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智能监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智能监管范文1
一、提高执法效能的必要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执法效能就是执法收益与所付出成本的比率,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获取最大的成果,执法效能则高,反之则低。工商部门在履行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职能过程中,同样要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和获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比率。
近几年来,工商部门通过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创新监管机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监管执法效能的提高。但是,与工商部门执法效益的预期相比,整体执法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工作重点不突出,收费工作仍然占居重要地位,基层分局主要的工作精力都集中在行政性收费上,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从收费型向监管型的转变。二是监管方式不规范,管理粗放,没有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市场监管模式,讲求的是执法的声势,而忽视监管效益,往往用出动执法人员、执法车辆的数量来衡量执法的效果。三是工作职责不明确,争利推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执法资源浪费严重。四是协调配合不够,在专项执法行动中,往往是单打一,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不多。
工商部门作为综合性行政执法部门,涉及市场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工商部门的财务状况和供给体制,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提高执法效能上下功夫。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带来的新变化,工商部门监管范围大、任务重、责任大,与自身人员少、力量弱、资源有限的矛盾更加突出,工商部门只有提高监管执法效能,才能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实现职能到位;才能解决社会需求与资源供给的矛盾;才能真正实现部门的快速发展。
二、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从工商部门的现状来看,造成监管效能不高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队伍素质不高,执法观念落后。从总体上讲,工商队伍的执法素质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与新形势下法制建设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意识不强,对法律的立法精神、自由裁量的运用理解不深,领悟不透,方法简单粗暴,强势执法、甚至野蛮执法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在执法理念上,少数执法人员缺乏中心意识、大局观念,为执法而执法,盲目追求执法的效果,没有把执法工作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考虑,造成了执法与发展关系的错位。
二是成本意识淡薄,资源配置不优。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执法收益和执法成本的对比基本反映出我们监管执法的效能。在实际执法中,我们多考虑的是执法的效果,而忽视了执法投入产出的对比,缺乏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意识。同时,在执法资源的配置上不合理,机构设置过多过细,各业务机构和基层分局的职能交叉、资源内耗严重;工作流程设计不合理,审批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人力的投放上不平衡,执法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三是监管机制不新,内部管理不严。现行的监管机制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注重于传统的有形市场的监管,没有真正建立起对无形的大市场监管的机制;注重突出执法职能,而忽视了企业自律和行业管理作用的发挥,没有确立"企业自律、行政监管、社会监督"的市场规范理念,造成投入大,效果不明显;监管的科技含量不高,利用信息化监管手段的热情不高。同时,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落实不够,管理的漏洞大,监管的薄弱环节多;考核机制不完善,注重了执法结果,而忽视了执法过程,形成了一种"罚没收入至上"的观念,造成行为和目的的错位;竞争激励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作用没有发挥。这些都影响到工商部门整体的执法效能。
四是执法保障缺位,打击力度不够。市场监管执法是一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物质支撑。但当前执法保障机制不健全,自收自支的供给体制,加之工商执法涉及面广、难点问题多,执法所需人力、物力的增长同实际投入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经费保障困难,导致执法争利扰民、违规执法现象时有发生;执法装备投入不足,加之执法手段有限,造成执法力度减弱,缺乏执法的震慑力,直接影响整体执法效果。
三、提高执法效能的途径
根据新形势下工商执法工作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几个方面着手:
1、全面理顺事权关系。目前,由于各业务科室、基层分局的职责不尽明确,权限划分不清,导致职能交叉、多头执法,或者因相互争利推责,内耗严重。为此,必须全面理顺各科室、各基层单位事权关系。
一是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按照上级"三定"方案的规定,按照"精简、统一、效能"与权责一致的原则,科学设定各业务科室、基层分局的职责。同时,以辖区属地管理为主体,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对法律法规未明确由上级机关行使的市场准入、日常规范、违法查处等监管职权,下放到基层分局,强化属地监管责任。基层工商所的职能以辖区综合性监管、服务为主;机关科室和直属机构的职能以指导、服务基层为主。
二是整合执法资源。按照执法办案、市场规范、行政许可、维护保障等4个方面,严格、科学界定公平交易分局、专业市场分局、登记注册分局及市局内设机构的职责。对公平交易分局,明确执法办案机构,负责查处不正当竞争范围内的大要案件的查处和系统执法工作的指导、协调、督办;专业市场分局,以市场规范为主,负责专业市场监管,体现其专业化的监管职能;登记注册分局,以实施行政许可为主,负责市场主体登记许可职责。局机关负责为全系统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形成完整的职能链,环环相扣,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实现权责统一,运转高效的目标。
三是强化工作流程管理。按执法办案、市场规范、行政许可等具体事项,分类制定运行流程,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办理时限,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行政成本。如登记许可,按照"一审一核"的要求制定企业登记流程,严格规定审查、核准环节 的操作规程、审查事项、审查内容、办理时限、相关责任等。
四是细化岗位职责标准。根据各岗位特点,明确具体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进行量化考核和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目标、定奖惩"五定",促进工作的落实。同时,在系统内推行注册官、经济检查官、委派法制员等制度,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2、优化执法力量布局。一要加大基层执法力量的投入。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基层分局人员占县市局人员的比例不低于70%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基层倾斜力度,把人力的投放的重点集中到基层。二要着力改变执法力量不均衡的现象。根据市场主体的数量、监管的外部环境、交通地理条件、经济的活跃程度以及监管工作量大小,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各分局、各单位人员的编制数,有效解决监管力量投放不合理、监管效能差的状况。三要优化队伍结构。结合干部业务素质、个人专长、年龄结构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对人员进行适当调配,优势互补、人尽其才,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四要加大执法装备的投入。结合新形势对执法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提高队伍执法素质的同时,为办案机构配备执法专用车辆、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办案工具,为执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持。
