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范文1

关键词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电子信息工程;工业文化;中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90-02

中职教育迫切需要与工业文化对接。作为为中职教育培养专业师资的职技师范学校,如何为中职学校输送具有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并兼具优秀工业文化素质的师资,是一个重要课题。北京联合大学在电子信息工程师范专业开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与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成效。

一、职技师范教育与工业文化对接的思路

首先,开展企业文化教育,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文化。其次,在主要教育环节中融入工业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社会实践进企业,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连接、彼此融合和无缝对接。

在实践教育环节融入企业文化对接的重点。一是将一些主要实践教育环节直接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如毕业设计等;二是将企业中具有深厚工业文化素养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进学校,共同指导学生的实验课程和实训环节,依据企业生产工艺或流程及标准规范设计实训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受到企业文化熏陶。

二、职技师范教育与工业文化对接的实践

(一)营造具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部分教室、实验室中建立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历程展览,如行业发展的标志性产品展示、行业名人画像、行业优秀企业介绍等,营造工业文化氛围。

(二)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制定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并作为教师考核指标之一。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园中建立企业工作室,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室,使教师熟悉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熟悉行业内优秀企业用人标准、文化制度等。

(三)制定学生工业文化素养行为标准

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制度渗透到学生管理中,制定学生的工业文化素养要求与制度。如在电子工艺实训、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建立打卡考勤制度等,使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让学生在校园内能够体会到企业文化的氛围。

(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符合先进工业文化特征的课程,实现企业文化进课堂。通过鼓励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发课程,及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讲授部分课程内容,使典型工作任务的设置更加符合实际。如在《专业综合实训》中突出项目式管理与开发的过程,渗透工作价值观,以项目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每个学生负责整体项目研发的一部分,在各自的设计过程中,注意整体项目的协调与连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五)在师范类公共课程中融入工业文化教育内容

在师范生到中职学校实习前的《学科教学论》课程中加入企业文化教育内容,如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调研,一方面调研中职学校,让学生了解中职学校的用人标准,找到自身的差距;另一方面调研企业,了解企业的文化。

(六)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制度

与电子信息行业优秀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学生顶岗专业实习制度。学生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亲身感受和体验优秀企业文化,回校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丰富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内容。

(七)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工业文化教育

成立专业文化社团,如电子信息协会等,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搭建本专业学生与校外相关企业交流的平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爱好、兴趣为纽带,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宣传学校杰出毕业生和行业杰出人物事迹,提升学生的工业文化素养。

(八)毕业设计与企业文化对接

制定毕业设计管理规定,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其毕业设计题目均由企业提供,选题涉及面较广,而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真题真做。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新动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5-10.

[2]王国龙.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文献综述.[EB/OL].[2010-10-18].kt.省略/news/20101018/571.shtml.

[3]余祖光,王文槿,谢幼琅.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Exploration on the Joint betwee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Culture

——The Case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achers’ Specialty

LI Xiao-ling, GAO Man-ru, HAO Feng-tao

(Teachers’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011, China)

Abstract To cultivate teaching staff who have specialty abilities, teaching abilities and practice abilities as well as excellent industrial cultural quality is the important task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educ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should integrate industrial culture into main educational steps, try to introduce industrial culture into campus and classroom, and introduce social practice into enterprise, with the eventual aim of mutual integration and linkage of campus cultur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Key word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education;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dustrial cultur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2-01-26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范文2

微电子技术是建立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各种半导体器件上的技术.其主要包括系统电路设计、器件物理、工艺技术、材料制备、自动测试以及封装、组装等一系列的技术。该技术在很多方面都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如在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手机、电子计算机、医疗器械、移动电视等一系列的电子产品;还有军事方面的武器如卫星通信、原子弹等一系列的武器装备中。

