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文1
文字综述——介绍集团党建、思想道德建设、工青妇建设、构建和谐企业情况等 档案陈列——相关材料 创建篇 文字综述——集团创建文明单位的历程(或情况汇报) 档案陈列——创建规划、方案、总结、申报材料、荣誉等 创安篇 文字综述——
文字综述——集团综合治理工作综述(综治、安全、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环/安体系建设等) 档案陈列——
档案陈列——相关材料 二、人员分工 (一)电子台账的文字、图片材料等内容由公关部负责组织 (1)八篇综述文章的写作分工是 宣传处长邱××负责“文化篇”、“党群篇”、“创建篇”、“创安篇”四篇文章的撰写;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文2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的发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0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5-0028-0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党和政府对此问题日益重视,学界对于人的发展研究也日益关注和深入,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研究随之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作一简单的梳理和总结,也可以说是对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研究现状的综述性研究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符丽芳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创造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反过来,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罗英认为,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分属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各自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两者统一于人类社会这一大系统的发展过程之中,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朱旭华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是统一的,它既是促进人的发展的现实需要,又对人的思想观念、能力和素养等全面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并为人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能力发展,增强了人的独立性。
陈文珍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多种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发展、平等竞争机制与人的能力发挥、资源配置方式与人的个性发展、交往普遍性与人的社会关系丰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郑弘波认为,市场经济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物的“形而下”目标与人的“形而上”生成的关系。孙芳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互动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的发展必然随之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分工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上述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与人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普遍从矛盾理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即从共性的层面简单地将两者关系归纳为辩证统一或对立统一的关系。事实上,两者的关系错综复杂,存在多维关系,需要广大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周穗明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了人的平等、自主、竞争、创新、风险、合作意识,强化了人的法制和信用观念,锤炼了人的实事求是和经世致用的科学精神,造就品格行为高尚、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新人。万顺福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为人的独立人格形成和能力充分发挥提供经济条件和广阔天地,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等积极作用,亦存在对人的发展的消极影响。郝丽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产生了追求个人正当利益、讲求信誉、增强法律意识、互利协作等需要,形成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激励机制、物质条件、思想文化支持等。朱泓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个体“自我意识”,使人的个性更为突出,促进人的交往方式的变革,人的能力和本质力量得以提高和显现。吕维霞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人的自由发展的多元的、高层次的空间,使人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丰富,交往空间扩大、深度加深,其竞争机制推动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保证了人的价值的实现。
杜娇艳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了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程度,促进了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社会前提,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闲暇时光。董慧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动力机制、公平正义等促进作用,同时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盛行等限制作用。高宇指出,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起到了为个体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经济形式,为实现个体自由、个体间平等提供必要条件,为个体能力发挥提供广阔的舞台,使人们的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剧了人的发展的片面化和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社会性道德失范,功利主义盛行,人与社会矛盾突出,导致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思维的异化以及思想道德的滑坡和传统美德的消沉,使人陷入对物的强烈依赖,进一步拉大人与人之间的两极分化差距。