3、加强成本效益分析。在目前工商部门财务保障体制下,全面引进企业的成本核算模式,即尽可能减少不可控成本支出的前提下,通过内部机构的完善、资源的优化配置、监管机制的创新等手段,减少可控成本的支出。目前在履行职责时,经常采取运动式执法方式,投入成本高,获取效益低。针对这一现象,要引入企业的成本核算模式,控制行政成本的增长。
一是实行行政支出定额管理。对日常执法工作,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工作的难易和预期收益值,进行综合的分析,确定支出定额,并严格按定额执行。
二是建立资源消耗登记台帐。对每一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如实登记有关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量、投入量,如投入人数、执法车辆、时间、社会资源等,与获取的收益进行比对。对比率大于1的工作,要从投入上进行控制,尽可能的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三是建立常态化的成本核算控制制度,明确统一的支出项目和核算方法,对执法支出进行严格的归集划分,将执法活动的支出纳入控制之中,实行严格的分析对比,为类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将其作为效能考核的主要内容。
4、创新监管执法机制。
一是改进执法办案体制。在落实集中办案的前提下,推行统分结合的办案模式,全系统执法办案任务由公平交易分局统一承担,并接受市局考核,其具体工作全部分解到基层,由基层分局具体落实,公平交易分局实行分片挂点督导,承担指导、督办职责。督导人员实行双重管理、双重考核,即接受公平交易分局和基层分局的管理考核,督导人员的津补贴既与基层执法办案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又与自身工作挂钩。同时,组建经济检查大队,专门负责大要案件的查处工作,发挥公平交易分局执法的拳头作用,并全面协调、指导、督办系统执法办案工作。
二是继续深化分类监管工作。为改变目前粗放式的监管模式,要全面推行并深化市场主体分类监管机制,根据市场主体的分布、违法违章的频率、信用程度的优劣,事前制定周密的巡查计划,合理配备巡查力量,确定巡查内容,实施有计划、有重点的综合巡查,提高巡查监管的效能。
三是改进执法的行为方式。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坚决杜绝野蛮执法、粗暴执法、侮辱被管理者人格的现象发生,正确处理好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关系,根据相对人的不同情况、主观因素,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在体现法律严肃性的同时,体现执法的人性化。以此消除相对人的对立情绪,取得他们对工商执法的认同和支持,从而实现执法效果的最大化。
高效智能监管范文2
《纲要》中规定健美操拓展包括:健美操竞赛及裁判,时尚健美操,器械健美操等。健美操裁判在国家设定的高等院校或是特定机构可以进行培训和考试,都有相关的说明和考试规定[3]。学校体育课程依据《纲要》而实施,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不是只教给了学生现有学习内容,而是在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观察的能力。健身操种类繁多,一个学生不可能在学校规定课程里能学得全盘皆知,所以学习探究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健美操职业技能目标
1.健美操基本技术的指导能力健身基本技术的好坏直接反映一个健身教练专业素质水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健美操动作技术能力。教练员基本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示范动作的美观。二是领带法教学能力。领带法包括口令,手势,示范面以及转换等技术。三是运动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要了解人体运动器官的解剖学特征,懂得正确进行肌肉调整的方法、运动负荷与次数、休息和恢复等知识[4]。四是预防损伤的指导能力。在各种运动中,不合理的动作和运动量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造成损伤,这就要求指导员有运筹帷幄的技巧去把握学员的运动锻炼情况,能解答损伤的原因和解决一般损伤的能力,提高学员预防损伤的意识。2.健身领带能力一健美操的领带教学能力是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技术目标。主要指领带法的运用:常有线性渐进法、金字塔法、递加法、连接法、过渡动作法和分解变化法六种[5]。在职业鉴定方法内初级指导员考核中就要求要线性渐进法,金字塔法,递加法的运用能力,中级指导员要求有连接法,分解变化法的运用能力。中间也穿插涉及教学技巧的考核,如:口令和声音的运用技巧、示范面的转换技巧等。3.创新以及综合指导能力优秀教练员在领操台上新颖美观的动作是健身运动中的一大魅力,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核对各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编排与综合指导能力要求是:初级指导员会用编排原则和基本编排方法,中级指导员编排要求能运用变化因素和正反组合对称法,而高级指导员规定编排中则要有图形规律系统。健身指导员的操课都是经过课前精心编排设计的动作,这就要求有相当丰富的经验知识和编排技巧去完成组合动作的教学,需要教练员在每一次课前都要认真考虑编排的趣味性、美观性。综合指导能力是指指导员能随时的观察到学员的问题,针对问题能及时的分析和解答,涉及到专业能力、心理能力、应变能力的各方面综合运用。4.健美操职业理论指导知识一般都包括公共理论和专项理论。分为4个大块的理论知识:一是健美操运动的概念和分类,特点和功能,起源和发展等基本知识。二是有氧操理论包括健身作用原理、健身目标心率范围、练习频率和时间控制以及运动损伤等知识。三是营养与体重控制常识等营养学知识的掌握。四是健身课程、教练员管理与健身比赛组织、裁判以及专题讲座等知识。前三点理论知识都是《(体操类)教学指导纲要》基本理论知识目标中的学习内容,第四点知识则是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规定考核中提及。5.健身服务、管理以及科研能力“提高体育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规范体育市场秩序目前已经成为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正是转变行业管理方式,顺应体育行业新时期发展的新要求,是一项服务社会的公益性事业。”[6]由此可见,健身行业的服务性是很强的,那么就要求健身指导员具备基本的服务意识。
三、《纲要》下课程目标和职业技能目标的关系
高效智能监管范文3
职能管理
【摘要】 目的 探讨高等院校医院的职能特点。方法 分析高等院校医院职能,加强高等院校医院职能建设。结果 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结论 通过加强高校医院职能建设和管理,可以促进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医院; 职能管理
高校医院(本文指除医学院以外的综合性大学医院),作为高等院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是在我国计划经济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由高校自我办医的医院,也是当前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的医疗模式之一[1]。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各类综合性大学的医院应进一步明确功能,管理体制也应更趋科学与合理。只有如此,才能适应高校师生员工对医疗保健的需求,适应新时期卫生事业的发展。
1 高校医院的功能
