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私募股权,融资

引言

中国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和其他所有中小企业一样,都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伴随着我国金融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私募股权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在我国迅速发展,内资、外资、民间和官方都在积极参与和推动私募股权。为了让更多的高科技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让企业家更清晰的了解私募股权的内容和过程,本文从企业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私募的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高科技企业私募的特点,指出融资所带来的利弊,为正在和将要进行私募股权的企业提供帮助和借鉴。

2.中小高科技企业股权私募融资模式

国内科技企业私募融资分为两种模式:

1.风险投资+私募股权

第一类企业从初创阶段就接受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者对资本市场较为熟悉,了解相关规则和资本行业。企业管理者多数是归国留学人员,曾在国外高科公司就职,在自身的专业领域积累类了不少经验,有的拥有科研成果。他们有着在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环境中的工作经历,了解熟知资本工具和其中的规则,所以创业初始就开始运用风险资本,在获得充裕发展资金的同时,从一开始就以规范的管理和完善的结构运作企业组织。在经过创业和成长期之后,就很自然的采取私募股权的方式进一步谋求发展。

2.自主创业+私募股权

第二类企业属于自主创业,在企业创立发展阶段,没有借助于外来资金,完全靠自有资金投入、积累和发展。这种类型的企业家通常没有海外的学习工作经历,对资本市场了解较少,在企业进入成熟阶段,希望借助资本市场来进行跳跃时的发展,加速业务或市场的扩张。该类型的企业由于对私募股权缺乏了解,往往容易导致两种情况出现,对私募盲目追捧且充满热情,或则十分小心谨慎充满戒备,甚至有的企业管理家拒绝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的帮助。

两种模式企业的构成基因和成长经历导致在私募融资阶段关于股权、份额等问题的思维和态度迥然不同。被投企业的多元化投资亦是PE所忌讳的,另一方面,中国的私募基金因为对早期投资的技术趋势和管理技能缺乏准备,多把资金投资于Pre-IPO的阶段,对真正的创业中的中小企业反而投资不多。怎么样能够让股权、债权融资配合起来,也许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融资的下一个话题。

3.中小高科技企业私募股权融资分析

3.1 国内中小高科技企业私募融资的内外驱动力

1.外在驱动力

私募资本在我国并没有私募概念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存在由来已久。为了解决中小企业、民营、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以及解决他们由于规模所限,无缘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的融资困难,一些企业与民间金融机构进行了创新和创造。私募就是在此情况下发挥了其他融资方式无法起到的作用。国内私募基金的投资对象是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具有上市潜质,主要投资形式是对具有上市潜力的公司进行投资。

90年代中期以来,私募在我国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各方面的动力进一步推动了私募资本市场的发展:长期形成的民间资金拆借市场随着藏富于民的现象愈发明显而规模越来越大;海外风险投资理念的引入,大量海外投资公司的进入和本土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很多大型企业集团也纷纷介入到风险投资领域,它们的经验对众多中小企业的成长帮助更大;国内股票市场的发展也使金融意识深入人心,客观上促进了私募融资的发展。

2.内在驱动力

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是我国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缺乏产业化资金。虽然国家的各类科技扶持性基金和科技担保公司的出现为高新科技企业的成长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所能提供的资金非常有限。同时,由于高科技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成果拥有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就使得高科技成果很难从正式的金融部门获得资金,此时私募就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私募既可以突破正式金融对融资者的信用记录、规模、赢利性、担保等方面的限制,又能够以灵活的条款设计来吸引投资者和补偿投资风险,所以能成为高科技产业化融资的一个好方式。

私募资本有利于民间企业的发展。我国民间企业很难从正式金融获得资金,这种状况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就得到扭转,即使金融市场极为发达的国家,小企业也较难从正式金融受益。适当发展私募资本市场,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弥补。私募还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引入战略性投资者的重要手段。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在寻求与国际大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可充分考虑使用私募的手段。

和国内高科技企业分布的情况一样,真正实施私募股方式融资的高科技企业。目前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行业,其中已互联网尤其引人注意。中小高科技企业大多数是自主创业,人员组成以科技研发人员为主,许多公司的负责人同时又是核心研发技术人员。他们有的只懂技术,有的还了解市场,但是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还懂得资本运作的人是少之有少,不光是国内的科技人才,很多海外归国的高科技人才也同样如此。]在他们面对资本市场,进行资金管理、融资操作的时候就不得不听从于资方,资本运作的复杂和晦涩难懂的专业工具让他们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

高科技企业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还并不长,企业往往以技术研发为主,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优势,人员以高学历的技术型人才为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技术研发能力。为了获取企业发展的资金,势必要和社会各方面机械接触和交流,接受知名私募基金投资的企业不仅获得充裕的资金,更在迈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方面做出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从2004年深圳交易所创立中小板以来,深圳交易所中小板已经进入全球三大中小板之一。截止2009年5月底,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的中小企业有273家,273家公司总市值达到9730亿元,有205家是科技企业,有135家公司承担了国家级项目。中小板培育了一批优质企业,也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高新技术企业私募融资特点分析

针对我国的法律环境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私募融资具有如下特点:

