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智能监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智能监管范文1
一、提高执法效能的必要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执法效能就是执法收益与所付出成本的比率,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获取最大的成果,执法效能则高,反之则低。工商部门在履行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职能过程中,同样要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和获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比率。
近几年来,工商部门通过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创新监管机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监管执法效能的提高。但是,与工商部门执法效益的预期相比,整体执法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工作重点不突出,收费工作仍然占居重要地位,基层分局主要的工作精力都集中在行政性收费上,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从收费型向监管型的转变。二是监管方式不规范,管理粗放,没有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市场监管模式,讲求的是执法的声势,而忽视监管效益,往往用出动执法人员、执法车辆的数量来衡量执法的效果。三是工作职责不明确,争利推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执法资源浪费严重。四是协调配合不够,在专项执法行动中,往往是单打一,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不多。
工商部门作为综合性行政执法部门,涉及市场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工商部门的财务状况和供给体制,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提高执法效能上下功夫。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带来的新变化,工商部门监管范围大、任务重、责任大,与自身人员少、力量弱、资源有限的矛盾更加突出,工商部门只有提高监管执法效能,才能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实现职能到位;才能解决社会需求与资源供给的矛盾;才能真正实现部门的快速发展。
二、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从工商部门的现状来看,造成监管效能不高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队伍素质不高,执法观念落后。从总体上讲,工商队伍的执法素质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与新形势下法制建设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意识不强,对法律的立法精神、自由裁量的运用理解不深,领悟不透,方法简单粗暴,强势执法、甚至野蛮执法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在执法理念上,少数执法人员缺乏中心意识、大局观念,为执法而执法,盲目追求执法的效果,没有把执法工作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考虑,造成了执法与发展关系的错位。
二是成本意识淡薄,资源配置不优。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执法收益和执法成本的对比基本反映出我们监管执法的效能。在实际执法中,我们多考虑的是执法的效果,而忽视了执法投入产出的对比,缺乏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意识。同时,在执法资源的配置上不合理,机构设置过多过细,各业务机构和基层分局的职能交叉、资源内耗严重;工作流程设计不合理,审批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人力的投放上不平衡,执法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三是监管机制不新,内部管理不严。现行的监管机制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注重于传统的有形市场的监管,没有真正建立起对无形的大市场监管的机制;注重突出执法职能,而忽视了企业自律和行业管理作用的发挥,没有确立"企业自律、行政监管、社会监督"的市场规范理念,造成投入大,效果不明显;监管的科技含量不高,利用信息化监管手段的热情不高。同时,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落实不够,管理的漏洞大,监管的薄弱环节多;考核机制不完善,注重了执法结果,而忽视了执法过程,形成了一种"罚没收入至上"的观念,造成行为和目的的错位;竞争激励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作用没有发挥。这些都影响到工商部门整体的执法效能。
四是执法保障缺位,打击力度不够。市场监管执法是一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物质支撑。但当前执法保障机制不健全,自收自支的供给体制,加之工商执法涉及面广、难点问题多,执法所需人力、物力的增长同实际投入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经费保障困难,导致执法争利扰民、违规执法现象时有发生;执法装备投入不足,加之执法手段有限,造成执法力度减弱,缺乏执法的震慑力,直接影响整体执法效果。
三、提高执法效能的途径
根据新形势下工商执法工作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几个方面着手:
1、全面理顺事权关系。目前,由于各业务科室、基层分局的职责不尽明确,权限划分不清,导致职能交叉、多头执法,或者因相互争利推责,内耗严重。为此,必须全面理顺各科室、各基层单位事权关系。
一是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按照上级"三定"方案的规定,按照"精简、统一、效能"与权责一致的原则,科学设定各业务科室、基层分局的职责。同时,以辖区属地管理为主体,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对法律法规未明确由上级机关行使的市场准入、日常规范、违法查处等监管职权,下放到基层分局,强化属地监管责任。基层工商所的职能以辖区综合性监管、服务为主;机关科室和直属机构的职能以指导、服务基层为主。
二是整合执法资源。按照执法办案、市场规范、行政许可、维护保障等4个方面,严格、科学界定公平交易分局、专业市场分局、登记注册分局及市局内设机构的职责。对公平交易分局,明确执法办案机构,负责查处不正当竞争范围内的大要案件的查处和系统执法工作的指导、协调、督办;专业市场分局,以市场规范为主,负责专业市场监管,体现其专业化的监管职能;登记注册分局,以实施行政许可为主,负责市场主体登记许可职责。局机关负责为全系统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形成完整的职能链,环环相扣,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实现权责统一,运转高效的目标。
三是强化工作流程管理。按执法办案、市场规范、行政许可等具体事项,分类制定运行流程,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办理时限,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行政成本。如登记许可,按照"一审一核"的要求制定企业登记流程,严格规定审查、核准环节 的操作规程、审查事项、审查内容、办理时限、相关责任等。
四是细化岗位职责标准。根据各岗位特点,明确具体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进行量化考核和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目标、定奖惩"五定",促进工作的落实。同时,在系统内推行注册官、经济检查官、委派法制员等制度,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2、优化执法力量布局。一要加大基层执法力量的投入。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基层分局人员占县市局人员的比例不低于70%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基层倾斜力度,把人力的投放的重点集中到基层。二要着力改变执法力量不均衡的现象。根据市场主体的数量、监管的外部环境、交通地理条件、经济的活跃程度以及监管工作量大小,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各分局、各单位人员的编制数,有效解决监管力量投放不合理、监管效能差的状况。三要优化队伍结构。结合干部业务素质、个人专长、年龄结构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对人员进行适当调配,优势互补、人尽其才,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四要加大执法装备的投入。结合新形势对执法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提高队伍执法素质的同时,为办案机构配备执法专用车辆、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办案工具,为执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持。