医学从原始社会到现在,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原始医学、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现代医学四个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的是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在又进入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医学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医院作为社会卫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功能和定位面临着一个挑战。如何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好地发挥其防治疾病、控制疾病和健康促进作用;如何适应全社会医疗体制的改革,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将是我们新时期高校卫生工作者所应思考的严峻课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大卫生观和三级预防体系的形成,人们不仅要求治疗疾病,而且更加重视预防疾病和增进健康。不仅需要诊治生物因素疾病,还需要诊治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疾病。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疾病的早期诊治,还需要病因预防和防治病后功能障碍与残废,恢复生理功能和生产活动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临床医疗和健康促进的功能是相互渗透的。
1.1 医疗功能 面对全校的师生员工乃至周边的社区居民,高校医院应该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实行生理、心理全方位治疗和护理,积极倡导全科医学理论,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病率,防止急病慢化。
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的弊端,影响了高校医院的发展。医疗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分配不合理、缺乏竞争意识等都阻碍着高校医院的发展。为此,高校医院应该把提高医疗诊治水平作为一个突破口,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服务力度,以医疗质量求生存,以服务质量求信誉,更新观念,全面地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医疗服务。
1.2 健康促进功能 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生物因素的死亡比重明显下降;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卫生保健要求。基于以上原因,使人们对医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代医学模式的观点在于整体医学观点、多因多果观点、重视社会心理因素的观点和高危险分析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医学的疾病防治功能内涵深刻,只有做好疾病和预防工作,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实现真正意义的健康。所以说,医学的功能应贯彻“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的原则,要不断强化和完善医学的健康促进作用。高校医院也同样面临着如何发挥优势,发展健康促进功能的问题。
1.3 社区医疗服务职能 高校医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全校的师生员工,其次是周边居住的职工家属和社区居民,除了做好疾病的治疗工作外,还应更好地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尤其是健康教育,应该放在健康促进工作的首位。高校医院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适时地开展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以在校园内、社区内倡导健康,维护健康,帮助全校师生员工乃至社区居民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和信念,采取健康行为,实现:“知(识)-信(念)-行(为)”的统一[2]。
健康促进是一种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促进行为、环境改变的组织、法律、资源支持等各项策略和活动。高校医院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加强和发展健康促进功能,以适应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对卫生事业的更高要求。
2 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
当前高校医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1)管理体制的落后,导致影响医院的发展、影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医务人员的技术培养、影响医疗资源的充分发挥;(2)职工中长期存在分配不合理,缺乏竞争意识。对此,只有深化改革和完善管理制度,理顺关系,加强领导,促使高校医院向经营机制转换,建立起有责任、有激励、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才能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走出自我发展的新路。
2.1 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应该提倡终身制,定期轮流进修学习要成为制度化。高校医院要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开展病例讨论,以努力提高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准确率,扩大医护人员对于疑难病的了解。由于现有体制的局限,高校医院的科室门类不够齐全,笔者认为,可以提倡每位医生(尤其是内科)在系统掌握相关业务知识的前提下,专攻某一疾病领域,定期开设专病门诊,这不但能使医生在某一疾病领域有所侧重和研究,而且也能提高整个医院对疾病的诊疗水平。
2.2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就医氛围 医院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是一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它以实现职工价值共识为核心,以形成团队精神为追求,加强高校医院的文化建设对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有内在的、直接的作用。
2.3 实行医院联合,优化卫生资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医疗保健制度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的改革和发展趋势已成一个态势,那就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向全科型发展,职能更明确,与上级医院分工协作更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模式进一步明确;基层卫生服务补偿机制更加明确;卫生服务价格体系更趋合理;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的社区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上海市所有地段医院已全部改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医院要抓住机遇,在做好原有人群卫生服务的同时,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努力拓展卫生服务市场,联合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开设康复病房,不断丰富和完善原有服务内容。
2.4 试行医疗成本核算,实行目标管理 高校医院最终与社会接轨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亦将会在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下走向必然。降低成本,是医院管理十分重要的任务。所谓成本目标管理,是指根据医院总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对医院经营成本进行预测、计划、分解、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以达到用最小的成本开支来获得最佳的效益的一整套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和方法[3]。尽早试行医疗成本核算,有利于为高校医院走入社区、走向市场积累经验。
以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为中心,它将是每个医疗单位的主旋律。成功的医院管理,其核心是围绕患者,努力创造一个人道、有序、高效的医疗程序和就医氛围。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基层卫生服务由原来以医疗为主转向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多功能医疗服务形式。作为基层医疗单位的高校医院,同样也面临着这一服务功能的转变,这将是新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吕伍文.高校医院现状与发展思路的思考. 中国经济卫生杂志,2004,6:51.