1.私募融资建立在广泛协议基础之上。因为在我国,不管是《公司法》,还是《证券法》都没有规范私募融资行为,因此私募关系都通过各个阶段订立相关协议而建立起来的。

2.私募融资信息披露很不规范。私募最重要的特征是发行人可以不必向投资者进行详尽、全面的信息披露,而且对所披露的信息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是私募的一大优势。但是,因为在融资中涉及到公司内部员工和其他外部非机构投资者,他们没有机会和发行公司的管理层进行全面的沟通,处于信息劣势,虚假、夸大或者遗漏的信息披露往往导致非机构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3.在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方面无法可依。与公募市场相比,私募市场信息更加不流畅,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加严重,出现小股东利益受到侵害情况时,小股东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很多小股东往往在私募融资的过程中就被迫退出企业。

4.科技企业往往需要多次融资。科技企业在人力资源、技术产品研发等方面需要持续投入,一次融资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

5.私募融资协议中不仅有对赌条款的限制,还存在技术和研发成果的或有转让。被私募方选中的科技企业多数都具有独有的专利或者特殊的研发成果,私募方会要求在企业没有达到预定的收益指标时,形式对专利或衣服成果的预定权力。

4.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私募股权融资的利弊

企业往往是私募资金的需求方,多数时候也是私募行为的发起方,所以首先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高科技中小企业私募的得与失。

4.1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优化资本结构,为上市融资奠定了基础

公募与私募及用户贷款相比给企业带来的优缺点,私募股权完成企业可以获得3-5年的发展资金支持,时间长于中小企业贷款,起到稳定企业发展和补充融资渠道的作用。私募的投资者他们更看重企业的长期收益,不会因企业一时的失败而做出撤出资金等对企业不利的事情。相反,因为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他们往往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关键时刻还会追加投资。新股东的加入,结束了股权资本单一的局面,使企业开始向多元化的股权结果发展,更加符合资本市场的要求和规范。资金的运用也将更加规范,使用的效率将大幅提高。

4.2改善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增强自身实力

私募股权融资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方式,以其独特的融资优势成为了成长中的中小高科技企业解决资金瓶颈的重要融资手段。同时,由于私募股权投资者与所投资的企业之间存在直接利益关系,促使私募投资者必须为中小民营企业引进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创新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财务管理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与服务,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及最终进入证券市场融资打下坚实的管理基础。企业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改善企业的收入和成本结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带来企业业绩的提升,迅速增强民营企业的实力。[17]

私募股权基金通常具有在多个行业和领域的丰富投资经验,拥有成熟的管理团队和控制特定市场的能力,能为企业提供前瞻性的战略性指导,能利用自身的声誉和资源为企业推荐适合的管理。这些支持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进行私募本身就是对企业自身具有管理能力的挑战,想要突破现状,企业自身就有内在的提升业绩和加强经营管理的迫切要求,私募的从外在更加严格的提出了要求。

4.3防止丧失企业控股权,企业被迫改变战略方向甚至消亡

和任何交易一样,获得私募资金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价值。企业看似只出让了部分股权,其实出让的是部分经营管理权力和未来的部分收益。私募方通常不会直接参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但是会通过董事会影响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和长期战略规划。在董事会的权利、义务则体现董事会在重大事项上的决定权,甚至会引导发展或者左右企业方向。一些国外企业背景的私募基金,最终目的就是获得我国同类企业的控股权,变相进行自己的扩张,获取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研究成果,或者借助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参考文献

[1] 宋晓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组织模式分析.财经研究,2008,10.

[2] 王琳.浅谈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形势.金融经济,2008,11.

[3] 苏宁,刘虹,私募股权投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全国商情,2008,13.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策略

一、引言

过去几十年,我国商业银行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垄断性竞争地位,在金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出现竞争力下降、收益减少的情况。一方面,2006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存贷利差逐渐收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盈利能力随之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各种“宝宝类”基金、P2P借贷、在线理财等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传统金融业务受到严重冲击。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传统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进行业务创新和业务转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开辟出一条高收益的资金运用出路。但与之相对的,却是我国普遍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现象,尤其是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实现盈利、固定资产较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尽管我国创业风险投资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资本来源单一且资金匮乏的困境。从资金来源角度看,国内风险资本来源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非上市公司、国有投资机构和政府投资机构仍是主要出资者;从资金总量看,我国的风险投资规模偏小,与美国、欧洲等成熟资本市场相比有较大差异。基于上述情况,适当将商业银行资金引入风险投资领域,既可以为商业银行打开新的盈利空间,也可以推动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科技型企业发展资金匮乏且融资困难的问题,达到三方共赢的效果。

二、我国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限制因素

尽管理论上传统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可以实现银行、风投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三方共赢,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仍有许多限制条件。(一)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分业经营的管理体制,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受到非常严格的监管。我国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不允许投资非银行金融机构,这就限制了商业银行通过股权投资渠道分享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带来的高收益。因此,商业银行想要在风险投资领域分一杯羹,就必须处理好银行和有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二)成本劣势的限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有着很大的成本劣势。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创业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完善,无论上市还是并购的成本都很高。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信用担保制度亟待完善,缺乏资信评估、贷款信息搜集等中介机构,这就使得商业银行难以通过风险担保来分散和降低风险。(三)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的限制。科技型企业致力于科技项目的研发,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具有高风险、高成长的特征,其资产规模小、信用级别低、抵押担保能力往往较差。商业银行自身关于科技领域的知识不足,与这些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通常难以准确判断科技型企业面临的风险,因此银行参与风险投资不符合其经营的安全性要求。上述问题的存在,迫使商业银行在参与风险投资时必须在风险与利益之间寻求均衡点,探索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的风险投资参与模式。

