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血压的防控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血压的防控措施范文1
为适应新医改的需求,为高血压基层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和基层卫生司支持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国高血压联盟对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指南进行修汀,并更名为《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修订版)》。指南修订根据我国国情和高血压的特点,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证据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力求简明扼要,便于基层操作。本文就《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更新和强调的要点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高血压的检出
加强血压测量,把高血压患者从人群中检测出来,提高高血压知晓率。
目前,仍以诊室血压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依据。有条件的应同时积极采用家庭血压或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家庭血压≥135/85 mmHg;动态血压白天≥135/85 mmHg,或24 h平均值≥130/80 mmHg为高血压诊断的阈值。因汞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故应积极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
高血压的治疗
综合评估后选择治疗措施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对患者要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心血管危险度来决定治疗措施。
治疗目标 高血压治疗的基本目标是血压达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总危险。
目标血压 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
血压达标的时间 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推荐尽早血压达标,并坚持长期达标。治疗2~4周,评估血压是否达标,如达标,则维持治疗;如未达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对治疗耐受性差或高龄老年人达标时间可适当延长。
坚持生活方式改善 长期坚持生活方式改善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合理使用降压药是血压达标的关键,两者缺一不可。限盐是预防治疗高血压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高血压初步诊断后,所有患者均立即采取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根据危险分层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高危患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治疗;中危、低危患者可分别随访1个月、3个月,多次测量收缩压仍≥140和(或)舒张压≥90 mmHg,启动降压药治疗。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和危险程度,确定治疗方案。见图1。
五大类降压药及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的选择医生要掌握药物治疗的禁忌证和强适应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药;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比选择降压药的种类更重要。
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以下5类: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拈抗剂(ARB)、噻嗪类利尿药(D)、B受体阻滞剂(BB)。5类降压药及固定低剂量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选择药物。如有必要,还可以选择a受体阻滞剂和其他降压药。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降压药的选择应考虑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价格合理和可持续治疗的原则。
血压达标的主要措施:尽量使用长效药,尽量使用联合治疗或复方制剂
①建议血压水平
高血压的随访管理
长期随访,了解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根据血压是否达标确定随访管理级别,推进社区规范化管理。血压达标者每3个月随访1次,未达标者每2~4周随访1次。血压未达标的,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可增加原用药的剂量,或加用小剂量其他种类降压药,或开始联合治疗或选用复方制剂。高血压分级随访管理内容见表1。
高血压管理时间较长且条件尚好的,且已经按《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指南》进行分层分级管理的(即高、中、低危分别进行每1、2、3个月随访1次),可继续执行。
高血压基层管理流程见图2。该流程既考虑到高血压患者的总心血管风险,有综合评估、综合干预的理念,又考虑到血压达标是治疗的基本目标,简化了随访程序。总体上有利于基层医生掌握高血压的管理流程。
加强高血压患者教育,注重管理
高血压的防控措施范文2
所谓药食同源,是指那些来自大自然的亦食亦药的两用品种,当人们有针对性地予以食用,即可获得防病或治病的效果。也许是中韩两国的传统医学和饮食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很多人一边观看《大长今》,一边认真地把大长今采用的药食同源技能嫁接到自己的饮食、养生和健康之中。有些患高血压的人感叹到,如果自己的身边也有一位大长今就好了,就不必为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犯愁了。我们荣幸地告诉这些朋友――在中国,您很容易给自己找到“大长今”。这么说有两个根据:
其一,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患高血压的朋友只须到书海畅游一趟,便会发现:原来书中还有“颜如玉的大长今”。一部早在几千年前写成的《黄帝内经》就有许多关于药食同源的内容,其中的许多精华,早已被人类公认和共享,对后世的医学发展和人们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后,有关药食同源的书籍越来越多,诸如《食疗本草》、《食医心鉴》、《遵生八笺》、《随园食谱》、《随息居饮食谱》等。时下,这类书籍更是浩如烟海,具有防控高血压本领的“大长今们”正等着您挑选呢。
其二,老君牌舒压茶(以下简称老君茶)足可成为您身边的“大长今”。该产品是由国家卫生部批准的调压稳压佳品,具有很好的防控高血压的作用。如果您每天用手提式水杯泡一杯老君茶,您身边的这位“大长今”就会随时提醒您:该喝“茶”了,该调控血压了。这样,您不论安坐家中或外出活动,不论忙碌或一时地遗忘,都不会耽误防控高血压,也不必为诸多的不适感和并发症犯愁。您瞧,老君茶不就是您称心如意的“大长今”吗?
