务中心对面临下岗的工人生活进行补偿,这一制度安排使离岗工人在被推向社会以前的紧张或不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第四个层次是失业保险制度,对于那些不能及时就业的工人,这一制度安排能使其基本生活得以维持。最后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上述制度都无法覆盖到的人群,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使其基本生存能够维持。在上述制度实施过程中,交叉配合的是通过工会、党委、行政而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对生活困难职工的尽可能帮助,尽力给地位受损工人营造一种诸如“无情下岗、有情操作”的氛围,以赢取工人的理解。对工人来说,一旦在这种多层面的预防性正式制度下获得了生存保障,采取集体行动在道义上便难以立足。

调查发现,正是这些预防性正式制度对一些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预防了有组织的大规模集体行动的发生。大量的被调查者提到了生存保障基本保证以后工人对集体行动的回避。

(三)非正式制度与地位受损压力的缓解

非正式制度是社会上言明或者不言明,并遵循非正式监控机制(如社会赞同或不赞同)的规则,这些规则以不成文的价值、理念、习俗、习惯、责任、义务体现出来,它们成为诸如家庭(家族)、朋友、邻里之间以及组织成员之间互动的重要准则,并对互动各方的行动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非正式制度对工人行动选择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它对工人地位受损压力的缓解。

首先,由于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中国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制度变革具有时序性或渐进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工人地位变动及他们对这种变动体会的时序性特点,工人地位受损压力因这种渐进性变革而得到缓解。

其次,正式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非正式运作化解或缓和了工人地位受损的压力,起到了预防有组织集体行动发生的作用。从个案访谈看,首先,以说理、同情、安慰为主的非正式谈话,被企业广泛采用以缓解工人与企业之间的张力。其次,允许和容忍工人的牢骚、不满情绪。第三,对个别意见大、困难重而又反复找企业的,给予人情化处理,尽量解决问题,以表示企业对工人的仁至义尽。第四,面子、人情被经常用作解决工人困难问题的工具。第五,以社会“弱者”的女性去处理地位受损工人的利益诉求。

再次,工人对制度变革的行动回应经常以家庭利益作为行动选择的出发点,在碰到困难或不幸时寻求并获得家庭(家族)的支持,提高了个人及其家庭抵御工作、生活中不确定性的能力,家庭成为个人的退居之地。工人的行动选择也受到家庭责任(如子女期望及责任)等因素的影响,如对子女未来成就的期望增加了个人及其家庭未来生活改善的信心,使工人个体的紧张与压力得到某种缓冲,减少了诉诸集体行动的行为选择。在这个角度上,家庭是工人不得不退出时避难的港湾,是社会的减振器。

(四)差异性资源与市场适应

形塑工人行动选择的物质环境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变化:一是由短缺型经济向相对过剩型经济的转变,二是因劳动力供给矛盾日益突出而强化的需求约束型劳动力市场,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成长机会的主要供给者。以就业机会的提供而言,在1978年城镇新就业的544万人中,72.1%的就业者的机会由国有单位提供,到199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9.9%,从1995年开始,非公有制单位提供的就业机会首次超过了国有单位,在当年城镇新增的72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有单位提供260万个,占36.1%,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提供170万个,占23.6%,各类非公有制单位提供290万个,占40.3%,到1997年,非公有制单位提供的新就业机会已经超过了50%.虽然机会总体有效供给的不足,以及劳动力市场上体力、操作技能型劳动力的严重过剩,使失去工作以及由此失去劳动报酬的威胁成为普通工人面临的一种现实境遇,但新的市场机会的成长也为部分工人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和资源。

1.市场相容性资源与市场适应

当然市场机会的出现与发展实际上只是向工人提供了一种能否退出的条件,而对行动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退出,即有能力退出。这种能力即为市场能力,它取决于工人所拥有并能够利用的资源状况。工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退出到市场与他所拥有的资源是否为市场所需及所需的程度相关,如果工人所拥有及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市场所需要的,即拥有市场相容性资源,则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机会结构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替代性选择,在行动取向上是对市场的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能够减少集体行动的可能性。我们从对工人的个案访谈中看到,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拥有市场相容性资源多的工人,市场能力就强,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机会结构对于这样的工人是一种强替代性选择,这种选择的存在使华尔德所讲的工人对组织的高度依赖消失,甚至使依赖发生扭转,成为企业对个人的依赖。工人拥有的市场相容性资源少,则市场能力就弱,市场机会对于这样的工人是一种弱替代性选择,他们通过市场机会获取的收益也只是全部生活所需的有益补充。