上述研究论述社会主义市场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或影响时,对两者没作具体区分。事实上,作用和影响既有相同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别,笼统而模糊地对待,显得不够严谨,我们应该区别对待,仔细甄别。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谢春玲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它所实现的只是人的部分发展和部分价值,而在人的道德、精神、社会等方面却有所失落。孙芳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人全面发展,而现实社会人的素质仍然普遍表现为片面发展。杨亮才、冯志宏认为,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人的发展面临先天不足性、不平衡性、不和谐性等一系列的问题。刘蓓蓓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人的全面发展遇到了物质条件的制约、体制方面的阻碍、精神领域的困境、社会差距的影响、功利教育的弊端等方面的新难题。
朱晓慧认为,目前我国人的发展存在着人的实践活动能力发展水平较低且受经济活动的限制较多,人们并没有摆脱对人和物的双重依赖,劳动者休闲时间不足,存在被剥夺和滥用的现象,人们信仰危机、精神空虚、物化和异化的问题日趋严重和突出,贫富分化问题十分严重,社会性的伦理道德失范问题,资源、生态环境恶化日益泛滥等方面突出的问题,也导致一部分人的发展条件受到限制,尤其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影响很大。
上述研究存在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弊端归纳为人的发展面临问题的简单化倾向。事实上,有些人的发展问题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来已久或者其它因素引起的。再者,问题的度量缺乏科学依据,需要广大学者建构更为科学的理论模型或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后,才能作出更为准确的界定。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推进人的发展的对策建议
韩庆祥提出,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采取制度创新与建设、文化改革与建设、组织创新与建设、管理创新与建设、自我塑造与完善五种途径与方式,积极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和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建设,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雷振扬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培养“四有”新人,加强农村投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等切实措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效应,避免和遏制其消极效应,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协调发展。顾绍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规范政府行为的具体制度,改革高度集中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和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畅通民主渠道,营造公正、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建立压力机制等发育和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机制造就新人,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吸纳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精神,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的流动和开放,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顾相伟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发展阶段,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一个相互协调、逐步发展的过程。物质文明为人的发展提供根本条件和物质保障;精神文明为人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为人的发展提供制度保证;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杨亮才、冯志宏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采取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努力促进文化建设、积极搞好环境建设等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田慧指出,要通过加强道德主体内容建设,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开展有效的道德教育活动,强化道德建设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深化改革,优化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注重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道德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浩指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和指导思想,经济转型与人的发展同步协调,消除阻碍人的发展的体制障碍,改善人居环境和条件,创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和公共安全环境,改善公共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建立服务型政府,弥补制度漏洞防控腐败,提升人们的知足充裕满足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社区的服务功能,营造美满幸福的婚恋与家庭,以提升人的幸福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朱晓慧提出,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等措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确立能力发展本位的发展观念、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生态意识,实现人们思维方式转变和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等措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种渠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健全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推进人的发展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制度等方面,拘泥于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层面。也就是对策和建议缺乏创新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尤其缺乏可推广的应用性措施。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研究的不足与趋向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文3