二、微电子的现状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F微电子的发展史,它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7年巴丁和布拉顿发明了点接触式的晶体管;第二个阶段:1958年TI公司制造出世界第一块集成电路芯片:第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进入MOS时代。那么,为什么微电子能得以发展并且发展的如此迅速昵?正是由于Mos管的高集成性和低功耗、放大倍数高等优点,所以到70年代就进入了MOS的时代并一直发展到现在。尽管帅s管有哪些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M0s管已完全取代了晶体管的地位;在一些对速度和驱动能力要求非常高的系统中还是要用到晶体管。

微电子发展的如此迅速那就是否就意味着其发展的道路是一帆风顺呢?显然是否定的。在微电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方面困难,如工艺方面、材料方面、封装测试方面和设计等方面都遇到了重重地障碍。其中集成电路工艺技术主要包括扩散、光刻、刻蚀、离子注入、薄膜生长以及抛光等技术。微电子在材料方面的困难丰要是随着微电子器件尺寸的减小,一些材料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微电子发展的需求,人们已经不在局限于Si、Ge、GaAs、等一些材料,而是也开始研究高K栅介质、低K互连介质、碳化硅(SIC)、新型化合物等半导体材料。在工艺方面的困难主要是随着微电子器件尺寸的减小,其最小的特征尺寸已经进入到纳米数量级;这使得器件之间产生相互影响,进而影响电路的性能,严重的阻碍了微电子行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来进行新器件、新工艺的研究。同时在光刻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以光子为基础的光刻技术种类很多,但产业化前景较好的主要是紫外(U)光刻技术、深紫外(DUv)光刻技术、极紫外(EUV)光刻技术和X射线(X-ray)光刻技术,但是由于特征尺寸越来越小这使得光刻技术面临一定的困难,①这就使得工艺线必须使用波长更短的光源。从早期的水银灯到现在使用的远紫外线,甚至使用研究中的粒子束。②导致光刻以及掩膜成本急剧上升。③光刻时小尺寸图形所产生的干涉和衍射效应使得光刻图案失真越来越严重。在测试方面由于现在的电路集成度愈来越高,这使得集成电路的封装与测试也越来越困难,而且在封装测试后芯片成品率也不高,这也是制约微电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微电子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意义

微电子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微电子对人们生活水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生活水平方面随着微电子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如家用电器的功能的增加和性能增强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而且随着微电子的发展许多电器价格都非常便宜。在军事方面的意义:不仅提高作战军事装备和作战平台的性能(如雷达和导航系统等),而且导致新式武器和装备的产生,同时,微电子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这将会从近距离战争发展到未来的远距离的电子信息战。只有把微电子发展起来,一个国家才可以真正的强大起来.如近几年来我国的海权一直都得不到保护正是由于我国海上防卫能力还不够强大,归根到底是由于设备技术的落后,所以只有大力发展微电子我国才能够在未来真正成为科技强国。

四、微电子发展的趋势

微电子学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而且微电子集成电路的发展一直都遵循“摩尔定律”。所谓的“摩尔定律”是指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当价格不变时;或者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21世界的微电子发展趋势主要有:第一、各国的微电子都在向减小器件尺寸方面和集成度不断提高方面发展,即微电子特征尺寸将由微米一亚微米一深亚微米一纳米甚至更小。尤其是国外发达国家正在向0.1微米以下的工艺发展,这更加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第二、发展片上系统(SOC)。其主要是将传感器、执行单元和数据处理系统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从而完成信息的采样、处理等功能。第三、微电子技术与其它学科结合的产物。如她Ms技术,它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力学、光学等领域结合的产物;还有用于医疗的生物芯片,其丰要微电子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五、微电子发展的策略

纵观近几年来我国微电子的发展情况可知,我国微电子行业严重缺乏技术人员,特别是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由这一国情也就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年微电子的发展方向以及人才的培养方向。微电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安全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国家重视对微电子的发展,对微电子人才的培养。关于微电子的发展我提几条意见:①根据国内微电子专业发展情况,大量培养微电子专业人才已经是迫在眉睫。同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也更应该注意人才培养的质量。②应该根据微电子专业的市场需求培养多层次、专业化人才,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加强各个高校在微电子学方面研究成果的交流。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③时刻了解国外微电子发展动态,专业课程可以直接采用或参考国际最新的优秀教材;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进行授课;创造机会,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研发项目,了解实际应用需求,并据此来完善各高校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1]李枚.微电子封装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半导体技术,2000.25(5):1 - 3

[2]李跃.电信企业信息化综述[J].电信科学,2003,(1):l一5.

