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业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产业发展现状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伊通县;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79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04-1

伊通满族自治县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全县耕地总面积220万亩,粮食生产是伊通满族自治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国家级重点商品粮基地县。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水稻主产区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但是,由于水稻生产成本、劳动用工等生产环节的资金投入与玉米生产相比没有优势,水田生产面积出现逐年锐减的趋势。2002年全县水稻生产面积达到18万亩,到今年实际生产面积约7万亩,年平均递减11%。之所以出现“水改旱”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直接因素:

1 相对玉米,水稻生产田间管理劳动强度大、时间长

伊通满族自治县水稻生产从3月25日左右浸种开始,育苗、整田、移栽、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整个生产过程持续7个月左右,需要专人进行不间断的田间管理,相对玉米生产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种植玉米管理环节少,劳动空闲时间长,在剩余劳动时间内能够从事养殖、劳务、运输等其他创收活动。因此,种植玉米农户要比种植水稻农户的创收渠道广,家庭收入差距很大。

2 相对玉米,水稻生产资金投入较大

仅从今年农用物资市场价格以及劳务情况来看,玉米生产每公顷总投入大致是9300元,水稻生产每公顷总投入12450元左右,每公顷水稻生产比玉米生产多投入约3150元(详见下表)。

3 相对玉米,水稻生产利润偏低

近三年来,虽然玉米、水稻市场价格都处于大幅上扬趋势,但是,从2011年生产成本核算和销售收入来分析,水稻和玉米之间利润差距较大。每公顷玉米平均净收益14900元左右,每公顷水稻平均净收益10750元左右,利润差约在4150元左右(详见下表)。

4 对稳定水稻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稻米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口粮,水稻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因此,从我们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加大粮食市场价格的宏观调控力度

根据年度生产成本以及产量比,合理调整玉米、大豆与水稻产品之间的国家最低收购价格,通过市场拉动来保护水稻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

4.2 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在稳定和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基础上,要特殊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水稻生产者特别是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和农垦企业,要给予政策倾斜,通过政策推动来调动水稻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

4.3 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基础投入力度

水稻生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赖度很高,目前伊通满族自治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防洪灌溉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灌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对水库、塘坝、渠道、机井等灌溉设备设施的建设,通过提高灌溉能力稳定并增加水稻生产面积。

4.4 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科技推广力度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现状;问题;对策;甘肃天水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334-02

近年来,在国家产业利好政策的带动下,甘肃省天水市中药材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拥有一批专业的加工销售企业。随着“关天经济区”战略和天水“1135”战略目标的实施,中药材产业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药材产业是甘肃天水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发展速度较快,前景看好,但在种植、加工、销售环节上都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现就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1 天水市中药材产业的现状

1.1 中药材种植情况

全市5个县2个区均有中药材种植,且品种多而杂。据统计,2012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万hm2,总产量7.0万t,总产值12.64亿元。种类有党参、柴胡、板蓝根、半夏、黄芪、红芪、冬花、甘草、黄芩、独活、当归、防风等逾20个,规模化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党参、半夏、当归、柴胡、黄芪、黄芩、甘草等,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党参5 266.67 hm2,其次是半夏2 800.00 hm2,666.67 hm2以上的有党参、半夏、柴胡、板蓝根、黄芪、红芪、甘草、冬花等,占种植总面积的74%。天水市中药材种植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和农户自发种植2种,种植面积相近。采用“公司+农户”种植模式的有武山常乐医药有限公司、天水市茂丰中药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农户自发散在种植主要有清水县种植的半夏、麦积区种植的柴胡。目前天水市几类重点中药材品种均未开展GAP认证(GAP全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2 中药材加工情况

中药材的加工指以中药材为原料的药品生产和中药饮片生产。随着中药材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天水市的中药材加工规模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现有药品生产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13家,分布在秦州、麦积、甘谷、武山、张川5个县区。其中药品生产企业有甘肃天水岐黄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太极集团甘肃天水羲皇阿胶有限公司等5家,均通过GMP认证(GMP全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5家企业拥有[国药准字]药品批准文号209个,其中使用中药饮片作原料的中药制剂就达152个。据不完全统计,152个中药制剂涉及356个中药材品种,年消耗中药材数量大约为1 000 t,但属天水地产的中药材不到100种,占30%左右,年消耗300~400 t。中药饮片生产企业8家,甘谷三陇安康药业有限公司等6家通过了药品GMP认证,生产品种1 780个,有2家新开办企业在准备认证。

