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1

关键词 稻瘟病;危害症状;发病因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119-02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粮食生产消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适应全球人口的增长,国际水稻研究所预计,到2020年水稻产量需在目前基础上再增加1/3[1]。我国稻区辽阔,南至海南省,北至黑龙江,东至台湾,西达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其主要稻区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并以籼稻为主,而在此以北,则以粳稻为主。除青海省外,其余各省均有水稻种植。

稻瘟病(rice blast)与纹枯病、白叶枯病并称为水稻三大病害,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病、叩头瘟、掐颈瘟、吊头瘟等,由灰色大角间座壳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引起,无性世代为稻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ooke)Sacc.],广泛分布于水稻栽培的地区和国家,其发生历史悠久,危害严重,世界上种植水稻的国家几乎都有记录,一般流行年份可造成减产10%~20%,严重发生时则达到40%~50%[2]。据研究统计,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达11%~30%,损失粮食高达1.57亿t[3]。在东南亚、日本、韩国、印度和我国,稻瘟病发生尤为严重。我国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年)一书中对稻瘟病便有记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稻瘟病的年发生面积平均在380万hm2以上,年损失稻谷达数亿千克[4]。近年来,随着水稻品种种植的单一化、集中化以及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稻瘟病的危害愈来愈重,在西南、长江中游和东北等几大水稻种植区,年发病面积达330万~570万hm2,造成水稻严重减产,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巨大隐患[5]。

1 稻瘟病危害症状

稻瘟病的发生具有危害时间长、症状多样化和侵染部位多等特点,在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发生。稻瘟病的诊断要点是病斑具明显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潮湿条件,病部生灰绿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根据发生部位及时期的不同,可将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其中最为常见、危害最大的为叶瘟及穗颈瘟。

1.1 叶瘟

叶瘟通常发生于水稻三叶期后,有4种症状类型:白点型、急性型、慢性型和褐点型,其分类根据是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及天气条件。典型的慢性型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向外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1.2 穗颈瘟

发生于穗颈、穗轴上,危害轻重与感病迟早密切相关,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发病迟的则谷粒不充实。

2 病原

2.1 病原菌形态

病原菌有性态为灰色大角间座壳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无性态为稻梨孢(Pyricularia grisea Sacc.)。病菌以分生孢子侵染水稻为主。菌丝内生,透明、无色、丝状,分子孢子梗单生或3~5根束生,不分枝,具隔膜,基部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顶端膝状弯曲,孢子痕可见。分生孢子梨形,透明无色。孢子萌发时两端可产生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产生侵染丝侵入寄主组织。

2.2 病原生物学

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菌丝生长温度为8~37 ℃,发育适温26~28 ℃;分生孢子在10~35 ℃范围内均可形成,以25~28 ℃为最适温度。分生孢子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3%以上,光暗交替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且有水滴和氧气存在时孢子可良好萌发;病菌对碳源要求以蔗糖、葡萄糖为主[6]。

2.3 病原菌生理分化

稻瘟病菌组成极其复杂,其群体结构常因水稻品种更换而发生变化。根据菌株在品种上致病力不同,采用不同水稻品种作为鉴别寄主将菌株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或类型。1979年,我国确定了四丰43、关东51、丽江新团黑谷、特特普、合江18、珍龙13、农363 7个鉴别品种,并将稻瘟病菌划分成8个种群,即ZA~ZH群128个生理小种;1981年,在我国北方稻区,ZD、ZE和ZF群小种的数量明显上升;南方稻区,ZA、ZB和ZC群小种数量上升较快,特别是ZB群小种,稻瘟病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可能是由于推广不同抗病基因品种导致出现及增殖与该品种相对应的致病小种,进而占据优势。

3 发病因素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稻草、病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的方式感染稻株,萌发侵入寄主,继而向邻近细胞蔓延扩展,最终形成中心病株。