关键词:幼师生 志愿活动 对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团委于1999年正式启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以“立足校园,服务社区”为宗旨,结合幼师生自身特点和优势,夯实基础,稳步推进。由于志愿者服务活动主要采取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直接面对面,手拉手的形式,因此志愿者自身的素质是影响服务质量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推进志愿服务进程,探索适应幼高师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为推动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志愿者活动向纵深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统计和分析
面向注册的全校志愿者随机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1000份,其中有效卷995份。问卷涉及了影响志愿者活动的内外因素等问题的调查。
1.对影响志愿者活动内在因素的调查分析
(1)对青年志愿者参加活动的动机情况分析。从调查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中,有86%的学生选择锻炼能力、有78%的学生选择帮助他人、有64%的学生选择体验生活、有60%的学生选择学习技能、有54%的学生选择发挥特长、有45%的学生选择体现人生价值,选择这些动机的学生比例较高,绝大部分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定位比较准确。
参加志愿活动的学生一方面在致力帮助他人时,也在锤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种双赢的实践活动,不失为一种好的德育手段。当然也应该看到,仍有少部分学生参加活动是带有功利、短期、被迫因素的。但总体说来,笔者学校志愿者队伍素质较高。
(2)对青年志愿者志愿精神内涵理解的情况分析。对志愿活动性质的理解上,有30%的学生认为类似于学雷锋的活动,有48%的学生表示是参与社会活动的新途径,由此看来学生对志愿活动的性质有初步了解,都说明学生已经在关注社会和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志愿活动中更加注重精神体验,有38%的学生认为精神奖励是最好的奖励方式,有55%的学生认为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同样在活动中是否会贴补零钱的问题上,有18%的学生表示愿意,有78%的学生认为在一定额度内会贴补,只有4%的学生表示不管多少,都不愿意。事实上学生参加活动时,经常会贴补车费、通讯费、书报费等,大部分学生从并不计较,从不向老师抱怨或要求报销费用。
(3)对青年志愿者服务能力的情况分析。学生认为志愿服务能力很重要,选择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占91%、选择专业特长和技能的学生占75%、选择创新能力的学生占61%,这三方面能力占到了前三位。结合实际情况,我们也注意到由于一些志愿者能力的欠缺,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受经验和阅历的限制,往往处理不当,造成了不必要的误会,影响了服务效果。如在儿童医院服务的志愿者去护士长办公室取钥匙时,由于护士长工作较忙,没有立即答复,学生会倍感受挫,而带着委屈和失望离开。其实了解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的人都知道,只需稍等一会,事情就可解决。
2.影响志愿者活动外在因素的调查分析
(1)家长、班主任、同学对志愿者参加活动的支持态度的情况分析。我们高兴地看到家长、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都十分支持这项有意义的活动,这也成为学生参加活动的动力之一。但也有近20%的学生不清楚家人和班主任对志愿活动的态度,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的态度。应该说绝大部分的班主任都认同志愿活动的积极影响,但在具体操作和落实力度还不够。调查发现,有近90%的班主任从未亲临服务基地,30%的班主任从不过问此事。
(2)服务基地工作人员和服务对象对志愿者服务态度的情况分析。调查显示,服务基地工作人员对学生赞扬,感谢高达的占56%,学生的志愿服务得到了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肯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事实上志愿者对于志愿活动感受可分为二类,一是感到充实、有收获的占53%,二是感觉只是完成任务47%。如果对于前者我们给以支持、理解和奖励,势必会强化学生的奉献意识,对于后者我们给以指导、鼓励和关注,引导他们转变被动的状态。
三、调查综述
一是缺乏系统的统筹规划,各系部志愿服务队“各自为政”,没有服务的数量、质量的具体要求。同时缺少志愿者相关的筛选和培训环节,组织较为松散,参与人员不稳定,难以保证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部分学生敷衍了事。
二是忽视对志愿服务理念的培训和技能教育的过程管理。志愿者面对自身综合能力和条件的限制,经常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不少志愿服务一直停留在简单、反复的低层面,出现了片面强调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
三是团组织处于孤军作战地位,没有完全整合专业老师、班主任、教工党团员的资源,特别是专业教师参与不足,存在志愿服务属于班主任(辅导员)事情的认识误区。
四是缺乏必要的建章立制,活动中的反馈、协调、奖励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四、相关对策和建议
1.贯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加强志愿者能力训练,鼓励创新
学校要引导志愿者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志愿服务理念的公益性、无偿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体现了互助利他的意识,“知行统一”的道德实践模式推动了校园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
志愿服务的道德实践对社会而言,能传递爱心与文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对志愿者本人而言,能积累丰富的人生体验,完善个体品德;对服务对象而言,能增强对社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等。