1.3 中药材销售情况

中药材既是药品又是农副产品,流通渠道较复杂。中药材采收后,大多数在农贸市场出售,以农产品长途贩运外地,少部分直接进入中药材加工、经营企业。全市从事中药材经营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共20家,个体药材经销商达5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天水市年药品销售额为3.5亿~4.0亿元,其中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年批发销售额在2 000万~2 800万元,占总销售额的5%~7%。而从品种上来说,天水市地产药材占中药材经营品种35%~40%,占销售额40%左右。天水市现有中药材、中药饮片批发企业41家,其中专营企业有天水开源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兼营企业有甘肃医药集团天水医药采购供应站秦州中药经营部等34家。有40家企业通过GSP认证(GSP全称《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有1家新开办企业在准备认证。

2 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中药材种植方面的问题

2.1.1 规模化程度较低,没有产量优势。全市中药材种植虽涉及到2个区5个县逾40个乡镇,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具有盲目性、趋同性和脆弱性,抵抗市场中药材价格波动、改良品种、防治病虫害、抵御自然灾害等能力弱。一些种植户更是一味追求产量,导致中药材药用价值下降。

2.1.2 中药材种植科研工作滞后。在品种选择、新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生物肥料应用、低残留新农药、新肥料筛选、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特别是在野生药材开发、驯化、育苗等方面的研究跟不上需求。

2.1.3 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品牌优势。中药材的种植未全面实施GAP,传统的粗放式种植模式依然存在,标准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知名品牌。目前,虽然国家对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有扶持政策,但是以项目为前提,没有普惠性。农户种植得不到资金的支持,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标准化种植难以全面实施,直接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和价格。由于对认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上客观条件限制,天水市还没有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未形成品牌优势。

2.1.4 种植收入不稳定,遏制药农积极性。“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没有完全启动,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尚不健全,加之中药材种植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市场不稳定,农户直接承受着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

2.2 中药材加工方面的问题

2.2.1 产业链条短,缺乏主打产品。以岐黄药业为首的5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品种很多,却只有“浓缩六味地黄丸”、“苁蓉通便口服液”等几个有较好销路的产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起步相对较晚,生产层次低,多为附加值较低的粗加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外销少。企业只维持基本的加工生产,没有财力投资提升产品质量、研发新产品,无法形成占领外省市场的主打产品。

2.2.2 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缺乏竞争力。天水市中药材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资金有限,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科技投入不足,发展的局限性大。另外,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一线的工作苦、脏、累,加之企业的效益普遍不佳,难以留住人才和技术骨干。

2.3 中药材销售方面的问题

2.3.1 流通体系不完善,风险大。中药材是特殊的农产品,用途狭窄。由于中药材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加之游资的市场炒作,较之于粮食果蔬,价格波动大、产业风险大。天水市中药材种植缺乏统一管理和协作,抵御风险能力差,没有相对稳定的种植收益,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严重影响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2.3.2 贮存难度大,成本高。中药材采收后,大部分时间都在仓库内存放。几乎所有的中药材都有一个生虫期,尤其是天水市大面积种植的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含淀粉和糖分高,容易发霉生虫变质。为了保证库存中药材的质量,就要推广安全科学的消毒杀菌方法,建立满足中药材、中药饮片贮存的空调库,无疑会增加中药材的贮存养护成本。

2.3.3 市场开拓少。天水市中药材大多以原料外销,当地企业资金有限,收购数量少。在中药材加工环节,没有形成主打产品,竞争力不强,向外开拓市场少,多是当地企业间的生产销售竞争。

3 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组建专家科技团队,指导扩大产业规模,创建产业品牌

实施GAP标准化种植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础。要以现有的GAP种植基地为依托,建立可追溯的中药材种植质量体系。按照天水市药检所对全市人工种植中药材的基源鉴定,选种正确品种的药材。加强GAP基础知识的宣传及生产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批中药材种植方面的农村土专家、土人才,降低中药材种植户因专业技术不够而可能带来的中药材质量风险。开展种植区域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的监测,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质量。在标准化种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GAP认证,力争几类重点品种能全部通过GAP认证。