三、美国硅谷银行运营模式

成立于1983年的美国硅谷银行是商业银行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成功范例。在刚成立的前十年里,和其他银行一样,硅谷银行仅开展传统存贷业务,且服务对象主要是硅谷的技术公司、房地产开发商和中型商业机构,在对大客户资源的竞争中并没有优势。随着硅谷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硅谷银行开始将服务对象定位为新创立、高成长性、但因风险过高而难以获得其他银行服务的中小企业,独特定位使硅谷银行获得极大成功,其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一)专注服务于特定领域的高科技企业,缓解信息不对称。硅谷银行专注于向信息技术、网络服务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的高成长性企业提供贷款和投资,通过长期服务特定行业的企业,硅谷银行形成了突出的专业化优势,大大提高了自身对相关企业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相关领域的行业发展规律和企业市场价值,有效缓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二)建立专家团队,提供多元化的增值服务。硅谷银行拥有自己的专家团队,深入研究生命科学和清洁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充分了解高科技企业各成长阶段的发展规律以及产品、技术的市场前景,为这些企业提供相关的咨询和辅导服务,孵育企业成长。(三)与风投机构合作,提高项目评估和筛选能力。风险投资机构拥有丰富的风险投资经验,往往能更敏锐地识别出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的高成长性企业,有效甄别出具有增长潜力的好项目。通过与风险投资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利用风投机构的项目评估和筛选优势,对获得风投机构股权投资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硅谷银行可以及时把握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和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准确地判断企业还本付息的能力,有效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四)投贷结合,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收获更高的回报。硅谷银行采用股债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为科技型企业和风投机构提供贷款,赚取比一般贷款更高的利息,另一方面也与企业附加约定获取一定的股权或期权,既获得相对低风险的利息收益,又能有机会分享潜在的股权投资收益。(五)针对高科技企业的特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硅谷银行的服务对象多为初创型的高科技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固定资产较少、无形资产多,对此,硅谷银行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既为企业提供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又增加了贷款收回的保障。如果获得贷款支持的高科技企业无力还贷,企业质押的知识产权将归硅谷银行所有,硅谷银行通过变卖这些专利技术,以部分或全部弥补贷款损失。(六)采取独特而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硅谷银行采取严格的风险控制手段。首先,硅谷银行将风险投资资金与一般业务资金隔离开来,避免二者之间的风险传染。其次,硅谷银行将贷款对象固定为已获得风投机构投资的企业,利用风投机构的专业投资眼光降低贷款风险;同时硅谷银行自有的专家服务团队也能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为硅谷银行进行价值评估和贷款决策提供支持。再次,在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时,硅谷银行还会与高科技企业签订第一受偿顺序协议,银行对知识产权的出售款有优先受偿权,尽可能减少贷款的损失。另外,通过要求风险投资机构和获得贷款的企业都在硅谷银行开立账户,硅谷银行可以随时监控风投机构和企业的现金流状况,有效控制风险。

四、硅谷银行模式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启示

硅谷银行的成功表明,商业银行可以采取有效的风控措施参与到风险投资领域中,通过为处于发展初期的高科技企业提供贷款资金,找到新的利润来源,提升自身的竞争水平和盈利水平。借鉴硅谷银行的运营模式,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进行业务转型提出如下建议:一要关注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创新业务,拓宽资金运用渠道。二要培养相关科技领域的专家服务团队,为贷款企业提供咨询、辅导等协同化的增值服务,在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的同时增加业务利润来源。三要加强与风投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利用风投机构的天然优势有效发掘优质客户资源,降低出现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贷款给对利率相对不敏感的风险投资机构,提高银行贷款业务的盈利水平。

参考文献

[1]许超.从美国硅谷银行模式看我国科技银行未来发展[J].山西科技,2012,27(2).

[2]张铮,高建.硅谷银行创业投资的运行机制[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4):75-77.

[3]李希义,邓天佐.硅谷银行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成功的模式及其原因探秘[J].中国科技产业,2011(10):31-33.

[4]谢子远.硅谷银行模式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J].创新,2010(5).

[5]朱翀.商业银行成功转型为科技银行的典范[J].时代金融,2014(12).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现状;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的生力军,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方面优势凸显,辐射带动作用强劲。截止2009年底,太原高新区按新办法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2家,占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0%。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引领下,太原高新区已发展成为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最密集、技术项目最集中、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园区。

一、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一)高新技术企业是全区经济的主体

2009年,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共实现科工贸总收入691.7亿元,占全区总量的64.2%;实现工业总产值692.5亿元,占全区总量的70.9%;实现利税84.7亿元,占全区总量的81.2%;实现出口创汇18371万美元,占全区总量的91.8%。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区经济总量中占有较高比重。

总收入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良好,在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总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9年,总收入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18家,实现总收入673.5亿元,占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总量的97.4%;千万元以上亿元以下的高新技术企业42家,实现总收入16.9亿元,占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总量的2.4%。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素质整体较高