学生认为作为一名志愿者需具备责任心、耐心、爱心、奉献意识。其实服务还需要各方面的常识和相关能力,这是保证活动持续开展的重要条件。如礼仪常识、人际交往的技巧、组织协调、应变等能力。重视对志愿者的服务理念和相关技能、常识的培训,这是保证志愿者能够按照预期的标准或水平完成所承担的志愿工作的重要条件。
2.制定和规范志愿者服务制度,探索志愿服务管理新模式
高校要根据志愿活动情况制定志愿者服务机制的招募、培训、考核、激励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要重视和认真做好志愿者活动的经验总结、文字记载和组建档案工作,使管理有章可循,避免随意性,增强规范性和系统性。细化分工,规范各职能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公正公开地对志愿服务时数进行认证,同时对优秀志愿者予以表彰鼓励。通过制定章程、拓展训练、活动指导、心理支持等方式对志愿者的行为要予以肯定和激励,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探索志愿服务管理新模式,组建校系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咨询中心或培训基地,鼓励多种形式的志愿社团,鼓励创建长期的志愿服务项目。
3.学校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改善志愿服务队伍结构和提高素质
团委要调研志愿活动的开展情况,根据不同服务客体的需要,科学筹划和安排志愿活动。目前笔者学校的志愿服务内容由“帮困助残”拓展到给弱势人群多元关怀;服务形式由义务劳动、捐赠延伸为与学生教育实践相结合;服务时间确保每周一次,寒、暑假也不间断。学校要注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骨干志愿者,肩负起“传帮带”的重任,带动和影响其他的志愿者,以此来改善志愿服务队伍结构和提高素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校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要经常与服务基地工作人员沟通和保持联系。专业老师参与指导,能示范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职业道德理念及敬业奉献。
4.构建专业特长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幼高师师范特色志愿服务格局。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应该立足于所学专长,体现鲜明的实践性特点。目前笔者学校的志愿者活动内容和形式已经逐渐突破了单一化的框架,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形成了具有幼高师特色的、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格局。如在民工子弟小学开设艺术兴趣班;在市图书馆开设了亲子阅读指导点;在早教机构凭借所学的幼儿保健知识、幼儿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独立开展保育见习;在敬老院和护养院增设手工和英语班,丰富孤老的晚年生活。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文4
近期,重点对所属基层22个单位进行了油料管理办法效能监察。监察的内容是物资供应站油料监督岗位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前线基层队的油料配送和交接情况基层车队单车(车组)加油手续控制情况、油料消耗公开情况、油料消耗奖惩情况、油料管理中的违规违纪情况。监察的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到加油站现场跟踪监察加油情况,到前线基层队施工现场查看油料配送交接手续,到基层车队查看油料管理、控制的有关资料。
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询问、跟踪记录等形式,了解到基层单位都能根据根据《关于印发油料管理监督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在油料配送台账上(《油料配送现场交接记录表》)填写油料种类、数量并签字;当班班长、小班柴油司机、现场一名职工代表核对加油单据和实际配送数量无误后,分别在油料配送台账上签字认可。
去年以来,通过开展职工生活费发放、油材料消耗、物资采购方面的基层效能监察,为企业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146万元,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违纪问题线索,及时查处了一些违纪行为,有效地堵塞了管理工作中的漏洞,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二、基层效能监察的思考
分析现状,看到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经济效益状况不佳,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管理工作薄弱,执行规章制度不力,个别领导干部不能履职尽责。而管理中的不少漏洞又给腐败分子空隙可钻。作为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有责任围绕生产经营工作中心,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效能监察,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在近几年来的效能监察工作中,笔者认为效能监察要与以下几方面相结合。
(一)效能监察要与生产经营管理相结合
生产经营管理上要开展成本效能监察,突出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树立“时时、处处、事事都是成本管理点”的观念,把效能监察介入成本管理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和控制生产成本、业务成本等显性成本,而且要重视和控制因效率不高、信息失真、资产闲置等形成的隐性成本。对于基层生产成本中的一项重要因素,油料消耗,是一项长期的效能监察项目,不求做到全方位监察,选择有代表性地的队伍,在不同的时机进行监察即可,及时发现、反馈、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堵塞成本管理中的漏洞,切实做好降本减费工作。通过效能监察发现执行管理办法好经验、好典型,但是也存在问题有待于整改和加强。比如:监察中发现个别基层队把油料配送到施工现场后,没有及时填写交接记录;出现个别人、卡不符加油现象等等。
(二)效能监察要与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相结合
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既是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全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有效手段。工作中应把廉政监督与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相结合,通过基层队(站)务公开,将职工关心的重大决策、生产经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参与和对程序的监督,促进最大限度的公开,避免暗箱操作,从而达到密切干群关系、凝聚人心的作用。
去年,通过对基层生活费的发放进行了效能监察。基层单位在执行生活费管理过程中都能够遵守制度、帐目清楚、公开透明,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拥护和赞成。但是,还存在一些管理上的问题,比如:购买物品不入帐,白条子多,没有证明人签字,有的干部还用生活费购买生产物资,有的公开的资料和实际不相符。这些都是制度操作不严肃、不认真、不落实造成的。通过监察和通报,限期整改问题,完善管理制度,执行操作程序,使职工生活费管理使用得到了加强,走上了正规管理的路子,保证了职工群众的基本利益。理顺了干群关系,凝聚了职工的心,为搞好生产经营奠定了基础。
