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1

1.指导学生认识白菜花的构造。

我们首先来认识白菜花,请同学们看挂图(出示挂图)。这是一朵白菜花,请大家从整体上仔细观察一下,看谁能发现,白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让学生说说白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有花瓣,花芯、小叶。)像小叶的这部分,它的科学名字叫做萼片,它是花的最外一层。还有花瓣,花芯的科学名称叫做花蕊。花蕊有两种,一种是雄蕊,一种是雌蕊,数目较多的这部分是白菜花的雄蕊,花中心的这一部分是白菜花的雌蕊。(边叙述边板书花的各部分名称。)指板书、遮住板书再分别让学生完整他说一说白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评:让学生通过看挂图,观察、叙述白菜花的构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为解剖白菜花打下了基矗]

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白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下面我们还要亲手解剖一朵白菜花。解剖白菜花时要用到小镊子,镊子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拿住它,用大拇指和食指来控制镊子的松紧,像老师这样做。(边讲解边示范。)现在同学们注意看录像里老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解剖白菜花的(放教师解剖白菜花的录像,并同时解说)。(1)老师用左手捏住花梗,右手拿镊子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也就是下部;(2)按照认外向里的顺序一层一层撕下来,首先撕下萼片,然后依次撕下花瓣、雄蕊、雌蕊,边撕边按顺序在白纸上分类摆好;(3)注意不要损坏花的每一部分。下面我们再来看录像,按照老师这样先摆好萼片,然后是花瓣、雄蕊、雌蕊。现在,大家像录像里老师做的那样也来动手解剖一朵白花菜,看哪位同学解剖得最认真、最仔细。(学生解剖白菜花,教师巡视指导。)[评:白菜花小,教师示范解剖的话,学生很难看清楚。利用录像示范解剖,增强了可见度,同时对解剖步骤进行详细解说,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容易掌握解剖技能。这就充分发挥了电化教学的优势,增大了教学密度,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解剖完毕后,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解剖结果。)通过解剖白菜花,你们发现白菜花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各是多少个?(白菜花有4个萼片、4个花瓣、6个雄蕊、1个雌蕊。)

2.认识桃花的构造。

我们已经知道了白菜花的构造,下面再来认识一种新的花(出示桃花模型)。这是一朵挑花的模型,请你仔细观察,桃花又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桃花也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

3.认识完全花。

同学们比较一下,白菜花和桃花在构造上有什么相同点?(它们都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像白菜花、桃花这样,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叫做完全花。谁能说说完全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回答。)哪位同学能用完整的话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完全花?(像白菜花、桃花这样,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叫做完全花。)[评:对同一内容,设置不同问题反复提问,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加深了学生对完全花的认识,有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并突出了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提问,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既不显得罗嗦,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显示了教师较高的教学艺术。]

4.认识不完全花。

下面请同学们像科学家那样,认真细致地把你桌子上的花进行解剖(课前为各组学生准备了构造不同的花)。用解剖白菜花那样的方法,注意按照从外向里的顺序解剖。(学生解剖百合花、杨兰花等。)你解剖的百合花、杨兰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生甲:我解剖的百合花是由花瓣、雄蕊、雌蕊三部分构成的,没有萼片。生乙:我解剖的杨兰花是由花瓣、雌蕊两部分构成的,少了萼片和雄蕊。师:(用实物物影响投出学生的解剖结果)大家和他们解剖的结果一样吗?(一样。)(投影出示柳树花图)这是柳树花,它只由雄蕊一部分构成。同学们,我们刚才解剖的杨兰花、百合花和柳树花,它们是不是完全花?(不是。)为什么不是完全花?(因为它们有的缺少萼片,有的缺少萼片和雄蕊两部分,有的缺少三部分。)对于这些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者三部分的花,我们给它们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可以叫不完全花。)起得非常好,我们就称它们为不完全花。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2

本文讲述的是齐国的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为了显示楚国的威风,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对楚王的三次侮辱进行了精彩的反驳。基于以上考虑做了以下的设计:

1. 选准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初读课文请同学思考:文中楚王几次侮辱晏子,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2. 理解晏子语言中蕴涵的意思,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3. 抓住晏子语言中的技巧,积累语言。晏子夸奖首都临淄人才济济时,运用了推理、夸张、打比方的方法。

