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经营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经营思想范文1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公司环境责任 社会责任法律化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一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不断从技术、制度上进行创新,在产业上进行转型,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是社会的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它呈现出的是一种经济形态,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碳生产率较高即每单位碳排放所创造出的GDP或附加值较高;二是社会人文发展水平、生活的质量都比较高。在农业社会,人们由于贫穷,很少有商品能源的消费,也很少产生碳的排放,虽然社会产出并不高,但是相对于无穷小的碳排放,从而表现出较高的碳生产率。但这种低碳经济状态并不是我们所想的,因为这种社会发展水平很低。到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比较密集的劳动力,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有所提高。在这个阶段,尽管商品能源的消费仍然较低,但相对于农业社会,碳生产率已经下降了很多,仍不是低碳经济。只有到了更高的知识密集型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超过第二产业,人文发展水平、碳生产率都非常高的时候,才进入低碳经济的形态。
二、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1)全球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向空气中排放大量废气,烟雾,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迅速上升从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2)人类过多过滥、粗放式地使用资源以及单位能耗与单位资源耗量过高导致资源枯竭进一步加深 ;(3)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一些未经过处理的废水、废气、废渣等高污染物不但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动植物生命,还破坏生物多样性,并将对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2003年最早提出来的,它发表在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英国认为,低碳经济不仅仅关系到全球气候变化的长久计划,它也是摆脱英国当前经济衰退的一剂良药。为配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英国政府也随之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政策及配套措施。2008年颁布实施的“气候变化法案”便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它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排放温室气体而制定目标立法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英国已经突破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瓶颈,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自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它便迅速被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纳,并成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自从英国提出低碳经济之后, 德国、意大利、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也纷纷提出了低碳发展政策。
三、低碳经济理念对公司环境责任的影响
公司环境责任指的是公司在谋求自身以及股东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义务。公司作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否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清洁生产、自觉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能否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对生产者的责任仅限于产品责任,而在现代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将生产者责任延伸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及环境保护领域,生产者将承担起的不仅是原材料选择的责任,还有产品报废后的再利用和处置的责任,同时,还要考虑到低碳时代的节能减排要求。因此,确立公司对社会的环境责任制度,更好地规制公司自身的行为,既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司适应低碳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公司的环境责任又可以近一步细分为公司环境的法律责任与公司环境的道德责任两类。其中,公司环境法律责任指的是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公司必须担当起的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资源的社会责任。公司环境道德责任是公司在履行好法定的环境义务之外的基于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自觉而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这两种责任是相互渗透和转化的。随着科学确定性的增强、立法水平的提高,在特定领域公司环境道德责任可能上升为公司环境法律责任。反过来,随着公司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在那些曾经是公司法律责任的领域也有可能转化为公司道德责任,使之由道德加以调整。对公司来讲,最主要的责任就是为社会提供安全、适用的产品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为社会是一个共同体,各种利益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公司在考虑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社会整体利益。这种社会利益的考虑包含着一定的道德因素,是社会责任和自律责任的体现。通过法律将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化,防止了公司规避社会责任从而保障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
当前,我国目前对公司环境责任的界定还停留在道德上的软约束,没有相关政策和法律上的明确的硬规定。当前,尽管我国在积极推动公司ISO14000的认证工作,但由于缺乏硬性的规范措施,使得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为了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公司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采取外部治理,长远发展新型工业,从政策法律制度上硬化公司的环境责任。 这些措施都是公司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人民检察院)
公司经营思想范文2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绩效;分层线性模型
一、 引言