(三)效能监察要与绩效考核相结合
开展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使个人、团队业务和企业的目标密切结合,增强管理人员、团队和个人在实现企业持续进步方面的共同责任感,其实质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而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可有效堵塞经营管理中的一些漏洞,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在实践中可建立分层分类的绩效评价体系,如述职报告制,中层季效考评,普通员工月度测评制等等。绩效考核注重个人与团队,效能监察注重团队与企业管理,二者只有互动,效能监察才能找到其落脚点。同时,坚持干部考核制度,对于干部每年都经过考核业绩警告和淘汰不合格的干部,把干部考核、季度测评、员工考核与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结合起来,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几年来通过考核和测评先后解聘了4名基层干部,调整了三名科级干部。
(四)效能监察要与党风廉政教育相结合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论;原则;提炼
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我国的思想文化中占有非常高的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价值观中,核心价值观能够对整个社会主义价值观起到非常深远的影响作用,核心价值观是指文化内核中占主导地位的主要价值观,同时它也是整个价值体系的凝练和升华,在整个大的核心价值体系当中,它处于基础性或支配性地位,对广大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在当前的形势之下,如何进一步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出来,使其既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又易于为广大民众所掌握、实现大众化传播的发展趋势,从而更进一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学术界已有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作出过激烈讨论。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科学的方法
这里说的方法,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各种需要而采用的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著名哲学思想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我们的思想只有在正确方法的规范之下,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本身的实质,并将其保持在实质之中。曾经特别强调正确方法的重要性,认为虽然必须要提出任务,但是也一定要提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法。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方法问题,那么任务的提出也将会成为一句空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掌握了正确而科学的方法,也就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它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完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任务。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华部分,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科学而合理的提炼。这里所说的提炼,不是简单地将各种价值理念进行随意的组合,而是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在既有实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研究的一种综合性理论活动。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提炼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方法论来作为基础和支撑,那么这个价值观就没有合理性,更没有科学性。同时,这也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很好的构建,因为缺乏可靠的方向指引,更缺乏更方面的动力支持。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提炼,必须要有合理的方法来做指导,并且遵循科学的原则。
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以及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中的精华,如果科学的对其进行提炼,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取得极为显著的发展与繁荣同时,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整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前提和条件。目前。如果在提炼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掌握方法以及原则,就不能将它传播给群众,也不能发挥出它的指导作用,并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走向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发展之路,从而进一步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一)合理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特点
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提炼的时候,必须要合理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很好地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一般性,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科学而合理的把握,才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和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在要求、内在本质,也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加的了解。把合理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特点,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它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正确的方向。