3、加强成本效益分析。在目前工商部门财务保障体制下,全面引进企业的成本核算模式,即尽可能减少不可控成本支出的前提下,通过内部机构的完善、资源的优化配置、监管机制的创新等手段,减少可控成本的支出。目前在履行职责时,经常采取运动式执法方式,投入成本高,获取效益低。针对这一现象,要引入企业的成本核算模式,控制行政成本的增长。
一是实行行政支出定额管理。对日常执法工作,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工作的难易和预期收益值,进行综合的分析,确定支出定额,并严格按定额执行。
二是建立资源消耗登记台帐。对每一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如实登记有关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量、投入量,如投入人数、执法车辆、时间、社会资源等,与获取的收益进行比对。对比率大于1的工作,要从投入上进行控制,尽可能的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三是建立常态化的成本核算控制制度,明确统一的支出项目和核算方法,对执法支出进行严格的归集划分,将执法活动的支出纳入控制之中,实行严格的分析对比,为类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将其作为效能考核的主要内容。
4、创新监管执法机制。
一是改进执法办案体制。在落实集中办案的前提下,推行统分结合的办案模式,全系统执法办案任务由公平交易分局统一承担,并接受市局考核,其具体工作全部分解到基层,由基层分局具体落实,公平交易分局实行分片挂点督导,承担指导、督办职责。督导人员实行双重管理、双重考核,即接受公平交易分局和基层分局的管理考核,督导人员的津补贴既与基层执法办案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又与自身工作挂钩。同时,组建经济检查大队,专门负责大要案件的查处工作,发挥公平交易分局执法的拳头作用,并全面协调、指导、督办系统执法办案工作。
二是继续深化分类监管工作。为改变目前粗放式的监管模式,要全面推行并深化市场主体分类监管机制,根据市场主体的分布、违法违章的频率、信用程度的优劣,事前制定周密的巡查计划,合理配备巡查力量,确定巡查内容,实施有计划、有重点的综合巡查,提高巡查监管的效能。
三是改进执法的行为方式。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坚决杜绝野蛮执法、粗暴执法、侮辱被管理者人格的现象发生,正确处理好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关系,根据相对人的不同情况、主观因素,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在体现法律严肃性的同时,体现执法的人性化。以此消除相对人的对立情绪,取得他们对工商执法的认同和支持,从而实现执法效果的最大化。
高效智能监管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实践能力
1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现代管理理念、良好的职业素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熟练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开设的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有中专、大专及本科三个层次,其中高职占了大半江山,是酒店行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和来源。笔者对2016级新生进行了调查,91份有效答案中,其中在学生对喜欢的学习方式(多选)一题中的结果如表1所示。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学生选择最多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模拟工作情景的方式授课”、“通过到企业实践进行学习”、“理论和实践并重”,三个选项都显示了学生对实践过程的重视。目前在校高职学生,多为95后独生子女,成长环境大多较为优越,部分学生由于家长过于宠溺,导致他们缺乏团队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而酒店行业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中最重要和最需要的是不畏困难、不怕挫折,大部分学生达不到此要求。同时,当代大学生大多自我认识不到位,眼高手低。酒店行业初始都需要从基层服务工作开始,导致学生频繁跳槽。好高骛远以致流动性大的状况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非常不利,同时也导致酒店管理人才流失极为严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往往在实习过程中因怕苦、怕累或其他原因离开实习岗位,且在后续的求职中选择其他行业。以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2015届、2016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跟踪调查为例,截至2016年底,2015届83名毕业生目前只有5名毕业生从事酒店行业,2016届90名毕业生目前有6名学生从事酒店行业。通过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实习的交流座谈发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专业技能缺乏,同时动手操作能力、行业服务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普遍存在不足。对此学校方面应该引起重视,实践教学应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体现。
2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1学校酒店管理专业设施设备问题
第一,投入不够,设备设施简单。很多院校对酒店管理实训室建设过于注重形式,设施设备不能及时随着酒店市场的变化而更新,学生实训氛围与酒店服务氛围差距很大,仿真度不够。现有实训室规模和组织构成与酒店条件相差甚远,很难达到酒店真实标准,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到酒店氛围,真正理解积累酒店管理和服务的实践经验。第二,实训室管理。实训室管理模式粗放,制度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因实训场地有限,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无法因材施教,实践教学还停留在简单的学生模仿阶段,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训室管理制度简单或制度无法落实。此外,实训室因人员配备缺乏无法满足学生训练需要。
2.2学校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脱节,部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与课程要求不匹配。由于各种原因,部分院校在实践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中缺乏针对性、合理性,无法跟上酒店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缺乏改革和创新。目前,不少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几乎延续了多年不变的格局,体系上未做大的变动,如实习环节,大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均安排诸如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各专业公共性的实践项目,这种项目设置与10年前的设置相比,差别或改变较小,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不明确,其最大缺陷在于,对学生从事酒店行业的岗位能力需求欠缺,没有自成体系,各环节之间相互割裂:大一学生的军训以及社会实践主要由学工部或者系部统一管理,而后期的实习实训主要由教研室老师负责,缺乏有效管理;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联系不够,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实践教学停留在基础技能的培养,缺乏对人才持续性培养的关注。
2.3学校课程与学生实习工作脱节,实习单位缺乏有效培训
