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火灾防治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矿井火灾防治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矿井火灾防治技术

矿井火灾防治技术范文1

关键词: 煤矿火灾; 外因火灾; 内因火灾; 预防

中图分类号: TD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203-01

一、煤矿发生火灾的原因及危害

煤矿火灾从本质上来讲,也属于一种燃烧现象,也是一种能量相互转换的现象,并且据有关资料统计,90的煤矿火灾均属于内因火灾,所有煤矿火灾均有发生、发展的过程,最终达到火灾的发生阶段。

(一)煤矿发生火灾的原因

一是某种可燃物质的存在。在煤矿井下,煤炭本身就是一种大量的而且普遍存在的可燃物;其次,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煤尘、瓦斯以及使用的坑木、机电设备、炸药、油料等物质都存在可燃性,它们的存在是发生火灾的基本元素。二是具备足够热能的热源。热源是煤矿进下火灾发生的必要因素,只有具备足够热量的热源才能引起可燃物质的燃烧。在煤矿,煤炭的自燃、瓦斯、煤尘燃烧与爆炸、放炮、机械摩擦产主的热量;电流短路、电气设备运转不良产生的过热;吸烟、焊接及其它明火都可能引起火灾。三是有足够浓度的供O2源。燃烧的定义是一种发热、发光,同时伴有烟雾产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任何可燃物尽管有足够热量的热源,如果缺乏足够浓度的O2,燃烧是难以持续的,所以,O2的供给是燃烧形成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实验证明:在O2浓度为3的空气环境里,任何可燃物的燃烧都不能维持;在O2浓度低于12的空气中瓦斯失去爆炸性;浓度在14以下,蜡烛也不能燃烧。所以,这里所说的供O2源为正常含O2量的空气,而不是贫O2的空气。

(二)煤矿发生火灾的危害

第一,煤矿井下存在着大量的可燃物,火灾极易产生并且发展蔓延的速度快,当高温火焰在巷道中流动,混入新鲜风流时,将会在掺风点产生二次燃烧的新火源,导致火灾面积的扩大。燃烧时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主要为CO2和CO)并伴有高温火焰,造成人员的伤亡。这些气体流入井下作业点后,使人员中毒和窒息。

第二,火灾能烧毁设备和引起煤层自燃,当井下发生火灾,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那么就会失去了灭火的良机,使火势扩大,这样就会烧毁大量的设备,更甚者引起煤层燃烧,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

第三,井下产生火灾极易引起瓦斯、煤尘或者煤尘与瓦斯燃烧和爆炸。井下发生火灾不仅给瓦斯、煤尘提供了爆炸的火源,还因为高温火源的干馏作用,使可燃物释放出H2和多种碳氢化合物等具有爆炸性的气体。因此,火灾能引起瓦斯、煤尘爆炸,进一步扩大灾情及人员伤亡。

第四,矿井发生火灾后,使井下风流反向,导致灾情的扩大,高温烟雾流经的巷道,空气质量发生变化,温度升高;另一方面使矿井通风网路的风流发生改变,使矿井通风系统紊乱,进一步扩大灾区范围,同时给井下人员的撤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危害,增大了事故损失和灭火工作的难度。

二、预防煤矿火灾的措施

(一)外因火灾的预防措施。一是严禁携带烟火及易燃易爆物质入井。严禁在井下使用电炉或灯泡取暖,井下不准使用电气焊、喷灯焊接或切割。如必须使用,必须制定严格、科学、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报相关部门批准;其次,在井口房和通风机房附近20米范围内不得有烟火或用火取暖。井下不准存放易燃的油类物质。井下必须使用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加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保证设备性能完好;防止电火花、电弧及摩擦起火生成的事故。二是加强爆破管理。进行爆破作业时,必须使用国家标准的矿用炸药;不得使用过期或劣质炸药,不准放明炮或者明火放炮、放糊炮;不准用动力电源放炮;炮眼的封泥长度和封填材料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2006版)的相关要求进行封填,且进行放炮,避免引起火灾。三是严禁不阻燃或不抗燃的电缆、输送带和风筒入井。井口房、井架和井口20m范围内的建筑物以及主要进、回风巷、主平硐、主要巷道的连接处、井下主要的硐室和机电设备等,都应采用不燃性材料砌筑和支护或者最好布置在岩层中。井口都应设防火铁门,预防井口火灾或附近地面火灾波及井下,进风井巷与各生产水平的交汇处都应设置防火铁门,并定期对防火铁门的质量和灵活可靠性进行检查。