那么,老君茶这位无言的“大长今”是凭借哪些本事防控高血压的呢?本事体现在多方面,本文仅介绍与药食同源有关的。
首先,高血压是一种天长日久“积累” 而成的慢性病,与人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以及身体的多种器官密切相关,因此,单靠某种降压药品难以产生理想的效果,必须采取综合调理才能有效防控高血压和缓解各种不适症状。老君茶作为调节血压的佳品,具有典型的药食同源属性,既能调理五脏六腑,又能调理脂质代谢;既能调理水电平衡,又能调理中枢神经。上市几年来,为无数高血压患者解除了痛苦,深受消费者青睐。
第二,老君茶在其分类上虽然是保健品,但组方中具有调压稳压功效的植物药材多达9味,诸如丹参、灵芝、三七、山楂、决明子、野、制首乌、茯苓、苡仁等。这些植物药材可使血压平稳,或使血管软化,或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产生双向调节血压(高血压下调,低血压上调)的功效。值得提到的是,老君茶组方中富含多种被临床医学所看重的有效成分,诸如丹参酮、总丹酚酸、黄酮和皂甙等,是国内外公认的“血管软化剂”,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由这些成分制成的经典药品或保健品更是不胜枚举。
第三,高血压容易让人心情烦躁、焦虑、压抑甚至恐惧。在这些症状的影响下,血压升得更高,血压波动更加不稳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想血压稳,先要心情稳,而老君茶可产生这种效果。这是因为,组方中的灵芝、酸枣仁和茯苓等,属于药食同源品种,分别具有宁心安神、养血安神和养心安神的作用。当这些作用使人的心情平静下来,血压也就随之平稳下来,诸多不适症状也就自然消除了。
高血压的防控措施范文3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实施全科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的效果分析。方法 选择某市社区高血压患者93例进行研究,男51例,女42例,年龄分布为56.7±14.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际高血压学会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结果 实施后在吸烟危害、饮酒危害、肥胖危害、高盐饮食和高血脂相关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
【关键词】 高血压;全科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已成为音像概念股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得疾病,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冠心病和脑出血等[1]。本研究选择我市某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某市社区高血压患者93例进行研究,其中男为51例,女为42例,年龄分布为56.7±14.3岁,最大年龄为83岁,最小年龄为3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际高血压学会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对所有患者个人信息统计完全,包括姓名、编号、住址、年龄、电话等。建立有针对性的全科团队社区管理干预模式,全科团队韩语模式包括临床医生、社区护理人员和公共卫生人员。依照自身专业优势行使干预只能,临床医生制定不同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方案,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实施现场的管理、宣传和监督。社区工作人员和护理人员进行选择护理和宣传教育工作。依照患者病情和可能存在危险因素,制定血压、血脂、体重和血糖控制目标。举行每周一次的健康教育,组织观看相关教育视频、发放宣传材料和举行专门的主体活动。介绍和宣传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提高少盐多运动,多食蔬菜和水果。同时依照患者自身的病情和危险因素加强个性化指导,尽早远离危险因素,建立良好的用药习惯和生活习惯。做好饮食指导,设定每日食盐摄入量在5g以下。定期测量血压状态,做好心理疏导,防止情绪对患者血压的影响。
1.3 统计处理 本研究选择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统计方法为卡方检验和t检验,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实施全科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前后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分析: 对实施干预前后的社区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相关实施知晓率分析显示,实施后在吸烟危害、饮酒危害、肥胖危害、高盐饮食和高血脂相关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
2.2 研究人群实施全科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前后高血压血压变化情况分析: 研究显示经过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改善(P
3 讨论
从医学研究说明,高血压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型。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继发于肾、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血压,多为暂时的,原发疾病治疗好情况下,高血压就会慢慢消失。高血压是一种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关的常见的慢性疾病,其防控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临床研究显示在高血压发病原因为40%的原因为遗传因素,60%的原因为环境因素[2-3]。研究显示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饮食、运动、体重、吸烟、饮酒和心理因素。对于采用控制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可有效的降低高血压的发病和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采用全科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模式进行高血压病人的管理和控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全科团队的优势,不仅在治疗方面,而且在管理和控制方法有着自身的优势,制定了有针对性群体的高血压防控理念,加强高血压影响因素的宣传,举行了定期的教育和制定,随访时间为1年,在实际应用方法有效降低了高血压病的病情和知识知晓率。可有效的促进健康教育在社区的开展。促进药物的长期服用和加强了个性化管理模式,对于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控制有着明确的措施。研究显示采用高血压患者实施全科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方法可有效控制社区高血压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应加强推广。