2.市场排斥性资源与企业依赖

华尔德在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国有企业进行研究后指出,工人对企业的依赖程度取决于其需求从企业中得到满足的比例有多大和企业之外是否存在替代资源。由于工人在企业之外没有替代性资源,因此工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高度依赖企业。那么,当改革以来随着机会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后具有市场化行为的主体所提供的机会已占多数,社会替代性选择广泛存在时,工人对于国有企业的依赖是否就因此消失了,其行动选择的约束是否全然退去?回答是否定的。

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3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因人施教、抓教育培训

一是要实现管理人才的现代化,要下大力气培养德才兼备的企业经营管理专家,注重引导管理人才进行品德情操训练,将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要注重人才的层次性和类别性,提倡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培养适应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别要求的人才,使各种人才形成互补,培养懂管理、善经营,能够体察民情、具有公仆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同时注重经济性的教育引导,使管理者能够带头学习政治理论,做到勤政廉洁,有所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只有具备上述能力,在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是重视科技层教育培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着现代企业的兴衰,企业应建立健全系统的制度,加强对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科技培训和教育,为各类技术人才成才提供资金和发展机会。企业必须重视科技人才成才,这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三是抓好一线员工层的教育培训,主要方法有:第一实施全员培训,一线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有文化水平高的,也有低的,因此通过强化培训,进行脱产或半脱产,实施全员轮训,是提高整体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正像中石化在进行的员工职业资格鉴定培训一样,要求人人持证上岗,人人上岗有证,这必然对提高全体员工的技术水平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第二“对症下药”培训同生产经营相结合。企业在对员工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教育培训的同时,应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为目标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不能抓此失彼,否则会导致员工素质不升反降,事倍功半,达不到期望目的。提高员工素质只有兼顾整体,如抓思想素质不忘业务素质,搞业务培训不忘员工观念转变教育,才能成功的实现员工队伍素质一时一变化,一年一台阶的不断提升,为企业不断创造生产经营的佳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教育实行多元化

这是基于员工队伍文化技术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而提出的员工素质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从对象上看,高级管理层的培训教育、中层管理层的培训教育和一般专业技术干部的培训教育。而工人的岗位技能,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级别。从层次上看,有大中专、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工作后的知识更新继续培训教育。从内容看,有基础教育、继续教育、专业教育、岗位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员工教育的多元化决定了教育内容的多样化(一专多能),教学时间的动态化(长期与短期结合、业余和脱产交替);学习方式的多元化(集中与分散、教学与自学);培养规格的多质化(多种考试、多种证书)。多元化的培训教育体系,又决定了员工培训和社会文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推动员工综合素质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

员工教育不仅是为了储备,更是为了应用,这是成人教育的应用性的实践性决定的。从宏观上说,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主要不在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而是劳动者对知识的应用程度,应用科学技术解决生产问题的实际能力。从宏观上说,这是由我国企业具体的技术装备水平决定的。我国大部分企业新近或更新先进的技术装备,急需管理者及操作人员水平紧紧跟上与之相适应。随之而来的是对先进技术装备的操作、安装、维修等适应性培训,急需受训者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适应生产。我国企业老设备要更新改造、老产品的换代,迫切需要一批集设备设计、工艺管理、现场操作、产品检测能力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这就是岗位培训、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的契机。岗位培训为技能的转化提供了条件,反之,员工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又促进了岗位培训的开展。目前,企业和社会办学的员工教育都注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引进、设备更新,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转换产品之前,都需要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员工技能的培养。能力培养要有超前性、延续性,对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应有长远的打算。把目前需要和长远规划结合起来,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工种培训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有哪些相关文章:

1.提高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方法有哪些

2.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哪些

3.提高员工基本素质的有效方法

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4

【关键词】施工企业 会计委派制 会计信息失真 监督机制 信息化委派制

一、引言

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竞争激烈,建筑施工企业加强企业会计管理是迫切问题,必须提高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质量,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会计委派制是行业主管部门授权所委派的会计对派驻单位的会计行为和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的一种会计管理方式。因此,施工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企业会计委派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筑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是加强对项目部的财务监督,使企业降低财务风险,而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会计失真等问题。