3.1 品种抗性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差异极大,这与稻株的组织结构、形态及生理生化有关。一般情况下,水稻叶片窄而挺、株型紧凑的品种被侵染的机会减少[7]。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或常年种植单一品种可导致品种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发病。

3.2 气象因子

影响稻瘟病流行的气象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降雨、光照、风等。温度主要影响水稻和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主要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两者相互关联。气温在20~30 ℃,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利于病菌生长繁殖,造成病害流行;光照不足,稻株组织柔弱,水稻抗病性降低;风有利于病菌孢子的传播,但晴天风力大,易使空气干燥,会抑制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

3.3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措施直接影响水稻抗病性,也可通过影响田间小气候而影响病菌的生长发育。插秧密度过大,易造成田间封行过早、通风透光差、田间湿度大,加速病菌传播,水稻易发病;盲目增加氮肥施用量,使水稻植株生长过嫩,降低其抗病性;管理粗放,长期灌深水,排水不良,杂草丛生,致使病害发生蔓延。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选用抗性品种

作为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选用抗病品种的防治方法同时也符合人类对绿色食物的要求。目前,沈阳市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有辽星系列、沈农9903、沈农9816等。但是,即使种植抗病品种,也要进行合理的品种搭配,避免大面积连片种植,以延长品种的抗病性。

4.2 栽培措施

4.2.1 消灭菌源,减少初次侵染。消灭初侵染源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途径。水稻播种前,选用75%三环唑2 000倍液浸种24 h,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稻草必须腐熟入田;用塑料薄膜覆盖存放在户外的病稻草,以保证病菌孢子不随风传播;禁止用病稻草催芽、捆秧及盖房搭棚。

4.2.2 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根据田块肥力状况,合理安排种植密度。提倡科学配施氮肥、钾肥、磷肥,增加硅肥的施用;水分管理方面应浅水栽插,寸水返青,薄水促蘖,足蘖晒田,抽穗扬花期保证供水,齐穗后以湿为主,避免长期深灌和缺水干旱,实行干干湿湿排灌。

4.3 化学防治

秧苗移栽前,喷洒75%三环唑1 500倍液,以预防叶瘟发生。缓苗后做好预测预报,及时用药防治,可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1 500 mL/hm2或2%春雷霉素1 500~2 250 mL/hm2对水均匀喷雾。水稻破口期、齐穗期注意预防节瘟和穗颈瘟,可用40%稻瘟灵乳油1 500 mL/hm2或40%稻瘟灵乳油900~1 050 mL/hm2+25%咪酰胺乳油900~1 500 mL/hm2对水喷雾。

5 参考文献

[1] 任鄄胜,肖培村,陈勇,等.水稻稻瘟病病菌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19-23.

[2] 李永宾.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4):147-150.

[3] 肖淑英,朱荣,施丁寿,等.水稻抗稻瘟病的研究进展[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2(6):72-75.

[4] 孙国昌,杜新法,陶荣祥,等.水稻稻瘟病防治策略和21世纪研究展望[J].植物病理学报,1998,28(4):289-292.

[5] 李婷,王建龙.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2,26(6):713-718.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2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 ;发生 ;防治

中图分类号: DF413.1 文献标识码:A

1 症状

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以节瘟、穗颈瘟对水稻影响最大。苗瘟是由种子带菌引起的,不会形成很明显的病斑,在我省很少发生,所以在这里就不详细分析。

1.1叶瘟:一般在7月上、中旬发生。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1.1.1急性型病斑:病斑近圆形,褪绿,病斑正面和背面有大量的灰绿色霉层。

1.1.2慢性型病斑:由急性病斑转化而来,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间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晕圈,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1.2 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节部变黑色,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形成白穗。

1.3 穗颈瘟:发生于颈部。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秕粒增多,重者形成白穗。

1.4谷粒稻瘟发病早的颖壳全部变成灰白色,形成秕谷。发病晚的,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严重受害的可使米粒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但护颖受害变褐或黑褐色,虽不影响结实,却可造成种子带病。