[3]刘春生.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中国商教研究,2002(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范文3

2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与20*年1.2%的比例接近。*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为1.9%,*1.7%,*1.5%。而*、*、*、*等省份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排名靠后。自主创业的主要地区是就业比较困难的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类型是地级及以下城市。总体而言,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是大城市,就业环境越好,自主创业的比例越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最多的是工科类,其次是财经管理2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类。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零售行业和文体娱乐业,其月收入大大高于受雇应届毕业生的月收入。

调查结果表明,20*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个体工商户”等家庭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见图三)。大学毕业生创业受其家庭的企业家文化影响较大。而且,其创业资金82%以上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和政府资助的只占1%。所以,有创业意愿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毕业生就不容易实现创业梦想,政府需要在启动资金方面帮助经济困难的创业者。

2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认为,创业理想是创业的最重要动力(41%-48%),而不是找不到工作才创业(12%-15%),而大学期间对其创业帮助最大的是假期实习和课外兼职,学校、政府提供的创业培训和咨询以及大学的模拟创业活动也有显著帮助,如创业大赛等等。所以,高校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相关的创业比赛活动。

2、本科院校就业率有所下降,高职院校持平

该报告,20*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比起2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20*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为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约为434万。2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即所谓的啃老族,该报告中定义为待定族)(见图一、图二)。

此外,20*年就业报告还,20*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上*。

3、工学、管理学就业率最高,法学和哲学最低

2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和管理学(见图四),最低的是法学和哲学,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资源开发与测绘,最低2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的是旅游和文化管理。20*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本科失业量的35.9%,其中有8个专业同时也是20*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高职高专专业失业人数为14.67万,占了高职高专失业量的34.2%。其中7个专业同时是20*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

此外,20*年就业报告还,统计数据表明,制造业雇用了本科毕业生的27%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31%,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就业行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是2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

4、本科生收入下降,男女同工不同酬

20*届本科毕业生的收入明显下降,“211”院校的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是2549元、非“211”本科院校为2030元、高职高专为1647元,而20*届这三类大学毕业生收入分别为2949元、2282元、1735元,20*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下降幅度分别为14%、11%、5%,本科毕业生收入下降特别明显。20*届本科毕业生的半年后月收入经济学大类最高、医学类最低,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是公安大类、半年后月收入最低是医药卫生大类。

虽然20*届大学毕业生男女之间的就业率没有明显差别,但即便在女性毕业生占优势的专业中,男性毕业生薪资全部高于女性,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资歧视。20*届大学毕业生中,同层次、同专业男女生的平均月收入最大差距接近800元。

20*年就业报告还,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子女越有可能进入好的大学;父母一方是研究生的子女进入“211”大学的比例是父母是初中学历及以下的两倍以上。专业人员和管理阶层家庭的子女就读“211”高校的几率较高,农民和民工的子女就读高职高专的几率较高。这种差别可能是录取中的非成绩因素造成的,综合素质的高考改革可能会让农民与农民工的孩子具有更大的录取劣势,可以考虑建立帮助教育弱势背景学生的社会补偿机制,以保证享有高等教育质量上的社会公平。

此外,调查数据表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办事人员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最主要渠道是“通过亲朋好友得到招聘信息”,而不是像其他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最主要渠道为“大学招聘会”。相比之下,无业与失业人员家庭的子女就业率最低,而其高考分并不低于其他家庭的子女,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要的求职份数最多、求职成本最高,来自无业与失业人员家庭的毕业生需要得到更强的就业服务。

5、大学毕业生亟须改进沟通和创新能力

20*届大学毕业生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工作要求较好的依次为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较低的为应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而本科毕业生亟须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技能和说服他人等;高职毕业生则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和说服他人。这些亟须改进的能力归属于沟通和创新能力。