(1)工程成本失去控制

一些委派会计未能建立施工项目明细账,成本失去控制,项目经理通过白条子把工程款领走,工程款被项目经理移用。委派会计无法保证自身独立性,受分公司领导、项目部经理控制,导致委派会计不能有效执行总公司的财务制度。分公司拖欠管理费、亏损由总公司财务承担,导致总公司的资金紧张,不能为优质工程服务。

(2)缺乏统一的财务规范

企业缺乏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各项目核算缺乏标准依据,从而出现各项目间核算存在差异情况。企业缺乏对项目会计核算工作的及时监督、检_查、指导。施工企业普遍资金紧张,施工企业与项目外派财务人员间缺乏协调。施工企业的资金特点前期投入大,而资金回收滞后。项目财务的资金预算不合理,项目的资金占用导致施工企业资金调配和利用无法实施,出现企业项目账户上资金宽裕而企业账户资金不足的现象,给施工企业整体利益带来了影响。

(3)委派会计的考核不合理

企业对委派会计的考核一种是由归口施工企业管理。委派会计与项目效益脱离。这种考核方式有效保证项目会计核算和资金的控制,强化了企业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度,提供会计倩息的质量和监督的职能,但使委派会计缺少了对施工企业基础财务的职能。第二种是委派会计归口项目管理,项目主管决定委派会计的工资。委派会计失去独立性‘缺乏执行企业财务制度责任,存在道德风险,不利于控制项目费用开支和企业财务制度的贯彻,却有利于施工项目工作的进行。这种考核委派会计的方式强化了会计的服务职能,弱化了委派会计的监督职能和增加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

三、会计委派制存在问题的解析

会计委派制存在问题主要是会计委派制忽略了财务制度建设。财务制度建设滞后,信息传达不及时,而财务部门的财务资料未能及时传递到委派的会计,造成了项目报销口径与施工企业报销口径的不一致。委派的会计在资金控制上缺乏深入探索。应有效解决施工企业短期资金协调周转问题。会计委派制的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委派的会计考核如果由施工企业来实施,则委派的会计达到施工企业的水平,而不能得到效益好的项目的奖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而委派会计由项目决定,则在效益不好的项目中,委派会计工资低于同行企业财务人员的收和,导致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失真的可能。企业不能缺乏对委派会计的监督,督促委派会计的学习、应用新会计准则。

四、完善会计委派制的措施

完善会计委派制能够提高施工企业的有效管理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会计委派制应充分利用会计委派制的制度优势,加强会计委派制的管理,确保委派会计的责权利一致。其具体措施包括:

(1)公司管理层应重视会计委派制的建设

会计委派制的规范管会计核算理和成本控制。施工企业与总公司之间的费用和利益合理分配,委派的会计遵守财务制度的要求,服务于施工企业,加强与企业领导的沟通,委派会计高效完成本职工作。做好委派会计的考核管理工作。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委派会计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会计委派的职能。

(2)提升委派会计的业务素质

企业对委派会计实行会计专管轮岗交换:提高委派会计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委派的会计要求熟识会计业务知识,同时要求委派的会计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企业对委派的会计采取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以提高业务素质。

(3)健全委派制配套的制度

委派会计应管理好印鉴和账户开设,控制施工企业的领导、项目部经理,向总公司定期报告和重大事项报告。包括对前季度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季度的工作安排;委派会计对所在单位发生的重大财务问题必须及时报告。会计委派制提高信息化。构建委派制的财会管理信息化:采用财务软件进行财会管理,构建公司会计中心,如:远程报账、中心财会管理业务,建立实用的、科学的委派制信息化。

(4)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

会计委派制选择合适可资金管理模式可以使施工企业合理调配资金。严格控制各项目的开户,控制企业资金。对于大型项目,实时监控项目账户上的资金,严格管理项目备用金,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有利于整个企业资金的统一调度,这能够保证财务的服务质量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5

[关键词]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9-0182-04

[基金项目]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及企业竞争力提升”(批准号:2008A―ZC10)

[作者简介]温章林,泉州师范学院工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公司治理。(福建泉州362000)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及其公司治理结构结构的演进已经历了30年历程。如何使中小企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是政府部门、实业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竞争力的内生变量,与其他变量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从而形成、改变和发展企业的竞争力。重视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对提升泉州中小民营企业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一、公司治理结构及企业竞争力的一般分析