在考察公司的整体发展水平时,其中最重要的参考指标是经营绩效,然而在影响公司经营绩效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是公司治理结构。从战略管理角度上来看,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和控制一个企业的战略方向和业绩表现的各种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关系。一家公司的股东如何监督、控制高层的决策和行为,会影响到公司战略方案的确定和实施,最终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绩效,即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不断推广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大背景下,公司治理结构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以及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关键要素,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形成一股热潮,但是研究者多从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入手,比如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考虑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Morck(1988)以托宾Q值作为衡量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用高管持股比例作为衡量股权结构的指标,对1980年《财富》前500强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股权结构下,高管持股比例的变动对公司绩效有着不同的影响。于东智(2003)在文章《董事会、公司治理与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中指出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影响是正向的。黄继忠、陈素琼(2008)在其文章《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中,总结出以下结论: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高层薪酬都是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因素。刘海波、陈龙(2009),在其文章《企业竞争力的相关性实证研究》中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董事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运营和成长。很显然,对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分析中,全面、系统、深入的实证分析较少。本文将从内部治理——董事会规模和结构、股权结构、高管的薪酬激励、董事会会议次数以及外部治理——产权比率入手,根据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数据结构的性质,运用目前比较前沿的分层线性模型进行分析,系统、深入的进行实证研究。
二、 分层线性模型
鉴于影响上市公司绩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数据结构的特点,选择分层线性模型能够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得到较好的模拟,也有比较好的解释意义。目前常用的利用纵向数据研究变量增长趋势的有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及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的分层先行模型等,由于使用最小二乘估计会出现异方差和相关性问题,并且不能用来分析个体发展差异。因此本文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选用已经被广泛接受的新一代处理纵向数据的统计方法—分层线性模型。所谓的随机系数回归模型,主要是针对发展模型的第二层模型的设置来说的。因为第二层模型是关于第一层模型中截距与斜率的方程。
1. 随机系数回归模型基本形式。
随机系数回归模型的形式如下:
层一模型:Yij=β0j+β1jXij+rij
层二模型:β0j=γ00+μ0j βij=γ10+μ1j
在该随机系数模型中,层一回归模型中的结局和斜率都是随机的,层二方程中不包含预测变量,可以利用这两个模型分析层一截距与斜率的多少变异是由层二单位引起的。
其中层二方程的方差情况如下:
Var=μ0jμ1j=τ00τ01τ10τ11=T
τ00是第一层所有截距无条件方差;τ11是第一层所有斜率无条件方差;
τ01是第一层截距与斜率之间的无条件方差。
在利用该模型进行截距与斜率的变异研究时,主要考察的是τ00与τ11的值。
2. 纵向数据发展模型。
层一模型:线性发展模型 Yij=β0j+β1j(time)+rij
其中,Yij代表的是个体j的第i个观察值,time是线性时间变量;
β0j是截距,指的是在time变量取0时个体j的观察值;
β1j是线性增长率,是个体j的线性发展斜率;
rij是残差,是指个体j在时间i上的实际观察值与模拟线性发展曲线对应点的离差,其中,Var(rij)=σ2。
层二模型:β0j=γ00+∑γ0qWqj+μ0j β1j=γ10+∑γ1qWqj+μ1j
这是线性增长模型第二层模型的一般形式,第一层中截距和斜率参数都可以在第二层模型中随着个体特征的函数而变化。
其中,Var(μ0j)=τ00 Var(μ1j)=τ11 Cov(μ0j,μ1j)=τ01
模型中,γ00是平均截距,在时间变量为0时,所以个体观测变量Y的平均值;
γ10是线性发展斜率的总体平均值;
Wqj是指第j个个体中第q个特征变量在第二层模型中的预测变量;
γ0q是第二层模型中的回归系数,代表第二层变量Wqj对第一层截距β0j的效应。
γ1q是第二层方程的回归系数,代表第二层变量Wqj对第一层的发展斜率β1j的效应。
三、 实证研究
1. 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使用的数据为CSMAR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中的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数据,并选取了在深沪两市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2010年~2012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在删除了缺失数据后,本文选取了深市、沪市共154家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本文的分析都是基于这154家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2010年~2012年的数据,本文采用的是SAS数据分析系统。
本文所研究的是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而在衡量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中,最常用的就是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托宾Q值两类。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公司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也就是本文研究中的因变量Y。这也主要考虑了近几年中国股市的实际情况来选取的。
本文研究中所选取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指标主要包括:外部治理结构—产权比率(cqbl),股权结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gbl)与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twocgbl),董事会会议次数(dshy),董事人数(dsrs),其中独立董事人数(dlds),高管人数(ggrs),监事人数(jsrs),董事、高管的薪酬(xc)共9个变量。为了让模型结果更加精确,本文假定研究起点为2010年,研究的时间区间为2010年~2012年。在这3年中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的平均发展趋势如何?发展速率怎样?公司治理结构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效应如何?这是本文主要关注的问题。
2. 经营绩效随时间变化的形式确定。
在构建模型之前,首先通过观察2010年~2012年的经营绩效—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发展趋势,确定其发展轨迹是线性还是非线性的,进而确定分层模型的形式。本文所研究的公司经营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自2010年~2012年三年期间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平均发展趋势基本属于直线发展模式,因此在本文中设定时间变量为一次项函数模型,且未限制模型残差的方差—协方差结构。
3. 构建经营绩效随机截距斜率发展模型。
在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模型时,首先可以判断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个体发展趋势线应该有不同的截距,即上市公司个体的初始经营绩效水平不同,这也与现实相符,并且通常情况下经营绩效的发展不仅初始水平因人而异,且其随时间的变化率也是不尽相同。因此,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模型应该是随机截距和随机斜率发展模型。该模型形式可以表示如下:
层一模型:Yij=β0j+β1jtimeij+eij
层二模型:β0j=γ00+μ0jβij=γ10+μ1j
组合模型形式如下:Yij=γ00+γ10timeij+(μ0j+μ1jtimeij+eij)
模型输出结果如表1。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随机截距的方差估计为σ2 u0=0.039(p
4. 纳入公司治理结构变量的经营绩效随机截距斜率发展模型
在以上模型中加入选取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指标,将其作为模型中的协变量,考察其对层一斜率及截距的影响。也就是构建加入协变量的随机截距斜率发展模型。
模型形式如下:
层一模型:ROEij=β0j+β1jtimeij+β2jcgbl+β3jtwocgbl+β4jxc+β5jdshy+eij