4. 在欣赏楚王和晏子的每一次交锋后,让学生评价“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握文章的中心。并适时地补充“春秋形势图”,进一步理解晏子语言含蓄的原因,感受晏子的不辱使命。

5. 体会故事的结局“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通过课件引领,使学生理解双重否定表达的是肯定意思,有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并让学生感受到楚王不仅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更不敢不尊重齐国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晏子使楚》故事的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2.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内容,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

[教学方法]:教师导学,学生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实录]

一、揭题

师:板书课题,指名读。

生:晏子(Zi)使楚,即晏子出使楚国。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晏子。

二、简介背景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图,了解齐楚两国。

三、整体感知

师出示目标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方法:交流――展示

生:本文主要写晏子出使楚国,

生:楚王想借机侮辱晏子,晏子能言善辩,三次反驳了楚王这件事。

四、新课学习

1、师出示目标二:说说课文中楚王几次侮辱晏子?

给每个故事加个小标题。

学习方法:交流――学生在黑板上填表格第一列。

生填:楚王让晏子钻狗洞;

生填:晏子参见楚王;

生填:晏子赴酒席。

2、师出示目标二:楚王三次侮辱晏子,边读边划出相关句子,填表格第二列。

学习方法――默读,总结概括。

生:楚王紧闭城门,让晏子钻狗洞。

生:楚王侮辱晏子,说齐国无人才。

生:楚王嘲笑齐国人做了盗贼。

3、师出示目标三: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怎样反驳的?

找出相关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的话外音是什么?

学习方法------分角色读,总结概括

生填: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话外音楚国是狗国;

生填:访问上等国,派上等人,访问下等国就派下等人话外音楚国是下等国;

生填: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做起了盗贼,话外音楚王治国无方。

4、师出示目标四:晏子反驳后,楚王的态度如何?填表格五列。

学习方法:自学――总结概括。

生填:楚王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生填:楚王只好陪着笑;

生填:楚王只好陪不是。

五、课文内容回顾;

师出示目标五: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分别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填表格的空白处。

学习方法――找相关的句子,概括总结

生填略。

六、人物分析:

师:走近晏子,说说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影响?

走近楚王,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影响?

生:我认为晏子是一个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维护国家尊严的人。

生:楚王仗势欺人,想侮辱晏子的人。

七、当堂训练:

1、将下列几句话概括成几个成语。

(1)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 )

(2)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 )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3

1.学习观察情境。

2.说出自己的见闻。

3.学会倾听,并学习辨别同学说的话。

4.明白做事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亲自动手试一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教学难点:

辨别同学说的话。

教学过程:

一、情景铺垫,引导复述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躲雨》这篇寓言故事,内容你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讲述故事:有三只猴子耐不住林中的寂寞,相约下山一游。大概是贪恋于田野的景色,竟忘了时间,已到黄昏,天阴沉沉的,就要下雨了。恰巧,路旁有一座看护树林人的小木屋,三个猴子便决定进去躲雨。

谁还记得第一只猴子是怎么做的?(生:第一只猴子说:“别急,别急,我去看看。”它飞快地跑到门口,一看门是关着的,它心里特别失望,转身对两个伙伴说:“唉,倒霉!这门是关着的。”)

第二只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生:第二只猴子听第一只猴子说完,它说:“唉,还是我来看看吧!”它急忙绕小屋转了一圈,然后垂头丧气地告诉大家:“窗子也都关着呢,进不去。”)

第三只猴子呢?(生:第三只猴子一听着急了,它喊道:“别浪费时间了,我们快来想想办法吧!”)

然后怎么样了?(生:于是,三只猴子围成一团,冒雨商量进屋的办法。它们想:如果墙有个洞就好了,那就可以进屋避雨了;又想如果找到屋子的主人就好了,可以开门让他们进屋避雨,他们想来想去,却没有一个有用的办法。最后,它们都认为这木屋是根本不能进了,只有冒雨回到树林中去了。正当它们要走的时候,一阵风把门吹开了)呀,原来门没锁呀?那猴子为什么没找到进屋的办法呢?