参考文献
[1] 蔡淑芬,邱伟兰.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6,6(5):71-72
高血压的防控措施范文4
关键词:白内障手术;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影响因素;临床分析
白内障属于临床常见的致盲性眼科疾病,多发于老年患者,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眼球晶状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受到影响,致使晶状体清晰度下降。白内障手术作为彻底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方法,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感染风险。本文观察了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白内障手术术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15例,其中男性患者有7例,女性患者有8例,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为(68.9±16.8)岁。对照组:选择我院白内障手术术后非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15例,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55~65岁,平均年龄为(60.8±5.5)岁。两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病原菌检查的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的眼结膜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术中使用25gauge针头采集患者的前房水标本、玻璃体标本、脓液标本,采集标本完成以后,把标本放进培养瓶,送检,接种相应的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
1.2.2影响因素分析 收集两组白内障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建立相关因素档案,记录病史资料完整数据。回顾性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有关的因素: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玻璃体溢出情况、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病例数,做单因素分析;并且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χ2检验,采用(x±s)表示数据的分布趋势,n表示病例数,P
2 结果
2.1观察组病原菌检查结果。
15例患者病原体检查均为阳性。
2.2单因素分析。
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更高,高血压、糖尿病、玻璃体溢出和抗生素使用不当的病例数更多,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更长,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多因素回归分析。
高龄(>65)、手术时间超过1 h、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玻璃体溢出为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3 结论
3.1白内障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 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属于白内障手术并发症之一,随着白内障发病率的不断升高,术后感染率也在增加。据本文研究结果,其中平滑假丝酵母菌占比为20%,肺炎链球菌占比为20%,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为46%,表皮葡萄球菌占比为7%,铜绿假单胞菌占比为7%。由此可见,本文研究和相关文献研究结果无显著差异。
3.2白内障术后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可见,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更高,高血压、糖尿病、玻璃体溢出和抗生素使用不当的病例数明显更多,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明显更长,P65)、手术时间超过1 h、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玻璃体溢出为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究其原因,①高龄患者由于年龄的增大,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因此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具有更高的感染率。②过长的手术时间导致手术切口长时间暴露在外,大大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因此存在更大的感染风险。③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比无基础疾病的患者身体免疫力更差,基础疾病给患者的脏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因此增加细菌感染的可能。
由此可见,为了减少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率,必须针对高危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术前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治疗原发疾病,确保眼部及其周围的清洁卫生,合理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水平,正确使用降糖药物,从而有效地控制基础疾病的恶化;同时,医师也应当尽量提高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严格按照无菌规则进行手术操作。
综上,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具有自身的特点,术后感染和多方面因素具有相关性,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术后感染进行防控,有利于提高白内障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和人工晶状体学组.关于白内障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措施规范化的专家建议(2013年)[J].中华眼科杂志,2013,49(1):76-78.
[2]焦润平,张晋华,冯书红,等.白内障手术感染性眼内炎的来源及预防措施[J].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54-55.