层二模型:
β0j=γ00+γ01(dsrs)j+γ02(dlds)j+γ03(ggrs)j+γ04(cqbl)j+γ05(jsrs)j+μ0j
β1j=γ10+γ11(dsrs)j+γ12(dlds)j+γ13(ggrs)j+γ14(cqbl)j+γ15(jsrs)j+μ1j
β2j=γ20 β3j=γ30 β4j=γ40 β5j=γ50
运用SAS软件运行该模型,并将模型的部分输出结果整理在表2。
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层一模型中的截距(即初始状态模型),产权比率的参数在固定效应中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即所研究的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产权比率水平,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初始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该指标每变动一个单位,对于经营绩效水平的影响效果是-0.009 81个单位,同时影响是统计显著的(p=0.012 7)且是负向的,即产权比率增大一个单位,会带来经营绩效的减少。董事人数、独立董事人数、高管人数、以及监事人数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有一定的影响,估计系数分别为γ01=-0.007 02,γ02=0.002 806,γ03=0.006 436,γ05=0.014 05但都统计不显著(p=0.656 7,p=0.954 4,p=0.319 7,p=0.314 9)。
时间一次项斜率的层二模型,即增长率模型,其中产权比率每增加1个单位,相应的经营绩效的增长率增加0.018 4,且产权比率对经营绩效增长率影响显著(p=0.038 3)。董事人数对经营绩效增长率的影响是正向的,系数为γ11=0.004 713,影响不显著(p=0.607 7)。独立董事人数对经营绩效增长率的影响是正向的,系数为γ12=0.005 511,影响也是不显著的(p=0.847 5),高管人数对经营绩效增长率的影响是负向的,系数为γ13=-0.002 45,影响并不显著(p=0.519 3),监事人数对经营绩效增长率的影响是负向的,系数为γ15=
-0.014 05,影响并不显著(p=0.164 2)。
随时间变化协变量系数的层二模型,因为设定不包括随机效应,且没有协变量加入,得到的系数同时也是层一模型对应的系数。其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它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是正向的,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随时间增长1个单位,该公司的经营绩效将增加0.001 703个单位,系数是统计显著的(p
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也是正向的,对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而言,其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随时间增加1个单位,该公司的经营绩效将增加0.001 089个单位,系数是统计显著的(p=0.019 2)。虽然其持股比例不能掌控上市公司的所有的决策制定,但是却可以影响到董事会的结构,可以通过影响公司结构进而达到其自身利益的实现。因此,这也是与事实相符的,二至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大,会加强公司的监管,带来经营绩效的提高。
董事会会议次数对公司的经营绩效有一定的正向影响,系数为γ50=0.002 978,统计不显著(p=0.078 6)当然这并不是说,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公司的经营绩效就越高。董事会会议次数要适当,但又不能够太少,否则董事会成员之间该有的沟通没有做好,矛盾没有解决,这样就会出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这样对公司的经营绩效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薪酬变量,其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也是正向的,对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而言,其董事、高管薪酬随时间增长1个单位,该公司的经营绩效将增加0.000 04个单位,这种影响是显著的(p=0.183 1)。薪酬作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董事、高管等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提高公司的运营水平。
四、 结论及启示
本文采用分层线性模型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果: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是显著的正相关,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产权比率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根据分析结果,建议如下:
进一步完善股权结构。股权结构体是公司权力制衡与利益分配的重要体现,也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第二至第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都是正向的,并且这种影响是显著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情况中容易出现大股东压榨股民、操控股价以及披露虚假信息等现象,因此需要在保证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权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股权结构。
继续完善董事会结构。作为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董事会是公司股东权益的代表,肩负着管理运营公司的重要职责。因此,需要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继续完善董事会的结构,强化董事会的职责,促进公司经营绩效的不断提高。而作为上市公司中的新事物—独立董事制度,该制度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违规现象,对公司的管理起到一定的约束和制衡作用。
建立更为有效的高管激励机制。薪酬对提高管理者与经营者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薪酬越高越好,因为薪酬要与经营成果挂钩。因此需要立足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富有实效的薪酬激励制度,不断提高公司的经营状况,促进公司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不断强化外部治理。外部治理结构上公司治理结构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其中产权比率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其反映的是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一般情况下认为产权比率越低,公司长期的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需要承担的风险则越小。因此在公司的运营中应该不断强化外部治理,最终形成促进经营绩效增长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白重恩,刘俏,陆洲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2).
2. 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经济研究,2000,(8).
3. 邓宗俭,卿芳梅.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对高管薪酬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5).
4. 樊炳清.上市公司治理与经营者激励约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5. 高明华,马宁莉.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际上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2,(6).
6. 于东智.董事会、公司治理与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3).
7. 朱武祥,.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对家电行业上市公司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1,(12).
公司经营思想范文3
关键词:寿险公司;渠道结构;系统风险;公司经营
中图分类号:F84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9-0075-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9.18
一、研究背景