农业部门带头帮助有实力有意向的企业和个人积极争取种植项目,选择市场前景广阔、适宜种植的当归、党参、黄芪等品种,建立稳定可控的种植基地,统一规划、科学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鼓励“公司+农户”的种植模式,发展可控的订单农业。针对农户的分散自由种植,也给予政策扶持引导,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以乡镇为区域,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产业,作为果蔬等主要特色产业的补充,依靠质优量丰,形成天水地道药材品牌[1-2]。

3.2 加强加工销售,增加产业效益

虽然目前天水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效益差,但是企业均通过GMP认证,发展空间和可挖掘潜力大,前景乐观。在省政府政策扶持和引导下,鼓励辖区内中药材加工企业,改造升级,增加企业产能。在普通中药饮片加工领域,发挥地产药材优势和企业技术优势,强化质量,批量生产,通过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用质优价廉的饮片赢得市场。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挖掘中药材产业潜力,开发中药材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产品研发依靠企业自身条件很难完成,需要政府的扶持及科研部门的参与和外部力量的融入等多方面的努力。鼓励和吸引非药品生产企业,精选优势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地道药材,开发日化、保健、旅游产品等,扩大产业面,延长产业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天水市南连陇南、西接陇西两大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大区,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居交通枢纽位置。借助天水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依托陇西中药材市场增加中药材流通,借助岷县当归品牌,对外扩大品牌效应,促销地产中药材。依据天水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开辟区域中心市场,建设中药材产业现代物流园,增强规模贮存、托市收购能力,稳定地道药材价格,规避市场风险。

3.3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以中药材主导特色品种为依托,组织种、加、销企业成立松散型集团,走一体化经营之路,培育发展一批主业优势明显、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竞争力强、能带动全市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1]。抓住中药材扶持政策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争取国家投入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鼓励中药材企业走集群化发展模式,同业联合,形成合力优势。利用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吸引外部资金和技术力量,投资办企业,开发中药材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

3.4 强化监督管理,确保中草药的产量和品质

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规范中药材购销渠道,规范中药材市场。根据《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保护并合理利用天水野生药材资源,人工种植黄芩、五味子、防风、连翘等国家重点保护药材品种,防止有限资源的过度采挖。建立区域性的良种繁育基地和种子产业生产基地,保证大宗中药材种源供应充足。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建立检测中心,从中药材生产的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的研究和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加快制定中药材良种繁育、规范化栽培和储存、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操作规程,由市、县、乡的农技推广部门对项目区种植户、加工户进行培训,在中药材的工厂化育苗、规范化种植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试验和推广无污染、无公害栽培技术,确保中药材产品符合“安全、稳定、可控、有效”的要求。把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和无公害中药材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来抓,建立无公害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

3.5 加强市场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市场份额

建立健全中药材市场体系是实行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以有形的市场推动无形的市场,健全市场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法规[3]。建立中药材信息中心,定时各类药材信息,以流通大户为主,在全国重要药材市场设立窗口,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形成稳定的市场营销网络。积极组建、规范中药材产业协会、中药材种植专业协会、药商经销协会、中药材科技示范户等中介服务组织,在农技及药材产业单位等部门的协调指导下,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调查研究、策划指导、宣传报道,为中药材产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帮助药农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千家万户的种植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市场份额,降低市场风险。

3.6 强化中药材品牌意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优势中药材产区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横向联合,积极申报地道中药材地理标志登记,申报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加大“三G”认证力度(“三G”即GSP全称《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MP全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全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打造优质品牌,提高知名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品牌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建立严格的中药材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规范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上市行为,为实现中药材品牌化和中药国际化、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3-4]。

3.7 打破行业界限,实现中药材产业和中药企业有机结合

将中药材产业、中药材加工和中药制造等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企业+行业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进行统筹和宏观调控,改目前的原料出售为成品出售,品牌化上市,延长生产链,激活经济链,推动药材种植、中药制造、包装运输、药品经营等相关产业一体化,实现中药材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及中药产业现代化[4]。

4 参考文献

[1] 潘之.对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305-306.