2 病原

病原菌为稻梨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其有性世代为稻卵孢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但一般极少产生有性世代 。

2.1形态

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无色,初期五隔,成熟时多具2个隔膜,个别的具1-3个隔膜,基部有脚胞,有时分隔处稍缢缩。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一般有2-4个隔膜,基部稍粗,淡褐色,往上渐细,色淡,顶端呈曲折状,上有孢子脱落后的疤痕。多数是数根成丛自气孔或表皮伸出,很少单生。分生孢子萌发时多从两端细胞产生芽管。

2.2生理

菌丝发育的温度范围为37℃,以26-28℃为最适。孢子的形成以饱和湿度时为最适,在相对湿度90%以下时减少到10%左右,在相对湿度80%以下不能形成,因此多在夜间形成孢子。

孢子飞散从午后4时开始,高峰期在凌晨2时,天气晴朗的白天中午没有孢子飞散,如下小雨则白天也有孢子飞散。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光、暗交替的条件。直射阳光可抑制孢子萌发和芽管的伸长。

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湿热的抵抗力弱。

2.3寄主范围

在一般情况下,稻瘟菌不会对其他植物进行侵染,只会使水稻在不同的时期内受到侵染。但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在一些单、双叶的植物的枯叶上如果产生孢子,在人工接种时也可侵染到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

3 发病特点

稻瘟病的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来年7月上旬温度适宜时病稻草上的病菌借气流传播到水稻叶片上引起发病。在病斑上发生大量的灰褐色霉层就是病菌,靠风、雨再侵染到其它叶片、节、穗颈上造成持续发病。

病稻草中越冬的菌丝,在北方于6-7月间降雨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在长江流域各省,一般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产生分生孢子,5-6月最多,至7月底仍有发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秧田和本田。秧苗或成株叶片受侵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又可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东北穗瘟的侵染源是来自叶瘟。空中浮游孢子垂直分布以lm左右的高度最多,10.5m以上很少;水平传播距离以10m范围内最多,10m以外开始减少,76m以外便极少。较大的风力更有助于扩大传播范围。

水稻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种植感病品种、施用氮肥过多过晚发病重,若7月中、下旬阴雨连绵,雨日多,形成低温、高湿,光照少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

4综合防治

引起稻瘟病大发生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造成年度间发病轻重不一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造成田块间发病轻重不一的主要条件是栽培管理措施和品种的抗病性。一般来说,合理的肥水管理,可增加水稻的抗病性,即使在大发生年份,也会减轻发病。

从气候方面来看:最适宜稻瘟病病菌侵入的气温是24-28度,相对湿度在92%以上。这两个条件若同时存在,则有利于发病;若两者缺一,则发病缓慢或不发病。

从栽培管理方面看:施肥不当,施用氮肥过多,特别是使用过迟,常诱发穗颈瘟严重发生。

从品种的抗病性方面看: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因品种不同而异;即使是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对稻瘟病的抵抗力也不同。一般在四叶期、分蘖期、孕穗末期到始穗时最易发病。

4.1选种。在对稻种进行选择时,应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同时注意品种不能单一,单一的品种如果每年都重复的种植也会使抗病性能降低,所以选择时要选用2-3个品种搭配着种植,才能起到抗病的效果。

4.2加强栽培管理:播种适量,培育粗壮老健无病或轻病秧苗是防治苗期叶瘟的关键。本田前期基肥要足,注意氮、磷、钾的配合,促使稻株生长平衡。在分蘖盛期前,及时晒田,可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控制叶瘟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减少药剂防治的面积。抽穗期灌脚板水,满足花期需要,灌浆期湿润灌溉,有利于后期青秆黄熟,减轻发病。病害常发地区和易发病田块应不施或慎施穗肥,以免加重发病,造成减产。