校企合作不深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培训。目前,酒店类专业与企业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实习实训基地层次和数量不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和岗位能力要求关联度较低,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关系不够紧密,对培养酒店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还缺乏深入研究的平台,尚未形成特色化的专业建设模式。除此之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还存在岗位设置与工作强度不合理,薪酬满意度低,缺乏和谐的企业氛围,实习生在工作中出现失误,酒店对照规章制度往以现金处罚作为惩罚方式,缺少具体的指导和说服教育。这样的管理,容易导致了实习生产生抵触和倦怠情绪,影响工作效果。在实习生培训方面,大都对实习生作简单的入职培训,主要针对安全培训,强调纪律要求,而忽视学生刚步入岗位的心理引导、遇到特殊事件的处理等问题,培训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
3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对策
3.1社会实践方面
(1)军训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同时在军训过程中,也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尊时守纪的重要契机。同时,学生在军训中学到的“服从”,以及后期酒店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中的“宾客至上”、“文明礼貌”也有莫大的联系。因此,保障新生尽可能的参加到新生军训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第一步。(2)正式步入学习阶段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参与到学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如暑假带薪实习、“三下乡”活动等,让学生尽快的认识和了解社会,同时,提高自身的与人交流、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此外,参加专业技能比赛也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中文朗诵比赛、礼仪风采展示、导游技能比赛、中餐宴会设计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实施,提高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策划协调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参加市级比赛以及国家级比赛做好铺垫。而针对大二的学生,更主要的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课堂中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能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比赛,同时找准自己在行业的定位,更清晰自己的职业规划。(3)笔者从2016级新生调查报告中关于“选择酒店专业的主要原因”一题中,可以看到部分同学主要是为了到酒店就业,但还有27%以上的同学表示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毕业后自己创业。针对这部分同学,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资源,对于学生提出的创业项目,分析可行性,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对于好的项目,可纳入创业园孵化,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创业的流程以及管理经验。
3.2教学实践方面
(1)增加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学生实践的比重,合理设置课程优化实训教材,改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训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评方式。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基地条件,在课程设置中,尽量提高实验实训场所、设备等的利用率,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扩大实验室的开放范围和开放力度;完善数字化实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实验室运行和管理监控。(2)在教学过程中,联合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引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联合企业,搞好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学生的实习工作。定期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活动,建立反馈调整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制度和调控机制。学生的实习工作开展的同时,完善专业建设的监控与评估体系,强化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加强对专业建设的质量监测、评估和指导。积极推进合作办学,植入企业优质课程资源。
3.3学生实习方面
(1)学生在完成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在酒店实际操作的情境里历练,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想联系,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将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运用实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能力。酒店作为服务行业,其业务范围宽,客户来源广,要求员工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能够接触到各类业务、多层次客人,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2)酒店方面应在实习过程中发掘实习生的优势和潜力,激发其工作热情。同时,为实习生争取最合理的福利待遇。酒店适当时建立精神激励的制度,对工作效果好、态度端正、效率高的员工进行精神激励,颁发荣誉证书,必要时作为工资晋级、岗位提升的前提;与此同时入职后的一系列培训能够促进实习生了解酒店的组织机构和文化氛围,保障学生熟悉岗位职责和掌握实践技能,达到学生上岗即进入工作状态的目的。特别是岗前培训应在实习学生到达酒店的第一时段开展,让学生尽快融入酒店,充分理解实习酒店的文化和管理理念等内容,以提高他们对酒店的认同度,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对实习生的管理中,酒店应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对于实习生工作上的失误,以正确引导为主,而不是过分批评指责甚至大量扣工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批爱岗、敬业、稳定的人才队伍。(3)建立实习生岗位调整机制酒店的服务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同一岗位的长时间重复操作,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学生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因此,学校与酒店协商沟通,实习期间尽量为实习生提供更多部门的岗位,提供学生选择岗位和轮岗的机会,以便学生保证工作质量和效果。同时,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联合单位定期召开用人单位座谈会,建立反馈调整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制度和调控机制。
4结语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应该从学生就业后的岗位能力的需求出发,专业教师、学工管理人员、企业应形成有效的联系,通过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出一批道德素质高、理论知识好、专业素质硬的高水平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学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2]谢茜.重庆市某高校酒店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基于激励的视角[D].重庆理工大学,2015.