(二)内因火灾的预防措施。一是在开采具有煤层自燃发火危险性的矿井,要正确选择矿井的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和开采顺序;提高矿井防火能力;优化矿井通风系统,杜绝采取空区漏风,采取均压通风的防火措施,加强防火管理等措施来预防煤炭自燃,减少或杜绝煤炭自燃发火的隐患。二是加强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煤炭自燃发火前期的相关预兆,及时发现发火预兆,为灭火工作带来时间,进行预防发火的预测预报工作,启动矿井防火应急预案,将其处理在萌芽状态。三是加强对废弃巷道和采空区的管理,及时充填废弃煤巷,做到对采掘生产过程中遗留的各种发火隐患及时处理。四是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和新设备来提高矿井自身防灭火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矿井火灾的深入研究,一批批新的防灭火技术和火灾预防设备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如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应用报警系统能够准确地探测到火灾隐患的异常情况,通过数据信息的处理反馈给管理人员,使其将火灾隐患处理在萌芽状态。

矿井火灾防治技术范文2

[关键词]瓦斯防治; 监测监控;火灾防治;煤矿灾害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077-01

绪论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目前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最大,但每层赋存条件复杂、安全形势严峻,矿井灾害一直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各大科研机构围绕中国煤炭存在的各种灾害进行聊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4],对矿井重大灾害的预防和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煤矿灾害防治领域还存在诸多关键技术难题尚未解决[5],事故总量和伤亡人数仍然偏高,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1.瓦斯灾害防治技术难题

1.1瓦斯灾害治理的理论和技术基础难题

目前,我国煤矿对瓦斯灾害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对瓦斯灾害发生机理、灾害的演化过程尚不能全面认识,从而影响了瓦斯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的进展。对于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认识未能突破,影响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技术发展,尤其是影响临界值的确定。需要攻克的主要难题有以下两项。

(1)瓦斯运移、抽放作用规律和瓦斯煤尘爆炸机理。对瓦斯赋存、运移和涌出规律的系统研究;对不同开采条件和瓦斯抽放条件下瓦斯涌出规律和分布特征、地应力和瓦斯运移场的耦合关系的认识;对煤矿生产环境下瓦斯煤尘爆炸特性及其演化传播规律、瓦斯煤尘连续爆炸发生的条件和传播特性的深入研究等。

(2)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与防突技术基础。目前,我国煤矿地质构造对灾害的控制机理和规律尚不能认识、仍停留在“假说”阶段。虽然我国也曾做过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对机理的研究多是零星展开的,缺乏系统性。

1.2煤层瓦斯含量测定技术难题

我国已经成功开发出了地质勘探期间煤层瓦斯含量、煤层瓦斯涌出量的预测方法和装置。虽然这些技术已经在煤矿是用了几十年并经过多次改进,但是其精确度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其测定值普遍低于实际值,以致使有的煤矿在建井期间就不得不进行安全补套设计,及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浪费且带来系统性的事故隐患。

1.3瓦斯抽放技术难题

(1)构造煤的探测和区划研究。为提高瓦斯抽放率,急需探明原地构造煤分布区及其厚度,探测清楚原地构造煤瓦斯含量和突出区,还需要解决在高应力、高压力、高瓦斯构造煤区使用的钻进设备和抽放技术难题。

(2)松软低透气性煤层的本煤层瓦斯抽放技术。其核心就是要解决松软煤层的顺层钻进施工问题。

(3)高抽巷瓦斯抽放技术。在采煤工作面上方裂隙带布置瓦斯抽放巷道是当前十分有效的抽放技术,但施工量大,经济成本比较高,为克服其缺点,用水平定向长钻孔代替高抽巷的研究,至今已研究出了施工钻孔长度达600米到800米的强力钻机和钻孔工艺,需要继续研究能施工1000米的钻孔的钻机、钻具和钻进工艺,同时,还需要研究钻孔测斜、纠偏的技术和装备。

(4)改善煤层渗透性的技术。多数高瓦斯矿井的渗透率较低,严重制约了瓦斯抽放技术的发展。

(5)采动区瓦斯抽放控制煤层自燃发火关键技术。利用采动卸压而提高瓦斯抽放效果是煤矿很有前景的抽放方法,但是抽放同时极易带入空气从而导致自燃发生,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对采动区瓦斯抽放控制煤层自燃的研究。

(6)瓦斯抽放浓度控制技术。抽放瓦斯时,控制抽出瓦斯的浓度对瓦斯抽放效果和安全利用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仍没有成功的技术和方法。

(7)瓦斯抽放标准。急需解决的一个技术标准问题就是煤层瓦斯抽到什么程度即瓦斯含量和瓦斯涌出量降到什么标准,就认为达到了“先抽”的标准和达到这一标准的技术和方法。

2.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存在的问题

2.1瓦斯传感器技术

目前,国外应用于煤矿的瓦斯检测原理主要为热催化、热导、光干涉和红外,而我国主要为热催化、热导、光干涉,以热催化和光干涉为主。红外气体测量原理在煤矿瓦斯监测方面我国虽几年前就已展开但是最终因为其采用电机机械调制,仪器功耗大、稳定性差、造价高而不能广泛推广。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用于煤矿瓦斯检测是国际方面的最新研究动向,而我国最需要做的就是对现有的热催化瓦斯敏感元件的技术指标进行提升和改进。