生1:花那么大的劲儿去开会研究,还真不如动手推一推呢。

生2:做什么事,不能光想,要亲自动手试一试才行。

生3:做事只看和想不行,要动手做一做,试一试。

生4:猴子太笨了,都不知道用手推一下门。

师:同学们对这件事认识的可真深刻啊!既然大家这么聪明,我就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二、再现情景,引导表述

情景设置:(老师拿出一个空空的小桶,把手伸进桶里,再把桶倒过来甩两下)

师:我在干什么?我这样做是想告诉你们什么?

生:这是一个空桶。

(再捧出一个大的桶,用手在水面上撩起水。或稍挤一下,让水溢出来。)

师:刚才老师又做什么了?你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桶?

生:装满水的桶。

师:观察的可真仔细。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1:同意

师:那现在问题来了,我想把大桶里的水,倒到小桶里,小桶能装下吗?谁来告诉我答案?

生1:小桶那么小,大桶那么大,我觉得根本就装不下。

生2:也有可能。

师:那同意能装下的请举手。你们有改变自己看法的吗?其实刚才有个秘密我没说,我的这个桶有点问题。站着的同学有什么话说吗?

生:我感觉我被骗了。

生:我也想改变主意。

师:那这样吧,想改变主意的同学请坐下。现在场上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装下的变多了,装不下的变少了)现在还有改变主意的吗?你是站着的,那就是认为装不下,能用你的理由说服我和对方吗?

生:装水的桶粗,空的桶细,我觉得空桶装不下那些水。

师:你是坐着的,认为能装下,那你能用你的理由说服我和对方吗?

生:我觉得空的桶高,装水的桶矮,所以能装下。

师:两方都说了自己的理由,现在有改变主意的吗?唉,谁也劝不了谁,这可怎么办呢?要不开会研究一个方案出来吧?

生:动手试一试(动手把水倒到空桶里,还剩下一些水)

师:水没装下,对不起坐着的同学,猜了这么久也没猜对。现在我宣布站着的同学猜对了结果,可以坐下了。我们大家前面做了很多的猜想,看起来就像是那三只小猴子一样,猜来猜去呀,还有很多的同学猜错了。

三、多向互动,延伸表述

师:现在我想采访几个同学。这个结果和你们想象的一样吗?

生1:不一样。

师:你当时怎么想的?

生1:空桶那么细,而装水的桶那么粗一定装不下的。

生2:我和他的观点是一样的。

师:想终究是想,这个结果和你想的背道而驰了,看来说的、猜的、想的都不如(动手做)。那你现在想说点什么吗?

生2: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只是想,还要动手试一试。

师:刚才的结果和你想的一样吗?你怎么想的这么准呢?

生:我和他想的是一样的。

师:有没有猜的成分在里面?

生:有

师:这也挺悬啊,以后可得做点有把握的事啊,想说点什么吗?

生:以后坚决不乱猜,要做有把握的事,有些事情一定要动手试一试才行。

师:今天我们大家懂得了凡事要动手试一试的道理,那么今天的收获可能会让你一生受用。现在就请大家把你心里的想法写下来。你可以写你的收获,也可以写你这节课经历的事。

师: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同学写完了,现在请你给小组内的同学读一读你的作文,请组内的同学给你一些建议,好好修改自己的作文。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4

课前板书:22.理想的风筝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和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

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投影:女娲造人 甩泥巴 腾起一片笑声 泛起酸涩的感情

健壮的右腿 圆木撑地 急速地一转 一阵激动的心跳

手持线拐 扶摇直上 一蹦一跳 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师:结合课文片段读读这三组词语,说说透过这三组词语你想到了哪些画面。

生:自由读词,想象画面。

师:读书就要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透过这三组词语你想到了哪三个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刘老师正拄着他的圆木棍站在讲台前,靠着健壮的右腿为学生们上课、写板书呢!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生:健壮的右腿、圆木撑地、急速地一转、一阵激动的心跳。

师:我们把这个画面概括为——

生:写板书!