4.3田间管理。

在对水稻进行田间管理时,要多施基肥,合理进行灌溉,同时到分蘖期时要注意排水晾晒,这样有助于水稻的生长和对稻瘟病的防治。

4.4药剂防治:

在苗床期间要及时通风炼苗,防止冻害,提高秧苗素质。注意观察,发现病苗及时打药防治。

发病初期用15%恶霉灵水剂500倍液喷撒床面,每平方米用药液2~3公斤。

用35%立枯净可湿粉800倍液喷雾,每亩喷施药液30公斤。

用3%广枯灵水剂20克+水稻壮秧黄克30克+水稻促根剂20克喷施50~60平方米苗床。

防治稻叶瘟要在未发病或刚刚开始发病时喷药,穗颈瘟要在水稻孕穗末期和齐穗期两个关键时期,各喷一次药预防。药剂可选用1000亿活枯草芽孢杆菌/克可湿性粉剂20-30克/亩、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60克/亩、25%咪鲜胺乳油100-120毫升/亩或40%稻瘟灵乳油130毫升/亩。

参考文献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3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原因;防治方法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性病害,2006年首次在我市大面积暴发,发病面积达10万亩,一田块病穴率5%~10%,较重病田达30%,对产量损失达4%~16%,重者达50%,甚至绝收。

1发病症状

该病发病之初是在病株心叶沿叶脉出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以后病斑增大合并,病叶一半或大半变成黄白色,但在其边缘仍呈现褪绿短条斑。病株矮化不明显,但分蘖减少,矮秆品种发病后,心叶展开比较正常;高秆品种发病后,心叶细长、柔软并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形成假枯心。

2发生特点

2.1发病时间长,流行速度快。

2.2品种和育秧方式不同,病情差异大。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之间的病情差异较大,表现为播种越早、秧田期越长发病越重。此外,水稻品种之间病情也有一定差异,病害程度表现为粳稻>糯稻>杂交稻。

2.3发生面积大,危害损失重。

2.4及时用药的病轻,推迟用药则病重。

据调查,在秧苗期或本田初期使用吡虫啉防治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较轻,病株率在2.50%以下;而多数地区,由于秧苗移栽前一般只针对螟虫选用杀虫双(单)进行防治,而忽视对灰飞虱专门用药,或是待病害发生后才匆忙被动用药,错过防治适期,造成病害发生严重,病株率5%以上。

3原因分析

3.1无针对性防治灰飞虱,导致灰飞虱虫源基数高。由于一直未把灰飞虱作为主要查报和防治对象,从而使介体灰飞虱的数量及毒源基数得以多年累积。

3.2种植结构调整为灰飞虱创造了良好的繁衍场所。

3.3春季气温偏高导致灰飞虱群体动态的异常变化。近年来的暖冬天气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虫源基数大。且雨水偏少,异常的天气条件带来灰飞虱群体动态的异常变化,致使灰飞虱发育加快,迁入秧田时间早,传毒时间长,这是条纹叶枯病暴发的主要原因。

4防治方法

4.1选用抗(耐)病品种,清除杂草。

4.2集中育苗,培育壮秧 。

4.3及时拔除病株。7月上旬水稻分蘖盛期是条纹叶枯病显症始盛期和第1个显症高峰期,应及时、多次连根拔除显症发黄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或销毁,防止毒源扩散蔓延。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4

论文摘要 介绍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症状、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危害而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迁移性等特点,病毒一旦侵入就会立即在植株体内蔓延,常导致植株死亡。一般地区失治田块病丛率超过50%,重发地区病丛率超过90%,减产超过50%,甚至绝收,是水稻生产上的重大毁灭性病害之一(农民称之为水稻“癌”症)。近年来,发生趋势逐年加重,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发病症状