统计分析表明,本科与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对雇主的满意程度分别为70%和68%;“工作要求与压力”不满意度最低,不满意度最高的是“薪资福利”和“个人发展空间”。其中,20*届大学毕业生对“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类雇主的满意度最高,对“民营企业/个体”类雇主的满意度最低。然而民营企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20*届大学毕业生对不同规模雇主的满意度的总体趋势是:雇主规模越大,满意度越高。

综述:民营经济成理工科就业市场

统计的就业率是指大学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率,此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趋于稳定。据统计显示,20*届大学毕业生约1/3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20*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较往届有所下降。

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2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但工学、管理学就业率分别为90%和89%,成为20*年就业率最高的两个专业。最低的两个专业是法学和哲学,就业率为79%和76%。

蓝皮书,20*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了本科失业量的35.9%。

其中有8个专业同时也是20*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包括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

蓝皮书的作者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介绍说,就业蓝皮书抽样人数达到44.4万人,回收有效问卷21.8万份。共涉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3*0所高校或分部分院的1196个专业。

异议:国家就业形势存在变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博士今天解释说,就业情况与高校当年招生规模、师资力量及学生家庭条件和校友等各种关系均有联系。

因此,就业好与坏要看各方面的条件影响,经济条件只是一个外在因素,工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否一直好下去,还很难下定论。

20*年开始,国家开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制造业密集地区进行政策扶持,经过几年的发展,制造业行业对人才需求比较大,是制造业吸纳毕业生众多的原因之一。

从大的趋势来看,毕业生更多的将去往企业,而不是考公务员。因此工学应该会持续热下去,但是持续时间目前还不好说。

对于现在的高考学生来说,4年后哪种专业能成为就业热门目前还很难下定论。但是,能够看到的是,民营经济一定会成为热点,应该成为吸纳毕业生的最大群体。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范文4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是“2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蓝皮书”的简称,也常简称为“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就业报告”或“20*就业蓝皮书”,是20*年6月10日上午由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这是社科文献出版社第一次以就业为主题出版的蓝皮书,也是第一份基于科学的数据调查、借助于统计学和劳动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来研究高等教育的全新报告,更是一个结果评价的研究系统。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公司对20*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撰写,该研究抽样达到44.4万人,回收有效问卷21.8万份,共覆盖3*9所高校或分部分院,对20*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就业流向、工作能力、求职、就业与教育公平、自主创业、读研与留学、高考志愿填报、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做出了全面的研究分析。

1、本科院校就业率有所下降,高职院校持平

该报告,20*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比起2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20*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为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约为434万。2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即所谓的啃老族,该报告中定义为待定族)(见图一、图二)。

此外,20*年就业报告还,20*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

2、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自主创业的比例越低

2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与20*年1.2%的比例接近。*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为1.9%,吉林1.7%,宁夏1.5%。而*、*、*、*等省份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排名靠后。自主创业的主要地区是就业比较困难的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类型是地级及以下城市。总体而言,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是大城市,就业环境越好,自主创业的比例越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最多的是工科类,其次是财经管理2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类。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零售行业和文体娱乐业,其月收入大大高于受雇应届毕业生的月收入。

调查结果表明,20*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个体工商户”等家庭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见图三)。大学毕业生创业受其家庭的企业家文化影响较大。而且,其创业资金82%以上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和政府资助的只占1%。所以,有创业意愿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毕业生就不容易实现创业梦想,政府需要在启动资金方面帮助经济困难的创业者。

2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认为,创业理想是创业的最重要动力(41%-48%),而不是找不到工作才创业(12%-15%),而大学期间对其创业帮助最大的是假期实习和课外兼职,学校、政府提供的创业培训和咨询以及大学的模拟创业活动也有显著帮助,如创业大赛等等。所以,高校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相关的创业比赛活动。

3、工学、管理学就业率最高,法学和哲学最低

2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和管理学(见图四),最低的是法学和哲学,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资源开发与测绘,最低2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的是旅游和文化管理。20*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本科失业量的35.9%,其中有8个专业同时也是20*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高职高专专业失业人数为14.67万,占了高职高专失业量的34.2%。其中7个专业同时是20*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