[3]张忠福.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6).
高效智能监管范文3
职能管理
【摘要】 目的 探讨高等院校医院的职能特点。方法 分析高等院校医院职能,加强高等院校医院职能建设。结果 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结论 通过加强高校医院职能建设和管理,可以促进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医院; 职能管理
高校医院(本文指除医学院以外的综合性大学医院),作为高等院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是在我国计划经济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由高校自我办医的医院,也是当前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的医疗模式之一[1]。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各类综合性大学的医院应进一步明确功能,管理体制也应更趋科学与合理。只有如此,才能适应高校师生员工对医疗保健的需求,适应新时期卫生事业的发展。
1 高校医院的功能
医学从原始社会到现在,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原始医学、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现代医学四个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的是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在又进入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医学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医院作为社会卫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功能和定位面临着一个挑战。如何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好地发挥其防治疾病、控制疾病和健康促进作用;如何适应全社会医疗体制的改革,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将是我们新时期高校卫生工作者所应思考的严峻课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大卫生观和三级预防体系的形成,人们不仅要求治疗疾病,而且更加重视预防疾病和增进健康。不仅需要诊治生物因素疾病,还需要诊治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疾病。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疾病的早期诊治,还需要病因预防和防治病后功能障碍与残废,恢复生理功能和生产活动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临床医疗和健康促进的功能是相互渗透的。
1.1 医疗功能 面对全校的师生员工乃至周边的社区居民,高校医院应该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实行生理、心理全方位治疗和护理,积极倡导全科医学理论,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病率,防止急病慢化。
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的弊端,影响了高校医院的发展。医疗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分配不合理、缺乏竞争意识等都阻碍着高校医院的发展。为此,高校医院应该把提高医疗诊治水平作为一个突破口,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服务力度,以医疗质量求生存,以服务质量求信誉,更新观念,全面地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医疗服务。
1.2 健康促进功能 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生物因素的死亡比重明显下降;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卫生保健要求。基于以上原因,使人们对医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代医学模式的观点在于整体医学观点、多因多果观点、重视社会心理因素的观点和高危险分析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医学的疾病防治功能内涵深刻,只有做好疾病和预防工作,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实现真正意义的健康。所以说,医学的功能应贯彻“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的原则,要不断强化和完善医学的健康促进作用。高校医院也同样面临着如何发挥优势,发展健康促进功能的问题。
1.3 社区医疗服务职能 高校医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全校的师生员工,其次是周边居住的职工家属和社区居民,除了做好疾病的治疗工作外,还应更好地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尤其是健康教育,应该放在健康促进工作的首位。高校医院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适时地开展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以在校园内、社区内倡导健康,维护健康,帮助全校师生员工乃至社区居民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和信念,采取健康行为,实现:“知(识)-信(念)-行(为)”的统一[2]。
健康促进是一种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促进行为、环境改变的组织、法律、资源支持等各项策略和活动。高校医院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加强和发展健康促进功能,以适应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对卫生事业的更高要求。
2 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
当前高校医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1)管理体制的落后,导致影响医院的发展、影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医务人员的技术培养、影响医疗资源的充分发挥;(2)职工中长期存在分配不合理,缺乏竞争意识。对此,只有深化改革和完善管理制度,理顺关系,加强领导,促使高校医院向经营机制转换,建立起有责任、有激励、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才能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走出自我发展的新路。
2.1 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应该提倡终身制,定期轮流进修学习要成为制度化。高校医院要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开展病例讨论,以努力提高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准确率,扩大医护人员对于疑难病的了解。由于现有体制的局限,高校医院的科室门类不够齐全,笔者认为,可以提倡每位医生(尤其是内科)在系统掌握相关业务知识的前提下,专攻某一疾病领域,定期开设专病门诊,这不但能使医生在某一疾病领域有所侧重和研究,而且也能提高整个医院对疾病的诊疗水平。
2.2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就医氛围 医院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是一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它以实现职工价值共识为核心,以形成团队精神为追求,加强高校医院的文化建设对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有内在的、直接的作用。
2.3 实行医院联合,优化卫生资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医疗保健制度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的改革和发展趋势已成一个态势,那就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向全科型发展,职能更明确,与上级医院分工协作更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模式进一步明确;基层卫生服务补偿机制更加明确;卫生服务价格体系更趋合理;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的社区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上海市所有地段医院已全部改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医院要抓住机遇,在做好原有人群卫生服务的同时,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努力拓展卫生服务市场,联合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开设康复病房,不断丰富和完善原有服务内容。
2.4 试行医疗成本核算,实行目标管理 高校医院最终与社会接轨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亦将会在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下走向必然。降低成本,是医院管理十分重要的任务。所谓成本目标管理,是指根据医院总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对医院经营成本进行预测、计划、分解、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以达到用最小的成本开支来获得最佳的效益的一整套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和方法[3]。尽早试行医疗成本核算,有利于为高校医院走入社区、走向市场积累经验。
以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为中心,它将是每个医疗单位的主旋律。成功的医院管理,其核心是围绕患者,努力创造一个人道、有序、高效的医疗程序和就医氛围。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基层卫生服务由原来以医疗为主转向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多功能医疗服务形式。作为基层医疗单位的高校医院,同样也面临着这一服务功能的转变,这将是新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吕伍文.高校医院现状与发展思路的思考. 中国经济卫生杂志,2004,6:51.