高效智能监管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官微校园文化建设;功能
该论文为2016年度湖南省普通高校网络文化精品建设项目课题《指端“微”波,育人无声―高职院校官方微信育人平台探索与实践》(编号:16WL29)的成果之一。
G711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校园文化必然带有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许多高职院校是由国家重点中专、技校升格发展起来的, 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严重不足, 所承载的精神风格还不够鲜明 和突出,为此,我们应深入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功能及建 设途径, 以便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一、高职院校官微的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功能
1. 高职院校官微的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 是学校的 “ 意识形态”。从内部结构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是校园物质文化。它是校园的外显文化,是以某种文字符号为载体, 将校园精神显现于校园的各种标记物之中,如校服、校歌、校刊校报、雕塑、学校建筑等。它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 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二是校园制 度文化。它是指校园人在交往过程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 是校园一切文化活动的准则。它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管理体制及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特定的行为规范等。校园制度文化从根本上决定着校园的正常运行和创新发展,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保证。三是校园精神文化。它是校园的内隐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涵, 是在长 期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创造过程中 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 难以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2. 高职院校官微的校园文化的特点。高职院校由于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定位、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校园文化除具有一般校园文化的共性外, 还具有如下个性特征:( 1) 应用性。这是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也是它的主要特征。( 2) 职业选定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性教育, 学生一进校, 就选定了就业的方向,学生要根据所选职业的岗位要求, 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并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 3) 特色性。高职院校要立足就要办出特色, 要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这些专业知识的渗透,使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 ( 4) 行业指向性。高职院校要依 托行业办学, 高职校园文化也要随着社会、行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这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5) 文化地域性。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在本地招生, 生源地相对集中,学生大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这也使得他们在文化 交流上较为畅通, 地域性文化风格明显。
3. 高职院校官微的校园文化的功能。高职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育、导向、凝聚、激励、控制、辐射等功能。这些功能所起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 都不可替代的。一是教育功能。校园文化作为区别其他组织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教育功能, 而高职院校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就是它的文化影响。二是导向功能。校园文化本身所蕴涵的 价值体系为个体行为提供了参考, 指导个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学校组织的关系, 把个人行为引导到学校组织目标上来,使他们向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三是凝聚功能。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起着心灵黏合剂的作用, 它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聚合到一起,使师生员工对学校产生一种使命感、自豪感、归宿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四是激励功能。良好的文化氛围, 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机制,激起校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使学校成员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进精 神, 获得各种精神需求的满足。五是控制功能。高职校园文化具 有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使校园人接受必要的约束,使个体行为 符合共同的准则。六是辐射功能。高职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是指 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 在向师生教育、影响的同时, 也对周 边及社会产生影响, 这种辐射主要通过塑造学校的形象和培养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来实现。
二、高职校园文化主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高职院校扩招和网络技术的普及,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对高职校园文化认识比较片面,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科学而系统的规划。首先, 一些人对高职校园文化认识不清, 简单地将校园文化归结为校园文体活动, 认为只要轰轰烈烈地搞一些校园文体活动, 就能建设好校园文化, 但由于这些活动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活动效果都不理想, 很难形成 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较大的影响力, 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低层次化。其次, 将高职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混淆, 认为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政工、宣传部门的事, 各部门联合举办的活 动少、效果差, 没有全员参与的意识。最后, 即使知道了校园文化 建设的重要性, 但由于缺乏科学而系统的规划, 造成了工作时思 路不清,重点不明,事倍功半。 2.只注重外在物质文化的堆砌而忽视内在精神文化的积累。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也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因此,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改变发展历史短, 社会认同度低 这一不利局面, 千方百计地加大物质文化建设来吸引更多的考生和家长,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但是,这一做法却脱离了物质文化建设的宗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 建设物质文明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精神文化隐含在物质文化中, 它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的根本性的组成部分,忽视精神建设,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流于形式。