[2] 陈富超,杨曼,,等.十堰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中医药导报,2010(11):101-102.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3

1 水果产业现状

全市现有水果栽培面积2667hm2,常年水果总产2.5万t。其中柑桔2067hm2;桃200hm2;梨160hm2;其它小杂果240hm2。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1.1 良种引进试栽力度大 近年来,先后引入名、特、优新品(系)20余个,如特早熟温州蜜柑大分、日南一号、少核本地早、翠冠梨、极早518油桃、中油5号油桃、夏黑葡萄等,为水果业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优质果率明显提高 通过推广高品质栽培技术,果实外观和内质得到明显改善,优质果率65%以上,年均提高2.5个百分点。

1.3 创建了一批名优品牌 先后有“鄂广一号”早熟温州蜜柑、华农本地早、尾张等产品多次荣获省、部优质水果奖,其中“金早”牌早熟蜜柑和华农本地早实现了大批量生产。

1.4 果农质量意识不断增强 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形势下,果农已认识到果品质量对其效益有着直接和深刻的影响,促使了果农在生产中不断提高果品质量。

1.5 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近几年,先后成立了武穴市果业协会、国金柑桔产销专业合作社等水果相关民间组织13家,提高了武穴果业的组织化程度。

2 存在问题

与其他行业相比,水果业是武穴市的“短腿”,主要表现种植规模小而零星分散,品种结构不合理,单产低、质量差、发展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集中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 全市虽有水果2667hm2,但没有一个千亩集中连片果园,集中连片百亩以上也不足10处,不能形成规模产业效应。

2.2 果农生产积极性不高 水果业由于投入大、周期长,而且管理技术要求高,再加上自2008年后柑桔等水果市场行情低迷,因此农民发展水果业积极性不高。

2.3 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全市水果以柑桔为主,占77.5%,柑桔又以中熟品系为主,约占65%,导致品种较单调、上市期过度集中,此外,柑桔中熟品系管理措施不到位,易出现大小年结果,引起生产波动。

2.4 低产园面积较大 由于管理不到位,水利设施不配套,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全市低产园达600余hm2,影响效益发挥。

2.5 产业投入不足 一方面水果业发展资金紧缺,基地建设、品种改良、良种引进、繁育、贮藏保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及信息体系建设等投入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农民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对水果生产的投入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发展。

3 发展对策

3.1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抓好新引进名、特、优新品种(系)繁殖推广,加大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力度,新建良种示范基地。

3.2 加快品种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新品种。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名、优、特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大桃、梨、葡萄等落叶果面积比例,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枇杷、枣、柿等花色品种;二是调整品种成熟期。如柑桔大力发展特早熟、早熟温州蜜柑和华农本地早,改造中熟温州蜜柑园。选择适宜区适量发展优质脐橙、无核椪柑品种,以延长鲜果上市期。

3.3 发展集中种植、规模化种植 按品种在适宜区域建立相对规模化的各种水果基地,实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进行规模化种植,有利于集中统一规范管理、实现优质栽培,有利于创建名牌产品,有利于联合统一销售,有利于增强水果竞争力,开拓市场。

3.4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重点推广七项技术:一是果园土壤改良技术;二是平衡配方施肥技术;三是适量负载、果实套袋等优质果生产技术;四是间伐、疏株、高接换种等果园改造技术;五是起垄栽培、简化修剪等省力化栽培技术;六是生草栽培、病虫综合防治等无公害生产技术;七是覆膜增糖、完熟采收等高品质栽培技术。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区域简介;发展基本情况;发展优势;主要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16

1 洗马区域基本概述

洗马镇属于贵州省湄潭县的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湄潭县城区25km,地处E107°30′4″,N27°57′,最高海拔1394m,最低海拔857m,东接湄潭县永兴镇,南靠湄潭县鱼泉镇,西临遵义县永乐镇、绥阳县小关乡,北交湄潭县马山镇,辖区东西长16.2km,南北长10.7km。全镇总面积94.6km2;行政村6个,村民组68,其总户数7771户,总人口数25611人,农业人口大约有9611人,总体来说,人均的纯收入为9049元;此外,洗马区的境内地势属于西部以及南部较高,而东部相对较低,具有非常复杂的地质条件,最终形成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比如丘陵地形、平地地形以及坝地地形等,而且以丘陵为主的地貌也具有非常广泛的分布;其地下的矿产资源比较贫乏,在土壤成分方面,一般含有大量硒、锌以及锶元素,且酸性土壤为主要成分,是季风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4.6℃,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2.5℃,无霜期280~290d,年平均日照1700h,年降雨量1210~1220mm左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41.5%,冬季最少,大陆季风气候特征导致气候温和以及四季分明;能够进行果树生长的土地面积可以占到60%。