师:你还透过哪些词语读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通过“女娲造人、甩泥巴、腾起一片笑声、泛起酸涩的感情”这组词我想到了刘老师和同学们谈腿疾的画面。

生:透过“手持线拐、扶摇直上、一蹦一跳、得意和满足的神气”这组词,我想到了刘老师在学校的操场上一蹦一跳地放风筝的情景。

板书: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师:读词不仅要读准字音,

还要读出词语本身所包含的情感,从这三组词语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生:我觉得文中的“我”很思念刘老师!

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动情地读三组词)

师:学着他的样子,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三个画面,读出同学们对刘老师的尊敬与思念!

生:齐读。

师:文中有一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知道是哪句吗?

生: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投影: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更是思念疯长的季节。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春天,走进作者苏叔阳的情感空间,感受他对刘老师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品析细节,感悟“思念”

投影:自由读课文4~9自然段,想一想:刘老师的哪些细节触动了你的心灵?在相关语句旁写上批注,再用心读一读。

生:按要求自由朗读课文4~9自然段。

师:听刘老师讲课是轻松的,更是快乐的!听——

片段一: 品“谈腿疾”——“笑”,悟刘老师的乐观开朗。

投影: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 “……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爆发出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师:配乐范读。

交流:文中有几处“笑”?从中你分别读出了什么?

生:这段话中有两处笑,分别是刘老师的笑和学生们的笑。

师:我们知道笑有多种含义,从刘老师的笑和学生们的笑声中你分别读出了什么?

生:刘老师的笑让我觉得刘老师很幽默,同时也很乐观。

师:说得具体些。

生:因为即使腿残疾了,他还为同学们讲故事,还开玩笑似的说自己的腿是被女娲甩掉的!

师:这是一位多么幽默、多么乐观开朗的老师啊!(板书:乐观开朗)这样的刘老师真让同学们——

生:敬佩!

生:难忘!

生:思念!

生:尊敬!

师:同学们这么喜欢刘老师,为什么还在刘老师谈腿疾的时候笑呢?

生:学生笑是被刘老师讲的笑话逗笑的,并不是笑刘老师的腿疾!

生:作者已经说了“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同学们看到刘老师的腿疾心里是很难过的,所以说是“酸涩的感情”。

师:你很会读书,读书就要这样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有更深刻的感受!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同学们对刘老师的那份情吗?

生:(有感情地齐读)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师:刘老师以他乐观开朗的人格魅力默默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这么好的老师谁会忘记?谁能忘记?作者不由自主地呼唤——

投影: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生(齐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为了生动刻画刘老师写板书这一细节,作者又具体地写了刘老师的哪几个动作?看清要求,读第五自然段。

片段二: 品“写板书”——“转”,悟刘老师的自强不息。

投影: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为了生动刻画刘老师写板书这一细节,作者具体写了刘老师的哪几个动作?圈出相关词语,小组交流。

生:按要求轻声读。

师:很多时候,如果能抓住关键词进行朗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刘老师写板书时的哪些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

师:说说原因。

生:首先是第一个动作“撑地”,我觉得这个动作要耗费很大的力气,刘老师还要在“撑地”以后“离地”,并且要“急速地一转”才能面朝黑板写板书。

生: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们四肢健全的人这样转来又转去都会觉得很累,而刘老师就凭借他那根圆木棍一天不知要转上多少圈。他肯定很累!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5

关键词:伏安法;电阻;课堂实录

高考中对于电学实验的考查往往是设计性实验,题型灵活多变,复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这类题目难度较大,突破这类问题的关键点是对于伏安法测电阻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因为绝大多数的设计实验都是围绕测电阻展开的,扎实的做好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课堂实录

活动一 引入

教师:投影伏安法测电阻在近五年高考中的命题情况,请同学们观看投影.(投影略)

学生:观看统计结果,发现伏安法测电阻在高考中考查频繁,引起重视,进入课堂学习.

教师:电学实验是高考必考内容,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实验命题的热点,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节课就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复习伏安法测电阻的相关知识.

活动二 电流表的内、外接分析

教师:伏安法测电阻分为电流表内接法和外接法,请同学们结合例题,完成表格.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填写表格.