3.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造 成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现代人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对于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更是如此。网络在给人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网络影响了校园文化的主体。网络在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机会和知识的同时也使很多人沉迷其中,不参加任何的校园文化活动, 冲淡了校园文化主题的意义。( 2) 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面临伦理道德的异化与行为的失衡。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广泛性,使传统的监督和控制方式失去其应有的效力。这对是非辨别力和道德约束力较弱的青年学生来说,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3) 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各种意识形态都存在。西化分子不断在网络上推销西方敌对势力的价值观念, 使民族文化受到冲击。同时, 一些庸俗、病态的网络文化、垃圾信息等对大学生的 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所有这些都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三、构建高品位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
校园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 它包含了诸多因素, 如硬件建设等物的因素, 教师、学生等人的因素, 以及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等。它是一种环境, 也是一种氛围, 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 需要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建设, 更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科学合理地制订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首先, 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 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树立环境育人的大教育观念,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做到党政齐抓, 系部共管, 师生共建, 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 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其次, 要着眼长远, 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现实措施,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 形成有鲜明特点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突出特色。
2. 要突出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基础作用。高 职校园精神文化是精神文明和人文成果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 的精神文明建设是通过学校校史资料的整理、编撰, 提炼出学院 自身发展的精神之魂,将学院精神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要素。对能传承、发扬学院精神的文化进行加工、升华, 从而提炼出彰显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并把学习、诚信、合作、博爱、创新等作为优良的校风和办学风格。要通过回顾学院发展历程, 展示辉煌成就,树立先进典型,弘扬优良传统。 校园文化的人文建设就是通过增设文、史、哲、艺术、音乐、 美术、书法、摄影等培养文化素质的选修课, 举办各类人文知识 系列讲座。把人文精神与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现代科技、现代艺 术、西方文化、高尚的思想境界、社会生活、知识视野同专业体系 结合起来, 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3. 完善制度、科学管理, 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加 强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 塑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院的制度文化以其导向性与规范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特征彰显学院文化。高职院校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 都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在学生教育管理、教学管理、保障院内环境等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和规范的规章制度, 但要克服重建立、轻落实的不良倾向。 4.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 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时代, 我要学会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 网络的交互性、快捷性和开放性, 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主体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通过网络举办专题讲座、征文、论坛等新颖的活动, 可以使文化传播不受场地、人数、时间的限制。网络文化赋予了个体充分的自由和创造力, 进一步拓展了个体的自 由活动空间。其次, 网络文化开放性和隐匿性的特点, 让不同的文化主体参与到感兴趣的问题中, 为校园主体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 网络文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网络文化的共享特点,可使青年学生在电脑前畅游世界、博览群书, 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 增强其判断能力, 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学校带来全新的校园文化环境。
5. 依托学生社团组织, 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精神。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课余活动和个人爱好提供了场所, 成为大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舞台, 也为校园文化注入活力, 甚至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为此, 高职校园文化的 建设要充分依托学生社团这块阵地, 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 精神。要通过广泛宣传和发动, 引导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 社团的建设中去, 努力形成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格局; 要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学生指导社团建设, 根据自身办学特色, 创 新社团形式, 提升社团档次; 要规范社团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 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长梅, 吴玉红.校园文化建设全书 [ C ] .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 [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 [ N ] .人民日报,2005-02-19.