2.2监测监控系统

(1)监控系统传输网络体系结构需升级换代,安全和生产动态信息的传输缺乏稳定、快速、可靠的通讯平台。在地面,采用工业以太网络、现场总线组建监控系统的技术已经很成熟,而我国煤矿监控系统仍然采用主从式窄带通讯体系结构、时分制通讯和低速总线巡检等传统方式,周期长,传输速度慢、故障率高,灾害隐患信息容易漏报、误报,时效性也差。

(2)目前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主要功能是监测,控制功能单一,根本无法做灾害或事故的预警。利用监控系统对矿井重大灾害预测预报的实用性和准确性不高,不能有效指导安全生产,只是对采掘工作面和其他传感器设置地点的瓦斯浓度或其他参数的简单监测,不能根据变化趋势和整个矿井的信息进行专家诊断,形成对灾害的有效预警。

(3)现有的监控系统还存在报警后的处理预案不完善,现场维护力量薄弱、设备无故障工作时间短、抗干扰能力不强等。

3.矿井火灾防治技术存在问题

虽然在煤矿火灾防治理论和技术领域通过近几十年的攻关研究逐步形成了以预测预报、火灾监测、火灾预防和火灾治理技术、装备和材料为一体的综合防灭火技术体系,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我国矿山火灾防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不够深入,不能揭示矿井火灾灾害的深层次理论问题。

(2)在防灭火材料研究方面不够成熟、缺乏针对性。

(3)防治工艺技术的创新性不强,特别是在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缺乏专用设备,导致防灭火等现场工作难以迅速展开。

(4)整体技术的继承性不高,不能实现智能控制。

(5)矸石山的危害防治技术。

4总结

以上问题,是我国煤矿灾害防治方面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需要从实用技术推广和集成,关键技术突破及基础理论研究三方面着手。具体应整合安全科技资源,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安全创新体系,建立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为主体的国家煤矿安全关键技术转换平台,建立以煤炭企业为主体的成果推广应用和再创新平台,建立以高效为骨干的基础研究平台,国家也应继续支持煤矿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的扩建。

参考文献

[1] 王显政,杨富,朱凤山,等.煤矿安全新技术[M].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2.

[2] 宋元文.煤矿灾害防治技术[M].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3] 黄俊,牛艳萍,芦山.影响煤矿安全的因素与防治对策[J].洁净煤技术,2007,13( 3) : 94-96.

[4] 卢鉴章,刘见中.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现状与发展[J].煤炭科学技术,2006,34(5):1-5.

[5] 方树林.中国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现场与发展趋势[J].洁净煤技术,2012,18(1):90-94.

矿井火灾防治技术范文3

【关键词】煤井;火灾;隔断充填技术

一、矿井内因火灾及其危害

内因火灾是指煤炭在一定条件下,如破裂的煤柱、煤壁、集中堆积的浮煤,又有一定的风量供给,自身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吸氧、氧化、发热、热量聚集导致着火而形成的火灾。内因火灾的发生,往往伴有一个孕育的过程,根据预兆能够在早期发现。但由于火源隐蔽,经常发生在人们难以进入的采空区或煤柱内,要想准确地找到火源比较困难。内因火灾理所当然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研究的重点。

二、我国煤矿矿井火灾防治现状

我国煤矿自燃发火非常严重,有56%的煤矿存在自燃发火问题,而我国统配和重点煤矿中具有自燃发火危险的矿井约占47%,矿井自燃发火又占总发火次数的94%,其中采空区自燃则占内因火灾的60%。这种火灾常造成工作面封闭、冻结大量的煤炭资源和昂贵的生产设备,造成工作面、采区风流紊乱,影响矿井正常的生产接替,并造成人员伤亡。由于我国火灾基础理论研究起步晚,防灭火关键设备和技术有待完善和配套,有一批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矿井火灾防治工作仍然是矿井安全生产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三、隔断充填技术方案与实施效果