此外,20*年就业报告还,统计数据表明,制造业雇用了本科毕业生的27%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31%,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就业行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是2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

4、本科生收入下降,男女同工不同酬

20*届本科毕业生的收入明显下降,“211”院校的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是2549元、非“211”本科院校为2030元、高职高专为1647元,而20*届这三类大学毕业生收入分别为2949元、2282元、1735元,20*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下降幅度分别为14%、11%、5%,本科毕业生收入下降特别明显。20*届本科毕业生的半年后月收入经济学大类最高、医学类最低,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是*大类、半年后月收入最低是医药卫生大类。

虽然20*届大学毕业生男女之间的就业率没有明显差别,但即便在女性毕业生占优势的专业中,男性毕业生薪资全部高于女性,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资歧视。20*届大学毕业生中,同层次、同专业男女生的平均月收入最大差距接近800元。

20*年就业报告还,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子女越有可能进入好的大学;父母一方是研究生的子女进入“211”大学的比例是父母是初中学历及以下的两倍以上。专业人员和管理阶层家庭的子女就读“211”高校的几率较高,农民和民工的子女就读高职高专的几率较高。这种差别可能是录取中的非成绩因素造成的,综合素质的高考改革可能会让农民与农民工的孩子具有更大的录取劣势,可以考虑建立帮助教育弱势背景学生的社会补偿机制,以保证享有高等教育质量上的社会公平。

此外,调查数据表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办事人员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最主要渠道是“通过亲朋好友得到招聘信息”,而不是像其他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最主要渠道为“大学招聘会”。相比之下,无业与失业人员家庭的子女就业率最低,而其高考分并不低于其他家庭的子女,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要的求职份数最多、求职成本最高,来自无业与失业人员家庭的毕业生需要得到更强的就业服务。

5、大学毕业生亟须改进沟通和创新能力

20*届大学毕业生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工作要求较好的依次为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较低的为应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而本科毕业生亟须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技能和说服他人等;高职毕业生则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和说服他人。这些亟须改进的能力归属于沟通和创新能力。

统计分析表明,本科与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对雇主的满意程度分别为70%和68%;“工作要求与压力”不满意度最低,不满意度最高的是“薪资福利”和“个人发展空间”。其中,20*届大学毕业生对“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类雇主的满意度最高,对“民营企业/个体”类雇主的满意度最低。然而民营企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20*届大学毕业生对不同规模雇主的满意度的总体趋势是:雇主规模越大,满意度越高。

综述:民营经济成理工科就业市场

统计的就业率是指大学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率,此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趋于稳定。据统计显示,20*届大学毕业生约1/3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20*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较往届有所下降。

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2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但工学、管理学就业率分别为90%和89%,成为20*年就业率最高的两个专业。最低的两个专业是法学和哲学,就业率为79%和76%。

蓝皮书,20*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了本科失业量的35.9%。

其中有8个专业同时也是20*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包括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

蓝皮书的作者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介绍说,就业蓝皮书抽样人数达到44.4万人,回收有效问卷21.8万份。共涉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3*0所高校或分部分院的1196个专业。

异议:国家就业形势存在变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博士今天解释说,就业情况与高校当年招生规模、师资力量及学生家庭条件和校友等各种关系均有联系。

因此,就业好与坏要看各方面的条件影响,经济条件只是一个外在因素,工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否一直好下去,还很难下定论。

20*年开始,国家开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制造业密集地区进行政策扶持,经过几年的发展,制造业行业对人才需求比较大,是制造业吸纳毕业生众多的原因之一。

从大的趋势来看,毕业生更多的将去往企业,而不是考公务员。因此工学应该会持续热下去,但是持续时间目前还不好说。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范文5