高效智能监管范文5
【关键词】馆藏建设;网络化服务;人文化服务;资源载体
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优质毕业生是每所高职院校所考虑的重大问题。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它与传统的普通高职教育既有紧密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教育强调面向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要求更专业、更精练。由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的建设,特别是图书馆的建设,以满足学生们如饥似渴的求学欲望。图书馆作为教育和服务的重要部门,应该努力思考和讨论究竟怎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有职业技能的实用人才,来填补课堂上理论中所学内容的不足,为学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作出图书馆应有的贡献。
所以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是整个学院建设的亮点,是基础,是标致,只有图书馆的建设搞好了,人文环境才会有所提升,整个学院学生的学习氛围才更加浓厚,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积极好学,努力进取。因此,图书馆的建设和投入与学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是密不可分的,是相辅相成的。但如何才能全面加强图书馆的建设来迎合现代高职教育?从哪几个方面来对图书馆建设才更能留住学生,让学生流连忘返,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等等这许多这一系列问题,不得不考虑加强图书馆的建设,从硬件到软件,从大环境到人文服务,笔者认为图书馆建设要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
1、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基本都是从中专学校、职业中专和成人教育学院发展起来的,图书馆的馆藏起点低,底子薄、资源不丰富和结构不合理,以前的大部分专业藏书主要是针对中专生的,这部分图书显然不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需要。随着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要求的变化,原有的藏书体系和结构层次已经不能适应学院职业技能的需要。所以,如何建立一个有高职特色的图书馆藏书体系,以便更好地为职业技能教育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创建适应职业教育的特色馆藏
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高职院校除个别院校外,大多数属于专业性院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职业教育法》有关规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毕业和就业时,应取得“三证”,即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造就了特定的读者群,因此,高职图书馆的文献收藏,在紧密围绕学院专业、注重该类图书的品种、数量和更新,并尽量保持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广泛征求各系部的采书意见,以高职院的重点专业和重点系部要求有计划的采购图书。在藏书建设上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及时调整,紧紧围绕学院的专业发展和新专业的设置,及时做好文献的采访工作,满足学生职业技能的需要。及时对学生的阅读需求作出调查问卷,按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合理的增加图书。按照平时的借阅率进行统计,把热门书籍和冷门书籍归类,按照师生的喜好作出书面统计,及时调整藏书结构,把年代久,没人看过时的图书下架,及时补充新鲜的“血液”。针对每年每个专业热门的考试用书,根据学生的需求提前预定,每年更新,给师生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对学生社会实践考试的合格率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
1、馆藏文献资源载体的转变
传统的图书馆职能被认为是收集、存储和传递文献的场所或机构,在这种认识下的图书馆工作将信息资源文献化,倾向于以印刷型的文献为重点,由于新型电子信息载体的资料不断增多,又由于其流通传播的速度快,使图书馆的功能在无形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这使原有图书的职能出现了藏用功能的主辅转换,使用的功能得到延伸,这种现象的出现,是高新技术进步的结果,藏与用的关系变革的一个新的突破点。图书馆必须建立新的馆藏观,即以收藏印刷型文献为主转向以收藏持续性、声像型、微缩型等信息载体并重,以文献型收集、加工、管理为主转向以对信息收集、加工、传递、开发为主,以馆藏文献数量评价图书馆为指标转向以信息传递速度和效率为指标。
2、加快图书馆网络建设,变现信息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不仅能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信息交流和传递速度,还能极大的拓展知识信息传播的范围和利用程度。因此,图书馆必须建立和完善自动化网络系统,实现联机采访、联机编目和联机检索,把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延伸到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家庭,使图书馆的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检索中心和咨询中心。可以说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网络的生命之源,健全的网络是信息资源增值载体。因此,加快网络建设,是图书馆发展策略的首要步骤。所以高校图书馆要加大网络化建设,调整资源结构,加大信息资源建设的力度,加强电子出版物、网络信息资源方面的建设,研究出自己特色的电子图书,新型的电子阅览室供学生们使用和查找所需要的网络化信息。足不出校就可以阅览各种各样的电子图书和查找自己所需资料。
三、图书馆人文服务建设
1、图书馆馆员角色的转变
网络环境下,以馆藏文献为基础的传统图书馆封闭的实体结构中心格局将被打破,馆际界限逐渐模糊,形成虚拟馆藏,图书馆员将从“保管员”角色过渡到各种类型的信息专家。所以要突破人才单一现状实现馆员队伍素质综合化。从总体看来,在专业人员队伍中,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的比例要逐渐增大,当网络的现代化建设步入更高层时,社会对信息的要求将出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对网络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花出经费来培训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更好的把网络化信息服务提升和加强,变被动单一层次的服务为多层次全方位服务。
2、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积极开拓网上信息服务
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资源的大量使用、知识管理的流行,参考服务越来越注重“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参考服务的核心在于改善人、机和资源之间的互联、互动、互用,探索人、机、资源三者之间的沟通的新模式和新环境,开发人、机和资源的知识信息,实现需求知识获取、需求知识描述、知识库的管理和访问、准确知识传递和。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中用户的提问和咨询专家的回答均以基于Internet的各种电子方式进行。包括各种交互式的网络工具,如Email、Web表单、网络寻呼机、网络聊天室、桌面视频会议和客户管理系统等。无论是以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存在,信息服务都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要任务,知识信息的参考服务将成为图书馆的一项主要职能,图书馆要充分融入网络环境之中,必须实现其服务方式的转变。服务模式开放虚拟化,使“大图书馆变小,小图书馆变大。”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将从以前的静态物理体向网络虚拟化发展。服务结构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变。接收咨询问题和传递解答的结果的方式也从面对面扩展到网上咨询回答。对于各种书刊信息的查询,读者足不出户便可以利用各种在线资源,各种信息资源由“实体馆藏”转变为网上“虚拟馆藏”。信息管理也从文献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