2009年,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46171人,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的45.6%。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3055人,占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数的49.9%,比全区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人员10662人,占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数的23.1%,比全区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统计表明,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结构、整体素质高于其它企业。高新技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科技创新与研发、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重点产业技术领域内,高层次人才密集程度呈现明显差异。2009年,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密度较高,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高新技术企业全部从业人员数的90.9%,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人员占高新技术企业全部从业人员数的29.2%;新能源与环保节能技术领域两项比例分别为44.0%和19.6%;新材料领域两项比例分别为42.9%和10.4%;光机电一体化领域两项比例分别为49.5%和17.0%。

(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持续活跃

2009年,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43.6亿元,占全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85.2%;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35.6亿元,占全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84.4%;R&D经费支出19.0亿元,占全区R&D经费支出的80.2%。统计表明,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是全区开展R&D活动的绝对主体。

专利申请量大幅增加。2009年,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245件,占全区总量的74.5%;高新技术企业共申请专利356件,占全区总量的72.4%,其中发明专利164件,占当年全区总量的70.1%;专利授权数130件,占当年全区总量的81.3%。

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

截止2009年底,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82家,尽管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0%,但与全区拥有2600余家入区企业相比,所占比重仍很低。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0%。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绝大多数单体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动力不足

2009年,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19亿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2.6%,而发达地区的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一般在5%以上,科技研发投入比例低,必然导致高新技术源头萎缩。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进行科技开发的财税政策和信贷政策,但由于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技术创新的动力源不足。

(三)投融资体系发展滞后

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作为内陆地区高新区, “融资难”严重制约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瓶颈”。同时,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不成熟,风险投资机构不多,风险资金量不大,技术和风险资本结合困难。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的资金传导机制尚未行成,多层次投融资市场体系急需完善。

三、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力度

在培育高新技术成果方面,要着力抓好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建设,为成果转化搭建平台。充分利用我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煤化工技术研发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等科技平台优势,依托山西特有资源,尽快提升现有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在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方面,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和服务力度,及时制定高新技术项目招商指南,并将这些项目优先列入重点项目,重点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土地等关键问题。

(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自主创新是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拓宽生存发展空间的关键。政府要注意引导企业经营者进一步树立和增强自主创新意识,要从单纯注重产值转向注重产品结构及技术含量;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尽快形成企业内部分工合理的研究开发体系;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确保研发自主创新的需要。政府应积极发挥自主创新的主导作用,创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切实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自主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加大奖励力度。努力创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尊重创新愿望、发挥创新才能、肯定创新成果的良好社会氛围。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创业板;中小企业;融资;品牌

创业板市场(Growth Enterprise Market,GEM),又称为二板市场(Second-board Market),是指专门协助高成长的、主板以外的、暂时无法上市的、新兴创新公司,尤其是中小企业和高科技公司筹资并进行资本运作、提供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创业板市场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对主板市场的有效补给。创业板市场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新兴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帮助其发展业务,扩展业务。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1)融资渠道缺乏。进入证券市场门槛较高,投资创业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券发行存在准入障碍,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公开筹集资金,致使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失调;中小企业信贷活动存在所有制歧视现象,即民营企业相对国有企业更难获得贷款,导致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2)企业治理结构不规范。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主要存在着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出现的“家族化”,主要表现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高度合一以及企业内部形成差序格局的等级制度方面;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不健全。(3)内部控制不健全。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内部控制的建设完善与否。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如下问题:企业负责人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观念差;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方法不规范等等。

二、创业板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拓宽了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据了解,就中小型企业成长规律而言,一般都具有“三高”特点:高风险性、高成长性和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正是这一成长规律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抵押物,因此他们很难在银行得到信贷支持;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又很旺盛。这就决定了在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直接融资比间接融资更适合其成长的特点。创业板的推出对中小企业而言是“雪中送炭”。(2)为中小企业解决根本矛盾,提高个体社会地位。中小企业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是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提供就业的主要渠道。但中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容易破产倒闭,资金缺口大,而且中小企业最为缺乏的是长期性的资金来源。建立创业板市场是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的重要项目,是被实践证明的解决中小企业整体重要地位和个体弱势地位矛盾的根本途径之一。(3)加速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步伐,扩大竞争实力。创业板市场以其独特的激励机制加速了中小企业由初创到成熟的进程,使得许多企业由家族式、合伙制等低级形态迅速转化为标准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形态,并且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提供了宽广的企业投资、技术创新、研发生产的机会和空间,从而推进了高新技术企业超常规发展,造就大批超大规模企业。

三、中小企业应对创业板的建议

(1)转变融资理念,树立规范运作意识。创业板市场是一个高成长、高智力、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中小企业要尽快转变融资观念,加强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认识,利用多种融资渠道、融资工具,并加大资本运营力度。创业板的一些要求会在短期内给中小企业带来约束,但从长远来看,企业要持续发展,就要让企业建立现代管理模式,完成向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变。(2)及时披露信息,积累企业信用度。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定期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全面准确透明的财务信息,一切活动都得按市场的规则运行。因而,这就需要企业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坚持诚信为本、耐心服务的原则,形成重合同、守信誉的意识和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才能得到社会投资者的认可,才能获得持续的融资。(3)比较成本收益,选择最优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风险倾向寻找合适的融资渠道,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创业板市场的热潮。由于创业板虽然能为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带来利益,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那些难以获得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又不具备主板上市资格的中小企业来说,创业板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融资渠道。但是,从融资对象来分析,这个过程的风险性也是很大的,有可能几年下来融资并不能成功。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说,创业板市场融资并不一定就是最优的选择。中小企业要明确主营业务,强化核心优势,比较多种融资渠道的优劣,做出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李侠.创业板:为中小企业融资打开方便之门[N].金融时报.2009