目前,销售渠道失衡已成为制约我国寿险业发展的三大结构之一。2009年,在各人寿保险公司实现的总保费中,个人渠道占比42.05%,银行渠道占比50.55%。个人和银行已成为人身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的主要渠道。但从各保险公司情况来看,渠道结构存在显著区别。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友邦保险公司、信诚人寿保险公司以个人渠道为主,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中英人寿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公司则以银行渠道为主,而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两大主渠道分布相对平均。然而对于相当一部分的中小型中资寿险公司,银行渠道对于保费的贡献度高达80%,甚至超过90%。对于单一渠道的过于依赖已成为制约我国寿险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现有文献对于寿险公司销售渠道的研究较少。陈飞(2006)认为保险公司在选择销售渠道时一般考虑产品因素、市场因素、保险公司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1]。而安秀洪、王晓东、丁洪生(2006)则从风险的角度指出保险各中介渠道(专业、兼业、保险营销员)都存在自身的风险,各保险公司在选择时应合理搭配,合理管控中介风险[2]。吴韧强(2008)认为保险公司利用银行兼业销售渠道应保持银行保险的低成本优势,同时应进一步细分代销模式下的客户市场,避开焦点业务上的过度竞争[3]。张伟红(2008)指出,保险销售渠道具有自身的特点,即渠道资源的局限性、销售网络的多变性、渠道载体的共同性和销售产品的同质性,当前保险公司应正确定位销售渠道,找出不同消费者适应的渠道,保证在较低的渠道成本下取得较高的市场覆盖率[4]。郭颂平、郑荣年(2003)指出银行保险的经营风险主要有产品开发风险、营销渠道风险、经营技术风险、承保操作风险、法律政策风险等,在我国保险公司越来越依赖银行兼业销售渠道的同时,规避和控制银行保险风险越来越重要[5]。
现有文献对保险销售策略的探讨主要侧重于保险销售渠道特点、风险和保险公司应如何设计渠道,但都局限于理论研究,没有实际的数据说明各渠道如何对业务规模、增速、产品特性、退保率、保费波动产生影响,缺乏说服力。同时,这些文献也没有讨论经营目标对于公司做出渠道选择决策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数据研究不同渠道对寿险公司经营的影响,并分析寿险公司在做出渠道配置时应考虑的因素,进而对寿险公司渠道配置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我国寿险销售渠道结构的现状
(一)总体上
2009年,各人身保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8618.02亿元。其中,个人渠道实现保费收入3623.80亿元,占比为42.05%;公司直销实现保费收入489.73亿元,占比5.68%;保险专业实现保费收入57.19亿元,占比0.66%;银行实现保费收入4356.1亿元,占比50.55%;其他兼业实现保费收入74.78亿元,占比0.87%;保险经纪业务实现保费收入16.42亿元,占比0.19%。可见,个人渠道和银行渠道已成为人身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的主要渠道,两渠道实现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90%以上,人身保险公司对这两个渠道的依赖性较高。
(二)各寿险公司的渠道收入情况
由表1可看出,前7大寿险公司中,个人渠道和银行渠道实现保险收入分别占总保费收入的45.5%和48.0%,公司直销占5.6%;而第7名以后的中小型中资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中,个人渠道实现保费收入占18.7%,公司直销占5.2%,而银行占比高达72.6%;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中,个人渠道的保费收入占总体的27.4%,公司直销占7.5%,银行占52.7%,其他兼业占6%,同时还有1%的经纪业务;最后,唯一一家外资寿险公司友邦保险公司的各渠道保费收入占比分别为个人81.4%,公司直销3.4%,银行14.4%。
1.规模较大的寿险公司总体上对个人渠道和银行的依赖较为平均。由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故其自身的渠道依赖程度对总体统计情况影响较大。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基本上是个人渠道和银行渠道平分秋色,而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的个人渠道占76%,银行渠道占21%,其余保险公司基本是银行保险渠道占60%以上,而个人渠道占比30%左右。但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公司对银行渠道较为依赖,占79%,个人渠道只占8.9%,同时其他兼业占比6.2%。总体上,规模较大的中资寿险公司销售渠道较为分散,但这些公司也对单一渠道较为依赖。
2.中小型中资寿险公司对银行渠道的依赖程度最高,销售渠道最为单一。其中一些寿险公司例如国华人寿保险公司、幸福人寿保险公司、正德人寿保险公司的银行渠道占比超过95%,另有一部分公司接近90%。
3.中外合资寿险公司销售渠道最为多样和分散。相比中资寿险公司,外资寿险公司除了银行和个人两个渠道外,有一部分保费收入来源于公司直销、保险经纪业务和其他兼业,保费来源较为分散和多样。
4.个人是友邦保险公司的首选销售渠道。和其他寿险公司不同的是,我国唯一一家外资寿队公司友邦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中有81.4%来自于个人渠道。
三、不同渠道对寿险公司经营的影响
由于不同渠道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不同的渠道配置会对寿险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通过具体数据对渠道结构与寿险公司经营指标进行分析,进而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分析方法
1.分析方法的选择。由于渠道结构在对寿险公司产生影响时的间接因素过多,且不同公司受其特色因素影响较大,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并不明显。同时鉴于本文主要想考察不同渠道与寿险公司各经营指标之间的关系,因此采用直观的统计归类已可以说明问题。为验证统计分析的结果,本文对各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2.样本的选取。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的样本公司为截至2010年经营周期在3年以上的37家寿险公司,采用2009年这37个寿险公司的样本数据,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保险年鉴(2009)中各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计入样本的寿险公司如表2所示。
3.统计指标的选取及统计结果
(1)由于银行渠道和个人渠道是我国寿险公司销售的主要渠道,二者之和在各寿险公司的渠道结构中占比几乎全部在70%以上,且有超过一半的寿险公司的这两个渠道的占比在90%以上,而二者又基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本文选取银行渠道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表示不同公司的渠道配置情况。
(2)本文根据银行渠道在各寿险公司的占比将寿险公司分为四个档次:银行渠道占比超过70%(12家)、在50%~70%之间(10家)、在20%~50%之间(10家)、在20%以下(5家)。然后将不同指标(保费规模、保费收入增长率、退保率、赔付率、分红险保费占比、新单保费收入率、综合费用率、保费收入利润率)降序排列,分别统计各指标排名前10名和后10的不同档次寿险公司的数量。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二)结果分析
1.寿险公司保费规模和银行渠道占比有较弱的相关性。从表3可看出,规模较大寿险公司对银行渠道的依赖程序比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低,其渠道结构也相对多样,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规模较大的公司有更多的资本进行渠道建设,可以进行多方面的选择。而中小型公司由于规模的制约,只能有针对性地开发单个渠道,从而保证业务的可持续性。
2.保费收入增长率与银行渠道占比呈正向关系。从保费收入增长率来看,银行渠道占比高的公司有明显的优势。保费收入增长率排名前10的寿险公司中,银行渠道占比超过70%的寿险公司有5家。从相关性分析也可看到,银行渠道保险收入占比和保费收入增长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银行渠道对保费增速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3.银行渠道占比与退保率呈正相关,而与赔付率呈负相关。从表3可看出,银行渠道占比较高的公司有较高的退保率和较低的赔付率,这说明银行保险客户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以及通过此种渠道销售的保险产品多是短期的理财性产品,其保障功能不高,因此赔付率较低。
4.银行渠道与产品结构的关系。从相关性可看出,银行渠道占比与分红险保费收入呈现一定的负相关。银行渠道一般只适合销售短期的理财型产品,因而一些时间长的分红险并不适合于在该渠道销售。