高效智能监管范文4
【关键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长效;转变
最新人口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城市居民人口数量首次超过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仍然占到全国人口的一半,农村仍然是主要的农作物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食品消费市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城市相比,农村食品安全现状更是堪忧,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还有许多不如人意处,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实现。在这一大背景下,临海市工商局成立课题调研组,探索创新载体,提出构建流通领域农村食品社会化长效监管机制,以期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开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新局面。
一、流通领域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假冒伪劣食品有从城市流向农村之势。(1)随着城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的加大及消费者意识的提高,一些“三无”、过期、不合格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有大面积流向农村市场的趋势。(2)农村食品销售流转速度较慢、周转周期过长、存储条件较差,这些都是变质过期食品在农村市场存在的客观因素。(3)由于城乡经济差距的存在,农村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较低,致使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农村消费者购买食品时首选价格便宜,然后是口感和数量,而很少考虑该食品的QS认证标志、保质期、生产厂家等内容,部分食品经营户为了牟利在进货时顺应这种畸形消费需求,致使假劣食品混迹其中。
(二)经营主体年纪偏大、文化素质偏低。调查组抽样调查临海市东部三镇农村100家经营定型包装食品的小食杂店时发现,其中有8家经营户是文盲、30家是小学文凭、41家是初中文凭,有35家经营户年龄在60岁以上、32家年龄在46岁到59岁、24家年龄在31岁到45岁、9家年龄在30岁以下。据调查,这些农村小食杂店普遍孕育于上世纪的改革开放初期的70年代后期,在80年代大面积发展。近30年来,这一经营群体受家庭经济水平、受教育水平、年龄等因素的制约,没有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更新和行业转型,依然活跃在农村食品经营的第一线。
(三)经营硬环境差。由于农村消费能力薄弱,大型、正规、连锁型超市无意进驻农村,导致农村食品经营主体主要为个体副食品店、集贸市场,例如在此次随机抽样的100家食品店,有97家为个体副食店,1家为中型超市,2家属于连锁型超市(其中1家是挂名连锁、实际上是自己进货)。又由于农村食品经营户文化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不强等因素,缺乏经营食品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商品常识,造成所经营小店普遍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秩序乱等情况。
(四)农村学校周边“三无”食品销售令人忧。农村小学、初中学校周边仍然存在一支无证无照的食品游击队,出售无生产日期和生产厂地的散卖糖果、食品小包装,严重威胁学生身体健康。这些食品游击队打执法人员作息制度的“时间差”、“球”,工商部门阶段整治效果不明显。
(五)农民安全消费意识淡薄。广大农村消费者文化程度不高,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知识知之甚少,认识不到假冒伪劣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形成了“买便宜货”的普遍心理。农村群众的自我维权意识也较差,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时很少寻求正当途径维护自身利益,有的顾及乡亲情面,也不愿主张自己权益,使得农村流通领域食品违法经营者继续存在。
二、工商部门监管农村食品模式现存问题分析
(一)监管力量薄弱。(1)整体监管力量薄弱。基层工商所普遍存在人员少、事务多的状况,难以有足够的精力用于食品安全监管。(2)监管力量配置不均衡。基层工商所出于整体工作开展考虑,在人员分配上,习惯把骨干精锐力量抽调到经检、注册、商广等重要岗位,而由临近退休的老同志承担食监等巡查任务,造成了监管力量的固有缺陷。(3)监管区域不均等。当前基层所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心是镇区、马路沿线的食品经营户和农贸市场,对广大农村的食品监管较少,容易出现监管空白和盲区。
(二)硬件设备不足。(1)缺少合适的交通工具。现有基层工商所驻地为镇区或靠近城区的街道,距离农村较远,运用于巡查监管的工具主要是皮卡车、桑塔纳等车辆,出门时常是整个队一起出门,而需要监管的责任区数量多而分散,缺乏灵活快捷的巡查交通工具(如二轮电动车)。(2)缺少检测设备。目前工商部门的食品检测手段作用卑微,而且各工商所配备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效能不高,缺少先进检测设备及专业知识人才,这是导致食品安全检测力量薄弱的又一原因。例如整个临海市局仅有2名工商干部是毕业于食品相关专业,其他承担检测的人员都是毕业于非食品或与食品相关的专业,平日需要抽检各类食品时,都是经过临时培训而上岗操作,抽检方法、过程容易存在隐患,如抽检的豆腐、水潺一旦保存不当会造成二氧化硫挥发而变成商品合格。
(三)监管模式滞后。农村食品销售具有流动性。流通领域农村食品市场多地处偏远山区、海岛等地,销售模式带有很强的季节性特征,流动性与隐蔽性强,仅凭工商独家监管,难以适应现代农村流通领域食品市场发展的现状,并给整治和监管带来较大困难。目前,虽然有的基层工商所已经在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横向联系,但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社会监督防控体系,更多社会化资源还有待挖掘。
三、建立农村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2012年6月23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12〕20 号),提出了“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一负责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上级政府要对下级政府进行年度食品安全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求“进一步健全科学合理、职能清晰、权责一致的食品安全部门监管分工”,“强化生产经营各环节监管,形成相互衔接、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
摘要:如何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学科,是所有九年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笔者经过近二十年的初中化学教学,经过大量学习成功和失败的学生分析,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化学学习方法。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六个环节;抓基础;抓思路;抓规律
有的学生在七、八年级的学习中,有的学科是“费力不讨好”,花了很多功夫也没有取得满意的学习成绩。究其原因,是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临近快毕业,学生们都希望能好好学习化学这门新学科。那么,有哪些方法能有助于九年级的学生学好化学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此问题谈一些看法,供同任参考。