[2]闻岳春.创业板给中小企业迎风冲浪的机遇[N].证券时报.2009

[3]惠琦.浅析中国创业板[J].企业导报.2009(5):12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范文5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为了充分发挥广州产业基础和科研创新优势,激发市场活力,找准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着力点,全面提升金融中心竞争力,以国外知名科技型金融中心——波士顿和旧金山的发展历程为案例,通过科技金融对金融中心建设促进作用的经验借鉴,提出以风险投资为突破口,从政策的引导、投资机制的保障、退出渠道的完善以及风险投资人才及机构的引进四方面完善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旧金山及波士顿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表明,风险投资的发展,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效促进资本与信息的流动,有利于广州建设以科技金融为特色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关键词 :科技金融;风险投资;广州区域金融中心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01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广州市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基于科技金融视角的广州区域金融中心体制机制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4GZJD41);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金科产’融合创新发展视角的肇庆高新区产城互动研究”(项目编号:14ZC-05).

收稿日期:2015-04-16

2014年3月英国Z/Yen咨询公司编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其中科技金融发达的典范地区——波士顿和旧金山,分别位居第八和第十。波士顿和旧金山作为老牌的金融中心依靠独特的金融体系长期位居榜单前列,其中科技金融是他们维持强劲势头的重要法宝,本文将着重对波士顿、旧金山科技金融发展对金融中心建设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期望以此为鉴。

1 旧金山科技金融中心发展借鉴

旧金山金融中心,确切来说是指“旧金山湾区”金融中心,它包括了最为著名的高新科技地区“硅谷”的中心城市,正是通过科技金融的积累和发展,使旧金山金融中心形成了总部经济中心、创业风险投资中心、银行服务业中心以及科技中心,也成为了美国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1.1 旧金山金融中心发展过程情况简介

“旧金山湾区”曾经是以银行服务业为主的区域性金融中心,随着创业风险投资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慢慢向专业性科技金融中心过渡。如今“旧金山湾区”已成为美国最为重要的风险投资中心,其风险投资密度在世界是最高的,其中以硅谷最具代表性,它也是创业风险投资的发源地,第一笔风险投资性质的业务始于1909年,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以1946年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的成立为标志,风险投资真正作为一个独立而又合规的行业登上历史的舞台。在此后的30年中,因为缺少良好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的形式仍未被广泛接受,风险投资机构融资规模比较小,但仍引领19世纪50年代的国防工业技术、60年代的半导体材料产业技术变革,直到1971年作为美国资本市场多层次金融体系补充的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的成立,使得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有了退出渠道,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得到广泛青睐,创业风险投资也随着开始井喷式的增长,19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和生物技术、90年代的互联网都引领了产业形态和产业链的更新和变革,受纳斯达克科技股泡沫破灭及200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风险投资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近几年随着经济的缓慢复苏,创业风险投资也开始恢复增长,而此时带动其复苏的科技创新主体则是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创新。

从旧金山科技金融中心形成过程看,科技企业与创业风险投资是科技金融作用的主体要素,风险投资能适时满足科技企业在各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可以说,风险投资是在美国的金融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旧金山湾区”的创业风险投资无论是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规模、投融资额度仍是美国最发达的地区。

1.2 旧金山科技金融中心发展经验借鉴

旧金山湾区以创业风险投资行业为主体,构建了多层次的科技金融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之融合创新发展,使之成为全球最为重要的科技金融中心,其发展经验尤为宝贵,值得借鉴:

第一,硅谷科技创新的先导性和持续性。硅谷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产出高效且技术领先,且形成了良好的轮动,在不同的时期的科技产出都能形成领先的技术和产业的优势,这也是硅谷风险投资行业快速发展的市场基础,为风险投资提供了广阔而又持续的需求空间,同时科技创新企业得到发展,必然带来企业与个人财富的积累,从而产生新的投资需求,重新参与风险投资,带动其他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投融资循环。

第二,灵活的投资机制。一方面是金融资本来源的多样性,既有政府部门的投入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基金及信贷投入,又有个人资本等私人投资,连养老保险基金也可以入市;另一方面是有限合伙制和天使投资制度的创新发展,有限合伙制是分散风险的有效机制,既实现了多元化的资本来源,又使经营管理专业化,建立良好的约束制约机制,而天使投资制度,使风险投资变得更为简便,是现阶段风险投资资本的主要来源。

第三,完善的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硅谷风险投资退出的重要渠道是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它是美国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必然要求,可以把它理解为国内的“创业板”,即促使成熟发展的风险型的高科技企业进入了证券市场,使得原本的创业风险投资资本能够顺利退出风险投资领域,实现投资收益,形成财富示范效应,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第四,传统的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以银行业为主的传统金融产业一直是旧金山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湾区的创业风险投资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传统银行业的创新发展,比如成立了硅谷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成立了湾区科技支行,通过与风险投资机构的紧密合作,有针对性的对高科技企业开展附带条件的信贷服务,一方面使其信贷服务能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背书,另一方面通过附带股权条件等获取额外的投资收益,可以说科技银行也成为了风险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波士顿科技金融中心发展经验借鉴