5.银行渠道与新单保费收入率的关系。从表3可看出,新单保费收入率排名前10的寿险公司中,银行渠道占比超过70%的有3家,另三家的银行渠道保费收入占比也在50%以上,银行渠道保费收入占比与新单保费收入率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也进一步证明了银行渠道有利于迅速的抢占市场,提升保费规模。
6.从综合费用率来看,银行渠道占比与其有一定的负相关性。由表3可知,综合费用率较低的10家寿险公司中,银行渠道占比在70%以上的寿险公司有5家,银行渠道占比在20%以下的寿险公司没有;而综合费用率最高的10家寿险公司中,银行渠道占比在20%以下的5家公司中有3家。而相关性分析也显示银行渠道占比与综合费用率有一定的负相关性,这说明银行渠道在控制费用上有较好的效果。
7.银行渠道占比和保费收入利润率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从统计结果和相关性结果来看,银行渠道占比和保费收入之间有较弱的正相关,但并不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虽然银行渠道对于迅速提升保费规模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各保险公司的情况千差万别,且受寿险公司营利周期的影响,银行渠道占比并未对保费收入利润率有明显的影响。
四、寿险公司选择销售渠道时考虑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一)理性的渠道选择策略应考虑的因素
保险营销渠道的选择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其他营销策略的制定和执行效果。保险公司在做营销渠道的选择时考虑的因素众多,但一般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产品因素,它包括保险产品的类别、保险产品的服务对象和保险产品的费率等;二是市场因素,这里主要考虑的是保险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即市场需求量、市场分散程度和售后服务等;三是保险公司自身的条件,包括保险公司类型、保险公司规模与实力、保险公司对市场是否熟悉等;四是营销成本和效益的评价,这也是营销渠道选择的最终因素。保险公司在作出选择之前,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营销渠道的费用、风险和利润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和比较,以确保能选出最佳营销方案[6]。
(二)影响我国寿险公司渠道选择策略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保险公司在做营销渠道策略选择时,以上四个因素都有涉及,但就不同公司的实际情况而言又各有侧重。从总体上看,公司规模和其发展战略已成为影响我国寿险公司进行销售渠道配置的主要的因素。对于一些成立时间较长的、规模较大的寿险公司而言,其保费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其有能力也有实力通过各渠道的综合发展来保障公司的稳定经营。例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就一直坚持个人、团体保险、银行三大销售渠道同时发展,以保障公司业务规模的平稳增长。而对于一些新成立的中小型寿险公司而言,一方面其受资金的限制只能有针对性的发展销售渠道;另一方面这些公司又多以迅速提升保费、抢占市场为目标,因而较多的选择了银行渠道。
(三)存在的问题
银行渠道对于我国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贡献度逐年升高,但过度发展该渠道并不利于保障型产品的推广和客户稳定度的维持,其对保费收入利润率的影响也并不明显,因此保险公司之所以过度的依赖银行渠道主要是看重其能在较低的费用率下迅速提升寿险公司的保费规模,但前提是一定要保持较低的费用率。然而,在保险公司越来越依赖银行渠道的现实情况下,保险公司在与银行的博弈中逐渐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必然会加大渠道的谈判成本。同时,2010年11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求商业银行网点于12月31日前停止保险公司在银行驻点销售,银行产品的销售人员必须是取得保险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员工;每个银行网点只能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此规定对于过于依赖银行渠道的寿险公司(尤其是小型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影响较大,而正在进行的营销体制改革也将对个人渠道产生深远影响。
从我国寿险公司2011年的表现来看,寿险保费增长乏力。行业2011年1至3月的当月总保费增长率分别为2.88%、-0.39%、-8.49%,且银行收入渠道占比高的公司保费增长率普遍为负,并低于行业平均保费增长率,而银行渠道占比较低的公司的保费增长率则相对较高。虽然影响我国保费收入乏力的因素较多,但数据显示政策变化对过于依赖银行渠道的寿险公司有较大的打击,尤其是中小型寿险公司。
五、对我国寿险公司销售渠道结构设计的建议
银行业新规才刚开始实行,目前各公司的实施力度还不够,但其对寿险业的影响已初步显现。营销员机制的改革正在酝酿,保险业增员难的问题也呈现加重的趋势。因此,根据行业环境、政策及时调整渠道配置,转变对于单一渠道过于依赖的被动局面已成为我国寿险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渠道结构配置应与资产规模协调发展
寿险公司同其他商业机构一样,也经历着成立、发展、成熟的历程,而且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资产规模也会相应扩张,不同的资产规模体现了寿险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而渠道配置是寿险公司实现利润的途径,实现多大的业务规模、通过什么样的渠道结构来实现这种业务规模与公司的资产相适应。一般来说,处于发展初期的寿险公司由于资产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此时不应为了盲目抢占市场份额而过度依赖单一渠道进行展业,而应本着稳健经营的原则均衡发展各个渠道,将风险最大程度地分散化,避免由于对单一渠道的过于依赖而导致系统性风险。
(二)渠道结构配置应与消费者偏好协调发展
这点即要求各寿险公司应从客户的角度设计营销渠道。在设计渠道时不能只看到自身现状以及渠道内部的情况,而应该把目光对准渠道的终端客(下转第82页)
(上接第78页)户,多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和设计渠道。首先是认真细分客户,根据不同客户群体对特定服务项目重要程度的认识进行客户细分,并为每个细分群体确定能为其提供最优服务的渠道类型。其次是审视渠道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价值,这要求依据产品的特点和性能,考虑客户最重视的渠道服务项目,并了解提供不同服务项目的费用差别。最后是客户对各种渠道选择的看法,征询客户对渠道设计的意见是检验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三)渠道结构配置应与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协调发展
寿险公司是典型的负债型企业,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保证其偿付能力、合理控制其自身经营风险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寿险公司在追求保费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应注意保证其偿付能力。同时合理分散渠道依赖风险,避免由于对单一渠道的过于依赖而积聚过多的风险。同时,寿险公司也应注意国家各项政策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涉及到对各渠道进行限制管理的规定,做好应对措施,避免由于政策环境变化导致保费收入的过大波动,影响公司的稳定经营。
(四)渠道结构配置应与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和寿险功能的发挥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消费者对寿险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寿险产品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损失补偿发展至目前的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但是,保险最本质的功能在于其特有的风险转稼功能,寿险公司盲目地重理财型产品的销售而忽视保险的本质功能,用自己的弱势和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的优势竞争,这必将使寿险产品不断地被边缘化,从而失去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各寿险公司应重视产品创新,根据不同渠道设计相应的保障型产品,逐步摆脱银行渠道只能销售短期理财型保险产品的现状,保持寿险产品的本质特色和持续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飞.保险营销渠道选择策略研究[J].科学,2006(7):54-56.
[2]安秀洪,王晓东,丁洪生.保险中介市场风险状况及监管对策[J].保险研究,2009(6):52-56.
[3]吴韧强.国外寿险领域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6):34-39.
[4]张伟红.我国保险销售渠道建设探析[J].保险研究,2008(3):70-72.