(1)隔断充填技术简述。隔断充填技术是利用发火巷道邻近的措施巷向着火点或高温区域边界处上部(顶部)施工钻孔,然后通过钻孔向巷道内灌注碳酸氢铵与水玻璃的混合水溶液,两种溶液的混合凝固时间要根据钻孔深度、溶液流速、钻孔孔径等参数进行合理化配比,两种溶液流出钻孔管口凝固时间要控制到2秒以内,以便可以瞬间凝固、堆积,形成固体隔断墙,使着火区域(段)形成密闭空间。然后再通过措施巷在密闭空间中间段施工钻孔,灌注碳酸氢铵与水玻璃的水溶液,两种溶液流出钻孔管口凝固时间根据封闭段长度控制在180秒以内合理时间,使溶液可以有充分时间均匀平铺并全断面凝固充填巷道。最后通过边清理凝固体边喷浆堵漏灭火的方式起到彻底消除火灾隐患的目的。(2)隔断充填技术方案实施步骤。首先通过己15-17-17042回风巷向己15-17-17062回风巷火区高温段预测首、末点顶板位置(依据前期治理情况综合分析预测火区高温段)施工治理钻孔K1、K2孔,在己15-17-17042回风巷依次对K1、K2孔远距离灌注碳酸氢铵与水玻璃的混合水溶液,依据实验室实验配比浓度和钻孔深度、溶液流速、钻孔孔径等参数进行合理化配比,利用注浆钻孔套铝塑管的又重管路使溶液在钻孔出口处混合,混合时间控制在2秒以内,使溶液可以短时间内混合凝固,进而堆积成“密闭墙”,彻底隔断火区高温段,使己15-17-17062回风巷50米高温段形成一个密闭空间。然后在己15-17-17042回风巷向己15-17-17062回风巷K2孔向里3米位置再施工一个治理钻孔K3孔,向K3孔再次灌注碳酸氢铵与水玻璃的混合水溶液。己15-17-17062回风巷为下山掘进,外高里低,巷道下山角度为12°至15°,此次两种水溶液混合时间根据巷道坡度和密闭段长度控制在120秒左右,使其有充分时间均匀平铺并全断面凝固充填火区高温密闭空间。待灌注完毕,充填材料稳定之后,启封己15-17-17062回风巷,一边对充填材料进行清挖、一边对巷道喷浆堵漏的方法解放己15-17-17062回风巷。己15-17-17062回风巷解放出来以后再对己15-17-17060采空区局部高温点进行近距离彻底治理,短时间内消除火灾隐患。(3)隔断充填技术实施效果。自2011年元月25日己15-17-17062自燃发火以来,十二矿精心组织,采取了隔断充填、喷浆堵漏、调整优化通风设施、均压、注氮、注液态二氧化碳、注高分子灭火材料、注黄泥浆、壁后注水泥浆、注碳酸氢钠、注碳酸氢铵等一系列治理措施,最终成功启封己15-17-17062进、回风巷,恢复采掘生产。目前,己15-17-17062回风巷已经顺利启封,工作面已经恢复正常生产状态,彻底消除了火灾隐患。

四、隔断充填治理技术的推广与意义

“隔断充填”技术的实施与推广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矿井火灾治理工作,其低风险、小成本、高时效、易操作的特性可以加速矿井火灾治理进度,大大降低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提高煤矿生产行业的安全指数。

参 考 文 献

矿井火灾防治技术范文4

【关键词】通风;防瓦斯;防煤尘;防火

一、“一通三防”事故的特点

(1)突发性。重大的“一通三防”事故的发生是在人们的意料之外的较为突然的情况下发生的,给人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让人防不胜防。(2)重大灾难性。“一通三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井下所有人员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若抢救决策失误或抢救措施不力,往往酿成重大的恶性事故。(3)破坏性。重大的“一通三防”事故发生后,往往使矿井生产系统遭到破坏,它不但使生产中断,井巷工程和生产设备损坏,给国家造成严重财产损失,而且还给事故抢险增加了难度,特别是通风系统被破坏,不能保持正常通风,使有毒有害气体在大范围内扩散,很容易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4)继发性。重大的“一通三防”事故发生后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引发同类事故或诱发其它事故,因此称为事故的继发性,比如:火灾可诱发瓦斯、煤尘爆炸事故,也可引起再生火源;爆炸又能引起火灾,可能出现连续爆炸等。

二、防止“一通三防”事故发生的措施

1.防治瓦斯。瓦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具有爆炸性,井下瓦斯客观存在,瓦斯爆炸的可能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大量事实说明,只要加强综合管理,规范检查制度,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防范措施得力,则防止乃至杜绝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些措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加强通风。矿井通风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把瓦斯等有害气体及粉尘的浓度稀释到安全浓度以下并排至井外,所以加强通风既是防止瓦斯积聚的基本方法也是主要措施。加强通风的基本要求有:第一,合理的选择最佳的通风系统,实行分区通风,以确保矿井、水平、采区均有独立、合理的通风系统;第二,瓦斯矿井一般应采用抽出式通风以防止主通风机停运时积存在采空区的瓦斯大量涌出;第三,正确的分配风量,使每一个工作面都有足够的风量通过;第四,在瓦斯矿井中,回采工作面、回风巷道都要采用上行风。(2)加强检查力度。加强对瓦斯浓度和通风情况的检查是及时发现和处理瓦斯超限、瓦斯积聚和防止瓦斯爆炸事故的前提。瓦斯检查人员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检查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严禁空班漏检,必须严格执行瓦斯巡回检查制度和请示报告制度,并认真填写瓦斯检查班报。每次检查瓦斯结果必须记人瓦斯检查班报手册和检查地点的记录牌,并通知现场工作人员。瓦斯浓度超过有关条文的规定时,瓦斯检查工有权责令现场工作人员停止工作,并撤离到安全地点。(3)使用瓦斯抽放系统并提高对瓦斯灾害的认识。加大瓦斯抽放设备以及管路投入,提高矿井的抽放能力,认真抓好抽放工作。主要做好如下工作:搞好区域预抽,加快突出煤层底板抽放巷掘进,为突出煤层巷道今后的安全掘进打下基础;加大底板预抽打钻速度及本煤层预抽的打钻速度,切实解决被解放煤层采面回采期间的瓦斯问题,确保回采期间的瓦斯得到根治;增加抽放力量,保证抽放工作正常完成,保证采面回采有足够的预抽时间。总之在防治瓦斯的过程中要严格坚持“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的原则,坚持“先抽后采,先抽后掘,以风定产”加强矿井瓦斯抽放工作。合理安排矿井采取的采掘工程,合理分配矿井风量,坚决防止超风量能力生产。