波士顿金融中心在2014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排名第八,是美国第三大金融中心,也是最大的基金管理中心,同时又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高科技与金融产业的协同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成功典范。

2.1 波士顿经济发展情况简介

波士顿创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依靠其港口贸易的优势,在18世纪一举成为北美的贸易中心,为城市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世纪开始受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波士顿转向重工业的发展,此时航运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形成的资本积累,也使波士顿成为了区域的金融服务中心,但是重工业仍是主导地位,波士顿也随之成为美国的制造业中心;20世纪50年代后,制造业开始进入衰退期,波士顿开始实施经济改革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确定了以现代服务业为发展的经济改革目标,20世纪90年代,通过发展软件、通讯、教育等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布局,最终实现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金融和商业服务业等新型产业转型,并成为美国金融、贸易、教育和高科技中心城市。

2.2 波士顿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现状

波士顿是美国主要的高科技创新中心,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科技产业城市,在美国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波士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制造业衰退之后开始的经济改革,在多重政策因素的刺激下,波士顿地区高科技产业有了初步的发展,但过分集中于小型计算机产业,产业结构单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无法持久,在个人计算机业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小型计算机产业遭受沉重打击,迫使波士顿陷入了短暂的衰退;第二阶段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遭受小型计算机产业危机后,波士顿迅速进行了高技术产业结构的调整,生物技术、电子通讯、和软件等行业逐渐兴起,彻底改变了对特定产业部门依赖程度过高的状况,波士顿的高技术经济也随之重新崛起。

纵观波士顿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政策环境、金融支持等多因素的支持,一方面依托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波士顿大学在内全世界最顶尖的教育资源,波士顿开始向高科技产业转型,通过金融资本和政策鼓励研发和创新,并建立了良好的科研成果转换机制,在区域内实现了资本与信息的良好流动,不仅保障了科技创新的持续,也促进金融业与高科技企业联动发展,同时,教育基础也带来更专业的人才和创新意识,为波士顿金融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税收制度进行了修改,减轻高科技企业和金融业的税负,也解除了对金融业的管制并实行进一步改革,鼓励金融发展,其中最为重大的举措便是允许金融公司对大型商业项目进行金融风险投资——美国第一家风险资本机构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ARD)在波士顿建立,此后波士顿地区开始了用融资启动高科技企业发展,利用金融和风险资本共同推动科技企业成长,波士顿也借此成为美国仅次于“硅谷”的第二大风险投资基地,其中风险市场成熟度高,市场监督到位、资本退出机制灵活完善成为风险投资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包括专门的高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天使投资人和天使投资联盟等在内的风险投资主体,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进一步提高,有效助推高科技产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2.3 波士顿科技金融融合创新发展经验

面对传统制造业的衰落,波士顿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启动城市复兴计划,开始向高技术产业转型同时重点发展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最终完成城市产业转型。波士顿是为数不多的综合性金融中心,依靠教育、地理位置等优势,形成功能独特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其发展历程表明,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切入点:第一,必须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资源进行科学定位,实现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再调整,推动产业转型;第二,注重营造创新环境、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力量,鼓励研发,实现产学研对接,进一步吸引资本、人才和企业的聚集,成为发展的引擎;第三,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有利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发展环境并形成完善的产业转型保障机制,充分利用法律、政策等工具,促进金融的聚集和发展;第四,促进产业结构的融合性和多样性,减少单一产业结构的风险,并形成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特别是金融资本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形成金融发展中心的生产力和推动力。

如今波士顿经济发展程度极高,金融产业更是成了波士顿的支柱产业,是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基础是科研、金融与先进技术的研发,2012年该地区GDP约为3 362亿美元,金融业GDP达到了336亿美元,金融业促进制造业、服务业等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的同时,也得到了良好的商业发展环境,是波士顿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关键的成长因素。

3 国外科技金融中心发展对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

广州聚集了广东省绝大多数高校教育资源及科研院所,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和科研基础,同时,广州已确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结构,并且也明确将新兴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双轮驱动”引领,把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广州市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再加上广州良好的金融基础,可以说广州具备了科技金融发展的先要条件,因此,广州可借鉴旧金山湾区金融中心与波士顿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以风险投资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和配置各类社会资源为科技企业服务,满足科技企业在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以及进一步发展壮大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金融需求,形成独具风格而又高效的科技金融体系,促使科技金融体系成为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风险投资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广州的风险投资主要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牵引,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总体来说,广州创业引导基金仍处于起步阶段,基金规模较小,投资范围受限,但对广州创业投资的氛围激活、科技创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明显的助推作用。

通过借鉴以风险投资为标志的硅谷及波士顿金融中心的发展,广州区域金融中心以风险投资为突破口应注重政策的引导、投资机制的保障、退出渠道的完善以及风险投资人才及机构的引进。

(1)重视政策引导。充分利用法律、政策等工具,营造有利风险投资发展环境,如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降低科技创新企业创业风险,另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的风险投资提供一定的财政资助,以发挥引导和放大作用。另外,加大科技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吸引金融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