1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上,公司治理结构是用以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即股东、贷款人、管理人员和职工之间关系,以实现经济目标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它包括:(1)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2)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3)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狭义上,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本文所指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的。

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价值在于通过合理分配公司的权力资源,建立制衡机制,确保企业的经济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并最终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包括纵向制衡与横向制衡两个方面,纵向制衡主要是指股东大会对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的制衡。公司治理结构的横向制衡主要是指公司监事会的制衡。

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只要能提高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合理的。从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以及具体的对于控制权的监督机制比较来看,任何一种现有的公司内部治理模式都不能无条件地应用于所有的公司经营环境中,也没有一种监督机制可以单独起作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因而在市场机制发育程度上、资金水平上存在差别,则各自具有适宜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各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也不同。甚至一个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方式,因其技术条件、规模经济和所处法律环境等存在差别,其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同。

2 企业竞争力。目前,在有关竞争力问题的文献中,尚未有统一的关于竞争力的定义。根据《贸易政策术语辞典》,竞争力是“某一企业或某一部门或者甚至整个一个国家在经济效益上不被其他企业、部门或者国家所击败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认为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对其行为效益有所贡献的各项活动,如创新、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或有条不紊的实施过程等等是否恰如其分”的把握、运作的能力。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企业竞争力当然并不仅表现为企业的盈利水平。而是表现为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表现为始终对企业利益相关方负责;表现为对社会承担责任。

企业竞争力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竞争力的形成取决于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正如Feurer.R所说,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顾客评价、股东评价,对竞争环境的作用与适应性。

3 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企业制度的竞争。企业如果要提高其竞争力,就必然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企业制度是企业竞争力的内生变量,与生俱来,而不是其外部的某种联系。通过制度创新来获得企业竞争力,要解决企业制度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产权层面的问题,包括产权清晰、产权顺畅流动、产权结构多元化、产权组织方式合理化、产权责权清晰等等。另一个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层面问题,即通过企业治理结构的安排,使得企业具有一种创新的动机。公司治理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是企业竞争力根源内在的逻辑联系,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企业竞争力的内生变量,与系统内外的其他变量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从而形成、改变和发展了企业的竞争力。

公司治理是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基础软件。现代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企业制度的竞争,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竞争力两者之间可以说是一个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其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的高低。

公司治理的实质是有关公司的权力安排和利益分配问题,这种权利安排和利益分配的合理与否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公司治理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周新军在《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一基于(财富)500强排行榜的分析》中指出,榜上前10名公司基本上被日本和美国公司垄断,欧盟公司也表现出强劲势头,中国上榜公司历史最好排名是第46位。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影响企业竞争力排名的主要原因。

二、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1 泉州民营企业发展概况及样本企业的概况。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是个人口达774万的地级市,是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泉州经济走在福建省列,经济总量连续10年居全省首位,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4左右。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288.6亿元。全市现拥有民营企业12.8多万家,2007年实现产值3916.48亿元。无论是企业数量、工业产值还是就业人数,民营企业均占全市90%以上。民营企业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85%。在全市乡镇平均机动财力、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7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至2008年,泉州已获中国驰名商标的有“富贵鸟”、“七匹狼”、“金鹿”、“九牧王”、“爱登堡”、“雅客YAKE”、“361°”等120件;中国名牌产品有劲霸、老人头、特步、富贵鸟、匹克、安踏、利郎、心相印等39个;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8个;有16个品牌进入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品牌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这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全由民营企业所创。由此观之,泉州民营企业在泉州经济发展中已占相当重要的位置。

中小企业是泉州经济的特色。12.8万多家民营企业,除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外,其余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家族企业是

民营企业的主要企业形态,占90%以上。中小企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泉州市中小企业经过30年市场经济的锤炼,总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建材、石油化工、鞋业、工艺品业、食品饮料、机械、电子支柱行业和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明星企业和拳头产品。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泉州中小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潜在风险,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寿命太短,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大风浪。也有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经过短暂的快速发展之后,难以上规模,遇到了发展瓶颈。