2.防治煤尘。矿尘(也称粉尘)是矿山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矿石与岩石的微细颗粒。煤尘是矿尘的一种,当具有爆炸性的煤尘浓度达到45g/m~2000g/m,遇700℃~800℃高温火源时会发生爆炸,并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如CO),甚至还能引起瓦斯爆炸和矿井火灾,另外矿尘还会使长期接尘的职工患尘肺病。(1)建立健全严格的检查管理制度和专门的组织机构。首先是对已建立的通风除尘系统、通风设备加强维修和管理,以保证取得良好的通风效果。定期测定工作点空间的空气中含尘浓度,看其是否符合我国关于煤尘含量的标准,各煤矿在防治煤尘的过程中要参照此标准检查工作是否到位。其次是对接触尘毒的人员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及早调离接触尘毒的作业环境。(2)矿山综合防尘技术手段。矿山综合防尘是指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减少矿山粉尘的产生量、降低空气中的粉尘浓度,以防止粉尘对人体、矿山安全等产生危害的措施。综合防尘技术措施大体上可分为通风除尘、湿式作业、净化风流、个体防护及一些特殊的除尘降尘措施。第一,通风除尘:通风除尘是指通过风流的流动将井下作业点的悬浮矿尘带出,降低作业场所的矿尘浓度,因此搞好矿井通风工作能有效地稀释和及时的排出矿尘。决定通风除尘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风速及矿尘密度、粒度、形状、湿润程度等。风速过低,粗粒矿尘将与空气分离下沉,不易排出;风速过高,能将落尘扬起,增大矿内空气中的粉尘密度。第二,湿式作业:湿式作业是利用水或者其它液体,使之与尘粒相接触而捕集粉尘的方法,它是矿井综合防尘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具有所需设备简单、使用方便、费用较低和除尘效果好等优点。缺点是增加了工作场所的湿度,恶化了工作环境,能影响煤矿产品的质量,除缺水和严寒地区外,一般煤矿应用较为广泛,中国煤矿较成熟的经验是采取湿式凿岩为主,配合喷雾洒水、水炮泥和水封爆破以及煤层注水等防尘技术。第三,净化风流:净化风流是使井巷中含尘的空气通过一定的设施或设备,将矿尘捕获的技术措施,目前使用较多的是水幕净化风流和湿式除尘装置。第四,个体防护:个体防护的用具主要有防尘口罩、防尘风罩、防尘帽、防尘呼吸器等,其目的是使佩带者能呼吸净化后的洁净空气而不影响正常工作。

3.防治火灾。根据引火源的不同,矿井火灾通常分为外源火灾和自燃火灾两类,防止矿井火灾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消防并重”。据统计,国内煤矿矿井发生的火灾90%以上为自燃火灾,其预防两类火灾发生主要措施如下:(1)自燃火灾的预

防。为了达到防止自燃发火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防火措施:第一,开采技术措施。从防止自燃火灾的角度出发,对开拓、开采的要求是:最小的煤层暴露空间,最大的煤炭采出率,最快的开采速度,易于隔绝的空间。满足上述要求的措施有以下几点:正确的选择开拓开采方法,选择合理的通风系、防止漏风。第二,预防性灌浆。预防性灌浆是防止自燃发火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一项措施。它将水、浆材按适当比例混合搅拌,制成一定浓度的浆液,借助输浆管路送往可能发生自燃的采区,以防止自燃火灾的发生。预防性灌浆的作用:一是隔氧,二是降温。第三,阻化剂防火。阻化剂防火工艺:一是采煤工作面向采空区的遗煤喷洒阻化液,防止煤炭自燃;二是向可能或已经开始氧化发热的煤壁打钻孔,注入阻化液,控制煤的自燃;三是利用专用设备向采空区送人雾化阻化剂。第四,均压防火。均压防火是通过设置调压装置或调整通风流系统,改变井下巷道中空气压力的分布状态,尽可能减少或消除漏风通道两端的压力差,达到减少或消除漏风、抑制自燃的目的,均压防火分为开区均压和闭区均压两类。第五,惰性气体防火。惰性气体防火,是利用惰性气体的窒息作用抑制可燃物燃烧的一种防火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灭火方法。常用的惰性气体有氮气、二氧化碳气体以及燃料燃烧生成的烟气等,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氮气防灭火。(2)外源火灾的预防。外源火灾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使用明火疏忽大意,电器设备和维护不好,井下放炮时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因此,预防外源火灾的的措施主要有:杜绝产生明火源;设置防火门和消防器材及灭火设备;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设置井下消防供水系统。