(2)保持灵活多样的投资机制。通过灵活多样的投资机制,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参与风险,包括财政资金、投资基金、信贷资金及个人资金等,并且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广州地区金融改革先试先行的优势,让适量的社保基金参与风险投资。

另外,除了继续加强与社会机构的合作,壮大广州创业引导基金的规模及投资范围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必须充分发挥天使投资制度的优势。天使投资制度是硅谷和波士顿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高度碎片化的市场中,只要科技创新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就能吸引天使投资人的注意,使风险投资变得简单、快捷,但现阶段广州的天使投资规模较小,发挥的作用有限,必须通过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天使投资行为,鼓励天使投资人或天使投资联盟进入广州风险投资产业。

(3)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因为风险投资往往是对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进行投资,在高科技企业发展成熟后,风险投资资本的获利需求要有通畅的退出渠道,理想状态下,被投资企业能被外部企业收购或者获得公开上市机会是最好的结果,因此,通过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在创业板明确支持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广州应该大力推动科技型企业改制上市发展,并抓住“新三板”扩容的机会,做好对接工作,广泛发动企业到“新三板”进行股份挂牌转让;另一方面,相对创业板和“新三板”较高的门槛,对广州众多的科技型企业而言,区域性股权区域市场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基础,广州股权交易中心依托广东、广州经济和金融资源丰富的优势,能为挂牌企业实现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以及到“新三板”挂牌发挥培育、辅导和促进作用,是广州发展风险投资最为重要的渠道。在广州区域金融中心与深圳区域金融中心错位发展的情况下,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更为注重发挥“新三板”和股权交易市场的作用。

(4)注重风险投资人才和机构的引进。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鼓励广州地区企业引入股权投资机构、创投机构,协调传统金融机构与风险投资的合作,促进金融工具多样化、扩大融资服务规模。同时,风险投资的运作也离不开人才的参与,风险投资不仅仅是投融资的过程,同样也是规范公司治理的过程,风险投资者对风险投资项目的全程管理,将会促使风险投资与科技创新的良好对接,因此,广州必须注重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又懂项目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

4 结语

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可以参照波士顿金融中心的形成经验,依托珠三角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要素聚集优势,促进资本与信息的流动,形成以科技金融为特色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国宏.基于金融生态视角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研究[D]. 南开大学,2012

2 陈树志.波士顿产业转型启示[J].投资北京,2009(6)

3 王蕴哲.波士顿:金融灌溉的历史名城[J].新产经,2014(5)

4 李方旺.财政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J]. 经济研究参考,2011(70)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风险投资 退出机制 公开上市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科技产业成了中国产业升级中的一个焦点,在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风险资本作为一种金融资本,它需要在高科技项目之间灵活的进入和退出实现自身价值增值,因此,便捷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成功的重要保证。所谓“退出机制”是指风险投资机构在其所投资的企业发展相对成熟之后,将所投资的资金由股权形式转化为资金形态的渠道或方式。良好的退出机制是实现投入―退出―再投入的风险资本有效循环的中心环节。只有建立了通畅的退出机制,资本循环才能完成,资本增值才能得到实现。

一、 国外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比较

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很多,从国外看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大体有:公开上市、并购、回购、清算等。

1、 首次公开上市(l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

股份公开上市(ipo)是指风险投资者通过风险企业股份公开上市,将拥有的私人权益转换成为公共股权,在获得市场认可后转手以实现资本增值。这种方式保持了风险企业的独立性,通过公开上市,风险企业可以获得在证券市场上持续融资的渠道。一般来说,公开上市(IPO)被认为是风险资本退出的最佳方式。这是因为IPO有很高的平均内部收益率(IRR),有很短的平均持股时间,而且IPO经常以债务形式建立起来,使风险水平大大降低。因此IPO是风险投资家最渴望的一种退出方式,微软、雅虎、苹果都是,IPO创造的神话。但是,IPO在获得巨额回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IPO的条件很严格,上市耗费时间长,不但有可能影响公司的正常运作,还有可能因为资金占用时间过长而丧失其他的投资机会。其次,IPO需要的费用一般很高,对于一些资金不足,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将加大公司的财务负担,从而为公司的运营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难。此外,进行IPO上市后,由于受交易规则的制约,信息公开程度需要大大提高,IPO的投资收益变现时间较长,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大。

2、并购、回购

并购退出是指风险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要想再继续发展就需大额追加投资,如果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不愿或不能追加投资,就会通过转卖风险企业资产或股份的形式退出。这包括公司整体转让、部分转让和部分资产出售。股份回购是指风险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风险投资家将股份卖给风险企业家。公司管理层可以以个人资信作担保,或以即将收购的公司资产作担保,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资金,将股份买回,风险投资家成功退出。在风险投资的导入期和成长期,风险投资家占风险企业的股份额不是太大,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式退出。

并购和回购作为风险资本通过产权市场退出的方式在风险投资的变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股份回购的最大优点是风险企业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不存在股份的对外转卖和资产的出售。并购、回购相对于公开上市回报低一些,但操作简单、费用低,可以实现一次性全部撤出且适合各种规模类型的公司。股份出售或回购的谈判对手通常只有几个,所涉及的部门和手续相对要少,可以做到股份的全部转让而没有后顾之忧。对于处于萌芽阶段规模弱小、风险巨大的高新技术企业这是一条可行的退出渠道。以德国为例,风险资本退出的主要渠道是企业股份回购或企业出售,风险投资的收益以投资对象从风险投资家手中购回企业股权方式为主。在风险资本的退出中,企业回购的约占60%,出售企业占20%,而公开上市的还不到10%。

