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文学研究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文学研究综述范文1
网络文学的价值研究
相对于传统文学的种种限制和束缚,网络文学更多体现了一种颠覆和解构价值。网络文学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介革命、后现代文化、视觉转向、大众文化心理、全球化殖民话语、时尚消费、艺术范式颠覆与重建等相关语境中产生的,自然,众多研究者从后现代文化、消费语境、媒介技术等层面来考察网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雷达认为网络文学从多方面颠覆着传统文学的规则和范式:约束不再,体现个性,取消意义,削平深度,以平面、时尚、随意,游戏、狂欢为特征;从传播方式而言,网络写作打破传统文学的编辑审稿出版机制,以点击率决定价值,私人话语在文化公共空间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从接受方式来看,新一代读者以读屏的方式成为文学的消费者,而且出现了跨文体、超文体写作,开创着文学新的可能性和生长点。[6]似乎比较便捷的是,网络文学的价值研究大都集中体现在自由、宽容的文学精神方面。网络不仅扩大了人的生活和思想空间,而且扩大了人类想象力和情感空间,本质上,网络文学带来了思维上的革命,它蕴涵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关怀等方面的变迁。葛红兵用“自由、快捷、恣意”来概括网络文学的特点。他说,如果我们承认文学是一种自由,是人性的、游戏的、非功利的,那么网络文学正是在这点上将文学的大众性、游戏性、自由性还给了大众。它不需要纸面文学的那种精致、典雅、技巧、难度、成熟,而不成熟正是它对抗纸面文学之“过熟”的优点,如果网络文学也和纸面文学一样老气横秋,那它就不叫网络文学了。[7]文学空间署名的虚拟性让书写者实现真正的畅所欲言,直接接通了文学本身的特性。网络李寻欢在《我的网络文学观》中感叹:在过去的文化体制里,文学是属于专业作家、编辑、评论家们的事情,他们创作、发表、评论,津津有味,却不知不觉间离普通人越来越远,“现在有了网络,再也不必重复深更半夜爬格子、寄编辑、等回音、修改等等复杂的工艺了,想到什么,打开电脑,输入、发送,就OK了。这就是网络的意义———借助网络这个工具使文学回归民间,使之成为人们表达自己和彼此沟通的便利工具,而文学的意义不就是表达和沟通吗?”[2]同时,网络自由的表达空间导致文学的创作缺乏艺术的承担感。唐家三少坦言,“我就是个普通作者,给大家带来快乐,并以此为职业,没想过要流传千古,给人一辈子造成影响什么的。现在节奏快,能在闲暇之余给大家带来快乐,大家看完了会心一笑,觉得舒服,第二天还想再看,再体会这种舒服感,这就可以了。”[8]其言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网络的创作心态。娱人娱己当然无可厚非,更多的则为了得到“粉丝”的支持和赚取最大的利润,往往试图最大程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阴暗面和混乱颠倒的价值观。
网络文学的特征
研究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宏观到微观转变的过程。网络文学的出现是与现代信息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的,早期网络文艺研究者大多从网络媒体文化与后现论出发把握网络文学的特点。超文本、间性写作和超位性、解构性等构成了此时研究的关键词。通过这些理论架构,研究者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区别开来。黄鸣奋在《信息科技进步与艺术变革》一文中,从网民主体、媒介载体、创作过程、接受主体等层面出发,总结了网络文学的六大特点[9]。藤常伟、桂晓东提出,网络文学较之于传统文学完全是异质性的,这主要表现为:(1)发表的自由性;(2)流通的撒播性;(3)文本的分延性;(4)阅读接受的互动性;(5)文本的多媒体化。[10]陈定家将网络文学纳入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网络文学所体现出来的丧失主体、削平深度、标榜多元、对抗主流、疯狂复制、杂乱拼凑等特点,完全可以说是后现代文学在网上的‘升级版本’”。[11]在网络文学的叙事方面,基本上局限在网络媒体本身的特性方面,以及由此导致的叙事程式的变化。