公司经营思想范文4
关键词:经营业绩、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
一、引言
Bushman和Smith(2001)指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本文根据BS的思路,应用中国资本市场的数据,对“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及“会计信息是否通过它的治理功能影响经营业绩”等命题进行检验。BS的研究是建立在国别研究基础之上的,而本文的研究是在微观(公司)层面进行初步实证检验。BS提供了研究的思路,但并未涉及经验证据,而本文将应用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数据对命题加以初步的检验。
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假设BS指出,会计信息与经营业绩存在相关关系。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引导资源有效的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业绩;低质量的会计信息则会误导资源的流动,导致资源产生错配,降低经营业绩。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Habib(2008)认为,财务报告是资本提供者了解经理层绩效信息(可验证)的主要来源,并且可以促使其进行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决策。张宗新、杨飞、袁庆海(2007)则直接检验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直接存在显著的内在关联性。基于以上的文献和经验证据,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经营业绩正相关,即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公司经营业绩越好
通过BS提出的会计信息影响经营业绩的三个途径(图2),本文认为,高质量会计信息是经理层投资好项目、远离坏项目,以及阻止经理层侵占股东财富的公司控制机制,有助于股票市场信息积累和监督功能的实现,从而会计信息具有治理功能,能够提高公司经营业绩。会计信息影响经营业绩相关途径的框架,如(图2)所示。Bushman(2004)的研究表明,所有权集中度、董事和经理层权益基础激励和外部董事的声誉同盈余及时性呈现反向关系,这表明会计信息已经影响到公司治理机制。崔伟、陆正飞(2008)的研究表明,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公司治理机制产生了一定影响。以上的文献都表明会计信息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高质量的公司治理可以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公司治理机制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 二 )变量的选取 本文将深交所对上市公司的年度信息披露考评等级(考评等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因为这一权威机构评级指标较为客观,容易被人接受。深交所的信息披露考评虽不仅限于会计信息披露,而是考察上市公司的整体信息披露情况,但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考评占最主要地位。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国内外学者大多选用盈余质量作为替代变量,但学术界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测度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方法。因此,本文选用深交所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考评等级来测度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是可行的。深交所对上述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等级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4等,本文对之采用赋值的方法,分别赋值0(不合格),1(合格),2(良好),3(优秀)。在经营业绩的指标选取上,考虑到中小板与主板上市公司存在的差异,认为中小板更加关注公司的成长性和市场表现,本文从三个维度来描述公司经营业绩,即盈利能力、成长性以及市场表现,并分别用销售净利润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以及基本每股收益(元)作为替代变量。本文选取成本来度量公司治理水平。BS认为,成本与会计信息质量的乘积项反映了高质量会计信息通过(公司)治理途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因此,本文假设2主要观测这一乘积项系数的显著性。关于成本变量,采用Singh and Davidson(2003),肖作平、陈德胜(2006)的做法,选取营业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度量成本。公式如下:
公司治理水平=成本×会计信息质量=(营业费用+管理费用)/销售收入×考评等级
(三)样本的选取本文经统计检验发现,深交所对主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评级较高,均为优秀或良好,即信息披露质量差别不大,不能充分说明信息披露质量差异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而中小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考评结果差异较大,可以有效检验质量不同的会计信息对经营业绩的影响。我国中小板2004年5月27日正式启动,启动后前两年上市公司较少,信息披露不全,并且深交所公布的信息披露考评等级截止到2008年,于是本文选取2006年至2008年三年中小板上市公司共572家(2006年102家,2007年198家,2008年272家)作为样本,并按照如下顺序进行剔除:按照研究惯例,剔除了ST、*ST、PT类上市公司;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有着较大差别,本文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行业分类参照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剔除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最终共得到样本565家(2006年100家,2007年195家,2008年270家)。
( 四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巨灵金融数据库研究报告终端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
三、实证结果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深交所对中小板上市公司每年进行信息披露质量考评,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不合格(0)、合格(1)、良好(2)和优秀(3),(表1)为2006年至2008年度的考评情况(剔除ST、*ST、PT类公司)。(表1)中,下列为属于该信息质量等级的上市公司数量,上列为其所占年度公司总数百分比。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至2008三年,在深市中小板上市的公司整体信息披露水平较好,处于信息披露良好等级的公司是主体,所占比例较高(68.50%),评级均值为1.95,不合格公司较少(0.71%)3年一共只有4家公司。
( 二 )相关性分析本文运用SPSS16.0应用样本对所提假设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见(表2)、(表3)、(表4)。由于2006年中小板上市公司没有披露每股收益EPS,于是本文选用每股净资产BPS作为表征市场表现的变量。由(表2)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看出:2006年中小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经营业绩的三个方面均不相关,即假设1不成立。会计质量通过公司治理在1%水平上显著影响销售净利润(盈利能力),而与经营业绩的其他方面相关性不显著,即假设2只得到了部分印证。原因分析:在样本统计中可以看出,2006年中小板上市公司还比较少,披露的数据也不是很全。中小板市场在2006年还处于建立初期有效性较差,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体制等均不完善,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度不高,会计信息质量并没有显著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由(表3)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市场表现在5%的水平上和会计信息质量显著相关,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不强。表明,会计信息质量显著影响了公司的市场表现,而并没有显著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会计信息质量和治理水平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并通过公司治理在5%的水平上显著增强了公司的市场表现,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影响不显著。体现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通过公司治理途径对公司市场表现产生影响。说明,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可以部分缓解公司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对公司治理水平有促进作用,进而改善公司的市场表现。2007年的实证数据部分证明假设1和假设2。本文认为,可能原因在于:一方面与主板市场相比,中小板是一个前瞻性市场,上市公司一般是具有发展潜力、高风险的高新科技公司,在上市初期一般盈利状况不佳,管理层和投资者更加关注他们市场表现,因此高质量会计信息可以促进公司的市场表现。而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公司所处行业、经济环境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在2007年正式施行,由于会计处理和编报准则的调整等原因,可能造成公司经营业绩一定的波动。但与2006年相比,信息使用者开始重视会计信息质量,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经营业绩,说明市场正在逐步趋于理性,市场有效性有所提高。