2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查与分析。为进一步深化泉州中小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我们对泉州中小民营企业治理结构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企业形态、资本结构等方面。本次调查共向泉州市中小民营企业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12份,有效回收率为37.33%。调查范围包括泉州市区及泉州所辖县、市中小民营企业。此外,还取典型案例研究方法,走访了一些民营企业,以确保调查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1)企业组织形式

112家被调查企业中,有52家企业采用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占样本企业总数的46.4%。股份有限公司28家,占25%,两者相加达71.4%。独资或合伙企业32家,占28.6%。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泉州中小民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2)资本结构

①资本结构。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比例低。其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2%,而同期全国的平均负债率是62%,低于全国同期平均资产负债率,也低于50%-60%之间的国际公认资产负债率水平。

②股权结构。泉州中小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的调查分3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企业资产所有权状况。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样本企业中,企业主独自拥有及其他类型的企业加起来只有8家,只占样本企业的7.14%,有104家即92.86%的中小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

第二方面:业主及家庭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比例。

业主及家庭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占企业股权100%的有22家,占样本企业的19.64%。90%以上的8家,占7.14%。80-90%的有16家,占14.29%。70―80%的18家,占16.07%。60-70%的5家,占4.46。50-60%的10家,占8.93%。50%以下的33家,占样本企业总数的29.47%。

第一大股东占有50%以上股份的企业占样本企业的70.53%。一股独大或家族控股的现象普遍存在。

第三方面:企业内部产权分拆情况。

在104家家族企业中,民营企业个人财产和企业财产不分的有51家,占样本企业的45.54%。100%的企业民营企业家族成员自然人之间的产权界定模糊。在家庭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产权界定不清,家族企业内部没有将股权终极化,即终极到自然人。民营企业内部产权关系不清。

民营企业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发展起来的,而当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却并没有按照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要求,进行企业制度的改造,企业的产权与业主的个人产权混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创业者就是企业,企业就是创业者”的所有权模式,没有形成现代企业所具备的独立和完备的产权制度。

③债务结构。大部分债务融资都是向亲戚朋友借钱或民间借贷,向银行贷款的比例不高。

从表3可知,当在生产经营中出现资金困难,需要借债周转时,有46家,即60.71%的企业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或者民间借贷。选择向银行贷款的企业只有44家,占39.29%。超过75%的企业认为不易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与银行有过信用关系的企业仅占50%。也就是说,尚有50%中小民营企业未能从银行获得贷款。

民间借贷和向亲戚朋友借钱周转,最突出的优势是灵活、方便。但也有很多缺点。借贷金额较小,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容易引起纠纷。民间借贷成本高,正常情况下泉州的民间借贷月利率为2-3%,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需求增多,民间借贷利率不断推高。目前最高的民间借贷月利率达到15%,年利率达到180%。

为什么大多数企业不选择向银行借贷,而向亲戚朋友借钱或向民间金融组织借钱?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泉州有大量民间资金的存在,泉州地区的民间资金达千亿元以上,借款比较容易。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贷款难。由于中小企业在信用等级、抗风险能力和经营管理规范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银行从经营风险的角度出发,对中小企业贷款条件特别严厉。

(3)董事会和监事会

在样本企业中,有34家企业依据《公司法》设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38家企业没有设立董事会,但设立了执行董事和监事。私营企业主及其家族成员掌握了企业的几乎全部控制权。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董事长、董事会、监事会的成员基本上都是由企业主家族成员组成。民营企业的监事会一般来说也是徒有虚名。

(4)经理层

在112家被调查的企业中,100%都设有经理或总经理一职,其中88家,即78.57%的企业,经理或总经理职务由业主或其家族成员担任,只有24家,21.43%的企业聘用了非家族成员担任经理或总经理职务。

聘用了非家族成员的总经理,企业实际经营决策权仍基本掌握在企业主手里,几乎谈不上两权分离。虽然有些民营企业也从外部聘请了职业经理人,但由于职业经理人没有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其所有的经营决策都是在完全顺从企业主的意志或在其意志下做出的。

三、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以下从资本结构等4个方面分析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1 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治理效率。企业价值分析法是判断资本结构合理与否的一种有效方法。企业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使公司的总价值最高,在公司总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下,公司的资本成本也是最低的。净收益理论认为,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负债程度越高,企业的价值越大。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债权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资产负债率偏低,债务融资较少,是保守性企业策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债务融资途径不合理,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2 股权结构。股权结构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股权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