2 精品水果发展区域情况

2.1 果园技术情况

洗马镇现有果园面积222hm2,26.0666万株,其中李子品种38.41hm2、6.3382万株,梨子品种、7.674万株,桃子品种81.6hm2、6.8544万株,橘子品种1.21hm2、0.2万株,柿子品种10hm2、7.5万株,猕猴桃品种6.67hm2、7万株,板栗品种6.67hm2、3万株。无性系茶园可以占到100%,投产的果园面积已经达到了1002.86hm2,而且一般分布在团结区、梅子坝区、杨家山区、潘家寨区、新场区,茶农总户数是262户,人均0.67hm2,在以上果园中,有6个基地属于6.67hm2以上相互连接成片的,面积为200hm2;种植0.67hm2以上的大户300户,面积133.33hm2;主要栽培果树良种有富莱、红宝石、脆冠、松森品种等,95%以上果园面积为4个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

2.2 市场

经过近几年政府较大精品水果产业的重视与投入,在洗马镇境内新建3个较规范的果蔬市场,完善功能设施,率先解决了主要果区的果子交易问题,为全县起到示范效应。

2.3 科技

洗马镇农业服务中心现有编制17人(其中中级6人,初级职称10人,管理岗1人),经过县局多年的培训,已有2名果树管理技术人员,能指导洗马镇果农无公害果园及有机果园的种植及管理技术,为壮大精品水果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经过多年各级培训和现场指导,洗马镇企业以及市场型人才得到大力发展。

2.4 茶农合作组织

洗马镇的果蔬合作社总共4个,其中所涉及到的果农有200余户,其面积可以达到166.67hm2,协会已进行注册,合作社的实施可以促进果农组织程度的不断提高,从而为水果产品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具体发展优势分析

3.1 环境因素分析

洗马镇地处少日照、高海拔以及低纬度的地区,其气候环境非常适宜种植绿茶。

3.2 人才层面优势

洗马镇在人事制度改革前提下,设置了17人的农业服务中心,每村2~3名技术指导人员,金泽地公司的技术人员也会经常到洗马镇作技术指导。

3.3 群众优势

种茶能致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已成为洗马镇广大农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4 存在常见问题和对策

4.1 常见问题

基地建设需规范,现在的基础设施配套不齐,有的公路还是毛路、果园内无机耕道等。部分果园长时间无人管理,需要进行重新整形定枝改造技术。只有种植基地,当地无加工水果的企业,果农到收获果子时候,只能联系外地的客商前来收购。水果产业配套不完善。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 特种水产养殖;现状;制约因素;对策;浙江长兴

中图分类号 S932;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85-02

近几年来,随着长兴县委、县政府连续出台扶持发展现代农业的优惠政策,对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和标准鱼塘改造进行扶持,各乡镇(街道)也出台配套政策给予扶持,特种水产养殖发展突飞猛进,面积已突破6 666.67 hm2,渔业总产值已超10亿元,从事渔业养殖的人数达1万人以上,已成为浙江省20个重点县之一。

1 长兴县特种水产养殖业概况

2012年全县特种水产专混养面积7 466.67 hm2,主要养殖品种有河蟹、甲鱼、青虾、太湖白鱼、黄颡鱼、青鱼、小龙虾、鳜鱼、牛蛙等。养殖总产量2.34万t,产值8.28亿元,效益4.35亿元。平均产量1 800 kg/hm2,平均产值5.73万元/hm2,平均成本2.58万元/hm2,平均效益3.15万元/hm2。

2012年河蟹养殖面积800 hm2,其中洪桥466.67 hm2、泗安133.33 hm2、虹星桥20 hm2、龙山33.33 hm2、和平80 hm2、林城13.33 hm2。平均产量900 kg/hm2,产值7.56万元/hm2,成本3.45万元/hm2,效益4.05万元/hm2。最高产量1 500 kg/hm2,产值13.95万元/hm2,净利润9.6万元/hm2。