总之,要从全方位的建设和改造以往旧观念下的图书馆。为了迎合新时期的学院发展和学生们的需求,一定要驾驭新局面,更新观念,改变传统定势,以全新的观念应对新型图书馆的变革。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人才作出图书馆所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巧珍.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问题及管理探讨,2003.(3)
[2]陈香珠.面向信息化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2004.(1)
高效智能监管范文6
Abstract: Management specialty is an applied and practical subject. It is the demand of training compound and applied management talents in modern market economy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practice guidance ability of management major teachers in university.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studies of the practice guidance ability of management major teachers, puts forward the module construction and design concept to enhance the practice guidance ability of management major teachers, and puts forward a method to enhance the practice guidance ability of management major teachers on the basic of this.
关键词:高校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模块构建
Key words: management major teachers in university;practice guidance ability;modul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89-03
0 引言
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是指从教学中分离出来以教师实践能力为基础的,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并运用实践的能力。教师实践指导能力需要将有关行业、专业通过实践得到的结果和知识,通过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的表现传达,运用到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与实践当中,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处理教学事件,提升教学效果。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实施结果更注重于管理类学科实践教学,以达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目前,国内外关于高校管理类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机制的研究还少有涉及,多数的研究还停留在教育的需求层面,而忽略了教学中的施教者――教师,即教育的提供者。即使是对教育提供者的研究,更多的是评价与考核,只强调实践指导能力的结果。
1 高校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存在的问题
管理类教师应该具备的实践指导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自身实习实践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设计指导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协调各方面因素能力。当今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素质和能力的缺失比较普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管理类教师本身实践经验的缺乏,实践指导能力质量不足。管理类教师来源途径单一,大多数管理类教师毕业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博士毕业后留校或者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形成“高校―高校”模式,缺乏与社会实践接轨的环节,研究能力较强但实践能力不足;同时,高校在录用教师也只看重管理类教师的专业和学历,而轻视实践经历及其技能,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管理类教师数量严重缺失。
其次,为高校管理类教师进行的培训机制和力度不强,学校与企业结合欠缺,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条件。管理类教师面对的学生的输出方向多为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行业,例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会计财务等工作方向,需要学生进行实践的业务操作、语言沟通、协调各方面资源,而非理论研究的工作。因此也需要从高校管理类指导教师自身出发,加强与企业联系,从务实操作中获得实践指导能力。而现实中,校企分离的现象尤为明显,管理类在职教师去企业工作的人数少,而挂职的人数中,真正处理业务的也不多。同时,由于管理类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且受到工作时间的限制,无法提供合适的岗位。管理类教师提高实践指导技能的途径不畅通。
最后,管理类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进行优化。管理类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多为自学,例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司法、经济法、税法进行不断的更新调整,需要管理类教师实时关注经济动态,学习最新的经济法知识,但专业知识更新方面管理类教师缺乏专业的学习培训;缺乏对管理类实践指导教师的定期测评和奖励机制,对实践指导能力强的教师没有政策的优惠,使得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2 高校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提升框架及其设计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校教育中第十九、二十条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高校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
结合管理类教师的特点,高校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提升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为总体设计理念,强调了提升实践指导能力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次,在总体目标下构建了基于师生双主体的培养目标、基于双师型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基于学校社会结合的教师指导能力获取三个模块,作为具体提升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条件。最后,针对不同模块对于提升实践指导能力的不同侧重点,分别提出以人为本、以制度建设和激励为方式、以实践为途径的具体提升方式,从而形成了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整体提升。如图1所示。
■
2.1 总体设计理念
“理实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是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追求管理类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一体化。在该理论指导下,管理类高校教师应加强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等培训。通过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老师或者在企业中聘请的企业高管,在短时间内针对管理类指导教师能力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项培训计划。同时对接培训的企业应该明确理实一体化的重要性,制定切实的保障机制,做到高校管理类教师培训的企业与学校的有机融合。
2.2 政策指导下的能力模块的构建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展纲要指导下,对于高等教育的规划之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校企结合的发展,成为当前的大势所趋。