(1)直观判断法――口诀法

例题1 待测电阻约1Ω,电流表A量程0.3A,内阻约Ω,电压表V量程3.0V,内阻约3kΩ

学生:外接法,测量误差来源为电压表分流,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教师:小电阻,外接法,测量值偏小.记忆口诀为“小外小”.

例题2 待测电阻约1kΩ ,电流表A量程mA,内阻约0.0Ω,电压表V量程V,内阻约kΩ

学生:内接法,测量误差来源为电流表分压,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教师:大电阻,内接法,测量值偏大.记忆口诀为“大内大”.

(2)计算法

例题3 待测电阻约300Ω,电压表V的内阻约3kΩ,电流表A的茸柙20Ω

学生:通过计算总结规律,判断出用内接法测量误差会小一些.

教师:用待测电阻Rx与临界值RARV做比较,Rx大于临界值采用内接法,小于临界值采用外接法.

(3)试触法

例题4 如图1所示,测未知电阻R的阻值,先将接头P接在a点,然后接b点,若电压表示数变化明显,则P应接到________点误差较小.

学生:电压表示数变化明显,应该接a.

教师:当待测电阻阻值未知时,采用试触法,分析系统误差.若电压表示数变化明显,说明电流表分压不可忽略,待测电阻阻值较小,选用外接法,系统误差小;同理分析,电流表示数变化明显则选用内接法.

例题 待测电阻约Ω,电流表A量程0.6A,内阻为0.12Ω,电压表V量程3V,内阻约3kΩ

例题6 待测电阻约30Ω,电流表A量程0.6A,内阻约0.1Ω,电压表V量程1V,内阻为10kΩ

学生:例题选用电流表内接法,例题6选用电流表外接法.

教师:若电流表或者电压表的内阻已知,通过分析可以知道采用合适接法,减小测量时的系统误差.电流表内阻已知:内接法;电压表内阻已知:外接法.

巩固练习 (2014年新课标Ⅱ卷)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待测电阻Rx约为200Ω,电压表V的内阻约为2kΩ,电流表A的内阻约为10Ω,测量电路中电流表的连接方式如图2(a)或(b)所示,结果由公式Rx=U/I计算得出,式中U与I分别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若将图(a)和(b)中电路图测得的电阻值分别记为Rx1和Rx2,则________(填“Rx1”或“Rx2”)更接近待测电阻的真实值,且测量值Rx1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测量值Rx2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

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学习成果,学以致用,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师: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考查.

活动三 伏安法测电阻的变式

拓展提升1 待测电阻Rx的阻值约100Ω,提供如下器材:电流表A1(量程40mA、内阻r1=10Ω),电流表A2(量程100mA、内阻r2 约为3Ω),定值电阻R0(阻值为100Ω).要求实验原理中没有系统误差,电表读数不得小于其量程的1/2,请画出测量电阻Rx的电路图.

学生:思考,讨论,作答,体会伏安法的变式考查.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作答.电表内阻已知,电压表和电流表角色可以互换.而且本题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试题比较开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拓展提升2 测量实际电流表内阻,给定器材如下:待测电流表G1量程mA,内阻约300Ω,电流表G2量程10mA,内阻约100Ω,定值电阻R1=300Ω,定值电阻R2=10Ω.请设计测量G1内阻的测量电路,要求所用器材尽量少,并标出所选器材的相应字母代号.

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总结规律,归纳提升.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作答.定值电阻起到电压表V的作用,很多题目中电流表或电压表不符合要求,有的题目中甚至没有某个电表,需要我们自己构建出符合要求的电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拓展提升3 要测量电压表V1的内阻RV,提供的器材有:待测电压表V1量程为2V,内阻约2kΩ,电流表A量程0.6A,内阻约0.1Ω,电压表V2量程V,内阻约为kΩ,定值电阻R1=30Ω,定值电阻R2= 3kΩ.请选择必要的器材,要求所用器材尽量少,设计一个测量电压表V1的内阻RV的测量电路.

学生:思考,讨论,作答.

教师:分析出电流表不符合要求是本题成功的关键之一,定值电阻起到电流表A的作用.

师生总结:以上拓展提升的题目的本质方法――伏安法.