水稻从苗期至孕穗期都可感病,其中以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早期发病病株先在心叶基部出现宽窄不等黄色条纹,后向上扩展,整株心叶枯黄,高秆品种上心叶细长出现黄化斑,卷曲成假枯心。本田期发病植株明显萎缩,叶片逐渐枯黄,重者整株枯死不能抽穗,轻者生长受阻,虽能抽穗,但穗小且畸形。水稻条纹叶枯病逐年加重,根据田间普查,2007年宁国市条纹叶枯病病株率平均为1.7%,最高为4%,而2008年本地个别品种最高病株率达37%。

2发生特点

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灰飞虱具有持久和经卵传毒功能,传毒时间短。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主要与传毒媒介灰飞虱虫量、带毒率、品种抗性及水稻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的吻合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灰飞虱带毒率高、虫量大、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则发病重。

2.1水稻品种抗性不同,病情差异大

不同的水稻品种,发病轻重有很大不同。通常杂交稻和籼稻比较抗病,粳稻、糯稻比较感病,但是,杂交稻中也有一些品种易感条纹叶枯病,如协优58、协青早、国稻1号、渝优10号等。

2.2栽培措施不同,病情差异大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之间的病情差异比较大,表现为播种越早,秧田期越长发病越严重,孤立秧田重于连片秧田。在防治水平基本相同条件下,麦-稻田、小麦茬移栽稻田的病情最重,油菜茬、大麦茬移栽稻田次之,小苗抛秧和直播稻田发病则较轻,稻田周围杂草丛生,则病害发生重。

2.3及时合理用药的发病轻,用药不当及推迟用药则发病重

在秧田期或本田初期使用吡虫啉加乐斯本等防治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轻。然而,大多数地方对该病害未引起足够重视,许多农户在水稻移栽前忽视对灰飞虱的专门用药,秧苗移栽前只用敌敌畏、杀虫双等防治;或是等到病害发生后再匆忙用药,错过病害防治适期,造成病害发生重。

3发生原因

3.1缺乏针对性防治导致灰飞虱虫源基数高

由于条纹叶枯病在正常年份较少发生,大多数农户对该病害未引起足够重视,从而使介体灰飞虱的传毒基数得以多年累积。据2008年6月2日田间调查,宁国市秧田(中稻)虫量平均495头/m2,超过防治指标20多倍。

3.2种植结构调整为灰飞虱创造了良好的繁衍场所

近几年来,由于水稻种植成本较高,许多农户改种玉米。种植玉米比种水稻节约农药、插秧及收割开支,收入比种植水稻高,所以水稻与玉米种植比较普遍。即使是水稻种植户,田埂上也是杂草丛生,给灰飞虱的越冬繁衍和发生危害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来源,为其毒源积累和病害暴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越冬代灰飞虱的带毒率由2007年的10%上升至2008年的12%。另外,近年推广的国稻1号、渝优10号等抗性较差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加剧了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危害程度。

4防治对策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以后,目前尚无特效药可治,故在防治上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策略:治虫防病,采取切断毒源,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策略。

4.1开展虫情监测

水稻条纹叶枯病对水稻生产存在着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强虫情监测。在5月初,对稻区麦田、油菜田和冬闲田开展灰飞虱发生基数调查,重发区要做好灰飞虱带毒率测定,为开展麦田、秧田及大田防治提供依据。

4.2推广优质高产、抗虫抗病水稻新品种

根据水稻条纹叶枯病粳糯稻重于籼稻的表现特性,提倡在上年偏重发生稻区扩种籼稻或种植盐稻8号、徐稻3号等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杜绝种植易感条纹叶枯病的粳糯稻、协优58、协青早、国稻1号、渝优10号等品种。

4.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秧苗素质

首先,秧苗远离麦田,统一时间集中育秧,播种期适当延迟至5月15日以后,利用同期播栽分摊毒源昆虫,减轻发病。其次,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秧苗早发,中期健壮。再次,对病田增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进健株有效分蘖,增强后期补偿能力,减少病害损失。另外,可调整育秧方式,全程覆盖防虫网,阻止灰飞虱接触秧苗。