[3]《眼科》编辑部.坚决杜绝白内障手术医源性群发感染事件的发生--对"安徽宿州眼球事件"的讨论[J].眼科,2006,15(1):1-4.
高血压的防控措施范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招募高血压患者749 例,其中管理组(金山卫社区)549 例和对照组(吕巷社区)200 例。纳入标准:新发现的或纳入社区管理不超过2年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诊断符合 2005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简称“指南”),至少有一个可改变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体质指数(BMI)、腹围、血脂或吸烟],按指南标准分级为中危或高危的患者。排除标准:收缩压(SBP)高于 180 mm Hg、舒张压(DBP)高于 110 mm Hg 的患者;分级为低危或极高危的患者;血清肌酐升高(男性>133 μmol/L,女性>124 μmol/L),尿常规蛋白≥(+);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需住院的患者;有心血管、肝、肾、肺的严重疾病[3]。
1.2方法 两组患者的基线管理情况和治疗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两个社区相距较远,可以有效避免地域沾染,实施过程均不主动更改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现行的管理办法,开展第0(基线)、3、6、9、12(末期)个月共 5 次随访,无其他干预措施。管理组采用细节管理方案:(业务培训,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参与项目的健康管理专员和社区医生进行有侧重点的业务技能培训;(2)设立 2 名健康管理专员,负责制定项目计划,组织和协调项目工作,在医患之间起桥梁作用;(3)随访管理,对管理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开展5次随访,即第 0(基线)、3、6、9、12(末期)个月随访;(4)干预活动,①为患者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②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讲座 37 场,受教育患者 2 228 人次;③开展 5轮高血压自我管理活动:以 15~20 名患者为 1 个小组,以讲座和患者互动等形式,定期开展饮食、运动、控烟、规则服药和自我效能等内容干预,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制定阶段控制目标,患者覆盖率≥80%;④为患者发放高血压宣传资料 6 200 份;(5)信息管理,开发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软件系统,将高血压诊疗、随访和干预活动的信息录入软件系统。
1.3 观察指标及其定义 检查指标: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腰围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尿常规、血糖、血脂);健康知识行为指标: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和健康行为的发生情况;满意度指标;经济学指标。危险因素指吸烟、少动、高盐等行为因素;并发症指心脑血管疾病;正确行为指药物和非药物等治疗行为。
1.4 诊断标准 高血压和血脂的诊断标准依据 2005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超重和肥胖的定义依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4];吸烟:调查前3个月平均每天吸烟不少于 1 支;饮酒:调查前 3 个月平均每月饮酒≥2 次。
1.5 质量控制 采用三级质控法,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督促进度、现场抽查和数据复核;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现场指导和质控、数据质控,包括健康体检、干预活动、问卷填写、信息录入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质控小组进行自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6统计学分析 从项目软件系统导出信息,在Excel中对数据进行整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整理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结果
2.1一般人口学资料 基线患者 749 名,管理组 549名,其中男性 218 名(39.71%),女性 331 名(60.29%),平均年龄(56.33±11.21)岁;对照组 200 名,其中男性96 名(48.00%),女性 104 名(52.53%),平均年龄(61.72±8.85) 岁。完成 12 个月随访管理的末期患者742 名,其中管理组 545 名,对照组 198 名。
2.2 管理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血压、BMI、腰围和血脂的比较 两组基线指标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末期管理组 SBP 和 DBP 分别较基线下降 3.94 和 1.7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围、LDL-C 较基线下降,HDL-C 较基线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末期对照组腰围、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LDL-C 较基线上升,HDL-C较基线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管理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的比较 对 7 个高血压危险因素指标进行比较,管理组末期血脂异常率上升,其余各指标比率均较基线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脂异常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4管理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高血压知识知晓率的比较 管理组患者末期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高血压标准的知晓率末期高于基线外,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5 管理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高血压相关行为的比较 管理组服药规范性和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的比例较基线上升,对照组增加蔬菜摄入、在意服药的比例较基线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2.6管理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的满意度比较 将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由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为 5 个级别,分别赋值 1、2、3、4、5 分。管理组的 3 个满意度指标得分均较基线上升,其中“认为医生对自己病情的了解”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满意度指标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3 讨论