适当的股权集中有一定的优势,如企业凝聚力强,协调成本低,决策效率高,委托成本较低。有利于公司作出及

时而统一的决策,对市场反应灵活。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股权集中度过高,几乎形成股权一元化的局面,对企业竞争力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阻碍了企业资本的优化融合。泉州市民营企业已经过30年的发展,但由于基本靠自身积累,采取原始的自我积累方式滚动发展,因此企业规模做大的并不多,绝大多数还属于中小企业。股权过于集中是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多年“长不大”的根本原因。

第二,股权制衡几乎缺失,公司的股权制衡并未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不利于公司内部责权利的分配,也不利于调动企业内部及外部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

第三,股权高度集中,家族完全控制董事会,总经理和董事长一人担任的现象,使公司治理结构总的三权相互制衡的有效机制形同虚设。

第四,产权边界模糊,把产权关系和血缘关系融为一体,容易导致家族矛盾与企业管理矛盾纠缠在一起,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融资,阻碍了由“人治”管理过渡到“非人格化”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

3 经营权。多数泉州中小民营企业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治理模式。其典型的特点就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权牢牢地掌握在企业业主的手中,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职业经理阶层薄弱,多数实行家族治理。家族企业选择家族治理结构还是选择委托治理结构,以及多大程度上实行职业经理治理,是与其实行委托制所增加的收益和成本紧密相关的。尽管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可以降低成本,但是也不能获取收益,职业经理人具备的影响力、责任感、素质和能力是作为经营者的大股东不一定具备的。家长式决策又往往仅靠企业主个人的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难保其在所有的决策上都能做到科学合理。轻者造成经营亏损,重者危及企业生存,从而使民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多年的创业积累可能毁于一旦。

4 董事会和监督会。尽管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是股东利益的代表者,它有责任监督经营者的行为。但是,事实上,泉州中小民营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几乎完全是由“内聘董事”组成,这些负有监督职责的董事,除了担任董事职务以外,同时也是公司总经理的部下,他们不仅在业务上服从总经理的领导,而且在人事方面也要受总经理的控制。因此,“部下”监督“领导”是没有效果的。

四、优化泉州中小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对策

1 股权适当分散,形成股权制衡。企业控制权由几个大股东分享,通过内部牵制,使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控制企业的决策。可以通过企业联合等方式实现股权的适当分散。

2 完善产权制度,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实行流量产权动态化。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在一些已具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中,可采用技术入股、年功入股、绩效奖励投资人股、经营管理者股权期权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分配。

3 改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市场环境。每一种外部市场都具有某种性质的公司治理功能。包括股票市场、商品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各种市场,都能对公司行为产生影响,规范其运作。在影响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诸多要素市场中,控制权市场与经理人市场的完善将有助于改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发挥外部治理功能。

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6

公司技术中心科技人员近190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5人,研究员6人,高级工程师30余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全部总人数的50%,形成了一支老中青搭配合理,创新意识强烈、充满活力的科技研发队伍。聘请外部专家9人,其中6人为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博士4人。多年来根据市场需求形成了电液控制技术、高水基液压控制技术、无人化开采技术、智能集成供液和工艺研发五个创新团队。

一、创新体系

天玛公司技术中心通过多年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创新体系。该创新体系以科技规划和任务需求为核心,形成了有效的创新能力。公司科技规划和年度任务需求的来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科技规划制定的年度任务,另一部分需求是来自煤矿用户的反馈、公司技术、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的需要和市场的相关需求信息。技术中心的决策部门是公司技术委员会,咨询部门是专家咨询委员会,重大科技任务需经过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商讨,并最终经技术委员会的决策后由科技管理部门技术中心办公室组织落实。

公司科研项目分为系统研发类、技术预研类、技术开发类等六大类,根据项目类别的不同,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相应的部门策划实施,过程管理由科技管理部门和质量工程师监督控制。产品孵化由工艺部门到生产中心进行产品试制等工作,样机出来后到相应的煤矿进行工业性试验,直至完成产品的定型。另外,在系统配套和产品应用过程中,技术问题由技术支持部门来协助完成。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产学研的合作模式,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积极的外部力量。