4.4铲除田边杂草以降低虫源基数

灰飞虱在本地越冬寄主作物主要是麦田和杂草,田边杂草往往又是麦子收割后至水稻秧栽前灰飞虱的过渡场所。因此早春时节铲除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栖息场所,可以起到阻断灰飞虱向水稻本田迁移的桥梁作用。

4.5科学开展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采取压前控后减基数,治虫防病,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稻田保麦田的方法。重点抓好3个阶段的防治:一是防治麦田等毒源地的灰飞虱,降低迁入秧田和大田基数;二是狠治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迁入秧田高峰期及时用药防治;三是适期防治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5

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病毒病。1998年在本地局部地区零星发生,后逐年加重,2004年、2005年大流行。近年来,各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较好的控制其发生和扩展,为水稻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有部分地区和农户,不同年度间都有发生,对防治工作松懈不得。结合本地防治实践,就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技术及防治工作,谈一谈以下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在防治策略上

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是由传毒昆虫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因此将灰飞虱消灭在迁入秧田稻田之前,将其杀灭在传毒之前是上策,这样才能达到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而一旦灰飞虱传毒于水稻上再消灭灰飞虱,或者一旦水稻开始发病,再使用病毒钝化剂是下策,也无法控制病害的发生。因此,必须坚持“主动出击、积极预防、治虫防病、综合治理”的防治策略和“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技术路线,有效地控制病害的暴发流行,减少病害的发生程度,减轻病害损失。

二、在防治技术上

1.病毒钝化剂的应用技术。病毒钝化剂对钝化病毒增殖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程度有一定的作用,但单纯使用病毒钝化剂不能完全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其原因是病毒钝化剂不能杀死传毒灰飞虱,控病能力较差,因此必须与杀虫剂一并混用,杀虫治病并举,方能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在使用范围上,笔者认为,病毒钝化剂可在水稻秧田期应用,不易在水稻大田期应用,主要考虑到病毒钝化剂,价格较高,增加了化学防治成本。

2.化学防治的使用技术。化学防治是防治灰飞虱,控制条纹叶枯病发生的重要、应急方法。在灰飞虱的防治技术上,一要准确选择农药品种,从药效试验和大面积防治效果看,防治效果好的品种有:速效性药种:敌敌畏、混灭威、速灭威、异丙威、毒死蜱;持效性的药种:吡蚜酮、呋虫胺。在水稻条纹叶枯病中等以下发生年,可持效和速效药种混合使用、交替使用。二要用足剂量。从防治实践看,部分地区局部田块条纹叶枯病发病重的一个原因是使用剂量不足,从药效试验结果看,每667m2使用25%吡蚜酮20克以上控制效果理想。三是加强农药的混用,每一种农药都有其特有的优点和缺陷,两种不同优点的药种混用可以增加防效,弥补各自的缺点,如毒死蜱与吡蚜酮、敌敌畏与吡蚜酮、毒死蜱与丁虫氰混用,既可以提高药剂的效果,又可延长药剂的残效期。四是选择药效好的剂型,一种药剂在同等有效含量的情况下,乳油的防效好于可湿粉,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溶性液剂的防效又好于乳油。五是大发生年要增加用药频率。灰飞虱传毒的最短时间只有3-5分钟,一般30-60分钟,因此,在灰飞虱不断从麦田、杂草迁入水稻秧池和早栽大田,秧池、大田虫量持续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为控制条纹叶枯病的成灾,必须增加化学防治的使用频率,在中等以下发生年份,用药间隔期可放宽到3-5天,高峰期可缩短到1-2天,但在大流行年份,必须隔天用药,在虫量高峰期必须天天用药。六是正确掌握施药方法。从大面积的应用效果和试验结果看,在保证用足水量的前提下,机动弥雾机的防治效果要好于手动喷雾器,手动喷雾器低容量喷雾要好于大水喷雾。七是强化麦田灰飞虱和杂草的防治力度。水稻秧池的虫量主要来自于麦田,将麦田灰飞虱消灭在迁入水稻秧池之前,是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策略性手段。八是全面开展种子药剂处理,在水稻落谷前,每667m2用吡蚜酮浸种处理,可减轻秧池水稻的发病程度。