认真抓好六个环节,力争达到懂、会、透,提高学习效率
“听”是关键,“思”是核心。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聚精会神地听讲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有些学生课堂上精神不集中、打盹、做小动作、不注意听讲,而在课余时间加班加点补,就如同捡了芝麻了西瓜,久而久之知识缺陷越来越多,造成学习越来越吃力,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学生们在学习化学时,不但要听课,而且要会听课,不仅要听懂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概念、例题要能理解,同时更要学习和感受教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方法与思路。
“思”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因此,课堂上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争论,以此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从而达到使当堂所学知识能消化、理解、掌握。
“问”是学习的必要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自己不懂的知识和问题,这些知识和问题要及时地问同学或教师,最好是问教师。如果不问、不懂装懂,不懂的知识和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到后来就会造成想听听不懂,想学也无法学懂的局面。而不懂的知识和问题问教师,教师就知道了你不懂的知识和问题,就会更有针对性的解答,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是学习的必要途径。此处笔者所讲的“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记笔记:要学会有重点地、巧妙地完整记笔记的方法。课堂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知识的重点、难点、必须掌握的内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还要记教师讲的重难点,课本上有的,要注上记号,课本上没有的,要记在笔记本或课本上;教师补充的内容,更要记在笔记本或课本上,便于今后对知识的复习巩固;还要记清要求完成的巩固性、检验性、提高性的训练试题。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笔录。这个过程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悟性,也就是将教师所教知识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二是记忆: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要求记忆的知识很多。如,元素符号、化合价,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重要的化学概念和理论都必须记忆。不记,肯定无法学习化学,更无法把化学学好。任何起始学科,记忆的很多,这是毫无疑问的。
“练”一定量的习题是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达到会、透的一个重要环节。要通过做一定量的习题来悟出一些道理,总结出一些规律来,要把作题的过程看成是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做题后不要仅满足于对与错,当每做稍有一些难度的习题后,都要回味反思一下,理顺解题思路、逻辑关系和题目类型,这是很有益的,想一想解答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等,这便是一题多解。能否通过改变物质、数据、操作顺序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互换来重解,这便是一题多变。回忆一下这道题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似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是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每一节、每一章、每一部分学习完以后,都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总结既是对知识的再现、梳理,也是对知识的再消化和巩固提高的过程。每一次考试以后,也要进行分析总结,总结这次考试的得与失,找出知识的不足和弥补的方法。“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那些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人们”。
二、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要做到“三抓”,即抓基础、抓思路、抓规律
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提高能力的保证。学好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元素、化合物等知识非常重要。在做题中,要善于总结归纳题型及解题思路。化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记忆知识。如化合价的一般规律;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性质的一般规律;酸、碱、盐性质的一般规律;制取气体的方法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的关系;收集气体的方法与气体的性质的关系等等。抓住规律就可以加以应用,如,在实验室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情况下制取氧气和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以及用锌粒与稀硫酸制取氢气,它们都符合固体与液体在常温反应制取气体,所以它们可以用同一发生装置制取。再如,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当然,运用规律的同时也要注意个性。如,氧气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而二氧化碳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这是因为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的缘故。再如,稀盐酸和稀硫酸由于溶液中的阴离子不同,与氯化钡、硝酸钡溶液反应的情况也不同。这些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再去逐一体会和掌握。
三、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高效智能监管范文5
【关键词】馆藏建设;网络化服务;人文化服务;资源载体
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优质毕业生是每所高职院校所考虑的重大问题。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它与传统的普通高职教育既有紧密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教育强调面向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要求更专业、更精练。由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的建设,特别是图书馆的建设,以满足学生们如饥似渴的求学欲望。图书馆作为教育和服务的重要部门,应该努力思考和讨论究竟怎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有职业技能的实用人才,来填补课堂上理论中所学内容的不足,为学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作出图书馆应有的贡献。