首先,构建基于师生双主体的培养目标模块。双主体理念强调了以主体平等为基础,在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的身份优势进而形成的不同的主体,是一种师生交往模式。在专业知识传授方面,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优势,以充分展示其专业胜任能力中的示范能力和管理能力为能力结构;而在实践指导的学习方面,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因而具有其主体优势,与此同时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协作与领导能力,以此能力结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做好指导工作。管理类指导教师的能力结构的构成需要以“双主体”为基础,需要考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需要考虑到教师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指导的接受者对教师能力的需求与反馈。
其次,基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双师型教师队的师资队伍建设强调了针对双师型教师采取的制度建设和考核激励方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重要保障。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需要具备教师从业和专业职称的双职称。一个是其具备基本的教育能力的保障,而相关管理类专业职称则需要其具备实务操作能力与经验,从而成为实践指导能力的保障。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团队建设,也适应了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的社会现象,是解决重大空缺的重要举措。
最后,基于学校社会结合的管理类教师指导能力获取模块。学校社会的结合协调管理强调了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面对大多教师存在“高校―高校”的弊端,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能增加教师实践的经验积累,培养教师发现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升实践指导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供现实依据。
3 模块下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提升具体方式
3.1 以人为本
为了提升管理类高校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实现师生双主体的培养目标,需要以人为本,强调以管理类学生的培养与就业导向的需求为本,以管理类教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为本。首先,教师应该更新观念,不能“以师为主”的理论化教学,应该针对管理类学生的实际就业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指导教学。其次,教师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以其专业素质为基础。高校要建立教师专业测评机制,加大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审核,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测评,确保教师自身专业胜任能力的获取,为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提供基础保障;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建立以专业实践为价值取向的教师培训。
3.2 以团队建设为路径
为了提升管理类高校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需要以制度建设和考核激励为方式。需要制定稳定的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培养办法;规定教师的录取和晋升;建立高校教师的选择标准和教师从业资格以及专业从业资格的认证,需要参考一定的企业实践经历,需要参与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等规定,使得教师能在实践教学中,积累其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能力,在总结反思中发展,满足引导管理类教师的需要,在已有的实践指导政策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
在激励制度方面,改革实践指导教师职称考核制度,直接根据教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实践指导能力水平位标准考察;实行实践指导教师激励制度,高校可以对实践指导教师提高津贴标准;在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时,优先考虑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让具有高水平的实践指导教师参与教学计划的修正与制定,使其享有充分的教学改革权;给予实践指导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以及评优评先的优先权;积极资助实践指导教师课题的科研经费;设立实践指导教师师资队伍专项经费,作为老师的补贴经费、考核奖励等作为激励支出。
3.3 以社会实践为依托
为了提升管理类高校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应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有机结合来提升管理类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建立实践师资队伍培训体系。作为管理类教师,需要面向社会和企业,从企业中汲取实践经验作为教学的源动力。教师参观企业、亲自参与管理岗位工作,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参加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将企业的先进企业文化和典型营销管理案例引入实践指导的教学中。依托实践指导能力的培训机构,建立管理类教师专业技能指导培训制度。开展财务技能培训,高层管理技巧讲座,营销案例分析等专业培训,充分提升实践指导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完善人才引进渠道,健全师资队伍引进机制。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可以邀请企业管理层高管、著名经济学者等进行讲座,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培训内容。邀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举办专题演讲或展示,拓宽管理类教师的视野。
通过提升管理类高校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有机整合管理类知识理论和实践教学,构建以社会管理类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融合管理类专业知识培养和业务实操能力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提升管理类高应用型人才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有效与社会企业需求相结合,提高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竞争优势。
总之,管理类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的培养,必须注重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增强教师对实践指导能力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顺应市场经济需求,培养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的管理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韩杰,付静涛,许红春.“理实一体化”模式下实践指导教师培养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5).
[2]王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提升的路径[J].纺织服装教育,2013(5).
[3]吕长生.我国教师实践能力研究:进展与反思[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5(3).
[4]丁越兰,骆娜.管理类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建构――基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