2012年生态鳖养殖面积340 hm2,其中虹星桥133.33 hm2、和平99.33 hm2、林城28.67 hm2、雉城24.67 hm2、泗安6.67 hm2。平均产量1 125 kg/hm2,产值27万元/hm2,成本16.5万元/hm2,效益10.5万元/hm2。最高产量1 350 kg/hm2,产值30万元/hm2,净利润15万元/hm2。

2012年青虾养殖面积2 066.67 hm2,其中和平366.67 hm2、洪桥13.33 hm2、龙山100 hm2、虹星桥500 hm2、林城800 hm2、夹浦80 hm2。平均产量900 kg/hm2,产值5.55万元/hm2,成本2.25万元/hm2,效益3.3万元/hm2。最高产量1 350 kg/hm2,产值9万元/hm2,净利润6万元/hm2。

由于近几年黄颡鱼价格稳定、市场行情、效益好、发展速度很快,2012年养殖面积533.33 hm2,主要分布在和平、吕山、龙山 、虹星桥、林城、夹浦等乡镇。平均产量18 t/hm2,产值30万~45万元/hm2,成本18万元/hm2,效益12万~30万元/hm2。最高产量22.5 t/hm2,产值48万元/hm2,净利润可达30万元/hm2。

2012年牛蛙养殖面积约800 hm2,主要分布在和平、洪桥、龙山、虹星桥、林城、夹浦等乡镇。平均产量30 t/hm2,产值15万~45万元/hm2,成本12万元/hm2,由于牛蛙受市场、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大,价格波动明显,效益3万~30万元/hm2。最高产量45 t/hm2,产值67.5万元/hm2,净利润30万元/hm2。

2 主要制约因素

2.1 苗种供应不足

一是河蟹。苗种是养殖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1]。目前,长兴县尚无蟹种培育基地,所需蟹种均由养殖户从江苏、上海、安徽等地采购,品种、质量参差不一且难于保证。和平镇泉村2012年通过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20 hm2河蟹苗种繁殖,由于受2013年“菲特”台风影响,培育的苗种全军覆没。为此,河蟹苗种的生产一直是制约长兴河蟹产业发展的瓶颈。二是生态鳖。目前,长兴县养殖的甲鱼品种既有本地的太湖鳖,也有日本中华鳖,易造成产量、品质相差悬殊。如本地太湖鳖生长速度较慢,养殖周期长、成本高、抗病力较差,但品质好、口感佳、销售价格高,适合高端市场,销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日本中华鳖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但口感较差、销售价格较低,适合大众市场。三是青虾。许多养殖户的苗种主要靠自己塘中所养种虾进行亲近繁殖,已经退化,造成产量底、规格小、品质下降,商品规格参差不齐。四是牛蛙。虽然牛蛙养殖技术含量不高、产量大,但是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同时养殖池内长期饲养容易暴发大面积疾病,很难控制,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2 外部环境不利与技术水平落后

长兴县是农业大县,受各种因素影响,大规模的基地难于开发,养殖基地四周均是农田,特别是农药(如杀虫剂、除草剂等),对河蟹、虾类养殖极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水产养殖户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高有低,日常管理参差不一。尤其是一些新发展的养殖户,往往盲目跟风,未针对自身实际进行管理,容易导致经济损失。而一些有经验的养殖户经常凭经验养殖,缺少技术更新,也会影响养殖。

2.3 资金投入少

资金紧缺也是水产养殖业发展中重要的制约因素[2]。生态鳖养殖一次性投入较大,一般需22.5万元/hm2左右,且生产期长,需2~4年的时间,普通农民难于发展。而“温室+ 池塘”的模式相对而言投入少、见效快、产品畅销,农民易于接受。

3 发展对策

3.1 河蟹产业扩面提质

一是抓住现有河蟹发展良机,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通过2~3年时间,全县发展到1 333.33~2 000.00 hm2。适宜地区为洪桥、夹浦、吕山、和平、龙山、林城等地。二是选择水质条件好、无污染的场地建立蟹种培育基地,使蟹种的自给率达到80%以上(1 hm2蟹种可供应20 hm2成蟹塘)。三是加强与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全面提高养殖户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加有效产出,提高产品规格和质量。四是通过举办“河蟹节”农事节庆活动、在大中城市开设专卖店等营销方式,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2 生态鳖养殖稳面提质