3、清算

如果风险企业成长缓慢,或经营状况不佳,可以解散或破产清算。清算退出一般有解散清算、自然清算和破产清算。解散清算是由风险企业各股东达成一致协议,公司不再继续经营,实施停产解散,这种解散方式是指主动性的。一般由作为股东之一的风险投资家提出即可宣告解散。自然清算时由于风险企业出现偿债危机,在与债权人达成协议的基础上进行的清算。在清理收入偿还债务人债务后,剩下的才能弥补风险投资的损失。破产清算是风险企业依法申请破产后进行的清算。

清算方式作为风险投资失败的选择,相对于其他的风险资本退出方式,通常会带来损失,根据国外的研究,以清算方式退出的风险投资一般仅能收回原投资额的64%,但是采取这种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沉淀于不良企业的资金会产生巨大的机会成本,与其被“套牢”还不如收回资金进行下一轮投资。对于风险投资家来说,一旦风险企业的清偿价值不足以偿还债务人的债务,风险投资家将血本无归。

三、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风险投资产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虽然已建立起一套基本的退出体系,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仍不畅通,风险企业成功退出的概率较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200多家创业投资机构累计投资项目2660项,累计退出项目500多个,在2000多个累计项目中,已上市的项目占3.94%,准备上市的项目占8.81%,被其他机构收购的项目占9.82%,继续运行的项目占64.99%,清算所占的比例仅为4.92%。2003年全国创业投资机构共退出项目近200个,其中,被国内、外企业收购是退出主要渠道,占40%左右,创业者(原股东)回购、管理者收购、上市退出和清算的分别为7.1%、25%、11.3%、5.4%和14.9%,另有近3%的创业投资退出项目没有注明退出方式。总体上,被国内外企业收购和创业者(原股东)回购成为退出的主要方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风险投资退出面临的障碍很多,但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主板上市困难。一是我国主板市场上市条件较高,一般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很难达到上市要求;二是主板市场上的法人股、国有股不能流通,风险资本无法通过抛售股票方式退出;三是我国的股市易受政策影响,波动较大,无疑给风险资本的退出增加了风险系数。

产权交易不发达。企业并购、股份回购以及破产清算等退出方式均是在产权交易市场中完成的。如果风险投资家不愿受上市条件的种种约束,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产权交易市场退出。而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才短短20年时间,产权交易市场还很不发达。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现存的产权交易市场大都受地方行政力量的控制和切割,容易脱离地方的实际情况一哄而起,,因此影响了风险投资以股权出售方式顺利退出;二是交易成本高,使风险资本在投资不理想或失败后退出较为困难;三是产权交易一般都通过契约方式完成,过程漫长。

现行法律制约。风险投资的规范运作涉及到一系列法律体系,而我国现行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限制了风险资本的顺利退出。如税法中关于资本利得纳税的规定造成了风险资本和风险企业所取得的利润、红利和股息的双重课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风险资本的退出。再如新《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二条关于发起人持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的条款,也对风险投资的退出形成障碍 。

三、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现实选择

1、加快中小企业版改革

首先,将中小企业版从主板市场中分离出来,编制创业板上市指数,尽量减少对主板市场的冲击,实现中小企业板全流通的制度创新。其次,降低上市门槛,借鉴境外创业板的成功经验,改变对预上市企业的筛选标准,不再一味强调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注册资金比较低,很难有三年盈利的业绩, 因此应更注重企业的成长性,使那些处于创业期的企业也有机会在中小企业版上市。

2、建立以收购为主的退出机制

尽管收购退出与IPO相比,收益率较低,而且以企业的管理权的丧失为代价,但在一个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国家里,在证券市场尚未成熟之前,收购仍然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可行的退出方式。就收购的主体而言,可由国内大公司或国外的公司来收购。就国内大公司而言,风险企业可以利用大企业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品牌资源以及管理方式、销售网络,谋求继续发展。而对大企业来说,对风险企业的收购,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如果有国外公司来收购,尽管风险企业的管理权转移到了国外企业手中,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风险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向国际化企业发展。因此,采取收购退出机制在目前看来,是一种符合实际的退出方式。

3、积极利用海外证券市场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愈益密切。可以将风险投资退出渠道选择在海外,即在海外创业板市场上市。对风险投资来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本退出,至于退出的市场设在哪里并不重要。我国的风险投资可以在NASDAQ、温哥华创业板、香港创业板市场直接上市。我国目前达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要求的企业并不多,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板市场。如新加坡、韩国、香港地区等的创业板市场,实现风险投资的退出

4、利用场外交易市场

场外交易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初始状态,在尚未建立集中统一证券交易所时期,大量企业产权交易是通过场外交易进行的。场外交易的优点在于十分灵活,既没有上市标准,也不需要严格的交易监管;既可以为投资者和风险企业提供一个交易场所和信息沟通渠道,推动风险资本向产业资本的置换,又因其范围较小而得以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因此是一种比较适合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的产权交易方式。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1]张小雷.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与建模分析 [J].工业技术经济, 2006,2:56-58.

[2]韩艳翠,李放.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思考 [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