二、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天玛公司技术中心是公司整体创新体系的有机载体,实行技术中心主任负责制,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对公司重大技术发展方向进行研讨,下设科技管理部门、技术战略发展部、电气自动化部、无人化项目部、液压研发部、工艺装备部、可靠性研究部、新产品技术支持部、孵化车间、无人化工程实验室、液压实验室和测试实验室等部门。在多年的创新活动中逐步完善、积累,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和“二纵、三横、四方向”的科技来源架构,健全了组织机构,树立了完善的经费保障和奖励机制,充分保障了公司的创新活动。专家咨询委员会是公司技术战略的咨询机构,主要负责公司技术战略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和产品的咨询和评价;技术委员会是技术中心的技术战略决策部门,职责讨论确立公司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制定年度科研计划,对研发课题论证、审批,对新技术、新设备和产品的可行性和先进性组织论证,对技术中心系统引进的骨干技术人员进行资格、能力的考核和把关,对公司发生的重大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论证。

技术中心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规范,建立了严密的科技活动投入预算、核算体系和以科研管理制度为基础以PLM管理系统为平台的集成创新模式;科研项目的管理实行年终考核制,按照计划指标和目标进行考核,跨年度项目必须设定年度考核指标,建立了达标、及格和不及格三个考核等级,根据考核等级对项目团队和负责人进行奖励和处罚。日常管理建立了每周例会制度,针对承担的国家项目建立了每月例会报告制度。技术中心建立了科研活动研发经费保障体系,有效的保障了公司的科研活动和创新能力,一是按照公司上年度的销售收入提取本年度的研发经费,研发经费投入比例至少占上年度销售额的5%,近年来达到8%;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集团等上级单位的课题经费支持,近三年来共获经费支持5000万余元;三是积极与矿方开展横向课题合作。

技术中心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建立了股权激励机制,公司为优秀骨干员工提供了股权的购买机会,目前公司员工持股占公司股份的32%,增强了骨干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二是建立了科技创新成果多指标量化评价体系,设立科技创新优秀成果奖;三是设立了多层次的奖励项目,包括创新贡献奖、优秀团队奖、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员工等,表彰为公司创造贡献的人员和团队,每年年底公司开展总结会时评选一次,四是制定了对专利申请人、项目承担者、者等多项奖励办法。

产学研合作取得积极成效。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技术交流,借助高校强大的模拟仿真技术及深厚的理论计算知识,对产品设计进行分析及优化;与“煤炭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煤矿采掘机械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建立了合作关系,测试验证我公司的产品,改进设计;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产业联盟建立了合作关系,借鉴各行业的尖端技术,应用到煤矿智能化开采中。加入了“中国矿业科学协同创新联盟”,积极践行产学研合作。

完善的科研条件建设为创新驱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一是技术中心建设了单独的研发、试验、测试等办公用楼;二是配置了一流的研发仪器设备,满足了研发过程的质量控制;三是建有国内最大压力和流量的高水基高压液压系统的测试系统,满足高水基产品开发的试验测试(压力等级:40MPa;流量等级:2000L/min);四是建有行业一流的电控智能产品测试平台和系统级测试平台,满足产品开发的测试需求,保证产品的质量;五是建有一个产品孵化车间,为产品快速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创新能力和成果

一是公司通过攻克液压支架电液控制技术于2008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套SAC型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打破了我国一直依赖进口的局面,几年来成功推动我国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应用率从2008年的5%到目前的15%(国外100%)。目前已形成适合于薄煤层、中厚煤层、大采高煤层等不同系列的控制系统;二是通过攻克综采工作面智能控制技术研制成功了SAM型综采自动化控制系统,2014年在黄陵矿业集团实现了连续常态8个月“有人值守,无人操作”的生产记录,创造了综采模式下无人化开采的世界先例;三是攻克了小功率水基介质高压本质安全型电液阀高耐久性和可靠密封技术难题,采用自动化加工制造技术成功实现了精密磨削与小直径深孔加工工艺方法,保证了产品一致性。建立了完整的整体电液换向阀规模化生产工艺体系,实现了核心产品的规模化应用。解决了大通径吸排液阀高效快速关断及高频噪音防治技术难题,完成了水基高压大流量柱塞泵的研制。 近年来,相继承担了国家863项目“综采智能控制技术和装备”、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煤炭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等多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是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国家标准的制定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特等奖等10余项。近5年内专利授权79项,发明专利授权32项,占总授权量的40.5%,高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7.5%的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