在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实施提炼的时候,只有合理而科学的熟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特点,才能了解它的意义及地位,并且能够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真正地抓住要点,跟着它的方向和步伐前进,否则,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构建脱离社会主义的发展轨道与方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积极地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可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提炼,必须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我国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之上,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的发展战略适当而科学的进行结合,否则,将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实际基础、脱离国情、脱离群众,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也就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民众的自觉行为、不能有效地将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大家共同进步,全面的而快速的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因此,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提炼的需要注意,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积极作用,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建立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的阐发之上。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充分地延续历史、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丰富的精神文化营养;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积极地将时代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的发挥出时代的特色。由此可见,我们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多研究和探索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今天,以现代化作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与重构,并在中国发展实际需要的推动之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注入鲜明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支持和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促进党和国家的发展,并且极大的推进社会主义的进步。
(三)表达兼顾思想性与大众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潜入广大民众的思想和心灵的深处,同时是构建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同时,这些思想和理论还发挥着影响人们的作用,因而,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理论上必须丰富、通俗、易懂,在进行表达的时候也必须兼顾思想性和大众化,不能过于复杂,脱离群众,如果太复杂,群众可能觉得深奥难懂。所以,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表达的时候应该高度的提炼,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易于传播,这样才能够满足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只有在表达上满足了群众们的需要,让他们能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有效的。因此,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社会实践方面,都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广大民众的思想感情以及语言表达习惯,以一种为广大民众喜闻乐道的形式出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着广大民众的心中,在他们心中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并成为他们的精神信仰和自觉行为。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表达的大众化,才能够使其更深入地为广大民众所理解和掌握、在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强大了物质力量、发挥应有的实践作用。通俗的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要注意思想性,还要兼顾大众化,使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这样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发展,并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在推进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的同时,其内部的核心价值观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而且其内部各个要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互有统摄的逻辑体系,因而,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将逻辑与历史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与历史进行有机的协调统一。一方面,我们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发展规律,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发展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成果与国家、党在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华和重点提取出来,真正地构建出和我国传统文化相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如此,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理论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同样,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抽象与时代的特征、实践经验相结合起来,才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才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广大民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发挥出来。