矿井火灾防治技术范文5

1由事故构成特征看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十五”与“十一五”两个时期,瓦斯、顶板、运输、机电灾害事故均有发生,在6起较大与重大事故中,“十五”时期发生一起重大透水事故,“十一五”时期发生一起重大火灾事故,其余均为瓦斯事故。由此说明,地方煤矿的瓦斯、顶板、水患、火灾、运输、机电等安全生产状况依然严峻,应引起高度重视。瓦斯事故比例高、伤亡大:两个时期共发生7起瓦斯事故,事故总起数位居顶板事故之后,但死亡人数位居第一,均占到死亡总人数的40%以上,而且除了两个在建矿的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外,其余5起瓦斯事故均发生在低瓦斯矿井。因此,韩城地方煤矿的瓦斯灾害形势仍然严峻,瓦斯灾害防治工作不容懈怠,低瓦斯矿井的瓦斯防治工作亟待加强。顶板事故总量较大:两个时期顶板事故均占到事故总起数的50%以上,死亡人数位居瓦斯、透水和火灾事故之后,“十一五”比“十五”时期,事故频次有所增加,死亡人数相比下降,自2010年至2012年底的零顶板事故,表明矿井产能的提升、壁式面的推广、支护方式的改进等一系列煤矿技术水平的提升使顶板管理趋于好转。但顶板事故总量均位居各类事故的首位,说明顶板灾害的防治工作不容忽视。透水、火灾事故危害巨大:虽然透水、火灾事故发生的频次较低,但死亡人数巨大,“十五”时期发生一起死亡15人的透水事故,占同期死亡人数的29%,“十一五”时期发生一起死亡28人的火灾事故,占同期死亡人数的41%,透水、火灾重大事故暴露出地方煤矿的水害、火患的安全状况令人担忧。特别是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有些煤矿的开采水平已接近或低于380水位线,煤矿水害威胁加大,对地质与水文地质工作整体偏弱的韩城地方煤矿来说,必须把防治水工作放到与瓦斯防治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大部分煤矿防灭火系统多数不健全、不完善,煤矿的火灾事故隐患不容疏忽。运输、机电事故仍时有发生:虽然运输、机电事故的总量和死亡人数都相对较小,但每个时期均有发生,特别是2011与2012年,在顶板事故有效遏制的情况下,运输、机电事故接连发生。韩城地方煤矿普遍存在电气失爆、机电设备安全保护设施不健全、三轮车运输等现象,因此,预防运输、机电事故还需从事故安全隐患的源头切实抓起。整合矿井事故多发:2006年至2012年底共发生事故24起,其中9个整合矿井发生事故5起,占到事故总起数的21%,特别是2010年整合矿井小南沟煤矿发生一起死亡28人的重大火灾事故,2011年与2012年两年间的4起事故,2起发生在整合矿井。虽然通过资源整合,煤矿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大部分整合矿井的安全基础与生产技术水平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升,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也没有及时跟进,因此,整合矿井的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2事故原因探析及强化生产安全的建议

2.1韩城地方煤矿事故原因探析韩城市地方煤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已深入到煤矿的方方面面,煤矿已普遍从被动抓安全转化到了主动抓安全的状态,安全投入增大,煤矿安全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已极大提高,但事故依然多发,因此,通过对近几年煤矿事故原因的探究,为煤矿在现有基础水平上找到安全发展的突破口至关重要。人的因素是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近7年煤矿事故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2006年至2012年间共发生24起事故,除2起煤与瓦斯突出外,其余22起事故中,因人的不安全“三违”行为直接引起的事故21起,占到事故起数的95%,其中违章作业事故18起,违章指挥3起且均为瓦斯事故。通过对瓦斯、透水、火灾等重大和较大事故的分析,其突出表现在煤矿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而从事故的间接原因来看,24起事故均为责任事故,均存在着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和安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有的煤矿因管理薄弱几年接连发生事故。因此,单纯从事故起因来看,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构成煤矿事故的“罪魁祸首”。煤矿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通过对24起事故中的16起事故死亡人员构成情况的统计,16起事故共死亡23人,全部为农民协议工,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农民工流动性较大,文化水平低,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差,违规违章作业严重,防范事故能力不强,执行安全管理难度较大。从煤矿事故统计分析中,也明显暴露出煤矿技术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能力较低,特别是地方煤矿,普遍存在着地质、机电、通风和安全专业人员等技术人才的不足,而且现有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责任执行不到位。煤矿管理层人员也存在着重生产效益轻安全的思想,突击生产、超层越界、无视监管、不思提高等现象大量存在,安全投入、现场管理不能到位,煤矿管理水平较差,煤矿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是煤矿事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2006年至2012年事故直接与间接原因的分析,24起事故中因安全设施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共同作用造成的事故11起,占事故总起数的46%,事故间接原因中无安全技术措施或安全技术措施执行不到位的共13矿次,数据显示了煤矿安全设施和技术能力等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薄弱也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事故的分析,煤矿安全设施不到位和安全隐患大量存在,如安全设施和安全保护装置配备不足或形同虚设、使用淘汰的设备设施、电气失爆、巷道高度不够、支护不到位、传感器安设不到位、通风系统不合理等不安全状态的存在,突出暴露了煤矿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差。特别对事故多发的低能力生产矿井,由于资源条件限制,采煤工艺和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布局不合理,安全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各种不安全状态大量存在,为煤矿生产埋下安全隐患。煤矿标准化建设进展缓慢:韩城地方煤矿自2009年始建成4个安全标准化矿井以来,至2012年底标准化矿井达到6个,标准化建设进展缓慢。2009年至2012年底共发生事故9起,其中2起发生在2009年建成的标准化矿井,其它7起发生在非标准化矿井。突出说明了由于安全标准化工作的不到位,不仅非达标矿井标准化建设工作进展缓慢,而且已建成的标准化矿井的标准化水平有所降低。进展缓慢的安全标准化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弱化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作用,造成了煤矿的安全基础更加薄弱,隐患增加。