关键词:技能竞赛 人才培养 四个覆盖 三个延伸

在2012年的第六届校技能竞赛节上,学校首次提出,技能竞赛活动要实现“覆盖所有学生,覆盖所有教师,覆盖所有专业,覆盖所有培养能力”的“四个覆盖”和“由学生技能竞赛向教师技能竞赛延伸,由教学竞赛活动向素质教育、德育教育活动延伸,由看到成绩向发现问题延伸”的“三个延伸”要求。这是在响应国家职业技能竞赛精神要求下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创新,旨在实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文武双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突显校技能竞赛活动全面育人的作用。

笔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指导工作的指导教师,特别是近年来作为承担校技能竞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工作的具体工作人员,对中职学校如何开展“四个覆盖、三个延伸”校技能竞赛活动的具体组织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提出学校技能竞赛“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背景和目的

1.响应“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

技能竞赛是中等职业学校展现办学实力、办学成果的重要方式,是中职学生展示专业技能、个人风采,塑造自信的重要舞台。笔者所在学校自2007年举办第一届校技能竞赛活动以来,到2012年已成功举办了六届。

2.学校自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育人的需要

为了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现代企业一线生产管理岗位需要、会学习的劳动者这一目标,学校很早就提出了“专业+技能、能力+素质”的“重技能、重素质”“双重”的育人要求,并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了探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教育、素质教育载体,学校于2012年首次提出了校技能竞赛节要实现“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要求,以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育人的目标。同时,校技能竞赛节也是一个展示师生风采、检验育人质量的很好平台。

二、开展“四个覆盖、三个延伸”技能竞赛节活动的具体做法

开展“四个覆盖、三个延伸”技能竞赛活动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宣传动员

“舆论先行扩影响,宣传造势热氛围”,宣传动员是开展技能竞赛活动的首要环节。首先要精心策划宣传动员方案,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栏、电子屏、广播、校园电台、校园小记者、召开全校动员大会等各种形式和媒体开展技能竞赛节活动宣传工作。其次在宣传动员阶段还应完成竞赛报名、竞赛徽标、主题口号、宣传标语的征集等活动,并评选出本届技能竞赛节的徽标、主题口号、宣传标语等。宣传动员阶段大概需一个月左右。

2.预赛

在宣传动员阶段结束后,大概需要利用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师生教学技能各项目的竞赛准备和预赛。各教学部门按照报名情况提出竞赛申请,做好竞赛各项费用预算和预赛安排,各赛项的竞赛规则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按照竞赛申请和预赛安排督促开展师生教学技能竞赛工作。各教学部门在完成预赛工作后,确定决赛名单报教务处。教务处根据前期准备开始制作竞赛秩序册。

3.决赛

在预赛结束后,首先进行教工组的教学技能决赛工作,项目主要有说课、课件制作、教案设计、教具制作等,由教务处统一组织。专业技能竞赛由各系组织,教务处监督。

在教工组竞赛完成后,集中一周时间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周,主要是完成学生组各专业赛项的决赛工作,评出优秀获奖选手。

4.开展宣传报道、征文及摄影摄像等学生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类活动

针对整个技能竞赛节开展板报、手抄报制作、评比活动,竞赛快讯、通信报道稿件撰写、评比活动,征文投稿、评比活动以及摄影摄像评比活动。

5.总结表彰

举行隆重的技能竞赛节颁奖典礼,表彰获奖的教师、学生和班级,并邀请省级宣传媒体进行现场录像、报道。

6.撰写工作总结,提炼工作成果

在竞赛活动结束后,从不同层面撰写竞赛工作总结,为今后开展竞赛活动提供经验借鉴。

竞赛总结包括整个技能竞赛节活动总结、教学部门竞赛工作总结、项目竞赛工作总结和学生个人参赛心得体会等四个方面。总结的重点在于发现问题,查找本届技能竞赛节活动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办法,为办好下一届技能竞赛节活动、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供现实经验。

7.竞赛风采展示

各部门对竞赛成果、竞赛精彩瞬间进行实物、图片或视频展示。开展竞赛技能之星评选活动,制作“技能之星”优秀事迹展板,号召全校师生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三、实施“四个覆盖、三个延伸”对提高育人质量的成效