所以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是整个学院建设的亮点,是基础,是标致,只有图书馆的建设搞好了,人文环境才会有所提升,整个学院学生的学习氛围才更加浓厚,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积极好学,努力进取。因此,图书馆的建设和投入与学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是密不可分的,是相辅相成的。但如何才能全面加强图书馆的建设来迎合现代高职教育?从哪几个方面来对图书馆建设才更能留住学生,让学生流连忘返,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等等这许多这一系列问题,不得不考虑加强图书馆的建设,从硬件到软件,从大环境到人文服务,笔者认为图书馆建设要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
1、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基本都是从中专学校、职业中专和成人教育学院发展起来的,图书馆的馆藏起点低,底子薄、资源不丰富和结构不合理,以前的大部分专业藏书主要是针对中专生的,这部分图书显然不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需要。随着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要求的变化,原有的藏书体系和结构层次已经不能适应学院职业技能的需要。所以,如何建立一个有高职特色的图书馆藏书体系,以便更好地为职业技能教育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创建适应职业教育的特色馆藏
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高职院校除个别院校外,大多数属于专业性院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职业教育法》有关规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毕业和就业时,应取得“三证”,即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造就了特定的读者群,因此,高职图书馆的文献收藏,在紧密围绕学院专业、注重该类图书的品种、数量和更新,并尽量保持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广泛征求各系部的采书意见,以高职院的重点专业和重点系部要求有计划的采购图书。在藏书建设上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及时调整,紧紧围绕学院的专业发展和新专业的设置,及时做好文献的采访工作,满足学生职业技能的需要。及时对学生的阅读需求作出调查问卷,按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合理的增加图书。按照平时的借阅率进行统计,把热门书籍和冷门书籍归类,按照师生的喜好作出书面统计,及时调整藏书结构,把年代久,没人看过时的图书下架,及时补充新鲜的“血液”。针对每年每个专业热门的考试用书,根据学生的需求提前预定,每年更新,给师生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对学生社会实践考试的合格率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
1、馆藏文献资源载体的转变
传统的图书馆职能被认为是收集、存储和传递文献的场所或机构,在这种认识下的图书馆工作将信息资源文献化,倾向于以印刷型的文献为重点,由于新型电子信息载体的资料不断增多,又由于其流通传播的速度快,使图书馆的功能在无形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这使原有图书的职能出现了藏用功能的主辅转换,使用的功能得到延伸,这种现象的出现,是高新技术进步的结果,藏与用的关系变革的一个新的突破点。图书馆必须建立新的馆藏观,即以收藏印刷型文献为主转向以收藏持续性、声像型、微缩型等信息载体并重,以文献型收集、加工、管理为主转向以对信息收集、加工、传递、开发为主,以馆藏文献数量评价图书馆为指标转向以信息传递速度和效率为指标。
2、加快图书馆网络建设,变现信息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不仅能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信息交流和传递速度,还能极大的拓展知识信息传播的范围和利用程度。因此,图书馆必须建立和完善自动化网络系统,实现联机采访、联机编目和联机检索,把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延伸到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家庭,使图书馆的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检索中心和咨询中心。可以说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网络的生命之源,健全的网络是信息资源增值载体。因此,加快网络建设,是图书馆发展策略的首要步骤。所以高校图书馆要加大网络化建设,调整资源结构,加大信息资源建设的力度,加强电子出版物、网络信息资源方面的建设,研究出自己特色的电子图书,新型的电子阅览室供学生们使用和查找所需要的网络化信息。足不出校就可以阅览各种各样的电子图书和查找自己所需资料。
三、图书馆人文服务建设
1、图书馆馆员角色的转变
网络环境下,以馆藏文献为基础的传统图书馆封闭的实体结构中心格局将被打破,馆际界限逐渐模糊,形成虚拟馆藏,图书馆员将从“保管员”角色过渡到各种类型的信息专家。所以要突破人才单一现状实现馆员队伍素质综合化。从总体看来,在专业人员队伍中,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的比例要逐渐增大,当网络的现代化建设步入更高层时,社会对信息的要求将出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对网络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花出经费来培训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更好的把网络化信息服务提升和加强,变被动单一层次的服务为多层次全方位服务。
2、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积极开拓网上信息服务
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资源的大量使用、知识管理的流行,参考服务越来越注重“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参考服务的核心在于改善人、机和资源之间的互联、互动、互用,探索人、机、资源三者之间的沟通的新模式和新环境,开发人、机和资源的知识信息,实现需求知识获取、需求知识描述、知识库的管理和访问、准确知识传递和。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中用户的提问和咨询专家的回答均以基于Internet的各种电子方式进行。包括各种交互式的网络工具,如Email、Web表单、网络寻呼机、网络聊天室、桌面视频会议和客户管理系统等。无论是以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存在,信息服务都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要任务,知识信息的参考服务将成为图书馆的一项主要职能,图书馆要充分融入网络环境之中,必须实现其服务方式的转变。服务模式开放虚拟化,使“大图书馆变小,小图书馆变大。”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将从以前的静态物理体向网络虚拟化发展。服务结构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变。接收咨询问题和传递解答的结果的方式也从面对面扩展到网上咨询回答。对于各种书刊信息的查询,读者足不出户便可以利用各种在线资源,各种信息资源由“实体馆藏”转变为网上“虚拟馆藏”。信息管理也从文献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