三、总结与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基础性或支配性地位,它能够对广大的群众们进行指导和引领。因此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提炼的时候,必须遵循特定的方法论原则,并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特征和性质有充分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必须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兼顾思想性与大众化,使广大的群众能够更好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章凤红,崔志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义分析及结构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7).
[2] 吴倬,王燕群.论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问题[J].与现实,2010(5).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文6
关键词:大众传媒 传媒语言 道德规范化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活动中传递信息的工具。自1702年第一份报纸诞生起。大众传媒经历了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阶段,到今天,可谓是深入到了千家万户的方方面面,成为大众获取信息、交流学习的主要工具。而在传媒使用的各种媒介中,语言可以说是人类第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正是语言繁衍出人类的认识能力。并构成现在一切传播的基础。语言作为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个人或社会的道德意识、道德标准以及道德评价的取向,蕴涵着提高社会公众人格的道德价值。承载着实现社会道德理想的责任。大众传媒因其特有的及时传递信息的功能以及审美示范的功能使其成为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阵地,其语言更是成为道德信息的载体、道德传播与道德教化的工具。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在社会道德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促进道德社会化的功能。因此大众媒体语言的使用者也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只有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大众媒体语言才能呈现出健康、有序的态势,才有利于整个社会言语交际秩序的健康发展。
但是近年来,媒体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违背伦理道德的现象,大量虚假、低俗、不健康的语言充斥于媒体之中,这些现象严重破坏了良好的语言道德秩序和文化氛围,危害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媒体语言的道德失范综述
作为典型书面语言的报刊语言对语言的规范性和审美性要求本应较高,应该以严肃、深邃、高雅为特性。但近年来却出现了低俗化、娱乐化的倾向,一些新闻在语言描述上往往采用夸张、渲染的手法,标题也极尽煽情之能事,将严肃的新闻故事化。而随着广告版面的不断扩大,其中登载的广告语言更是逐渐呈现虚假、夸张、低俗的态势。
广播、电视语言这两种电子媒介语言同样也存在违背道德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娱乐节目和某些广告中。近年来,娱乐节目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关注和喜爱,为了追求个性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提高收视率,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娱乐节目总是想方设法在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上大做文章,主持人的言语行为也呈现出不规范的趋势。有些主持人使用“港台腔”、“洋调”,摒弃了有声语言标准规范的优良传统;有些主持人使用轻浮、戏谑的口吻,传播内容也浅薄、低俗;还有相当的主持人言语之间以侮辱别人的人格和尊严来换取收视率,使参与者尴尬不已,而观众和主持人则哈哈大笑,这种哗众取宠的行为更不可取。
广播、电视中的广告语言道德失范现象也屡见不鲜。作为一种特殊的功能性语言,广告语言具有鲜明的劝服性。但是广告语言中却经常会出现虚假、恶俗、过度夸大的现象,违背了社会道德规范甚至违反了法律。尽管国家对某些产品的广告有严格的管制,比如电视购物广告、医疗广告等。可这些广告仍然会出现在广播电视中,而且语言多呈现虚假、粗俗的特征。作为极具宣传效果的广告语言,这样不仅具有欺骗性,更严重的可能会损伤受众的身心健康。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监测结果显示,省级和省级以下电视台的药品广告,违法率为62.3%:报纸的违法率为95%,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作为开放性、大众参与性、自由性极强的网络传媒,更成了语言道德失范的前沿阵地。传播者的隐匿性及本身不必具有其他类型的媒体传播者所应具有的言语素养的特性,更使得任何类型的不道德言语行为都出现在了网络空间中。一些充满下流肮脏的语言,一些网站炮制各种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BBS中网友之间的互骂互损成风,个人博客里多是主观、偏激、隐私的言论,各种恶搞使得媒体应有的严肃性荡然无存。
媒体语言道德失范的类型分析
言语失实。媒体语言呈现给受众的是一个“拟态环境”,这种“拟态环境”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但这并不会对受众的认知产生太大的恶劣影响。可如果是传播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故意歪曲、夸大事实、混淆视听,这种主观意义上的失实便是一种恶的语言行为。大众媒体语言中的虚假现象屡见不鲜,有时人们甚至无从判断消息的真与假,因为有时连其报道的消息来源都是权威的。比如2001年,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香港的《文汇报》、上海的《新闻晨报》都争相报道了《沪拟建300层巨厦》,接着,国内的各大网站也相继报道。后来才知道这只是一次会谈中一些欧美建筑商的设想而已,并没有得到中方的同意,报道者完全是断章取义。
失实的大众媒体语言不仅背离了事实,而且背离了道德,是一种欺诈行为。它违背了新闻真实性这一重要原则,而这一要求看似是一种业务要求,但在深层意义上却体现出更深层次的道德要求。体现着一个媒体从业人员的语言道德修养。