高血压的防控措施范文6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分析;定诊;医生模式
高血压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以高血压为主要危险因素的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呈高发态势,心脑血管病位于死因的前列,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2]。2010年浙江省调查数据显示,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3.56%,高血压患病率不断上升,疾病负担也对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构成了严峻挑战。难治性高血压、血压持续控制不良以及心血管风险水平高危的患者常是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高风险人群。在社区开展高血压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可以显著改善高血压控制状况[3]。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基层责任医生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术素质普遍不高,随访管理方式较为单一。本研究主要是在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设立定诊医生强化高危人群管理,并且评估管理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考虑到同一社区高血压患者之间可能发生干预措施的相互影响,本研究采用社区试验非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随机选择7个镇所辖范围各2个社区,共14个社区,将入选社区中符合下列标准的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762例)和对照组(676例),男性744例,女性694例,年龄29~97岁,平均(63.5±11.3)岁。纳入标准:(1)高血压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诊断标准[2];(2)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个月)和脑卒中急性期(<3个月);(3)不易配合调查者(智力、听力、肢体活动明显障碍);(4)个人不愿加入本项目者。征得入选患者知情同意后于2011年4月起实施项目管理。共管理5年。1.2方法1.2.1分级管理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由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县级医疗机构培训的医生对辖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相关疾病等进行临床评估,依据心血管总体危险程度将患者划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层,并分别进行一级、二级、三级管理[2,4],随访频次分别为3个月1次、2个月1次和1个月1次。将低危、中危层患者作为常规管理组,高危层患者纳入定诊医生强化管理组。1.2.2定诊医生设置在7个干预组分别设定1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经验且经过县级培训的临床医生为定诊医生,重点指导高危患者(强化管理组)选择合适的药物及药量,规范合理用药治疗、追踪药物使用情况况及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干预等强化管理,对其服务范围内的患者实施每年至少4次面对面干预。同时,指导和配合服务站社区责任医生对常规管理组患者开展随访管理,对社区医生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1.2.3随访管理常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按照分级随访频次实施血压监测、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随访管理、定期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及双向转诊等。记录每次随访的相关信息,随访过程中发生心血管病急性事件进行报病管理。随访资料1周内及时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强化管理组则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定诊医生管理内容。对照组患者按照1.2.1只进行常规组和强化组分类,但在管理上不设定诊医生,统一按照常规管理内容实施管理,社区医生参加常规业务培训,不做任何单独技术指导。1.3判断标准危险因素、靶器官受损、临床并存情况、危险分层的定义及方法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1。死亡、心血管病急性事件资料来源于秀洲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2015年慢性病及死因监测资料。减重指体质指数(BMI)值由≥24kg/m2降低到24kg/m2以下;吸烟指平均每天吸1支以上香烟,持续1年;戒酒指由每日饮酒变为不饮酒。1.4质量控制成立项目质量控制小组,社区设立质控员岗位,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全程质量控制,血压测量严格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测量血压的方法进行。随访数据进行网络系统录入,质控小组定期电话或入户抽查核实,保证数据准确性。1.5统计学分析急性事件及根本死因采用ICD10编码统计。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管理患者基本特征基线入选患者干预组762例,对照组676例;5年后存活患者分别为690例和594例,除死亡外,无其他原因失访。2011年基线调查时两组在年龄、性别、BMI、血压水平、分级管理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患者实施常规管理与强化管理时,血压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2管理前后血压水平变化管理5年后,干预组存活患者总体SBP和DBP分别下降12.41和6.71mmHg,对照组分别下降9.85和6.34mmHg,无论是干预组还是对照组血压的变化,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330、21.317、22.970和18.852,P<0.05)。与对照组比较,管理5年后,干预组常规管理和强化管理后SB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93和3.243,P<0.01);而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87、0.238,P>0.05),见表3、表4。干预组、对照组总体血压控制率分别为75.07%和6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03,P<0.01)。