2.2强化地方煤矿生产安全的建议强化教育培训,提高管理水平:韩城地方煤矿经不断发展提高,煤矿的安全基础硬件有了极大的提升,人因要素和安全管理等软件建设也都得到了健全,但部分煤矿的管理与责任制度、安全技术措施、教育培训等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文件和档案的层面,人员素质和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提升较慢。因此,实现煤矿在现有安全生产条件下的安全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提升人因要素在煤矿中的安全作用。强化煤矿各个层次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降低人因要素对事故的影响;同时更要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切实加强煤矿的管理,责任到位,以管理保障和促进人的安全行为,以管理强化煤矿各项安全基础工作,用有效的管理促进煤矿安全发展,真正把煤矿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坚决推进标准化,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虽然韩城市地方煤矿在不断发展,但生产系统通风系统不合理、瓦斯水患治理不到位、使用淘汰的设备、安全设施不足或虚设、机械化水平低、电气设备保障能力差等大量存在,煤矿安全基础工作依然薄弱。随着地方煤矿的开采深度和开采难度增加,大部分煤矿的技术水平和安全设施等安全基础工作却难以取得更加有效的重大突破,因此,作为推动煤矿安全发展长效机制的标准化工作就必然成为强化煤矿安全基础工作的首选。而加快煤矿安全标准化建设进程,以建设本质安全矿井为目标,特别是针对不同矿井分层次多层面采取措施加强标准化建设,真正有效提高煤矿的安全基础工作,降低煤矿安全基础工作对事故的影响,也是煤矿在现有安全生产条件下确保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3结语

矿井火灾防治技术范文6

关键词:一通三防;安全管理;提升

煤矿企业属于高风险企业,因此安全生产对于煤矿企业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可我国近年来煤矿事故却频频发生,从2010年平顶山煤矿事故到2016年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煤矿事故,煤矿事故发生的比率虽然逐年下降,但是总体的事故数目依然触目惊心。在这种情况下,重新探究“一通三防”的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文章就加强煤矿企业“一通三防”安全管理质量展开研究,以期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做出理论上的贡献。

1“一通三防”的实施情况

1.1矿井通风

矿井通风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而矿井通风的宗旨就在于:为井下施工的人员提供良好的空气条件。矿井中的空气质量直接决定者矿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而其可靠性与稳定性尤为重要。而近年来随着煤矿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矿井开采技术逐渐机械化,矿井的通风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据统计:采用“对旋局部”通风机进行矿井通风,可以将效率提高30%以上。但是,机械技术的提升却没有降低煤矿事故发生。这也充分说明了矿井通风并没有引起煤矿企业的充分重视。

1.2防火

防火是“一通三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要求煤矿企业做到完善火情监控系统、做好井下气体的检测工作、总结作业区域温度与气体的变化规律、同时还需要及时更新防火、灭火的相关设施。据统计:目前我国煤矿火灾事故中,绝大多数是由于煤层的自燃引起的。而我国也一直致力于对煤层自燃问题的研究,先后提出了“S值法”“双氧水法”等火情控制方法。但是,目前我国对于煤矿防火所采用的主要做法依然是:控制气体流量和风量、及时进行井下气体检测的方法。可以说我国的煤矿企业的防火方法依然不发达。

1.3防尘

防尘是“一通三防”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所谓的煤尘是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岩石和矿石的微细颗粒。”而煤尘对于井下施工人员的危害是极大的。长期吸入煤尘会造成肺部疾病,而当煤尘的温度到达700摄氏度时就会发生爆炸并伴随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可直接危害人体生命。目前我国的防尘技术依然停留在“湿度作业”与“洒水作业”的层面上。未来我们有必要引入“自动净化水幕”和“粉尘在线监测系统”,这样才能提高煤矿防尘的能力。