言辞低俗。媒体语言的低俗化源自美国报业“黄色新闻”的泛滥时期。19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现代报业有了空前的发展。一些报业巨头为了扩大发行量,把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手法奉若神明,“黄色新闻”开始在大众媒体中泛滥。有学者把当前中国传媒业语言的低俗之风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一些社会新闻和娱乐报道细致描写情节;二是一些事故报道过于直接,场面过分血腥;三是一些媒体热衷于明星的隐私生活和其他花边新闻;四是炒作;五是虚假;六是媚俗。很多人都记得2003年在互联网上激起轩然大波的“木子美现象”。这位以木子美为笔名的25岁女子迅速走红的原因便是其《遗情书》在网上的发表,其语言描绘不堪入目。而她的作品却成了流行之作。各大媒体中出现的其他诸如对暴力场面的报道、名人的绯闻等,其真实性都往往让人斟酌。性别歧视也是媒体语言中常见的现象,带有歧视性的媒体语言违背了大众媒体客观性和正义性的角色特征,给弱势群体的心灵带来了巨大伤害,同时也助长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偏见。言语低俗是一种不健康、不文明的言语表达形式,不符合大众媒体语言的审美示范和教化引导的角色特征,体现了传播者语言道德意识的淡薄和语言道德修养的低下。
传媒语言的规范化
金开诚等在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
上的联合发言指出:“语言的混乱和污染,有损于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形象,对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起着削弱和腐蚀的作用。”大众媒体语言属于公共言语生活领域,这就要求大众媒体语言要遵循规范性的原则,使用国家统一的、标准的语言文字。
言语形式表达要规范。媒体语言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大众媒体中虚假、粗俗、暴力的语言过多,会增加受众使用这类不道德语言的频率,其不道德的言语行为还会对受众的价值观产生不良诱导,直接影响受众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降低受众的道德素养。特别是对于道德体系尚不健全的青少年而言,黑白颠倒、价值混乱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会导致青少年道德观的错位和丧失。由此带来一系列更深层次的不良文化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另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热正风行全球,而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形式,是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通话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标准的传媒语言在全国普通话的推广甚至外国学生标准汉语的学习方面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在大众媒体这一公共领域中严格地使用普通话,禁止使用港台腔、洋调,不生造词,不出现错别字则是对媒体语言最基本的要求。
态度要客观、公正。言语态度客观、公正是真实性和无伤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媒体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前沿阵地,展现给大众的应该是一个由公正的语言描绘出的公正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媒体传播者要尽量准确、平衡、全面、客观地使用中性语言,不应该在主持人口中、记者笔下听到、看到他们个人的情感和观点。美国学者博耶曾归纳出6项公正、公平报道的要素:(1)平衡与公正地呈现一个议题中各方面的看法;(2)正确与真实地报道;(3)呈现所有主要的相关要点;(4)将事实与意见分开,但是将意见视为相关内容;(5)将记者本身态度、意见或涉入的影响减至最低;(6)避免偏颇、怨恨以及迂回的言论。
客观、公正的语言态度可以减少报道中的偏见与歧视。使得大众媒体语言更加符合客观事实。更加合乎社会正义的要求,从而减少错误认知与不良伤害。
内容要健康、高尚。媒体语言内容健康、高尚的道德规范是其文明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各大媒体在使用媒体资源时要表现健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力戒粗俗、浅薄,拒绝庸俗、粗鄙的传播内容,提高语言品位,净化语言环境,使媒体语言朝着优雅、和谐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受众从中获得感悟、启迪,提升受众的道德境界,使受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保证传媒语言内容的健康、高尚是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媒体语言的纯洁、高尚,才能为受众提供一个优雅的信息环境,才能使整体的社会语言环境得到净化。
《论语》中有“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的论述,可见语言在社会中具有的重大作用,公共言语领域中的传媒语言更是如此。规范媒体的语言道德行为,对于提高大众传播者与受众的言语道德观念和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媒体语言道德规范化的实现需要通过媒体行业的自律和整个社会的他律来完成。大众媒体应当建立健全有效的传媒内部自律机制,内化记者的职业角色,强化责任意识。作为传播者,自身要具有强烈的道德情感、正义感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也应主动选择积极有益的言语传播内容,自觉抵制消极庸俗的言语行为,从而实现传播过程的良性互动和整个社会的有效沟通。对于不道德的传媒语言,受众应当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及时向传播媒体反馈意见,给予评价,以外在的反作用力迫使其修正和调整。同时全社会要为之提供一个文明先进的社会环境。社会中的道德失范现象是媒体语言道德失范的前提,整治和优化社会道德环境对于提高大众媒体语言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不断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大行政部门的监管力度,以其特有的强制干预性,为纯洁、健康的大众媒体语言环境提供一个外在的保障。由此从根本上实现自律和他律的有效结合,不断加强和完善媒体语言的规范化,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良好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汝东:《语言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陈原:《社会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王军元:《广告语言》,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版。
4、徐锦江:《流言导读》,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5、金元浦、陶东风:《阐释中国的焦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版。
6、李宇:《大众媒体与语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李树新:《论语言文明建设》,《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
8、张普:《关于网络时代语言规划的思考》,《语文研究》,1999年。
9、陈文锋:《论媒介道德问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