由(表4)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实证结果证明了假设1,会计信息质量与经营业绩的三个方面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显著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会计信息可以缓解公司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资本成本,从而促进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实证结果证明了假设2,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水平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体现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通过公司治理途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说明,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必将缓解公司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市场和管理当局可以加强对上述公司的监管作用,完善公司治理。而高质量的公司治理又是公司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基础,于是得到以下结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促使公司治理更加完善,公司治理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经营业绩,即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显著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2008年的实证结果很好地证明假设1和假设2。本文认为,可能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中小板的信息披露方式以市场的监管为主,不同于主板市场以公司本身条件为主的信息披露方式。中小板市场经过四年的发展,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已相对健全,上市公司开始逐步重视会计信息质量并通过会计信息来完善公司治理,从而促进了公司的经营业绩;投资者和股东等信息使用者开始趋于理性化,更加关注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进而作出理性决策。表明2008年的中小板市场,较前两年更加有效,市场正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经过2007年在上市公司施行,对财报使用者和市场的影响已趋于缓和。
四、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本文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公司2006年至2008三年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市场有效性逐步提高,高质量会计信息对于公司的经营业绩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公司治理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业绩或经营业绩的某些方面,这就为研究会计信息影响公司经营业绩以及如何影响提供了初步的经验证据。本文将BS建立在国别或者行业基础上的研究扩展到上市公司这一微观层面,并提供了相关的经验证据。首次应用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验证了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公司治理途径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发现我国中小板市场有效性正逐步提高,信息使用者开始关注会计信息质量,市场正逐步趋于理性。
( 二 )建议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培养理性的投资者。理性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流动性风险的存在,使得市场有效性不足,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有效反映公司业绩和市场发展情况,为投资者作出理性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因此,管理当局应当加强信息披露的宣传和监管力度,提高市场有效性,增强投资者理性思维,使整个市场逐步趋于理性。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我国中小板市场作为创业板的雏形,对于建设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具有长远意义,而且对中小企业融资及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管理当局应当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降低公司上市门槛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充分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促进中小板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对于投资者、股东等利益相关者来说,会计信息不仅具有决策有用性(市场层面),还具有契约有用性(企业层面),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契约各方提高了有关人业绩的相关信息,以保证各类契约的顺利执行,有助于衡量管理层的业绩。考虑到中小板市场的高风险性,管理当局应当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及考评制度,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促进上市公司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总之,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有效性的提高,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可以促进公司的经营业绩,还可以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来完善来提高公司经营业绩。因此,必将有利于中小板公司发展壮大,为他们退出中小板进入主板市场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为创业板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从而丰富资本市场层次结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兴强:《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蒋义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4]S.P.Kothari,T.Z.Lys等:《当代会计研究综述与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公司经营思想范文5
关键词:工程项目 建筑设计 环境
工程建设项目决策是一种包括若干阶段的思维分析过程,遵守反映客观规律的规范的工程建设决策程序,将环境因素融入到这些思维分析过程中,是控制环境影响的基本思路。
一、决策阶段过程的分析与简化
一般情况下,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思维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1)提出问题。依据规划项目建设的需要,对工程保障体系中客观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分析构成决策问题。(2)确定决策目标。根据实际需要与财力可能,确定决策的目标。(3)建立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表示轻重缓急程度的权重系数以及实现决策目标的资源、时间、资金。(4)拟制方案。广泛运用各种方法拟定多种实现决策目标的方案以供评价和选择。(5)分析评价。对拟定的每个方案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评价,以评出最优方案。(6)仿真模拟。对方案进行实施前的仿真模拟看是否与方案分析评价的结果相一致,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优化方案。
为便于分析,我们可以把决策的思维步骤转化为如图1的决策过程。其中,项目评价是包括从建立评价体系到对多个备选方案进行选择最优方案的步骤。
图1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示意图
如图1所示,这四个思维的子过程是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前一过程是后一过程的基础和依据,后一过程是前面的具体化和落实。子过程1是提出工程保障体系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子过程2便要根据子过程1的主要问题,综合考虑财力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确定决策目标;项目评价(子过程3)是实现决策目标(子过程2)的具体手段。因而,将环境影响因素纳入决策阶段,关键是从子过程2开始考虑,将环境问题纳入综合考虑因素之中,确定决策目标,项目评价根据决策目标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决策阶段控制环境的问题便可简化,对确定决策目标和项目评价两个子过程进行修正。
二、决策目标模型的修正
决策目标是对决策问题最本质的概括与抽象,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目标同其他决策一样,都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来达到某种效益目标,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目标主要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目前大多数工程建设项目决策模型可简单地用下式表示:
(1)
(2)
其中,式(1)表示的是工程建设项目目标函数是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部分,MI、SO分别是两者的简称,ξ和η表示不同目标的权数,取值均在0和1之间,且两者权数之和为1。式(2)表示的是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的约束条件,ST、IN、TE、TI等为各约束条件变量的简略表示。MI受到约束条件f1、f2、f3的制约,而SO受到约束条件、和的制约。
工程建设项目与环境是相互影响,在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的同时,一方面要考虑到环境对工程造成的影响,即在决策模型的约束变量中,应该考虑环境系统(EV),另一方面要考虑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将环境目标(EV)纳入目标函数之中,因此,一个比较完整的工程决策模型应表示为:
(3)
(4)
三、项目评价体系的扩展
项目评价是实现决策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增加了环境因素的新决策目标模型的要求下,项目评价过程也要充分考虑环境约束的条件,实现这一要求的具体手段就是在项目评价体系中增加环境影响评价。
公司经营思想范文6
上市公司的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特色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西部地区上市企业为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对上市企业的投资行为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