长兴县“忘不了”、“神塘”中华鳖先后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和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应当利用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做大、做强该产业。同时,考虑到生态鳖养殖的特殊性,建议稳定现有养殖面积(400 hm2左右),进一步挖掘高端市场的潜力,重点提高单产和质量。一是改变养殖模式,充分当地资源,有效地尝试鱼、鳖混养与稻、鳖共生的养殖模式,提高经济效益,采取自繁、自育、自养的方式,改良和培育生长速度快、抗病强、受市场欢迎的优质品种。二是发挥长兴太湖花鳖协会的作用。2007年成立了长兴县第1个水产行业协会――长兴太湖花鳖协会,对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进行有效资源整合,长兴张老汉鳖业有限公司、长兴和平神塘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骨干单位要引领全县生态甲鱼的发展,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三是科技创新,依靠浙江大学、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制定无公害生态鳖的技术养殖模式,实施标准化养殖,提高品质。

3.3 牛蛙、黄颡鱼、青虾养殖稳面增量

考虑到牛蛙、黄颡鱼、青虾属于大众化消费产品,且生产技术相对比较容易掌握,建议稳定生产面积,改良种虾,严格控制牛蛙种来源,建议饲养全雄性黄颡鱼品种,严格控制病虫害发生,改善水质环境,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实施良种战略,提高单产水平和商品规格[3-4]。

3.4 其他养殖品种根据市场调节

应根据市场需求,有选择地进行养殖,有效避免市场风险,决不能盲目跟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 结语

特种水产养殖是长兴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5]。只有把握市场、正确引导,在提高效益和优化品种上下功夫,着眼于安全、高效、生态、优质,才能走出一条适合长兴县特种水产发展的路子,从而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 参考文献

[1] 雍文岳.特种水产养殖饲料发展趋势分析[J].渔业致富指南,1999(6):15-17.

[2] 王烈华.德安县特种水产养殖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J].江西水产科技,1994(1):6-7.

[3] 丁明儒.中国大陆特种水产养殖现状与发展[J].科学养鱼,1998(7):4-6.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6

一、天水市豆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一)天水市大豆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从天水市质监部门相关科室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天水市豆制品产业因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属于利润比较丰厚的行业,但是,因其存在保质期量短的弱点,制约了豆制品的大批量、跨地区生产。因此,豆制品在天水市一直处于区域化生产状况。

(二) 天水市豆制品质量安全现状

对于豆制品来说,质量安全问题是影响其是否能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纵观天水市豆制品行业的发展,前些年对豆制品的市场监管力度较弱,因此发生了一些关于豆制品的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近年来,天水质量监督和质量检测部门逐渐加强了对豆制品行业的监管力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豆制品的质量安全。从2010年到2014年五年期间,抽查检验地区包括天水市两区五县。质量合格率先下降后回升,形成U型形态,结果显示总体合格率不稳定,造成监督抽查合格率出现U型形态。

二、天水市豆制品质量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质量统计呈U型结果分析

1、质量下降原因分析

(1)2010年出现质量状积开始下滑,主要原因是2010年全市开展了豆制品专项治理工作,当年共抽样237批次,不合格产品达到17批次。直接影响到当年豆制品整体质量水平。

(2)2011年,经消费者举报,在天水市销售的豆制品内发现有商家添加“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质检部门针对“吊白块”进行专项检验,经检验,当年共抽样39批次,不合格批次3批次,均检出“吊白块”,导致当年豆制品检验合格率仅为92.3%。

(3)2010-2011年质量连续下降,也有天水质监部门监管不到位的原因。豆制品生产者大部分为手工作坊式生产,生产加工设备简单,人为操作随意大,生产车间卫生条件较差,从区域上比较分散,监管部门不能做到及时监督检验,造成豆制品的销售环节监管不到位,造成了豆制品市场在这三年比较混乱,也成为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质量回升原因分析

(1)2012年全省开展了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认证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从豆制品的生产加工环节进行了监督和管理,从根源上保证了豆制品的质量,当年共抽样72批次,不合5批次,并且在不合格批次中,再未发现“吊白块”。经过一年的治理,天水市豆制品市场得到了规范,在2013年,共抽样32批次,不合格2批次,在保持上一年质量水平的同时,得到回升。