3.其它控制技术的协调应用。单纯依靠化学防治不能完全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程度,必须协调应用其它非化防措施,综合治理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一是抗耐病品种的全面推广应用,从大面积调查结果看,水稻不同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很大,徐稻3号、盐稻8号、扬粳9538相对较耐病,武育粳3号、武运粳系列、淮稻7号发病较重,二是适当推迟水稻落谷、水稻移栽避虫。水稻落谷期在5月15-20日,水稻移栽期6月20日后,由于落谷、移栽推迟,缩短灰飞虱与水稻的共生期,灰飞虱迁入秧池和大田相对减少,从而避开灰飞虱的传毒时间。据调查,早栽武育粳3号平均病株率18.3%,而迟栽武育粳3号病株率仅为1.95%。三是旱育秧、机插秧的推广应用。旱秧落谷比水秧迟,机插秧比旱秧还迟,由于旱秧瘦、矮、小,植株老健,加之旱秧的环境条件(无水、密度高)对灰飞虱的吸引力,以及对灰飞虱生长繁殖均不及水秧,导致旱秧池虫量、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均低于水秧。四是防治网的推广应用。,在水稻秧苗上覆盖防治网可以有效阻隔灰飞虱的传毒。

三、在防治工作上

1.行政发动确保了防治的深度。对于重大、暴发性病虫害,而其危害性及其关键防治技术不为基层干部群众所认识、掌握,加大行政发动力度,可以保证防治运动向纵深发展,形成声势浩大的防治热潮。在2005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流行的时候,领导重视是防治取得好的效果的经验之一,4月下旬和6月初,两次专门召开农业县长、县农林局长参加的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紧急会议,布置落实麦田和秧池灰飞虱防治工作。在水稻秧池灰飞虱防治的关键时期,主要领导和分管分头到各地视察防治工作,有力促进了防治工作的开展。

2.媒体宣传保证了防治的广度。目前县级植保部门人手少,在组织发动应对重大、暴发性病虫防治上,显得势单力薄,乡级植保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有的在机构改革中已不设专职植保员,更难胜任这项工作。在农村电视广播全面普及的情况下,采用广播、电视、报纸,尤其是利用电视病虫信息,宣传防治技术成为开展防治运动的有效手段。在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设立专门节目,预报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趋势,宣传防治技术,公布各地的防治时间、药剂配方,在防治的关键时期,电视新闻节目每天报道各地防治行动情况,推动了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加强 水稻稻瘟病 防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80-01

前言:们国家是人口大国,所以我们国家需要更多的粮食供给使我国人民可以正常的生活。水稻在我们国家有很广泛的种植面积,水稻的产物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大米,大米饭也是很多人家的主食之一,所以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水稻的,水稻一般种植在秦岭黄河线以南。同时水稻稻瘟病对我国水稻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想要我国水稻更好地生长我们需要很好地防止水稻的稻瘟病。所以本文就如何加强水稻稻瘟病防治工作进行相应的探究。