其中有的称为“以链接和超级链接为主要方式的超文本叙事”,有的命名为“比特叙事”。这些研究者大都得风气之先,倚赖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来演绎网络文学的叙事方式,考察其如何悄然改变文学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近些年来,网络文学的研究开始逐渐转向中国文学的本土事实,但还是大都停留在文化研究的层面。网络文学与青春亚文化、网络文学与民间视野、网络文学与大众文化等,这些话题研究开始走进网络文学的内部,具体分析文本中的文化构成与当下文化事实之间的关系。孟颖在《网络文学的大众化面向探析》[12]中认为,网络文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大众性。它的创作有大众参与,内容与大众亲密相联,审美取向是张扬感性的大众取向。蓝爱国在《网络文学的民间性中提出民间性是网络文学立身的基本根据和未来发展的文化维度。网络文学以整体性呈示而非逻辑展示的方式表达情感,承继了民间文学的情感表达方式。有学者展开网络小说的细部研究,指出其情爱叙事模式有两种:纯情叙事和红尘叙事。纯情叙事承继古典的“才子佳人模式”,在网络空间重塑纯洁美好的爱情。红尘叙事以现实为摹本,写尽人间沧桑。[14]这些研究体现了网络文学逐渐转向具体、微观的文本关注,契合中国本土文化事实的一种努力。从宏观研究来看,较早致力于网络文学史学研究的是马季。他的《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等,全方位介绍了中外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不但从时间上追溯了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演化的历程,而且紧扣住它的特征、生产与传播方式从作者、网站、作品等方面给读者生动地描述了它的种种形态:网络文学的现状、发展的前景、社会各界对网络文学的评价、网络文学存在的缺陷,以及与传统文学的纷争等。作者在跟踪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中,坚持撰写每年的综述报告,对具体的作品做出自己的个性点评。这不仅需要敏锐的眼光,而且需要有令人信服的艺术感悟力。其中有《悟空传》、《沙僧日记》、《八戒日记》、《华山论贱》等,作者指出,其中看似漫无边际,答非所问、疯言疯语、言不及义、风马牛不相及的表达,充满了对生活的智性思考。这体现了作家从史实出发,以史料说话,以事实说话的努力。近些年来,网络文学研究开始走向整体性与审美性的融合。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与文学创作的重视,很多高校开始在建立研究基地的平台上拓展新媒体文学和文化产业等前沿学术领域,相继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其中欧阳友权教授及其基地团队分别从网络文学的生成背景、存在方式、媒介叙事、精神表征、文化逻辑、人文价值、文学审美价值等角度,展开学理层面的分析和网络文化的契合思考,开创性地指出数字媒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转型方向。尤其是近年来,针对新媒体产业下的博客文学、手机短信文学、网络恶搞文化等开展学理的分析研究。研究团队先后出版丛书有《网络诗歌论》、《网络小说论》、《网络恶搞文化》、《博客文学论》、《短信文学论》等,这些选题都是网络文学的新命题,体现了他们在研究中新思维、新方法的拓进和文本解读与遴选工作的深入。其中,《网络诗歌论》从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和学理依据出发,解析出网络诗歌与古典诗歌在“质”上的同构性,寻求网络诗歌与古典诗歌的“神似”之处。这种将新媒体文学置于传统文学的视野下加以观照,自然呈现了研究者的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纵横古今的学术追求。《网络小说论》突破了传统的文学分类标准,把网络小说分为言情类、想像类、解构类和文体探索类四种,并从众多的网络作品中挑出代表性的个案作详细的解读,分析与思考其中存在的缺陷与流弊。这些近年来的研究,标志着网络文学研究从关注现象开始进入到博客文学、网络小说、网络诗歌、恶搞文化等具体的网络文本。研究者脚踏实地地将理论的建构和文本的解读相互结合,为网络文学的经典沉积与理论建构提供了未来的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