总之,要从全方位的建设和改造以往旧观念下的图书馆。为了迎合新时期的学院发展和学生们的需求,一定要驾驭新局面,更新观念,改变传统定势,以全新的观念应对新型图书馆的变革。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人才作出图书馆所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巧珍.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问题及管理探讨,2003.(3)
[2]陈香珠.面向信息化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2004.(1)
高效智能监管范文6
一、深刻认识高校档案管理社会化职能的意义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突出档案管理社会化职能的意义:
1、提升高校办学质量
目前高校都逐步强化了职业化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而增进高校教育的职业化特质则需要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然而,由于高校与企业分属于不同的组织类型,且受到不同体制环境的影响,使得校企合作更多体现在形式建构领域,而在深度互动和互利双赢上却做得不够。为此,通过挖掘高校的科研档案资源来助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便能在双赢的基础上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2、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高校所在区域的地方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产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如,物流产业、旅游产业、电子商务产业等。通过调研发现,许多地方产业发展存在着各自为阵的发展态势,而未能在循环经济视角下获得范围经济效应。为此,通过利用高校的科研档案资源、专家档案资源,便能在智力和人力支持下帮助地方产业经济走上一条绿色、健康的发展道路。
3、培养共生环境生态
尽管高校在隶属关系上存在着不同的类别,但其在具体的区域内办学,必然会受到该区域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且在拓展高校办学空间的潜在要求下,高校管理层也需要主动与地方政府接触。可见,培养环境共生的生态,对于高校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高校通过突出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便能为实现环境共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分析
结合本人的工作体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助推社会主体的发展
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其根本仍在于转换高校档案管理思路,并在高校管理层的牵头下积极建立与社会各类主体的联系。本文以科研档案管理为视角,那么社会主体也主要指向了企业。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通过将高校科研档案资源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践相结合,则能为企业带来知识红利。但这里也需要明确,即高校档案管理若要切实助力社会主体的发展,其本身也需要进行信息重构。
2、实现社会化办学目标
贯穿本文的中心思想便是,突出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将实现双赢的目标。那么双赢在高校这一侧便体现在,促进高校借助社会办学资源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归因于:首先,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助力社会主体发展,进而社会主体将愿意与高校建立在教学上的深度合作;其次,高校通过与社会主体间建立起基于?n案信息交互的人员往来,便能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再次,通过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建立深度互动,来倒逼高校专业设置和教学体系的优化和整合。
从以上两个方面所做的职能分析中可以看出,需要在辩证视角下来理解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而且,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职能,构成了高校开放式办学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实践措施
根据以上所述,以科研档案管理为例,实践措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构建。
1、充分理解企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特点
高校在实现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时,其本质也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众所周知,高校科研档案内容主要以公开发表的论文、已申报的专利,以及课题结题等信息为主。这些信息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且所基于的问题导向也不尽相同。因此,无法直接与企业的需求结构相对接。因此,高校专业所在院系的教学团队,应与企业接触充分理解企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特点,然后再针对专业教师的科研档案信息进行资源重构。
2、具体掌握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的短板
在与企业进行接触时,还需要掌握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或者组织架构调整的长期愿景和近期所遇困境。只有在问题导向下来进行档案信息资源重构,才能提升高校档案管理的供给侧优势。为此,这里就需要夯实企业一线调研的绩效。所以建议,高校应组建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并在该会议召开的地点分别设置在高校专业所在院系和企业方。通过这种长效机制做保障,不仅能优化科研档案供给质量,还能引导教师建立符合实践需要的研究方向。
3、高校多部门协同对科研档案资源进行整合
在对高校科研档案资源进行整合时,需要发挥多部门协同的工作优势。在组织建设上,需要将专业所在院系、科研处、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等部门纳入其中,在职能定位上则需要重点发挥院系、科研处的职能。图书馆依托自身的电子档案信息采集能力,可以为科研档案电子资源重构提供技术支持。而且,之后所开展的档案信息线上交互活动,也需要借助图书馆的信息平台来实现。学报编辑部借助自身的职能优势,可以为具体的科研信息提供文献梳理工作。
4、开展线上信息交互线下人员往来活动
为了实现档案社会化管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助推作用,这里还需要开展线上信息交互和线下人员往来的活动。不难知晓,在本文以上的论述中已经提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高校在实现其它类别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时,应深刻理解档案信息背后人力资源的主体作用,且正是依靠了这种主体作用才真正实现了档案管理的双赢目标。
总之,从时间维度来看,建立良好的高校档案管理体制,将使高校从中获得经济和社会价值。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客户关系管理中来理解。在高校未来的档案利用服务工作中,还需要增强对“权变理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