1 水稻稻瘟病

1.1 水稻稻瘟病的症状

水稻稻瘟病在水稻生长的所有时期都有可能发生,按照发生的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稻瘟病又称为稻热病,是我国主要的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同时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症状如下,根据发病的类型可以分为慢性型,急性型和白点型。慢性型是叶瘟的常见病症,其中央成黑白色,中央崩解圈,在天气潮湿时页面上长绿色霉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这种病症出现于成熟稻叶上。急性型在嫩绿的枝叶上最容易发生,可能造成的原有氮肥使用过多等等。急性型斑病发病很快,他的出现是叶瘟流行的前兆。在利用相应的药物之后他会转为慢性型。白点型的病状较为少见,这里不做特殊解释。节瘟一般在初期出现褐色的小店,同时病斑逐渐的扩大,节瘟的出现可能造成病株的易折断,易倒伏。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他十分影响水稻的生长,在初期病状成黄褐色水渍小点,它对产量的影响巨大,造成穗部弯曲,会造成水稻谷粒增加,干粒重降低,米质差。谷粒瘟发生在谷粒保护壳上,病斑成椭圆状,灰白色,常产生绿色霉状物。这些病症都会对水稻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1.2 发病时期及传播的方式

其传播方式一般在春季,可能由于菌子的随风传播以及上一年积压下来的孢子产生的后果。同时一般孢子的生长温度为8-37摄氏度,这样的温度下一般为春季开始发芽生长,一直可以持续到秋季,所以水稻稻瘟病发病时期是整格发育时期。同时由于春季开始就有了充足的光照,恰好给了病菌生长的环境,所以谁稻稻瘟病从春季种植开始就有所发生。其传播方式主要为浸染循环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稻草、病稻谷上越冬,是第二年病害初次浸染。

2 如何防止水稻稻瘟病

2.1 选择抗病品种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水稻稻瘟病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都有所发生,在对抗水稻稻瘟病时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就是选择相应的抗病品种。通过上文我们可以得知水稻的稻瘟病主要是由于真菌的污染,所以我们可以选择自身有抗性的种子来尽心培育,培育出有抗性的植株,这样就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同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的选择不同的品种。在本地区已经种植多年的水稻尽量不要再进行种植,由于真菌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适应性(达尔文的进化论)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同样的品种多年种植。最好做到两年或者一年更换一次种植品种。同时不要进行大面积单一品种种植。

2.2 加强日常管理

防止水稻稻瘟病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加强日常的管理,进行科学的种植。其中包括加强肥水的管理,适当的使用药物,适时施肥浇水,同时利用相应的手段对稻田进行科学的管理。就加强肥水管理而言,我们要做到早插秧,合理密植,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同时在进行施肥时我们要注意施用的肥料,科学的有序的使用氮,磷,钾肥料。同时在合适的时候进行追肥,这样既可以帮助作物的生长又可以帮助作物防病。同时我们要做好防病与治病方面的事宜,提前进行药物防治,例如施用春雷霉素水剂等等。同时我们可以用米醋对水稻的稻瘟病进行防治。由于醋有着一定的杀菌消毒的作用并且对作物没有伤害,这样就可以做到水稻的稻瘟病防止工作。在进行药物防治时我们要秉承一下四大原则:掌握时机、水足药到、趁晴起早、加醋增效。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防止水稻患稻瘟病,也可以做到治疗的效果。

2.3 适时防止

对于水稻的稻瘟病我们不能仅仅在水稻患病之后进行治疗活动,我们也要进行相应的预防活动。由于水稻稻瘟病出现的时期是完整的生长周期,所以我们可以进行提前插秧,避开水稻的发育期,这样可以让水稻的抗病性有所提高,同时防治稻瘟病要及时防治,及早治疗。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法。一定不可以一概而论的进行治疗。有些病症发病的前期症状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日常管理时多注意水稻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防治工作。同时在生病的初期水稻的稻瘟病比较好治愈,所以我们要及时发现及早治疗,这样对防治水稻的稻瘟病又很大的效果。

结语:通过上文我们可以清晰的得知水稻稻瘟病对水稻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水稻稻瘟病可能发病与水稻生长的任意的时期,一旦水稻染上稻瘟病会大幅的减产,同时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水稻的亩产量与质量。所以如何进行水稻稻瘟病防治工作对于水稻的种植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上文我们得知可以利用适当的肥料以及适当的化学农药来防治水稻发生稻瘟病。这样可以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同时增加水稻的亩产量,提高水稻的质量,满足我国对于水稻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