学校实施“四个覆盖、三个延伸”校技能竞赛节活动,大大提高了全校上下对技能竞赛活动的认识,浓厚了师生学技能、比素养的氛围,提高了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上的成绩,人才培养质量也进一步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的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彰显。

1.近两届校技能竞赛节参赛情况比较

2012年实施“四个覆盖、三个延伸”后,校技能竞赛活动无论是竞赛项目、参与人次还是经费投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是2011年、2012年学校技能竞赛节的情况。

(1)参赛人次、参赛项目及经费投入比较,见下表。

项目 2011 2012

学生预赛人次 17000 33520

教师竞赛人次 586 708

学生项目数 60 70

教师项目数 18 19

经费投入 994 975 1 426 290

(2)2012年第六届校技能竞赛节德育教育、素质类项目参赛情况,如下图所示。

2.近两年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情况

2012年提出技能竞赛要实现“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目标以后,师生的参赛热情空前高涨,为参加各级各类校外技能竞赛活动培养选拔出了一批优秀苗子,并在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及全省、全国文明风采活动中取得了新突破,竞赛成绩有很大提高,充分显示了校技能竞赛节的推动促进和引领作用。

(1)省赛。参加近两年的省赛,学校连续两届获省属学校团体总分第一名,高出第二名90多分。2012年第九届省技能竞赛节共获得24个一等奖,其中12个第一名;2013年第十届省技能竞赛节共获得27个一等奖,其中17个第

一名。

(2)国赛。学校学生连续多次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2013年共有15人次参加全国竞赛,获团体一等奖一个。

(3)文明风采活动。2012年共获得省级奖项202个,其中一等奖23个,国家级文明风采奖项47个,其中一等奖9项;2013年获得省级奖项401个,其中一等奖64个。国家评比结果虽然还没有出来,但从省级获奖情况来看,2013年的成绩肯定会好于2012年。

3.教师参赛情况

由于校技能竞赛节提出了“覆盖所有老师”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教师参赛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热情日益高涨并屡获殊荣。在刚刚结束的省“创新杯”说课比赛中,学校派出的7位教师全部获奖,并有两人将代表江西参加全国比赛。

四、实施“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条件保障

校技能竞赛活动“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实现,必须在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和资金保障三个方面得到全校上下的支持,否则这项工作很难开展。

1.组织机构要健全

学校要指定专门的部门为技能竞赛活动的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技能竞赛工作。在竞赛节期间要成立以校长为主任的竞赛组织委员会,下设赛务组、宣传组、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组、仲裁组等各种工作组,确保竞赛工作的有序实施。

2.制度要规范,措施要得力

学校要出台奖励性政策,鼓励师生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比如给获奖师生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者在教师评优评先、出国进修、职称晋升和学生评优评先、就业推荐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3.经费投入要充足,到位要及时

开展“四个覆盖、三个延伸”技能竞赛活动,必然要增加各项人力、物力投入,因此学校应在经费投入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学校2012年的第六届校技能竞赛节活动上费用投入就高达140多万元。

五、思考

由于“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校技能竞赛要求的提出时间还不长,实践经验还不丰富,活动的形式、内容还有待在今后的校技能竞赛节活动中进一步挖掘和丰富,特别是如何通过举办符合“四个覆盖、三个延伸”要求的校技能竞赛节活动,改革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创新教育内容,提高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更好地与国家技能竞赛和文明风采活动相衔接,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和探讨。

一是做好竞赛活动工作归纳总结,及时提炼工作当中好的做法,为今后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提供借鉴。

二是把校技能竞赛活动与德育教育充分衔接起来,把技能竞赛节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一个平台,充分挖掘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类竞赛活动的形式、内容和媒体,不断丰富“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活动内涵。

三是集思广益,深入调研,真正从本质上而非形式上实现校技能竞赛节的“四个覆盖,三个延伸”要求。

四是广泛宣传,提高认识,让“四个覆盖、三个延伸”深入每个师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茹秋生,宁宗奇.技能竞赛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

[2]鞠锡田,张翠香.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