实施定诊医生指导的强化管理组,血压控制优势更为明显(控制率为74.68%),对照组为6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77,P<0.01)2.3危险因素变化情况管理5年后,干预组减重、戒烟、戒酒的比例(分别为18.40%、20.81%和22.14%)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14%、10.06%和12.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5126、8.5172和4.2349,P<0.01,P<0.05)。2.4管理患者死亡情况5年累计死亡患者154例,其中干预组72例,对照组82例。因病死亡(即根本死因为心脑血管疾病)53例,其中干预组21例,对照组32例。干预组因病死亡比例(2.76%)低于对照组(4.73%),主要体现在实施强化管理的患者因病死亡比例(2.36%)低于对照组(1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47、13.441,P<0.05,P<0.01)。2.5急性事件发生情况5年累计发生心脑血管急性事件164人次,其中干预组77人次,对照组87人次。干预组强化管理患者急性事件发生的比例(12.6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72,P<0.05)。
3讨论
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因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大部分相关知识知晓率均低于60%,认知相对也较低[5]。导致药物使用上存在很多误区,血压稍有好转就停药或减量等情况普遍存在。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减少由其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成为高血压社区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朱建红等[6]在高血压社区管理中观察到患者不易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一般大众宣教和干预很难改变诸如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等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重点应以指导坚持用药和规律用药为主,在健康教育中应注意宣传重点和方式,宣传方式着重以面对面为主,宣传内容应简单、通俗易懂,再逐渐改变一些不良生活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效果[5]。因此,本研究着重在实施规范化社区管理的基础上,利用上级定诊医生的专业技术力量对心血管高危人群实施重点的管理,规范患者的药物使用;以面对面方式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既往研究证明,实施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7]。本研究的对象在干预前均为血压未控制患者,结局变量主要为SBP和DBP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血压控制率。后者不做前后对比,只做干预组与对照组防治效果的比较,这与很多只关注血压控制率的研究结果[8-9]不一样。有研究表明,血压控制率在反映干预措施控制血压效果方面不如血压值的变化。血压控制率强调血压值从高压到正常的变化,却忽略了干预措施将超高压降为高压的效果。事实上,对于高危的高血压患者,更有临床意义的可能是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其血压值,而不是将血压值控制到正常水平[10]。另外,血压值的变化也反映了干预措施的平均效果[11]。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5年的管理,干预组SBP平均下降12.41mmHg,对照组下降9.85mmHg,实施社区规范化管理有较好的降压效果,这与大多数研究结果[12]一致。而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定诊医生强化干预指导的高风险人群降压效果更为显著,主要体现在降低SBP方面,而单从控制率的比较上,体现不出这一差异。同时采取定诊医生进行强化管理的高危患者因病死亡和急性事件的发生均低于对照组。定诊医生的干预,在急性事件的防治方面有更明显的优势。本研究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准则,引入上级定诊医生对干预组社区医生规范化技术指导,同时,应用实施专家跟踪指导干预,一方面,规范了社区责任医生的卫生服务意识和行为,提高高血压防治知识和临床诊治水平;另一方面,定诊医生对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降压药物的合理使用等的面对面宣传与干预指导,增加了患者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使高血压患者高血压防治知识、自我保健意识得到提高。在规范化管理过程中,密切了医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积极性和治疗的依从性,平均SBP、DBP水平逐年下降。本研究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社区高血压防治水平,干预社区强化管理的高风险人群心血管病急性事件的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社区,说明,高血压社区干预以高危患者为重点的防控措施能带动群体的防治成效,为社区卫生服务带来了较大的社会效益。高血压不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同时也是许多其他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卒中、糖尿病等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工作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基层卫生机构的高血压管理队伍必将进一步壮大。而面对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带来的高血压患病率的持续走高,严格执行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必将成为有效控制高血压的最有力措施。现阶段基层防治队伍力量薄弱的问题普遍存在,引入上级定诊医生对高风险人群实施重点干预指导将是切实可行的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曹丽,张敬一.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5):629-631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22.
[3]王增武,王馨,张林峰,等.社区高血压控制:血压管理效果的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1-4.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5]沈月根,骆田斌,余梦华.农村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管理情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2):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