(2)质检部门针对天水市地域特点,购进食品检测车等一系列快速检验设备,进入市场进行现场检验等一系列有效果的整治工作,使得当年豆制品质量出现了明显回升。从近五年的抽查情况可以看出,豆制品的质量安全与监管力度成正比,监管力度大,质量水平就上升;监管力度小,质量水平就下降。但是单纯的监管还是不能完全保证豆制品的合格率,必须采取其他相应有效的措施,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利益。

(二)天水市豆制品质量数据区域分布情况分析

将区、县区域合格率数据对比分析,发现豆制品质量问题的主要集中在秦州区和麦积区这个区域,而出现的质量问题集中在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甲醛次硫酸氢钠(吊白块)这三个检验项目上。产生这种现象原因主要是:

(1)秦州区和麦积区做为天水市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具有人口多,市场大的特点,也造成了豆制品生产商家多,存在的问题也较其他县区多。

(2)秦州区和麦积区两区质检部门人员设备配置较高,检测能力强,因此抽检数量多,发现问题也多。县区虽然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检验检测数据,但多数是简便宜操作的小型快速检验设备,这种设备的精确度较低,可检测项目单一,因此,相应的检验检测数量较少。

(3)两区五县的监督力度存在差异。秦州区和麦积区做为天水市主要地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大,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发现的问题也较多。

(三)质量数据检测时间情况分析

将天水市豆制品检验结果根据时间进行统计汇总后发现,质量不合格率频发的时间段集中在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其原因在于:

(1)天水气候四季分明,第二季度春暖花开,气温回升,最有利于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而豆制品又因为具有很高的营养成份,本身的特点也易于变质,所以,在3、4、5月极易发生变质的情况。

(2)因为天水的饮食习惯,在冬天对豆制品的需求量增多,因此,在第四季度,豆制品的市场供应量加大,而大部分豆制品都是由小作坊生产,个体经营户销售的,在生产,运输和销售整条供应链上,不能做到保证豆制品的质量,造成在第四季度出现豆制品质量问题。

(四)天水市豆制品质量数据检测结果情况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在连接五年的豆制品产品质量检测项目中,出现问题最多的是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甲醛次硫酸氢钠(吊白块)这三个项目,其中吊白块经过专项治理,在2012年、2013年的检测中再未出现。造成豆制品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原因是:

(1)豆制品的生产集中较低,绝大多数以小作坊形态存在,从业人员较少,制做工艺传统,生产规模小,无预包装或者简易包装,操作人员水平不高,在操作过程中不能规范操作规程,豆制品生产的技术队伍薄弱,基础性研究不够深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豆制品生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影响了产品的质量。

(2)认证体制与豆制品生产企业实际不匹配。截止2014年底,全市共有豆制品生产企业及小作坊共76家,其中生产企业4家,都己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其余72家全为豆制品小作坊,占全天水市豆制品生产比例95%。2012年甘肃省质监局宣布全面启动食品小作坊许可证管理制度,但因该管理制度在许可和处罚设定上缺少上位法依据,于2013年废止该办法,同时废止与其配套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和相关标识,这就直接造成占大比例的豆制品小作坊无法获证,在生产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出现质量问题。虽然豆制品生产企业都己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但由于所占市场份额仅有5%,对天水市豆制品的质量影响微乎其微。

(3)根据豆制品检验检测数据,近两成样品菌落总数超过国家标准的要求数值,部分样品大肠菌群超标。豆制品中菌落总数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原因:一是因为豆制品本身的特点造成的,因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本身就易变质,滋生大量微生物;二是在豆制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豆制品大部分是由家庭小作坊生产的,这种生产模式就造成生产过程中无论是环境还是人员素质都达不到要求;三是在成品的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由于方式不当,造成豆制品的二次污染,虽然国家要求在销售环节豆制品要冷藏储存,但在农贸市场,卖豆制品的基本都是小商贩,盈利微薄,冷藏储存很难大范围内推广。这些原因都会致使豆制品的菌落总数超出国家标准要求。

(4)豆制品保质期短和销售范围小的特点,也阻碍了豆制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豆制品供应链的后期运输、保存、销售等环节的监管力度不够,不能在保质期内及时销售,也成影响豆制品质量问题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