1.4防瓦斯

防瓦斯是“一通三防”中难度最大的环节,而瓦斯爆炸也是我国煤矿事故损失最严重的事故。煤矿企业防瓦斯的技术主要包括:瓦斯的测试技术、瓦斯的抽离技术、瓦斯的防爆技术和瓦斯的检测技术。其中瓦斯的预测技术是最难的技术。它不仅涉及到研究煤层的瓦斯含量研究,还涉及到煤层的物理结构研究,表面缝隙研究和爆破涌出量研究。而瓦斯的预测还与矿井通风有莫大的关联,这也需要研究。而瓦斯的抽离技术则是防瓦斯的核心技术,目前国内主要的抽离方法是“卸压煤层”和“围岩抽放”以及“采空区抽离”。但这些技术在高速发展的煤矿业务中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而,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已经将视角转向了“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治理技术”研究和“小型液压风机”装备研究上。

2煤矿“一通三防”安全管理工作质量提升路径

2.1加强矿井通风的管理

在煤矿成产的过程中,矿井通风是安全生产的基础。矿井通风能够有效地将危害人体的气体排出作业区域,同时也能防止易燃易爆的气体高度集中。因而要想提升煤矿企业“一通三防”安全工作的质量,加强矿井的通风的管理是必经之路。具体的加强方法如下:第一、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应保证工作台风通过的数量充足。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上隅角的瓦斯浓度容易过高,而工作台产生的负压型风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开采工程中一定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工作台风。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煤矿的开采与通风是负相关的关系,因此煤矿的开采要做到均衡开采和分段开采。第二、在开采区域挖掘工作台时应当首先挖掘中间区域,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工作台与工作台之间产生的串联通风的情况。第三、在开采区挖掘作业台的工作是最容易产生安全事故的工作,因此在进行该项目的时候一定做好通风的监管工作,调节好通风机械与供电机械之间的配合,为挖掘工作提供保障,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第四、在瓦斯含量较高的矿井中作业时,要采用“三专两闭锁”的方式,即专门的通风设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和专门的设备操控人员。

2.2有效落实防火工作的各项要求

矿井火灾是煤矿事故中最严重的事故之一,不仅会给工作人员造成人身或生命的损害,也会对国家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强煤矿企业的防火工作。而综合分析矿井的火灾事故就会发现,造成矿井火灾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管理问题,第二是自燃问题。因此提升火灾的防控质量也要从这两方面入手,具体如下:第一:针对管理失误造成的火灾,例如:吸烟引起的火灾;携带易燃物品下井引起的火灾。对于这样类型的火灾我们要做的是加强管理,约束工作人员行为,提升工作人员的认识,同时也要做好监督工作。第二、针对自燃引起的火灾,我们要做的是做好矿井的通风与监管。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将危险消灭在萌芽中。

2.3确保防尘工作的效果

煤尘对于煤矿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煤矿工作从业人员的影响上,首先是职业病的影响,长期接触煤尘的工作人员会患有肺部的疾病,这种疾病有可能伴随终生。而煤尘引起的爆炸也会直接威胁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而我国因煤尘引起的煤矿事故主要原因都是因为监管不力造成的。因此要提升防尘的质量就要做好防尘的监管工作。具体如下:第一、设立定期定时检查制度,安排专业的人员或直接安排开采的工作人员对矿井内的煤尘进行监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树立责任意识,严格要求监管团队做好监管工作。第二、提高煤尘防范技术,适时清理井内煤尘。目前世界先进的煤尘防治技术主要有“自动净水技术”和“水幕技术”等,我国也在对这些高端的煤尘防治技术进行研究中。但即使研究成功,由于成本过高等问题,这些技术也不能立即投入实战。但我们依然可以采取洒水与“液体捕获”的技术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这样的技术方式虽然落后,但是却很实用。第三、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做工作作业的时候必须穿着防护服,佩戴口罩等相关防护措施。

2.4进一步加强瓦斯的防治与管控

瓦斯事故的后果是难以弥补的,强烈的爆炸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我国目前的瓦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瓦斯管理落实的不到位。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瓦斯的防治与管控,具体方法如下:第一、严格执行国家的瓦斯监控标准,组织专门的监控人员,购买和改善专门的检测设备。严肃态度、严格执行、严明监控。第二、依托便携的仪器对井下的瓦斯进行实时监控,将井下工作人员进行编组,负责对井下瓦斯的实时监督。第三,严格贯彻瓦斯的抽离与排放流程,杜绝“一风吹”等不负责任的行为。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在气体排放前3天内下达通知,组织专门的救援队伍。

3结束语

要提高我国煤矿事故“一通三防”安全管理的质量,应当从通风、防火、防尘、防瓦斯四条路径入手。严肃态度,认真执行相关标准,并同时提高机械设备的效能,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质量。

作者:崔松涛 李腾飞 单位: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谢先明.关于煤矿“一通三防”安全管理现状与风险方法策略的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