上市公司;投资行为;西部区域经济
一、西部地区及上市企业发展情况
西部地区总共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宁夏、青海、陕西、四川、、新疆、云南、重庆12个行政区域,就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速度而言,它们较之东部和中部缓慢。但随着国家对西部的重视和建设,西部也出现了很多上市企业,这些企业也逐步摆脱由靠国家“救济”生存方式转向“自救”发展方式,甚至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区域经济力量,辐射着周围经济的发展。这些上市公司是西部地区整体发展的先锋,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西部地区上市企业行业分布:截止到2015年9月,根据金融choice数据显示,西部地区的上市企业达到398家。如表1所示,其中以制造行业企业为数最多,高达257家。其次为采矿业、电力燃气行业、批发零售行业次之。说明西部地区发展主要还是以制造业为主,其次利用西部地区的地理优势发展各种资源、能源企业。
二、实证分析
(一)实证方法本文主要分析上市企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但在进行西部GDP与各变量指标之间的回归过程中发现,在进行回归时出现方差-协方差矩阵是奇异矩阵,说明指标中多个自变量之间可能也存在相互影响,因此本文先进行主成分分析法降维,找出最具代表的几个指标。
(二)数据来源及指标选择因2015年的财务报表还未出,因此选取2005-2014年十年西部地区A股板块、中小板块、创业板块的上市企业数据。其中剔除企业价值为负的企业及相关指标值缺失企业。实证数据来源于金融choice,本文所选实证指标及其解释如下:1.证券融资状态。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流通股比例越大,说明上市企业在证券市场的流动性越大,就证券市场而言,过大的流通股本比例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的稳定性。这不仅反映了企业进行投资行为的融资资金基础,也反映出企业之外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金的资源配置,影响着投资者的收入,从而影响经济消费和建设等更为深远的影响。A股合计占总股本比例:A股是中国股票市场中相对稳定的大盘股,不论是上市条件、公司整体实力在整体上较优于创业板和中小板企业。因此企业的A股股本占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投资者及市场对企业的关注程度和企业融资稳定性。市盈率:就上市企业而言,市盈率是衡量一家企业能否实现股票收益的直接衡量指标。市盈率是市场价格与股票收益的比,市盈率越低,投资者就越多,融资效果越好。2.企业控股情况。投资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企业股权的控制度。而上市企业的股权控制越发显得重要。本文主要选取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反映企业控股情况的指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偏大,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越高,投资战略越有组织性、规划性。而同时上市企业大股东性质的不同,企业关于投资支出的方向和战略也会有所侧重。因此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也称为影响企业控股的又一大影响因素。3.企业资产规模情况。企业价值:企业价值体现了企业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以及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本文选取企业价值作为反映企业资产规模情况指标之一。结合上文分析可知,西部地区很多上市企业属于制造业,对于制造等第二产业的企业而言,企业价值越大,说明企业的对市场和经济的容量就越大,对带动附属行业的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就越大。因企业价值单位较大,这里选择其对数作为具体实证的指标。企业数量:本文对企业数量取对数作为实证数据。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筹资的负债情况,通常投资资金越高,资产负债率也就越高。因此本文同样选取资产负债率作为反映企业资产及投资规模的指标。4.企业投资收益。年化投入资本回报率:企业投资收益的重要指标即是年化投入资本回报率,这也是上市企业用以衡量企业投资效益的直接指标之一。企业投资收益越高,企业的投资深度和广度相对也会更广。因此企业投资收益指标即年化投入资本回报率是衡量企业投资行为的有力因素。总资产报酬率:企业的资产情况的另一重要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它表示企业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总资产报酬率越高,企业的投资战略和规模也倾向于更深广。5.资金流通情况。本文选用总资产周转率来反映上市企业的资金流通情况。投资行为越频繁,总资产周转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越大。因此得出变量汇总如表2所示。
(三)实证结果分析主成分降维分析。利用stad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其中重要的衡量的指标为总方差表和成分矩阵表由表3可以看出,根据主成分分析提取的2主成分累积的方差贡献率是82.04%,主成分分析保留了原有13个指标82.04%的有效信息。为了分析各变量的贡献程度,本文通过得出成分矩阵得出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最大57.17%,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而由资料显示,第一主成分在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A股合计占总股本比例、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合计、大股东持股比例、机构持股比例、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权益/全部投入资本、ln企业个数、总资产周转率次权重较高,说明这些因素对于解释投资行为有很好的解释能力。
(四)上市公司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回归分析本文通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降维,得出8个自变量指标。因此本文选定这8个自变量指标分别为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合计、大股东持股比例、机构持股比例、年化投入资本回报率、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权益/全部投入资本、ln企业个数、总资产周转率作为回归分析实证的自变量,其次本文选取西部地区GDP(Lngdp)作为回归的因变量,得到的回归系数结果如表4所示。从模型汇总可看到,回归实证的R2为0.997,接近于1。其次,F统计量为38.918,对应的sig为0.023,在置信度为0.05的水平下,0.023<0.05,说明此回归模型显著。从系数结果可以看出(见表5),区域经济GDP的发展与大股东持股比例、年化投入资本回报率、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权益/全部投入资本、总资产周转率、企业个数有着正关系作用。而与流通股本占总股本比例、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机构持股比例有着负关系作用。
结合上市企业具体情况分析,企业的大股东控股比例越大,企业的投资行为相对更稳定,从而辐射的经济市场发展也就越稳固。因此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机构持股比例越大,投资行为的战略越容易出现分歧和不确定中止,从而影响被投资行业及其衍生行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年化投入资本回报率和股本权益的增加是影响上市企业投资行为的直接动力和目的,一般而言,投入收益的增加会引起企业总利润的增加。因此上市企业资本回报率和股本权益越大,作为区域经济代表的上市企业的营业收入也就越多,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自然增强。而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资金的流通性,一般而言,投资行为越频繁,资产的周转率也就越大,闲置资金的利用率就大大提高,资金资源能得到有效的配置。与此同时,上市企业数量的增加说明区域经济企业发展较迅速,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根据系数结果本文可以得到区域经济GDP与各投资行为指标的回归模型:LnGDP(西部地区)=-19.94-0.948*流通股本占股本比例-7.195*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合计+16.778*第一股东持股比例-2.735*机构持股比例+0.535*年华投入资本回报率+5.629*(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全部投入资本)+1.118*总资产周转率+7.918*Ln企业数量。
三、对策和建议
通过上文的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实证分析,本文认为西部地区的投资行为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作用。因此国家在建设西部地区时应重视投资行为的作用,特别是西部地区上市企业的投资行为将直接影响着周边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本文从投资行为这一角度并针对这一积极作用提出建设西部地区相关建议如下:制定深远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西部投资建设战略。国家在制定相关的西部开发建设战略上应立足西部资源,应遵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促进西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同时,应落实西部投资建设计划,努力提高投资回报率,促进周边产业的发展。关注上市企业并帮助上市企业“做强做大”。对于西部地区,上市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脱颖而出,对于区域建设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建设投资的同时进一步关注上市企业特别是企业投资经济的发展,协调好上市企业行业间的竞争矛盾,促进上市企业的互惠共赢,从而深入扩大整个区域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李兴江,董雅丽.甘肃省上市公司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财会研究,2009(9)
2.杨明洪,沈颖.论上市公司与经济社会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1)
3.陈昭,卿前龙.各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反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