活动四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教师:考纲要求的电学实验中的“测金属丝的电阻率”、“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均应用伏安法,而且考题灵活,变式多样,对考生的应变能力要求非常高,希望大家对伏安法测电阻的知识引起足够重视.

教学设计说明

《伏安法测电阻》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以高考试题及其变式题目为引领展开知识点的复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了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和思路点拨.选题符合学生的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有考查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习题,又有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避免思维定式.

教学后记与反思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6

镜头一:以寓言故事激趣,引出学习内容与基本方法

一、知识准备

师:你们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知道。

师:今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中,乌龟与兔子的行驶路程与时间呈函数关系,下面我用一副图象来表示这一关系,你能从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吗?

生1:兔子与乌龟同时出发,但乌龟比兔子早10分钟到目的地。生2:兔子在第20―60分钟之间,原地休息。

师:改变乌龟的起点使之与纵轴正半轴相交,你能得到什么不同的信息?生:乌龟站在兔子前面,同时出发。

师:使乌龟的起点与横轴正半轴相交呢?生:兔子比乌龟早出发一段时间。师:刚才我们从图象中获得了很多的信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怎样从图象中获得信息?(教师板书课题:图象与信息)

师:为了全面的得出图象中的信息,你觉得应该从哪些角度观察图象?生1:关注图象中的起点、终点、交点、特殊位置上的点表示的实际意义。生2:先要认真审题,搞清楚x轴、y轴表示的实际意义。

师:在理解x轴、y轴表示的实际意义的前提下,不能割裂地看这些关键点表示的实际意义,还要动态地研究图象,感知整个过程。

(出示幻灯片)从图象中获取信息,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明确横轴、纵轴表示的实际意义;2.关注图象中的关键点(起点、终点、交点等),理解这些关键点的横坐标、纵坐标表示的实际意义;3.动态联系关键点提供的信息,将图象信息转化为自然语言,感知整个过程;4.选择适当的数学工具,通过建模解决问题。

镜头二:精选例题激趣,提高学生思考与探究能力

(出示幻灯片)一列快车从甲地匀速驶往乙地,一列慢车从乙地匀速驶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设慢车行驶的时间为x(h),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km),图中的折线表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象进行以下探究: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 km ;(2)请解释图中点B、点D的实际意义;(3)求慢车和快车的速度;

师:认真审题,独立思考,按照上面总结的方法,从图象中获得信息解决这三个问题。(思考2-3分钟后提问)

师:A点坐标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生1:A(0,900)表示两车还没出发时,两车相距900km,也就是甲、乙两地的距离为900km.师:B点、D点表示什么意义?生2:B(4,0)表示两车自出发后,经过4小时后相遇。D(12,900)表示慢车经过12小时后,从乙地到达甲地。

师:回答出(1)、(2)小题,两车的速度如何求呢?会的请举手!生3:由D点的实际意义可以求出V慢=900÷12=75(km/h),再由B点的实际意义知道(V快+V慢)×4=900,可以求出V快=150(km/h).

(4)求线段BC所表示的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师:单独思考2-3分钟,再小组内部讨论交流8-10分钟。(教师走到各小组中,关注每一小组讨论的实效性,与学生共同讨论,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提醒。)师:下面请哪个小组的代表来给我们汇报一下你们采用的方法呢?生1:我们小组先求出C点的坐标再根据待定系数法求出BC表示的函数关系式。

师:怎样求C点的坐标?它表示什么意义?生1:我觉得C点横坐标表示快车从开始出发到到达目的地所花的时间,由此求出C点横坐标为900÷150=6(h),C点纵坐标表示此时两车的距离,也就是慢车行驶6小时所走的路程75×6=450(km),所以点C坐标为(6,450).

师:很好,知道点B、点C的坐标,再用待定系数法就能求出BC对应的函数关系式,还有别的办法吗?生2:我们是这样考虑的,线段BC上任一点(x,y)表示两车经过x小时,两车相距y千米,我们知道两车在4小时时相遇,从相遇后两车背向而行。又经过(x-4)小时,两车相距路程y=(150+75)(x-4),即BC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y=225x-900.

师: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生:x大于等于4,小于等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